鞭炮散文

请欣赏鞭炮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鞭炮散文1:故乡在河南

文/王瑞琦

“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响打破了我的美梦,我一下子从床上弹了起来,才想起今天是除夕!心中猛地一惊,赶忙穿好衣服鞋袜,飞也似的跑下楼,却发现屋里静悄悄的。“大家应该去逛集市了吧!”我一边猜着,一边朝门口走去。

推开门,嗬!好一片热闹场景。马路上,人们把一捆一捆的鞭炮铺在地上,似一条条红地毯。大家弯下身,掏出打火机,点燃了那条绿色小虫。立刻,那小虫便扭着自己细长的身体,将火苗传给了大红炮。顿时,爆出了星星红花,爆出了股股浓烟,从它们散发出的火药味中,我嗅到了年味。街边,满满的都是人,集市摊上,鸡鸭鱼肉、各种鲜蔬水果,琳琅满目,大家都在为丰盛的年夜饭准备着。

快到晌午,姥姥、舅妈、妈妈还有姐姐才回来,每人都拎着几大袋子的菜料,手都被勒得变了形。但她们一刻也不停歇,又开始在厨房里忙碌着。舅妈和妈妈在一旁择着菜,而姐姐则娴熟地挑出一把青椒,用柔荑般的玉手攥着辣椒,另一只手则轻轻地拨开了水龙头,本有些泥泽的椒兄在姐姐修长的手指与清凉水线的配合下,焕然一新,散发出一股清香。姥姥虽已过花甲,宝刀却未老,几道白光闪过,一条活蹦乱跳的草鱼顷刻便成了碗中鱼块。

这时候,男生们也没闲着,舅舅从仓库里抱出一把梯子,哥哥则抬出一大筐的小玩意儿,仔细一看,才晓得是用来贴春联的工具,我和表弟扶稳梯子,舅舅叼着上联,端着一碗浸有刷子的糨糊,一只手扶着梯子,嘴里哼着歌儿,坚定、有节奏地踏着梯子向上爬去。到了梯顶儿,舅舅慢慢地直起身,将上联按在了白墙上,回过头望望远处的姥爷,只见姥爷指手画脚着:“向上一点儿!左!不,不,不,右边一点儿!”终于,当舅舅轻轻地把上联向右挪动后,姥爷总算竖起了大拇指。又见舅舅双眼一眯,一道白红之光闪过,上联已然被他粘好。不一会儿,大红的春联喜气洋洋地靠在了墙上,红光之中,我瞧到了浓浓的年味。

吃过年夜饭,一大家子一起围在几个火炉旁,看着春晚,举着手机,时刻准备着抢红包!每次手机屏幕里蹦出一个红包,便能惹出一阵大笑。姥姥和舅舅则又在厨房里煮糯米酒、煎糖油粑粑。是啊!大过年的,口福可不能少!

时光在欢笑中跑着,离跨年只剩下几分钟了,大家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眼冒金光地盯着手机。“五、四、三、二、一!大家新年快乐!”为了抢个吉祥,哥哥、姐姐抱起一个大箱子,爸爸拉着我和小表弟来到院子里,开始放烟花了。引线火光越来越近,烟花筒打了个饱嗝,顿时烟花在空中绽开了笑脸。我们的心也随着烟花兄们的阵阵狂笑,上下起伏,激动不已!

这就是春节!家乡的春节!热闹、繁忙、令人激动的春节!

鞭炮散文2:今年祭祖不放鞭炮

文/李如意

“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正月初一的早上8点,堂哥和新媳妇儿在伯伯的指挥下,完成了祭祖仪式。

堂哥去年结婚,这个春节是新媳妇儿过门儿后的头一次春节。按照家乡的礼数,他们小两口需要向家族内的长辈拜年,让伯伯、叔叔都认识家族的新成员。拜会完毕,堂哥和嫂子还要去祖坟,完成祭祖仪式。家族内的男人们要去祖辈的坟前,端上饺子,烧些纸钱,祈求祖宗的保佑。

按照习俗,祭祖的过程中,男人们还要点上鞭炮,让另一个世界的祖辈们感受节日的气氛。原来,每次有这种活动时,堂哥都会拿出威力巨大的“轰天雷”,点燃引信后一团火球急速升空,发出巨响,最后在空中化作一团黑烟。对待放炮的过程,我常常“敬而远之”,堂哥也经常拿我打趣,说我是“胆小鬼”。

不过,这次祭祖活动却有些特殊,一向爱放鞭炮的堂哥没有完成之前最熟悉的那套动作,整个祭祖仪式跟以往不同,缺少了燃放鞭炮的环节。堂哥跟我说:“这次本来父亲准备买鞭炮,弄得热闹些,但是我想着之前每次放炮后,都弄得乌烟瘴气,空气特别糟糕,而且现在本身咱们家乡空气质量就不好。所以,我决定不放炮了。”

堂哥跟我一样,大学四年都在北京,他与我都了解京津冀地区雾霾的严重程度,而我的家乡往往比北京还要严重。这次祭祖决定不放鞭炮也是几经努力才说服伯伯,堂哥说,“这里空气污染严重,咱们平时都应该注意,使家乡变成宜居城市。”

在我的身边,像堂哥一样放弃烟花爆竹的亲朋还有很多,他们都认为,燃放烟花对空气产生了太多不利影响,“希望春节还能见到蓝天白云”。

堂哥和嫂子是大学同学,两人决定回家乡工作,也是看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堂哥说,“虽然在北京上学,但是家乡同样需要建设,而且国家也在大力倡导京津冀协同发展。”堂哥还跟我饶有兴致地介绍着未来的计划,“咱们家乡苹果、梨、桃子都非常好,我想利用网络,将这些水果销到更多地方。”目前,堂哥的网店、微店都开起来了,现在正在联系水果成熟后的买家。堂哥盘算着,如果计划顺利,月收入不会比在北京时低。

鞭炮散文3:灯火闹元宵

文/彭晃

鞭炮送新春,灯火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千百年来,元宵节曾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文人笔下,各有千秋,但皆能让我们体会到那种浓浓的节味儿。

风流才子唐伯虎笔下的元宵节,意境优美感人。《元宵》一诗中,“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紧密结合元宵这一特定环境发出感慨。明代张灯的日数,自太祖始又增为十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缤纷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绘声绘色,元宵景物毕现眼前。“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脱口而出,最终以感慨结句。所谓“良辰”“娱人”“笙歌”“开口笑”“消良辰”,便连成一线,组成了一幅元宵喜乐图。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诗人元好问的《京都元夕》,与唐人张祜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描绘了京城元宵夜处处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的景象。家家户户灯火辉煌,人们载歌载舞,大街小巷游人如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的《生查子》,令人愁肠百结,思念苦闷。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今年此时与去年那刻终究不一样。丘逢甲的“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也十分惆怅难耐。不论什么节日,都有怀乡思人的篇章在喜庆祥和的氛围里挥一笔清冷的色调。

众多诗词里,我非常喜爱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正因这阕词,让我知道了元宵节也是情人节。在古时,元宵夜游玩观灯是青年男女交谊相会的好时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文笔华丽,层层铺陈渲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挂满花灯的树像一棵棵开满繁花的树,满天的焰火如星雨,宝马雕车,月光流转,鼓乐声声,游人如织。层层的铺陈渲染都为最后一句点睛之笔,苦苦寻觅,才发现要找的那个人并不在这流光溢彩的长街上,而是站在灯火寥落的暗影里。字字读来,别有一份诗情画意;细细品味,一阵青涩的柔情暖意扑面而来。

元宵节一定要吃的食品,在北方是元宵,于南方则是汤圆。“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里说的是元宵。而牧溪的“白糯三捶粉已粘,赤豆如沙和蜜甜;眼见陶缸米已罄,孤灯一去夜不还”,讲的是江南人喜爱吃的汤圆。元宵夜团圆时,不妨采一句唐诗,撷半阕宋词,在墨香古韵中,将这趣味盎然的佳节尽兴地欢闹一番!

鞭炮散文4:记忆里的鞭炮作坊

文/窦汝良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记忆随之淡化,但有一些东西,却被深深地镌刻在脑海里,无论岁月过去多久,魂牵梦绕,萦绕于心。

儿时记忆里,冬闲季节的农村,男人们围在一起打扑克、玩麻将、喝酒猜拳,女人们则凑在一起拉呱纳鞋底,以打发漫长的冬季。然而,此时却是我家最为忙碌的时节——为了生计,父亲利用冬闲季节做鞭炮生意。记忆里,家里有一间鞭炮作坊,父亲曾在那里度过了十几个冬天,也是那间小作坊,陪伴我走过童年、少年时代。如今我已近不惑之年,对它的印象却仿如昨日,清晰如初。

油灯光下夜裁纸

入冬以后,每天父亲赶着毛驴车,走街串巷收废纸,晚上会拉回满满一车。母亲带着姐姐和我则把父亲买回来的纸展平,按纸张的类型、大小分类堆放。吃过晚饭,当我们进入梦乡后,父亲会拿出一把钢尺与锋利的镰刀,在昏暗的油灯下,根据计算好的尺寸把纸切成长条,母亲则把切好的纸条一摞摞搬到鞭炮作坊里,摆放整齐。

父亲的鞭炮作坊搭设在院子的东南角,面积不大,摆设简单,一张木板床、一只搓子,一个煤球炉子,还有一张陈旧的八仙桌,上面放着一台收音机,一只茶杯和一把暖瓶,再无其他的物品。搓子是作坊里最主要的工具,用枣木制作,用一根椽木通过螺丝固定在房梁上,椽木下方固定搓子,搓子的底面为弧形,能前后运动。搓子下边固定一块木板,椽木的长短、木板的高低根据使用人的身高、舒适程度来确定。

儿时记忆里,木板床上永远是堆积如山裁好了的纸张,那台破旧的收音机整天响着,父亲也不管播放的是什么内容,只是用它作个伴。

那个时期的鞭炮,品种单一,记忆里只有三种:一种是“两响”,俗称“炮仗”、“二踢脚”;一种是“火鞭”;再就是“花药”,也就是现在礼花的前身。

以上三种鞭炮的制作流程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分为三大步:筒身、火药和引线制作。以两响为例,制作过程有3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筒身、火药、引线制作,砸节子,穿眼过节,装药,拨底子,缯头等。

记忆里,这三种鞭炮父亲都做,但做的最多、最主要的是“两响”。“两响”的纸张分三类,内筒纸,夹纸,外筒纸。其中内筒纸和外筒纸是用结实上好的牛皮纸,夹纸用的是下脚料、报纸或者书本纸张。父亲擀筒的技术娴熟,成筒外观协调统一、整齐坚实,正常情况下,一天擀5个墩(每墩102个)。

烧炭熬硝制火药

筒身做好之后,下一道工序就是配制火药、胶泥和引线(俗称芯子、炮捻子)。

火药分黑药和白药两种。黑药的主要材料是木炭、火硝、硫磺。木炭是父亲自己烧制的,原料是棉柴秆等。烧木炭要找一块空地挖一个上细下粗坛子状的坑,将棉柴秆等点燃,烧至五成透,然后将带着火的秆推到坑里,罩上一口大锅。闷上五天,挖出来用筛子过一遍,将灰筛出去,剩下的就是木炭。火硝多数是买来的,也可以自己制,原料就是盐碱地里的碱土,或者是土墙、土坯房子掉落下来的老土。

记忆里,每年的那个时候,放学后,姐姐带着我拿着化肥袋子、扫帚和簸箕,满村子里转,收集土墙、土坯房子掉下来的老土,堆放在院子里用来熬煮提炼火硝。成品的火硝是块状的,放在锅里加水熬煮,化开后用水舀子舀出上面漂浮的杂质,再加上木炭,用特制的木锨搅拌。等木炭把水吸净,将混合料倒出来,晒干后再根据配方加入硫磺,放在石磨上碾成粉状,黑药就配制成了。

这个时候配制出来的药是湿的,需烘干后才能用,传统安全的做法是晾晒,但如果天气不好,只能采用非常规的办法,在锅里炒或者摊在土坑上烘干,但是这样做相当危险,极易发生意外。

白药的配制过程相对简单,原料也单一,主要有两种:火硝和银粉,但危险性也最大。记忆里,每次父亲配制白药,将自己关在一间独立的小屋内,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屋里没有任何铁制的东西,哪怕是一根铁钉或者一小节铁丝。白药不易存放,基本上是现用现配制,剩下的找一个空旷没人的场地销毁,主要是为了安全。

环环工序显手艺

胶泥是烟花爆竹制作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挖回来的胶泥,首先要打碎,然后放在锅里炒,炒干后再放在石磨上碾,碾后过筛子。筛选过的很小的颗粒,用在两响的“砸节子”工序中,完全的粉沫状胶泥土,用在“封顶”工序上。

引线(也叫芯子、炮捻子)的制作要精细的多,1990年以前,引线是父亲自己做的,引线纸是用薄而柔的宣纸,引线以棉线为主,以增加可燃性。父亲先用刀片把引线纸割成长纸条,然后将其展开,一端固定,用一根铁棍沾上黑药,手一抖,铁棍上的黑药就会落在纸上,形成一条黑色的长条。手一搓,一根引线就成形了。之后,父亲还要用手沾上浆糊,在引线上一捋,把引线一根根排放在庭院里晾干。这种引线叫做纸芯子,有很多的缺点,引燃后燃烧的速度不好控制,而且容易断火,因此1990年以后,基本上被淘汰了,取而代之是买来的成品,也就是导火线,俗称线芯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引燃后速度均匀,不易断火,安全可靠。

接下来的几十道工序虽然简单,但是一环扣一环。

先是“砸节子”,之后是装药。先装下部的黑药,装好了之后拨底子——将炮筒底部的纸一层一层用锥子拨下来挤在一起,作用是将底药封住。拨底子是个技术活,用力过大容易炸筒,升不了空,用力过小了升空很低。拨出来的底花质量会反映出制作人的手艺精湛程度。

记忆里,父亲下刀的力度均匀,拨出来的底花漂亮、精致,堪称一绝。这道工序基本上由父亲去做,偶尔母亲也帮忙,稍大后我也帮着做。拨完底子,余下的就是装上部的白药,用粉沫装的胶泥土封底,然后缯头。最后的工序是打眼安芯子,在筒身上扎眼,然后安上芯子,一个完整的“两响”就做出来了。

“火鞭”的工序相对简单很多,擀筒、制药、砸节子的工序一样,砸完节子,将空筒一墩墩捆好,然后底朝上放在地面上,装入火药,再装上适量的粉沫状胶泥土,最后用底座挤一下,封住底,一个“火鞭”就做成了。这个时候的“火鞭”是单个的,还要用棉线将单个独立的“火鞭”编成一挂。花药的配制程序与黑药相似,所不同的就是木炭、火硝、硫磺的比例,再掺入适量的铜粉或者铁粉,铜粉喷出来的是蓝火花,铁粉喷出来的是红火花。

辛苦销售奔波忙

鞭炮制作完成之后,如何尽快销出去就成了父亲最为头痛的事。

销鞭炮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亲戚朋友帮忙推销,二是赶集卖。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不富裕,鞭炮的销路并不好。一家人最愁的就是临近年关,送出去的鞭炮再被亲戚们原封不动地送回来。赶集销卖更麻烦,炮仗市人多、危险,牲口听见爆炸声就会受惊,卖的同时还要看好毛驴。母亲曾给我讲过赶集卖鞭炮的一段难忘经历,1986年腊月廿六,她与父亲套着驴车,拉了一车鞭炮赶陵县滋镇大集。临近中午时分,相邻卖家的一车鞭炮被炸筒的两响引燃了,顿时爆炸声震耳欲聋,人群像炸了锅一样四处逃散。父亲与母亲赶紧护好自家的鞭炮,慌乱中套好驴车,以最快的速度逃离现场。跑到安全位置后,才发现装有卖了半天鞭炮钱的黑提兜子不见了,母亲清楚地记得,那个黑提兜子里装有150块钱。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个很大的数字。

关于卖鞭炮,印象深的记忆还有两次。1991年冬,父亲将一部分鞭炮送到陵县于集姑夫所在的供销社,让他帮忙代销。腊月廿八,姑夫捎信给父亲,供销社里的鞭炮有一部分没有卖出去,父亲决定拿回来。腊月廿九,父亲赶刘泮集,到家天已经黑了,毛驴累得直喘粗气,刚出生不久的小毛驴见到妈妈回来,格外亲切,紧贴着母驴不肯离开。父亲不忍心再赶驴车去于集,决定由我和他各骑一辆自行车去。从家到于集接近20公里的路程,到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多钟。顾不上喝一口水,我与父亲各自将满满一袋子鞭炮捆在自行车后座上,匆忙往回赶。那个夜晚很冷,漆黑一片,只听见西北风的怒吼声与附近村庄传出来的噼里啪啦鞭炮声。驮着近七八十斤重的危险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夜里行走,困难可想而知。父亲与我基本上是推着车子,凭着感觉摸黑往前走。记不清一路上我几次摔倒,也记不起一路上几次把自行车推到路边的沟里,只是清晰地记得,我们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一点钟。胡乱扒下几口饭,顾不得脱衣服躺在了炕上。

记忆里,1993年庄稼收成好,鞭炮的行情也不错。腊月廿九晚上,父亲盘点了一下,所有的货全销出去了,资金也基本回笼,父亲日渐苍老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母亲特意炒了几个菜,一家人轻松地吃了一顿难得的消停饭。晚饭后,父亲去他的作坊里看了看,回来对我们说,作坊里还剩下一些纸和火药,如果加加班可以再做出一些两响,第二天大年三十赶小魏家集,运气好了可以换回来个好年节。忙碌了一个冬天,好不容易可以松口气,我们姐弟几个对父亲的决定很是抵触但又不敢多言。于是,那一夜,父亲擀筒,姐姐砸节子,我装底药拨底子,母亲装白药、封顶、缯头,弟弟扎眼,奶奶安芯子,一家人忙碌了一夜。简单吃过早饭,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去赶集,为了尽快脱手,平时卖三毛钱一个的两响卖两毛五一个,不到一个小时全部脱手。父亲用卖鞭炮的100块钱,割了15斤猪肉,买了一堆水果和糕点。印象里,那年的除夕特别丰盛,水果、糕点可以敞开吃,但我们也知道,那个丰盛、难忘、幸福的除夕夜,是父亲带领一家人忙碌了一夜换来的。

与以前相比,现在的鞭炮已完全不同,不仅制作工艺更为复杂、精湛、安全,而且样式众多。加工鞭炮的利润相当丰厚,但更是一个高风险行业。1998年以后,政府严禁私自制作鞭炮,这一行业也就渐渐地在民间消失了。

鞭炮散文5:给鞭炮君的一封信

文/高雨晨

“亲爱”的鞭炮君:

你好!

过去,当新年的钟声响起,你总是准时出现。尽管政府已经多次警告过你,而你却不以为然,所以我们不得不在春节前夕对你发布“禁足令”——《襄阳市市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暂行规定》。你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少许的惊喜和欢乐,但可怕的灾难和不好的影响也随之而至。人们点燃你时,你的叫声响彻云霄,不停地制造噪音。这还不够,你还把城市上空弄得乌烟瘴气。

鞭炮君,请不要“屡教不改”,好吗?相信你会在这段“禁足”的日子里好好闭门思过。

此致

高雨晨

鞭炮散文6:过年

文/董行

当噼里啪啦的鞭炮在耳畔炸响,大红的春联映红人们喜盈盈的笑脸的时候,年就开始了!

乡间有“二十三,糖果粘”的民谣。所以“年”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的。祭灶一过,年前的市场就开始热闹非凡起来。年货店摊上,吃穿用玩琳琅满目,还有年画春联、烟花爆竹、灯笼香烛等喜庆用品。小孩子买到鞭炮,往往等不到过年,就噼里啪啦地放起来。为烘托节日的欢乐气氛,村镇的小戏、高跷、秧歌、花船等民间玩艺也伴随喜庆与欢乐,开始活跃起来。

因为家境窘迫,小时候,我最渴望的好吃的东西,莫过于年夜饭的那顿白面饺子。以后该吃饺子的初二、初三,或因无钱买白面而掺杂面,或因无钱置馅以杂面面条代之。记得为这还惹大人生过气哩!六岁那年的年初二,我非要吃饺子,因过年的忌讳,大人不说那个“没”字,只说吃不成,但之后还是依了我。结果下在锅里的饺子烂成一锅杂面菜糊糊,搭了大人的工夫赚难吃,我当然脱不了一顿训。

当时,过年给我的印象是花灯、花树和鞭炮,是处处蒸腾的喜气。我觉得从过了腊八,我的心连同身子都是轻飘飘的,之后用倒计时,一天一天算到元宵节。我觉得从腊八到除夕再到元宵,是起起伏伏的节日群,春节是它的顶峰和高潮。伴随着人们“过了初一过初二,过了初三过初五,七姑娘生,八捞棉桃,十(石)头神生,闹元宵”,似乎一年里的高兴、欢乐的事和农田里的丰收都在里面;从老人念叨的吉祥话里,似看到来年的六畜兴旺了,在盈盈的喜气中仿佛看到五谷丰登!

对拜年,我说不上喜欢,却愿意跟着一大帮人随大流地跑,也不管关系好坏,只要是长辈,一跪就是一大片。

元宵夜的焰火我更是喜欢有加。往往几天前就做好调查,当天晚上饭不吃就跑到焰火多的人家门口等候。元宵夜放焰火似乎有个规定,大都是小户先放,零敲碎打的,小串鞭炮加零星焰火、小花筒什么的,不起眼,看不足兴。大家富户、生意人家或是新婚请女婿的就不同了,他们一家一家好像比着放。逢这时,心中的欢乐自不必说了。

我曾这样想,创造节日的先辈真是布局谋篇的好手,他们琢磨透了人的心理,以元宵夜的欢乐作这一群节日的结尾,让人回味一年,是再高明不过了。

在离开乡村的这些年里,我心中依旧荡漾着那节日的情趣,怀念那难以割舍的乡情。总觉得传统的春节,融入了太多的文化意境和象征,担负着一种文化的功能。

鞭炮散文7:过年啦!

文/范诗雨

过年啦,家家户户忙着放鞭炮,贴春联,好不热闹!

我拿出昨天亲手写的一副春联乐滋滋地送到外婆家,外婆看着红红的纸上我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写着的春联,瞪大了眼睛,连声夸赞:“写得真好,我还以为是买的呢!”我心里乐开了花,迫不及待想把它贴出来给大家看。可是我从来没贴过,该怎么贴呢?我顿时傻眼了,妈妈看着我不知所措的样子,拿出手机从网上搜了一会儿,笑着说:“贴春联是有讲究的,春联分上联和下联,按习惯是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我拿着春联问:“那怎么分上联和下联呢?”妈妈说:“春联讲究平仄,平,就是我们四声中的一二声,仄,就是四声中的三四声,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我看着手里的春联说:“我明白了,‘春色绿千里’是上联,贴右边,‘马蹄香万家’是下联,贴左边。”妈妈笑着夸我说:“真棒,一点就通。”说完我们就把春联贴在已经被擦得干干净净的门上。看着门上贴着我写的春联,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晚上大家吃着香喷喷的年夜饭,外面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烟花爆竹声,好热闹呀!我赶紧和哥哥、姐姐一起去放早已准备好的烟花,欢声笑语在烟花爆竹声中蔓延开来,一片喜庆的气氛。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大家一起观看节目,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声、幽默的相声小品吸引着我们,时而啧啧称赞,时而哈哈大笑,真幸福呀!

鞭炮散文8:放鞭炮

文/顾家禾

今天,我和我的好朋友们一起放鞭炮。

我们先去附近的家家福超市买了“开心果”、“霸王钻”、摔炮等一些小鞭炮。然后,我们到了超市旁边的一条小河附近,拿出打火机点燃火药头,赶紧扔到小河边。哧——,唉,火被水给冲灭了。不过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嘛!我们又这样试了几次,哈!最后终于还是成功了好几次。

我们回到家中,张智玮和张睿毅又摆起了“连环阵”。摆好了之后,张智玮点燃了其中一个鞭炮,赶紧躲在柱子后面。砰砰砰砰砰!一阵巨响过后,连环炮就放完了。

“连环阵”结束,他们又开始放“开心果”。张睿毅点燃了“开心果”,“开心果”旋转起来,向四周喷出了五颜六色的火焰,突然,“开心果”飞到了我身边,我吓了一跳。第二次燃放,“开心果”竟飞到了一家店的门里面,好危险!后来张睿毅把“开心果”拆开,拿出里面一个黑色的东西,它就没有再飞过。

最后,张睿毅点燃了“霸王钻”,只听“呼”的一声,它喷出火焰后,虽然不会飞,却像陀螺一样转了起来,有趣极了。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放起了漂亮的焰火,我们观看了一场免费的烟花表演。

哈哈!这一天真是太开心了!

鞭炮散文9:腊月的鞭炮

文/刘开学

刚刚踏进腊月,窗外就炸响了噼噼啪啪的爆竹。那爆竹有的零零星星、细细碎碎,有的稠稠密密、轰轰烈烈。当这所有零零星星、稠稠密密的爆竹声搅在一起、掀起声浪高潮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就要来到了。

仔细琢磨。腊月初,它先是怯生生、零星星的。一声过后,往往有长长的休止符,前一声销声匿迹了,后一声才姗姗而来,似乎后一声对前一声作着寻觅、追踪。到了月中,那鞭炮声就稠了起来,往往是前一声刚刚炸响,声波还没有从地上散开,后一声就忙不迭地扑了上来,两声炮响就分不清了你我,完全扭在了一起。到了月末,那些鞭炮就不是三三两两地炸响所能概括的了,完全变成了集体喧嚣。这时的整座城市就如同一个硕大无比的会场,会场里似乎上演着无数场交叉的演出。那鞭炮声就是会场里千万个人的鼓掌,响声是一锅粥,浓得化不开。这时耳朵就陷在了声浪的黏稠里,已经撇不出了声浪的稀汤。

鞭炮声是充满祈盼的。那一声声爆竹响,既是人们对新年的呼唤,也是人们对来年的憧憬。人们盼望新年吉祥如意,祈盼新年幸福安康。

炸响的鞭炮也是充满思念的。外出的游子在一阵紧似一阵鞭炮的催促声中,想着该回家了。因为家里有年迈的父母、辛劳的爱人,还有久别的爱子爱女。鞭炮声对家人也是个提醒,那一阵紧似一阵的爆竹就是外出人回家的脚步,是家人期盼的心跳。

年底的鞭炮更是忙乱的。那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好似督促人们忙碌的鼓点。常来常往的亲戚该走了,哪怕曾经发生过龃龉,不趁腊月消去那些不快,过了腊月怕就没了机会;礼尚往来的朋友该看了,去年是人家先来的,今年不抢先,怕有点失礼。

在腊月一阵紧似一阵的爆竹声中,人们最忙的还是购买那些年货。尽管平时吃得也像过年,但是人们还是要买这买那。不如此,似乎家里的这新年的食品博览会就开不出档次,开不出水平。

当然,爆竹也是噪声的源头。在平时的月份里,人们往往讨厌、抱怨这种噪声。但是一到腊月,人们往往表现得特别宽容。腊月的爆竹声大多来自那些小孩子。那些小孩子在制造噪声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制造欢乐。我们从他们兴高采烈的表情中,能够看到他们父母高兴的心情。我们也能从这些小孩子兴高采烈的举动中,似乎看到自己儿时过年的身影。

年三十的晚上,鞭炮一声稀似一声之后,大地有了暂时的宁静。此时无声胜有声,爆竹大军在聚集能量,爆竹声浪在等待新年的钟声。像一场战役即将发起总攻,像一场大戏即将拉开序幕,宁静中酝酿着热烈,宁静中积聚着激情。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爆竹如火山喷发,爆竹如大海涨潮。大地一片欢腾!无数的鞭炮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把除夕点亮。亮光把旧年送走,又把新年拥入怀抱。

那爆竹会一直响到正月十五。

鞭炮散文10:别了,鞭炮君!

文/陈韵竹

随着一声巨响,纸屑如天女散花般飘落……这是我们小朋友一到春节必玩的游戏——放鞭炮。鞭炮君,虽然我很喜欢你,但你实在太危险了!

鞭炮君,你原本是用来辟邪祛灾的,但你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危害,比如容易引起火灾和伤人事故,还有污染空气、制造噪音等。去年春节时,几个小朋友把点燃的你随意地往路上甩,刚好有一位叔叔骑车路过,你在叔叔的眼前突然爆炸,只听他“啊”一声,连人带车摔倒在地上。还好你是个“小不点”,如果是“大个子”的话,这个叔叔还不知有多倒霉呢。

鞭炮君,你是小朋友手中危险的“玩具”。我要对你说:“鞭炮君,永别了!”

鞭炮散文11:寒假里放鞭炮

文/潘贵艳

期盼已久的寒假终于来到了,它像一本书,翻开了第一页,我在每一页上都写下快乐,写下精彩。

在这个寒假里,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是放鞭炮。大年三十的夜晚,我们一大家子十多口人在一起吃团年饭。虽然年饭很丰盛,但是我的心思根本不在吃年饭上面,倒是想快点吃完饭,然后放鞭炮去。

我先放一个“出水芙蓉”。“嘶嘶”焰火开始飞速旋转,忽然喷出一道青光,如同一池波光粼粼的碧水,慢慢地碧水中间出现了一朵婀娜多姿的红色荷花,真是奇妙极了!我越看越着迷,一时呆住了,就在这时,池水和荷花变幻成五光十色的闪亮的花慢慢向天上飞去,真像仙女飞天呀!多么有意思。接着,放了一个“太空飞船”。只见“飞船”“嗖”地一下升入空中,四周火光四溅,如同火箭上天一样。突然,“嘭”的一声,它在空中炸开了,顿时出现万朵菊花,红的、黄的、绿的,好看极了。“真美啊!“我不由自主地赞叹。

我们的欢叫声吸引了大人们,大家一起放各式各样的鞭炮和焰火,全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鞭炮散文12:诗词闹元宵

文/吴婷

鞭炮送新春,灯火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历朝历代关于元宵的诗词,不胜枚举。而描写元宵之夜,游玩观灯的篇章更是比比皆是。

风流才子唐寅的《元宵》中“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将元宵观灯的习俗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首《上元夜》写出了元宵节人们通宵达旦,流连在街道长廊之间,观看花灯的情形。这里说的上元节其实就是元宵节。上元节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诗人元好问的《京都元夕》与唐人张祜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描绘了京城元宵夜处处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的景象。家家户户灯火辉煌,人们载歌载舞,大街小巷游人如织。

众多诗词里,我非常喜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正因这阕词让我知道了元宵节也是情人节。在古时,元宵夜游玩观灯是青年男女交谊相会的好时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字字读来,别有一份诗情画意;细细品味,一阵青涩的柔情暖意扑面而来。少年时候情窦初开,总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一句词不断地被我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与青春的记忆一起存活。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的《生查子》,令人愁肠百结,思念苦闷。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今年此时与去年那刻终究不一样。丘逢甲的“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也十分惆怅难耐。不论什么节日,都有怀乡思人的篇章在喜庆祥和的氛围里挥一笔清冷的色调。

元宵节一定要吃的食品,在北方是元宵,于南方则是汤圆。“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里说的是元宵。而牧溪的“白糯三捶粉已粘,赤豆如沙和蜜甜;眼见陶缸米已罄,孤灯一去夜不还。”讲的是江南人喜爱吃的汤圆。

元宵夜团圆时,不妨采一句诗,撷半阙词,在墨香古韵中,将这趣味盎然的佳节尽兴地欢闹一番!

鞭炮散文13:没有鞭炮的新年

文/杨路易

一转眼,一年过去了,我又长大了一岁。除夕夜,一大家人吃完了年夜饭,爷爷就兴冲冲地从自行车库搬来了一大卷鞭炮。

“爷爷,电视上不是说了吗,今年不许放烟花爆竹的。”环保“小卫士”出场了。

“说是说了,今年就少放点,过年嘛,总是要意思一下的。”爷爷回答道。

“一点都不能放!今年我们这儿的空气已经不太好了,再放,就更差了。”

爷爷见说不过我,只好退而求其次:“那今天就算了,我们年初二到乡下去放。”

见我有要同意的意思,爸爸发话了:“到乡下去放,有害的气体也是一样地散发。”原来爸爸在手机上查了资料:放鞭炮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会极大地加重雾霾现象。

在我们的一再劝说下,爷爷终于同意不放鞭炮了。

我也笑嘻嘻地对爷爷说:“等过几年我们的天空天天都是蓝天白云了,我们再放。”算是帮爷爷找了个台阶。

同学们,让我们都加入到宣传禁放鞭炮的队伍中来吧!

鞭炮散文14:盼春节

文/季宇轩

“春节到,春节到,穿新衣,放鞭炮,走亲访友真热闹;压岁钱,装口袋,包饺子,贴春联,小孩盼望春节到。”说到春节,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我也希望春节能快点到来。

在过春节的时候,我最想做的事情莫过于走亲访友了。今年,我要和几位同学去施任睿家,我们聚在一起玩玩游戏,吃吃零食,絮絮谈心,把学习上的压力都抛到九霄云外,那真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了!

今年春节,我还要到爷爷奶奶家去,给他们捶捶背,按按摩,然后说声:“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爷爷奶奶肯定会给我许许多多的压岁钱,到时候,我把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就会咧着嘴笑起来。我会把这些压岁钱全都存入银行,到了派用场时,再取出来。

今年春节,缺一不可的当然要数放鞭炮了,春节的那段时间,我要买许多许多鞭炮,回到老家,叫上我的好朋友,一起去村边放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我们的欢笑声肯定也会此起彼伏。

春节里快乐的事太多了,我真是一言难尽啊!春节年年有,我年年盼。又一个春节即将来临,春节呀,你怎么就不长出千万双翅膀,快快地飞到我身边?盼呀!盼呀!盼呀!

鞭炮散文15:小城的春天

文/居然天上客

春,在年的鞭炮震响中梦醒;小城,在春的氤氲抚慰下丰盈。

山,愈发葱茏;水,愈发苍翠。山因水而秀,水依山而美。山水相依,城水相映,人水相亲。小城,坐拥山水怀腹,如珠如玉,入诗入画。人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山中,山在梦中。小城愈显得千般袅娜,万般旖旎。春山春水春来时,春草春泉春华丽。一幅磅礴绚烂的天然画卷,缓缓展现出小城的原生态活力。人间何处觅天堂?小城山水胜梦乡。

清晨漫步小城,春风习习,霞光万道,瑞气千条。暖风吹拂杨柳绿,细雨轻掸桃李红。弥眼而望,四隅芬芳,八方灵动。漫山偌大的果园包裹着小城,萌动着两千多平方的期冀,承载着六十多万生民的梦想。太虚宫里铭文晨钟,敲响了五谷丰登的祈盼;邱祖殿前涣涣碧波,传递着国泰民安的福祉。春风春雨春光,小城的春天荡漾着幸福安康的醇醴。

华灯初上,夜色朦胧,小城如妩媚的新娘,秀美与娇柔欲盖弥彰。白洋河畔流光闪作天,霞光路上星斗连成河。光与影交汇叠彩,灯与星辉映并丽。思绪在黑夜的光华中恣意飞翔,目光伴着山风和流水潜心张扬。临风揽月神情爽,对酒当歌意气昂。小城,妙在自然,醉在休闲,返璞归真不乏现代,端庄秀丽不失活泼。山水生态之城,果都文化圣地。

恍若一瞬光阴转,百载千年只等闲。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首启之春,欣欣然张开了笑眼。推开“十二五”之窗,扑面而来的是半岛蓝色经济区、长春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徐徐拉开的大幕。小城以华丽的转身,彰显出靓丽夺目的容颜,宜居、宜业、宜游,工业经济与城市经济并驾齐驱。小城的羽翼将覆遮25平方公里,福泽20万民众。亲水戏水,运动休闲,商贸旅游,自然生态。胶东水城,以小城为原点,一体两翼,梦圆60平方公里的山水大版图。年年岁岁春相似,春来还似去年时?

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千年只争朝夕。小城与春天有约,满园春色关不住,天街小雨润如酥。燕子的呢喃,衔来科学发展惠民生的号角;回归的雁行,书写创先争优当先锋的辉煌。春天的小城,眼前是唐诗,背后是宋词,举手投足是传奇。春天唯一的涵义是生长,折一朵白云,揽一方蓝天,摈弃似有若无的惆怅,迈开新春的步履,到春景中去留下崭新的春意,在春色里唱一曲春天的赞歌,酣畅淋漓地呼吸春天的芬芳,用心把小城的春天收藏,守望一份美丽,守候万份希望,与春天一起成长。

小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小城,是环渤海最大的岛;小城,是烟台的后花园。

小城,是我的家,她有一个诗意雅致的名字叫栖霞。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