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章

请欣赏艺术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艺术文章1:茶与画的相遇

文/朱晓剑

茶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那不是普通的茶艺所能涵盖的,而是茶与艺术的融合。在读叶梓先生的《茶痕》时,忽然就明白了茶与艺术的关系或许更为多样化,单单是从绘画的角度来研究不同的茶风和茶俗,以及由此演绎的茶文化,也有了更多的趣味。

中国是饮茶最早的国家,留下的茶诗茶文茶赋可谓是数不胜数,在绘画方面,也有不少的记录。如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赵孟頫《斗茶图》、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等等,都各有风姿。如“最早的茶画《萧翼赚兰亭图》的左下侧,有一茶床,就是陆羽在《茶经·四之器》里提及的具列,专门用以摆放茶具。具体的茶具,有茶碾、茶盏托及盖碗各一。自此以后,凡有茶画,则必有茶具”,且“几乎在所有以茶具为题的画作里,都配之以梅,或者菊”,可从饮茶的场景来看,在不同的时代,饮茶人的着装、姿态、环境也有差异,但就内容而言,是与当时的背景吻合的。因此,从这些细节着眼,或许就能读懂茶史的更多内容。

这些,是叶梓观察的独到之处,他将饮茶的种种场景与绘画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全新的解读。但他不是纯粹从历史或民俗的角度去观察,也并非着眼于学术研究,而是强调通过茶与画和古人的心气相通,如倪瓒的《安处斋图卷》里,仅为水滨土坡,两间陋屋,一隐一现,旁植矮树数株,远山淡然,水波不兴,清雅的格调与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极为契合,清远萧疏,简朴安逸。”这真让人有几分发幽古之情。

茶之于日常生活,不只是闲情逸致,也还有更多的茶俗在其中,如文徵明有不少茶画,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惠山茶会图》。这说明,早在明代,惠山就已进入文人的视野,常常三五相邀,在那里临山凭水,娱目养心。这虽是文人雅士于惠山一角竹炉煮茗茅亭小憩的片断,却与当下的茶风有所不同。试想,你坐在茶楼里,喧闹可能遮挡了自然山水的清音。现代社会的便捷所带来的和失去之间做比较的话,或许失去的更多一些了。

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回头再看这些茶画,再回头读一读那些小品散章,都觉得古人的情趣和性情,是浪漫的,奔放的,或含蓄而又富有情味。所谓怀古就是怀念那一段逝去的美好时光。今天我们固然也在喝茶,哪怕是在长亭外,古道边,岂又能体验出了那情怀呢?对着《茶痕》,我倒真觉得活在当下,看上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却是太粗糙了,境界啦哲学啦,都似乎是远去的事物,以至于在读画时,都会有些忧伤涌现出来。

以散文地笔调再现喝茶的场景,同时打通艺术的界限与隔阂,从不同的时代出发,不管是斗茶,还是煮茶,还是茶与琴的联合,都在传承着茶的精神:有无穷之味。这正是《茶痕》带给我们的启示。

叶梓先生在后记里说,“所谓人生,也就大抵如此了:一杯茶,几个朋友,读书、写字、闲逛,一晃,人生的暮年就来了”,这种感慨是读画的结果,也是茶与画相遇所产生的美好所致。当我们平静地喝一杯茶,不去思想万物,不去看那些茶中的艺术,可能就不会生发出这种感慨。但这却在提醒我们,应该珍惜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也有美好也有忧愁。只是我们少了关注,才对生活的浮夸,多了些欣赏吧。

艺术文章2:艺术是神性的展现

文/张方宇

艺术,它来自一个创作者的灵感,也最能激发一个审美者的灵感。美被欣赏时,美体现了自身的最高价值,审美者达到了自身的最高境界。

给死的东西赋予一种活力,那是一种魔力,一种创造力,或者是神性的体现。艺术和音乐就是这类东西。

艺术家--灵感的捕捉器。

在艺术中,音乐比绘画更具有震撼力。绘画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空间更多地承载了物质的特性,而时间更多地承载了精神的特性。

艺术,它是一扇让我们得以瞥见神性的窗口。

如果美尚且不能使人醒悟,那么宗教也是枉然。

在事物的瞬息万变中捕捉到它的神韵,这就是艺术要达成的目标。

艺术家就是那些以自己奇形怪状的意识之网捕捉到奇珍异兽的人,那些非凡的猎物来自彼岸。

在所有艺术中,没有比音乐更不可思议的了;在音乐的诸要素中,没有比旋律更不可思议的了。音乐表达了语言无法达到的意境,旋律使所有的语言文字都相形见绌。

音乐是存在中最灵性的现象之一,它是那永恒的在时间中的流动。

科学来自于理性,艺术源于神性。

美的魅力就在于它不需要经过争论便能够确立自己。

美是一种自然性,优雅则是神性的体现。

所谓审美,就是既能以整体性的眼光看事物,同时又能觉察到它的深度。大自然之美就在于它的整体性,而艺术与音乐之美则在于它的深度。

艺术的可贵在于它的纯粹性和持久性,它能够持久地给人以不带杂质的精神愉悦。

对美的喜爱是我们天性中无可指责的部分。但这种喜爱是倾向于欣赏还是倾向于占有,却真正体现出一个人品性的优劣。

对艺术和音乐这类美和智慧性的事物,如果一个人丝毫地不能领悟,就已经表现出平庸的征兆。假如再对那些事物加以嘲笑,那就是庸俗的确凿证据了。

只有在创造和审美活动中,人才有了一点神的样子。

摘自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Ⅱ》作家出版社

艺术文章3:也许只是迷茫

文/左马右各

对于绘画艺术,我是一个无知者。但这样一种人类的崇高精神行为——它燃起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火焰——在我的内心里从来都没有熄灭过,我愿意做一个艺术的信徒和景仰者,并为此始终保持着谦恭的姿态。现在,一个巨大的事实似乎正在证明着这种艺术的价值——拍卖,那个具有魔力的木槌被成千上百只眼睛盯着,它在一只手里,反复举起又落下,最终,它在一阵虚伪的掌声里落下——一幅画的市价(而不是价值)产生了。它可能相当于一万个普通劳动者几个月甚至更多收入的总和。而一个官方统计数字在说全世界目前有将近二十分之一的人陷入战乱、饥荒、灾害等等引起的贫困和饥饿中(而他们几乎是无须知道艺术的)。如果当初艺术之神,让神圣的灵感或精神之烛瞬间照亮了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使他贯注于某个事物而获得神启——创造了具有人类精神普泛价值的艺术或艺术品。现在看来,这种劳动无疑是一种罪过。这样说也许是不对的。艺术家从来都是真诚的,也是善良的,往往还是贫穷的,比如梵高。那是什么操纵了这一切。让艺术和艺术家成为一对苦难中的兄弟,而那些大佬们却成为了艺术和艺术家的保护着,最终成为艺术品的拥有者。他们在攫取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之后,不能餍足的内心又张开充满黑暗和臭气的嘴——吞噬艺术。而又有多少人幻想着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旧的大佬还没死尽——新的大佬已经诞生了。他们更加贪婪。当艺术沦为某些个人或是小集团的私品或是私利,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回退呢?我想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人类文明还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乌托邦吗?我以一个积极的态度猜想,只是希望而已。但我对此,从没有乐观过。还好,在穷人需要面对的冬天中,他们的内心一直燃烧着希望的炉火。

艺术文章4:母亲的艺术

文/王金保

素手巧穿针,

慈心若有神。

谁知成就者?

是我梦中人。

我的父亲,会炒炸药,造手榴弹,曾组织民兵实弹演习;会操作、维修柴油机,在当时山村犹如鼓捣飞机、原子弹;会唱戏,曾多年参加乡村演出;会泥水、木工,家里的农具和炊具、洁具也几乎全部自己制作;会育种、育秧、嫁接,会做水井的压水取水设备,发明切片机、去核机、玉米脱粒器械;会使算盘,粗通文墨,曾多年自己写春联;会做豆腐、漏粉、摊饹馇;会玩"鸟枪",狩猎每次都有收获,在困难时期"丰富"了餐桌;曾随地质队找矿转战各处,生活所迫回到农村;70岁时还能上树打栗子-----

我的母亲,除了像男人那样劳动、料理家务,自学成才、在全村第一个用上缝纫机,远近亲友都慕名来求她做衣服;会做小孩的虎头鞋,各类女红,曾给毛主席做过花圈;在乡村舞台上,优美的唱功和扮相也曾经迷倒一大片;会做各种可口饭菜,哪怕是在困难时期,也总能把餐桌调剂得满足大家的食欲;会接生,会中医,时常应邀给人刮痧、拔火罐、揪皮;懂兽医,敢给鸡猪动手术(猪得了眼病,用针挑开;鸡误食农药,把嗉子剪开,换掉里面的食物再缝合),而且成功率几乎百分百;70多岁还能带着老花镜拼缝、织绣鞋垫、枕套、坐垫等"艺术品"------

当初不觉得,现在细想起来,我的父亲、母亲,是多么伟大啊!

艺术文章5:《单独中的洞见Ⅱ》之十一 ——天才、艺术

文/张方宇

1. 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产生出耀眼的天才并且被他的光芒所照耀,那么这个时代就碌碌无为地虚度了自己的岁月。

2. 普通人为人类繁衍种族,天才却繁衍自己的精神。

3. 天才活着时不被世人所理解,死后又被大多数人所误解。不理解造成默默无闻,误解造就名声。

4. 一个人的名声很少与他的实际相符合,那里面有太多的误解。

5. 名声是一种善意的通缉。

6. 名声是一种炙热的烘烤,有谁能对自己的名声隔岸观火呢?

7. 一个人不会想在猪的世界里出名。

8. 一个人的才气很容易被他的名气所腐蚀。

9. 人们并不讨厌伟大的事物,只是讨厌被它们的阴影遮住。所以,我们更乐于接受那些已经与我们不在同一时空的伟大事物。

10. 逝去的伟大总是比现存的伟大更令人信服。

11. 人们崇拜自己那个时代在肉体上伟大的人,人们也崇拜过去时代那些精神上伟大的人。

12. 崇拜需要一个距离,人很难崇拜距离自己太近的东西,因为没有身位可以让他们拜下去。

13. 人们在情感上不太能够接受一颗新星的升起,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得不再一次直起腰、仰起头来。

14. 很多人不愿意甚至不能接受去仰望那些伟大的事物,他们宁愿自己倒立着去俯视它们。

15. 三流的人最多只会去赞美那些二流的事物,一流的事物对他们来说显然是太过分了。

16. 最伟大的往往就是那些最独特的。

17. 独特性是稀有的开花,那是神的特赐。

18. 天才的独特个性常常与社会的平庸特性水火不容。有史以来,独特就一直就是平庸的眼中钉。

19. 对美的喜爱是我们天性中无可指责的部分。但这种喜爱是倾向于欣赏还是倾向于占有,却真正体现出一个人品性的优劣。

20. 很多人对艺术的嘲笑和排斥,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理解为那是丑对美的一种嫉妒,或者是恶对善的一种敌意。

21. 如果一个人没有领悟过艺术的优雅与高贵,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感叹自己原来是那样的粗俗。

22. 给死的东西赋予一种活力,那是一种魔力,一种创造力,或者是神性的体现。艺术和诗歌就是这类东西。

23. 艺术家--灵感的捕捉器。

24. 庸人成功所及之处,仍然远远达不到天才失败所在的高度。

25. 悲观主义其实是人类自我反省意识和自我批评精神的一种体现,而乐观主义则更多地反映出人类的自我陶醉和自恋情结。

26. 如果没有悲观主义,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哲学和宗教,而只会有道德和法律;如果没有悲观主义,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艺术和高雅音乐,而只会有马戏和大众娱乐。

27. 乐观主义者满怀热忱地为这个世界提供彩绘和装饰,悲观主义者则冷静地向人们提供有关这个世界的一张张剖面图。

28. 乐观主义站在人类自身欲望的立场上,悲观主义则站在客观认知的角度上。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这涉及到人类的面子问题。

29. 其实,悲观主义比乐观主义更为客观。一个人的悲观,通常是他对社会、人性以及自己这个人生有了清晰认识后的产物。

30. 假设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存在,那么绝大多数人都会倾向于认为他们死后能进入天堂而不是去地狱--这就是乐观主义。

31. 平庸与乐观主义似乎有着近亲的关系,高贵与悲观主义好像也志同道合。

32. 悲观主义者敏锐地发现了自身以及这个世界的诸多缺陷,而乐观主义者因为麻木迟钝反倒能够乐在其中。悲观主义者容易走向偏激,乐观主义者容易趋于平庸。

33. 乐观主义有一种把自己的存在合理化甚至美化的倾向,这与个人的自恋倾向如出一辙。

34. 乐观主义,其实就是整个人类的虚荣心而已。

35. 乐观主义者讴歌生命,悲观主义者调侃人生。

36. 悲观主义并不是一种颓废,而是一种深沉的勇气。

37. 悲观主义者大都宁静而深邃。而乐观主义者的喧哗,与小孩子们的嬉闹无异。

38. 悲观主义真的有那么悲观吗?相反,站在悲观主义的立场上,一个人反而更能够看到人世间的很多荒谬与可笑。叔本华被世人认为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但叔本华著作里的幽默,恐怕比所有那些乐观主义哲学家著作中幽默的总和还要多吧。

39. 悲观主义者幽默,乐观主义者则常有滑稽之举。乐观主义者的滑稽,正好为悲观主义者提供了幽默的素材。

40. 乐观主义者最后必定会来到一个死胡同,而悲观主义者终有从中走出来的那一天,那时,他将会大笑。

41. 只有在创造和审美活动中,人才有了一点神的样子。

42. 创造力是生命力最高的表达,暴力是生命力最低的发泄。

43. 艺术,它来自一个创作者的灵感,也最能激发一个审美者的灵感。美被欣赏时,美体现了自身的最高价值,审美者达到了自身的最高境界。

44. 距离产生客观性,无论时间上的距离还是空间上的上的距离。所以,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能力完全公正地评判自己时代的作品,尤其是那些跨时代的伟大作品。

45. 正如天才的作品总是远远超出了世人理解力的范围,世人的理解力也完全不在天才的预估范围之内。天才与世人之间,总是相互误解。

46. 一切高贵的事物都无可挽回地走向孤独,所有低劣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趋于拥挤。

47. 在艺术中,音乐比绘画更具有震撼力。绘画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空间更多地承载了物质的特性,而时间更多地承载了精神的特性。

48. 美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然性,而妙则更多的是一种神性的展现,美妙是自然性和神性的完美结合。

49. 在艺术领域中,当一部作品被当作这个世界上的经典样品而广为人知,那么它很可能就成为了那些精神下流的人所嘲笑和攻击的靶子。这种情形就如同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那个主部主题的命运,有史以来,这一小节音乐已经遭到了多少人的戏谑和调侃哪!

50. 除非一种艺术或者一部作品在全世界都能找到知音,不然它永远只是地方性的东西,那甚至是有点土气的东西,方言和地方口音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51.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大众对高雅艺术的排斥,我们也会了解愚昧对智慧的敌意。因为,他们隐约地感觉到自己被那些高贵的事物降格了,却还不清楚被降到什么程度,这真是让人有点恼火。

52. 平庸真是无孔不入啊!即使在那些平庸被明确禁止入内的高雅地盘,它也总是能够奋力地挤开一条缝隙,把自己植入其中,并最终在这里占据统治地位。

53. 一个真正高雅的人,他早已超越了大众所认为的那些高雅,你无法在这一堆高雅中找到他。

54. 艺术,它是一扇让我们得以瞥见神性的窗口。

55. 如果美尚且不能使人醒悟,那么宗教也是枉然。

56. 宗教最初都是纯净的、鲜活的,后来却不知怎么变得有些陈腐了。艺术则后来居上,超越了宗教。

57. 艺术可以被视为一种关于美的宗教。但它既不提供天堂的承诺,也不给予地狱的恫吓,它只提供当下的精神愉悦。

58. 美总是在不经意间被发现的。

59. 创造者没有收集东西的嗜好。

60. 人们可以原谅一个傻子甚至疯子,但他们不会原谅一个天才。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天才的存在,其本身就构成了对多数人的嘲笑。

61. 一个天才并不是表现得傲慢,而是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骄傲。

62. 一个天才,如果他不骄傲,我们又要让他怎么办呢?一个庸人,如果他不谦虚,他又能怎么样呢?骄傲是天才的本色,正如谦虚是庸人的本分。

63. 天才就像是烈士,只有当他们死后,才会被世界追认。

64. 对于天才来说,这个世界太浅了,他们需要一个更宽广的水域。

65. 一个天才若幸运地得到了在世的荣耀,那么他就同时拥有了两个世界的荣耀。

66. 每当一个天才满怀热忱地把自己的作品奉献给这个世界的时候,世人却常常把他当作上门乞食的乞丐来看待。要说对这个世界的绝望,没有比天才这类人更绝望的了。

67. 崇高的努力总是被世俗的阻力所延缓。

68. 要理解一个天才,一个人自己就必须至少是半个天才。

69. 天才的悲剧在于:他的洞察力太过超前于自己时代的理解力。

70. 天才常常打扰自己的时代,因为他发出的光并没有让自己的时代感到舒适。

71. 人才、学者和专家都忠实地服务于自己时代的需要,他们为自己的时代量体裁衣。而天才设计出来的款式,相对于他自己那个时代总是显得过于宽大,甚至漫无边际。

72. 天才是智慧与闲暇结合的产物。无知若与财富结伴,则必然走向奢侈。

73. 天才若是迫于压力而向世人表示谦虚,那将是对自己天赋的亵渎。

74. 每当一个新的真理产生,它都很难在自己的时代立足。最好的作品,都不会被同时代的人所认同。

75. 天才常常因为疏于人情世故而怠慢他人,不过,世人也以冷淡天才的作品作为回应。

76. 在事物的瞬息万变中捕捉到它的神韵,这就是艺术要达成的目标。

77. 艺术家就是那些以自己奇形怪状的意识之网捕捉到奇珍异兽的人,那些非凡的猎物来自彼岸。

78. 伴随着创造力而来的,是最真诚的欢笑。

79. 诗歌的美,也许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句子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或者说这种格式,使得其中的每个句子都增添了某种它本身所不具有的韵味。这是距离产生美的又一印证。

80. 每一个旋律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一定是比我们更古老的生命。

81. 在所有艺术中,没有比音乐更不可思议的了;在音乐的诸要素中,没有比旋律更不可思议的了。音乐表达了语言无法达到的意境,旋律使所有的语言文字都相形见绌。

82. 科学来自于理性,艺术源于神性。

83. 美的魅力就在于它不需要经过争论便能够确立自己。

84. 美这个东西,要么就是领悟了,要么就是没有领悟,但它不需要任何争论。

85. 高雅艺术尤其是高雅音乐,一点都不像是从这个世界升华起来的东西,因为我们实在看不出它们与这个尘世的连接点在哪里。正如檀香不可能出自于猪圈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完全来自于彼岸。

86. 一个天才竟然诞生和成长于我们这个时代,这太过分了!如果他是天才,那么我们算是什么?

87. 每个时代都嫉妒自己时代的天才,每个时代都拒不承认自己时代的天才。

88. 在分数中,分母的愿望是分数线上的分子越小越好,最好是分子为零,这样分数线甚至就可以取消而不需要分母再扛着它了。

89. 为了完成自己在这个世上的使命,为了打开一条通向今后时代的智慧之路,那些高贵者不得不向愚昧的大众宣战。

90. 每一个真正的天才或智者,无不经历过对人类深深的厌恶。但是,他们最后却成为了人类最大的启蒙者。

91. 世间的一般价值观对于智者和天才没有意义,他们有着自己的判断。

92. 天才常常被凡俗之人视为来路不正。

93. 如果人们无法看到一个天才头顶上的光环,他们就会将视线下移,并且将目光一直聚焦在天才裤腰带以下的部分。

94. 天才、智者这些人,他们一方面藐视这个世界,另一方面又常常高估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上的很多事情,总是比他们想象中的最差还要差。

95. 美是一种自然性,优雅则是神性的体现。

96. 所谓审美,就是既能以整体性的眼光看事物,同时又能觉察到它的深度。大自然之美就在于它的整体性,而艺术与音乐之美则在于它的深度。

97. 对美的感受是一种直观和直觉,它完全不属于理性和逻辑的范畴。美因此而超越于一切争论之上。

98. 大自然是一种诗意的存在而非理性的存在。诗意是整体的,理性是局部的。这也是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一个比例。

99. 多愁善感与诗意根本不是一回事,这两者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多愁善感围绕着自我,而只有当自我不在,才会有诗意。

100.浪漫就意味着向各种可能性开放,而不被其中任何一种现实性占据的状态。

101.一个不执着于任何事情的人才是浪漫的,浪漫是一种流动性,现实是一种僵硬和凝固性。

102.浪漫只能存活在由潜力蜕变成现实之前的那个过度期。

103.音乐是存在中最灵性的现象之一,它是那永恒的在时间中的流动。

104.真正的美是不能被占有的,能够被占有的美只是一种妖艳。

105.纯净的美常常让一个人凝固在那里,不纯净的美却使人想要有所行动。

106.艺术的可贵在于它的纯粹性和持久性,它能够持久地给人以不带杂质的精神愉悦。

107.一个高处的人如果要往下看,他就得把自己的眼皮翻下来,那种看的方式好像是一种蔑视,但他的蔑视就是他的正视。

108.人们即便仰望一样东西,也难免不把它低估。

109.天才把伟大的作品留给世界,自己却隐身而去。但更多的人是通过华而不实的作品,把自己推了出来。

110.很多人在喧嚣声中登场,也有少数人在静默中退出。

111.即便是对牛弹琴,有时候也比对人弹琴的效果要好一点,对于那些优雅的古典音乐,牛最差的反应也只是无动于衷,但至少它们不会产生排斥和反感。

112.没有比严肃的古典音乐更容易激怒那些低劣的耳朵了。

113.偏激是平庸之辈用来指责智者和天才最惯用的一个术语。智者有他们的锐利,但愚者也有自己防身的盾牌。

114.伟大总是饱受非议,唯有平庸才能够免于任何争议。

115.不具有犀利的批判能力的人也不会真正地鉴赏任何东西。批判力和鉴赏力是完全对称的两个东西,有了鉴赏力,才会有批判力。

116.谦虚是这个世上平庸之辈所热烈鼓吹的美德,以此警告那些卓越的人不要将自己的脖子伸得太长。

117.偏激是跨出平庸的第一步,平庸的人没有偏激的能力。

118.平庸与偏激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生的敌意。偏激对平庸的主要情绪是轻蔑,平庸对偏激的主要情绪是憎恨。

119.偏激是带着情绪的真知灼见。

120.偏激是一种力量,平庸意味着软弱无力。事物只有在极端才会有超越,平庸就意味着永远陷在那里。

121.偏激是一股让人不太舒服的力量,不过,它常常就是真理本身的力量。

122.很多被指责为偏激的思想,常常正是击中了平庸大众的痛处,从而激怒了他们。平庸对偏激的仇视,就犹如家犬对野狼的敌意。

123.对艺术和音乐这类美和智慧性的事物,如果一个人丝毫地不能领悟,就已经表现出平庸的征兆。假如再对那些事物加以嘲笑,那就是庸俗的确凿证据了。

124.不仅仅高贵者对粗俗的东西会流于不屑,粗俗的人对高贵的事物也同样会表露出不屑之情。前者是出于完全了解,后者是因为不能理解。

摘自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Ⅱ》作家出版社

艺术文章6:期货的艺术

文/皎洁

期货,是等待的艺术。不是绝顶的高手,千万不要做日内的短差,虽然可以获利,但是偶尔一次做错,却可以把人弄得心理崩溃,长此以往,甚至会让人精神崩溃。

纵观2012年1月,期货大多数品种的远期合约走势,不难发现,已见到底部迹象,如此时坚定持有多单,在另一个趋势来临的时候,再去把多单平掉,去做空,不去理会那日内的波动,那么此时是不是应该获益匪浅了。在赌场,没有一个闲家能靠不断地进出,能押宝赢到最后,在期货市场上,只有那些看准了大方向,下好单子后,真正做到气定神闲的人,才能成为期货市场里的大赢家。

期货,这个市场的机会真是很多,但是,也是最体现人性本质的地方,真正做到不恐惧,不贪婪的人又能有多少呢?真正知道顺势而为的人又能有几个呢?如果不能克制住人性的这两个最大的弱点的人,在期货这深不可测的水里,唯一的结果就是:淹死。

现在,底部已经长了许多,但是表现的也不是很强势,所以,我个人认为,不是绝顶的短线高手,就不要进场了,要学会等待等待,潜伏,下一个中期机会来的时候再进场。

艺术文章7:画笔下,轻舞飞扬

文/莫言寒

忆艺术,忆的是画笔,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了。

画,总是不留住时间,而留下一些心架的定格。中国画的抽离现实,得其大意,重在神韵,不拘一格。西方宣纸画的写实逼真,为生活而写意,为理想而执笔。无一不叫人心驰神往,无一不是艺术人文的精髓所在,他的古美奇绝,在脑海中,平静而立却又浪花四射,让人不辞冰雪为聊热。

画的古,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道荒原,落日熔金,中国画给人就是这样一部古装剧,.将所有的梦与思寄托其中,在画笔之中悠悠起舞,或曲,或直,抑或转。而宣纸画则以一种单调的黑白,让人不堪历史的重负,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着古朴,不平的宣纸随着粗糙的墨笔留下沉重的叹息,证明时间的痕迹。

画的美,艺术人生,更胜人生,忽南忽北,自成其韵。一张纸,便是这天地间最繁华的舞池。一支笔,更胜绝美的舞娘。时而默然,时而奔放,俄而深蓝,俄而淡黄。间或是,黑白交错缔造,像在画板上跳着华尔慈的情人,燃烧着不灭的激情,又像一场场充满柔光的小电影,反映着人性的灵魂,双袖翩然,韵律凄然,笔却跳的更欢了,揉碎了星光,披散了月华,美的如此突兀,如此繁华…

画的奇,高山流水,浅笑盈盈,千峰沃若,长虹日下。究竟是谁斯般魔力,一支浅浅的画笔,居然可以在画纸上舞得如此是无忌惮,舞得如此随心所欲。烟柳盈,春雾薄,鱼浪起,千片雪,都可以浮现在笔尖湍湍流动得时刻,用二维空间的平淡,缔造三维空间得神奇。婴粟泪,莫言寒,残雪屏,心迹远,都可以雕刻在面纸之上。以静止的有形,体现情感得无形。怎谓不奇?

画得绝,苍山劲石,空谷幽兰,清风蓼烟,时空荒原,自然的巧夺天功,于此处已变得无力,时空的逝者如斯,更替的四季已变得枉然,叹宇宙之无穷。画笔旋动迷人得舞步,流谧的身姿,将自然如拓囊中,将时光摧残,在一张张纸面上,留下作画者沉思往事立斜阳的身影。让人陶醉,感天平地迥。

经不住地感叹,抑不住的深情。笔尖下的古美奇绝,在平淡之中透着神奇,在静穆之中兼有明丽。让一草一木的枯荣,一颦一笑的锁碎,都如此摄人心魄。如果可以,我愿用生命的三分之二的生命换取这三分之一的零头,徜徉于她的轻舞飞扬。

艺术文章8:小说的残缺美

文/闫顺利

艺术有残缺美。有人想给维纳斯接上手,接上就感到很不舒服。小说也同样,写得规规整整,有始有终,有时候也不是好事儿。书法与绘画,其艺术也在留白上。你整张纸都写黑不如去买张黑纸,那个还省事儿。

小说中的残美可以有头无尾。比如有个男的走出家门,发现墙角有堆撕碎的相片,他有兴趣把它拼起来看。如果是张整幅的相片,也许看一眼就过去了。小说就要留出让读者感兴趣的,乐意去拼的留白。

男的把相片拼着,发现是邻居家的漂亮姑娘,感到没意思,突然发现姑娘的肩上有只男人手,好像是楼着的姿式。男人想,据说这姑娘没谈男朋友啊,这男的是谁。他感兴趣了,又开始拼,结果,另外的那半相片找不齐了。

把同样两张相片,一张撕成几瓣扔到桌上,一张就摆在桌上,大家对那张撕碎的相片更感兴趣。其实在这里说的碎,是说留给读者加工的那部分,也可以说留出缺憾来。

小说不是影视剧,影视剧如果没有相对完美的结局,观众不太满意。小说还是需要留出让读者自己完成的那部分的。这种残缺美并不只是残在结尾,在行文中也可以残。

艺术文章9:灵遁者散文:吵架的艺术

文/灵遁者

导读:跟女孩相处,记住一点:少说过去,多谈未来!

下笔写字,文章就有,对一个作家来说是难的;可抬腿伸手,步步是生活啊。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人情世故,是嬉笑怒骂,是点点滴滴。

今天就说这一个“骂”字,这里面的“艺术”可深着呢!不能说外国文化不丰富,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总之停留在影片中的那几个词“谁特”,“法克”,“必吃”“安斯”……总是略显单调。而观中国,那“骂人”的词汇和语句都宽泛得很,文化语言的丰富性和强大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就“惊了”,名著里怎么出口有“脏”。甚至我以为曹雪芹就是陕西或者山西人,因为他作品中的那些粗口方言,我是熟悉的。

相对于男人而言,女人更擅长“骂人”。我出生在农村,“有幸”见过不少村里的村妇吵架,那场面,我就不描述了,大家心领神会即可。为何呢?不知道心理学家是如何研究这种生活现象的。以我个人之见,这是文化现象的反应。因为男人被冠以“山”,高大威猛,有阳刚之气;女人被冠以“水”,那么叽叽喳喳似乎也可以理解。倘若一个男人像女人一样骂街,多数会被耻笑,认为有“妇人之舌”,不男人!

大蒜和咖啡哪个文明?这是出自周立波和郭德纲互怼的梗。显然我们很清楚,生活需要咖啡,也需要大蒜。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咖啡馆喝咖啡,在面馆吃大蒜,这就是文明。

骂人的粗口,可以写在名著里,这就是作品。这种作品反而更接近生活,更形象,从而更深刻。但也不能满篇脏话,过了那个度,那就是“喷子”,就是“泄粪”,不是写作品了。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打小不擅长骂人,原因是口吃。你想啊,别人机枪似的“突突突”“哒哒哒”地攻击你,你气得半死,才憋出来一句话。自取其辱,这事咱不能干。那咋办,见情况不对,该出手时就出手。可是人长得瘦,家里穷,吃饭也没啥营养,自然从小没力气,所以多数时候,挨打多。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书多了,话少了,写文章多了。从一个急性子,慢慢变成一个慢性子。有时候家里人总说:“你咋慢的杂家呀?”【翻译过来就是,你这么慢性子,可愁死人了。】

后来长得很大了,30多了,还没有结婚。但我妈总跟人家介绍我说:“我大儿子性格好,好得很,也乖。女人嫁过来绝不会受气。”

人家也总说:“性格好就行,包容好啊。”今年我结婚了,我媳妇总跟我说:“性格太好了,慢死了。”总说我:“你能不能快点,你能把我急死。”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跟我媳妇呢,倒不是互相骂人,毕竟她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争争吵吵是有的,她说话快,我说话慢。

如果有人问我,和女人怎么相处才好?我就一个观点,少说过去,多谈未来。前几天抖音刷到一个视频,大概就是男女互相诉说过去呢,结果女朋友掀桌子了。下面一个哥们的评论很精彩:“我跟我媳妇前几天晚上聊天,两个人都发誓不论对方说什么,都是过去了,绝不吵架。结果那天晚上,打得不可开交。啥话脏拿啥骂我呢,简直就是泼妇。”看看那上万的点赞,和其他的几千评论,你就懂了。为啥“少说过去,多谈未来。”女人是情绪动物,情绪上来了,嫉妒心上来了,她才不管刚才发啥誓了。

但你要问我男人面对女人骂人怎么办?我只能说你就受着吧。假如你不还嘴,沉默,她情绪发泄不出来,后面将会有更大的“暴风雨”;假如你还嘴,跟她讲道理,理论理论,也会激起她的反感和好胜心。再假如你满口承认,我错了,我错了,她可能会说你敷衍,每次都敷衍。会反问你:“错了,你改了吗?”所以呢,没好办法,如果是新婚夫妻,那就抱住她使劲亲,别让她有开口的机会。如果是老夫老妻了,那这招我估计也悬。

中国夫妻都挺有意思,女性往往爱“反讽”一下男人,比如你对比一件事呢,她说:“那很好吗!”“那你赶紧去。”“你现在大忙人呀。”……诸如此类的话,如果是刚学会中国话的外国人,估计都要遭殃。但中国人男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不光听,还看对方表情或者眼神,一看,再结合话语,立刻心领神会了。往往会解释说:“没有,没有。”“就是说一哈而已。”“没有你漂亮。”……

中国还有两句俗语,第一句是:“有理不在声高。”还有一句是:“先声夺人。”就是没理,也得有“气势。”有人天生说话就像吵架,声大如雷,我一个亲戚就是这样的。

究竟哪一句俗语适合你,我也不知道。我无法教会你如何生活,但生活本身会教会你生活。你得慢慢去品味生活。于我而言,声大不了,“先声夺人”也不是我的性格。气势大,有时候看似是压了别人,更是“反压”了自己。

我母亲和我父亲吵架,我母亲总是声音很大,面红耳赤,看似她占了“上风”,其实呢,伤身体。心火大,吵完架心思不宁。我总是劝她:“妈,你今年都50了,还没有你儿子我通透,吵啥呢,吵不解决问题啊,还把自己气得。”

有一部分人有皮肤病或者其他诸如高血压,心脏病之类的病,一急,往往加重病情,要了自己的命。可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我妻子就是,她就说我控制不住自己发火。其实事后,她都能意识到自己发火了,下次会注意。

人这一生,骂人与被骂,你喜欢哪个?我希望你哪个都不要选择,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生活确实有不能控制的时候,所以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候不是一句空话。

曾国藩为什么被多人推崇,就是因为他能控制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从而在30之后,仕途扶摇直上,终成晚晴“四大名臣”之首。

曾国藩年轻时候,不怎么节制自己,而且口出狂言之类,容易得罪人。还暴饮暴食,有一次重病之后,父亲告诫他:“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在日记中也说:“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矣!”所以曾国藩有一句名言:“不为圣人,便为禽兽。”

吵架,骂人是一种生活现象,你我他都有经历。我的标题是《骂人的艺术》,似乎是有点矛盾。难道骂人还是“艺术”?骂人还有讲究?我旨在告诉你,当骂人成为“艺术”的时候,你心境就变了,就不再是骂人了。骂,争吵,辩论,诉说,阐述,文章——这就是一个过程。

生活需要发泄的窗口,你一定要找到更有益于身心的方式,去赢得生活和另一半。就好比,男人喜欢漂亮的女人,但更喜欢和悦的女人。一个漂亮但满口爆粗的女人,多数是不招人喜欢的。真正的高雅和长久的高雅,来自内心的修养和强大。就像一句俗语所说的:“如果吼叫能解决问题,驴将统治世界。”

艺术文章10:艺术在空气中弥漫

文/兰草ygl

在佛罗伦萨街头漫步,感觉有一种从远古散溢出来的寂穆典雅别具特色的艺术氛围在空气中轻轻的弥漫。

佛罗伦萨历史悠久,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摇篮。资本主义最先在这里萌芽,因而作为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过度时期的新文化、新思想的文艺复兴的曙光也自然最先在这里升起。文艺复兴为佛罗伦萨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艺术人才,留下了价值连成的艺术遗产。

整个城市似乎就是一座装满艺术珍品的宝库。不必说大教堂、宫殿那些早知其名未见其真的传世精品,也不必说博物馆、美术馆那些目不暇接巧夺造化鬼斧神工般的不朽佳作,肃穆古朴坎坷曲折的历史与漫步广场小巷走马观花星星点点的新鲜感受早已令人迷失。漫步街头,教堂、广场、公园,十步一景,百步一殿,只要你有一颗真诚的艺术之心,随时随处都可以闻到艺术的芬芳。

佛罗伦萨到处是艺术,抚历史而流连,瞻宫殿而迷痴,知道佛罗伦萨者多矣,而能亲临其境者又有几矣?挤在肤色各异、语言驳杂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驻足观看,微笑拍照,忘记了是在异国他乡的街头,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浓浓的如诗如梦般的艺术氛围之中,无形中对佛罗伦萨的历史和文化滋生出一种如行时间逆行隧道般的亲切感。

建筑艺术是佛罗伦萨城市文化艺术的一道风景。罗马建筑师维楚维司有句名言,美好的建筑有三大条件:坚固、实用与愉悦。我理解,前两个条件与建筑艺术脚踏实地有关,第三个条件则属于美感的范畴。建筑艺术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占有重要位置,从出生到成长以至死亡,可能都在建筑中进行,因此,走在佛罗伦萨的街头,我在希望寻找出它起源的轨迹时,常常不免有几分臆测的成份在里面,也就是说,设计者在探寻表现形式时会不会有意或无意受到当时某种历史、政治、宗教甚至社会的影响呢?

从杜奥莫大教堂往南行不远,就是一座城堡式方石砌成的高耸的塔楼建筑。文艺复兴时期是佛罗伦萨最富有的美第奇家族的私人住宅,现是市政厅所在地。由此看来,建筑的故事永远不可能结束,每一座建筑的出现都会改变当前的景象,同时也会改变历史的形貌。

街头艺术是佛罗伦萨城市文化艺术的点缀。街头艺术使人目不暇接,那种深遂的透明的自由的文化艺术氛围,如空气如阳光无所修饰。那些暂时还不得意的艺术家,或许他们身上还流淌着这个城市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先贤们的血液,承继着他们的艺术细胞和探索创造精神。在和熙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下,他们手持画夹耳夹铅笔端坐在那里,在这里相互切磋技艺,也为游人画像并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有人物也有风景,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有临摩肖像的也有伟人漫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无形中构成了一个小小的艺术街市。

这支古老而又常新的队伍,来自世界各地,蓝眼睛、黄眼睛、黑眼睛,无一不透着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和生活的渴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游人潮水般从眼前涌过,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对艺术的信仰,这不禁使我这个来自异域的游者对艺术一词的外延和内蕴瞬间扩大了充实了。不要以为街头画艺是走投无路之辈赖以生存的雕虫小技,这着实是一种人文背景、艺术环境的产物,或者说是艺术在特殊领域里的一种延伸和泛化。在这样简陋的场合,画家们直接忙碌于艺术与金钱的交易,足见佛罗伦萨艺术普及和斑斓和绘画人才之众多。

街头演出寻常可见。广场和街头的空地,就是他们的舞台。在翡萃画廊的台阶上,有三位脸部和衣服上都涂着金泊的艺人,若不是造型不断变幻,我还真以为是一组雕像。他们手中的道具是那么精致,化装是那么逼真,造型的动作是那么优雅,是表演某个名着片段还是即什么兴演出我看不出来,却为他们那种执着认真的表演精神所打动。不少游人驻足观看,不时有人发出喝彩,也有人往他们眼前的盘子里投钱。

不远处还有一位棕色皮肤的青年人站在街头,翘着一条腿在拉小提琴,曲调委婉,指法娴熟。看他那神态轻盈活泼,充溢着灵巧和快活的样子,使你忘记了自己是在街头。

类似这样带有一丝苦楚的街头艺术在佛罗伦萨司空见惯。于是我想,盘子里聚拢的硬币是否能足以维持他们以此与这个世界的期待和联系,生活还宽裕吗?

对于艺术家在街头卖艺,开始我觉得迹近乞讨,有辱斯文。但外国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艺术家在街头表演,靠自己的本事挣钱,游人按质论价自愿赞助,这是件很快活的事情,是艺术家与公众心灵的一种沟通方式,也是对艺术的一种资格认同。当然谁也不否认,最正规最有质量的演出特别是高层次的演出,是在剧院而不是在街头。

佛罗伦萨是艺术的圣地,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为了共同的神圣的梦纷纷来这里寻找意境和灵感,但能圆此梦者又有多少?也许每个人都有着一部辛酸的奋斗史,也许街头卖艺是通往艺术殿堂的一条路,旦愿他们当中有幸运者、成功者。

这些浪漫的艺术风情在佛罗伦萨随处都能观察和体验到,但佛罗伦萨的伟大之处更在于这个城市蕴涵的以但丁为代表的不屈精神。青年时期的但丁曾被选为佛罗伦萨的行政官,因反对罗马教皇对佛罗伦萨的干涉,被伙同法国军队支持黑党的教皇击败并加以清洗。但丁被没收全部家产,判处终身流放期间,他完成了开启文艺复兴之门的忧国忧民的巨作《神曲》。时至今日,人们仍会从中领悟但丁作品中那种人格的力量和深刻的思想。走在碎石铺就的狭窄街路上,浏览街路边随处可见的雕塑和庄重大气的古老建筑,你就会发现,以但丁为代表的佛罗伦萨人的不屈精神是深入骨髓之中的,而这种不屈精神正是艺术创造的血肉作灵魂!

艺术文章11:缺的艺术

文/吴敏

前些日子,同事们都在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把所有的事情都完完美美、圆圆满满地记录下来,然后对比曾经的计划,最后得出一系列结论:“这个又没完成”、“那件事还缺一点”、“要是年初那事结果是这样的话,这一年就没有缺陷了”,总之言语中充满了遗憾。

一年来总结出了那么多遗憾,那么多件事情的结果存在缺陷,并非自己所预期,着实让人困惑。总说吃亏是福,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缺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完满,是一种永恒的美丽。断臂维纳斯是一种缺的艺术,《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也是一种缺的艺术,但他们都代表着一种永恒,审美的永恒,情感的永恒。

缺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才有各种版本的精彩后续,缺了牛奶的咖啡才有苦涩的清香醇厚,缺了语言的《千手观音》才有完美的默契与艺术的表达,缺了目标的《泰坦尼克号》才能驶向人类历史的彼岸……红烛缺一口子方显浪漫,邮票缺一角方显珍贵,缺是一门艺术,需要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缺中必有圆满的美丽,缺中定有完整的乾坤。

会欣赏缺这一门艺术的人,自是信念盈实,心怀美善,懂得满足,奋发如斯,辛苦如牛,存敬畏于心间,留余地在道中,储余力予未来,挥长袖击长空。盈缺是种生存状态,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懂得留有盈缺的人才会厚积薄发,力压群芳。

缺的阈值是美的一种衡量方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若即若离是距离的缺陷,却让爱情愈发历久弥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人生才是丰富而有价值的人生。

生命如歌,自会有残缺的音符,且看你如何欣赏。当然,欣赏缺的艺术需要勇气,需要坚守,缺是冷而抽象的艺术形式,却超越了缺本身的艺术表达内容。岁月不是一朝一夕,是由无数个日子组成,你是缺这门艺术的创造者,更要做艺术的欣赏者。懂得缺这门艺术的人便是一个人格大师,生活大师。

艺术文章12:生活的艺术

文/尺牍几梦回

--关于老子生活的智慧

一直觉得老子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身处乱世,却处之泰然,有着走世界的嗜好,喜欢玩味某些生活细节,不愠不火的调侃,淡淡的幽默。以隐逸者的姿态静静地阐述万物规律,看似低调含蓄,于我看来则蕴含着无尽的哲理,蕴含着以静待动、和平容忍、简朴知足的崇高理想。

老子推崇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认为柔弱不是价值目标,目标是以柔弱的处世方式达到真正的坚强,查阅了相关典籍,以弱胜强出自于这句话,"将欲合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的以弱胜强充满了强烈的辩证色彩,在老子看来,水便是柔弱力量的象征--水滴石穿便是其最好的说明,轻轻地滴下来,可以再石头上穿一个洞。水具有道家最伟大的智慧,善于从最低下的地方寻找它的地平线,正所谓"大道若水""上善若水",这是一种近情的微妙的智慧。

最初对于道家思想的认识源于电视剧中的些许场景,江湖武侠片中总有一些道士偎红倚翠、隐于山林、没于闹市,俨然一副超凡脱俗的姿态,闭眼捻指悠悠道哉,"大道若水".最先自己的理解比较浅薄,以为只是一种心灵的纯净、澄明状态,保持精神上的一方净土。如今,细细想来,这样解释与理解未免太过狭隘。"大道若水"集合了为人处世的智慧,是我们心目中最高智慧和崇高性格的象征,从而实现诗意地栖居。

水,是处世的辩证,是交友的榜样,是惜时的警笛。老子之所以推行"上善若水",就在于老子认为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品行要同水一样。极柔极刚,攻坚克硬,善于容忍,虚怀若谷,启迪人们工作中以柔克刚、事业上锲而不舍,老子的智慧就在于无为无争,以无为而实现大为,以一种隐逸的内在的力量禅悟大道无形、大音稀声,实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独步气韵。善于韬光养晦,善于藏锋,这种生活智慧可以使人们保持内心的超脱和宁静,可以有效地环节心理压力、化解社会纷争、协调人际关系,使自己的生活得更轻松、更潇洒、更本色、更自然。

欣赏"大道若水"的那一种平和的心境。老子主张"见素抱朴"、"清心寡欲"、"知足知己",于我看来,本质在于"淡".淡薄名利、顺其自然,把自然主义由哲学的高度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层面,潜移默化而成为人们的常识和习惯,对人们的思维和习惯以及行为进行一次自觉的指导。然而,这种"淡"并不是提倡以消极颓废的心态看待人生得失,而是崇尚本真、洁身自好、纤尘不染。如今社会物欲横流,各种诱惑纷至沓来,人之本质的东西已在寻寻觅觅中丢失。周围人长吁短叹,纷纷叫嚷,"活着真累".我把现实社会中的朝里本真的"累"归纳为四点:交际过多,苦于应酬;受制于人,唯唯度日;迎合社会,失去自我;欲望过高,心为行役。这种累并非汗流浃背、腰酸腿疼或是头昏脑胀、两眼昏花,而是精神上的负累。然而遗憾的是,上述喊累者,多不能想想自己因何而累,故仍忙个不停、累个不休,甚至乐此不疲,以累为荣也。这种境地正如苏菲教派老师卡瓦贾。伊。帕格曼所说的"把自己关进了牢笼,情绪的牢笼,用的是你们自己亲设的牢栏".然而,试想当日渐风烛残年,当世界变化得只剩下钢筋、水泥、玻璃的时候,人往往更容易忆起曾经纯真无虑的童年时光,更能领略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境,更能意会水木清华、似水年华、木本水源的气度和妙境。

返璞归真,于纷繁杂芜中保持一种淡然的心境,正如周国平先生"内在的从容"的思想境界,看白云在蓝天缓缓移动、白帆在蓝湖缓缓移动,闲暇之余,追寻自己的心去自然中寻找一份安宁,工作之余,别被功名利禄迷失了自己的心智,而偏离了自己的本性,做一个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清纯如水的人。

追求"大道若水"的那宽容大度的胸襟。老子有语,"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老子反对逞强,认为世间的纷争多由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也即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导致。众所周知,老子、孔子思想不合,老子反对孔子夸耀知识的行为,强调"不敢为天下先".当然,自己不能完全赞成老子的思想,只同意其中一些积极的意义。水往低处流,本身就是一种谦卑的姿势,虚怀若谷,以柔性的力量去打动人、去感染人、去熏陶人、去塑造人,这对于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启迪人们更加注重文化、价值观、情感等软控制因素。并且启迪政府人员时刻关注最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强化"公仆意识",同时对于企业间上下级人事关系的处理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始终保持一种谦虚的姿态,不要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始终善于容忍,敢忍不能忍之耐,敢任不能任之劳,敢承不能承之重,敢思不能思之路,敢作不能作之为;始终虚心求教,不断充实自己,扩大见闻,开阔视野,正如老子所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憧憬"大道若水"的那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善念。老子有言,"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水自有水流之道,水中有道义。如今社会在人们汲汲于功名的同时追逐那些使人香气四溢的财富、地位、美貌,灯红酒绿的下面或许是心灵的苍白,欢歌笑语的背后或许是难言的孤独,豪华奢侈的下面往往是精神的贫穷,辉煌灿烂的背面可能是深深的空虚。也许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纷纭世事中对自我品味的坚守,是谢绝繁华、回归简朴的生活情趣,也许失去的更重要的是屈从于金钱、献媚于权势乃至被功名财富所蒙蔽了得内心的那份客观与公正,在所谓的身外之物的枷锁下不得不猥琐地活着,这倒真的是生命的一大悲哀,古人尚能饮酒喝茶、静坐默思,然而于物质充裕的我们倒成了一种奢侈。

公平做事,公正做人,追寻自己的内心,安贫乐道,恪尽职守。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赢得人心。"上善若水",善待一切,不苛求他人,不妄求环境。保持那纯真的善念,适境而生,适境而居。始终记得经常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了应有的轨道,人人倘使如此,和谐社会指日可待,不要让日风渐下、人心不古成为世人的慨叹,不要让"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成为人生的一个警示。

总之,对于"大道若水",自己做了以上的诠释,也许还有许多自己未挖掘出来的深刻含义。一句话中蕴含的艺术的智慧,智慧的人生哲学就此产生。人生在世,当如静水,保持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姿态,静动结合,刚柔并济。秉承"大道若水"的理念,生活也就有了艺术。

艺术文章13:乡野鼓荡艺术风

文/陶余来

与其说是艺术家们的猎奇,不如说无意中展现了高雅艺术与质朴生活的血浓于水……

我认识一位画家,既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又是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他的中学母校就是长丰县岗集中学。岗集中学的西北,紧邻滁河干渠。每年春天槐花盛开的时节,是滁河最美的时光。我曾联络他,让他回老家看看滁河槐花,画家乡的风景。他说忙,要我拍出来,寄他作画。

怎么也没想到,2013年11月2日,就在岗集以西的滁河边,三十岗乡崔岗艺术家村举行了开村仪式,一时间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变成合肥艺术界的焦点话题。艺术家村,听着就完爆所有滋生于乡村的农场和农家乐。开村不久的那场“生生不息”展览上,村民们在咖啡机前排着队等着喝咖啡,咖啡和田野混搭,让人浮想联翩。

寂静的小村庄里,有艺术家工作室、书店、咖啡馆、画廊,还有中外知名艺术家们穿梭其间。

走进一家艺术坊,工人们正在地面上施工,普通不过的农家小院,围墙被新刷上一层灰漆,“麦田”两字镶嵌在围墙的砖壁上,立马就有了艺术气息。我开玩笑说“艺术家就是会捯饬”,施工的工人听了大笑:“就是,好好的一面墙非要我们砸掉。”他们哪里懂得艺术家的匠心,也就是附和着我的话善意地说笑罢了。

石磨、石碾,是这里最常见的题材,散见于村内各处。有一间屋后的道路,竟是用大大小小的旧石磨蜿蜒铺就,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让人叫绝。每一个磨盘来自一个家庭,世世代代,磨盘下流淌过多少琼浆,哺育过多少后人啊。我感叹着拍下这条石磨路,随行的朋友立马道:“磨后的故事”。又是一个让人叫绝的摄影作品标题。

两树刺槐正奄奄地开着花。花不是太盛,走近一看,显然是移栽不久的。一树正着,另一树侧歪,俯仰生姿的造型一定也是出自艺术家的构思。

草在村里的屋顶被大量使用。明明是砖瓦结构的二层楼房,却用茅草苫顶。只有艺术家才有权力这样折腾。论想象力,他们确实顽皮硬性,像乡下的孩子。

一处四合院内,地面有长着君子兰般绿色叶子、开着蓝花的植物,我们叫不出名。艺术家气质的中年女主人介绍,这是梵高作品《鸢尾花》中出现过的鸢尾花。围墙上是大朵盛开着的蔷薇,我说这其实就是野玫瑰,合肥俗称“荞麦苔”(音),就如合肥乡下野地里到处生长着的“珀珀”(音),枝条带刺,结酸甜的小红果,其实就是野草莓。女主人显然不满我对艺术花卉的不恭,纠正我对院墙上“野玫瑰”的说辞:“那是月季,蔷薇科。”

其实,自古以来,艺术总是伴着劳动一起成长。只是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才拨出一部分人来,专门从事艺术创作。崔岗艺术村各户院子里,渔船中种着薄荷,墙上挂着簸箕,甚至连猪槽也成了藏品。与其说是艺术家们的猎奇,不如说无意中展现了高雅艺术与质朴生活的血浓于水。

许多院子的门紧锁着,只能推开门缝,但往往一眼就能窥见其中艺术的元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里的艺术家们,每天有许多人云中漫步,往来于世界各地。不同的是,出生于岗集的那位画家得了滁河岸边生活的滋养而飞出去,而众多艺术家如今又来此栖息觅食。崔岗艺术家村像极了一处硕大的“喜鹊窝”。

南边不远,同样掩映于浓荫之中的是合肥“科学岛”,那里的自然科学家也是这样,全世界飞来飞去。只不过他们从事的是自然科学,崔岗人研究的是艺术。如果把崔岗艺术家村形象地称为“艺术岛”,则“科学岛”、“艺术岛”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人类正凭此翱翔天宇之中。

村外四野,是春日里正忙碌着的农人,他们以锄锹作笔,在大地上作画。与“科学岛”、“艺术岛”上的人们一样,都在辛勤耕耘,创造着生活的美。

艺术文章14:清华建筑和艺术

文/项顼

——读曾昭奋《从北京到南通》

《读书》杂志在2006年第2、4、5、6期用四期连载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先生撰写的文章《从北京到南通》。曾昭奋先生,潮安县人,早年在广东金山中学读书,后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1960年秋到清华大学执教至退休,曾任《世界建筑》主编十余年,曾昭奋先生所著的《清华园随笔》近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曾先生近年创作的杂文随笔集,围绕与清华有关的人、事、物展开,款款道来,韵味深长,尤其是将建筑和艺术相融,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曾先生《清华园随笔》没有机会读到。我一开始在《读书》2006年第2期读到曾先生的《从北京到南通》(一)时,并没太多的在意,总以为是在讲一些建筑方面的事,更没想到建筑和艺术这个话语,及到后来,一篇一篇的读完曾先生的文章,却被文章里所叙之人和事所震撼。掩卷之际,内心久久难也平静,建筑竟是这样和艺术想融合,建筑的话语和艺术的话语竟是这样相通,有共同的语境。

曾先生的文章中的建筑人物大多是建筑学家和中国现代建筑学的泰斗,人物的主线是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以吴先生对建筑的研究和贡献引出了众多的建筑界大师,让我在阅读之时,感受到了建筑大师的建筑学识和艺术修养,更感受到了大师们的人格风采。曾先生的文章的另一条主线是以北京到南通这两个名城,以及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为主线,勾勒一幅中国城市建筑的图画,作为行外人,对于建筑,对于城市规划是没有一丝的话语权,即使是从艺术的角度,对于建筑和建筑的艺术也是知之甚少。只能从读书的角度,谈一点读后感。

吴良镛先生是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四十年代,吴先生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一九四六年到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创建的建筑系做梁先生的助手。建系之初,梁思成先生在美讲学,只有林徽因教授与吴良镛二人执教。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是在当时已经是中国建筑学杰出人物。吴良镛先生后经先生推荐到美国师从驰名世界的建筑和规划学家沙里宁。四九年获硕士学位,五〇年回清华,为中国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人居环境学做出杰出贡献。吴先生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学的一代宗师,负责指导一九九九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筹备工作,并主持《北京宪章》的起草,在大会上做主题报告,在曾先生看来,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师的光荣,更是中国的光荣。

吴先生是继梁思成先生、陈占祥先生之后,最关注北京的旧城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建筑学家。曾先生在文章中说:“二十多年来,吴先生在其发表的大量文章中,在面对高级官员和志业干部的多次讲演中,为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旧城保护,直至人居环境问题,提出了那么多的建议,发出了那么多的警告,苦口婆心,奔走呼号,然而并未能感动上帝。北京,没有从吴先生的理论和建议中获益。”解放以来,北京掀起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可是北京的城市建设,除了坚持围绕旧城为中心的,南北轴向为核心的同心圆模式,几十年来,不仅旧城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城市却被二环、三环、四环乃至五环或更多的环包围,这样城市的功能渐弱,为了疏解湧堵的交通和拥挤的城市,只好将大片大片的旧城和胡同拆除,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旧貌只能在留在历史中叹息。

曾先生于一九六0 年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当助教,正好是分配城市规划教研组,梁思成先生是建筑系主任,吴先生是建筑系副主任。文革中,城市规划教研组被砸烂,曾先生就再以没有从事城市规划的教学和研究,转做建筑杂志的编辑,和吴先生的交往,大多是请吴先生写稿。曾行生在文章中写道:最后一次,我对吴先生说,“如果我来写你的规划、评述的城市,可以写一百个。如果我来写你与学生的交往和情谊,可以写一百位……’吴先生轻轻一笑:城市就不止一百个了……”。这是曾先生在今年八月三次拜访吴先生,最后一次谈话的内容。后来,曾先生做了粗略统计,吴先生在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间所写的三十四论文中,提及学者近三百人,城市二百三十余座,从北京到南通,从北方到南方。

吴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对北京区域规划建设进行研究。他作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和制定者,把他对北京区域规划建设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完善中轴线和长安街:“两轴”,强化“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的“两带”,以构筑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多中心”空间格局等。一改过去北京以旧城为中心的同心圆发展模式。

吴先生是国内“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开创人,他认为,当今科学的发展需要“大科学”,人居环境包括建筑、城镇、区域等,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吴先生说,他毕生的目标就是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个建筑师的追求和情怀。大师对建筑的追求不单只是简单的居所形式,而更多的是自然和人文关怀。

吴先生同时也是画家和书法家,吴先生自小就喜欢绘画和书法。他在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就读时,吴先生有幸聆听当时也在该校的艺术系执教的徐悲鸿、吴作人、傅抱石等著名绘画大师的演讲,欣赏他们的画展,深受其艺术熏陶。毕业后的几年里,徒步行走于重庆、贵州、云南一带,边走边画,曾有很多优秀的画作问世。吴先生的书法多以行草见长,有很多作品应是当代书法精品。吴先生的画作于二00二年由三联书店结集出版,一本水彩,一本速写,曾先生建议吴先生尽已然将行书精品出一本集子,让更多喜欢吴先生书画的人可以更多感受先生的文化精神。

吴良镛先生的气质和风度,似乎文人的气质、艺术家的气质更浓于建筑大师的气质。从而造就了集建筑和文化一身的大师形象。曾先生在文中提到,一九八0年,他因妻子大病,请吴先生向学校说情,始得住上有厨房和厕所的单元楼。可见吴先生对同事的关爱。

据前天新京报报道:“由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完成,并正式向外发布。此次报告中提出了京津冀地区为“首都地区”和新畿辅的概念。报告同时表示,备受关注的首都第二机场,应当选址天津武清太子务地区。二期报告发布会上,吴良镛教授表示,此次的报告是对一期报告的一种延续,涉及的问题更广,也更具体和深化。报告还改变过去关于“大北京地区”的概念,改为“首都地区与新畿辅观”。

曾先生《从北京到南通》文中提到的清华人物里,让我最感慨的莫过于程应铨先生,程应铨先生是吴良镛先生在中央大学建筑系的同班同学,大学时他和吴先生同是高材生。

吴先生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工作,程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缅甸为盟军做翻译官,抗战胜利后和吴先生一道受梁思成先生的邀请到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程先生到清华的目的之一是想从清华到美国留学,可是这一愿望终未能实现。五十年代中期,程先生到了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考察。曾先生在文章中说到:“后来陷入逆境的程先生,对于这段经历,仍然十分的怀念。”程先生通过自己学,大量翻译了俄文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的书。程先生在五十年代推出的译著,是新中国最早的有关城市规划方面的学术文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因两个莫须有的罪名被打为右派,一是和北京的旧城保护和城市规划问题上,与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的观点不合;另一个罪名是在教学中鼓吹伦敦哈罗新城所采用的“邻里单位”理论和模式。程先生被打成了右派后,经常受到批判,妻子林洙和他离婚后,带走了子女。 林洙在《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中写道——1957年整风运动中程应铨犯了“错误”,对他的批判帮助是在民盟小组会上进行的,领导让我也参加。我感到这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每次都缩在一个角落里。我不知道他到底犯了些什么错误,同志们的批判我也听不大懂,回到家里我想帮助他,希望他的检查能深刻些。我不认为他从根本上反对共产党,但是人总是有私心的,也许他对某些工作上的安排不满意,因而对组织或领导产生了抵触情绪。我建议他从这方面找找根源,他拒绝了。可以想象此时的程先生的处境之艰难。

曾先生在文章里提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北京人有喜食芝麻酱的习俗,政府每个家庭每月供应二两芝麻酱。可是程先生没有家,也就没有了这二两的芝麻酱。一个大学教师,一个清华大学的青年才俊,过到连二两芝麻酱都没有吃的可怜地步。程先生出身于江西一个旧官僚家庭,也是书香门第,自是不会去为二两芝麻酱弯腰。好在有曾先生的关心,曾先生和夫人都不吃芝麻酱,就把它送给了程先生。那个年代,最讲究划清界线,曾先生能如此不顾自己的安危,视程先生为同事朋友,要多大的胸襟。

程先生在“文革”中一度被隔离审查,在清华大学充满“红色恐怖”的日子里。曾先生文章中说:“他怕被揪斗,他不敢回宿舍睡觉,不止一次躺校园西南的干河沟里过夜。”在程先生自尽之前,我想他是无法理解,也无法看透那种时代,每天在恐慌、惊惧和绝望中生活。隔离审查期间,曾先生在程先生白天在同一个“学习班”,每天由工人和解放军组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称“工宣队”,由一位解放军战士和两位工人分别找隔离审查的人谈话。我小的时候,在“文革”期间,我的父亲也被隔离审查,还要被批斗,我父亲很晚才回来,我母亲提心掉胆的一直不敢睡觉,直等到我父亲回来,才放下心来,有时我们在母亲的催促下睡觉,有时困了就睡着,有时在被子睁着里不肯睡,只见父亲回来,才放心的睡。

曾先生在文章中回忆到,程先生自沉是在晚上。当天,记不得是上午或下午,工宣队的那位老工人找程先生谈话,当时曾先生在场,老工人是个老实人,不知道程先生的身世,还是老一套,什么你要为自己的家庭着想,为老婆、孩子着想等等。程先生听了后满脸的惊异、愕然、痛苦的表情。早已妻离子散的程先生,听到这番话,肯定已经伤心至极、万念俱灰,于当晚自沉于校园西湖的游泳池。程先生在清华游泳池中自杀,程先生自尽时很安静,当晚并没有人知道。第二天,在校园巡逻的人发现了水上的尸体,才知道程先生已经自尽。程先生不仅会游泳,在湘江边上长大的它,还有很好的水性,所以可以想象得出,他要有多强的愿望和毅力才让自己死在游泳池里。

我后来就读的中学,有一个长梯形的跳马用的体育器材,是木制的,据一位老师讲,曾经有一位右派老师,也是某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被错划成右派后,分到我们这个边远贫穷的小县城教书,文革期间,受到非人的折磨,不堪受侮辱,投校园的水井自尽,打捞出来后,就装在跳马的木箱里,老师身材高大,装不下,工宣队和红卫兵就将这位老师遗体的腿打折弯曲后装进去。是多么残忍。

程先生死后,清华大学给了一个结论,就他“畏罪自杀”。程先生平时就十分注意外表,自沉之前,他换上访问苏联和东欧国家时所穿过的那套崭新的西服。程先生和妻子林洙离婚后,没有再婚。梁思成先生的夫人林徽因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抗争之后,与世长辞。林洙后来和梁思成先生结婚,历史有时真就象故意和人开玩笑一样,据曾先生听说,程先生和林洙结婚时,梁先生是他们的主婚人。结婚后,原来挂在梁先生客厅里,画家李宗律先生为林徽因先生画的油画像被取下,梁先生和林徽因的女儿为此非常愤怒。在文革中梁先生被批斗,是林洙无微不至的照顾,才使得梁先生脆弱的生命延续到一九七二年,享年七十一岁。

程先生作为一个建筑学家,城市规划学家,他的贡献很多,除了译著颇丰外,他对“邻里单位”的教学和科研,对后来的城市建设有很深的影响。后来我国从前苏联照搬照套来的“小区”理论,是苏联从英国学来的。现在城市规划里的“小区”已经成为一种居住模式。程先生是业余爱好是摄影,有很多的摄影作品,《沈从文全集》和曾先生记叙水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先生的《长河孤旅》中都有程先生拍摄的人物照片,可见程先生在摄影艺术方面的造诣。曾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他在南洋的家人和朋友寄来一架英国产的望远镜,没有用过,程先生听说后,向曾先生要来送给侄女。后来,程先生专门买了一架旧的德国名牌相机回赠曾先生。程先生的侄女在回忆先生时说到:“我和弟弟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叔叔要在南京路、汉口路的照相器材店停留很久。”同样能说明程先生对于摄影艺术的热爱。

就是这么一个热爱摄影、热爱建筑、热爱生活的人,却因了政治和家庭的原因而早早的离开人世。这是我们国家建筑学界的损失,也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摄影家。程先生的早逝,对于程先生的子女来说,更是永远难以抚平的伤痛。

曾昭奋先生在文章中写到一些城市,在这众多的城市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南通,这也可以从曾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得到这样的信息,那就是南通的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是很我代表性的。

关于南通的所有印象,对于我个人来说,则是基于这样的三个因素:一是我曾经在很多书本和媒体中了解到南通,并且知道南通近代史上一个杰出的人物——张謇,他应该是近代以来南通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为现代南通的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我在天涯博客里认识的博友、文友、一个小朋友,她就是江南才女苏枕书,之所以说枕书是小朋友,完全是缘于她今年只有十八岁,可她却博览群书,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戏曲、诗词等均有很深的造诣,我想象不出来,她这小小年纪,又要上学,竟是读了那么多的书籍。枕书的文章笔峰凝练,简洁、婉约、干净,一如她本人秀美和温柔;三是张圣均,一位南通通州市杨港镇的中学校长,圣均无论是从教时,还是担任学校领导期间,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在任上不幸身患白血病。在他决定不拖累社会和家庭,自愿放弃治疗后,他的主治医生,一位姓肖的女大夫,引导给他写博客,我是在蔡猜的博客里结识圣均的。

他在众多单位、朋友、网友,特别是圣均的家人的关心和支持下,原本预计最多有三个多月生命的圣均,通过输血目前他的生命得以延续,后来我才得知,圣均是枕书中学时的校长。人生说来也真的很奇怪,我这个边塞之人,从来不曾到过江南,江南到如今于我还是一个梦境,却无意中和南通有了这么多的缘识。

曾先生在文中写到南通的时候,用很长的一段文字来写张謇,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世代耕读传家。兄弟五人,排行第四。幼年聪慧好学,3岁启蒙,4岁入塾,5岁时“命背诵千文,竟无伪。1885年,他赴京参加顺天乡试,高中第二名。1894年,又考中状元。他在南通先后创办了大生纺织公司、垦牧公司、通州师范学院、南通博物苑等工业、教育、文化、科普事业。他利用海滨盐荒、兴办盐垦公司,推广植棉,是全国的首创。南通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等,开全国风气之先。他提出的:“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但在曾先生眼里,张謇先生在城市建设中的成就和思想,都证明他是一个胜利者。近百年后吴良镛院士在城市规划中,大力宣传张謇的理论和思想,张扬其政绩,于他来,确是一种幸运。

如今的南通已经是江南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近来,由吴良镛先生和他的学生,建筑大师何玉如先生合作设计的南通博物馆落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增添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现代化色彩。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张謇先生为实现其“建设一新新世界雏形”的救国理想和区域现代化宏伟蓝图,对南通城市进行全方位苦心经营。在他的推动下,南通开辟了新工业区和港区,进行近代教育、文化、市政设施建设,建立功能分布比较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城镇体系。从城市建设的主体来看,南通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用先进规划理念设计并实施建设的具有现代意蕴的城市。

南通的夜晚濠河灯火辉煌。濠河,是原有的古护城河,它位于市区中心,曲水回环,绕城而流,景观丰富,林木葱郁。亭台桥榭掩映其间,画舫游艇荡漾水中。南通城之美,当得益于濠河。

曾先生文章的主角是吴良镛先生,他说,吴先生选择的是致用之学,历今坚持六十年。而面对一个城市,一个议题,却往往是左右为难,一边是学者,一边是官员和开发商。这就是中国现在所以政体致命的硬伤,学者凭的是知识和良心,而官员和商人图的是利。难免最终还是由官员来决定,这样的决定,终究还是开发商得利,而损害城市。

学者在官员和商人的眼里无非是个技师或是艺人。这让我联想起了“齐二药”事件,近十年,随医药体制改革,市场化是实现了,可是据我所知,目前我国的药业体系,研究药物的受药商控制,生产、经营和监管都缺乏药物学知识,一切均有官员和药商操持,所以药害不断。

曾先生写到北京,谈到北京几大建筑选择前卫,其中“三鸟”一是鸟蛋即在建的国家大剧院;二是鸟巢即奥林匹克体育场;三是独脚鸟(又称独脚鸡,中央电视台新楼)。除了前卫以外,它在投资上所造成的巨大浪费,还得由纳税人承担。曾先生毫不客气地批评,这是一种失职和无知。

曾先生的文章标题是从北京到南通,我冒昧地断章取义,从南通又回到北京,两相迳庭,其实并无意将两个城市作为比较。曾先生的文章里还提到很多的清华人物,他们或从政,或从事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建筑设计,无疑正是这些学者,建筑艺术大师,为我们的城市,为了民众的安居,为创建一个科学、自然、美丽的居往环境默默地奉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