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流逝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流逝的散文1:六年级的味道
文/毕安
时光流逝,我们的小学时光已经过了整整五年。当我再跨入学校大门的时候,毫无疑问,成了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六年级,它的味道是什么?是甜?是苦?还是……
六年级,你是苦的吗?是的,是的。下课了,再也不能去操场里大玩特玩了,而是要坐在教室里,“伊哩哇啦”“伊哩哇啦”地背书。以前,望着六年级那紧闭着门的教室。而我呢,却在操场上无忧无虑地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如今,望着的却是操场中嬉戏玩耍的小学生们,鼻梁上架起一副近视眼镜,面对繁重的作业,孜孜不倦地写着。考试时老师对我严格要求;家长对我寄予厚望;同学们向我投来信任的目光。玩耍却变得那么稀有,那样的遥不可及。
六年级,你是甜的吗?是的,是的。我们已经11岁了,是全校最大的学生了。在新队员入队仪式上,我们骄傲地拿起红领巾,给一年级的小朋友戴上,突然之间有了一种光荣感,做“大”的感觉真不错哟!真开心真快乐。体育理论上说,青春期儿童和伙伴,同学之间的关系特别好,彼此产生一种依赖。啊!六年级,真快乐!我快要12岁了,我改掉了很多坏毛病,不贪玩了,不玩泥巴了,有了一个女孩子的样子……六年级,是甜的还是苦的?六年级,你带给我多少的愁与乐啊,你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啊!
六年级,你是什么味道的呢?是幸福的味道。六年级让我懂得了玩耍的珍贵,自由的宝贵,轻松的可贵。的确,我和朋友总是形影不离,这更加加深了我们的友谊。让我们在与同学和伙伴的合作中、竞争中进步、成长。让我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友谊。
六年级是苦的,也是甜的,更是幸福的。我们即将毕业了,让我们好好学习,为这不一样的六年级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流逝的散文2:本真的岁月
文/子隽
岁月流逝,当所有的事物都已远去,唯有空气中飘荡的气味弥漫甚至凝结,让往事历历在目。
岁月的味道,多半沉浸在过往里。比如,苦涩的童年,置身于瘦瘪的村落,孤寂的山野,干枯的溪流,相伴于那头懒散的黄牛,沿着少有人行走的山径,沐浴着崭新的晚霞,慢慢地前行。在犁铧过后的地头稍稍驻足,风儿吹过,一股股泥土的清香使我忘记了回家的时分。牛儿驻足径边,贪婪的吃着嫩叶,瞬间,夜色朦胧,庄子的灯火渐次亮起,不远处传来了母亲的呼唤。
那时,造就了一代素食主义者。一碗没有几粒米的稀饭,几块红薯,一盘近乎水煮的炒豆角,外加一盘茄泥,就算是丰盛的晚餐了。丢下饭碗,匆匆的聚集在巷子深处的石阶上,听腰脊佝偻成九十度的王叔讲些陈年旧事,抑或鬼故事。夜深了,他放大嗓门,送我们回家。
那些岁月尽管堆积了苦涩,可谁都没有刻意,这苦涩,或许在一个黎明,已蜕变为一种温馨,一种不舍,久久不能释怀。因为,日子没有修饰,全然在本真里延展。回回首,还有什么比原生态的日子更为无所顾忌,更为散淡和祥和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生命无论何以坚强,都不能漠视大自然的恩赐。季节的深处,已经有些薄凉,与堂哥为伴,置身于重叠的梯田,刨回一代代细辛,在屋里焙干,卖到药店可换些铅笔,纸张。那年中秋节,用卖药材的钱买了第一双蓝色网球鞋,还为母亲买了一条紫色的头巾。时光过去许久,每每想起那一段场景,总会扬眉吐气,温馨依然。
那一年三月,告别了日夜坚守的边防,回到了故土。寄居于邢台这座古城,细数沧桑,已越3500多年的历史。这座沧桑的小城很是包容,有着与北国钢都之称的包头十分相似,亲和,让人少了些许陌生与惊恐。这座小城的春日已经远去,一段新的旅程也就在这一季启程。
租住的那一间小屋,虽然狭窄低矮,却异常的温馨。有月光的夜,我会坐在床上发呆,望望夜空,再望望岁月。一个黄昏,偶然翻出16岁时被县广播站播发过的稿子,稿纸有些黄朽,稚嫩的字迹依然清晰。岁月曾经的味道,多少年过去后的今日,也会再现,让你在岁月里徘徊,甚至急促地走上一段路,去重温曾经的足迹。
岁月总是依存于某一个区域,然后发酵,留下它的沉香。在街道办事处工作已是很久前的事情了,可东、西马路,新、老市场,羊市街,羊市道。花市街,马市街,牛市街里的一砖一石,抑或一个历尽沧桑的大院,依稀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黎明,我不止一次默然于老街的一个端点,穿越曾经的沧桑,寻觅曾经的渊源,为何这些街道有这样的名字,名字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文化?
后来步入文字领域,那些岁月里堆积的沧桑,那些岁月里沉淀的往事,深感弥足珍贵。仅有怀恋是不够的,挖掘,传承渊源的文化,已成为一种担当,一种责任。
无论曾经瘦瘪的故土,狭长的小巷,还是这座古城苍老的街道,以及这些苍老街道里曾经的繁华,历经风霜雪雨的淘洗,都已成为岁月里一幅旖旎的水墨,那样的本真,让人驻足回眸。
岁月的溪流不动声色的远去。当你再一次步入那些瘦瘪的村落,近乎人去屋空,墙壁残断,院落有些荒芜,主人已乔迁新居,与现代生态结缘。这座古城里那些苍老的街道,已不再是单独的社会组织,整合为新型的社区。有的街道已被拆迁的浪潮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摩天大楼,一户户人家就这样乔迁于这空中楼阁。生态的改变,谁来保护这些城市的遗产,谁来传承先人创造的灿烂文化。在平淡若水的岁月里,一次次庄重的拷问,震撼着心田。
今雨如注,冲刷着尘封已久的世界,而丝毫不能稀释岁月的味道。日子极像风干的花瓣,那些点点滴滴浓缩的往事,不时溢出一缕温馨,一抹清香。
流逝的散文3:成长的收获
文/joimg
时光流逝,是欢乐与悲伤的交织。沧海桑田,是历史发展的变换。当每过一分钟,便对这世界多了一份理解、多一份感受,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长大。
每走一段路,便多了一份明悟,直达内心深处。一直都很羡慕那些常常去旅行的人,羡慕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到各种生活习性,各地风俗文化;开阔的视野,让他们不再局限于小小的圈子,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的。而我,暂时没能像他们一样,因为身份,也因条件。但是,在生活里,我却不甘于平静,常常去行走、去踏青、去闲逛。深山里,曾有我那大声的喊声回荡;小路边,曾留下我深深的脚印;街道旁,曾出现我独自的背影……这些,虽不是长途的旅行,虽没有走出本省,但也一样收获匪浅,一样的可以增长见识,一样的可以更深一点地感受生活,贴近自然。脚步永不停息,心便不断成长。
我在天涯,四海为家,我在四海,天涯作伴。
喜欢用心去感受生活的人常常会有独到的发现,或许是对生活有不一样的态度,也或是对人生有更近一步的了解。罗丹曾说过:生活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生活是多彩的,是斑斓的,是美好的,前提是如果我们能体验得到的话。而发现美的眼睛,不仅来源于心灵的窗户→→眼睛,而且更侧重于我们的心,一颗细腻的心,平静的,淡然的;如同水一般的流过,去覆盖每一个空隙,发现隐藏的秘密,惊喜。
爱好文学,爱好它优雅或沧桑的文字,爱好它能引起彼此内心的共鸣的力量,虽无声,但更胜有声,更能动人。每个人都有两面性,一个是活泼,一个是平静。是表面的还是内心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划法。而我,平时多数是活泼开朗的,和朋友们相处也还不错,都能聊来,有话题,或者是说有口才。但是我更喜欢沉默,喜欢安静下来去思考问题,去领悟人生;喜欢面带着微笑来倾听,倾听人们的话语,倾听生活的美好;喜欢去用心发现细小的东西,发现他们不曾被人发现的一面,比如少女纯纯的微笑,比如孩子天真的戏玩,也比如老人真诚的关爱。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我,一个感性的我。
成长路,旅途上,特别的风景。今年的二月二号,因为某种原因,我第一次在网上发表文章,正式地走上了文学之路,开始接触到很多的文友、作家、编辑,收获很多,也深深感受到文学这个大家庭所带给我的温暖。陌生人、游客的点评,文友们的关心,还有编辑认真的审核,都给与我支持的力量,让我坚强地走下去,用心地写下去,把我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受和朋友们分享,希望能找到知己。
从小便对文学有着独特的喜爱,爱它的美,爱它的情。起初,是从儿歌里面发现文学的节奏美,那种旋律。小时候的,读唐诗背宋词,朗朗上口,不知道原因,总觉得很美,只是说不出来。长大些,学习课本知识,了解不同文人的文章,慢慢地体会到作者的那种感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到后来,初二,我也开始了自己写心情日记,不是简单记事那种写法,而是写对生活的感受,有悲伤的,也有开心的,有怀念的,也有畅想的。渐渐地,迷恋上了诗歌,平时喜欢读志摩和泰翁等人的诗歌,也自己就写了很多诗歌,一般不拘于格式,但也有五言七律的,有点古风味道。再后来,又喜欢上了写散文,喜欢它的形散而神不散,喜欢它自然而真诚的表达,慢慢的,接触了很多作家,萧萧老前辈和贾平凹等人都写得很好,欣赏他们的作品……就这样,我走上了文学这一条路,你若问我为什么,我会答:只因喜欢。
梦是蝴蝶的翅膀,坚持是飞翔的力量,有爱就对着天空大声呼喊。
青春,重来不了,我的成长路,慎重走好它。选择了的,我不后悔。做了的事,坦然面对。听寻心的指引,跟着感觉走,并一直为之坚持不已。
从注册会员到初级写手,再从初级写手到现在的优秀作者,这段经历很是深刻,很是值得回味。有喜悦的期盼,也有彷徨的茫然,中间夹带着情感的抒发;每一篇文章、散文,每一次日记、日志,每一首诗歌,都包含了深厚的感情,用心去写,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写出生活带给我的感受。
作品,是文人的孩子,得用心去关爱,去呵护。然而,有些人却不尊重作者,胡乱复制、抄袭别人的文章,不仅不知道自己这样是不对的,而且还心安理,一副貌岸然地样子,这不可为不知羞耻,简直是没有了道德,没有对文学的起码尊敬,没有对作家的一点尊重。在此,我倡议:坚持原创,打击盗版,还文人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重新唤起文人的创作热情,让我们在新的时代里挥缏执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重现古之盛况。
成长的路,如同灯光下的照片,一闪下来,便成了回忆。有些人,你记住了;有些事,你埋藏了;有些爱,你懂得了。
成长的收获,最大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对生活的理解,心境的提升。那种淡然,那份成熟。那种理性,那份真挚。
这就是我的成长收获,很多,很多,也很重,很重;无法用金钱来估量,无法用言语来描绘,只是心里觉得很充实,很满足。
流逝的散文4:信念书写人生
文/周家海
随着时光的流逝,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砺,就很少能被什么事情感动了。最近,我在整理旧书报时,一则已成旧事的新闻跃入了眼帘,一位不幸的法国人和他幸运地创作出了一本书的故事,仍然能够令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这位令人尊敬、值得称道的法国人名叫多米尼克·博比,从事过记者的职业,因罹患脑血管疾病而全身瘫痪。可怜的博比既不能吃,也不能动,更不能说话,仅仅剩下一只左眼可以睁开闭上,若不是头脑正常思维清楚,他简直就成了一个废人。然而,博比却不是一个孬种,他毅然开始了一场不啻于“上天揽月”的艰难征战。于是,那只唯一的左眼就成了“我的黑牢惟一通风口,潜水衣的惟一气窗”。由此,博比开始了极其困苦的创作历程,写作成为了支撑其继续生存下去的惟一精神支柱。每一天,他依靠助手给他念字母表,当遇到了一个需要的字母时,他的左眼就会不同寻常地眨动一下;不用言语,助手就会记下这个字母。如此这般,博比用眨眼睛的方式写下了一个个单词,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段落,直至一本书。
博比所写的书名叫《潜水衣与蝴蝶》。博比写书的故事撼人心魄,感人至深。我惊讶于人类个体生命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且热爱生命和生活,以及因为有了信念所能产生的巨大能量。博比用信念书写人生的故事发人深思,即便是身体孱弱得象一根被风吹灭的蜡烛,但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将生命的头颅高高昂起,生命所蕴藏着的创造的火焰,终将点燃生命,照亮人生。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只要拥有顽强的生命和坚定的信念,只要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奇迹就会发生……
流逝的散文5:吾家孩儿初长成
文/罗跃
时光流逝,转眼之间,孩子半岁了。
这半年来,在近两百天的时光里,孩子每天的成长变化,都让人感到欣喜。甚至让我悟到的是,一年来,最为惊喜的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事,是生命的延续。在孩子一颦一笑中,有了生命的归宿,及生活的意义。在平凡的生活中,渐渐寻回了生命的意义。
六个月前,孩子还在她母亲的肚子里,便做着各样各式的动作,来和我们进行互动交流。每晚,在***妈的肚子里翻来覆去,我们只要放上音乐,她便会安静下来。这些,让我们感到了生命的奇特,也很期待和孩子早日见面。
七月,孩子来到了人世间。作为一名晚婚晚育的父亲,自是对孩子百般疼爱,呵护有加。每天下班之后,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家,不再作呼朋唤友状。有了孩子以后,以前固有的程序被打乱,一切都是新的,什么都要慢慢学、慢慢来。
很多时候,孩子的日常生活打理,都是由母亲和妻子她们来完成的。下班之余,我也会抱一抱孩子,和孩子在一起。久而久之,在养儿育儿方面,我也学到了不少经验。
孩子一天天给人以惊喜。看着四个月前的照片,孩子多呈小鸟依人状依偎在我们的怀中,没有言笑,却让我们窝心。很快,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某天,孩子突然能够笑出连续的声音来。那一刻,我感觉到孩子长大了。
孩子长得很白胖,我叫她“胖妞”,抱在手上不一会便觉得手软。孩子刚出生时,不到7斤,起初妻子奶水较少,孩子整整哭了两个晚上。孩子妈妈身体单薄,是导致奶水不多的直接原因。后来,听取了亲朋好友的意见后,进行了多次的“催奶”行动,逐渐孩子有奶吃了。半年来,孩子基本上没吃过奶粉,且长得白白胖胖,萌萌的样子。在此,感谢上苍,感谢妻子,带给我这个人生最美好的礼物。
孩子喜欢“逛街”,这是我们一段时间以来的必修课。每天早上天亮之后,孩子便睡醒了,“哇哇”说个不停,犹如定时的闹钟一样。白天,孩子都哭闹着想我们抱她出去走走。当她看到爸爸妈妈在准备出去之时,立即停止了哭闹。走在大街上时,孩子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眼睛盯着某样东西,看了又看,很是稀奇。
每天晚上,是孩子最为兴奋的时间段。要是在白天,很少人能够博得她一笑。但是到了晚上,便成了孩子最兴奋的时段,“哇哇”地和我们说话,不停地给我们笑脸,全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到睡觉的时,脱掉厚厚的衣服,四肢得以解放出来,每次把被子都踢翻好多次。如今,孩子到了长牙的时节了,每天都在吐着口水,弄些“搞怪”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
流逝的散文6:糖花子
文/朱爽生
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乡村许多美好的事物也在悄悄流逝。每年此时,那曾经令人陶醉的阵阵年味,便会扑鼻而来,闪现在我的眼前。
快过年了,乡村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忙忙碌碌在准备“过年料”。在汝城众多过年的小吃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糖花子”。“糖花子”,也叫“糍花子”,顾名思义,就是用糍粑做成的一枚枚美丽的花朵。
做“糖花子”的程序十分复杂。首先取30%的籼米、70%的糯米充分混合,放入清水中浸泡2—3个小时,滤干之后,用石磨把米磨成糍粉。然后取总量2/3的糍粉加入事先溶化好的白糖水充分拌匀,像和面团一样把糍粉和成一坨大的糍团,放进锅里蒸熟。
最需要耐心细致的就是把蒸熟了的糍团做成花朵。先在干净的案几上撒上一层薄薄的干糍粉,从带着热气的糍团中撮一小坨糍粑,在案几上搓成小手指一般粗、70cm左右长度的绳状,拿起这根“绳子”,凭着农家妇女的想象,编织着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样,编织着喜鹊登枝、桃李争芳、腊梅报春、富贵牡丹、石榴结籽等寓意祥瑞的图案,编织着农家的梦想和希望。美丽的花朵织成,一枚枚分开摆在桌案和圆形的簸箕上,再撒上一些芝麻,就只等放下滚烫的茶油中炸了。
在茶油中炸过的“糖花子”,黄澄澄、金灿灿,拿在手里,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般,仔仔细细地端详,看看这一朵“糖花子”像什么花,那一朵又是什么花,有时还真舍不得吃呢,生怕一张口,就会把农家妇女的一番心血毁掉。可是,那诱人的香味又在挑逗你的味觉神经,你终于抵挡不住食欲的诱惑,还是情不自禁张开了嘴巴,咯嘣一声脆响,喷香、甘甜、酥松、清爽的味觉交织在一起,令你终生难忘。
汝城乡间做“糖花子”,不仅仅是因为“糖花子”好吃,还因为它是农家妇女心灵手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因为“糖花子”富有寓意、而且好看。春节期间,家里来了客人,一定会把自家做的“糖花子”摆出来招待客人,以示吉祥。而到了正月,却总是把“糖花子”当做走亲戚的一种“盖面”的礼物。普通提篮子走亲戚的,先在篮子底下放一些糍粑等,然后在篮子上面放上一层“糖花子”,这样才感觉“像模像样”;挑担子“出新郎”的,都要把两个箩筐盖子装满“糖花子”和“果糁”。总之,汝城乡间把“糖花子”当做了春节期间待客和送礼的首选佳品。
新年即将来临,年味却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糖花子”的飘香随着日渐消逝的年味在时光隧道中飘散,偶尔在记忆深处划过一道闪亮的星光。
流逝的散文7:父母的爱
文/鲍晓文
随着时间流逝,许多事情都已忘记,但那次父母对我的关怀和疼爱,令我记忆犹新。
那是期中考试的前一天深夜,想着第二天要考出好成绩,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就想起床。谁知双腿一点儿力气也没有,头疼得厉害,我扶着床沿儿摇摇晃晃地下地,有气无力地喊妈妈,随即就倒在地上。
“格格!”妈妈披着衣服跑到我房间,扶我起来,摸摸我的头惊讶道:“你发烧了!烧得烫手!”随后赶紧喊爸爸,“你快起来!格格生病了!”爸爸一骨碌爬起来,不容分说,抓起小棉被裹住我就冲出门。“下雨了!”妈妈追出来紧跟着奔向医院。
“不碍事!”医院值班医生说:“着凉了,打打针,吃点药就好了!”
第二天,我顺利地参加了中考。
孩子生病了,爸爸妈妈送孩子到医院看病本是一件平常事。但就是这些平常事,却凝聚着父母的疼爱之情。
流逝的散文8:碾碎了时光 流逝了岁月
文/谢新正
九千岔因沟岔极多而得名。众多沟岔,由一条长长小河串连着,小河清澈见底,有数十华里长。沟沟岔岔,涓涓溪流,汇入小河;小河哗哗流水,不舍昼夜,讲述自己前世今生故事。
小河主人,走过一茬又一茬。老主人长年劳作,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直至使完最后一丝劲,吐尽肺腹最后那口气,便被一路唢呐与哭声相伴,送上山坡,仰卧高高山坡、松柏掩映处,夏天纳着习习凉风,冬天守望着皑皑积雪。敢问地下长眠者,从何处来?于何朝何代迁徙于这大山深处?他们的子孙后代,大多并不知道自己的根梢。子孙后代们,只知道年年清明节,向一座座坟头献上自己的祭祀,虔诚叩拜,“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小河故事,如山风徐来、春雨霏霏、秋水瘦身、冬雪瑞降,四季交替,再平常平静不过。小河默默承担着既往岁月一切,承担着生命的重托,养育了小河边的儿女们。小河儿女,接力棒一般,来到人间,将生命的种子,一代代延续,将纯朴的民风民俗,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山曾经那么绿,水那么清,空气新鲜无比。小河的子孙后代,虽然没有生出王侯将相、人中俊杰那般令外人羡慕嫉妒恨,却生得大多安居乐业,为平凡的生命之歌填词谱曲,世代演奏生命序曲,一路高唱生命凯歌。
夏夜小河水,凉爽无比。曾经俊俏的女人们,或姑嫂结伴,或妯娌成群,或闺密执手,悄悄来到小河边脱光衣服,让美丽的胴体淹没于卧牛石围堰的水潭里,让星月共赴一场神秘又刺激、激情更澎湃的天上人间空前T台秀。沐浴与洗礼的陶醉快感,只有她们自己体会得到。夏风轻轻,秋云淡淡,雪霁扎眼,一年又一年。
那些曾经健硕的身体、丰满乳房,生儿育女,渐渐塌陷干瘪。又一个风雪交织夜晚,那曾经美丽的身体,总算走进生命的最后驿站,将生命的种子,又一次交给潺潺流水声。勤劳的灵魂,便与自己的夫君同穴,静卧山坡;继续侍俸公婆,守望大山,魂牵梦萦于潺潺小河的棒槌声……
一合石碾,沧桑万端,当初是怎样被山民吼声震天,竭力倾心安置在四面围墙、静卧于小河边?想必为的是在漫长的冬天,碾谷舂米时,不至于遭受寒冷侵扰吧?夜深人静,咯吱咯吱石碾声,在沟岔中久久回荡。石碾颇像一台永久牌钟表。石碾旁燃起熊熊篝火,火光映红石碾,照亮糜谷,亦照亮劳动者的笑脸。长长碾杆,就是表盘上的粗壮时针,动力源是碾杆上扒着的一家老少,抑或一头老腱牛。一圈圈转动,一盘盘舂碾,碾过漫漫岁月。碾声划破长空,静夜不静。满天繁星,睁着巴嗒巴嗒明亮眼睛,守望着山民灵魂一般潺潺小河。
咯吱碾声,节奏井然,或低吟或轻欢,不停地划着自己的圆,伴随着热炕头男欢女爱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涛汹涌。漫长冬夜,小河流水,偷听过几多轰轰烈烈炕头呢喃声。不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繁衍后代与食粮生产,并不矛盾,更是默契天成。肥沃的山坡,长出沉甸甸的谷子;健壮的身子,孕育出健康活泼的下一代。生活虽清苦,但饮水安全,食物放心,空气纯净,到处充满活力,处处欢声笑语。
石碾正欢转,忽然传来一阵哇哇婴儿啼哭声。暂停欢转石碾,屏息静听,大山里又有一个新生命降临。喜从夜半生,欢乐自天降。那圆圆石碾路,伴随清贫日子,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纯朴的山民,却从未停歇过安贫若素的挣扎步履。
眼前这合石碾,到底转悠了多久,何止这般落寞伤情?如贬官远谪,弃妇怨女独守空房?默默地承载着人间的一切不快与难耐寂寞。石碾静卧,曾碾过多少纷纷扬扬糜子与稻谷,还有黄灿灿的苞谷糁儿?那些吃着安全土地上长出的放心粮,喝着矿泉水一样纯净的小河水,呼吸着天然氧吧一般生产出来的空气,一代又一代人,才将生命的种子健康优选,繁衍存续。不妨去问问老山民,多少人一生一世,竟不知道重大疾病是啥样子呢。
原始记忆,山野风情,还有那朴实无华的农耕家具,闲置的石碾、石磨,石舀,就这样一路躺下去吧,一直要躺到地老天荒?静卧的石碾,静静的望着流逝河水,冬去春来。昔日一眼见底的清澈河水,成为永久的伤痛记忆,“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被污染的小河,犹如清纯少女,被糟蹋一样欲哭无泪,欲说却休。石碾伤痛,哗哗流水声,诉说不完。
小河多忧伤。要不了太久,曾经山清水秀的地方,再也不是山民们安居乐业的乐园。上游轰轰烈烈铁矿生产,废渣严重污染小河源头,家园不再,山民们将要迁徙到何处何地,安身立命?他们还会有老祖先当年那样的好运气?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生命重要组成部分、清澈见底,哗哗流水小河?
流逝的散文9:我的初中生活
文/张鸿丽
时光在流逝,不知不觉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悄无声息的结束了,又要开始我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了——初中生活。
开学第一天,紧张、开心、激动的心情使我想早点来到学校,毕竟那是我即将守候三年的地方,要在那里长大成人。走进校园的那一刻,我的笑容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了,只剩下紧张、害怕了。一切都是陌生的,但这陌生的环境又充满了“诱惑”,让我渴望去了解、探索它。我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这种心情吧!
我来到教室,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周围的环境那么陌生,就像是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我的天!我的大地呀!谁来救救我吧,为什么开学第一天就像这样,那我以后怎么办呀!”想到这里,泪水差点落了下来,但我忍住了,没让泪水落下来,因为我坚信,我会马上适应新的环境,会马上交到许多新的朋友,因为我是个“开心果”,不会有人不喜欢我的,你相信吗。
上小学时,常听已经上中学的哥哥姐姐说:“中学的老师怪,动不动就叫家长。而且学习科目增多,玩的时间变少了。”可是,经过几个星期的学习与认识,我发现所有老师都不像他们所说的一样,恰恰相反,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是平易近人的。特别是语文课上得十分生动,语文老师上每一节课都面带微笑,开始我们很少举手发言,但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我们举手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哥哥、姐姐说玩的时间少了,我也不那么认为,因为他们没有合理地安排时间。初中生活虽然压力大,但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我们要像这样:
“不管人生的路途多么长多么遥远,
也要坚持。
抛开所有的烦恼,
平稳另一种心跳,
相信生活很逍遥。
望见那一片云霄,
你的人生就成功了。”
——寄上初中的同学
初中生活,有快乐,有烦恼,有笑声,有哭声,初中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丰富多彩的一部分,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流逝的散文10:大姐(上)
文/黎燕
生命在风中流逝,我与哪些人相遇,又与哪些人错失交臂?时间的河水里,所有的爱恨情愁终将风干,化为沙粒。曾经的喜怒哀伤,也在忘却中一点点淡化,继而如烟散去。尽管如此,默默地守望中,我不可抑制地期待着那一刻。你越过千山万水,漂流到这里,与我相遇。
生命的相遇,在我,已不是狭隘的情爱了。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入眼入心的远非两情缱锩。曾写过《寻找兄长》的心灵记实。实际上,我心深处,不仅期待与异性知己唱和,那是世上最神秘最诡异最生动的蓝调风景;也萌动着寻找同性姊妹,大姐的意念,如水的女人若为知己,浅唱低吟,长袖对舞,神也会欣喜的。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前生相约,今世相遇,都是命定的情缘,期许的高山流水。
茫茫人海中,两颗共振的心若能隐秘地汇合,将是什么样的风景?
幸运者,能在擦肩而过时,一眼认出对方,驻足,打量,相见,如故;更多的时候,转角处,心思恍惚的一瞬间,彼此错过,一个向西,一个向东,从此,再无遇见的可能了。
如是,要有怎样的福祉,能与知心的契友,在即将错过的那一刻,只因神差鬼使地多看了一眼,戏剧性地圆满了千年之盟约,抒写了神的月光曲?
那么,我的所求,有无结果呢?兄长,真实意义的,倒有几位。他们,都有我心仪的某种美质,堪为掷地有声,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给予我灵魂的照耀与引领,是无法用语言诉说的。浮尘迭起中,有几座高山,矗立于精神世界里,使我的审美意象以及乌托邦的梦想,得以圆满,何其美哉!
而大姐,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为家中长女,同事、朋友中的年长者,总被别人称为姐,因而想要找到一位大姐,真不容易。
2005年秋,到诗人周林那喝茶。这是我庸常生活中,隐遁于无形竹林里,伴着弥散的箫声,品茗论诗的绝妙之时。清泉,煮茶,纯情,洗心;仙境,可抵,半世的,尘梦。
闲聊中,周林提起,鞍钢一位举足轻重的女高管,现赋闲在家,看到我的散文集《锦瑟无弦》后,想与我结识。正中下怀,就笑着说,好啊,有空,我们一起去拜访。想,如果她还在岗位上,我,不会去打扰她的。现在好了,我们都是闲人,可以常来常往了。因周林没空,我从他那讨到电话,与大姐联系后,就自己登门拜访了。
第一次到大姐家,我与她一见如故。她说自己不是纯粹的女人,不善家务,不会修饰,我何尝不是这样呢?这,当然是表面的了,实际上,大姐自有独特的女人味儿——既柔情似水,又灵慧过人;既内敛谦和,又高瞻远瞩。
后来,到大姐家次数多了,与大姐结成至交,我就更加认同了:人与人,没有审美的疲劳,相看不厌,冥冥中,必有其神秘的缘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呼唤与气息,使我们能够从前生寻找到今世,由陌生变为知已?
大姐,个矮,稍胖。年近七旬,仍皮肤白皙,肌理细致。深度近视镜片的后面。闪动着一双睿智的细眼。就有一种源自骨子里的书卷气与大家气。颇像沉着若定,胸中自有经纶的掌门老太,抑或内涵丰厚的女高知。她的手。一点不像这个年纪通常那种,苍老、枯瘦,青筋暴凸,而是细腻、圆润,且十指尖尖,艺术品般的纤秀,灵慧。时间的逝水,并没有在这双手上留痕。难道是上苍的眷顾,将堪为精华的元素凝聚于这双手上?
知道了大姐的家世后,茅塞顿开。哦,世界上,哪一件物事是孤立、偶然的?大姐的一双手,源自出身名门,血统高贵的遗传与造化。这不是一生的功力所致,那是需要岁月长久打磨,也许,需要几代人的传承与修持,我们所称道的贵族,贵族之家,大抵缘于此吧。
最尊贵的,最打动入心的,绝不是速成、草就所能抵达的。所谓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看似偶然所致,实质上,必是时间、空间,人、天、地等,长期孕育与最佳交合。而人的品质与风貌,必与出身、文化、阅历等相关。
大姐的一双细如凝脂,秀如雕刻的手啊,将女人的风韵,尽致展现;无论动、静,所传递的信息,无不丰沛着湿润、温暖,有着清水、乳汁的质感与性灵。
纤手盈香,并不是无稽之谈。一个女人,有这样一双手,就足够了。
大姐的父亲,出身于金融世家,学养丰厚,尤为精湛于金融专业,是解放前掌握东北金融命脉——国银号的董事长。一腔爱国热血,为民族金融事业而燃烧。50岁,英年早逝,丧命于去法庭与日本人谈判的途中。大姐幼时父殇,耳濡目染,主要来自母亲的影响。她的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外婆家族有的长辈,因文墨超群,供职于翰林府。无论娘家还是婆家,家中都藏书丰厚。母亲酷爱中国古典名着,日日与那些线装书相伴。大姐6岁时,就跟着母亲,缠绵于那些发黄的书籍,打发清冷、孤寂的时光。
信仰佛教的母亲,将婚姻耽误了。33岁的老姑娘,在那个社会里,自然被视为异类。情势所逼,不得不出嫁,还是以续弦的身份,成为三个孩子的继母。悲慈的母亲,视如己出,对这三个孩子,善待、呵护至极。
母亲一生仁爱,却无法改变坎坷的命运。温馨、宁静的生活没过几年,很快惨遭丈夫猝死的厄运。孤儿寡母,浮萍般漂泊无依。大姐的妹妹,只好送给姑姑抚养。骨肉分离,是怎样的残酷!
对母亲的体怜,伴着儒家的忠孝思想,从幼年起,就扎根在心里。大姐一心想学有所成,报效命运多舛的母亲,却在大三时,突降霹雳,母亲永久地离开了她。
这些伤怀的往事啊,奔涌着永久的痛。大姐对母亲的耳提面命,越发坚守不贰了。
流逝的散文11:流年似水,尘埃未定
文/骑驴走江湖
流逝的岁月被定格在昨天的故事里,一切仿佛是梦,不曾相信,宛如天上的星星,若隐若现。
天山雪莲,千年一开,人生几何,也就短短几十载,回首往事,看看曾经走过的路,曲曲折折,犹如一条盘山公路,更似多年沉淀的灰尘,开心过,也悲痛过。
记忆总是被刷新,故事仞在继续,昨天就好象是梦,晃晃忽忽,又似秋天的晨雾,迷离了我的双眼,看不清远处的峰峦叠嶂。穿过眼前的雾霭,我睁大了双眼,去搜索我想要的东西,可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还没来的及回味,就已成为过去时,晚风中的夕阳染红了远处的天际,我落寞的站在窗前,远眺天边,思想被定格在昨天的梦中,幻想着能否再重复昨天的故事。
五月的夏天来的很迟,所有的一切都进展的非常缓慢,望着远处的大草原,我寻寻觅觅 ,看能否找到我想要的,然迩却是冷冷清清。辽阔的大草原将我的孤寂带回了梦幻的星空,带着一丝愁悵,我穿越过时空隧道,看见一张笑脸正向我走来。那银铃般的笑容 ,让这阴暗的天空充满了阳光。
夜幕降临,当黑暗吞食了一切的时候,我踱着小步,站在窗前,望着那天空若隐若现的星星,一种孤寂时的落寞涌上心头。看着那天际跳越的星光,我无奈的摇摇头,就这样匆匆的走过。
梦回大唐,芙蓉出水,两岸桃红柳绿,亭中静坐,双目睹视远处,一舟泛中央。少女轻摇橹,水波两边漾去,舟似箭前去,荷叶轻摇,荷花颤抖。渐行渐近,瞬间回眸,双眸似山桀潺潺流水,清澈晶莹。轻轻一笑更似满池荷花,纯洁无瑕。于此女回舟远去,吾便思念,久久不能忘。
七月的天空,总是时不时的飘着雨,就好像是着阴暗的天空笼罩着世间的明媚。让我的心情也暗了下来。总以为等待是可以开花的,但越是这样,失去的越多。
一缕夜风,迷离吹风者点点心事。疏林密枝伴随着风雨飘落,婆娑匝地,没有淡淡的月色,夜晚依旧迷人,只是寂静无声总会带来淡淡的忧伤;斑驳的记忆在夜雨中随想,揉碎思绪,只是依旧的遥远,依旧的清晰;风去随心,雨来随意,只想细细的倾听,穿越岁月,也穿越自己。
寂静的夜晚,其实是心在行走,心在一路低吟,一路歌唱!
流逝的散文12:心中的营地
文/陈德平
春去冬来,岁月流逝,多少往事已成云烟,可塞外的那座营地依然清晰地耸立在记忆中。
这是座不大的营地,坐落在一个沙岗上,几排简陋整齐的“干打垒”平房和泥垒的围墙,院落的几棵光秃秃的白杨,在四周的旷野和狂舞的寒风中,显得格外的孤单。第一次走进这座营地,是3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的黄昏,刚从绿水青山的江南走来的我,不免生出一种莫名的惆怅。可从军用卡车下来的刹那间,就迅速被一股热情裹挟了,等候的老兵们把我们迎进早已准备好的房间,屋中炉火正旺,温暖如春,我们的心在不觉中已被融化。
早春的塞外依然冰天雪地,强劲的蒙古风,裹着漫天的雪花不断袭来。那种寒冷,是以前从未体验过的,尽管头戴驼绒帽,身着羊绒皮大衣,脚穿羊绒大头鞋,仍挡不住阵阵寒气。外面稍站会儿,眉毛、鼻孔和嘴边就会挂上一层冰霜;刚洗的衣服往外一晾,一会儿就变得又硬又脆。那时,连队每天的吃水用水都要到几里地外的村庄去担。机井的周边积满厚厚的冰层,水龙头上挂着冰凌,地上稍不留意就会滑倒。井中的水,要靠井旁的铁把不断上下按动,才能抽上来。班长一旁提醒,湿的手不能碰铁把,否则就会被粘住扯掉皮。我们挑着水桶,踏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路上,脚下发出卡嚓、卡嚓的声响,每天跑上好几趟。那阵子,南边战火正酣,北边黑云压城,部队枕戈待旦,整日训练。连队营房外就是阵地,一门门大口径高射炮昂首直刺蓝天,繁忙的战备使我们短暂忘却了艰苦,日子在紧张而有序中度过。
渐渐,天气变暖,营地外、阵地边钻出嫩嫩的青草,开出无数不知名的野花,一朵朵、一簇簇,遍地丛生,五彩缤纷。极目望去,原本枯冷的原野被点缀得生机盎然。“战地黄花分外香”,训练归来,大家时常采撷些野花,找个瓶子插上,放在床头。有时训练间隙,往草地上一躺,头枕大地,眼望湛蓝的天空,任由野花的香味在鼻间回旋,让思绪飞扬成一种相思,幻化为家乡的山水,这时是最惬意的。
天气一暖,连里的事也多了起来。先是开垦荒地,沙石滩上一耙子下去,乱石飞溅,几天下来,终于整理出一垄垄田地,种上土豆、大葱、瓜秧等农作物。营房的围墙破旧了,连里决定重新再垒。每个班都分到了任务,挖泥、搅拌、做成一块块土坯,晒干后垒成墙。尽管劳动强度大,但谁也不甘落后,你追我赶,挥汗大干。有次挖泥间,从乱石堆里突然窜出一只野兔,大伙纷纷追赶,野兔东奔西突,还是落入众手,很快被做成了一大碗香喷喷的红烧肉。没想到一只野兔不仅冲散了疲劳,也成就了一顿美餐。为了改善伙食,连队养了十几头猪和50多只羊,平日除了有专人饲养,各班也要派人出“公差”帮忙。一次,轮到我出“公差”,与饲养员去40多里外的一个村庄给母猪配种。那天一早,我们用板车拉着母猪向旷野深处走去。一路上荒无人迹,天垂得很低,大团的云块不时从头顶飘过,大地在伸展,风在追逐,第一次感觉自己与天地如此之近,心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吟唱中游弋。
在连队最盼望的要数家信和团部放映队来放电影。那时,一封书信要走一个多星期。盼信的等待和拆信时的喜悦让我真切体会到古人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心情。当然,能煽起大家情绪的还有家属来队。这些家属大都新婚燕尔头趟来部队探亲,既有干部的也有老兵的妻子。按惯例,每个班都要轮流前去探望。这对长年缺少生活色彩的年轻人来说,既好奇又兴奋,麻利地把自己收拾干净,走进家属房,一边品尝着新娘带来的当地特产,一边悄悄地瞧一眼羞涩的新娘,在拉呱、逗笑中,多了一份亲情,也升腾起对青春的向往。
在这座营地,我前后待了一年多时间,后来调到了机关,再也没回去过,据说不久营房改建成了红砖瓦房。如今行走于都市的高楼大厦间,那座简陋的营地依然耸立在心中。
流逝的散文13:青春流逝,岁月安好。
文/837933575
生命中,有太多的过往让我们刻骨铭心。有太多的往事依稀就如昨日一样,虽历久但依然铭新。花开花又落,春去春又来。四季的轮回让我们的年华浮现倒影,给我们的成长留下了一片伤痕。我们驻足在青春的十字路口,回想曾经消逝的那一段青春年华时,眼泪的温度早已经打湿了空气中的漂浮的尘埃。
伴随着岁月无情的脚步,我们的青春经历了狠多。留下了许多青春的印痕,我们却无暇顾及。但当有一天理解它时,它早已被岁月撕成了碎片,我们只能在风中将它们收藏起来,整理成集,起名叫做《回忆》。
在我们青春的回忆中,有快乐,有伤心,也有年少的轻狂,亦有对未来的迷茫。这份回忆仿佛就如一阵雨,从天空中降下,给人一种感觉,然后就悄然而逝。当然这种感觉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态度。青春的这份回忆给我的感觉有太多,因为我经历了太对,太多。
在我青春的经历中,有奋斗的篇章。在苦闷的课堂中坚持,在体育竟技的比赛中拼搏。一个晚自习一个晚自习的去做数学题,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和会考孜孜不倦,慌慌不安。为一次考试的失败而伤心难过,为自己心中沉淀已久的梦想去拼搏。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气愤。因为一道小题会去老师办公室请教。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奋斗的篇章构筑了我人生的航标。即使高考可能会失败,但是这段青春的经历会伴我一生。让我在今后人生的岁月中能够练就一身坚强。
在我青春的经历中,有美丽的音符。也有自己深爱过的女孩,只因那时年少,轻易许下永远,然而岁月变迁,终究抵不过时间。还记的曾经一起走过的街道,那里的繁华依旧,而我们却早已形同陌路。青春留下的伤痕在脑海里反复,在心潮中波动。那段年少的记忆,那份少年的真情。会随着记忆的脚步,逐渐暗淡下去。因为我知道,在不远的前方,有我更绚烂的繁华。红尘一梦叹知己,断桥今生诉衷情。可怜有缘偏无份,相思无罪今独醉。
在我青春的经历中,有友情的旋律,也有亲情的乐章。朋友的风雨同舟,家人的同甘共苦,让我相信这个世界,让我知道我不是自己一个人在生活,是他们让我知道我不孤独。
昨日的泪水,冲淡不下去曾经的回忆。青春的年华是我永生的铭记,朝华夕拾,拾起的是枯萎。岁月消逝,留下的是智慧。青春流逝,岁月安好。愿走过青春美丽童话的我,学会长大,勇敢面对我的未来。
我爱你,我高中的年华。我爱你,那些已逝的岁月。我爱你,我的未来。
青春流逝,岁月安好。
扬帆起航,追随梦想。
人生苦短,岁月匆匆。
红尘路难,随遇而安。
流逝的散文14:时光流逝,繁华从未退却……
文/晓嘉
她,犹如一片落红浮于碧潭,淡淡素朴中摇曳着浓浓风情。一条千年古巷,凹凸不平的麻石小道,陈旧的木楼,忙碌的身影,恍惚中,便在黑白交错的时光中倾泻而来。时光深处,繁华定格。一条长不足百丈的古街,熙熙攘攘,一股熟稔的生活气息,随着清晨第一声鸟鸣,渐渐散开……
翠花街。一栋低矮破旧的房屋,租客建新正在和街坊邻居闲聊,不时,在邻居的邀请下,哼上一曲采茶戏,在热情的街坊面前,平日里总稍显拘谨的建新很是放松。一星期前,建新才搬来古街,看他和邻居的热乎劲,竟似完全适应和融于小巷生活了。听建新说,他出生戏曲之家,父母也都是采茶戏演员,他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采茶戏,后来就留在县采茶剧团,没几年工夫就成了当家小生。只是好景不长,传统戏曲渐渐没了市场,剧团陷入困境,最后连工资也发不出了,团里的人纷纷改行,自谋出路。建新无别的特长,在家里闲坐了几年后,终是忍受不了妻子的唠叨,他独身一人从县城来到市区繁华的翠花街,想通过卖艺找到一条生活的出路。
华灯初上,夜幕拉开,翠花街就如一个刚掀去盖头的新娘,光艳夺目。这个以夜市闻名的古街巷,它的夜晚,一除白天的陈旧气息,在灯光的映衬下,竟有着些许炫目与斑澜。夜幕降临的翠花街,食客云集,各式江湖艺人吹拉弹唱,粉墨登场。
在小街,卖艺人得厚着脸皮问台子,征得客人同意,才能表演,而建新显然不是一个健谈之人,他有些拉不下脸皮,一个星期下来,竟没有开张。有好心的街坊见他脸皮薄,于是晚上倾巢而出,蜂拥而至,为他捧场。在街坊的热情鼓励下,同时也迫于生计,建新终于厚起脸皮,学会了叫台,总算在夜市立足,隔三差五地有了点生意。
但这样的生意仅够建新一人糊口,根本无法寄钱回家,建新很是苦恼,尽管他每天晚上都出去卖艺,但叫台的人毕竟太少,这个年代,谁还愿意一板一眼地听采茶戏呢?建新昼伏夜出,仍是收入甚微,连一个月300元的房租,都负担不起了。
翠花街虽然不长,却充斥着很多卖艺人,艺人间的竞争可想而知。没有新奇搞怪元素,想在这条古街上立足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建新很快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白天没事时,他就向街坊邻居讨教,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节目,彼时,小沈阳的小品正在红火阶段,街坊开玩笑地说:“你就做翠花街的小沈阳吧。”
第二天的夜市,再看建新叫台,已然是另一番模样了,锃亮的光头取代了板寸头,仅在头顶处留了一小撮缕发,活脱脱一个马戏班小丑!可这滑稽的模样却赢得了翠花街食客的注目和开心哄笑。为了赢得更多的叫台,建新不但把一些采茶戏曲改编成小品,而且自创了不少滑稽小品,一撮毛的光头形象,表情夸张,动作怪诞,唱词里还夹杂着一些流行的荤段子,正迎合了食客们的品味,他们连连拍手叫好,大方地甩出几张钞票。而建新“一撮毛”的名号也在翠花街传开了,许多人都喜欢直接叫他的外号,他的真名倒越来越少有人叫了。建新的名声与日俱增,没有多久就上了市里一家电视台的访谈节目,自此,成了这条古街的“超级男声”。
正当建新的“采茶戏小品”在翠花街越唱越响时,元旦前夕,建新突然向街坊邻居们告别,说要赶回家去。老街坊们很是不舍,关心地问他家里是否有什么事情。建新摘下头顶上的帽子,摸着光头,若有所思地说,我这“一撮毛”该剃了,要重新留成板寸头了。众人不解,建新又乐呵呵地说,已经有电视台找到我,要为我播一场采茶戏曲节目,同时还会制作戏曲光盘,我得现在回家抓紧时间练习啊,再说,马上要过年了。
以建新自小修练的深厚功底,根本不需要准备多长时间,但是,熟悉他的老街坊都知道他最眷恋,最牵挂的,始终是那个舞台。翠花街,徜徉在一种气息之中,这是建新内心的喜悦和幸福,在这条古街上溢出……
一个半月之后,在某电视台的戏曲节目中,建新出场了。舞台上的建新不再是光头,尽管还不是很象样的板寸头,但短短的头发茬已密密地布满头顶。建新披挂上阵,精神抖擞,乍一亮相,满堂喝彩……
翠花街。依旧是高高低低的麻石古道,陈旧的木楼,在天空穿行的粗粗细细的电线,电线上挂满的衣服鞋袜和被单,烧木头的土炉子,拿着扇子煽火做饭的老人,在街道上嬉戏的孩童,悠闲吃着早饭的老者,闲聊的妇女大妈……又是一个清晨,不知是哪个店铺打开了广播,远远地,一段戏曲在老街上飘扬,那是建新的采茶戏,熟悉的唱腔一如当初。
时光早已远去,古街的繁华却依然在时光的长流中荡漾。流逝的,只是过去的沧桑;萦绕耳畔的,依然是那流淌心底不绝的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