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的文章

请欣赏爆竹声的文章(精选10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爆竹声的文章1:龙腾虎跃新年到

文/徐佳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夜幕刚刚低垂,暮冬的村庄便响起了第一声爆竹的巨响。紧接着,家家户户都兴高采烈地放起了大年夜的“关门炮仗”。抬头一看,缤纷绚丽的礼花映红了如墨染般的天空。浓浓的年味儿从每家每户溢了出来。

来到厨房,奶奶正在搓着明天一早要吃的“团圆”,我也兴冲冲地上去搭了把手。爸爸、妈妈和爷爷在一旁嗑着瓜子聊着天,真是其乐融融。

“奶奶,明天你就60岁啦,是你的本命年哦。要不要我送你一双红袜子呀?”我把面粉弄得满身都是,狼狈不堪,却还不忘记打趣一下奶奶。

“好呀,那我是不是要多给你一些压岁钱?”

“好呀好呀,越多越好!”

听了我的话,爸爸妈妈和爷爷不禁笑了起来,都说我财迷,提到压岁钱眼睛里都放光呢。

除夕的夜晚,时间好像过得特别快,春晚已经开始了。悠扬动听的歌声,激动人心的舞蹈,还有幽默诙谐的小品,陪我们度过了兔年的最后时光。如果说印象最深的,当数刘谦那精彩纷呈的魔术了。当他表演的时候,我连眼睛都不敢眨,生怕错过了哪个关键的瞬间。看到最后,那只伸出镜子的手不禁使我们全家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后来爸爸还装得很严肃地说了一句:“魔术可不带这么演的,这样明天谁还敢照镜子啊!”逗得我和妈妈更紧张了,仿佛镜子里真的藏着另外一个世界。

在家人和精彩节目的陪伴下,不多久便到了倒计时的时刻。跟着主持人大声倒数的同时,我也在心里默默地许了很多愿。一愿家人平安健康;二愿我的学习可以更上一层楼;三愿中国的明天会迎来灿烂的朝霞……我知道这些愿望都需要我们的努力,龙年新起点,生活也会有新的开始,我会加倍用功,争取在龙年可以像龙一般腾飞于天际。

爆竹声的文章2:年味

文/陈鸿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一度最浓重的春节,在孩子们的期盼中如约而至。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应接不暇。

你听,那家家户户门前噼噼啪啪、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像一串串欢快跳跃的音符,燃响在每个人的耳畔,欢欣鼓舞的孩子们一边捂着耳朵,一边飞扬着手里燃放的烟花。夜幕刚刚降临,漫天飞舞的焰火,五彩缤纷,花样百出,如天女散花,似彩蝶飞舞,在半空中开出一朵朵绚烂夺目的烟花,眼花缭乱。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焰火飞奔而出的响声,响彻云霄。新年,在欢乐喜庆中拉开了帷幕。

你看那家家户户的门楣上,贴满了吉祥如意、恭贺新禧的大红春联:“欢天喜地度佳节 张灯结彩迎新春”“万事如意展宏图 心想事成兴伟业”……每一副喜气盎然的春联背后,都是人们对新年美好的期盼和憧憬向往,国富民强,家和子贵,人丁兴旺,财源滚滚。那浓浓的油墨芳香里,抒写着每一家人辞旧迎新的家国情怀。

母亲早已在厨房忙碌一整天了。今天,儿孙满堂,终于在一年来的望眼欲穿中,盼回了日思夜想牵挂的儿女,恨不得把所有的美食都端上桌,烧菜、做饭、炖汤,忙的不亦乐乎,心里却乐滋滋,脸上喜洋洋。等到那一桌准备已久、丰盛的年夜饭端上桌,一家几代团团围坐在一起,喝酒吃菜闹家常,满屋子酒菜飘香,暖意融融,欢快的笑声在耳畔萦绕,在屋子回荡。年,是母亲厨房里浓浓的油烟味,是那久违的家的味道。

过年,最忙碌的要数那手机、电话了,一个个热情洋溢的电话,一声声情真意切的祝福,一条条情意满满的短信,把你来我往、传情达意的人情味,在春节这个浓墨重彩的喜庆节日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饭后,全家人一边欣赏着精彩纷呈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围坐在桌旁吃着母亲精心准备的零食,孩子们则欢快地数着今年的压岁钱。当新年的钟声在大家的期盼中如约敲响时,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片欢欣鼓舞中,满怀希望和激情迎接着新年的到来。厨房里早已飘出了香喷喷的饺子味,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那久吃不厌的萝卜馅饺子,曾经多少个日子,眼巴巴盼望着母亲的饺子,那是妈妈的味道,生命中永远的人间美味。

在高挂的大红灯笼下,在绵延不绝的爆竹声中,在辞旧迎新的祝福声中,年踏着新春欢快的脚步迎面而来。

爆竹声的文章3:幸福年

文/戴文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伴随着新年的钟声,我们迎来了吉祥的马年。下面,让我们随着镜头,一起来感受幸福的瞬间。

镜头一:奶奶的七十大寿。大年初一,艳阳高照,温暖如春。乡下的大院里,熙熙攘攘,分外热闹。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高高地悬挂在廊檐两边,和气致祥的马年春联,精神抖擞地贴在大门两侧,古朴的八仙桌,祥和的福禄寿……今天是奶奶七十大寿的日子,看,穿着节日盛装的奶奶正笑容满面地招呼着满座的亲朋。大家嗑着瓜子,品着香茶,谈笑风生,沉浸在新年的幸福滋味中。

镜头二:激情燃烧的田野。我们一帮优哉游哉的孩童,排着参差不齐的队伍,奔走在乡间窄窄的田埂上,广阔的田野任由我们无拘无束地追逐嬉闹。顽劣的男孩眼疾手快地抱来邻家草垛上的柴草,大家都半蹲着围聚在芦苇滩边,最胆大的表哥帅气十足地摸出打火机,“咔”的一声,引燃了柴草。田野上,疾烈的野风吹过,瞬时间,熊熊的烈火便“轰轰”地蹿上了一人高。激情燃烧的火苗蔓延开来,火光映红了我们无邪的脸庞,点燃了我们幸福的时光。

镜头三:叫苦不迭的“叠罗汉”。当我们吃着美味的零食,晒着懒懒的太阳,却还嚷嚷着无聊的时候,干爸极其邪恶地想出了“叠罗汉”的游戏。开始几次,我的运气都出奇的好,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我突然就成了叫苦不迭的“罗汉”,结实无比的干妹妹,和同样结实无比的干爸,重重地压在我瘦弱的身体上,在两个笨重的“人肉沙包”的施压下,我瞬时窒息!我可怜巴巴地伸展着四肢,趴在最底下,痛苦得“哇呀哇呀”惨叫着,天哪!又闷、又重、又痒、又痛,真难受!

幸福的时光总是如过隙白驹,让我们把点滴美好都镌刻在心中,也愿我们新的一年,学习、生活甜甜蜜蜜!

爆竹声的文章4:红红火火贴门笺

文/丁维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要贴新的年画、春联,还有门笺也是不可或缺的。

门笺也叫喜笺,用红纸裁剪、刻制而成,呈长方形,有镂空的吉祥文字或图案,内容丰富多彩,文字如“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恭喜发财”等;图案有“年年有鱼”、“麒麟送子”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一套门笺一般是三张或五张,为单数。门笺和春联是相伴相生的,贴了春联,门笺也就一并张挂,春联贴在两侧门框上,门笺是像帘子一样挂在大门的上端门框,春联横批的下方。

我国民间春节挂门笺的习俗由来已久。从《后汉书》记载的青幡,到唐宋时的“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幡贴于门楣”,再到清代“处处挂门笺”为“门楣增气象”。门笺形成现在的样式,始终演绎着避祟驱邪、纳福求祥的内容,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二十后,各家各户就张罗着春联和门笺的事了。那时的农村生活条件差,一般人家舍不得花钱到镇上的供销社买现成的对联,大多买张大红纸,裁好了,求有文化的人写一副,或者干脆是自家上学的孩子歪歪扭扭地写上两行蹩脚的毛笔字。更有的人家,干脆直接贴上无字的红纸,图的是个喜庆。父亲写得一手好字,那几天求父亲写春联的乡邻络绎不绝。为此家里甚至要倒贴红纸、笔墨,但父亲总是来者不拒,让每个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我的二哥绘画书法和做玩具木头枪样样精通,刻门笺也是一把好手。一沓裁好的红纸,用夹子夹住,在最上面的一张画上样稿,然后就凭一把锋利的小刀刻、挖、挑。刻好的一沓门笺,我拿过去一张一张地仔细撕分开,留下自家用的,其余的分送给左邻右舍。

贴门笺是我很乐意做的事。我打来一盆水,踩在高凳子上,去年的门笺早不知被风吹到哪里去了,残留的根部还在门楣上粘得牢牢的,要用水打潮了才能撕干净。我把湿抹布往门楣上使劲按,结果挤出的水从袖口直灌进胳肢窝,弄得袖子湿漉漉的。最后还是母亲过来三下五除二把旧的去掉,贴上新的门笺。除了门窗,我们也会把门笺装饰到灶头、水缸、箩筐等物件上,不过这些地方一般只贴一张。过年了,爆竹声响彻云霄,千家万户的门上红彤彤一片,年味浓浓,喜气洋洋。

现在的春节城市里似乎贴门笺的人家少了,但我每年都贴,也不用专门去买,年前许多商家在顾客去办业务或是购物时,会赠送一些很精美的春联,有的还夹着一张门笺。我不想把它浪费,贴在门上既好看又增添些年味。

“贴春联,挂门笺,欢欢喜喜过大年……”门笺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绚丽记忆,迎风飘动的门笺和春联、年画交相辉映,成为新春佳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爆竹声的文章5:一年复始话元旦

文/钟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旦,新年的第一天,她从《诗经》中款款走来,载着五千年的祝福,载着五千年的憧憬,充满着诗情画意。

古往今来,元旦诗歌,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站在新春的门槛上,面对这新日子的亮丽洁净,伴着天地间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啜饮着绿茶,品读着诗歌,感受着新年的如意吉祥、快乐喜庆。

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辰、元春、上日等,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它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古时候,元旦有宫廷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了宫廷元旦贺岁的场面。晋朝的傅玄《庭燎》诗也描述了当时的欢庆情景:“元正始朝享,万国执圭璋,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

至唐代,迎春贺春的习俗盛行,诗人赋咏情浓,在这些诗篇中,有记录传统习俗的,有抒发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真可谓多姿多彩。白居易以“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虽已过60岁,仍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厉元在《元日观潮》诗中曰:“玉座临新岁,朝盈万国人;火连双阙晓,仗列五门春。瑞雪销鸳瓦,祥光在日轮;天颜不敢视,称贺拜空频。”寥寥数句,清新流畅,生动地描绘了达官贵人新年尽兴狂欢的热闹情景。卢照邻《元日述还》就写得更妙了,他写道:“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但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这一首诗以记述人歌、花舞、岁酒、草色风光,形象地描绘出新年欣欣向荣、灿烂缤纷的景象。

“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爱国诗人陆游,于元旦日触景生情,把酒写联。宋伯仁《岁旦》:“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这首诗也写到了古人元旦贴春联的习俗。

明代着名诗人陈献章看到邻居家欢度新年的喜悦,不禁诗兴大发,写下《元旦试笔》:“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这首诗不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更洋溢着人们喜庆佳节的动人情景。

纵览以元旦为题的诗词,我最喜欢的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930年元旦写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欣赏这首词,犹如走入一幅壮阔的风景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命气概,读来令人振奋。

爆竹声的文章6:爆竹声中一岁除

文/肖谷

“腊月二十一,扫尘当第一;腊月二十二,推碾又压磨;腊月二十三,灶君上了天;腊月二十四,裁下红纸写下字;腊月二十五,扫墓来祭祖;腊月二十六,急忙备酒肉;腊月二十七,剃头洗手脚;腊月二十八,糊窗挂年画;腊月二十九,一切用物都备够;腊月三十日,五香要扑鼻;腊月三十夜,一轮红火升上天。”这是在榆林神木、府谷一带广为流传的童谣《腊月忙》,红红火火中,年到来了。

“月尽儿”是陕北人最忙碌的一天,贴完窗花贴对联,忙碌的乡民们有的还要去上坟烧纸,让祖先一起感受年关到来的喜悦。忙不迭地回到家就要开始担水、挖冰块、打扫家、扫院、铡草,做猪肉、做羊肉、做鸡肉、炸丸子、蒸馍馍…… 这一天每吃一顿饭,都要放上一挂鞭炮以示吉祥。放炮的美差,自然是这家孩儿的,孩子们往往一挂鞭炮不足兴,吃过早饭后便三三两两结伙揣着鞭炮四下里玩耍去了。“月尽儿”到初一的日子,是百无禁忌的,大家都喜洋洋的,任凭孩子们肆意妄为,他们不用管也无须管,因为年茶饭的香味儿很快就把孩子们吸引回家了。

除夕的晚饭是再丰盛不过了。 油糕的美味儿自不必说,这是年三十桌上必有的。“糕”和“高”同音,陕北人爱吃糕图的就是这个好意头。不光过年吃,平时过生日、款待贵宾的首选都是热腾腾的油糕。油糕的制作原料是陕北特产的软糜子碾成的黄软米,人们压米成面,用水拌湿,团成团,上锅大火蒸熟。此时的糕,又软又黏,其实已经可以吃了,馋嘴的孩儿们会迫不及待切下蒸熟的糕加点糖或者蜂蜜吃上几口。蒸熟的糕面稍微冷却,在不烫手的时候就要在案板上揉,做出各种造型。在榆林,南北县市区的油糕吃法往往不同,南部的老乡们喜欢把糕中包上枣泥馅、豆沙馅捏成三角状、包上蔬菜捏成饺子状,谓之“节节高”,北部的老乡们则喜欢把糕中卷上枣泥再压片,谓之“早高”。糕往油锅里一炸,不仅更香更糯,焦黄的外皮酥脆,还有 “炝三十”的寓意在里头,这一炝颇具仪式感,有驱邪避灾的“功效”呢。

丰盛的年茶饭,炸油糕领军,更有烧肉、炸丸子、酥鸡、拼三鲜等特色美食齐齐摆上桌。下午这顿年茶饭必须要剩余,因此种类繁盛,有“五魁”或“八碗”肉食领军,再配上各种炒菜美食。这饭要吃到初一还剩很多,寓意吉庆有余。

在农村,吃过晚饭后,人们会在“灶王爷”、“土神”、碾磨上分别上香;在大门内外两侧放冰块、炭块,用于“镇大门”;在家门的两侧放铡刀、擀面杖,用于“镇家门”;有的人家会“打醋坛”,在火红的炭块上洒醋,产生醋蒸汽熏蒸家里和室外。根据榆林民间老话,姜子牙封神时,给自己封了个醋坛神,给千家万户禳灾镇邪。其实,春来万物复苏,那些微生物也开始滋长,“打醋坛”可以杀菌,足见古人智慧。

除夕夜有些人家会在石磨顶放一碗清水让其结冰,哪方凸起小冰鼓,预示那方来年雨水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夜深人静时,站在高处看全村的灯笼,灯笼发出的光明亮平稳则预示来年平安吉祥,忽明忽暗则预示来年有不祥之兆;过去在“月尽儿”黄昏开始,会有神官、阴阳出山“收法”、“品山”、“观天象”习俗,现在农村仍有一些闲不住的老汉吃饱后,悄悄出来散个步,在远离村庄的高山上静静观察,观云、听风,细品大自然悄悄给予的各种征兆,预测来年社会、人生、雨水、收成等。

“月尽儿”这天的晚饭会从掌灯时分入席,一直吃到深夜,让人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放下碗筷,因为吃年夜饭和守岁几乎是一体的。唐代孟浩然诗中说“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合家团聚、围炉守岁,享受天伦之乐,其中包含的是亲情,融入的是古老的传统文化。“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这是自古以来国人的习俗。守岁是对过去时光的眷恋,也是对新年到来的美好期盼。

在陕北窑洞中守岁、吃年夜饭,通常一家老小围坐在一盘大炕上,炕桌上摆满美食,巧手主妇隔上一会儿会添加一些美食或米酒端给自家的老人和孩子,家中昼夜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为了打发漫长的时间,人们会男女老少齐上阵,在年三十晚上包饺子,等到子时一过,再大家一起吃饺子。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寓意。人们也会在玩耍、游戏中消遣时间,陕北人除了打麻将、掷骰子等常见的游戏,还有一些古老的纸牌游戏流传下来,如顶棍儿、飘叶子等。熬夜打盹儿的孩子们为了驱走自己的瞌睡虫,会时不时出门零散地放上几个鞭炮。现在有了电视上的春晚,人们自然多了一项选择,电视打开,节目演什么不重要,能把欢声笑语带来就行。凌晨的钟声一响,大多数人就开始迎接自家的灶马爷回家了,一时鞭炮齐鸣叫,礼花四起。

在陕北,送灶的时间统一,迎灶的时间却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讲究。迎灶的日子,在全国也十分不一,有初一,也有初四,人们有时还会讲究“送灶早、迎灶迟”。在榆林,有的县市区人们会在初一迎灶,可能对离家太久的灶马爷有些想念,盼着他和自己一起享用丰盛的年茶饭。而有的县市区,迎灶还会推迟到正月二十三,例如绥德等地,这样自家的灶马爷能放一个长假,更为怡然。总之,一迎一送体现人和神灵之间的关系密切和谐,大家来往间颇有人情味。

鞭炮声声,年意浓浓。辞旧迎新的鞭炮在陕北被称为“开门炮”,驱散旧年的所有疾病与晦气,鞭炮声越响亮越吉祥。鞭炮声渐渐散去后,家家户户门前铺满炸碎的鞭炮纸,一地碎红、灿若云锦,在红灯笼的映照下,家家户户“满堂红”。

爆竹声的文章7:安静的年

文/徐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活到四十来岁,第一次,新年的第一天在安静里睡到自然醒。微雨后的清晨,有贴近肌肤的凉意,贴近眼底的干净,贴近呼吸里的清新,让人不由自主地靠近。

靠近新年,靠近安静。

安静是一种美好,深邃的、无边的美好,不忍拒绝,不忍挪开步子,不忍转过眼眸。

往年,从楼梯口铺陈过去的爆竹碎屑,一直蔓延至大街上的每一扇门前,每一处角落。空气中,散发着浓重的磷、硝气味。新年,脏而且空洞,除了近处、远处、更远处的爆竹声,此起彼伏。

这个年,如此安静。长街上,一把扫帚只零星地带起偶尔跑错地方的树叶或者纸屑。穿黄衣服的阿姨们终于可以过一个不太累的年。如果凡事能想到减轻他人的劳碌,大抵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安静,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安静的年,改变的习俗,成就的是一种深沉的内涵。

新年,安安静静,款款而来。

窗台上做窝,孵卵育子的朱颈斑鸠,“咕咕”叫了两声,一只飞上远处的枝头,歇一下,“咕咕”,又叫了两声,仿佛回头看一眼伴侣,飞走了。斑鸠们也过年吗?安静的年,不会让它们一下子忘记醒来找吃的了吧。 大抵不会。鸟们总比人聪明,没有树的城市留不住鸟,过于吵闹的市声也会吓走鸟。鸟,是大自然中的贵族。

安静的年,坐下,也像一个贵族,敛声静气。听着年,这只蹿到人间的小兽,轻手轻脚从身边跑过去,一眨眼,回到天上。此后,它还会不会来到人间捣乱。

安静的人间,安静的年,不适宜捣乱。

越明年,请容我执檀板,唱一曲:安静新年今又是,换了人间。

爆竹声的文章8:难忘欢乐的春节

文/何奕宁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除夕夜,最精彩的就是放烟花了。我吃完丰盛的晚餐后,就和爸爸一起到院子里放烟花。我先点燃导火线,一声巨响,我惊讶地喊道:“多美丽的烟花啊!”一会儿“天女散花”,一会儿“枪林弹雨”,七色的小球一颗颗落下,犹如一道道彩虹,把天空点缀成一朵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

正月初一,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这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我想去拿红包。我连蹦带跳地走到爷爷奶奶的床边,说了声:“爷爷奶奶新年好!”奶奶从枕头底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给我,对我说:“新年好!祝宝宝身体健康,学习进步!”接着我又跑到爸爸妈妈那里,对他们说了些祝福的话,又得到了一个大红包。

吃完早饭后,我和爸爸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一起去走亲访友。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和亲戚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着烟花爆竹。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春节,多么令人难忘啊!

爆竹声的文章9:火树银花不夜天

文/钱晨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不知不觉,龙年已与我们依依惜别,蛇年姗姗来到。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左邻右舍都喜气洋洋,欢聚一堂。

除夕夜,我们一大家子欢聚一堂,品尝着妈妈做的美味佳肴,谈着各种话题……新年的钟声己经敲响,烟花爆竹之声不绝于耳,到处都弥漫着欢乐的气氛。看!这朵小巧玲珑的烟花,只有别的烟花的四分之一大,但它却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它的形状、体积的大小和淡紫色巧妙地融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朵美丽的蝴蝶兰花,优雅脱俗。看那一朵烟花!它在空中绽放的时候是金黄金黄的,如同那刚刚做好的黄金一样耀眼,如同那下午的太阳一样散发光辉。当这朵烟花绽放够了自己的笑脸时,又转而幻化成了淡淡的粉红色,如那傍晚的晚霞一样。置身在这个烟花世界,巨大的天幕像一顶大帽子从天而降,要戴在你的头上;站在这个烟花旁,你会看到一颗颗流星从天而降,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真的流星呢!再看那朵烟花!是星星形状的,它在空中欢快地绽放,美丽的金黄色只在空中持续了三秒钟,就慢慢消失了,只留下像什么也没有发生的夜空,孤零零的,一直保持着沉默。

新年新气象,在新的一年里我会更加懂事,不再给爸爸妈妈添麻烦;我会更加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加油!

爆竹声的文章10:守住寂寞

阵阵爆竹声中,我们送走了收获满满的兔年,迎来了充满期待的龙年,虽然天气依旧寒冷,可暖暖的春意已经开始在人们的心底萌生。

辞别了又一个洋溢着喜庆和欢乐的春节,我们在意犹未尽中放下手中的酒杯,回到各自的岗位。许多人都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对这个时刻的到来难以适应。因为我们太喜欢热闹,浮躁的心已经难以承受安静和寂寞。喜欢文字的人,总会在热闹之后,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心情,在夜深人静中把心事诉之笔端,享受难以言说的寂寞。不是每个人都有与文字结缘的福份,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静静地品味这份寂寞。自由于自己编织的梦里,把人们眼中庸常的生活,经过沉淀和过滤之后,演绎成激扬或沉静、快乐或忧伤的字符。只有能够守得住寂寞的人,才能享受到这份满足与快乐。

或许我们根本不是文曲星下凡,今生也难以写出旷世惊人之作;或许无尽的寂寞常常会让我们对生命产生困惑。然而寂寞却拓展了我们思维的空间,带你从平面的生活进入到一个新奇的三D世界。你再也不会因循所谓生活的轨道,而是在转身回眸的瞬间体味与众不同的人生。寂寞会让你明白:原来我的心也如山水那样别致。守住寂寞,守住圣洁的灵魂,无论红尘中的车轮如何碾滚,却永远击不破安静与思想的门;守住寂寞,守住别样的孤独,即便没有知音,寂寞如空虚的湖,没有金子作催化剂,也同样泛起浮光跃金的美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