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致敬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致敬的文章(精选9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致敬的文章1:向消防员叔叔致敬

文/王炜

10月27日,星期天,晴朗。

早上9点,我们从报社坐车出发,没多久,就到了消防特勤中队。首先,消防员叔叔带我们去了一个模拟帐篷。叔叔讲解说,这是模拟火场逃生。我们按次序每五个同学一起进去。进去之后,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大家一起老是互相撞到。之后老师又带我们去了一个模拟网,我们很好奇,消防员叔叔告诉我们,这是他们平时训练用的,训练他们穿过又小又窄的障碍物的能力。消防员叔叔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训练过程。

之后老师带我们去看了宣传牌,我把上面的要点都抄了下来。当看到暴雨让很多地方都淹了,很多人被困后,我心里很难受。我家也淹过水,是消防员叔叔抱我出去的,妈妈一直跟我讲,要记得消防员叔叔的恩情。我非常敬佩他们,不仅仅因为他们是我的恩人,还因为他们的精神。

关于致敬的文章2:和春风一起向你致敬(外二章)

文/张少恩

春天来了!

我盼你凯旋的笑容,凝眉的花抛弃了独愁。

万物复苏,大地继续它的宏图大业,穿过你肩头的阳光依然照耀着我们生机盎然的国度。披星戴月的花枝预约甜美的果实,丰饶的年景。芳香的月光回到温馨的湖畔,爱意浓浓的窗口。

从此,不管别人唤你什么,我都叫你最美的天使,我和春风一起向你致敬!在你归来之时,我还要悄悄地把一簇热烈的花放在你的门前,不留姓名,只有芳香的感动。

我祈求上苍永远赐福于你,给你安静的日子,给你金凤花的早晨,紫罗兰的黄昏,钻石般熠熠生辉的夜晚!

飞去的天使,翻越苦难的劫波,平安归来。“无须证据便会相信可能的幸福与你同在。”

海潮中升起云霞

宇宙涌出曙光的大潮,星辰的泡沫被柔软的沙滩吸收。呼吸迎着蔚蓝的风,滚滚的波涛开辟新的梦境。

又一次蝶变、羽化。

苦难通过滴血的伤口,长出绒毛的翅膀。海潮一如既往,升起的云霞,烈火金刚。

地球不会毁灭,

我们拒绝末日,

世界依然蓬勃地在场。

风吹散人们心头的阴云,鸟鸣让灵魂欢喜,万物都有自由的渴求,集体的礼仪是敬畏和尊重,它们是我们高尚的生活所在。

永恒兼容的襟怀,轰鸣的涛声是倾听的豪饮!

大海,源源不断地为人类输出它的思想,它的眼里只有变化的事物,星空的繁荣。

破了孤闷

那些可爱的事物数不胜数……灵魂、希望、连翘、毛毛雨和寂静我都拥有!

忆念、心声、沉思……

生命与辽阔的天空相配,与闪耀的星辰有相同的血型。露珠的眼神我懂,斑驳的影子说阳光在场。脚步,灵魂有力的足音,星辉的嫩蕊勾起向往。风信子开了,与我的心灵秘密沟通。一只蝴蝶率先垂范为春天献计,它的本事大于弥漫的烟云。

梦醒——

吐芽的种子破了大地的孤闷!

关于致敬的文章3:向一棵榕树致敬

文/黄明聪

满目苍翠的雷州半岛就像一块碧绿的宝石镶嵌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这块太阳热吻的地方,长夏无冬,树木葱茏:有枝繁叶茂的红豆树,有高大葳蕤的白玉兰树,有婆娑起舞的紫荆花树……还有一种被誉为南粤大地的代表树木——榕树。

去参观官湖村农民别墅群时,途经乌塘村,有人提议到该村去观看一棵远近闻名的奇树,我们就拐车前往。

这棵树就长在村口的祠堂边,离村口不到200米,它的树型很特别,由五株气根支撑着它的树干并形成一个拱型。而普通的榕树则以树干为主,然后才长出气根,这种主次颠倒的榕树我第一次见到。几位朋友观摩后称奇不已!有的说这棵树像一棵造型别致的盆景,有的说像一把倒立的巨伞,有的说更像一座天然的树屋。

“是的,这棵树原先的位置就是一座小屋。”我们循声望去,只见一位上了年纪的阿伯,热情地自我介绍说他是该村的村长。于是,老村长便娓娓道来这棵老树的身世——

老村长说,这棵榕树的树龄大约一百年,原先这里是一座土地庙,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屋顶上长着一棵人头高的小榕树,村民怕它长大会挤破屋顶,于是把它砍掉,无奈不久又长出新枝。

若干年之后,村民发现这棵树越长越旺,大有压垮屋子之势,而村民最为担心的是树大招风,总有一天会被台风刮倒。可是一百年过去了,这棵榕树不知经历了多少场台风,特别是1954年那场百年一遇的强台风,村中大多数老树都被拦腰折断,而这棵榕树却安然无恙,村民却意外发现一个秘密,原来这棵老树已和那座小屋连成一体,老树用它的气根把土房子牢牢地固定在一起。

本以为榕树和土房子是这样永久相安无事的,不想一场意外的火灾却把土房子烧得坍塌了,屋顶的瓦面也被烧得荡然无存,只留下一棵被大火烧枯且面目全非的老榕树。

村民抱着侥幸的心理看待这棵老树。有的给树浇水,有的建议移栽,更多的建议砍掉再植……最终这棵老榕树仍是岿然不动。

有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第二年新春伊始,一场淋漓的春雨过后,村民惊奇地发现这棵老树又起死回生了,而且长得更加茂盛……

众人听到这棵老树的经历后,不觉钦佩之至。站在村长身旁的老郑忽然有所感悟,他说,这棵老树的经历实在太感人了,或许我们能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这时,老郑忽然诵起一句名言来:“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从薄冰履过。”众人听后不禁击掌点赞,并向这棵榕树深深地致敬!

关于致敬的文章4:向生活致敬

文/王定芳

有幸获生,便坚强地活着。这是对生活的最好诠释。

在浩瀚无垠的时空之中,一个生命诞生的机率并不是那么随意的。生命选择了你,你就是万幸中的万幸。在风雨无常、荣辱轮回、时序更替的现实世界中,既然获得了一次生命的机会,你就得坚强地活下去,为父母、为亲人、为知己、为社会。对生命负责,就像自然界的树木,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的生长定力,为回报那一片土地、为感恩那一缕阳光、为征服那一场风雨,为等待那一簇风华正茂的繁荣。

生活,是最客观的公正。仿佛时间的均速流逝,决不会因你的喜怒哀乐而或快或慢、或走或停。譬如天气,也决不会因你正在满获希望而阳光明媚,更决不会因你正在历经磨难而愁云密布。春夏秋冬、阴晴圆缺,循着自然定律,该晴则晴,该阴则阴,该风则风,该雨则雨,该雪则雪。一定不会随着某个人的意志而改变。世上之人千千万万,如果天随个人愿,这个自然界岂不乱了套?!

生活,是最辩证的太极。辩源于变,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态势之中。没有无休止的阴,也没有无限度的阳,彼此在互动互变互补的交流中演绎人生的精彩与暗淡、辉煌与苍茫、亢奋与无奈。居安思危、化险为夷、转危为机,既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生活的能力。于是,我们的思维便会豁然洞开:坏是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凶是吉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恶是善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辱是荣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堵是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沿着这一逻辑指向,我们还有什么想不开的生活境遇和事态。

生活,是生命历程的最好见证。生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生命的载体和助推器,是生命历程中的阳光世界。生命历程中的一切一切,都被生活实录下来,然后存储于时空的大数据之中。就像阳光,全程见证了万事万物的生生息息、沉沉浮浮。幸福的人生,决不能以欺骗生活的方式来获取爱慕虚荣的自我满足;美好的人生,应该是在不断丰富、拓展、享受着自己的生命历程。

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

必须以生存的担当,对生命负责。

务必站在生命的高度,向生活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关于致敬的文章5:向一滴水致敬

文/石泽丰

活在世上,我们常常忽视一滴水。其实,在地球上,最凶猛的是水,最温驯的也是水。人无论怎样地高谈阔论,思想都不及一滴水的份量,但水沉默。

水有水道。水走着自己的路,它谦卑,顺势而下,绝不会逆流而上,高过人头。在你一路向前奔跑的时候,难免会遇到有过不去的坎,但没有过不去的水,因为水能载舟。且不说江河,就是在大海里,水也能让你飘洋过海,抵达彼岸。水不炫耀。我想,那些流动的水,奔走的目的就是为了顺水推舟,就是流进干涸的农田,流进禾苗里的脉络,生成人之所食,生成人之所需。人获得了,很少有人刻意去感恩一滴水,水不计较这些,仿佛那是它的使命。

我似乎明白了,水流经千里万里,不是奔走表功,而是一路施恩播惠。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生机。如果没有它的地方,那这个地方就是死寂的荒芜。水的存在,其实水自己也懂,它知道世间的哪一个角落都需要它,即使暂时不需要,它也会潜地三尺,等待着人类利用。

人有时犯傻,坏水的名声,说话不实事求是,带水份,做事不脚踏实地,也掺和水份,最后遭来报应。风把这一消息传给了水,河里,湖里,江里,海里,水泛起微波,好笑。水是笑人的笨,笑人的痴。如果把别人当傻子,其实自己就是最大的傻子。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但水懂,所以水选择“低下”,流到自己该流去的地方。而有些人不同,他们在世俗的面前,有时为了一己之利,一时之功,滥砍滥伐,大肆污染,破坏环境,终究造成恐惧性的灾难,其中就有水灾,这就是水的脾气。水是不轻易发脾气的,但一发起脾气,却难以招架。人惹怒了水,水会生威,淹没田地,淹没生命。当然,如果你对水好,水会对你更好,它会以甘甜滋润你的味蕾,因为水谦卑。

从生物上讲,人身体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可见,是水喂养了我们,让我们活得有滋有色,人模人样。饮了一辈子的水,有些人甚至在临终前都没有弄懂水对人的教诲,水选择低处行走,遇到阻拦,谦卑忍让,教人以智慧。人常自以为是,认为和水相比,自己是站在了上游,难免不去读水,不去听流水的心声。

不管有没有人倾听,流水照样发出快快乐乐的“哗哗”声,它是在向人解释天道,诠释人生活着的态度,每每想到此处,我的眼窝都有泪水,这本身就是一种大道啊。为什么人只有在经历过疾病之后,才会用水去熬药,用水冲济?才会在意那一碗水对生命是何等的重要?才会对那一滴水去感恩,乃至涌泉相报?

是啊,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芸芸众生中,受恩的人数以亿计,但报恩的人呢?占到了几成?由此,我想到了西晋的李密,他“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的报恩之举让人心怀感动。面对“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他依旧想到的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他作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决定。他定是读懂了水。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其实,过眼的是云烟,不息的才是流水。

关于致敬的文章6:向那些曾经的乡村精英们致敬

文/贾兴安

在我还小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吧,那时候正值人民公社化,故乡的村子和我家都很穷,祖产就是几间茅草房。我父亲在外当兵,母亲在外乡教书,我和弟妹是跟着爷爷在那个下雨就漏大梁用支柱撑着老鼠乱窜的小黑屋里长大的。那时候的个人生活质量和重要记忆,基本上是以自家的房子如何作为象征的。因为土地都是“公家”的,因此,村里谁家房子好,就证明谁家“有福儿”,有钱,过得好,令人羡慕。当时,我们村有一千多口人,号称“长屯村,三里长,二里半,没有房”,是说村居坐落得稀疏,基本上分两排散落在一条俗称“豁路沟”的大沟两旁,仅有一条街,就在这条大沟里。村里的房子,大都是土坯茅草房。村里只有一座青砖灰瓦起脊的二层楼房,村人称之为“大瓦楼”,坐落在村小学对面的坡岗上,是一户地主家的,姓方。“大瓦楼”矗立在一片低矮的茅草房中,显得鹤立鸡群、威武气派。每次上下学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扭头朝那像燕子翅膀似的一角翘望,总会发现有几只白鸽在上面踅飞,或栖落在瓦脊上张望。从我记事起,这座楼房一直被大队封闭着,斑驳陆离的黑漆大门上,挂着一把硕大的长方形铜锈锁,二楼是一排拱形的雕花小窗户,大部分已破损了,像捅烂的蜘蛛网,这些常常让我沉浸于楼里曾经的辉煌和热闹甚至神秘。姓方的老地主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绰号叫“老白眉”,羸弱不堪,村里常开会批斗他,让他在村革委会的戏台上低头弯腰。他和家人住在瓦楼一旁的小黑屋里,个个灰头土脸的。老地主经常挑着两只大粪桶在街里弓着腰一脸茫然地踽踽独行,还不停地咳嗽。他儿子老大了还找不上媳妇。村里人很多年以来都那么穷,可唯独他家盖了个大瓦楼,是怎么回事从没听人说过。就这样,一座瓦楼,一户地主,一家人的命运,久久地萦绕在我年少的心灵里。

有关方姓地主的传闻很多,说他娶过两房媳妇,解放的时候,据说国民党的一支军队占据了他的瓦楼,在二楼上支着机关枪跟进村的解放军打仗。解放军把瓦楼包围了,国民党的军队就佯装投降,把枪从二楼的窗口扔下来,还在窗口举起了一块白布。解放军信以为真,就去楼下捡枪,结果敌人突然在楼上朝下开火,我军死伤了十几个人。总之,这座瓦楼和这个家庭,是有故事的,在我幼小的脑海里充满着神秘感和沧桑感。那时候正值“文革”,方姓地主的高楼宅院成为“摆在大街上的腐败”或者说“矗立在村街上的罪恶”。从前过得好的人,尤其是在旧社会房子好土地多的人,全部是坏人和罪人。当时我还小,还不懂世界上那么多蹊跷事,只是这么简单地认为,有好房子大房子的家庭,跟我们广大贫下中农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在于,他们的故事和生活可能比我们特殊或者说复杂,也许,这就是命运多舛才构成了曲折和趣味吧。

正是因为童年的这段经历,很多年以来,我一直比较关注乡村的房子形制、规模或者说建筑文化,喜欢民俗,尤其是对明清及民国年间的民居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匪夷所思臆想那些青堂瓦舍“大宅院”里昔日的情形和光景。近些年来,我外出的机会多了,每到一地,主人总是向我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他们那里的历史文化名胜,而其中最为直观的遗存,莫过于经过岁月洗礼的建筑了。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是那个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以及文化传承的象征。站在江苏周庄沈万三“沈园”、同里任兰生“退思园”的大宅院里,我想起了我们村的方姓地主,相比之下他真是太“小”了;在甪直,我看到从前由一百多家地主所缔造出的富饶之镇,又想起了我们村的方姓地主。我们村的地主,相比之下真是太“少”了;在山西“乔家”、“王家”大院,河南的“康百万”庄园,在四川大邑县刘文彩的“收租院”,甚至在山东的“孔府”,还有黑龙江呼兰河畔其父为大地主的“肖红故居”里徜徉时,我同样想起了我们村的地主,他怎么就名声不够大,如果“大了”,我们村也有可能全国闻名,现在只需吃一个乡村老大院的“文化遗产”,也就子子孙孙几辈人享用不尽了。这些年,无论到了哪个县哪个乡,我都先问你们这里有没有大地主从前的房子,如果有,我肯定要去看一看,而且,毫无例外的是,只要有,如今几乎都保护了下来。并且,每个县的地方志或者编印的当地历史文化书籍上,都有乡村遗留下来的这些地主们的“老房子”的介绍和图片。从前的罪孽,现在却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着实让当地人沾沾自喜。于是,我惊讶地感觉到,我们现在所得到的一切东西,难道真是“田家辉”们所给予的吗?又联想到了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如果不是秦始皇和胡夫,我们引以为豪的世界文明将大打折扣。巴黎圣母院亦是“欺压劳动人民”的产物,但罗丹却说:“整个我们的法国就凝聚在这座大教堂里,正像整个希腊凝聚在帕提侬神庙里一样。”的确如此,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地主”阶层曾经是传承和驾驭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要舟楫,其形成也可能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就像刚刚步入“新时期”中国突然出现了那么多“万元户”一样。为此我不由自问,这些“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是不是比“穷人”更智慧一些,肯干一些,也曾经吃苦耐劳呢?我的这些想法,直到1999年的春天才突然得到了更丰富的材料佐证。当时,我到距邢台市约15公里的“田麻痒庄园”采风,浏览着这座建造于民国初年并“蜗居”在深山里的庞大建筑群,我极为震惊。庄园的后代、时年57岁的田修身一边开他的诊所一边给我讲述田家辉煌而又辛酸的历史。不知怎地,我的幻觉又回到了故乡,想象着“老白眉”活了起来,脑海里同时晃动的,还有天南地北那些各式各样大宅院里的主人们那活蹦乱跳的故事。这些故事,最终营造了我的长篇《庄园秘史》的结构内核与思想元素,也可以说是偶然的契机“击活”和“连接”了我那诸多的匪夷所思。

一种触动,一个理念,一丝情怀,能在我的心底盘桓十几年挥之不去,是我写作经历中绝无仅有的事。先是短篇《将军墓》、《景物与一些人》,之后是中篇《阖岚镇沿革》,现在则是长篇《庄园秘史》,短篇和中篇十多年前都被许多文学报刊转载过,并获得了一些文学奖,从此奠定了我在写作上较为坚固的基础。这一系列的写作“出发点”或者说“兴奋点”,都源自于我多年间对中国乡村建筑一以贯之的关注与倾慕,现在仔细想来,我其实是在向那些曾经的乡村精英们存念和致敬。

在邢台西部广大的太行山区,有许许多多像田家辉式的普通农民,他们是乡村的精英,坚韧,勤劳,睿智,善良,他们曾经缔造和结构着中国式的“美丽梦想”,也许,这就是我们如今所津津乐道的“中国梦”吧。他们忍辱负重,为了生活和生存的富裕和安康,祖祖辈辈在一方水土上顽强拼搏,但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有时候并不被我们的政治或者说意识形态所认可,甚至被社会所唾弃。好在,现在这一切都成为历史和过眼云烟甚至古旧的老笑话。然而,我们可以遗忘,但不能不承认这是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活生生的现实,是湮没在民间和社会底层的历史。我们的文艺作品,有理由和责任对他们肃然起敬地关照。因此,我还会继续《庄园秘史》下半部《蝎子沟》的续写,再现田家辉的后代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到今天那块土地更为沸腾的现实生活,以一个小山村为写作切入背景,完成中国乡村百年变迁中社会最底层的民间叙述和艺术书写。试图让那些即将消失的事物、人物和故事复活,让我们后代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在什么基础上所获得的并永远铭记他们。

关于致敬的文章7:致敬大海

文/王芳梅

在去厦门之前,对它的认知仅局限于书刊文字的叙述,滨海城市,四季如春,旖旎的大海风情,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

来厦门观光,如果只沉醉于伟岸的椰树古榕,万紫千红的三角梅,以及琳琅满目的海鲜美味,还不能算真正认识厦门,我以为这座城市的魂韵在大海。

白城沙滩的海水是温柔的,沙滩像一条白色珍珠项链,与海水紧紧相拥,大海近在咫尺。姐妹们欢笑着朝它奔去,可松散的沙滩裹住了脚步。一脚踩下去,数不清的沙砾就黏住了你,躲都躲不开。天雾蒙蒙的,借助风的威力,一波波海浪簇拥着涌向岸边,卷起朵朵“白雪”,在沙滩上画着一道道优美弧线,最终又不甘地退回大海。海对面依稀看见一排排高耸楼房,矗立在雾气里,起初以为是金门,后来才得知那是漳州龙海。大海诱惑无人抗拒,众姐妹使出浑身解数,摆出各式造型,有的挥舞纱巾追逐浪花,有的撑起太阳伞,戴上墨镜,做淑女状,有的干脆脱去鞋子,蹚着潮水,笑傲大海。这些还不尽兴,索性来场集体大疯狂——站列一排,使劲挥舞纱巾欢呼雀跃,能蹦多高就蹦多高。此时每个人都不再是外婆和奶奶,而是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孩童。在大海面前,尽管呐喊大笑,敞开心扉,无拘无束。

厦门海沧区不仅有著名的海沧大桥,同样拥有宽阔深沉的海域。与白城沙滩的海相比,这里的海水湍急,浪涛来势汹汹,不断从远处翻滚而来。远远的彼岸,大、小金门,大担岛二担岛依稀可辨,宝岛台湾就在它们背后不远。这滔滔海浪里储存了太多的历史瞬间,承载了海峡之间的无尽期盼,站在它面前,会不禁想到余光中先生的诗,那首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不知是谁出了个好主意,在沙滩上写上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我们蹲下身,就着沙地写字:我们热爱大海。大海为墨,沙滩为纸,让平常简短的文字有了新意。心急的潮水猝不及防涌过来,避让不及,那六个字皆被水流带入大海,连同带走的还有我们的心愿。

登上鼓浪屿时阳光普照,一路绿木相映,鲜花绕墙。见过藏在庄园里的大海吗?

菽庄花园是台商林尔嘉于1913年所建,分藏海园和补山园两景区。颇具匠心的主人借山藏海,巧为布局,收到了园在海中、海在园中的奇妙效果。园中石桥座座相连,从山脚起势,绕过池水,经海滨浴场边缘,一直延伸到海中。人在桥上走,远眺观海景,近可听涛声,蓦然回首,海礁嶙峋,山峦叠翠,真是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

海对面的南太武山脉,像菽庄花园设置的一道天然围墙,圈住了这片浩渺海域,藏起大海的风光。很遗憾没有亲眼看到那块声似擂鼓的鼓浪石,欣赏它震撼的轰鸣,但我们却在山顶的听涛轩聆听到了动人音乐之声。听涛轩坐落于菽庄花园最高点,展厅里数十台古典名琴供游人观赏。优雅的琴声飘忽而至,一位女士和她的助手正在为游客即兴演奏。老师娴熟地敲击钢琴琴键,年轻人是位优雅的小提琴手,左手操琴,用下颌抵住琴端,右手琴弦轻拉慢滑,悦耳的音符便涓涓流淌出来,听者如痴如醉。这时我才悟到鼓浪屿为什么又名琴岛,鼓浪屿人对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滋养岛上的高山流水,赋予鼓浪屿别样的大海情怀。

关于致敬的文章8:致敬青春

文/谢辉

灿烂的五月,青春一样美好斑斓。

迈入青春的门槛,跟随美好人生一同而来的,有无数的疑惑、无助的彷徨、瞬间的失落,一百个人有百样的青春,也有百样的青春的迷惘。

曾怡的《温柔的对抗》正是一篇描写青春的文章。作者在娓娓的叙述中把安静成长的青春画面呈现给读者:“与文字相处久了,便渐渐倾向于真实。”“学会缄默,学会坚持”。青春的成长是淬炼,新时代的青年人正在清晰、理智地反思青春的泪与笑,疼痛与成熟。

青春的路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际遇、机缘,并在其中谋划着各自的人生。《温柔的对抗》虽是一篇观影评论,但作者并未冷眼旁观地讲述别人的故事,而是清醒地以故事观照着自己的人生。从容地分享自己心灵渐变的过程。

“七月在电影开头说过一句话:‘我的生活很平淡,平淡到一眼就可以看到一生。’可是,我觉得这才是生活。”“只要感到一丝一毫光明的触觉,就又以为自己能够向着阳光生长,把自己敞开,透明地交付给生活。”迷惘的青春里,文学如同一剂良药,让作者眼眸清澈望向远方,寻找启示,探索知见。

面对生活,年轻人不缺乏面向灿烂未来和诗意远方满腔热情。青春,意味着一种激扬奋斗的精神状态,青春就是一场对梦想的追逐。有了梦想,冷眼观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一切真假、善恶,慢慢地就清晰明了,也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如果欲望与猜疑、占有与心计、嫉妒与憎恨、痛苦与欢愉都是罪过,那么这个世界上的哪一个人不是罪行累累?所以,我选择相信和原谅那些敞开的丑陋。至少它不虚伪。”绚烂的青春,有如生机盎然的田园,充盈着希望与幸福等待年轻人采撷,惟用昂扬之志去播撒,才会拥有硕果累累的金秋。“面对这现实、这生活,需要换一种温柔的方式——七月和安生那样”。理性的光芒就这样照进迷惘的青春。

但感觉《温柔的对抗》“温柔”深沉理智,“对抗”乏力彷徨。 “也曾对现实、对生活是充满恐惧。因为觉得它太细致,太琐碎,繁复到可以让人麻木。”“我们太多人都只是普通人,普通到无法宽泛,也就无法再为生活所宽容。普通人会平凡,会惨淡,然后因为惨淡而庸俗。”在迷惘的青春思考“活着为了什么”、“什么样的青春才有意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次次探寻“社会是怎样的”、“我的路在何方”。刻苦地研修青春的必修课是对人生和未来的正确选择。但过于沉溺痛苦,会折损了重生的羽翼。青春的飞鸟,幻想翅膀,要充满激情,才能华丽蜕变,在梦想的国度自由翱翔。青春的世界应该海阔天空。

“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叩问、聆听、自省,沉静光芒中,古老的地坛,留下史铁生追寻生命谜题的身影,看到生命固有的疑难,眺望远方,他的心自由翱翔,将温暖送给每一个人。

审视留下青春的足印,记下青春的伤感,理智思考、正确抉择,寂寞过、苦闷过、茫然过、对抗过,青春不老,情怀依旧。对未来的反躬自问,一次次彻骨的冷静和怒火的煅烧,炼就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顽强的进取心去追赶梦想渐行渐近的步伐。那么,让我们致敬青春!

关于致敬的文章9:致敬

文/徐澄泉

春雨如油。

浇到一顶草帽上。这不是一朵蘑菇在叩首,它是我父亲躬耕的形象。

我的父亲,正手扶禾锄,向土地点头哈腰。

我虔诚的父亲,把一亩三分作为宗教,一再重复他熟稔的动作,连绵的雨丝,被他越拉越长……

时间过得真快,春雨才下65次,被雨水和泥土滋养又为之所困的父亲,还没来得及爬上阳光照耀的山头,他头上的草帽,就长满绿油油的青草。

十年之后的隆冬,我在1000公里以外的城市高楼,向远方和低处的父亲鞠躬致敬。

我一向乐观的父亲,选择了沉默,他早已归隐到一丛青草的深处。

现实世界雾霾太重,能见度低,我的父亲,很可能没有收到我发给他的信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