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散文

请欣赏小寒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小寒散文1:浓浓的腊八粥

文/王玲

小寒,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进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儿时,每当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平时冷清的街市突然人头攒动,变得异常热闹起来。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习俗,谓之腊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试想,挤在笑意盈盈的人群中,手捧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于袅袅香气中,祈祷吉祥如意,岁月静好,不失为人生一份心灵进补。

在我记忆里,那时的冬季异常寒冷,特别是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每年腊月间,逢腊八前几天,妈妈就忙着上街采买煮腊八粥的材料,红豆、黑豆、红枣、黑枣、花生米、蜜枣、黄心山芋、莲子等八种食材。农历腊八早上,天不亮妈妈就起床开始煮腊八粥。妈妈煮腊八粥很有讲究,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材清洗好,煮粥前将难煮熟的红豆、黑豆先下锅煮滚后,再加其他食材及上好的籼米、少许糯米一同下锅,加足量水,用大火煮开,改小火慢吞,整个过程不离人,不断用锅铲搅拌翻滚的粥,防止粥煮糊,直到粥变得黏黏稠稠泛着细小的气泡,透出阵阵扑鼻的甜甜面面的香味才算罢休,煮粥过程需二、三个小时。

腊八粥煮好后,热心的妈妈给每家邻居都送去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她常说一颗芝麻大家香,腊八粥是个吉祥的东西,给大家都带去好运。邻居们一边吃着妈妈的腊八粥一边赞不绝口,妈妈温厚地笑着,特别开心。

那时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每家经济条件都不好,但每逢腊八,妈妈都会想方设法给我们煮腊八粥吃,带给我们浓浓的年味和无尽的欢乐。寒冬里的腊八早上,被浓浓腊八粥的香味唤醒,起床洗好脸,盛上一大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便猴急着吃,一边吃粥一边想着寒假要到了,年也快来了,满心的欢喜。吃完腊八粥浑身暖和和去上学,这是一年里最开心的日子。

如今那种缺衣少食的困顿已一去不复返,儿时那种热盼腊八粥、盼过年的想法在现在孩子身上已体会不到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民风民俗变得越来越淡,腊八已很少有煮腊八粥了,但每逢腊八,便会想起那充满浓浓腊月年味的香浓腊八粥,曾带给我无尽欢乐与温馨的那个年代。

小寒散文2:嫣然一笑三冬暖

文/飞云流沙

不知不觉小寒已过。人都说,小寒比大寒冷,可我分明感受到了阵阵暖流在心田涌动。

虽然数九寒天,到处是荒凉,窗外那一簇梅花却绽放得分外娇娆。不用尽力想象,眼眸已经触摸到了春天。

沿着古老的街道,走到郊外。远处,钟声驾着暖阳而来。步履中,我听到一种缱绻的音乐缓缓而起。翻开心海那一段又一段飘香的文字,我看见鲜花开遍你的芊指。

你的一声娇笑,叫醒了百灵鸟,也催开了所有的花朵。

因为嫣然一笑,我保留了所有的旧历,在寒冷的时光统览风雨多情的细节。一次小别,积蓄了无数的牵挂。重逢后的喜悦覆盖了寒意,春天的光芒在你的眸子呈现叠彩的流韵,激动的朝霞喷薄而出。那扇门虽然紧闭,却关不住暖流。不能抵挡的青翠源源不断从松枝上摇曳,霎那间,粉润的馨香温柔地撞碰心墙。

我趟过祥云之河,在新年第一场雪的清新里,等你。

无需言语,你是我生命里最温柔的全部。你知道,一定知道,整个冬日,我都会在记忆的温情里,等你。

如果文字是一枚美玉,我会用痴情雕刻一座美奂美仑的景致,小心翼翼藏在心房,用心尖最纯净的温度,暖一曲永久的春意荡漾。如果诗歌是一盏心灯,我会用执着守护善良的情愫,让明净的光线把你我前行的路一一照亮。

这个世上,只要一想到你,所有的寒冷都会烟飘云散,所有的梦境都会变成花团锦簇的画廊。也许,你会问我,这条情路有多长?请你和我一起眺望,地平线的外面,情海之上有一座神秘的岛屿,听说是神仙聚集的美丽地方。到了那里,有个月下老人会笑眯眯告诉你,沾满花香和雨露的答案,在你含情脉脉的眼睛里,也在我有力跳动的心尖上。

透过你的笑靥,我懂得了什么叫不老的情歌。想你的时候,我与一朵雪花同行,一切都那么宁静纯洁。也许这朵雪花就是开放的梦,我们在梦中赏阅冬天的情景。每一次拥抱,都是情节的过渡;每一次交流,都是芬芳的浓郁。说不完的话儿交给月光,请柔美的光芒映照暗夜,醉人的夜色啊,月亮一柔软,就躺在我的怀抱里。

优雅和纯净的精致,保留在生命的每一个节点。大片的冬韵,都变成了云彩,高高飘逸在心空。嫣然一笑的明媚牵引我,悠扬的情思快马加鞭,奔驰在山坡。你看哟,一不留神,荒野幻美夺魂的人间天堂。

铭心的渴望在眉间荡漾,温馨集合在我伸出的双臂。感觉到了吗?沾满星光的恋曲充盈我默守的小屋,舒缓悠扬的音色揭开层层深情,为你亮出璀璨的诺言。

轻松明快的音色轻扬笑意,和着愉悦的节奏,嗅闻一朵花的思念。暗香浮动的陶醉熏染情意,独韵隆冬的梅花告诉我:嫣然一笑三冬暖。

小寒散文3:踏雪寻梅

到了小寒和大寒这两个节气,感觉这冬天的日子就有些难熬了。在这万木萧条中,我发现院子里那一丛丛似立似卧的腊梅在寒风中怒放了。靠近花丛,香味浓的很。待到风吹过时,香味又淡了许多。

腊梅也叫黄梅花、香梅,属落叶灌木。花期从11月到第二年3月,总有花儿给人欣赏,加上立春之后,春梅、红梅也纷纷开放,这就有了梅花争艳的早春!

现在许多公园都种植梅花让游客欣赏。梅花开放在不同的地点,就有不同的感觉。

那种静静的开放在公园某个地方的梅花,怎么看都似那大家闺秀,偶尔披风撑伞在寒风中绽放它的俏丽身姿。

在野外山坡上盛开的梅花,恰似那刚刚出嫁的村姑,正在回望自己的娘家,冻红了的面颊任山风吹,飞雪打。

那种老房子的墙头开放的梅花,特别耐人寻味。不同的老房子,伴随着开放的梅花,就有不同的感觉和韵味。

就说农家院子吧,不可少的是那堆放的锄头、秫秸以及给鸡鸭搭建的草棚。若你了解农家人,就知道他们骨子里的那一份浪漫也会在他们种植的花草树木上体现,当然就少不了梅花。大雪纷飞中,院子里的梅花披一身白雪,枝条散漫的四处延伸着,只顾着出进忙活的农家人,看到开放的梅花偶尔也会在花前站立一会儿,会心的笑着。抬头再望那高高的伸出围墙的一枝梅,谁会说他不懂“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意境?

有着岁月痕迹的四合院,大多坐落在繁华闹市。一个院子住一家人的,那是有身份的人家。那种几家人住一个院子的,后来都叫大杂院。无论是四合院还是大杂院,这样的老院子一般都在房前屋后种有花木。梅花、丁香、石榴是常见的。院子里的男男女女,每天都自自然然的出入这生于斯,长于斯的大院。如果遇上大雪纷飞的时节,院子里家家窗子都用纸糊的严严实实,屋内生上火炉子,主人在屋里看书下棋,喝茶打瞌睡。原本热闹的院子,雪天里寂静起来。只有那伸出墙围的梅花枝条被大雪压的吱吱响,仿佛在招乎那有意踏雪寻梅的人。那一刻,张臬的“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的诗句似乎随着大雪压梅的吱吱声,飘入踏雪寻梅人的耳中了。

梅花和雪如果相伴而来,带给人的是无尽的遐想。那种大雪纷飞中山坡丘陵上成片的梅枝上红梅点点,不由的会想起“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的诗句。

近些年,也许是气候的原因吧,梅花开的时候总看不到有那纷飞的大雪相伴。冬日里的阳光照着艳丽的梅花,干巴巴的,总感觉缺少点儿什么。那句“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的诗句也不时的闪现在脑海中。特别是文人墨客,在赏梅时,缺少了纷飞的雪花,似乎无从下笔,也难以吟诵。

是啊,梅因雪活,梅雪相依,我们才能看到洁白的雪花漫天飞舞,点点梅心散发出梅香暗自飘的世界呢!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去上海住在延安饭店,因为时值寒冬腊月,出出进进时发现延安饭店的后院一大丛腊梅正在盛开。那几日上海气温异常的寒冷,萧萧冷雨很快就变成了纷飞的雪花。飞雪中我来到饭店的后院,看到的是腊梅的枝条上落满了洁白的雪花,晶莹剔透的腊梅花儿在纷纷落下的白雪中更加脱俗俊逸,呈现出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的动人景象。

面对梅雪争春的绚美意境,不知怎的就想起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绚美而又热烈勃发的青春,心中生出丝丝惆怅,也就不由自主的走上前去,在飞雪中跟梅花合影。

人到一定的年岁,容颜退却,心境也改变了。懂的了梅花虽然在风雪中绚丽异常,但仍然要面对花无百日红的结局。

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谈不上有王冕这样的情怀,但这话也说到了人的心里。想想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虽然再也回不到青春年少,但在内心是否还能保持那一份青春色彩?

小寒散文4:年关又起故园情

文/王春玲

“小寒大寒又一年”,新年越来越近,空气中的年味也一天天地浓醇起来。

浓浓的年味飘荡在商场里。毋庸置疑,商家是很喜欢过年的,一入腊月,各大商场里就响起了欢快喜庆的过年歌,品种繁多的年货琳琅满目,大红灯笼高高地挂起来,吉祥的装饰、精美的羊年挂饰、镶边的羊年对联……营造出一派节日的喜庆。其实,更浓的年味从心底冉冉升起,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过年的那些点点滴滴。

鲁迅曾在《祝福》中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在乡村,新年当然是最重要的节日了。一进腊月,父母便盘算着置办些什么年货,然后,父亲就开始赶年集了,在我们的期盼中他像燕子衔泥一样把吃的用的一点点买回来。当然,最令我们欢呼雀跃的是父亲买回几张花花绿绿的年画,牛郎织女的传说,白蛇和许仙的故事,穆桂英挂帅,武松打虎……这些我们都能在年画里看见,年画买回来,我们就缠着爷爷奶奶或者父母讲上面的故事,有时候因为他们讲的有些差别,非要让他们之间互相辩个对错。

为了准备过年,最忙碌的人是母亲,她要洗干净所有的衣服、床单被罩,把家里的各种家什洗洗刷刷,还要蒸馒头、枣糕、豆包、糖三角,还要炸麻叶、年糕等各种食物。一样一样做好了,都放到院子里阴凉处的一口缸里,留着正月里待客。每做出什么好吃的,母亲总要拿一点给我们尝尝,她自己却从来不舍得吃,在我印象里,母亲是最“不馋”的人了。

俗话说:“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姑娘要花,小伙儿要炮……”在孩子眼里,过新年穿新衣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件事。那时候家里日子过得紧巴,但过年的时候母亲总是尽量为每个孩子都做身新衣服。有一年,可能因为家里太拮据,腊月廿九父亲才从集上买了块花布,当时,村里有个裁缝店,但是人家已经关门了。那一夜,母亲一夜未睡,手工为我缝制了一件花罩衫。小伙伴们穿的是缝纫机做的衣服,而我嫌母亲手工做得太粗劣,正月初一那天我赌气不穿新衣服,也不出门。年少时想起,心里总是抱怨母亲,因为我错过了那一年精彩的高跷。等我长大了,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才懂得了母亲的一片苦心,可已是魂梦遥遥,阴阳两隔了。

大街小巷到处是浓浓的年味了,多少人盼望着回家过年,突然,我觉得自己是个无家可回的人,在乡村,女子出嫁几年后,别人问到是哪村的,多半答的是婆婆家的村名,然后补充说娘家是哪里的,等到年纪再长,恐怕把后面的就省略了。我也算是出嫁多年了,因为并没在婆家的村子久住过,一直缺乏认同感,当有人问到老家的时候,说的还是娘家那个村,可是自从母亲去世后,那个家也在我心里不是从前的家了。年关又近,有多少已经落脚城市或者正在挤进城市的人,既思念故乡,又与故乡隔阂而感到惆怅呢?

故乡是一种信仰,它总能给你一种神奇的力量,渐渐疏离了故乡的我只能到自己心灵深处寻觅。我对自己说:“我的故乡在我心里!”就要过年了,记忆里那些点点滴滴也穿过苍茫的岁月氤氲而来,最浓的年味应该是对亲人的思念吧?

小寒散文5:家乡的年味

文/姚良建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时轮飞转,四季匆匆,不觉又是一年新春到。“过年喽——”小时候一进腊月便情不自禁地蹦跳着喊起这句话,想来倍感亲切、无限怀念。

儿时过年感觉特别欢愉和新鲜。一进腊月,大人们便开始起早贪黑地忙碌起来,杀猪宰羊、煮肉蒸馍、做年糕、挂灯吊彩、请神扫房……孩子们也不能袖手旁观一边闲着,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得抱柴烧火、给父母打打下手。虽然累点但快乐无比,不仅能饱餐自家做的滑爽嫩香的豆腐脑,大快朵颐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的年猪肉,还能享受平时很少吃的白面馍、枣花卷、豆包之类,当然娘也会把豆腐渣蒸成饼子,用干白菜、豆腐作馅儿包成的黑面(从小麦麸皮中筛出的面)包子,在头过年的那些天里吃。虽然没多少油星儿但无论如何不再是一日三餐窝头就咸菜了,心里那叫美呀。

腊月的晚上通常睡得比较晚,爹娘要把一年的收入细细盘点。看看该如何花销?过年了给老人置点啥?买几挂鞭炮?孩子们的压岁钱给多少?这些都得提前计划、精打细算。常常听着父母讨论着如何开销,自己就不知不觉幸福地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常看到娘还在昏黄的灯光下纳鞋底、缝衣裳、钉扣子、飞针走线赶制一家老小过年的穿戴。

除夕之夜,吃过期盼了一年的肉饺子,就一溜烟跑到只有过年路灯才亮的街上。此时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都出来了,你点一个二踢脚我放一挂长鞭炮,看看谁的炮最多、比比谁的鞭最响!只有这时回家晚了才名正言顺、理直气壮。

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大年初一了,一家人早早起来,要先给祖母及大伯大娘叔叔婶子们磕头,再一大家人一块去给长辈和乡亲们拜年,当然都会给一些花生、糖果、玩具或三、五毛的压岁钱,有时也会送给小孩儿们每人一小挂“机器鞭”,我们往往高兴得欢天喜地!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穿着新衣裳,戴着新帽子欢蹦乱跳、连呼带叫地跟在大人后奔跑着、嬉闹着……有一年春节,伙伴们都是上下一色的新衣裳,可自己却是哥哥穿过的娘又拆开、里当面翻新缝制的“二手货”。为此自己气急败坏地跑回家不容分说跟娘撒起刁来,不吃不喝哭闹着好一顿折腾。

在城里待久了,便渐渐淡漠了许多乡事乡情,然而对于家乡过年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那浓浓的年味,那红红的灯火,还有乡村里特有的热闹与喜庆,想起来总会让人牵肠挂肚、魂不守舍。记忆里,儿时的过年不单是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放鞭炮……还有乡下传统而隆重的拜年风俗。看新年这天一大早,街上成群结队、说说笑笑、浩浩荡荡、挨家串户的“走节”队伍很是热闹和壮观,这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里是很难见到的。

时光如梭,岁月悠悠。我苦难一生的父辈们大都已作古,再无法享受到如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生活。昔日的小伙伴也都到了“不惑之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在不断地改变和提高。如今乡村过年再不用自家磨面碾米做豆腐;父母不用为了一家人的吃穿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家家户户也不再蒸枣馍、杀年猪、“自力更生”忙着赶年了;现在的村里人也和城里人一样,快快乐乐掏出积攒的票子或潇潇洒洒地用卡一划,想买啥就可买啥!像敲大鼓、荡秋千、舞龙狮这样的喜庆场面也很少见了,传统的年俗越来越简单和形式化。看着大街小巷到处喜庆祥和、红红火火,集市上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时尚年货和人们脸上荡漾的喜悦,听着彼此起伏的叫卖声与欢快舒畅的“迎春乐”,处处洋溢着美满和富足,流淌着幸福与欢乐……现在过年,虽然除了看春晚还有许多的娱乐方式,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春节,是岁月的一个驿站,无论山高水长、路途多么遥远,漂泊的游子千里迢迢总要赶回梦寐的故乡,让孤寂的心灵安享家的温暖;让久违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得于团圆。春节,是一个永远都无法解开的情结,它牵连着我们的一世一生。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村庄依旧,乡情依在,只是飞速发展的时代,让我再也寻不到家乡昔日的模样,儿时过年的情景已成为永恒的记忆,成为一种美丽的乡愁!在享受幸福新生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去努力与珍惜。我想,过了春节,又该奋力扬鞭、跃马出征了!

小寒散文6:小寒的风度

文/王琪

小寒是进入一年中最寒冷时节的节点,是一个水冻草枯、寒气逼人的日子。然而,被誉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却在冰天雪地的严冬里肆意风流,着意为娇,长歌生命的意志,抒写小寒的风度。

寒山的一株劲松,雪枝伸展,白甲披身,诠释着小寒卓然离俗的情怀;庭前的几茎翠竹,英姿飒爽,晏然自处,讲述着小寒冰清玉洁的品质;墙角的数点梅影,香脸半开,玉人浴出,闪烁着小寒迎霜傲雪的风骨。岁寒三友,在冰雪琼白的琉璃世界中,在霜裏雪披的无垠旷野里,如一幅不变的风景,在古人的诗韵间流淌,在今人的追寻里回转,在二十四节气里挺拔,在小寒的冰雪里妩媚。

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小寒节气,正值数九寒天,也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而公历每年的1月5日、6日或 7日为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古人还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始雊”的“雊”为鸣叫的意思,在此时节雉会感阳气的生发而鸣叫。

小寒虽然寒冷,但却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故乡和怀抱,那纷至沓来、美不胜收的二十四番花信风,就是从小寒时节的一朵梅花边开始的。智慧的先人基于对大自然长时间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著名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说,即从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的一百二十天时间,按每五天为一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所开的花),共二十四候,应二十四种花信。花信风是指应花信而来的风。小寒节气有三种花信,第一花信是梅花,第二花信是山茶,第三花信是水仙,这三种花在小寒节气相继开放。当二十四番花信风吹完,人间早已是艳阳高照、姹紫嫣红的繁花景致了。然而,这繁花景致却来自于最寒冷、最冷酷的小寒时节,真是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千古警句、至理名言,就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地书写在流转的节气中,交替的季节里,而我却一次次地眼拙了,只看见人间的花开富贵,却看不见一年年的落花流水。

岁寒三友,是小寒节气中至美的风景、传奇的故事和报春的信使。它们装点了小寒的岁月,也感动过世人的心怀;它们让荒凉有了生机,也让孤独有了希望。千百年来,它们流经诗里,步入画中,在婉转的琴弦上跳跃,在曼妙的舞姿里翩跹,尽现祥瑞景致,展露时代风流。青松、翠竹、梅花,虽各具其性,却都有凌寒不凋的高洁。松品端衷心,竹品正人心,梅品知清韵。风雪中那一株挺拔的劲松、那几茎翠绿的修竹、那几枝鲜艳的寒梅,在凄风苦寒的逆境中不露畏难之意,在苦闷悲凉的生活中不诉消沉之音。人与物齐,古人或炼品而种松,或慕幽而种竹,或寻雅而种梅。松、竹、梅,永远是人们思齐的尺度,景仰的坐标。

经过了人生的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那情感便纯而又纯,那人生便真而又真。岁寒中,唯有那一剪松骨、半阙竹韵、数点梅影,长歌盛世太平,抒写岁时风流。

小寒散文7:年来鼎鼐饪味醇

文/胡剑锋

小寒之后,气温常在10℃以下,时有霜冻,南方进入三九严寒天气,人们在蜗居里吃着火锅、喝着烈酒,日子在凝固中度过。大寒的呼呼风声、滴答雨声再怎么肆虐,也挡不住年岁的更替,到年关了。

几个月前,农妇就把粳米糯米蒸熟,加入酒曲,放到缸里发酵;这时穿行乡间,最常见到的是农家在酿酒,你能找到“酒坛一开香几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感觉。

进入腊月以后,在粤北老家,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劏鸭劏猪,晒风肠腊肉,不紧不慢地奏响过年的序曲。

乡亲的家养猪,吃的是黄菜叶、番薯苗、水浮莲、粗糠等,养上两年,肉既肥且香,肥肥壮壮的有二、三百斤就出栏了。宰的猪肉,除了自己家里留点晒腊味,大部分是卖给收猪的,养猪收入的钞票,算是家里最大的一笔收入。

劏猪是家里一年中难得的大好事。记得有一天,母亲兴奋得睡不着,凌晨四点不到,就爬起床,把两大锅水烧开。然后,请来帮忙的屠夫和左亲右邻的亲朋好友忙开了,捆猪、杀猪、烧水、烫毛、分切。不需半个钟,两扇肥嘟嘟的猪肉就平摆在案板上。厨师挑上最上等的腰门肉、切点猪肝、割点粉肠,加点芹菜、蒜苗、辣椒爆炒,一大盘香喷喷的大杂烩端上台来,再炒一大盆猪红辣椒,倒上几杯自酿家酒……一大桌人热热闹闹的围坐在一起,好了,走几杯,算是犒劳犒劳屠户和那些帮忙的壮汉。父亲把钞票储起来,一年、两年、三年……积少成多,我读大学的后顾之忧就这样解决了。

冬至前后是晒腊味的最佳时期,冬至宣告寒冬的真正来临,天气干燥寒冷,各种腊味经过风吹日晒,除去了浮躁之气,变得结实而浓郁,保存期长。如果时间早了,温度还不够低,水分过大,晒出来的腊味容易臭。腊肉选料、制作都较讲究,选猪肉时要选猪腩肉,半肥半瘦,将抹好盐的五花肉放到容器腌制24小时即可晒。腊肠选用瘦肉与肥肉七三比例搭配,切成块状或条状,加入一定比例的糖、盐、生抽、老抽、白酒,将调好味的肉条装入小肠,装实压紧,用一根根五、六寸长的粗线绑成一串、两串、三串……酿好以后,放到桶里的热水快速清洗一遍,摸上一点高度酒即可晾晒了。除了选料和制作十分讲究,腊味晾晒亦很有讲究,最适宜风干香肠的日子是气温在15℃以下的晴天,湿度60%以下,最好挂在北面通风处,不要让太阳直射腊肠表面。老家属于粤北山区,冬季霜冻腊风天气比较长,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腊制腊味。大家白日将腊味挂出来,黑夜收回去,如此往复,直至将油全部晒出外表,乃至滴到地上来,晒的时刻越长越好吃,如能遇霜冻天气,让腊肠腊肉打打霜,味道会更香。从劏猪到腌制,再到晒腊,最后诱人的腊肉便可出炉。一片片金黄剔透、香味纯正、肥而不腻的腊肉,吃上一口,那种浓郁、香醇、腊香四溢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腊肠腊肉虽好吃,但小时候生活清贫,腊肠腊肉弥足珍贵,家里人舍不得吃,一般是用来招待亲戚朋友,我只能是年夜饭才能吃上。或者是逢年做客或亲戚朋友来时,自恃年幼不懂事,跑到餐桌旁边,眼巴巴看着他们吃腊肉送酒,这时父亲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看你馋得流口水,过来,我夹一块给你尝尝。”说给我尝尝,没有说给我吃,父亲明显的意思告诉我,腊肠腊肉是待客送酒的,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腊肠,多想再吃一两块,父亲又哄着我:“去,去,去,到外面玩去,大人喝酒,小孩别碍事。”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每每想起,童年清贫日子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北风起,腊鸭香。”北风吹霜雪降时,家里人就开始忙着制作腊鸭。鸭是家里用稻谷、粗糠养大的,造型美观、鸭皮白中透黄、油尾丰满、皮薄肉嫩、肉红味鲜、骨脆可嚼、风味独特,是逢年待客送酒必备的一道美味佳肴。鸭全身各部位都可晒腊,鸭肉、鸭肫、鸭肠、鸭肝、鸭翅、鸭掌,还有我最爱吃的鸭脚包。

冬至过后,村庄房前屋后,晒楼上,阳台上,树杈上,竹竿上,屋檐下,村旁郊野,处处晒着腊肉、腊肠、腊鱼、腊鸭……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香味的腊味仿佛是人间烟火的诗意画。每到这季节,来到家乡,向阳的墙上挂着各种腊味,处处腊味飘香,充满了年的味道。

俗话说,“大人忙种田,小孩望过年。”老家荔迳石岭下,是粤北山区的一个边远乡村,这里民风淳朴,人情厚重,年味甚浓。贫穷也好,富裕也罢,乡亲都非常看重“过年”这一重大节日。小时候,对于一年吃不上几餐肥肉的馋嘴小孩来说,能在过年的时候饕餮几餐,绝对是一种享受。尽管家里穷,年货办得少,但我还是喜欢过年。临近年关,我就掐着手指,算计着离过年还有多少天,等啊等,冬至来到,离春节就不远了。

腊月间有一件很不小的事,便是为过年准备各种小食。做油糍、打炒米糕、酿豆腐是过年动听的音符,炒米糕、做油糍、制腐乳是我们家乡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小食。乡亲们为炒米糕、做糍粑、买新衣……开始忙碌了。

炒米糕是家里年料的必备食品之一。炒米糕味道香酥可口、又甜又糯,食来香脆爽口、清甜无比。炒米糕好吃,但不好做,制作炒米糕需要一套过硬的本领,特别是煮糖时看“火候”,火候适中则成米糕,软硬适中,色、香、味俱佳;如火候“太嫩”,米糕表面湿漉漉、软糊糊,食来无香味可言;如火候过老,则如一盘散沙,无一成块,糖味荡然无存。如此说来,加工炒米糕并非人人能为,它是一门工艺。因年年都要制作炒米糕,在不断实践中学到“功夫”,所以在我们家里不少妇女都是打炒米糕的“师傅”。

记得小时候,看母亲做炒米糕,有时会出现做不成的时候。那时候母亲做不成米糕,她没有意识到是煮糖浆的技术问题,而是把责任推到灶神娘娘没有保佑好,所以每次打炒米糕时都会在灶面前点上两根蜡烛三根香,嘴里念叨着。炒米糕做好后,母亲把它用铁皮箱一层层整齐地装好,存放在厨房的二隔楼上面,需要楼梯才能上去,一来那里干爽,二是防止我们小孩子随便去拿来吃,炒米糕主要是留着招待客人的。

油糍,在我们农村有发财、和顺、团圆的寓意。小年过后,村头巷尾都能闻到炸油糍的香气。油糍有甜和咸两种口味,甜油糍面粉里加入黄糖,咸油糍单用糯米和生粉。热一锅花生油,把糯米团放进去炸到金黄色。金黄色的,白色的,寓意“金银满屋”。油糍上浮即代表已熟,最好再炸一会,等其颜色变深一些再起锅,这样更好吃。刚上锅的油糍吃起来香甜、酥脆。油糍起锅待凉下来后,即可放入缸里保存。吃的时候,使用蒸笼蒸软即可食用。油糍一上锅,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好像饿了几天一样,争先恐后跑过来想吃,母亲拦着我们,“别吃,先奉灶神!”然后,装上一碗油糍放在灶面香炉前,嘴里念念有词,毕恭毕敬地做着揖,等母亲奉完灶神后我们兄弟姐妹才能吃。家里还有一个风俗习惯,每家每户做了油糍,一定会给左邻右舍大爷叔伯端上一盘油糍,这或许是当时增进彼此感情最纯朴的一种方式。平时叔伯兄弟、邻里之间难免有一些误解和矛盾,只要互相端上一盘热乎乎刚上锅的油糍,似乎默认所有误解、矛盾过往不究,一盘油糍泯恩仇。油糍也不是天天可以有吃的。亲戚来了,蒸上一小篮油糍,暖一壶家酒招待来访客人;父母亲走访亲戚,油糍也是必不可少的礼品。

油糍种类繁多,圆油糍、扁油糍、油锅(一根根长形的)、豆角苏、苏饺、猪糕圆、豆饼、铜勺饼……我不太喜欢吃甜的油糍,喜欢吃一些香香辣辣的,如豆饼、铜勺饼、猪糕圆等,其中猪糕圆是我的最爱。记得小时候我便对母亲说,等我长大以后,过年做年料我就专做猪糕圆,至今全家还经常拿这事来笑话我。

豆腐乳更是家乡冬至后必做的一种独特小食,有“东方奶酪”美誉,豆腐乳醇香浓厚,口味鲜美,增进食欲,既可以单独食用,也可用来烹调风味独特的菜肴,如腐乳肉、腐乳牛干脯,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一个下饭菜。腐乳因与“富裕”谐音,故有“富裕”寓意。豆腐乳的制作程序也不简单,准备好豆腐,取一能密封的容器,垫上稻草,将沥干水分的豆腐切成小方块,均匀地码在上面;然后遮上保鲜膜盖盖密封,让其发酵,过一周左右,将发酵好的豆腐在白酒里过一下;最后在拌匀的粗盐、五香粉、辣椒粉中打个滚就可食用了。

小时候放学回家,没有菜,装上一大盘饭,从罐子里取两块豆腐乳,和着饭一搅,就能把一大盘饭吃个精光。前些天我和几位同事在单位厨房吃工作餐,席间摆满几大盆鸡鸭鱼肉,同事们却索要腐乳,人们对豆腐乳的偏爱一直没变。好些生活在珠三角的人士或外出打工村民,上班返程时总要携带些家乡出产的豆腐乳。他们往往把带去的腐乳分送别的亲朋好友,让大家高兴一番。其实,豆腐乳这东西既平常也不值钱,乡亲们之所以珍爱它,我想,那是因为它蕴藏着家乡的味道:有思念,有依恋,更有怀旧的情愫。

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乡亲吹响了过年的号角。

过年吃腊味,似乎是千百年来家乡人们达成的默契和共识,那一碟碟腊味,一盘盘年料,里面蕴寓着山区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也有着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乡亲把喜庆、吉祥、团圆融入团年饭之中,让它散发浓浓的“年味”。

浓浓的乡音、乡情、乡俗渗入香醇的“年味”里,悠悠荡荡,历久弥新,让我眷恋回味。过年了!

小寒散文8:感谢冬天

文/蔡永庆

小寒大寒时节,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数九寒冬。鸟儿禁不住北方的寒冷,早已纷飞南去,此刻正享受着那里的温存;还有些走不远的虫物,也于先前遁地冬眠了,如今还酣睡不醒呢!

世事难免苦难,万物适者生存。动物如此过冬也不失为一种本领,本无可厚非,却不想称道,因为总觉得它们并未去适应,只是冷风一吹,便逃之夭夭了。于是,北方大地就只剩下那些披风戴雪的寒树寒鸦了。

二九里的一天,我忽然想到都市里那片树林走走,于是裹紧棉衣冒寒出去。林子里一派萧疏,一派寂寥,犀利的北风刀刮一样肃肃而过,刺人筋骨,痛人肌肤;地上的残叶被风卷起又抛下,瑟缩着发出悲凉的嚓嚓声。我抽起衣领缓步前行,蓦然间发现眼前两排杨树紧裹了三季的草绳被崩开,散落在地下,只见那表皮下微微泛着些鲜亮的青绿,透露出一股铮铮铁骨的精神气儿。

树梢高高的擎立在阴晦的天空,根根枝条苍劲有力,利剑一般挥舞着。狂风袭来,猛烈地摇晃着它们的身体,但无论如何也动摇不了它们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像一团永远燃烧的火焰,伴随它们战胜了一场又一场严寒。冬天来了,春天定不会遥远,顶住了这最后的冬日,春天的大门就会为它们敞开。曙光在前,它们变得越来越兴奋了,风越是狂虐,它们越是充满豪情地舞蹈,就如两列欢迎的队伍,不停地挥动双手,接住风,又从容地送去,微笑着直待东风来拂。

生命需要冬天。冬天能够还你以本真,给你以静心,化你以清晰,激你以担当,让你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路上的风霜,会坚定你的信念,锤炼你的意志,丰富你的阅历,成熟你的思想,铸就你内心强大的力量。

我昂起头,走出寒风吹荡的树林。拐角处,数枝俏艳的蜡梅在路边傲然绽放,两只喜鹊正传送着春天的捷报……

小寒散文9:水仙花开

文/彼岸蒹葭

小寒后,家里养的水仙花绽开了第一朵。满缸葱绿的叶丛中,那最先吐蕊的一朵,花瓣半开,宛若松开一半的掌,中间托举着金黄的酒盏,简净、端庄,有不可亵玩的美。初开的花,娇艳如二八佳人,容颜如玉。细嗅之,有清雅之香,云淡风轻,仿佛水洗过一样。

几日后,瓷缸里已开得繁华满眼,高低错落,蓬蓬勃勃,将一室染成浓烈的香。这时,我在屋里转悠,忍不住,常常转到水仙前,细看一眼,再贪婪地深嗅一口。水仙之香,芬芳清郁,实在让人心醉。

冬日的阳光穿过玻璃窗照进来。地板上,有植物投下的斑驳暗影,像一首朦胧诗。我做完家务,便坐进窗边的阳光里,跟花儿一道静默,安享悠闲。偶尔,端起茶盅喝一口,只闻花香,不谈过往,不住悲喜,亦不问未来。岁月荏苒,像这样美好的相遇,是值得珍惜的。我细细品味,并用心收藏。

晚上,我在台灯下读《红楼梦》。冬夜的枕边,有这样一部可以反复阅读的书,就好比鲜花伴身,不失为幸事。曹雪芹也写过水仙花。黛玉屋内一盆水仙开得正好,曹公特别书明是一盆“单瓣水仙”。这单瓣水仙,就是素来享有美誉的“金盏银台”,花蕊紧紧围拢成一圈,形成一个娇黄齐整的小金盏,下面六片洁白的花瓣颇像杯托,故为银台。这种水仙风致独绝,我一向偏爱。家里养的也正是这一种。我每隔几日便往瓷缸里续些清水,它也一直长势良好,展开的叶丛好像张开臂膀迎纳阳光,冬至后,眼见得花茎逐日高耸,顶端渐渐鼓起一颗颗翡翠的花苞,仿佛蓄势待发。忽有一日,于青葱绿叶间,一朵玉玲珑突然绽放了,好像是水仙终于憋不住,“噗嗤”一声笑了,笑得香气四溢。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植物本是有情物,植物心理学家给它们装上活性翻译机,人们发现,植物处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谁说植物不解语,你瞧,它不是以最美的盛开回馈于爱它的人儿了吗?

水仙,这名字真是好,有诗意。《百花藏谱》说,因花性好水,故名水仙;《本草纲目》说,宜卑湿处,不可缺水,故名水仙;《水仙花志》说,此花得水则新鲜,失水则枯萎,大概初名水鲜,谐音水仙。在我看来,水仙者,水中仙女也,纤尘不染,清丽脱尘。

水仙有诸多有趣的别名。鳞茎肥大,像蒜,《群芳谱》记载:“水仙,六朝人呼为雅蒜”;茎干虚通若葱,宋《南阳诗注》称之为“天葱”;其姿风雅,元《三柳轩杂识》推崇为“雅客”……此外,它还有个别称“凌波仙子”,这雅号源于曹植《洛神赋》中有关洛水女神的传说,相传宓妃因不能与自己所爱的人结为伉俪而溺于洛水成仙,多情的诗人于是借水仙一缕芳魂,把衣袂飘飞、香风隐隐的洛神喻为凌波独立的水仙花。宋人黄庭坚有诗云:“凌波仙子生尘,水上轻盈步微月。”

我尤喜水仙的洁净。每年冬天,以一缸清水养之,几粒白石压着根须,她便一心一意生长起来,生根、长叶、开花,如此干净清楚的育养过程,宛若生命里索取不多的女子,简静、单纯,质而不俚,却有冰清玉洁之姿、香远溢清之味。或许,世间真正得道的修行者都是如此,凡俗素朴的众生相,但骨子里却有着通透的仙风禅意?水仙花安静地吐露清芬,是否在无言地昭示世人——如何尽一己之能,以最少的索求、奉献尽可能丰富的美好?

水仙花开,寒素的冬天飘荡着一缕诗意。她踏着冬日清风,给人们送来春天的讯息——如果没有水仙,冬天该是怎样寂寞荒凉呢?

关于水仙,《内观日疏》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姚姓妇人,在寒冬深夜,梦见天上观星落地,化作一丛香美异常水仙,妇人取而食之,醒来生下一个美丽女儿。此女聪慧过人,能诗善文。因而,人们将妇人食的花,称为“姚女花”。又因观星即女史星,此花又被称为“女史花”。

如果植物有性别之分,那么,摇曳在中国文化里的水仙,玉质冰肌,分明是一株女性植物呢。然而,在西方人眼里,水仙却是不折不扣的男性植物。那个叫纳西瑟斯的少年,在深山一潭泉水边,欲低头喝水时,突然望见水中有一个美丽少年。于是,疯狂的爱情立刻产生——他爱上了自己的倒影。自此,少年于泉边日夜守候,不肯离开半步,最后消瘦而死。死后,守候之地,长出一朵向泉潭低垂的白色小花,那就是水仙。

想到水仙是如此自恋男子化成,我就不禁莞尔。每每,遇着水仙一样的男子,柔软妩媚,巧笑倩兮,举手投足,自我中心,自我为大,我就轻笑着避开——实在是看不得男子的顾影自怜呀。

在我心中,还是将爱恋锁定于“水中仙女”——花梗亭亭,花朵洁白,花蕊淡黄,花香醉人,是身穿翡翠衣、凌波而来的仙女。仙女下凡,给尘世里的人们带来天堂的香气,那干净的香,我相信,是可以净化心灵的。

小寒散文10:小寒和大寒

文/崔长灿

小寒和大寒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题记

尽管,季节的辗转,让凛冽的寒风叩启了冬天的门扉,可是从立冬到冬至,那所有的表象都只不过是冬天的幌子;尽管,太阳的光影亏满而盈,可是北国大地却还在收获着一季中最多的寒冷。只有等到锐利的北风,将要翻去陈年的最后一页;只有等到寒风与飞雪相伴,冬至与数九依恋,那一季中最刻骨的寒冷才会悄无声息地来在我们的身边。

江河封冻,天地峥嵘。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唯有借此时段才可脱俗超凡,将闲淡的时光轻捻。他们,择一处严冬里最暖和的牛屋,捧一只油腻得失去本色的旱烟袋,烧一锅自种自制的土烟丝,让缭绕满屋的烟草味在嗙古论今的气场中氤氲。然而,那些守不住寂寞的孩童,却对檐挂的琉璃和江河里的寒冰情有独钟。正是因为有了孩童们的婉转灵动和笑语欢声,那寒冷凝滞的空气中才会流动着一股微醺的温情。

轻踏时间的韵律,饮尽风雪,尝遍寒苦,便要告别三百六十五个日落日出。又是一个四季的轮回,又是一个流年的春节,炎黄的子孙们,无论是在国内生活,还是在国外居住,全都为过年奔波忙碌——赶年集,置年货;写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辞旧岁;磕响头,拜大年……到处都洋溢着浓郁的年味儿。等到过了农历新年,向我们款款走来的,将又是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在季节的深处寻觅流年的踪迹,将流年的二十四个短章信手捡起,可那失落的痛惜,却时时刺痛身体的每一个神经。行走在悠长的季节里,将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的习俗,收入淡墨写意的素笺,用风花雪月的意境感受唐诗宋词的美丽,用发黄的记忆重温蒹葭诗经的古意。

然而,记忆中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冰冻三尺的刻骨寒冷,似乎已化作云烟,一去不返!

冬至

冬夜未央,时光已老,阴极而退,长夜收敛起蚕食的锋芒,剪一缕光阴,输一米阳光,赠与那素白如水的华昼。

凛冽的寒风叩启了冬天的门扉。从立冬到冬至,节气走着过场,小雪纷飞,大雪落梅,雪洗寒月,风荡长空,又是一年冰冷而忧伤的季节,又是一年数九寒天的日子。

最高雅的,是那些文人墨客们。为了给空寂的心灵植入一瓣书香,他们于数九寒天到来之际,携一怀闲情,在自家的窗间挂起了九九消寒图:或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晴红阴蓝风黄雪白雨水绿;或是“从头检举梅花曲”,九枝寒梅枝枝九朵无白余;或是“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如此阳春白雪的情致,让那些追求散漫生活的文人墨客们,既消磨了一冬漫长的时日,又达到了身心自娱的目的,可谓是两得并举。

最惬意的,是那些无所事事的稚子们。为了细数数九寒天的日子,期盼阳春再至,他们于数九寒天到来之时,坐在自家的门前,一边吃着皮包如意馅的饺子,一边吟诵着在民间传唱已久的九九消寒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最精细的,是那些婆婆妈妈们。她们轻捻时光,在冬天的清寂里,独守一隅,用穿针引线的功夫,感受更迭的时序,口中还念念有词: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只是,岁月匆匆,红尘悠悠,时光更叠,人事易改,曾经的佳节旧俗早已化作了历史的云烟――文人墨客的雅致,无知小儿的童趣,乡间阿婆的故事,也只能从文人那半卷淡墨的气息里去感知。

小寒散文11:小寒的风度

文/王琪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寒冷的节气,是一个水冻草枯寒气逼人的日子。然而被誉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却在冰天雪地的严冬里肆意挥洒自己的青春,抒写着小寒的风度。

寒山的一株劲松,雪枝怒展,白甲披身,诠释着小寒卓然离俗的情怀;庭前的几茎翠竹,英姿飒爽,晏然自处,讲述着小寒冰清玉洁的品质;墙角的数点梅影,香脸半开,玉人浴出,闪烁着小寒迎霜傲雪的风骨。“岁寒三友”在冰雪琼白的琉璃世界中,在霜裏雪披的无垠旷野里,如一幅不变的风景,在古人的诗韵间流淌,在今人的追寻里回转,在二十四节气里挺拔,在小寒的冰雪里妩媚。

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小寒节气,时值三九,正是一年最寒冷的日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冬至加十五日,斗指癸则寒。”阳历则从每年的1月5日或6日开始。古人还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而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智慧的先人基于对大自然长时间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著名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说。即从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的一百二十天时间,五天为一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所开的花),共二十四候二十四种花信。花信风是指应花信而来的风。小寒节气有三种花信,第一花信是梅花,第二花信是山茶,第三花信是水仙,这三种花在小寒节气相继开放。当二十四番花信风吹完,人间早已是艳阳高照、姹紫嫣红的繁花景致了。然而,这繁花的景致却来自于最寒冷、最冷酷的小寒时节,真是“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吐清香”了。

“岁寒三友”是小寒节气中至美的风景、传奇的故事和报春的信使。它们装点了小寒的岁月,也感动过世人的心怀。它们让荒凉有了生机,也让孤独有了希望,千百年来流经诗里、步入画中,在婉转的琴弦上跳跃,在曼妙的舞姿里翩跹,尽现祥瑞景致,展露时代风流。青松、翠竹、梅花虽各有其性,却都有凌寒不凋的高洁。松品端衷心,竹品正人节,梅品知清韵,风雪中那一株挺拔的劲松、那几茎翠绿的修竹、那几枝鲜艳的寒梅,在凄风苦寒的逆境中不露畏难之意,在苦闷悲凉的生活中不诉消沉之音。

松、竹、梅永远是人们思齐的尺度、景仰的坐标。只有经过了人生的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那人生便变得真而又真。岁寒中,唯有那一剪松骨、半阙竹韵、数点梅影长歌盛世太平,抒写岁时风流。

小寒散文12:岁末年初叙年华

文/大山里的清泉

“小寒、大寒抓水成团”。这时的南方又寒又冷,嫩嫩的风似一根根无形钢针扎进了身体的每一根神经。东辽、齐鲁已是银装素裹,冰封江河,南国的重山峻岭亦寒冰料峭,霜临树梢。

夜空里只有半轮弦月,迷蒙中更是寒星稀疏,那众星拱月的天象很久都没有出现,更难观赏到那一泻千里的银河景观。新的一年刚刚过去,此时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早已梦沉仙境,鼾声阵阵,喧嚣了一年的街市好像也累了,少有如今这般的萧疏与宁静。

若在故乡,数九寒夜已是月明星丽,银河清晰,可见天宫的屋宇,似能听见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思的哭泣。而都市表像虽繁,在高楼林立的背后却是雾霾迷漫,将一盏盏原本雪亮的路灯染成了一个个昏黄的火球,除了灯光投射出两棑微微摇动的树影,别的什么都看不见,与我们故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处一方土地怎就不共戴天?

一直耐寒常绿的棕榈,好像不如从前,其修长柔软的叶片被冻的耷拉在两肩,唯有少数耐寒的紫金和垂榕青翠依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寒冷做最后的抗争;曾经秀发披肩,娇媚出众的“凤凰”如今也容颜不再,毫发无剩,在刺骨的寒风里期待迟来的春风。

年华似水,人生如梦。光阴就是那终日流淌的河水,头顶飘过的白云。盘点过去,我沉凝所思,觉得愧对时光,老无所成;放眼未来,甚感雄风难再,力不从心。

时光如雪,有时它能覆盖一切。有多少曾经熟悉和不熟悉,变化和不变的场景在我的身后消逝殆尽,每每回眸既往就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既有欢欣也有悲痛。回看走过的路,宛似刚刚下过一场雪,在那湿滑的路面留下的只有那清晰的车辙和一串串凌乱的脚印……

思绪在很多时候都飘忽不定,甚至扰乱你生活的某一个进程。许多的曾经,曾经的许多好像都是迫不得已,看别人做什么都容易,而自己做起来总是不得要领。真是做人难,难做人。难就难在不是没有抓住时间,就是在最佳的时间里错过了机遇。你心中的梦与现实往往也会在不经意间“跑偏”;由你算,没你赚,如果心不在焉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就如一代伟人毛泽东说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唉!说起容易做来难,当我面对这个世界时总有很多事情不尽人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过去的一年,自己就像这街边的梧桐,无论怎么裁剪,显得是多么的整齐靓丽,却难以躲避这冰雪的严寒的考验,暴风骤雨的摇撼。

一年来,我和你都走过了春夏秋冬,看过沿途很多的绚丽多姿的风景,当走进北风呼啸,漫天扬尘的寒冬却如梦初醒,可为时已晚,扬沙蔽日,道路尘封,阻隔了我所有想走的捷径。年关临近,这使得我好像比任何时候都懵懂,自己去过哪儿,谁陪我走过哪一条路,浏览了多少风景,从中悟出了什么,有多少的收获,错过了的还有没有机会弥补……好像都从我记忆的芯片里一一删除。

新年伊始,对自己有很多的祝愿,但更多的是希望。希望年年有月月有天天有。然而,希望既是一缕祥云也是一抹尘土,再好的梦没有实力的比拼也将成为现实的残酷;希望也是一支水笔一张白纸,再华丽的遣词没有生动的写真也组不成一篇感人的文章;希望更是一首动听悦耳的乐章,没有乐队的和谐和指挥者的用心也难以赢得听众的赞赏。

一年的风尘在我眼前掠过,眉头的舒展总在心情释然之后。回看往昔,失去的好像比得到的还多,为此,我终于停下了匆匆的脚步站在十字路口,琢磨着是前进还是后退,是向左还是向右……

想当初,年轻的我常走极端。得意时,我是那样的单纯与天真,有时甚至是张狂和放纵;失意时,又总是悲观失望,信奉福祸生来皆有命,幻想着天上掉馅饼。也许很多朋友的今天就是我的昨天,时至年终还是囊中羞涩两手空空,既愧对自己好像也愧对祖宗。

……

“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花儿含笑,碧水也温柔,莫愁已去过千年,江山秀美人风流,啊莫愁啊莫愁,劝君莫忧愁!……”这时我哼起了贺东久词、陶思耀曲、朱明瑛演唱的歌,似觉得这歌词里规劝的就是我。是哦,真的莫愁,劝君莫忧愁,因为冰寒料峭的寒冬正是春暖花开的前奏。

冬天的景色没有春天的“酷”,但也非一无是处,这漫天纷飞的雪花和那凌霜傲雪的腊梅其实也赏心悦目。新的一年,是否该换一个角度观风景,换一个方向闯天下,换一个心态展未来?

人生没有回头箭,也无后悔药。寻觅了半个世纪,历经了无数春秋,意识告诉我不能就此善罢甘休,我不能离开这养育了我的一方热土。我爱这起伏绵延的大山,我钟情这千年流淌的山溪、河流,孝儿不嫌生母丑,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您都在鼓励我为我唱赞歌。

我很喜欢陈涛作词,王晓峰作曲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心若在梦就在 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宋代画家黄庭坚曾曰:少日才华接贵游,老来忠义气横秋。雨雪过后的路总会湿滑,没有阳光的日子也会令人感觉得凄楚,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要想抚平心中的痛苦就要继续追逐失去的幸福,生命在于运动,说不定还能将似水的年华留住……

小寒散文13:盼雪的情致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按照常理,小寒标志的是一年冬天中最寒冷的日子,比大寒更冷。之所以把大寒放后面,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物极必反”是事物的一般规律,寒来暑往,冷热交替为“天道”。大寒过后,静待大地回春。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和心理上就找不到“冷极”而后“回暖”的感觉了。

节气一声令,草木皆兵,一缕肃杀的西风吹得山都开了口。叶子都已落尽,就等那六瓣的精灵翩然落下,漫天飞旋,静卧于川石溪流之上,将一袭黑山瘦水白胖胖地肥起来,把光秃秃的枝桠包裹得温暖丰腴。

盼雪是一道情致。当雪花如约而至,屋顶、树木、田野、道路和山峰上处处是它皑皑的丽影时,令人不复安宁,平添了几分吟咏的诗情。“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雪有一颗敏感柔软的心,它总是忽然而至,在阴霾的天空里舞弄着心事,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不留下一丝痕迹。腊梅暗香剪风,晴川老僧入定,季节啃噬的苍凉会在人们心间慢慢复活。

冬,终也,适于品茶观雪,清洗尘心。万物在冬天落定,如那一夜而就的雪景。雪像纯净的婴儿,降临在天地合作的一方襁褓里,还原了本色,让缀在凡尘的虚名浮利在一瞬间归零。《红楼梦》里多次写到了雪,雪不仅作为故事情节的道具或场景,而且成为一种隐喻、象征和符号,成为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谶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不论曾经多么喧闹繁华,生命之树只留下结痂的忧伤。

雪,在诗词里是美的化身,对现实而言,却只有麻烦。当大雪封路,人们举步维艰、困顿在途;当一行行脚印踩乱鸿泥,游人陌路相逢,摩肩接踵;那一刻,我们不再奔着一个单单的去向,而是聚首亘古不变的天幕下,一笑泯恩仇,抱团取暖。在归心似箭的羁旅里,在一步一滑的跋涉中,我们享受到了生命本真的安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虽然步履匆匆、行色疲惫,以雪为背景,我们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雪相伴,连惜别和思乡都显得那么浪漫诗意。

每个人心田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雪国吧?它使我想起小时候的村庄,一堵泥巴和着草秸的土墙,一株雪地里含苞飘香的腊梅,阳光衬着雪影,横竖都是轻灵的步调,仿佛岁月也有脚,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圆那个儿时的梦。

“冰霜岁聿暮,方昭君子心;仰偃草木间,世道随浮沉。”经历过无常才能感知到平常生活的幸福。一片暖阳、一缕和风,在雪落无痕的时候,我的心也好似经受了一次洗礼,不喜不惧。

雪,下或不下都美丽,那无关风景,而是一道盼望的情致。

小寒散文14:正面小寒,背面小暖

文/葛亚夫

1

城里,温度紊乱,测不出时节;雾霾迷离,时光浑浑噩噩。父母打电话嘘寒问暖,才知已小寒。“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他们还拿这远古的传说吓唬我。

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这是小寒的“脉象”:大雁北飞返乡,喜鹊筑巢婚育,雉鸡感时鸣叫。有些像人,春节将至,思乡了,回或不回,都需应对父母之命的措辞,于是梦里哭醒了。雁、鹊和雉们没有春节,它们遵循、秉承的,是小寒背面的暖——大地的阳气。

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或许,还可这么说,小寒的背面是小暖。

2

伊拉克,一个小女孩在孤儿院地上画一个妈妈,脱掉鞋,蜷缩在她胸口,酣然睡去。

照片下是鸡汤文:珍惜拥有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厌倦这样的语气,悲天悯人地把孩子置于可怜的绝境。嘘,别吵醒孩子,看她睡得多甜!她抱的虽是粉笔画的妈妈,却也是灵魂里的妈妈。妈妈没了,还在心里。那幼小的心灵上,妈妈拥着她,一刻也不曾离去。

泪是暖的,流出后就凉了。小女孩胎儿般的睡姿,让我看到生命最初的温馨和暖。

3

乡邻三昂,夫妇死于车祸。一双儿女,姐八岁,弟六岁,跟随年逾八十的爷奶生活。

他们最爱玩扮演爸妈的游戏。爸妈打工去了,打电话聊天、撒娇、告状……爸妈春节回来了,炸年货、放鞭炮、要红包……爸妈又要出门了,说悄悄话、拉钩承诺……那些有过或未曾有过的生活,发生和不曾发生过的故事,他们表演得惟妙惟肖、如痴如醉。

师生可怜他们,捐出新书包、文具,他们却不要。他们的虽破旧,却是爸妈买的。

每次回乡,我都和他们玩游戏。我演得不好,但能借个父亲的肩膀,换一段温暖时光。

4

七年前,几个文友组团“四棵树”,誓要重塑“建安风骨”。太年轻,生活慢慢把我们打回原形,变成无脊椎动物。如今,没人提文学了,光阴里,它更像少不谙事的晦涩春梦。

我还偷偷写“豆腐块”。不署真名,不向人道,偶有发表,偶有薄酬,偶有欣喜,偶有失落。七年了,我还原地踏步,梦想若隐若现,生活时痒时痛。也想改变,却违背了回小城的初衷。唯有父母骄傲而满足,每次我回家,都像过年。未曾想,我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梦想像初恋,可能永远娶不到,但也永远不过期、不褪色。我不怕,文字里依然单身。

5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惠子说: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太过分吗!庄子说:不然。我也慨然!她本无生、无形、无气,变而有气、有形、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她安息于天地间,“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正面小寒,背面小暖。转过身,才看得明白;翻过去,才懂得透彻。时序如此,人世亦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