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散文

请欣赏重阳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重阳散文1:爱在重阳

文/赵丁馨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毛主席写的这首《采桑子》,将重阳节描绘得出神入化。重阳节,也称“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今年的重阳节在班主任李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我们开始了重阳节的西山之行。

伴着温暖而又柔和的阳光,统一着装的我们出发啦,同行的还有李老师、顾老师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上午九时整,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第一站——西山橘园。金秋十月,橘红橙黄,惹人喜爱。一进入橘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挂着金黄色“灯笼”的橘子树,同学们垂涎欲滴,再也按耐不住了,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两只手左右开弓,一阵猛摘;有的蹦跳起来,想要摘到高处更大更黄的橘子;还有的干脆手脚并用,一溜儿爬上了橘子树。

采完橘子,我们个个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中午十一点半,我们准时来到了一家农家乐,一边品尝美味,一边欣赏太湖的美景。在吃中饭的间隙,我们纷纷拿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孝心承诺卡,读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还给他们夹菜、盛饭,感谢他们这么多年来对我们的包容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吃完中饭,我们来到了西山的大观音禅寺。我们来到观音像的脚下,开始登高活动。我们有的搀扶着爷爷奶奶,有的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虔诚地爬上432个台阶,在观音脚下祈求幸福。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我们分享各自的收获,满载而归。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次活动,不但让我们深切体验到了亲子之乐,还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会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重阳散文2:重阳重阳,双重力量

文/季诵华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意味着又一个老年节的到来。弹指一挥间,自己已经度过了两万多个日日夜夜,老之已至矣!自己却尚属不觉。但毕竟人已退休,发已花白,眼已老花,脸已不嫩,身已染病。想当初,幼年玩耍,少年无忧,青年奋发,中年忙碌,一一历历在目。如今,那“六一”,那“五四”等节日渐渐离我远去,却徘徊在“重阳”时节,难免感叹一番。不过,转念一想,人生总归要衰老,年龄难以逆转,何必作茧自缚?

那一天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正是爬山登高的好天气。我和小儿子一起精神抖擞地向山上赶去。小儿子生怕我跑不动,在旁边不时地鼓励我。我对小儿子说,别看爸爸已经六十好几了,从小就养成“少坐车,多走路”的习惯,之前还登上泰山极顶。不过说归说,毕竟有些年纪了,还是要认真对待的。于是,我调匀呼吸,深深吸一口气,再深深呼出去,大量补充氧气,倒不觉得气喘。我利用学到的经验,就是上山时,不小跑步,而是采用“大步快走”的方法,保存实力,保留精力,留有后劲。身体微微前倾,调整重心,就不至于走得很累。小儿子到底年轻,又在武警部队里锻炼过,登山是家常便饭了,我在年轻人的旁边不服老,也就走得轻松。就这样,我们父子俩渐渐登上了山顶。

如今社区建设日新月异,新鲜事、感人事层出不穷,常常激励着我。热情油然而生,时时会为社区活动宣传宣传。我加入了党员志愿者的行列,被选为基层党支部委员。为社区做事,每天都似乎很“忙”。老乎老,自己觉得似乎不再老。妻子说我好像“后生家”一样。她弄不明白我哪来那么充沛的精力,那么大的动力,那么“忙工作”也不累。我笑笑,没有回答。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如今社会充满阳光,只要老年人自己开朗,重阳重阳,就变成双重的力量,夕阳也会像晨曦一样,大放光芒。

重阳散文3:向老树鞠躬

文/陶晓辉

一棵古老的重阳树生活在我们衡阳县石市镇的老家,长在山脚下,小溪旁,它虬劲地挺立着,树龄已有800余年,围径667cm,需6人合抱。它长得很高大,粗壮有力的枝杈恣意地铺展着,形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展示着固执顽强的生命,稠密的枝叶遮掩了火热的太阳。在它的荫庇之下,树下形成了一方阴凉的世界,村民坐在石凳上乘凉,歇息、谈笑,还有人搬出竹睡椅置于树下睡觉,形成一幅多么宁静惬意的图画!鸟傍着树搭窝筑巢,每近傍晚,鸟儿归巢,又是一番“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象。树老了,有着树洞,蛇来此住宿。不过,这树中的蛇是温和的,从不咬人的,它在树洞中出没,在小溪中畅游,似与村民同乐。

老树庇护着村民,一个夏日的午后,正是收获的季节,大雨倾盆,一户人家正在树下用打谷机收割稻谷,突然“轰”的一声,一截巨大的残枝在他的鼻梁前掉落,他惊骇万分,却又毫发无损。

几百年来,它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雨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它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就再寻觅不着。它只得从自己出发,让主干变粗,让枝叶变多,节衣缩食,减小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往远处伸。厄运使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对,总得一步一步趟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老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夕阳西下,我满怀愁绪地回了家乡,在老树下,我发现了一位已近80岁高龄的老人,他正佝偻着身子,在老树旁,在小溪旁培育着一棵小树,他娴熟地挥舞着锄头,扶正小树,踩紧着稀松的泥土,“川”字的皱纹在我的眼前伸展。

我怔在那里,几十年来,这位老人从来没有一天歇息,守着黄土,操持农务,勤勉忙碌,矢志不移。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老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枝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虬劲有力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着锄头,步履蹒跚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回家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老树深深地鞠躬。

重阳散文4:菊香一缕醉重阳

文/马亚伟

重阳节,又称“菊花节”,因为重阳节有赏菊花的习俗。菊花,古诗词里也称“黄花”,是长寿之花,又是凌寒不屈品格的象征,所以人们喜爱菊花,赞美菊花。

重阳节簪菊花的习俗,自古有之。早在三国时代,魏武帝在给钟繇的书信中写道:“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今奉一束。”重阳节君王赏赐臣下菊花而簪之,可见菊花与重阳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重阳佳节,菊开正盛,千朵万朵,姿态各异。各色菊花袅袅婷婷,清新高洁,暗香浮动,怎能不引人遐思?翻开古诗词,一缕若有若无的菊香,悄悄飘入重阳佳节。菊花的香味并不明显,然而在诗词里,菊香的芳踪,隐隐现现,诗意迷离。

王勃诗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诗人看到满眼的菊花,不禁想到了隐逸超然的陶渊明。如果有人送了美酒过来,就真如陶渊明般悠然自得了。简朴的生活中,有了美酒菊花,夫复何求?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不太得志,菊花,便成了一种精神的寄托。人的愿望简单朴素一些,心灵就会安然宁静。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友人准备了酒宴,诗人应邀去故人的村庄做客。绿树掩映,青山如黛,好一番诗情画意。诗人来到农家,与朋友对饮而乐,谈谈农事,话话桑麻,此番情景,要多惬意有多惬意。诗人的酒喝得酣畅淋漓,于是与友人相约:重阳佳节,我还会来饮菊花酒!想必重阳节的菊花酒,定是香醇甘美的。飒飒西风中,对着满院菊花,把酒而乐,怎能不让人向往?

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抒发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绪。李清照与丈夫感情甚笃,琴瑟和谐。重阳节,她一个人在东篱下赏菊饮酒,如此良辰美景,丈夫偏偏不在身边,倍感落寞。她不禁轻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菊花瘦啊!因相思而瘦。据说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他感动得三日未眠,和词以应。

重阳菊花,芬芳满枝。携一缕菊香,装点九九重阳佳节。愿天下老人健康长寿,幸福久久。

重阳散文5:九九重阳

文/王长江

湿漉漉的目光,搁浅在农历九月初九的日历上。

注定今天的情绪,泛滥成灾。

那棵唐诗里的茱萸草,鲜活至今,一直被远方的亲人们用思念精心喂养。

潜滋暗长。不言愁的心志,左脚刚还是少年,右脚却已跨进中年。

一颗不甘平淡的心,以不更事少年般的绝决,从七年前的人生站台出发,独自行走江南。

背向熟稔的炊烟,背向比炊烟还柔软的慈祥,逆着古训,期待在嘈杂的尘世,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

十月的江南,桂花比桂花更深的香,以及菊花比菊花更深的艳,一次次让我迷失。而远方,盛产贫瘠的故乡,草叶挂着晶莹的寒露,虫鸣比现实更接近真实,又让我不知所措。

魂牵梦萦。那些浸染亲情的乡愁,原来是日夜积淀在骨髓里的无眠。

一世情缘。电话的那头,是惯常的平安。

透过写字楼八层的幕墙,透过一切事务的纠缠,遥望北方,比江北还北的地方。母亲那三亩拾边地的玉米,是否颗粒归仓?那些一垄一垄吮吸过雨水吮吸过汗水的黄豆荚,是否籽粒饱满?行动不便的祖母,此刻是否端坐在丰收的中央,笑捋葵籽?

哦,九九重阳,其实是一种责任,一种幸福,一种牵挂。

九九重阳,久久祝福我的至爱亲人们:幸福安康!

重阳散文6:祝福声里度重阳

文/何龙飞

每每读到王维的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就会回想起父母在祝福声里度过重阳的情景,禁不住心潮澎湃,感慨不已。

重阳是传统佳节,每年都在过。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艰苦岁月里,我和弟弟年幼,又相继读书,父母的重阳就过得寒酸,打牙祭是奢望,能吃素菜与杂粮,填饱肚皮就不错了。父母以为,在无奈的情况下,吃差点也是为了省下钱来供我们读书,可谓用心良苦。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们深入了解了重阳,既叹服于诗人的思念之情,又会在重阳那天对父母说一声:“辛苦了!祝愿你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父母听到祝福后,笑得灿烂,满脸的幸福。于是,每年重阳,如遇星期天,我们在家就大胆地表达对父母的祝福;如果白天在校读书,就晚上回家补上对父母的祝福,赢得父母的夸赞,从而激发我们学习的动力。带着真诚的祝福,父亲在重阳节跑外交、干重活,格外有劲,甘为顶梁柱;母亲操持家务,喂牛、鸡、鸭,种蔬菜,忙得不亦乐乎,当好贤妻良母。我们在家乡读书的年月里,因为我们的祝福,父母在重阳节尽管没有闲着,却在累并快乐着中度过。

以后,我们先后离乡进城读书,就再也没有在家里为父母过重阳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也不例外,一想起远在故乡的父母,往往会潸然泪下。尤其是不能回家为父母送祝福,遗憾的情愫油然而生。怎么办呢?我们心有灵犀,把对父母的深情祝福写在稿笺上,署名后装进信封里,投进邮筒,让绿衣天使捎回故乡,给父母一份惊喜。收到别致的节日礼物,父母如吃了蜜饯般快乐无比,为儿子们的懂事倍感自豪与欣慰,并在祝福的激励下,充实而自信地度过重阳。

参加工作后,因为时间紧,我们每年重阳都没回故乡看望父母。为了弥补遗憾,我们就托人带信请父母到邮电局,接听我们打过去的电话。自然,祝福声声,问长问短,千般叮咛,万般嘱托,只任亲情在电话 中流淌。返家后,父母笑逐颜开,说得眉飞色舞,干得风风火火,在祝福的滋润下愉快地度重阳。BB机、手机应运而生了,我们对父母重阳的祝福从不间断,会按时编辑、送达,以尽儿子的微薄孝心。父母也习以为常,在声声祝福里安然地度过重阳。

有了妻女后,我们照例没有回故乡为父母过重阳。虽然人没去,但心系父母,会拨通父母的手机或座机,献上祝福,叫二老多炒点回锅肉、瘦肉等荤菜改善生活,好好过个重阳节,并要保重身体、注意休息、开心一点。父母“嗯嗯”地连声应答,也会反过来叮嘱我们在外干好本职工作、家庭和谐,只因为工作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该发短信了,我们不会迟疑,通过手机送去了对父母的一串串祝福。重阳夜,品读祝福,父母顿感温馨,甜美地进入梦乡。

而今,重阳佳节又来临,远离故乡的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感恩父母,送去诚挚的祝福。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会踏实。年已66岁的父母依然会在劳动之余,多做点好吃的,不忘备点好酒,以便在我们美好的祝福声里欢度重阳。

重阳散文7:重阳,最忆您

文/大山的孩子

文 唐伟

重阳节又快了,我却想走近那座孤寂的坟。最近总在梦里看到你的身影,是我太过思念,还是你在远方把我挂牵。爷爷,您在远方好吗?重阳节最想您,想您和我走过的日子。

在雾蒙蒙的天里悄然回忆,回忆那些如秋叶飘零的流年。朦胧的天缀着一丝丝淡雅的雾,枯杂的树丛还窝着昨夜洒下的雨珠。人们还在熟睡中,龙潭的天似乎还笼罩在二月里。

我曾经生活在幸福的小村,有着莫言一般的成长环境。儿时有长辈们精彩的故事陪伴,还有那一段段我无法写尽的童年。

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行走在大山的怀抱,却永远走不出山的那头。在那张充满故事的脸上,更多的只有忧虑。他是一个老实人,虽说苦了一辈子但是心里却是甜的,说他苦是因为他一辈子为了家人和儿女没有一丝懈怠和休憩;说他甜是因为他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最难忘的是他那双粗大的手。每每被无情的树木划破,满是老茧的手就会被鲜血染红。我有些心疼爷爷,但是安慰的话语又说不出口。爷爷喜欢唱歌,特别是山歌。有些时候他就邀上自己的老伙伴们,乐呵呵地穿梭在高高低低的山谷间,边砍着柴,边对唱着山歌。虽然我那时不知道唱词的涵义,但是我知道那是歌颂美好的生活。最好的诠释就是那一句句简练的唱词和一段段古朴的歌声,那歌声就像深藏在山野里的蘑菇一样干净。我想将它紧紧抓在手心里,但却被风儿带走,或许它属于大山。

我喜欢爷爷的笑容,因为他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一个土家人具有的憨实和勤劳;我喜欢爷爷的大手,因为他的双手传达着无限的温暖和静默的爱;我更喜欢爷爷唱的山歌,因为那代表着土家人民淳朴的民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旧记得那年过节,我替爷爷穿袜子而他像个孩子痛哭;依旧能够想起家里挂着的那把爷爷的镰刀,爷爷用它割过无数了麦草和嫩草,爷爷用它割掉心中的愁闷和烦恼。每每靠近那把镰刀,用心抚摸妄想感受镰刀上爷爷的温度,然而冰凉的铁块让我的泪不禁落下。那把遗忘在岁月里的镰刀,也许很多人都不会想起,而我总会想起,因为那把镰刀上沾染过与我同样的的鲜血。

“爷爷,你在哪儿?我好想您!”每次在心里呼唤,每次在梦里看到您的笑容。爷爷,我……

爷爷是个好心肠,总会为村里人在河里搭上一跳窄窄的石板路。他的举动并不是人们心里的雷锋,反而引来别人的非议。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时,常能看见他为人们搭石块。我站在河岸呆呆望着爷爷,他忍着冰凉的水,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着一块块笨重的石块。我会为爷爷竖一个大拇指,而爷爷却朝我会心一笑。我们儿孙的笑容印在淙淙的河面,久久地融进我的童年。

在我的心里,爷爷就是一个艺术家。他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才能创造着无形的音乐和精巧的石板路。他虽然很少接受知识的洗礼和熏陶,但是他却用纯朴的文字和独特的曲调创造出一首首激昂、慷慨的土家歌谣。每次回家祭拜爷爷的坟墓,跨过那条小河,爷爷的山歌就隐约在我的耳边响起。

爷爷,您虽然走了,但是您的山歌却永远如同我的血液流淌在我的心里。

重阳散文8:诗意菊花绽重阳

文/张春波

九九重阳,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正是一年好时光。这份绽放在秋天中的美丽,让人想起一种人生态度:明净,简洁。

文人雅士们历来对清纯朴质的菊花,十分喜爱,青睐有加。他们自然也给菊花注入了气节和品格。菊花被称为花中“隐士”,因为它不张扬、不狂傲、不沽名钓誉。所以,能淡泊明志的饱学之士往往会得到“人淡如菊”的佳誉。

屈原在《离骚》中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三国时的钟会在《菊花赋》中赞叹“百卉凋瘁,芳菊始荣”。他认为菊花“早植晚登”,有君子之德性;“冒霜吐颖”,有刚直的品质。

诗人杨万里对开在山坡荒地上的簇簇“野菊”情有独钟。他这样写道:“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这山间的野菊,既不能作骚人用来饱腹的“糗粮”,也不曾被习俗当作重阳节观赏的名花,它只是生长在山间野地,不管有没有人去赏识它,它都抖寒威而开得遍地金黄,清香不减。

在众多的吟菊诗人中,陶渊明自然独占鳌头。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每到重阳时节,南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斟自饮。“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尽自己自由舒适的生活情态。

品读了历代文人咏菊的诗词歌赋,也许你会感慨秋日寒风下的小小一株菊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神韵。九九重阳日,我们不妨簪菊花、喝菊茶、品菊肴、饮菊酒,哪怕不能长寿赛神仙,也能活到“九十九”。

重阳散文9:九九话重阳

文/蒋平

一直感觉,重阳是一个苍凉的节日。秋意正浓的重阳,一家人聚首,多少话要说,多少事想做,然而,这一切都似爱你在心口难开。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恰到好处地说出了这种心情:“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九九重阳,是一个敬老的传统日子。登高望远,喝菊花酒,遍插茱萸,望乡思亲,古往今来,一脉相承。延及如今,便成了“敬老节”。诗言情,歌咏志,诗歌里的“重阳”,多是岁月不老的壮志情怀。与老人而言,重阳节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也自然而然有了儿女们“父母在,不远游”的情结。重阳节,陪父母,成了他乡游子每年的心愿。

然而,不是每一个重阳节,都会迎来万家欢聚的时刻。中秋的团聚,一别匆匆。远在他乡的儿女,为人生、为事业打拼;老人们的重阳节,更多是在思念与孤独中度过。王维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传唱了千年,将重阳的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然而,重阳节绝不仅仅是悲秋的情调,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赋予了它的另一种含义:“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在伟人眼里,重阳是一个新的起点,人生处处有战场,挑战孤独,忘记别离,将有限的生命时光,用在最有意义的事业上去,才能不负重阳韶华。

与子女而言,重阳是一个最好的尽孝时节。通讯高度发达的如今,即使不在身边,一个问候电话,一声舒心的“爸”、“妈”,都是对老人最重要的安抚,最温馨的受用。而且这种安抚和受用的有效期是无限的,只要让老人内心感知到儿女无微不至的关爱,作为孝心的回赠,老人们会努力活出一种健康的心态,让儿女们放心打拼天涯。晋李密在《陈情表》中说:“尽节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对国家尽忠,是大爱的演绎;而对父母尽孝,是至爱的升华。在尽孝与尽忠之间,只消保持一腔勤奋、理解、包容和宽怀,也是可以左右逢源的。

人生最不能等的事就是尽孝,父母在变老,尽孝须趁早。重阳节里,愿天下父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愿所有的儿女,孝子当头,美德流芳。

重阳散文10:墨雅舍小聚

文/疏一影

戊戌秋深,重阳将近,一墨雅舍,吾及江淮墨客、一墨、浅浅有幸恭请吴世清、胡荣元二老,半日小聚,饮茶谈诗,莫不畅怀。当其日也,细雨迷蒙,西山缥缈;谈笑晏晏,闲情适然。恬淡之乐,复何如耶。

一墨雅舍,精致素淡。数幅字画,皆其自书;几架图书,多涉佛医。厅堂文竹袅娜;房中古琴横列。笔架霜毫,长案布宣,颇远世俗之尘,自溢书卷之气。几本绿萝,翠叶竞秀;一线檀香,芳沁满怀。其地也,难闻闹市车马之喧闹,隐约似有林泉之幽唱。一盏清茶,两盘鲜果,几样时蔬,怡然自足!无鱼肉之奢靡,绝烟酒之尘踪。陶然清淡之间,独步田园自在之趣!

吴、胡二老,年已耄耋,诗坛耆宿。其诗灵思泉涌,古雅豪迈;其谈言语爽利,博古通今。二老为人为诗,实后进楷模,吾不胜景仰之!日常多忙,纵有会聚,无奈时匆。能于微信、诗刊拜读二老大作,得其训诲,吾之幸也。似今促膝长谈之机缘,何其难遇哉!思吾等评诗谈词,虽无大吕之高调,颇起丝管之雅韵,随情率意,莫不融融。侃侃之间,不觉时间飞逝,起身辞行,已是夜色深沉、天地倶静。

当今诗坛,异彩纷呈。潜心研炼,自出机杼者实多;附庸风雅,哗众取宠,亦不乏其人。然人阅历各异,禀赋有别,况于诗词乎?如二老者,穷一生而耽于诗者,鲜矣!甘作人梯、奖掖后学、诲人不倦者,鲜之甚矣。

我等四人,年岁参差,因文相逢,而与二老,更忘年之交。二老不以我等浅陋,借清茶素肴,纵论诗学、攀谈掌故、欣悦合影,纯然忠厚,长者之风范矣。其诗也博奥,其人也豁达,于我等而言,半日小聚,岂止三年书斋之益耶?

其情难忘,略为记之。

重阳散文11:满城风雨近重阳

马年之秋,长安淅沥多雨。半月阴雨天中,耳闻梧桐秋声,目浸丝丝秋雨,脑海中不由跳出宋人的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说到重阳,就忆起菊花,提起菊花,则念及陶潜。菊为陶而世,陶为菊而生,实在是说不分明。“采菊东篱”之外,陶潜还有另一首:“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陶潜成就了菊花,菊花成就了重阳。

长安城中,菊花诗最为豪迈的,当数黄巢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是武夫,其实也是秀才。秀才出身的黄巢,作出诗来,就有着武夫的气势,这也预示着日后的黄巢,是要以武力征服天下的。“九月八”,正是重阳节的前一天,不用“九月九”,是为了押韵的需要,更有着黄诗冲口爆破、气势凌厉的诗风,尤其是句首的“待到”二字。诗说重阳到来的时候,长安城里菊花盛开,满城的菊花绵延不绝,金色涌动,冲天的香气透满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黄巢的眼里,这当是怎样一个热烈、诱人、辉煌的时节呢!

岑参于戎马倥偬中,仍不忘长安的重阳登高,其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唱到:“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长安的重阳,在军人的征战、旅人的思乡、诗人的情思中,是温暖、缱绻,令人陶醉和向往的。李白离开长安了,有一年到了巫山,重阳的时候还不忘登高,其诗言曰:“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那一年李白五十八了,还有“飞步”的气势,可知登高于诗仙,实在有羽化飞升之魔力。杜甫也是一样,晚年疾病缠身了,到了重阳,登高依然是兴致不减。他在其《九月》诗中唱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还有王维,十七岁那年,他独自离开老家蒲州,在长安谋取功名,重阳节时,孤身在外的他,不由赋诗一首,这就是他有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共菊花醉重阳”。孟浩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时节,万菊盛开,朵朵吐艳,丝丝瓣卷,族类各异,雅趣横生。唐人邵大震的诗曰:“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四句诗,像四幅清新雅致的重阳赏菊风情画,悠悠然向人们飘来。白居易的《咏菊》诗说:“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是自况,也是励志。元稹与白乐天堪称挚友,于重阳赏菊上,亦生同声。其《菊花》诗说:“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元诗一出,京乡即广为传颂,白居易读后更惹相思:“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于兹可见二人交谊之厚。长安的登高、赏菊,在元白二人身上,又有了新的意味。

大雁飞过,菊花满头。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重阳的菊香,仍穿过岁月的烟云,在重阳临近的时候,充满长安的大街小巷。

重阳散文12:重阳节赏重阳联

文/琳瑶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住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吟咏重阳节的妙联,时值重阳,品赏“重阳”联,也别有一番情趣。

据说明朝有姓张、姓王的两个才子,他俩常作对互娱,一年重阳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那姓张的才子触景生情,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那姓王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令名。均为描绘自然景象,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浑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明代大画家文征明有一年重阳节,路上遇见一书生,那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文征明不假思索而出下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难怪那书生击掌赞叹不已。

清代对联大师纪晓岚曾为清高宗八十大寿撰一寿联,联云:“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上联中的“十八公”,隐“松”字,为寿征;“介寿”,助寿;下联中的“九重”,指帝王的居所;“重九节”,又名“重阳节”,即清高宗寿日正逢重九节;“称觞”,举杯祝酒。联中巧妙地将“八十”和“十八”、“九重”和“重九”互换,信手拈来,奇巧绝妙,妙趣横生。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少年,才学过人,一年之内,端午节前应童子试,重阳节后应乡试,两次都顺利通过。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此联初看起来难以理解,其实,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里的“夫人自称曰童子”,并隐去了“童子”;下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卫灵公》里的“君子不以言举人”,并隐去了“举人”。这样,就明白此联的意义——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便成了举人。此联联语贴切,独具匠心。

从前,随州一祝氏财主请一个先生为其儿子祝小叶当塾师,并承诺每年七夕为先生加几个荤菜。祝财主平时十分吝啬,一连多年,祝财主都没有兑现承诺。又一年七夕,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先生传学生祝小叶作对道:“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祝小叶不能对,问其父,父代对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祝财主又失信,先生再传学生祝小叶作对道:“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祝财主见了,又代其子对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到了重阳节,客舍依然冷清,先生只得再传学生作对:“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祝财主在旁听了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先生答道:“前唐后汉记得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祝财主自知理亏,于是悻悻离去。

重阳散文13:九九那个艳阳天

文/罗旭初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早晨起来后,带着儿子去看母亲。

一进门,就看见母亲带着老花镜正聚精会神的看着一本书。母亲念书念到“共大”(现江西农大的前身)毕业。在她们那代人中,母亲算是个文化人。尽管已年逾古稀,一有空就喜欢看看书。有时来我这里,还要给她的孙子、我那宝贝儿子灌输一些“革命”道理。母亲还喜欢看我给她买的《山海经》,那里面有许多民间故事。母亲常常会在茶余饭后,精神好些的时候讲给我那臭小子听。小子总是听得很入神。

除了报纸杂志,母亲最爱看书。记忆里母亲捧着书看的身影是那么的深刻。

母亲出生在城里,见识自然就比较多。小时候,母亲跟我讲过很多三国里故事,草船借箭,连环计,空城计,赤壁之战,等等。母亲可以看懂很多的书。有一次我问她,“这么多字,您都看得懂吗?”母亲说:“有些懂,有些不懂。”“那看不懂怎么办?”母亲说:“看不懂我就问问哑巴老师。”我好了奇了,“哑巴老师?哑巴老师是谁?”母亲扬扬手中的字典,“哑巴老师就是她,字典就是哑巴老师。我看不懂的时候,就会问她,她就会告诉我答案了。”从那时候,我懂得了,字典就是哑巴老师,不会说话的老师。后来发现,母亲看书的时候,身边还真的时常放着她的哑巴老师。她也时常虚心地向老师“讨教”。就是母亲这样认真的学习的身影,影响着我,使我从小就喜欢上读书写字。

在我人生的旅途中,总会有那么多的回忆在不经意间被提起,每一个不经意的场景,不经意的片段,都让我重温那些与母亲走过的点点滴滴,母亲的教诲让我懂得用博爱的胸怀去善待身边的人,明白只有豁达的胸怀才会有宽阔的天空。每当与同学、朋友回忆往事时,我的言语中就充满了优越与自豪,幸福无以言表。这是母亲给予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母亲是一个待人和善的人,在四邻八乡都是出了名的。几十年来,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在实践着“行善积德,宽以待人”的信条,每次见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母亲从不吝啬的倾其所有,深得乡亲们的爱戴。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而倍感自豪。所以,我始终认为,母亲坚韧的个性和无私的爱是我生命的根本。那个时候,我觉得母亲是世上最美丽的女人。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是那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和千千万万中国母亲一样,我有一个疼爱我的母亲。

自从我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母亲就开始爱着我,那份爱是那么深沉而低调。在生命的记忆里,母爱是最温馨,让人难以忘怀的。在母亲的关爱中,我一直很勤奋、很努力,每当把获得的荣誉拿给母亲时,母亲总会露出灿烂的笑容,那时我真正体会到“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爱”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是啊,人一出生所能体验到的第一份情感,就是母爱,尽管那时我们没有记忆,但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恋。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籍;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母亲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厚的源泉,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也只有母爱。这种爱伟大而平凡,这种爱总是无私的付出不求回报,这种爱如甘甜的清泉纯真而唯美。

我的母亲,对于我们兄妹来说,是一个永远没有工资的“职员”。她总是无私奉献出自己的爱给她的儿女。母亲,让我学会了宽容;母亲,让我学会了忍耐;母亲,让我学会了奉献;母亲,让我学会了坚强;母亲,让我学会了坚持。我在母亲的养育下健康成长。   

我喜欢母亲那张和蔼慈祥的脸,望着那双眸子,让我忘记孤独和烦恼。望着那双厚厚的嘴唇,我不仅默默忏悔,为了我,母亲不只从嘴唇上磨出多少叮咛和嘱咐。她总谆谆告诫我:“孩子,做人要平和一点,看事情不能太偏激。”“孩子,话说出口之前要好好想想,以免得罪人。”“孩子,你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摸着母亲那粗糙且长满老茧的手,我的心不仅颤颤,我感受到母爱是无私的,她不求的一丝的回报。她只希望自己的儿女懂得怎样去把握自己。我喜欢母亲抚摩脸颊,她掌心的温度从脸颊遍布全身。如果说母爱是片湖水,那么我就是湖中快乐的小鱼;如果说母爱是片云彩,那么我就是云彩下幸福的小鸟。母亲的爱给了我温暖,给了我幸福的源泉,给了我依赖的爱。

母亲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朵花。她虽不如腊梅那样傲骨,没有牡丹那样娇贵,但母亲身上有着不逊于她们的风采。母亲对我的爱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她滋润着我,哺育着我,可我知道,她没有什么可祈求的。至于我,我想,我不会那么愚蠢,我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想,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我的母亲的!

广告中曾写到小男孩为自己母亲洗脚的感人片断。可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否是每个儿女都能够做得到的呢?“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或许有时会对一个陌生人的一点关怀念念不忘,却对母亲的大爱熟视无睹,嫌她唠叨,或因一些小事就大发雷霆……然而,母亲却永远在一旁默默地支持我们,耐心的开导教育我们,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母亲如玉般纯洁、象牙雕刻般精致,受母爱浇灌的生命酝酿着纯美和芬芳。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聆听完母亲的唠叨,诚恳面对母亲的严厉,感悟母亲阳光般的心灵世界。

母亲是一个很坚强的女人,小时候我是很崇拜我的母亲的。那时我并不懂光阴的残酷,直到后来母亲的棱角在付出中慢慢磨去,但我却看到母亲昔日光洁的额头上,娇嫩的眼角竟爬上了许多皱纹,我才在她脸的沟壑中慢慢的读懂皱纹里藏满了对儿女们的爱。

母亲,多么让天下儿女敬仰的字眼。人世间的儿女们,望着两鬓斑白的母亲,哪一个不辛酸至极呢?母亲赋予给我们的爱实在、朴实、严厉,有时还有点诗情画意。

蔡国庆等人曾在《妈妈的口头禅》一曲中唱道:“长大后我离家去外边,妈妈她还是那句口头禅,慢一点小心点,她再忙再累不忘叮咛几遍。听了这句话,心里好温暖,应一声知道了,我泪水浸满双眼。”正如歌词所言,妈妈对我们不仅仅有反复的唠叨,也有不厌其烦的温馨叮嘱。

有母亲的家庭才是一个真正的家,没母亲的家庭就是一个亲戚。今天,陪着妈妈吃了一餐饭,我成了“美食家”。

母亲啊,我看着您的脸庞笑出来,告诉自己亘古不变的信念:母亲永远是艳阳天!

重阳散文14:走马观重阳

文/文俊

这是一次没有预作“功课”的随意之旅。

周末到鄠邑去吃秦镇米皮,吃完饭后时间尚早,想到附近转一转,消磨时光。随手百度了一下,发现附近有一个景点叫重阳宫,以前没有去过,随驱车前往。

去之前,只知道重阳宫是一个道观,但对其历史、文化,以及在道教中的地位不甚了解,因此,去了之后,毫无目的,随意溜达、观景、拍照,转了一圈才明白,重阳宫历史悠久,在道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重阳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距西安市中心大约40公里,又名重阳万寿宫,是全真道祖庭,位于全真派三大祖庭(西安重阳宫、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之首。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其教为全真教。重阳宫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葬骨)之所,是全真教开山祖庭,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虽然也号称“祖庭”,其实是王重阳弟子所建。

鄠邑重阳宫历史悠久,它创建于金,兴于元,衰于明,毁于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鼎盛时期,重阳宫有殿堂楼阁5000余间,住道士近万人。明清以后,重阳宫逐渐衰落。现存遗迹主要有元代建筑"灵官殿"、"七真殿"高台遗址";玉皇殿"遗址";北极殿"遗址前遗存的石雕香炉,元代殿宇石雕柱基石;元代重阳宫掌教真人安放遗蜕之石函等。现存的灵官殿、七真殿均为清朝同治年间重建。重阳宫最富盛名的是"祖庵碑林",陈列元时道教全真石刻文物80余通(件),其中著名的有王重阳祖师及七真画像碑,王重阳书写的《无梦令》诗词碑,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和《皇元孙真人道行碑》,汉、蒙合壁的元代皇帝圣旨碑五通和唐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明代正一派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题额的“天下祖庭”碑等,这些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次参观,由于没有提前做足“功课”,对重阳宫历史文化、重点遗迹了解不深,最终导致走马观花、毫无重点地溜了一圈,印象不深,收获不大。这也给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参观文化底蕴深厚的景点,一定要提前了解一下景点的文化背景,历史遗迹情况,以便有重点地看,有针对性地学,在旅游中增学问长见识。

重阳散文15:重阳食蟹赏菊黄

文/胡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过重阳,最令人遐想的就是食蟹赏菊。古人有诗云:“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蟹饮酒菊花天。”晋代隐士毕卓曾有诗写道:“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可见前人对在重阳节赏菊食蟹是津津乐道的。

前几天,老友张跃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到他那里去吃河蟹。张跃的家乡在渤海湾边的一个小渔村,有河流从他们那里入海,溪流网布,芦苇丛生,是河蟹孳生的好去处。每到深秋季节,我们几个老友就如期而至,到他那里去享受几顿青虾河蟹。

赴约之前,我从县城购来几瓶山庄老酒,以体会曾几诗云“从来叹赏内黄侯,风味樽前第一流”的风趣雅兴。聚会那天,我们登上了当地号称“小檀香”的月坨岛。来到岛上,一幅“万顷碧波澄澈,百鸟飞翔讴歌,芳草野花接疏林,小桥曲径连木阁”的风景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落座在苇庐水榭之中,桌上,尖团彤红;窗前,菊黄怒放;窗外,碧浪清波。好友王彬在我们圈内是有名的馋嘴。他不等大家寒暄,抄起螃蟹就大嚼起来。好友赵枫是个有学问的老夫子,他一把将张跃手中的残蟹夺下,对大家说:“我们虽非文人雅士,但也不能见蟹滴涎,急不可待。何不效法《红楼梦》中史湘云藕香榭大摆螃蟹宴,众姐妹以蟹吟诗行酒令呢。”我立即表示赞同,笑着对张跃说:“‘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你要吃蟹,先拿诗来换。”张跃不服气:“别看你们都能之、乎、者、也,难道我怕你们不成,作就作。”他停顿半刻,张嘴说道:“张牙舞爪谁人惧,看你横行到几时。”说完,拿起螃蟹咀嚼起来。接着,赵枫以“菊·蟹”为题,作了一首“醉花吟”。“飒爽金风拂卉秀,叶翠黄花瘦。肥蟹伴琼浆,聚友相酌,醉把私情透。今又重阳思旧友,缘孽源秋后。秋菊做兰花,心赠伊人,伴月龙须诱。”赵枫刚将词吟完,督促我披挂上阵。我并非攀风附雅之人,不熟谙那种老八股的东西。但不作诗就不能食蟹,为了一饱口福,也只能滥竽充数了。我思索良久,勉强凑合了一首七绝:“金樽泛起菊花酒,玉碗飘来蟹籽香。群芳赋螯行酒令,众友效娉啮肥螃。”就是这样,诗行三首,采过五味,桌上已是蟹碎瓶空,杯盘狼藉。

饭后,我们驱车来到当地一处有名的植物园赏菊。重阳观菊乃一雅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历代文人墨客咏菊抒怀的名篇佳作连篇累牍。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杜甫于风烛残年,赏菊兴致不减,最后一次重阳赏菊,一连赋诗五首,写下着名的《登高》一诗;还有黄巢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英雄气概冲天。

我们来到赏菊廊,但见百菊锦簇,游人如织。那菊花有紫色、墨色、酱色、橙色、黄色、白色之分,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五彩纷呈。那黄色如黄龙探爪,白色如玉蛟张须,墨色如黑蝶分翅,橙色如剥壳嫩橘。我们那位老夫子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当众吟出七律一首,题为“咏菊。”“陶令采菊东篱下,黄巢作赋百花杀。吴生妙笔涂龙爪,苏轼荆襄见落花。墨客文人多菊颂,攀风附雅意风发。唯有毛氏添新意,战地重阳赞黄葩。”并以此诗结束了我们的这次聚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