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散文

请欣赏冬至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冬至的散文1:冬到春会来

文/钱永广

从小雪到大雪,转眼冬至也近在眼前了。这个时候,逼人的寒冬,使大地收拾起了昔日绚烂的繁华,沉默地走进一片冷寂,冬天,它像一个稳健的男人,变得冷峻而刻板起来。

冬天,一切似乎就在本该结束的时候结束了,一切又将在酝酿中开始。尽管昆虫和鸟儿的夜夜笙歌已经暂时散场,树上的叶子也穿着金黄的盛装斑斓地远去,而我,面对冬天的到来,虽然有些寒冷,而我却想用冬天的阳光,温暖远方的希望。

冬天是寒冷的代名词,冬天一到,到处都充满了庄严的味道,看到在寒风里挺拔直立的树,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默默凝望着,把自己的思想分一些给它们。一棵棵落光了叶子的树,枝干依然肆意地伸展着,能够想象得出它们在春和夏的季节里丰美而繁茂的样子,碧绿的叶子婆娑地伸展出去,酣畅恣肆,尽情吸吮着明媚的阳光和晶莹的雨露,朝着蝴蝶和鸟儿招手。而此时,在冬天到来的这一段时光里,树却沉默着,也许树是知道的,冬天到了,寒流和暴风雪就会悄然降临,考验意志的时刻到来了,如果能够经受住凛冽的寒冬的洗礼,就会在寒冬之后和温暖的春天一路同行。其实,算起来冬天最寒冷的时间也不算长,很快就过去了,倘若说起我的心情,我觉得我仍是怀抱着满腔的温暖,心里就不再感觉到那无尽的冷意。

我家的阳台上的那盆秋菊,每年都是一口气开到初冬。只有到了真正的冬天,秋菊才谢,我知道,花也是要歇一歇的。等到明年的春天一来,那些花就纷纷攒足了劲,就会再次开出一片活泼和烂漫,把春天打扮得俏丽动人。冬天和春天是邻居,冬天是一年之尾,也是春天的序幕,更是酝酿春光的时节。冬和春之间,只隔着一段素洁简静的时光,正因为如此,盼春的我才在心里蕴藏着温暖的憧憬。到冬天,我的心里就开始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梦想。

关于冬天,江南有一种旧俗,闺房里的女子要画一种很雅的图画,画的是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寒冬已尽,春天到来。更有韵致的是,古代的女子在冬至以后晓妆染梅,每天以胭脂画图一圈,画完八十一圈,就画成了杏花,暖暖的春天就来了。这可谓是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融合在一起,真让人叫绝,难怪有人写诗说:“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这种风俗虽然简单,但经过心灵的酝酿,则别有韵致,寄予了殷殷的情愫。旧日的时光里,冬天从一瓣花开始,花瓣上的指甲浸润着梦想,那是冰雪聪颖的女子,在冬天里倾诉着温暖的盼望,她的眉毛、杨柳的腰身、临风的裙裾,不论岁月多么古老,对温暖的渴望是始终新鲜而生动的。

在我们老家,每到冬天,一家人经常会聚在一起,大人小孩,热闹地围坐着,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包子,颇像中秋和过年的团圆。饺子、包子的香味和亲情的气息融合在一起,自然是一番可爱的景色。这样一来,人们早忘了寒冷,温暖的氛围更浓了,虽然是冬天,但整个人却像站在一片暖暖的春光里。

如果说冬天是寒冷的象征,那么,只要你有了冬日阳光的温暖,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你的心中定会升腾起一股温暖。虽然眼下正是冬天,但只要一想起,所有的生命都在冬天重新酝酿,等待那不远而来的春天重新勃发,你的心灵就会飞扬起来。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虽然眼下还是冬天,但是我相信诗人的话,冬天到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冬至的散文2:秋风渡,冬至归

文/卜水

天气终于慢慢转凉,像是被时间的推动一样,缓缓碾过那些剩余的年华,那一场一场又一场的阴差阳错,那些长长人生路上旧日足迹,今朝回望的一径轻寒,原本就是如此的简单,不是吗?秋魄,晚来风倍凉,街上流,过市井晚归的车子,夜空中的满天繁星,着长衣,立阳台,窥见一窗子灯火明明灭灭,不知道几人如我繁华,几人又如我孤独。

风把小帘撩起,阳光就大步走了进来,灰尘轻盈而舞,仿若无数个赵飞燕,在青绿硕大的植物旁,静静坐着,看这尘世间平凡细小的样子,呼吸变的小心缓慢起来,太爱或不爱,都使我们不敢靠近。夜晚又开始在我眼前排队,时光悄静,未动声色却已流失,吹黄了枝头的那一抹绿意,风递细香,惹得树下的人儿执手闲行,深藏那一束岁月情怀。

今天的最为寡淡,花朵总不开放,月光又养不起一首诗,日子依旧寡淡着,学不会热络,且做一枝枯木吧,待袅袅檀香燃尽,留一堆烟的余烬于墙角,任往事化为尘埃,任你消逝,夜睡了,我还醒着, 城市里,有灯火依旧通明,霓虹还在闪烁,这夜,让人倍感寂寥, 晚风拂来,含满思念的味道,我深吸一口,陪着秋夜一起沉默,总觉得蒹葭尚青,谁知已霜露飞白,夏长冬宽,一不小心秋已走完,桂香还未枯萎,薄雪已经发芽。总觉得时光有万般好,即便接下来是个大风浇灌的隆冬,树上黄叶漾,树下黄叶软,抬头婆娑,低头沙沙,此树不让彼树,树树风流,美得壮观。

秋天,一点点地深,阳光不再那么刺眼,雨水一寸寸变凉,在一座慢节奏的城市里蜗居,很容易让人迷恋安逸,日子以低温将冬月唤醒,黄叶解语,落了一层又一层,红减绿褪,开始为季节暗哑的定位修行,桂花老了,荷塘老了,连昨天写的字句都老了,大风,小雨,以及降温,冬的样子啊,清冽,寒冷,万年不变,喝热茶,读闹句,但愿人心啊,亦向暖而生,亲爱的,你知道的,在这个互相不愿意迁就的时代,再去寻找一个可以过一生的人有多难,而你所谓的不愿将就,最终也会将就了下一个人,除非你决定一辈子单身,不抱诗心抱暖心,尽量每一天遇见美好,像栀子花开,暗香敦厚,生活不纷乱,我们不人间。叩醒冬意的,披一件衣,仍觉秋寒深盈,未听见风动,窗下萧瑟,正偷偷加重,隐约

花又落了几重,叶又黄了几层,复习了N年的秋冬交接,今年却诸般不适应,写秋色的节节败退,写某个立场的站队,写生活中关于不必或何必的错对。

到底,冬来了,失落大于欢喜。也不至于说是伤春悲秋,只不过恋秋的情结,比别人,略略显眼了些 ,时近黄昏,我与斜阳,同立窗前,天空,云色略微,关上曲子,合上稿子,不说话,倚霜树,看鸟迁,只静静作陪,这初开冬意。

冬至的散文3:记忆中的腊货

文/余可佳

农历冬至过后的一天清晨,听到第一群麻雀叫,母亲就起床了。母亲一手端着一筲箕米,上面还叠着一小筲箕黄豆,另一只手打开门,走出去,一股寒意扑面而来。天刚蒙蒙亮,人眼只能看清下塘坡熟悉的路的轮廓。地上结了寒霜的枯叶,被母亲的旧布鞋碾过,发出沙沙的响声。沿着斜坡走到水塘边,脚摸索着踩上跳板,母亲把两只筲箕放跳板上,蹲下去,用手掌习惯性在水面上左右扒两三下。尽管水面没有结冰,水却是刺骨的冰冷。母亲的手本能地反弹回来,合掌揉搓了几下,又利索地端起黄豆轻轻地放下水去,一只手托着筲箕,另一只手在筲箕中抓捏几把。母亲清楚这些自己筛过的黄豆和大米没有什么壳和渣滓,放到水里淘一淘,只是为了去掉表面的浮尘。

淘了米和黄豆,母亲回到家,走进厨房,揭开水缸盖板,借助亮瓦的光线,看到家里吃的水不多了,就拿起扁担,挑起水桶,下塘坡挑了两担水。那时,父亲在小学教书,每天很早就要去学校开门,摇铃,所以家里这些力气活都是母亲一个人做。

挑过水后,母亲又把堂屋里打扫了一遍,准备好柴火。这时天已经亮了。母亲一边准备早饭一边叫姐姐和我起床。到中午,母亲要我们帮忙架好磨子,再把磨子用水洗干净,架好门板。我和姐姐要帮着推磨。大米与黄豆混在一起,用水泡几个小时之后,要用磨子碾碎。推这样的磨子是最吃力的,加之当时我还只有十一二岁,个头不够高,推磨时手要抬到鼻子的高度,推起来就更累了。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是很愉快的,因为推完磨,母亲就可以摊出清香滚烫的豆皮子。每次摊出的第一块豆皮子都会给我吃,第二块才是姐姐的。母亲的理由很简单:我小,小的先尝。

热豆皮里包上炒熟的辣胡萝卜丝是我的最爱。母亲就像一个魔术师。她先在锅里抹上油,再用一块比成年人手掌大一倍的、扁平的蚌壳,从面盆里舀起一蚌壳豆米浆,倒进烧热的大锅里,然后用蚌壳背轻轻压着豆米浆在锅底转一圈,一个盆口大的豆皮子就成形了。再用一把平铲子将豆皮铲松,翻个面,让它在锅底荡一圈,就起锅了。母亲摊的豆皮子又薄又有韧性。姐姐开始了切豆皮的任务,我的任务是向灶里添柴火。摊豆皮对柴火也是有讲究的:不能用木材,木材火太辣;也不能用散草,散草烧的火容易熄灭。要用不紧不松的稻草把子,火势才不旺不慢,最好摊豆皮子。

切好的豆皮要及时晒干,以便储存,春节期间再拿出来制作早餐和宵夜。我们这里有一种嘎雀子,最厉害。它们发现食物时,就会嘎嘎嘎地叫,一来一群。晒的豆皮子如果没人守着,一群嘎雀子一次可以偷走一簸箕豆皮子。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天都要拿着一根顶端绑有红布条的竹篙子赶嘎雀子。我会带着一本连环画,和几个小朋友边看图书边赶雀子。我们看得忘形时,也会有嘎雀子盗窃得手的时间。现在想来,那些却是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每年年底,摊豆皮子是准备腊货的开始,接着母亲要一直不停地忙到过年。她要熬糖,打豆腐,还要做霉豆渣、豆腐乳和豆腐丸子,晒豆腐干。队里干塘后会按人头分到一点鱼,尽管不多,母亲总要腌一点腊鱼。然后还腌一点腊肉。接着要打糍粑。最后在年前三五天,还要做上一钵米酒。腌腊鱼腊肉、做豆腐丸子和打糍粑都必须过了冬至日才能做。做早了,气温太高,这些腊货存不了多久就会变味。

熬糖、打豆腐和摊豆皮子都有相似之处,首先都要泡料,然后都用磨子磨碎。熬糖先要磨米浆,后磨麦芽。接着要将米浆在锅里煮到七八成熟,再将米浆舀到空水缸里,下麦芽。等到后半夜下了麦芽的米浆由白色变成青色时,就可以用纱布将米渣滤出来。再把米浆舀到锅里熬,要一直熬到第二天中午才能看到咖啡色透亮的麦芽糖。熬一锅糖大约要一天半的时间。如果要扯姜糖和踩炒米糖则还需要工作三四个小时。

打豆腐要的时间短多了,但也要十二个小时——将磨好的黄豆浆舀到锅里煮到七八成熟后,也要用纱布滤出豆渣,将豆浆舀到锅里烧开两次,再舀到水桶里,下少许石膏粉,过一会儿,豆浆就会凝固起来。一旦凝固的豆浆能插入筷子立住不倒,便可以舀出来压干成豆腐。熬糖、打豆腐都有严格的程序,还要把握火候。最关键的是要保证食料的清洁,不能沾盐和荤腥,否则就出不了好东西。

当时隔壁左右熬糖打豆腐时,遇到什么问题都要请母亲去诊断和修正。我亲眼见过多次,所以刻骨铭心。在我幼小的心里,母亲无所不能。所有这一切让我感受到勤劳的人有爱心,勤劳的人有能耐。母亲常说:“我辛苦一点不要紧,只要别人家孩子能吃到的东西,我家孩子也能吃到就可以了。”事实上,那时在村里,我和姐姐吃过的许多零食,有些别人家的孩子是很难得到的。我家的姜糖、炒米糖、芝麻糖、玉兰片、炸苕角,有时到第二年的三、四月都还没有吃完。

后来,母亲随我们进城,远离农村就没有熬糖、打豆腐了,我倒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可是母亲去世了,我突然又想起儿时吃过的姜糖……

如今,冬至又已过去,妻子忙着要灌香肠,又要腌腊鱼腊肉。妻子忙得太累的时候,冒出一句:“要是奶奶还在就好了!”是啊,母亲在时,我们家灌香肠、腌腊鱼腊肉这些事根本不需要我们插手,都是母亲一人操持着。

想起过去的一切,我真切地感觉到勤劳与能干是两个相生相伴、相得益彰的好品质。勤劳是母亲留给我们的最大一笔财富啊!

冬至的散文4:长水情长

文/沟里来客

今天又是冬至了,这个节日又叫"鬼节",是給去世的亲人烧纸钱的日子。这让我忽然想起一位让我终生念想的人,他就是我的去世了多年的姥爷。

我姥爷其实是姥娘第四任丈夫了。听妈妈说,姥娘和第一任丈夫离婚,第二、第三任丈夫因病去世的。姥娘真是一位苦命不幸的人,她经历了几次大悲大痛,生离死别的女人,妈妈姊妹们也跟着姥娘经历了风雨人生,姥娘带着妈妈、姨姨、舅舅在漂泊不定中度过的。长水成为姥娘最后的人生一站,只有第四任丈夫和姥娘在长水这个小山村里共同度过将近四十年的岁月。

姥爷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也没文化,听说参过军,当过兵,当了逃兵跑回村里藏起来。他一直孤身一人没有女人,姥娘第三任丈夫去世后才把他招回来的。在我的记忆里,姥爷不知何许人,也不知姓甚名谁,只知道是我的姥爷。他在世的时候,常常来我家帮忙,给老爸种地锄地,尤其是扬场的行家里手,打下的粮食没有任何的杂质。在庄稼地里姥爷经常给我讲一些抗日故事,那是我最爱听的了,那也许是他的亲身经历吧。但真正让我佩服的是他懂的很多很多天文地理历史知识,有时候连我也不知道。在几十年的日子里,姥爷为家庭做了很大的贡献,把姨姨、舅舅当成亲生的看待把他们扶养成人,尤其把舅舅培养成读书人成为国家干部。他不仅疼爱姨姨舅舅也非常疼爱外甥,特别是我。

常记得在1990年,我考上师范学校,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姥爷亲手塞给了我50元。这在当时那个经济条件下,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呀。记得舅舅挣的月工资比这多不了多少啊!这50元让我记得一辈子的!让我的内心经常有一种隐隐的愧疚,相比之下也让我想起了一件心酸的往事。我在乡里小学五年级读书的时候,常记得一个月的伙食费5元钱。就因为我们家庭贫困交不起,第一个星期天我回来,爸妈说家里没有钱,等下一星期给,第二个星期天老爸跑遍全村都没有借到5元钱,包括刘氏本家也借遍了。第二天我两手空空去了学校,炊事长问我要5元的伙食费,当时我心里难受极了,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我嚎啕大哭起来,当时韩六十四老师挽救了我,給我解了围,韩老师说,这孩子家里穷,缓一缓給吧。那一刻也许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这件往事也深深刺激了我,同时也激励了我。直至今天我也没有向村里,刘氏本家借过一分钱,即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如果现在有人真的给我500元甚至5000元也没有那时那地的感觉了,因为我没有那时的窘况了。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人向你伸出的那一只手会让你刻骨铭心的。50元、5元两个不同的数字让我懂得了人情的温暖和炎凉!

回忆往事让人想起很多的感动和无奈,姥爷就是最让我感动的一个人,因为是他在70多岁高龄的情况下,经济本来就不宽裕的条件下,給我50元,除了父母以外,他是唯一一位接济过我钱的恩人!舅舅安葬他的时候我给添了200元,那时是我一个月的工资。这也许是对姥爷逝去的灵魂最大的安慰吧!同时也是对我灵魂的宽恕吧,因为自从我参加工作后很少去看望他老人家。他就孤身安葬在长水那一方水土中,因为姥娘去世后,舅舅把他安葬回老家去和第二任丈夫合葬了,姥娘可以说是魂归故里,入土原地了,了却了姥娘的遗愿。只有他一个人在寂静山村里,没有人和他说话。我想什么时候能和舅舅重回长水給他老人家磕几个响头,烧几张纸钱呢!

姥爷离开我们20年了,身处异地的我再没有回过长水一回!这个地处晋西北的小山村在地图上丝毫没有她的名号,但在我的童年里却有山、有水、有人。那长水村前的长流水在我的心里永远回旋流淌着。

今天是2015年冬至,地底下的姥爷您好么!

冬至的散文5:冬至的饺子

文/郑恒萍

谚语说:冬至大如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俗语说: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吃完喝完过大年;先生说:今年冬至不值班,下班回家吃饺子。

冬至的饺子,代表了一个节气,一种风俗,一种期盼。而冬至的饺子,要用羊肉来做馅。

羊肉,最好是新鲜的。最好是内蒙古羔羊,来自内蒙古大草原,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没有任何污染,没有狼群的窥探,没有疾病的困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样的羔羊肉质鲜美、香嫩可口。所以最好吃的羊肉,都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吃着碧绿的青草,沐着和顺的微风成长起来的。羊肉的肉质里,蕴含着暖暖的日光,饱含着晶莹的露珠,储存着丰富钙铁镁磷钾、钠锌铜硒锰,明肝明目壮身体,驱寒驱湿驱疾病,暖心暖胃暖肚肠。总之,食这样的羊肉,实为俊杰也。

这样的羊肉,才是上等的羊肉,才是御寒的羊肉,才是冬至包饺子的羊肉。这样的羊肉,从内蒙古大草原千里迢迢来到你的餐桌,汲取了日月的精华,草原的瑰宝,牧民的深情。羊肉给予了你温暖、营养,你给予了羊成全、涅盘,与你是一种缘分,与肉是一种给予,自然界的生物链在人与羊之间衔接的浑然天成。

馅料也是需要精心选配的。羊肉最好是五花肉,肥瘦相间不腻不柴。配菜可以选用芹菜或茴香。制作的时候,将选好的羊肉按肥瘦比例搭配剁成肉馅,芹菜去叶去茎,用刀细细的剁碎,去除水分。然后调制调料,花椒油、老抽、香油、盐、味精若干,按照比例与剁好的羊肉芹菜搅拌在一起,细细调至均匀。

面要提前和好,放在盆子里,最好放在太阳下晒一个小时,要那种足足的暖暖的阳光,面才会懒懒的膨胀,懒懒的醒好,中间要不断的揉搓至匀,直到面揉起来啪啪脆响,用手揪起来带着一声声沉闷的回音,这样的面就可以包了,劲道、有韧性、弹性十足。

擀皮是先生的活计,我只负责包。我包的饺子皮薄肉大,放在笼屉上像一个个挺着肚子的将军,活泼、俊俏、又威风凛凛,一片片,一堆堆,像白色的方阵,在那里鼓着圆鼓鼓的期待,等待着我们的检阅。

煮饺子自然也是一门学问了。水要烧到沸腾,然后放入饺子,用勺子不断的沿着锅边搅动,要轻轻的、慢慢的,不动声色的,不要让饺子知道你的意图,不然它就会粘上你,稍不留意,它还会裂开嘴巴向你咆哮,即便灌入满肚子的汤汤水水也在所不惜。等到饺子小脸亮亮、肚子圆圆,浮出水面的时候,就可以稍稍的偷偷懒,可以少搅拌几次,只需要给他们冲冲凉水就可以了,当再次沸腾,再次冲凉之后,饺子就可以出锅了。

当一盘冒着蒸腾的热气,闪着贼光光、亮晶晶的饺子放在餐桌上时,所有的味觉、嗅觉、视觉彻底被打开,胃像开足了马力的二手车,奔突着、跳跃着、翻腾着,在飘散的香气面前,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贪婪、急促、迫不及待。然后,一个饺子如囫囵吞枣般,进去了;第二个饺子如猪八戒的人参果,又进去了,甚至没有吃出味道,直到第三个饺子,在唇齿边逗留了那么几秒,哇,好香好香耶!

当盘子空空,锅儿空空的时候,摸着滚圆的肚子,打着一个接着一个的饱嗝,才感觉出羊肉的鲜美、稚嫩、润滑,才感觉到芹菜经过葱姜蒜以及老抽调和之后的香味。这种香味,只有饺子才有,只有冬至的饺子才能吃出这样的味道。

冬至的散文6:焐暖冬至的饺子

文/秦澍瑶

天冷的似乎要将石头冻裂,母亲打电话让冬至回家吃饺子,说准备包我最爱吃的萝卜猪油渣馅的。我搪塞道,快到年终了,单位事多。电话那边母亲很失落:我想着你们兄妹三个冬至能回家吃顿饺子,没想到你们都忙。

说实话,回趟老家也就一百多里路,为吃个饺子太不划算,光来回的车油费都够买十几斤饺子吃。挂完母亲的电话,我的心里不仅思潮起伏。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记得小时候,防寒措施简陋的乡村里,冬天冻破手和耳朵是家常便饭。为此,母亲除了尽可能地给我们穿暖外,冬至这天总是想方设法为我们包饺子吃,即使那馅是缺肉少油的萝卜酸菜。

记得那一年秋后,为了让我们冬至吃上肉饺子,父亲决定去陕北下煤窑。立冬之时,父亲托人给家里捎回一斤羊肉。母亲说,陕北的羊肉好,没膻味,这是煤矿上奖给你爸的。你爸舍不得吃给咱们捎回来,他一个人出门在外,挖煤很辛苦,咱等你爸冬至回来一块包饺子吃。母亲说着,就将那块羊肉挂在了屋子的当空。于是,冬至吃羊肉饺子就成了我们最大的期盼。每一天我们兄妹三个都要查日历看离冬至还有几天,都要看一眼那挂在空中的羊肉情况。虽然它已经风干失色,却如一只风筝,总是牵着我们的视线。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冬至的到来。一大早,母亲就从地窖里掏出了六七个萝卜,让我们去水井边洗,然后自己赶着为我们做过年的新衣服去了。也许是因为即将吃到香喷喷的羊肉饺子,虽然室外冰天雪地的,但我们却洗得兴高采烈。原本吊在空中的羊肉也被母亲取下,放在温水盆里泡着。洗完萝卜的我们,不时跑到门外,看路上有没有父亲的身影。出出进进地没带回父亲的消息,却带回来一屋子的风。母亲心烦地说道,你们能不能安生一会,脸都冻红了还往外跑。母亲的呵斥让我们没安分多久,就又跑出去了。

父亲是披着一身雪进的门,我们一边拿毛巾给父亲拍打身上的雪,一边给父亲报告母亲准备包羊肉饺子的事。听到还是自己两个月前捎回的羊肉,父亲嗔怪着母亲,怎么不早点给孩子做了吃。什么话也没说的母亲,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就去厨房了。突然,母亲惊慌失措地喊道,你们谁见盆里的羊肉没?我们都跑了过去说,不知道,刚才不是还看见在案上的盆子里吗?母亲说,盆子还在肉却不见了。那一大块肉,老鼠不可能拖动,会不会是让猫给叼走了?大弟分析道。大家赶紧分头去找,我们最后是在柴垛上发现的猫,胡子上还留有肉沫的它来回踱步怒叫着,而柴垛下,大黄几乎将那块羊肉吞食完了。看到自己梦想许久的羊肉饺子化成了泡影,六岁的小妹气得哭了起来,母亲和大弟更是拿起棍子打猫和狗,一时间鸡飞狗跳的。父亲一边替泪眼婆娑的小妹擦泪一边安慰道,不哭了,今天咱们吃不了羊肉饺子吃猪油渣饺子,说着从随身带回的包里取出煤矿上发的一块猪油。一听说又有饺子吃了,我们都转悲为喜。

那一天的猪油渣饺子,让我们兄妹吃得分外香。这种香不仅焐暖了那个冰冷的冬至,更是焐热了那些年少的心,让我们兄妹努力成长。

岁月无情,那个曾经为让我们吃上肉饺子下煤窑的男人,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而那个忍受着满手裂口疼痛包饺子的女人,也已是满头白发。想到孤寂的炉火旁,母亲佝偻着腰身在给我们兄妹包冬至饺子的情形,我禁不住有些鼻子发酸,便打电话给弟弟妹妹,冬至那天,无论如何,都要赶回家吃母亲包的饺子。

冬至的散文7:冬至

冬至,顾名思义,就是冬天到了,自此以后便是“数九寒冬”。所以,冬至这天又叫“进九”、“入九”。

冬至,每年都在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到了这天,夜是漫漫长夜,太阳很早就落山,早晨的太阳迟迟不肯露脸。过了这天,白昼愈来愈长,黑夜愈来愈短。古人说“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阴气到冬至时盛级而衰。相反的,阳气则从此开始萌芽。虽然还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冬至的习俗很多,各地习俗不尽相同。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吃法,河南人吃饺子,我的家乡通常在早上吃汤圆。汤圆口味繁多,有各种馅,芝麻、豆沙、桂花,还有菜肉馅。我最喜欢米酒汤圆。冬至的早晨,米酒和汤圆同煮几分钟,汤圆一个个漂浮起来时,舀一碗,热气腾腾、酸甜醇香,汤圆连着汤汤水水吃得一干二净,身上跟着热乎起来。

冬季是生机潜伏,万物守藏的季节,水结成冰,地冻而裂。中医认为,此时最宜进补。俗话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冬季进补各不同,有食补、药补。本地中医院每年开展“冬令中药膏方养生节”,中医名家为个人量身定制,开设养生进补膏方,治病祛邪,滋补强壮。女人们爱吃固元膏,上等的东阿阿胶,枸杞、桂圆、核桃等食材,加上黄酒熬制,常吃养气补血,滋阴润燥。若是家有正值青春期十多岁男孩,大人们寻思着,该给孩子买副鸡药吃吧,在山野乡村捉一只老母鸡,和含人参海马等多种名贵中药材的鸡药同煮。这也是本地民间流传至今的风俗,进九后,连着吃三个年头,期盼着孩子个子窜得更高,身体强壮结实。天气寒冷,牛羊肉也是必不可少的桌上佳肴。煮一锅白汤羊肉,浓白汤汁,溢满羊肉特有的鲜味,夹杂着胡萝卜的清甜,下班回家喝一碗,一晚上身子暖暖的。

冬至是家家户户腌鱼腌肉灌香肠的时候,冬至到春节一般都是三五十天,这时腌制,过年享用。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市场上什么都可以买到,也听闻腌制食品吃多了不好,但祖祖辈辈多年的习惯依然存在,普通人家都要腌制一点,否则这个冬天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过年的餐桌上更是少了点年味。看,家家门口的竹竿上、阳台上吊着一排排腌制的鱼或肉,鸡鸭鹅,还有香肠,成了冬日里一道特有的风景。父亲擅长做风鱼,每年此时,买几条大鳊鱼,鱼鳞黑亮,鱼身肥厚。在鱼头下部划一口子,将鱼肚里的肠子清除干净,放入盐、姜、葱、生抽,用纸封口,挂阴凉处风干。过年时一家人围坐,隔水蒸一只,鱼肉香气扑鼻,嚼劲十足,回味无穷。

冬至那天算起,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天,冬天就过去了。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等到“耕牛遍地走”时,春天也悄悄地来了。

冬至的散文8:夜泳野鸭忘睡眠

文/谢新正

冬至将临,节气这个冷暖温度计,指示到了夜晚,就格外寒冷。丹江边,浅水处,已结上了一层薄薄的愁冰。

厚厚棉衣,依然难以包裹得住江边游人一颗颗颤动的心。亮化工程的江边,若不是留心留意留住脚步、远眺影影绰绰的江面,有谁会发现此时水中依然有数个群体悠哉游哉在游弋?三五成群,八九结伙,眼见来入伙者不断增加,在江水里尽情的玩耍戏嘻。

一会儿排纵队,一会儿列成人字行,一会儿又变成横队;江面上,顿时划出一道道明亮的线条,五颜六色,鳞光闪闪。只有闲适的心,静思的人,穿透视线局限,融入大自然怀抱,才能分享到一份少有的游弋恬静。

这是一个团结的群体,想必为了夜里的安全起见才如此这般?遗传基因里固有的警觉天分,时时告诫精灵们,一旦敌情出现,就要逃之夭夭。尽管并无任何人有加害于它的恶念,晚上它却依然十分警觉。昼夜概念,已经被这样一群小精灵们彻底颠覆了。

夜晚的游鸭队伍,完全不同于白天游泳方式。白天路过江边,看到的整群野鸭,却是另一种游泳队列。野鸭也有生活劳作和休闲娱乐之别?白天它们多则在不停觅食,晚上才出来赏灯锻炼。它们似乎有着各自的地盘,信守一方,极少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更不像晚上那样团结一起。在温文尔雅的独自觅食过程中,野鸭一会儿潜入水中,一会儿浮出水面,亦不见前呼后拥般大声喧哗;一番番东张西望,无数次迂回徘徊,又重新潜回水底。一会儿又探出头来,突然又不见踪影了……

尽管是本能,但却认真做着,浮浮沉沉,四处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守卫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极力展示着生命的惊人力量。

丹江水边多丽人。卷毛的皮大衣里,传来极有趣的问答声“人都冻成啥样子了,鸭子还游泳?不会淹死吧?”一个问。“傻瓜!鸭子是游泳冠军,就像世界游泳名将菲尔普斯,还能淹死!”一个答。“不是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吗?这可是大冬天啊?鸭子不冷吗?”一个问。“丹江的冬天,水是热的么”……原本平静的江面,如同正欲作画的宣纸一般,似乎一时无法落笔,就在这一问一答,一游一泳,一笑一恼一嗔怪间,猛然被点破了主题,顿时画面三维空间空前活泛起来。带给游人的是无穷畅想。

鸭子善解人意,活泼顽皮的小孩一般,戏起水来,逾戏逾带劲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水、鸭、时光情景交融的绝版古字画,虽然历经千年飞翔,此时却突然盘旋在眼前的动漫介面里。要不是那野鸭个头小,身段娇小,衣着打扮又标志明显(它们从来不穿所谓“国际名牌”),你会误以为那是一群群农户放养的家鸭呢。

野鸭与人极友善,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急欲奋飞。这一点上,似乎又与王勃笔下的“孤鹜”脾气大相径庭……

眼前这群小精灵,似乎没有一丝睡意,还想多玩一会儿,自然也就不大理会时间妈妈的关爱了。终究这是丹江源头生态城的野鸭!在这不夜城里,好奇的鸭子这边游游,那角逛逛,又去极目处,也许正在酝酿着何时举办百米游泳大赛吧?

前一向,我写过一篇《丹江源头生态城》的散文,说的正是家园的生态状况。从野鸭那欢娱的游泳动作中,我们看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终究 “丹江源头生态城”发生了太多的可喜变化。

大自然最懂得什么叫投桃报李,什么叫真情奉献。一群群野鸭不分昼夜尽情戏水,就是大自然捎来的回馈喜讯嘛。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往往被冷落的道理:珍惜自然环境,一定能得到优厚回报的。

冬至的散文9:儿时的冬至

文/布衣

冬至,又称“亚年”,在乡下,迎接冬至,几乎等同于过年,是正式而又隆重的事。

冬至,寒冷一天胜似一天。旧日乡下,为了御寒,父亲把干黄的谷草抱回家,捋齐整,然后续在床铺上。厚厚的一层谷草,让床铺瞬间就高起许多。晚上,躺在被窝里,谷草窸窣作响,清香氤氲,它们抱成团,偎着我的身体,阻隔寒气。四肢暖暖的,连梦都分外香甜了。

除此,我的母亲,临近冬至时是闲不住的。新棉花已经弹好,母亲白天要把旧棉被抻展来拆开,用手触摸着,哪里薄了,就用新的棉花续上、熨平,然后一针一线缝制。阳光刺白,好像也被缝入了棉被里。夜晚掌上灯,我们姐弟脱下的棉衣棉裤,母亲要细致地检查,找到破洞,就着昏黄的光线修修补补。幼时顽劣,袖头特别容易磨破,棉花时常被我掏掉。母亲就要另接一块布,续一些棉花,如此忙到子夜。

冬至节,占据我对美食所有想象——羊汤。冬至当日,我会拿到几元零钱,走几里山路,到镇上喝羊汤。在小镇的三岔路口,有一家羊肉汤馆,简易的苫房,门口吊着几扇羊排,矮角凳,长条桌,黑脸膛敦实厚道的掌勺师傅。筒子锅热气蒸腾,肉香弥漫。粗瓷蓝边畅口大腕,高高码放。一元钱的汤,杂肝,肉片一铺,几乎已经平了碗面儿,加一勺汤,辅以油辣椒,吃得满头流汗,通体发烫,那寒气,早被抵挡在身子之外。

冬至时节,河沟里的冰冻结实了,家长不再担心小孩撒野。我央求父亲给我做一个陀螺。也许是受节日的感染吧,不苟言笑的父亲,脸色有了温暖。他拿出板斧,用槐木条子削陀螺,先削岀一个锥尖,用锯子锯到合适长短,在砂石上打磨一番,最后用手掌一熨,满意地递给我。印象中,我的陀螺在冰面上转得最为平衡持久,我挥动鞭子抽打着,我上下被棉衣包裹着,臃肿得像企鹅,嘴上哈着热气,一会儿就汗涔涔了。

冬至那天,村小学的老师也格外的开恩,课间我们晕头巴脑地挤油、斗鸡,老师并不阻止,而是笑眯眯地盯着看。校园里吊的那一节铁轨钟,也提前响了,一向古板的老师痛快地说,都回家吃饺子去吧。然后我们像一阵风,消失在巷子的各个角落。此时,饺子的香气开始在村子的上空悠悠弥漫……

冬至的散文10:冬至,扫墓去

文/莫清华

不是清明扫墓吗?难道冬至也有扫墓风俗?说起来,冬至扫墓的习俗,比清明扫墓还早。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仅说冬至,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冬至是祭天祭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而百姓在这一天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冬至之时已进入隆冬,庄稼收藏好了,人们忙了一年也要歇息了。于是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自察看。一方面维护坟墓,添土除草;另一方面供上祭品,烧些纸钱,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此习俗兴于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清嘉录》云,“冬至大如年。”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

在南方,冬至日扫墓较为多见,至今,许多地方仍然沿袭此习俗。冬至扫墓与清明一样,都是要扫除墓地的灌木杂草,上新土,填红墓碑上所刻的阴字,烧香点烛,烧纸钱,供糒珍(饭团)、鸡等。若扫祭大祖宗墓,还必须供以三牲,而且有一套仪式程序,比较隆重,最后是放鞭炮。祭祀完毕,在墓前与祖宗共同进餐,吃糒珍。

记得孩提时代,扫墓的那几天,简直是我们饲牛奀仔(北方叫放牛娃)的节日。我们故意把牛赶到有墓地的地方,等人来扫墓,以讨糒珍吃。扫墓人,往往备有一些切成两指宽的熟猪肉(五花肉)和食盐。看见我们,会给每人一个糒珍和一块沾了盐的五花肉。如果有人恰好从此路过,也会得到一份。吃完,我们饲牛奀仔便欢天喜地散开,去寻找第二个目标。要知道,那时我们平常吃的是稀饭,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干饭和肉。

冬至的散文11:舌尖上的腊味

文/江初昕

进入冬至,家家户户就着手腌制腊味,只要赶上好的天气,一排排腌制好的腊制品晾晒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成了一道温馨无比的场景。腊味的种类繁多,举凡腊肠、腊肉、板鸭、腊鱼等,似乎少了这些腊味,仿佛也就没有了年的气氛。

每当过年,餐桌上最畅销的菜肴,当数母亲腌制的各种腊味。厨房里仿佛成了母亲表演的大舞台,母亲不要我们动手,只是让父亲屈当她的下手。母亲使出浑身解数,或烩或蒸或炖,拿出各种招式,精心烹饪。

先说这烩吧,母亲最为拿手的菜是火腿烩冬笋了。割下一块火腿肉,切成薄片,火腿色泽鲜艳,肉质如枣红。冬笋剥去外衣,切去根部较老的部分后将其分为两半,再切成薄片,放入沸水中,加入少许盐,焯烫约两分钟后捞出沥干待用。冬笋肉质鲜脆爽口,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之美誉。之后,把火腿先放入锅中爆出油来,直至透明为止,再将过水的冬笋倒入一起翻炒,最后投入葱段、辣椒,随后起锅装盘。冬笋里渗透了腊肉的香味,吃起来醇香无比,美味绝伦。

再说腊鱼煮豆腐包。把腊鱼切成块状,入温水焯一下,去掉腊鱼的重盐味和鱼腥味。豆腐包是自家做的,把豆腐压榨干水分,切成正方形的小块,投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捞出,放置竹匾中风凉,备用。在做腊鱼煮豆腐包时,先在锅里投入葱姜蒜爆出香味,放入凉水,将腊鱼入锅。等水开后,汤汁呈乳白色时,把豆腐包用手撕开一道小口,投入锅中,盖上锅盖,文火煮上五六分钟后,再投入青蒜,出锅。这道腊鱼煮豆腐包的特点是,汤汁浓香,豆腐包久煮而不烂,耐咀嚼。鱼块紧凑不松散,肉质透亮而醇厚。豆腐包饱含汤汁,啖之,腊鱼的醇香掺和着豆腐的清香,别有一番滋味在舌尖上。

相对于炒或煮,炖的方法就要简单点。就拿板鸭炖萝卜来说,一个炭火红泥炉,一只砂钵就可以了。首先砂钵内注入清水,搁入姜片、葱段。待水半开时,投下块状板鸭。水沸后,用汤勺撇去面上的泡沫。盖上盖子,慢火炖至香味溢出。之后,将滚刀切好的白萝卜放入,复盖好钵盖,炖至十分钟左右就可以移出火炉,端至饭桌上。启盖,便能闻到腊味扑鼻而至。汤浓水清,白的萝卜,褐色的板鸭犹历历在目。萝卜吸附了板鸭的油脂和腊香,萝卜入口即化,唇齿满香。板鸭同样融入了萝卜的清淡味,使之变得愈加的酥软和美味了。

阵阵腊香味不时从厨房里飘进我们的鼻翼间,闻着就已经垂涎三尺。等菜烧制完毕,母亲又把自家酿制的甜米酒温好端上桌。一家子围桌而坐,热气腾腾中,大家把盏递杯,传菜酌酒,醇香而浓厚的腊味留存于舌尖上,萦绕在记忆里,久久地消散不开了。

冬至的散文12:山村之冬

文/董国宾

冬至,秋隐,暖退,天地间一派凛意。

太阳横过高山头,一束束阳光照下来,却没了春暖与夏酷,大地沉静在冻土里。枝头枯寂,山月清幽,弯河避在一角停歇,万象没了恬淡、闲适,冬掩藏了心思。

这个季节像是在沉思。

春草蓬蓬,夏花竞放,秋菊灿灿,冬竟了无踪影。一径画廊里,暖春柳绿,千万枝条像细丝般纵横交错。夏雨来得最疯狂,那“噼噼啪啪”声,像说了一番痛快话。秋月也能醉倒你,风轻影移,云片绰绰,最能撩起缕缕情思和遐想。冬呢,只有满眼荒寒了吗?

冬不约而至,气候寒冽,凛意漫漫。薄明的清晨,一走出暖舍,便有寒气袭扰。若耐住性子,从冬的巷口往里走,一幅幅佳意美图,自会展卷而出。

家中有院,院中树木三两棵,冷冬一袭,叶片尽落,日光月影渐渐增多。仰望星空,很少遮障,顿感心怀博大,令人欣喜。

原野苍苍,小山峰一座连着一座,虽不青翠,却骨韵冲天,气势咄人。其冬日之美,夺走了四季。

冬日高悬,风静时走过郊外的小桥,田地里听不到农耕机的“轰轰”声,也不见村姑插秧育苗。辽远原野,鲜有鸟雀低飞,好生事的孩童更不来此走动,好一个安静的闲冬。

走进冬,是要下雪的。见到书上说,雪花是冬天的语言。这或许是说,冬也会美起来。开始的时候,雪不舍得落下来,小雪粒一点一点眨着眼,下下停停,还没说上几句话,又不见了踪影,大地泛着一朵朵白,这里那里点缀着。等没了心思,细雪纷纷霏霏,稍一会儿,鹅毛一样在空中乱舞,满天满地都是白白的影子。小雪花痛快了好一阵子,晨起一看,房舍盖雪,银色铺地,独郊外小河一线灰黑,眼前的世界竟变成了另一个样子。那细雪如粉,纷纷而降,待风停雪止,山野、田地已是一块冻冰。树林里,干枯的枝条也挂满了残雪。雪抱住了这个世界,一幅少有的构图,被雪填满了思想。

可画可歌的冬景很多,小孩童也自有取乐之法。冰溜子是我从小就喜欢上了的,至今都觉得颇有情趣和意味。很小的时候,我对它充满了向往和好奇,就伙同小朋友,拿来竹竿一股脑地把它们弄下来,然后放进嘴里“咯咯嘣嘣”嚼起来。这算不上名堂的冰溜子,现在想来,我是爱上了它的晶莹和透彻。有趣的事真不少,爬冰犁、挤蹦、钻雪洞等,都能在冬冷里发出声音来。

冬景潜在寒冷中,一眼望去,梅朵状如飞蝶,一朵一朵映红了冬的疏枝。冬的深巷里,这惊鸿一瞥的梅给了冬一个世界,这是一个高昂的季节!

冬至,寒来,冰封,冬意里一片景 致。

冬至的散文13:笔行永和

文/汪纯一

瓮安飘雪,冬至季分,塔坡山峦万千苍劲;黔中朔风,浮光云影,贵州墨客一段佳文。看瑞兆纷飞,冰至笔端,逍遥藏蕴;待墨香浓厚,系梦心扉,动魄消魂。轻拂寒风,霞碧层林;缓抒夜曲,天籁流韵。文峰塔下,瓮安歌王甜美高声;红色食府,文坛宿将绝句轻吟。贵州散文学会集俊秀,才子淑女云集,莺歌引凤鸣;瓮安文联作协留佳话,精神高地捷足,虎啸伴龙吟。

今时贵州名家,坐中巴,受颠簸,通幽曲径;更有黔地英豪,走小道,步崎岖,毓涵钟灵。中国梦,瓮安梦,贵州作家聚采风;乌江情,永和情,瓮水长歌添美文。红梅村传说幽怨,朵丁关热血沸腾。老坟嘴温泉水爽,寒坡岭绿茶香馨。千年苗寨写故事,万亩茶园扬声名。绿壳鸡蛋生态美,酥骨鲵鱼原味纯。一路和语叮咚,扬几多欢欣;几段乐音婉啭,寄许多豪情。胸纳浪漫,涣涣白水听唢呐;志追浩渺,朗朗龙滩识乾坤。煤海洗马,九曲流长音韵和鸣;鹰洞蟠龙,百折直前长诗轻吟。涓涓不息长岭河,峡谷神秘幽静;心心难休永和镇,街楼古朴清新。雪之交融,友朋缘深;美之升华,情志双赢。诗文柔骨,溯古论今;书画浩意,造化流寻。袅袅清风携花雨,若诗若景;悠悠天曲涌神工,如梦如春。芳馨意重,枝头雨雪伴柔嫩;风醉知己,街心珠玉留佳音。

秋水伊人,挥笔书画幽谷流莺;豪放志士,千年古邑坦荡激情。书汉赋,写晋文;作唐风,清宋韵。竹帛古体细描绘,光电新篇更推陈。近百贤人聚集瓮安,浪漫逸气秀文峰奇峻;众多高士荟萃永和,潇洒写就随雍江奔腾。

冬至的散文14:冬至节

文/丁梅华

前几天,我给父亲打电话,询问家中情况和父母的身体状况,不知道父亲有意还是无意问我,“新疆能够吃上汤圆吗?”我说只要想吃街上随时可以买到。“你们那儿过冬至节吗?”从与父亲的谈话中才记起,马上就是冬至节了。

冬至节在新疆不算什么重要的节日,这些年只是偶尔想起时,会到街上买些汤圆或饺子,完全不像小时候在家时,父亲那样重视这个节日。

记得小时候,每到冬至节,父亲就会给我们说又“长了一岁了”。早早地就会准备糯米,提前一天用水泡好,第二天找地方加工成糯米面,用来搓汤圆用。在老家,汤圆做法也有多种。最简单的就是,将准备好的糯米面放到盆子里,然后用开水直接烫好,把面和得不软也不硬,然后搓成长条,切成汤圆大小,拿到手上捏成圆心,用两只手来回搓几下,等汤圆表面变光即可。再就是包芯汤圆,汤圆的芯子比街上卖的汤圆稍小一点。一般是用糖、蜂蜜、芝麻、花生米等果仁,用猪油拌好后加工而成。再将加工好的汤圆芯子,放在有糯米面的盆子里来回滚动,不时还要喷洒些水,直到汤圆滚到直径有10公分左右才算完成。这种大汤圆,小时候家里用的大碗,最多才可以装三个,要是现在吃饭的小碗,最多也只能装一个。虽然加工复杂一点,但这种汤圆吃起来就十分可口。记得我小时候一次就可以吃上三个,由此父亲记住了我吃汤圆。

在老家,冬至节也成为祭祖节。早上吃过汤圆,中午每家每户都要“烧经”。大概在上午11点半左右,父亲会把方桌搬到房子的正中央,四面放上凳子,做上一桌菜,盛上米饭放上筷子,每个座位前都倒上一杯酒。然后父亲走到大门口喊逝去的亲人“回来吃饭”。稍等一会儿,父亲就会很虔诚地对着饭桌跪下,叩上三个头便开始祈祷,无非是保佑我们全家人平平安安。他开始烧纸时,便让我们兄弟几个轮流跪倒桌前去拜。有一次我偷偷地笑出声来,还让父亲揪了几下耳朵。

后来,每次“烧经”前父亲都会给我们讲起,我们家有哪些逝去的亲人,他们都干了哪些事情,要我们要牢牢地记住他们,敬仰他们。父亲说祭祖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虽然不知道有没有啥用,但自古以来连皇帝都是这样祭祖的,更何况是我们老百姓呢。最后,还会给我们讲许多关于冬至节的故事。

转眼之间,我已离开家乡30多年。每次回家探望他们,也很难赶到冬至节,没有想到年近八旬的老父亲,至今还是这样情牵着冬至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