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小学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小学的文章1:一个人的守候

文/夏龙河

小学一年级那年清明节,老师说要带我们去给烈士扫墓。农家孩子,从来没出过远门,况且又是去祭拜我们英雄的烈士,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第二天,下着小雨,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陵园里人很多,大喇叭里放着低徊的音乐。老师给我们讲着烈士们的事迹,少年的心里,第一次切实感觉到烈士的可敬。

瞻仰了几个重要的烈士墓后,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活动了。小雨淅淅沥沥的,虽然不大,时间长了却可以湿透衣服。我们几个转到一个不显眼的位置,看到一个中年妇女坐在一个墓碑前,神色肃穆。她的眼前,摆着水果什么的,还有一瓶酒。雨水顺着她的头发落下来,落在肩膀上。

这里人比较少了,神色冷硬的中年妇女吓了我们一跳。我们不敢向前走了,就在那等着,一直等到老师和大队人马过来。老师好像和那妇女很熟,看到老师过来,妇女朝他点了点头,老师说,起来吧,别感冒了。

妇女轻轻地说,没事。然后不搭理老师了,复归肃穆,似乎灵魂出窍,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老师叹口气,对我们说,都给烈士鞠个躬吧。他带着我们给妇女守着的墓碑鞠了个躬。

走远些了,老师才跟我们说起了那妇女。烈士是妇女的丈夫,50年在湖南剿匪死了的。死的时候二十一岁。两人结婚第三天,丈夫就开拔了,一去再没有回来。

丈夫的父母是怕儿子没后人,才让他们两个赶紧结婚的,结果,那几天也没有给家里留下个后人。女人一直守寡,快三十年了。

我们对那个女人肃然起敬。我们不懂爱情的含义,但在我们眼里,她简直就是美丽的祝英台。

此后,一直很多年,每年清明我都能看到那个女人悲伤坚强的身影。一直到我谈恋爱,清明节,我还带着对象去看望了她。只是她不可能记得我的,因为在她的整个世界里,恐怕只记得她的丈夫。那个只有三天肌肤之亲的亲人。

突然想到真是很多年没有去看她了,算了算,她若活着该有近八十岁了,她还继续去看望她的丈夫么?

我决定,清明节去看望她。

关于小学的文章2:我的老师

文/羊昀菲

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教过我的老师有许许多多,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一二年级时教我的杭红老师。

杭老师很爱美,几乎每天都要换一套衣服:今天短裙,明天牛仔裤;今天高跟鞋,明天平底鞋……天天都花样百出,让我们惊叹不已。

虽然杭老师爱美,但她非常关心学生。记得有一次,我去杭老师班出黑板报。由于没戴袖套,把袖子弄得白一块黄一块的。杭老师看见了,连忙帮我拍干净,但还是有点脏。杭老师皱了皱眉头,问我:“怎么不戴袖套?看看你的衣服脏的!”

我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忘了!”杭老师立马把自己的袖套拿下来给我。这可是杭老师新买的,我戴了,杭老师怎么办?我便连忙推辞说:“我不用了,没关系的,一洗就洗得掉!”

杭老师却边帮我戴边说:“那可不行,当心***妈说你。”顿时,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一直流到了我的心田。

等我画完时,袖套早已面目全非了,干净的袖套变得又白又花。我不好意思地还给了杭老师,本以为杭老师会说我,没想到她却关心地问我:“衣袖没脏吧?”

望着杭老师和蔼可亲的笑容,我也笑了。老师,您真是我们的“第二父母”呀!

关于小学的文章3:圈在日历上的日子

文/陆小鹿

我上小学那会儿,挂历还没有盛行。元旦前夕,孩子们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不同花样的硬纸卡片,叫年历片。正面印着明星照、山水风景或者动物图案等,背面则是新年的日历表。

我喜欢挑一张最漂亮的年历片放在铅笔盒里。拿一支蓝色圆珠笔,在日历表上先圈出一个日子,那是寒假开始的日子。院子里有很多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一放寒假就整天聚在一起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或者看小人书。所以,我期盼着寒假。过完春节,我又在年历片上圈出一个开学的日子,提醒自己,寒假作业得抓紧完成啊,马上就要开学了,得收收心了。

日子一天天平凡地过着,年历片上会留下一些不平凡日子的痕迹。比如,春游的日子会早早圈出来,期待着那天可以吃到枕头面包和茶叶蛋。学校运动会的日子也要圈出来,运动会对于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狂欢会,不用上课,可以到处观赛,最要紧的是运动会还有入场仪式,那多半自己也能带妆亮相。六一儿童节也会早早圈出来,提前洗好红领巾,准备好白球鞋、蓝裙子和白衬衫,隆重得仿佛去接见外宾似的。当然了,接下来就会圈出放暑假的日子……一枚小小的年历片上,被我画了一个又一个圈,那些精彩的圈为枯燥的学生生活平添了不少亮色。

恋爱的季节,我和男友属于异地恋。那时候最喜欢在挂历上圈出男友返乡探亲的日子。临男友返乡还有两周,我就忐忑不安了。流连于商场,为自己穿什么衣服去接风而左右为难。试了一件又一件,总觉得挑不出一件最出彩的。恋爱中的女子唯恐给男友落得一个不美的印象。日历上男友归来的圆圈越来越临近,站在镜子前左照右照的次数就越来越多。等到男友归来,自然十分欢欣,日子却过得如箭射飞快。下一次分别又在眼前,含着泪花不舍地问他:何时再归来?他翻着挂历报出一个日子,于是我就很不情愿地在那个日子下面画了个圈,新的期盼又重新开始。

后来,成家了,有了孩子,挂历上的日子开始围着孩子打转。画个圈,这天要带孩子去打针了;再画个圈,那天要带孩子去体检。这个圈是孩子100天纪念日,那个圈是孩子一周岁生日、两周岁生日、三周岁生日……日子在一个圈与另一个圈中悄然流淌,不经意中,孩子已长大,而我,忽而已到中年。

这才想起父母年事已高,愧疚过去遗忘了他们。新年时,急急在日历上圈出父母和公婆的生日,生怕到时工作忙碌忘记了。看着爸妈生日将到,便早早准备好生日礼物,订下宴席,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唯有借助生日这个平台来偿还一片孝心,以弥补平日里对他们关怀不够。当然,日历上还是会圈出孩子的生日、丈夫的生日、还有结婚纪念日、母亲节、父亲节……人到中年,方才体会到上有老下有小的艰辛,看看日历上的圈儿,便知一二。

后来,父亲去世了,日历上又添了几个圈。从前,总觉得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这些节日与我关联并不大。直至父亲走后,才深刻体会到这些日子的重要性。我把这些日子用一个又一个圈圈出来,提醒自己要在那些日子里用自己的方式来祭奠父亲。父亲的忌日也成了日历上的一个圆圈,这个日子让我知道生离死别的痛彻心骨。最疼的伤口常被放在心里最隐秘最柔软的一处,轻易不敢撕开口子,只有在这些纪念的日子里,我才会尽情地释放情感,穿越时空去思念。

日子一天天平凡地过着,而日历上圈出的那些不平凡的日子,见证了一个女子从童年到中年的人生历程。

关于小学的文章4:吾居故事之我的姥爷

文/aiyuan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母亲第一次看了我写的作文,是写父亲的。那时候父亲受伤整整两年,行动不便,没有拐杖寸步难行,饮食起居仍旧需要照顾。在父亲的坚持下,我们姐妹都没有辍学,但家真的只有四壁了,生活捉襟见肘。

或许年少,支撑不了太多生活的苦难,老师布置的作文自己是哭着写完的,母亲是红着眼睛读完的。她没有念过一天书,除了自己的名字,其他的都不会写,但是认字,认得很多字,我们的课本她都能读下去。母亲说:“美丽,我不会写,以后你要能写,就写写你姥爷,你姥爷能写成一本书。”

一直以来,我想写,可始终没有勇气,我怕我粗糙的文笔阐述不了我最敬重的老人沧桑苦难的一生。这些天,总是想,想的脑仁疼,很多旧事都记不起来了,姥爷去世近八年了,再不写,我怕会忘记。

人们对画面的印象总是随着时间逐渐变淡,直至消失。但若有人问我对姥爷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会说是姥爷的脸。那是一张让人想起就会心酸落泪的脸,如果说姥爷黝黑粗糙的连同指甲都开裂的手,承载了生活对他身体的所有折磨,那么那张脸则诉说着他所承受的所有精神上的苦难。姥爷的脸,如同一块被岁月雕琢的黑檀木,黑的发亮,额头的皱纹仿佛从岁月的最深处走来,一直都锁在那里,不论悲喜,从未舒展。嘴唇永远干裂,话不多,闲暇时喜欢静静的晒着太阳抽着烟,或者去街上找老伙计打打牌,从不说人是非,却告诉过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可爱的老人从不吝惜温暖的笑容,不论对谁,总是一副笑脸,即使有时面对姥姥无理的埋怨和谩骂,也是笑。姥爷笑了,脸上就像开了一朵檀木色的深秋老菊。眼睛是姥爷脸上最柔软的部分,深深地镶嵌在布满皱纹的眼窝里,像一窝经时间沉淀的泉,坚定静谧,却装满了他一生中最柔软的感情,善良,慷慨,豁达。

姥爷的故事我知之甚少,这将是我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姥爷和姥姥有五个孩子,四女一子,我母亲在所有孩子中最大。在决定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尝试向母亲及姨妈们了解关于姥爷生平的事,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我希望这些话,仅仅来自我对老人最初及最深刻的记忆,这种感情才是最纯粹的,我不希望夹杂太多他人的情绪和个人恩怨,姥爷已经永远住进了我的回忆里,他自己对所受的委屈和不公都曾只字未提,他老人家是那样的豁达,我想如果他能看到,也一定不愿意看到我翻太多陈年旧事。所以,就写那些我记得的事吧。

有一段时间,我曾特别希望姥爷来我家,那是1999年夏季,我记得那时院子菜圃里的西红柿和豇豆长得正欢。那时父亲第二次入院,为了取前一年受伤后放在大腿骨里的钢针,家里只有我们姐妹四个。姥爷家的地在黄河边的河滩上,那段时间姥爷总是每隔两三天就会来,骑着自行车,后座上永远都是鼓鼓的尼龙袋子,装着刚从地里摘下的蔬菜。有次我刚做好午饭,巷子口就传来了熟悉的自行车铃声,那时我家没有围墙,所以很快就从巷口拐弯的地方看见了姥爷的身影。帮他卸下了后座的袋子,一起蹲在门口把菜分开装好,姥爷起身时一个趔趄就坐在了地上,我吓坏了。姥爷却镇定的说,没事,只是早上没吃饭,后来在姥姥家住过几天才知道,姥爷经常来不及吃早饭就下地了,直到活干完,有时是中午,有时到下午。那会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为了父亲的医药费和累累的债务,家里所有活的死的凡是能卖钱的都卖了。那天除了西红柿炖豇豆和蒜泥茄子,我没有办法给姥爷做任何一个有营养的菜。

姥爷和姥姥的一生都是从苦难的长河里蹚过来的,或者更确切的说他们都没来得及上岸。可我一直都觉得,在他们同行的这一生里,姥姥对姥爷太过苛刻了。或许这样说我的母亲和姨妈们会不高兴,更何况姥姥也已故三年了。那是关于一盘西红柿炒蛋的事。正值暑假,我在姥姥家住,晚饭前姥爷下地回来准备吃饭。桌上有四个菜,西红柿炒蛋,拌韭菜花,还有中午剩的两个菜。姥姥做的拌面,煮好后姥爷接过来一盘准备吃。我觉得姥爷吃那份西红柿炒蛋理所当然,在我家,我爷爷永远都吃最好的,那待遇就如同皇上。可是姥爷的筷子还没碰到菜,姥姥尖锐的呵斥声就传来了:“云(我舅舅的小名)还没回来,你吃啥?”那是一种接近愤怒的歇斯底里,我明显的感觉到了姥爷毫无防备的一哆嗦。那一刻我在想如果角色换成我爷爷奶奶,我想我爷爷肯定在70岁的时候都会把我奶奶休了。可姥爷什么话都没说,酱油拌面就着剩菜和往常一样默默的吃完了晚饭。那时我有好一段时间不愿意和姥姥待在一起。

2007年初,姥爷被诊断为肝癌晚期,在那之前姥爷仍旧辛苦劳作,尽管儿孙满堂,却从未享受过天伦之乐。姥爷拒绝住院,拒绝手术,拒绝化疗,在家中静养。那个时候母亲在家中常常以泪洗面,我很理解她,我们困顿的家境不仅使母亲对姥姥和姥爷难尽孝心,还总是要接受姥爷在各方面的接济。如今在姥爷弥留之际,我们仍旧困顿到无可奈何。

那年我正备战高考,开学后不久的一个周末,我去看姥爷。那时候小姨因产后重病,在家中调养,住在偏西的耳房里。我见过姥爷后去了小姨那边,姥爷精神尚好,还能走动,也走过来看了一下就在走廊的沙发上坐下了。那时候天气已经转暖,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打在姥爷身上,从后面看姥爷置身在一片光晕里,我觉得他像个神态疲惫的老天使。我走过去坐在姥爷对面,那一刻我才看清,在阳光下,那张我熟悉的黑檀木色的脸,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疾病是最可怕的魔鬼,它能将你认为最坚不可摧的折磨到体无完肤。姥爷也不例外,那蜡黄色的病容让我无比陌生,可眼睛还是那样熟悉,善良,慷慨,豁达。我没有说话,因为我知道任何语言在这个时候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姥爷突然开口:“你母亲没念过一天书,却认得那么多字,还能读书,我一直都想不通,都没脸问她是咋学会认字的……”话没说完就哽咽了。我心里酸到不行,我以为这位历经苦难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会因看不到孙儿们成家立业而遗憾,会因撇下姥姥一人而担忧,可我唯一没有想到的是,姥爷会因没送母亲读书而内疚。我生平第一次替姥爷擦泪,我原以为那张脸应该是粗糙坚韧的,可是病魔却将它抚摸的如婴儿的肌肤一样柔软,以至于我不敢用力,生怕碰碎了。

姥爷走前我又去过一次,那次我没看到他,他被舅舅和表叔们围着,母亲和姨妈们都在落泪,我只能隔着人墙听着他一声一声充满痛苦的呻吟。那天我祈祷,如果神灵终将带走他,请快一点,再快一点,这一生的苦难已经太多太多了。

2007年4月30日,姥爷在家中病逝,享年63岁。

如今写下这些的时候,也曾一度心酸,几度落泪。可是,我其实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悲伤,并不是爱不够深,而是我相信,他的灵魂去了天上,就在我头顶的苍穹,每日每夜。

关于小学的文章5:理想有光芒

文/孙善文

关于理想,算是一个老话题。小学三年级,老师就在一个个问我们的理想。我说,要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因为当时感觉军人一身戎装,英气逼人,而且那时《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几乎是天天流过耳边,人人都有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血肉情怀。这么一说,搞得我那一年常常夜里有梦,梦中的自己骑着高头大马,腰别手枪,最大的时候还当上了营长,我一个同学,他叔叔已是连长,当时在村子里已是够厉害了。

我的好多小同学志向更为远大,想当科学家的挺多,至于科学家具体干些什么,估计也没有几个人说得明白,反正是很高尚、很文化的工作。也有一个李姓的同学想当飞行员,大家都没有坐过飞机,只是听有个亲叔在机场搞后勤的另一位同学说过,飞行员每一餐都有鸡蛋随便吃,估计李同学是想吃鸡蛋想得发疯了,以至后来他听说,如果身上有那么一个很小很小的疤痕都当不了飞行员时,他有一段时间都神情茫然至极,因为他的手臂有那么一丁点伤疤。有伤疤就不能驾机飞翔在祖国的蓝天了吗?这个问题我至今也没有答案。

到了小学毕业前,老师又让我们畅谈理想。我突然想着自己应该当一名作家了,那时,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成了范文,县里的一家小报还刊登过我写的小文章,这对于一个乡村学校已属少有,老师都说我是作家的料,这多多少少让我踌躇满志。

有一位曾想当工程师的陈同学此时已想着长大要当老板了。只因班上另一名同学家里开杂货店,虽然店不大,但却是显得挺富足,他常常带点好吃东西与大家分享,一副老板模样,这让陈同学对当老板充满神往。陈同学的理想,自然引发哄堂大笑。现在看来,似乎陈同学是说了大实话,还颇有远见的,现在我们的周围,想成功,想当大老板的人大有人在。

上了中学,直至后来读了大学,发现老师已很少让我们直接在文字上写下自己的理想,或许老师也是这样过来的,知道空谈无益。倒是班主任和负责德育教育的老师常说,希望你们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大学毕业了,家里人与理想有关的想法也挺多的。父亲说,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有份理想的报酬。母亲说,要找一名理想点的媳妇。理想又换了样式,但总在常随常伴。

什么是理想呢?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还真的认真阅读了“百度”的解释。里面写着: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这样看来,对未来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目标追求,也当为人生朴素的理想。理想化为现实,固然不易,但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让生活充满动力和源泉,皆属践行理想的行动了,应给予点赞。

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离开始谈理想的时候已过了30多年,我终没有当成解放军,没有当成作家,更没有当成官员。守着一份平凡的工作,却也没有影响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想想也是,干一份平凡的工作,这似乎不是当初志向所在,但如能干一行爱一行想着做好一行,何曾又不是与理想的光芒一道前行呢?

关于小学的文章6:擎起文明火把的小学美术教师

文/凛然

在小学,一般人眼里,美术老师无非就是教孩子们画个画什么的,没有考试压力,较其他学科轻松。在许多孩子眼里,语文数学班主任老师,才是他们的老师。在很多家长看来,成绩才是硬道理,考试的科目最重要。参加工作成年后的学生,记得或看望的大多是他们的中学和大学老师,小学老师大多被埋在记忆的尘埃里,更何况一个小小的美术老师。而在某些所谓的专家看来,小学老师能上几节出彩的公开课,也就算不错了。

可是,在章丘市清照小学,美术老师李杰,却被社会各界广为传颂。

首先是她所带领的葫芦轩社团,早已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好多单位慕名前来参观。几年来,李杰老师在上好她的美术课,教孩子们画画的同时,又与她的姐妹万莉老师一同研发学校课程,创办了葫芦轩社团。走进她的社团工作室,会让你大吃一惊,欣喜万分。一个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葫芦,展现在你的眼前,会让你怀疑自己的眼睛,这是在小学校吗?你看看,这个被画上了李清照,那个被刻上了弥勒佛,再看看,这些被镂空成红楼人物,那些被绘成了梁山好汉,还有许多画上了各色的山水花鸟,有的色彩明丽,有的朴素淡雅,都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再配上她那娟秀飘逸的毛笔字,更是让你满心的福禄。这些葫芦,或摆放在橱架上,或悬挂在吊藤上,映衬在蓝底白花棉布的背景上,让你置身于美的海洋,心灵通透,浑身舒畅。我敢说,如果你身体不好,或是心情郁闷,来到这里准保你精神十足,疾病溜走。看着室内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你会禁不住拿起一个来细细地把玩,感觉纳闷,你说人家怎么就这么手巧,人家是怎么弄出来的?如果咱拿回家,摆在咱的橱子上,该多好!多少钱一个?要不咱买她一个?这时,如果你恰巧碰上李杰老师,她会微微一笑,如果你有葫芦,我带学生一块为你制作。

看到李杰老师的葫芦轩社团,你一点也不会怀疑学生对她的热爱,家长对她的青睐,同事们对她的褒奖。但是,最令人敬佩的,还是李杰老师,在工作之余,悄悄地进行着一项项研究,做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爱心文明传承。直到2016年3月5日,她擎起的火把,在章丘胡山顶峰,燃起一片火红,迎来热烈的掌声,让清照小学的老师们在微信圈里火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心文化接力,让研究无处不在”的活动,人们才发现并惊讶于这位外表文弱的小女子,有着何等高尚的爱。

惊蛰这天,清照小学户外团队到胡山踏青。老师们登高远望,行走在春天的阳光里,一路欢歌,一路笑语,大家你追我赶互相帮助,呼朋引伴,踏春赏景登险峰,健身强体心花怒放。一路上,许多老师手里还提着塑料袋,将废弃的果核纸盒收存带下山,放在垃圾箱里。保护环境,真是践行在点点滴滴。所有路过的游客都对这支浩浩荡荡的清照户外大军刮目相看。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来到胡山顶峰,那座寺庙遗址前的废墟旁,大家正准备休憩时,李杰老师却提前来到那两块在地上静静躺着的石碑前,拿出自己亲手制作的两块红色压膜卡片,放在碑上,告诉我们:“这就是碑文的内容和撰写者简介,由于岁月的侵蚀,个别地方损坏,我来过这里多次,将碑上的字拓下来,回去查找了许多史料,进行了一番考证,才知道,原来,撰写碑文的人是清代的一位大书法家,他的名字叫于书佃。”李杰老师指着碑文介绍着,顺她手指的方向看去,于书佃几个字清晰可见,“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但如果我说他题写的另一块匾额,你可能有印象,济南大明湖南门的“大明湖”三个字,大家都比较熟悉吧,就是他题写的。这块碑文的内容就是介绍这座寺庙的修建过程和历史,虽然寺庙没了,但这两块石碑还躺在这里,告诉人们曾经的故事。我将碑文内容和自己研究整理的文稿打印出来,制成了压模卡片,现在,把它挂在这里,以便让每一个到过此地的人都能了解这一历史,也算是一种文化传播吧。”她一边说,一边用红绳穿过卡片上边的打孔,在老师们的陪同下,悬挂在旁边的树上,小心地系好,“清照小学的老师们,今后,如果我们谁再来这里,发现这两个公益牌不慎损坏或遗失,下次爬山,请重新挂上……”

“好!”巍峨的胡山顶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粉色的公益牌和红丝带在春风中飒飒飘动,李杰老师像一团火焰跳跃在人们心中……

关于小学的文章7:球鞋的记忆

文/崔树杰

他,我的小学班主任。记忆中,没见过他的妻子,他靠着每月十几元的微薄工资,拉扯一双尚幼的儿女。那时孩子们都穿家做衣服,他,当爹又当娘,缝补洗涮,下地劳作,困难不言而喻。但他从未耽误过我们的学习,教学通俗易懂,要求严格,我们从内心里尊敬他。

我家境困窘,再加上单门独户,一些大家族的同龄人总喜欢事事占上风。当时我们玩“跳山羊”游戏。我当山羊的时候,他们总故意骑在我的身上,还“嘚儿——驾”地大声吆喝,围观的人还“嘎嘎”地笑。可当我跳山羊时,就故意躲开,摔我个腚墩儿。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年级有次课间,一个胖墩儿又骑在我身上炫耀,我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一缩身摔他个“狗吃屎”。不成想他恼羞成怒,扑上来,我们就扭打在一起。同学们见势不妙,报告了班主任。

胖墩儿是村支书的宝贝疙瘩,老师会不会向着他?我用眼偷偷地瞅着老师。老师一一向围观的同学了解了全过程,严肃批评了胖墩儿不该先动手打人,也批评我不应戏弄胖墩儿。老师还告诫我们同学间要互相友爱,比学习。事后老师鼓励我用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德赢得同学的友谊。那天,我感动得哭了,我感谢老师的公平,我发誓,年终我一定考第一,并被评上“三好学生”。

五年级,学校开展秋季运动会。1000米长跑运动员一直空缺着。看到老师愁眉不展,最后竟要放弃这一项。我想作为班长,我理应挑此重担;作为学生,或许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运动会,报答老师的恩情。我终于自告奋勇报了1000米长跑,并信誓旦旦地说,一定不给班级抹黑。

运动会如期召开。我惊奇地发现,很多同学穿上了当时几元一双的白球鞋,而且成绩倍增。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拥有一双,好为班级争光。但是球鞋还是奢侈品,对我更是空想。

1000米比赛开始检漏了。这时,只见老师急匆匆走来,冲我招手。“快换上球鞋,从供销社新买的。”老师脸上冒着细汗,催促我。“不,老师。我不穿也能跑好!”我激动极了。“怎么?连老师的话都敢不听?快点!”老师竟板起了脸。

新球鞋散发的清香,给了我无穷的力量,那次1000米比赛,我竟然得了第二。那双白球鞋,我一直珍藏至今。

可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却因积劳成疾,不治而去。那双白球鞋,是老师留给我的唯一纪念。

现在老师虽不在了,但那球鞋的记忆,它所散发的爱的气息,将永远留在我的生命中。我的恩师——刘升瑞,您一路走好!我一定把您的爱传递下去,春风化雨,培育桃李满园芬芳!

关于小学的文章8:放学路上

文/小令君

这次回家,路过小学每天要走的那条路时,故意松了油门,想看看都有什么变化。可还没两分钟就开完了一条路,我惊讶地转头看,没变短啊!

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放学走这条路的时间,应该是45分钟。

每天路过途中几棵树,都会停下来踩树下的小果子;在炸串儿的摊位买上几串香干年糕;拐进文具店看看有没有好看的小本子;偷偷看看五金店门口眯着眼睛睡觉的老头儿;路过小卖部,忍不住买一包干脆面,看到里面赠送的卡片又是黑旋风李逵,就哀叹一声,把干脆面嘎巴嘎巴掰碎了去喂前面那只小狗……

我爸妈一直觉得我很辛苦,45分钟才走到家,吃个午饭,基本又得开始往回走了。估计他们心里也小愧疚,因此每天午餐很丰盛。于是我更加愿意每天慢悠悠地走。

有一次我爸路过学校,目睹了我这一路,就气急败坏地一个栗子敲我脑壳上,那顿饭,他很没好气地把炖好的一大碗猪蹄挑了一半出去,说晚上再吃,似乎在后悔一直以来为了慰劳我而用了好伙食。之后,我知道了这条路其实只要走15分钟,可我仍然每天走成了45分钟。

虽然舍不得半碗猪蹄,可无奈每天都会被不同的人和物吸引,在不同的地方逗留,日复一日走了五年,从未觉得这条路走腻了。

后来,我的座驾越来越好,速度也越来越快,快到来不及看路边的景色,每天面对不同的人和事,但似乎也都一模一样。总觉得生活掉进了一个怪圈里,没有太多令人惊喜的事情。

我不断去做更多不一样的事,觉得这样应该能跳出这个怪圈。我不断地把一段45分钟的路努力走成15分钟,可这省下来的30分钟也没有为我带来更多欢喜。

我在路边停车,放下手机,往回走,慢慢地走,一路张望。在路人偶尔诧异的眼神里,在冬日温暖的阳光里,有些迟迟得不到答案的疑问,明白就一瞬间的事。

那些想要的新鲜和欢喜,是被我自己给弄丢的。我走得太快了,快到没发现丢了它们。我想,我们都曾是丢掉了30分钟的孩子。

关于小学的文章9:借口

文/李文明

我们中心校在一个镇上,下辖3所小学和8个教学点。3所小学中的赵庄小学规模较大,除了200多名小学生,这所学校还有两个学前班和80余名幼儿。

这些年,上面给我们的经费不少,可管理很严,花一分钱都要到局财管中心去报销。学校的一切开支,必须由中心校长同意并签字,还要提供正式的票据,下面学校的校长和教学点负责人,基本上都没有财权。

五年前,上面就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可学前班的幼儿,不但学费没免,还逐年增加,由原来的每学期100多元,变成了现在的240元。

去年春天,我被提拔为我们中心校的一名副职,主抓卫生、后勤与学前教育。

赵庄小学的校长姓贺,人活泼,脑瓜灵。逢年过节,他常想方设法为他们学校的老师搞一点福利,还不忘给我和刘副校长各一份。去他那边检查工作,他还常带我们去饭店吃饭。我有些纳闷:学校的开支要到局财管中心去报销,还必须由中心校长签字,他这样花钱我们校长能同意?再说,也没听说他报什么吃喝的票据呀。学前班幼儿的收费也要全部上交中心校,不允许自收自支。又是下饭店又是发福利,他花的哪里的钱?总不至于从自己家里拿钱吧?

暑假后开学,学校都招了学前班新生。那天上午,我和刘副校长去下面检查工作,临行前,校长要我查一下各校学前班的人数,回来后报给他。

来到赵庄小学,我去清点学前班的人数。我点了点人头,两个学前班,一共有96人,正要往本子上写,贺校长拦住我说:先别写,这里面有几个年龄小的,一说上学就哭,我们不收,家长说要试学一段,硬往学校塞,估计上不成,不能算数。

“有几个?”我问。

“有十一二个。”贺校长一指边上的几个小脑瓜,跟我说。

“还有三四个是随打工的父母在这里,过段时间就要走。”贺校长又说:“我们的学前班实有人数也就是80个吧。”

过了一个多月,我又去赵庄小学。来到学前班,发现还有94个幼儿。贺校长说:有十几个幼儿还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估计呆不成。

快年底时,我再去赵庄小学。一清点,学前班还是有94名幼儿。贺校长又解释说:有几个年后就随父母走了,有几个半年也没来几天……

中午,贺校长带我们去饭店吃饭。几人喝了些酒,贺校长红着眼对我说:“我说老……弟呀,你老清点什么?我不少报几个学前班的幼儿,咱们拿什么喝酒,我拿什么搞福利?”

关于小学的文章10:山里小学

文/陈绍平

很久就想写一些关于山里小学的文字,可又不知从何写起,究其缘由,也许是自己对她太熟悉反而陌生起来,或者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吧,于是,对于她,有的是敬畏,有的是记忆。

八十年代后期我来到这里,一长溜的瓦房,一堵堵土坯房,构成了一间间教室。那时,每年的三月一日春季学期开学,九月一日秋季学期开学,开学时间不提前也不推后。开学的第一周,都是班主任老师领着学生平整教室,先用锄头把教室的土挖松,又从学校后面的山坡上运来黄泥巴,铺平后洒上水,就用木板反复夯很多遍,教室地面就平整结实了,第二天学生就可以坐在教室里上课。特别是冬天,刺骨的寒风从窗户吹进来,冻得人根本受不了,我们就到学校领来白纸,自己到食堂端来米汤,把一张张白纸糊在窗户上,一个冬天就这样遮风挡雨。

山里小学的教学条件相当的艰苦。没有电,晚上点的是煤油灯,学校每月给教师发两斤煤油票,自己到街上供销社去打,煤油很金贵,还要节省着用,不然一个月就不够用,晚上备课改作业就全靠它了。我还清楚地记得,一年有两个农忙假,春天插秧和秋天收割的时候,学校就放假一周,老师学生回家帮忙干农活,年年如此。

最有趣的是当值周教师。上课下课都由他负责,计时用的是一个手提闹钟,打铃用的是一个摇铃,时间一到,值周教师边摇铃边喊:“上课啰,上课啰”,下课时间一到也喊“下课啰,下课啰”,一周结束后,就把这两件宝传给下一位值周教师,乐此不疲。年轻人有时贪玩,一不小心错过了摇铃的时间,就会受到学校领导的批评,后来那就两样东西不离手哪!保证不出差错。

进入九十年代后,山里小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修了教学楼、学生运动场,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山里小学真成了山里孩子的乐园。

每天清晨,当上课的铃声响起的时候,那是山里小学最动听的声音,于是,琅琅的读书声从教室的窗口传出来:

我们的学校在小山脚下,

四周的树木青翠挺拔;

我们的校园宽敞明亮,

到处盛开着朵朵鲜花……

关于小学的文章11:传递正能量

文/景宏伟

他,张生太,是东山小学校长。向大家介绍他,只因由感而发。我每次接送儿子上、下学,都能看到他带着红色执勤袖章站在马路中间的黄线上,指挥交通,时而跟学校附近的小商贩攀谈,时而牵着最后一名过马路学生的小手,一年四季,酷暑严寒,几年如一日,每每经过我都下意识寻找他的背影看一眼,好像在从他身上获取一股动力,一种正能量。相比之下自感浮躁,也许为人母的缘故,把大多精力放到了家庭。上班的路上,虽而搜索记忆。

他跟我姥娘门上的表哥是同村,同龄,从小一起长大,工作后在同一所小学当教师。我们是邻村,他俩每天骑着“大金鹿”自行车上下班都要经过我的家门前,所以经常看到他俩,虽不说话,但很熟悉。那时我刚上初中,但能感觉到他俩在教师队伍中已是头角峥嵘。大山里的孩子,有一个“铁饭碗”,自己有成就感,家人也光彩。自己也觉得他们是学习的榜样,将来的人生目标。后来他俩借调到政府工作,再后来又回到教育工作,再后来听说他俩都进城当老师了,以后就很少见到了。直到我的儿子开始上小学时,听说他是校长。

孩子跟老师在一起度过的时光远超过跟父母,一位好老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前几天,东山小学特邀全国着名心理学专家、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第一实践者、金牌首席讲师赵一博先生,到校做题为“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命运”演讲报告。学校领导、教师、三——六年级全体学生与家长一同聆听了本次精彩演讲。演讲报告第二部分以感恩为主题,感染了每一位聆听的家长和学生,深深地触动了大家的心灵。让孩子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教育孩子先做人后做事,做人比做事更重要,收到很好的效果。相信学校有这样一位领头雁,将带动学校全体教师将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

当下,从上到下各单位都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普通社会公民,共产党员,并非做出传奇的事迹才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普普通通,实实在在,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活动最大的成效。生活中,若能发现,会有许多人或事,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使之更加热爱自己新的工作岗位,不管是否适合,是否喜欢,我都会因为拥有而去热爱它,工作只有热爱才能喷涌出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

关于小学的文章12:墙头上有碗油汤面

文/王桂书

我读小学一年级时,村小学正扩建,我们二十多个学生,暂时在方家大院上学,我们的教室,是以前的私塾学堂。

老师姓孟,三十多岁,像竹竿一样又高又瘦。

一日上午,我们正在写字,猛然闻到一股奇特的香味,浓浓的葱香味。一抬头,看到搁黑板的矮墙上,放着一个青花细碗,一双竹筷放在碗上。那是一碗面条,香气四溢的面条。要知道,吃油汤挂面,对大家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我们的眼睛怎么也舍不得离开,直到老师背过身子,把面条放进肚子里。

哪来的面条?老师刚出教室,我们就相互询问。

“方金莲家的。”我的同桌方小红说,她也住在这个院子。

我们的目光“刷”地集中在第一排一个女生身上。她叫方金莲,扎着两条小辫子,用红毛线在辫梢绑了两个蝴蝶结。我们看着她,像要在她瘦小的身上找出答案一样。

一定是方金莲的奶奶端来的。

方奶奶是一个裹脚老太太,见到老师总要搭讪几句,一同走路时,非得让老师走前面不可。背了老师就说我们,不要对老师高声说话,不能惹老师生气,我们特厌烦她的唠叨。

不久,我们发现,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方奶奶就叫金莲回家。待金莲进屋,她一屁股坐到门槛上搓麻线,两腿分成八字,小脚蹬在地上,显然是不想让我们进屋。有一次,趁方奶奶站起身给老师打招呼,一个同学钻进了屋里,同学出来后告诉我们,方金莲在吃罐罐饭。罐罐饭是奶娃娃吃的,我们听到这话后,自然是惊奇又别扭。我们叽叽喳喳议论着,待方金莲回到教室,我们故意学着奶娃娃的叫声,然后就是一阵又一阵哄笑声、尖叫声。

入冬不久,迎来了第一场霜,院子里的小水坑也结了冰。这天,矮墙上又放着青花碗,白色烟雾在碗上盘旋,一阵寒风把香味吹得满教室飞。香味浓浓的面条,加剧了我们的饥饿和寒冷,让我们都变得亢奋起来,大家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掩盖了老师的讲课声音。

“抄写课后生字!”孟老师大声说道,细长的脖子上喉结滚动,他端着碗出了教室,我们从墙缝里看他去了方金莲的家。

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对方金莲的奚落声此起彼伏:“金莲吃罐罐饭咯!”“好吃狗!”后排的同学拆散她的蝴蝶结,方金莲连头也没回一下,像一个木偶,端端正正坐着。

二年级上学期,我们转到村小上学,方金莲没有跟我们一起到新学校。她不得不终止学业,原来她早就患上了肺结核。

开学不久,学校要求我们把方家大院的桌凳搬到学校,作为备用,我们十多个学生坐着拖拉机到了方家大院。方金莲和奶奶在外面桌上吃饭,我们呼啦一下跑了过去。方金莲吃的是白米罐罐饭,脸上沾着草木灰,奶奶碗里是黑糊糊的干酸菜,几块红薯皮,在碗里荡着。见到我们,方金莲局促不安地站了起来,方奶奶急忙把碗往屋里撤。

“孟老师!快请坐,让你笑话了,我们半上午才吃饭。”方奶奶从屋里搬了一个凳子出来,用帕子擦了又擦才放搬到孟老师面前,她自己坐在一个矮凳上。

我听到方奶奶跟孟老师说:“金莲又吐了一次血,我们听你的话,等卖了猪就到大医院去治疗,她还小,不能像***一样病死。”

“这就对了,要信科学。”孟老师说。

“我们这里要是还招生就好了,金莲就能多读两年书,文化人才有出息。我们这里就数孟老师文化高,又会写信,又会算账,又讲道理,这一弯一转,老班少辈没有一个不尊敬你的。”

“这里不会再招生了,孩子的身体比读书重要。”孟老师说。

“哎!哎!多谢孟老师关心。”方奶奶连连答应。

方金莲胆子小,成绩差,我们平时都瞧不起她。要离开方家大院了,我们都默默地有些不舍。婆孙俩一直跟在孟老师后面,车子开了好远,她们还站在路口。

我们读四年级时,孟老师不再教我们了。有一天我正向教室跑去,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叫“方金莲”,循声望去,见一个瘦瘦的女孩子一边跑,一边扭头看我,两只红蝴蝶在背上跳跃,她进了一年级教室。孟老师拿着课本,站在教室外面,等待第二遍钟声。

我一阵激动,恍惚间看到矮墙上袅袅的烟雾,又闻到浓浓香味……

关于小学的文章13:云端上的香水月季

文/黄钰翔

居住在实验小学花田里的香水月季欢欢和她的兄弟姐妹一直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飞上蓝天。

一天清晨,欢欢对她的哥哥乐乐说:“我们怎样飞上蓝天呢?”乐乐说:“只有借助风的力量。”欢欢失望地低下了头,因为风不常来到花田。欢欢只好天天等,夜夜等,但吹来的只有那细细微风。她叹了一口气:“梦想,你在哪里?”五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又一天,乐乐对欢欢说:“你真的要一天天等下去吗?”欢欢依然在等风。欢欢挺住身子,用心凝望着夜空。闪烁的星星更亮了,皎洁的月亮更白了,无边无际的夜空更黑了……欢欢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依旧沉睡的欢欢听到了乐乐的喊声:“欢欢,梦想就要实现了!”欢欢激动地冲进风里,但碰到的不是风,而是厚厚的墙壁。

欢欢从睡梦中惊醒。她哭喊着:“为什么……是梦?”她边哭边凝望着哥哥,哥哥对她说:“其实我们并不希望你走。”欢欢没有理睬哥哥,继续看着天空。

几天后,“大风来了!大家快躲好,小心被吹走了。”欢欢依然在凝望蓝天。乐乐朝她大吼:“欢欢,快回来。”“不,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欢欢抗议道。“风会把你的根吹断的。”“不,它会把我带到可以让我生长的地方。”“随你便吧!”欢欢冲进大风里,她第一次在空中看蓝天,第一次与蓝天接近。她飞啊飞啊,风带她来到全世界。最终,她停在了一朵形似棉花糖的云上。

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永远停在了云端……

关于小学的文章14:纸模

文/伍柳

记得上小学和初中时,我喜欢做纸模。从文具店买来飞机、舰船的纸模图纸,回到家专心致志地剪贴、装配。做完了一个纸模,就有一种成就感。

多年以后,当我再去文具店和玩具店打听是否有纸模出售时,售货员不屑地说:“现在谁还玩纸模?早过时了!”

我无言以对。确实是这样,现在孩子们的玩具很多都是高科技产品,只需简单地动动手指,拨动几个按键,就能将玩具玩出花样。可我发现有些孩子对那些高科技玩具似乎兴趣不大,摆弄几下就兴味索然地将之扔在一边。

总觉得这样的玩法是不是缺点什么,比方说,这些玩具都是现成的产品,孩子们缺少了参与的过程。我们小时候,玩的结果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其中。就拿纸模制作来说,最令人投入的就是整个剪贴装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增加了知识,增长了见识。经过自己的双手,将一个个零部件装配成一个立体的模型时,那种愉悦感是令人陶醉的。

所以,不要小看纸模这种基础的手工制作,它的意义还是挺大的。当然,这只是一己之见,不知是否也过时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