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今年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今年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今年的文章1:一别一辈子

文/荣荣

今年已经是婆婆离开的第九年了。她的相貌仍然清晰,声音却早已模糊了。思绪常会回到九年前她弥留之际,大人们把我推到她的跟前,她嘴里含糊地叫着,荣荣,荣荣……她那时还挂念我。

她最终还是离开我们了。她信了一辈子的佛,受了大半辈子的苦,甚至死的时候都不是舒舒坦坦地离开,我没能问她,苦不苦?我似乎知道她的答案,甚至她回答时菩萨般慈祥的微笑:“不苦。”

回老家烧纸,去往坟地的时候走了一段未铺好的泥泞的路,弄了一脚的泥,可是我觉得,就该这样,保留故乡最原始的一段路,踏过泥泞翻山越岭为亲人烧纸祭拜,才算是对亡者最深的缅怀。

还是不善于在坟头给婆婆说话。妈妈说:“你在心里说吧,你婆听得到。”我只是久久地望着墓碑发呆。记住了婆婆的名字,记住了她的生卒年。我是个多么后知后觉的人,当我明白她对我的重要性,明白我对她的想念多深刻的时候,已经过去好些个年头了。每当想起她时,脑子就像过电影般,是无声的,黑白的。

她烟瘾大,却很少抽香烟,成天拿着烟袋锅子嘬啊嘬,我喜欢帮她装烟草丝,看她抽烟时逍遥满足的样子。她银白色的头发总是一丝不苟地盘着,大家都不清楚她的头发究竟有多长。她教我剪纸,小时候我坐不住,随便剪一两下就出去玩了,回来看她剪了那么多好看的,有双喜、有花等等。每逢中秋她就会做那种传统的月饼,我不吃,她就会一直哄我,直到我吃为止。她是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她做的饼都很好吃,尤其是那种硬硬的。

每听到说老人重男轻女喜欢孙子多过孙女,我就会十分得意。不管是爸妈叔婶和那些哥哥们,谁稍稍欺负我,我便会跑到她跟前去告状,她就会训斥他们。如果爸爸把我说哭了,她更是急得和爸爸翻脸。他们都说,你婆最疼你。我也视作是理所当然了。

她去世的那天下起了雨,把那个闷热的午后弄得更加狼狈。农村有个习俗是确定人死了之后会摔一个碗,叫让路,然后才可以哭。大人们哭得伤心,哥哥们哭得伤心。除了我。我茫然地去屋子里给他们取纸,然后怔怔地看着躺在那儿的婆婆。那时少年的我明白死亡是怎么回事,却没有本该有的伤心。时隔这么多年,我还是搞不清自己当时的状况,可我明白不流泪,不意味着不想念不在乎。那之后三年,我每年都生一场大病,不想说这只是巧合,我更愿相信这是她选择让我守孝三年。

我很想她,想时光倒流听她嘬着烟,给我讲讲人的一生究竟怎样才能知足,才能善良,才能简单,才能拥有信仰,无怨无悔。像她一样。我想静静地坐在她身边,从清晨到日落。而她若能托梦告诉我,她在那个世界过得很好,她亦深深地挂念我,我便足矣。

关于今年的文章2:正月漫步

文/张梦婕

今年没有回老家过年。大年初七那天,先生说,那么咱们去书院门,给你补上一个文化的年节吧。好啊,我就喜欢去书院门逛一逛。

先生是教授级高工,但在家里是身兼多职。女儿是我的爱徒,读书、写作、书法我们两个皆爱。偶尔我们在家读得兴起时便唤他“男仆”。一头雾水的他懵懂地问,何事,何事?

今天有先生陪着,我们师徒皆喜,漫步于小巷深处。

古都西安的年节,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高高的城墙门上的对联,还有城墙上的灯会。

进了顺城巷,爱徒欢呼起来,原来年前的对联一条街已经撤走,变成了灯笼的海洋,那造型奇特、典雅的灯笼映照着孩子红彤彤的脸蛋,她出神地望着、忍不住走上前去摸摸这个,看看那个。

到了书院门,一幅幅书法作品、国画,手工艺品、玉饰使得人眼花缭乱。但真正大气凛然的书作,总让人如沐春风。

正月里的书院门,比起平日少了喧嚣,多了沉静与文雅。有很多老外拿着相机,咔嚓、咔嚓地拍照,大概这古中国的文明与悠然让居住在异乡的他们也神往吧。那一家家卖紫砂壶的、青铜器的、玉饰的、字画的,都敞开了门,安然等着顾客上门。只有店铺中间的人行道上摆摊的煞是热闹,皮影、剪纸、手工艺品,吸引着从异乡归来的游子,他们回家过年,刚好来书院门走走,感受这神秘古雅的文化气息。

在一个特价书店门前,我停下了脚步,给爱徒和“男仆”说:“假如二位以后找不到我,就到这家书店来,我一定是在这里乱翻书。”

“你这个闲人。”这是先生对我一贯的评价,平日里他才不屑跟我逛个古街,淘两本书的。今天竟然如此宽容,我看准了《历代名家墨迹》,他竟然也点头恩准,说,这就是我给你推后买的年货。

“好呀!”

爱徒说:“还不如给我妈妈买支毛笔吧。”

“天哪,太好了。”

五支兼毫尚书的毛笔放在了我的包包里,又买了二十刀毛边纸,年货总算置办完毕,可这办年货的时间竟然推后到了正月初七,好在一切都符合我的心意,也就欢天喜地了。

很多年一家人都没有如此悠闲地散步了,前几年先生总是出差,不常在家,爱徒年龄尚小,很多时间我们都忙得顾不了彼此。

先生问:“你那些天真的理想还没有泯灭吧。”

“对呀,假如我可以在书院门给某位书画大家当个跟班,就很满足了。”

话音未落,只见一店铺门前赫然贴着一张招聘广告,原帖如是:“聘女营业员:面目苦闷、不读书、舌钝,请另谋高就,叩首。”

先生调侃:“你不就是这个店铺所要拒绝的人吗?”

爱徒急忙说:“我相信我妈妈一定能够应聘到这个店里的,我妈妈有一个优点,面目不苦闷,很开朗,还爱读书。”

嘻嘻,就这样屋檐下的一家人在书院门度过了正月里最开心的一天。

不知道谁家的音响在鞭炮还没有止息的午后,唱开了——“正月里来是新春呀,青草芽儿往上升唉哟。天凭日月你就凭上心唉。凭上心唉,哪哈依呀……”,欢快喜庆的旋律让行人不由得驻足、颔首,喜上眉梢。

正月里很多的故事都在生发,如春草一般生生不息,让人们放下了担子,歇一歇再上路。正月里的味道清淡家常,足以滋补脾胃,让一年中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喜悦与欢乐。万物生长,寂静中生机万千,对于一个生命,人生里有正月,休养生息,诗书漫卷,便就欣欣然也。

关于今年的文章3:我的“怪”奶奶

文/袁雨曦

奶奶今年60了,她的故事坐在小板凳上听上三天三夜都听不完。奶奶是个“怪”人,她不会做饭,不会织毛衣,不会包粽子……数落完她的一大堆“不会”,我还是从心里喜欢她。

因为车祸,奶奶动了脑部手术,所以她到现在都不记得我的名字,一直称呼我“阿妹”,听着也挺亲切的。奶奶平时就是个“大小孩”,高兴的时候,一直叫着我“阿妹,阿妹”,不高兴的时候,嘴巴撅得老高老高,妈妈形容“可以挂十八个油瓶”,哈哈,真是太形象了!

奶奶现在整天泡在她的菜地里,我经常数落她:“你怎么天天有活干?能不能休息休息,看你满脚的泥。”这时,奶奶会乐呵呵地说:“我最喜欢种地了,最近我又开了一块荒地,今年的菜不用愁了。”是啊,我家每天都能吃到田里新鲜的蔬菜,这真是奶奶的一大功劳啊!

奶奶是个节约的人,她平时都是穿着她的“破衣服”忙里忙外,新的衣服都挂在橱柜里,等着走亲戚时穿。虽然节约,但奶奶绝不是个邋遢的人,我总感觉她每天不是在种地,就是在洗衣服。但是,有时奶奶真是“节约到家”了。例如放个洗澡水,妈妈在时,我可以在浴缸里游泳;而奶奶放的那一点水,就感觉自己搁浅在沙滩上,哎……

有时,我也会缠着爸爸听他讲奶奶以前的故事。奶奶的故事可跌宕起伏了:在山上挑石头时差点送了性命;出了车祸,肇事者至今仍在外逃……听着听着,我禁不住哭了起来。

奶奶,尽管你的火爆脾气不那么可爱;虽然你的“破衣服”曾让我有些难堪,但我一直在心里爱着你,奶奶,孙女会让你幸福骄傲的!

关于今年的文章4:母亲的城市生活

文/刘小兵

母亲今年六十有五。去年,自父亲走后,我把母亲接到了城里。

一开始,母亲颇有些不适应。出个门,不是电梯就是坐车,一进家门,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锁,全然没有乡下大杂院的热闹氛围。三个月不到,母亲就嚷着要回乡下老家。我一下没了主意,左劝右劝,母亲就是不听,说还是乡下过得自在。妻却不慌不忙,请小区的张大妈当起了说客。张大妈以前也住在农村,刚住进这个小区时,同样是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后来,张大妈在小区一群大姐的劝慰下,跟她们学会了跳广场舞,还加入到她们的QQ群,逢节假日大家在群里一发动,老哥老姐们集体行动,往往能采购到许多便宜的物品。慢慢地,张大妈在城市小区体会到大家的热情互助,驿动的心,就渐渐平息下来。

张大妈的好一番劝导,感动了母亲。她答应张大妈说,先暂住一个月,如果还是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就回乡下老家去。为了留住母亲,我和妻子私下商量,提高伙食标准,再给母亲买两套时尚的衣服。面对这些物质生活的改善,母亲“不为所动”,每餐很少吃肉,净吃些蔬菜,两套时尚衣服也很少穿。但有一样,却让我和妻子暗暗高兴,那就是,每天吃过晚饭,母亲就会跟着张大妈一起去小区的草坪去跳广场舞。一个月不到,以往略显“福态”的母亲,身子骨明显瘦了一圈。一天晚上,张大妈找母亲有事,瞧见母亲挂在衣架上的两套新衣,起初以为是母亲自己买的,经母亲一说,张大妈很是羡慕,说你儿媳真有眼光,这衣服十分匹配你的容貌和气质。张大妈说完,让母亲穿给她看看,母亲故作羞涩地含着笑,穿着新衣,在张大妈面前走了两圈,张大妈竖着大拇指,一个劲地直说“好看!”。我正好给张大妈端茶进来,瞧着母亲落落大方的样子,也赞不绝口。那当儿,我瞧见母亲饱经风霜的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红晕。

很快,一个月的时间到了。我和妻子的心久久悬着,生怕哪天母亲会提出回乡下老家的事。这天晚上,一家人吃过晚饭,我刚走进书房,母亲就蹑手蹑脚地跟了进来。瞧着母亲有些不太自然的神情,我心一紧,莫不是母亲要提回乡的事情?就在我盘算着应对之策时,母亲嗫嚅了半天,终于道出了实情:“兵子,妈想加入小区老妈QQ群,你能不能教我怎么上QQ?”一颗久悬的心终于落了下来,我赶紧把母亲请到电脑旁,给她申请了个QQ号,并加入了小区老妈QQ群。然后,教母亲如何打拼音,如何发送,在我手把手的教导下,母亲上手很快,当晚就摸清了上QQ的套路。群里的老哥老姐们见母亲终于加入了他们的QQ团队,有的输文字,有的发图片,对母亲的入群,纷纷表示欢迎。母亲也高兴地回了四个字:感谢大家!

时光匆匆,一晃,母亲跟我在城里生活已有一年。如今,她每天都气定神闲地迈着四方步,悠然地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呼吸着城市的新鲜空气,分享着城里人的幸福和热情。岁月如流,随城入俗的母亲,用恬淡的心,使每一个平常日子都溢满了安详和惬意。

关于今年的文章5:故乡的秋天

文/九满

今年十月,我回到了故乡——下柴市。

那天下午,我独自走出家门。天空湛蓝湛蓝,原野坦荡,稻浪翻滚,朝天椒像红地毯一样铺设在菜园,苎麻地已经空旷了起来,红薯开始从地里被刨出来。丰收的果实,正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农家的院子里,让庄稼人的眼里溢出收获的喜悦。他们的视野已被大自然丰厚的馈赠所充满,在万物即将进入一个沉寂季节之前,晴好的天气和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让颗粒归仓的愿望得到满足。

阳光洒在那收割过后的田野上,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哪里是水田,哪里是旱地,哪里是田埂,哪里是小溪,都看得清清楚楚。有些空地里,长了些杂草,牛儿在里面埋头吃草,时不时甩下尾巴,显出难得的悠闲,鸡们在稻田里啄食着农家遗落的粮食或虫子,一蹦一跳的。原野,只有在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

荷叶枯萎了,蜷缩在枯枝上,风一吹,无力的摇曳几下,便从枝头折了下去,贴近了水面,任风怎么刮,也只是懒懒的抖动几下,再也飘舞不起来了。最后一瓣荷花,也不再是洁白,微微的泛出黑黄,随着莲蓬在风中摇晃几下,也倏的掉进水里,像孩子们折的纸船,在水面晃荡着,又随风吹进了枯枝败叶里,瞬间就不见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秋的特产,更是乡村的特产。因为乡村处处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秋蝉的嘶叫,在乡村和蟋蟀、老鼠一样,简直就是农家养在屋里的家虫。

燕子时而高高地飞向天空,时而又低飞在草木抑或竹林里,时而成双齐飞,时而又成群而来,像勤勉的保安,来来回回不断地逡巡着。曾经遁迹多时的蜜蜂,不知从何而来,悄悄停在快要破败的花瓣的边上,只做片刻的停留,喘息空儿里,那调整翅膀的姿势,宛如娇美的姑娘,天凉了便在肩头又搭上一件薄如纱的羽裳。

天好高,云好淡。几只白鹭,在田野上空盘旋,然后,缓缓飞去,仿佛带着依恋,也或许是怀着希望,渐飞渐远,消失在碧空尽头。

田埂上,我见到了那个在印象中还是满头黑发的人,却发现她的头上已是一片白霜。大概是这年头越来越冷了罢,说不定她那头上的发真是被秋霜凝白的,我也真希望她头上只是凝了一层霜!被晚秋特有的产物白霜打湿了一遍又一遍。

今天上午,在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想着她的模样。风轻轻拂过,温柔地抚摸着她的秀发,秋风摇晃着她婀娜的身影,清新而朦胧,寂寥而热烈,让我如醍醐灌顶,执着地去寻找她的踪迹和她曾经留下的所有气息。

田埂边小腿高的丝茅草,也老了,黄了,吐出丝来,白的白,灰的灰。一阵微风拂来,有几片苦楝树枯黄的叶子,或许是经不起秋风的蛊惑,借着风势,在空中摆出探戈的舞姿,画出美丽的弧线,完成它生命的嬗变和升华。此刻,我的心仿佛也随着那飘舞的落叶一同坠落,不由得让我放缓了脚步,去探寻苦楝的足迹。

我俯身拾起一片苦楝叶,叶面上脉络经纬依然清晰而富有质感,身上还残留着青春的印痕,记录着它辉煌的过往。我抬起头来,苦楝树上还剩的几张,老了,黄了,秋风一吹,要落不落的。唉!飘零的落叶,它也曾是枝上宾,也曾是花边客。在春夏激烈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了头,它饱经了春的蓬勃;过尽了炎夏的繁华;耀尽了浅秋的威武,也许它还在为曾经托起大树的生命而骄傲。但是,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

都说叶落归根,我想,叶子一定也不想来到秋冬交替的时节,离开这个繁华的尘世。可是,他最终还是放弃了没有必要的徘徊,飘落下来。我自已又何尝不怀念那个曾经的过往!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还还没有来得及认真的年轻,时光便已绕指,悄悄流走。待明白过来,却也只能无奈的,认真的老去。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还有那做过许多傻事的童年,年轻的母亲和初恋的梦,都与这老了的秋天去之遥远了。

菜篱边,整齐的晾晒着老黄了的辣椒、茄子杆,看样子是摘取了最后一茬秋辣椒、秋茄子后,才从地里拔起来的。它身侧一块平整的菜畦上,长出各式各样新菜苗,绿茵茵的,秋风一吹,直往上窜。菜畦边上,老绿色的丝瓜藤还趴在苦棟树桠上,开着小黄花,结着小丝瓜。一旁夏天新种的黄瓜藤,展开了后起之秀的架势,爬满了架,开满了黄的花,有的已经结出了小小的黄瓜,像娥眉,像弯刀。另一块菜畦上,九宫格似的布满了菜窝,每个菜窝里都有姊妹样的萝卜苗钻出来,在风中舞蹈。那一垄垄用扫帚漫过的犁沟里就有小小的绿色生命萌生出来,带着羞法和伪弱的姿容呈现在主人的眼里。

秋,正默默地与冬一道,悄悄孕育着来年的新绿。

关于今年的文章6:温暖的书香

文/谢云波

今年,学校启动了“书香校园”活动,有个学生就问我:“老师,‘书香’是不是油墨香?”我告诉学生,书香是一个很典雅的词,有着美好的内涵,它指读书的一种风气、习尚和精神。

据说,“书香” 最早的由来源于一种名叫芸草的植物,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芸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芸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

书香是温润的,给人一种贴心贴肺的暖,与书香相伴的每一个晨昏,是我生命中最美的时光。在家里,每一个周末的清早和午后,或泡一杯清茶,或冲一杯咖啡,或在沙发上,或在窗前,随手打开一本书,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读着一行行清新、睿智、平实的文字,我的心灵变得澄澈与明净。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被书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作者说:“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书末作者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史铁生的文章不仅让人学会了感恩,更培养了人正视命运的勇气。

我的书架上还有一本《浮生六记》,这是为了配合我的教学买的,语文书中有一篇《童趣》出自其《闲情记趣》篇。晚上无聊时翻一翻,感受《闺房记乐》里沈氏夫妇款款的伉俪情深,琢磨一下文字的幽雅细腻,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古典诗词,更是我的至爱。一打开书来,便进入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空间,仿如在炎夏纳凉、冬夜围炉、早春游园或仲秋赏月。得闲便翻看几首,寻求那份物欲之外的宁静,流俗之上的单纯。

作为一名教师,更多的时间是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在书中感受中华经典教育的绕室清香。我常常掩卷沉思,学习比较,感悟教育事业之神圣,领略教育艺术之美丽,反思教学策略之丰富。书籍犹如知己,给了我编织梦想的勇气,给了我追逐梦想的翅膀,给了我完善人生的智慧,成为我生命中历久弥坚的一份挚爱。

三毛曾说过:“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只有心灵充满清雅,方能品味人生的乐趣。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物欲横流的时代,我要感谢读书这个爱好,是它滋养了我的性情,陶冶了我的情操。如今,不知不觉已近中年。回望过去,感觉真正能够慰藉心灵的,还是那温暖的书香。

关于今年的文章7:不一样的年

文/汤兴

“爸妈,今年过年我在重庆不回家了;你们多注意身体,照顾好自己,不要担心我。”远在重庆的儿子打电话回来说,今年春节响应政府号召就地过年。

接到电话的一刹那,我有些诧异,很快,我和孩子***妈都平静下来,很理解儿子。儿子已经上班三年多了,春节总是到年终的腊月二十八九才匆匆赶回家,正月初五六又匆匆赶回去,看着他忙忙碌碌的样子,很心疼。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是河南新县人,说起过年,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中国建筑总公司一局集团安装公司工作的时候,曾经在北京过年的情景。那年,我从建筑施工班组调入公司党委宣传部,负责企业宣传报道工作。记忆中,大年三十那天,我照常去上班,全天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工作忙到当天下午,我们有几个同事在一起打扑克牌,简单娱乐了一下。元宵节,全公司都照常上班。冷冷清清的,似乎缺少了点喜庆的味道。好在,领导和同事们都在一起,工作、娱乐,说说笑笑,也其乐融融。

可这两个节日,在我们河南老家却是另一副样子:乡村到处都有舞狮子、舞龙,玩旱船、花挑、竹马,踩高跷、皮影戏、花鼓戏、地灯戏等民间艺术表演;家家做好吃的;孩子们玩花炮,追着吹糖人、卖糖葫芦的人到处跑。不仅如此,在我们河南新县光山一带,元宵节还有给已经逝去的亲人送灯散灯的习俗。夜幕降临,坟山上集聚很多人,大人小孩子络绎不绝,你来我往,送灯散灯、点燃蜡烛、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好不热闹……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回家团圆是过年的习俗。要在以往,我们盼儿子回家的心情也会越来越急切,可今年,儿子在视频里说出不回家过年的时候,我和孩子***妈一点儿也不意外,更不担心。

疫情改变的是我们团聚的方式,改变不了的是浓浓的亲情。这两天,孩子***妈紧忙碌一阵子,给儿子准备了油炸猪肉和鱼块,并很快邮寄给儿子;儿子人虽然没法回来,可早早就寄回来了很多四川、重庆火锅作料和土特产,他说这些年货,是他精心挑选买好了寄回来的。他还说,有三两个同事计划年夜饭集聚一起,大家都准备亲自尝试做一道特色菜,今年可以大饱口福了……

听着儿子的讲述,我想象着他和小伙伴们围桌而坐享受“年夜饭”的场景,我确信,无论在哪儿过年,都能够找到“家”的感觉。

关于今年的文章8:父亲考驾照

文/刘德凤

“我今年要考个驾照。”当老爸在他五十九岁生日宴上,掷地有声地抛出这几个字时,我们都惊呆了。“这么老了,还费那个神干嘛,现在考驾照可难了。”我故意夸大语气,劝他尽早打消这个念头。可父亲呵呵地笑起来,没把我的话当回事,回答我:“现在交通法规定,年满十八周岁至七十岁的人都能考,我还没六十呢。”

第二天,就见父亲喜滋滋地捧了两本考试的书回来。我们这才知道,他是真的下了决心要考证的。

父亲要考驾照,我开始反醒自己,是不是因为他几次外出,而我借有事没有开车送他,他心里难过,所以才决心考驾照的?我将心里的疑问提出来:“爸,您若是因为我那天没有送你,而去考驾照,我会改,以后您随叫随到。”父亲微笑着回我:“不是的。我想去考驾照,是想以后买辆车,带***出去转转。”父亲沉浸在他美妙的幻想里,两眼放光,全然没看到我感动得差点要趴在他怀里哭一场的冲动。

父亲的笔试顺利过关,接下来是场内考试,这下可难倒了父亲,由于年老反应迟钝,倒库怎么都不进,还有上坡定点老是定不准。练了三个星期后,父亲喜滋滋地去考试,可“光荣”落败回来,他一点也不气馁,继续学习,反复考试,命运跟他开玩笑似的,连续考了五次依然没过。按规矩,考试五次不过的话,需要重新报名才能考试了。看到父亲受了这样大的打击,我心里既高兴又失落,高兴的是,这么努力都没有考过,父亲知道考试的难度系数太大,有可能会主动放弃,失落的是,父亲经历了这么大的失败,他心里会不会承受得了。

一个星期父亲都没有提这事,我们以为他放弃了,没想到那天回来他突然告诉我们一个消息,说他重新在另一个驾校报了名,他想换个教练,父亲还真是百折不挠呀。看到他意志坚决,我们也只好举双手赞成,并在休息的时候,陪他练车,有了上次的经验教训,这一次,父亲全部考试一次性通过,两个月之内就拿到驾照。

背地里,我偷偷地问父亲:“爸,您当时考试考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又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他偷偷看了一眼正在厨房忙活的母亲,嘴角微微笑起来,眼睛里有晶亮的东西在闪烁,他握了握我的手,第一次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真的,驾考好难,我好多次想过放弃算了。但一想到若是带***出去转转,她肯定会很快乐,我就坚持下来。”

如今的父亲,在家人的资助下,已经买了一辆十万元左右的城市越野车,意气风发的他,正在筹划和母亲一起去自驾游呢。

关于今年的文章9:今年,我教一年级

文/钱建芳

窗外雪花飞舞,孩子们正认真地在教室里做着期末考卷。今天是本学期的最后一天,不知不觉,竟和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相处有一个学期了。此刻,点点滴滴的幸福回忆就犹如这片片雪花飘荡心田。

小洋洋是班上个子最小的男孩。说到他呀,可有个招牌动作——两脚加紧,弯着腰,双手紧按大腿,两脚直跺,这是他要尿尿时的紧张表现。记得开学第一节语文课,我正津津有味地讲着课,“老师,老师……”焦急的洋洋边喊边掉眼泪。“怎么啦?”我急切地问。“我要尿尿!”“快去吧!”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洋洋飞快地跑向了厕所。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节语文课洋洋都要上厕所。我发现情况不对头,赶紧找洋洋妈妈交谈,才得知洋洋从小就有尿床的坏习惯。一感觉要小便,必须马上小便,不然就会尿在裤子里。知道了原因后,每次上课前,我总是提醒洋洋快去小便,小家伙总是乐呵呵地去上厕所。可是一到尿急,小家伙依然会摆出那令人怜爱的招牌动作。

小莉是个不爱多动的女生。自从天凉穿上棉袄后,两只小手就缩在袖管里不肯出来。这阵子天冷,小莉的两只小手尽管戴着手套,缩在袖管里,可手指还是冰冰冷的。常常是大家都把练习做完了,她才刚刚开始。急得我呀,只好帮她倒杯热水给她捂手,等手热了再写作业。她呢,傻傻地笑着,慢慢地写着……

小瑜是个沉稳的女生。写一手娟秀的铅笔字,无论谁看了都交口称赞。开学到现在,三门主学科的每次练习,不论难易,小瑜总能拿满分。光是这点,就让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赞叹不已。

“老师,我知道!”这是爱插嘴的小羽。

“报告!”这是声音响亮、懂礼貌的小凡。

“老师,这个问题我有点不太明白。”这是爱动脑筋的小易。

“钱老师,你听过这个故事么?”这是爱看书的一丹。

真高兴,今年,我教一年级。

关于今年的文章10:跳槽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今年因为有疫情,所以年后复工的单位开工的时间越发延迟了,而招聘的单位也是在这些失业的人群中寻找合适的人才,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就要择优录取了。为此现在找工作也是件难事,面试失败的事也是常有,即使一时成功了,只有去试过了,才能知道适不适合自已,谁不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薪水,这样才可以让生活活得有滋有味。只有赚钱,才是硬道理。

不过总是因为各种因素,让工作变得不稳定,跳槽的人多了,好的工作要有关系,也要有能力,只有在边做边学中,学会社会经验。只有去学习各种证书,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不光智商要好,情商也是一样的。工作了也要搞好同事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大家的双赢的局面。

有时也是不得不跳槽,因为人也是往高处看的,有人越跳越好,没有越来越差的。要不因为太辛苦了,就是改行的,或者转型,从熟悉走向新的环境,或者新的领域。也有种情况,就是完全不适应工作,不得不跳槽,因为人也是在和社会磨合,所以因为跳得太多,就变得不稳定了,或许这就是命运吧!

有人只做了一份工作,做了一辈子,有人却做了好多份工,才找到合适的,也是存在的。因为现实的残酷,所以都是逼出来的。但是在小城市里,工资并不高,消费却惊人,也是一种压力,再加上因为生活的压力,上有老下有小的,要不男人赚了大钱,才可以养活一家子,对于结婚来说,只有两个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才可以不啃老,不然一个人单身,也是一种无奈!真的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为此结婚的人也少了。

有太多不稳定的工作了,所以人才也在不停的流失,不是你辞老板,就是老板辞你。只有过社会经验的人,想找一份稳定的,可以交社保的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经历也不同。看在钱的份上,不得不做下去,工作有时也是一种机会,一种机遇,遇到了就遇到了。可是好工作并可以长久,总有各种原因。

因为不稳定,才会跳槽,以前可能是能力的问题,现在就是机遇的问题了,再加上经济不景气,工资也不会太高,待遇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还甚至会裁员,这个年头工作并不好找,所以遇到合适就要珍惜了。今年就是这样的!

还是学点技术吧,就可以发挥才能,工作就可以稳定了。是吧!

不想再跳槽了,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关于今年的文章11:今年长假不出游

文/张彦庆

今年长假不出游,并非一时冲动,也不是因为假期里各个景区拥挤不堪的人潮车流。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我和妻经过反复斟酌,深思熟虑后的安排。

我和妻都来自农村,如今,双方父母均已年过古稀。我的父母依然耕种着五六亩庄田,而妻的母亲,因为阿尔茨海默症,已经丧失了部分记忆。作为普通的上班族,我们平日里很难有大块的闲暇时间来陪伴父母,最多是利用周末回家看看。于是我和妻商量,这八天的假期哪里也不去,就轮流在双方父母的家中度过,陪老人好好聊聊天,帮着收拾收拾家务。中秋节那天,特意安排在岳父母的家里,趁着岳母尚能认人,让老人家最大程度的享受一家人节日团聚的欢乐。在我父母家,要带着孩子跟二老一起收庄稼:掰玉米、刨红薯、落花生……让他亲身感受一把田间劳作的艰辛与甘苦,同时也给他普及一些关于农作物的基本常识,免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这就是我家今年国庆长假的安排,虽然少了出游的乐趣,却能收获另一种温馨,也一样的充实。

关于今年的文章12:忆初观昆曲

文/心醉皮簧

今年自正式工作以来,往返于戏院的次数大大减少,以及戏后拿笔写些不三不四的评论也损之又损,几乎没有。主要原因就是手懒。懒,且出于本心的不愿拿笔,毫无办法。可是如此记忆就任凭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想了想,觉得还是眼见为实的图画要比封存在脑海中的印象不知可贵多少。所以,分享出来,以求今后几次不经意间的开口笑,足矣。

现在没有了当晚的激情,所写之感无论是动作还是唱腔,都大打折扣。诸位谅解之余,也要容忍我很坏的记忆力。题目为初观,实际上是第二次。可印象深刻,而且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昆曲之魅力。总而言之,是观之前加上“真正的”三字, 变二为一,未免絮叨。而这絮叨也有大力,是更加肯定了昆曲之美。总而言之,我感觉听昆曲比听京戏更快而容易入之境。随着主人公的载歌载舞,自己的思也随之赴游天涯海角。在开场前的等待,后台乐队试音,听到空洞而微弱的吹腔,心中不自觉地有着一种空灵,脑海中也恍兮惚兮,不久便停止。当时很不可思议,这是从来没有的遐情。转而开戏,迎来的是更多的吹腔,繁而不腻。而京剧中,旦角的大段慢板唱腔虽然不至于昏昏欲睡,可水平一般者总会使我心不在焉。然而昆曲的大段唱伴随着翩翩起舞,像蝴蝶,像彩霞,飘飘欲仙。

我之所说没有针对唱腔如何如何高超,动作多么标准,只是象形地阐述我对昆曲之爱之情。旦角的装束华丽而不荡艳,音色柔心,低音带出自然的颤音,实在有力,但不拘谨做作。高腔冲云破雾,令人意出望外。这奇妙的清遐之感一直保持到了尾声,正如上兰轩所说,昆曲看后没有京剧那么热血沸腾,可那细腻柔美的种种余韵是哪个剧种都代替不了的。文辞优美经得起推敲揣摩,虽然有些地方看不很懂,可那朴雅而晦涩的内涵令所有人寄情而托思,回味无穷,不知肉味。

上次看昆曲是侯少奎先生的《五人义》,热闹的武戏虽有别于京剧,但还是大同小异,不是昆曲真实面目。这一次《牡丹亭》让我彻底的感悟到其细腻之处。我很高兴,一是领悟到了不低的艺术水平,二是有了个不俗的嗜好。嗜,当然要走进剧场面对面与艺术交流,如此不得不搭上一些时间与金钱。而这些与散戏后幸福或满足的回味相比,就微乎其微了。我愿意以时、金换取难得的快乐,如此这般,值得!

关于今年的文章13:母亲今年八十一

文/刘汉斌

母亲今年八十一。老人家生日前夕,我们弟兄仨在家团聚,母亲掰着手指对我们说,“我进八十一岁了,这一生也磨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看着你们弟兄仨,看着孙子孙女曾孙们一个个的,值!”

母亲一生以忠厚为本。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未说过一句粗话,也从来没有与人拌过嘴。“人善人欺天不欺。”这是她信守的一句民谚。她总是用这句民谚告诫我们弟兄三人为人处世要与人为善,不要怕吃眼前亏。也正是由于母亲的这些谆谆教诲,才成就我们弟兄三人健康的人生轨迹。母亲说,这叫“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母亲岀生在大户人家,小时候就念过几本书。在我的记忆中母亲能写几个字,绣几种花,还能唱几首歌,来几个民谚什么的。上个星期天我们带才几个月大的小圆圆回去,母亲逗她的曾孙小圆圆时,小圆圆双手将自己的一只小脚无意中搬到了小嘴边,母亲笑得合不拢嘴,信口来了句民谚:“脚脚搬到口,问脚几时走。”大家都笑了,圆圆也笑。

母亲岀生时家境已败落,但书香气息还未散尽。母亲讲,老屋后有一块一亩多的院宇,院宇中有一处水榭,水榭旁搭有一个高台专供唱戏用。夏夜纳凉时祖母喜欢在这儿开故事会,四叔喜欢躺在竹床上吹口琴,四叔五叔六叔自制了一套皮影,闲暇时便演起了“西游记”。母亲说四叔教唱的一支《心声曲》很好听,自己至今还能记上几句:“青天高高,太阳照照,云儿渺渺,风儿吹吹……”这些在母亲的记忆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其实,母亲的名讳就透露着书香之家的气息。母亲出生时外公取名“毓贞”,一个既古朴又典雅的名字,尽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书香特征。正因为如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派出所在办理第一代身份证时,竟然将母亲的名字写为“育珍”二字,母亲自嘲地说错就错吧,反正读音都一样。一直以来“毓贞”这名字多出现在家信往来和母亲的亲笔签字中。随着社会的进步,通信手段被现代化了,家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母亲鲜有机会写自己的名字了,但“毓贞”二字始终刻在我的脑海中。

母亲告诉我们,家境不管如何,但书香之气不能丢,要学会苦中求乐。叔伯姐妹中母亲排行第五,本房的兄弟姐妹都按大户人家的规矩称其为“五姐”。姐妹中母亲虽然年龄最小,可读的书最多。母亲读的是私塾,国文、算术、图画等课都非常喜欢。《幼学琼林》《诗经》等传统文化课中的内容她至今还能背上几句;母亲嗓子天生就好,打小喜欢唱歌,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如《秋水伊人》什么的,至今她还能哼上几句。母亲学习很讲究方法,喜欢躺在床上思考,写作文想到好句子时,哪怕是五更天,也会立马起床用笔记下,怕天亮醒来时忘了。我们读书时,母亲经常现身说法提醒我们,这个习惯也就不知不觉遗传到我们弟兄身上,让我们受益匪浅。

关于今年的文章14:父亲节读

今年6月21日是父亲节。父亲节怎样过?为此我伤透脑筋。要是为自己其实很简单,就把它当成一年中的普通一天,可作为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我,那就要好好斟酌一番。于是就绞尽脑汁,用什么方式能使这舶来的父亲节有意义呢?

提起父亲这伟大的字眼,很自然就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本来闪过写篇文章的念头就被扼杀在萌芽中,此时的心情有点像当年李白第一次游黄鹤楼的心态。传说诗仙来到黄鹤楼,面对美景,诗情大发。他正想提笔赋诗,却见壁上早已留下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读完后,惊得半天没有说话。他想:这等好诗,岂非凡人所做?于是感慨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

文章写不得,那就只能再读读《背影》。当读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读着读着,我又一次眼眶湿润,字里行间没有什么伟岸和如山的语句,可父亲那高大的形象不就在眼前。

其实,我的父亲也是一样。时至今日,当自己早已退休,当孩子已成为父亲,仍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黄牛,不顾额头上悄悄爬上的皱纹和日益增多的银发,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默默的付出,为能让我干好工作,他承担了接送孙子上学的任务,为辅导孙子学习,他做完白内障的手术还不到一个月,就戴着眼镜,拿着放大镜看数学题……

父亲的背影,我父亲的背影,都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溜走。父亲的每一个简单的转身都会留下背影,而每一个背影都有可能成为一段精彩的故事。

读《背影》使我想到自己的背影,自己将给孩子留下一个什么的印象?读《背影》使我更多想起父亲的背影,只是父亲的背影没有以前那么长。父亲的背有些弯曲了,但父亲的背影在我的心中依然是那么挺拔。转身回望父亲的背影,让我体会到,父亲的背影是一面镜子;父亲的背影是一个坐标,父亲的背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

远处孩子向我们走来,他是否看到我回眸父亲的背影以及爷爷转身向前的背影?

一串串背影组成父亲平凡、朴实的人生。父亲的背影后面是什么?是两代人的成长。

父亲,我的父亲,在父亲节这天我真不知道用什么代表我对您的祝福,谨以此文表达对您的敬意!

关于今年的文章15:胜利者

文/罗开成

大外甥今年三岁半了,六个月大时就由奶奶带着。刚开始会喊奶奶的时候我还会不习惯,因为我总有个疑问:我母亲何时成了奶奶?其实严格来说,应该叫外婆,只是母亲不喜欢,就教他喊奶奶。

这个小生命的到来,总会让我有许多感触。他让我意识到:母亲不再年轻了,大姐成家立业了,我也不再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了……这些很清晰的念头努力地驱使我用一个大人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事物。尽管我也一直这样努力的做着,但有些时候,我的外甥,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说的话,总会让我有些厌恶这世界的冷漠无情。

大外甥是我姐的第一个孩子,很聪明也很黏人。每次我姐过年回来,除了偶尔陪下孩子,就是一心捧着电脑搞她的图纸、设计等等。不因为别的,只怪她事业心太强了罢!

今年大姐生了二孩,依旧像三年前一样,孩子六个月大就交给了奶奶带着,自己就出去工作了。其实不能说是工作,或许说创业会更贴切吧。这是我姐一直以来的愿望!

她出去的前一个晚上,我们正好放假在家。姊妹间谈到孩子的事情,她表示会尽力多陪陪孩子,外面工作不好做,生活、赚钱、养家都不易。外甥这时早已睡了,我跟姐说,孩子挺聪明。会叫爸妈了,知道家里每一个家人的名字,会背四五首唐诗,念字母、数数字都会一点。比我们那时候聪明多了!姐听着挺欣慰,但眉头一锁,我知道她是感觉到了肩膀上的担子更沉了……

第二天还没亮,姐就要出去了,我们送她上了车才挥手告别。长大后,多少人踏上大巴车的那一刻,故乡就只有冬,再无春秋夏。我姐,也是这样子的吧!吃早饭的时候,外甥起床了。母亲给他穿好了衣服,他一个劲的说:“昨天晚上妈妈抱着我睡的……”吐字虽然还不很清晰,但这句话却叫他一早上说了好几遍。

日子还是一天天的过,大外甥不哭不闹的。因为妈妈说过年给她买新衣服,新玩具,接他出去读书……虽然偶尔也会指着外面车来车往的水泥马路,用几乎只有几个人才能听懂的话说,“妈妈出去了”。但我想他终究是不明白“留守儿童”这个沉重而无奈的字眼的吧。

可是,不久我就知道自己错了。那天大姐打电话回来,一个电话家里每个人都会接过来说几句,这是大姐打电话的习惯。从她开始出去读大学那一年起,一直都是这样。外甥拿着电话的时候,还在玩积木,让他叫妈妈,他就喊了一声妈妈,电话里甜甜的应着。他一只手拿着电话,一只手拿着积木图在看,好像是遇着什么难题了。大外甥用稚嫩的声音问:“妈妈,你什么时候才陪我玩?”声音纯洁得没有半点杂质,却会让人伤感……这时,我又想起了网上传的很火的一句话:“妈妈,你再不陪我玩,我就长大了……”

电话那头回了什么,我已不记得了,但每一个懂得生活不易的人,都该知道那种无奈。把他接到城里去读书,我不知道对于没有城市户口的大姐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但我知道,很难搞定,或者说……

偌大的城市,每一个夜晚都有人在哭,或得意或失意。既然无法征服全世界,那么,何不让你爱的人在你的全世界占据一席之位?

多年后,也许你没有腰缠万贯,但你一定会足够幸福。比起那些沦落为生活的奴仆的人,比起那些物质富有精神空虚的行尸走肉,你才是胜利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