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文章

请欣赏牡丹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牡丹的文章1:与牡丹

文/侯志锋

当我从广州坐上那趟至西安的列车驶进中原,我被中原的辽阔之美震撼了魂魄,刚才还在湖北境内看到的水田,什么时候竟然悄悄隐去,无边无际的青纱帐在我的眼中铺排开来。此时知道车已进入河南邓州。玉米,还有麦子,缓缓地展开了中原大地绿色的画卷,美轮美奂,像漫无边际的清水把我的五脏六腑清洗得干干净净。觉得天天映入我眼帘的南国风景只是小家碧玉,中原的大风景才是真正的女汉子。正在怀想中,车又驶进一个美如画的城市——— 洛阳。在车上观望,洛阳的楼不是很高,树木盖过楼房,整座城市都被绿荫掩隐。

车隆隆地驶过,而我的心却走不出洛阳这座城市。洛阳,小时候它就走进我的心中,不光是因为它是中国多个朝代的首都,我心中的洛阳是与牡丹联系在一起的。那年,我十岁,翻阅了一本《中国古诗故事》,从此我的心便和洛阳绑在了一起,至今念念不忘。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女人是最接近美丽一词,花是美丽的,人们有时候比喻女人“美丽如花”,用“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比喻女人跟了与她不般配的男人。武则天美貌如花,我们在电影《武媚娘》中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媚娘是女人中之王,牡丹也是花中之王,可能命中相格,媚娘在冬天的雪景中下令上苑的花连夜开放,只有牡丹花敢抗旨。媚娘随众妃去游上苑,百花都遵旨开了,只有牡丹依然故我,媚娘红颜一怒,把牡丹贬洛阳邙山,与坟为伴,判永日不得开放。但牡丹到洛阳之后却开得更欢了,各品种的牡丹争妍竞艳,火了洛阳城,赞牡丹的诗词后来竟让洛阳纸贵。媚娘后来还是把首都从长安迁至神都洛阳。

花王不愧是花王,后人还把牡丹喻为国花。然而史料这样记载:“隋帝辟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飞来红、一拂黄、延安黄……”据传隋炀帝见牡丹宛如美人,恨不得揽入怀中。问花工:“此为何花?”答:“木芍药(当时牡丹名)。”隋炀帝怒曰:“俗!送给我就该姓隋,以后称之隋朝花!”所以牡丹又名隋朝花。

照这样说来,并不是武则天把牡丹贬邙山洛阳才有牡丹,而是在武则天之前就有了的。不管怎么说,洛阳是牡丹之城这是事实。

那次坐车与洛阳擦身而过,但我在武媚娘曾经居住的长安城认识了一位洛阳籍的文友。回南方后,与她在网上谈文学、谈人生,更谈牡丹,谈到了洛阳牡丹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话题。牡丹古时候品种并不多,后来各种颜色的品种都有了。传说中的黑牡丹,是武则天下令百花在冬中开放,牡丹违旨,武则天下令用火把它烧了,后来牡丹就烧成煤炭一样的黑花魁。然而我洛阳的文友说,武则天也是女人,女人一般都怜惜花的,怎么忍心去烧花?

文友说,来洛阳看牡丹吧,一年一度的中国牡丹花会又到了。为了心中念念不忘的洛阳,为了牡丹,还有我心中的另一个秘密,我又坐上那趟从广州开往西安的列车。在洛阳站下车,文友早就在出口对我挥手微笑。文友是位年轻美丽的女子,美若娉娉玉立的赵粉,比下了电视上的武媚娘,远远地就飘来香气,因此洛阳这座城市在我眼中越来越生动了起来。

去邙山镇,先是去古墓群,我心中武则天时代的牡丹,是贬到邙山跟坟墓为伴的。在古墓园沉思,先人的古墓是历史的黑白画图,画进了朝代的沧桑变迁。在洛阳,一路上都有牡丹映入眼帘,邙山花海,万亩的花海是何等的壮观!中原不光有无边无际的青纱帐,还有浩浩茫茫的花海,各种牡丹品种争相竞艳,它们是否奉着媚娘武帝的圣旨?

我身边陪伴着一位比武媚娘还要美丽的洛阳女子,感动得使人落泪。牡丹花会人潮涌动,人头与花成海,她在我眼里却是与众不同。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在车站里依依不舍,我的眼角流出了泪。她用手揩去我脸上的泪,在进口处挥手又挥手,直挥得我心生疼。

她送我一盆小小的牡丹,说是她最喜欢的赵粉。那株小牡丹还不懂得开花,我把它带回南方,日夜浇灌。待牡丹开放,若可你能来南方,也会看到在南方开放的洛阳牡丹。

牡丹的文章2:寻找臭牡丹

文/杨玲龙

女儿今天从学校回来,我准备为她改善伙食,加强营养,炖点鸡汤。又想,鸡汤虽说滋补,可是容易上火,按长辈的做法,加上臭牡丹熬煮就好了,就能做到补而不火,滋阴润燥。药典上记载,臭牡丹具有活血散瘀,清热解毒之功效,为妇科良药。家里没有臭牡丹,我决定出去采摘。

吃完午饭,带上门,我出去了。下得楼来,想径直往南门方向走,去姑姑家那边,姑姑家屋边有,好像还开了花,又感觉太麻烦姑姑了,决定不去。又想起南门风雨桥对河的岸边,那里的菜地里也有,想想觉得路途遥远,还是决定不去。于是临时决定沿着对面不远的邮电巷往上去找寻。

下着小雨,我撑着雨伞,拿着袋子,向邮电巷走去。在湿滑的水泥路上慢慢走着,我注意力高度集中,我两眼放光,紧盯着道路两边的空地,在扫描,在寻找。走了好长一段路,都上到半坡了,还是没看到臭牡丹。记得那些年,这一带,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到处都是臭牡丹,一丛丛的,茂盛葱茏。

我沿着小巷的水泥路拾级而上。怎么就不见臭牡丹呢?我有些纳闷。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位大嫂,我不禁问道:这附近哪里有臭牡丹?大嫂先是疑惑继而告诉我:你去水泥沟那里看一下,别的地方我就不知道了。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走到一家房屋的水泥沟前,往下一看,果然有几株臭牡丹从水泥地的缝隙里钻出来,东倒西歪的,有些羸弱。水泥沟很深,够不着,我只能放弃,继续往前走,去别处寻找。

走着,走着,走完了邮电巷,我登上了半高山的一条环城路。这里的道路经过了水泥硬化。路两边都是依山而建的精致小洋楼。横穿这条水泥路,我来到更高的坡地。坡地上有一条水泥路依山蜿蜒。路两边除了稀疏的房屋,多是菜园和菜地。我仔细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长出臭牡丹的角落。可是还是不见臭牡丹的影子。这时从一家房屋走出两个人,一男一女,夫妻模样。点头招呼过后,我便问:这一带哪里有臭牡丹呢?两人说菜园里有啊。说着指了指道路上边的菜园。往菜园望去,我看见一个阿婆正从菜园里伸出头来,朝我大声喊道:“菜园里的啵,菜园里的是别人栽的啊,不要扯啊——— ”阿婆背着背篓,随着她的喊声,身上的背篓一阵晃动。看着阿婆着急的样子,我默然不语,悄然离开。

我沿着道路向左边山走去。道路两边有些修缮一新的木房。木房周围都铺上水泥,平展光滑,寸土不见。记得以前这一带到处都生长着臭牡丹,怎么现在没有了呢?原来都是道路建设,水泥硬化的原因。

城乡建设,道路硬化,让所有房前屋后的空地都铺上水泥,使得臭牡丹无法生长,无处栖身。按理说,臭牡丹生命力极强,稍有泥土就如野草般疯长,属于那种给点雨露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的自然生物。就是这样的生物,也终究抵挡不过僵硬冰冷的水泥,从而被压抑和掩埋了。

记得小时候,臭牡丹满眼都是,遍地都有,园边地角,遍地开花。可以说,有井水处皆有臭牡丹。记得曾经的木楼柴扉,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臭牡丹,一丛丛,一簇簇,自由向上,蓬勃生长。那时候,臭牡丹是世俗人烟,是岁月风情。雨后初晴的田头地角,或是夏日午后的农舍旁边,一丛丛臭牡丹尽享阳光,一派岁月静好。花开时节,一团团,一束束,一片淡紫,引来蜜蜂飞来飞去,嗡嗡作响。需要时,就近扯上一把,洗净入汤,即刻能品尝到来自泥土的甘甜清香。

为什么叫臭牡丹?牡丹,国色天香,那是何等的高贵。可见人们心目中她可比牡丹。牡丹前冠以臭字,却又反映人们对她欲拒还迎的矛盾心理。人们喜好她独特价值的同时,却因她遍地皆是,出身低微而另眼小瞧。在我看来,说是臭牡丹,其实不臭,那是一种异样的清香。尤其是她的根,总带有一丝泥土的清甜。人们说她臭,大概是说她的叶子和花吧,她的叶子和花有一种非大众的气味。非大众的气味就叫臭?这未免偏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因气味殊异,便以臭字冠之,臭牡丹有些委屈。不过,好在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只是某种物事的指代,约定俗成之后,名字本身的字面意义已逐渐消退、隐遁。如今见到臭牡丹,我不闻其臭,反觉其香。人们提到臭牡丹,我便立刻想起她那美好的风姿:叶而墨绿,花开淡紫。

美似乎是静止的,她只活在我们的心里。而生活却总是山转水也转。当我们依照心里的景象,按图索骥去寻找曾经的美好时,总感觉是在逆流而上,是在逆时光之流去寻找过往的岁月,这样总免不了刻舟求剑,也有些自欺欺人。我想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一路走去,放慢脚步,时不时地看一看路边的风景。

沿着盘山水泥路向左边山走去,在一片竹林里,我找到了臭牡丹。

牡丹的文章3:哥哥窗前种牡丹

文/吕玉莲

哥哥住一楼,窗前有块巴掌大的空地。秋末冬初,哥哥开始忙碌起来,除草,翻地,平整,施肥,种进去六棵牡丹。说是牡丹,其实不过是几根光秃秃的枯树枝。

我不解,问哥,这是牡丹吗?哥说是,是三棵白牡丹和三棵红牡丹。我还是不明白,又问,等春天牡丹发芽时买几棵来种多好!现在种几棵干树枝,过冬不怕被冻死?哥听了大笑,傻妹子,这你就不懂了吧!春栽牡丹不发根,牡丹是喜凉植物,最佳的栽种季节是秋季。哥停下手中正干的活,认真和我说起牡丹来。

我忍不住偷笑,果然像嫂子说的那样,只要说起牡丹,哥的话就像开了闸门,滔滔不绝。哥说,红牡丹又叫洛阳红,洛阳红还有一段凄美的神话故事哩。哥又说,洛阳一带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火山岩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十分有利于牡丹生长,因此才有了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千年佳句。

冬天下了第一场雪,厚厚的“被子”盖着哥的牡丹。正担心牡丹们会不会被冻死,哥发来了一组雪中牡丹的照片。呀,牡丹们迎着初雪,吐出了一个又一个纽扣大小的玫瑰红芽苞。哥还配诗两句:“惺忪杏眼看红尘,轻启朱唇唤早春。”我又问哥,那玫瑰红的芽苞是牡丹的花蕾吗?哥说不是,是牡丹的叶子,牡丹的花蕾细胞就藏在芽苞的中心。

转眼到了来年春天,迎春花举起金色的喇叭,桃花一树一树地红艳。哥站在自己栽种的牡丹前仔细观看,那些红色的芽已长大,干枝变得柔润,不知何时“杏眼”已变成红色的“手臂”,伸向春天。哥说,牡丹花季快到了,如今万事俱备,就等牡丹仙子吹一口仙气了。

终于,哥的牡丹开花了。先是绽开粉白色的花蕾,不几天工夫牡丹花开,花如满月,硕大而洁白,这是凤丹白。洛阳红也渐渐绽放了笑脸,红得像云霞,又像一团一团燃烧的火焰。哥天天站在楼下仔细观看牡丹,阵阵花香引来邻居和路人驻足观望。

四月,洛阳成了一片花的海洋,整个城市为之沸腾。哥的牡丹淹没在一片花海里,没有预期的“众星捧月”,没有想象中的“哗众取宠”,却悄悄地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牡丹的文章4:自古文人偏爱菊

文/艾里香

菊花,不似牡丹那般富丽,也没有兰花那般名贵。可每年秋天来临,我总要养一些菊花。因为我知道,菊花迎霜独立,是文人孤标傲世的精神象征。苏轼有“菊残犹有傲霜枝”之赞,元稹有“此花开尽更无花”之叹,韩琦有“且看黄花晚节香”之志。所以,秋意浓浓,菊花更香,文人的情趣则一览无遗。

文人犹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高洁的情操坚贞。屈原由衷赞美过菊:“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因爱国忠贞而遭发配,却矢志不移,其心可比日月。他对菊的赞美,也是因对其自身气节的坚持。而菊花又是陶渊明一生的写照,他喜爱菊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放。陶渊明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那幅东篱采菊的肖像写意,成了一句千年绝唱,一种彻悟人生真谛的神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率真的本性。

菊花开放时,正是秋高蟹肥的季节,旧时一般文人,往往要邀一二挚友,边看菊边吃蟹。红菊,红的热情奔放;白菊,白的纯洁神圣;黄菊,黄的温和光明。即使菊花混色,也是白中带紫,黄中透红,她笑傲霜天,高洁无畏的品质,让人领略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执着风范。作家周廋鹃在《秋菊有佳色》中说,古人诗文中,也常有重阳赏菊的记载。然而事实上,每年逢到重阳节,往往无菊可赏,总要延迟到十月。苏轼就曾经说,岭南气候不常,他原以为菊花开时即重阳,因此在海南种菊九畹,不料到了仲冬才开放,于是只得挨到十一月五日,方置酒宴客,补作“重九会”。

菊花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让人不由自主地亲近它,朋友一般的亲切,用心谛听,或许能听到花瓣从容开放的声音。小说家张恨水就得到了菊花的灵气。张恨水常在菊花丛中散步,构思小说,以致友人们都说:“张恨水的作品得花之灵气。”每当一部作品问世,张恨水总爱到花市买几盆菊花或山上采野花,可见他对菊花一往情深。而另一位作家林语堂,则对菊花的香味有着独特的感受。林语堂谈到菊花时说,当许多花草或昙花一现,或色损香消的时候,菊花则含苞吐蕊,菲然独秀,给浓浓的深秋装点出迷人的色彩。

菊花是适秋而放的花蕾,慷慨独悲歌,强悍为剑气。作家任崇喜在《生命如菊》中说,在春夏冬三季里,菊积极地孕育、生长,并非消极地等待着一种浪漫的实现,等待春去春又回。所以自古以来,文人是落魄者多。正如菊花只有开在寒霜雨露里,开在乡野阡陌上,才显出其傲岸的气质来。而在古代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如菊花和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表示益寿延年等,则更增加了文人对它们的喜爱。

由此看来,文人爱赏菊,爱的是菊花那种不同流合污、傲世独立的气节,所以苏轼说:“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正是菊花的可贵品格。菊花遇到了文人,便有了君子之德,隐士之风,志士之节。

牡丹的文章5:在洛阳吃水席

文/陈钦智

我们到洛阳,是为看牡丹、游龙门石窟的,但吃水席,却是意外的收获。

进入洛阳,就看到各种揽卖水席的巨幅横披和招幡。水席何物?我疑惑起来,开始还以为是卖睡觉用的席子,但立即就自我否定,因为揽卖的,都是些酒楼食肆。后来我才弄清了,水席源自武周时代的宫廷宴,被作为传统美食流传至今,和牡丹、龙门石窟并称洛阳三绝。

太诱人了。既来之,岂容错过。我们选择了老城区中州东路“真不同”饭店,名字怪怪的,可这是一家专营水席的百年老店,在洛阳很有名气。进得门来,果然真不同,最先品尝到的是浓郁的水席文化。

饭厅也是陈列厅。玻璃展柜里,陈列着水席菜肴的样品,让食客一睹皇家饮食文化的丰采。每个样品,制作精细,都是一件漂亮的艺术品。由24道菜肴组成水席,据说是星象学家袁天罡测算后设置的,预示着武则天从永隆元年总揽朝政,到神龙元年病逝的二十四年皇权生涯。每道菜肴,都有寓意,都藏着的动人的传说。寓意和传说,都是围绕着武则天展开的。皇家宴已是惹人心动,传说又引人神往。食客品尝了美味,也读了一段武周历史。

来客中有不少要人、名人。聪明的店主,总会在他们饭饱酒足之后,不失时机地捧上纸笔,让他们留下墨宝。可能因为是突如其来的邀请,来不及细心考究,留下的墨宝大都是应酬之作。但作家李准写的,就耐人寻味了,他写了“真不同”店名,又写了对子:“半生一回首,还是真不同”。李准家洛阳,写了许多佳作,但半生坎坷。读这对子,产生诸多联想。

但无论如何,众多的要人、名人光临,产生的社会效应,犹如风助火势,品牌越来越响,生意越来越火。“不进真不同,未到洛阳城”、“天下第一宴”都喊出来了。

饭厅一隅,陈列着一组雕塑群,正中端坐着女皇武则天,两旁有狄仁杰、上官婉儿,和两个擎仪仗扇的宫女,下面跪着一个菜农,双手高呈着一个特大的萝卜。示牌上标“萝卜献瑞”。绵延一千多年、闻名遐迩的洛阳水席,就是从这个大萝卜开始的。

传说这个萝卜重30斤,在城东关下园村发现。封建帝王对异象十分敏感。唐代设司天台,专职研究天象地兆,祸福吉凶。武则天对这个旷古未见的大萝卜,认定是天降祥瑞。龙颜大悦,即命御厨烹饪,制成一道状如燕窝的萝卜羹。女皇品尝后连声称赞,赐名“假燕菜”,继称“洛阳燕菜”。皇帝说好的,臣下谁敢说半个不字?于是,这道路普普通通的萝卜羹,立即身价百倍,列宫廷菜上品,为水席镇桌菜之首。

有了武皇赐燕,水席趋于完整成型,正名“武后水席”。每逢喜庆大典,武则天总以水席犒赏臣下;官场上的宴请也多用水席。水席就成为“宫廷宴”、“官场席”,以后又传至民间。宋代,改称洛阳水席,绵延至今。

饭厅坐满食客,大都是自选用餐。服务人员都着唐代宫廷装。我们提前预订了一个包厢,点了水席全宴。全宴共24道菜,分级定价,低档的808元,中档1080元,高档的要看食材而定。我们14个人,要了中档的。开席时,由“太监”宣读圣旨,赐宴开席;由“宫女”端菜上桌,报菜名,释菜义。营造着宫廷宴会的气氛,也让人明白每道菜的寄意。

先上桌是八个冷盘,也称前八品。分别命名为服、礼、韬、欲、艺、文、禅、政,寓意是武则天八方面才能品德。如“文”,是用豆腐制成的“一本书”,喻武则天文才卓著,长书画,善诗赋,有文采。“禅”,也是素菜:一朵莲花,围着一串黑褐色的佛珠。武则天出过家,喻心存佛念,广布善迹。每件都一形一义,制作十分精细,令人发馋,但又不忍下筷。

接下来是16个热菜。最先上桌是洛阳燕菜。自从“武皇赐燕”开始,洛阳燕菜一路走来,奔波一千三百多年,至1973年10月,周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访问,中午开宴,见席中的洛阳燕菜,中间饰有一朵用蛋黄制作的牡丹花。周总理风趣地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该叫牡丹燕菜”。周总理一句话,结了洛阳燕菜的千年历史,开始了牡丹燕菜的新篇。牡丹,这张洛阳含金量最重的名片,被闪亮地摆上水席桌面。

热菜的编排,有严格的菜序,按“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依次上菜。武周的历史,女皇的传说,都在每件菜肴之中。边吃边听讲。有意思的是,最后一道菜是“碧伞丸子”。说的是武则天临终前,仍想要吃水席大宴,当上到最后一道菜时,她问这是何菜?侍从答道:丸子。武则天把“丸子”听成“完之”,颓然长叹一声:“水席乃我也”,遂气绝身亡。那个星象学家袁天罡,竟测算得如此精准,精准得让人生疑:那些传说,莫不是后人造假?

吃罢,终于明白什么叫水席了。其一,全宴都是汤汤水水,以汤水见长,其二,吃一道,撤一道,再上一道,如行云流水。由是得名。据说洛阳水席为全国各个菜系之源,我觉得潮州菜系更为接近,很像水席的缩版。你看,潮州菜的全宴,最普遍的认同是“十二菜桌”,是水席的一半;最先上桌是拼盘,四样合一,也是冷盘,很像水席八冷盘的缩小综合;配置是八菜四汤,也以汤水见长;菜序也是吃一道,上一道,和水席完全一样。制作心灵手巧,粗料细作,也相同。潮州临海,多河塘,食材丰富,味道更鲜美,称潮州水席,也很贴切。

潮州的先祖来自中原,那么,潮州菜系,是不是先祖南迁时带来的一份中原文明?

牡丹的文章6:妖艳于外,清净于心

文/澌涵毓

牡丹花开了,那是去年赶集时在集市上,我偶然遇见的盆栽牡丹。在我小小的卧室内,总喜欢摆置一些盆栽观赏,不过一直以来没有碰到心仪的牡丹花。还记得当时卖花的老大爷讲述了许多,说盆栽牡丹成活率很低,再三叮嘱生长期间一定要经常松土,盆内一定不能积水,以免烂根落叶,想必也是一个惜花之人。当清风吹过,整个小屋流着牡丹花香,内心总是美滋滋的,目光沉落在盛开的牡丹花瓣中,傻傻地发笑。有时一呆就是一个多小时,甚至更久。有时候,看到窗前这朵落寞的粉红牡丹,总会莫名地落泪。

周末闲暇时分,总喜欢手里拿个小勺子在园子里一瓢瓢细心地浇着水。粉红的牡丹花,在阳光下晶莹剔透,闪烁着莹莹的光泽。美,当暗淡的瞳孔在无心中触碰到它时,我只能这样概括。无论你是怎样的心情,总会不由自主地沉醉,同时感到眼前一亮,瞳孔闪动出的光足以晴朗阴霾凄冷的心空。

它以妖冶的姿态尽情地展示着与生俱来的美艳,似乎所有的哀愁在绽放的那一瞬间都悄然散去。有人说,我更像是亦静亦纯的塘中睡莲。在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微波中静谧地沉思,似乎与这牡丹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人总是很奇怪,在不同的个性和气质里才真正懂得欣赏—一种超越了偏见的透彻。在自由随意的接触中,心一点点靠近,一点点交融。

或许沉湎于自己的古典情怀太久了,固执地守着自己所谓的“清净“,在轻纱遮掩里始终走不出在自己的小小世界,有时候总感觉不合时宜,比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慢一拍。当第一次触碰到那一点都不内敛的时尚美时,那个“小山重叠金明天,鬓云欲度香腮雪”的女子仿佛从花中走出,“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艳丽的面妆与华丽的服饰衬托下女子雍容的神态。自己一度拒绝的奢华之美此刻是那么地契合那个时代的气质,一刹那填充自己的单一的色调。当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静谧中交融,更有一种味在咸酸之外、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

静静地欣赏牡丹不同的美,它妖艳的美丽在某一瞬间带给了我莫名的震撼,同时这样的品质又是那么诱人。在牡丹的娇艳里,在牡丹的芬芳里,我不喧哗的浮躁心境在目光的沉落的一瞬间寻找到了更深的清净,这是自己寻觅许久却未曾真切感受到的感觉。在它张扬的恣意里我仿佛读懂了它深藏的静谧心思。安然散发点滴的暗香。沉醉其间,宛若短笛里轻轻流出清静的流水,极柔,极完美,多么像看到《簪花仕女图》的第一印象,云髻、金簪、长裙、纱衣、体态在朴实的笔端勾勒出雍容的气度。艳丽的色彩依然无法隐藏她们素雅清净的心,悠然自得的闲散漫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一股清新之气。蝴蝶、丹顶鹤、玲珑石等有形的载体在一丝不苟的笔法里将雍容华贵外表下洁净的人格外在化。

千年之后,一切浮华随时光剥落。当我们在简洁而遒劲的长线条里解读,浓丽丰肥的风姿神韵已凝成一种文化。透过历史的烟云,繁华落尽,唯有牡丹花开依旧,于从容与淡定之中吟咏着“妖艳于外,清净于心”的诗性智慧。

牡丹的文章7:菏泽古郡赏牡丹

文/翟利军

如果能把“富贵”和“平凡”这两种极不对等的生活状态和谐有致地交融,怕要数山东西南角的菏泽。这个三省交界的地域曾因所处运河两岸而一度繁华,历来民间广种的牡丹就是个明证,都说:“曹州牡丹甲天下。”曹州,就是菏泽的古称。

菏泽是曾经的江北水乡,在古代,这里是济水汇集而成的大湖泽。清朝雍正年间,曹州去州升府时,雍正皇帝因此赐名菏泽府。《水浒传》里的梁山泊就在这里,至今仍有梁山县,是对古代大水泽的一个有力佐证。还有郓城县,大家更是妇孺皆知,“及时雨”宋江就在那里名扬天下。

与鲁菜大系有所不同,菏泽流传下来的多是特色小吃,比如:曹州烧饼、菏泽水煎包、单县羊肉汤等等无不浸透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平凡的市井万象、普通的芸芸众生,与想像中菏泽的中华牡丹之乡、雍容华贵之地有些落差。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着名的《赏牡丹》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一首七绝就将牡丹的风华绝代通过芍药、荷花反衬出来。诗人没有用浓妆艳彩去描述牡丹,而是拿芍药的娇艳却缺少格调、荷花的清净却缺少热情,以及牡丹花开后让整个京城的人们动容的特点来映衬牡丹的华美。

相传武则天冬天酒醉令百花开放,唯有牡丹仙子没有及时赶到而不曾开花,女皇一怒将牡丹尽数发配洛阳。本人觉得,这个传说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渐渐东移,导致牡丹花事跟着东进,洛阳在之后必然兴盛的一个前兆。到了宋朝,洛阳的牡丹花事几近鼎盛,那些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们更是不吝笔墨地将牡丹花刻画得传神动人,每年花期都是一次官民同乐的重大盛会。欧阳修说:“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他还写过一首吟咏白牡丹的绝句:“蟾精雪魄孕云荄,春入香腴一夜开。宿露枝头藏玉块,晴风庭面揭银杯。”更是将白牡丹惊艳传世的美丽刻画入微。金兵攻入开封,北宋结束,洛阳牡丹跟着这个城池也就此渐渐淡去,散落民间。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妖万态破朝霞。”中华牡丹生生不息,宋朝以后山东菏泽力擎国花大旗,不但将唐宋牡丹传承,更在民间广泛种植,在花株、花朵、品种上发扬光大。唐宋时以官方巨贾为主的牡丹花市在菏泽民间坊间叠放异彩,菏泽牡丹就此独步华夏五百年。

如今菏泽牡丹栽种面积遥遥领先洛阳和亳州等牡丹观赏胜地,也让广大花农发家致富。从观赏景点来看,洛阳牡丹以数个大型官办公园为载体,突出牡丹花株的数量和品种,间以殷实的历史文化做底蕴铺垫,尽显牡丹国花的华美富贵。菏泽牡丹则以官民结合、以民间为主的花市特色占尽浓浓市井风。菏泽牡丹三园中以曹州牡丹园最大、花的品种最多,是菏泽观赏牡丹的主要所在。其他两园系民间管理,古今园突出明朝洪武年间王梨庄王氏先人王猛在其庭园广种牡丹,引领民间牡丹栽培。百花园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工部尚书何应瑞个人花园基础上修建,改革开放后百花园大量栽种名贵牡丹,塑造精品,花龄四百年的牡丹王是百花园的镇园之宝。牡丹王“玉翠荷花”花朵粉白,花型宛若出水荷花,婷婷袅袅,清香四溢,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与洛阳遥相赏花不同的是,菏泽几个牡丹园内,或者是街边、道旁不时有女性花农售卖从自家地里采摘的新鲜牡丹花朵,现场牵接在新绿的柳枝上,一副牡丹花冠即刻做成。花朵红白紫黑搭配,戴在女士们的秀发上,雍容华美、芳香袭人,让人恍然领略唐代簪花仕女的至美。

旧时王谢堂前蕾,落入百姓头上花。

牡丹的文章8:春

文/董灵超

牡丹的枝头,添了乌红的绒芽。

初春,好些植物都会抽出这种渗着血红色的芽。我总疑心,那是保护生命从严冬闯过来的胎衣。

小芽儿起初还卷曲着,像心怯早春那一层薄寒。不多时,就玲珑小扇似的招扬了。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我爱极了陶渊明——这个痴于田园的古人,真把小小生灵的情味,道得活色生香。小小的植物,有着混沌初开的萌眼神儿,它伸出小手,向和煦的春风索抱。这些从大地体内钻出来的小娃娃,是向陌生的宇宙,作好奇的试探吗?

春的生机日渐蓬勃,我心里却生出一些微疼。幼时,和所有顽皮孩子一样,我也绕着村里的池塘,捞冻冰、玩泥巴,不知是同谁,还学会了用一个漏底破盆罩小蝌蚪玩,玩腻了,把盆子一撂,就跑开了。然后,水干了,小蝌蚪死了。

自从年事渐长,懂了慈悲,我心中就生了悔。常想,有了孩子,定不会带她去玩蝌蚪。一定要让那些小小的生命,在春意融融的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待它们练好了本领,“甩”掉了小尾巴,会出落成弹跳有力、很爱唱歌的青蛙呢!

有种花儿,香气老远就能把人招去。我开始不知它叫什么,端详很久,擅自给它取名叫“蜂窠花”。那是种很谦虚的小花儿,独柄擎起三十多枚花朵,沉甸甸地攒着劲儿、次第绽放,周边先开的,是透着淡雅的珍珠白色;中间晚开的,则是娇滴滴的金黄色。花朵比小拇指盖儿还小,四瓣儿,中心有细细的芯。那叫人心疼的细芯,也是四瓣儿的,像针尖儿。

几日前,朋友告诉我,这花儿名唤“结香”,因为它的枝条很柔韧,能够随意打结而不会断,花儿又有浓郁的香气,所以人们叫它“结香”。我欣喜于“结香”这名字的贴切,汗颜自己喊它“蜂窠花”了。

前两天,偶遇了两株在广袤天地间彼此相依的李树,小花儿开得洋洋洒洒。一对年轻情侣,手牵着手,在看花儿。黄昏里,光线朦胧,他们青春的身影,被微茫的光写意成古典的卷轴。我恍然觉得,他们像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人物。

我理不清,好风是从哪儿拂来的?寻索良久,终没找见它们的秋千架……可是,阳光就在那风里一寸寸地暖了起来,叫人既想在花下打盹儿,又想放牧牛羊,还想赖在祖母长长的故事里,把那个小女孩儿的梦,做透……

牡丹的文章9:牡丹的抗争

文/黄雯

读中学的时候看过作家张抗抗女士的一篇散文《牡丹的拒绝》,大概讲的是她于某年的四月慕名来洛阳赏花,游人络绎不绝,但由于天气不佳,连续低温阴雨,那一年洛阳的牡丹并没有如期展颜,因此令不少游客失意,甚至觉得洛阳的牡丹徒有虚名。

她虽然赏花不成,却撰文大加赞赏牡丹的格调,认为即使是草木,亦得保有草木的操守,不因媚人而开,也不因取悦众生而丢掉自己的品格。

今年的春天也不尽如人意那般煦日融融。将近一周的阴霾缠绵,又加上几日的雨打风吹,不免使人担心牡丹的存活。是否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尽了呢?是否已经零落成泥碾作尘了呢?又或者芳华迟暮,花殆而叶疏了呢?

在此之前的一周天气尚好,我们还一行几人趁着夕阳薄暮时游走在公园的花圃间,见到的无不是碧叶朱花,玉面滴翠,或者是灿若明霞的景象。但试想到连续几日的风雨雾霾,便对那池中花儿的安危心生疑窦,甚至是堪忧了。

下午无事,约了朋友去散步,远远地就看到花圃那边人头攒动。走近了,确是有些许的赏花人,趁着天气放晴前来观赏,抑或也是来确认牡丹的状况。

同那日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已有不少早开的品种谢尽春红,露出残蕊。地上,叶间,也留有大片大片枯萎变色的花瓣,但仍能看出赤色、紫红或者玉白的原色。只有一畦名为“海黄”的晚放的品种此时开得正俏。前次来时,她们都还紧紧闭着花苞沉睡,恰巧熬过了风雨,于这初晴的日子赢得赏花人的流连和赞赏。

一阵风过,将一股浓香扑进人的鼻孔。一边的绿肥红瘦,一边的繁华满目,置身其中,始知自然与生命的壮阔。

这一年,洛阳的牡丹没有再拒绝,而是在抗争。同低温,同冷雨,同狂风,同乍暖还寒的暮春,同自然的诡谲多变和生命的愤怒。疾雨骤风压低了她的花枝,打落了她的花瓣,但仍然存在着的花梗和落蕊证明她曾经怒放过。

尤记得一千多年前,武氏一纸诏令,迫得百花于寒冬齐放。唯有牡丹不合时宜的抗争,换来了贬谪。但也惟有洛阳地脉花最宜,使得牡丹尤为天下奇。

时光流转,物换星移,这样的奇闻逸事口口相传于传奇脚本中被人津津乐道,增色于牡丹的品格。多少人事景物换了又换,几番沉浮。或磨去了锐气,磨去了傲骨,或自甘于平庸,放弃了操守。而牡丹,依旧在抗争。

牡丹的文章10:质朴

文/阮琳

芬芳不是牡丹的雍容,是菊的淡雅;不是玫瑰的艳丽,是莲的高洁;不是百合的争奇斗艳,是梅的暗自芬芳。菊、莲、梅之朴,不动声色看沧海桑田,用“无华“独步天下。人亦如此,心愈质朴,生活亦愈芬芳。

他是一株淡雅的菊,喧嚣尘世中静守内心的朴实、宁静。淡泊名利,宁静自能致远。

面对腐朽官场,朴实的陶渊明毅然转身,告别官场,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醉人景色造就了陶渊明悠然恬淡的乡野生活。他无心在官场尔虞我诈,甘心“守拙归园田“去追求淳朴;他无心在世俗中荣华富贵,甘愿“带月荷锄归”来享受朴实宁静。他绽放出心底的淡泊质朴,开创了优美有韵的田园诗,令后人学习膜拜。

他是一株高洁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守住内心的一片净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被放逐时,渔夫曾劝他“与世推移”,不要自找苦吃。“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面对浩浩荡荡的汩罗江水,疾呼“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守住了内心那一方净土,守住了质朴的爱国情怀。他是高洁的莲,质朴芬芳。

他是一株冷然的梅,傲立于枝头,凌寒独自开,暗香漫漫。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随漫天外风卷云舒“。没有灯红酒绿,没有宝马香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用自己混着淡淡香土气息的文字挣脱了世俗的枷锁。他心中的文学并非为荣誉而生,他默默写作,用质朴诠释出一个作家的品格。他用五彩缤纷的文学作品唱响了中国文化,芬芳无比。

是的,内心朴实的人越是能散发出馥郁的芬芳。他们质朴的一生,却熠熠生辉。当下多彩复杂的城市生活,也许是斑斓的霓虹灯幻化了人们的双眼,也许是两点一线枯燥的生活麻木了人们的心,有些人少了朴实无华,多了些狂躁不安。让我们为自己原本质朴的心灵覆一层保鲜膜,“花至朴处自芬芳“,让生命绽放光彩,让芬芳弥漫大地。

牡丹的文章11:野草仍在歌唱

文/吕炳华

兰花高洁,牡丹华贵,蜡梅坚贞……在漫长的文学史中,植物被人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哪怕是一根野草,一棵老树,也有值得赞颂的品格。今天,我们向植物学习——

一首诗这样写道:“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其实,再卑微的生命也有思想,再卑弱的稗草,也有春天。野草,一个“野”字,一个“草”字,力量千钧,锋利无比,直抵人类功利主义的价值判断和自私用心。凡为我所用者,即是庄稼或中药,不为我所用者,便是野草或杂草。回溯人类的生存发展史和文明史,其实是人类与野草的斗争和改良驯化史。野草始终介入我们的生存,即使现在最有用的小麦、稻子、大豆、高粱,哪一个不是曾经的野草。这些野草先于人类抵达,不但成为大地和海洋中的生命奇观,而且成为人类取暖果腹、繁衍生息的食物和温床,乃至美丽家园。

我是一株小草,一株生命的野草,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顺着我已逝的歌谣到大地上。在我的心中,永远长着一株小草,一株贴着脊梁骨一直挺立向上的小草。因为我的脊背不够厚,不能背对着故乡和亲人,所以,我总是以野草一样的姿态,艰辛地匍匐前行。

小时候,干活走了神,母亲总会大声呵斥:心里长草了,干活去!那时候做事,不知道“心无旁骛”,也不懂得“专心致志”,心中长了疯玩的野草,像无边大草原上狂野的马,像大海一望无际的汹涌波涛,拦也拦不住,甚至头也不回。为这,不知挨了父亲多少打。靠着这野孩子的任性,我竟从一群野孩子的人堆里,崭露头角,只是没有高高地飘扬。到现在,我仍然是一株野草,一株游走于城市中扎不下根的野草。混杂在城市之间,如同混杂在庄稼地里一样,稍不留心和努力,就会被高粱、玉米、小麦、棉花这些主体的庄稼压在身下,如果被勤快的老农发现,很快就会被连根拔起,死在沉默的田野里。

其实,野草和庄稼的区别,只是功利的划分。能打下粮食填饱你的肚子,就是有用的庄稼,暂时看不到或认识不到它的好处就是无用的野草?这简单的划分多像舞台上戏剧化的脸谱人物,要么好人,要么坏人。但实际上的一株草,说不准它是一味救你性命的良药呢。神农尝百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都是从野草开始的。

但野草根本不忌讳自己是野草。即便暂时不被利用,也不怨不艾。它知道,自己也许比我们更能看到神性的存在,高天之下,大地之上,哪里没有野草,如果没有了绿草茵茵的世界,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那还叫什么生机盎然的世界。

天真烂漫的野草总是充满蓬勃生机。它们根本不需要任何安排,就知道拼命生长,这是天性,不需要任何理由。活着,拼命生长,没有别的使命。不像庄稼,这些因人工培育的孩子,剔除了健康蓬勃的野性,它们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就略逊一筹了。它们失去了一些与自然斗争的性格,一门心思地想着开花结果,却总是被身边的野草绊住了脚步。因为渴望更多的目的,就需要更多的乞求和奴役,整枝打叉,修剪扭曲,喷药施肥,俯首沉默,最后用沉甸甸的成熟和收成讨得主人的欢心。被收割储藏起来,和不愿意的同类或他类杂交,生出些不伦不类的东西;或被运往不可知处,欲哭无泪,后悔也已经太晚。哪像野草,即使被有力的壮汉拔了,也扔不了多远,顶多就是从这块地移动到那块地。即使被锄掉割伤,要不了几天,它就又绿油油一片了。一个微弱的根须落在地里,甚至一节残断的茎叶晒在地头,一场云雨或随便路人野狗的一泡尿,它就会伸出翠绿的小脑袋,颤悠悠趁你不注意贴地而生,葳蕤得让你沮丧和泄气。

有多顽强的生命就有多坦诚的胸怀。你除吧,你铲吧,你灭吧,虽然我在你的心中是没用的,夹缝中也好,边缘化也好,喜欢我也行,不喜欢也罢,我无怨无悔。但你根本无法剥夺我生存的权利,我也是生命大辞典中的一员,也是这个星球上抱团取暖互生互爱中的一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谁也别想剥夺我生的权利!哪怕这样的坚韧和执着近于偏执。

一株野草之所以成为野草,不过是因为人类简单粗暴别有用心的功利划分而已,这与我何干!“我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天籁”,野草说。无愧初心,无愧大地,无愧生命永久的轮回,只不过是多死几次,多生几次罢了。

在我们民族文明和文化的血脉里,有一个词:草民!就是如蔓草一样仆倒在大地上如蝼蚁一样生存和生活的老百姓。

我是草民,不管人们骨子里有多么的坚强和坚韧,但温良谦卑的文化基因总是让人口是心非,用自残的姿态压抑着自己。

这其实不是草的操守和本性。草是旺盛顽强的,草是干净磊落的。它顽强得能钻透坚硬的脑壳和石缝,顽强得能穿透历史的昨天和今天;干净得遍地是草香,随便掐一节吮在嘴里,都是清清的草香。老百姓说自己是一介草民,是他们读懂了大地和人世。他们不会想很多,也不想夸夸其谈,他们总是谋划着平常的生活,期待着好一点的日子,也许这样的日子经久不会到来。他不去过多地怀想自己的前生今世,也不算计死后的青史名垂,不计较地位高低,也不想春天到来的意义,只是一味地坚守着生命和感恩,活着。

任何人心中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小草,这棵小草上仰望星空蓝天,下拥着大地河流,周游着世间的美丽和欢愉。有时,它游离在梦中,游离在压抑和悲苦之外,游离在循规蹈矩的规则之外,甚至是莽撞和非理性的,因它要洞穿大地,长成一棵会思考有思想的草。

“我只要活着!”小草的声音和歌唱岂不是我们自己的低吟与浅唱?只要活着,就是生命最好的成果。因为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烛光,你用生命的洪荒之力阻挡着对后来者死亡的侵袭,你活着的光芒,哪怕微弱,也会照亮身边的人。

每一种生命都是一盏灯,都有光芒。如今,尘土飞扬,雾霾笼罩,大地在悲伤。野草仍在歌唱,用它那无与伦比的力量,倔强与顽强。

牡丹的文章12:牡丹公园韵味长

文/罗娟

每年4月,牡丹公园总会热闹非凡,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清晨,各种鸟儿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清脆婉转,唤醒了公园的每一朵花儿,每一片绿叶。

牡丹公园始建于1956年,占地65400平方米,是在隋西苑遗址上建成的,周边大厂、院校、科研院所较多。当时,洛阳市政府为了感谢从天南海北来支援洛阳建设的人们,建了这个公园。它见证了老一辈国家建设者大公无私的家国情怀和全国一家亲的深情厚谊。公园为他们提供了休憩、怡情场所,牡丹就像他们胸前的勋章。

牡丹公园的热闹是一种富有文化底蕴的热闹。步入东门,迎面立着一方巨石,上书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句“竟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园中还有一方写有“天香”二字的巨石,点明了牡丹非同一般的观赏价值。西侧古牡丹园入口处也有一块巨石,正面写有“洛阳古牡丹园”几个大字,背面是唐代诗人李正封的诗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古牡丹园里的百年牡丹是我国特有植物,为珍贵的花卉种质,根、皮可供药用。其中有一株牡丹,花枝高达2.27米,冠幅3.7米,从根部共生长出十几枝茎,最多能开265朵牡丹。百年牡丹园,是丹青爱好者和摄影发烧友寻芳觅趣的好地方。

古人喻牡丹之香为“冷香”“馨香”“天香”“国香”“异香”“第一香”等,可见对牡丹的钟爱了。

其实,牡丹不仅香气袭人,其茎散发的丹皮香也充满了韵味。

牡丹的文章13:牡丹缘

文/柳蕾2013

去年春天,妻子从基督教堂工地捡回一段牡丹花茎。我将它栽植于新居庭院的花圃中。妻子说这牡丹颇有来历,它也绝对不是平常之物。据说,教堂老院落里原来有两丛牡丹花。一丛是正宗牡丹;另一种是牡丹的亲戚,土名荷包牡丹或者荷包花。两丛花儿的枝叶长得也差不了多少,所不同的只是花蕾的形状。牡丹花自不必说,而荷包花开的时候仅仅吐出一些柔弱的穗状花序,与牡丹的形状大相径庭。所以妻和我并不把它当牡丹花看待。植物的生命力真是惊人地顽强,教堂翻建时,那花儿埋压在地下不见了天日。于是大家都认为那花儿或许早就枯死了。去年春天,教堂工程初竣,堆放的土石清理出去了,那两丛牡丹也得以重见天日。但此时尊贵的花儿已经是状如枯柴,并且连根挖起重新栽植,也不知道它还能不能成活了?

听一位年长者说,这花儿来历很不平凡。那是上世纪的民国初年,由一位瑞典牧师栽植的。计算起来至今也有近百年了吧?几年前老教堂尚在的时候,有一个30多人的瑞典旅行团,专程从大同来到并不起眼的晋北小县,为的是参观他们祖宗留下来的圣殿。瑞典牧师的孙女哈娜女士是一位花白头发,年届六旬的老妪。她在教堂里睹物怀旧,并且和家人在教堂的牡丹花丛前合影。哈娜女士一行离开后不久,这座老教堂就被拆除了,这老牡丹的命运就可想而知。所以当枯柴一样的老牡丹重见天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它能否成活不抱什么希望了。或许是妻子的善良使然,抑或是女人们爱美的天性。妻子从枯柴一般的老牡丹上掰下一根花茎,它比筷子长不了多少。我栽植的时候也很随意,并不清楚它是高贵的牡丹,或者是低贱的所谓荷包牡丹。这花儿当年就成活了。

到了今年春天,那高不及尺的花苗开始发芽抽苔,紫色的苞芽又分出两个新株。快到“五一节”的时候,主枝顶端开始长出花蕾。这时候在我的心目中,它依然是荷包牡丹。我从来没拿来它当回事。我希望它按照我的想象来生长。它的花蕾由原先的拇指大小,渐渐地膨至酒盅那么大,并且开始长出花瓣状的东西。我对此颇感困惑。

直到有一天,西面邻居中的一位快嘴女人找妻串门,她见状大呼:“快看,这是一棵正真的牡丹!”

直到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可不是怎的?看它的花蕾样儿离我的思路越来越远。在一刹那之间,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喜出望外。在此后的若干天里,那牡丹的花苞越膨越大,渐露真容。并且是一种非常艳丽的胭脂粉色,果真是那株百年老牡丹花儿的后代!

这天早晨起来,我首先发现花圃里有些异样。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是牡丹的花蕾开始舒展它的花瓣了。此时的花朵正好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那种美丽真有点无法名状。对于牡丹,我的见识非常有限。名贵的品种诸如姚黄、魏紫、芙蓉三变之类,那也仅仅只是听说过。古今往来,文人墨客们的笔下,关于牡丹花的故事不胜枚举。昆曲《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有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小说《镜花缘》中,描写了女皇武则天怒贬牡丹至洛阳的故事。关于牡丹的典故,我可说知道不少。在日常生活中,牡丹并不是稀奇之物。那些花儿美则美矣,但我却从来未曾拥有过它们。充其量,顶多不过是走马观花之类。比起自己亲手栽植,每天悉心观察呵护,其中的感受就迥然不同。譬如眼前花圃中这株小小的牡丹花儿,我对它观察得细致入微。叶片上纳米级的茸毛,使晨露宛若在荷叶上那样晶莹闪亮;翠绿透紫的叶面和偏青色的叶底形成鲜明的层次感。你看它那依依可人,半遮半掩的样子,可就是迟迟不肯展露出自己的芳容。从清晨一直到上午短短的两三个钟头里,那含苞待放的花儿正在不断地改变着姿态,大概它是要做好了准备,希望将自已最美丽的一面展示到人间罢。

这天早晨,我即使手端饭碗,也从未离开这牡丹花儿一步。通过详细的观察,我发现这牡丹花儿是一种非常通灵性的植物。在和煦阳光的无限关爱之下,这牡丹花儿终于慢慢地展开了花瓣。当太阳稍微偏高时,它俨然就是倚卧于万绿丛中的仙姬佳人,显得温情脉脉,秀色可餐。而到了上午时分,它就象是蓄足了力量似的,那一重重的花瓣依次绽放,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想要目睹花中之王的风采,原来竟是这么不容易。

你看它那粉色的花瓣,根部透着几许紫色和青莲色的霞晕,半透明状的,象思春美人丰满盈盈的香腮。在花苞中间,有一些金色的花蕊探出头来,散发出几许浓淡相宜的香气。当下午太阳西坠时,这怒放的花儿竟然又半掩粉面,花瓣慢慢地闭合,将金黄色的花蕊掩盖起来。正所谓: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醉来却不带花归,悄不解看花意。试问此花明媚,将花比谁?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宋词:一落索,蒋园和李朝奉

却原来,前人的感悟和我此时的心情又是何等相似?此刻在我的理解之中,这盛开的牡丹花儿就如同其它的世间生灵一样,有着自已的追求和执着。这也使我加深了一种内心的感悟,正是这高贵的花儿让我找到了性情中人的那种感觉。

在牡丹花儿盛开的短短几天里,我对它真可谓是关怀备至。当午后雷雨来临的时候,我就用塑料袋仔细将它罩好。天朗气清的时候,我又及时将它解放。我自比是冯梦龙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的秋翁,只可惜没有他那种离奇的际遇。电影《秋翁遇仙记》是我在孩提时代所熟悉的:讲秋翁捡回富家丢弃的老牡丹,悉心培植,花朵繁盛。竟然感动了上界的牡丹仙女。众仙女每天晚上齐聚在牡丹丛前载歌载舞。后来恶少强霸牡丹,遂引出一场离奇的喜剧故事来。这部老电影在提示我:我们人类呵护万物生灵,便会得到报答。更何况,这是高贵的牡丹花儿呢?或许我和这株牡丹花真有那么一点缘份,但我却又远不如秋翁那么来的真诚天然。内心深处的意念之中,还有几多的功利、自私和浮躁。

大约世间美好的事物总归是短暂的,那硕大的牡丹花儿很快就凋谢了。这使我感到十分伤感。嗟叹之余,遂有胸臆表达。怦然之间,灵感迸发。填词《念奴娇,牡丹写意》一首,算是对这一段牡丹情缘的感怀:

一萼红云,群芳醉,花魁真妩媚。秋翁怜尔,捡枯枝,悉心南园土地。来年春雨,鹦鹉巧嘴,抽条占先机。何曾国色?天香亦堪娇美。不惧武后天威,贬谪河洛,仙苞绽金蕊。晨迎朝露群芳会,象牙拍板箫笛吹。怒吐芳菲,只须一霎,惊艳曾记取。难禁攀摘,葬花荷锄黛玉。

牡丹的文章14:可爱的牡丹鹦鹉

文/李恒宇

姑婆家有只可爱的牡丹鹦鹉。这是鹦鹉种群中最美丽的一种。

它长着尖尖的深红色嘴巴,周围被一圈白色的喙包围着。头部有浓密的深灰色绒毛,脖子上的羽毛由红色逐渐变成靓丽的绿色。翅膀和胸脯覆盖着浅绿色的羽毛,闪闪发亮,尾巴上有几根长长的乌黑色羽毛,美丽极了。

它很讲卫生,每天至少得洗一次澡。它洗澡的时候,先把每根羽毛都浸湿,再每根每根地洗,你说它是不是很讲卫生呢?它还会吃苹果,只见它把整个苹果都叼了起来,用嘴咬一块下来,然后一口吞进肚子里,不用嚼。

有人逗它的时候,它很高兴,一会儿点点头,一会儿跳跳舞,有时还会用嘴巴咬咬鸟笼,仿佛想再次回到大自然中,享受蓝天和白云。特别高兴的时候,它还会叫:“你好!你好!”更神奇的是,它还会像雄鹰一样展开翅膀,露出翅膀下乌黑的羽毛。

牡丹鹦鹉真有意思!

牡丹的文章15:洪葛牡丹

文/潇湘

洪葛牡丹

牡丹为百花之王,全国以洛阳和山东泽荷最为出名。

湖南祁东县洪葛岭广泛种植牡丹,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洪葛岭牡丹叫焦丹,村民种它不是为了观赏,仅仅也把它作药材种植。

牡丹流落民间,流落到这僻远,贫瘠的风池坪乡洪葛岭,有一段忧伤而壮烈的传说。

唐朝女皇武则天,冬日兴致大发,下令御花园中的百花冬开。园中的各种名贵的花都慑于武则天淫威渐次开放。唯独牡丹不开。武则天恼羞成怒,令人把牡丹连根刨出,架上火盆,进行烤炙,可就是牡丹的根和枝桠都烤焦了,方才罢手,把所有的牡丹逐出皇苑。牡丹便流落到了民间。

开花时节,牡丹着实逐人悦目怡情。朵朵绽放,重重叠叠,娇艳欲滴,高雅雍容。阵阵花香袭人,忽浓忽淡。使人心旷神怡。发眉连娟,微绵貌的绝代佳人,双凤,凤池,凤台,等地,方园几十里的土地上,随处可见那一株,二株的牡丹。在粼粼的山石之中,在荒凉和闭塞的穷乡僻壤,在那尘土飞扬的简易公路的两旁,处处都有牡丹的倩影,正如汤显祖《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恒,良良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可这焦丹却顽强地生活着,不自暴自弃。跟那些阿娜多姿的凤柳,跟那山岗和溪畔那颀长的棕树,是那样古朴,粗犷,却又如此执着和顽强。

焦丹,它是牡丹中的隐士,它是牡丹中怀才不遇,落拓,而安于贫穷的君子。是“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典范。正如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咏牡丹》。

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

牡丹的文章16:我和牡丹有个约定

文/张文艳

午后出去散步,看到路边花丛中的牡丹已经萌动抽芽,露出嫩嫩的花蕾,我赶忙蹲下来,仔细观察。春画花,冬描干,现在花蕾初长成,我要好好地看看,把每一个花苞的姿态记在心里。

自从开始学画牡丹,我的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了。每天在家里想想看看、练练画画,看着自己的作品一幅幅诞生,看着自己的一点点进步,觉得日子变得快活充实了许多,全然没有了那年病痛中的无助和绝望。

那年初春,我的颈部出现了一个枣子一样大小的疙瘩,医生诊断是甲状腺结节,并且由于是单发且伴有甲亢等症状,要做手术并进行活检。医生的诊断就像是判决书,给我曾经的乐观生活画上了句号,我变得消极悲观、不思茶饭。做手术的前一天,老公陪着我到公园里散步,在花棚的向阳处,一株牡丹已经绽放,火红火红的,煞是喜人。旁边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拿着毛笔临摹,神情非常专注。我凑近一看,一朵牡丹已经跃然纸上,花瓣妖娆,花蕊细腻,叶片鲜活,枝干苍劲,多年来深藏在内心对绘画的渴望一下子被点燃了,禁不住与老奶奶攀谈起来。老奶奶说:“我都七十多岁了,前年开始学画牡丹,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一起画,画着画着就觉得自己年轻了,每天的日子也过得有奔头了。你看,我右胳膊上的老年斑是不是都比左胳膊少啊?”老奶奶兴致勃勃地撸起袖子让我看。她的精神状态真的是比同龄人好很多。

老公拉拉我的手说:“既然喜欢,你也学吧!”

“学吧,学吧,不难,你看,喜欢哪朵画哪朵,多好!”老奶奶鼓励我。

回家的路上,老公搂着我轻轻地说:“手术做完,你就去学,咱们和牡丹来个约定,每年春天咱们都来看、都来画!”

出院后,牡丹已到盛花期,各种色系、各种姿态的牡丹竞相开放,而我也坐到了教室里,跟着老师一起用画笔描绘牡丹的灿烂。

从此,每年春天我都会到公园里,仔细观察,认真描绘,在心里记下每一个时期牡丹的样子,每一株牡丹花朵的姿态,和牡丹赴那个当年的约定。

种一株牡丹在心里,不仅为临摹,更为以盛开的姿态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春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