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严寒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严寒文章1:阳光,严寒,谁才是天堂
蓦然回首,相识已是十余年之久,这期间我们拥有过,也失去过。
其实有时候我会想,假如我们还会再遇见,你还在等,我亦还在等,只是我们不确定到底在等谁,会不会有对方,这样的想法曾经在我脑中闪现过。那么真的再遇见,是否会相见?
其实不用 花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见或不见,情都在那里,不增不减!
不太记得再相见时是什么让我们执念要试着在一起,或许是相识已久的信任,峰回路转的惋惜,还是对婚姻迫切的瓜熟蒂落,可这些我们终究用时间来证明了跟爱无关,尽管我们抱得很紧!也许是抱得太紧了,才导致今天抱得那么无力。
我以为我们会有一个拥抱,然后再祝福对方,却还是选择了争吵,可能是发生的这一切都太平淡了吧,激励一点的方式,更能让彼此静下心来认清一段关系,更心甘情愿的选择祝福,更好的追寻或是等待一份感情。这一点我们都没问,都不说,这可能不是默契,但出奇的同步。
中午,我搬了一把椅子在走廊上,正面迎着阳光,刚开始,很舒服,但五分钟后,我的心里却想起了严寒。
严寒文章2:且将蚕豆伴青梅
文/田秀明
经历过冬天严寒的洗礼,春味渐浓时,故乡的田埂边,河坎上,翠绿的蚕豆苗越发葱郁起来,依傍着成片成片的油菜花,点缀成一幅诗情画意的乡野画卷。那黑白相间的蚕豆花恰似一双双刚刚苏醒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世间的繁华,微风起处,又恰似万千飞舞的蝴蝶,蛰伏于油菜花侧。
蚕豆花褪尽,一串串青青的豆荚一日比一日饱满,到端午节前后,小镇的大街小巷,隔几处就会看到挑着担子,挎着篮子的农妇,满满的都是新鲜采摘的青豆荚。豆荚是小镇人餐桌上的家常菜,在家门口称上几斤,剥去豆荚,留下绿如翡翠的豆粒,蚕豆粒儿烧新鲜腌制的雪里红咸菜或是黄花菜秧,齿颊之间留下的是家乡的味道和春天的气息。
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最喜欢其中的几个毛头小子划着船去赶社戏,偷食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一段,“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几个人各到六一公公家的田里偷了一大捧,生火的生火,剥豆的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小时候的我们,不必像《社戏》里的几个毛头小子要去偷着吃,路边屋后到处都是,随手就可以揪上几颗,豆荚的主人也只是笑骂着让我们莫要踩坏了豆荚秧,剥去豆荚豆皮的青豆粒,一股甜丝丝的清香芬芳了我的童年。
嫩蚕豆上市时节,我们最常做的就是将煮熟的嫩蚕豆用棉线串成项链形状,挂在脖子上,一人一串,摇摇晃晃地在田埂边河坎旁嬉闹着,玩得倦了累了,仰面躺在避荫的草地上,一颗一颗纳入口中,粉糯爽甜的滋味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久久挥之不去。
随着豆荚的渐渐老去,蚕豆依然变着花样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老蚕豆泡水过后,用草苫捂上一两天,待其长出细嫩的豆芽,加入食盐、五香粉,便可以做成一道可口的五香芽豆;老蚕豆加上盐,淋上油在锅中翻炒,就是一道美味的炒盐豆,吃起来嘎嘣脆,牙口好的越嚼越香,牙口不好的还可以继续加水煮至烂熟,又是一道爽口的煮蚕豆;蚕豆剥成豆瓣,在油锅中炸至金黄,捞出后撒上盐末,油而不腻,脆而酥香;更有巧妇将豆瓣和着红豆、花生米裹成粽子,还没出锅的就能闻到一缕缕清香,煮熟的粽子剥开粽叶,轻咬几口,期许了一年的味道,足以让你的味蕾在唇齿之间舞蹈起来。
“莫到莺花抛白发,且将蚕豆伴青梅”,“翛然山径花吹尽,蚕豆青梅存一杯”,古人在春尽夏临之际,就着蚕豆,青梅煮酒,举杯吟诗,蚕豆这一乡野小吃,在诗人的笔下也越发高雅起来。
严寒文章3:请叫我有故事的女人!
文/如小果
重庆的天还跟严寒一样冷,透心冷!真希望能一夜间切换成夏天,我怕冷的感觉。心竟然也跟着浮躁起来,看着窗外的静夜,心,却不宁静,就像长了草一样浮躁。左耳有点烧烫感,小时候听外婆说这是有人想了。想到这,本就难受的心又平添一份伤感。于是我唯有在酒精里逃避。还好有喝剩的红酒。
现在有点恋上酒的感觉。过去让我嗤之以鼻的东西现在成了我的麻醉品。终于参透了从古到今酒这个东西一直存在的理由。此刻,我不在乎谁鄙视我说我坏女孩儿,我其实喝过酒后的确也有点像坏人,喝酒,唯一的目的就是想处于清醒和醉中间的状态,那是我渴望的感觉。那个时候,我的思绪像飘飞在外太空,应该是天堂吧?浸泡在酒精里,那份醉生梦死的感觉,真好。在醉生梦死的感觉里,我只知道疼痛的胸口像吃了止痛药一样的舒缓。
记得之前兰青说,不要把我写到你文章里,拿我作题材我就拉黑你。那是刚认识的时候对我说的。不会啦,放心吧。于是,我出于尊重的听从了。想想,我跟他之间是一种靠感觉来维系的一种关系。我们有同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样的超强想象能力,连切换想象画面速度都一样闪快,没有谁会慢拍。还有同样的邪恶,同样的二,只要一个话头便能知尾,这种可以通达对方心底的感觉是什么呢?我说不清楚,也许唯有柏拉图能够解答。他能读懂我的文字,能看穿我的心扉。说实话我开始怕了,我怕被他看透,透明得想玻璃一样。
我知道我是个先天的悲观主义者,繁华的背后是寂寞,风光的背后是心酸。只是从不轻易示人而已。自从那次突发变故后我便厌世了,因为内疚的心早已不堪重负,生不如死的煎熬。每当我快乐的时候这份内疚便如影随形地来了。每当我悲伤的时候这份内疚便被扩大化。所以,很多时候,在拥挤的人群中,我常常会感到孤独。茫然的走在街道,熟悉的情景,陌生的面孔,会忽然嘴角咸咸的有眼泪流出来,我是如此的孤独与落寞,喜欢我的人,爱我的人很多,可是他们都无法走进我的世界。以前,有人对我说,我想给你幸福,却走不进你的世界。然后,转身离开了……
我不知道,不知道我还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多久,更不知道我还能醉生梦死于文字里多久,爱不在了,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自然也就失去了灵感。可是我的灵魂却在文字里沸腾依旧,那是什么?若是有可能,有些事情一定要用全身心的力气,竭尽全力的记住它。因为很多事情都会慢慢地,慢慢地被忘记。也许我想多了,其实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会没有。
生命不是电影,不是故事,演砸了,可以重新开,直到满意为止,我们的故事是用生命做代价的,只有一次,不可以彩排,不可以修改。而我,却是为了一个精彩的瞬间,搭上了你的一生。都说80后的心理承压能力相当的差,每当遇到困难,第一反应是逃避,也许是吧。
是文字伴了我多少年,还是文字害了我多少年?我已不再去追究。写文字,我的感觉,我的心情,如此罢了。半空中的风景很美,漂浮的感觉,是无言的失落。正如,忘的深处是记忆。
——亲笔
在这个静静的夜晚,我一个人凝望着窗外,感怀着过往,恰似夜色敲窗,心却已在过去的另一个往昔里。曾经,现在,那些不眠的夜晚,缠绵悱恻,浮光掠影从眼前经过……心灵无所依附,像极了蒲公英……
2012.2.9(04:23)
严寒文章4:生命的颜色
文/合肥刘加莹
那年,在严寒的冬季,我这个刚满16岁的农村娃子,怀着对春天的憧憬、对绿色的向往,腿和脚用稻草缠绕着,在雪地里徒步十多公里,来到征兵体检站,通过了一道道关口,终于参军入伍,加入到绿色方阵。从此,绿色就成了我生命中的底色。
我们的部队驻扎在葱郁的钟山脚下,举头是青山,低头是绿水,营区里穿着绿军装的男兵和女兵,个个都像竞相生长的小树苗。后来,我虽然几经调动,但却始终置身于绿色的怀抱之中,整个身心被绿色紧紧地包裹着,穿的衣服,盖的被子,包括用的茶杯,全是绿色,就连日常接受的教育,也全都是“绿色环保”的正统教育。我在这绿色的环境中慢慢地成长、渐渐地成熟……
有意思的是,从小就受到绿色浸润的两个女儿,也酷爱绿色。小女儿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老师给孩子们每人发了一盒彩色画笔,晚上女儿回到家,高高兴兴地把彩笔盒拿到我和妻子面前,我们打开一看,顿时愣住了:原本12支不同颜色的画笔,女儿竟然和小朋友们调换成了清一色的绿色。大女儿大学尚未毕业,听说部队到学校征集女兵,也不顾妈妈的反对,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军营。
绿色军营给了我理想,给了我激情,也给了我快乐。我在部队工作、生活了36年,待过不少单位,经历过很多岗位,但不管走到哪里,无论干什么工作,绿色都铺展在我的心里。旅途中,我也曾遇到过一些苦恼、困惑和迷茫,而绿色的生态环境,一次次地让我清醒,一次次地催我前行……
那年,尽管我有万般不舍,但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我不顾部队首长的真情挽留,还是选择了转业,告别了绿色军营。走进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后,我才知道,我最钟爱的还是绿色。绿色的种子,已经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了大树,并成了我的生命之色。
自然界的春天年年都会有,人生的春天,过去了就不会再来。过去,我曾经激情燃烧,绽放过青春的芳华;今天,我已经不再年轻,但更应该不忘初心,保持生命的底色。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电闪雷鸣,都要一如既往地去拥抱人生的春天,不能褪色,不能变色,唯愿,留住生命中的绿色之美。
严寒文章5:我和春天一起走
文/刘亭亭
春,卸下严寒的戎装,用温暖把残雪融化。春,四季之首,最有旺气和生命力。
我和春天一起走,进花园,听鸟语,闻花香,驻足观赏最美的景。欣然望去,杏花最先映入我的眼帘。一簇簇,一朵朵像彩蝶震翅欲飞,几枝待放的花蕾亦如害羞的小女孩,露出绒绒的粉色。桃花开,桃花红,最想闻桃花的香。走近一点,尽情享受。桃花真的很美丽,粉红的、深红的、浅紫的,在绿叶映衬下,更显得鲜艳娇美。千姿百态,尽情开怀。瞧这一朵,花瓣完全展开,用青春和美丽展示她的妩媚。再看那朵,只展两三片,低着头,害羞着。微风吹拂,朵朵桃花露笑脸,舞弄风姿,真叫人目不睱接,神迷意醉。百花充盈花园,空气中散发着百味的芳香,沁人心脾。
我和春天一起走,不逛超市进田野。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植物在生长,绿得自然,绿得旺盛。春天为它们提供温暖的阳光和充沛的水汽,他们回敬春的是一派生机。
我和春天一起走,不知不觉走进了校门口。孩子们有着春天一样的朝气,在操场上尽情玩耍,个个脸上洋溢着桃花一样的笑容。是啊,他们就是春天,播种着知识的种子,发芽、生长、壮大。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春天,我想和你说句话,不是在花前月下说缠绵的儿女情话,也不是在夜晚倾述我逝去的时光,而在朗朗阳光下,面对着太阳,遥望着大海,对你说:“请你把温暖传遍全世界,让全人类都能感受你的温暖,同享太平幸福的阳光。”
春,小娃娃,充满着好奇,四处张望。春,少女的笑脸,很稚气,很阳光,最可爱。春,热血少年,蓄积能量,磨练精钢,时刻准备着奔赴祖国的前方。春,壮汉的脊梁,有钢性,能顶住千斤的重量。有拼劲,敢闯,是时代的骄子,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繁荣富强。春,青春的象征,给人奋进,给人力量。春,寄托年轻一代最美好的希望,我们的社会靠的是活力、智慧和果敢,具有实践经验,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一代一定会实现他们的理想,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主力军。谁主沉浮?天之骄子,国之栋梁!
跟着春天走,我不累,很有劲。敢问我有几多岁?二十有四的小姑娘!我和春天在同行,我沐浴着春天的阳光,它帮助我实现伟大的理想。
严寒文章6:写给春天的情书
文/翟杰
熬过料峭的严寒,甩掉臃肿的冬衣,终于迎来了清新盈动的你——亲爱的春。
我深深地爱着你,亲爱的春。我爱你的陌上花开,芬芳遍地;我爱你的轻歌曼舞,柳吐新绿;我爱你的激情与活力,让整个世界都萌动在淡淡的馨香里。
你带来的风,化作绕指柔情,拂过山川,于是满目翠绿;你捎来的雨,变成缠绵的吻,吻过枝条,焕发出盎然生机。万物因你的到来而蠢蠢欲动,一簇簇野草悄悄地吐出嫩芽,给大地铺上了一张绿绒绒的地毯。你的眸子在柳荫下静静地闪烁,于是,柳树尽情地舒展着婀娜的腰姿,鹅黄的芽苞轻轻撩拨着你的外衣,展示着特有的魅力。巍峨的大山静静地伫立,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迎春花绽开动人的笑靥,仿佛在为你弹奏一首爱情之曲。
你可看到,有多少次,我站在河堤上的柳树下,凝望着那一树的丝绦,留满面笑容;有多少次,我停在门口的梨树下,数着那先开的花朵,等待下一朵花开,染一身幽香。
你可知道,在漫山遍野的绿草丛中,端详着一簇簇的野花,是多么舒适惬意!那纤细娇嫩的花蕊,亮闪闪地冲着我微笑,我忍不住吟出一首短短的小诗,含在嘴上,融化在心里。那醉人的情景洒落了一坡又一坡,那如梦般的性情浸染出一道道涟漪。
你可听见,漫山遍野都在窃窃私语。岩石间,溪水涓涓流过,把欢乐的歌儿反复吟唱。一粒粒种子正从泥土里绽开绿色的耳朵,聆听你的脚步。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在空中悠然惬意地飞行,很久没有看到过的喜鹊竟然也蹲在江边的枝头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因你的到来而由衷惊喜。
亲爱的春,徜徉于你的气息中,感受着你的和煦与轻柔,听鸟雀呢喃,闻花草幽香,几分怡然情趣和欢愉,都净化在这旖旎的风光中,沉浸在大自然的精美画景里。我仿佛看见碧波里蕴藏着的一场温柔梦,仿佛嗅到氤氲在原野中的百花香,仿佛看见青石板上走来的一群花季少女,春雨滋润着她们的笑靥,打湿她们的裙衣。亲爱的春,请让我走进你,让我悄悄地走近你,去倾听花开的声音,去领略绿意的从容。
亲爱的春,我要扯一块泼釉瓷器般的天幕做信纸,用深情研墨,写一封情书给你。轻软的东风,请做一次我的信使,帮我寄出这殷殷期待。冻土已化作春泥,请让朗朗乾坤,照看并善待这静好的岁月山河。最是一年春好处,相信在不远的前方,你定会是柳似烟翠的盎然景致;在不久的将来,你定会用那盎然的生机,给世人呈现出又一轮盛世繁华。
春风得意马蹄疾,我们定会循着你的脚步,放飞心中的理想,扬起生命的风帆,把人生打造成一片如春的风景。
严寒文章7:喜欢春天
被严寒纠缠着许多日子后,人自然就日思暮想春天早点到来:春来了,可以脱去臃肿的冬衣;春来了,可以放飞心中的梦想。
似乎就是瞬间,小草说绿就绿了,阳光说暖就暖了……春风宛如温馨柔情的手指轻轻抚摩你有些疲倦的面庞,又欢笑着去追逐潺潺的江流去。久违的鸟儿不知道从哪里全钻出来,给你唱它们婉转清亮的歌曲。这时,你只觉得身体也该绿了,心灵也变绿了。绿,一个多么美丽的字眼哦,是风帆的破冰前行,是生命的蓬勃复苏,是希望的茁壮攀升!
喜欢春天,就像我喜欢这时节田野间、广场里不断飞腾起来的风筝。有风筝,就有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欢笑,就有大人们耐烦细致的指点,就有天蓝云白的晴日。这时,你会想:春光或许是只名曲,而弹奏它的正是这些快乐无比的普通人。
喜欢春天,就像我喜欢这时节山坡上、水库畔那饱饱满满的行囊。有行囊,就有驴友们铿锵有力的脚步,就有郊外热闹喧哗的篝火,就有热爱山川的真实胸怀。这时,你会想:春光或许是幅名画,而描摹它的正是这些勇往直前的跋涉者。
喜欢春天,就像我喜欢这时节田间地头那朴实无华的犁铧。有犁铧,就有稻苗对夏秋深情的展望,就有花苞对果实甜蜜的憧憬,就有农民对土地虔诚的感恩。这时,你会想:春光或许是种风景,而创造它的正是这些任劳任怨的老百姓。
其实喜欢春天,在很多时候不需要什么理由。在假日,捧一本好书去江堤边随意读读,读累了,望江面船来船往,这时就有心旷神怡、思接千载的快意;闲暇时,伴亲朋好友去游园踏青,听涧水叮咚,看曲径通幽,嗅各色花香,这时就有知足常乐、神清气爽的淡定;甚至,你可以哪儿也不去,在自家阳台里,搬一靠椅,泡杯绿茶,沐着春阳,想坐,随你,想站,也随你。
裁剪春光,把它披在身上;裁剪春光,把它藏在心里……这时,你会发现,浪漫就是和谐蚌壳里包涵着的硕大珍珠,春光正是那珍珠光环放射出的道道神奇诗意。
严寒文章8:舌尖上的年味
文/秦延安
当严寒撞破腊月的大门,年的味道就如发酵的烧酒越演越烈。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城里乡下,家家户户,都在精心准备着过年。也许是因为天寒地冻,吃上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才是团圆的温馨;或许是因为辛苦了一年,在短短的几天假期内用丰盛的饭菜犒劳一下自己,美食总是新年里最红火的景观。
作为一年的结束和一元的复始,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异常神圣,而要表达这种庄重的心情和喜庆的气氛,就离不开吃。虽然现在吃喝不愁,采购也异常方便,但千百年来舌尖上才有年味的习惯却从未改变。
记得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放开胃口大鱼大肉地饱餐一顿,于是,盼年的心情就如犀利的寒风,在悠长的冬日里尽情肆虐。经过漫长的守望,年的脚步终于在吃五豆、喝腊八粥的芳香中,越走越近。
尽管生活拮据,但对于过年,父母亲都会毫不吝啬地奢侈一把。磨豆腐、压挂面……凛冽的寒风丝毫挡不住村人备年货的热情。随着各种食材的进门,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不必是名贵的吃食,单就是那些家家家户户必备的各色手工美味,便足以担当。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馒头、包粽子、炸油糕……从烟囱里钻出的各种香味让乡村里满是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这天,母亲很早就忙开了。烧水、择菜、洗菜、刮皮、切肉,哐哐的切菜声、咚咚的剁肉声,让一家人都如转轴似的忙开了。父亲负责烧火,母亲掌勺,而我们就帮着打下手。随着滋拉的声响,热锅沸油烹炒着各色菜肴,母亲将自己熟稔的手艺发挥的淋漓尽致。很快地,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便鱼贯而出,不一会便摆满了桌子。凉的热的,荤的素的,咸的甜的,异常丰富。一家人围在桌边,其乐融融,把酒举杯,畅述心愿。那杯中的酒,已经不是酒,分明是浓浓的血脉之情。那一桌饭,已经不是一顿饭,而是一份真实的情感以及蕴含在吃里面的独特年味。
吃过年三十的晚饭,母亲又开始剁馅和面,准备大年初一的饺子……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依然离不开吃。家家户户都拿出自家的看家菜招待客人,让人吃的满嘴流油,直打饱嗝,而主家还在不断地奉劝。这些浓缩着真挚情感的各色美食,不仅培育着我们的味蕾,更是喂大了乡人的品格,让每一个新年都变的暖暖的。
多年后,当我远走它乡,不断漂泊时,才知道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过年的特色美味。不管是老北京的豆儿酱,吉林的德固,还是山东的糖瓜粘,湖南的年糕,或是广西的米饼,重庆的扣肉,但就四川的全鸭、全蹄髈,就惹人馋。“全”寓意着一家人齐齐整整,合合美美,团团圆圆。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美食,不仅是当地人年年过年时餐桌上的欢腾,更是传统。
如今,虽然日益富足的生活,割裂了许多文化,但血与脉的亲情却总是割舍不断。虽然围在灶台前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她们手把手传承的地方过年特色味道却从未改换。用心做菜,四溢的香气呼唤着离巢的候鸟。举家团聚,欣慰怡然。年味亦是那个年味,不在舌尖在心间。它让我们给生活的奔波找了一个温暖的借口,那就是回家过年。
严寒文章9:寒冬赏读取暖诗
文/聂难
冬至过后,严寒紧逼而来,此时,电热空调、暖风机、采暖地板等现代设备,立刻为我们送上温暖。而古代没有现代化的采暖设备,人们大多靠火炉、火炕燃煤取暖。历代文人墨客也因此留下了不少以取暖为题材的诗作,细细赏读,使人产生读诗生暖之感,别有一番情趣。
“风光今旦动,雪色故年残。薄夜迎新节,当炉却晚寒。故香分细雾,石炭捣轻执。年芳袖里出,春色黛中安。”这是南朝陈政治家、文学家徐陵《春情》中的句子。描述的是人们在阴历年末岁首围炉取暖、辞旧迎新的情景。诗中特别提到,把“石炭”捣成粉末,用“轻纵”(细致薄绸)筛去杂质,掺入香料做成发香煤饼入炉燃烧。不难想见,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在这温暖飘香的室内,无疑愈发衬托出节日的热烈气氛。
金代文学家赵秉文钟爱暖炕,他在《夜卧暖炕》诗中写道:“京师苦寒岁,桂玉不易求。斗粟换束薪,掉背不肯酬。近山富黑瑿,有金不难谋。地炕规玲珑,火穴通深幽。长舒两脚睡,暖律初回邹。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诗中描述了金代中都(今北京),寒冬时节柴米昂贵,富裕之家不惜重金到近山处购买“黑瑿”(即煤炭)烧炕取暖。尽管门外雪深三尺,寒冷彻骨,但室内仍温暖如春,人们可以伸展两脚安然入睡,而且鼾声连连。如此绘影绘声的描写,读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一幅诗人安卧暖炕悠然自得的熟睡图。
“十月都人家旨蓄。霜菘雪韭冰芦菔。暖炕煤炉香豆熟。燔獐鹿。高昌家赛羊头福。”这是元代文学家欧阳玄《渔家傲·南词》的上阕。词中描述了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富户,在阴历十月入冬季以后,纷纷储存白菜、韭花、萝卜等菜蔬;室内煤炉烹煮香豆,熏烤獐鹿,并利用煤火余热烘炕取暖,过着温馨优裕生活的情景。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诗人方元鵾对炕有独特的感受,写有一首《暖炕》诗:“北人炕寝意非古,床不以木乃以土,寝床寝地古有云,地与土炕疑不分。因思床炕本异制,北人自为御寒计。石炭通红隔宿温,门外雪霜不入门。室中有炕炕有炉,羹釜茶铫与酒壶……”全诗语言通俗、比喻新颖,笔调诙谐,通过睡炕、睡床生动描绘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活习惯也不相同。
最生动有趣的取暖诗,当推清人方朔的《暖炕诗》:“燕山之寒南所无,十月重袭已拥狐。白日乘风面似割,夜气一肃尤彻肤。欲卧又畏衾似铁,独坐往往依红炉。主人慰予勿复尔,有炕胡不生火乎……石炭布满木炭引,焰一发处光腾舒……三入三出热已偏,美哉衾枕皆温如……”此诗描写了诗人初到“燕山”,对冬天的寒冷十分不习惯,白天冷风割面,夜晚寒气刺骨,想睡觉怕衾被冷似铁,只好“依红炉”独坐。但是主人告诉他,尽管天气很冷,但困难很好解决,你只要把煤火燃烧起来就解决了。在主人的指导帮助下,地炉点起来了。过了一小会儿,火炕就烧热了。不论是枕头还是衾被,都是温暖宜人。这样一来,诗人不仅没有被寒风所冻,反而在暖和如春的火炕上睡个好觉,又做了个好梦,真是舒服极了。
寒气袭人的隆冬时节,捧读这些诗作,不知不觉间,仿佛与诗人一块儿走进温暖的世界,心头不禁泛起丝丝暖意。
严寒文章10:严寒考验着我们的青春
文/程树榛
进入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三九天,冬的气息愈发浓烈。每逢这样的时节,我总会想起祖国的北端,那里早已是冰封万里、飞雪漫天。就在那片土地上,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从天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大荒富拉尔基一家新建的工厂。当时工厂的代号为“403厂”,是当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企业之一,即如今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当年的富拉尔基可不是今天这样名震中外的现代化重工业城区,而是一个达斡尔族同胞聚居的小渔村。它蜗居在嫩江拐弯的地方,荒烟蔓草间,匍匐着参差不齐的窝棚和马架子。白天偶见江面上有几叶扁舟,那是渔民们在捕鱼捉虾;夜晚经常有鬼火闪烁,那是过往年代流放者散落的白骨发出的磷光。人民解放的炮声,驱除了草原千年的沉寂,新中国的红旗,为渔村带来了春天。社会主义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号角,从四面八方召来了几万名青年男女建设者,在这儿进行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我就是这支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从繁花似锦的大都市,从风光如画的家乡,不远千里来到这荒凉的边塞。
初到富拉尔基时,生活条件很差,没有可供安睡的房间,仅有一些低矮的窝棚,七八个人挤在一起。棚顶是用薄薄的麦秸稻草铺就的,四周是土坯垒起的墙壁。白天温度若高还可以忍受,但是一到夜晚,特别是三九严寒的冬天,朔风从房顶和墙缝中袭进室内,一直钻到被子里边,任凭怎样掖紧也无济于事。没有法子,只好一齐把被子摊开,一层层摞在身上,大家紧紧地挨着,互相用体温驱寒。说来,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会相信,当时的我们并未感到苦不堪言,反倒觉得乐趣横生,其根本原因是,我们都清楚自己在从事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而壮丽的事业,被一种崇高的理想鼓舞着。
记得有一个冬夜,室外温度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冻得我们怎么也无法入睡,只好起来围被而坐,口里不断地抱怨天气为何冷得如此无情。同室一位从江南某大学分配来的老兄此时还诗兴大发,作起诗来,并当场朗诵。事隔半个多世纪,诗句我大多已记不清,但其中一句却一直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呵!冷一点算什么?
我们在严寒中锻炼青春!”
这首很平常的诗作,很快在我们厂里的年轻人中间传开了,几乎人人都会背诵,特别是以上这一句。当时虽然分配在厂内的不同岗位,但大家不仅住在一个屋里,每天早晨还会一同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或跑步,或做操,或攀双杠,或玩吊环。那时的室外,呵气成霜,泼水成冰,寒风吹到脸上如针刺的一般,那叫一个冷!因此,出得门来,从头到脚要作全方位的“包装”。即便这样,我们依然每天坚持早练,有睡懒觉不愿起的,被子便会被伙伴们给掀掉,让你根本睡不了,最后还得乖乖地和大家一块儿出去。也许是出于年轻人的好强,我们偏偏选择最冷的地方去锻炼,比如,嫩江的岸边就是大家最中意的场所。那儿无遮无拦,寒风顺着江面上厚厚的冰层吹过来,像刀子一样割在皮肤上。我们迎着风在岸上跑步,或者就地取材,利用岸边的林木树杈练习攀缘。要是有谁说个“冷”字,马上就有人把话送过来:
“伙计,冷一点算什么?我们在严寒中锻炼青春!”
这话还真灵,再没有人叫唤冷了。
那时,我们也经常举办晚会。由于当时边疆的文化设施还很不发达,尚无现在如此之多之美的厅堂馆所,晚会只好在室外进行。好在甩手无边的大草原,可以无偿地为我们提供晚会的场所,人数也不受限制,更不收门票,所以参与的人很多,非常热闹且玩得畅快。最受欢迎的还是篝火晚会,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跳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唱着激荡人心的歌曲。那个时候,你会忘记世间的一切烦恼与不快,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当时,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在不久以前的反右派运动中犯了种种“错误”,受到各种各样的处分,背着轻重不同的政治包袱(我也是其中一员),都曾郁郁寡欢,感到前途渺茫,甚至有个别的人因为无法忍受政治氛围的压抑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不告而别。当然,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还是坚持在特定时代的熔炉中苦熬苦炼。尤其在大伙儿共同营造的欢乐氛围中,大家不知不觉地忘却了心灵的块垒,不再颓萎不振,觉得生活的天地仍然广阔而美好。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像开批斗会时那样剑拔弩张,彼此虎视眈眈了,而是恢复了正常人彼此应有的信任和友爱。在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共同理想的召唤下,大家相信总有一天,会一同将命运之舟驶向幸福的彼岸。特别是每当那位同样是背着沉重思想包袱而来的江南诗友扯起大嗓门,朗诵那首大伙儿所熟悉的诗篇时,我总会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联想:不能简单地从气候寒冷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了,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这非常的环境和岁月中,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信念正在经受着严酷的考验。于是,我也把自己的心声溶进那共鸣的声浪中,似乎整个大草原都在振荡着同一个声音:
“我们在严寒中锻炼青春!”
是的,严酷的生存环境没有泯灭我们的理想,就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在荒原上提前一年建成了现代化的大工厂,设计和制造了万吨水压机、大型轧钢机等一系列重型尖端产品,填补了我国机械工业的空白,为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成为了那个战线的骨干。而后,我们又奔向祖国各地,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后来的岁月证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的确经受住了严寒的考验——生活环境的严寒、人生的严寒,而我们也从中收获了一份最为珍贵的人生财富。
严寒文章11:寻找冬日的阳光
文/曾玉梅
又是一个严寒的冬天来临了,小城里来来往往的人们不同程度地裹上了各式各样御寒的棉衣。清晨,走在上班的路上,时不时就会看到水泥路边的花花草草在厚厚的白霜中耷拉着脑袋瑟瑟发抖。路边摆摊设点的人蜷缩着身子,用嘴里呼出的热气搓着双手取暖。花草和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东方,投向太阳出来的方向,它们都在寻找冬日的阳光,温暖各自的心房。我也不例外,也在努力寻找冬日的阳光。
我在阳光下最大限度地仰起头注视广袤的天空,虽然都市里林立的高楼将天空分解的支离破碎,阳光仍毫无保留地将温暖洒向每一个角落,包括我身上缓缓流过的每一个细胞。每当这个时候,我常感到一股暖流从岁月的尽头蔓延开来,穿过玫瑰的羞涩,穿过梧桐的荫郁,穿过冰霜的颤栗,穿过一切与季节无关的概念,露出纯净而温暖的微笑。
那天中午,正当我坐在家的阳台上享受阳光的沐浴时,几个朋友相约,出去走走,一起享受冬日的阳光,我兴然前往。冬日的阳光虽不明媚,但十分和煦。不象春日的阳光,带着寒冷的笑意。也不象夏日的阳光,带着霸道的火热。更不象秋日的阳光,带着绚丽的明媚。只有在冬日里,你才能感觉到阳光的温暖和珍贵。如果它在某一天没有出现,冬日的暴烈就会立即显现在你面前,让你全身瑟瑟发抖。这时,哪怕一丝阳光,就足以让人欣喜若狂!所以,一年四季当中,我只喜欢冬日的阳光。
站在冬日的阳光里,抬头仰望,天空湛蓝广阔,万里晴和。放眼望去,心中也犹如湛蓝的天空一样宽阔,似乎能包容世间万象。
踏上河堤时,我看到堤下田野里一片片的菠菜、蒜苗、油菜翠色欲流,在冬日的阳光下绿得耀眼、迷人,闪闪发光,把冬日万木凋零的无色世界装扮得生机盎然。这时,我感到自己就是那田野里舒展的一片叶子,对头顶上暖暖的阳光充满了欢笑。立刻想起雪莱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滔滔的青泥河边,不时有队队白鹭飞过,缓缓地滑向那河心的滩头。还有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鸟儿们,也趁着这冬日的好晴,离开了自己的巢穴,纷纷飞来了。有的紧贴着水面,象在窥视河底的秘密,有的从高空倏地俯冲下来,钻进水里,又很快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晶莹的浪花。鸟儿们象过节似的在水面,在空中飞来飞去竞显飞翔的本领。或许是因为这冬日暖烘烘的阳光,激发了它们的春心,于是情欲高涨,要在这明丽的阳光下,寻觅自己的心欢呢。别说鸟儿,谁不为挣脱了阴沉的郁闷,挥去了心灵的寒冷而高兴呢?走在阳光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找到一面向阳的山坡,坐在阳光照耀的枯草上晒暖暖。天气格外晴好,阳光就像一把把金剑,斩除掉寒冷的妖魔,倾泻给人与大自然一头一脸的灿烂,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我在抬头的某个瞬间,突然嗅到阳光轻抚上我的皮肤留下的味道。阳光柔和的光线缓缓地垂落在我们几个人的头发、脸庞、肩头、脖颈、胸膛、手臂,我们都那样贪恋阳光的温度,多么想张开双臂,去努力拥抱阳光给我们的馈赠。我们迷醉在这样的阳光里,谈天说地,从各自的家庭、工作、经历说到同学、同事、朋友的生活。没有中心,没有主题,无话不谈,无话不说,不外乎关于人生的探讨,世事的险恶。
说来说去,我们终于明白,天下最光明、最无私的莫过于阳光。阳光就像一位慈祥的天父,把它的光和热平等地分给他的子民和万物,让人世间永远充满光明和温暖。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这冬日的阳光一样,透明而无私地给予别人温暖,这个世界还会寒冷吗?
严寒文章12:粉笔颂
文/孙钰峰
有人赞美不惧严寒的“岁寒三友”,有人喜欢“花中之王”的牡丹,有人赞美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我却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粉笔。
粉笔虽然长得不高,可是很有用,它们任劳任怨地工作。在黑板上,语文老师用粉笔教会我们汉语知识,美术老师拿着粉笔教会我们画画,英语老师拿着粉笔教会我们英语,数学老师用粉笔把我们带进了数学王国。我们学到了知识,而粉笔却变成了粉末,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了黑板上那一行行漂亮的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雷锋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辛勤教育我们的老师不正如这些粉笔吗?他们每天呕心沥血地教育我们,夜深了,还在批改我们的作业。他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祖国的花朵,这些花朵慢慢地成长,很多成为了社会的精英、祖国的栋梁。有的老师即使生病了,也不愿离开讲台、离开学生。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勤勉工作着,开启我们的心智,修正我们的行为……
我赞美粉笔,我更赞美教给我们知识的人——老师。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灿烂的明天。我会永远将你们记在心中,无论天涯海角,无论过去将来……
严寒文章13:阳光倾城,未必暖
我站在严寒的风中,微笑着流泪,但我甘愿这样,让各安海角的你我在彼此的城池中守候那份恬淡安然,尝尽种种悲欢愁喜。在最清淡的流年里,看一川风花,抒写各自的词章,让你,是你,我,只是我,让海角的你我,各自珍重。
素来都是一个清冷的女子,喜散不喜聚,更乐于守在自己清冷的城池中,哪怕千年极寒。只想,独立一隅,做最真实的自己,用最天然的方式与人相聚或别离,并无刻意。只愿,懂的人不需言语亦能会意,若你懂得高山流水的韵律。
长大后,越觉得冬天过于凄凉,总和着一种无法替换的忧伤,以及刻骨的寒凉,像是弥漫在空中无法驱散的愁云,即便窗外日光倾城。然,我更害怕在这个季节与人重逢或别离,而是选择疏离。记得,春节期间,友欲往我在的城市来与我相聚,却被我婉言拒绝。对于你我这场擦肩,我一直不安,怅然于怀,明知我的无心无情,让你心碎一地。若不是我的疏离,兴许等你我老到只能靠回忆来度日的时候,再忆这段如歌相聚,依然会笑靥如花,明媚如画。若不是我的疏离,或许在你我独对寒星冷月之时,念及彼此,依旧会欣然无言,悦之无因。若不是我的疏离,可能于迟暮下打捞云烟旧事的你我,并不会泪湿朱颜,无由失踪。
每当一个人独对清影的时候,我情愿把自己丢进旧事的风烟里,在昔日的余晖中感慨感染诗意与夸姣,给清淡的糊口增添一段温柔的模糊。可岁月如云烟般散去,薄凉无情,不会为任何人停留,留下的只是刻骨的眷恋。想来,年少种种明艳灿媚,如今,恍若隔世。
年少时,喜欢冬季的清宁,习惯依偎在阳光馨香的除湿机角落里,抱膝而坐,随手拿起一本故事书看到日落,任窗外残雪倾城,韶光清寒。这样的时刻,总有一种暖和而又踏实的感觉涌上心头,让人忽感岁月竟是如斯的静好,温婉。于是,索性就搁下书,握着一盏茶,悄悄地鹄立在窗前,望着远方,让心在冷尘中开出花来,使自己也为了他人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只是,寒风萧瑟时,我看到更多是叶子的落寞与孤清,且安静地雕刻着寂寞的词章,在日光散尽的风烟中,落一地清凉。
我临窗而立,凝望着寒风中零落的枯叶,不争,不闹,不吵,只剩一份无言的静美,及不肯向岁月低眉的倔强。它老是以一种幽雅的姿态行走,从容而淡定,静美且谦和,不因一季花期而张扬,不因霜寒露重而畏惧零落,始终带着自己的使命与追求,在素梦翩跹的岁月里寻那份无争的安然,留给你我一叶盛世的温柔,无论窗外寒来暑往,星移斗转。
从来都不曾喜欢萧瑟的冬,给人一种寂灭之感。每当一个人,一本书,一盏茶,与时光交盏之时,心里老是会发出莫名的感叹,感叹年华如雪,人事易分,除了无可奈何的接受,便是毫无缘由的妥协。感叹梦影散尽,遗落成章,隐退了所有的颜色,在迟暮下化尘为霜,再看寒梅舞一曲寂寞,让人不知不觉在风中泪流满面,只觉寒意无穷。感叹昔年故友,如今海角各自安好,只留下断章残句独吟,此岸,墙角梅花独赏。于是,那一丝安谧的忧伤,丝丝缕缕充满心头,在青翠的年华中绽放,盛开满怀难以言喻的惆怅,骤然间,感到心境荒凉,江山失色。
寒风萧瑟的冬,零落一季嫣然,有着三千繁华落尽后的沧桑,烟花冷寂后的薄凉,让人心生凉意,于每一个月光倾城的寒宵,独自怅惘。
严寒文章14:风雅御严寒
文/娄丽萍
冬至是古时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除了吃饺子的传统,在岁月的变迁中,古人也有数九、画九、写九的习俗。
早在公元550年南北朝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数九的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外婆学会了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天气息息相关,有了这数九歌,即使不识字的农妇,也能依据数九歌,及早为家人做好棉服,抵御寒冷。而农夫们也依据时节修整好农具,为开春后的农事做好准备。这朗朗上口的数九歌,有着实用的生活美学。
相传“画九”的习俗缘起南宋爱国志士文天祥。文天祥被元军押赴京城时,适逢冬至,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临危不惧,在狱中的墙壁上画了一株红梅,九枝,每枝九蕾,每度一日,便将一蕾改缀成花,九九八十一朵梅花画满,寒消春来,他却慷慨就义。为纪念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后人逐渐演变出了画九的习俗。
明朝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有这样的描述:“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明朝杨允孚有诗:“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多样,对于不擅画者,也可以画铜钱,在八十一个方格中各画一圆即铜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这不只为消遣,农人据此可预卜来年收成的丰歉。
清人入关后,画九的习俗也传入了清廷,并逐渐演变出“写九”的习俗,清道光年间尤为盛行。清朝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管城春满,即笔成春满庭之意。写九也有写九体对联的,如上联为: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下联是: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还有做消寒诗图的,全图每九诗四句,共三十六句。
数九、画九、写九,前人以风雅御严寒,让漫漫冬日不再难耐,颇富生活情趣。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冬日的娱乐丰富多彩,但借此古人意趣,颐养心神,静气遣兴,也是诗意的栖居。今年冬至,我在写九的同时,自创了“读九”的计划——每日读九页书,待九九八十一天后,待庭前垂柳,绿绦满枝,我便文思飞扬……
严寒文章15:行走的煤炭
文/董小龙
一
严寒再次降临,窗外风雪漫卷,又到了围炉取暖的时候了。往年这个时候,我会及早储藏煤炭,或堆放在墙角茅草棚下,或存贮在灶房案板下边,小块煤,沫子煤,码放的整整齐齐。每天,不论炕头,还是厨房,只要有一盆炭火燃烧着,即使外边山寒水瘦,家里始终温暖如春。
现在,煤炭走了,煤炭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退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使用上了电和天然气,我们再也不用煤炭了,城市集中供暖让房间洁净清爽而又十分温暖;燃气灶做饭方便快捷而又特别干净卫生。
然而煤炭呢?冰冷战胜寒冷,黑暗驱逐黑暗,那些貌不惊人但却满腔热忱的煤炭呢?那些燃烧自己但却温暖别人的煤炭呢?它们,去了哪儿?
二
还记得第一次买煤的事。有一年,我跟着村里人到附近一家煤矿去买煤。路上,我一直在想,黑暗、潮湿、阴冷、与世隔绝……地层深处的800米、1000米,这,就是煤炭的生存环境……胡思乱想着,煤矿到了,只见眼前的煤炭,堆积如山。清晨的阳光下,这些煤炭通体发光,乌黑锃亮,闪烁着迷人的光彩。所有买煤的人,都手拿一把铁锨,站在煤堆前,前腿蹬,后腿蹦,拉开架势,准备装煤。这时,只见两个浑身黝黑的矿工,推着一辆装满煤炭的矿斗车出来了,在高高的煤台前停下来,一个矿工用手里拿着的铁钩子往矿车上一拉,哗哗哗……矿斗车顷刻间倒了下来,煤炭仿佛从天而降,从矿斗车里滚落下来,犹如一道黑色瀑布,在我们眼前飞快流泻。“快装。”村里人说。我们拿起铁锨,伸长手臂,快速的从煤堆上往下扒拉块煤。“哎呀,我拣了宝了。”抬眼看去,村里人双手抱着一个乌黑闪亮,熠熠生辉的大块煤,放在他的架子车上,俨然是他的 “镇车之宝”,让他十分兴奋。称重时,过磅师傅居然没有吭声,微笑着给他过了磅。也许,在过磅师傅眼里,这大块煤炭其实算不了什么,在煤矿,比它大的块煤多的是。
三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居住的家属院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煤棚。那时做饭烧煤炭,用鼓风机。每次做饭,先用旧脸盆去小煤棚弄些煤炭回来,倒在锅灶前。做饭时,一边用铁铲往灶膛里填煤,一边把鼓风机的细瘦绳儿一拉,呼啦啦,浓烟滚滚,火星四溅;吃饭时,尽管厨房里烟雾缭绕,但却丝毫不影响饭菜的清香。
在山区小镇工作的时候,冬天取暖依然用煤炭。不论是会议室,还是我们的宿舍,都有一个铁炉子。平常的日子,大家围着一炉炭火,伸手取暖,汇报工作,丝丝暖意传遍全身,尤其是风雪夜归的时候,浑身冰凉的时候,衣服湿透瑟瑟发抖的时候,升腾的烟雾,乱窜的火苗,都会让人觉得人生是如此美好。有时,我们会在火炉上坐上铝壶,烧一壶开水,用来泡茶;有时,也会在火炉上烘烤几个包子,甚或几块红薯,一把毛豆和几个玉米棒子。大家围着火炉,吃着香喷喷的包子、毛豆、红薯,不知不觉,整个漫长的冬季一晃而过,窗外河边的柳树,已是一抹新绿。
四
在机关工作的日子里,我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锅炉房打开水。锅炉房在机关后院,旁边堆放着小山似的煤炭。每次去打水,都会看见烧锅炉的师傅拿着宽大的铁锨往炉膛里填煤。炉门打开的一瞬间,熊熊燃烧的煤炭,喷吐着长长的火焰,风卷残云似的,舒卷翻飞,让人不敢靠近。但烧锅炉的师傅却不怕,他们冒着高温在炉火前忙碌,常常汗流浃背,时不时的抬起胳膊,撩起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汗,工作的辛苦,不言而喻。与烧锅炉师傅相比,我打水的工作轻松多了。每次打水,我必须两手并用,一手提两个,两手提着四个竹壳热水瓶,打好水后送到会议室。每天打两次,清早一次,下午一次,有时开会,人多,水不够喝,就要往返多次。锅炉房有宽大的水泥池子,一排溜安装着三个水龙头。打水时,只要把热水瓶放在下面,拧开水龙头,哗哗哗,伴随着蒸腾的热浪雾气,滚烫的开水注入热水瓶里。“小心点,别烫着。”烧锅炉的师傅叮咛打开水的人。然而很快,随着一条曲曲弯弯的黄色燃气管道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做饭、喝水不再烧煤炭了。机关会议室、办公室添置了烧水器,用上了电水壶。机关的锅炉房拆除了,烧锅炉的师傅走了,堆放在锅炉房墙角的那一堆没有烧完的煤炭被遗忘了,风吹、日晒、雨淋、风化,渐渐失去了黝黑的颜色,变得寡淡灰白,终归成了一堆无人问津的垃圾。只有我,还时不时想起它们,去机关后院的时候,间或投去一瞥浪费、可惜的目光。
五
这些年,由于工作原因,我一次次奔走在各个矿区,一次次与煤炭邂逅。有意思的是,这地方的煤矿是编着号的,是按号叫的,醒目而传神。比如1号矿、2号矿。但煤矿与煤矿之间是隔着一座山,一条沟的,间隔着几十里山路甚至更长的距离,好在现在的公路密如蛛网,煤矿与煤矿之间,道路通畅便捷,四通八达。有一次,在5号矿,煤场上的煤炭,堆积如山,晶莹闪亮,眨着眼睛在看我,似乎说:“来吧,握个手。”我走过去,拿起一块煤炭,紧紧的握着,像是久别重逢的朋友。有一次,在9号矿。这是一家国有大型煤矿,煤炭年产量超过300万吨。在这里,我邂逅了一群矿工,他们面色黝黑,线条粗犷,眉骨突出,楞角分明,刀刻斧削一般;而他们身后的煤场,真是煤山煤海,气势宏伟,十分壮观,豪迈粗犷,令人惊叹。有一次,在2号矿。说起煤矿生活的艰辛,一位矿工说:以前我们煤矿的设备比较简陋,采煤的方式也比较原始。为了将煤炭从地下采掘出来,我们花费了很大力气,开山凿洞,建起矿井,竖立井架,矿工们深入井下,顺着巷道挖下去,再挖下去,遇到煤层,就停下来,然后弯腰弓身,一锹一锹采挖。之后,煤炭被装进罐笼,用钢丝缆绳提升到地面,通过皮带运输机,送入选煤楼,精挑细选,挑去矸石,分出精煤。就这样,积少成多,慢慢堆积成煤山煤海……不过,现在好了,不用矿工采挖,而是由采煤机割煤、装煤、运煤,我们2号矿,已经实现了煤炭采掘的机械化。这些煤炭,不论矿工采挖,还是机械采掘,只要来到地面,很快就被装上火车、轮船和带拖挂的大卡车,沿着长长的公路、铁路、水路,运往全国各地,走进各大电厂、工厂车间、锅炉房,甚至每个家庭。也有许多煤炭,被装运上轮船,通过海港码头,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地,解决他们的燃(煤)眉之急。
六
有一次,我因工作上的事,去了一趟12号矿。在12号矿的宣传栏上,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煤是地壳运动的产物,约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及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大量植物残骸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等复杂的演变过程,最终成为煤炭。另一份宣传资料显示:亿万年前的一次地球运动,陆地板块的一次剧烈碰撞、漂移、流动,在地球上生存了千百万年的原始森林和大片古树随之毁灭,经过漫长的叠加、堆积、碳化,最终形成了煤炭。资料显示,作为能源矿产资源,全世界的煤炭资源储藏量达万亿吨。其中:美国2466.43亿吨、俄罗斯1570.10亿吨、中国1145亿吨……当人类走出蒙昧,走进现代文明,运用现代手段和精密仪器,探测到煤炭的时候,煤炭长眠不醒的日子尽了,煤炭跟随人们的铁锹,走出地层深处,来到地面。当煤炭跃出地面,大放光彩之时,真是石破天惊,一鸣惊人,寒冷不再纠缠,黑暗退避三舍,人间充满温暖,世界一片光明。
七
有一次,在10号矿,一位矿工问我:“知道煤炭为什么是黑色的吗?”我摇了摇头。这位矿工说:“色黑如墨,油润光泽,黑色,既是煤炭的颜色特征,也是煤炭的魅力所在。色如黑漆。漆黑一团。黑色的煤炭,作为地球上十分珍贵的矿产资源,煤炭的有机质是黑色的,有机质含量越高,煤炭的颜色就越黑、越深,也就越显珍贵。而黑色和白色,原本就是世界的颜色,黑色和白色两种颜色搭配在一起,世界才会圆满。”这位矿工的话,让我大吃一惊,我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山沟,在这样的矿区,竟有这样颇有识见的矿工。闲聊间,几个年轻的矿工下班了,他们卸下头上的安全帽,脱下工装,向浴室走去,黑色的脸面,黑色的胳臂,黑色的衣服,甚至连胡茬也都是黑色的,包公似的“浑身上下一锭墨”,像煤炭一样闪着光泽,看见我,列着嘴笑,那一口牙齿,洁白如玉,我真不敢相信,他们是如此阳光健康。恍忽间,我觉得,其实他们也是一块块煤炭,脸上布满黑灰,额头淌着汗珠,手上磨起血泡,在矿山煤海,燃烧青春年华,奉献聪明才智,辛苦劳作,无怨无悔,只把光明温暖留给这个世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城市公园的转角处,一座矿工雕像巍然耸立,三个头戴安全帽和矿灯,手持铁镐的矿工,面色黝黑,神采奕奕,望着他们深沉凝重的表情,想着他们用辛劳、汗水、鲜血奉献光和热的时候,一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八
如今,尽管我们已经走进了电能、风能、光伏、潮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时代,但我知道,煤炭没有停步,依然在行走,从远古走到今天,从井下走到地面,从矿区走进电厂,从堆煤走进锅炉房,从煤山煤海走进车辆轮船,煤炭,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如今,每当大雪纷纷、寒潮来袭时,每当还不到供暖时间而房间却格外寒冷时,我就会想起煤炭,想起那些温暖的日子,想起那一炉熊熊燃烧的炭火,想起那些给我带来明亮温暖的煤炭。
严寒文章16:高原星光
文/青碧珍
一月的甘孜,风雪严寒笼罩,气温隆到零下20℃。在雪山、在草甸、在牧区,高原电力员工正日夜为“春节和藏历新年”的到来而忙碌着。
如今,有了充足的电力供应,更多外地的商家的落户藏区,春节将至,商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集市上更是热闹非凡,生意兴隆,藏族老乡将购置的家电、年贷装满车,洋溢着满脸的幸福开车回家……
在高原,时常见外地的车来旅游观光,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也挡不住驴友的步伐……夏天享受草原的辽阔和风吹绿浪,冬天则享受雪山的纯美和天际的蔚蓝……
2011年从内地调入藏区工作,行走高原6年,在岁月的变迁中,见证着甘孜电力的快速发展,更见证了在藏区发展中民生的改善。尤其是2012年“新甘石”联网工程的建设投运,将光明遍洒康巴大地,让雪域一步跨千年,实现了甘孜藏区的“第二次解放”。随着甘孜“电力天路”和无电地区电力的建设,使电网实现了村村连、户户通,让广大藏区老百姓告别了千年以来的以牛粪取暖、酥油点灯的历史,从此用上电力清洁能源。
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在寒冷的冬天,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没电用的日子,藏族老阿妈手握转经筒,笑逐颜开,围着火炉,在酥油茶的飘香中,暖暖的满足和幸福镌刻在岁月沧桑的脸上;小伙姑娘足不出户,一网相连,感知着外面的缤纷世界,同时也享受着城里人的生活,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购物……
电,不仅让藏区各族群众感受到了温暖,更汇聚了扶贫攻坚奔小康的力量。雪域之光,让电力的光芒照亮了15.3万平方公里广袤的甘孜大地,在中国梦的道路上铺就了一条高原的“星光大道”。
“夜深沉,难入梦,我在凝望那颗星,那颗星,它是那么明亮,它是那么晶莹……我思念着你呀,你可思念着我?”
夜深深,寒意浓,举头望明月,千里思故乡。在故乡的大姐生病了,但距离遥远,无法回大姐身边进行照顾,但姊妹情深,我每晚通过微信唱歌给大姐听,希望大姐的身体早日康复……
“有过多少不眠的夜晚,抬头就看见满天星辰,轻风吹拂着童年的梦,远处传来熟悉的歌声,歌声述说过去的故事,歌声句句都是爱的叮咛。床前小儿女,人间第一情……”
这首张也的《人间第一情》,唱出了无数高原电力人的心声……甘孜电力员工,许多家在内地,有的远在外省,长年远离父母和孩子,无法在年迈的父母身边尽孝,也无法照看和教育年幼的孩子,有的员工几年才能回一趟家,默默地将思念和牵挂埋在心底,为了一份责任,舍小家为大家,用青春和热血,燃亮雪域,将光明和温暖送达甘孜百万儿女!
一轮新月照亮苍穹,满天的繁星,点缀银河,如远远的街灯……新年的第一轮月亮很大很圆,雪山之巅的铁塔在夜色星空中巍然屹立,守护着雪域的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