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获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收获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收获的散文1:自强自立的收获

文/王慧敏

我上大学那会儿,还处于计划经济年代,学校按人头发助学金。根据家庭情况,分为4个等级。我们班享受一等助学金的只有一人,每月23.5元。

这个同学和我住同一个宿舍,来自湖北农村,自幼丧父。每个月领到助学金后,他都会第一时间给家里寄5元。他告诉我,他有个弟弟在老家县城念高中,靠他供养。我们学校离火车站不远,课余时间他经常到车站帮人扛行李。碰上好心的,会给上块儿八毛的。那时候还不兴勤工俭学,他做这一切,都是偷偷进行的。这个同学很让人敬佩:尽管穿得最破,大学4年,每个学期成绩都名列前茅。

毕业后20多年未曾谋面。他目前在政府一个重要部门当处长。3年前,他的儿子考上了我所在城市的一所大学。送儿子报到时,他带着那个很“潮”的年轻人来看我。

不久前,老同学又突然造访,进门后一脸落寞:“专为儿子的事来的。丢人啊,有多门功课挂科,有的补考也没及格。学校发了函,希望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再‘挽救’一下。”

接着又聊到了他的弟弟,他更来气。弟弟在他的资助下,后来也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成了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可弟弟的儿子从小就不好好念书,好不容易才考了个“三本”,念了不到一年还被学校劝退了。因为天天不去上课,躲在宿舍打游戏。

他不明白:孩子们现今的学习条件比他当年好多了,可怎么会成了这样?

这些年,民生保障有了长足进步,各项保障措施越来越完善,即使家境贫寒的学子,也能找到就学的门径。

不过,一切全由家庭或社会包办,未必是好事。要想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除继续加强保障外,还要引导学子们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有个朋友的孩子正上大二,暑期朋友给孩子找了份“送水工”的活。看着烈日下扛着水桶晒得黑黝黝的小伙子,我相信,这个假期他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学费!

求学,本身就是个清苦的历程。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大学之要义,除了研究学问,还要砥砺德行。也就是说,培养吃苦耐劳的品德,学做一个大写的人,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德行走样,即使硕士、博士毕业又有什么用呢?

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知名学者被一所大学邀请去做讲座。路过食堂时,不小心把一个学生手里的碗碰到了地上。学者发现那竟然是一只土碗。学者早年当过知青,知道除了偏远的乡村,城里已没有人用这种碗了。看着学生那身寒酸的穿着,学者动了恻隐之心,说:“实不相瞒,你这只碗是件价值不菲的古董。我出10万元,你卖给我?”谁知学生说:“你看走眼了,这只是我们家吃饭的碗。你出多少钱我都不卖,因为看到这只碗,我就提醒自己是山里的孩子,应加倍努力……”学者被深深地感动了。此后的3年里,他每学期都会匿名给这名学生捐助全部学费。可他没想到的是,3年后的一天,那个学生找到了他。此时的青年,从头到脚都是名牌。青年拿出那只做工粗劣的土碗说:“当初你准备花10万元买下这只碗。现在5万元我就卖给你。如果你真想要的话,价格还可以商量。”

学者问:“你真想通了?”青年说:“早就想通了,有钱什么都好办。3年前您愿出10万元的价格没买走我这只碗的消息传出去以后,我收到了不少捐款……”故事的结尾令人啼笑皆非。学者说:“其实这就是一只家常土碗。既然你来了,我还是愿意出1万元买个教训。”

没承想青年竟高兴地收下钱,乐颠颠地走了。

这样一个骨头泡软了的青年,能指望他将来报效社会?

关于收获的散文2:收获季

文/杨文斌

正是课间休息,电话响了,一看号码,是陈同学爷爷打来的,他的孙女考取了一本,他盛情地要请老师们吃饭。老人的电话号码我再熟悉不过了,自去年接这个班以来,我接得最多、拨打最多的就是这个号。老人总是很客气:“杨老师吧,你好喂!陈xx不来上课了”——之后就说明不上课的理由,理由多得很,不是这问题就是那问题,有时候没有理由了,老人只好说孙女不舒服了,或闹情绪了。我知道这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她跟她爷爷住在一起,由爷爷照管,隔代爱,总是溺爱要多一些的。我还一度抱怨老人,说他对孙女太迁就了,要严格才对,老人只是一笑。

可想而知,这个学生的表现,的确不算好。我从去年三月份接她们班的专业课以来,开始还好,在五六两个月,上专业课很少见到她的人。那时我不带班主任,无权过问,7月份接了班主任,才了解到情况,陈同学说她要放弃美术,要学传媒,可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于是就拖着。我做工作,让她还是要继续学美术,9月份开学,她还是来上课了。其实这个学生是很聪明的,当初她转学来我们学校学美术,我曾见过她的画——她表姐是我同事,之前曾拿画给我看的。

在紧张的美术专业集训期间,她逐渐有了转变,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但纪律方面还是有所稀松。联考时,她考了220多分,这算是中等偏上的成就了。随后的校考,她拿到了广州大学和武汉某一本院校的合格证。美术考得不错,对她有极大的催进,她有了很大转变,虽然偶有迟到,或者不上早自习,但无故旷课是较少的了。特别是在考前三个月的文化课复习阶段,她完全变了一个人,像一个好学生那样认真备考。有一次,我发现她请了一个家教竟然在教室里补数学,我批评了她,请家教怎能在教室里上课?那我班的数学老师作何感想?那一次批评得很厉害,她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了。现在想来,她想学,是好事,只是方式不对,我犯不着发那么大脾气。

高考结束,她文化课考了350多分,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广州大学,第二志愿是武汉的那个学校。因为招生人数有限,再加上她文化课不太靠前,没被第一志愿录取,但是,但是,非常幸运,她竟然被武汉的一本学校录取了!在艺术类里,一般第一志愿退档的话,就直接掉二本了,像她这样能被第一批第二志愿录取的例子是少之又少的!她这个一本指标对她来说至关重要,对我来说是重要至关:学校分给我班的一本指标任务,因为她的录取顺利完成了。

现在,她确定已被录取。陈同学和她满头白发的爷爷朝我走来,我也满心高兴。她爷爷72岁高龄了,身体精神都还不错,他递给我一个袋子,里面装的是送给我班各个科任老师的大红请帖,他们定于8月某日在某酒店谢师。老人说谢谢老师们对她的教育和培养,其实,我觉得最该感谢的人是他。我对陈同学说:你要好好感谢你爷爷,以后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应该孝敬你爷爷,你爷爷太不容易了!

祝老人健康百岁,祝陈同学鹏程万里。在这个收获季,总有一些人让我深深感动。

关于收获的散文3:意外的收获

文/谢睿鑫

生活是有趣的,生活是快乐的,生活是美好的。在美好的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收获许多知识。

我在一次恶作剧中发现了鸡蛋清可以去头屑。我是这样发现的:首先是因为老舅的头皮屑很多、又痒,真是繁星点点。老舅很苦恼,用了许多去屑产品都去不掉。电视上广告去屑用康王,老舅很欣赏,就去买了一瓶,一回到家就兴冲冲地去忙洗头。接着发生了一个意外,外婆做菜时把没用的鸡蛋清放在了灶上,老舅要洗头,我说:“我帮你挤洗头露。”老舅同意了,还直夸我能干呢!

我帮老舅挤洗头露,其实我并没挤洗头露去,而是把灶台上的鸡蛋清拿来倒在他头上。洗了两分钟后,老舅问我:“这洗头露是不是假的?怎么没有泡沫?”

老舅洗完头,看我坐在沙发上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他一眼就觉察到其中有诈。在他的威逼利诱下,我把真相告诉了他,他对我又气又好笑。

第二天,老舅发现头屑明显少了,我们这才发现鸡蛋清可以去头屑。老舅大呼小叫,称我为“功臣”。从此以后,老舅每隔两天就要用鸡蛋清洗一次头。现在老舅的头屑没有了,秀发更为出众。

这件事情启发了我:生活中会隐藏着许多秘密,我们要学会用一双慧眼去发现,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收获许多知识。

关于收获的散文4:收芝麻

文/陈沛浩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不,你看看,田野里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我家农田里的芝麻也成熟了,听奶奶说,今天要去收芝麻。我一听来了兴趣,长这么大了,可从来没有去过农田,今天是星期天,真是个好机会。

吃过中饭,拿着收割工具,我穿好布鞋,戴好布手套,头上戴着奶奶递过来的一顶草帽,乍一看,嘿,还真像个小农民呢!奶奶看着我的装扮,也笑了。

来到田野,一眼望去,大地真像一张五彩毯子。你看,这边蔬菜地里,一片绿油油的。那边呢,大豆和稻谷都已经开始黄了,我要收割的芝麻,枝干还是绿色的,但叶已经开始黄了,有的叶子已经掉落了。

走进芝麻地,我和奶奶分工:奶奶把那些还吊在枝干上的叶去掉,我用镰刀将奶奶去掉叶的芝麻割下来。开始割了,咦,这芝麻咋这么不听话呢?几镰刀下去,才割破了一层皮。我继续割,一下、两下、三下……哦,一根芝麻应声倒下了。哇,总算割下了一根。这时,奶奶把一垄芝麻去掉叶了,回过身来看到我吃力地割着,便上来指导我:“宝贝啊,割芝麻要掌握方法,从底部向上斜割,这样芝麻秆就容易断。”我照着奶奶的指导做,真的容易多了。我一连割了十几根以后,感到腰酸背痛,手掌心痛痛的,我放下镰刀,摊开手掌一看,啊,拿镰刀的手掌心红红的,要不是戴着手套,不知会怎么样呢?再看看那只扶着芝麻秆的左手吧,纱手套磨穿了,中指已经有了一个红红的血泡。我大喊:“奶奶,快来看我的手。”奶奶听到喊声,以为我割破了手,急急地赶过来。我把手掌摊给奶奶看,奶奶一看,心疼地说:“宝贝,疼吗?”我咬咬牙说:“不疼,继续干。”奶奶说:“算了,你皮肤嫩,泡磨穿了要一段时间才能好,反正也不多了,等你爸爸回来再割吧。”

是啊,大人多不容易啊!要不是亲身实践,我根本就无法理解一粟一谷的来之不易哦!想想平时自己那么挑三拣四,真不应该啊!

关于收获的散文5: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文/风起

秋风吹过,树木落下泛黄的叶子,花草也几尽枯萎,偶现萧条之色,难免有些许悲凉。一场秋雨一场凉。树林中一层又一层的叶子,湿漉漉的,为大地盖上被子。夜晚的白月光也多了几分寒意,照尽天涯的两端,孤灯人未眠,也在预言着仿佛能够静止万物的冬天的到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清晨的露水是冰凉的,有些刺骨,继而结成了冰霜,直到满眼都是光秃秃的世界。秋水长天,烟光凝暮山紫,潦水尽寒潭清。

若是在北方,秋是灿烂的金色。无论是沉甸的麦穗,伟岸的玉米,还是丰腴的大豆,健硕的高粱。秋风过处,万物皆实。孩子们喜欢奔跑在打谷场里,藏躲在柞树下,累了就躺在山坡上,仰望万里行云,憧憬着远方。耳边秋蝉隐隐、凉风飒飒。

四季的变化何其玄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潮起潮落,花开花谢,春种秋收,阴阳交替。舍弃是为了更茁壮的生长,凋零是为了更绚烂的绽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大自然赋予每个生灵的残缺之美与希望之光。

秋天,从来不是第一次到来,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到来。人们总是在循环往复略显单调的生活里寻找有限的新鲜感和幸福感,不同的是有些灵魂善于在这些单调与平凡里活出不一样的调子,珍惜所得,持续生长,不忘初心,犹记初音,纵情山川,驰骋江河湖海。

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停下来回望来时的方向;在每一个人生节点,停下来思考该去何方。生命同样有往复的四季,兴衰的更迭,曾经出现的最重要的人,那些泛光的、流金的岁月,留下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谁在远方,谁又在身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好自己的收成,哪怕再少,那是我们辛苦劳作的结果。这个秋天很美,我们仍期待下一个更美的秋天!

再次把这首诗送给我的爱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空气中便弥漫了收获的味道
成熟总能来得恰到好处
赶走所有悲伤与不安

透过玻璃,小雨散落在某个屋檐
我仿佛看见了四月雨巷里的姑娘
一袭蓝衫
从料峭春风走过秋水长天

四季是迷人的色彩
却因你的出现变得更加绚烂
燕麦装饰了它,它装饰了你
你装饰了万里河山

愿爱与麦香同样温暖
系着秋天里的收获
穿过冬季
一往无前

关于收获的散文6:收获金秋

文/杨少校

诗词基础班一年的学习结束了,是同学们相互话别的时刻。说相聚,相聚情依依,我们的爱在诗词里;你祝福,我祝福,同学们的友谊都融进明月春风里。

老年大学,老翁老妪济济一堂,这支队伍实蔚壮观。

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末免有点伤感。但我喜欢“莫道桑榆晚,黄昏分外香”这句名言。

朝阳是付出的季节,黄昏是收获的时刻。人们一天的劳作经营,付出时不知有多少收获,到了黄昏才有一本明细帐。黄昏是厚重的,黄昏有一种成就的快乐。我爱朝阳朗朗乾坤的明媚,也十分珍惜晚霞灿烂的余晖。

老年朋友不用惶惑,塑造阳光心态是延年益寿的良方。愉快地过好每一天,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我们的愿望。老年大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让我们用一种自信,一种乐观,绽放残阳如血的时光画图。

让风景这边独好。

当我第一次踏进老年大学,就被这里的文化份围所感染,被老年朋友的精神面貌所打动。上了第一堂课,就情不自禁地写下我的感受:

“夕阳点燃黄昏的篝火,老年朋友不再迷茫,多种学习班将我们召唤到一起,这里知识的火光将照亮你我的心房。你不用背负任何东西,可以一路小跑,一路慢步,一路蹒跚,一路举杖,奔赴时代的篝火傍。

带着你的故事,我的信念,她的情感,同学的热情,大家的希望和遐想,热烈地跳跃、咏唱,用手托起我们心中的那缕霞光”。

老年大学以宽广的心怀,接纳了来自不同工作岗位,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层次,年龄参差不齐的老年朋友。

大家都受到这里文化气息的熏陶,浓墨重彩的点染。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烦恼,忘记了病痛,年复一年坚持学这学那。就像小溪中的一朵浪花,追着河流去,投向长江,奔向大海。通过追求知识,丰富了生活阅历,提高了一种生命的价值,晚年生活过得很有意义。

学校举办的校刊,同学发表的文章、诗词、绘画、摄影等作品展,其中不泛精品和上乘之作。老人们的风采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给同龄人传递了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快乐而愉悦的信息。

在诗词班一年的学习中,同学们沟通交流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所传递的信息都是积极向上的,没有听到妒男怨女的声音,释放的是一种友善兄弟姐妹般的热情。感到坐在这间教室里阳光明媚,春光无限,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命有竞时,人生追求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追求着就是美丽。在我们班的学姐学长中,

追求知识的执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老年大学有的读4至5年,有的达十几二十年。生命内涵得到提升,生命的深度、宽度、长度变得富有情趣。不随意挥霍晚年时光,让有生之年生活过得更加有品位,健康而快乐。

在诗词基础班学习获益匪浅。刘古作老师对诗词联曲的精辟讲解,抛砖引玉,精彩的演讲,把我们带入了千年以前那些伟大诗人的生活、工作场景,意境幽远。领略了那时的流水与斜阳;领略了他们的生活积淀,知识积累,个人情感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凝结化蝶成一首首,一曲曲不朽的动人篇章,流传千古,脍炙人口,读起来使人心旷神怡,情躁陶冶。

名篇名句就像古泉一样在心中淙淙流淌,刘老师深入浅出、神彩飞扬的讲解像烛光一样在心中摇曳。在时光与速度飞舞流转的节奏中,当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候,诗词的一些名句名言像萤火虫一样在眼前一闪一闪地舞动。让我布満犁沟和沦桑的脸变得舒展,心态变得平和而鲜润,有时也会像年青人一样活泼起来,充满憧憬、遐想。

我要感谢刘老师对我们写诗填词的启蒙教育。我由一个不懂诗词的无知,通过学习,对诗律知识、联律知识、曲律知识,作法要举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我是一个不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缺课,由于水平有限,笔耕不勤,词汇量少,对想要表达的意思找不到恰入其分的词汇,怕写出的东西像一枚苦涩的青果子,拿不出手,总是不敢动笔。

第二学期我试着写了一首:“风华正茂壮志酬,江湖浪淘几叶舟,俯仰岁月写春秋,浓抹淡妆余香留”。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年青时都想有所作为,雄心壮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青史留名。但载入史册的有几人?纵观历史,能在金字塔顶挥剑长嘯的又有几人?塔顶下的人们不过是沧海一粟,空气中的一粒浮尘,浪打来,风卷去,无影无踪。这首诗体现一种苍凉的悲观。刘老师将这首诗改为“风华正茂壮志酬,江湖浪淘一轻舟,俯仰岁月春秋写,浓抹淡妆余香留”。变成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改得好,在今天人们充满物质欲而拥挤的大脑中,留存一块森严的石壁,以反射青史遥远的回声。这说明我们在学习写诗的过程中,应该要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事物,理解事物,如果用悲观的,伤怀的、功利的心情去创作,写出的东西是不会被社会认可的。以后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知识,不断提高,创作出好的作品。“古作先生只为学,满腹经伦讲教说,挥洒甘露沐桃李,红花绿叶献硕果”。

2010年元月10日

关于收获的散文7:小目标会有大收获

文/王国梁

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在只能抢救出一幅画的情况下,你会抢救哪一幅呢?结果,法国着名作家贝纳尔以最佳答案获得了金奖。他的答案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贝纳尔的答案多么富有智慧,他选择了最有可能抢救出的那幅画。如果一心只想抢救有价值的画,可能连离出口最近的画也抢救不到,最后空手而归。

那么,我们生活中确立目标时,是不是也要学学这种方法呢。不好高骛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较小的目标。小目标是一只可以摘到手的苹果,能够让人品尝出成功的味道。

记得那年,妹妹刚毕业没有找到工作,父亲出了一笔钱,让她做生意。妹妹找我来帮忙,当时我们豪情满怀,决心要大干一场。当时我们分析开冷饮店比较赚钱,就在小城的繁华地段租了一家很大的店面,开了冷饮店。冷饮店装修非常上档次,我们计划要做就开小城最好的。冷饮店在夏天开张,开始的时候的确生意很红火。可是不久就到了淡季,虽然店里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但是生意还是越来越差。后来,每天赚的钱还不够房租,到了冬天,已经很难支撑了。

一位有经验的前辈告诉我们,最初定的目标太大了,没有任何经验,资金也不是很充足,就想做小城最大的冷饮店,这样很难成功。不如先从小店做起,小店投资少,风险也小,如果用心做,不愁不赚钱。冷饮店虽然赔了一些钱,但是我们也收获了经验。后来妹妹在社区开了一家小型超市,经过用心经营,小超市运转良好。几年的积累,妹妹已经赚了不少钱。有人劝她扩大规模,她摇摇头说:“这样已经很好了,做小买卖,有大收获。如果扩大规模,还需要资金人手,以我现在的情况,怕应付不来,将来是赔是赚还是个未知数。”

把成功的标杆定低一些,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份轻松和愉悦。学习中,不要把第一当做目标,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己,脚踏实地,只要努力了,就是最大的成绩。工作中,不要把升职当做终极目标,尽一份责任,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拥有一份轻松闲适的心情,也是一种成功。生活中,不要盲目攀比,房子不必太大,温馨就行;钱不必太多,够花就行,简朴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会制定小目标,不仅会有大收获,还会拥有大幸福。

关于收获的散文8:小意外,大收获

文/朱昱鑫

昨天晚上跑步后,我浑身冒汗,想喝点冰的东西,想着就爽。来到百信超市,我发现有苏打水卖,就想尝尝。我打开瓶盖,就听见“刺”的一声,原来是汽水呀,可一喝,没加糖,一点味道也没有。

回到家,我想往瓶里加点糖,可光有甜味还不行,怎么才能不浪费呢?我突然想到家里还有甜橙味的维C泡腾片,放一片进去会怎么样呢?试试。我把泡腾片放进去的一刹那,“火山爆发”,“泉水汹涌”,可喷出来的不是岩浆,也不是泉水,全是泡泡。我和妈妈刚开始都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愣了一会,妈妈赶紧擦桌子,我赶紧盖盖子。忙完之后我想:泡腾片放在水里不会这样,为什么放在苏打水里会冒这么多泡泡呢?

我想到了从书上查找知识:因为苏打水里的小苏打是碱性的,和泡腾片里的酸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就会中和,产生很多气泡,而瓶子空间不足,泡泡就会溢出来。

这次的“试验”虽然出现了小小的意外,但却让我有了收获。

关于收获的散文9:淡写深秋

文/雪松

淡 写 深 秋

深秋,被收获过的大地,裸露着年复一年的坦诚。纵横交错的大路,蜘蛛网般的小径,把大地赤诚的胸膛,划的伤痕累累。阵阵秋风,犹如大地沉痛的呻吟。

虽然,夏,早早的落下了它那五彩缤纷的帏幕,风,却在远处的秋林中演奏着萧瑟而又悠远的音乐。稀疏的落叶,慢慢的,轻轻的飘洒,如同这乐章中的音符,旋律断断续续,失却了往日的亢奋和激情。但是,收获的欢歌,却在村庄的上空久久回荡。

几片淡黄色的秋叶,在高高的树稍上拼命的挣扎着,它不愿随着冷冷的秋风飘去。春,给予了它绿色的生命,夏,给予了它愉快的成长。它深深的依恋着,不愿离去。这短暂的存在,点缀着灰色的深秋,让人感到暖意犹存。

红色的秋叶,依然张扬着夏日里的热烈,把喧闹和迷人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几簇依然绿着的秋叶,悄悄的褪去了往日的浓装,绿色淡淡。在这单调而又沉重的深秋里,依然有着令人兴奋的生机。

小溪,懒懒的流淌着,没有了往日的欢歌,疲惫的挣扎着自已的生命。可是,那些不知名的,生命力极强的“无名草”依然吮吸着它那生命之水,没有可怜,没有同情。小溪,无奈。小溪,无悔。

被收获涨满了的都市,显得格外的宁静。马路上滚动着干燥的秋叶,稀稀疏疏的行人,衬托着冷冷清清的都市。商店厨窗里木制的模特,依然穿着簿如蝉翼的单衣,不知季节的变换,让人看了冷意袭人。远处传来沙哑的叫卖声,更让人感到清冷孤寂。

人生的季节走到了深秋。有的人收获过去的快乐;过去的一帆风顺;过去的事事如意;过去的富丽堂皇———。那得意和兴高彩烈的面容,似乎忘却了生活的季节里,还有残酷的冬天。

还有的人却在收获过去的痛苦;过去的失意;过去的坎坷;过去的悔和恨———。岁月中的凄风苦雨,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是,他们深深的知道,严冬,就要到了。

两样的收获,一样的沉重。人们心灵中的马车,载不动这痛苦和欢乐的收获。 让这样的收获,化做片片秋叶,让萧瑟的秋风把它吹向忘却的角落。在今后生活的季节里,重新的播种,把痛苦和欢乐深深的种入大地。不去想深秋,更不去想深秋里的收获。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自我。

关于收获的散文10: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文/刘潇忆

《宝葫芦的秘密》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一本书。

书中的一个小主人公王葆是个好孩子,他不肯做坏事,也关心集体,爱他的同学。他积极进取,希望每样事情都干得比人家好,谁能说这不是美好的愿望呢?他的缺点是有点懒惰,遇到麻烦的工作就不做了,总想着能有那么一样宝贝,可以使他不必费劲就要什么有什么。后来,王葆果真得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宝葫芦,能够满足他所有的愿望,可他不得不为此付出了代价。

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包括吃的用的玩的,包括各门功课的答案,没有一样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付出和回报往往是成正比的。就拿平时我背书来说吧,只看一遍是没有用的,必须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背诵,这样才能完全理解文章,并且背诵出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跋山涉水,遍尝草药,由翩翩少年变成白发老人;司马光为抓紧时间,制作“警枕”,争分夺秒读书写作,编成史学巨着《资治通鉴》,前后用了19年时间……

《宝葫芦的秘密》使我受益多多,我不奢望那个要什么有什么的宝葫芦,我要靠自己的脚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通天大道。

关于收获的散文11:秋天的味道

文/郝再富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更是有味道的季节。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童年的记忆中,大集体时代村里家家户户的粮食实在是稀缺,分的口粮往往支撑不了半年就所剩无几了。到了春夏季节,常常出现揭不开锅的情况。每当母亲生火做饭时候,她的表情总是微微带着几分惆怅。一大家子人的饭都要母亲来操办,人多粮少,吃了这一顿没了下一顿,每到做饭的时候也是母亲最犯愁的时候。

乡亲们最盼望的是秋天的到来,熬到了秋天就有了盼头,就有了希望。每逢入秋时节,家家户户的自留地、小片儿荒和院子里面都种植的山药、番瓜、豆角、玉米之类的庄稼就渐渐成熟,每一种每一类都成了乡亲们救急的宝贝。

山药花开时开始结果,花落时山药蛋就逐渐由小长大、由嫩变老,就可以在每一株蔓子的根部抛开土取出大一点儿的山药,其余小的继续留在蔓子上用土埋起来再往大里长。套种在山药地里的红豆一层一层地一边开着鲜艳的小花一边结出嫩嫩的长长的豆角;玉米抽穗扬花后也长出了长长的圆圆的颗粒饱满的棒子;一根根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瓜蔓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结出了大大小小的番瓜……

每天,母亲用筐子盛着从地里刨回来的山药和摘下来的番瓜、豆角来到家门口的小河边儿,在清清的河水中将山药、番瓜、豆角逐个儿洗得干干净净。清澈的小河水流得那么轻柔、淌得那么多情,映衬着母亲瘦弱的身影。艰苦的岁月在母亲的面庞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在她的鬓角也织上了一缕缕银丝,岁数不大的母亲显得苍老、憔悴。小河边的母亲,慈祥的脸上折射着霍霍闪闪的日光,每一丝每一缕在母亲的倒影中催促着时光,催促着岁月,它偷走了母亲流芳的年华,催老了母亲曾经年轻的容颜。

母亲变着花样地给我们做着各式各样的饭菜。把山药去皮后和淘净的小米一起下锅做成小米山药焖粥,黄澄澄的小米和白生生的山药那特有的香味儿确实挺诱人的,出锅时那清清淡淡的香味儿飘出老屋弥漫在庭院的空气之中,吃起来更是口感纯正,味道清香;将山药洗净切成两半儿贴在锅上加上少量的水用慢火焖,半个小时后就可以食用了,山药贴锅的一面黄澄澄的,既好看又好吃;或是将山药、玉米、番瓜自下而上一层一层地放入锅里焖,那干而甜的番瓜、清香的玉米和沙喷喷的山药营养丰富又好吃;或者是把豆角、番瓜块儿、山药块儿一起熬成大烩菜蘸莜面、面心糕……香味四溢、满屋飘香,都是味道极好的农家饭菜。整个秋天,乡亲们就是靠吃这些食物挺过来的。

母亲把摘回来的红豆角分类进行处理,比较嫩的暂时又吃不了的就剪成豆角丝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后以备冬天食用,冬天食用时用水泡开后炒着吃或熬着吃都是很讲究的菜。老一点儿的就分期分批地焖着吃,焖熟后的青豆甘甜香酥、味道清香。接近黄的豆角就放起来养着、晒着,母亲将晒干后的豆角铺在院子里用连枷不停地拍打着,使豆粒和豆皮完全分离。起起落落的连枷拍打在干裂的豆角上,噼噼啪啪地响着,声音是那么的清脆。母亲的每一次拍打似乎是在拍醒沉睡着的乡村,拍醒沉睡在乡村里的父老乡亲。虽然母亲收获的是一粒粒硬硬实实的红豆,但分明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在收获着一种希望,一种摆脱贫穷、落后、艰难、困苦生活的希望……母亲把拾掇好的红豆储存起来将上好的留作来年的籽种,其余的可以和大米或小米一起熬粥喝。吃不完的番瓜除留一部分外其余的切成片儿晾干后存储起来冬天食用,冬天里的干瓜片儿吃起来味道依然清香。

母亲是经历过太多艰难困苦的人,当年饥饿的滋味永远留在母亲的岁月里。母亲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在老屋的院子里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地种这种那,夏日里成天在院子里侍奉着它们。秋天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返程时母亲总是给我带一些山药、玉米、豆角、番瓜之类的东西,并一个劲儿地说,自己种的吃起来味道纯正、有滋味!

是啊,这才是真正的家乡秋天里的味道……

关于收获的散文12:敬畏秋阳

文/唐晓堃

秋天不仅仅是收获,还有我们敬畏的秋阳。

今年重庆的秋天,格外让人们小心翼翼。一个接一个的秋阳就像火球一样,在大地上滚来滚去。直到把鲜活的植物烤得面目全非,仍不过瘾,甚至变为大火化为灰烬。人们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也无法改变大地被灼烧的事实。这是秋阳惹的祸。

秋阳张着血盆大口,吸干了大地母亲皮肤的水分,大地的肌肤开始皲裂,再皲裂,最后撕裂成无法愈合的伤口。蔬菜没了,瓜果干了,秋山毁了,人被秋阳一步一步紧逼,直躲进小楼成一统,敬畏秋阳。火烈的秋阳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秋老虎”,秋老虎如期而来,大地秋收便接踵而至了。外地的,本地的瓜果品种繁多,一筐筐葡萄和桃李纷纷上市,菜市场旁,水果店里琳琅满目,引来络绎不绝的购买者。正在成熟的核桃、石榴、柚子在秋阳的催促下,加快了步伐。如果说瓜果的丰收对农民的日子来说是点缀,那么热火朝天的打谷就成了秋收的主旋律。秋阳就像一位矍铄的老人悠闲地,自信地在田野迈着步子,把劳动者的汗水照得晶莹闪烁,把劳动者的脸庞映得通红通红。机器声,欢笑声,在田野弥漫升腾,把丰收属于秋天的专利写满了整个大地。

秋阳又就像不服气的淘气孩子,跟丰收图景添乱来了。悄悄地在山脚或山腰埋下燃烧的火种。人们只顾忙里忙外地收获,却忽视了秋阳里有个捣蛋鬼,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向美丽的茶山竹海喷下了火苗,愤怒的火焰,是竹海的挣扎和呐喊,也是竹海对秋阳的蔑视和唾骂。人们放弃了收割收获,离开了田地果园,匆匆上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营救竹海,救火而不救秋阳。昔日美丽的茶山竹海被秋阳助威下的火魔吞噬了靓丽的容颜,人们痛惜得咬牙切齿,谁不诅咒这个不食人间烟火,却只会放人间烟火的坏家伙呢?秋阳得逞后,继续着它的一个个燃烧之梦,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揪住一切肆掠的机会,直把人们折腾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我们难以想象被火魔掠夺之后的秋山,裸露肌肤继续被秋阳灼伤的疼痛,那是需要秋雨的甘霖滋润和抚慰的啊,面对丰收与灾难并存的秋天,人们早就想赶走眼前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虑的秋阳了。日日盼,夜夜盼,秋阳走了,秋风秋雨何时来呢?还是秋风最善解人意,傍晚时分就来报喜了,它努力地推开每家每户紧闭的门窗,提醒主人可以关闭空调,打开窗门透透气了。久违了,清凉的秋风,可秋雨在哪里呢?秋风说,秋雨正在行走的路上,雷电马上就来到,雨还要等等,等等……这等也让干渴的人们脸上有了惊喜的笑容。

我走出蜗居的房间,来到开阔的阳台,大地变得一片沉默,是啊,人们在等待远方将至的秋雨,大地何尝不是怀着殷殷之情在等待一场及时雨的洗礼呢?在我的家乡重庆,今年的秋雨应该是贵如油了。

关于收获的散文13:回眸黄土地

文/百合花

在瓜果飘香的收获季节,我又回到了我的老家──中条山下一个宁静而秀丽的小山村。这时正是乡亲们常说道的二八月光景,天空蓝而高远,阳光正艳。田野广阔无垠,所有的庄稼都在憋足劲儿丰厚着果实。大片的玉米站成漫漫青纱帐,葱郁昂扬,如林似海。田野斑驳陆离,有的植物依然显得蓊蓊翠翠,在阳光下抖动着透明的叶片。一大片黄色的花,铺展在不远处。也有其它各色的小花点缀在纤尘绝无的田野上,烟岚如缕,黄的耀眼,绿的葱茏,仿佛大地就是一场香喷喷、金灿灿的盛宴。不知名的小鸟一声一声唧啾,叫声音含着水雾。再远处宽阔的公路边,高压铁塔牵着耀眼银线雄壮的手,跃向大地的尽头。

当我又一次站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时,我就想到了已长眠在这块黄土地上的祖父,他们那一代人大多成了我记忆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看到了还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的乡亲,他们当中年轻一点的都到外面打工谋生,年纪略大的守望故土的田园。我深情地注视着这片曾经贫瘠而今已略显富足的土地。我分明听到麦穗和玉米苗的拔节声声。也仿佛听到黄土地上流淌着的动听的歌谣。

好多年前,罗中立那幅名为‘父亲'的油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际。在老人捧起的瓷碗里,盛着汗,盛着泪,也盛着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伟大和坚韧。静下心来,想着农村的田野、农民的生活和农民的岁月。想着我们身边日益长高的楼房,我们才深深地知道,是农民用汗水浇灌着我们日新月异变化的生活。也欣慰现在免缴“三提五统”的父老乡亲,能在今天舒展地享受着日子的抚慰。

我感恩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也在深深地关注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啊,我们的血脉和灵魂都在这里诞生。我们吃下的每一粒粮食都是汗水的结晶。那阳光下磨得光亮的锄头、铁锹镰刀柄所闪烁着的沧桑。也明白了那上面的老茧,相伴一个民族走过的曲折道路,这里面也融进了血与泪的阵痛。这阵痛也融进了我们的血脉,让我们深深地感动。我明白,如果我远离了我的故土和乡亲,我的笔将会是如何地孱弱和无力。

我在老家只呆了一天,就又在那日落黄昏的时候回到了我现在居住的小城。路灯次第亮起。偶而可见拉着平车的贩菜农民把孤独的影子斜斜地留在这小城的马路上。车上那些卖剩的菜,还有心中装着的期望,都给傍晚的小城涂上一种卑微的高贵。我带着深深的敬意目送他们渐渐远去,好象是守望我今天才离开的那片故土,还有在那土地里辛勤劳作的人们。

我居住的小城也悄悄发生着变化。街道渐渐变得宽阔而通达,楼房也在慢慢长高,这个小城在时代飓风的挟裹下,更显得挺拔而雄奇。而无法使我释怀的,还是老家和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就是象我们这样还与乡村连着脐带的小城,每天有多少农民把新鲜的果蔬送进我们的菜篮。又有多少农家子弟因为羡慕城市的体面生活而离开土地,独自在外打拚。看惯了文艺作品中几乎“定型"的农民形象,当我们真的和一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讨价还价的时候,我们才真切地明白,那种朴实,那种憨厚,甚至一点点狡黠,都带着对生活的不放弃。带着对富足日子的渴望和追求。当我们追根溯源,想到自己原来也是农民,就再也不会因为鄙夷那些沾着泥巴的裤腿,而远离一种高贵。就不会因为斤斤计较的讨价还价,而蔑视那些沉甸甸的心。

啊,黄土地,还有可敬可亲的父老乡亲。是我心中永远的风景。

关于收获的散文14:收获

文/赵皎雯

星期六上午,老师带领我们参观府衙,我们欣喜雀跃。

在府衙门口,我们就看见有许多人来来往往。一进门,哇!里面的人比外面的人还多呀!我们进去后东张西望,想知道府衙到底有多好,竟能吸引这么多的人来参观。过了一会儿,讲解员阿姨来了,我们都赶紧站好,听讲解员阿姨讲:“南阳府衙,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始建于南宋,历经元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有过199任知府。”接着阿姨总结道:“南阳府衙既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又是南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标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等研究价值,是中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最后阿姨还给我们讲了“父母官”、“召父杜母”、“羊续悬鱼”等源于南阳府衙的美谈,现为已经成为府衙著名的人文景点了。

接着,老师又带领我们参观了府衙的各个景点,我们参观了古建筑、古家具、雕塑等等。最后就是大合影留念,老师让我们站在一个大台阶的地方照相,大家主动的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站好,每个人都露出灿烂的笑容,照相机“咔嚓”一下就把我们灿烂的微笑装进了相机里,大家都高兴极了!

今天听了府衙的历史故事,让我长见识的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家乡历史文化,开阔了眼界!我为自己是南阳人而感到自豪!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