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骑车的文章(精选10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骑车的文章1:第一次骑车上街
文/苏盼盼
我很早就学会骑自行车了,只是妈妈特别“胆小”,老怕我出事,所以每次上街都不让我骑,或只让她骑车带我。我一直在想:只让我在院子这么大的地方骑车有什么意思,那我不变成井底之蛙了,哎……
终于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于是,郑重其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单独骑车上街!”话还没说完,妈妈就又开始了她的长篇大论,从我做事马虎说到前不久哪个地区发生的车祸。我听得不耐烦了,对妈妈说:“您放心,我一定会小心翼翼地骑,过十字路口下车……要不,您就让我骑一次试试?”经过一番死缠烂打,妈妈终于答应了,我高兴得一蹦三丈高。
等我临出门时,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不要骑得太快,过马路要下车,要骑慢一点……”我心不在焉地答应着。妈妈的话音刚落,我就兴致勃勃地推着自行车上路了。啊,感觉真是太棒了!
可当我真的上路了,才发现车水马龙的路上没有亲人的呵护,心里还真有点提心吊胆。渐渐地,我找到了感觉,不再胆怯了。一阵阵微风迎面扑来,一排排楼房被我甩在身后,真舒服、真惬意啊!不好!前面有人!我一下子手忙脚乱了起来,就在这时,幸亏把住了刹车,让车子停下,才逃过一劫。有了这一次教训,我不再大意,两眼一直盯着前方,谨慎地骑到了家。
回到家,我自豪地对妈妈说:“看,我毫发无损吧!”妈妈欣慰地点点头。
啊,第一次骑车上街,兴奋、紧张、自豪,感觉真好!
骑车的文章2:吹入人心一缕风
文/明前茶
每次,骑车路过虎踞北路四号,看到自己鉴定过的一幢危楼焕然一新地矗立在阳光下,老徐就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这座砖混老房时,心中的震惊。
老房建于上世纪50年代,因为地基单侧下沉的原因,老房的承重墙发生了轻微的移位,墙上的裂纹弯弯曲曲,犹如一条烙下的闪电,裂纹最粗处甚至能插入手指,还长出了青苔与瓦松。老徐出具了危房鉴定书。按照政府部门的规定,居民们可以选择异地安置,原先房屋所在的地块由国家收购,另建小型休闲绿地。或者,自筹资金翻建这栋危楼。
经过再三协商,居民一致认定,他们不想搬去郊区,这栋老楼里不乏已经居住了二三十年的邻居,他们有的是牌友,有的是广场舞舞伴,有的结伴沿秦淮河垂钓十多年。在这里,粗心的孩子忘了带钥匙,也不会坐在楼梯上落寞地等家人,而是会在邻居家吃完了晚饭,辅导完功课,再由爹妈领回家。几十年来积攒的情分,谁愿意一拍即散?于是,他们决定自筹资金200多万元,翻建他们共同的家园。
规划局同意他们按照原层高、原面积翻修后,老徐拿到了居民们签了名、按着一大串红指印的协议书,却惊异地发现他们居然不是原样翻建,而是请到建筑设计院的老师重新设计了承重方案与房屋结构。
因为翻修的牵头人张玉廷发现,老楼原来的设计并不合理。它是一梯三户的,除了老楼最东头和最西头的房子,中间的户型不是三间房屋全部朝南,便是全部朝北,房子就像火车车厢一样。采光堪忧,过道里长年都要开灯。朝北的户型一年四季都见不到阳光,寒潮一到,连水管都上冻。这几年,每遇零下七八摄氏度的天气,朝北套间的居民就要拎着桶,到朝南邻居家去借水喝,洗澡需要出去开钟点房。而全部朝南的邻居也没有南北穿风的条件,夏天必须全程敞着门透气,电视机音量稍微开大一点,都会打扰到邻居。
邻居们开筹资会议时,征询过设计师意见的张玉廷,就建议将原先的一梯三户改为一梯两户,全楼四个单元改成六个单元。这样,不仅邻里之间更少干扰。而且,24户人家,家家会拥有至少一个朝南的房间。
一开始,连张玉廷的妻子都觉得这是异想天开。如今,就算是在老楼户外加装电梯,都会因为底楼居民的坚决反对而不了了之。让朝南套间的居民将一间朝南的房间置换成朝北的,谁肯吃这个亏呢?你又如何说服居民减小一点使用面积,匀出增加的那两个单元的楼梯间?
谁都没想到张玉廷在孩子的辅导下,做了一段新户型的模拟动画放给邻居们看,周围香樟树与楝树开花的香气,会随着流动的风,吹动窗帘,吹摇风铃,吹拂着裙裾,吹拂着看了一半的书,吹得吊兰与绿萝筛下各种生动的光影,吹得日子活色生香。张玉廷说:翻修后,我们的房子会变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它的得房率比原先的砖混结构要高一些,设计师再把楼梯间做得略窄一些,并不会多占多少套内面积。朝北的人家多出一点重建费用,算作给朝南人家的补偿。这样,所有的人就可以整年吹到通透的清风了,何乐而不为呢?
老张的愿望实现了。如今这栋重建的危楼已经成功封顶并涂装,居民正在装修,即将回迁。人还没有归来,底楼住户新种的凌霄花已经在家园中招手。一缕清风演绎的动人故事,就这样令这个夏日的气息,变得如此通透与生动——人心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豁达与无私。
骑车的文章3:柔软时光
清晨微冷,骑车去上学,风轻轻拂过脸颊。
你用力骑车前向,留我在后面呼唤。
夕阳西下,散步在操场,影子斜斜拉长。
你赶着要踩我的影子,我躲着要跑。
下课十分钟,倚在走廊栏杆。
看对面班级校草走出来,评头论足。
不过是一瞬间的时光,早已温暖整个过往。
不过是一恍然的时间,早已离开那个过往。
现在回想起来,柔软的时光。
温暖了我整个青春岁月。
谁说青春不过是一场梦,总有一些时光提醒你。
青春是最美最真实的存在。
骑车的文章4:奶奶,我可以步行30米
文/周赵晞
如果要举办一个骑车障碍赛,那我敢肯定这个冠军非奶奶莫属。每天放学,我都能在那五彩缤纷的车海里一眼看见那辆熟悉的三轮车和奶奶那熟悉的面容。然后,我就会坐上奶奶的三轮车。奶奶的车左拐右拐,带着我冲出“车门阵”,最终骑上平坦的大道。
这天傍晚放学,离学校门口最近的依旧是奶奶。我立刻喊了一声:“奶奶!”第一个出了校门,投入到奶奶的怀抱。我坐上奶奶的车,奶奶带着我冲出“车门阵”。奶奶敏锐的目光就仿佛一把尺子,她只要看一眼,就可以准确地断定,是羊肠小道还是星光大道,如果可以顺利通行,奶奶就会小心翼翼地骑过去。如果是羊肠小道,奶奶就会施展外交手段,满脸堆笑地说:“请让让我好吗?我骑走了,你就可以离校门口更近一点了。”那位老爷爷被奶奶的外交手段给征服了,连忙答道:“好好好,我让你!”奶奶也微微一笑。谁知,老爷爷一个不小心,手一抖,车头一歪,自行车直接向奶奶撞去。只听“呀”的一声,自行车把奶奶的脚划出了一道口子,可奶奶还是忍着疼痛,带着我赶快逃出这“车门阵”。
我坐在车上回想刚才的一幕,不禁想起老师才对我们说过:“校门口30米内不能停车,所有车辆一律在30米外有序停放。”我对奶奶说:“奶奶,今天老师对我们说校门口30米内不能停车,以后你就停在30米外吧!这30米我自己走出来。”“你可以吗?”奶奶半信半疑地问道。“我当然可以,如果这30米内不停车,这一段路不是很好走吗?我就当然可以安然无恙地走出来了呀!”奶奶想了想,对我说:“嗯。这倒也是,好吧!奶奶明天就停在30米外,让你试试!”“好嘞,奶奶!”我高兴地说。
第二天,在值班老师的疏导下,校门口差不多30米的范围内空无一车,腾出了一大块空地,我安然无恙地走了出来。奶奶见我背着书包出来了,也放心了。
“所有车辆一律在校门口30米以外有序停放。”如果每位家长都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所有的安全隐患不都不存在了吗?
骑车的文章5:桥上“观钓”
文/肖俊
雨过天晴,我骑车去湖边散步,远远地就听到桥边传来人的尖叫声:“好大一条!今天撞大运了!”
停下车,往桥下观望,好家伙,桥下的湖畔边聚集了几十个垂钓人,一字排开,手拿钓竿正在钓鱼。桥上则站着更多的观钓者,原来,尖叫声是从这里传来的。这些人就像看表演似的,看着桥下垂钓人的演出。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恰好见到大鱼上钩。就见那位穿红背心的中年人正在与一条大鲤鱼博弈。这条鲤鱼已经露出水面,都能见到鱼背了。鲤鱼虽然被钩住了,但并不甘心被擒获,拼命拽着鱼线往水里钻。
中年人镇定自若,操作着手中的鱼竿正在溜鱼,鱼线被绷得紧紧的,感觉再使劲就要断了。旁边有个小孩担心大声叫道:“小心,线要被鱼拉断了!”更有人嚷道:“快来网兜抄鱼啊!”那架式,恨不得自己拿网兜下湖抄鱼。有人笑道:“皇帝不急太监急,又不是你钓鱼瞎操什么心。”
鲤鱼慢慢地被拖到岸边,为了保险起见,旁边垂钓人帮忙用网兜把鱼抄上来了。成功了!很多人都欢呼起来,就好像是自己钓的一样。“乖乖,这鲤鱼最少有十几斤。”红背心咧开嘴道:“等会把鱼杀了,见者有份,我估摸着这湖里还有大家伙,大家继续努力,争取再破纪录。”
红背心说的话,一下子鼓励了众多垂钓人,大家又开始忙碌起来。钓鱼讲究实力与运气,我见有些人频频起竿,战果颇丰,颇有得意。一条,两条,真让人羡慕。可见有人如终没有开张,急得不时举竿观望。真是邪门了,都是一片湖,为什么自己就始终钩上无鱼。气得他不停地换钓位,从这头换到那头,像性急的蚂蚱折腾个不停,可仍不见效果。让我们这些站边桥上的观钓者看得饶有趣味。喜怒哀乐,众多表情都在垂钓人的脸上呈现。
“快来帮忙啊!我钓到大鱼了!我第一次钓鱼,就碰到大家伙,咋弄啊!”一位戴着墨镜的年轻漂亮姑娘喊道。她这一叫,立即有多位男钓人跑来“英雄救美”,抢着来帮忙。结果,忙中出错,力气使大了,只听“啪”一声,鱼线断了,大鱼趁机跑了。“哎!”众人惋惜道。
“都怪你!乱使劲!”“咋怪我了,我不是也想早点把鱼弄上岸!”“几位大哥,别吵了,鱼跑了就算了,别伤了和气。”观钓如观棋一样,看得手痒痒的,恨不能自己上去实战。
桥下的垂钓人就是一道风景,而站在桥上的人就是看风景的人。
骑车的文章6:又见炊烟
文/青檀树
数次骑车闪过路边,一鸡毛小店,总要回望一眼。那招牌上几笔,很一般的大红字,又见炊烟。或许整座城,唯有这家餐饮小店的名号,最食人间烟火,最富诗情画意,最有人情味。想必开店的人,很有情趣,儒雅。
慕名而来。我却一次未进门,也不知这烟火的味道。冲着这名字,总会去一次的。坐下,慢品,回味。
又见炊烟。让我又一次,想起不久前,在青海藏区。看到的炊烟。满坡青青的草,散落的牛羊。洁白方形的藏包,升起袅袅青烟,蹲在草地,挤奶的藏民。安详,宁静。给人一尘不染的感觉。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身在都市,几乎看不到炊烟。看到的只是笼罩的雾霾。汽车尾气的烟雾,烧烤升腾的狼烟。
走了,一路北上。慢骑,漫无目的。累了,歇歇,渴了,喝水。骑到正午,吃饭,小酌,找一片小树林,拉起吊床,小憩,迷糊一阵,小做一美梦。起身,赶路。夕阳落山之前,归窝。假期一天又一天,几乎都是这样度过。虽然,出不了远门,却又总在路上,喜欢在路途的那种感觉,那份逍遥。前面的路,在一点点缩短,身后的路在无限延伸。向前方,已成一种惯性。匀速,才是骑行的一种境界。把握节凑,是最佳的生活方式。喜欢,随心而欲。
又去了,南水北调水渠。一湾碧绿的水,伸向天边。来到堤岸,俯视秋风中碧波涟漪,清澈,漾动。风清浪静,云淡天高。格外柔软的水,充满无限的柔媚,在阳光下,一波波柔顺的闪亮,恨不得俯身亲吻,融化在柔波里。还有什么样的感觉,能有肌肤与水相拥的那种,无穷美妙呢。
一湖水,就是一湖秋波。那场景,能不醉人么?秋初,一切开始了柔软,温度,阳光,风,水,人。要不怎么说“秋波”,很勾魂摄魄。“眼色暗相投,秋波横自流”。只有心底,柔软了,眼睛才水汪汪柔情。
秋初的柔软,还体现在,晨露多了。立秋后,草地的清晨,草丛中挂满银闪闪的露珠,空气中透着湿漉漉的清香。所有清纯的妩媚,都从秋初开始。
秋初的天空,也充满变数。此刻,窗外,天色暗淡,风起,哗哗哗哗,翻动的梧桐树叶,像一波波浪潮涌动。从天边隐约传来,阵阵沉闷的雷声。一场大雨将至。
“不识桃源在何处,但看流水落花来”。
炊烟处,恰似桃源么。小醉归来。
骑车的文章7:母亲为我学骑车
文/悠然心会
过去的产妇哪里像现在,出满月不久就要回去上班。更早的母乳喂养也不像现在,哥哥姐姐的母乳一吃都是三年。到了我这里,妈妈要上班,还要喂母乳,怎么办呢?那时候也没有冰箱存放母乳,午休半小时为了可以赶回家喂我午餐,母亲不得不学骑自行车。
本来学个自行车也不是什么难事,如果有一辆女车就好了,不必那么难为一个三十九岁的高龄产妇。但是那时候没有这个条件,一辆带着高高横梁的男车给不高的母亲骑车带来很大麻烦。
妈妈一开始学骑车是爸爸在后面扶着自行车后座,妈妈坐在车座上,爸爸喊一声走,妈妈就一蹬车蹬子,后面的爸爸顺势一放手,妈妈就骑出去了。所以妈妈没有学,也不会自己蹁腿上下自行车。
爸爸看着妈妈已经可以骑车,他人就走了。他连我出生都没赶回来看,忙成那个样。他不知道他教出来的妈妈骑车离不开人:一定要有人在后面扶着车,妈妈骑在车上双脚一齐踩出去才能出发;停车的时候也需要有人在后面拽住稳住车,她才能停住,把腿从高高的横梁上拔下来。所以妈妈骑车是这样的:走的时候奶奶在车后面扶着,然后手一撒,妈妈骑走了。到了单位嘀铃铃一打铃,不管是谁就知道妈妈回来了,走出来从后面拽住妈妈的车,妈妈刹住车,往侧面歪着,把腿从车梁上退下来。
为了喂我母乳,一个不能自主停车的人就这样骑着车在人来人往的街上来回奔忙。路上遇到情况,母亲就只有大喊:让路!让路!劳驾,不能停车!不能停车!让路了!母亲冒着被摔的巨大风险行进在家和单位之间的路上。感激这样的母亲和母爱!
半个世纪以后,为了母亲,我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为报母乳哺育的恩而反哺。
等着我,妈妈,女儿不久就会飞回到你的身边!
骑车的文章8:情长了,话短了
文/徐学平
那天,本想骑车去上班的,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我不得不临时决定改乘公交车。
公交车上很是拥挤,我好不容易才找了个有扶手的角落站定。烦躁而又无聊,于是便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看看当天的新闻,刷刷微信朋友圈……屏幕上忽然跳出了妻子的来电。车厢里满是嘈杂声,我犹豫了一下,然后接通。电话那头传来妻子急促的声音:“今天雨下得很大,路上你要注意安全哦……”真的挺让人无语的,都是好几十岁的人了,急匆匆地打电话给我,就为了说这些?我有些不耐烦地打断她说自己乘车上班的,车上实在是太吵太挤了。她急忙停住话语,并挂断了电话。
百无聊赖中我环顾四周,不经意间注意到离我不远处有一位长得高高帅帅的男孩正在旁若无人地打着电话,从他说话的语气中不难判断出对方应该是个女孩子。他们谈论的话题很丰富,也很跳跃,从昨晚上映的影片谈到今早穿着的衣服,从热门的电脑游戏谈到惊险刺激的过山车,从上周的同学聚会谈到下周的结伴旅行,从美国大选谈到朋友的糗事……他一边讲着,一边笑着,一脸的幸福……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和妻子恋爱的时光。那时,我们也成天煲着“电话粥”,仿佛也有着永远也聊不完的话题。记得有次我出差去了北京,我们就通了整整一夜的长途电话,直到缴话费时我才发觉那夜的闲聊居然花了我大半个月的工资。转眼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结婚、生子、孩子慢慢长大……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久,我们的通话反而是越来越少了。
想起了自己刚才匆忙挂断的电话,我忽然觉得很讽刺,同样是电话里的“絮叨”,却有着天壤之别:在爱情的世界里叫做“体贴”,而在亲情的家园里却成了“啰嗦”。下车后,我立马回拨了妻子的电话,并告诉她我刚出了站台,并在路边的包子铺买好了早餐,再步行几十米就到公司了,让她不要担心。没想到妻子没有给我太多的回应,她听到的是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她只说过马路时不要打电话,到公司后也不用再回电话了,趁热先把早饭吃了!
妻子的电话很快就挂断了,听着电话里的滴滴声,我笑而无语。情长了,话短了,也许,这就叫做生活!
骑车的文章9:骑车更潇洒
文/杨桦
小县城只有两条横贯东西南北的主要街道,街道也就十多米宽。原来车辆不多的时候倒也通畅。近年来,私家车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主要路口设置了红绿灯,街道就越发拥挤起来。上下班时间或是雨天,大城市堵车的奇观就在这座小县城上演,街道变成了停车场。
看到身边很多人都买了车,某君也坐不住了,尽管房贷都还未还清,但也想弄一辆耍耍。开始老婆死活不同意,于是天天做老婆思想工作,列出一堆买车的理由:双方父母都在乡下,过年过节回老家多不方便;周末想去远的地方玩,没车去不了;房子买了,儿子也读中学了,年纪已过不惑,再不享受就老了……儿子与老爸结成联盟,天天絮叨一长串家中买车的同学名单。老婆顶不住了,只好东挪西凑,再办了个车贷,终于买了一辆家用小车。
成为有车族本是高兴的事,但烦恼也接踵而来……
县城本就不大,单位离家都不远,走一、二十分钟基本到。但买车不开等于浪费,不享受还待何时。车开到街上,却潇洒不起,如蜗牛般,步行十分钟的路程,有时半小时还不到。慢慢地,开车时脾气越来越大,喇叭一顿乱按,也不知是想吓唬前车,想恐吓行人,还是想炫耀自己的爱车。停车位十分有限,于是街道两边只要有空的地方,基本都停满了车。交警估计人手不够,雇了一群协警,满大街贴罚单。但乱停现象太严重了,协警们也是想贴就贴,不想贴就不贴,谁都拿不准他们什么时候上街执法,挨罚只能自认倒霉。不到半年,某君就被罚了好几百元。
某日与朋友品茗闲聊,感叹上下班开车的种种不便。朋友说他早已上班不开车了,骑自行车,方便,又能锻炼身体。某君心动,一咬牙花了三千多元也买了一辆山地车,还网购了一整套骑行的装备。只要不刮风下雨就骑车上班。跨上自行车穿街过巷,把一辆辆小车远远甩在身后,一会儿就到了单位,真是轻松潇洒!有时下班回家,想购个物,买点菜就更方便了。一来二去,骑车成为了习惯。周末,常常约上几个车友到郊外去,骑行在风景如画的乡村阡陌间,满眼尽是乡村恬静的美景,呼吸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真是十分惬意。某君常常边骑行边忍不住感叹“真爽啊!”几个月下来,竟把城郊农村走个遍,骑行距离也越来越远,甚至有了穿州过府,骑行到某某着名风景胜地去旅游的“宏大”计划。身体自然不用说了,越发显得神采奕奕。原来上几层楼就喘,干点体力活就累,一副病秧秧样子早就不见了。
当然,家中购买的小车还是能派上大用场的,至少可以在节假日带上老婆孩子去自驾游,活动的中心也可以离家越来越远……
骑车的文章10:骑车
文/游水方
要不是有这公共自行车,我恐怕再也不骑车了。我不骑车已有二十来年,原因是调出城区工作后上班很近,买菜也很近,根本不用骑车,还因住的宿舍楼下没地方存车,时有盗车的消息,随我一起出来的那辆车就是在楼下不翼而飞的。
说起这辆车,是我工作后第二年经省吃俭用攒钱走后门买的。那时,我毕业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任教,而学校离集市近三公里,走路买菜便成了一大问题,只好买一次菜吃上几天,抑或托厨工帮忙,但托多了也不好意思,因而买辆自行车便成了头等大事。我当时每月只有40多元,而买一辆普通的红棉牌自行车也要180多元,更不说凤凰牌的车了。如果不吃不喝也要4个半月,但人怎能不吃喝呢,除非神仙。况且那时就是有钱买车也并非易事,自行车是紧俏商品,要买还得走后门。有了买车的目标,我便把钱掰开来用,一点点地攒,将近两年才攒够。有了钱便找关系再拓展关系,说了不少好话,陪了许多笑脸,好不容易买回一辆28寸双横杠又大又笨重的红棉牌自行车。尽管如此,总算有车了,我还是满心高兴的。
那时有了自行车可真值得荣耀,我从此把它当作宝物,格外珍惜。学车时叫人在后面扶着,总是小心翼翼。有时不小心摔倒,擦破了膝盖,可我还是先看车伤着没有,心里还有点隐隐作痛。骑车去买菜,见到路上脏,便尽量绕着走。骑一趟车回来,就拿备在座位下的抹布从头到脚擦一遍。这辆车陪我走过十年岁月,走过风风雨雨,但走过多少路只有它才能算得清了。它为我付出了汗马功劳,我与它有了情感的维系。那年它被盗走,我仿佛失去一位知己,心里难过了一段日子。
车被盗走后,我根本没有再买的念头,因为我确实也不需要单车了,尤其是前几年买了小车之后,更无此意,我便以为今生再也不骑车了。
谁曾想到,两年前城区竟冒出公共自行车,同为绿色,同一型号,同一标志,车拴在一排排绿色的柱桩上。城区各街道分布许多停车点,只要花60元便可办一张卡骑上一年车,出行时刷一下卡便可使用,用完可停放在任意的点上。这是一桩新鲜事,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不少人花钱做了卡。我想,虽是新鲜事,反正我不用骑车,就不必办卡了。朋友却说,办一张何妨,晚上我们可以骑车去散步运动,这是很好的锻炼身体,如果你没60元,我帮你出,就当送你一份健康。说到这个份上,我便办了一张卡。
时隔二十年,我又开始了人生的骑车旅程。这对于我是既熟悉又陌生。这车姓公不姓私,不用我去保管,省却不少心,带着一张卡,想骑就骑,既方便又舒心。而骑的车不断变换,车的脾气各有不同,每天骑车仿佛都有新鲜感,在骑车中还有不少感悟。
第一次去骑车,我拿出卡小心地放在锁柱的卡位上,有点声响,听得不甚清楚,我扶着车把往外拉,可拉不出,连试两次,还是不成功。不知怎么办好,见柱上有服务电话,便掏出手机打了过去,是一个女的接,我讲明缘故,她说这柱可能有故障了,让我刷另一辆。我刷另一辆,“请取车”的声音清晰响起,车动了一下,我顺势拉了出来。我心下想,第一次用车就遇到了问题,运气真的不好。因而这4号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后骑车我就不刷这4号柱了。可有一次去骑车时只剩下4号柱的车了,我不打算刷卡了。可转念一想,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那次有问题不等于现在还有问题,试试又何妨?于是我拿卡刷一下,果然成功了。
有次骑车,我刷卡取出车,便马上蹬步上车,却差点摔了下来,原因是这车的座位太高了。我扶好车看看这座位比其他的车高了许多,便怪自己不认真看,没有选好适合自己高度的车。我想起当下流行的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车太高够不着,太矮挺费劲。看看这一排自行车,其实有不少是适合自己的,可还没有认真看一看就刷卡了,差点出了问题。以后来骑车我便认真地看一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这样骑起来就省力得多了,就舒服得多了。
有次骑一辆车觉得比较舒适,到了要办事的点存放好,打算办完事回去再骑这车。我办完了事,回到存车点,见这车还在,便赶快取出卡在柱上刷了一下,却毫无反应。刚才还好的,怎么了?我拿卡连刷几柱还是了无声息,便认为这点刚停电了,心里有点失望,便拿起卡准备放回衣袋里,眼睛一瞥见这卡竟是医药卡。我苦笑着摇摇头,把车卡取了出来,心想,人总会有失误的,这无法避免,对人不能求全责备。
我越来越爱骑这车了。骑这车不但可走大路,还可走小路,可到海边去兜风,可快可慢,比走路惬意多了。如是不远的距离,当然比开车好,现在常堵车,有时比骑车还慢,尤其是泊车十分困难。有时骑着车,我就算一笔帐,走了多少公里,省了多少汽油,减排了多少废气,为这蓝天白云作出了多少贡献,值!我搬了新家,更爱骑车了。现在的家离菜市场有十多分钟路程,而我家的外面有一个停车点,市场旁边也有个停车点,我便天天骑车去市场,把车一拴便去买菜,买了菜把菜往车头篮上一放,又骑车回来,也不用提着菜走路,多方便啊。
有次骑车竟让我有点难堪。那天夜里下过一场雨,早上起来我去买菜,取车时看到座位有些雨滴,便拿出纸巾擦干水。我骑车走了一小段路,觉得屁股凉凉的,便意识到是座位的水浸湿了裤屁股。我跳下了车,一摸屁股湿了一大片,不知者还以为我是尿湿的呢。我刚才明明擦干了,哪来的水?我用手在座位上按了按,原来座位的表皮裂了一道短缝,座位里的海棉吸了水,在上面一压水便从缝里渗出来。我看那道缝裂得很平直,显然是人为划的。我有点恼火了,谁这样没有一点公德心呢?这车既然姓公,便你有份,我有份,大家都有份,就得大家去爱护。我想,这还得加强宣传教育才是。我便把车推回,换了一辆骑上,又想,我坚持骑车本身不就是一种宣传吗?
有一次去刷卡骑车,刚好有一外地人经过,他好奇地问我,你们这车是怎么管理的。我说,办一张卡,每年交60元,想骑就骑。他不无羡慕地说,真方便,也不用操心。我心头热乎乎的。
这车是绿的,拴在绿柱上,整整齐齐地排在街道旁。这车被市民骑着行走在大街小巷里,滚动着绿色的身影,仿佛绿色的精灵,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