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散文

请欣赏滋味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滋味散文1:山居滋味

文/胜裕庐

国庆节长假,手头的工作没那么紧张了,一闲下来,就突然生发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于是,就带着一家回到乡下老家胜裕庐过起了山居生活。

到了家门口,母亲迎了出来,哦了一声,显示出意外的惊喜,摸着我女儿的头,“让阿婆看看,让阿婆看看,子惠长高了,长大了”。

母亲烧起了柴草,蒸几碗番薯。柴草很干,火焰亮得很热烈。

“住几天么?”母亲问。我说想住一些日子,跟您和爸爸拉拉家常。

母亲笑了笑,显得特别高兴。

番薯蒸熟了,母亲和我们一起剥着番薯皮,一起吃,番薯吃在嘴里很甜很香,一种久违了的情感涌上我的心头,我一下子找到了老家的感觉,即亲情和质朴。

清晨起来,打开门窗,一股清风立刻扑面而来;倚门外望,举目青山绿水,心胸豁然开朗。女儿比我起得还早,吵嚷着要我带她一起去爬山登高。我们沿着一条幽静的山路,踽踽地往后山去了。踏过一片杂草和稀疏的荆棘,便是一片松林。这里空气显得格外纯净,异常清新。深吸一口,一种通透的清爽沁入五脏六腑,让人顿觉精神焕发。女儿却努力寻觅成熟的山稔果,不时地把熟透的山稔果送到我嘴边,调皮地说:“老爸,我让您偿偿您小时候最爱吃的果子”。“为了表示感谢,那老爸就带你走一条笔直向上的路吧”。一边咀嚼着女儿的山稔果,一边品味着脚下的山路。走向社会二十多年来,踏过了人生道路上的数重青山。我突然觉得,人生之路多像上山的道路,或平缓、或起伏、或突兀、或深涧,其实,我多么希望女儿的人生之路是一条永远向上的坦途!

我们一直爬到山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站在最高处,远处的山峦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霭,缥缥缈缈,如梦如幻。一阵山风吹来,满身爽快,那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免费享受到大自然慷慨赐予的淋漓尽致的“风浴”,那个惬意啊,真是无法形容!女儿折一把野花做了一个花冠,嘻嘻笑着戴在自己头上,忘情地玩着。我则或仰望天空,或迎着风吹,或张开双臂奔跑……看着山下荷锄而出在田间劳作的乡亲放声招呼:“嗨—嗨——”简直忙了自己姓甚名谁了。

下山回家路上,看见母亲和妻子正在菜园里忙碌,我随即招呼女儿一块儿给她们做帮手。浇水、松土、施肥、捉虫……,忙得不亦乐乎。尽管我们干起农活来有点笨手笨脚,成为母亲和妻子“笑料”。但使女儿动手尝试了劳动的喜悦,感悟到劳动的辛苦。而我也再一次品味到真正的田园乐趣,那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真有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禅味。

晚上,母亲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拿出了她自己酿制的珍藏了多年的客家娘酒说:“还是喝自家的酒吧,酒给你温好了,陪你爸喝几盅。”“好,甜不甜家乡水,醉不醉老娘酒”,说着端起酒碗首先敬了父母满满的一碗酒。推杯换盏中,母亲老是提醒父亲少喝酒多吃菜,但不断地给我添酒、劝酒,在母亲的眼里,我是一条很有酒量的汉子。

吃过母亲做的晚餐,兴致勃勃陪父亲出来散步,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父亲津津有味地向我述说着乡村的趣闻轶事。山村的夜晚更有一番情致,一轮明月挂在村头,林间,月影斑驳。光移影动,惊醒刚刚进入睡梦的小鸟,吱吱—,几声鸟鸣跌落在树枝上,吱吱啾啾,绵绵延延。路旁、林间、草丛中,有秋蝉浅吟低唱,音符如同在跳动,愈显山村月夜的寂静。不知不觉中,我们转回自家门口的那颗洋桃树下,坐在石凳上漫无边际地聊着家常。夜风吹来,哗啦直响,掉下几片黄叶。陡然间,那句“一声落叶一声秋”的诗句涌上了我的脑海里,我知道:秋魂悄然而至,秋天来了。

夜深了,家人都进入了梦乡。独处清幽,我手捧书卷,神游古今,欣欣然而忘记睡眠,那种情景,仿佛回到二十多年前的高考熬夜苦读。不过,这时的夜读轻松得多,自在得多,可以漫无边际,读得酣畅;可以随心所欲,读得潇洒;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悟,将内心的澎湃激情,付诸于笔端,化作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可以“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聊寄心迹。

在老家山居的日子里不设防,而且彻底把自己放松了,无忧无虑,仿佛拾回了童年的纯朴与天真,每天爱吃就吃,爱睡就睡,爱玩就玩,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随心所欲,来去自由。母亲从不管我,放纵我无拘无束。久居繁华的都市,告别灯红酒绿,到乡村山居一段日子,颇有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趣。

“妈,您快把我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世上妈妈不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母亲笑了笑。

听了母亲的话,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疼楚。是呀,老婆宠,爱情的背后是温柔的绳子,束缚得你走不远;儿女俏,伦常会把责任的担子让你扛下去,责任使你压力重;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保持一种无奈的但又是必需的心灵对等,对等的心灵让你负担重……,所有这一切,既美丽,又忧伤;既渴望,又很累。

终于要回城了,父母把我们送了一阵又一阵,反复唠叨要常回家看看,从他们幸福的笑容里,从他们硬朗的腰板里,我读出了山居是福的真谛。

其实,山居,居的是一种自我,居的是一种心态,平常累积的疲惫和些许不顺心甚至挫折可以居得荡然无存,可以尽情享受惬意自在的生活和空灵豁达的境界。

滋味散文2:初秋的滋味

文/期望

灸热的夏季渐行渐远,凉爽的秋季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站在初秋的窗前,凝望着远山、白云,总会心生很多遐想,总会有百感交集的情愫浮上心头。

金色的秋季,消除了夏的惆怅,斑斓了鲜活的蓬勃,摇醉了成熟的灿烂;金色的秋季,是湛蓝与金黄的畅想,是生命与硕果的交响,是一年最凝重的释放;金色的秋季,总会令人充满喜悦,总会令人充满对事业的痴迷,总会令人充满对生命的眷恋,总会令人充满憧憬和陶醉!

许多名人在秋的字里行间,常常是欣喜中带着几分失落,畅想里带着丝丝惆怅,慨叹着光阴如梭,品味着岁月如云似风。而我,对秋的理解则是清爽、高远、金黄、灿烂、成熟,期望,对秋的依恋则是燃烧、斑斓、收获、心醉!

晨起,自家的池塘水雾渺渺升起,清脆的鸟鸣舒缓悦耳,塘边的树木在微秋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塘里的鱼儿耐不住寂寞,不停地跃出水面,窥视着本不属于它们的天空。

天高云淡,漫步在家乡的街道,一栋栋新建的楼房,令人心怀感恩;一栋栋正在实施的“暖房子”工程,让那些年代久远的老楼旧貌换新颜;只是当目光触及新建楼盘旁低矮的平房时,我不由眯起眼睛,眼前骤然耸起一座座拔起的高楼,让游丝的遗憾即刻被欣喜的期望所盈满。感觉多少有些遗憾,但又充满了新的期待。

凉爽的秋风亲吻着林海,饱满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五味子的红艳,松塔的浅绿,山葡萄的润黑,榛蘑的微黄,五颜六色的炫丽如一首鹿鸣鸟啼的山歌,赞美讴歌着林区的秀美;

一条蜿蜒的高铁穿过了家门前的茵茵湿地,跨过了一望无际的田野,慢慢地延伸到遥远的东方。施工机械有节奏的韵律,划破了夜的宁静;无数条钢铁般的巨龙,穿梭在家乡的路段;数千名筑路大军,给这偏僻的小镇带来了喧嚣和难得的繁荣。

偌大的休息广场上总是人来人往。打拳的行云流水,练剑的剑随心舞,遛早的足下生风。老少皆有的晨练人群,从他们的脸上溢出的笑意,看出了生活带给他们的甜蜜和温馨。几位老者自带着板凳,坐树荫下打着瞌睡谈笑风生,他们不时抬头遥看着广场上空飞翔的风筝,目光里流淌着的追忆和遐思的心绪,生命的律动和永恒尽显眼底。

小巷里热闹的早市,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熙熙攘攘的人流,如赶集般的热闹无比,恰如节日的感觉。红红的辣椒,粉白的萝卜,青青的豆角,金黄的甜玉米,紫褐色茄子,五颜六色,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新鲜的蘑菇、山野菜,黑绿相间的山葡萄、元枣子,黄褐色的榛子、松子,让人深感林区绿色食品的丰厚。更是野味十足。

四季轮回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定律,每一个季节都会令人心生感悟和慨叹。北方的初秋,更是别具韵味。硬朗却又不失妩媚,温馨更显诗情画意,更能令人意乱情迷。北方的初秋至到深秋的过渡虽然短暂,但留给我的感觉总却是那么的湛蓝、深邃、高傲、舒畅。

我喜欢站在初秋的高岗,领略清爽中的趋渐成熟,品味苍劲中的历练与激情……那一刻,总是那么的令我陶醉,那么的令我依恋依依不舍。

滋味散文3:幸福的滋味

文/从雷

奶奶年近九十,眼睛明亮,思路清晰,身体健康。唯有双耳略有小恙,远离世俗纷争,外界一切闲言碎语,儿孙琐事皆不入耳,每日春风满面,始终一脸笑容,憨态可掬。与儿孙在一起,热闹非凡,老人家自始至终,参与其中,虽听不到我们在说些什么,但是一样随着我们的节奏时而哈哈大笑,时而陷入沉思,偶尔插几句话:俺什么都听不见,看你们笑得那么开心,俺也高兴得很啊!

一天,妈妈炖鸡,让父亲把奶奶从二姑家接了过来,吃饭的间隙,奶奶看着我们有板有眼地说:你们趁着能嚼动,赶紧多吃点,像我这把年纪,想吃,都没有牙了。妈妈看着奶奶用手比划了一番,意思是鸡肉炖得很烂,入口即化,您吃就好。奶奶好似心领神会,拿起筷子,一会儿工夫,一个馒头,一碗鸡肉就吃下了。

看着老人家神采奕奕,爸爸妈妈很是欣慰,这么多年来一直小心尽心地服侍着老人家的饮食起居,从未有丝毫懈怠。我们也受父母言传身教,把孝悌之道作为立身之本,尊老爱幼,成为家风,而且兄弟姊妹之间,和睦融洽,虽各成家业,手足之情只增不减,亲如一人,左邻右舍甚是羡慕。

奶奶一生育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爷爷长奶奶七岁因病五十五岁便离世,全由奶奶一人操劳抚养,未有怨言。大伯十几岁参军,戎马一生,现卸甲归田,定居天津,年近七十,时常来家伺候奶奶,短则月余,长则数月,不辞辛苦,从未间断。二伯自幼聪慧,心灵手巧,上过三年学,后辍学四处做工,一年赴天津修水利,不幸殒命,年仅三十三岁。

二伯的突然离世,奶奶至今提及仍悲痛不已。大姑嫁往河北,老实本份,善良孝顺,时常将奶奶“抢”去侍奉,尽孝道。二姑嫁到本村,只要奶奶在家,尽心孝顺。小姑也嫁往河北,姑夫也是军人,原来随军不定居所,却时常书信、电话给奶奶,嘘寒问暖,如今姑夫转业石家庄,小姑常回老家接奶奶。

父亲行四,为幼子,深得奶奶宠溺,老人家省吃俭用供我的父亲读书,也使他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毕业即任村上教书先生,授业育人近十年。终因持家育我三姐弟入不敷出,辞职经商,家境逐渐好转。奶奶看着膝下儿孙,虽然从未跟我们说过他欣慰与否,但是从老人家慈祥的眼神里,我们都能看出她内心是高兴的。

奶奶很喜欢我,有时假期回老家,赶上她在家,总会拉着我的手笑呵呵地问这问那,虽然很难听到我说什么,几乎每次都不忘嘱咐我“好好给国家干活”!

滋味散文4:活着,幸福的滋味

文/朱晓梅

半夜,眼皮一阵刺痛,我从睡梦中惊醒,发现眼皮渗着血,状似有一个小小的三角形的孔,怀疑有虫子作祟,四下寻找无果,复又睡下,心下惶然,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脑海里就天马行空地乱转起来。

首先想的就是这眼皮裂口的事,是不是有什么妖魔作怪,如果说是大白天,还可以找人讨论,或者去医院探个究竟,可这大清早四点多钟,只有让想象的翅膀在夜空中翱翔。假如我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那我的那些书怎么办,还有我多年收藏的“火花”“邮票”,我的许多手稿信件……还有谁会疼爱它们呢?谁会了解它们中间的曲折故事呢?也许我所珍爱的一切,会被当成废品卖掉,有关我的一切都会灰飞烟灭。想来,我不过是一粒尘土,凡是尘土以外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这样想来,名啊利啊什么的,就轻若云烟了,只有活着,才可以谈生命的意义。

是的,只有活着,才有意义。

就这样想起了《活着》,想起了那个经历了无数苦难的福贵。他因为赌钱败家气死了父亲,由少爷变成了租种原属于自己的土地的佃户,却由于各种原因,母亲死了,儿子死了,女儿死了,妻子死了,后来女婿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惨死,外孙也死于意外,最后,只剩下了福贵孑然一身。他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也给它取名叫“福贵”,平静地生活着。换作其他人,也许颓废,或许早就去见阎王了。可是福贵没有,他没有什么高尚的理想,也没有什么未尽的事业,甚至连活着都显得步履蹒跚,可他依然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所拥有的传统美德:顽强、坚韧。余华谈写作的过程让他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记得有一次到童家,山上的金银花开得灿烂,“金花间银蕊,翠蔓自成簇”,香气四溢。有一位老婆婆,满头银发,弯着腰在山上摘金银花,她的手布满青筋,然而一掐一握的动作却游刃有余。太阳暖暖地照着,微风轻轻地拂着,颇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滋味。我跟老婆婆拉起了家常。老婆婆说,她一出生就在这大山里生活,成长在这里,成家也在这里,从来都没离开过这座大山。“你从没有进过城?”“没有。我就一直生活在这里。”我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居然还有人从来没有进过大竹城,更别说更远的重庆、成都等大城市了。“这大山里,冷冷清清的,你不觉得难受吗?”我本来想说“可怜”的,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变成了“难受”。老婆婆看了看我,眯着眼想了一会儿才说:“我不难受,一点儿也不难受。你看,我出门有山,山上有树有果;进门有崽,崽们勤劳善良;赶场有邻居,大家有说有笑;生活有吃有喝,比起灾荒年的时候简直好到了天上。城里哪里好,听说楼房像牢房,对面的人都认不到,比不得我在这山上自在;城里好吃的东西再多,哪里有我的南瓜红苕巴实;衣服再多,也就穿一身。”我无言以对,老婆婆的话像一声惊雷,炸得我如梦初醒。我抬头久久地环视着这座山,说不上雄伟,但林深树蔚,沟壑纵横,风景怡人;我再看看老婆婆,满脸的皱纹,她顾自摘着花,动作轻便熟练。我汗颜了,我居然用自己狭隘的思想揣摩这个经历了八十载光阴的老人,我仅凭她没有进过城,就武断地认为她过得“难受”,我的认为在她看来,是多么贻笑大方,她脸上的皱纹该与她的智慧一样多吧。这个老人生活得惬意,那就是幸福吧!她的幸福来自于大山,来自于那朵朵盛开的金银花,来自于她的后人,来自于她的邻居。我的自作聪明她根本不知道,她生命的重大意义就是活着。

窗外曙光初现,拉开窗帘,浓浓的大雾,高楼在云山雾海中起起伏伏,若隐若现,心下一阵欣喜,我活着,能够看见这漫天大雾如白纱将世界装扮,是多么幸福的滋味。

滋味散文5:少年滋味

文/张国玺

广袖揽和风,飘花入酒樽。春花秋月,夏星冬雪,原都是人生的美事,而少年,则是人生的春季。在人生的春季里,少年们却往往匆匆而过,忙着长大,忙着走在去学校或者回家的路上,任春花飘落,夏星寂寂,秋月独沉,冬雪默默。偶尔停驻脚步时,蓦然回首,已然错过了。

闲寂中漫无目的地想起,郑重而沉默的时光里,那没能表白过的人,那些没有给她看过的诗句,为她作却没能给她弹过的琴曲。

想过和她一起,走在书院门的古玩长街上。

想过和她一起,看新年的烟花。

想过和她一起,插花,练剑。

甚至想过和她一起,过着平淡的日子,你切菜,我刮土豆皮。

而这一切,在春风和煦的木廊下,在满目红翠的花园里,那些没有开过就已经谢了的感情,被和风携着花香,从容地带向了远方。

少年给不了承诺,因为父母之命,因为肩负的责任,因为师长的期望。于是远树烟云,空山雪月,白鹤双双,剑客昂昂的豪情,只存在于书斋的小说里。

但错过的人,教会我们成长。

从此以后,就算是一个人,也会偶尔走过书院门的古玩长街。

从此以后,就算是一个人,也会看烟花,看花灯,也或许在灯火阑珊处,偶尔想起她。

从此以后,就算是一个人,也会插花,练剑,也会过平凡的日子,帮家人洗菜,洗衣服。

春花过罢,还有夏星。沧海一粟,且随浮生与时共乘,俯仰间唯求顶天立地,无愧于心。

滋味散文6:“青橄榄”的滋味

文/张程雁

朋友,你们吃过青橄榄吗?这是一种奇特的水果,刚入口时,是青涩的,等你慢慢嚼烂咽下时,唇间又会留下丝丝甘甜。我觉得和做菜时的滋味很相似。

每当看到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时,我就会垂涎三尺。同时一个想法掠过我的心头:学做菜。周末终于盼到了,我迫不及待地学着妈妈的样子系上围裙,拿起锅铲,跟妈妈学做我最爱吃的一道菜——红烧龙头鱼。

我首先把鱼清洗干净,然后切成片放入盘子里。接着,小心翼翼地拧开液化气,蓝色的火焰霎时呼呼向上冒,我赶紧把锅放到上面,倒了些油,等油烧热了,再在锅里放一些姜和蒜,因为有少许水分,所以锅里“噼里啪啦”的,溅起了许多小油星,它们好像在比赛跳高似的。瞧!那些鱼片正舒舒服服地躺在盘子里享受呢!“哼!你们的厄运到了!”我把鱼片倒进锅里,“哗”,顿时白烟四起,呛得我直咳嗽,我连忙打开油烟机,这才好些。我用锅铲小心地翻炒鱼片,当鱼片变成金黄色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调料浇在鱼片上,盖上锅盖,小火烹饪10分钟左右,一股香味便扑鼻而来。我掀开锅盖,撒上葱花,一盘色香味俱全的“龙头鱼”就可以出锅了。

当我把做好的菜端给爸爸妈妈品尝时,他们的脸上顿时漾出幸福的笑容。做菜终有苦,但苦过之后却是青橄榄般的丝丝甘甜!

滋味散文7:滋味醇厚天柱茶

文/霍建明

论年龄,大别山麓家乡天柱山绿茶大概至少已有1300多岁了。唐陆羽《茶经》指出:安徽产茶地方“江北有舒州、寿州……”舒州是皖西南潜山县的古名,可见天柱茶历史悠久。

《潜山县志》载:“有人授舒州牧,李德裕谓之曰:到彼郡日,天柱茶可惠数斤。其人献数十斤,李不受。明年罢郡,用意精求,获数斤。李悯而受之曰:此茶可消肉食毒也。乃命烹一瓯沃肉食内,以银盒闭之,诘旦开视,其肉已化为水矣。”李德裕是唐代宰相,他说的话虽算不上金口玉言,但至少证明他喜欢天柱山茶。

天柱山“天柱峰峦,高峙云表,晓雾布浸,淑气钟之”,绿茶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加之中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入人心,天柱山茶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按区域、采摘时间以及价钱分档,天柱名茶已形成一串响当当的“链条”:如“天柱剑毫”、 “天柱云雾”、 “天柱弦月”……

天柱茶之所以与国家5A级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齐名,是因为产茶地满坡满谷兰蕙竞放,淡雾清香溶为一体,茶树与之和谐相处,于是自然而然“近朱者赤”。而用天柱山源头泉水冲泡的茶,喝起来格外清香爽口、回味无穷。我推测:“天柱弦月”或许就是那能“消肉食毒”之茶的后代,因为它的叶片毕竟不是嫩芽芽——其特点堪称汁味微苦,“劲足”,耐泡,不怕折腾,完全有能力瓦解甚或消除肉中毒素。

畅游天柱山,不啻峻美山景养眼,而且能真切感受和风拂身心的温馨。从大龙窝索道返回时,导游在天柱山文化园或古县城觅一静谧处,请秀美靓丽经过专业培训的少女沏一杯天柱茶,客厅雅室霎时就会有一缕缕袅袅上升的清香气息。此时,您端起茶杯或考究的紫砂壶,呷几口娇嫩柳叶色茶汤,仿佛悄然回到天柱峰峦、置身在虚无缥缈的云雾氛围中。

天柱山金牌景区茶艺演示和供游客品茶的专门茶社,设在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东坡别业”内。茶社北倚国宝石刻群,南望皖河支流潜水,东靠中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的三祖寺,西乃为纪念宋代大文人黄庭坚而修建的“涪翁亭”。茶社周边修竹、桂花树并排站立悄然向你致意,流泉小溪汩汩浅唱似佳人纤手抚慰使你的心境渐入雅静。茶社匠心独运请来苏东坡“坐镇”,显得古色古香、底蕴厚重。

苏东坡一生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熙宁十年(1077年),他作诗“年来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他年若访潜山居,慎无逃人改名字。”元祐八年(1093年),东坡终于来到潜山,与老朋友一同游览了天柱山。元符三年(1100年)八月,苏轼被任命为舒州团练副使,友人建议他定居舒州,他也有此打算。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夙愿,但东坡向往天柱山并想在潜山安家的思念表白却一直传为佳话。

茶艺师小王(大学三年级实习生)告诉我,她们在进行茶艺演示前 ,都要尽力讲解茶文化和天柱山茶的来历和故事。游客品茶后,如购买都是当场挑选、包装和封口,确保茶叶质量。小王、小秦和小叶,在演示茶艺时,一招一式无不在显现天柱茶韵,努力将天柱山天地造化、人文景观与名茶和谐相融,营造茶事活动场所、环境,追求精神与心灵放松“佛”的境界氛围。

在茶社,小王为我沏了一盏三祖禅茶(禅:佛教指“静思”)。她轻声细语说,该茶原料是天柱山绿茶,在锅里炒制成卷曲形干茶,形状很一般、甚至不中看,但味道不错。我喝了几口,的确香气扑鼻,滋味鲜醇清爽,仿佛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禅茶也好,佛茶也罢,与“仙茶”似乎都有不解之缘;喝了这样的茶,人们“觉悟”之后,思维或许能进入仙境吧?

2015年7月,雷打不动爱喝天柱绿茶的母亲整整81周岁了。母亲爱喝茶,特别喜好家乡的天柱山绿茶之弦月茶。这也难怪,天柱山恰好处在神奇的北纬30度线上,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长江温湿气流与大别山冷空气的双重作用,使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200多万个单位……早在唐代,天柱茶就挺进皇宫。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云:“天柱春野茶甘香芳美,滋味醇厚……”

弦月,半月弯两头尖形如秀眉。弦月受母亲力捧的缘故是价廉物美,最大的优点是“劲足”,冲泡三次还有较浓茶汁,合老百姓的口味。父亲在世时也喜欢喝弦月,于是母亲一买就是十几斤。卖茶的老板娘每年准时将茶送到我家,坦诚地对母亲说:“定给您老人家的茶叶,我都先筛了一遍,很少有茶叶末子。”新茶买下后,立马被母亲密封起来,接着很快进入冰箱“冬眠”。在这过程中,茶叶的“大敌”高温、潮气基本上被“屏蔽”,茶叶的原味“质本洁来还洁去”,顺畅“安营扎寨”了。

受遗传因素驱使,打从记事起我就对茶“一往情深”。 每天上下午必泡一次茶,没有茶好象炒菜没放碘盐和味精,没有茶仿佛思索的发动机没有了燃料。我家冰箱里储存的“山珍海味”,主要也是天柱山绿茶。我的茶叶拿出来时,通常色泽翠绿,泡时汤色明亮。每每默默品茶时,隐约觉得似有母亲的身影在眼帘前晃动,感到母亲身上散发着的那特有的温馨在我鼻翼毛孔前轻轻搔揉。

想到母亲已步入耄耋之年,想到自己也戴上了花甲“桂冠”,好不怨怪人生太悠忽短暂……既然老小一般,不妨反刍来些许“少年不知愁滋味”吧。咱们抽空团团围绕老人身旁,洗壶、烧水、沏茶,再准备几盆水果、糕点,然后眯眼吸吮坐场里缕缕香气,用舌尖舔品弦月茶的韵味,美美享受惬意生活,欢度每一天。

滋味散文8:书香,生活必不可少的滋味

文/仲利民

朋友新居落成,邀我去参加乔迁之喜。新居坐落在城市边缘,自己建的房,二层小楼,宽敞而豪华,室内的装修让我感觉仿佛走进了星级宾馆———实木地板,大理石地面,进口厨具,豪华吊灯,壁橱、衣柜更是拥有较高档次,整个房间堪称与时代接轨。可是当朋友要我给个评语时,我的心中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似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却又想不起来究竟缺少的是啥。朋友是可以口无遮拦评说的那种,他一再地让我评论一下,让我感到他内心的炫耀,他在等待我的夸奖与羡慕,可是我还在思考这里缺少的是什么?

当我最终在孩子的卧室看到他的书包时,我才蓦然想起刚才心中一直堵着的缘由,在这么宽敞、豪华的房子里居然没有书!物质的享受已经抵达现代的顶峰,精神的需求却跌落至生活的谷底。当朋友听到我略感遗憾的声音时,哈哈一笑:“书,谁现在还有时间去读书哦?也就你这种作家还记得不能离开书。”我不明白他的话是褒奖还是嘲笑我,但是我忽然觉得一向很好的朋友已与我有了遥远的距离,那种可以无话不说的感觉于瞬间消失,到嘴边可以调侃的话语又被咽了回去。是书让我与他相识相知,没有书来渗透我们交流的话语和思想,那种友谊的滋味就变淡了许多。走出那座别墅似的住宅,我明白:这将是我最后一次凝视这幢建筑,是告别,而不是开始。

前些日子,认识一位“儒”商,他经常邀上当地文化名流聚会,有时到咖啡厅里侃侃而谈,有时去其豪宅内相聚,就某个文化主题讨论一番。热衷于此的商人出手阔绰,费用全包,还会赠送一些小礼品,许多文人趋之若鹜。那天,商人电话里一再邀请我参加聚会,我慕名前往,在他家书房里见到了丰富的藏书,墙壁四周“顶天立地”的书橱尽是书籍,装帧精美,有许多成套的书整齐排放在架上。我随手翻看,那些书崭新而委屈地呆在那儿,恐至今无人阅读。当我仔细地浏览时,发觉书的种类庞杂而零乱,涉及太多学科,不像是真正读书人的藏书。正当我在寻思原因时,一位朋友向我介绍一本令人啧啧称奇的黄金书,书面纯金制作,黄灿灿的,内页也是镀金制成,据说这本书价值10余万元。我疑惑了,这10余万元的书是用来看的吗?不能看又在乎它值多少钱做甚,不能阅读还何谈书的价值?

所谓的沙龙聚会完全没有想像的文化味,也就是一帮文人在商人的赞助下搞了一场没有文化含量的吃喝罢了。看到他们眼神里的羡慕,还有商人神情中流露出来的满足,我知道我来错了地方,这不是我应该待的圈子。当书少了阅读,也就丢失了它的存在价值。而那些庞杂的书籍,并非是博学的人所收藏,只不过是有钱人用来装点雅趣的门面罢了。那些书躺在无人阅读的架上,一定悲哀至极,在烟酒味无数次熏染过后,还有多少文字保持它们的性灵?

如果美食需要油、盐、酱、醋,还有葱、蒜、姜、椒等调味品烹煮才有滋味,那么生活也离不开精神、品德、理想、执着、坚持等人生信条。而读书是精神修炼至关重要的一条,宋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不读书,生活就缺少了非常重要的滋味,做人也就没有多少趣味可言。

滋味散文9:梨子啥滋味

文/谭登帆

周末,笔者的外甥女完成读研生涯后,终于成家了。望着外甥女满脸幸福的笑容,不得不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尽管已多次见过各种喜宴场合,但要突然让自己说上几句祝福的话,千言万语还真是一时不知从何提起。刚说出“祝你们幸福……”外甥女奔过来一个拥抱,大声说:“老舅,我相信你!”好一个我相信你,这里头的寓意或许只有我和外甥女才能读懂。

记得1999年,外甥女还在读小学,她的班级要举行一个手抄报比赛,主题要围绕欢度国庆来进行。外甥女一家把这个指导任务交给了我,让我来指导她完成。“老舅来指导我?”从这言语中看出,外甥女对我很不信任。外甥女对我的不信任,我很理解。因为从小到大,在她眼里,老舅就是一个很贪玩的人,几乎就没见过干过正事。说白了,她一直就觉得,老舅就是一个“老顽童”。

为了改变在外甥女心目中的形象,笔者也动起了心思。并大言不惭的说:“你听我的,你会赢得很轻松。不听我的,你会输得很难看。”对此,外甥女以“哼”来作答。

在大体讲解了组版思路后,外甥女的插图、字体结构等都选得很对路。唯独在主题内容上,外甥女“剑走偏锋”,大多选的是“小鸡小鸭生病了,小猫小狗吵架了”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多次提醒,乃至最后发出警告,外甥女依旧很固执,并很自信地说,字写得很好看,插图选得很漂亮,一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一周后,评选结果不言而喻,外甥女很后悔:“老舅,我该相信你,老师的评语和你的惊人一致。”

2014年,外甥女要写一篇毕业论文。她把主要内容定格在不熟悉的“土家锣鼓”上。在征求意见时,笔者全盘推翻了她的思路,推荐了她从小就很熟悉的“土家吊脚楼”这一课题。春节期间,外甥女边玩边调查,很多长辈都积极参与进来,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不久,得到反馈,外甥女的毕业论文获得了高度评价,并列入了优秀论文之列。

外甥女说,“梨子是什么味道,需要自己去亲口尝一尝。有些错能幸运弥补上,但有些错,永远都没机会弥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脚步还很稚嫩,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弥补……”

“梨子什么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这句大白话看似简单,其中寓意却极为深刻。但梨子到底是什么味道,恐怕很少有人说得清。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梨子,一千个梨子就有一千种味道。况且因品种、产地、气候、土壤、光照等各种因素影响,梨子的味道不可能只是甘甜。因此,苦难是人生、社会对我们另一种形式的馈赠,我们只有经历过失败,才会变得顽强;经历过挫折,才会变得坚韧;经历过磨炼,才会变得强大。

滋味散文10:剁出来的滋味

文/严巍

剁椒在我们家,具有双重身份:既当作调味品,也是一碟家常菜。早餐吃馍,倘若有剁椒涂抹其上,能收到点石成金之效,中晚餐,如果想享用黄瓜、苦瓜之类的凉拌小菜,那么剁椒便不可或缺。至于清蒸剁椒鱼头,不用说少不了剁椒,假如选用的剁椒,品格不够到位,这道菜也定然面目全非。

湖南出产的瓶装剁椒,名气不小,一般超市的货架上,随时可见,然而我却从来不光顾,不是对它的品质有什么存疑,我是习惯了自己制作。

制作剁椒的工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从菜场买回红椒,洗净,晒干浮水,剁碎,加蒜泥与食盐,拌均,装瓶。自然发酵二十天后,便可食用,仅此而已。这项活计于我,基本上是无师自通的,至多参照了一点点儿时的记忆。某年心血来潮,回到乡下,从妈妈的菜园里,摘了一竹篮红椒,带到城里,自己动手,居然一举成功,然后便屡试不爽。

老家的辣椒也算得上是不大不小的特产了。村前庄后的菜园里,辣椒即使称不上蔬菜王国的领军人物,至少也是重要的角儿,看那阵势,立夏是一色儿青,入秋则一水儿红,好不壮观。家乡的红辣椒,像火晶柿子一般红彤彤,味道也特别,辣里带甜,真是既好看又好吃。可以这么说,在我的老家,无论大富大贵人家的餐桌,还是清贫小户的厨房,若是拒绝红辣椒,便是跟滋味过不去。

夏秋之交,菜园里的辣椒棵子上,千朵万朵压红低。待到红得一塌糊涂之际,靠自家一日三餐消费,或者提篮小卖,显然招架不住了。且慢,乡下的女人胸有成竹,她们大刀阔斧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于是,姑嫂刷干净杉木澡盆,婆媳垫上皂角树砧板,挥舞双刀,三下五除二,一篮又一篮的红辣椒,刚才还是光彩夺目,顷刻间,改头换面,尽入吾彀中。二十天后再相逢,满坛满罐,都成了红灿灿的碎玉。舀起来一小勺,放到青花碟子里,浇上芝麻油,挑一箸入口,微微的酸,丝丝的甜,淡淡的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每有性急的男人,一旁连连催问:怎么样?怎么样啊?十之八九,那女人自是笑而不答心自美。

也有人家用红椒磨辣椒酱的。自然先是把红椒剁碎,架起小小石磨,一圈一圈地磨成糊状,调上盐,装筒,直接卖给城里的酱菜店,再由店家销到更远的地方。只是没听说卖剁椒的,自家的剁椒,富裕的宁愿送亲友,也不卖,这当中说不清有何道理,习惯成自然了吧。

这种乡俗,我也一直保持着。通常情况下,我一次买回4斤红椒,外加3只大蒜头,3两粗盐,制作好后,装入900毫升蜂蜜瓶,不多不少整整3瓶。自家的消费,一年大约在30瓶左右,另外还得多做20瓶,干嘛?送人。送同城的亲友,也送外地的朋友,甚至远涉万里带到大洋彼岸。有位老友住医院,胃口不好,我去探病,不带鲜花不送水果,却是一小瓶剁椒,朋友喜出望外,三天后来了电话致谢,说饭量大增了呀;另有一位女性文友,偶尔送过一次,美不胜收赞不绝口,又不好开口再要了,于是,转而向我请教制作方法,我当然乐于一一告知。人家是心灵手巧之人,一点自明,小试牛刀,先生与女儿就给出评价:嗯,不比程先生差多少!

明显不过,我自制剁椒,虽属雕虫小技,然而其中既有味,亦有趣。

滋味散文11:人生何处无担忧

文/陈文生

人生滋味多多,就拿担忧来说,那是一种叫人发愁、忧虑的感觉,一旦从心灵深处滋生出来,会让人坐立不安、会让人吃不下睡不着、会让人心神不宁。担忧一旦从心中排除,舒畅的感觉油然而生,恍惚世间一切皆美好起来,天更蓝、地更宽、阳光更灿烂、草木更兴旺。别小看担忧,却凝结着人的真挚情感、友爱和善,体现着人的慈善、温情。没有无缘无故的担忧,也不要无端的担忧。

新年后一天,大清早接到妹妹电话,说她和妹婿送团子来。我和妻子准备了中饭,结果妹妹一人来了,还一脸怒容,满口牢骚话。妹妹说,日子没法过,晚稻只结了一万四千块钱,他说他要几百块钱还赌债、买烟抽,家里欠债没还,过年要用钱,他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整天只晓得要钱花。我明白了,妹妹和妹婿的矛盾在几百块钱上,就开导妹妹,不要把钱掐那么紧,每笔收入应该给妹婿几百块钱,让他身上有些活动资金,也好在外做人。妹妹说,不给,他单过就让他单过。我又耐心劝解了几句,妹妹坚持她的意见不变。我不好再说,心里有了担忧,她俩闹下去会是什么结果?她俩分开,明年田怎么做?妹妹下午不回家,去城里弟弟那儿。次日吃过早饭,我骑电动车赶到妹妹家。听到妹妹说,给他拿了五百块钱,没和他吵了。我心里的担忧顿时烟消云散,忙说,这就对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日常生活中,担忧像野草似的随时会冒出来,事没做之前,担忧做不好,事做完了,担忧领导、或其他人不满意;话说重,担忧得罪对方,说轻,担忧引不起对方重视;人生病,担忧病情;亲人闹矛盾,担忧恶化……当然,没有担忧、少些担忧好,担忧毕竟给人带来困扰、带来焦虑,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可人生何处无担忧?

滋味散文12:童年的滋味

文/张帆

小时候,我很不懂事,常常给爸爸妈妈添乱,他们只好把我送到乡下奶奶家。

在乡下的那段日子,因为爷爷奶奶的特别呵护,“调皮捣乱”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有一天,爷爷带着我来到小河边,说要和我比赛抓鱼。河里的鱼儿可真乖呀!只要我把手一放进水里,鱼儿们就以为我这有吃的,纷纷向我这边游过来,我想趁此机会捉住它们,可正当我抓它们时,它们又飞快地逃走了。看着四散逃窜的鱼儿,我恨不得一下子扑过去把它们都压在身下。

一会儿的功夫,爷爷就捉了十几条鱼,我心急了,就换瓢来捞!“哈哈……加油啊,你看爷爷都捉到十九条了!”听了爷爷的话,我很不服气地说:“爷爷,我一定会赶上你的!”我抓紧时间一会儿向左捞捞,一会儿向右捞捞,终于捞了不少起来。爷爷看见了又说:“不错不错,继续加油哇!”突然,我看见在一块大石头底下有成群结队的小鱼在游着,我轻轻地搬开石头,迅速用瓢一捞,四五条鱼进了我的瓢里。最后我以20比19赢了爷爷,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了!

童年的我虽然很调皮,但快乐的滋味就像棒棒糖一样,很甜很甜!

滋味散文13:笔尖的滋味

文/蒋熙文

笔尖流淌的墨水可以书写酸甜苦辣的一生;笔尖晕漾的的色彩可以描绘或凄凉,或阴沉,或旷达,或明媚的画卷。而流淌在爷爷笔尖的墨水,却让我终生难忘。

小时不会写字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像大人一样,能拿起笔来写上几笔。可真正到了纸上,就全部变成了鬼画符。所以我当时最希望的是能学一手和爷爷一样漂亮的字。

爷爷总是端坐在八仙桌上,认认真真地写文习字或查阅账中明细,钢笔由一只苍老有力的手握住,随着手指,手腕的屈伸,笔尖流淌出的墨水汇聚成一个个苍劲挺拔的方块字。爷爷在桌上写字,我便踮着脚伏在桌上盯着瞧。

稍稍长大了些许,爷爷开始正式教我写字。那时候的我,又是开心又是忐忑。欣慰个子太小,只有在大凳上放张小凳,才能够得上那张八仙桌。爷爷的椅子紧挨着,方便教导我,桌上铺着方格纸,旁边是支铅笔。说完了握笔姿势,爷爷的大手便覆上了我的手背。带着我正式的写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笔——我的名字。

粗糙并布满了老茧的手掌,还有些许的褶皱;耳膜上那声声鼓点,是我急促的心跳。我一动不动,目光紧紧地追随着在纸上游移的笔尖,看着他沙沙地在雪白的纸上行走跳跃,漫步滑翔,轻巧地起笔换行,有力地着笔撇捺。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我都看得清清楚楚。而耳边苍老浑厚的叮嘱更是记在心上。

“我们中国人的字,方方正正,有规有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鞋子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老一辈的人都说,‘看字如看人’,写字写得七歪八斜,这人啊作风肯定有问题,字写得方正大气,这人也不会差。”

“这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有讲究。横——你得横得平,公公正正;撇——你得撇的开,潇洒利索;竖——你得竖得直,和人一样得站得又直又稳;捺——你得沉,四平八稳,沉下去有底气,字也就平整……”

爷爷跟我说完,这字也写得差不多了。

“这笔尖的滋味,你要慢慢品尝啊……”

滋味散文14:书香润秋

文/张光茫

古人说:“秋日读书滋味长。”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最适宜读书。用书香润秋,能让先贤们的睿智收获入仓,能让思想在梦幻中尽情舒展,能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秋天读书,是一种沉静的优雅。秋天的清晨是最美的,金色落叶上面,点缀着晶莹的露珠,房前屋后的菊花,顶着严霜傲然开放。此时,不妨打开窗子,伴随美丽的秋景,翻开短小而优美的散文,高声朗诵,培养自己对美的感悟力。读张小娴《那些为你无眠的夜晚》,如许红尘,如梦一场,那些失眠的夜晚,有张小娴诚挚陪伴,不再孤单。读毕淑敏《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温暖冷静,平和亲切,给心灵以安定,给生活以信念,蕴含的光明与力量,深深震撼人心。读这样的书,宛如清冽的山泉,可以洗刷心灵的疲惫与惶然。

秋天读书,是一种安静的恬然。秋日温暖的阳光下,摇椅旁边的小木茶几上,有一杯冒着袅袅热气的菊花茶,透明的玻璃杯,盛开如蝶的菊花,那一刻,时光太美好,不读书,岂不辜负了这份美好?此情此景,每个家庭如果要选一本全家共享的书,龙应台《目送》绝对是最细腻动人的一本,温柔婉转的文字,讲述父女的温情,动情之处,内心也跟着拨动。读席慕蓉《流动的月光》,淡雅剔透的文笔,展示了触动心灵的喜悦与哀愁,读这样的文字,随时都会拥有一个美丽的心灵,沉醉其中,顿觉神清气爽!

秋天读书,是一种悠闲的境界,更是一种难得的心情。秋天的午后,天不那么热了,人不会那么困了。悠闲之中,读梁实秋《雅舍小品》,这里有老北京的烧鸭、豆汁儿、小吃酸梅汤和糖葫芦,不亚于品尝了一顿美食所带来的满足,更可算为一种精神的会餐。读朱晓平《很老很老的老偏方》,能把生活中“亚健康”的症状清除,比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之类的,相当朴实,也特别实用,让人感觉很贴心,也很有信任感。这些美食、健康方面的书,既能补充生活的知识,又能提高生活的质量。

秋天读书,是一种人生的感悟。秋天夜晚的窗外,繁星点缀着深邃高远的天空,就像一本深奥而厚重的大书。四野里传来秋虫唧唧的叫声,绝对与日渐寒冷的天气和日渐悲凉的命运有关。此刻,不妨打开台灯,翻开马尔克斯的名着来读,《百年孤独》像上帝用天才写的,一日百年,神鬼莫测;《霍乱时期的爱情》像老者用生命写的,大喜大悲,爱过恨过。沉浸在浓重的文学氛围中,与书中人物同悲同喜。读累了,就揉揉眼睛,躺上床,伴随着书中人物命运的多舛入睡。相信,第二天醒来,人生感悟会更深些!

我乃一介书生,被人认作书痴。秋天闲暇之余,常沏一壶淡茶,手拿着一本百读不厌、每次重读总有新收获的好书,就这样,开始一段美妙的旅行。秋天有书香为伴,会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和煦而温暖,惬意而幸福。有书读的秋天,真不错!

滋味散文15:爱的滋味

文/陈晓

外面细雨滴答,滋润着初夏的羞涩,已经是五月的日子,天气却在耍脾气,依然停留在初春的微寒里,似乎难以抽身来到夏季。

这时候的母亲,家里春种的活基本完成,去小舅家,帮忙料理家务,打扫卫生,洗洗涮涮。这也是母亲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事情。

小舅快五十岁了,但因舅母离家多年,一个人要照顾十岁的儿子,还要想法赚钱。母亲一直唠叨:“这男人家,大手大脚,吃饭洗涮没个女人咋过里!”叹息、无奈,自己扛起了料理舅舅生活的责任。

母亲抽空去给舅舅安顿家务,回家的时候,舅舅的冰箱里塞满了蒸的包子,炖的肉等。柜子里都是洗干净归置好的衣物,每一间房子母亲都给收拾得干干净净。得空给舅舅唠叨一些整理房间的事宜,手把手教和面,教炒菜等。

小时候,母亲为我们姊妹几个吃穿缝缝补补,蒸馍烙馍,送我们上学,直至今天一直离不开锅台、洗涮打扫。记得每年的冬天那双手上因为纳鞋底而勒出的口子,再抹上棒棒油,粗糙的手让我不由心疼,一大家人的鞋子都出自母亲的手。

今年母亲过生日,我们一起在外面吃饭,母亲给我说:“这菜味道真好,比咱家里的做的味鲜”。那一刻的我的心里是满足的。

小时候,母亲做好饭,自己忙着收拾厨房,给我们盛饭,结果我们吃完了,她还没有吃,那时候我从没有想过母亲为了让我们吃饱故意磨蹭。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吃穿不成问题。父母依然省吃俭用,一直嘴上说我们的生活不富裕,日子要紧着过。前几日王母宫庙会,我想接父母一起出去散散心,可是父母一再拒绝,只好作罢。其实,父母就是怕我花钱。爱,不需要说出来,一些拒绝言辞,一些抱恙话语,一些推诿的言语里,都藏着满满的爱。

雨一直在下,阴冷而潮湿,我在想父母在干嘛呢?如果在家,他们一定坐在炕头上看电视,唠嗑呢!

滋味散文16:心灵的滋养

文/吕颖

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而我,如今经历了十二年的时光,心中积淀了难以挥去的过往忧愁。母亲的话语却是在我耳旁时刻地萦绕着,委婉又饱含阵阵激励。

回溯过往,过往之事仿佛云烟,飘飘散散;又如沙漏,伴随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渐渐地却也淡忘了……可,心中却依然会有几件小事牵挂在心头,难以忘却。那时,我还太小,某一次出去游玩。最挚爱的娃娃由于自己的疏忽不慎弄丢了,就嚎啕大哭,哭着嚷着,用尽自己儿童的无知与幼稚,要求母亲找回来。我以为,这个娃娃失去了,会是莫大的悲伤。凭着孩子般的冲动劲儿,奋起一跳,跳出母亲温暖的怀抱。不顾及母亲的呼唤,跑回原路,试图寻找回我的娃娃。母亲已是急的不得了,只好以最快的速度迅疾地追上了我,在我耳旁轻声道:"哭泣是浪费体力,叹气是浪费时间。孩子,记住这个道理吧。赢回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换回那瞬的失去,兴许能得到下一刻的收获。"我似懂非懂似的,点了点头,却又觉得这句话极其模糊,但,给了母亲一个肯定的微笑。

渐渐长大了些,升入了小学。当一大堆作业向我袭来,试图掠夺我的玩耍自由权,心情倍感无奈与烦躁;当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心里后悔自己所做的错事又开始自卑作怪,心情莫名忧郁;当考试的成绩坠入了低谷,受到了老师家长同学的异样眼光时,心情落寞的想自暴自弃。母亲总会露出一个和蔼的微笑,说:"孩子,还记得那个道理吗?哭泣是浪费体力,叹气是浪费时间。去赢得会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换回那瞬的失去、不满、失败,取得下一刻的收获、喜悦、成功吧1母亲的这句话,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启迪,带给我坚定的意志与勇气,给了我永不言败的信念。

升入了初中后,母亲的话语便深深地牢记在我的心间。母亲的话语,宛如一缕春风,每当吹拂过我的心田,总能带来丝丝温暖,获取一份不同的信念。那次,又临逢一次考试。是继小学毕业后,初中的第一次大型考试。考试之时,我迷茫的眼神找不到归宿。尤其在那炎炎夏日。夏日的午热,引发了无限的烦躁。窗外的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的声音却依然那样的俏丽着,重复着经久不变的老歌。远处传来的声音别样喧嚣,嘈嘈杂杂,隐隐约约。就在此刻,我想起了母亲的话语,我想到了不论怎样,毕竟结果未公布,就不必再灰心丧气,要把握住现在,争取能挽回一些。正是母亲的话语,让我脱离了烦恼。

如今,再想到那些话。可谓感悟甚多。一方面,让我脱离烦躁,有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另一方面,不屈不挠、有坚定意志,终将攀登上成功的山峰。

十二年的光阴……生命一次一次轮回,刻下了十二个年轮。现在,母亲的座右铭已经转变为了我的座右铭。母亲的座右铭是我一生的财富,将给我带来受不进的好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