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散文

请欣赏农民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农民散文1:美国的农民不穷

文/布兰妮

最近去超市,想买柿子辣椒,一看一个辣椒1.5美金。我觉得太贵了。这儿的几乎所有的菜都很贵,真的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以前都是迈克购物的,今天一来吓一跳!再看看其他的:黄国一根99美分,茄子3美金一磅,4个小西红柿3美金,一支小西兰花2.99美金……天哪!!!美国的农民的收入相当高的,他们有好房子,有车,日子过得相当好!

我爸妈是农民,他们到丰收的时候,菠菜,辣椒,芹菜,西红柿,黄瓜,都很多的。去市场卖,太便宜,我们就给邻里之间了。记得我出国那年,跟着妈妈去集市卖菠菜,一大车,才卖了30块。别人给点钱,也不用秤,抓一大把…豆角,茄子,太便宜了1,2 毛一斤,我妈都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吃。我才突然明白,为什么国内的农民那么穷。在这个世界上最苦最累的是农民,但是他们的收入最低。分析一下原因吧,

美国的食物安全,国内的很多没有保障

在美国你买的任何一个辣椒任何一个苹果,西瓜,香蕉,还有茄子,上面都有标签的,.水果蔬菜都是经过检验的。所以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另外,美国的超市服务好。记得有一次买的土豆,到家削皮,才发现土豆长芽了。我想回去退货,但是自己不确定,于是给迈克打个电话。

我:迈克,我今天买了土豆,但是长芽了,我想退货,但是已经削皮了。

迈克:我不确定,毕竟你削皮了。你还是去试试吧。

我带着布兰妮去了附近的超市。

我:我想退货,但是我把土豆削皮了。

售货员:没问题的,可以退的。于是她就在那儿给我打退货单,并且告诉我:欢迎常来。我吃惊!!!!!记得在国内一次买了个MP4,第二天去那儿退货,他们不给退!!!!但是允许我换一个其他的产品,现在想想都恼怒,我那个MP4开关键,按了下去,起不来了。我没有选择权,必须接受事实!!!!

农民散文2:喜庆农民丰收节的遐想

文/罗文博

农民丰收节来了,在金秋时节于金黄的土地上欢庆丰收,是对农民一年辛勤劳动成果的一份礼赞。辛苦一年,五谷丰登,硕果累累,值得好好庆祝。辛勤耕耘才有暖心的丰收,丰收了才会国泰民安,国泰民安才能民富国强。民以食为天,国富农才安。粮果丰收了,农民富足了,才有盛世宏业的基础,才有长治久安的根本。为丰收来一次庆贺,为丰收来一场礼赞,是对勤劳的尊重,是对农民的尊重,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我国至今是农业大国,还有近一半人口是农民。农业还是第一产业,还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所进行的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重视农业、发展农业,调动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不受制于人,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须要做的重要事情、重大事情。也可以说,重视农业国家才会更安全;发展农业只会使我们的祖国更快更好向前发展。而这次“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是为农民做了一件好事,更是为国家做了一件好事。

金色的稻浪一望无际,琳琅的瓜果芳香诱人,九月的江海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庆。今日,首届“中国·南通农民丰收节开幕式暨百村大舞台庆丰收”活动在临江新区灵江村一片金色的稻田里举行,共庆丰收成果,共享丰收喜悦,共商丰收的未来。这是对农民的褒奖,也是对劳动的颂扬。

农民丰收节来了,在金秋送爽、谷果飘香的时节欢庆丰收,是对农耕文化的深情回放,是对农业文明的深情展望。实施乡亲振兴战略就包括振兴乡村文化。一个个离开乡土,融进城市。莫让曾经辉煌的农耕文化遗落在进城的路上,莫让曾经的耕读人家消失于水泥钢筋的笼子里,大家就应该对“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进行认真阅读与传唱。中国强大,离不开农业的强大;中国美丽,离不开农村的美丽;中国富裕,莫忘了农民也要富裕;中国文化复兴,莫忘了农耕文化与农耕文明。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一个感恩丰收、礼赞劳动、歌颂奋斗的节日。这一平台给了农村、农业和农民更多展示的机会,可以调动广大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社会更加直观地看到“三农”的贡献、价值和荣誉。

农民丰收节来了,在天蓝风清、日和月满的金秋共庆丰收,是对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祈福与歌唱,是对亿万农民的尊重与敬重。农民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愿神州大地上每一分付出与奋斗,都能得到丰收。

“丰昌酬汗水,岁晏酒飘香”。敲响丰收的锣鼓为努力喝彩,举起丰收的杯盏为付出庆祝。农民不容易,丰收不容易,欢庆丰收是铭记汗水。自此,咱们中国农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农村,物产丰富,品类丰盛,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富矿。办好海门农民丰收节,可以更好地开发、传播、弘扬江海文化,留住美丽乡愁。城里人下乡感受丹桂飘香、金叶飞扬;体验采摘乐趣,品尝丰沛物产;参与农民运动会,聆听稻香音乐节,共唱海门山歌……这些富有泥土芬香的活动均能催生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丰收不会从天而降,是辛勤劳动的结果,幸福不是赐予的,是奋斗之后的收获。伟大中国复兴梦的实现,需要凝聚人心,鼓舞士气;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攻坚克难。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农民的一个契机,抓住时机,吹响振兴乡村的号角,让农村的改变也突飞猛进,是中华复兴梦必须要走的路。农民要努力!国家要为农民努力。只有农民真正富裕起来了,“中国农民丰收节”才有真正的意义。只有农村彻底发展起来了,“中国农民丰收节”才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农民丰收节不仅可帮农民创造价值、提升价值、振兴文化,还可以通过节日提供的大平台,让城里人发现和共享乡村的价值与美。“周末一日游,乡村走一走;国庆七天乐,民宿住一住”已成为休闲的方式之一。唯有开放、包容、创新,持续办好农民丰收节,才能形成更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时代背景下,新征程的起点上。让中国农民来歌唱,为中国农民去歌唱,是对农民的重视,是对发展农业的鼓舞。

在全社会,营造尊农爱农的良好氛围,把农村彻底改变,真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使农民真正摆脱贫穷走向富裕;让国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政策得到真正落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若能如此,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便是一件惠农、助农、富农大实事、大好事。

农业丰收,值得庆祝;农民增收,更需关注。随着海门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丰收更要增收,成为新时代丰收的新内涵。让城乡联动,共享丰收,是城乡协同发展、共创美好生活的康庄之路。

农民散文3:永远的回忆

文/煮茶听鸟鸣

我的父亲是个农民,一生都没有离开自己心爱的土地!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永远都是沉默寡言的,除非他多喝几杯酒,他是一个勤劳的人,真的放下锄头拿镰刀,很少看见他休息。

我最后一次跟父亲说话,是2004年的6月的一天,正是农村收麦子的大忙季节,母亲去大姐家帮忙收看麦子,父亲一个人留在县城看家,我中午买了一些熟菜和水饺给他送去,结果他不在家,我把东西放在隔壁的阿姨家,让她转给父亲。

我想父亲应该没有走远,我想他可能去沭河看人钓鱼去了,所以我朝沭河走去,果不其然他真的去看人钓鱼去了,已经朝回走了,我看见他还拖着一个枯死的杨树枝。

我跟他说,回去喝一杯吧,他咧着已经没有几颗牙的嘴笑着说:好!

吃饭的时候,大姐的外甥来了,他不喝酒,说要带他外公也回去,我说也好,父亲是个中过风的人,脑袋已经有些不灵活,我想在大姐家最起码有人照顾他。

没有想到,近视第二天,家里来电话,说父亲病了,很严重。

我在县城打了急救电话,叫了一辆救护车去老家把他接到医院,但是从那时起,父亲因为重度脑梗死再也没有跟我说一句话,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

在医院的日子里,我除了上班,就在医院里陪伴他,他一只手二十四小时无间断的摇动,就像永远不断电的钟摆,所以我只要在医院里,就无法睡觉休息,我看着父亲的眼睛,还是那样的亮,只是没有了灵动,没有了慈爱,似乎只是荷叶上的雨滴,只有晶莹,没有温度。

我常常看着他的样子,回忆以前跟他在一起的情景,有时候就不自觉的留下了眼泪。

我的父亲在他九岁时候,我的爷爷就去世了,他的童年在缺少父爱的情况下,是一种怎么样的磨难,我的父亲从来没有跟我说起那时候的任何事情,我也无从想起,我的奶奶在我出生之前也早就去世了,我的父亲也从来没有跟我谈起奶奶的事情,似乎有些事情早已烂在了父亲的心里。

没有人可以支持父亲这个家,我们一家八口人,小时候就靠父亲一个人的劳作来养活,在那个饥饿的时代,我没有办法知道父亲是怎么样把我们六个儿女喂养成人的。

父亲平时对我们非常严厉,再怎么困难,也不能碰一下别人家的东西。

每每想起这些,我都会忍不住泪如雨下,如果当初我不让他回去,有可能就不会发生这一切,但是现在说这一切都还有什么意义呢?

父亲,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

农民散文4:二伯

文/燕嘉惠

我二伯就一普通农民,让我此刻去想他的过人之处,还真是没有什么可说,他的经历绝对抵不过爷爷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之深,但不知怎的,抬笔,就是写下了“二伯”这俩字。

我爷年轻时抽大烟,所以把一份好好的日子就给抽光了,因此到我二伯时,就只能给人家当长工了,但给人家当长工的二伯却还是拥有了一身让我们自豪的本事。在记不清楚的日月中,我只知道我的二伯在酒厂里酿酒。那个酒厂,据说清朝时就有,到今天还存在并生产着,出产的可算是我们家乡比较有名望的酒,而且酒瓶上的“龙窝酒”三个字还是大文人贾平凹题的哦。

我家距龙窝酒厂不远,但我也是直到工作后才去过那里,所以在儿时的心中,那儿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相传,龙窝东临涝河,西临甘河,曲流九弯,积水成潭,其间甘泉一眼,常有低云起雾,巨龙腾空之景观,人云:龙窝福地。还听大人们说,当年杨虎城将军招待周恩来,拿的就是龙窝酒,而且周先生还对此酒赞不绝口。你说家里有人在这个酒厂酿酒是不是一件令人自豪骄傲的事情呀!所以尽管没有见过二伯如何工作,尽管那时也不知道这酒在西北被喻为“东龙西凤”,尽管从不知道这酒味道的酸甜苦辣,但凡见人喝酒我就会炫耀:我伯就在酒厂哩!以至于后来二伯回家务农,在我小小的心里,居然有了一点过不去的坎,总觉着,咋这么不美气!

不过不久我也就不再耿耿于怀了,因为农村土地大包干了,我二伯在我家地里种上西瓜了。有了西瓜吃,谁还会在意他不再去酒厂那些事呢?我们村子的南面并没河流,但不知为何大家却把那块地叫南岸子,我家分的地就在这里。先一年的地里好像栽种的是棉花,而且还套种了洋葱。印象最深的也就是收获季节到来时,我终于知道了这种长着葱一样叶子的玩意儿居然底下能结出那么一疙瘩紫色的果实,而且辣的人鼻涕眼泪大把流。第二年的西瓜可就让我和哥哥们欢欣鼓舞了。为了种瓜,当时还把地里的麦苗犁掉了一绺一绺的,以便在其间播种。不知当时大人们心疼与否,我们是绝不多想,只想着西瓜下来时的香甜。等我们到地里查看时,瓜田里的麦子早已收割,旁边别人家的地里玉米苗都蹿得老高了,而我家的西瓜,也已经拉开了长蔓,结上了瓜蛋蛋。地里的水井旁,还搭起了一个“人”字形的瓜棚,而且勤劳的二伯和二妈已经驻扎进了瓜地。

二伯绝对是务劳庄稼的好手。在我遥远的记忆中,我家的瓜地,碧绿齐整,绝无杂草长在其中,四周的地畔,二伯种下了大家都爱吃的豇豆,长长的豇豆挂满了充当篱笆的支架,长得就像一个个小长棒槌,嫩绿的身子,紫色的小尾巴,惹得我们总是忍不住想摘下一大把进嘴大嚼,很多时候都是嚼得满嘴绿汁。这时二伯总是笑着说:“吃慢点,小心肚子疼。”而瓜棚的旁边,二妈栽种的凤仙花——我们这儿叫指甲花,挤挤挨挨、簇簇拥拥,开得正盛,粉的、白的、紫的,色彩鲜亮,娇艳欲滴,而花秆,近乎绿得透亮。带着红丝的主秆强健有力,支撑着如大伞一般繁盛的枝叶。这花是女孩子的最爱,因为它们可以染红我们的指甲,所以每每我来之时,总是很不客气地掐花折枝,拿两块扁石头,把花捣碎,二妈也便帮我揪上几片路边的野麻叶子,把碎花渣渣包上我的指头。可惜我从小睡觉就不老实,常常不知不觉间将包好的麻叶弄掉了,以至于第二天指甲上不是别人那红艳艳的颜色,而是一种被大家耻笑为“屁红子”的颜色!

快放暑假了,西瓜开园了。每次我到瓜地去,正在忙碌的二伯总会停下手中的活,悄悄招手叫我:“来,伯给你藏了个黄瓤瓜。”因为地里只有一两窝黄瓤瓜,所以这就成了大家的稀罕之物了。而我总是毫不客气地上手就吃,而且有时还故意在哥哥跟前炫耀。而此时的二伯,总是坐在一边,叼着烟杆,笑着说:“改改,别跟娃抢。”其实二伯家的小哥也就比我大那么两三岁。

瓜田的日子结束于何时,我真的记不清楚了,而我能将我的二伯的形象深印于我的脑海中时,应该是他跟爷爷住在一起的那几年。沿袭着爷爷的高大身材,即使坐在那里,也是端端正正。和爷爷一样,讷言的二伯总是叼着一杆烟袋,只是烟袋杆子比爷爷的短了好多,黝黑的脸上沟壑纵横,总是露出谦和的笑容,让人温暖倍生。隔着时空的隧道望去,我依然能常常看到:在老屋的门前,在满院飘香的一树紫色桐花之下,他陪伴爷爷而坐,仿佛没有什么言语,只是能看到两人衔在嘴边的烟锅,一闪一闪,发出我依然还能听得到的“吱吱”的响声……

岁去弦吐箭,弹丸倏忽间。愁人知夜长,捻灯化尘烟。时光,如流水般而去,二伯那烧得烫屁股的热炕头,二妈那厚的快咬不动了的手擀面,今生不会再有。只是那些年,当亲人的棺木一个一个从家中抬出时,我分明一次又一次地听到了心碎且掉落地上的声音,就是那些声音,无情的告知我——他们,走了!

农民散文5:父亲的中国心

文/侯镛

我的父亲是农民,他文化不高,没出过远门,一辈子耕田种地,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因为他有着一颗红色的中国心。

我的老家在偏远山区,交通闭塞,条件艰苦。记得小时候,村里还没通电,到了晚上,每家每户都要燃起松明来照明,但松明也是来之不易,为节约起见,我们一家人吃过晚饭,松明就及时熄灭了。这时候,父亲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他的宝贝收音机来,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或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两个电台是父亲了解外界的窗口,就像是暗室里亮起的明灯。

1992年,我上小学一年级,父亲买了一台小型发电机,在屋后的陡坡上蓄了一池水,利用水力发电。水池不大,仅能维持一个多小时的照明,但父亲很快就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他用铝线自制了一个户外天线,能收到中央台,但画面雪花模糊,噪音沙沙作响,好在父亲已经知足。每天傍晚6点50分,父亲准时发电,打开电视看《新闻联播》。

时间来到1997年,家里小发电机彻底坏掉了,好在村里终于通上了高压电。开初的时候,电力供应不稳定,时有时无。有电时,我们一家人就守着电视机;但要遇上了停电,那就只能焦急地干等着,有时一等就是一个晚上,直到哈欠连天,这才心有不甘地回房睡觉。对父亲来说,隔一天不看新闻都会觉得浑身难受的。

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时,我们一家人围着电视看直播,父亲很激动,不停地感慨:“国家强大了,再也不用受人欺负了。”记得1998年特大洪水,受灾人口达2.23亿人,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奋不顾身,让人深深地感动。通过收看新闻,我们的心和祖国的命运绑定在了一起。

时光飞逝,十年后,我从学校里毕业,在外地参加了工作。此时,家里的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彩色电视机,父亲仍旧每天都要看新闻。

2008年,汶川大地震,其时我刚好请假回了老家。发生地震那天,我们一家人的心都被汶川牵动着。当晚,父亲一言不发地坐在电视前,久久不肯回房。翌日清晨,父亲又第一时间打开了电视机,密切关注着灾区的最新动态。那些天,父亲没有下地干活,只是默默地守着电视机,脸上没了往日的兴奋笑容。当他看到新闻里公布的捐款账号,他回房掏了二百元现金,递给我说:“我不会转账,你帮我捐二百吧……”看着连件像样衣服都舍不得买的父亲,我不觉热泪盈眶。

随着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家里换了一台55英寸的智能电视机,农闲之余,父亲就锁定新闻频道,看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再看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好成绩,了解国家实行的惠民好政策……即便是重播,他也看得津津有味。他常常感慨说:“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啊!”

不知不觉,父亲已年过花甲,但他这辈子还没出过远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北京天安门看看。我想,如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出门不再是件难事;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今年一定要带父亲去天安门看看。这不仅是父亲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因为我们都有着一颗中国心。

农民散文6:嫁给爱情的样子

文/牵儿

他,出生于农民家庭,高大帅气;她,书香世家的小闺女,黝黑平凡。

那一年,他,26岁,她,26岁。缘分天定,两个本该走在平行线上的人,因为碰撞产生了交叉点。一见钟情,眼神交汇中迸射出爱的火花。

那一年,他的存折上仅有1200元钱,但她却义无反顾的嫁给了他,没有戒指,没有婚礼,也没有鲜花。她依然过得没心没肺,因为他把她捧在手心视为珍宝。

那一年,他们按揭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接着两人爱的结晶诞生,生活虽苦,但苦中有乐,依稀能看到前方的光明。

那一年,他离开了稳定的工作环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颓废期。她无怨无悔,用行动给予他支持和鼓励,陪伴他一步一步走出人生的低谷。

现在,他的事业正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他又恢复了曾经的意气风发,虽然两鬓已先斑,但却总能看到他自信满满的笑容。而她,还是像原来一样没心没肺,不定时的耍耍小性子,找他吵几句。她比以前结婚的时候胖了好多,样子也越来越老了,但他依然宠他如初,给她做她喜欢吃的菜,偶尔给她送点小惊喜!

就让他们一直这样幸福下去吧!

农民散文7:春耕

文/王吉嫄

又是一个春耕的季节,农民伯伯又开始忙碌起来了。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人,他们在忙着收麦子、蚕豆……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农民伯伯实在是太辛苦了,他们把粮食收完以后,又开始忙碌着耕田插秧。他们头顶着烈日,满身的汗水像大雨一样流个不停。每当看到这个情景,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锄禾》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告诉我们:农民伯伯头顶烈日在辛勤地耕耘着,他们辛苦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流到肥沃的土地里。原来我们每天吃的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小小的一粒粒粮食都包含着农民伯伯们多少辛勤的汗水。

这首诗所蕴藏的道理是那么的深奥。他深深地教育了我,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就越大。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农民伯伯都永远是我们的一大功臣。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碗里就没有粮食。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我们一定要爱惜每一粒粮食,绝不能浪费;我们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更加尊重他们的敬业精神。

农民散文8:故乡三题

文/郑小军

农民画

把日月描绘在窗外,把四季涂抹到纸上,浓色艳墨表达着农家生活、乡村情景的气韵图画。这就是弥漫着风土气息,表现着丰收愿景的农民画。

画的是粗犷、大气、豪放;绘的是细腻、纯真、质朴、庄重……

涌现的是风情、世态、时尚、专注;显露的是真挚、纯朴、丰稔,以及余留……

爬过了多少重重的山,走过了多少弯弯曲曲的路,把大山的厚实,水的灵秀,草的狂放,坝的坚固,树的亲密紧凑,庄稼汉的勤劳拙朴,猪马牛羊的肥硕、健壮,连同始祖的人文、戏曲传授,都一一表现在笔墨中。

稀稀拉拉的队伍,松松散散的人流,忽高忽低的唢呐声,清清亮亮的笛音,把八百里秦川和关中人家的生活刻画得明晰、周详、鲜活、多彩。

威威风风的锣鼓,热热闹闹的社火,令三秦父老留恋回顾,让黄土地上的后生们回肠荡气,不同凡响。

收的是庄稼,摘的是水果,看的是文化。这就是一手拿笔,一手拿锄,墙壁、地头

太平河

走出大山的怀抱,一路轻歌,一路吟唱。那涌动,裹挟着激情,携带着顽强,放浪在凹凸不平的银色河床上。

我驻足在河边,细细琢磨河的情怀,用心的波澜,弹奏一曲情感最细腻的胡弦……

心想:这大自然的赐予,让每一滴水,都变得那么清纯,深沉,有情,以至于它的每一次心跳,都让我们感到是一次诱惑。它的每一次呼吸,都让我们产生命运的多舛与碰撞。

回味水的游动,就是这么的真实而有内容,它让我们感到:人的生命,只有在奔走和陶冶中,才能体会到真挚、缠绵和丰富。就像水流一样,只有在激流险滩上,才显英雄本色……

其实,每一次水涨水落,都是对本质的检验。看你的历练程度,看你对事物的忠贞态度。

就像生命需要不断的捶打,灵魂也需要不断的漂洗。水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特性,从山涧潺潺而流,带着纯熟明净而走,给人以充实,给土地以丰饶和强健,给我们以深思和启迪。

多情委婉,寂静寡言,是它的本色。娓娓而谈是它的情怀,日夜奔流不息是它的尊容和笑貌。

每一次看到这河流,就像捡到一块河底的鹅卵石,敲打着我的灵魂,催发着我的情愫,让我真切地感到:它不仅是我灵魂的源泉,更是我温暖的母亲河。

柿子

一树的火红,好像一树的灯笼,悬挂在天空,炫耀在枝头,浪漫在房舍道路旁,山前凹道处。那满腹的生动,把一腔柔情蜜意容留。带着梦幻和欢乐、幸福和回味,在果实累累的秋天呈现出真情和实爱,给您送来甜蜜的馈赠。

风里让人闻到一股清香,地里让人体会收获时的一幅图画。院子里让人感受到劳动带来的一种幸福。品尝到嘴里,那是甜到心底的滋味。请问,还有比这更美的体验和感受吗?

曾几时,在凄风苦雨中,摆脱掉不需要的坚硬,在细雨冷月下,褪去青涩和戎装,让灵魂接受最严酷的洗礼,心灵得到最深切的陶醉。她在痛苦的蜕变中,依然用行为彰显青春,用生命发出芬芳的语言和举动。

从春到秋,从生长到成熟,凝结着日月的光华,饱受着冷暖饥渴的考验,由默然无闻到光艳鲜亮、引人注目,靠的是信念的支撑、意志的决断,行为的忠诚与保证。

于是,我终于明白了:物与人同。心想:每一个人的修炼与成熟,也和这满树的柿子一样,尚需在现实中摈弃不需要的青涩与坚硬啊!

农民散文9:邻居

文/刘学兵

父亲是个农民,老实、淳朴,是种地的能手。

只要有地种,只要地里能种庄稼,只要有收成,哪怕是严寒酷暑,父亲都从来不叫一声累。因为收获,他的脸上无时无刻不充满喜悦之情。即使是现在,我们一家人搬到了小镇上,他也没有忘记种地。平时出去散步,免不了东张西望,看到一片空地荒着,他总要驻足细细地看好一阵,揣摩着长宽,算计着有几分几厘,嘴里就念叨:“可惜了,可惜了,要是种几窝菜,够一家人吃呢。”然后他就叹息菜价,贵呀,比肉价都高呢。

父亲和母亲在远离街道的角落里开垦出不大的荒地,很贫瘠,感觉就是在一块大石头上铺了一层泥土。但是父亲却如获至宝,大喜过望。他差不多天天都去张罗,小心伺候,就像伺候自己的孩子。然后,种几窝南瓜,或者是丝瓜,栽几窝豇豆,或者是青椒,还生怕委屈了它们,时时去看看,施施肥,捉捉虫。花一开,红红黄黄,紫紫白白的,极是泛滥。一到收获的季节,父亲就迫不及待地摘下来,自己不吃,先送一些给邻居,说:“我家种的,没撒化肥呢。”

多年以前,村里把分给父亲家的土地错误地分到了父亲邻居的户头上了。父亲知道后,回到家里就满屋子乱转,不但转晕了自己的头,还把母亲和我的头都转晕了。他的双手不停地抓来抓去,仿佛是要找一样家伙揍人,嘴里还骂骂咧咧,先是骂村长书记,然后骂社长会计出纳,说他们徇私,得了邻居家的好处。最后,昏了头的父亲竟然还骂起我,骂母亲,最后又骂自己。骂自家在村里关系不硬,总是受人欺负。再后来,父亲就坐在凳子上抽着烟,不停第叹息:“一家人,没地……咋过哟。”

村里承诺今后优先照顾给父亲家。可是,父亲不依,跑去向邻居要地。邻居家的地已经种了一两年了,况且人家是从村里接收的土地,哪能你说要,人家就退给你啊?事情就闹僵了。于是父亲和人家吵了起来,拉拉扯扯的,差点还动了手。父亲气咻咻地回到家里,将手里的锄头一丢,就冲我跺脚,说白长了一大身横肉,关键的时候看不到人影。然后他一个人坐在那里,就着咸菜,整整喝了大半瓶酒。

父亲和邻居从此再也没有往来。偶尔碰上,也像是见了仇人,不说一句话,各自瞪眼,拂袖而去。

受大人之间的影响,我们两家小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平时大都也是横眉冷对,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就连对方家的鸡鸭鹅跑到门前,也会一顿呵斥,拿了扫帚统统赶走,留下一地鸡毛鸭毛鹅毛,好像这样做了,才除去了胸中的一口恶气。

狗是邻居家养的,通人性,一会儿来我家,一会儿又回去,回去后免不了让主人踹几脚,一路哀嚎着远远跑了开去,时间不长,又一瘸一拐地回来了。一会儿我家,一会儿又跑回去了,对谁都不说痛。遇到夜间有个啥动静的,也不管是我家,还是邻居家,依然尽职地叫得欢。

后来,村里开发了,政府收回了土地,全村都搬迁到了镇上,从此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我家和邻居各自住在不同的小区,不再是邻居了。

时光荏苒,转眼过去了二十多年。父亲现在已是白发苍苍,满脸的皱纹老人了。和邻居相比,父亲幸运得多。他可以继续闲看世事黑白,闲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闲看潮来潮去,花开花谢。

父亲很少出门了,他每天端着一杯茶,一坐就是半天,盯着一个地方,一看也是半天。不知是沉思,还是失神。

不止一次,父亲对我说,说他想和一个人说说话,喝喝茶。我问他是谁。父亲说:“先海。”

先海就是我家从前那个邻居,早些年在外面打工,出了事故,瘸了一条腿,一直闲在家里,很少出门。

有一天,我看见父亲提着一些菜出门去了。回家的时候,他看上去精神很好,面带笑容,一副满意的样子。说是去看先海了。我猜想,他一定又把那句话在先海面前说了一遍。“我家种的,没撒化肥呢。”

我知道,其实父亲早就想对先海说这句话了。

农民散文10:我的羊群 我的梦

文/刘自主

我们农民的孩子每走出一步都要比别人付出许多。每当想起老师说的这句话就想起了我的成长经历。

我成长在西部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饱受贫困的折磨和煎熬。我每天赶着羊群游荡在山沟中,我一边坐在山头读书,一边看着羊儿在山间吃草。我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把书读出个样儿走出农门,梦想着羊儿长大,羊只增多能为家里创造些财富,更多的是希望用养羊赚来的钱资助我走出贫困的山村。就这样,我每天除了上学就呆在山沟,赶着羊群,炎热的夏天羊群卷曲在山崖下、树林中躲避骄阳,我坐在山包的树荫下读书,寒冷的冬天满山遍野的羊群啃着泛黄的枯草,我在山崖下生起一堆篝火,坐在篝火旁读书。无数次我在山间忽视了风雨的到来,一场大雨过后,上山的道路泥泞湿滑,成了落汤鸡的我拽着和我一样湿的羊的尾巴缓慢的爬上塬头。虽然日子有些苦涩,但我总是那么欢乐的,我的心情就像那几只刚出生的小羊羔一样无忧无虑的在草地上欢乐的奔跑嬉闹。

在这些日子,我读到了这片土地自宇宙洪荒以来变化,我看到西戎和秦穆公在这里鏖战,我知道了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百多种元素,我读懂了万里之外的西洋语言,我学到了为人处世的学问,……

我读到了这么多东西,总以为自己可以走出大山,创出自己一片土地,一片乐园。当我怀揣着我的羊群变成的钱,来到省城求学时才发现,外边的世界比我想象的大得多。西戎国随与先秦抗横数百年,但在中国历史上只是一个很小的符号;世间万物的变化往往是在那一百多种元素之外;西洋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让我在山沟里念歪了;我学的那些为人处世的学问却常常遇到的是此路不通。站在东去的黄河边,城市的喧嚣一次次刺激我的感官,无助的我不知何去何从。

我沉默了!

沉默的我在省城默默的学习了两年,这些日子除了看书还是看书,沉默的两年以至于回过头来好多老师和同学都想不起来我是谁。

我回到家乡时,山依然是绿的水依然还是那么清澈。当我走出农门有了一份所谓的职业,别人羡慕的眼光投向我时,我不知道自己是幸运,还是失败。

农民散文11:我的爸爸

文/王晓钰

我的爸爸是个农民,每天要干的活很多,忙完田里还要忙家里。为了我和哥哥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爸爸、妈妈从农村老家带着我和哥哥,到城里来读书。

爸爸找了很多活做,他说这样我和哥哥才能好好读书,爸爸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给我们做好早饭,热在锅里,自己就忙活去了。爸爸虽然是农民,但他肚子里有很多知识,我和哥哥有不会做的题,爸爸都能给我们解答。

爸爸很辛苦,我真佩服我的爸爸,我爱我的爸爸。

农民散文12:父亲的“伙伴”

文/郭华悦

父亲是个农民,很普通的农民。

小时候,天还没亮,就能听到院子里传来磨刀声。这是父亲起床后的三部曲,先是磨镰刀,然后是擦洗农具,接着才是吃早饭,然后再晨曦微露的时候,带着他心爱的农具,牵着牛,往地里进发。

一直到夕阳西下,才会看到父亲的身影,出现在院子门口。父亲的肩上,背着农具,手里提着镰刀。进了家门,先是轻轻将农具放下,然后再仔细清洗。其实,多数如父亲一般的农人,累了大半天,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哐当”一声,把农具扔一旁。可父亲从来不这样,轻轻柔柔的,仿佛那不是铁做的,而是瓷器一样的易碎品。

父亲清洗农具的时候,眼神格外明亮。至今,我仍记得父亲的眼神,饱含深情。轻轻洗着,直至污垢和泥土都被洗去,露出了明亮的样子。接着,小心将农具归类,放在杂物间里,而不是像其他人,随手把农具扔一旁。

有些老旧的农具,父亲总舍不得丢。比如只剩半截的镰刀,父亲依旧会定时清洗,好好存放。对父亲来说,不管新旧,那都是陪伴着他度过无数个日子的“功臣”。没有它们,也就没有如今的衣食无忧,更不会有儿女们的成长。

那时不理解,父亲为何对一堆农具如何重视?后来,渐渐长大,也慢慢明白了父亲的这种情节。在父亲的眼里,那不仅仅是农具,更是相依相伴的“老伙伴”。父亲的汗水和泪水,和“老伙伴”们一起,交织成了一曲悠长而艰辛的曲子。

如今,搬了新家,也不再种田了。但家里,依旧有个专门的小房间,是供父亲放置那些农具的。父亲不曾再添设农具,多年来尽管精心保养,但昔日的农具也如父亲一般,渐渐露出了斑驳的面目,逃脱不了岁月的侵蚀。但尽管如此,父亲依旧精心爱护着它们,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曾改变过。

我的农民父亲,没读过书,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每次看着他笨拙地擦洗农具的样子,我总不禁一阵阵心酸。父亲用这样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是与这些“老伙伴”们的劳动,才创造了今天的好生活。

农民散文13:父亲与酒

文/王绍德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劳累,一生清苦,酒是劳动之余最好的慰藉。酒早已融入了他的生活,他的血液,成了身体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时父亲喝的是自家酿的米酒,正是这些白酒伴着父亲度过了无数艰苦岁月,也是这些家酿米酒使他能时不时地陶醉一回。

有酒的日子,父亲劳动回来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提上那把家中祖传的锡酒壶到酒潭里舀上一壶,往饭桌一坐,独自饮起来,他一般是先喝酒后吃饭,他喝得满面红光才去吃饭的,这是喝酒的大忌。不过,父亲喝酒时的豪爽,已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并牢牢地定格在心里,这份记忆就像陈年佳酿醇香四溢。

父亲喝酒也就是说只要有酒喝他不需要什么下酒菜,一盘黄豆,或一碗白菜也能吃得有滋有味,喝得痛快淋漓。

想起小时候父亲会像贫穷的孔乙己样,从衣袋里摸出几角皱巴巴的钱,满脸笑容地让我为他打酒,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是一种对生活的知足常乐。

自从参加工作后,会买酒给父亲。一次一个朋友特意给父亲买了几瓶好酒,回到家我告诉父亲这是好酒,到吃饭时好好品尝,但我刚转身回到堂屋是时,看到父亲像我女儿喝饮料一样举起酒瓶直接倒进嘴里,而后砸砸嘴,回味无穷地说:好酒就是香。看到我时父亲有些不好意思,憨厚地笑着说,这个酒味道很好,没有我们自己做的那股焦味。

我的那个把全身力气都用在土地上的父亲,每每看到我买酒回家,他就眯眯地笑,那份高兴,那份满足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有时我问他是不是想喝那酒?他问非所答:有饭吃就行了。

这就是父亲,我贫穷的父亲。

农民散文14:父亲的旱烟斗

文/子民

父亲是大巴山一个普通的农民,不识字,少言语,只知一天到晚地劳作。虽然如此,我家仍只有几间土墙泥瓦的破屋。父亲去世后,他的儿女们也没有为他的遗产而争执,并非儿女们个个都高风亮节,确因那些东西不值几何。

但父亲确有一件珍贵的遗物——伴随他大半辈子的旱烟斗。那的确可以称得上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黄亮的竹烟管,漆黑的铁锅头,润泽的铜烟嘴儿,烟嘴儿下面挂着一个用猪尿包定型烘干后涂上生漆制作而成的烟荷包,乌黑闪亮,每一个部件都显示出玉石的档次。抽旱烟是父亲生前唯一的嗜好。仿佛那星星烟火缕缕青烟能帮他摆脱贫困、消除疲劳、化解矛盾……

父亲的旱烟袋从没离过身,不抽时别在腰间,睡觉时放在枕边。我有一个感觉:父亲爱他的烟斗胜过爱我的母亲。

这普通的烟斗说它珍贵,还得从头说起。我初中毕业那年,要缴15元的报考费,我从学校赶30里山路回家向父亲要钱。父亲不作声,也不看我,皱着眉头一个劲儿抽他的叶子烟,一锅接一锅地抽,那好似父亲无声的回答:没钱!我满含乞盼地望着那浓浓的烟圈从烟锅里悠悠升起,变大、变淡、破碎……仿佛那烟圈就是我的理想。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从脸颊簌簌滚落,偶尔有一滴钻进嘴里,略带苦咸。这时,我好恨,恨我家穷,恨父亲没用、冷漠,恨桌子、凳子、恨书……见什么恨什么!想什么恨什么!我包着头睡,睡着哭。

第二天黎明,母亲拿给我18元钱,说:“娃儿,好好考,考个工作回来!”我迷惑不解:“这钱?”母亲说:“昨晚你老汉把几十斤叶子烟连夜背到街上便宜卖给了摆摊儿的……”当时我有说不出的幸福,有使不完的劲儿,我接过钱飞也似的狂奔,疯狂地喊:“老汉万岁!老汉万岁!……”这18元钱对我太重要了,它足以改变我的一生,也的确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当时就没想到这18元里所饱含的艰辛、忍耐、希望……

父亲竟然把玩儿了一年的空烟斗(这其间不知有多少尴尬、辛酸的插曲)。第二年新烟叶出来时父亲还老样子抽烟。

父亲去世后,我把这旱烟斗挂在我家堂屋里父亲的遗像旁。既是一种思念,也是一种鞭策。

农民散文15:老牛的姿势

文/樊荣华

农民出身的我,最熟悉的是老牛的姿势。

农民的脊背是扁担压弯的,长年累月背驮肩扛;老牛的脊背是曲轭拽弯的,田间地头牵犁引耙。农民和老牛合力,在土地上耕耘四季,于岁岁年年的时光里,默默往复着生活的平凡和生命的真谛。

童年的我,是一位“半日生”,也就是放半天牛,读半天书的学生。因此,我对家里负责放养的一条生产队里的老水牛特别有感情,老牛对我更是一往情深。一见我来,它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发出亲昵的“哞哞”声,迫不及待地把头从栏缝里伸出来,鼻子呼呼地喷出一股股暖气,伸出舌头舔我的手心。走出栏外,只要我轻轻一按它的脖颈,它就会低下头,让我踩在它的角上,缓缓将我送到背上,迈开四肢,走得四平八稳。有时,我会伸手去抚摸它脖颈上方被轭头磨掉了毛的皮肤,伤痕皲裂,鲜血渗出,我为它的善良和苦难而感动、心疼。

“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宋人梅尧臣的诗,给予了对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牛的同情。农忙时,耕牛劳动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双抢”季节,它起早摸黑,与农民一起“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骨头累得散了架,却依然低头蹬腿,形似一张弯弓,拉犁前行,弹射生命,风雨阳光,阳光风雨,贫瘠和肥沃的土地,永远浸透了它血与汗的痕迹。

秋收一过,天气转凉,该歇会儿了吧,可不!它又要为村民做瓦制砖、盖房起舍而拉碾和泥;要不就得套上牛车,拖树拉石,东跑西奔。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它们不曾偷过懒,享过安逸,总是那么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牛,你堪称是吃苦的符号,高尚的象征。“花有国花,人有国手,你是中国国兽,兽中泰斗。”郭沫若在他的《水牛歌》里唱出了我的心声。

下雪了,牛关进了牛棚,解开几捆稻草,这就是它一个冬天的口粮。我倚在牛的身旁,享受着老牛赐予的温暖和舒畅,帮他摘除粘在毛上的虱卵,捉掉吸附在它耳后根的虱子,它静静地躺在软绵绵的稻草上,安逸地反刍着稻草的味道,此刻我和它共享着冬天第一场雪的恩惠,温暖在同一个屋檐下。

一天两次,我要给吃完稻草的老牛牵水,和老牛一起沉醉在通往小河的雪后小道上,抛却夏日的彻骨疲惫,心情美丽得如雪花般轻盈飘飞。喝完水的老牛,抬起头全神贯注地望向远方,它是在倾听这土地的叮咛,还是在欣赏这美丽的雪景?是在期盼春天的耕耘,还是在回味无憾的青春?我真想走上前去,问一问它,但是,我怕它不喜欢我的打扰,特别是不喜欢我干扰了它无限的遐想和憧憬,我只能在它的屁股后面呆呆地站着,与老牛一起凝望那绵亘着的山的远影,一如戴望舒的《寻梦者》所云:“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没有耕耘的土地,就没有了生活的根基。我相信,牛是有灵性的,它想的一定和我一样:坚定信念,勤劳耕耘,唯有如此,才能春华秋实,不虚此生。

顺着老牛的目光,我终于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市衢,走得很远,也走得很累。然而,无论我走得多远,有老牛的姿势铸就的路标,前进的方向就不会迷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