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乡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故乡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故乡的文章1:故乡的风,散落子夜的梦

文/玄门书生

立秋的天依旧骄阳似火,远山翠绿的油桉,满怀期待却迟迟不至的秋高气爽,不禁让人误以为季节不曾轮回,想来此刻在家乡定是叶落草枯,北雁南飞。旅居临安已两年,对于滇南一往如夏的天不曾喜欢,亦不会喜欢。依旧那样喜欢故乡的四季分明,不混淆,不含糊。如逐梦的勇者,奋起直追,不误歧途,勇而无疆。

如今倚窗,眼帘少了傲拔的针叶松。冷霜秋月,皑皑白雪永久地化为记忆的珍藏,如典藏版的红酒,不定时刻,便会掠夺念想,散播最痛人的忧伤。渐渐地开始害怕那些不期而至的风雨,“秋雨欲来风满楼”,它们总是给人最强烈的哀伤共鸣,胆怯之人畏惧风雨,无畏之人敬仰风雨,思念之人痛恨风雨。

那些风总能吹开紧锁的心匣,放飞思绪,家乡那吹绿万物东风,吹来蜂蝶,带来春燕,它是慈善的风,祥和的风,处处的勃勃生机,萦绕于耳的欢歌笑语,满怀希望的族人。那令人清醒的北风,它凛冽得让人畏惧,转瞬地冰冻三尺,总是能唤起对自然无限的敬畏,美丽雾松,皑皑白雪是它特殊的恩赐。那令人莫名兴奋的白雪,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我平生所见最唯美的景致。

家乡的雨亦不是滇南这般无趣,它们往往造化多彩意境,春雨朦胧,夏雨刚烈,秋雨洒脱。如家乡的人,传说中麒麟仙女,普施雨露,泽被苍生,那朦胧之美留给故乡人最深切怀念。《三国演义》里那不畏死的蛮兵,勇猛过人的孟获,不屈不挠,尚武的乡人,抗日战场视死如归的滇军,当之无愧的“国之劲旅”,不正是对刚烈最好的诠释吗?璀璨的爨碑,绚丽的文化,一代将军,不慕奢华,墓也如平常人家,简短碑文,便述一生,何其洒脱。

雄伟的靖宁宝塔,肃穆祥和的小城,和善朴素的乡人,醉人的清风,婀娜多姿的彝家女,秀美多依河,神奇九龙瀑,每每想起,便如沐春风。凭高远望,那首“故乡遥,何日去…”的曲便会由心而发,顿感悲戚。

宁静的乡村,温馨的老屋,奔腾的牛栏江,令人安逸的微风抚松声,不时便出现在子夜的梦里,越想便越发地模糊,所剩的不过是那支儿时牧牛所吹奏的短笛,熟悉而又那么陌生,只是再也无法吹奏儿时那欢乐的曲。

关于故乡的文章2:老家那棵杏树

文/安文兴

在生我养我的故乡,在普通的农家向阳小院,挺立着一棵枝干粗壮、昂首云天的杏树。据母亲讲,它的年轮比我的岁数还要多。它扎根庭院深土,虬枝伸展,枝叉繁密,生机盎然:春来一树繁花、芬芳扑鼻,夏收时节黄杏压枝、香甜诱人,酷暑季节浓荫如盖、习习凉风,隆冬时候瑞雪纷飞、玉干琼枝。这些图景都深印在我的脑海,每每忆及,就牵起我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

北国的农历新年刚过,天气一天天趋暖。在历经严冬风霜后,小院中的杏树踏着春的节律,在不经意间,争先恐后似的,万千枝条便尽着含苞待放的花蕾。从褐色到暗红,从深红到娇红,花蕾的色调在一日日变幻,演绎着春的意韵。仰头望去,红色的花蕾拥挤着、交错着,热烈地聚会着,沐浴着温暖的春阳,享受着和煦的东风,在蔚蓝如洗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光艳夺目。调皮灵巧的麻雀,在枝头蹦来跳去,左顾右盼、呼朋引伴,似乎也沉醉在这无限热闹的春意中了。

入夜时分,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杏枝,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在庭院中俨然天成一幅错落有致、浓淡咸宜、别具情调的水墨画,宁静而祥和。辛劳了一天的家人,休憩在庭院树影下,氤氲在初春的气息里,拉家常,有说有笑,分享着生活带给我们的甜美和希望。

晨曦初露,再看那杏树枝头,哦!数枝杏花已然绽放,粉红娇艳,散发着缕缕芳香。勤劳的小蜜蜂得了讯息,三三两两、嗡嗡嘤嘤,徜徉在花丛之间,流连于花蕊里,采撷花蜜不亦乐乎。只需三五日,春风吹开花万朵,迎风舒展的枝干上,尽是灼灼繁花、绚烂无比,那满树的花蕾变成了花的海洋。早春二月,和煦的春风、招展的花枝、嗡嗡的蜂鸣,使农家小院平添无限春意。阵阵春风袭来,浓郁的花香传遍了街坊邻里,飞舞的花瓣让人感受着春的风韵。

春尽夏至,芳菲歇去,杏树那一片片圆圆的叶子,层层叠叠,深厚、浓密、翠绿,放眼望去,养眼悦目、沁人心脾。青涩的杏子隐身在绿叶间,和人捉起了迷藏。当田垄里麦子泛黄、丰收在望的时候,杏子相约好了似的,褪去绿装,尽着黄袍,透射出诱人的光泽。又约莫七八日,杏子越发橙黄光亮,在绿叶摇曳中若隐若现、灿如繁星。是采摘的时候了!小时候的我们可是爬树的好手,无需梯子和凳子,“蹭蹭蹭”,转眼之间,已攀上几层枝干,脑袋已顶到累累黄杏,眼前也是黄杏闪闪。摘下新杏,按捺不住激动,衣服上蹭两下,入口先尝,其味甘甜醇厚,令人满口生津、颊齿留香!吃完杏子敲杏核,白生生的杏仁,油香油香的,让人欲罢不能;贪玩的,收集杏核作玩具,玩起孩童时的游戏;有的则在杏核上钻出小孔,吹出不成曲的调儿。小小的杏子,带给我们的是满满的幸福回忆!

盛夏来临之时,庭院中的杏树更显繁茂,叶子愈加浓郁。即便是三伏炎日、七月流火,那一团郁郁葱葱的绿荫,如伞盖般笼罩着干净整洁的小院,带给农家绝佳的静谧和凉爽。在烈日炎炎的暑期,蝉声吱吱,一家人常常搬出小凳,散坐在庭院中,谈农事,话收获,议论子女的学业,那时也是我们与父母倾心交谈的机会。父母的谆谆教诲、细心开导和温言鼓励,是我们立身作人的指南、克难致胜的秘诀、不懈奋进的动力。还记得每次周末放学归来,最想吃的是家常饭,母亲便准备了不算丰盛但绝对可口的饭菜,一家人在绿荫下,围坐在小饭桌前,融融洽洽,和和美美,津津有味地享受家常饭的美味,感受着阵阵清风,浸茹在浓浓的亲情里。啊,那一树让人舒心陶醉的浓绿,陪伴我们度过了多少温馨的日子!

秋收冬藏,阵阵寒风让杏树褪去繁叶,褐色的枝干光秃秃的直刺天空。悬挂在树干枝杈间的玉米棒子,金黄金黄的,在太阳的照耀下,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尽显农家的丰收与闲适。彤云密布的时候,朔风扑面,瑞雪纷纷扬扬,一时间庭院傅粉、屋舍尽白,杏树也是尽着素装,琼枝玉干,分外妖娆。这时,小孩子们就搓着小手、哈着热气,在院子里跳着蹦着,眼望飞雪,期盼起旧历年早日到来。

随着岁月推移,自己经历了求学、履职、成家立业、养育子女,而今已过知天命之年。像许多人一样,伏案工作不知寒来暑往,忙于家事平添华发几根,返回老家的次数,一年也就三五回。多少回梦里,心在牵挂,情在萦绕,意在寄托,我仿佛又见到了那棵伴我成长的杏树,它依然繁花似锦,依旧绿荫如盖,守护着心灵的家园!

关于故乡的文章3:花香 故乡

文/草根谭

下了地铁,我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夜色,已经越来越浓了,这是个清朗的夜晚,一钩新月悬挂在夜幕中。街道四周静谧无人,桔黄色的路灯透过树隙给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清凉的秋风不时在轻抚着我的脸。

回到住处,打开前院的栏门,转入侧道,一阵阵茉莉花香袭鼻而来,仿佛间来到了花丛中。但犹记得屋的后园是没有栽有花的,有的只是房东伍伯家种的几垄瓜。借着蒙眬的月光走近一看,在茎粗叶茂的瓜棚上繁星般开满着淡黄色的瓜花,那瓜花其貌不扬,粗糙的花瓣就象古稀老人的脸。花香不折不扣就是从这些瓜花散发出来,还引来一些不知名的飞虫在那里觅食。这种的是丝瓜,广东人避忌,因丝和“输”同音,就改称为胜瓜。

我一直以为瓜的花是没有香味的,这源于年少时和小伙伴也时常去乡下,在庄稼田里玩耍,还摘下瓜花戴在女孩子的头上,都不曾觉得有香味。而此时嗅到花香,堪觉惊奇。

对于花,我都有摄入镜头的冲动,便寻思第二天把它们拍摄下来。第二天早上我兴冲冲地来看它们,却不曾想瓜花已经半拢起来,接近中午,就更加全拢了。

想来,胜瓜花的灿烂是属于夜晚,在夜深人静,在不为人知的时候。也许,它羞于自己的朴实无华;也许,它甘于寂寞、与世无争。但不论如何,它既能开花,又能结果。

我欣赏艳花的绚丽,但我更赞美瓜花的朴实,因为它能给这个世界予物质上的奉献。

回到家里,一阵阵花香随着微风飘入房间。在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的纽约,这花香使我忆起家乡。回家的路因为海宽而显得路遥,回一趟不容易呵!

闻着这沁入心脾的花香,伸伸疲惫的身子,我迷迷糊糊地随着梦境回到了故乡。

关于故乡的文章4:故乡的石板街

文/潇湘三月山

如人的命运一样,故乡的石板街也有荣辱,记录着人间的沧桑。

故乡镇宁是座石头城,除正街外,所有的街道都是石板铺成的。石板街是小商贩的集散之地。有茶馆、酒肆、夜市等。街的中心部位还有一座钟鼓楼,楼上常演“地戏”(贵州省安顺市一带的一种民间自演戏)吸引街头市民村夫野老。我年少时也喜欢逛这条街。曾伙同乡下上街的铁蛋哥偷偷越过鼓楼的尖篱笆,钻到里边去光顾“无声电影”,当时那颗易于满足的童心啊,不亚于哥仑布发现新大陆。

故乡的石板街是一条展示小城富庶的街,也是一条反映时代晴雨的街。一年四季,这条街上都是熙熙攘攘的,做小生意的特别多,米酒也很醉人。街上牛店铺的门口,摆着许多小钵儿牛肉片,让人一闻就嘴流涎,瞟一眼就把人馋得要死。

不单是我这样的“短裤党”爱在石板街蹓跶,乡里人都喜欢来这条街“聚会”.秋收以后,乡里的大伯大婶卖了花生,就专门租住在石板街的旅店,专门看连续的“地戏”,一看十天半月,然后愁容舒展,疲劳恢复,满意而归。奶奶告诉我,这就是乡里人唯一的享受啊!

乡里人在街头看戏,城里平民百姓就泡在茶馆里喝着镇宁毛尖茶。城里人毕竟比乡下人会享受一些,哪怕是糊火柴盒子的居民、搬运的脚夫,晚上饿了能吃五分钱一碗的凉粉,或者盖码子的面条。至于殷实户主吃的宵夜就多了,什么狗肉粉、卤牛肉……令我这个“孙猴精”叫不出什么名儿来。

解放的那年夏天,传说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的队伍来了,县城里富人跑了不少,而石板街照常热热闹闹,钟鼓楼照样上演“龙凤呈祥”,茶馆里照样高朋满座。父亲说,一天夜晚,突然一声“叭叭叭”枪响,响声那样有顺序和节奏感。父亲说他当时听了,又怕又笑。原来是一场虚惊----县大队的兵痞枪走火了。虚惊后的第一个黎明,石板街店铺里的徒弟早就下门板,才看见街边两厢卧满了解放军健儿。

镇宁古城新生后,商业经历了公私合营,别的街上似乎萧条了,惟有石板街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街上照旧有摊食、有锁呐听,依旧笼罩着独有的氛围和饮食文化。

上世纪60年代初,大家都在过苦日子。故乡的石板街看上去虽比往昔逊色,但街上陈列的仍有凉粉、面条、盐茶蛋等小吃,供顾客享用。特别是街头那家“花江狗肉店”,照样飘溢着诱人的异香。两相比较,还是故乡的石板街好。好就好在它径得起折腾,经得起风霜。

迈过改革的门槛,故乡的石板街被正式被命名为“文明街”了。集贸市场更活跃。几年光景,先后推出了音乐茶座,卡拉OK、连锁超市、民族宾馆、大富豪酒家等各种时髦的商场、娱乐场所。天南地北的人也天天云集在此买与卖。石板街成了镇宁“美的带头羊”哩!

进入新世纪,故乡的石板街尽管有些变得珠光宝气,变得有点大城市的韵味,但价廉物美仍是它的特色。它仍然是平民百姓喜欢的街,也是我心中不老的街!

关于故乡的文章5:月圆的故乡秋更美

文/戴高山

中秋节的那天,放一天假回家,睡了一个上午的觉。中午吃完午饭,觉得没什么事可做,就提着相机,到田间里走了起来!

闽南的太阳还是很强烈的,依然可以把你白色的皮肤晒黑,但对于一个农家孩子来说,这点阳光算不上什么。虽然说是中秋,的确,秋天已经过了一半,但天气还是相对酷热,这种秋后热在南方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其实这个时候的南方沿海依然处处绿色盎然,不管是水稻,还是地瓜;或者是田薯,还是落花生。它们都正当壮年,绿油油的一片又一片,让人感觉生命的勃勃生机!

我很喜欢绿色,更喜欢绿色的生命,绿色是自然赋予人类最伟大的生命。没有绿色,任何生命的颜色都将黯然。而基于绿色生命的季节,她不只是春夏才有,秋天也有,甚至我们的冬天,都有着绿色的生命。因此,绿色是无处不在的生命。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之中,虽然秋冬明显会显得有些落寞和暗淡,但她们的生命却依然故我地长绿着!

当我们看到遍地的水稻、落花生、地瓜、田薯,还有高粱玉米,看到它们绿色生机的叶子,难道,你不感觉生命的秋天,依然绿得迷人吗?绿色总是在今天围绕着你,她们不是昨天,却依然会是幸福的明天!

乡村的另一道风景就是无处不在的鸡鸭牛羊。在这普普通通的生活景象中,也许你平常从不会注意,也从不会感觉它们的悠闲自在和美丽。然而,当你有一天,让它们落入你镜头的时候,不管再怎么平常的生命,它都有一种纯朴的美丽和悠闲的风趣。

我在朋友家的门前拍摄了一只觅食的母鸡,它的专注和自在,它的悠闲和快乐,让我想起人生的另外一种生活。其实,我们应该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简单点,过得单纯一点。虽说:“子非鱼,安知鱼乐”,这只母鸡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快乐。但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一定要的东西,那就应该舍弃。还有一些东西,是我们必须要的东西,那就应该专注获取!用太多的思虑和太辛苦的生命来换取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人生总会过得很累的。

羊的生命也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生命,它们与世无争,却能遍食百草,生命的适应力相当强。在这个世界上,老虎、狮子之类欺负人的猛兽,大概都进入了濒危时期,只有羊还快乐地生活着,并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生存的法则不是你有多么强大,而是你有多么能适应环境,能生存下去!

这时,一只蜻蜓进入我的视线,蜻蜓喜欢在一个高处的地方悠然自得。所以才会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句。红色的蜻蜓在绿色的水稻和青色的青山脚下,已然是十分显眼的,更何况在绿荷粉茎之上,当然更会打动诗人的心了。村民们用丝网围起来的小菜园,种着空心菜,小葱和生姜,豆荚和青椒,还有不少小白菜之类的叶类菜种。目前,花菜、包菜和芥菜以及大白菜的种植,为期还早。

田里的大青蛙都让人类和农药消灭光了。虽然青蛙是益虫,但人类和农药似乎都只能对付这些老实的益虫。我记得小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在田里捕到大青蛙,抓回家炖烫喝。但现在,能看到的都是养殖的青蛙,我们的餐桌,一筷下去,能吃得到的,都是些加上生长激素的养殖食品。人类的贪婪把大青蛙都消灭了,就剩下这些小青蛙了。这种小青蛙非常小,个头还不到小指头大小。他们在田间跳来跳去,皮肤又和地面颜色和青草颜色相近,所以很难找得到镜头,才对准,一不小心又让它跳走了。

青蛙的眼睛对移动的东西很敏感,但对静止的东西却视而不见。我还小的时候,比这种稍微大点的青蛙特别多,一到晚上就“呱呱”地叫个不停。我们当时家里养鸭,鸭子特别喜欢吃青蛙和蚯蚓。蚯蚓是要晚上到沙滩上去捉的。我们提着手电筒或者马灯,然后小心翼翼地到蚯蚓聚集的地方去找。

晚上在带湿的沙滩上,蚯蚓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从洞里偷偷地爬出来,探头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一旦听到响动,它们就会迅速地缩回洞里。所以捕捉蚯蚓的时候,走路是要小心翼翼的,慢慢靠近蚯蚓然后伸手拉住它的头,将蚯蚓提出来。

而捕捉青蛙却另有绝活,得先做一个塑料袋,袋口用铁丝打圆撑开,留下一个直径四五寸见方的口子。并将多余的铁丝圈起,做成一个手柄。然后,再用一根小棍子(多半是竹棍子),弹性较好的,一头系着一根缝衣线,另外在线的一头系住一条青蛙腿,然后手提棍子的一头。黄昏的时候,我们走到田间的沟边地头,在草丛茂盛的地方,将那只握棍子的手不停地抖动着,那条青蛙腿就像飞动的昆虫舞起来,青蛙看到了,就会跳起来咬住它。当看见青蛙咬住蛙腿之后,稍稍用力一提,放入塑料袋里,青蛙就被捕了。用这种办法钓蛙,一个傍晚可以钓好几斤活蹦乱跳的青蛙。

这里的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村头厝尾到处都是果树。而最为显眼的,是龙眼树。今年的龙眼生得很密,是个大丰收年。但可能因为雨水较少,所以龙眼的个头不是很大,有点偏小的感觉,这样会影响到龙眼的肉质。龙眼树的枝头是沉甸甸的,无数铜铃般的果子挂在枝头,在绿色的叶子和金色的果实之间,丰收是一种让人感觉兴奋的和谐。

木瓜也结得一串一串的,那果子还是绿色的。木瓜成熟之后,果子也是金黄色的。但这个时候的木瓜,个头还不是很大,不是很成熟,所以它们的果子是绿色的,它们正在等待着成熟的完美。当我举起相机的时候,中午的太阳从木瓜叶片穿过,照到我的脸上,脸上,依然有一种热烘烘的感觉。我擦一下汗水,继续往前走。

随处可见的瓜果在房前屋后不断展开,中秋不但是绿色的,是丰收的,还是鲜花色彩多的季节。丝瓜攀越上了围墙的栏杆,把花和果实都送到上面,自然而美丽。白色的瓷柱,绿色的叶子和绿色的果实,还有黄色的花朵。在另一边,南瓜绿色的叶子和黄色的花枝,在猪舍边的地上,占据了一大片地方,随处可见大如盘磨的瓜果,在瓜叶间若隐若现。

相对于南方沿海来说,秋天依然是花开的季节。除了瓜果之花,还有无数的菊花,以及各种各样的五彩缤纷的花卉。这些花散落在各个村头厝尾,这一簇那一堆的。红的如火,粉的如霞,白的如雪,黄的如袍。虽然这些花都是在午后拍的,有点枯萎,但却依然美丽,依然令人兴奋。

所以我常想,光是从平静中享受秋天,已经足够让你陶醉了。更何况当你身处在农家田舍,思想上过着一种田园生活,你就会想到人间的幸福,其实就在这绿水青山之中。世界是喧闹的,而且世界总是在喧闹中找到文明,我们无法规避喧闹,却能选择幸福!幸福是一种宁静,一种温暖的和谐之美!而这种温暖却是这些稻草的绿色,果实的金黄,花卉的缤纷色,牲畜的自在,人们的相亲……

所以,这个月圆的故乡,秋更美……

关于故乡的文章6:青瓦上的故乡

文/王琪

我常常凝视那些乡村屋顶上的青瓦。光阴的水中,一间间覆盖着青瓦的老屋,犹如一条条长满鱼鳞的游鱼,静静地漂浮在时光的河流中;又如一册册摊开的线装古书,写满故乡的心事,默默地铺展在蓝天白云之下。诗意而古雅,宁静又闲适。然而,这种青瓦黄泥墙,绿树村边合的盛景,现在却渐渐地淡出了我的视线,只化作一团浓得化也化不开的乡愁,萦绕于胸,挥之不去。

青瓦是历史中一张发黄的名片,时光中一瓶陈年的老酒。据说它从西周开始零星出现,至东周广为使用。从帝王将相的豪华府邸,到平民百姓的简陋屋舍,从气度庄严的宫殿寺庙,到繁华绮丽的茶楼酒肆,都有它的身影出没,俨然古代建筑中一位不可或缺的谦谦君子。我的家乡甘谷,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华夏第一县之称。自从人文始祖伏羲在这里点燃了文明的薪火后,就一直没有熄灭过。一方水土,孕育了优秀的儿女,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秦砖汉瓦”作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在甘谷同样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尤以新兴镇土桥村生产的砖瓦脊兽最为出名,自古就有“砖瓦名三陇,脊兽誉九州”的口碑。

我从小对青瓦情有独钟。不是因为它的美丽,而是因为耳鬓厮磨,日久生情。那时乡下的世界,就是一片瓦的世界。住的是瓦屋,用的是瓦灶,吃饭用瓦碗,盛水用瓦盆,提饭用瓦罐,玩得最多的也还是瓦渣。儿时的我们没什么玩具,村子里最多的是石头瓦渣。于是就地取材,四五个小伙伴凑一起,在地上画一个形似单元楼似的方格子,玩一种叫“跳房子”的游戏。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一种叫“泥哨子”的瓦制小玩具,我们叫它泥响响儿,有小人形,也有小动物形,造型奇特,吹起来,响彻云霄。空旷的童年里,也便有了音乐的装点。

犹记得,在老家庄背后的堡坡下,有一处烧瓦的瓦窑,至今遗骸犹存。若干年前,就在这个瓦窑前,一个少年,曾经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望着泥土如何在熊熊的炉火里,一天一天变成青瓦。那一刻,他仿佛听到了泥土在火中的呐喊和嘶鸣,就像听到乡亲们收割麦子时,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声吼唱秦腔的声音。火里淬过,水里浸过,泥土转世成了青瓦。之后,这些青瓦,被一些五大三粗的汉子,或以肩挑,或以车拉,运到新修的院子里或寺庙里,一片一片地盖上房顶,成为新房或寺庙。从此,坚守就成了它的职责,守望就成了它的使命。瓦在寺庙里的青瓦,梵音冲洗,香火熏染,自有一种隔世的寡淡,世人只能报以仰望的姿态和朝拜的心怀。而瓦在农家小屋上的青瓦,瓦楞间长着纤细的小草,蹿着幽微的炊烟,瓦脊上走过鸡,也跑过猫,有一种尘世的烟火气息,也让人觉得温馨和亲切。但不管是寺庙上的青瓦,还是农舍屋顶上的青瓦,日子久了,就都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最终幻化成游子心中的一片乡愁。

在一些浅淡平常的日子里,我常常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来读,书中有故乡的人事,故乡的风情。四季在转换,昼夜在交替,而青瓦也在晦明变化中呈现着不同的色彩和精神。春天里,万物都是新生的,连青瓦也显得新鲜生动,像一排排刚打捞上来的鲢鱼,摆放在屋顶展览;夏日炎炎,青瓦沉沉,它们固执地匍匐在烈日下,守望晚归的亲人,放学的孩童;秋风徐来,秋阳高照,乡村的屋顶也会成为晒场,青色的瓦片上,晒着红色的辣椒,黄色的柿饼,一幅绚丽多姿的“晒秋图”,煞是好看。冬日里,风雪交加,寒气袭人。那些屋顶的青瓦,更像我的亲人和邻居。一片青瓦抱着一片青瓦,相互取暖;一排青瓦挽着一排青瓦,迎风傲雪,让人心生感动。

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看雨中的青瓦。下雨的日子里,坐在一间瓦屋的屋檐下,看另一间瓦屋的屋面,别有韵味。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地品味故乡的味道,静静地聆听雨水的故事。雨从天空来,拍打着青瓦,溅起的水花,犹如一树树白色的花朵,又如一朵朵童年的梦想,盛开在眼前;雨水顺着瓦楞流淌,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亮银亮的雨线,打在院中的滴檐水窝里,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好似奏响了一曲故乡的山歌;透过朦胧的雨雾,我看到了青瓦上的青苔和瓦楞间的瓦松,我也看到了青砖黑瓦的家和宁静安详的故乡。这样的时刻,让我的内心充满幸福和快乐。我相信很多人心中的家园,就是一处青瓦覆盖着的老房子,以及屋檐下的木格子的窗棂,木门边的农具和草帽,墙壁上挂着的辣椒,堂屋里摆放的神主,这些朴实的记忆,不但沉淀成了家的温馨亲切,也沉淀成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融入每一个游子的血液中。

青瓦上的故乡,是童年的梦想,是母亲的叮咛,是袅袅的炊烟,是婉转的鸟鸣,是一片醇美的乡情,更是一杯浓浓的乡愁。然而,如今,老家村子里的青瓦房只剩下几家,都是老年人住着。小楼多了起来,个个楼高院深,摒弃了古老遗风,已找不到一丝故乡古村落的优雅和平实。那些青瓦覆盖着的土屋,低头不语,静默不言,闲看人间风雨。但在我的眼里,青瓦上的故乡,是一张永恒的怀旧面孔,是一首不变的思乡恋曲,是最柔软的乡情,也是最硬朗的风骨。

关于故乡的文章7:留在记忆里的渡口

文/王昆

故乡坐落在淮河下游的平原上,是个平原村落。她位于江苏省泗洪县南端的四河乡。四河顾名思义就是四面都有河流环绕,东面和南面频临淮河,北面和西面依偎淮河的支流——怀洪新河。因此,我的故乡被乡亲们形象地称之为四河里。从空中俯瞰,故乡犹如一个巨大的盆子浮在水上。

是水滋养了故乡的土地,是水滋养了故乡的人,环绕在故乡的河流,改变了故乡人的出行方式,那就是船,渡船便成了故乡与外界联系的特殊纽带。

在我的记忆里,被水环抱的那十多个自然村落,几乎每个村庄都在临近的岸边建起了码头,再用船对外交往,这就是所谓的渡口,渡口成了故乡人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符号。

码头的设施很简单,就是在岸边选择一块地段,用一些砖头或者石块铺垫而成,相当于在河的岸边修筑一块简单的护堤,只不过坡度大大减小了,主要是便于人和板车的行走。顺着护堤采用同样的方法,修筑一条宽约五米,长约十几米的坝堤延伸在水中,这样不仅上下船方便,而且船也不会被搁浅。

渡船则是由木头制作而成,结构简单,由单人双桨摆渡。由于是人力操作,渡船一般不会太大,一次只能载15人左右过河,遇到风浪较大的天气,就会“渡口水流急,回船不自由”,故载客量自然要减少,减少到与船夫的体力相匹配。

记得我时常跟着母亲乘渡船到集市去,母亲把自己种的蔬菜和母鸡下的蛋拿到街上交易,然后购置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村里人称这叫赶集。

跟母亲赶集是件快乐的事情,因为每次到集镇上,母亲都会买几根油条或者一角钱能买十来个的纸包糖块给我,虽然现在看来微不足道,可那时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算是奢侈的了。

有时,我和姐姐只能轮流跟母亲去,每当姐姐和母亲去的时候,我就盼望着她们早点回来,还时不时的跑到坝堤上,向着集镇的方向望去,就是希望能早点吃到母亲给我买的现在看起来似乎是垃圾食品的那些奢侈品了。

后来,母亲将我送到河对岸的一个中学读书,由于条件所限,只能早出晚归,中午在学校带一顿中饭,其实中饭也是由母亲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米、盐、油、萝卜丁放进饭盒,由我带到学校的蒸笼里蒸煮一下,基本上属于自备。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每天来回两次乘着渡船从那条河上经过,对流淌在故乡身边的这条河流才有了最初的认识。

那时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都是晴朗的,每天都能顺顺当当地过河,因为这样,我们这些早出晚归的孩子就能准时赶到学校。可往往事与愿违,遇到刮风下雨天,开船的时间自然推迟,碰上雾天,本来十几分钟就能划过去的,则需要很长时间。记得有一次,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船在河中央转起了圈圈,真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感觉,等到快靠岸的时候,才发现又回到了原点,一船人被弄的一头雾水,好不郁闷。每当遇到这样的天气,老师都不会怪罪我们,还抽空将我们落下的课程给补上,真的很感激学校的这一善举。

我也时常被河岸的风景所吸引,喜欢看河对岸的景色,看绿意盎然的树林在风中摇摆,看垂柳披着长发倒映在水中随波逐流。

我喜欢看水鸟张开轻盈的翅膀在水面轻轻地划过,看燕儿在水面翩翩起舞,看从湿地飞来的苍鹭在头顶上略过,看鸽子在水中变换着阵型和留下的倩影。

我喜欢看朝霞掩映的水面上荡起的涟漪,喜欢看在朝霞中行驶的渡船留下的波痕,喜欢看船夫那刚劲有力的舞姿,喜欢看乘船人在晚霞中露出的一丝笑容。

在渡口等船的小憩中,我喜欢听乘船人讲述的那些农事,喜欢听南来北往的人们讲述着各自的经历,这些经历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可谓是五味俱全。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渡口也在悄无声息的变化着,渡船由木船变成了水泥船,机器带起了人工,载客量增加了几倍。后来水泥船又被体积更大的轮渡所取代。在经济的浪潮中,在人民生活的需求中,渡口最终被一座雄壮的大桥所取代。曾经承载着我童年时光的那个渡口最终从故乡人的视线里消失,成为一个特殊的符号留在故乡人的记忆里。

关于故乡的文章8:故乡那棵核桃树

文/张伟锋

很多年以前,故乡仅仅只有一棵核桃树,而且是铁核桃,在取核仁的时候,要用铁锤才能砸开。

在我成长的记忆里,核桃与我的生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一直以来我对核桃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与核桃有不解之缘,和家里的穷困是分不开。在我还很小的时候,二姐就患了白血病,父亲和母亲带着二姐四处去求医,本来家里就困难重重,入不敷出,再加上昂贵的医疗费用,家里陷入了极度拮据的困境,就连一毛一盒的火柴都买不起,更别说其他的了。

家里没有煮菜的油,母亲便用家里那棵铁核桃树的核桃仁熬制香油,供家里度过饥荒时期,所以,到现在为止,在我的脑海里,核桃的功用仍然是唯一的,就是用来熬香油。即便现在核桃成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这种执着却从未改变过。

故乡那棵核桃树,是我童年的玩伴。我的童年是孤单的。姐姐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不得不早早辍学,回家放牛。父亲和母亲得带着二姐四处去求医,或是去草药医生那里,或是去各地医院。外公和外婆向来不关心家里的困苦,在家里祸不单行的日子里,不但没有好好照顾家,反而把胳膊往外拐,时常咒骂父亲和母亲。也许因为这样,我早早的陷入了孤独,塑造了现在的忧郁。我的童年也因此和家里的这棵铁核桃树融合在了一起,它成了我童年的忠实玩伴。

记得有次我爬到核桃树上去玩,不小心被马蜂捅了三次,从树上叮滚下来,我疼得大声哭叫,正好这个时候父亲从离家一百公里外的县城回来,向亲戚朋友借钱给二姐治病,母亲就在医院外面带着二姐,等着父亲回去。事情过去了好多年了,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父亲那次有没有借到钱,借到多少,我只知道二姐的眼睛在那个时候一定闪烁着渴望。父亲给我的伤口敷了点盐,便一个人匆匆地向一百里外的县城步行而去。我似乎突然懂事了许多,似乎感觉我和这棵铁核桃树的距离又亲近了许多。确实,现在想想,也只有那棵核桃树能读懂我的心情,也只有它能够在内心深处安慰我,别人永远也不会懂。

父亲和母亲为二姐的病奔波辗转了三年多,父亲的脚因此走出了病,母亲也在这三年里被折磨得不成人样。可二姐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充满鸟语花香的世界,去了另一个世界。母亲突然变得沉默寡语,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她也不再用核桃榨油了,任核桃自由的结果,又自由的掉落。后来,家里要重建厨房,碍于地面的问题,核桃树被父亲用斧头砍倒烧火了,铁核桃树于是在我的生命里就只剩下记忆。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在不断的奔波跋涉,离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可越是离开得远,对故乡越是思念,越是在记忆里,对故乡那棵铁核桃树念念不忘。每当我想起故乡那棵铁核桃树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些陈年的往事,说不出是心酸还是苦楚,但我敢肯定,这辈子我是忘不掉那种滋味的,也忘不掉那棵核桃树,因为在那碧绿的核桃树里,充满了我对父亲和母亲的无限的爱。

我怀念那些在核桃树下拾检核桃的日子,那时的父亲和母亲是多么的年轻。随着年华的逝去,父亲和母亲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常常为病痛折磨而承受苦楚。看看窗外明亮的阳光,又想起那棵在记忆里越来越近的核桃树来,我真希望父亲和母亲能像风中翠绿的核桃叶子一样,一生拥有着甜蜜的微笑,不为尘世的风霜涂抹改变,拥有着真正幸福快乐的日子。

关于故乡的文章9:故乡的打麦场

文/赵攀强

打麦场建在村子中心,可能是方便周围麦捆搬运的原因吧。场子里边是村部的仓库,外边是一面斜坡,脱粒后的麦秸就堆放在斜坡上。

记得那是大集体时代,每当听到鸟叫“算黄算割”的时候,村民们就要开始收割了。他们先是将麦田里的麦子用镰刀割倒,再是用麦秸扭成的“绳子”将麦穗扎成小捆,然后用草绳将若干小捆勒成大捆背到打麦场。

真是收获季节,只见打麦场的四周被一层层的麦捆围得水泄不通,那壮观的场面不由得不让人激动。麦子再多,场子的中心必须留出一方空地,那是安放柴油机和脱粒机的地方。一旦机器开动,那就是昼夜作业,硬是要将场子的所有麦捆打完方才休息。

脱粒后的麦秸,被村上的妇女们一抱抱丢向场旁的那面斜坡上,越堆越多,越积越厚,形成小山。甘肃天水麦积山,可能是受到这种麦垛的启发而命名的吧。

进入秋季,玉米收获期到了,村民们要在打麦场将收回的玉米棒子剥掉外壳,然后由村上分给各家各户,一分就是半夜,甚至是通宵。每到这样的晚上,乡村的山野繁星点点,那不是天上的星星,那是地上的神灯,它们照耀着村民们脚下的路,好将那一笼笼收获背回家。

隆冬季节,打麦场也没闲着,村民们都要聚集到村部的仓库,将仓库的那些玉米棒子进行手工脱粒。村上预留的东西总是那么多,那么好,楼上楼下,地上墙上,柜里柜外,全部是黄橙橙的玉米棒子,又大又长,仿佛进入金色世界,令人眼花缭乱。据村干部讲,先公后私是基本原则,这些留着的,不是种子,就是公粮,或者是储备粮,必须是上好的。

村里大人们在村部剥玉米,孩子们就在仓库和打麦场玩耍。玩着,玩着,聪明的孩子们终于发现了一处游乐园,那就是场旁的“麦积山”。由于经过了夏季的暴晒,秋季的沉淀,麦垛越晒越干,越压越实,风刮不走,雨下不进,俨然成为一座可以遮风挡雨的草屋。那些孩子们就在麦垛的下面挖坑、打洞、修地道,玩做迷藏、打仗的游戏。外面寒风刺骨,洞里温暖如春,藏在里面好像钻进了被窝,舒服极了。

又是一个冬季的夜晚,大人们去剥玉米,孩子们去玩耍。夜深人静的时候,村干部宣布放工,大人带着各自的孩子离去。这时突然听见一连串撕心裂肺的喊叫声,那声音分明是在叫:“小雪!小雪!小雪……”这声音划破寂静的夜空,在故乡的大地上回响,令人毛骨肃然。原来是小雪失踪了,爸妈找不到她了。

村里人素有互助意识,一家有难,八方支援。大家打着马灯,齐聚打麦场,分头寻找。

大约一个时辰,大家在打麦场汇合,毫无所获,于是再次分头寻找。找的时间长了,大家纷纷议论开了,有人说,好像有个扛麻袋的人从村前走过,小雪是不是被人贩子的弄走了?梁姨(小雪的奶奶)吓得流出眼泪。还有人说,看见有一条狗从打麦场走过,现在回想起来那不是狗,是一条狼,小雪是不是被狼叼走了?燕姐(小雪的妈妈)“哇”地一声放声大哭。又有人说,看见两个人偷偷跑到河边,回来的只有一个人,小雪是不是掉到河里去了?梁哥(小雪的爸爸)也忍不住哭出声来。

天快亮了,人还没有找到。有个“小机灵”飞奔而去,不一会儿功夫又飞奔而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找到了!找到了!“在哪里找到的?”这是大人的声音。“在洞里找到的!”这是孩子的声音。“狼洞里吗?”大人问。“不是,草洞里!”说完,孩子在前边飞跑,大人在后边紧追,我们三下五除二拨开洞口的麦草,迫不及待地钻进洞里,小雪睡的正香,这时天已大亮。

关于故乡的文章10:二十年后回故乡

文/田晶祺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就到了2036年。我,田晶祺,成为一家星际连锁公司的总经理。今天正好是元旦佳节,我买了一些火星土特产,开着我的私人星际飞车回家了。

一到停车场我大吃一惊:原来那个只能停十几辆车的小停车场变成了巨大的升降式停车楼,可以停成千上万辆车了。当我从停车楼出来,之前的二层楼房摇身一变成了三四层的小洋楼,并且都是漂浮在半空中,用的还是我精心研制的浮空梯和浮空花园。我还沉浸在好奇之中,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田晶祺!”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的老同学张景尧呀!张景尧现在可了不起哦,是国家队的王牌后卫,今天他们队放假赶巧碰上了!我走过去拍着他的肩:“好小子,都成了足球明星!了不起!”他也拉着我的手说道:“你小子还不是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老板吗,看你们公司研发的高科技产品全国各地都在用呢!哦,对了,我刚准备去母校看看,要不一起去吧!”

在去母校的路上,我发现原来那脏兮兮的马路都变成了一尘不染的钢化路面。到了校门口,我正在纳闷:怎么没有保安呀?谁都可以进出校门,那太不安全了吧!这时一个机器人拦住了我们,向我们问好,请我们出示证件。我们把证件一刷,机器人身上的屏幕就显示了我们的资料:田晶祺,现任星际连锁公司总经理。张景尧,现任国家队后卫,同于2017年毕业。这信息真灵通啊!这时,机器人很有礼貌地请我们进入了校园。

我们参观了教学楼,从窗外往里看,孩子们都端正地坐着听老师讲课!可是我瞅了半天也没有发现老师的身影,张景尧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说:“你再仔细看看讲台上!”哦!这时我才发觉在讲台的角落有一个和校门口同样型号的机器人,只不过太小,我才没有注意到。我不由得响起了20年前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景!

参观完母校,和同学告别,我驾着车回家看望老爸、老妈。他们正在欣赏鱼缸里用DNA复制的娃娃鱼!看到他们生活得很幸福,我心里甜滋滋的。

关于故乡的文章11:月明如洗的故乡

文/谢汝平

一直以来,我想做一个欣赏月光、懂得月光、爱惜月光的人,可似乎并不容易。其实,不管离家有多远,不管离家有多久,心中总有一个角落安放着故乡。不管周边如何黑暗,不管前路多么坎坷,故乡总处在一片光明之中,这样才能看得清故乡的一草一木,才仿佛没有离开故乡。这是月亮的功劳,每个人都有一个月明如洗的故乡,既清澈又明亮,既圣洁又亲切。

故乡越来越旧,但有月光的洗涤,在每个人心中,却越来越干净。就连晴天里的浮尘,雨天里的泥泞,陈年里的往事,邻居间的鸡毛蒜皮,都洁净得如同一幅纤尘毕现的油画。许多人并没有作画的技能,但月光把故乡画在每个人的心中,那是最动人最亲切的场景,胜过价值连城的世界名画。今夜的月光,不一定还是昨夜的月光,但却把故乡画下来,成为永远的故乡。

月光普照的夜晚,人们在思念故乡,故乡也在思念着远在千里的亲人。这是月光的特性,每一回深情的凝望,都会经过月亮的反射,以月光的形式,到达心中挂念的故乡。故乡有亲人,故乡有旧物,故乡有熟悉的往事,故乡有难以舍弃的情感,这些都被投射到月亮上,让流浪四海的游子,找到心灵的慰藉。每个人的故乡不一样,但每个人的故乡都亲切无比,故乡在心头的地位,不亚于功名利禄,不亚于锦绣前程。人们可以失去前行的目标,却不能丢掉身后的故乡,这得感谢月光,将越离越远的故乡不停擦洗,才会清晰如初。

月光也许只是一种天然的修辞手法,比夸张收敛,比比喻恰当,比排比更有力量。月亮每天晚上都作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故乡是其永恒不变的主题,每天晚上读读月光,都会令人神清气爽。有人曾质疑月亮有什么用,仿佛除了一点点月光就再无用处,却不知月亮是每个人的精神寄托,是每个人的情感纽带。如果没有月光,很多人再也忆不起远方的故乡,再也找不回心中的往事,身处外乡的人,也许可能有当地的户口,却很难有异乡的情感归属。没有月亮,心里将永远黑暗,心田会杂草丛生,心房里会肮脏龌龊,这绝不是小事,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想都觉得可怕。

好在,不管月亮受了多少冷落,遭了多少委屈,总是对我们不离不弃,月光的忠诚度胜过任何海誓山盟。只要在寂寞的夜晚抬起头,就会看到恬静平淡怡然自得的月亮。月亮的这种心性,没有人能学得来,月亮宠辱不惊的心态也没有谁能做得到,也许这才是它千万年保持明亮的原因所在。从科学的角度,月亮是接受了阳光的照射才能明亮,但月亮并不自私,它把有限的光反射到地球黑暗的角落,让多少人走出困惑走出困境,这是令人钦佩的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月光如水的夜晚,我也在洗涤心灵。月明如洗的故乡,我又恢复到儿时的模样,有着月亮一般的纯真。

关于故乡的文章12:心灵深处是故乡

文/赵德忠

故乡的容颜是我最深的眷恋,无论走到何方,都让人难以忘怀。而乡愁,也成为一首写不完的诗,总让人思绪如潮,故乡,是一支永远唱不完的歌。

故乡,是我少年时极想逃离的地方,而在年过半百时,又成为我想到又无法回去的地方,这就是乡愁,也是故土难离的一种情伤,更是一段无法消失的难忘岁月。

离开故乡已近40余年,那时的离别,只为寻求一条求知之路,更是想摆脱童年那段苦难的岁月,谁知这一走,却让我走到了不惑之年。回想起故乡那些憨厚而又老实的老乡,还有儿时的伙伴,至今历历在目,不经意间把那段苦难的童年旧梦唤醒,也更让我这个久别的游子渐渐的湿了眼眶。偶遇回乡,远远望去,思绪立刻把我带入童年的回忆中。看到眼前曾经有着人间烟火的老屋,从老屋的迹象中,也让我读出几分沧桑和凄凉。

故乡,就像母亲一样,是那么的亲切,它总能给人带来温暖,总会带给远离故土的游子刻骨铭心的思念,那是岁月留下的一瓣心香,有讲不完的诸多故事,它用苍茫的身体收纳了我出生就开始发生的一切,还有年迈的父母和兄弟们。故乡虽然不语,却把一切悲欢离合藏于怀中,在四季花开中流转,在花开花落中上演人间的喜怒哀乐。

故乡,最贴近大自然的胸膛,有着最苍茫的精神力量,粗犷而又狂劲!是一卷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曾经,故乡以一种氤氲的姿势站在我的记忆里,也从未有过太多的浪漫。只知道,在放学以后沿着崎岖的山路,顺着家的地方行走回到成长的小屋,困倦时,可以安心地躺在让你休息的地方,那便是家。还有朝夕相处,有着博大胸怀、慈祥与大爱,像水一样柔韧的母亲。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再苦再累母亲都自己扛着,用弱小的身躯和顽强的毅力支撑起这个家,那一幕幕情节,时刻缠绕着我的灵魂,让我一生无法忘却。那时家境虽然艰苦,但从未看到母亲脸上的伤感。这,就是一个伟大母亲的坚韧。

记得我在上初中的时候,由于交不起学杂费,学校多次让我退学,母亲得知情况后,心在泣血流泪,但总是打起百倍的精神,将悲伤和痛苦埋在心底,用温暖的怀抱搂着我,用粗糙的双手抚摸着我,那时我虽然不能懂得母亲的苦楚,但从母亲的眼神中,也能感受到一颗慈母般疲惫的心,她用母亲的大爱撑起一片天地。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寻求帮助,艰难得让我完成所有的学业。如今,我实现了母亲的愿望,离开了大山,离开了那条无数次穿梭的崎岖小路,奔赴到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工作,可心里还是挂念童年生活过的故乡。

故乡存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即使生命的最后归宿,依然是魂牵梦系的故乡。在外多年的打拼,离开故乡进入城市生活的这些年,我一直不知道是把自己归入城市一族还是乡村一族。我,既渴望乡村的自然,也期盼城市的奢华,在乡村小道上接近充满泥土的气息,而置身在城市的喧闹与繁华之中时,都会有一种莫名其妙地烦躁与恐惧。所以,记忆中故乡是我永远无法走出去的围城,更是永远无法忘掉的根,她陪伴我度过漫漫岁月,成为我生活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故乡,是游子前行的灯塔,是迷失方向的导航。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份情感愈发浓郁,像一坛陈年老酒,越发弥香,久远馥郁,回味无穷。正如费翔歌中所唱:“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乡之路是那么漫长,而故乡依然一如既往,存放于久远的记忆中,让我深深的思念和留恋。

故乡情,不管是浓是淡,是苦是甜,但生活的五味杂陈都蕴含在流逝的岁月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整体推进,国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精准施策,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故乡的面貌焕然一新,现代化设施应有尽有,街道整洁、宽阔、平坦、村村道路畅通,户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各种品牌的私家车来来往往。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故乡,一定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美丽富饶。

美丽的故乡,如同我的母亲一样,是她用一草一木在哺育我成长,每次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脸上的笑容,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大自然中绽放,而这些幸福指数都来自国家好的政策惠及于民。愿故乡的亲人,借着改革发展的强劲之风,在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共同富裕的同时,继续沿着前辈未尽的事业目标,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岁月打磨的不是梦想,也不是信念,更不是梦中的泪痕。打磨的是游子登高望远,无法穿透千山万水的眼睛,传递的是不变的乡音和纯朴,同样也装满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与祝福。然而,远离故乡的游子,站在城市喧闹的街头,没有故乡的风与花,闭上眼睛感受家的温暖和童年的趣事,还有那寂寞的早春带来的阵阵清寒,是这种浓浓乡情,悠悠情思与我血脉相连,一同打入我的行囊,相伴我四海为家,并成为游子的共同牵挂和割舍不断的情结,又如同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谣,一个永远无法终止的梦。故乡,一个久久不能抹去的记忆,那里留存着厚重的感情和童年的记忆,纵使你千变万化,永远不变的五彩童年梦,是留在心田的根。

关于故乡的文章13:月是故乡明

月出东山,日渐圆润,大街小巷一盒盒包装精美的月饼告诉我,中秋节快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游子来说,团圆的节日里,心情总是有些复杂、异样。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平日里只适合浅尝低酌,意味淡淡,乡思悠悠;但每逢佳节时分,却总是不由得让你酩酊大醉,感慨万千。乡思入心,乡情入骨啊。那份思乡的情愫啊,怎么能用语言表白得清。

“菊黄蟹肥秋风凉,酒美肴佳明月光。又是一年佳节至,几多游子梦故乡”。对着渐渐浑圆的月亮,在淡淡的乡愁中,我胡乱吟出这首小诗来。语言在浓浓的乡情面前总是显得很苍白,很无力,也很无奈。但是,我有什么办法,什么方式表达我的那一份心情呢。

此时的故乡又到了“明月别枝惊鹊,秋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了的时候吧。我知道,我怎样的思念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也同样惦念着我。是啊,哪个在外的游子何曾不是让故乡的亲人们牵肠挂肚,夙兴夜寐的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别细细缝,意恐迟迟归。”这其中所包含的拳拳的慈母情怀,所蕴涵的切切牵挂之意,所欲表达的人间真情,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会得出的。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乡愁,是一种国家情怀。”把一种亲人之间彼此牵挂的情感上升到人家大爱层面,上升到有关家国的意义上,可见乡愁在凝聚中华民族方面不可或缺,意义深远而重大。世界上,还有那一种情愫又能担当如此重任,获得如此殊荣,让十三亿的炎黄子孙不约而同、毋庸置喙地高度认同呢?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年轻时读余光中的这首小诗,总认为诗人有几分无病呻吟、故作多情之意。年轻的时候,做过许多离家去流浪的梦,自由自在,走遍天涯,阅尽人间春色,纵览大好河山,那是多么美妙,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但是,当有朝一日自己真的走出了家门,离开故乡去闯荡的时候,才知道诗人内心的那份苦涩与牵挂。少不更事的人,都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去欣赏世界各地的风景,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但是,当自己真的长大,真的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或淡淡,或浓浓的乡愁乡情把你浸润,你氤氲在思乡的情感中度过一年又一年。

明月千里寄相思。面对着这一轮明月,我们有太多的祝福的话要对亲人讲,有太多的思念之情要对亲人诉。然而,关山万里,山隔水阻,有许多时候我们只能让明月作为特使,拜托它转达我们深深的相思。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到中天,更加明亮,月亮里的桂殿兰宫似乎也张灯结彩,准备欢庆这隆重的节日了。远方的游子啊,对着月亮许个心愿,让月亮之神把我们的情意送回故乡,送到亲人们的心上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于故乡的文章14:柳溪情

文/王星超

故乡有一条蜿蜒的小溪,溪流两边栽植着成行的柳树。柳树傍着小溪,一年四季,潺湲的小溪载着柳枝儿的眷恋,一路欢欣,浅吟低唱。

雨水过后,大地回春,万木复苏,鹅黄嫩绿的柳枝纺着柔韧的丝线,伴着清澈的小溪,激活了春的灵感。

春天里,借着柳木的绵软,用其做圈椅、靠椅、躺椅,或用其枝条编织柳条筐、柳条篮,既光溜又耐用。再者,捋下鲜嫩的柳芽,放入热水锅里焯一下,捞出后再用凉水浸泡,之后加入调料做凉拌菜或包饺子,别具一番风味。

吹面不寒杨柳风,青草萌生,牛羊欢跃,活泼欢快的少年从柳枝上拧下一管柳笛,发出清脆婉转的韵律,笛音蕴含柳之清馨,似一支支田园协奏曲,在故乡人的心扉荡起层层春意。

金线倒垂的柳丝,吻着欢畅来去的小溪,惬意地微笑着。小溪流撩拨着柳枝柳叶儿,欢快地流淌着,满怀欣慰。小溪里光滑的小石头、碎沙子,如灵动的珠玉,如墨点的小蝌蚪和游弋的小鱼虾,如欢快的小精灵。在小溪边有一群淘菜、洗衣服的姑娘、少妇,汩汩的溪流载着她们温情的笑语和美妙的情思,奔向远方。

柳丝儿飘飘,小溪流潺潺,如诗,如画,如一支不老的情歌,常唱不衰,又如一派迷人的风景,绚烂在故乡人的心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