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文章

请欣赏独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独处文章1:能独处善分享

文/王国梁

作家村上春树说:“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我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

独处如饮佳酿,其中妙处只有自己懂。我觉得独处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审视生活、反省自己和享受孤独的能力。独处的时候,直面自己,直面内心,可以用最舒服的状态来面对自己,所以最放松、最自由。有的人在这种放松和自由中,思想得以丰满,灵性得以释放,因而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

而有的人缺乏独处的能力,他们害怕独处。每当独自一个人时,他们就会感觉被全世界抛弃,一个人的世界等同于一座孤城,寂寞苍凉。如果不与谁说上几句话,他们会觉得自己成了哑巴,一切都静下来对他们来说是快要窒息的氛围。我觉得,其实这种人最孤独,他们害怕面对自己的孤独,所以拼命用热闹和喧嚣来掩饰。他们喜欢高朋满座,喜欢笑语喧哗,但盛宴之后的落寞却让他们无法承受,所以他们宁愿用一场又一场的喧嚣来塞满生活。

人还是需要独处能力的,既能欣赏繁花满枝,又能欣赏落红满地,能承受繁华也能享受孤独。没有享受过孤独,人就永远只是世界的附属品,随波浮沉,人云亦云,而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和独立思想。

诗人济慈说:一个人,看着一朵花慢慢地开放,是一生最大的幸福。独处之妙,需要一个人细细体会。美国作家、哲学家梭罗,为了自己的信仰,28岁时来到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他在那里住了两年,过着劳动与学习的生活。隐居瓦尔登湖期间,梭罗在湖水、森林、月光、鸟鸣的世界里,静静地思索着人类应该有的生存状态。梭罗说:人在孤身一人的时候是最不孤独的,因为只有在这时候他才获得一种大自在。梭罗在独处的岁月里,创作了《瓦尔登湖》等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

我以为,其实独处也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人群,融入世界。比如梭罗,他在独处中创作,是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传递他的思想,与人们分享他的所思所感。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与世隔绝,完全脱离他人。古人隐居山林只是远离官场,并未脱离人群。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尚且需要一个星期五的陪伴。所以,我们能独处,也要善分享。美丽的风景,如果你一人独享,就会觉得逊色许多。独特的思想,如果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分享,你一定会感到更快乐。我们终究是社会的一分子,需要融入人群,很多事物和情感都需要有人来分享。

作家在独处中默默创作,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然后用作品与读者交流,这也是分享的一种方式。思想的火花闪烁出来,灵动的思维跳跃出来,一定有与人分享的欲望。如果无人分享,再好的作品也形同枯木,无法焕发生机。作家深谙这样的道理,无人分享的思想只是转瞬即逝的浮光掠影,而有人分享,一切就可以落地生根了。

凡俗生活也是如此,没有人可以绝对独处,独处只是为了短暂停歇,以便更好地重新进入人群。独处是一种能力,分享也是一种能力。当你品尝一道美味的菜肴时,当你看到绝美的风景时,当你听到一首堪称天籁之音的曲子时,都会有与人分享的欲望。有人分享,一份快乐就会变成几份,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既有独处的能力,又善于与人分享,如此,人生才算得上完整。

独处文章2:独处总是挺乐呵

文/物语老竹

“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一直觉得,耳熟能详的这句亚里士多德名言,像是一句多余的废话?多余了。心里缺了满足的人,如何又能真正幸福得起来?

这样也想很满足,那样也想很满足,犹如猴子掰玉米似的,实实在在却很容易成了样样都失了满足地迷糊找不着了北。会是个啥滋味儿?失望失落缠身,犹豫纠结不断,郁闷烦恼多多……

家人曾不止一次地对偶这个长期三点一线、几乎没啥朋友、不爱走动亲戚、常常独自在家都还一直会乐呵呵的性情吐槽:

一个没啥生活情趣的人!

有时出言程度重一些时,甚至还会说:

六亲不认!缺少亲情和感情……

不以为怪。常常就只笑笑了事,并不予搭腔反驳。

不以为怪的言下之意是:yes!但很清楚对话并没恶意。

不过,这yes也会带着些不那么yes的。毕竟独处过活也挺乐呵的,与生活情趣甚至亲情、感情等实在说不上会有必然的相干!

倘没情趣、没亲情、没感情、没感受、谁也不认,焉会有乐呵?

满足;实可谓是在情趣、亲情、感情、感受、认知上的知足。

话又说回来了。一个人咋过活才会觉着乐呵呢?人与人不同,见仁见智。观察周遭,发现不外乎主要两种基本形态——

一种是既能独处过活也挺乐呵,又能与人相交也乐呵;只不过是在希冀安然基础上心里暗存着芥蒂:与人交往宁缺毋滥,但凡觉着不合适不舒服,宁可独处呆着也谢绝去与人没啥意义地凑热闹。

想来也该是这样。眼不见心就不易烦;话不投机半句都觉多……

再一种是极热衷于与人交往应酬,并对此形成了一种生活依赖;几日甚至一日只要缺了与人交往应酬,就像丢了魂似的不知该做啥好,甚至还会心怀恐惧样地整日如坐针毡,整个缺了乐呵。

当然,后者也并非是在与人交往应酬中一定就会有真正乐呵的。通常多会是企图以此冲淡缺失了乐呵的忧烦,借凑热闹去假冒伪劣地乐呵一阵——常喜欢闹腾到深夜迷醉后方归,多是如此……

幸福只属于那些感到满足的人。而这幸福满足的真实体现,无非就是发自心底的毫无压力、极少忧烦、倍觉轻松的乐呵。

不过不管别人咋去嗜好,自己反正是对独处呆着心里从没有过抵触;相反还时常都会觉得挺自在、挺充实、挺乐呵的。

说实在的,一直都很认可诸多成年人的心理个性及心理习惯都系自少儿时期奠定的基础这样一个研究论断。

譬如一位很多年的老同事,一直都很喜欢大碗吃面;一大碗面端到跟前儿,就仿佛山珍海味一般,吃得那叫狼吞虎咽、津津有味儿……

这面条有啥吃头啊?竟情有独钟地这么夸张!

细一打听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人在少儿时期家中困难,能吃上碗面简直就像过大年一样;经常看到他人吃面时都会口水直吞。就此暗暗下定了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大碗吃面!

其参加工作领到了平生第一次薪水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面馆痛痛快快吃了两大碗面;直到感觉撑到喉咙眼儿了为止……

同样的道理。少儿时期,恰逢动辄就可能株连九族甚至株连熟人那样一个年代。父亲莫名其妙被人给收拾了;自然年少的偶那时走出门去,通常除了屡屡遭遇唾弃白眼之外,是无人敢与搭讪甚至擦肩而过连正眼儿都不敢瞧一下。

无论家里的亲戚、父母的曾经友人、还是自己挺要好的伙伴,尽数都像瞬间蒸发了似的,很难再见得到人影——远远就像看到了瘟神般早早赶紧避开。

年幼少不更事,自然不会有此时会被人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的体验和感受;但耳闻目睹感觉父母是遇到了的……

心里很想有个人没事儿时能一起聊聊天、说说话;只可惜是白日做梦。经常饭后一个人在大马路上走着,脸上一直挂着微笑,热诚希冀着能遇上个散步的熟人微笑着跟自己打个招呼;结果总是失望。

好心人也有。遇见时均形同陌人;但会在擦肩而过时像个地下工作者那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塞到你手里张小纸条。过后打开一看:很同情你们!

心里顿觉无比温暖和安慰;然无论别人再怎么好心,也不敢随意与你打招呼以至搭讪攀谈啊……

自这少儿时期起,心里算是真正尝到了世态炎凉滋味儿;也明白了究竟为啥古人要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在你好我好大家好彼此相安无事的时候,亦即在你根本无需什么人来给予同情和安慰的时候;六亲,那的确是亲!什么样的亲情、感情、友情等等等等,全都不算个事儿。

而当你遇到点祸事儿、最巴望六亲也最需要亲情、感情能给予同情安慰的时候,身边还会有谁?唯剩下的,多都只能是去自己充当自己的救世主……

看透了。没啥意思。但凡势利了的,再热闹也没啥太大意思!

那些没啥意思的东东,何苦还要为它去淘神费力、劳民伤财?无非是多此一举,没啥意义;甚至会是自讨没趣。

自那时起,便渐渐开始喜欢上了清静;喜欢享受一个人呆着的自在安逸;喜欢把独自的时间安排得来满满当当的……心里不失乐呵。

日前曾突生一悟:淡我之我更自我。

太我了反倒就没了我?无所谓我不我的,反倒最自我?

总觉得那些外表甚像是很“我”地在可劲儿凑热闹、喜闹腾、重聚会、玩浪漫的,其过程实质都系是丢了自我;身入其境,不去着力着顾他行吗?不可能的。

一味只去用心在意顾他去了(想要他能在意自己,实质却是自己一直都是在一味都在顾他),甚至没了主心骨地围着他人态度这根指挥棒不停地转;强装笑脸,没话找话,言不由衷……挺累挺憋屈的!

不太在乎我的我,也可以说是扔了我这个面子的我,才会最自我;过去过来的,全是真实并不带一点儿勉强和水分的我。不必去看谁人的眼色言行,不会受到任何一点儿外来搅扰,更不至于会被自己本不情愿交往的人在无形之中加以左右甚至控制;多我啊?

淡我之我更自我。自我之我不缺乐呵。

很显然,这种更自我的我的出现,通常都只能在完全真实并不带一点儿勉强和水分、不会受到任何一点儿外来搅扰的轻松惬意的情势下,方才会很自然地现身……

“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

觉得叔本华先生对世事是看得挺透的?他的这段箴言,可谓道出了究竟啥才是幸福感受的真谛。

读着他的那篇《独处的自由》,心里自然而然地就顺遂着去划出了几道真正是在自由着的认知主线——

——喜好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

——每个社交聚会一旦变得人多势众,平庸就会把持统治的地位。社交聚会之所以会对才智卓越之士造成伤害,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而这又导致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权利和要求,尽管他们的才具参差不一。

——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于是感觉,《礼记·大学》里的所谓“慎独”,大概仅是针对那些个自控不了独处抑或是独处时会倍觉慌乱恐惧的人说的?对于一些独处照样很乐呵的人而言,会有多少慎或不慎的刻意与必要?

心里没啥不满足的人,自然在独处过活的时候也会挺乐呵的。

这乐呵的根子,还在看透之后的懂得满足、悠然自得;真实且不带一点儿勉强和水分,无需去看谁人的眼色言行,不会受到任何一点儿外来搅扰,更不至于会被自己本不情愿交往的人在无形之中加以左右甚至控制……

如此,真的就算是六亲不认抑或缺少亲情与感情了吗?非也!

只不过是这般人等的认亲重情,重心不在闹腾而在价值;实质是在用心去做一种建立在宁缺毋滥、规避忧烦、且又能无碍安然基础上的更加热诚真切的价值抉择。

不势利但很实在。因为着力于眼不见心就不会烦、话不投机半句觉多的实实在在的宁缺毋滥交往,善于独处时也很乐呵的人通常在心甘情愿地去与他人相聚的时候,同样会不失乐呵;而且能与之相聚的他人,同样也会感受到倍觉真实由衷的乐呵……

独处文章3:静坐心湖边,让生命淡然

文/我很窘迫

独处,是一种真实的美丽。独处时,静美、温馨,随之而来:独处时,贫穷也富有,寂寞也温柔。漫步水边,感受一份清灵;默闻花香,聆听一声鸟鸣;捧一品香茗,在难得的宁静中,去自然中解读生活,放逐心灵;让自己成为一只空灵的竹箫,用音乐来诠释对浪漫的渴求。独处,让生命豁达,让生命淡然,让生命成为美丽的真实。

---- 巴山夜雨

静坐心湖边,把身心默默放逐自然。燃一缕心香,品一盏香茗,听一曲琴音,醉一段幽香的文字!夜色依旧,放飞一只青鸟在岸边的枝头摇曳;豁然明朗的心情,在静谧的天空散落!在岁月的怀抱里,寻找生命的厚度,缘分的深浅!一段旋律娓娓道来,就像一盏醇香的酒,在心湖上缓缓划出一波一波的路,渐行渐远!

静坐心湖边,让灵魂轻轻穿越红尘。今夜,心像一朵素雅的莲,开在碧水盈盈的湖畔;今夜,心像一片殷红的枫叶,飘落在落絮纷飞的心暇;今夜,心像一朵淡雅的梅花轻轻印在洁白的信笺。我是一粒浮沙,飘落在你的心海;我是一缕烟尘,萦绕在你的心际;我是一缕飞絮,飞入到你的梦境。相约入梦,挥动轻纱,一起与灵魂共舞!

静坐心湖边,将思绪淡淡沉寂心底。每个人心上都有一扇窗。有的开着窗,心是亮的;有的关着窗,白天也是黑夜。在阳光中或是在黑暗里,取觉于是否找到了心窗的钥匙,是否把窗打开;拒绝风雨就拒绝阳光,远离伤害却遗失真诚。打开心窗,让友善坦诚温暖的阳光进来;打开心窗,以一颗柔软谦卑的心,便能透过薄雾朦胧,看到五彩缤纷的远景。

静坐心湖边,把岁月刻在路上,感悟着、铭记着。在平淡的岁月里寒窗夜读,崖下栖心,无来无去;在平静的生活中箫中妙韵,枯木寻溪,漫步畅想。一回首就是一个光阴的故事,一抬眼便是一汪清澈的世界。与灵动的自然唏嘘,坐观风云;与纠结的心灵对话,豁达悠闲;在岁月的深处轻点一支红烛,让烛影摇红,守候着一份澄明的心境!

心湖常常因泪而涟漪、荡漾。一滴泪,从眼眶明澈的溢出,便完成了一个炽热的歌唱。无论是谁,只要你选择了生活,便在心底或者脸上选择了眼泪。眼泪,并非脆弱,它能感悟生命,凝聚坚强。它是人生中深刻而惬意的体味,是生活中冷艳而华美的色彩。爱的深浅,泪知;泪的深浅,心知。泪,让世界清晰到模糊;心,在这一刻变得清澈明晰!

其实,生命是一场聚散,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相遇相识,相处相爱,相知相恨,终究曲终人散,众鸟归林;生命是一场戏,我们倾尽所有时间精力、真心真情、欢笑泪水去演绎,终究要落幕;生活是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飞速流淌的是年年岁岁的欢悦与感伤。

守望静静的心湖,用诚心去拥抱生活。你会发现淡淡的生活很纯,淡淡的花很鲜,淡淡的天空很高,淡淡的微笑很醇,淡淡的友情很真,淡淡的忧愁很清,淡淡的孤独很美!

守望静静的心湖,用真心去拥抱生命。我们才能活出一份洒脱、一份从容、一份轻松!让我们永葆一个清滑净透的灵魂,始终微笑着善待生命,享受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在岁月的风霜雪雨中,默默感受生命的悠长,让心境淡然,让生命淡然!

独处文章4:独处的美

文/珊子

独处不是寂寞,不是与世人隔绝,更不是自命清高。独处是一种高远的意境,一种超然的境界,亦或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一种超脱尘世的美。

一个人踏着夕阳的余晖,静静地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欣赏着天边火红的云彩,你会发现生命的真谛,生活的美好,这是独处的美;一个人漫游在花丛中,然后找一个地方慢慢地蹲下来,用心与花儿对话,你会发现原来花也有复杂的感情,这是独处的美。

一个人在静僻的道上走着,你会不由自主地舞动着;一个人卧在草丛中,你会情不自禁地打滚;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一定要想的此刻可以将它们抛在脑后;一个人漫步在晚上凉风习习的校园里,耳边听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张开双臂,闭上眼睛,随着耳边的节奏舞动起来;一个人爬到房屋的最高层,抬着头,仰望灿烂星空,嘴里哼着或快乐或悲凉的歌,感受着生命的奇迹……这些都是独处给你的美……

荒原中的一颗幼苗或许不能如人期望般的长成参天大树,它却为能振奋旷野中孤寂的生命而自豪;雪原上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梅花或许不能如人期望般的绽放成美丽坚强的花,它却为能给单调的色彩增加一抹美丽而自信……

现代的都市,你是否每天都很忙?每天都沉睡在喧哗之中?思想每天处于绷紧状态?两脚每天在奔跑?有没有想过静静地坐着、静静地看着、静静地听着……享受生命感受生活……享受独处的自由,独处的美……

独处文章5:群处守嘴,独处守心

文/净静

纵观古今,成大事者,往往靠的就是一个“守”字。

群处守嘴,独处守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和别人打交道,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沟通交流。

比如朋友间的闲聊、职场上的沟通、饭桌上的交谈…… 与人相处,懂得说话的分寸,真的很重要。

朋友晓晓,跟我讲了公司里发生的一件事。

她说,公司有一位老员工,业务能力比较出众,同事都很喜欢向他请教,总监也很看好他,有意想提拔他为经理。

但是有一天,这位老员工和同事发生了一点小摩擦。本来双方各退一步,事情就能解决了。可谁知,那位老员工依然嘴上不饶人,硬要和对方理论一番,证明对方是错的。 最后,同事低头让步,给他道了歉。

但老员工还是愤愤不平,没忍住吼了一句:“你给我记好了,如果我当上经理,你再犯这种错误就收拾东西走人。”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同事都愣住了。而这一切,也被总监看在眼里。在最后的考核里,虽然老员工表现很出色,但还是被淘汰了。

晓晓说,这件事给她上了一堂课,让她明白了:与人相处,要懂得说话的分寸,不给对方留余地,其实也是在断绝自己的后路。

为人处世,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守好自己的嘴,除了能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人活一世,最难的,莫过于在遭受外界诱惑时,仍能保持一颗简单真诚的心,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

有些人,害怕被别人排挤,所以没有坚持好初心,选择了随波逐流; 有些人,为了急功近利,所以埋没了自己的良心;有些人,为了贪小便宜,所以没有守好自己的诚信,言而无信,出尔反尔。

但到最后,往往输的,就是这样的人。

因为他们忘记了,独处时,守好自己的心,才能真正守好自己的人生。

很喜欢一句话: “坚守原则,就是要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潜藏着的良心,竭尽所能让我们自己的人生问心无愧。”

做人,一定要守好自己的心,成为一个有良心、有善心、有诚信的人。

身边有一位朋友,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她认识的人中很多都愿意和她交心;和她有工作来往的人,也都对她放心,称赞她是一个靠谱的人。

我打趣着问她,为什么你的人格魅力那么高呢?

她看着我,诚恳地说道:“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说什么,守好规矩,做好本分,做到这些,你自然就会和我一样成为讨人欢喜的人了。”

看过一句话:“想要当一位君子,就要学会心口如一,既能守住自己的心,也要管好自己的嘴。”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不是才华横溢、聪明绝顶,也不是能力非凡、勤劳能干,而是能够守好规矩。

群处守嘴,独处守心。

俗话有云:心中有戒,行有所止,要学会律己、慎言、慎行。

守好了自己的原则,才能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一路奔向美好。

独处文章6:我喜欢适时的独处

文/佳心

这世界好像越来越喧嚣,我们淹没在神色匆匆的人海里,像“沙丁鱼”一样挤在公车上、地铁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心中是不是突如其来涌起阵阵迷失和彷徨,甚至时常会有一种“找不到自己”的感觉呢?这时的你,不妨试着独处。

独处,是一场内心对话。避免外界干扰,静心思考。静坐在斗室里、漫步在小道上、平躺在沙滩中……有意识地面对自己,和内心对话。就像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夜》里所说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独处,是一次心灵按摩。人是群居动物,缺乏交流,会造成个体价值感的缺失;而过度交流,又会使人丧失自我,形成人际间的缠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独处是一种心理需求,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人每天都会花一定比例的时间来独处。喜欢独处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时,往往也会处理得更好。验证了朱自清所说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独处,是心理能量的整合。保持开放的心态,可以让我们从身边的人情世故中,获得经验;而独处静思,则可以使我们有机会接触真正的自我,发现并提升内在价值。英国精神科医生安东尼·斯托尔指出,独处对人的创造能力大有帮助。交流和独处相辅相成,才能让内心成熟和强大。

独处,是一轮自我放逐。不是为了逃避,也许只是在一盏茶时间,回到童年某一刻再次欢喜;也许在独自进餐时,审视自己。

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独处,生活在e时代的现代人,独处对身体是一种奢侈,对心灵更是一种福音。当然,独处时,我们必须要有能力调整好心态,并使自己快乐,否则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深渊。

我喜欢适时的独处,更喜欢享受独处的寂寞……

独处文章7:珍惜独处时光

文/一滴水

正如人只能独自进入梦乡一样,每一个人都免不了会有独处的时候,能不能珍惜独处的时光,是一个人懂事或者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能不能利用好独处的时光,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作为一个社会人,与人交往不可避免,与人交往之中,可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分享一些做人的经验,体验一些群处的快乐。但人的一生当中,要学习,要成长,要成功,独处也不可或缺。

其实,独处也是很美的。

独处的时候是最自然的时候。不必看人脸色,也不用给人脸色看,不必刻意化妆虚饰自己,也不必装模作样勉强自己,不必过分压抑自我,扭曲本性去迎合别人,可以做一个最真实最本色最自然的我。

独处的时候是最自由的时候。可以看自己喜欢看的书籍,想自己愿意想的东西,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可以真正自己当家做主人。

独处的时候是最安全的时候。不必担心被骂、被打、被杀,也不必担心被欺、被骗、被拐,更不必担心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别人,可以放心地生存,随心地生活,随意地做事。

独处的时候是最安静的时候。远离喧嚣纷乱的尘世,避开躁动不安的人群,无丝竹之乱耳,无闲言之扰人,可以静中观物动,可以闲处看人忙。

独处的时候是最好学习的时候。安静而无闲人闲事打扰,安全而可以把心放下,自然而没有任何压力,自由而可以自作主张,想学什么想怎么学都可以自己说了算。

独处的时候是最好思考的时候。可以宁静地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可以冷静地解剖自己,可以理智地判断别人,可以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专注地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可以全神贯注沉思,也可以纵横驰骋遐想。

独处的时候是最好创造的时候。宁静可以致远,好学方可成才,深思才能开悟,有悟就有创新。独立的思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可以生产独到的见解和创意,可以让我们的事业有所创造和突破。

独处的时候是最好休养的时候。可以想点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可以做点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可以抛开一切,可以彻底放松自己,休养生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我们承受太多的压力和负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缓解和释放。独处和沉思便是一种心灵的沐浴,激浊扬清后会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独处如此美妙,我们理应珍惜。

珍惜独处时光,就要看得透红尘,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人生短暂,金钱、名誉、地位都是身外之物,过眼云烟,不能太计较,不能太执着,要看得破,要放得下,要顺其自然,要知足常乐。现代社会,诱惑越来越多。面对诱惑,能内心平静,心无旁骛,不见异思迁,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能专注于学习,专注于思考,专注于做事,不断充实丰富自己,始终朝着心中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才会有所收获,有所作为。

珍惜独处时光,还要注意培养一定的业余爱好,比如看书学习,琴棋书画,摄影雕刻,电视欣赏,网络利用等等。一个人爱好多了,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乐子,一个人独处时也可以娱乐自己,丰富自己,快乐生活,而不会感到无所事事,空虚无聊。

珍惜独处时光,还要注意培养坚强的意志。坚持理想,成就事业,战胜磨难,抵御诱惑,都需要坚强的意志力。一个人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大雪压身挺且直,才能出淤泥而不染。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像墙上草一样,风吹两边倒,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弱不禁风。

当然,独处也有不足之处。独处的时候,特别是长时间独处的时候,也是容易陷入孤独寂寞的时候。独处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失去控制失去监督的时候。由于没有监督,人就可能想一些乌七八糟的事情,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所以,我们要“慎独”,独处守心,淡定宁静,才能避免心猿意马,心烦意乱,意乱情迷。心乱了,一切也就乱了。心不乱,一切都乱不了。

一个人喜欢独处,并不表示此人孤僻不合群,并不说明此人不善合作,并不代表此人孤独寂寞。其实,善于独处的人,一点不孤僻,一点不孤独,甚至非常善于与人合作,因为善于独处的人一般都比较理智。

当然,不能以为独处就什么都好,聚会就什么都不好,应酬、独处都要适可而止。应酬太多的人,请多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光;独处太多的人,则有必要多给自己一些应酬的时间。应酬可能浪费我们一些时间,但与人交流之中,也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独处文章8:独处也是一种享受

生活在这纷扰喧嚣的世界,有时真的需要有自己独处的空间。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一人独处,静美随之而来,清灵随之而来,温馨随之而来:一人独处的时候,贫穷也富有,寂寞也温柔。

可以漫步到水边,伫立在无声的空旷中,感受一份清灵。默默地体验花香,聆听鸟鸣,静静地沉浸。这时的我是最真实的。抬头仰望天边云卷云舒,让心随着自己无边的思绪飘飞。此时,这个世界属于我,我也拥有了整个世界。

捧一杯香茗,在氤氲的缭绕中慵懒地翻阅一本好书。在这份难得的宁静中,去书中解读关于生活情感的文字。此刻,孤独成为一支空灵的竹箫,悄悄地流淌着轻柔的曲调。可以被书中的人物打动,静静地流泪。这时的我卸掉了生活的面具,返璞归真。不带任何伪装;或悲或喜的情绪,是我久蓄于心的一份无法表达的秘密。可以,播放轻缓的温柔的小夜曲,静静的赖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只让自己沉浸在难得营造出的氛围里。让身心此刻回归本真,默默的享受音乐带给我心灵的栖息。让音乐诠释我对浪漫的渴求。可以,背上简单的行囊,到向往已久的地方去。不要与谁为伴,就自己一个人的旅程,可以天马行空,自在逍遥。也许我会如孩童般地滚过一片青青的草地。也许,我会大喊一声。

打破这宁静的时刻。让孤独的内心得到释放的快乐。成长本身就是一种疼痛。成为一次自己真不容易。就让这独处的时光做回真正的自己。在陌生的地方,没人认识你。让这阳光完完全全地照亮我那些想喊没有喊出的日子吧!在这里,一人独处的时光,便是绝顶美妙的时刻!

生活繁重,我们都应在尘世的喧嚣中,找到这分难得的静谧,在疲惫中给自己心灵一点小憩,让自己属于自己,让自己解剖自己,让自己鼓励自己,让自己做回自己……

这是我排解压抑,释放身心的方式。这也是我一人独处无与伦比的惬意!独处是一种美丽的真实!独处是一种真实的美丽!

独处文章9:独处的下午

文/耿文成

下午一点,醒来。睡意惺忪,可自己怎么也不愿意躺偎床上。推开窗,视野清敞,光芒依旧。乌云在缠绵多日后终究散去,楼下街道也吵杂了起来。

起身,换件宽松的衣服,凉水冲了个脸,瞬间清醒了很多。烧上一壶水,伴随着呲呲的响声和壶嘴边白色的烟气,坐等那沁人心脾的茶香。泡上茶,浅浅而尝,慢慢而饮。白色瓷杯衬出叶之褐绿,油润有光,嗅之有香甜,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深秋的下午,这一刻是惬意的。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下午。做什么都行,或昏睡,或读书,或外出远行,或宅在屋里,或找三两好友闲叙亦可。这静与闹之间,必有一个适合于我的节奏。人多了热闹,时间很快便能打发掉,若一人独处,难免孤寂。然独处的下午最好之处便是真实,真实也是最难得的。

拥有一个自己独处的下午是多么庆幸的。人群中,我们不得不掩饰或压抑自己的真实个性和想法。在别人目光的注视下,谁还能坐在那里恬然思考。闭上眼睛,回想曾经渴望的真实自己也许是这样的:质朴,诚恳,有担当;骨头硬,心肠软;不人前一面,不背后一面;不阿谀奉承,不哗众取宠;不是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些;不做作,不拘束,是性情中人。

独处文章10:独处是一种境界

文/樵夫

喜欢一个人独处。

一个人的时候,感觉心总是静的,仿佛走进了一片安静的树林,站,坐,蹲,卧,想干吗干吗,即便是四仰八叉随意一躺,也用不着顾及周围觊觎的眼神。

那一刻,你所面对的是心中的山峦和旷野,是花鸟鱼虫,是夕阳西下的微风,是皓月当空的虫鸣……既用不着心有顾忌地佯装什么,也不必刻意地去做什么,一切都是随心所欲,甚至可以撒着欢儿的疯,由着性儿的野,哈——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放松啊。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独处真的是一种享受。

不错,久居都市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每天早晨,只要一睁开眼睛,就不得不去面对市井的喧嚣,街市的拥挤,到处弥漫的汽车尾气,还有三天两头儿就来肆孽一次的雾霾,还有职场中你躲都躲不开的尔虞我诈……

年轻的时候读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佩服得简直五体投地,希望自己也能进入“心远地自偏”的境界。直至人到中年方才明白,能修炼成他那样儿的,在这个世界上可着劲儿地找也没有几个。即使是他自己,最后还不是照样在“归去来兮”的小曲儿中,“采菊东篱下”去了吗?

拉布叶曾经说过,我们承受的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是的,当今社会,我们无法完全去独处,然而,几小时,几天,甚至十几天的独处对于我们来讲未必就是奢侈,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只是——我们自己已经习惯了那种热闹,那种喧嚣,那种拥挤,那种鸡吵鹅斗,一旦离开这些,仿佛一个离不开烟酒的人的突然戒断,怎么待着都不太好受。

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独处并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事实上,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

人们对于独处的喜爱,并不是一个原初的欲望,它不是直接形成的,而是以间接的方式,主要是在具有高贵精神思想的人们那里逐渐加以形成。

一个人如果具备足够的内涵,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那他就具备了一个人独处的先决条件,能达到这种境界,那确实是一件幸事。

独处,是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忘我的境界。这样,一切尘世间的烦恼、忧虑、紧张被荡涤得一干二净,同时,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油然而生。人性得到进一步升华,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因此,当你独处时,你最好多读点书或者去写作,抛开时空,与智者对话,与哲人探讨。如果是这样,你将从那充满智慧和闪烁着真理的语句中得到启示,进而去拓展你明天的人生之路,寻求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

享受独处,最好拥有一个无邪的灵魂。

独处文章11:学会独处,是一种可贵的智慧

文/破晓梦然

1

网上流传一个小故事: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社交,或者给自己安排满满的行程,其实很多时候是在害怕,如果不那么做就可能会失去什么。

得失缠绕于脑、重压于心,我们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其实,得失并不会因为你思虑得多就会有所改变。独处是一种选择,虽不热闹但充满智慧,是我们为自己卸下重担最好的途径。

不妨试试定期抽出一些时间,抛开过多的无用社交,关掉电脑和手机,一个人安静地度过一段时光。在这样的状态中,以外部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才能更懂自己,更认清得失的意义,才能将生活看得更明白。

独处,是精神的减负。正如这句话所说:一个人越是能够放下,他越是富有。

2

“你站在喧嚣的人群里抬头看烟花绚烂,我却看到了你眼睛里闪着光的落寞。”这样的感受,我有过,相信你也有过。我们去参加很多说不清意义的活动,当狂欢的人群散去之后,心里剩下的却是无以言说的落寞和冷清。

独处,是一种能力;让独处时的自己淡然安定,是一种本事。不必在意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散步时别人投来的目光,生活是自己的,独处时光自有清欢。

独处,是心灵的回归。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把自己安顿好,感受那份自在轻盈,可以让我们找回内在的力量,回归自我,回到最本真的生活。

3

杨绛一生生活简单、为人低调。她与钱钟书总是喜欢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经历过生活磨难和亲人流离,她依然能静谧淡然,不急不躁度过后半生。

独处对于这位内心通透的老人来说,是一种与世界相处的形式。在独处的时间里,认真踏实地做好当下的事,不迷失过去,也不惊恐将来。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平淡乏味,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的旅行。

独处,是自我的升华。人只有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活得更有深度。那些真正让自己得到增值、获得升华的时刻,很多都来自于一个人独处的时光。

不要着急让生活一下子给予你所有的答案,留一点耐心,美好总会在你不经意时盛装降临。既能融入繁华也能享受独处的你,一定可以把日子过得丰盈,把生命活出本色,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独处文章12:在独处中成为思想巨人

文/王立

刻意为周末留心,倒从来没有。但冷静想想,也自有其趣味。周末,有很多时间是自己安排,有很多时间却也处于被动,由人来安排,也有一些时间完全出于趣味相投,主观在你,或者主观在我,却也有所成事。

村哥迷恋于自驾四方游走,哪里有新听的村名,哪里有新修的公路,哪里有新挖的路口,周边邻县,一概走全。我曾风趣地对他说:“黔东南州有那么几个县的那么几个人目前是最累的,你知道吗?”他真诚地反问是谁?我说:“交通局长!”他充满疑惑。我说:“周边这几个县的乡村公路,全被你走遍了;新修的好几条路,被你至少走了三遍,都还来不及开通;交通局长赶通公路不累垮,我不信。”

因为村哥迷恋于自驾游,我常常在周末中成了他的副驾驶。有时我们单行,有时我们群游。群游时,有三车,有五车,每车三两人,一路甚是热闹。有时走一会,停一会;有时快慢自由安排,约好地点集合。因为队伍大,常常都是到一些乡场集会。即使那里没有赶集,但有菜买和用餐的地方。因为这支队伍很独特,有钓鱼能手,有取蜂(含地蜂和树蜂)高手,有翻虫里手,有进山猎手(不伤及保护动物),有泥鳅、黄鳝逮手。菜几乎是自带,掏钱买的就是酒和饭,如果谁的后备厢翻出一瓶酒,酒钱也给损了。选一些本地的细小青椒,本地的小毛辣果(西红柿),外加适味香料,火锅底料全齐。摊里有猪肉、牛肉,我们的习惯是,要么全猪席,要么全牛席。酒足饭饱,大家继续往前走。看山,看水,看阳光普照大地;和树一起享受风穿过身上的感觉,树叶沙沙而响,传过岭的那端,群树随风而动,就成了林涛。或到溪边裸露的乱石里穿行,绾裤涉溪而走,翻螃蟹,追游鱼。就算是雨天,可以开车默默而走,千山一片迷蒙,就在窗外,烟雨江南的景致,说不定就在一湾一岭中。雨歇后,山岚随风而起,黔地苗山犹如仙境般呈现在眼里。

若是单行时,随手带几包饼干和水,穿行在群山峻岭里,在哪里饿就在哪里吃。有时带几个糍粑,和一些肉,在山地里,溪沟边,田埂上,或独家农户,坐下烧粑烤肉吃。没有人家的地方,自己进山里找柴烧。烟火起来时,一会儿加柴,一会儿整火,生活着有别于城里的生活。若是有农家,我们会热情邀他们入座。几番客气后,他们便熟识地拢进我们的火塘,还把他们自家的洋芋、花生、红薯或新包谷丢进火塘,熟了我们的,吃我们的;熟了他们的,吃他们的。我们的趣味在于他们的乡村,他们的趣味在于我们的城市生活。

这个周末,我在编辑自己的原创歌曲集。奋斗这么多年,不管别人怎么说,得给自己一个交代。在创作上,别人都已成家立业,而且有些同仁还因此挣到丰厚的收益。每每别人问我的收益时,我依然羞于起舌。除了爱写,就不想花太多心思去创收,这是我的死结。但因此而不受别人的制约,想表达的风格还在,想体现的个性还在,别人怎么说完全是别人的事。对着编辑的歌曲,却也思绪万千。曾经是一段时间的合作伙伴,现在还好吗?还有另外的作者,多年没有信息,是否还如当初痴情于创作?歌曲集出来了,我将怎么寄给他们?因为和我合作的作者,多是省外词人。我走上网络音乐创作,当初主要得力于英年早逝的郑建安老师和好友黄昌松、罗浩予,后来在网络上慢慢熟悉各地朋友,就完全沉迷于网络音乐创作。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在写,一些曲风得到很多人的认可,有些慕名来找,有些托人来找,还有些要我写出谁谁的歌曲。我说,要我写,得让我写自己的风格,如果要写谁谁的歌,这个不是创作。有人因此和我论理,但我坚持自己的原则。为了写出不同风格的歌,我在数量上坚持多样性创作,同时买大量的歌曲来看,强逼自己去看很多老歌和新歌,熟悉它们的风格,研判它们因何而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从中我发现,有些好歌沉默了,有些丢了多年的歌,又忽然走上前台。这给我一个启示,艺术作品有两个因素同在,一是质量,一是平台。有平台没质量的歌,回头自然消遁;有质量没平台,无法走上前台。平台对我而言是遥远的,是否有质量,我只有通过数量来打磨,什么时候出质量,只有天知道。我用半夜半夜的时间来看书,于是很多歌词便源源不断地走进我的空间,多的一天有近50首。有人说,你收钱吧。我坚持不收,一则不想用艺术收钱,二则别人给我的词,也是无形中给我创造锻炼的条件。我没有收钱,就没有门槛,所以我作曲,没有缺词。

我感谢一路走来的词作家们。但有一事,至今我还不知道真相。有一个词人给我一首词作曲,却又拿给另一个人作曲。我的原创音乐空间里,有一天忽然有人留言对我谩骂,删除了又来,而且是不同的人像,给人引起公愤的假象,因此花费了我的很多心思和时间来应对,很多和我一起合作的歌手莫名其妙地远离了我,不愿意再唱我的歌。此事让我纳闷到想放弃,经过知道内情的很多词人的疏导,我才坚持下来。我想,我坚持了也就没有必要知道真相。现在我忌讳的是,谁给我歌词作曲我都会提醒:给别人的词,别再给我;给我的词,别再给别人。

周末留给自己的是,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写。在大场合,特别是有几个善谈的人在场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感觉自己是一个思想的矮子,拿什么都无法与人比,拿什么都无法与人去说。唯有独处时,无边无际地放纵自己的思绪,我才感觉自己成了一个思想的巨人。细想周末,自有奇巧,各有各的度法。有些斗酒,有些爬山;有的睡懒觉,有的聚众“麻疗”;有些攻书画,写文学,有些学太极,健体魄。世间万象,难以赘述。我想,乐在其中,做好自己,是为最佳。

独处文章13:两棵枣树

文/戴维

独处时免不了要浮想联翩,尤其是感觉疲倦,不想看书,不想看电影,不想游泳,不想看微信,什么也不想做的时候,唯一无法禁止的是思绪,是不知疲倦的思绪,是无法预料会飘向何处的思绪。只有思绪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信马由缰地,想到哪就到哪。我曾经无数次地试图控制这思绪,试图操纵这思绪,让它按我的意志,瞬间地去我想去的地方,想我的所想。但是,十有八九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不是在思绪驰骋中兴奋地失眠,就是在虚渺的思绪中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

我也曾试图向前想,想象未来的美好,想象各种可以想象的奇妙,但是,思绪似乎更愿意回到过去,更愿意在曾经的经验里逗留。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乡愁,那所谓的Nostalgia吧。可是,我不喜欢乡愁的愁字,因为,我的思绪里丝毫没有愁,而是有一点眷恋,有一点怀念,更多的是回到了从前那个时候的对未来的憧憬。

思绪就是一幅幅画,那画的颜色随着经历而改变。几天前,上班的路上,蝉鸣不止时,我脑中的画是老家院子里的那两棵枣树。小时候,在树下纳凉,在树下读书,当月牙挂上树梢,邻居们闲聊的声音渐渐远去,蛙声呱呱,蛐蛐欢唱,童年的我想象的是大山外边是什么样的景象。

小时候,我喜欢写字和画画。写字没有成本,找一块方砖,磨平了,毛笔灒上水,可以反复地,任性地写。只有画画需要一点投入,或者买一盒蜡笔,或者买几瓶颜料,在用过的挂历背面临摹着各种英雄人物。那时,过年时,窑洞的墙上贴满了自己的画,省得花钱买年画。

因了这点爱好与特长,也是因为体弱,老师每每在劳动时照顾我去出版报,免去了许多苦役。但是,看着日复一日,永无止境的乡亲们的劳作,心中对种地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的恐惧。往往在夕阳西下时,痴痴地想象着山的那边是什么样子。

走出大山,来到省城,不用再担心朝出夜伏的劳作了,但是每年探亲回到家乡时,依然会对着面前的山峰发愣。往往会默默地翻动着心里的记忆,想着山那边的镇子,镇子那边的县城,县城那边的省城。

后来,来到这个岛国,就没有再回老家,每次省亲都是在姐姐家与父亲见面,那两棵枣树,那一座小院,还有窑洞里墙上那些褪了色的画,就成为永恒的记忆。

那两棵枣树中的一棵因年迈而枯了一半,另一棵则被锯掉了。父亲去世后,为了搭灵堂,为了给前来吊唁的亲友烧菜,乡亲们毫不犹豫地锯掉了其中的一棵。那一刻,我心如刀绞,气急地想说怎么不问问父亲就行动了。话到嘴边,扭头看了看停在侧房里的灵柩,才意识到再也无法跟父亲说话了。那一刻,从天而降的孤独,象泰山一样把我压到山脚。

此后,清明节扫墓,又回去过两次故乡。荒废的院子,长满了蒿草,窑洞的门面开始塌散,大门已经摇摇欲坠,祖上留下来的旗杆已经腐朽,大理石的旗杆座子歪斜在蒿草中,似乎在嘲弄着立在面前的“某庄第一家”的石碑。这座石碑据说是当地政府为了振兴旅游业而花公款所立。何年何月有谁造访这样的荒芜之地,已经不是笔者所能想象之事。

自此,思乡的乡也不复存在。可是,在梦中依然会梦到这两棵枣树,还有那夏日的葱葱郁郁,那冬天的白雪皑皑,那初秋的苦菜的独特的清香。不,那不是梦,而是无法控制的思绪,那思绪总要回到深山,从那里幻想着外边的世界。我很享受这样的思绪,感觉到浑身一阵活力泛起,血管里的血在突突地涌动,想象着大山外边的世界该有多么美好。

独处文章14:学会独处

文/冯玲东

有次偶然早起,经过校园的树林时,看到十几个学生在里面,有的坐在石凳上沉思不语,有的来回踱步思考着什么,也有手持书本专心致志的阅读者。道路左侧,来往成群的人们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欢乐喧嚣与寂静无声、成双入对与形单影只,虽说各有各的风景,但我还是认为后者更为醉人。细细想来,两年中,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学会独处。

印象中,中学的校园里,大家都是结伴而行,我总是和好友形影不离,连上厕所都要一起去,尽管晚自习不在一个班,但放学后都会等待对方。有次放学后,怎么也等不到好友的身影,便一个人走出教学楼。我背着书包,闷闷不乐地低头走着,数着地上的格子砖,突然遇到一摊水,水中倒映着天空的形态。一抬头,望见因下雨而格外清澈的天空。晚霞露出最后一丝羞涩映衬出天边一抹红,内心独处的不悦,被沿路的风景一点点抹去。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一个人的风景也很特别,那些因为结伴同行被忽视的鲜花云朵,其实也是一道美丽的景色。

独处可以让自己去更好地思考,当空间里只有你的时候,要学会和自己对话。

高二文理分班时,我没能和好友分在一个班级。有次下课,我刚出教室,见她匆忙地从台阶上往下跑,跑到我的面前,爬在我的肩上哭了起来,听她抽泣半天才得知原因。原来她自己在新环境中无法适应,被同学欺负了,也不敢说什么。看着她委屈的样子,好笑又心疼。新的环境对于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来说,一时难以适应。不善于融入新集体、抗拒重新建立新的关系网,成为我们倍感孤独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大学后,我加入了四五个社团,忙忙碌碌的我在舍友回宿舍休息时,常会独自一人漫步在校园的小道上,享受一下片刻的孤独。去年冬至,一大早就开始忙着社团的各种事情,直忙到晚上开完会,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食堂,看见大妈用板子写着冬至饺子的时候,才想起今天是冬至,便要了一碗酸汤猪肉饺子,当升起的热气迷住双眼的瞬间,不知从何而来的委屈偷袭进我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拿着筷子的手抖动着,眼泪一颗颗滚落下来。吃完回宿舍的路上,我拨通了在外地上大学好友的电话,聊天当中得知她竟一人在咖啡厅修片。我惊讶于她的变化,挂电话前,她说:“ 一个人其实也挺好,它能让人静下心来做想做的事,其实,学会独处也很快乐。”

曾经,我总怕被孤立,被排斥,尽力融入每一个并不知是否适合我的圈子,用尽一切力气来维护每一段不知是否值得的友情。而时间像是一张滤网,慢慢地帮我过滤掉许多无效的社交,留下来三五好友,却让我分外知足。

人们在群体中总是保持着距离感和分寸感,而当你在独处时,才会发现自己真实的样子,不用刻意地去收敛,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不用时刻调整自己的情绪,只需去展现自己喜欢的样子。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琐碎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学会独处,才能看到更值得留恋的东西。

学会独处,享受孤独。

独处文章15:独处,带给你内心的富足

文/柳絮私语

曾经有人问过我:“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会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我回答说:“也许很多人都会害怕一个人的感觉,因为那对他/她来说,意味着孤独和寂寞。但对于我而言,独处恰恰是一种最好的享受。”事实上确实如此,在许多黑暗时期,这样的独处带着我越过了无数的险滩暗流,并且使我拥有一种内在的安详。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许多人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全然没有静静独处的耐心,也许还有少数人能超然物外,享受独处的美妙,但这种人常常被视为性格怪异的人,甚至被认为神经不正常。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独处就是离开了人群脱离了社会,意味着孤独和寂寞,有谁会愿意忍受孤独和寂寞呢?这是人们在常识上犯下的又一个错误。之所以有这样的混淆,是因为许多人不能正确了解孤独与独处在本质上的不同。孤独,是因为内心感受不到来自他人的关爱,缺乏温暖的一种痛苦,是被动接受的情绪;而独处,则是一种自觉屏息内心的浮燥,让自己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其带来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独处,是一种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依稀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无知的人,闲暇是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爱默生也说过:“世上最艰巨的任务是什么?思考。”思考从哪里来?从独处来,没有独处就不会有深刻的思考,两者密不可分。这是一种性情,一种境界,一种意愿,一种真实的美丽,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

两千六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曾经说过,独处意味着生活在当下,深入观察正在发生的事物。看看我们如今的生活,各种物质充足,应有尽有,比之前人过犹不及,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内心惶恐,忐忑不安?是因为人们的眼里只有外面世界的繁华热闹,却没有耐心静下心来学会独处,学会对事物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入的观察,没有学会怎样去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许多人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我只能说这是一种愚痴邪见。如果今天的麻醉真的能让你得到解脱,为什么还会继续痛苦?明日的忧愁又当如何了断?

除了正常的工作学习之外,人们多数时间习惯于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或者是对未来的思虑中,因为对过去种种有诸多的不满或留恋,因为现在是如此地艰难,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希望未来的处境会有改善,此中又不禁要产生种种幻想和恐惧感,烦恼油然而生。有些时候,由于过于关注将要发生的事情,于是整夜地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对未来的担忧和疑虑毁掉了现在,而人们又做不到不去想它,因此未来有时又成为现在的阻碍。回忆与憧憬,过去与未来互相交织,五味杂陈苦不堪言。到底是什么打破了心中的平衡?又是什么驱使我们不断地追忆过去,住在过去,被过去所淹没?

一种叫内结的东西束缚着我们,当心思凝成霜,结成冰的时候。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嗅、所味、所触、所想,给心灵系上了贪爱、嗔恨、骄慢、愚痴、成见、执着、猜疑、嫉妒和自私九种内部的使结,它们能差使我们左右我们。在这九种内结中,最根本的是愚痴。愚痴就是缺乏觉照缺乏观察,是所有内结的根本。但常常最先被提及的是贪爱,当有人常常念叨“过去我的生活怎样,过去我的所爱怎样“的时候,这样思维,他就被贪爱所束缚,有了贪爱就有了渴求,这渴求的感觉就使他执着于过去。

过去的阴影是真实的,这些阴影是我们心中的结,它有时静止地睡着,有时在我们心中猛然地产生强烈的晃动。不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内结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识深处,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和行为,能够令我们的思想、说话和行为出错,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假如我们能静下心来独处,并学会内视——对你的内心进行观照,我们将不会被卷进对过去的痛苦中,或者被对未来的思虑所吞没。当我们领会到心中的内结在暗中支配我们的时候,就能看到过去实际上也存在于现在之中,再回望过去时,就能对过去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就不会被它所淹没,因为我们的双脚能站稳在现在这一刻。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空虚、疲倦、不快乐和不满足,在这些日子,即使我们努力地接触其他人和社会,也不会成功,越是努力,就越是失败。这时候,我们需要暂时停止频繁的社交活动,回来接触自己,独处一些时间,对自己以及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入的观察。当我们认识到一切过失皆由心起,就会亮起正念,不让贪念、愤怒和妒忌所障蔽,就能转化自己的内心,转化过去,更清晰地看待事物。

独处的意思,并不是说让自己的思维散乱,天马行空地四处游荡。何谓独处?它的意义应该在于,对自我的省视中,学会放下对过去的思忆,对未来的幻想,回归当下。“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要明白,事实上过去和未来都是我们意识的产物,由这些意识产生出来的幻象,时刻干扰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觉察,安住在当下,即使我们生活在僻远的莽林中,仍然算不上是真正的独处。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觉察,完全安住于当下,即使生活在拥挤的市区,仍然可以说是独处。

独处,并不意味着拒绝世界和社会,这是与世间万事万物乃至与自己更高层次的交流。多数人会认为交流只是一种语言形式,其实不然。当我们同蓝天、白云、绿柳或者玫瑰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用语言来交流,而是体认和接受这些事物,并感受它们所带来的温暖,从它们的存在中学到许多东西。独处的真正含义是,让自己生活在正念当中,而不是要把自己同社会割裂开来,假如我们体悟了独处的精妙,就能更好地同他人和社会进行交流。

假如我们生活在没有正念的生活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同自己没有过很好的交流,同其他人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贫乏。

学会独处,就是学会如何生活在正念当中,以正念来让自己安住于当下。给自己时间和空间,你可以从洗衣、拖地板、清洁房间、沏茶、看书等等一切你愿意的事情开始,每一件微小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你的镜子,你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内心,并与自己作一次深入的交谈。当你遇见自己时,你会发现,现在种种的不堪,是因为对过去以及未来的执着,忽略了当下的美丽。

一个内心饱受过去与未来摧残的人,即使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也不会快乐。倘若懂得放下过去,回到当下,安住于正念,内心世界将不再贫穷,只会越来越富足,充满了喜悦、安详、智慧和慈悲。即使在你对面的人内心贫乏,你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对方,使别人有机会出离脆弱。佛陀,是觉悟者,时刻安住在当下,轻松自在,安稳不乱。他的内心永远是富足的——自在、快乐、富有智慧和慈悲。无论是坐在灵鹫山的岩石上,还是在迦兰陀竹林中,或者是祗树给孤独园他曾经的茅栅中,永远是那么安详、自足,默然少语。

独处,可以使你的心如白云一般轻盈,如明月一般亮澈,可以转化你的内心,转化过去也可以转化未来。使它们在你眼中不再那么黑暗。独处,使你内心变得强大,能让你懂得活在当下的美妙,懂得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与世界交流。独处,还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宁静和快乐的源泉。

独处文章16:一只蝴蝶

文/黄永泰

一天,我独处阳台发呆,忽然一只蝴蝶从我眼前飞过。绕了一个圈后,又回到我的眼前。想必是蝴蝶看出我一个独处的老人,心中不免有些孤寂。我忽然觉得,一个生命体从窗外飞来,必定是惊喜万分。因为在我孤寂的刹那间,有了另一个生命为伴,让你不再孤寂,唤起并激活你长久处于冬眠状态下的那颗童心。你自然会不自觉地去观察和欣赏,从中获得自然美和情感美的愉悦,童趣之乐油然而生。

出生在农村的我,对蝴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每当春暖花开,蝴蝶和她的伙伴蜜蜂,总是在花丛间来回飞舞。留在童年记忆里的,除了乐趣,就是那蝴蝶的翩翩舞姿:忽儿在花间盘旋,忽儿在枝头站立,不停扇动飞舞的翅膀,那种动静结合的姿态,是大自然里美的旋律。如今我在阳台上看到这一只蝴蝶,落在了晾衣架上。过了片刻,我轻轻走过去,生怕惊动了她。她并没有受到惊吓,在骄傲地扇动着翅膀,快乐着呢,好像要尽情地向我炫耀她的美丽。

这是一只很少见的天蓝色的大蝴蝶。展开双翅有六七厘米宽,双翼上点缀着如豆大小的浅灰色的斑纹,色彩的对比虽不强烈,胜在自然和谐,恰到好处,这大概就是完美的存在吧。我想捉住她,或养着,或制作标本,忽而又想起,这岂不是对美的摧残和毁灭吗?于是我悄悄地离开阳台,回到我的写字台前,坐下,欣赏,凝思……

这自然让我想起了有关蝴蝶的文化。是啊,在中国古诗词中,写蝴蝶的诗词颇多。家喻户晓的句子,当然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其六》,其诗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若没有“时时舞”的“戏蝶”,“黄四娘家”的花有那么美吗?以“戏蝶”衬托出“压枝低”,蝶恋花的情态便跃然纸上。“自在”二字,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我们仿佛也走在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享受那春光给予视觉的无穷美感。朋友们,你不觉得我们这条小径上更添蝶舞莺歌,你是否也感觉到我们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宋词中有一词牌名叫《蝶恋花》。我们不妨举其一二,与大家共享。

北宋词人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句成为对理想和事业始终不渝追求的名句;又如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首词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和战友的深切悼念之情,热情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和不朽精神。

人们爱蝶,除了爱其形态美和情态美之外,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吧?蝴蝶之美,美在哪里?我们不妨从《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寻找答案。

《梁祝》早以多种艺术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到处传播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小提琴协奏曲,使《梁祝》的故事走上了世界舞台。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堪与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我更加钟爱《梁祝》,莎翁以悲剧让人警醒,而《梁祝》用“化蝶”彰显人生价值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并将蝶之自然美与人之人性美完美融为一体,不仅有了升华,更有了超越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由此,我又想起了当代著名散文家冯牧先生的散文《澜沧江边的蝴蝶会》。那是一首描绘祖国自然美的赞歌,一幅引人入胜的描摹热带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画卷。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祖国建设的不断推进,伟大的祖国将更加美好,伟大的人民将更加幸福安康。此刻的我,便是一个护蝶使者,那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进我的窗口,留连在我的室内,永驻我的心头!

由一只窗外的蝴蝶,我耳畔响起了毛阿敏的《思念》:“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作几时停留/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从毛阿敏的歌声中,从蝴蝶的意象里,我仿佛看到了面前一位久别重逢的朋友。那种友情、亲情乃至美好的爱情,萦绕在你的心头,倏忽又将消逝,唱得情意缠绵而又荡气回肠,我愿那只蝴蝶永远停留在我的心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