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田野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田野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田野的文章1:希望的田野

少年时候,我经常听一首歌曲,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她不仅旋律优美,融入心灵,而且词句俱佳,朗朗上口,所以至今被奉为经典,传唱四方。对我来说,更是记忆深刻,身心受益匪浅。

时光如流水,三十年恍然如梦。如今在网上看到这首歌曲,联想到祖国大地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我的母亲多少年的辛辛苦苦,以及我的爱人和家庭,心里真是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希望,时刻在前方微笑;希望,总是在心头升腾。希望,是暗夜里迷惘时的明月;希望,是清晨驱散迷雾的朝阳。希望,可以抚平昨日的伤痛;希望,可以扬起未来的风帆。希望,可以为彷徨者指明方向;希望,可以给懦弱畏怯者带来信心和力量。

无论是丝雨的江南,还是沃野的北国,无论是东方的河流,还是西方的群山,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母亲的血肉之躯,它们都饱含着勃勃的生机、青春的活力和无限的能量。它们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它们承载着过去,发展着现在并且播种着未来。它们忍受着孤独和寂寞,战胜了困难和苦难,支撑着信念和理想,开拓着视野和胸怀,澎湃着激情和热忱,散发着快乐和醇香,收获着丰收和喜悦。

希望的田野是四季如春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青翠碧绿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播种梦想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青春四射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魅力无穷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开拓进取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瓜果飘香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五彩缤纷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万紫千红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光辉灿烂的田野,希望的田野是自由飞翔的田野。

梦里,母亲在慈祥地微笑,大地一望无际的碧绿,希望女神戴着百花编织的花环,身着洁白如羽、粉嫩如蕊的仙裙,踏着轻柔吉祥的彩云,在平静如水的月光下的花园里和芸芸众生轻歌曼舞。春风从花枝间轻轻地吹过,鸟儿、蜂儿、蝶儿悄悄地飞来,清清的小溪缓缓地流淌,每个人的脸上和心里都显耀着童年的天真、少年的纯真、青春的美丽和甜蜜的幸福。

希望女神永远在前方,她的光辉永远在征途,她的美丽永远在心里,她的魅力永远在未来。对于希望的田野,我有诉说不尽的眷眷深情、表达不尽的无限感恩和炙热无比的脉脉情思。一想到希望的田野,我便想到了我的祖国、我的母亲、我的爱人、我的儿女和梦中的女神。

希望的田野是清纯的,她有着无比高尚的情操和伟大的精神;希望的田野是神圣的,她有着无比深沉的热爱和无比宽广的胸怀。

关于田野的文章2:春风起兮吃荠菜

文/李丹崖

三月的皖北,田野如绸。行走在乡野,有女孩忙趁东风放纸鸢,累了,在春风里俯下身,摘下一朵荠菜花,粘在耳垂处,一边扮娇媚,一边感慨:瞧,这么好的野蔬转瞬就老了……

是的,春风一吹,就要朝田里跑了,鲜嫩的荠菜在湿润的土壤里伸展拳脚,且绿它的叶子,且张它的臂膀,握小铲子,随便挖那么半个时辰,就足够一天享用了。

荠菜生乡野,自古就是农家菜。明人陈继儒在《十亩之郊》里这样描述:“十亩之郊,菜叶荠花,抱瓮灌之,乐哉农家。”陈继儒真有先见之明,这么多年前就给当今的农家乐餐厅排好了菜谱,美哉乐哉,非荠菜莫属。

三春荠菜饶有味。可以在春水里洗净,上笼屉来蒸食,亦可剁碎了,与些许馓子在一起来包饺子。皖北有谚:“荠菜包扁食(素馅儿饺子),老娘分给我两碗吃。”意思是,荠菜饺子如此美味,非两碗不可罢休。

也可以与肉馅一起包饺子。早些年在合肥上学的那几年,可没少吃学校门口的那家荠菜饺子。那是一对年过五旬的老夫妻,一个擀面皮,一个包饺子,餐车上是一锅热汤,每每掀开锅盖,都有扑面而来的荠菜香,这种香味是属于春月的,也属于当年我的年龄段。

“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这是《尔雅》对于荠菜的记载。菹是腌制的酸菜,羹自然就是汤类了。旧时,人们把荠菜捣碎了,和淀粉一起,做成荠菜羹,很受老人与孩子们的喜欢,这种汤羹又名“百岁羹”。鲁迅先生也爱吃这种汤羹,实因其牙齿不好,然喝汤,一直是他的最爱。

荠菜生乡间,在封建社会,乡间在一定程度上寓意寂苦。而荠菜无疑是漆黑夜幕上的“点点繁星”,它的味道是带着甜味的,也有些许清香,难怪《诗经》“邶风·谷风”有这样的句子:“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穿越千百年的历史时光,荠菜在丰厚的中华大地土壤上甘美如昔,丰盛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餐桌。春风一季又一季吹拂着,绿了山野,人在春风里,辞旧迎新,荠菜也在春风里,一茬又一茬地吐露芬芳。多年以来,在故乡,荠菜一直是野生的,大棚种植总缺少了些许“甘味”,被一层厚厚的塑料纸蒙着,缺少了春风的浸染,味道上也没有厚度。所以,现如今,尽管菜市场里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荠菜,但还是春天的最应景,最合乎口味。

关于田野的文章3:摘花椒

文/白东和

一进入伏天,家乡的田野里,漫山遍野,红了的是花椒,忙了的是农民,尤其是那些女人,田野里飘荡出采摘花椒的歌,女人的汗水与美丽的身影交织在一起,跳起了采摘花椒的舞步。

其实,采摘花椒要从入伏开始直到初秋时节,跨越时间长,所需劳动力多,风景也最美丽。

花椒是一种调料,近年来,价格一路上涨,也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我的家乡种植了大量的花椒,花椒也成为家乡的一大支柱产业。尤其我的家乡种植花椒的历史悠久,而且这里的大红袍花椒更是全国各地客商青睐的佳品。每当此时,当客商纷纷前来收购花椒时,农民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其他活计,集中精力采摘花椒,打一场采摘花椒的艰苦战役。

采摘花椒的活大部分是妇女们完成的,因此项工作靠的是手巧,还要靠指甲长,妇女是天生采摘花椒的能手。可如今,适生区家家户户都有几亩花椒,光靠妇女采摘,很难完成。因此,全家老少齐上阵,学生们放暑假后,也加入到采摘花椒的大军中,甚至有些小学生也都会加入到队伍中。这还不算,一些花椒大户,还要到市场上找来一些摘椒的妇女,以每公斤6至8元的价格雇佣她们,还要管吃管住,只为早早让花椒颗粒归仓,获得一个好收成。

季夏和初秋,家乡的田野,是丰收的田野,是红色的季节,也是最忙碌的日子,从早到晚,人们谈花椒,讲花椒,摘花椒。每天天还没有完全亮,村里人就已经起床了,妇女做饭,男人们准备家什,大家一吃,开上三轮车,拉上水和中午的饭菜,唱着美妙的歌曲就上地了。这时候,花椒树底下就围上几个人,把笼子用一个铁钩挂在花椒树树枝上,两只手不停地把红红的花椒用指甲掐下来,放在笼子里。有些妇女双手并用,左右开弓;有些一只手按住花椒树枝,一只手摘花椒。不管怎么样,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摘花椒,就如同妇女们一针一线缝衣服一样,就得细细地采,密密地摘,她们从早到晚在花椒地里,吃在地里,歇在地里,渴了喝口水,饿了吃口馍,累了就地稍作休息,就又忙着采摘起来。采摘花椒,难免会受伤,有时候手上会被刺扎得生疼,但一般不流血。正当你采摘得劲时,不小心,摘过花椒的手抹一下眼部,会被花椒刺激得非常难受,还不敢揉,只能跺脚,慢慢花椒的麻味过了,才好一些。

当盛放花椒的笼子已满的时候,就会在地里铺上一块塑料布,把采摘的花椒先堆放在上面。在太阳的照耀下,每一粒花椒都红得鲜艳发亮,让人很是喜爱。直到傍晚时,装进筐里和背篼,用三轮车再拉回家。

一些看家狗也会跟随主人来到花椒地里,看着主人忙碌。在地里,一声不吭,静静地卧在晾花椒的塑料布旁边,帮主人看护花椒。

此时,采摘花椒的男人,会唱上一段曲子,而平时那些喜欢拉家常的妇女们,此时讲的内容基本是:谁家的花椒收入要到20万元,谁家花椒出售后购买了一辆汽车,谁家又准备种植花椒树了……

小孩子们采摘花椒采不动的时候,就会悄悄溜出花椒地,在地边上,你叫叫我,我喊喊你,走到一起,“谝谝闲传”,或者直接远离花椒地,在空地里去寻找蚂蚱,逗逗蝉,玩够了,听到大人喊时,才各回各地。

我虽是个男人,但采摘花椒的手艺不亚于那些手巧的妇女,这也源于我小时候就早早学会了采摘花椒。记得刚上小学时,我家的花椒树少,一到暑假,我们几个同学一起相约给那些花椒大户采摘花椒,也能挣个学费,当时采摘花椒也就是每斤几毛钱,我们每天也会采摘十几二十斤,晚上拿着挣的几元钱,回到家里,那个幸福感和成就感,不能言表。当然,采摘几天,实在摘不动时,我们也学会了偷懒,约几个伙伴,坐到树底下,打牌玩游戏。

现如今,我一到周末,就赶回家给母亲帮忙采摘花椒。母亲的花椒树虽说不多,但一个人摘还是比较困难,前前后后要采摘40多天。我的到来,给母亲减轻了负担,也加快了采摘花椒的进度。前年的时候,母亲一人实在采摘不过来,我就向单位请了几天假,也叫了几个亲戚,一起摘花椒,结果就我一人会摘,叫来的城里亲戚不会摘,倒延误了采摘花椒的好时节。

采摘花椒的时候,乡亲们为了节约时间,能多摘一些花椒,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在地边支起锅灶做饭。前年给母亲帮着摘花椒,中午的时候,母亲在她储放农用品的窑洞里生火做饭。早上在家里把清汤烧好,中午在地里生火下面条。我吃着面条,似乎比平时香了许多,因此多吃了几碗。

采摘花椒是夏秋之季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是妇女们最忙的季节。花椒红了,家乡的人们忙了,但忙得开心,忙得幸福。

关于田野的文章4:美丽的秋天

文/王荟涵

秋天来了,美丽的秋天来了!秋天来到田野,稻谷像一片金色的海洋。玉米脱下绿色的衣裳,露出金黄色牙齿。高粱则竖起一个个火把。

秋天来到花园,花园里的颜色可多了,有金黄色的、橙红的、紫红色的、雪白的……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好像在告诉人们,秋天来了!

秋天来到果园,苹果像小妹妹通红的小脸蛋。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我爱秋天!

关于田野的文章5:田野

文/杨红玉

春姑娘的步伐多么轻盈!她悄悄地来到了田间,给田野穿上了新装。你瞧,油菜花正在开放,很是金黄,黄得让人陶醉。在春风的吹拂下,涌起层层金涛,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它们仰起可爱的笑脸,天真地望着蔚蓝的天空。麦苗在默默地成长,很绿,真是青翠欲滴呀!它们一株株静静地伫立在田里,饱含生机,拼命地向上长,来年的收成应该不错呀!

田埂上,野花遍地,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像眼睛、像星星,错落有致地散落其间。与那些未能引人注目的小草密密麻麻地挨在一块儿,你拥我挤,推来推去,像一条条五彩缤纷的绸缎。小河流淌在田埂边,平静时,如一条迂回的玻璃带子;凶猛时,像脱疆的野马,到处东闯西撞,幸好有田埂保航护驾。小时侯,放学路过田野间,我都要在田间逗留一会儿,才肯回家……

赤着小脚丫,在田埂上欢快地奔跑。抬头看看天空,洁白的云飘在蓝蓝的天空中,天空的那一边好像很远、很远……永远也到达不到。乘着凉凉的风,我像小鸟一样飞到这儿,飞到那儿,谁也拦不住我!一路在田间奔跑,一面看四周绿油油、茁壮成长的水稻秧苗。有时调皮的我也会随手向稻田里扔一块石头,看着石头激起的涟漪一层层散开去,这时,我便像做错事的孩子,羞羞地逃走了。无意中看见了几缕炊烟缓缓地升上空中,才想起妈妈的饭熟了,该回家了。于是,顺便抽一株麦苗,做成麦笛,无忧无虑地吹着回家。

不知不觉,夏叔叔跟秋阿姨说了声再见,转身就走了。秋阿姨打开她的画妆盒,把大地都画成了黄色。金色的稻田里,一派丰收又忙碌的景象。农民伯伯辛勤地劳作着。你看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望着丰收的硕果,似乎早已把疲惫抛到了九霄云外,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喜悦。

田野香,家乡美。朋友,如果有机会来保山,请你别忘了来马家庄逛一逛!

关于田野的文章6:秋收

文/卜庆萍

秋天苞谷成熟了,田野里送来庄稼的醇香,忙碌了大半年的农人们开始秋收了,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和幸福。

收棉花很是开心,一朵朵棉花从棉桃里钻出来,棉地里像下了一夜的雪,洁白一片。农人们拿来一个大布兜,把盛开的棉花一朵朵地摘下来放进去。棉朵软绵绵的,握在手里很舒服,一会儿功夫,大布兜就鼓起来,开了一地的棉花就去掉了一片片的白,摘过棉朵的地里,颜色也暗下来。

盛开的棉花都摘完了,一车车运回家中。但总有一些棉花没有开,还躲在紧闭的棉桃里。人们把一棵棵棉禾拔了去,放在自家的院子里晾晒,过不了几天,棉桃就会自然裂开,洁白的棉花就会钻出来供人们采摘。

玉米像个放哨的士兵,一个个直立在田野里。玉米要收获了,走进玉米地,一只手抓住玉米秆,另一只手抓住玉米穗使劲旋转,玉米穗快要离开玉米秆时,用力把玉米穗往后一扯,“啪”的一声,一个大大的玉米穗就掰下来了,一会儿就盛满了箩筐。

一筐筐玉米穗运回家中,一个个剥开皮,去掉玉米樱子,编成一米长短的长辫子,挂在房檐上、墙头上和树杈间,满院子的金黄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中。

最有意思的要数收花生了。农人们举起锄头,用力向花生地里刨下去,之后用力一拉,一墩花生便出土了。用手拿起轻轻一抖,果实中的沙土应声而落,无数粒大籽满的花生便呈现在眼前。

全家人围坐在院子的大树下择花生,一边择一边说笑,院子里溢满了丰收的喜悦。人们左手拿着花生秧,右手开始择,择下来的花生放在面前的大筐里。择一会儿,就剥几粒放进嘴里,品尝着秋收的劳动果实。一晌的功夫,择下来的花生就堆成了堆。

割豆子要趁早,中午时分阳光最毒的时候,是万万不可割豆子的。因为此时的豆荚被太阳晒焦了皮,稍一碰触就会炸开,豆子会掉到地里去。

割豆子是个技术活,豆子成熟了,豆秸很干,不轻轻抓住就很容易使豆子掉在地里。要是割的部位或折下豆杆的角度不恰当就会割不断,用力一拉,就会掉下很多豆子,所以割豆子要把握好分寸。

收芝麻是个细活,靠近根部的芝麻成熟早,上面的成熟得慢,若等到全部成熟了再去收,芝麻粒就会掉到地里面。有百分之七十的荚黄了就可以开始收了。收的时候带上一大张塑料布或布单子,每割几根就要拿到上面抖一抖,把成熟的芝麻粒抖下来。

芝麻杆打捆挑回家,摘掉上面的叶子,放在塑料布或布单子上用棍子敲打一遍,把所有成熟的芝麻都打下来后,将芝麻按已成熟、即将成熟和未成熟进行分类,用稻草将未成熟的芝麻捆起来吊在屋檐下让其自然成熟,每天傍晚拿下来放在塑料布或布单子上面敲,持续一个星期,芝麻就会全部敲下来。敲的时候,有些荚也会掉下来,就用棍子再去敲打,过筛,把杂质全部去除,再放到太阳下晒干。

割稻子是个辛苦活。沉甸甸的稻子弯下腰来,田野染尽了金黄。农人们一镰刀一镰刀地把稻子割下来,打成捆,运到打谷场上,堆成一个个硕大的码头垛。

机器运转起来,稻子要脱粒了,三五个人成排地站在脱粒机旁,成捆的稻子“唰唰”地脱下粒来,堆成堆,逆着风扬一下,一袋袋带壳的稻子运回家中。

北方的稻子成熟得晚,其它庄稼都收获完了,才轮到收获稻子。待田野里的稻子都收获了,天气凉下来,也到了深秋季节。辛劳的农人们又在收获过的土地里埋上了新的种子,播上了来年的希望。

关于田野的文章7:田野上那些事

文/屈绍龙

冬日的田野,比秋日的单调、乏味,显得空旷,显得宽广,显得辽远。绿色,一望无际,是田野的内容。清晨,嫩绿的小麦叶片上凝结着霜花,沟壑的水显得宁静,一两只水鸟,盘旋几圈,站在芦苇上,向四周观望,芦苇花顶着洁白的头饰,在微风中摇曳。

田野的喧闹,是嘴里叼着旱烟的老人,追赶白色的希望走出村外,走向晨曦,奔向绿色海洋,推向高潮。虽然不是辽阔的草原,但是在他们眼中就是理想之地。他们日日如此往复。

有朝一日,他们也要走进田野的一隅。田野上,隆起一座新坟头,一座座隆起的坟头,就是他们最后的归宿之地。宽厚仁慈的地母啊!有宽广的胸怀,接纳所有的人,在人世间,善良也好,作恶也好,最终,都要回到地母的怀抱,就像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母亲有宽广的胸怀,宽恕自己的孩子。在人世间,母亲是必须仰视的,清雅、善良、菩萨般的母亲,和田野的景物一起,如一幅闲适、高雅、淡泊的山水画。

午后,就有追赶着白色希望的老年女人,她们在田野里,除照顾好眼前的希望外,就是想着家里的希望,太阳下山之后,田野里人渐渐地少了,她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方便袋,就开始用双手,往方便袋里装麦苗,天黑之后,她们回到家,饥饿的兔子,就有鲜美的佳肴。

冬日里,鸟雀减少,偶尔,有几只在田野上空飞过,落在另一块麦田,在那里踱步寻觅一番,再飞向别处,鸟雀,没有人的耐性,它们不会在一个地方长期逗留。

雨雪少的冬日,小麦干枯严重,北方的大地,雨雪的年份是不正常的,时常多,时常少。

田野上,给小麦浇水的人,他们感觉不到冬日的凉意。他们将一个个同心圆巧妙地铺展成一条条线段,尔后,他们迅速对接成一条笔直的线段,线段迅速就成为一条水龙,玩龙之人,和一家人,或邻居,在田野间来来回回地舞动。

正月里,舞龙的大汉双臂在空中不断挥舞,这里,舞水龙的人,亦是双手在自己的麦田来来回回地摆动。他们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雪是冬日的精灵。它是在考验人的耐性,人是有耐性的,三五十日,是能耐得住的。雪熬不住,就在冬夜纷纷落下,不急不燥不温不火,如行云流水一般,悠悠地带着一种禅意。

天亮了,田野突然一下子全白了。麦苗只露出一点顶尖,就像一个婴儿熟睡在睡袋里,只露着一个小脑袋。雪地里,野兔的脚印、山鸡印下的竹叶图、野猫的梅花图、流浪狗足迹……全展示在洁白的宣纸之上。獾是最狡猾的动物,即使雪天,它也躲在坟头里,那里是它最安全的家。本族的三叔,常年在田野间转悠,捕获过山鸡、野兔、黄鼠狼,刺猬更是常被捕获,就是捉获不到獾。冬日的獾,价格昂贵,且它全身是宝。看来,狡猾的獾,真的想和人较量到底了。

深冬时节,田野里冷清了许多,追赶着白色希望的人,也有初冬的一日两次,改为一日一次。清晨,他们倦曲在家里,等待日上竿头,才迟迟动身。身后是蹲在墙根下“吧嗒吧嗒”抽旱烟的老人,他们没有力气去追赶希望,只有蹲在避风的墙根一带,一明一暗照亮生活之路,走最后的路程,他们不因乡村的贫穷而拒绝生活。

他们复活的日子,是在春天。

春天, 太阳日日升高。田野沉睡了一个冬天,打一个哈欠,伸一个懒腰,苏醒过来了。

小麦逐日褪去叶片上干枯,新绿在不断地分蘖出来,匍匐在地面的叶子,也挺直身躯。

沟壑的两旁,小草露出喜人的笑脸。沟壑里的水,明显地比往日苗条了,面容有些微笑。

追赶希望的人,再也没有胆量,奔向田野了,他们心里也装着一架天平,衡量着孰重?孰轻?这时,只有在沟壑的两旁,挥舞着弧线,吆喝着希望之歌。偶尔,他们也追赶着梦想到山坡上,去寻觅初春的味道。

田野里,人渐渐地多了,多是留守在家的女人,他们到自己农田里,发现春日的新希望,新梦想。

初春,小草,从麦垄间钻出地面,来和小麦凑热闹,比身高。勤快的妻子,耍出倔脾气,看不惯,小草的性子,就和它对着干,不让她和小麦比身高。最后,它比不过小麦,就自觉地退场了,小草真的识趣。

春意一天比一天浓,田野也一天比一天热闹。荒芜一个冬天的田地,在女人手中,转眼间,成为另一种模样。

炊烟,佝偻着苗条的身躯,在乡村的上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去,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田野里。

田野,在女人的手中,内容丰富了,棉花、绿豆、高粱、谷子、花生,地瓜,在不规则的田野上,有的挺直腰杆,有的延伸手臂,有的在地下积蓄希望。

夏日的田野,实际上,是初夏的麦收推向高潮顶峰的。这时,麦浪像手风琴一样,起起伏伏,田野上,似乎打破了黑夜和白昼的界限。机器的轰鸣声,远远超过雄鸡的鸣叫声,收割机是田野里的庞然大物,它在田野间来来回回地释放着烟雾,在远处,就可以看见,一场没有枪声的战争在进行着,不一会儿,田野间,出现一个山头,一场攻打山头的战争,在悄声中拉开战线,你帮我,我帮你,流汗了,用手摸一把,猛地一甩。一会儿的工夫,一个山头不见了,一场战争结束了。一会儿,新的战争又开始了。就这样,循环往复,战争持续进行,接连不断。

夏播,是在雨水降临时进行的。玉米、大豆,是在那场紧张激烈的战争,完全结束之后才能进行。雨水来临之后,田野上,热闹几天,立刻又恢复到往日的宁静。

夏夜里,在乡村与田野的边缘,看到斜躺在天空的银河水潮起潮落,月圆月缺,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风起时,树叶哗哗作响,一声声蛙鸣伏在挂历的页面上,正在向秋天爬去。

这时,男人们就离开家门,到本省或邻省打工养家,剩余的农活全交给在家的女人们了。

玉米、大豆,在田野间自然地成长。灭草剂是小草的敌人,它们比女人们的脾气更倔,对小草下手狠毒,不留一点情面。女人们自然轻松了。施肥是一个简易的活,几个女人合伙,用轻便的耩子在田垄间来回几趟,事情,就在女人的微笑声中,定格在田垄的上空了。

棉田是女人们侍弄对象,棉花费工、费时,间苗,锄地,打药,打叉,一个活,接着一个活,勤快的女人,棉花自然好。

到夏日炎炎时,玉米、大豆,也有了身高。棉花就更需要管理了。

就在这样的时日,不安分的男人,就到田野间转悠,等待时机,一次,一个约有六十岁的女人,下棉田捉虫子,就她专心找虫子时,没有想到的是,一个赤裸着上身,穿着白色大裤头的男人,将她死死地抱住,想使劲地将她按倒在地上,对女人实施强暴,一场激烈的争斗进行着,女人拼命地喊叫,惊动附近开拖拉机的司机,她才免于这场劫难。

一场惊吓之后,乡村像一潭水,激起千层波浪。女人们下地,就不敢独自一人前往了,即使下地,几个女人就合伙在一起,手里也拿着割草的镰刀用来防身。

男人是色心不改。那件事刚过去不久,北坡也发生同样的事情,当然,男人依然没有得逞。

夏日的田野,就是绿色的轻纱帐,也是发生邪恶事情的天然屏障。就在夏日,一个年轻的漂亮女人,就误认为,这样炎热的天气,不会出现邪恶之人,她就去棉田打叉,她家的棉田就在玉米地附近,她没有想到的是,一个辍学的少年,蹲在玉米田里,观察她的一举一动,非常美丽,就是她不合拍的举动,他也感到异常美丽。他尤其观察到:她高耸的乳房,在她低头弯腰打叉时,辍学的少年,就瞪大眼睛仔细观察她胸脯间的起起伏伏,一起一伏给他带来强烈的欲望。夏日里,他在学校就注意女同学的胸脯,高耸的山峰给他带来无限的遐思。就这样,他一连三天,都蹲在玉米田里,观察她的身影。第三天的中午,他在棉田里,在她的强烈挣扎下,脱下她的下衣,将她强奸,任凭她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在炎热的夏日,田野里寂静得能听到村子里“汪-汪”地狗的叫声,说明着一个畜生的生命存在。

夏日里,空气似乎就此凝结了。

秋日里,在外打工的男人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一车车黄澄澄的希望从田野驶向农家。玉米秸,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粉身碎骨。小麦的种子,转眼间,回到大地的怀抱。

田野上那些事,就好像是我在电脑上敲击出的散文,时而重复内容,时而更换主题,时而变化篇幅,而唯一不变的是:在田野上生息繁衍一代代人,他们是田野上那些事的主人,好像在人世间,演绎着一场场戏剧,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喜剧也好,悲剧也罢。后人自有评说。

关于田野的文章8:阳光放大的田野

文/孔伟建

九月的阳光,放大了田野。我喜欢九月被阳光放大了的田野。

中秋节,我要回家,不止为了团圆,更重要的是,我要踏进九月的田野,去呼吸只有大地丰收时才能散发出来的气味,去感受大地分娩时的丰独特气息,去救赎自己越来越懒的灵魂。我要去看看田野里的稻草人,是否还在坚守着不变的守望。我要看看我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如今是否变了模样。

土地,千百年来不变的土地,依然故我。土地,要被耕种,才能体现其自身价值与存在意义。大地回响,不管耕作工具如何发展进步,那些虔诚的农人,对土地的热情依然浓烈如初。

春种秋收,土地厚道。只要你流汗了,付出了,土地就会对你有所回报。民取于土,我对此笃信不疑。土地,依然是我们生息繁衍的盘桓之地。

我带着孩子,顶着秋阳,去田野里找寻属于我家的地块。孩子从小没种过地,我担心他遗忘了五谷的样子。我要利用假期时间,在他记忆之中种下点庄稼——丰收的庄稼。

玉米、大豆、棉花、谷子,高低不一,在时令驱使之下,都现了果实,静待收割。我一一指着给孩子看,这些存在于大地之上的养育了千千万万黎民百姓的作物,成熟之际,还是那样谦卑地低着头,朝向大地,向大地致敬。当年,我就在秋阳之下,汗流浃背地躬身收种,我知道丰收的确来之不易。

此时,秋阳朗照之下,部分成熟的地块已开始收割,跟我相熟的乡亲父老见了我,开始打招呼。寒暄过后,他们依然埋头干活。他们知道,我已习惯了坐办公室,过秋了,只是来看看而已,干不得活了。我一边搭讪,一边想着自己的从前,那些跟他们一样在地里干活的岁月。

人误地一时,地误认一年。这些与土坷垃打了多年交道的乡亲,对此深信不疑。而今,他们皮肤依然黝黑,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我,却背叛了土地。

他们,依然守着四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收获着微薄的希望,体验着大地的耐心。

我站在被阳光放大了的田野里,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

脚下,秋草衰败,秋虫唧唧。我俯下身去,指着荒草,告诉我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很长时间里,这些野草,这些根植于大地之上的野草,曾经养育了多少大大小小的牲畜啊,这里面,有我家里的老黄牛、大山羊,而今,它们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可野草,还在。

家里,两块玉米地,已经收完一块。拉回来的玉米棒子,在院里堆着,母亲蹲在棒子堆前,一个个地剥玉米,将它们的层层包裹解开来,让苍天大地看见它们裸露的样子。母亲年过六旬,发已半白,她全神贯注剥玉米的样子让我动容。我想站在母亲身边,留个影,影像里,有金黄的玉米,有日渐苍老的母亲,有丰收的气息,有阳光的味道,还有他的越来越懒惰的年已不惑的儿子。

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

当我面对着九月的阳光,面对着被阳光放大了的田野,我体会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动人之美,还有一种安静的力量。我常常扪心自问:你能走出故乡吗?你能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地生活,让自己拥有安静的力量吗?

关于田野的文章9:在希望的田野上

文/瑛雪儿

一条小径,通往一片田园风光。一派光景,融合一些思绪,结出希望的篇章。——题记

好久不见,流光冲淡了你的容颜。曾经的情相牵,心相连,往来频繁;如今的联络疏淡,去留辗转。当瘦瘦的心怀再也揣不下日益膨胀的烦愁,走出家门去,亲近大自然,希望自然的清景,能涤去烦愁,让乐观的心态复原。

远远的,一片绿色就迫不及待的跃入我的眼帘。原来,几天前还一片残败景象的田野,今天已换了新装。

踏上松软的田园小径,环视,我的心跟随眼前的光景亮堂了——种稻的时节,水,从横亘田野的高渠里源源淌来,稻田里、荷塘里、小沟里,到处是水,眼前的田园,几乎成了水上世界。

小径左边的稻田里,清水浅浅,禾苗青青,临水照面,纤长的叶儿飘曳招展。我伸出一只脚,在水里一荡。阴沉的天色下,凉浸浸的空气里,田里的水犹如一汪温泉,与它轻轻一触,一股温热的感觉便漫过脚丫涌上心头,无比温暖,舒快。这美妙的感觉,恰如你我初相识时,惺惺相惜的陪伴。有你的日子,冰冷的季节,寒凉的空气,也令人感到温暖。到如今,这柔柔的暖暖的感觉依然叫我留恋。

我禁不住伸出另一只脚,在水里贪婪的荡来荡去。一股股暖流,冲淡了我的烦忧。

收起贪婪的脚,目光顺着稻田展望。对岸的田埂上,还堆放着两筐禾苗。那一块未插满禾苗的稻田里,躬着腰身裤管高绾的阿姨就像一位织娘,一株株禾苗在她灵巧的双手下,被织成一行。须臾间,一行成了几行,不多时,就是一大片。稻田空余的面积越来越小。放眼望去,禾苗青,水波漾,一派盎然的生机被她织在了田野上。盎然生机,又承载着丰收的希望。

我们的双手,不也播下了希望么?那一粒情意的种子,遇暖萌芽,逐日茁壮,繁茂,花开娇艳。或许,我们还是不懂惜爱的孩子。当呵护的贫乏卸下了花开的荣光,去留的徘徊将茁壮的花树退化为缠结的藤蔓。如今,凋零的花瓣早已腐化为泥,却迟迟不见等我们收获成果的迹象,不知何年何月才是收获的时节,又或许,收获渺茫。

我不禁望禾叹气。收回展望的目光,落在小径上,继续前行。稻田多余的水,经小径缺口,淙淙奔向小径右边的小沟里。水流欢腾的小沟里,燕尾草葱葱茏茏,摩肩接踵,被丰足的水分滋养的燕尾草,剪刀状的叶片翠****滴,悠悠地荡漾。

开始怀念,被爱滋养的日子,总是活力无限,精神饱满,目光柔暖。开始想念,远方的你,是否安好,是否也有风光无限。

沿小沟溯流而上,在熟悉的荷塘边驻足。犹记得,初夏的一天,愁绪满怀的我伫立田园依荷听风,是你,适时的出现,给予我无限的安慰,为我解愁散忧。当闪电和惊雷相继劈向荷塘上空,也是你,给惊恐无措的我奔跑撤离的力量。

眼前的荷塘,碧叶田田,挨挨挤挤,半掩碧面的,躺在水面的,玉立水上的,随风舞蹈的,姿态各异。有清风划过片片荷叶,来到我身边,阵阵风儿夹着清幽的荷香。那是我们曾经欢乐的余香么?掬一捧清风,低头凑近,我闻到了幸福的余味。我把一缕缕幸福的味道,深深地吸入肺腑,我把一叠叠幸福的剪影,贴在了心墙。

善解人意的风儿,能否将幽幽的荷香吹响远方,寄去我对你的想念,也消散你心中的愁闷。当清风再次拂过荷塘,我恍若看见,每一张亭立的荷叶,都是一面猎猎的旗帜,随风飘扬着希望的影像。

沿着荷塘弧形的小径,漫步至荷塘侧岸。岸边的李树蓊蓊郁郁,绿色的李子挂满枝头。满枝的果实,让人垂涎。只是,未到丰收的时节,这青绿的果子,不用多想就知它的味道:苦涩。蓦地,我惊叹,这样的味道不正与我们的爱情相符么?欲取不行,欲罢难舍的苦涩。伫立在李树下,望着苦涩的李子,我幡然醒悟:徘徊在取舍得失之间,只能徒增烦忧。其实,不用刻意作为,只需静待时日,顺其自然,总会迎来丰收甘甜的时候。

当我透过果实满枝的李树,望向田园,禾苗青,燕尾草翠,荷叶碧,整片田园都是绿的色彩。连阴沉的天空,也被李树繁密的绿叶妆点。

绿色,象征着生命,生命的蓬勃,是因为希望。我留恋在绿色的田野上,眼帘里、胸怀里,满满的,都是希望……

关于田野的文章10:八月的田野

文/刘昌谷

八月的田野有火红的高梁,金黄的谷穗,宛若一幅丹青妙笔绘出的图画;八月的田野妇女拿着镰刀割谷,男人用箩筐装满谷粒在跳着奔跑,又是庄稼人收获的赛场。

立秋,大体都在八月上旬,田野里金灿灿的谷穗迎风招展,正好印证了“秋前十天不割谷,收后十天满田黄”的农谚。稻子熟了就应该尽快收割,否则就后悔莫及,不然又怎能有“宁肯斗上出浆,不在田里生秧”的谚语从亘古流传至今呢?

在我们这一带,现在种水稻的不多。有的种上几分地的稻子够吃就算了,最多的充其量种上两三亩,根本不会有谷粒在田里生秧的事。

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几十年前那八月的田野。那时农村还是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社员都没有外出,生产队的土地没有空闲的。至于田嘛尽量种满,甚至还在田角路旁叠起泥土栽“堆堆苕”算补足口粮的欠缺。到了八月,田里虽然是黄橙橙、金灿灿的一片,就没有优良高产品种,大多是“罗汉谷”“马尾粘”“四股齐”之类的作物,产量低,一亩能收获400来斤就算高产了。收的粮食上交征购后,分给社员的就不多了。

对“宁肯斗上出浆,不在田里生秧”,我最有深切的感悟,因为那时我也是社员。生产队一百多亩田都种上水稻,到了八月稻子就基本上成熟了。那么多水稻就靠那三四张斗(每张斗四人)收割,可想而之,任务是多么繁重。我们这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栽秧的酒,割谷的饭,薅秧扭扁担”。三种农活中惟独割谷最费力气,所以只有多吃饭才有力气。割谷的人都沿袭传统规矩,一张斗(四人,我也曾是其中一人)清晨割两挑(大箩筐装),早饭后割六挑,下午割四挑。那时脱粒全靠用人工抱着谷把子在斗架子上搭,如果谷子有极少数没有熟透,一搭就会出浆,“守肯斗上出浆”由此而来。为什么不等稻子全部热透才收割呢?因为割谷要赶在晴天才好晒干扬净。如果接连下几天绵雨稻子就会发芽生秧,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就会泡汤。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事,只能当作慢慢回味的乡愁。

又到了立秋之后的八月趁闲暇到田野走走,虽然看不到满山遍野金黄的稻子,但偶尔还能看到田里的黄橙橙的稻穗羞答答躲秧叶里像个负重的汉子弯着腰低着头号在秧风吹拂下起层层波浪,稻子的清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感觉格外恬静、舒适。

成熟的稻子有人正在开镰收割,很少有人抱着谷把子在斗架上脱粒,大多数用脱料机,既省力又不抛撒谷子。他们虽然累得气喘吁吁,热得汗流浃背,脸上仍荡漾着会心的笑容。我问一亩能收多少?他说一亩有千把斤,接着又说,现在自己收来自己吃,国家从2006年起就免征农业税,这样的事,历史上哪一朝哪一代有过?加上现在生活好了,肚皮里的油水多,一顿又吃不了多少,日子硬是过得舒心,正如那歌词写的:“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关于田野的文章11:杏子铺满金黄的田野

文/王朝书

杏子又要熟了。

今年,杏子依然结得一串一串的。先生知道,这些杏子会像去年那样,掉落一地,无人捡拾,慢慢地烂在田地里。不过,今年,先生已能平静地面对杏子的掉落,没有了去年的慌乱。

去年,先生和我第一次面对了水果的丰收。“五一”劳动节前,樱桃红了,我们开始吃樱桃。樱桃成熟得很快,一周左右就全红了。我们吃不完。家里有近二十棵樱桃树。父亲摘了去卖,却摘不过来。去年,樱桃烂得很快。没几天,就生了虫。有虫的樱桃,无法吃。只能让它掉到地上。看着一树一树的红樱桃烂在树上,先生和我都很着急。我们尽力物尽其用,做了樱桃酒、樱桃酱。然而,消耗掉的樱桃实在太少了,连半棵树都没有。我们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樱桃掉到地里。

樱桃之后,水蜜李熟了。水蜜李结得太多了。压崩了树干。我们依然吃不过来。父亲摘了去卖,依然卖不完。熟透的红李子在地上铺一层。

李子还没吃完,杏子熟了。杏子,不知为何,很少人吃,也没人去卖。不少人家的杏子,都掉在地里或路上。这些果子,让我们心疼。尤其,谢大姐家的。谢大姐家,有一棵全村最大的杏树,可产一千多斤杏子。谢大姐的三个孩子都已工作,离开了小板场村。谢大姐多年未种地,在中学做了一名寝室管理员。她的老公在外打工。谢大姐每周末回家一次里,她没时间也没精力照管她的土地及土地上的果树。她任果树,自生自灭。

杏子成熟时,一阵风吹过,地上一片金黄。谢大姐家的杏树,离我们的住处不远,每天下午,我都去树下拣些回来吃。然而,实在太多了,吃不过来。看着地上黄澄澄的杏子,先生的心里慌乱了。不知所措。

谢大姐家的杏子还没从树上掉光,我们家的杏子黄了。起风时,杏子像小雨落在地上。看着杏子雨,先生彻底无辙了。

此时,先生从慌乱中冷静下来,反思自己到底怎么了。为何不能以自在的心对待水果的掉落?

先生思考后,对我说,原因在于,水果,在我们的意识里,是实用的。

实用,是人们栽种果树的初衷。小板场村,最初没有这么多果树。人们将土地看得金贵。父亲,最先在土地上大量栽种果树。有几年,小板场村的水果销路很好。地上的烂桃子,都被邻近县的水果罐头厂收去。村民见父亲种水果赚了钱,也试着在地里栽种果树。

这些果树种下后,村民们就希望着,它们能代替粮食,带来更多的收益。父亲细心地照管着果树,上肥、修枝、疏果、喷药、灌水,父亲将书本上看到的程序,每一道不拉下的照做了。夏天,虫子多,父亲和二姨爹还打着手电筒,捉苹果树上的虫。父亲和村民不知用药对付虫子,种出来的水果都是纯天然的。

不用药,难免虫子吃水果。为了多一点收成,父亲就在夏夜里,徒手捉毛毛虫。我也跟着捉虫。我知道,多一个完好的果子,就多一点钞票。

记不清何时起,我开始帮家人摘水果卖。我只记得,从我读书起,每年水果成熟的时候,全家都会上阵,采摘水果。樱桃熟了、苹果熟了、桃子熟了,就连奶奶都会帮忙。樱桃销路好,有做樱桃生意的,到村里来收购。天微亮,家人就开始采摘,等着贩子到来。苹果,则头天傍晚摘了,装在背篼里,第二天一早背到甘谷地去卖。

家里的果子很多,却没有浪费的。为了多卖钱,即使我很想吃,也需等卖了之后。掉到地上的烂果子,则拣了喂猪。

水果是卖的,是吃的,是喂猪的。这样的认识,已经刻在我的脑海里。

先生说,正是根深蒂固的实用观,导致了我们面对果子成熟时的慌乱;即使,我们现在不需要用果子换钱,但记忆的惯性让我们转变不过来。

先生说,果子原本长在林子里,来自于自然,归于自然,是无用的。我们应该以无用的态度来对待。这是一种修行。

当杏子又一次成熟时,我跟着先生以平静的心,看着它掉落,在田野里铺上一层金色。在金色里,我体悟着世间万物的无用之美。

关于田野的文章12:童年的乡村田野

文/尘埃飞扬998

追忆的日子总是苦涩的,只因时光穿梭急速的缘故。三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顿时烟消云散,留下的仅存一点童年记忆也将会在不久的将来紧随红尘慢慢淡化掉。春去秋来,年复一年,童年的乡村田野悄然间也在慢慢的发生改变,但始终挥之不去的那点浓郁的乡村田野气息一直都在脑海里频频萦绕,让人至今仍无法释怀。

几声鸡鸣,当一轮朝阳从大山的那一头冉冉升起时,迎来了乡村田野春的早晨,静缢而又祥和。渐渐地,田野上空和群山缓缓收起了一层层白雾帐纱。不远处坐落着的寥寥几处低矮瓦房升起袅袅炊烟,为乡村增添了几分更加神秘的色彩。多少个日子,乡村里的祖辈们总是沐着微微晨风在这样的氛围下开始了一天的下田劳作。春耕总是充满了希望,田野里和山沟上到处都挥霍着他们的辛勤汗水。清晨露珠从树叶和小道边的一簇簇小草上轻轻滑落,藏入土里。古老的木屋后院竹林中传来阵阵鸟鸣的欢唱声,清脆而动听。油菜花开的季节里,一片金黄,醉人的花香吸引了众多蜜蜂来采蜜,混合着钻在高高花丛中的孩童嬉戏的欢笑声,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让人陶醉。

夏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广阔的田野上,热烈中夹着几分柔和。午后的雷雨只是短暂的邂遘,雨后彩虹如约而至时,走在田野的小道上,扑面而来的阵阵清新泥土气息,干净而又舒适,让人清爽和惬意。田野边流淌的一条弯弯小溪清澈见底,鱼儿悠闲的在水中游来游去。小溪里水深的地方也不过一个大人高一点,傍晚时分,总有几个光着屁股的小孩在那里尽情嬉水,甚至忘掉了回家吃晚饭的时间。当夜幕渐渐笼罩村庄时,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带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吃完饭,冲了冷水澡,几个人总要不约而同地搬过凳子坐在小院里一边乘凉一边东拉西扯地聊着家常。一弯明月悄悄爬过竹林树梢,如水的月光从院中的丝瓜藤架的缝隙中倾泻下来,温柔的洒在每个人的笑脸上。乡村的夏日夜空总是显得那么高远而宁静。偶尔天边划过的流星,画出夜空中最美丽的弧线,短暂的瞬间,记下了永恒璀璨的闪亮痕迹。满天的星星若隐若现,眉目传情间仿佛正在向尘世间的人们述说着无尽的缠绵。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更是一首深情流露的诗赋,写满了人间真情,让人充满无数遐想。

秋风扫落叶。相对于北方来说,南方的秋天总要来的迟一些。秋日的阳光尽情的洒向这一片乡村田野,把大地装扮的黄灿灿。金黄色的稻浪在微拂过的秋风中轻轻荡漾,显示一派丰收的景象。于是,童年的记忆里,满是父辈们弯腰收割稻谷的喜悦热闹场面。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带上家里的粉干和蕃薯,一大堆小伙伴跑到山底的小溪边,架起笨拙的炉灶进行野炊。喝着清澈的叮咚泉水,做着孩童的天真游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洒尽欢笑。那种滋味犹如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般美妙,完全没有了邪恶与欺骗。小脚轻踩村边小径铺满落叶发出的唦唦清脆响声,耳边聆听溪边村妇揮棰洗衣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驻足笑看落日余辉洒满天边印射出的片片美丽彩霞,这一切都是自然界赋予乡村人们最最美妙的和谐和恩赐,让人浮想联翩。

寒风萧瑟,当翻出家中箱底沉睡了几个季节的旧棉袄时,迎来了冬的气息。乡村的田野里随处可见枯萎的片片小草,它们要在漫长的冬季里熬到春天的到来,重新开始新的一个生命轮回。稻田里到处都是秋收后留下的颗颗稻草头,也在慢慢等待来年春耕的季节。漫天飞雪,那是冬季的象征,也是上天赋给南方乡村冬天特有的礼物。漫山遍野被飞舞的雪花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衣,使本来就很渺小的小山村顿时变得广阔起来,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冬日的暖阳总是人们最渴望的,一大帮小孩跑到田野间尽情玩耍,堆雪人,打雪仗,全然没有了课本上寒号鸟的低吟。在田野的水沟里,打上一块冰,用稻草茎对着冰的一角使劲吹出一个小洞,然后用晒干的稻草穿过冰洞开始追跑,有时也会顶着肆虐的寒风跑到山上,追寻敲打挂在树上和石壁上的条条晶莹剔透的冰柱,欢笑声在山里久久的回荡着,让人留连忘返。

美好时光总是太短暂,逝去的光阴只能变成脑海里曾经的回忆。如今的小山村,那一片广阔的田野早被一幢幢整齐的砖瓦房所代替,田野间不平整的石块小道也翻身变成了宽大的水泥路,而唯一不变的是,存在心里的那段记忆中的童年乡村田野的美丽画面。

关于田野的文章13:家乡的田野

文/章洁

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田野,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十分美丽诱人!就像四幅美丽的画!

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那是春天的音符吧;树下的小草从地里探出尖尖的脑袋,自言自语地说:“地下闷死了,终于可以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了!”小草在风中摇摆,那是春天的眉毛;地上开出了一两朵漂亮的野花,那是春天的眼睛;岸边杨柳依依,柳条在风中摇摆着,那是春天的头发;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淙淙地流着“叮叮咚咚”,你们听春天又弹奏起了美妙的音乐。春天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

转眼间到了夏天,蝉热的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叫的让人心烦。好像在说:“这是什么天气!热死人了!”在田里工作的农民们,累了就在树荫下乘凉。热了,就在田里摘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切开一个西瓜,哇!红红的瓜镶里嵌着黑黑的瓜子,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咬一口西瓜,嗯!真甜!让人吃了一口,又想接着吃第二口。冰凉冰凉的。夏天,是一幅清凉的画。

光阴似箭,秋天到来了,展现在我们眼前,又是一幅丰收的画!走进田野,农民伯伯们都在忙着丰收这一年的成果。小路两旁,长满了红高粱。那红红的高粱,就像一个喝醉酒的人,在道路两旁摇摇晃晃,路都“站”不稳了。小路的左边,是一大片金色的“海洋”——稻田。忽然,一阵秋风夹杂着稻香,迎面扑来。金色的“海洋”,也翻起了金色的“波涛”。小路的右边是一块块菜地,田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如:绿油油的青菜、红艳艳的辣椒、圆滚滚的土豆……

走进冬天,就如同走进了雪白的世界,走进了美丽的冰雪王国。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雪白的画,四处银装素裹——白色的房子、白色的土地、白色的树木……一眼望去,只有一片雪白。小朋友们,都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橇……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欢乐的脚印。

家乡的田野,一年四季都十分美丽动人,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特点,我爱家乡的田野!

关于田野的文章14:夏天,乡村的田野

文/津津乐道

(一)稻子

七月的田野层次分明,多姿多彩。黄的是稻,绿的是秧,还有五颜六色的各种花草。风从东山那边漫过来,稻浪翻滚,齐刷刷的稻头挤在一起,像春运期间火车站广场上的人头,密密麻麻,不用多久,这些密密麻麻的稻头就会四散开去,离开此地,各奔东西。

稻子,是一种高贵的植物,骨相很好,"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神有一种穿透力,是与生俱来的东西。

米是脱掉外衣的真实胴体,晶莹剔透,肤如凝脂,天生的尤物,谁见了,都会产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冲动。将稻子娶回家,生生世世,不离不弃。我想,一个稻子的诞生,就意味着一个人慢慢的等待,终于等到了七月,在阳光的见证下,在大地的见证下,我们与稻子完美结合了,融为一体。

就让我们举行一个集体婚礼吧。稻子,是天地的女儿。让我们对天地来一拜吧。一拜天地,感谢天地的恩赐。稻子是农民的养女。让我们对农民二拜吧。二拜农民,感谢他们的辛勤栽培。三人稻互拜,祝福我们爱情美满幸福到永久,天老地荒心不变,此情绵绵无绝期。

注定还有一些稻子是要流浪的,流落他乡。对于其他千千万万的稻子,虽爱在心头口难开,不释手,不放手,终究是一种美丽的错误,在她们离开的时候,不妨让我们一起高歌《走天涯》吧:"但求千里与你共婵娟,天涯海角我都不能忘。"

(二)蔬菜

在田间地头,常常见到整齐的菜畦,上面种着时鲜蔬菜。如果稻子是我们生活中主食,那么蔬菜是我们生活中的盐,缺少蔬菜,生活就缺少味道。

豆子,与太阳一样古老,它将太阳一粒粒的收藏起来,将太阳的活动记录下来,不用纸,不用笔,不用键盘和电脑,它用最原始的结绳记事,不信请看那长长的豇豆,你就会明白。豆子,真是一个顽固派,啥年代,还不与时俱进。

南瓜,少年老成玩深沉。小小年纪,一脸沧桑。仿佛岁月如犁,在它的脸上犁下道道皱纹,如果你对它不是知根知底,一定会被它蒙蔽,没有几个月的年龄,却长着一副老爷爷的面孔。哎!没办法,这世界就是这么奇怪。

葫芦,胖乎乎的傻样啊。很像胖墩。长得那么圆溜溜的。小时候,很好玩,实心实肺,脸皮很薄,还有一层乳臭未干的小绒毛,但一旦长大变老,"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皮厚实着呢,不用锯子你是很难将它变成瓢的。心也黑了,黑如煤炭,用三斤白面也难将它擦白。

苋菜,一身绿衣,满腔热血,貌似柔弱,实则痴心。如一痴心女,当你与白米饭卿卿我我时,不将你的一碗白饭染成一片红,是绝不肯罢休的。"落红不是无情物,一点芳心为君死。"

乡村的田野,魂牵梦绕的地方,随便我们走到哪里,不要忘了我们爱的承诺。乡村的田野,生我养我的地方,不论我们在天涯,还是海角,不要忘了:带上一把土,种上我们心仪的菜和瓜。

关于田野的文章15:萝卜

文/秦延安

“菊后无他物,唯有大萝卜。”空旷的田野里,一畦畦根粗叶茂的大萝卜,如一朵朵盛开的花,怒放在季节的深处。细碎的阳光,在毛茸茸的叶子上舞蹈出了一片阴柔与阳刚,吸引的蛐蛐不时跳上跳下。叶子下面,是一个个半截身子扎入泥土的壮实萝卜。

萝卜古时称为菲、芦葩、菜菔、土酥等,在品种上有白萝卜、水萝卜、青萝卜、紫萝卜、红萝卜,既可生食、煮食,又可腌制。《诗经》“采葑采菲”中的那个“菲”指的就是萝卜。《王桢农书》中则说“土酥”,谓其“洁白如酥也”。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萝卜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最有利益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称赞萝卜是天下皆有的佳品。

从七月入种到立秋长蒂,萝卜迎风送雨,披星戴月,在田地里撒了欢似的生长。根不停地往下扎,身子不停地往上蹿,转眼之间便长得浑圆。杜甫诗曰“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长长的绿缨如女人散乱的长辫,先天的白嫩肌肤半截裸露在泥土之外,犹如唐朝的美人,于半遮半掩间显示着身材的肥美。

处暑之后,萝卜已有胳膊粗。从菜地里拔回来还没来得及上餐桌,就被嘴馋者剥皮入口,皮青肉白,一嚼,水滋滋微甜。在清水飞溅中洗干净的萝卜,随着案板上的飞刀,像寥寥几笔水墨小品,斜依在一圈又一圈年轮清晰可见的梨木案板上,然后碎成丝,堆了满满一碟。酱醋油蒜辣子一拌,一道简单的时疏就着稀饭,就解决了一顿饭的问题,极其开胃。

大地封冻前,一个个小腿粗的萝卜便被从土里拔出。粗细匀称的萝卜,被窖藏起来。受伤的或细小的萝卜被腌制成咸菜,最后剩下的便被切成片或丝,晒成萝卜干。作为乡村里最结实的儿女,萝卜总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漫长的冬春日子里,萝卜炖排骨、萝卜大肉饺子、萝卜咸菜馒头……萝卜用清白的身躯温暖着乡人的胃,让寂寞的乡村岁月总有一丝光亮。而乡人更爱拿萝卜教育后生,做人要踏实,不要做空心萝卜。

虽然萝卜吃法多样,但南北各异,古今不同。南方人注重用萝卜炖汤,常与排骨等同炖。“着毛萝卜久煨香。”白萝卜耐炖,久则出味。或入淡菜,味尤厚。东北人喜欢用萝卜粉条等做杂烩菜,吃得人整个冬天都暖暖的。西北人喜欢用萝卜炖羊肉,在贫瘠的寒冬里吃得汗流浃背。扬州人、广东人钟情做萝卜丝饼,北京人爱把心里美当水果吃。袁枚在《随园食单·点心单》里,记用萝卜做汤圆,“萝卜刨丝,滚熟,去臭气,微干,加葱、酱拌之。放(米)粉团中做馅儿,再用麻油灼之。汤滚亦可”。汪曾祺《萝卜》里讲述:“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蜇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碟。”一样的物品,吃法不一,味觉不同。

萝卜性凉,味辛、甘,具有消积滞、化痰清热、下气宽中、解毒之功效,在我国民间有“小人参”之称,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一说。明代着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对萝卜也极力推崇,主张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萝卜能“大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气”。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