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文章

请欣赏秋收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秋收文章1:深秋,浅悟

文/梦醉清风

秋天的原野,一片秋收后的空旷。虽然,新城市建设的步伐已少见了耕种的田地,但几块零星的耕地上,依然看得见秋耕后的新土,田埂上还未来得及清理的秋草桔,地上零星的稻谷粒,似乎在向路过者讲述着这一季丰收的故事。

天空中传来大雁迁徙的声音,叽叽喳喳的鸟语长音,不知是感叹还是道别?我默默地抬头看天,铅色的天空看不见一点的蓝,更看不见曾经那一条条令我遐想的白云练了。我明白,时序的深秋,儿时清澈的天空早已无法寻见了,只有烟尘朦胧的世况,令人回味。

人生,山一程,水一程,悲喜交集,难免会有迷茫之感,甚至感觉自己的生命之河会倒流,但因了自己执着的信仰与有梦想,才铺垫出一程程坚强的人生之路,留下一段段坚定的脚步和零零散散的成长记忆,这些点点滴滴经时光的拼接,就成了自己的人生路了。

一个人,可以活得素简、清贫、卑微,甚至是苟且偷生,但不能没有信仰与梦想。人活于世,必须有一个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行动指南。信仰是一种执着,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是人类的一种优秀品质。

信仰,能超越生死,跨越时空,能铸造信念,历练坚强,缔造梦想。信仰,似灯塔,引领着人们的灵魂,为了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追求。我知道,这个凉薄的世界,没有谁不想停下脚步,去寻觅修篱种菊的悠远,看尽日落黄昏的烟霞,但信仰令人懂得了坚持。

季节的秋,繁花落尽,茂叶凋零,但在这败落前,丰盈的收获已被珍藏,即使寒冬来临,一切深藏于窑心的珍品,定会不负内心困扰,带来富足的安暖。人在深秋悟,于静寂中享受清零孵化的仪式,任程序与过程交相错落,在往后的行迹中慢慢咀嚼。

生命,静静地来,静静地去,天地之间,万物仿佛都是自在的摆设或者是赏心悦目的过客。常常静悟,内心便有海阔天空。静中观人,切忌喧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静中审视自己,沉淀心静,认真行言,慎独而行。

庄子说过,“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一如人常在感慨蜉蝣朝生暮死,怜悯生命的一瞬即逝。却不曾想过自己亦只是造物主的弹指一挥间。苦苦熬度的时光,常常自觉乏累,常常力不从心,常常感慨时间走得太慢又太快。

静美,是秋的形态。静静地生活,凡事,静静地看待,少一份偏执与偏见,便会收获真切自在的人生。学会在红尘游走中的世俗中,摒弃妄言。于心中悟得贞静,于行中习得自我,遵从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尽力而为,便能享受自己的人生趣味了。

秋收文章2:故乡草树堆起来

文/何龙飞

秋收时节,谷草晒干后,故乡的草树次第堆起来。

此草树,并非树,而是以树木为轴心或垫底堆成的草堆,专供耕牛冬季食用。父母跟其他乡亲一样,是堆草树的行家里手。

目睹干焦的谷草,想到牛儿的越冬美食,父母便开始堆草树。先得备好草料子。说干就干。父母挽起衣袖,蹲下身子,揪起一股谷草,扭成绳状,再以手掌为核心,连续揪谷草,由内向外,顺势挽成一圈一圈的锥状谷草。末了,将草绳尾扎紧。这样一来,草料子就挽成了。不断重复,草料子就足够了。接着,父母分工负责,协调配合,捆谷草。只见父亲拿起草料子,轻轻一抖草绳尾,草料子就展开来,铺在地上。母亲操起扬杈,挑动谷草到草料子上。够了,则由父亲将草料子两头拉拢,系紧,一捆草便捆完。要不了多久,一捆捆谷草摆在了地坝边,像整装待发的士兵,听候父母的发落。

堆草树最有讲究了。底盘必须防潮湿,否则会烂谷草。父母谙得此理,格外注重草树底盘的处理。选好地坝边平整的地点后,父亲搬来石头作礅子,扛来松木或其他杂木搁在礅子上,呈井状或田状,让底盘透气、利水,便于储存谷草。见时机成熟,父亲站在草树底盘上,示意母亲提谷草来堆。母亲会意,赶忙递来一捆捆谷草,由父亲整齐地堆放在底盘上,并踩紧。约五六层后,母亲拿来草料子,让父亲接在一起,把草树的斜角连起来。再间隔一层谷草后,又用草料子连斜角。如此反复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草树垮塌。这时,得考虑收缩草树的长宽了。父亲麻利地堆着谷草,逐渐减小草堆面积,最终形成屋脊状。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保护草树顶部。父亲把木梯子搭在草树上,上到梯步上,接过母亲递来的散谷草,盖在草树顶部两侧,就像给草树戴草帽或添织头发,一旦下雨,能有效地分流雨水,不至于草树被淋湿。做完这些,父母往往会长长地叹口气,为自己的得意作品与牛儿过冬有了着落而倍感欣慰。

还有一种堆草树的方式就简单些。父母找到一根树干或把木桩钉成十字架垂直立放后,便将苞谷秆横铺在树干或木桩底周围,使散谷草头朝树干或木桩方向,成圆形地一层层往上堆放,且每放两层谷草后要交错放一层,以便增大摩擦不会轻易掉落。快要封顶的时候,就慢慢收小堆放的直径,形成锥形。再在顶部披上一层塑胶,同样避免了谷草被淋湿、霉烂。

不管哪种方式,父母都准备充分,堆得认真,堆得默契,堆得大汗淋漓,堆得其乐融融。尤其是我和弟弟觉得好玩和稀奇,常到谷草上嬉戏、追逐,阻碍了堆草树的进程。原以为父母会责怪我们,可父母见我们天真无邪的模样,反而笑了,反复叮嘱我们注意安全。于是,在父母堆草树的过程中,我们玩疯了,直到瞌睡虫袭来或太累才罢休。那些欢声笑语也就交织在一起,纷纷扩散开来,回荡在空中,不能不令人惬意。

年复一年,父母没有停止过堆草树,只因为那些谷草需要妥善处理,那些牛儿需要解决冬季吃食的后顾之忧。渐渐长大的我们懂得了父母劳作的辛苦,会帮母亲拉、提谷草,力所能及地助父亲一臂之力,获得一阵阵夸赞,倍添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每每望见那些父母堆成的草树,我们便会沉思良久,决心学习父母的勤劳善良、坚毅与执着、草树的沉默是金、蓄势待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终于走出大山,到城里安家立业,对父母及草树感恩的情愫就越发浓烈了。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我们很少回故乡,自然很少见到父母堆草树了。可是,无论岁月如何流逝,地点如何变迁,我们都没有忘记父母堆草树的情形,总会挤时间回去重温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即便在外地,到了堆草树的时令,也会情不自禁地忆起父母堆草树的片段,在心底为父母及草树虔诚地祈祷,以慰藉日渐升腾的乡愁。

不经意间,今年的谷草又晒干了,故乡的草树堆起来,父老乡亲们忙成了灵动的景致,忙出了一份份希望、收获与欢乐。作为游子的我们又该眺望故乡、遥想草树、默默祝愿了。

秋收文章3:秋与浓

文/泅渡。

江南又该秋收了,金色的稻浪随风而动,一直蔓延到山那头水那头,听风声好似人们欢庆丰收的笑声。

随风而卷进脑海的忽而有那么一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悯农》的内容任时间流淌得再怎么遥远也还是那么生动而深刻。一颗谷子从萌芽到成熟,漫长的几个月仿佛是在进行一场信徒的祷告,农民向土地祈祷自己的汗水和时间能够得到回报,能够让一家安心度过大雪封山的冬天。

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如此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跨越岁月长河的远古诗句为何如今读来依旧亲切?它本是记录诉说这遥远时空里的故事,大概是农人对于土地和粮食的虔诚从未改变,面对收获总是那么恳切,一家人都围绕着秋收而忙,就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也“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大半年的付出如果能换来丰收自然是好的,但是并非所有事情时候都顺人意。《稻草人》的故事是让人悲伤的,因为我们读到了那个妇人的悲惨生活,她的付出都会被虫子吃掉,而我们能想象她将迎来一个痛苦艰难的冬天。而这样的故事确是反映着过往岁月里那一段真实的生活的。

在我母亲的记忆里,他们是饥饿的,这种饥饿仿佛被撰写进了骨肉里面,她总跟我调侃他们的过往,却又说得动情,我则喜欢微笑着听她讲,心里头欢喜他们从那段岁月里走了出来,到了如今,大概白居易穿越而来见今朝模样定会泪沾裳。

我们需要对粮食有一种敬意,这一种敬意该含有对岁月时光的,每一个季节每一天;该含有对那一片片不知名的土地和土地之上的风雨阳光的;也该有对那些流汗的农人们的。

我也曾不懂为何奶奶舍不得洒在地上的菜油,虽然脏了也小心翼翼重新收集起来;我也曾不懂为什么爷爷为什么吃了饭之后会用有油水的碗冲水喝,舍不得浪费一点油水;不懂他们为何心痛变馊的饭菜。后面我懂了,他们眼中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饥饿过的他们对于食物心怀着珍重与爱惜,像我们珍爱我们自己的宝贝一般。在他们眼中,每一滴油水都有些他们在风雨和艳阳下付出的血汗和时间,是用生命交换而来的,当我让自己站在他们身后,从他们的目光里看这一切,我恍惚间也开始心疼那点滴食物。

如今我们能够吃得饱,吃的好,那种饥饿的记忆好像和我们断了联系。酒店、餐厅、食堂,每天都可以看到大量的粮食被浪费,但是我们习以为常,也忘了在这个资源分配不协调的世界还有一群人他们触摸着贫瘠的土地吃不饱饭。褪去形式主义和仪式感,就算是质朴的姿态,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我们面前的食物以及他们背后的人们心怀感恩,对那些如今还被饥饿困扰的人们心怀怜悯呢?

“风俗,天下之大事也。”珍惜粮食,厉行节约,改变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却也是必定得从小事出发,落实到个人,再才是星星之火聚而有燎原之势。我们该让农人们的付出被珍重,该让每个人的节约被社会认可继而成为一个国家的习惯。

该有那么一个未来,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心中却仍然对土地和粮食怀有珍重,因为他们铭记着遥远的那一段书写着汗水和饥饿的历史。

秋收文章4:秋收

文/靳阳烨

秋天来了,大地在人们的欢笑中丰收了。玉米张开了叶子,咧开了嘴在欢笑。高粱伸手挥舞着鲜红艳丽的火把,麦田里的麦穗背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沉得直不起腰……

收获了,农民哼着小调,开着收割机收割麦子。在院子里,每家的门上都挂满了黄灿灿的玉米。八、九岁的孩子帮着大人把谷子晾在屋顶上。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小院子散步。小鸡偶尔会顽皮地啄食地上的麦子,另外几只鸡也在争先恐后抢食散落在地里的麦子。一位少年抱着一个竹篮子,里面装满了玉米、高粱、麦子。他淳朴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比得了珍宝还高兴。还有些无处放的玉米被人们挂在树上。看看这个秋天的小山庄吧,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满眼都是金灿灿的玉米、麦子和红澄澄的高粱,人们为了收获的季节忙碌着,狗儿叫,猫儿跳,鸡儿跑,丰收的歌儿在小村的上空飘荡。

来到村外,放眼望去,一排排果树密密排列着,吸足了养分的苹果挂在树上,把树枝都压弯了,看见客人来了,羞答答地红着脸藏在浓密的树叶里。环顾四周,青山绿水,时常可以听见鸟儿的鸣叫。蓝天白云,使人感到无限舒畅。田野的景色更是奇妙,五颜六色的野花和麦田的麦穗合为一体,就像一张天然的地毯。山上的柿子树上挂着一个个大大小小、饱满如玫瑰一样红的柿子,像一盏盏的宫灯。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给勤劳的人们带来巨大喜悦的季节。我也要在这个季节里,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获取自己的果实。

秋收文章5:捡谷吊

文/何龙飞

秋收时节,割谷是重头戏,而割谷后的谷吊(在故乡,“吊”常被念成一声)难免掉落在谷桩上或稻田里。为了减少损失、力求更多谷子,捡谷吊的活就应运而生。在我们的记忆里,捡谷吊可谓累并快乐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起初,我看到父母在秋收后,背起大背篼,到稻田里捡谷吊,若是干田,就不脱鞋、不挽裤脚,直接去捡,要是遇上水田,则须脱鞋、挽裤脚。不到半天,就捡了一大背谷吊,沉甸甸的,喜煞了父母,赶紧背回家倒在地上后又去捡谷吊。本来我就觉得好奇,见父母乐此不疲的样子,便嚷着跟了去。

“我说嘛,你在屋照屋就行,来受苦干啥!”父亲有些责备,母亲也跟着埋怨。

“哎,明知有苦,偏向苦行,我就是要体验苦的味道!”小小年纪的我,竟那么倔强。

我是父母的心头肉、小棉袄,父母见状,还能拒绝吗?显然,无法拒绝。那就准许我加盟捡谷吊的行列吧!

我乐呵呵的,像父母一样,来到稻田里,弓腰,仔细搜寻掉落或割断的谷吊。没有,心里一阵发慌。终于有了,心里就踏实起来。而且,捡的谷吊越来越多,心情就越来越舒畅,以至于边捡谷吊边哼儿歌,那才叫安逸呢!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酸痛了,疲乏了,便呈痛苦状。

“歇一会儿吧,莫伤身体,你腰杆嫩,得悠着点!”父母适时提醒我。

可能是人小志气高、做事都想自始至终的缘故,我没有歇息,鼓了鼓劲,坚持把那片稻田里的谷吊捡完。父母更是来劲了,捡、背谷吊井然有序,尽管苦累,但总是任劳任怨。

那一天下来,除了捡自家稻田里的谷吊外,其他家稻田里的谷吊也被我们捡回。苦与累,自在情理之中,可一看到一堆堆干黄的谷吊,一想到谷粒进仓,我们就精神多了,心里也乐开了花。

还有些稻田可以去捡谷吊,但父母忙于其他农活,就没时间带我前去。怎么办呢?我自告奋勇,独自一人背上小背篼去捡谷吊。寻啊寻,捡啊捡,总算捡回了一小背谷吊。照样,辛苦不说,还被谷桩划伤了手背。父母目睹后,心疼不已,口头表扬我“有勇气”“能干”,给我以最大的安慰。得到夸赞后,我的信心倍增,顾不得那些伤痛,又背起背篼,到稻田里捡谷吊,寻乐子去了。

弟弟及同伴羡慕极了,坐不住了,明确表示要我带他们去捡谷吊。人多好玩些,谷吊数量多些,得到的奖励会更多。我的认识得以升华后,便当上了“捡谷吊队队长”,圆了他们的“梦”,自己心里也分外坦然。

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提议:来个捡谷吊比赛。于是,大家响应,各自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所捡谷吊,比谁捡得多、捡得好。哈哈,冠军、亚军、季军就评定而出,可算是风光、荣耀了。不服气的,再赛,直到让事实说话、心悦诚服为止。其实,不管谁输谁赢都不是最重要的,体验个中苦乐才是至关重要的。夕阳西下,我们班“师”回“巢”,纷纷向父母报喜,博得父母们的赞叹。那时那地,怎一个乐字了得!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走了不少稻田,捡回了不少谷吊,既为谷仓做了贡献,又锻炼了胆量和勇气,还体验了生活、懂得了种粮不易、惜粮光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道理,收获满满,倍感值得。同时,在充实、自在、欢乐中度过了秋光,心里也格外惬意。

后来的秋收后,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捡谷吊。我们热情高涨,向父母简要汇报后,就提袋、背背篼,到稻田里捡谷吊。自然,经受苦累后,那些谷吊被我们提、背到了学校,完成了任务,奉献了爱心,受到了表扬,何乐而不为呢!

再后来,稻谷种植面积大增,亩产量逐渐提高,父母们无暇顾及那些掉落的谷吊了。所以,捡谷吊的事就渐行渐远了。我们这些学子们也是如此,由于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大的缘故,也告别了捡谷吊,只任捡谷吊成为了一种难忘的记忆,以便忆苦思甜时,供怀旧的心灵享用。

考上学校、参加工作、有了家室后,我们虽没去捡过谷吊或很少看到有人捡谷吊,然而,总会在秋收后一见到谷桩或谷粒,就会想起曾经捡谷吊的情形,依然那么有滋有味,历久弥新。

秋收文章6:霖雨时节看秋收

文/贾载明

9月初到川东乡下小住,遇雨连绵不断。最担心的是农民的稻谷没有收进仓。俗话说:秋后十天满田黄。处暑过了这么多天了,稻谷是熟透了。

向田野打望,淫雨霏霏里沉默着静静的金黄。农民们也站在自己的房檐下,纷纷向田野张望,那心想必比我急多了。再下几天雨,稻梗就会趴下,谷穗掉在水里,是会发芽生秧的。谢天谢地!云雨终于累得困顿了。虽然晴的不是很好,但勉强可以下田了。

原来,江苏等地来的收割机早已停在马路边等着。农民们一声吆喝,收割机便轰隆隆开到田里,一来一去嚓嚓嚓割断收进一排稻谷,一去一来嚓嚓嚓又割断收进一排稻谷,往复循环,很快便收净一个田块。我估计了一下,它工作10多分钟收割的稻谷,可能要10多个人劳动一半天。太省力了!太省工了!机器构造的甚是巧妙,当把稻梗和谷穗卷进那刻,脱粒便紧接着进行,即收割与脱粒是同时进行,谷粒进了暂时储存的“仓里”,而除去了谷粒的稻梗和稻草则排到了田里。农民们拿着编织袋站在田埂上等着,待自己的田块收完后,便将编织袋贯到机器的谷粒出口处,机器开放机关,将这个农户的谷粒全部放进袋子。生产收割机的技术在改进。去年,我看到的收割机去不了深稀泥田,一去便陷住了。

今年的田,被霖雨浸泡,可想是何等沼泽,况雨水刚停。可是今年的机器到一个一个的田都很顺利,进退自如,快速如风。看来过田里“深壑”也畅行无陷了。科学技术真是了不得呀!这收割机只有一辆小货车那么大,很灵活的。我问一农民:机器收割多少钱一亩?答曰:“去年是50元(人民币)一亩,今年涨价了,要七八十,如果稻谷倒下了的会成倍增加。但是我们还是喊机器,只让钱吃亏,不让人吃亏。”我用“呵呵”地笑回答农民兄弟的话。

机器收割是否有不少谷粒撒落在田里而损失?我散步到田野,细看机器收割后的田里,寻找稀泥里的谷粒,有稀稀疏疏的撒落,看来比原来“半桶”挞谷好得多。千百年来的半桶为木制,呈“半月”状,在“弓”一方用一人多高的围席护着,以防在“挞谷”时谷粒飞溅到田里。人站在“弦”边“挞谷”。“弦”长大约两米左右。只见农民兄弟扬起一把稻谷,使劲“挞”在“半桶”里横架的木头上。不停地扬起“挞”下,谷粒难免飞溅一些到田里。十天半月后,只见田里泛绿一片,是那些撒落的谷粒萌发了吧。农民最辛苦莫过于抢栽和抢收时节。过去没有收割机的时候,收获季节到来,农民五更起床,有月亮更好,没有月亮一样模着干。只听那“挞谷”的“咚咚”声沸腾了宁静的田野,惊醒了沉睡的太阳。收获时节气温还很高,天气炎热,加上用力劳动,会汗流浃背。如遇吹风,那稻草粉末就会粘着在脸上、脖子上,与汗水融合,又痒又疼。这不,还有极个别的农户没有用收割机,靠人力收割。我看到中学生也在参加劳动。在闷热的田里,想必比教室苦多了。可能是很累吧,两个割稻谷的学生伸腰站了站,眼望前方,一个说:“到天黑也割不完啦!”另一个附和:“是啊。”只不过晴了四五天,平坝的田已全部收完。原来这收割机,除了省力、省工外,还是抢收的好把式啊!

秋收文章7:秋天的礼物

文/李梅

秋收时节,有田的人注定忙碌。假期回到老家,见院门紧闭,就知道公公婆婆去地里忙活了。田野里的庄稼林立,玉米由青纱帐换成了黄装,西风一吹,沙沙作响。玉米棒硕大饱满,有的冲破包衣,迫不及待想要归仓。公公婆婆看见我们喜出望外。劳动队伍迅速壮大,连年幼的儿子也加入进来。小小的手扒了一层又一层玉米包衣,一头玉米一分多钟才剥完。小家伙捧着黄灿灿的玉米棒兴奋地说:“真好玩,就像拆礼物一样。”此时,阳光烈如酒,刚晒一会儿,就晕晕地上头。汗水密集,汇聚成滴,流进了眼睛里,沾湿了后背,黏黏糊糊的,却因他这一句话,消融了那股难受劲儿。这些可不是上苍送给我们的礼物吗?

夏初丢进一粒种子,秋天就得到大地几百倍的馈赠,还有比这礼物更厚重更珍贵的吗?你看那缀满铃铛的大豆,烈阳一照,就抑制不住地噼里啪啦地唱赞歌;那长着脚印的芝麻,一步一步高攀向上;高粱颀长,最接近太阳,喝饱了秋的烈酒,早就涨红了脸,低下了头;红薯生长泥中,日增夜长,只等霜降来临,以最饱满壮硕的姿态,将自己呈上。

这是大地赠给我们最朴实最温暖的礼物,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安心无忧地过冬。

村庄也给了我们礼物啊!你看,谁家的红枣出了墙,翠绿的叶子左遮右掩,怎么也盖不住红枣的圆润,旁边的石榴忍了又忍,绷不住,裂开了嘴;柿子如小灯笼,高挑在枝头,试图照亮天空;只有梨最沉稳,默默地将酸涩修炼成甜脆,藏在新换的黄衣里。

我总是喜欢将家乡唤作“故里”,只因为顺着那条又长又窄的小路,走进村庄的心脏,就能看见看她秘而不宣的珍贵。这些果子是我贫瘠童年最甜蜜的期待,也是长大漂泊在外时,扯着我年年归来的牵绊。

从西边缓缓吹来的风是礼物,它有着夏风没有的温柔、凉爽,轻轻拂上额头。

傍晚的夕阳、晚霞是礼物,将坠未坠的夕阳,安静得像一只鸟,栖息在树梢,一股柔柔弱弱的炊烟袅袅升起,仿若人间仙境。

秋月是礼物,月缺月圆有着其他季节都没有的娴静,她在云里穿梭,在水面跳跃,在井中小憩。凡是看到她的人,都得到一份慷慨的馈赠。

说到礼物,怎能少得了花?清晨篱笆上的牵牛花,沐浴着乳白色的雾;中午骄阳下的菊热烈泼辣;桂花那浓厚的香,空气承载不住,和月光一起跌落在肩头。和春花相比,她们略显孤独单薄,却在单薄中蕴含着一份坚韧,在孤独中酝酿着一份繁华。

行走在秋,就被包裹在大自然的宠爱中,那么多的礼物,足以慰藉平生。

秋收文章8:秋收拾趣

文/孔伟建/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半干。

打枣。

用苇箔、席子、塑料布将猪圈、粪坑、茅房搭好盖好,找根长竹竿,在树下站定,瞅准有枣子的地方,一竿竿打去。够不着的,站在墙头上、房顶上,继续打。

竿子落处,枣子、叶子纷纷坠落,落在地上,啪啪作响,落在席子上哗啦哗啦,树下早有家人做好了拾枣准备,提着篮子,挎着筐子。怕砸头的,戴着帽子。不怕的,光着头。边拾边捡个大的、红脆的枣儿,在衣服上一擦,就往嘴里填,边吃边说:“好吃,又脆又甜。”

枣子,生吃有生吃的妙处。熟吃,有多种吃法,蒸枣卷子、枣窝窝、花糕,各具美味。

掰玉米。

玉米,秸秆高,植株繁密。呆在地里,不透风,身上还痒。滋味不好。

出汗久了,口渴了,便就地取材,解解渴。顺便,趁机歇歇,解解乏。

地里常有几秆发育晚的玉米,秸秆青脆且多汁水,掰断,将叶子打掉,把外皮啃去,一节节地咬开,味如甘蔗,美不可言。

割豆子。

豆子熟了,豆荚变干变硬,拿在手中,有些棘手。时间长了,手疼。

休息一下。

取豆叶若干,点燃。拿几株豆子(连同秸秆一块),放在火里烤,豆荚受热,不大会儿,就纷纷炸开,哔哔剥剥地响,豆粒落进火灰之中。焖上一会,慢慢扒开来,见豆子已烧好,睹之圆润,颜色焦黄,顿生食欲。

放在手心,吹上一会,待冷却后,欣然食之,满嘴喷香。

挖老鼠窝。

净地后,耕地前。拿了铁锨、簸箕,唤了家犬,邀上三五伙伴,到地里找老鼠窝,挖。

这时节,鼠窝里,多有越冬粮食,大豆、玉米、绿豆、小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鼠洞挖开,缴获粮食,消灭老鼠。

家犬在地里乱嗅,见了鼠窝,两只前爪就不停扒土,扒一会,吐出长舌,喘息一下。接着干。

等家犬扒个差不多了,便被喝止。人工开挖。

沿着家犬打下的根基,接着挖,一锨一锨,边挖边清土,眼看慢慢挖出一个大坑。

老鼠生性狡猾,往往打好几个洞。地道般地在地下蜿蜒,有住宿的、有存放粮食的,功能不一。

我们循着鼠洞走向,一直挖,一直挖。直至灭了搬仓鼠,见了仓库。

老鼠存放粮食的仓库,粮食堆积得很密实。将簸箕放进去,拿了木棍,一点点地往簸箕里拨拉,哗啦哗啦,看着被盗取的粮食,一点点回到我们手里,有种成就感。

秋冬季节,乡村里,多有走街串巷卖豆腐的。我们从鼠洞里取来的粮食,多数都被大人换了豆腐。

八月十五见新花。

中秋节前后,开始拾棉花。乡人爱把拾棉花叫拾钱,棉花能卖钱,拾棉花不就是拾钱吗?

一次,我在家东地里拾棉花。弯腰见了只小野兔,说也怪,那小东西瞪着眼睛看着我,也不跳,也不跑,好像专门等我来抓。

我将它抓住,放在手心里,看。我永远难忘那种柔软的存在。灰色、褐色、白色的皮毛,长长的耳朵,大大的眼睛。

回家,养在笼子里。给它各种各样的叶子吃,它看看、闻闻,不吃。拿给它喝的,也不喝。

不久,就死了。

从那以后,我每看见野兔,就想起小时候那件事,想起那段与小野兔相处的日子,尽管结局有些悲伤。

邻村多种红薯,红薯高产。

秋收时,用钉耙、抓钩刨红薯,一亩地几千斤,大大小小,一堆堆的,很喜人。

看着人家把红薯收回家了,我就骑着车子,带把铁锨,拿个塑料袋子,到邻村去捡地里的漏网之鱼。

一锨一锨地剜地,将土翻开,将土块砸碎,看里面有无红薯。看见有,心里就很高兴,弯腰下去,拾起来,装进袋子里,觉得是种劳动所得。

别管多少,只要不放空,就有意外之喜。

回家,洗净,生吃,脆甜。蒸煮熟吃,味道更好。

秋忙十月。

秋收,劳动强度挺大的。长在地里的庄稼、有待翻耕的土地,要颗粒归仓,要精耕细作,哪样不用力气?

累了,喝口水,啃口月饼,吃口苹果。躺在地里歇会。

仰躺着,腰下垫些玉米秸,或垫在田埂上,头放在田埂下,身下是厚重的黄土,身边是微凉的秋风,头上是怡人的秋阳,你能感受到腰肢的舒展和丰沃大地的温度。

大自然给予我们很多东西,也教会我们许多。

逮蚂蚱。

歇后语说——秋后的蚂蚱,没几蹦跶了。

这时节的蚂蚱,好逮。

收过秋的地里,走过去,将草趟动,就有蚂蚱出来,会蹦的,能飞的,大的,小的,青绿色的,黄褐色的。

看准了,悄声蹲下,一把捂去,那小东西就在手掌下了。

在身边取根狗尾巴草,将结果实的那节截断,从蚂蚱颈部穿过去,既不伤其性命,又跑不了。

逮住一只,穿好。接着,再逮,再穿。不大会儿,就是一串。你看,它们头挨着头,爪子乱动弹,挺好玩。

家里有喂鸟的,拿回家,是很好的鸟食。没养鸟的,喂老母鸡,大人们说,保准,下个大鸡蛋。

剜胡萝卜。

胡萝卜,有红的,黄的,好看,又好吃。

萝卜叶子、缨子,花纹细碎,也好看。

丰收时,将缨子去掉,洗净,加面粉、作料,拌着吃,加蒜泥,是美味。

拿了铁锨,慢慢剜下去,萝卜跟土一块见了人,将土除掉,红的、黄的萝卜,一根根的,小人参似的,就出来了。

萝卜营养丰富,熬玉米粥时,加上几块,整个面汤,都是甜甜的。包包子,加点粉条、葱花,也是好材料。

家家要是能种上席子似的一片,收的萝卜,就够吃一冬天的了。

耕地时也有惊喜。

豆虫这东西也冬眠,天一凉,它们就蛰伏到地下。翻地时,犁子下去,就翻出来了。

蛰后的豆虫,不吃不喝,体内脏物都排净了,不脏。这东西富含蛋白质,是难得的美味。

犁地时,你在犁子后面跟着,走一段,捡几只,走一段,捡几只。积少成多,够一盘菜了。

回家,洗净,烧锅,倒油。等油热了,将豆虫倒进,煎至焦黄,盛出,无需任何作料,食之便觉酥脆香甜,真是别样美味。

秋收文章9:捂薯过年

文/郭华悦

老家盛产白薯。秋收的白薯,口感还不算最好。捂着过一冬,到了春节前后,白薯的甜度和口感,都到了最好。而此时,年也到了。但怎么捂,却大有讲究。

有些人家,院子里一口井,浅浅的,走近一看,里头却没井水。挖这样的井,自然不是为了取水,而是用来贮藏。秋天收起来的白薯,放井里头。但这样不够,冬日里风大,冷风灌进井里,会影响白薯的口感。于是,放好了白薯,还得填上几层枯草,再铺上麻袋。最后,用一块大石板,将井口堵得严严实实。还有的人家,习惯用薯窖。半地下式的薯窖,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地上的部分,用砖头砌,留一个供人进出的门;地下的部分,则与浅井无异。里头放满了白薯后,在门口挂上几层草帘,将冷风隔绝在外。

就这么一直捂着。到了年关,就可以上桌了。乡间的年,是被鞭炮唤醒的。归乡的游子,一入家门,先热热闹闹放上一串鞭炮。这鞭炮声里头,是喜庆,是思念,也是一种对左邻右舍们的宣告。这鞭炮声里头,有父母小小的虚荣与骄傲,要让附近的人都知道,儿女们孝顺,回来陪父母过年了。这鞭炮声,唤醒的不仅是年,还有与年息息相关的白薯。鞭炮声越来越热烈的时候,石板被搬开,草帘被掀开,白薯出来了。

从进入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白薯在年的味蕾上,可谓身负重任。平日里,家里头来了客人,烤上几个香喷喷的白薯,整几碟小菜,一点小酒,顿时能让凛冽寒风里的年,变得暖意浓浓。自家人吃白薯,更喜欢用蒸的,原汁原味,清甜可口。年夜菜当中,年年都会准备一道拔丝白薯。

捂薯过年,把白薯的清甜,捂着,藏着,等待至年的盛宴中,喷薄而出。这与我们,何其相似?平日里,心中捂着对家的思念。这样的思念,越来越浓,直至在年关这样的时候,打开闸口,任由思念流淌,把年点缀得情意浓浓。

秋收文章10:秋天的仪式

文/王国梁

春种、夏忙、秋收、冬藏,智慧的农人顺应季节的规律,把农事安排得妥妥帖帖。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有付出都可以化作沉甸甸的收获,所以对农家来说,秋天就像节日一样,让人欢欣鼓舞。盛大的秋天,丰饶美丽。从春天开始,农人就开始翘首期盼秋天,正是这份期盼,让他们无怨无悔付出辛劳和汗水。

秋来得无声无息,可父亲和母亲总能敏锐地捕捉到秋天的踪迹。母亲抬头望望天,轻声说:“秋天了,天都高了。”我顺着母亲的视线望去,果然,天高云淡,空中鸟儿的翅膀仿佛都舒展开来一般,飞得格外优美自在。父亲说:“早晚的风,凉了,玉米、高粱、大豆都熟了,到田边一站,闻得出来,开始准备秋收吧!”

父亲闻出秋天的气息,一家人迎接秋天的仪式开始了。祖父坐在院子里那棵梧桐树底下,默默地用荆条编着背筐。我在他的身边跑来跑去,帮他拿镰刀、给他递荆条。祖父像老树一样沉默,可他一开口,声音响亮:“今年咱得多编几个背筐,年景好,粮食大丰收,苹果、梨子收成也不差,背筐少了,干活儿不赶趟儿!”祖父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掠过一丝喜悦和得意。我高声对祖父说:“我爸说,今年咱家的玉米棒子收了,会堆满满一院子呢!”祖父听了,哈哈大笑。崭新的背筐编好了,祖父慢腾腾起身,把它们码放得整整齐齐。忽然,一片梧桐叶飘落而下,祖父仰着头说:“秋天真的到了!”他在感慨时光匆促,但更多是憧憬秋收的盛况。

母亲忙着在院子里收拾,她要把院子、房顶、屋檐下全都收拾出来,准备放置秋天收获的粮食、蔬菜和瓜果。母亲收拾起来动静很大,家里总是热火朝天的气氛,让我想起迎接过年时扫房子的情景。迎接秋天的仪式,同样喜庆隆重,而且我们比过年时还要兴奋。姐姐伸着手指,大声说:“房顶上放高粱,屋檐下挂玉米,我还要在窗台下面放一只大南瓜!”母亲笑着说:“好!都听你的!”我想象着,秋天的果实把家里装扮得缤纷多姿,往日简陋的农家小院一定会焕然一新、别有光彩。秋后的农家小院必定是一幅泼墨淋漓的水彩画,让人眼前一亮。

父亲迎接秋天的方式很有意思,每天下地干活,他都会带回一点秋天的果实。几只青玉米棒子,几把青青的毛豆,或者一只大大的红苹果。那段时间,我们姐弟几个每天都会在门口等父亲,看他又带回什么好东西。父亲朝我们走过来,笑眯眯的,我们开心得蹦起来。母亲把玉米棒子或毛豆煮熟了,让我们姐弟三个尝尝鲜。那是秋天最初的味道,鲜美极了。我们兴奋地吃着、笑着。我总觉得,父亲带回的这些东西,是秋天的引子,很快,秋天的大部队就会纷至沓来,累累秋果就要堆满小院。

对于每个农家来说,秋天的仪式,并不刻意,却悄悄营造出盛大喜庆的氛围。迎接秋天的仪式,感染着孩子们,也带给孩子们乐观向上的性格。秋天的仪式,斑斓了简单的日子,也丰盈了我们的童年。

秋天又到了,家乡的每个小院里,一定又热闹起来了。秋天的仪式开始了,我期待着,再见到农家小院里那缤纷的水彩画……

秋收文章11:儿时秋收

文/吴兴华

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周末回到宣汉胡家小镇的家,我都要按惯例起早床,穿过场镇一千多米的百兴街,到镇边上的水泥板小路走走,顺道看一看田园山坡生长的禾苗与树木。从破土而出的鹅黄到苍翠的碧绿再到遍地落叶的金黄,缤纷的四季极大地缓解了在电脑前工作一周的视觉疲劳。吐纳出堆积心田的浊气,吸收田园里散发出的新鲜空气,感受着乡村大自然的那份清爽,让人心里无比惬意。

早上,我还没来得及走出百兴街尽头,就听见秋天里的田野发出“隆隆”的响声,穿透密集的大楼直奔耳鼓。走到街头望去,小河对面一片金黄色的稻田中间,三台收割机正在不同的田块里来回穿梭。我好久没有看到收获稻谷的场景了,大脑一阵兴奋,下意识跨过缓缓流淌的小溪,通过狭窄的田坎来到田园深处的金色海洋中。目光在收割机身上游移,只见收割机唱着欢快的歌拼命往前跑,张开的大嘴一路吃掉站在田里的稻子,尾部吐出飞扬的稻秆,饱满的稻粒则被留在了“肚”里。不一会,一块四五分面积的稻田被收割完毕,司机师傅从收割机上卸下七八袋沉重的稻粒。一边等候的大妈赶紧上前绑紧袋口,吆喝着老伴快点把稻谷背回院坝晾晒。

那一刻,我目睹了大妈丰收的笑容。收割机收获稻谷事半功倍,价格低廉,还减少了劳动强度。我看见成群的燕子和三三两两的蜻蜓围着收割机穿梭,燕子吃着收割机撵出来的飞虫,蜻蜓陪伴着收割机翩翩起舞,就是不见收割机后有孩童捡拾稻穗的影子。

我居住的家乡,大地名叫陇溪沟,现在叫陇溪村,而我居住的小地名叫桂花坪,从小到大没有见到一棵桂花树,只有三合院背后栽有一片两百来亩的苹果树。大集体时代桂花坪是非常有名的,都说这里的苹果抿抿甜,个头大。因此,我童年的秋天一半是在苹果林里,一半是跟在大集体时代的拌桶后面度过的。

那些年的秋天,是我们山里孩童最盼望的幸福时光:山坡上有板栗开裂掉下树,有红红的柿子,有绿黄色的柑桔酸酸甜甜,有地里的红苕可以刨……我那时很幸运,晚上到屋后的苹果园里,看守的叔叔伯伯每晚会摘上一两个让我吃。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听到“嘭嘭嘭嘭”挞谷子的声音,第一反应就是秋天到了。过几天生产队晒干了稻谷,分到家里,就可以不吃红苕、洋芋、玉米糊糊和野菜,而是吃上白白的、香喷喷的大米饭了。

那个时候,我家里有五口人,父母双亲,我和妹妹还有弟弟。三个孩子正是长身体费粮食的时候,分来的粮食全家人根本不够吃,每年至少有一两个月大米断顿。父母除了平时自己勒紧裤腰带,一方面对我和妹妹、弟弟唠叨不要挑嘴,多吃些红苕、洋芋、包谷和葛根等粗粮及野菜;一方面鼓励我和妹妹勤快些,跟在拌桶后面去捡拾掉在田里的稻穗,弥补大米不够吃的缺口。

每年秋天,田园里一片金黄,生产队就召开社员大会,要求每家每户的大人们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地抢收粮食。那段时间,我和妹妹跟父母一样早早起床,等着大人们挥镰割倒一片稻谷,拌桶开始响起“嘭嘭”的声响时,我们就一阵小跑跨进田间,一起寻找散落的稻穗。为了多捡拾稻穗,我和妹妹进行分工:刚开始只有一口拌桶挞谷时,我和妹妹在一起捡;出现多口拌桶时,两人分开捡。我往往比妹妹捡得多,父母收工回家经常夸奖我。

上小学的我,每天早上随大人一起天不亮就起床,到田间捡上个把小时的稻穗后才去上学,中午和下午放学回家也从不敢延误,放下书包就背起小背篼赶到收割完的田块里找寻稻穗。好在每年秋天稻谷收割的季节,恰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候,于是我和妹妹跑遍全队所有的稻田,一直到全队稻谷全部收割完毕。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人口多,全队的孩子很多都去捡拾稻穗。因此,常因抢占“地盘”、抢拾稻穗而吵闹不休,甚至出手争夺打起架来。

记忆中的童年和少年,我都是在拌桶的“嘭嘭”声中捡拾稻穗长大的。那时虽然感觉很累很苦,却也有着收获的快乐。因为,幼小年纪的我,能够力所能及做些事,为家里分忧,并从小养成了节约粮食的习惯。

秋收文章12:秋收

周末回老家收玉米去了!

一觉醒来天还挺早,在外面溜了个弯吃上饭,便骑着车回老家秋收。一路上棒子堆满了马路,看着真是喜人。沿途一些玉米地已经是一马平川,什么也没了,有的还整齐的矗立着,绿油油的还像没成熟。走在弯弯的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虽然有点雾,但一点都不影响当时的心情,无拘无束,时间好像只定格在那一瞬间。

回到家,邻里四舍的已经吃完饭开始四处转悠,东家有火帮东家,西家有活帮西家。小邢一家只有老弱就她一个能顶起来,还腰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大伙都围在她家门口一个挨一个的扒着玉米,小孩子们在扒干净的玉米上爬着打闹,没几分钟她家小叔子开车带着一家老小回来了,大伙说说笑笑没个把小时一堆玉米就扒玩了,小邢就开始忙着又分苹果,又分西瓜,吃完闹完打扫干净,大伙又开始分散着帮另一家。

我们家的玉米十一点多时才运回家,卸完车婆婆把包好的混沌盛好,还没吃一半呢,大家就陆陆续续的来我们家帮忙,大家尝了尝混沌,就开始下手了,有边扒边收集新鲜干净的玉米叶的,编蒲坦,有的年纪大的让你年轻的教他们用手机的,大伙边干边闹,讲村里的小事,还有丢棒子的人的心情,偷棒子的人都怎么偷,琐琐碎碎,但大家都说的津津有味,劳动时邻里乡亲的这种关系真的是让人羡慕。很快扒完了,绿的玉米邻里挑了些嫩的各自回家煮着吃去了,婆婆又去地头摘了不少南瓜,害怕被偷没了,就把嫩的一并摘了点,要知道挨路的地被偷是很正常滴。但是怎么说也是偷得不如种的收的多。

干完收拾好,我已经累的不行了,和孩子一觉睡到四点多,起来后指甲盖疼的要命,但看着一地的玉米,就像看见黄灿灿的金子一样,心情真好!

秋收文章13:秋收

文/卜庆萍

秋天苞谷成熟了,田野里送来庄稼的醇香,忙碌了大半年的农人们开始秋收了,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和幸福。

收棉花很是开心,一朵朵棉花从棉桃里钻出来,棉地里像下了一夜的雪,洁白一片。农人们拿来一个大布兜,把盛开的棉花一朵朵地摘下来放进去。棉朵软绵绵的,握在手里很舒服,一会儿功夫,大布兜就鼓起来,开了一地的棉花就去掉了一片片的白,摘过棉朵的地里,颜色也暗下来。

盛开的棉花都摘完了,一车车运回家中。但总有一些棉花没有开,还躲在紧闭的棉桃里。人们把一棵棵棉禾拔了去,放在自家的院子里晾晒,过不了几天,棉桃就会自然裂开,洁白的棉花就会钻出来供人们采摘。

玉米像个放哨的士兵,一个个直立在田野里。玉米要收获了,走进玉米地,一只手抓住玉米秆,另一只手抓住玉米穗使劲旋转,玉米穗快要离开玉米秆时,用力把玉米穗往后一扯,“啪”的一声,一个大大的玉米穗就掰下来了,一会儿就盛满了箩筐。

一筐筐玉米穗运回家中,一个个剥开皮,去掉玉米樱子,编成一米长短的长辫子,挂在房檐上、墙头上和树杈间,满院子的金黄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中。

最有意思的要数收花生了。农人们举起锄头,用力向花生地里刨下去,之后用力一拉,一墩花生便出土了。用手拿起轻轻一抖,果实中的沙土应声而落,无数粒大籽满的花生便呈现在眼前。

全家人围坐在院子的大树下择花生,一边择一边说笑,院子里溢满了丰收的喜悦。人们左手拿着花生秧,右手开始择,择下来的花生放在面前的大筐里。择一会儿,就剥几粒放进嘴里,品尝着秋收的劳动果实。一晌的功夫,择下来的花生就堆成了堆。

割豆子要趁早,中午时分阳光最毒的时候,是万万不可割豆子的。因为此时的豆荚被太阳晒焦了皮,稍一碰触就会炸开,豆子会掉到地里去。

割豆子是个技术活,豆子成熟了,豆秸很干,不轻轻抓住就很容易使豆子掉在地里。要是割的部位或折下豆杆的角度不恰当就会割不断,用力一拉,就会掉下很多豆子,所以割豆子要把握好分寸。

收芝麻是个细活,靠近根部的芝麻成熟早,上面的成熟得慢,若等到全部成熟了再去收,芝麻粒就会掉到地里面。有百分之七十的荚黄了就可以开始收了。收的时候带上一大张塑料布或布单子,每割几根就要拿到上面抖一抖,把成熟的芝麻粒抖下来。

芝麻杆打捆挑回家,摘掉上面的叶子,放在塑料布或布单子上用棍子敲打一遍,把所有成熟的芝麻都打下来后,将芝麻按已成熟、即将成熟和未成熟进行分类,用稻草将未成熟的芝麻捆起来吊在屋檐下让其自然成熟,每天傍晚拿下来放在塑料布或布单子上面敲,持续一个星期,芝麻就会全部敲下来。敲的时候,有些荚也会掉下来,就用棍子再去敲打,过筛,把杂质全部去除,再放到太阳下晒干。

割稻子是个辛苦活。沉甸甸的稻子弯下腰来,田野染尽了金黄。农人们一镰刀一镰刀地把稻子割下来,打成捆,运到打谷场上,堆成一个个硕大的码头垛。

机器运转起来,稻子要脱粒了,三五个人成排地站在脱粒机旁,成捆的稻子“唰唰”地脱下粒来,堆成堆,逆着风扬一下,一袋袋带壳的稻子运回家中。

北方的稻子成熟得晚,其它庄稼都收获完了,才轮到收获稻子。待田野里的稻子都收获了,天气凉下来,也到了深秋季节。辛劳的农人们又在收获过的土地里埋上了新的种子,播上了来年的希望。

秋收文章14:田间地头秋收忙 赏尽乡野好风光

没有人头攒动和沙滩阳光,没有人声鼎沸和熙熙攘攘,有的只是泥土的芬芳、秋收的繁忙、安详的老人、嬉戏的孩童,以及那勤劳朴实的乡亲和祥和静谧的村庄。这就是我本次大假的最大见闻。长假的第一天是中秋节,我一大早就独自坐上客车,踏上了回家的路途。车票还是提前一天去金阳客车站排队购买的,买票的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场面堪比春运。确实,八天的大长假比春节还长,不是每年都能遇到,怎能不让人动心呢?而且,金秋十月,天气不冷不热,无论是回家帮助秋收还是探亲访友,都显得较合时宜,况且打拼在外的人们,还不知道过年是否能回家团聚呢!正好趁这八天的假期着实打算一番。

我老家在兴义市下面一个叫做龙井的小山村,四面环山,村口有一座石拱桥把两座山之间的豁口连接起来,桥的两头分别有一棵树龄达百年以上的大树,当地人称“神树”,偶尔还有乡亲在树下做祭祀活动。穿过石拱桥再往上走一百多米,一个心形的大坝子展现出来,让人豁然开朗,眼前一亮。时下正值包谷和稻谷成熟的季节,放眼望去,整个村庄金黄色的一大片,空气中飘满了秋的味道,给人一种强烈的圆熟之美。为给父母一个意外惊喜,我事先没有和他们说我要回去,因为父母也知道我工作很忙,儿子还小,贵阳的家也需要照顾,从来就没有提出要我长假期间回去看看的要求。他们总是那么朴实,那么善解人意,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如此,回想自己这些年来对他们疏于照顾,只能不时通过电话聊表问候,甚是愧疚。五个半小时的长途颠簸,我终于到家了。到了家门口,放下给父母带的月饼和行囊,我习惯性地从门头上摸出自打我懂事起就放在那的钥匙打开家门,发现米饭已经煮好了,只是还没有做菜,父母肯定是煮好饭之后才去干活的。中午快两点的时候,父母终于回家,果然是到玉米地里收玉米去了,我们当地叫“撇包谷”,这些活我从小没少干,这些年偶尔也回家搭把手,只是早就不是那么娴熟了。见我到家了,父母显然非常惊喜,一边吃月饼一边说这下好了,下午就可以把近处的包谷收完,明后天可以把最远的那块地收完,还有一些没有收割完的稻谷,你正好和我们大干几天,把庄稼全部收进来。

陪父母吃完午饭,已经是下午三点过了。换上我平时在贵阳穿旧了淘汰后带回家的衣裤,背起背篓,扛起扁担,和父母一起到了地里。一路上,不停地和在田间地头干活的乡亲们打招呼,他们都笑着问我还会不会干活,我说又不是现学,肯定行。近年来,父母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父亲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还动过两次手术,母亲也因为早年太过辛劳,动不动就这痛那痛的,我一直劝他们不要再耕种了,又吃不了那么多,也卖不了几个钱,何必呢!他们就是不听。这次,我是下决心要说服他们不要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了。一边干活一边聊天的时候,我和父母一起算了笔账,一亩多土地,收获的玉米最多卖一千来块钱,如果家里喂猪喂鸡,玉米还不能卖。而且,由于家里没牛,请人来耕地,要花两百多块钱,播种要花两三天时间,挑十多挑粪水,而且最远的地离家有三公里左右,还要爬坡上坎,那个累,年轻人都受不了,大都到外打工去了,来钱更快。玉米长起来后,中间还要施肥两次,就是用花两百多块钱买来的尿素去给每根苗下放那么一勺,然后挖土盖起来,这又得花三五天时间,最后才是去收,又要花两三天的时间爬坡下坎挑回家里,剥下外壳,把玉米棒子晾干后,还要花时间把玉米粒脱下来,直到这时,玉米才能真正使用。耗时之长,程序之复杂,而收效之微小,着实让人费解。这些,父母当然非常清楚,但是他们的回答是,庄稼人不可能让土地丢荒,那会被人耻笑。即便要花费那么多精力,他们依然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就为了证明自己是庄稼人,为了对得起“农民”这个称号,而且,在他们眼里,庄稼人的力气不当钱,用多少劳力,再怎么辛苦都是应该的,都无所谓。我告诉父母,新时代的农民要有新观念,不能照着传统惯例年复一年的只知道埋头苦干,要算经济账、劳力账和时间账,还按老套路干活,肯定是得不偿失,累了身体,费了精力,还没有什么收益。我还对父亲说,您作为村里的老村长、老党员,就应该率先垂范,在转变思想观念上起带头作用,而不是因循守旧、年复一年的在地里种包谷,而且还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父母终于答应,明年不再种玉米了,改为种树,初步打算种一种新品杉树,虽然要几年以后才能有经济收入,但是经济效益高,种下后就不用每年都那么费劲地去打理。我如释重负,希望来年他们真的不再种包谷了,翻山越岭的肩挑背驮,对于六十来岁的老人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晚上,在兴义城里工作的三弟也回来了,母亲蒸了刚收进来的新鲜糯米,我们哥俩轮番上阵,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石盆里,用一根粗大的木棒捣成了糯糍粑,一起过了个热闹的中秋节。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父母把收回来的包谷去壳之后堆放在楼板上,黄灿灿的玉米棒子铺满楼板,看上去确实漂亮,虽然很疲乏劳累,父母的眼神里依然透露出丰收的喜悦。每天晚上九点左右,我收拾好当天收回来的包谷就洗完睡觉了,早上七点不到就起床干活。村里万籁俱寂,狗叫声也不知道哪里去了,静得虽然有点可怕,但是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真正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大清早就背着背篓,赶着黄牛走出家门,回来的时候背篓里装满了干牛粪或者是柴火,牛也吃得饱饱的。白天下地干活的时候,我几次遇到了村里最年老的男老人和女老人,男老人95岁,女老人90岁,精神都非常好,男老人还能下地干活,据说夏天在家里还用辣椒水拌凉米饭吃。我和他们说话得用几乎是吼叫的声音,他们才能勉强听得见,还用手机给他们拍照后马上给他们看,他们都乐呵呵地问我要不要收钱,非常憨厚可爱的老人。下次回去的时候,一定把照片打印出来带到他们手上。还记得,2004年的国庆节,在京求学的我返乡帮父母收割稻谷,村里一个时年十来岁的小女孩一直在我干活的田边和我说着话,问这问那,还采摘了不少野菜送给我。此次,依然是在那块田的田坎上,我们又重逢了。然而,昔日活泼可爱、扎着小辫的小女孩,如今已经初为人母,正背着用蛇皮口袋装的一大袋包谷,胸前抱着的婴儿在轻轻啼哭。我突然感到一阵物是人非的心酸,痛彻心扉。

我们村老百姓近年来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很多人家增添了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等物品,日子大都过得还不错。在地里干活的都是些上把年纪的人,吃的粮食是没问题了,但大的开支,都靠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解决。但是,有的家庭,父母那一代就非常贫穷,而到了他们这一代,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上文提到的小女孩就是如此,父母属于那种老实巴交、毫无技能而且还稍显懒惰的人,以至于到了她这一代,依旧贫苦,成为“穷二代”,不但没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而且连外出打工的机会都没有找到,依然没有走出父辈贫穷的阴影,早早就成家生子,重复着父辈曾经走过的生活轨迹。多少次,我都在想,如果我当年没有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可能就随便在村里或附近找个人结婚了,也在沿着父辈的生活模式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幸而,因了父母的勤劳,我们弟兄三个都考上了大学,这在当地实属罕见。如今,老二在北京过着惬意的白领生活但是难得回家一次,老三在兴义城里工作可以时不时回家看看,我在贵阳工作太忙一年也只能回去一两次。为了供我们上学,母亲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做豆腐卖,纯粹的手工作坊,但是味道好极了,那时候我们三兄弟还在放学后帮着推磨,就是用石磨把泡好的黄豆磨成浆,用来做豆腐。母亲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每锅豆腐卖完后也就能赚十块钱左右,同时家里还能经常吃上鲜嫩的豆腐脑、豆腐皮、豆腐渣、豆腐锅巴等等,吃不完的豆腐渣每年能喂养出一两头大肥猪。就是靠着母亲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做豆腐卖供我们读书,我们三兄弟都考上了大学,直到我大学毕业的新世纪初,母亲才停止了这个营生。所以,直到现在,我每次在外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点一份豆腐,因为,我吃的不只是豆腐,而是一份永生难忘的情怀和感天动地的母爱。

我有个观点:没有在农村度过的童年,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童年;从小就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不算拥有真正的故乡。因为,诚如周国平所言: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都是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农村孩子的生活不孤单,他们有许多同伴,他们与树、草、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他们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而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就与土地以及土地上丰富的生命缺乏最自然的亲密接触,于是就显得孤单。大城市里的人,来来往往,形形色色,流动不止,而街道上不时涌现的高楼大厦,更让人找不着永远能让你称之为“故乡”的特色,因此,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是没有“故乡”的。

此次返乡,闻着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的泥土芳香和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散发出的味道,看着依然祥和静谧的村庄,我仿佛置身于快乐而艰涩的童年时代,对故乡又增添了一份不舍的眷恋。我很庆幸,我是农民的儿子,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我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我拥有一个可以骄傲地称之为故乡的故乡 。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