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的散文

请欣赏团圆的散文(精选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团圆的散文1:期待一个团圆年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可自从父亲去世后,我们姐弟三人,还有我们的母亲,不知多少年没有真正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了。

父亲在世的时候,父母和我同在一个城市,父母的家就是我的家,是姐姐弟弟的家。弟弟虽然离得远些,但每到周末,我们和姐姐都会带着丈夫孩子来到父母家。一家人说说笑笑、忙忙碌碌,吃什么都是香甜的,做什么都是畅快的。

后来姐姐调去上海工作,父母身边只剩下我一个。虽有些孤单,但更多的仍是幸福,“三人宠爱集于一身”,我可以随时随地赖在父母家,独享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忙了累了,那里是我歇脚的地方;痛了烦了,那里是我倾诉的地方,懒了不想做饭了,那里永远有可口的饭菜等着我。因了这份“专宠”,我曾窃喜:如此真好!

尽管我们姐弟天各一方,平时不能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彼此间的牵挂与惦念也只能寄托于一个电话、一封家书,但一家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几个就像是父母手里的风筝,只要春风一吹,春节一到,就会迫不及待地飞回来,回到他们身边。父亲母亲、姐姐弟弟,还有我,一家人一个都不少;年夜饭、压岁钱、春晚,样样都齐备;喜庆祥和幸福团圆的欢乐氛围依旧没有变。

可是不久,姐姐一家去了美国,当年春节便没能回来。过年少了一个人,这在我家还是第一次。其实何止是少了一个,见不到最疼爱的外孙女,母亲准备好的压岁钱都没人领了。一时间,一家人很难适应,很是失落,年夜饭少了滋味,春晚也无法提起一家人的兴致。

姐姐走后的第二年,父亲因病去世了。随后,母亲搬到了弟弟家。从此,这个城市里再也找不到我的家人。没有了依靠,没有了父母的呵护,没有了那个可以随时为我遮风挡雨、供我栖身疗伤的地方。我曾一度以为,我们这个家散了,我从小热爱并依恋着的幸福港湾不见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

也许我的想法过于悲观,但父母的家的确没有了。

弟弟的家虽然也是家,但空间的距离和诸多的不便将我和母亲拉开了。我再也不能随时陪伴在母亲左右,只能在节假日抽空去看看她。即便是过年,也是来去匆匆。慢慢地,每年春节给母亲拜年,似乎只剩下形式,与对别人没多大不同。每次大包小包地上门,有一搭没一搭地敷衍,饭顾不上多吃几口,话来不及多说几句,就到了该再见的时候了。

这几年,母亲似乎想开了,也看淡了,每次春节还未到,她就提前打电话来,说好不容易放几天假,就别来回跑了,自家人,拜不拜年没关系。母亲越是这么说,我心里越不是滋味。我知道,她是对这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厌倦了。一家人不能踏踏实实地在一起,一切形式都失去了意义。

去年国庆节前夕,五年没见面的姐姐突然说要回来,母亲高兴坏了。从得到消息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忙里忙外,准备这准备那,并且给我下死命令,不管多忙,都得赶过去。姐姐回来的那几天,母亲每天在厨房坐镇指挥,每顿饭都无比丰盛,都像是年夜饭。她脚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每天还领着我们走亲访友、大话家常。家里也是人来人往,空前的热闹。连刚懂事的小侄女都说,大姑回来真好,天天像过年。是啊,母亲恨不得把那短短的几天当做几年用,她是将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看得比过年还珍贵、还重要啊!

又一个春节到了,我们一家人仍是各自为阵、各据一方。和往年一样,第一时间我们便听到了彼此的声音,收到了彼此的祝福。通过网络视频,我还看到了母亲沧桑的笑脸和小侄女新画的小猴子,看到了外甥女将红红的剪纸贴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看到了姐姐一家人在大洋彼岸吃着中国传统年夜饭的情景。欢乐和谐,健康平安。一切都很美好,一切都是我希望的样子。可是,为什么在我对母亲说过年好的时候,声音有些哽咽?为什么在我向姐姐送上节日祝福的时候,眼睛有些湿润?原来这么多年,在我的心底,一直都有一个遗憾,一个无论多么华丽的语言、多么真心的祝福都不能抹去的遗憾。那就是——团圆节不能团圆!

我能够感受到,姐姐跟弟弟,也都和我一样,都在用心努力着,默默期待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我们一家人能够在一起过一个真正的团圆年!

团圆的散文2:等待中的团圆

文/张涵之

老人拄着一根拐杖,站在村口的老榆树旁,一动不动,仿佛一座雕塑。阳光如同金色的水雾一般,透过老榆树茂盛的枝叶,斜斜地洒在了老人的身上,老人感到阵阵温暖。

老人在等待儿子的归来。

老人的老伴在两年前去世了,从那时起,老人便是一个人住。老人只有一个儿子,可这仅有的一个儿子在城里工作,很少有时间回来,只是偶尔往回寄一些钱。

老人不怪儿子,她知道,儿子有自己的家庭和儿女,她要供他们读书,还要为他们的饮食起居操心,就像当年她为儿子做得那样。

儿子寄回来的钱不少,足够她自己的生活开支,但老人常常思念儿子,觉得闷得慌。这时,她就去村东找羊说话,或者侍弄一些花花草草。老人想:与羊和花花草草说话,也是很快乐的。

突然,一阵手机铃声拉回了老人的思绪,老人连忙取出口袋中的手机,接通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儿子的声音:“妈,公司临时要开会我等以后再去看您。”说罢儿子就挂了电话,老人将耳朵凑近手机,渴望多听听儿子的声音,可电话中只传来一阵阵忙音。

老人怔住了,浑身的力气仿佛被抽干了一样,好半天才缓过来。老人弯着腰,拄着杖,蹒跚着,走回土场上的老屋。

老人觉得心闷,又去村东找羊说话。老人缓缓地坐在羊身旁,用手轻轻抚摸着细密的羊毛,说:“二柱,现在天气冷了,要注意多加衣服,千万别得病,还有,不要把心思都用在工作上,要多保重身体……”羊听不懂,伸出舌头来舔老人的衣角,老人鼻子一酸,眼泪就落了下来,心想,儿啊,娘不知何时才能等到你的归来。

天气一点点变冷,老人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了,终于有一天,老人进了医院,儿子正出国考察,没有回来。春天慢慢到了,鲜花开了,芳草绿了,可老人,却静静的走了。

三天后,老人的儿子匆匆地赶回来,给老人安排后事。出殡那天,儿子从土屋中找到了一个纸包。里面有不少钱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给的钱太多,娘花不了,还有,娘想再见你一面。”儿子看完之后,泪如雨下,扑到老人的灵柩上哭喊:“娘,儿子不孝呀!”

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子的孝心姗姗来迟……

团圆的散文3:期盼团圆

文/熊雪萍

又是一年春节到。满街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夜夜火树银花,铺天盖地的节日气氛滚滚而来。别家的孩子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热热闹闹地过年。可是,我的儿子是一名军人,戍守在边关,不能回家过年,万家团圆时,我心中不免感到冷清和孤寂。

儿子从军已经整整五年,从未在家里过年。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对远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总是日日夜夜缠绕心头。高兴时总在想,儿子他快乐吗?吃饭时总在想,儿子他吃饭了没?打开电视,首先关注的是他那边的雨雪风霜。深夜,当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我的儿子,也许正和他的战友在冰天雪地巡逻放哨!每逢佳节倍思亲啊,除夕那天,我拨通了儿子的手机,心想着,儿子不能在家过年,听听他的声音也好啊!电话通了,但没人接,我又与他在微信上打招呼,也没回音。直到猴年的新年钟声敲响的凌晨,儿子终于回电话说,刚执行任务回来。执行任务时是不允许接听电话的,请爸爸妈妈谅解!

是啊,这五年的每一个除夕之夜,每一个新春佳节,儿子都是和他的战友们在值勤巡逻中度过的。回想三年前的春节,我专程去了雪域高原,那是我们母子在分别近两年后的第一次团聚,也是他从一个大学生转变成一个军人后的第一次见面。去高原前,我无数次在心里设想着与儿子团聚的幸福和温馨,内心充满了期待。那个除夕,我满怀喜悦地等待儿子到在拉萨的姑父家里来吃团年饭。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我还特意下厨做了儿子喜欢吃的家乡菜。姑父家里,高挂的红灯笼,大红的春联,客厅里一大盆红梅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的彩灯闪烁,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我知道,我千里的奔赴为的就是这团聚的时刻,这幸福的团圆足以让一个母亲一年四季的思念和牵挂化为一个圆满!

那天下午,我不停地看着手机,盼望儿子早点过来。可是,他却在电话里满怀歉意地告诉我,刚接到命令,除夕夜全体官兵待命,一律不得请假外出!可能是听到我失望的情绪,儿子反而安慰我说,今天不能请假,改天再请假陪妈妈一起过年吧。我虽然非常失望,但我懂得,部队有着铁的纪律,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想到春节假期还有好几天,总会有机会和儿子见面的,我在心底期盼着。等啊,盼啊,一直到正月初六,我离开雪域高原,仍然没有机会见到儿子。我设想过千种与儿子团聚的幸福瞬间,却怎么也没想到这千种的设想、万里的奔赴,我们母子的相聚竟然只有他来接我下车时那短暂的二十多分钟!

时间又过去了三年,每一个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儿子都在雪域高原的风雪寒冷中守卫着边关的安宁。正月初一,我看到儿子在微信上发了图片和文字。照片上,他和他的战友还有警犬在一起,只见儿子身着迷彩棉服,脚穿高帮作战靴,威武高大,英姿勃勃。儿子写到:好冷啊!有我们在,请家乡亲人们安心过年!是啊,短短的几年时间,儿子早已从一个追求个性、崇尚自我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锻炼成长。

几年部队生涯的摸爬滚打,儿子不知吃了少苦。他和战友们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嘉奖,在雪域高原上书写当代军人的光荣与梦想!如今,26岁的儿子已成长为一名营职干部。

大年初一,我也给儿子发去了微信,把大街上高挂的红灯笼、家门上新贴的春联和“光荣之家”的牌匾都发照片给千里之外的儿子,慰藉他浓浓的思乡之情。我写道:儿子,你虽然没有在家过年,但亲人们都牵挂着你,每一次团聚时,都念叨着你,知道你在部队的成长进步,亲人们都为你骄傲!选择从军报国是你的光荣,也是我们全家人的光荣。我知道,聚少离多,是无数个军人家庭的常态。儿子哦,你虽然不能回家陪爸妈过年,但是,你在守卫更多父母的平安,让无数的家庭在高挂的红灯笼下喜气洋洋的团圆,爸妈为你骄傲!

祝福我的儿子和他的战友们平安快乐!祝福我的儿子和他的战友们守卫的祖国边疆永远安宁和谐!

团圆的散文4:团圆

文/卞长生

公司办公室的刘主任已经八年除夕没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了。办公室里七八个人,就不会轮换值班?为何每年总是刘主任在举家欢庆的时候值班呢!说来也怪不得别人,是刘主任自愿的,每次,要有同事主动请缨,要求值班,刘主任就说,都忙了一年了,还不在除夕的时候和家人团聚、轻松欢乐一下?

今年的情况有了变化,办公室新来的大学生小王,主动要求在除夕的时候值班。小王还是单身,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父母年龄不大,身体尚好,不用小王操心,小王打算放假不回家了。刘主任一家人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除夕吃团圆饭的事,盼了多少年了,终于在今年可以实现了。可随着节日的临近,刘主任发现,小王的情绪有些低落,刘主任却弄不清是怎么回事。那一天,小王接到母亲的电话后,不住地叹息,刘主任才如梦方醒。

怎么回事呢?刘主任问小王,小王不说,再三追问,小王才说出实情,母亲来电话了,要他赶快回家过年。年至耄耋的奶奶,病重住院,老人的心愿是回家过年,还要求把在外地工作的孙子小王叫回来,一起过年。小王和刘主任都说好了,除夕值班,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小王很为难。

刘主任说:原来是这事啊,你的奶奶有病,提出让你回家过年,这比什么都重要!我都值了这么多年的班了,也习惯了,你回去好了。

小王说:主任,已定了的事,我看就不要变了,我的母亲和奶奶是通情达理的人,我再打个电话,说明情况,她们会理解的。

刘主任说:你回去吧,值班的事,放心好了。刘主任把值班表修改了一下,将小王换成自己。

刘主任老伴有些不解:小王主动值班,你坚持拒绝,不太好吧。

刘主任说:小王倒没什么,但耄耋老人的感受,能理解吧,这么高龄,身体还不好,与亲人团聚,对老人是多么大的精神慰藉。让老人高兴,无异有效的一剂良药啊。

刘主任顿了顿,说:除夕家人相聚,形式而已,互相祝福,才是实质。我虽不能和家人相聚,可有补救办法,通讯设施这么发达,可通过电话传达过去。我看这样吧,祝酒时,给我打个电话,我把对家人的祝福一一送上。记住,可不要忘记喽!

儿子说:这不行,您的声音虽传递过来了,可餐桌上,您的座位虚空,碗没人端,筷子没人拿,感觉与您在场是不一样的。儿媳说:爸,不就是值班到下午一点吗?咱们除夕午餐推迟一小时,不就行了吗?

对啊。大家附和着儿媳的想法。

刘主任老伴说:还那样费事干什么,这天,公司的人都回家过年去了,就你一个人值班,你就不会早些回家吗?刘主任说:那可不行,说不定就在那段时间出了问题,不能为了一时高兴,丢了责任。

除夕上午十一点时,刘主任的手机响了,一接,是小孙子打的:爷爷,饭菜熟了,冒着热气呢,快回来吧,要是不回来,就凉了。

乖乖,孩子,爷爷在值班,还有两个小时,等接班的来了,爷爷就回去,你们趁饭菜热乎,快吃吧,别等我了。

此时,公司庞经理走了进来。

您,怎么……刘主任一下子想起来了,今天是庞经理带班的日子。因办公室有人值班,对高一层的经理带班,不那么严格,一旦有急事,值班者向经理请示,经理能给个指令就行。今天打破常规,庞经理不仅亲自到岗,时间上还提前了。

庞经理说:知道你已经多年在除夕这天,没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了,这不,我把午餐提前了,带班兼值班,让你回去和家人吃顿团圆饭。刘主任激动极了,看看表,给家里打了电话:除夕午餐准时开饭。

电话里,刘主任老伴笑着说:太阳从西面出来了,一贯谨慎的老刘胆儿大了,居然敢早退了。

团圆的散文5:明月 团圆 相思

文/唐艾佳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当然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那一天,全国各地的人大多放假在家,与亲人欢聚一堂。

今年中秋节的上午,我和妈妈来到奶奶家,刚下车,就看到奶奶忙前忙后的。中午11点左右,一大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摆在大家眼前,大家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大厨”的手艺,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回荡。

晚饭后,夜幕渐渐降临,我们全家人坐在小院中吹着习习的凉风,等待着月亮现身。可是月亮总躲在云层后,似乎羞于见我们。我们只好一边品尝着月饼一边耐心地等待。不一会儿,月亮羞答答地露出了半边脸,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了月宫里的嫦娥和那独在异乡的“异客”们,他们是怎么过中秋的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想起这句古诗词时,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了。天上的月亮不就是寄托着亲人的思念之情吗?我坚信,嫦娥有玉兔相伴,不会再寂寞;“异客”有家人的问候,还有他乡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情,相信也能过个圆满的团圆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