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散文

请欣赏立冬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立冬的散文1:写在立冬到来之时

文/罗文博

不知不觉间今日是立冬了,温度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南方立冬,像是个略施粉黛的女子,不艳不素,还有一丝秋天犹存的温婉。

古人称,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水始冰,水面初凝。地始冻,土气凝寒,立冬果然一出场就给人们一个下马威。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得梅花便不同。在诗人笔下,冬天虽寒冷,能温暖心灵的事物却更多。一位不约而来的老友,一只红泥小火炉,一杯雪夜里熨烫正好的美酒。一个人可以躲在时间深处,安静而从容。

顾名思义,“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表示“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习惯上,我国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这一节气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其确定的依据是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准,在阳历的11月7、8两日。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立冬”时节正是南方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做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要抓紧时间,巧用天时。

立冬了,天气没有特别的寒冷。这个深秋在迎冬时有些温暖,不过早晚的温差还是略显。随着“霜降”裹挟着秋日里最后一缕和煦的秋风,带走秋天的最后一缕残阳,冬季便将悄然而至。不管四季如何更替,生命总有恒常的温暖,霜降目送着一个季节的流逝,迎来的又将是一个生命的轮回。

初冬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莅临,脚步有些迟疑,是怜惜枝头上一朵花的孤寂与伶仃么?天空蒙蒙,使得这种灰暗的色调,变得单一而又深沉,像心灵中那些某个空白的时段。只是这灰色的天空也无法释怀一缕怅然。晚秋的忧伤还隐隐约约,实在是想抬手挥去,迎向新的季节,却终走不出那段梦境深处的迷惘。

一场秋雨一场凉,这凉着凉着就到了十一月。这个月里有个标志性的节令:立冬。 古人非常重视立冬这个节气,还因为常常依据这一天的天气来预测一季的寒暖,有个说法叫做“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立,建始也,表示一个季节自此开始;冬则是终了的意思。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在农耕时代,冬意味着秋收结束,农作物收割储藏,人要归避寒冷了。

立冬是农历十月的大节。远在汉魏时,天子要在立冬这天亲率群臣举行祭祀典礼,一是迎接冬气,二是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旌表与抚恤。在我们的民俗里,立冬时节要到坟山祭祖。冷风乍起,冬意渐袭,立冬时的祭祀又被称为“送寒衣”。适时,以新收谷物、时令佳品、纸火香烛祭祀祖灵,多烧冥币冥衣,叮嘱防寒保暖,禀报今年收成,祷告庇佑人畜两安,祈求来岁丰登。

在民间也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人们在这天以时令佳品祭拜祖灵,祈求上苍赐给来年的风调雨顺。同时,也在这一天放松休整,饮酒为乐。渐渐地,这成了立冬时最通行的风俗。这也符合秋收冬藏的含义:经历了漫长的春种秋收后,农人已经消耗了绝大部分的体力和精力,需要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以利来年春暖花开时进行新一轮的劳作。

进入冬天,城市开始过冬。阳光也开始过冬,像是在储存光耀,等候灿烂。秋末,大多看到的是阴晴不定的雾天和光芒不强的太阳,起风时,雾终于散去。城市开始供暖。

冬天里有着更多的好天气。阳光普照大地的好天气。我喜欢冬天里阳光强烈的光芒。寒冷的季节,路边梧桐树上没有落尽的叶还在片片成荫,还有那些高大的楼宇在阳光下形成的坚实暗淡,都显得特别清晰。荫影下的寒冷更加阴冷。走在冬天的阳光路上,整个人会被正午的太阳晒的暖洋洋,手已不再冰凉。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诗人李白在《立冬》一诗里,就写出了品冬酿作新诗的雅趣。

民谚云:“冬季进补,上山打虎”,冬令进补的意识,在民间可谓是深入人心,可是真正懂得进补之道的人却很少。立冬补冬,也不可盲目“进补”,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适当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需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一般在前几天,大多数主妇们就会三五成群地相邀着去药店买进补的材料,什么天麻、黄芪、党参、当归等等。除了这些中药材,还有就是炖鸡汤了,这个很重要,因为立冬这天炖的鸡一定得是土鸡,吃添加剂的鸡才糟蹋了那些补气补血的中药材呢。

所以,要么在哪个农户家早早买好了鸡,要么是有亲戚家送来。要不,就是自家鸡圈里养着。若临时抱佛脚,哪买得到吃谷吃糠的正宗土鸡?当然,那些没有鸡的人家就只有炖猪脚或排骨了。也有吃得奢侈的,宰狗,买羊肉,这是极少数极个别的“美食家”。

除了食补,古人还特别重视脑补。冬夜漫长,且又是农闲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提升乡民文化水平的方式。

在“立冬”时节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还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正如俗话所言:“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生命在于运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气温的降低,人在“立冬”以后新陈代谢的速度会放缓,因此在此时节锻炼不宜太激烈,以防止适得其反,快走、慢跑、跳绳、踢毽子、健身操、太极拳或跳舞、打球等运动均是不错选择。同时,要多晒太阳,进行阳光浴,注意保暖,增强体质,有病早医,无病早防。

不管怎么说冬天来了,暖也罢,冷也罢,总是要过去的这是自然规律。因为在冬的后面还有春夏秋的姐妹们等着走向人间送来春花秋月鸟语花香!既已立冬,离飘雪的日子渐行渐近,待到残雪消融,想来春天也为期不远了。

季节可以轮回,人却只此一生。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都像一个演员,只是或悲或喜角色不同罢了。冬来了,每个心灵都想要寻找一处温暖的所在。这个时候,也只有静观其变,沉静地回味生命的历程。人生的苦难,多少悲愁闷,是躲不掉避不掉的,唯有直面,唯有接受。立冬之后,就是冬天,此时,我站在冬天的门口,向着远方,向着漆黑薄凉的夜色,轻轻念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立冬的散文2:大地芬芳

文/关山狼刘杰

立冬前后的关山林缘大地,芳芳氤氲,令人陶醉。

秋末冬初时节,是药农收获药材的时候,那些从土里刨出来的各种药材,在秋阳的温暖下,醉人的药香弥漫在大地上,有了秋风的助阵,浓郁的药香四处游走,整个大地一片芬芳。

药味最浓的要数川芎了,这种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常用中药材,虽然不是关山林缘地带的原产,但是也有近百年的种植历史了,只是由于川芎拣地,再加上生长缓慢,种植它的药农不是很多,但是川芎又真正的全身都是宝:根茎是中药,须根是制香厂的抢手货,秆部下端一尺来长,有节的地方可以剪下来做种子,秆的梢部是牲口喜食的饲料,再加上川芎的药用范围广,经济效益还不错,所以每年还是有一定的种植面积。那些上了年纪吃旱烟的老汉,在炮制旱烟的时候,喜欢在里面添加适量的川芎末,说是清凉利痰,是否有此功效,我没有体验过,但是添加了川芎末的旱烟一点着,大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芳香味。每年春天,家里如果要做浆水,川芎叶子是必不可少的,少了它的浆水淡而无味,不能令人食欲大开。嫩川芎叶焯熟凉拌佐饭,很是开胃,每年的春天,有大嫂把鲜嫩的川芎叶子拿到菜市场去卖,竟然有识货的人纷纷购买,销路很不错的。

大黄的药味也很浓郁,这种具有泻热通便之功效中药材算是关山林缘地带种植中药材中的大哥大了。早些年的初冬时节,山里的药农们喜欢用大黄皮捂炕洞里的火,潮湿又有油脂的大黄皮捂火,可以彻夜不熄,石板炕一直热腾腾的。每家的炕洞烟囱里都飘逸着大黄浓浓的药香味,那药香味凝聚在空中,月亮似乎都被熏得晕晕乎乎迷迷瞪瞪的,躲进薄云里面不再出来。大黄是关山林缘地带的传统药材,由于喜阴怕热,只适宜在关山深处生长,关山深处的药农也以种植大黄为主。由于生长缓慢,大黄连育苗和移栽一般要三年才能收获。大黄的主根多为圆柱体或不规则的球形,根部多三四厘米粗细的须根,药农叫做水根子。大黄的主根和水根子都可入药,只是收购的价格不同,那些毛须根也是制香厂的好原料。每年春末夏初时节,两年生的大黄生出了苔,我们叫大黄秆,在山上采野菜或者在地里干活,口渴了,就掰一个大黄秆,剥去外层的粗皮,就大口吞食起来,那种酸中微甜的味道,很是解渴,是山里人解渴消暑,清热败火的好东西。夏日炎炎,中午酷热难捱,折一片大黄叶子顶在头上就是一片阴凉,就像于右任先生称颂的那样:“路出华亭县,大黄叶如扇。日炙或淋雨,皆能覆君面。”由于山里药农主要种植大黄,山外人就把山里药农叫做“大黄老爷”,到了寒冬腊月,药农们的大黄熏烤好了,就吸引着外地的药商云集关山,各种口音讨价还价,嘈杂声一片,热闹非凡。早先山里人听闻,说是南方人在酷夏时候,全靠大黄清热败火,一家子煮一大锅大黄水,口渴了就喝。我就这事专门询问过几位南方的朋友,他们根本就不知大黄为何物,看来是药农为了抬高大黄的身价而自家杜撰的新闻了。

独活算是外来户了,可是在林缘地带的种植面积最为广大。独活具有祛风胜湿,解表散寒的功效,药味清香,不似川芎、大黄那么强烈,它引进到关山一带,也就是五十来年的时间,由于它适应性强,产量高,很快就在关山林缘地带推广开了,仅仅在华亭县一年的种植面积就达数万亩,加上庄浪县,宁夏泾源县、陕西陇县等地的种植面积,关山林缘地带种植独活的面积少说也有几十万亩之多。独活好种易活,对气候、土地的要求不是太高,病虫害也少,种植独活的药农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一些川区也开始了大面积的推广。

华亭县为了保护品牌,五年前在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华亭大黄”“华亭独活”的商标,并通过了国家地理认证。这一举动,意味着大黄和独活有了真正的家乡,使得华亭的大黄、独活等中药材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极大的推动了关山林缘地带中药材的种植和推广,为关山林缘地带发展特色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在关山林缘地带种植的中药材有数十种之多,除了川芎、大黄、独活之外,党参、木香、板蓝根、当归、白芷、黄芪、黄芩、贝母、桔梗,草乌等中药材都较有规模,为药农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也为华亭赢得了“药材之乡”的美誉。

行走在芳香四溢的大地上,你会觉得神清气爽,五脏六腑好像都被洗涤了一般。至此,我才恍然醒悟,那些生存在关山深处的药农们,年逾六旬有余还身板硬朗,耳聪目明,饭量好睡眠足,整天辛劳在陡峭的山地里,扛着那五六斤重的?头进行着最原始的劳作,栽药、挖药,回家的时候,还要背一蛇皮袋子少说也有七八十斤药材,在蜿蜒的山道上,不急不缓,步履稳健的根源之所在了——那一定是这百味药香多年熏染的结果啊!

立冬的散文3:走向暖

文/张志华

立冬那天,吃了顿萝卜肉馅儿饺子,不怕真的冻掉耳朵,只为对习俗的致敬和对冬季的恭迎。秋随着飘落的黄叶挥手而去,冬稳稳地接过霸王旗,遍插街头巷尾和原野山岗。

冬天来了,不用谁来宣告发布,骤降的气温最能明示一切。人们缩脖佝背,裹得如同粽子一般,我也翻箱倒柜,将闲置许久的羽绒服找出来,重新裹在身上。因为骑电动车冷,等公交车不方便,我决定从此开始走路上班。

清晨,当我抬腿甩臂地走在人行道上,忽然想起自己不走路上班已经有好几年了。当我放眼望去,瞬间便发现与先前走路的不同:几年前的冬日,步行和等公交车的人不少,路上的车辆倒还不多,而如今,除了骑电动车的人多外,最为壮观的当是马路中间连成排的汽车长阵,另外,非机动车道边和人行道上也停着不少车,使得整个街道非常拥堵。相比较而言,人行道上的行人则少得可怜。我大步流星、昂首向前,觉得整个长长的人行道成了自己独自表演的T台,于是,我模仿前几天在公园里模特们走路的姿势,挺胸、收腹、提臀、摆胯,恍如无人之境。

“走路真好,不但不冷了,还可以观览路边的风景人情。”当我脑子里突然跳出如此感受时,自己不禁哑然失笑。滚滚红尘中,光鲜、靓丽、富裕、体面、尊贵,无不令人羡慕,无不令人尊敬,放眼一看,这么多人都拥有了私家车,下雨防淋,寒冬温暖,唯有我两手空空,两袖兜风,默默中还无人陪伴,怎么还能不羞愧,反陶醉?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前几日与有车朋友的一次谈话,朋友建议我赶紧买车,我却口吐白沫地大谈不买车的诸多好处,听完我的话,朋友发出几声冷笑:哼哼,那你冷去吧!从他的笑声和言语中,我明显读出了鄙视和不屑:买不起就不买呗,干吗吃不到葡萄非说葡萄酸呢!也是,潮流使然,不买车最直接的原因,不是你穷得买不起,还能是哪种?想想也是,遍观世上的人们,谁不向往美好、富裕的生活,谁不希望在人前光鲜体面?我知足而乐的表象下,难道真的没有隐藏阿Q精神的光芒?难道真的没有羡慕到眼红的渴望?想想真不是。

我也希望拥有自己的座驾,否则就不可能早早拿到驾驶证了,只不过,就目前的家庭状况而言,我还不能跻身于有车族,这是现实,我必须坦然接受,并让现实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出最暖的光亮。人这一辈子,可能会遭遇困难、贫穷、挫折、疾病,可能会经受冤屈、不公,也可能享有富有和尊崇,但无论身处何境,位居何位,都要处事不惊,保持平常之心、从容之态,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身边的美丽和感动,让神秘莫测的生活有滋有味、妙趣横生。没有私家车的时候就选择走路吧,在心里安放几分淡然,在眼前铺满纯净的自然,稳稳地迈出一步步,让每一步都更靠近温暖。

立冬的散文4:冬夜,寂静开花

文/七色风儿

过了立冬了,冬天就到了,好像是一位从不预约的故友,该来就来了。北方的冬天,干燥无雨,风倒是从北方的北方吹来,冷嗖嗖的,还没有刺骨的感觉,刺骨的寒风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袭来,预料之中。每个冬天就会特别的冷,而去忘记前一个冬天的冷。前一个冬天,多少年前的冬天,会和一个朋友聊天,送她出家门,而站在门外的寒风里,一直说不停,而现在再也找不到可以这样聊天的朋友了,因为自己的秘密无从和别人分享,更不愿去分享别人的事情,所以聊天也就是客套,寒暄,聊时装,天气,大家共知的那点新闻,或者八卦那点别人有着瑕疵的隐私。谁也走不进谁的心里,微笑着,把自己藏起来,女人们优雅转身,风情万种,北风吹走了那点包装下的温暖。不能责怪谁,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你微笑,我也微笑,我们笑的都很美,就组成了我们美丽的生活,可都又在微笑中感觉孤独,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

初冬的阳光黄的让人入梦,金灿灿的,仿佛用手一扯就是一缕黄色的丝锦一般。抬头看着越来越长的阳光,拉的影子很长,而光芒的时间越来越短,真想把阳光都收起来藏在房子里,无论何时在那房子里都暖如阳春三月,那永远都是暖气比不了的暖和光亮。我怕冷,就像怕蛇一样,蛇是断然可以不去看的,而冬天的冷是要一点一点的挨的,躲是不能躲得过的。买了新房子,有地温,听了高兴好一阵子,可我也不能像蛇一样就冬眠在房子里吧,冷还是照常的来,我只有去御寒,早晨起来跑步,晚上也会运动一会儿,就驱赶了很多寒意,可发现自己也很懒惰,宁可躺在床上静静的看书,也不想去锻炼身体。这种办法说服不了自己,只好再想一种办法,比如跑步可以消耗身体力的脂肪,又开始做起了以健身为目的运动。每天晚上做个简单的面膜,让自己不那么很早的窝在床上,倒是有一定的效果。可我这个人又是很小性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又和自己别扭起来了,计划改变,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我是个彻底的小女人,很多时候说起话来还尖酸刻薄,想改变都很难。所以就不会容许别人在感情上一丁点的欺骗,朋友骗我,我一笑而止,决不去追究,只是从此不再是朋友。如果我爱的人骗我,我会记恨,并且很深,所以我有一段时间在这种事情上特别较劲,没有快乐可言。郁闷中就生病,生病了还生气,别人的劝告根本无济于事,我只有自己打开心结才会好,后来我才发现自己给自己开药方特别灵。让自己安静,让心找到一个归宿,静静的让自己的心开花,才会由里至外的舒畅。

现在窗外的月光特别的白,夜空深的无底,就是一个半圆的月亮悬挂在空中,但透着冷,光芒很冷,侵入骨髓的冷。周末的也都很随意的浪费,明天不用早起,不用赶着上班,所以每个周末的晚上都很安静的听着自己的心,让躁动和不安在静如水的月光,慢慢开花,由此给灵魂一次洗礼,深夜里把自己从身体里拽出来,好好看看自己,好好爱自己,我就是一个寂静的人,寂静的听见月光扫窗的声音,不信?自己静静的听听,听见自己心里开出了安静的一朵白莲。不管这个时候你会想起谁,都会记得微笑里的真诚与惦念。

我习惯睡前把自己心灵的尘埃清扫一遍,好像一个手持拂尘擦拭佛像的虔诚人,我本不信宗教,但我相信自己对自己洗涤,寂静的开花,听见破土而出的声音,该去的去吧,该来的自然也阻挡不了。冬夜很安静,直到月亮的寒光射入了眼睛,才看清楚月亮里安静的花。你也会听见寂静的花开的,爱好自己,快乐生活。

立冬的散文5:慢步小区

文/若愚

立冬之日,天气格外晴朗。尽管时节变化,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它标志的是一个崭新的时节,承载着每一份新的期盼与希望。

冬天已至,阳光明媚的日子显得尤为珍贵。午后,趁着闲暇,到小区走了走,欲感受那份天籁般的宁静与舒适。走进静悄悄尚还无人问津的亭子,正好可以享受这个来自世外桃源纯然的世界。一个人静静的倚靠在亭栏边,清风拂面,默默的看着天空飘浮的白云,心猿意马不禁稍然而至。一线阳光温暖的洒落在脸上,暖暖的、舒舒的,宛若一缕金纱,轻抚着脸庞。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伤痛早已消散不再。瞬间,才发现原来初冬的阳光竟是那么的柔美,那么的宁静。甜美得让人陶醉迷离,宁静的让人超脱释然。

独自漫步在落叶满地的林间小道,由大小不一的石块铺成的狭长的石道上满是层层叠叠的落叶,有深黄色的,也有浅黄色的,有完好无损的、缺角少棱的是极少的,大多是金莹剔透的银杏叶片,很是惹眼。我轻轻地地踩踏上去,宛如踩上特殊材质制成的地毯一般,一种舒绵、轻柔的感觉,不时的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每听到那絮絮沙沙的声响,不禁让我若有所思,难道这是对我为经允许而擅自闯进了它们的梦境,惊扰了它们清梦的抗议吗?我心怀愧疚地尽量放慢了脚步,俯身小心翼翼地拔开脚边的几片叶子,惊奇的发现,泥土下居然有了浅浅的绿色。大自然竟然如此神奇,冬天刚至,就已在孕育着春的生机……

远处的几棵银杏树,在和风中摇曳着,金黄色的叶片纷纷随风飘下,无声地下着叶雨。有那么几片似乎有意无意地与我肩头亲密接触,然后便漫不经心地翩然落至脚旁,缓缓躺下,对我宛然一笑,姿态温婉、优美,真是美不胜收,让人移不开眼。这许是银杏一贯的“伎俩”吧,它们就是打着向身边伙伴招呼的旗号,顺便显摆一下自己俊美的容颜罢了。殊不知,那些被季节换了装的,已经没了叶子的树枝们,也不甘示弱,不卑不亢,威风凛凛地、不断地向路人展示着它们独特的魅力,它们线条分明,美出了骨感,美出了风度。它们始终认为自己当下的美便是别具一格,独领风骚非其莫属。

阳光中渗透着一层朦胧的雾气。朝着银杏树方向远望去,恍惚间,那条通向家的林荫小道把我带进了遥远的时光隧道,早已逝去的那些遗憾、哀伤、不甘,一切的一切,至此,只不过就是流连于林间的一阵微风罢了。

此时的小区显得格外的宁静,仿佛是一幅优美的静态图画,不远处的凳椅上坐着一对年轻的情侣,小伙子爱怜地用手摸摸女孩的头,并递给她一个棒棒糖,他们谈笑着,爱恋着,爱情的美好满溢在整个空气里。偶尔走动的人们为它增添了律动的美感。这时,耳边传来了有些急促的脚步声和喧闹的叫骂声,原来是一对母子正在你追我赶的朝这边跑过来,年轻的妈妈高高举着衣架,嘴里虽然始终喊叫着教训顽皮的孩子,手里的衣架却迟迟的未落到男孩身上,也许这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特有的表达方式吧。

小区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轮回变化。天空时而碧空万里,时而阴雾皑皑,无论何种变换,而我一直都在。立冬不寒,暖意常有。淡淡的雾气,初冬的暖阳,让我舒然欣喜、轻松快意。

愿不同时节都有不一样的惊喜和收获,愿天下有心人与幸运快乐同在!

立冬的散文6:立冬

文/梦醉清风

秋天美妙的风韵还没有收敛,那流连的秋色诗意还在闪耀,暖暖的丰收喜悦还在弥漫秋天的风月、秋天的草木,这绚丽灿烂的秋中的一切,都随岁月的脚步无声无息地拽进了冬天。晨起暮归的寒意,把一个个节气描浓又淡远,不经意间,就到了立冬。

冬在古代汉语里其实是个通假字,通“终”字,有终了的意思。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了立冬: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据《汉书》记载,皇帝在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夏末这五个日子要到郊区迎接“五帝”以祈求丰收,立冬这天要到北边的郊区迎接黑帝。《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和宋代《文昌杂录》中都记载了立冬在唐宋时是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而今,现代人能遵循过的节日已不多了。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补冬,补嘴空”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其实,每个节气的节日,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与希望。

记忆里的立冬,仿佛并未走远。那散发着烟火气息的冬日里,有呵气成霜的如墨晨光,有热气蒸腾的昏黄灯火,有炕头呼声如雷的老猫,还有一家人昏昏灯火笑语可亲的围炉夜坐。那一个个冬日被时光收藏的故事、故人已走进了时光深处,不再与我同行。

人到中年,感慨越多,心情愈复杂。人生本无意义,是自己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创造了意义。所以,不论委屈心伤不满抱怨,依然要对自己好,对生活热爱,对这个凉薄的世界深情以待。因为有太多的来不及,太多的等不到,太多的曾经不可能成为如果。

立冬了,大自然里少了春日的姹紫嫣红,没了夏日的繁花似锦,也不像秋日那么绚丽多彩,没有浩瀚星空那么璀璨,也没有辽阔山川那么耀眼,但,在我心里,却是心灵栖息的牧场,是烟火熏香的花房,只因,纵横交错的经历故事里,有冬。

时光如流水,不经意间流逝,且一去而不复返。每个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善待自己,不要让名利欲望熏昏了自己。每个人,即使收藏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也收藏不了悄然而逝的光阴,不妨学着把脚步放慢,欣赏身边的风景,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过有质地的生活。

立冬的散文7:冬至农家忙

文/欧政芳

立冬了,朔风乍起,霜落,阳光炫白,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大地清爽,明净。晚稻收割后,旷阔的田野里剩下一茬茬稻根,秃立于黄褐色泥土之中,宁静,安详。

村前,一棵棵挺直的苦楝树,枝头上偶尔残留的枯叶,在风中摇晃,一串串鲜黄的苦楝果,耀眼闪光。屋后,大大小小的柿子树,叶子落尽,纵横交错枝桠上,累累柿子,金碧辉煌。菜园子里,芥菜、萝卜、小白菜、蒜苗、香葱这些当季的蔬菜,一派青翠碧绿,长势喜人。巷道里,母鸡公鸡带着成群结队的小鸡,悠闲觅食。鸭子、黑颈鹅,在村子前那条清澈见底的河流里优哉游哉地划动着双蹼。

我家院子里,小山般的木薯堆旁,奶奶坐在木墩上,弯着腰,一手拿竹片,一手拿木薯,麻利地刮去黄褐色木薯表皮,抛在院子里的空地上暴晒。父母蚂蚁搬家一样频繁,一担接一担地把木薯往家里挑。木薯种在山坡旱地里,一片旱地往往有一亩,甚至几亩,一亩的产量往往有十几担,一天挑上一二十担,几天下来,往往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木薯晒干了,可以打碎成粉,喂猪喂鸡鸭,也可以卖钱。只要收成好,再苦再累,父母心里都是喜滋滋的。

木薯挖完了,还要挖红薯。红薯藤是喂猪的好饲料,也要挑回家。拔了红薯藤,锄开泥块,密密麻麻的红薯就一条一条裸露在眼前了。紫色,粉色,黄色的红薯,将会被连泥带沙捡进箩筐里,挑回家,储存起来,留待开春以后做种,或做猪食。个头粗大饱满,皮红肉黄品种的大番薯,就会被父母挑到河里清洗干净,回家后,直接倒进厨房比箩筐还大的铁镬头里蒸煮。点燃松木劈柴,松脂味清香扑鼻,旺盛的火苗一边跳跃,一边亲吻锅底,不一会,白蒸汽就从木盖与锅沿之间的缝隙中腾腾冒出。香甜的味道在空中飘逸,弥漫。奶奶将熟红薯去皮,切片,整齐地摆在圆筛箕里,一筛箕一筛箕地鳞叠在屋顶上,晾晒。十天八天晒干了,回蒸一次,再晾晒一天,熟红薯片就成了柔软甜蜜的红薯干片了。

挖了木薯和番薯,父母还要去山里扛松木,准备来年春夏之交南方漫长雨季的柴火。松树是中秋前后砍伐的,秋风风干了树身的水分,如今扛起来,轻松多了。松木扛回来后,父母在院子里就扯着大锯,将一条条粗大的松树锯成一节一节的木段。父亲是劈柴高手,他一手立起木桩,双手高举大斧头,狠狠劈下去,一斧劈圆、二斧三斧劈半,眨眼,圆木段变成了四片对称的木柴。母亲来回不停地运输,把木柴码在院子四周,靠着墙壁,垛成一排一排齐人高的柴墙。

柴劈好了,把斧头扔到杂物房屋角里,父亲叫上本家的叔叔伯伯,从猪栏里挑选出一头耳大、身壮、膀大、腰圆的大肥猪,一起宰杀。母亲和本家的婶娘们,趁着持续晴好、朔风干燥的天气,在欢声笑语中,将一块块去了皮、骨头肥瘦适宜的鲜肉,剁碎,掺入适量的米酒、盐、糖,塞进洗干净的猪肠,一节一节用麻绳绑好,一串一串地晾挂在屋檐下的一条一条竹竿上,慢慢风干。这,就是农家手工制造的美味腊肠,足够我们全家吃上大半年了。

忙完挖木薯、红薯,晒木薯、红薯干,劈柴,杀猪、做腊肠,冬至的节气也就快到了。闲下来的母亲,开始忙活家里的大清洗。为了衣服被子更加干净洁白松软,母亲往大铁镬里倒上两桶水,放上一大片陈年茶麸,加上大量剁碎的生姜,烧开,滤去渣滓,冷却至探手不烫的温度,就可以用来泡洗被子、蚊帐、窗帘、冬衣了。

父亲并没有闲下来。早上,他拎着水桶,背着铁铲出门,去到自家责任田里去,疏通灌溉沟渠,给田边渠旁的甜竹、苦竹、泥竹培土。父亲穿着长筒水靴,踩在水里,双手握铁铲柄,狠狠插到沟渠黑色的淤泥里,一铲一铲挑,培到竹根上去。有了肥沃的淤泥做肥料,来年春天,雨后春笋就更加茁壮、密集。若是淤泥里有泥鳅、田螺,父亲就会停下手中的活儿,把它们统统捡到水桶里,傍晚收工时,提回家去。用清水活养几天,当泥鳅田螺吐净肚里的泥土时,就可以用淀粉裹上泥鳅,油炸。再到老坛里抓一把酸竹笋,加入花椒胡椒,杀一只母鸡,炖上一锅酸、辣、鲜、美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的田螺鸡,合家围坐一起,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父亲冬至前最后的工作,就是犁田。父亲在壮健的牛背上套上铁犁后,一手拉牛绳执鞭子,一手扶犁把,在空旷的田野里翻倒稻根,犁出层层叠叠的泥波浪,等待冬季冰霜的滋润、杀虫除菌,确保来年水稻丰收。早出晚归放了一整年牛的爷爷,终于可以呆在家里了。爷爷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酿酒。他从杂物房里搬出蒸酒的器具洗刷,浸泡上好的香糯、大米,蒸饭,装坛,发酵,蒸酒。春忙播种,夏忙双抢,秋忙割晚稻,寒冬忙零杂。当满院子酒香飘逸时,爷爷把装满烧酒的埕坛封储入室时,冬至已经来临了,四季也就忙完了。我们这户住在五岭之南、珠江河畔的农村人家,也就幸福地等待着春节的来临了。

立冬的散文8:围炉旧事

文/万承毅

立冬一过,日子像只迅疾的大鸟,忽一下,就掠过小雪,到了大雪,冬至也在望了。气温跟失意人的情绪一样,日渐低落,慢慢濒临零度。

大雪至,冬已深,火炉成了季节的中心,成了惧寒怕冷的人们的最爱。尤其是我,一入冬就手脚冰凉,友人常谓“冷血动物”也。大冬天出远门、爬公园、凌风雪,实在挑战人的意志力,我等怯寒之人只能俯首称臣,蜷缩斗室,身畔终日不离火炉,与之相依互偎,慰藉寒凉之心。

现如今的火炉精巧、便利,基本上用电,有电扇炉,有鸟笼炉,有暖脚器,大小不一,形态多样,适合一人或二三人烤,已然没有围炉而坐的氛围。最接地气的算是回风炉,前些年烧煤,近年来竟也用电了。此炉下炉上桌,冬天既可烤火取暖又可写字、吃饭,甚至烫火锅,一家人围着它就可以暖暖和和过一整天。村里人最爱用。冬夜围炉,在回风炉旁尚可见遗痕。

犹记小时候的火炉。三根粗壮的条石靠在堂屋大门背后墙壁边,形成一个方格,就成了。上方倒垂着壮硕的爪状树丫,一根钢筋将之紧紧牢系在横梁上。这树丫是挂腊肉的绝佳妙物。那时候是瓦片房子,熏腊肉的烟子就从屋顶的黑瓦缝隙间飘逸而去,袅娜如腰。

奶奶是熏腊肉的高手。柴是后山的青杠柴,野生的,大的小的都有,这柴熏出的腊肉特别香。刚刚入冬,奶奶就叮嘱父亲该找柴了。父亲就会趁空到后山找柴、砍柴、捆柴、背柴。日复一日,二三十天后,屋檐下、后檐沟,捆捆青杠柴木堆成小山,树干为主,也拖带些枝叶。奶奶时常会对着越来越高的柴木乐呵。

杀完年猪、码盐数日,鲜红的肉块就都挂在了火炉上方倒置的爪状树丫上,包括心肝肠肚。整头猪都是宝贝,是庄稼人辛劳一年的收成与慰藉。自此,搁置一年之久的火炉活了起来。取上一两根亮杆(晾干的小竹节),从灶上取来火,塞到火炉里,上面架好树叶、树枝、树干,由下而上,层层引燃。开始是烟火齐鸣,后来火苗独舞,再后来,通红的树干慢慢“吱呀”咧嘴。

只有奶奶最敬业。白天,她一个人守着火炉。晚上,一家人围着火炉,慢慢闲聊,慢慢悄声。奶奶却是时刻警醒着,掏火,加柴,架柴,清灰,直到全家人都开始“鸡啄米”,她就叫醒大家纷纷进屋睡觉,然后再用余灰将火种掩埋,待明早再添叶加柴点燃,根本不用重新点火——真是技艺高超。数十日后,腊肉熏到蜡黄、甚至“吱吱”滴油,基本上成了,奶奶还会翻看那些肉贴肉的截面,将它们翻身朝外,继续熏烤,直到每一块腊肉完全熏好。冬天的堂屋,满是柴木香。

母亲有时还会在火炉中央架一个铁架,三脚、圆顶,用来烧水。炊壶置于铁架圆顶上,火苗热情欢快地舔着壶底,壶里一会儿便滋滋作响,热气扑腾。不知哪家的阿猫阿狗蜷缩在炉边打盹。左邻右舍围坐火炉前,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说着东家的喜事、开着西家的玩笑。串串笑声,束束火光,袅袅烟气。

对小孩子来说,冬天似乎不觉得冷,围炉烤火最爱的,就是烤红薯、烤土豆、甚至烤鸡蛋。将红薯或土豆埋进火炉,盖上星火未灭的灰烬,过半个小时,掏出,翻面,继续盖上灰烬,过十余分钟,掏出,拍掉灰尘,剥开外皮,里面焦黄松软,比餐桌上的更清香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炉前的墙壁黑了,屋顶的黑瓦旧了,老家也摇身一变,成了平房。火炉成了回风炉。烧煤的。一根不大的烟囱从墙壁上的洞眼里钻出去,一到冬天就吞云吐雾。一家人还是可以围炉而坐,在洁净的炉桌上,铺几颗瓜子花生红苕颗儿,烤热了烧香了,边吃边侃旧事新景。奶奶已经不太走动,坐着打盹。母亲走来走去,不时揭开炉盖添煤。窗外的风吹着,窗玻璃雾眼朦胧,不时滴下几痕眼泪。

再后来,回风炉变成了电烤火炉,清洁,便利。却没了围炉而坐的时候。当年围炉的邻人星散四方,奶奶早已故去,父母也垂垂老矣,终日围着孙辈转悠。围着炉火度过的脉脉时光,终于消散。然而,记忆中的那炉火,终会化作生命中的暖流,丰盈心间。

立冬的散文9:冬天来了

文/韩江雪

今日立冬,冬天来了。

冬日的第一天阳光明媚、气候温暖,秋的影子还没走远,满树的秋黄,满地的落叶,还有那翩翩秋装都告诉我们冬的影子还没出现。今天按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要吃肉或者饺子,它寓意着在冬天到来后可以使身体温暖不受严寒袭击。北方的冬季非常寒冷,一场大雪卧下后冻得特别死,尤其是三九天非常冷,伸手都困难。

俗话说,三九四九冰雪上走。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冬天,人们保暖只能是以棉衣或者羊皮袄为主,以煤取暖,家家生着火炉烟囱、冒着浓烟。到了晚上火炉灭了,特别冷,早晨起来玻璃窗上冻满了白白的霜花,非常好看。等火炉着了,它也就慢慢融化了。接着人们穿着厚厚的衣服,上班,上学,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

如今时代变了,楼房、汽车、暖气、羽绒服等御寒的装备应有尽有。我们丢掉了厚棉衣,羊皮袄和那暖暖的火炉。但是,冬天的霜花不见了,冰车不见了,满地满屋满世界厚厚的冰雪不见了。人口的增多,环境的破坏,现代化设施的普及,使得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的冬天不见了寒冷和雪花,而南方却遭到雨雪冰冻的袭击,这就是地球给我们的惩罚!

我们在温暖的屋子里过冬,我想变天时西北风会来的,那瑟瑟的寒冷满街的沙尘落叶,还有被风吹起的飘逸长发和翩翩裙装。可雪花会来吗?河水会冻吗?蓝天下长长的大青山会罩上白白的雪衣吗?这都是未知数,因为很久没见过厚厚的冰雪了!

不管怎么说冬天来了,暖也罢,冷也罢,总是要过去的,这是自然规律。因为在冬的后面还有春夏秋的姐妹们等着走向人间,送来春花秋月、鸟语花香!

立冬的散文10:立冬,闽北水仙,暖意

文/自在女巫

昨日立冬。日子走得急匆匆,连立冬都这样的匆忙。前一天还是秋天的炙热,倏尔,一场雨,就到了另一个季节。

雨总能让我有更多的沉静和思考。于是,喜欢雨也就再自然也不过了。喜欢不打伞,在雨中的漫步,无论春夏还是秋冬。当然是细雨如丝的日子,滂沱大雨时淋湿了,那感冒就要来造访了。

今天的雨从昨天一直走来,下得那么的不急不缓。仿佛要将冬季的寒冷置于这丝丝的雨中,贯穿整个的季节。

这一路走来应该很艰难吧。从遥远的北方,长途跋涉的。雨可以走过漫漫长路,也可以从一个季节走入另一个季节,而有时候却无法从一个街区迈入另一个街区,只是在徘徊。如此的徘徊,也许雨季带来了某些人的问候,于是如邮差般,一家一户的,轻叩门环,将每一个只言片语都要带到。也许有的人家还烦劳她带回复,这样一来,雨也就只有慢慢等待了。然后带着温暖的问候到下一站,那里就将开始绵绵叙讲的雨天了。若是谁家的回复带着愤怒或犀利的言辞,那下一个街区等来的即是暴雨如织,或者是闪电雷鸣了。

徘徊忙碌了一天的雨,不知是否吧我的话给遗漏了,于是我投身雨中,在万千雨丝中找寻我的温暖。不得,只有返回陋室。守着小小的茶盘,煮上一壶水,泡一盏茶,在茶汤中寻找失落的记忆。

天凉了,所以泡了闽北水仙。

不记得怎样知道闽北水仙的,只是第一次看见这个名字就爱上了。想起西方神话中,那个溺水的少年,如水仙般洁白,悠远的淡淡愁绪。因此第一次到语茗轩,不问别的,只问水仙,恰好有。也因此和老板娘成了朋友。

起初并不知水仙是属于岩茶,也不谙何为岩韵。但是第一次喝过,就知道,这是我的茶了。

水沸了。汤杯,置茶。干茶置于杯中,乌黑粗壮的条索,沉重有声。这是好的水仙的第一特性。醒茶数秒,倒去茶汤。此刻的茶叶已经有所舒展,开始泡第一泡。茶汤倾出,随雾气袅袅的茶香立刻让人沉醉。业界有“醇不过水仙”的说法,果然如此。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出岩茶的这种甘甜。如善歌者随意中浅浅的吟唱,仿佛轻描淡写,却回味悠远。那种甘甜如这冬雨中的暖意一般,渐渐释放出。不细心体会的人,只是感受到了冬雨中的寒气,而非丝丝的暖意。

小口轻啜着滚烫的茶汤,两三盏茶汤喝罢,胃已然暖了。这下子,从里到外的暖意,真实而又有点儿奢侈了。暖,有时未必就一定艳阳高照,若是有心去寻,即便冷冷的冬雨中,你也可以寻着她的气息了。

守着我的水仙,守着冬雨中深藏在某处的暖意,听着雨的细细讲述,仿佛听见其中也有某个人给我带了的委婉的那么一声问候吧。

立冬的散文11:行走在冬天的季节里

文/崔长灿

立冬

霜降的脚步悄悄地从身边溜过,寒流从遥远的北方不约而至;在枝头上缠绵、缱绻了漫长一秋的绿叶,静静地、不慌不忙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然而,面对北风的一次次追求,那倔强、执着的秋叶,似乎还忘却不了秋光旖旎的温柔,苦苦地恋在枝头而不肯屈就。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无奈,北风借了一夜酷霜的援手,剪断了一腔别绪的离愁,让紧扣心扉的秋叶顷刻间从枝头跌落,一片不留。

心事重重的种子,也将一腔心愿掩埋,好让冬眠的胚胎在冰雪中度过漫长的等待,以蓄积足够的力量来报答春天的关怀,以无尽的岁月来演绎一场生命的螺旋。

喳喳乱叫的花喜鹊,为迎接苍凉萧条的季节,搜集起足够的果实,并将其藏匿于隐蔽的草丛和土砾之间,然后,让那尘封的记忆一任积雪封埋。

遥望空荡荡的田野,野草已枯,树枝已秃,唯有那农人的菜畦,尚有傲冬的白菜几株,为苍茫的大地点缀着几个绿色的音符。

甚至,连那素有傲寒之称的菊花,花香都已从枝头跌落,一幅金色的画卷,不知不觉,便成了一张花黄的旧笺……

立冬的散文12:立冬的门庭

文/王琪

春去了,夏远了,秋朦胧了,而田野柿子树上的小桔灯却点亮了一个新的节气,这个节气叫立冬。它素面朝天、恬淡宁静,能让喧嚣止于寂静,可使浮华归于平淡。它为整个冬天注入了一种简约的基调,铺垫了一种沉默的性格。

寒风乍起,冷月无声,岑寂的冬天,诠释人生的真谛;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孤独的夜晚,展露生命的真意。

在我国古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并称四立,被尊崇为礼敬四方的重要日子,早在周朝时就已经确立。在二十四节气的大家族中,它们是四个含笑比立的君子,四个坚贞不屈的挚友,四个情同手足的兄弟,千百年来,它们在亘古流传的风俗里,在四季流转的光阴里,默默地讲述着它们苦乐与共的年华。

立冬,在古代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个重要的节日。作为节气,表示此时太阳已经到达黄经225°,日子已经走到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古人还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意思是此时水能结冰,地始结冻,野鸡一类的大鸟不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相似的大蛤。想想古人是多么的质朴,又是多么的浪漫啊。而古风悠悠,历史久远的天水先民,还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预测一冬的冷暖,一季的寒温,俗谚云:“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据说十分准确,毫无差错。

作为节日,立冬这天,皇帝要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皇城北郊行“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吕氏春秋?盂冬》曰:“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如果说帝王将相注重的是节气的礼仪制度,那么民间关注的则是立冬的吉祥意义。天水一带,在立冬节,民间就有祭祀祖先的活动。那一天会买来五色彩纸,粘成寒衣被褥,烧之于坟头,焚之于路边,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感恩,慢慢相沿成俗,就成为十月一日寒衣节为逝者送寒衣的习俗。

立冬是往事、是记忆,也是含蓄、是收藏,有忧虑、有慵懒,也有期盼、有憧憬。唐朝的李白在这一天说:“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多情而浪漫,风流而潇洒。宋代的仇远在这一天说:“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立冬时节,有人憧憬“雪夜闭门读禁书”的快意,有人向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浪漫,有人感慨“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的寥落,有人低吟“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的悲凉,有人沉醉“细碎时光能静好,许人旧梦亦朦胧。”的香梦。而奔波他乡的游子,在外打工的后生,还冒着凛冽的寒风,为生计而忙碌,为梦想而求索。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一年又将到头,从立春到立冬,仿佛只是一杯茶凉的功夫,一个回头的瞬间,而此而后,一场又一场接踵而来的雪,将掩盖你走过的路,翻过的坎,将消融你有过的悲,曾经的喜。是非成败转头空!真的么?

站在立冬的门槛,当我回望自己的人生时,不禁潸然泪下,几十年碌碌无为的光阴,春也没春过,秋也没秋过,而生命却已经到了人生的冬天……

生命的冬天里,唯有以诗为灯,照亮荒芜的心,唯有以字为薪,温暖归去的路,赶在生命的大雪到来之前,回到心灵的故园,回到人生的家乡。

立冬的散文13:立冬,在时光里发呆

文/洛水

九月未授衣

这样的天气适合发呆。太阳散尽温度,猩红着脸,与高粱相谈甚欢。草木袒枝露叶,凉风一扫,到处是龙飞凤舞的狂草。夜色安然迷离,月华如练,在心头上凉一阵、冷一阵。

恍若一走神,就被白霜打湿,老了清秋,花白了时光。立冬是幅水墨画,人生是幅水墨图。李白醉醺醺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最大的雪并非“满前村”,而是白了头。所以大雪之前,需要白霜来热个身、提个醒。

在父母嘴里,霜还叫苦霜。一个“苦”字,囊括人生况味以及时光的味道。

古人说,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早已不是好读书的少年,这样的时节,骨质里的钙、铁仍会沉淀,像归根的落叶,在时光里沉浮、辗转。年华逐人老,寒意随冬增。我能酣然接受叶落归根,但难以释然,在我成长的路上,父母并行不悖地老去。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母亲眼花手颤,已做不动针线活;父亲腿脚迟缓,已不能骑行进城。九月授衣,如今只徘徊在记忆里,连他们御寒的棉衣,都是我挑选的。我曾想象他们试穿的模样,印象里尽是老态。时间去哪儿了?连我都记不起他们年轻的样子了。

立冬日,陆游写道:伤心到处闻砧杵,九月今年未授衣。洗衣机的搅动声响过寒砧,思绪随着衣物在流水里旋转,我忽地感受到同样彻骨的伤心:九月今年未授衣。

万物始收藏

秋收冬藏,这说的不是节气,而是生命的秉性。

或储藏食物,填饱咕噜的胃肠;或采集阳光,温暖阴冷的寒冬;或收藏时光,慰藉萧瑟的心灵。“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前后,愚钝的蚂蚁、聪慧的鼠类、狡猾的狐狸、凶猛的猎豹、勤劳的蜜蜂、优雅的喜鹊……都不约而同地开始自己的收藏。

于丹说过三只田鼠的故事。第一只拼命找食物,第二只努力找御寒物,第三只游手好闲,受到前两只老鼠的指责。冬天来了,吃不愁,穿不愁,但无聊透顶。第三只老鼠开始分享他的收藏:游荡时的见闻、故事。原来,它收藏的是温暖灵魂的阳光。

收藏阳光,多么有慧心。“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连禅都忌惮寒意,更何况世俗的众生。立冬适合采集阳光,恍若一转身,就与春撞个满怀。“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故谓之小春,亦云小阳春。”立冬也叫小(阳)春,时光也会“怀春”。

此去小春无多日,咫尺梅花一绽香。从春到冬,是一绽香那么近,又是一转身那么远,就像从我到父母。不知何时,我忘了转身,父母也在我的背影里,步履蹒跚,渐行渐远。

回家“授衣”。父母在晾晒衣物,都是我丢弃的。从小到大,它们安静睡着,构成我的进化史。父母一边掸尘灰,一边聊往事。阳光灼眼,跌足于她斑白的发丝,时光一泻千里。

立冬的散文14:乡村年猪分外香

文/沧江鱼

立冬刚过,母亲便迫不及待地加重了对两头年猪的关爱,首先是一日两餐加质不减量,另外还特意外加一顿早点——爆炒玉米。玉米炒得金黄,两头肥家伙吃得喷香,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父亲也没闲着,每天劳作回家顾不上洗去脚上的泥巴,就一头扎进圈里,拍拍猪嘴壳捣捣圈门。末了,便一个劲地催母亲:“快去采几篮油菜花回来腌了!”逗得母亲恼怒地回嘴:“瞎慌什么,这不还早着吗?跟个娃娃似的。”父亲不好意思地笑笑:“一年就杀一回年猪,馋呗。”晚饭时,父亲对我和妻子说:“还是按老规矩,日子和菜谱由你俩定,找个周末把你们的同事朋友统统请来,好好热闹热闹。”

其实如今日子好过了,只要有市场的地方就有肉摊,品种也多,掏点钱就可以一饱口福。即使这样,过年杀年猪的习俗却还是一如继往。记得小时候农村生活清贫,一日两餐能解决温饱就算“小康”,大鱼大肉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于是养猪就成了每年必须完成的“功课”。家里一般喂两头猪,一头杀了做年猪,另一头卖钱用于日常开支。俗气点说,杀年猪是为了解馋;文雅点说,是对一年的辛苦作个总结和庆贺;说现实的,是为来年的肚皮作个储备。预先定下的日子到了,村邻亲朋如约而来。那天是全家最高兴的日子。炒猪肝、烤肉、卤下水、回锅肉……摆了一大桌,大家吃得狼吞虎咽,吃得风卷残云,吃得饱嗝连连。

年猪肥胖程度是一家人的面子,是一家人勤劳与否的象征。那时母亲尤以善喂肥猪著称,深得亲朋好友的敬重。饭桌上大家你一杯我一盅不停地给父亲敬酒,45度老白干灌进肚里,父亲喝得步履踉跄。但酒再醉,有件事却是永远忘不了的。饭后亲朋好友散去,父亲便使唤着要我帮忙递盐巴端清酒,把专门留下的猪脖子猪腿子腌装起来做腊肉。母亲也忙碌着炼猪油、灌香肠。这些可都是全家的命根啊,谁也不敢马虎。

日子天天过,年猪年年香,一直香到了今天。

而今我们几个子女也相继长大,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年猪的意义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杀年猪不再为解馋淘日子,变成了我们弟兄几个调解人际关系或休闲作乐的媒介。找个事少的周末,同事好友欢聚一堂,打牌、拼酒、侃大山,其乐融融,其情切切。“香”的不仅是肉,更是人间真情。这期间,有道菜可是少不了的。挑几斤精肉,剁成细沫,用事先腌制好的油菜花腌菜拌了,就是一道滋味独特的“生肉腌菜”。生肉甘甜润口,腌菜清酸回味,那滋味可真叫绝了!菜香、酒香、满口留香;心悦、神悦,情意浓烈。人间美景莫过于此。

交待完该交待的,五岁的儿子早嚷嚷着要找刀子了,母亲却反而沉默了。我想母亲的心里肯定是既高兴又难过的。高兴的是,自己辛苦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总算对子女们有了交代;难过的是,肥猪是自己一手喂养起来的,现在一下子要分离了,心里总有几分不舍。

深夜里,我隐约听到父亲和母亲在轻声地争论着:肥猪出栏后,又该上哪里买猪崽?

立冬的散文15:秋日的私语

文/余騠

过了立冬,秋天不知不觉已走远。忽然有几分冲动,想写几个关于秋天的文字。

关于秋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着田里的稻子一天天黄起来,就像金子熔化流淌进稻田。满眼金色,那是以前皇家的颜色呀。农人们开始忙碌了,用刀割倒稻子,晒几天后把一个大篾筐拿到田里,妇女们抓起稻子往篾筐边上一摔,谷子就刷刷地淌进筐里。有的用机械,但一是地势不平坦,二是每家的田地不多,手工劳作的也不少。云南遭遇了罕见的大旱,还好今年我们这里的庄稼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岳父岳母顾及我们没有闲暇,花了一点钱请几个人帮玉米掰完。周末,我难得不补课,我对妻子说:“去拖枝鱼塘看看老人吧。”妻子嗔道:“就你会卖顺水人情。”我说:“你的父母也是我的父母,去看父母难道你不高兴?”我看见爱人满脸笑容。

周末,我上了两节课,我们回去拖枝。大部分的玉米已经被岳父岳母剥了皮,棒子大的栓成一串,小的和不饱满的单独放在一边。我们坐在院子里,帮着剥玉米,玉米颗粒较圆,有些沉甸甸的感觉。我喜欢这种丰收的氛围。秋天,仿佛因为周围树上红红的苹果,因为成堆的瓜果,因为黄旺旺的挂在栏杆或者楼上的玉米而有了特殊的重量。

新的粮食收回来了,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在维西塔城,收了新米,往往要请一些亲戚朋友,办一个新米节,热闹程度只稍逊于春节。岳母巴不得儿女回家一次,又是杀鸡,又是煮火腿,父母心,就这么朴实而单纯。我和妻子手不停地剥着玉米,姨夫忙着杀鸡。中午,姨妹炸了一些土豆,一家人热热闹闹吃着,笑着。秋雨不期而遇,岳父忙着用塑料布盖场院中的玉米。一会儿,天晴了,雨像一个小插曲,让我们手忙脚乱却增添了情趣。

下午,我帮岳父挂拴好的玉米,我站在桌子上往楼杆上挂,岳父站在下面递,年已古稀的老人,依然硬朗。老人健康,儿女就幸福。不常劳动的我们,汗滴涟涟。收拾妥当,吃晚饭。晚上,我们回到城里。身体疲惫,但心里很轻松,力所能及帮帮老人,哪怕帮不了什么,回家聚聚就是一种幸福。

下一个休息日,我和妻子又回到庆福我的老家,也帮父母掰玉米。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家中只有奶奶和母亲,现在父亲退休在家,我们又奔波在外。母亲因为到城里帮弟弟带孩子,父亲反而成了老农民,成为了孤家寡人。喂猪,养鸡,山上地里到处蹿。一年难得有几天时间回家跟他聚聚。一家人忙碌在玉米地,聊着家常,手不停歇。父亲也过了花甲之年了,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不忍心他干重活,但他抢着背我们掰好的玉米。农忙中,体会到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还有浓浓的亲情。

晚上,剥玉米,有鲜嫩的玉米,烤着吃,香香的,甜甜的。小的时候喜欢烧麦的味道,现在家乡不再种小麦了。那种味儿只能当作童年的记忆来想象了。父亲的手受伤了,他剥了一些,看看电视睡了。我们忙到近十一点。

第二天,忙碌到下午,我们回城了。偌大一个家,又留给父亲一个人守。周国平在随笔中写道:“你从喧闹的职场里出来,走在街上,看天际的云和树影,回到家中,坐下来和妻子儿女一起吃晚饭,这时候你就重新成为一个生命。”我想,能回家陪陪孤单的几位老人,我真的成为了一个新的生命。秋天,因为忙碌中的短暂团聚而多了许多色彩。

说到秋天的色彩,就不能不说落叶。春天因斑斓的花而缤纷,夏天因富足的绿色而壮观,秋天因四野渐渐枯黄、变红的叶片而精彩。随秋天一天天向冬天靠近,树上的叶片也渐次褪去绿色,呈现暖色。板栗叶渐渐黄起来,银杏叶渐渐黄起来,白杨也黄了。枫叶红了,就像一团火,使肃杀的日子多了几分温暖。我去学校的路边有一片板栗林,黄褐色的树叶,恋恋不舍地告别枝头,飘飘洒洒跌落路边。踩着叶片,咔咔前行。有萌发就有凋零,叶如此,人也如此。而价值也许就在曾经挣扎着成长,曾经经历风霜的磨砺,曾经繁荣辉煌过,飘落了虽然有些留恋,但更多的是无悔。生命因经历不同的人生历程而厚实。“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泰戈尔的诗句中的人生才是有滋味的。老师学生是早起的人,卖菜的妇人们忙着在找摊位。有几位清洁工也就像这落叶,成为早晨路边最美的风景。刷刷的扫帚扫动声音,伴着酣睡的城市,微弱而动听,宛如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喜欢听《秋日的私语》,在上课下来的闲暇,打开电脑,用优美的旋律伴着秋冬的时光,晒着,写着。眼睛累了,望望窗外,杏树也黄了。蔚蓝的天空就如洗过的缎子,纯净而充满质感。

拾取几片红的黄的落叶,夹进书本,做书签。女儿喜欢枫叶,可惜那时还是夏天,绿色的枫叶因为少了风霜的洗礼而稚嫩。银杏的叶片金黄剔透,摸上去光滑而柔软。扇形的叶面,流畅而灵动的线条,充满中国书法艺术的韵味。在“山明水静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季节里,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凄凉,有“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萧索,也有“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迈,有“红叶题诗欣赠嫁”的喜悦,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美丽。

坐在麻将桌上,我们或许会忘了孤独的老人;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我们或许感受不到早起奔波的人们的辛苦;蜷缩于家中,我们看不到秋日灿烂的画面。秋日瑟缩中,准备迎接严酷的冬日,也就意味着迎接下一个春暖花开季节的到来。常回家看看,才能感受亲情的温馨;常出去走走,才能欣赏不一样的风景。

优美的钢琴曲子流淌着,我分明听到心底那些秋日的“私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