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文章

请欣赏国庆节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国庆节文章1:看国庆节

文/章铜胜

平常遇上节日,我们都说是过节,如过端午、过中秋、过年。而唯独国庆节,我一直喜欢用“看”字来修饰,说成是看国庆节。

国庆节有什么可看的呢?在我的心中,国庆节是大有可看的。彼时,对于我来说,国庆节是比春节还要热闹的一个节日。过年,穿新衣、戴新帽,吃好吃的,给长辈拜年,我们只是在村庄里。出门走亲戚,也只是从一个村庄走到另一个村庄,一样的氛围,一样的热闹,总觉得没有什么稀奇的,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

国庆节不一样,这是一个更加喜庆的节日。小时候,每年秋季开学后,离国庆还有一段时间呢,我和同村的伙伴们就开始邀约了:咱们一起去城里看国庆节吧。这样的邀约往往一拍即合,即使父母不同意,我们也会使出各种办法,软磨硬泡,直到父母答应了为止。

国庆节一大早,我们换上干净的衣服,找父母要点零花钱,就往城里看国庆节了。我们一路走,一路闹,一路猜想着今年的国庆节有什么热闹可看。国庆节里,花车仪仗队伍的游行、花展、灯展、晚上的焰火,都是我们想看的热闹,也是吸引我们想方设法走进城里去看国庆节的初衷。

记忆中看过的,最热闹的国庆节是1984年,那是建国35周年的国庆,那一年我十岁。那时,农村的联产承包到户才几年的时间,父母的干劲正足,没有时间顾及到我。在我的缠磨下,是奶奶带我到城里的亲戚家看国庆节的。进城的路上,我们就看到许多工厂、学校的院子里在排练节目,我知道,我正在走近一个节日的热闹里。

国庆日,我们来到市区的主要街道旁边,等着游行的花车和人群经过,心里急急慌慌的。当一辆辆扎制漂亮的花车从我们面前缓缓经过,人群一阵欢呼时;当一队队游行的方阵手舞彩旗、鲜花,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我走来时,我已看得心情澎湃了,忙用手紧紧攥住了奶奶的手。

1992年的国庆节,我在另一个城市度过。家乡的小城办起了文化节,那也是一个热闹的国庆节。同学在写给我的信中说:“今年的国庆节,比往年更加热闹,沿街的花展和盆景真漂亮,知道你学的是园艺专业,我特意拍了一些盆景的照片,画了一些园艺造型图,一起寄给你,或许对你的专业有用。”“我又想起以前,我们一起到城里看国庆节时的快乐,真的希望在这样喜庆的节日里,能和你一起看国庆节,看漂亮的花展。”

那些照片和图纸,我一直留着,那是一个朋友在国庆佳节里对我的一份思念,也是对我们相约一起看国庆节的一份留念。

2009年的国庆节,我已经在城里生活了几年,女儿也上小学了,我把父母接到了家里一起过国庆。母亲带着女儿一起去街上、去公园里看热闹去了。我陪着父亲,坐在电视机前看国庆60周年的大阅兵,看国防的强大,国家的繁荣。

这么些年看国庆节,我在看自己的生活,也在看国家的发展。

国庆节,是我永远看不完、也看不够的节日。

国庆节文章2:旧事新解话袜底

文/余可佳

国庆节来临,刚交出一本书的稿件,此时没有新的写作设想,加上经过一段紧张的写作之后,也想休息几天,于是我便拥有了一个真正空闲的国庆七日长假。

十月二日中午赶了一个酒局,下午回家无事,翻到床头柜里有一双鞋垫,新的,没有用过。其实我已经很长时间不用鞋垫了。一时兴起,我想,倒不如把这双鞋垫缝在一双脚底踩出洞的棉袜上,让这双棉袜多穿一段时间。

主意打定之后,我便将线穿入针眼,动手缝了起来。一边缝着,内心里同时在笑自己,我一个大老爷们怎么做起针线活来了?母亲在时,从来不要我做家务,她老人家总是说“男做女工,到老不中”。当时我嘴里回着“您是老封建”,心中暗想这倒落得个轻松。因此,我便养成了这写作的嗜好。回想母亲的话,觉得她老人家说的也不无道理。一家之主,要做全家的顶梁柱,要让全家人有足够的收入来源,才能保证全家人的幸福生活,所以中国一直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

我小的时候,每当母亲打算给我和姐姐买袜子,母亲总要先给我们纳几双袜底子,就像纳鞋子的千层底一样,只是比鞋底要薄许多,针脚要稀许多。母亲不识字,就在袜底纳上兰花和转脚万字——卐。母亲纳袜底用的五彩线,蓝线用来纳兰花,黄线用来纳边,红线用来纳脚跟的圆圈和脚掌上的卐字。我和姐姐上学以后,母亲要我们用圆珠笔在袜底上写出“平安”、“吉祥”、“和顺”与“万福”等字样,她老人家再一针一线地将字样纳在袜底上。尽管母亲不识字,却能分辨出个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写得不好。她老人家的判断标准非常简单:横平竖直、笔画均匀就是好字。新袜子一买来,母亲就将袜底从中央剪开,再缝上袜底,这样一双袜子可以穿上一年不破。

现在我缝袜底子,一来因为闲着反正也是闲着;二来是因为我老婆的强烈反对;三是因为母亲已经去世了,没有人拦着我。这样想着,似乎有点忤逆;反过来想,理由还颇充分。雷锋同志生前就做过针线活,周恩来总理生前亲自补过衬衣,学习名人的节俭无疑是对的。仔细想来,节俭不等于吝啬——我少消耗一双袜子,别人就多了能得一双袜子的机会。这不只为自己节约了当今不值一提的两三元钱那么简单。节俭还是一种无私的品格。奢侈的生活是对自我享受的纵容。任何节俭,都需要对自我欲望进行克制。袜子破了一个小洞,一扔了事,再拿一双新袜穿上多么舒服!自己动手缝袜底,虽说不是什么重活,也还需自己投入一点精力。闲来无事,做任何一点有社会价值的事情都是值得的,但愿我那在天国的母亲能够理解我。

缝着缝着,半个小时过去了,突然手机里传来女儿视频通话的呼叫。打开视频后,我一边缝,一边和女儿聊天。女儿看到我在缝袜底,批评我:“老爸,你花这个时间不值得,现在市场上十元钱可以买五双袜子。”我听了淡淡一笑,社会资源有限,节约总有好处的。女儿仿佛洞察了我心理,又说:“国家在刺激消费,花钱也是对国家作贡献。”

我没有经济方面的意识,也不懂现代经济生活。缝袜底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倒是千真万确的。一针一线地缝,一厘米的距离要缝三针,至少也需要两针。从中我体会了毅力。就像写作一样,一本书四十万字,每天写三千字,要坚持一百二十多天,还不算校对与修改的时间。缝一双袜底总周长不少于一百二十厘米,一共要缝大约三百针,要完成这一工作也需要毅力。

效率是人们生活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缝袜底的手工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就销声匿迹了。事实上,其中的变化也有一个过程。记得在姐姐出嫁前的一段时间,母亲已经没有时间纳袜底了。结果,那年我家为姐姐做嫁衣开剪,请来了缝纫师傅。母亲拿出用旧布片贴在一起的布壳子和袜底样,请裁缝师傅照样子剪好,再用白色布条在缝纫机上卷边,最后在缝纫机转几圈,不一会便踩出了八双袜底子。母亲感叹说:“缝纫机就是快。”殊不知,更快的是不缝袜底直接穿,穿破扔掉就完了。

中国有句俗话“笑破不笑补”,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物质储备非常丰富,已经没有人穿带补丁的衣物了,缝缝补补似乎是过时的行为。我是不是老了?过时了?袜底有没有洞,穿在脚上只有自己知道。在此我要强词夺理,穿上缝好的袜子,自己心里舒坦,我管时尚不时尚!老了也罢,迂腐也罢,做人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这就是我不同于别人的地方。

国庆节文章3:坚持就是胜利

文/张嘉珂

去年国庆节的一天,我们全家去方城爬七峰山。到那儿一看,哇,好高啊,七峰山就像一个巍峨的巨人。

看着人们都往上爬,我不禁跃跃欲试。妈妈提议说:“咱们来一次爬山比赛吧,谁先到达山顶谁就是胜利者。”一听到比赛我就兴奋起来,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飞毛腿”呢,冠军一定非我莫属。于是,我像吃了兴奋剂似的疯一般向山上冲去,不一会儿就把妈妈爸爸甩得老远老远,连影子也看不到了。但山路越来越陡,我的冲劲儿也越来越小了,等到半山腰儿时,我已汗流夹背,呼哧呼哧直喘气,双腿像灌了铅似的一步也迈不动了,再抬头看看顶峰,天哪,还有那么高!我有点想放弃了。这时爸爸妈妈赶上来了,看着我的狼狈样儿笑话我说:“我们的冠军怎么累趴了?”“我……我爬不动了。”我有气无力地说。爸爸语重心长地说:“坚持就是胜利。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半途而废,现在七峰山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我们一定要战胜它!”爸爸的话像一缕阳光照进我心田,我立时又充满了力量。我振奋起精神继续向上爬,最后终于爬上了山顶。站在上顶上,极目远眺,树木郁郁葱葱,花儿灿烂夺目,真美啊!

从那以后,每到我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爸爸的那句话——坚持就是胜利!

国庆节文章4:藏钱

文/陈涛

奶奶不久前离世。国庆节,我和爱人带孩子回老家看爷爷和父母。这次回家与以往有别样的心境!以前每逢回老家,车一翻过黄岭崖,便会有一丝激动和兴奋,父亲会打电话问我们到哪儿了?爷爷也会老早闲逛着来接我们,奶奶和母亲则会在家准备丰盛的饭菜。这次不同了!车疾驰在马路上,晚霞把天际染成金色!下过雨后,山村的空气那样清新!望着车窗外朦胧的田园,回想起一幕幕熟悉而又遥远的往事。孩子们嚷着快了,快到家了,我却一言不发,生怕那些记忆瞬息间消失。

到家了,已是黑夜,车泊在屋前的水泥地上。爷爷、父亲、母亲拿着手电筒来迎接儿孙们,宁静的家园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洗去一身的尘埃,一家人围坐在餐桌上,唯独不见奶奶的身影。心里虽有一丝莫名的感伤,却不敢表露出来,我怕触碰到长辈们的心绪。现在,只有这三个一直视我们如宝贝的老人守护这个家,无论何时回来,这里都只有呵护、温暖和叮嘱!回到这里,我们可以忘记灯红酒绿,暂别奔波忙碌。回到这里,我们能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品味原生态的美食。

假期就要结束,该是返程的时候,也该是藏钱的时候了。爱人提醒我这次要藏到更秘密的地方,不然母亲又会找到还给我们。好多年了都这样,母亲从不要我们给的钱,她总说我们姐弟几个挣钱不容易,说大城市消费高还要养孩子,理由很多就是不收我们给的钱。所以我们都养成了藏钱的习惯。车就要启动,老人们在车窗边千叮万嘱,眼神有不舍、关怀和期盼。我不敢直视他们,只是不断重复着叫他们要保重身体。反光镜里,三个老人离我们越来越远,都一里路了,他们依旧在马路边看着我们远行的方向。“妈,钱放在床垫左下角。”我拨通了母亲的电话,不用说就知道她的责备和唠叨。上了高速路,姨妈告诉我:“侄儿,上次你们给***藏的钱她全部买了土蜂蜜,有次在镇上回家连坐车的钱也没有。”此时我才想起车子后备厢母亲给的那一大壶蜂蜜。没有回应姨妈,车在飞驰,眼泪已肆意横流!

下次回家要等到春节,又该是藏钱的时候了。

国庆节文章5:快乐的国庆节

文/张竞天

今天迎来了祖国妈妈的67岁生日,大街小巷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有的商店门口挂上了喜庆的大红灯笼,一派节日的景象。我高高兴兴地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卧龙镇莲花村采摘、游玩。

坐了半个小时的车到达目的地,一下车,我就看到两边的农田里长着茂密的庄稼,不远处还有一个大池塘,波光粼粼。带队老师给我们每一队发了两把铁锹,带我们来到花生地里刨花生。刚开始小朋友们都好奇地问:“花生到底长在哪里呀?为什么只看见花生的叶子呢?”原来,胖乎乎的花生都藏在地里,用铁锹使劲一挖,花生就冒出来了。掌握了刨花生的方法以后,大家干得特别带劲儿,负责刨花生的小朋友已经满头大汗。而我,负责把花生一个一个摘下来,清理掉花生上的泥土,把它们放进小篮子里。不一会儿,我们队就刨了5斤多呢。中间休息,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小脸上都是泥水加汗水,我们笑着、闹着。

刨完花生,我们又挖红薯、捡鸡蛋、赶羊,大家团结合作,非常开心。中午,我们做了水煮花生和煎鸡蛋,香极了。

夕阳西下,在美丽的火烧云的伴随下,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

国庆节文章6:喜闻老家桂花香

文/聂嘉琪

今年国庆节的前一天晚上,老爸就预约我,说是国庆节当天要去乡下,让我闻闻老家院子里的桂花香。听了这个消息,我激动万分,不仅当晚难以入睡,而且第二天清晨还不到6点钟,我就蹑手蹑脚地第一个从床上爬了起来,没有等老爸老妈叫我刷牙、洗脸、梳头,我就一切准备就绪。

吃完早饭刚7点钟,为了防止路上人多车堵,我们全家就立即出动,驱车回乡下老家。虽然从杨舍到乡下老家只需半个小时的车程就足够了,可一路上,我还是十分焦急,恨不到一步跨到老家。当我们的车行至离老家还有100米左右的地方,我就隐约闻到了那一股桂花的香味。一下车,我第一个钻进了桂花院子,那足足有20余棵宝塔型的金桂花树,我用我的小手挨棵摸了又摸。当我们全家人享受着从茂密的枝叶间散发出来的那缠缠绵绵、温温柔柔、清清爽爽、淡淡幽幽的甜香味时,我忍不住深呼吸了一口又一口,香气深深地、缓缓地渗透到我的心底。

听老爸说,老家院子里的桂花树已经生长了有近10个年头了,每年给树增加营养时,爷爷从不给树施化肥,而是施一些猪羊粪之类的有机肥料,因此桂花树的根须长得特别发达,枝干特别粗大,树叶特别茂盛。你看,那点点繁星、微微黄的花影,悄悄地藏在叶子底下,有些害羞,也有些顽皮,一簇簇聚在一起不张扬、不矫情,却又烂漫恣意,像九月的精灵。

国庆节文章7:琴声悠扬孜然香

文/城市流浪者

去年国庆节,从成都出发去陕西。过广元不久,即遭遇堵车,这样一点一点地挪着前进,本来一个小时的车程,竟然用了八个小时。抵达西安时,已是凌晨三点半。又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从西安的西南角找到了在东北角的堂兄的家。

堂兄在街边昏暗的路灯下接到我们,说:“我一直在看电视等着你们呢。走,回家喝酒去。”喝酒,是堂兄喜欢的事,这我是知道的。不过他不是烂酒之人,他属于那种平时滴酒不沾,兴起一醉方休的的人。进到他的家里,气还没有歇匀净,他就噼里啪啦开了一大堆啤酒放在桌子上,然后我们就开始一杯接一杯地喝起来。

堂兄原本是县师范第一届音乐班毕业生,他的手风琴演奏当时代表了我们县内的最高水平。只是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非常偏远的乡村小学任教,工作十多年后,实在感到未来无望,便办了“停薪留职”,两口子来到这西安做皮鞋批发生意。凭着他的吃苦耐劳,凭着他的豪放真诚,更凭着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稍高于一般人的智慧和见识,他的生意很快便走上了正轨,甚至在那一年很多皮鞋批发商生意都做死了的情况下,他竟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大赚了一把,在西安置下了房产,还买了一个80平米的大门市。

后来,他也因为整个行业的疲软而放弃了皮鞋批发的生意,靠出租门市维持生活。就天天待在家里唱卡拉ok,拉手风琴打发日子。他的家在浐灞附近,他平时常常喜欢骑着车到河边去闲逛。有一天他注意到了那里有一种生意很火红,就是卖烧烤。他想,我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他平时为人就豪放而随和,也认识这一带不少的人,于是找到一个相识的卖烧烤的人,提出要学,那人爽快答应了。几天后,堂兄用电瓶车载着一整套“烧烤设备”出现在了浐灞的河边。过路者不少人都认识他,就远远地喊着:嘿,胡老师卖烧烤了啊!堂兄胡老师一点不窘,大声地应着,欢快地忙着。第一天回来一算,竟然净赚五百元,大喜过望。接下来,技艺更加娴熟,经营更加灵活,赚头也就越来越大了,自然就干得越来越起劲了。

要不是后来他找到了更赚钱的“烤全羊”生意,估计现在还在浐灞卖“胡老师烧烤”呢。他告诉我,他现在已经定点在西安市南郊的一个大型农家乐制作“烤全羊”,由于味道独特,得到了广大顾客的欢迎,每天轻轻松松可以赚上千元。

我们尽兴地喝着啤酒,吃着他即时在厨房里制作的烧烤,听他讲着那些卖烧烤和烤全羊的事情,感觉意趣横生。他喝着啤酒,硬要与我划拳。我说,大深夜的,不怕吵到别人?他说,不怕,西安的房子墙壁很厚,外边听不见。于是我们就放肆地划拳。

他突然说,看看我的琴房吧!

在客厅的一侧,有一间稍小的屋子,推开门,就看见一架漆黑的钢琴反着亮光。他走过去,揭起琴盖,用几根手指在琴键上从左至右拂了过去,跳荡起一连串悦耳的音符,仿佛一缕凉风拂过水面,晃动起一池星辉。他说:我每天做了生意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进琴房弹一个小时的琴,连手也不洗,衣也不换,满身都是浓浓的孜然气味——我觉得混杂着孜然味的琴声妙不可言!

他这样的感慨,让我深受震撼。

一个放弃自己的正式职业,来到千里之外的他乡,从零开始创业,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生意场合的人,既能平静对待日进斗金的富贵,也能在烟火缭绕的烧烤摊旁获得生活的满足,既可以承受大老板的名分,也不以一个卖烧烤的人的名号而羞愧。似乎读书人的自尊在他身上荡然无存,其实不然!无论处于何种生活境况,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真正的爱好,他有着普通商人甚至打工者的一般特征,也有着我们重庆人走遍天下不变的粗犷豪情,但他终归还是一个内心无比细腻,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读书人。

我想,一个普通人,要把自己的生活调整到这样的状态还真是少见的!

钢琴声拌和的孜然香,该是一种怎样独特的香味?

孜然香缭绕的钢琴声,该是一种怎样奇妙的旋律?

国庆节文章8:国庆节爬“长城”

文/陆匡琳

今年的10月1日是祖国妈妈63岁的生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定非常热闹,不能亲自体验一下多少有点遗憾。听说江阴华西村也有“长城”和“天安门”,是模仿北京的建造的,爸爸告诉我要去那里玩,可把我兴奋死了。

那天,我们一早就开车出发了。快到那里时,我远远地就看见“长城”在连绵起伏的山上,隐约还能看到“天安门”,好美!到那里时,正好有动物表演,我高兴地拉着妈妈跑过去。

表演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去爬山。我们抄近路,沿着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往上爬,好不容易到了山顶,累得我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一看到“天安门”,我就高兴得把劳累都忘记了。

真漂亮!红墙黄瓦的“天安门”城楼在一对刻着蟠龙花纹的汉白玉华表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壮丽。咦,怎么没有金水桥呀?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笑着说:“上去再仔细找找,到底有没有金水桥?”上了台阶,发现“天安门”城楼前果然有条河,河上横跨着五座汉白玉石桥,这就是“金水桥”。登上城楼向远处眺望,整个江阴的美景尽收眼底。城楼东西两边连着长城,我们往东走,一直走到“山海关”才下山。

国庆期间能登上“天安门”城楼、爬“长城”真好,虽然这不如北京的雄伟壮观,但在我的眼里已经很了不起了,它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国庆节文章9:快乐摘梨

文/周嘉仪

国庆节到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卧龙镇的三顾农家园摘梨子。

一进梨园大门,迎面飘来一股股梨子的清香味儿。

梨园的梨树一排排一列列地站在我们眼前,像卫兵一样整齐。梨树上的梨子又大又圆,金黄饱满,我馋得口水直流。你要是见了那些梨子,准会上前咬一口。

我迫不及待地要去摘梨子了,妈妈却说:“不用着急,后面还有好多呢!还有就是你摘梨时要看好了再摘。摘又大又圆的,还要小心梨子树上面的刺,还有……”“知道了,知道了。”我急不可待地说,转身便钻进了梨园里。

我连忙朝四处望去,突然看到一个很大的梨子。我轻轻一拽,梨子就落进了我的掌心。我把梨子转了一个面,用手擦了擦,就大口啃起来。哇,好甜,水分又多!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看着筐里躺着的金黄的梨子对着我们笑,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

国庆节文章10:秋天的乡村

文/李军卓

国庆节,我和妈妈一起去乡村外婆家过节。

到了外婆家,小路周围的树叶子枯黄了,许多落叶就像翩翩起舞的黄蝴蝶,缓缓悠悠地飘下来,给大地增添了金黄的新装。落叶的样子稀奇古怪,让我眼花绕乱。

我来到果园,里面的果树可真多啊!有苹果树、梨子树……苹果树上的苹果可多了,红彤彤的,像小姑娘的脸蛋,可爱极了!梨子树上的梨子黄澄澄的,有些身上长满“雀斑”,估计是和我一样营养不良吧;还有一些梨子干脆一屁股“坐”到地上,结果摔得“粉身碎骨,支离破碎”。农民伯伯正在采摘,鸟儿也在不停地唱歌,似乎也在赞美秋天的农民伯伯。

田野里,稻谷笑弯了腰,金黄金黄的,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卷金地毯;高粱也涨红了脸,就像一簇簇燃烧着的火焰。远远望去,还真以为田野里着火了呢!

乡村的美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还等什么呢?

国庆节文章11:难忘那年国庆节

文/周连生

记得那是1984年9月末。以往那个时候,黑龙江大兴安岭的漠河县(今漠河市)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可是那年却迟迟没有下第一场雪。

9月30日,在那里执行水文地质勘察任务的我和师傅早早地起床了。我们打扫抽水试验现场,采集数据,整理资料,同时把工棚周围清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我们郑重地把一面五星红旗挂在墙上,迎接国庆节的到来。此时,县领导让我和师傅下山去县里过节,不但派来吉普车接我们,还安排了接替我们值班的人员。可是,师傅婉言谢绝了,执意在山上过节。他说,国庆节这几天是抽水试验的关键时期,不能离开。见我们不肯下山,县领导便决定国庆节那天和我们一起在山上过节。

天有不测风云,北国的大兴安岭,白天天气还好好的,傍晚便阴云密布,下起了小雪。随后,雪夹杂着北风,越下越大,断断续续,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是国庆节,早晨,雪还在下,工棚的门被大雪堵了个严严实实,雪没到膝盖。我从窗户爬出去,用铁锹清理门前的积雪,边清雪心里边琢磨:“真不如下山过节了,这下可好,别说过节,连吃的都成了问题。大雪能封门,更能封路!汽车肯定是上不了山的,人要上来,也要看雪停后的情况。”师傅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小周啊,没关系,雪停了,领导和同志们就会上来的,也就这一天,咱们克服克服。再说,这样过国庆节,不是更有意义吗?”我听了师傅的话,觉得有道理,能为共和国的建设出点力,就是对祖国生日最好的献礼。

6点30分,我和师傅准时打开半导体收音机,收听“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的关于国庆节的报道。我和师傅把仅剩的三个馒头热了,最后一小捆粉条泡软炒熟,仅有的两个咸鸭蛋每人一个,半瓶白酒分別倒入茶杯中。面对五星红旗,师傅和我端起酒杯,“祝我们的祖国生日快乐,祝我们的地下水开采防冻试验成功,干杯!”两个茶杯碰在一起,两颗心也贴在了一起。

吃过早饭,我和师傅并没有因为大雪封山而影响工作,设备正常运转,试验数据随着地下水的抽出跃然纸上。

中午时分,雪终于停了,太阳出来了,照在皑皑白雪上。白雪映衬着松树,给人一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感觉,我和师傅心中平添了一份豪壮。傍晚,我和师傅把早晨剩下的一个馒头和一个咸鸭蛋拿出来,互相推让之后,一分为二。回忆那顿晚餐,这是我在节日里吃到的最难忘的晚餐!晚上,我和师傅睡意全无,边值班,边聊天,聊老一辈地质人为国家建设风餐露宿,聊大兴安岭冻土层地下水的开采前景,聊囯家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我深深地被老一代地质人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并立志把青春年华献给祖国的地质勘察事业。就这样,我和师傅共同值班到天明,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国庆之夜。

第二天,县委副书记和工作人员带着节日的慰问品,徒步踏雪上山。我和师傅如同见到了久别的亲人,和他们握手拥抱。副书记的一句“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县委县政府谢谢你们”,使我和师傅热泪盈眶。冰天雪地里,我们感受到了党和祖国的温暖。

几天后,我和师傅结束了长达两个月的野外抽水试验工作,我们提供的数据,为大兴安岭地区冻土层地下水的开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若干年后,我故地重游,漠河已成为吸引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避暑的绿色生态县。当年的抽水试验现场,已经成为自来水厂的一部分。我在这里久久伫立,感慨万千,想起了当年那个难忘的国庆节……

国庆节文章12:今昔对比话双山

文/侯正方

去年国庆节,我们老两口同儿女们一起,自驾游双山岛。

我们沿着宽阔的环岛水泥公路缓行观光。公路两旁松柏成行,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公路外是大片滩涂,飞扬的芦花,萋萋的水草,粼粼的波光,形成了一幅绝美的长江画卷。

午饭后,我信步来到一户居民家。老夫妻俩都是退休职工,住三间楼房,不仅装修漂亮,家什也很现代化。屋前还有个池塘,成群的鸡鸭在觅食嬉戏。老两口乐呵呵地说,“我们岛上居民的生活是越过越舒心啊!”

第二天下午,回到家后。当晚,我久久难以入睡,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

那是1960年夏,我和上百名苏州师专毕业生,来到江阴县教育局报道。我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兴公社中兴初中任教。

我任班主任的那个班级,全班48名学生,有16名是双山岛的学生。双山岛的孩子都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但他们带不出口粮,常常饿着肚子上课。

当时的校长便带领师生开荒种地,种上南瓜、玉米、山芋、萝卜、白菜等。肚子填饱了,双山岛的学生们学习安心了,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1962年9月,我班有一名双山岛的男生迟迟未报到,我就赴双山岛家访。

原来8月的一个晚上,大雨倾盆,江水猛涨,北岸防洪堤决口了,全岛的青壮年都立即奔赴“战场”。洪水挡住了,家园保住了,可是那男生在“战斗”中右脚骨折了,痊愈后就不想读书了。我便动员他回校上课,帮他交了书费。他的事迹也在全校传开了。

当时双山岛农民住的都是土坯茅草房。岛民常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江堤决口全岛变汪洋。也是这一年,一个早晨,双山岛13名同学搭上木船来校上课。船到江心,突然刮起大风,船工降帆避风,不慎木船翻入江中,其中11名同学不幸遇难。其中一名是我班的语文课代表。

噩耗传来,全校陷入悲痛。我含泪上了两节课后带着两名同学直奔双山岛。我们上了船,江面风平浪静,船工摇着橹,木船慢吞吞地前行。

到了遇难的同学家,我心爱的语文课代表静静地躺在门板上。他的人生,永远留在了贫寒困顿但充满希望的18岁,永远地留在了生他养他的双山岛。我们呼唤着他的名字,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往下掉。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今昔对比,感慨不已。双山岛人民过去的苦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眼前的好日子将会越来越甜,越来越美。不久的将来,双山岛将成为旅游胜地,港城乐园,人间天堂。

国庆节文章13:不想去上班 与任何无关

文/尘世走笔

国庆节长假,还没有从休息状态中恢复过来。八号,又要开始上班的了。真是不愿意去啊!

在没有工作的时候,看着每日上班下班,来去匆匆的上班族,打心眼里羡慕。一直向往着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让生活也过的有规律些、充实些。

更多刺激我心灵的话题:我自己挣钱养活我自己;不靠任何人;我是一个经济独立的女人;我离开男人能行!对于一个个性独立,要强的我来说,无疑是在挑战我的耐力。

是的,这些年,为了家,为了孩子,我放弃了很多去奋斗的机会。因为爱,所以爱。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希望看到,他微笑的脸上,有我的喜悦;他成长的足迹中,留下我的爱。这样我便足够。而,生活往往不允许我这样过。不安分的心,在躁动。我要工作。我要去寻求另一种生活!让自己的余热发挥最大的潜能。简单、快乐、幸福,被自己在剥夺。

开始上班了,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希望自己能通过另一种生活方式,再次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

周旋在人群中。这样的人群不算复杂。但是,对于一个原来对社会陌生的新手来说,已经是够招架的了。

一直以为,自己生来命相很好,这些年来,生活的道路上,没有遇到过太大的波折,一路算是风平浪静。但是,我就纳闷着,为什么在一次无意中安排岗位的时候,我就安排到了那样的一个岗位上。要是在几年以前,安排在这样一个岗位上,我是偷着乐呢,还真感谢上苍对我的厚爱。可是,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在一次又一次战胜各种困难后,没有感觉一种能力赋予的满足。反倒觉得自己像一个小丑,演着独舞戏。

说真的,打心眼里,这个岗位我是喜欢的,锻炼自己,挑战自己的一个好岗位。但是,近些年,常感觉自己力不存心,需要一份安稳的工作,不需要去挑战什么,证明什么,更不用去看脸色,只要求机械式工作就行了。但是,这样的好事,却轮不到我。综错复杂的社会关系,利益熏心的人际关系。我一个独立的个体与这些无缘,我只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演好这个配角就行。

每次,在人群中谈论一些话题时,别人的表情告诉我,我可能是属于抱怨生活的那种,但是,我可以很坦然的告诉你,那只能说明你的眼光,没有看清我的内质。面对生活赋予我的,不论是好是坏,我从来都是怀着乐观的心态去接受的。如果,就凭这些想影响到我的情绪,真是看轻了我,高估你自己。在我心中,压根就没有在乎过任何。面对这些,我随时都可以说放弃!所以,请你不要煞费心机,更不用替我担心,我生活的很好,我很幸福。当真,有一日,我说放弃了,那是我自己的事,是我去寻求另一种完美的生活去了,与任何人无关。所以,也请你放心!

清晨,迎着阳光去上班,我知道,每日太阳会照常升起;

出门前,为自己轻轻的图上一抹红,那是装着自信上路。

美好的生活是努力付出后的回报。因为,我默然,说明我成熟;我不想去争辩,说明我们之间是陌生人。彼此不懂得。

国庆放假,两天的时间,自己可以自由支配。可以不用深入人群中,可以不用去理会凡尘俗事;可以居家清汤寡面;可以对屏涂鸦……

真的不想去上班了!但是与任何无关!

国庆节文章14:那年的国庆节

文/王忠范

上个世纪1969年的10月1日,是我回乡种地当农民的第一个国庆节。在东北农村,国庆节不但没有放假这一说,而且要起早贪晚地到田间干活,因为这时正是秋收大忙季节。上工的铧铁声刚一响起来,男女社员就手握镰刀笑呵呵地走来,都觉得劳动过国庆节挺有意义的。跟我有来往的沈阳女知青小李带来只有集体户才有的半导体收音机,说地头休息时听听首都的国庆盛况。她悄悄地递给我一个眼神,还有脸上那一朵笑。

这天湖蓝色的天空洁净透明,阳光格外灿烂,晨风不时刮来五谷的芳香。那时乡村都是大集体,劳动自然是“大帮哄”了。几十号人站在田头,看满地的大豆都落叶了,豆秸和豆荚已经变黄、变黑,哗哗啦啦摇铃,让人顿生沉甸甸的收获感。而那蹦出豆荚的豆粒,真像秋天的脸,金黄金黄的,惹人喜欢。生产队长往手心里吐口唾沫,一弯腰,开镰了。大家一人抱一条垅,你追我赶,说说笑笑,那场面挺有气势的。干在前面的队长不时回头叫号:“今天是国庆节,谁也不能落在后头当打狼的。”后面的几个老娘们扯着嗓子大喊:“轻点咋虎,小心撵出你的屁来!”我们这些知青谁都不肯落后,干得虎虎实实,像比赛。其实割豆子是又苦又累的,大哈腰,头朝地,使着劲拉拽镰刀,汗珠子啪啪啦啦往下掉。而拢豆颗那只手的指尖,被豆角尖扎得血糊糊的,挺疼的。可没人感喊苦叫累,都是高兴的样子,因为国庆节,也有丰收的喜悦。

公社工作组的组长刘才来了,说要跟大家一起劳动过国庆节。刘才这家伙穿一身黄衣服,总是组织批斗,可啥也批不出来,挺硌痒人的。

小李直起腰来,可着嗓门说:“欢迎公社干部下地干活,就割我这条垅的豆子吧。”本想装模作样的刘才没辙了,只好蹶着屁股干这上趟子的活。小李去规弄豆铺子,走到我身边时小声说:“累累这小子,今晚叫他抓着猫尾巴上炕。”我扯下挂在脖子上的毛巾递给她,她擦一下额头上汗后,冲我一笑走了。

一里半的垅头子割到头时,就接近10点钟了。大家坐在地头上歇气,有抽烟的,有喝水的,还有磨刀的。这时,小李打开收音机,放大音量,北京天安门前欢呼的声浪立刻传来,我们也激动地跳跃鼓掌。小李站起来大声说:“庆国庆,咱们唱歌大联欢!”田头立刻沸腾起来,有的唱《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有的唱《北京的金山上》,有的唱《毛主席号召咱农业学大寨》……热热闹闹,真的过节了。大家看我和小李有点那个,就鼓动我俩来一个二重唱。架不住经久不息的掌声,我和小李便唱了一支《毛主席派人来》。这时有人提议让我俩唱《康定情歌》,也许因激动,就动情地唱了起来:“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刚唱到这,刘才乍乍虎虎说这是黄色歌曲不能唱。知青们挺身而出挡住刘才,说都是知青脑子一热唱的,谁敢上纲上线!那个年代一般情况下没人惹知青,所以刘才一扭头气哼哼地走了,我带头叫喊起哄,大家伙好像特别开心。

国庆阅兵雄壮的脚步声、口号声,又从小小的收音机传出来,回响在田野地头,也激荡着人们的心潮。男女老少排成队列,小李指挥,合唱《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声在10月1日的上空缭绕,歌声在田野地上扩散。这样,大家割地的劲头更足了,谁都想把歌声、汗水和金色的丰收全都献给祖国,在1969年国庆节这天。也是这天晚,小李和我头一回到老榆树下约会。

国庆节文章15:三代人的国庆节

文/卢素玉

爷爷出生于1936年,“国庆节”对爷爷来说是一个充满激情、溢满汗水的节日。爷爷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参加了工作,用当时的时髦话说就是“加入了革命队伍”。爷爷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庆节留给他的记忆除了大红的标语,喧嚣的锣鼓声,还有四个字———义务劳动。

国庆节义务劳动一般是由单位或者街道组织的,爷爷说国庆义务劳动是向国庆献礼的一项重要活动,场面很是“壮观”,街道上的居民大多数都是全家出动做卫生,有提着水桶的,有扛着扫帚的,有拎着垃圾桶的,有握着铁锹的,不少人还都穿着工装,妇女们扎着头巾,男人们戴着工帽。人们在街道上干得热火朝天,孩子们兴奋异常,一边给大人打下手一边嬉闹。大家不仅把街道的路面打扫干净,而且把犄角旮旯全清理了一遍,义务劳动完毕,人们有说有笑地各自回家,这样的国庆节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母亲是1976年参加工作的,她在一家机械厂当车工。母亲进厂后,她所在的工厂每年国庆节都会组织文体活动,活动结束后厂里还会给职工发放点福利。国庆节职工还是照常上班,下了班后工会就会组织职工去厂里的大礼堂参加活动。所谓文体活动不外乎是拔河比赛、歌咏比赛、猜谜语、趣味体育比赛等。母亲在歌咏比赛中总会唱自己最喜欢的歌,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唱支山歌给党听》,往往会赢得台下的一片掌声。母亲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并不丰富,职工最看重的是参加完活动后工厂发的劳动节福利。七十年代厂里国庆节福利发得最多的是白砂糖、芝麻糕、猪油、脸盆,到了八十年代厂里国庆节发过洗发液、保温杯、台灯,有时还发代金券。有一年厂里效益好,母亲在国庆节集体活动后得了一部当时很时尚的随身听,惹得邻里羡慕不已。母亲在国企工作了一辈子,捧着“铁饭碗”朝九晚五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母亲记忆中的国庆节虽单调但有人情味,还夹杂着工厂机器的轰鸣声。

我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前几年才进入职场,国庆节公司多多少少也会发点福利。像我这样的公司年轻人其实不太在乎公司发的国庆节福利,我们更看重的是十一可以放一个小长假。平时工作忙,压力也大,我可以利用国庆节的小长假好好放松一下,休息一下身心。小长假我会跟朋友、同事一起去不太远的地方旅游,自驾游或者跟团游都体验过,去旅游景点散散心,带点旅游纪念品回来,这样的国庆节非常惬意。国庆节小长假也成了我这个“吃货”去品美食的好日子,老公也乐得陪我一起去,要是平常他总会劝我别在外面瞎吃了,减肥事大。现在的商家都有生意头脑,国庆的促销活动铺天盖地,我会忍不住拉着老公去逛街血拼,那样的购买热情,拎着大包小包走出商场,真是不把私家车的后备厢塞满不回家,国庆节恍惚成了“购物节”。

爷爷、母亲和我,我家三代人过的国庆节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也刻上了时代的印记,有时候我会“突发奇想”,当我的女儿慢慢长大,她那一代的国庆节是什么样子呢?

国庆节文章16:故乡之殇

文/蔡忠海

国庆节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漫步在乡间小径,田野里那些还没收割的稻子稻穗颗粒饱满,一阵秋风吹过,金黄的稻子在微微颔首。收割后的稻田,空旷无边,一片秋收后的景象。红红的高粱,哨兵一样守候在坡地上。柿子树上挂满了果子,黄的、青的,各种颜色夹杂其中。山上的野菊花开得茂盛,那些花儿在风中摇曳。

夕阳西下,炊烟四起。偶尔见到一两个农夫牵着牛儿走在回家的路上,秋天的村庄一片静寂。

村子的不远处正在修建高速铁路。大片大片的房屋被拆,剩下的一些断壁残垣,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小山被削平,像秃顶的男人的头。一座座桥墩不知什么时候突然从地里冒出来,屹然挺立。路已成形,笔直的路面向远方伸展,正在铺设轨道,离竣工之日渐近。修路工人告诉我,明年“五一”,铁路就要通车了。到时,轰隆隆的高速列车将打破山里的宁静,输送南来北往的人们途经故乡。

可是,我看到,故乡几年前新修的水泥公路路面大多裂开,凹凸不平,张着一张张大嘴,仿佛在那里呻吟。沿途不时看到一辆辆运送渣土和石料的大型载重工程车往返穿梭。故乡的公路被压得面目全非,几乎没有一条好路了,行人、车辆通行异常艰难。路遇一位村民说,这都是那些工程车造的孽。

我还看到,沿路大片大片的良田,有的被抛荒,长满荆棘和杂草;有的因修铁路被削平的山头所产生的渣土填平,而用来建造预制厂;有的路边的良田里正在修建楼房,那些已竣工的楼房装潢得很是漂亮。小河的水几近干涸,河床裸露着。河边的良田有的被不久前的一场山洪冲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只剩下洪水冲刷后遗留的砂石,夹杂着长出一些杂草、野花。前几年市里开展“家园行动”,整修后的池塘里几乎看不到水,那些丰腴肥美的水草重新占领了水面。牛儿成为稀有动物,在乡村已是依稀可见。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经商或打工去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妇女、儿童,孤零零地守候在我曾经成长的家园里。

故乡的良田越来越少了,能看到长满稻子的田也越来越少了。乡亲们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村种田不但不交粮完税,还有补贴,但还是调动不起农民们的种田积极性。农人们现在也会计算了,大家说光靠在家种地,累死累活,一年能赚几个钱?相反,外出打工或经商,再不济,也可赚回两三万元,谁还种田?

可是,大量的田地荒芜,让人触目惊心!盛世下的繁荣如何掩盖得住那些颓废与荒凉?试想,如果祖宗们留下的土地将来都不长稻子,而长野草,九泉之下的祖宗们会不会骂娘?我甚至担忧,将来,大家都能吃饱饭吗?会不会出现有钱买不到粮食的那一天?

第二天早晨送族中一位去世的长辈上山安葬。尽管故乡很多年前已经实行了火葬,但仍然没有彻底改变旧的风俗。火化后骨灰盒大多重新被装进棺木中,然后抬上山掩埋。平日村里留守的青壮年稀少,如果不是恰逢节日,恐怕凑足抬棺的壮劳力都很难。老人家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很有孝心。临时拼凑起来的送葬队伍有几十人,一路上吹吹打打,鼓乐齐鸣,烟花、鞭炮一路燃放不停,炸得满天飞,震耳欲聋。最后,终于在族人们的齐心协力下,老人家风风光光地被安葬入土。

一路上,我看到山坡上大片大片的旱地荒芜,无人耕种,长满几乎一人高的艾蒿,野草连天。路边荆棘丛生,茅草丰茂,堵塞了前进的路,送葬的队伍举步艰难,行进缓慢。

故乡啊,曾经让我魂牵梦萦的故乡,怎就变成如今这般模样?!

此时的景象,让我的心,揪疼得好厉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