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沉思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沉思的文章(精选9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沉思的文章1:关于人生的沉思

文/晋文

惊奇,是天性的一种流露。

生命的第一瞬就是惊奇。我们周围的世界,为什么由黑暗变明朗?为什么由水变成了气?温度为什么由温暖变得清凉?外界的声音为何如此响亮?那个不断俯视我们亲吻我们的女人是谁?

从此我们在惊奇中成长。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值得惊奇的事情啊。苹果为什么落地,流星为什么下雨,人为什么兵戎相见,史为什么世代更迭……

孩子大睁着纯洁的双眼,面对着未知的世界,不断地惊奇着,探索着,在惊奇中渐渐长大。

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惊奇是一张白纸。

当我沮丧的时候,当我旁徨的时候,当我孤独寂寞悲凉的时候,我曾格外地相信命运,相信命运的不公平。

世上可真有命运这种东西?它是物质还是精神?难道说我们的一生都早早地被一种符咒规定,谁都无力更改?我们的手难道真是激光唱盘,所有的祸福都像音符微缩其中。

不幸者常常愿意同幸运者相比,抱怨自己的运气。

幸运者常常不愿同不幸者相比,相信自己的努力。

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

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是人生的必修。他既为客,就是你拒绝不了的。所以怨天尤人没有用,平安地尽快把客人送走,才是高明主人。

命运是我怯懦时的盾牌,当我叫嚷命运不公最响的时候,正是我预备逃遁的前奏。命运像一只筐,我把对自己的姑息、原谅以及所有的延宕都一古脑地塞进去,然后蒙一块宿命的轻纱。我背着它慢慢地向前走,心中有一份心安理得的坦然。当我快乐当我幸福当我成功当我优越当我欣喜的时候,当一切美好辉煌的时刻,我要提醒我自己——这是命运的光环笼罩了我。在这个环里,居住着机遇,居住着偶然性,居住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假如在这死亡将至的时候,依然刻骨铭心地惦记着一件事,依然期望等待,不依不饶,那这个心愿便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甚至是他生命的支点。古人说的死不瞑目,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死亡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有准备的死和没有准备的死。猝死就是没有准备的死(当然在广义上除了极幼小的孩童,我们都或多或少考虑过死亡),有准备的死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们冷静地回忆自己的一生,犹如上溯一条绵长的河流。市俗的纠缠,在死亡的背景之上,它平素所具有的魔力,异乎寻常地浅淡了,人便格外的公允格外的豁达,有置身物外的超然与智慧。

关于沉思的文章2:黎明的沉思

文/周莹

黎明前,山川田野或者森林沟壑一片混沌。黎明后,所有的事物、动物和植物们,都在晨光下展露出最美的模样。

每个人对黎明的认识和感受,都是有差异的。

生活在城市的人群,对黎明的概念,不是很强烈。长年累月居住在偏远乡村的人们,慢慢发现黎明其实有很多种:一年四季的黎明,是不一样的。春天的黎明是朝气蓬勃的温暖;夏天的黎明是激情饱满的热烈;秋天的黎明是繁荣昌盛的充实;冬天的黎明是丝丝入扣的寒凉。雨天的黎明和雪天的黎明,是有差别的;晴天的黎明和阴天的黎明,同样有着天壤之别;夏天的黎明很长,冬天的黎明却很短。

黎明与森林和山川,有着紧密的联系。黎明与城市和平原,韵味似乎寡淡了一些。仔细思考才悟出,黎明与树木花草,以及高山和峡谷的感情好像要深厚许多。

一个黎明和另一个黎明之间,隔着一条浅浅的河流。抬起脚,迈开腿,跨过去,就到了另一个黎明的身边。

黎明和黑夜,只是两个相对的时间概念而已。黑夜和白天,却夹杂在黎明之间。区别只是黎明的曙光,比白天的光明更加吸引憧憬自然美景的人心。

黎明的景象,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境里。每一次醒来的早晨,我的脑海里都会勾勒出一副黎明的画面。晨曦的第一缕曙光,净化过我幼小的心灵,温暖过我瘦弱的肩膀,抚慰过我坚强的意志。那一缕从黑夜过滤而来的晨曦,让我倍感温馨和喜悦。

黎明是一道柔软的光芒,摄入人心,抵达肺腑,温暖肝脏,沐浴灵魂,清洗污垢。热爱黎明的光,从黎明时刻出发,踏上遥远的征途,是我站在铺满晨曦之光的森林深处,发出的心灵之声。

关于沉思的文章3:孤独的沉思

文/柯蓝

昨晚,黄叶飘落;明天,流水就会把它们带走;而今夜,我,连同我沉重的影子,屹立在黑暗中,默默无语。

影子,我最忠诚的随从,我最安静的伴侣。我们一同仰望过黄土高原的冷月,一同聆听过茫茫林海的怒涛,一起在大江大河中翻滚,一起在漫天风沙里高歌。

是的,既然你是我的影子,见证过我的生命和眼泪,那么,凡是有天有地,有水有木的地方便有你。既然你是我的影子,目睹过我的记忆和追求,那么,凡是有哭有笑、有爱有恨的地方,便有你。

窗外,城市的车流、人流,裹挟着声音的浪头,淹没了思想的低语。此刻,我和我的影子,抵抗着所有欢闹的场景。缤纷的色彩褪掉了光泽,青春的欢笑哑然失声;这城市的流动,生机勃勃又残酷无情。所有的日子都在迅速枯萎,它们变成了片片落叶,未及珍惜,就被匆匆的时光,带进了遗忘的国度。

夜的深处,世界早已疲惫不堪。我和我的影子,相对 无言。

关于沉思的文章4:三月的沉思

文/晓凝

在我书房的桌头,摆放着一张已经发黄、变色的奖状。几十年来,无论身在何处,总是如此。奖状上面清晰的打印着这样的内容“XXX同志,在全国文明礼貌月活动中,表现突出,特发此状,以资鼓励”,下面盖有“中国章丘宁埠公社委员会”的印章,标着一九八二年四月的日期。每每我看见它,一种无名的激动就会涌上心头,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

记得那是三十年前的三月,在雷锋同志逝世廿十周年的日子里,全国气象焕然一新,掀起了“学习雷锋,五讲四美”的高潮。作为当时十一岁、刚读小学四年级的我,一个特别听老师话的孩子,自觉地加入到“学习雷锋做好学生”的行动中,每天都是积极的想尽各种办法去做好事:也曾天不亮就跑到校园,一个人在教室打水、扫地,擦石桌;也曾放学后就蹲在路边寻找需要帮助的人,或者是帮人拉车、推磨,或者是给人指路、带路;也曾将捡到的一分钱、一块橡皮及时的交给老师。记得最深刻的是:我所在的班级,一个同学父亲去世,母亲身体不好,家庭十分困难,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便在寒冷的冬天里,也不能穿上棉鞋。于是我会将自己省下来的掺玉米面的馒头带到学校给他吃(自己有时饿着肚子),把自己的鞋子给他穿上(自己光着脚跑回家),将自己的书包送给他用(自己用一个塑料袋)。由于我的所作所为,在班里、学校、甚至村里都成了一个人人夸得好孩子,所以在当时公社(相当于现在乡镇)进行的“文明标兵”评选中,我登上了领奖台,成为最小的学习雷锋的好同志,受到了表扬。直到现在,我清晰的记得从公社书记手上领取奖状的情景。自然,在领奖大会上,我还得到了一条毛巾、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的奖励,我高兴的把毛巾送给了勤劳的祖母,把笔记本一页页撕开送给了每一个小伙伴。那张奖状自此成了我形影不离、激励我“好自为之”的朋友,那份难得的荣誉也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块路标,激励我时时处处去做一个雷锋式的好学生。

从那时起,三月成了我每年都值得记忆的日子。在以后的岁月里,不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我可能没有多大建树,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总时时刻刻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我会在单位里和同事们相互勉励、共同进步,力争做一名好教师、好同志、好朋友;在家庭中尽孝尽职、努力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在社会上,和邻里相亲互相帮助、真诚交往,努力做一位好邻居,好公民、好党员。多年来,我利用不同形式帮助多名学生完成学业,考上大学,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和妻子不吝惜多年的积蓄为父母盖起高档次的住房,来幸福的颐养千年;在老家免费提供场所、设施、满足村民晚上跳舞健身娱乐的需要;总有一段时间,每天骑车回家的我,会故意的在路口停留一段时间,主动的打岔、寻找一个等车的人,然后愉快地捎他回家……

我始终确信:个人总是渺小的,人生也是短暂的,人的能力更是有限的,人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关心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付出汗水就会有收获,奉献爱心才能享受快乐。只要我们每天多做一点真诚的“雷锋般”的好事,社会将永远是温暖的三月,美好的春天。

关于沉思的文章5:望天门前的沉思

寂寥的午后,望天门,挡住我前行的脚步。

浓雾笼罩了一切,让我无法细辨你真实的容颜,就这样惊鸿一瞥,时光已逝去千年。

一道黄色的墙,有形的,无形的,在你我之间矗立。佛门净地,我只看到枯叶如蝶,在寒风中翩飞。

望天门,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吗?有声音传来,天堂地狱皆在你的一念之间。就像爱或不爱,由心而生。

古寺深深,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门又被打开。

浮躁的尘世,有多少人在寻找灵魂的皈依?功名利禄,不过是红楼梦里那一面铜镜的诱惑。苦苦追逐飘渺的烟云,却不知人生百年,转眼成灰。

昨天已离去,明天还未来。今天的光阴在我的掌心跳跃,握住,湿润的情感。

初冬。五磊山。五磊寺。

我在望天门前沉思,双手合什,不为膜拜佛的威严,只为心存对天地的敬畏……

关于沉思的文章6:为红桎木的叹息

文/狮山

为红桎木的叹息

什么是叹息?叹息是沉思的符号,是无力的支撑;叹息是不得已的无奈,甚至,是屈服悲伤的苦酒。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刻?直至有一天,看到被制作成盆景的红桎木后,幡然醒悟,才真正读懂“叹息”的含义,以及惭愧自己曾经的肤浅。

红桎木在我最初的印象中,是一种长在山岗上最普通不过的灌木。少年时候,生长在农村的我,和伙伴们上山砍柴,常常选用较直较长的红桎木条做箍子,把柴捆成一把把挑回家。可能是年龄和见识的缘故,红桎木没有引起我的注意。

及长,在山林与红桎木重逢,在公园与红桎木邂逅,在书本与红桎木相识,使我对它大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红桎木,为金缕梅科桎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俗称“植物熊猫”。它虽然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梅花的高傲,没有玉兰的妖娆,没有茉莉的芬芳,可是你看,它树态多姿,枝繁叶茂,每当花期,花序缀满枝条,象挥舞着一条条彩带,不失阿娜与生动;它红叶红花、绿叶红花兼而有之,又有紫红、淡红之分,花瓣呈状线,四朵八朵生于小枝上,花蕾开放后,新梢、嫩叶、红花同时抽花开放,不失分寸与包容;它孤植群植两相宜,一年四季见红花,不失大方与随和;它喜光喜阴喜湿,耐阳光耐寒冷耐干旱耐瘠薄,不失温良与坚强。自然界中的红桎木,以其天然的禀赋,潇洒自如,充满生机,散发出诱人的美丽。即使被局限在公园里,舞台虽然变小了,它仍不失自然的风度,不失自由的空间,不失个性的魅力。

假如事情就如此,和其它树种相比,红桎木定格完美。然而,当被制作成盆景,被彻底“城市化”后,时间还是时间,空间发生变化,红桎木的悲剧开始。盆景中的红桎木,由宽阔的空间限制得狭窄,以至伸不开拳脚;红桎木的体态规定为模式,多姿变成单一,活泼变成僵硬,生机勃勃变成死气沉沉;最是不堪忍受:红桎木昂扬的头和舒展的肢体,被人为的尺寸无情地剪得面目全非。如此作为盆景的红桎木,由自然变成反自然,进而丧失了自然,丧失了自由,也丧失了自我。它的生命全部属于了别人的眼球。

我为红桎木而扼腕叹息,同时也叹息我们人类自己!

关于沉思的文章7:荷花桥畔的沉思

文/零落乡间一奇葩

周末,天气微寒。在家闲来没事,忽然想去县城书城看书。虽已人到中老年,但只要是心之所想,便立马行之所至,或许这就叫做心理年轻之缘故吧!

现在交通工具很方便,不必挤乘公交车,骑上自家电动车约20分钟即到。我这人有种爱好,就是每到一处爱看风景。途径县城荷花湾桥畔之时,停车,驻足,观望,思考。哦,县城的荷花湾,久违了……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县城里有个荷花湾,开的花朵很好看,雪白色的,紫红色的,深黄色的,花色品种可谓多样,很想很想去县城看荷花。但那时我们乡村很落后,没有什么交通工具,要去县城只好徒步而行。

一个盛夏的日子,还处于少儿时代的我,在征得父母意见后,便和几位小伙伴打赤着脚去县城看荷花。那天,空中缥缈着细雨,结果足足走了1个多小时。荷花湾到了,窄窄的桥面上,我们依附着石栏杆,深情地观望着桥下远近的风景。微波荡漾的水面上,缀满了绚烂多彩的荷花,一群群红鲤鱼在水里穿梭嬉戏,与荷花一起构成了绝美的写意画,遗憾的是,我不是画家。

从那时起,我就对荷花葆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后来从课本上学到了荷花的品性——“出淤泥而不染”,于是,我对荷花油然增添了一种景仰。那时由于自己阅历浅,所以只能在心底发问:荷花为什么偏偏生长在县城?我是农民的后代,将来我要将荷花种在乡下!

这个梦持续地做了40余年。今年暑期,因为天气干旱异常,在家乡的小河里,发现了即将枯萎的数株荷花,我要拯救它们!于是,我选择了几株移植到家中,由于悉心呵护,竟然亭亭玉立,花开灿烂!此时,我忽然忆起了我儿时的梦——荷花终于种到了乡下,种到了我的家!

小时候,我就很爱读书。母亲欣慰地说:“要走进县城(改变命运),只有靠读书!”母亲的话给了我莫大的激励。后来,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终于考进了县城。于是,荷花湾成为了我的常去处。

师专毕业后,我离开了县城,回到农村任教。梦里魂里,却常游移在县城的荷花桥畔。荷花桥畔究竟表征着什么呢?是文明的繁荣,还是物质的发达?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困惑引我思考。

现在,虽是隆冬,我家的院子却因有铝合金棚的笼罩,依然挽留着秋日的余光。虽然没有花开,荷花的叶子却依然翠绿着,彰显着生命的活力,盛景已经赛过县城的荷花湾!

冬风渐起,驻足县城的荷花桥畔,往日的繁盛局面不再,荷花的植株完全覆盖在冰层下,鱼儿也不见了,整个荷花湾似乎处于“冬眠”状态。可是,我还是迟迟不肯离去,在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它夏日的繁荣,我为它自豪,也为自己骄傲,因为我们乡村的生活也在渐渐变好……

关于沉思的文章8:一片沉思的叶子

文/心荷逸韵

夜雨,毫不掩饰漫天的落寞。淅淅沥沥的用一些单调乏味的句子,没完没了的向大地诉说着冬的萧杀与严苛。纷纷飘落的寂寥与窗内的消极一样百般聊赖,百般无奈。对着这样的夜似乎没有好感,却又漫不经心,乐此不疲的往返在其中,任黑暗的空虚恣意地吞噬时间的一分一妙,恣意感染一个人的苍白。

静静地聆听着柔软的音乐,岁尾的清寒穿行在近乎低沉的旋律里,更有一种淡淡的迷蒙充斥着整个心扉,如一团雾气从灵魂深处缓缓而起。隐隐伤怀的味道漫随着孤独的空白,凝聚成一缕缕、一团团的痛楚和念潮,浮现在小小的房间上空。那个夜晚,没有纯真拥抱的表情,没有依依告别的鲜花,失控的盛怒把那个深邃而无辜的背影一下子打入了苍茫的暗夜,遥远了彼此赏阅的从容与默契。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感受不到时空交错的理性与本真,人性的至善至美再一次被拉开了距离,成了渐远……

突然间的哽咽,一下子打破了那份沉寂,那份冰冷,不争气的眼泪啪嗒啪嗒的、不留情面的流过心舟,流过眉角,跌落在文字的缝隙。仿佛要将这几个月中所有的委屈,所有的阴霾,所有的不开心,都羽化在灰色的鼠标上。潜意识的叩开键盘的颓废,和着强忍的暗泣,拼凑起一行行忧伤的脆弱。其实,少了谁都无关重要,无论是他,还是她,无所谓离愁别恨。生活依然,生命依然,夜,漫长;路,漫长。可这雨夜的格调啊,实在无法让人释怀。

繁华谢了花红,找不到还可以和她愈合的理由,极度的失望把以往某些形象辗转成面目全非。如果不是从头至尾的陷身在那场风暴中,如果不是真相的依据在见证着现实的残酷,那么此刻的我,应该还在没心没肺的和大多数人一样,继续流连并穿行在故事中,在人潮拥挤的虚与伪中,围绕在她身边,笑着闹着寒暄捧场,披着华丽的色彩让各自的微笑更加光鲜动人,让各自的身影更加张扬跳跃,让各自的姿态更加奢华唯美。

那是怎样深重的无奈?又是怎样绵长的遗憾?竟然,由我亲手去掀开了是是非非的过错一角,个中事实惨白无力的低吟,被牵涉到其中许许多多的人事与恩怨,在纠结并缠绕着,几多黯然的滋味实在难以言表!按理说,烟消云散,握手言和是我在这三个多月的战火绵延中最希望看到的一幕,也正是我努力追求的必然结果。可我,竟然感受不到丝毫的快乐与欣慰,更看不到豁然开朗的前景明媚。或者,是我真的长大了,成熟了,懂得在追求的过程中观察和辨别了。而这一切的一切,被心知肚明的指责成不懂世故,不近人情。曾经,我是那么纯真地为了她,想将一切掩饰得天衣无缝,轻描淡写。可事态的发展,让性格直率的我幡然颖悟,一切的规劝与感化都是枉然。梦境与现实的分晓,早将某些熟悉却又回归陌生的情感,就着与其牵连的经年往事,一起印刻上岁月的变迁,折叠在记忆的边角,从此,从此,再不打开。

尘世纷攘,万物不再,一片沉思的叶子,一个冷然的姿势,一道怅惘的风景……

关于沉思的文章9:落日

文/农子

日落前黄昏,天空低垂着沉思的头颅,如谦恭的哲人。傍晚的天光变幻莫测、瑰丽迷人。天地间弥漫着宁静、深沉、神秘的气息,仿佛万物都停止喧哗与骚动,在静候这一时刻的来临。

当我无所事事,在乡间或城市游荡的时候,每逢落日西斜,总是百感交集,苍茫的心事无处诉说。夕晖金红,镀亮了楼顶、烟囱和远山,镀亮了归巢的翅膀;周遭漾起深蓝色的暮霭,仿佛蕴含着所有的秘密,天地间的万物都在急切地与你对话,它们绕开你的耳朵,甚至心灵,寻找你的灵魂。多少次当我独对落日,顷刻间感到自己通体透明,而心在缓缓下跪,仿佛在倾听神的宣谕。那是辽阔的孤独无限地延伸,而你无法言说。

孩提时,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我居住的村庄,被一条三华里宽的季节河分开,傍着山脚对望,因而日升与日落的过程就完整而分明。太阳升起时,东山的暗影从西山顶上慢慢退下,滑过烟雾腾腾的西村,使东向的窗玻璃闪闪发光;缓缓越过卵石密布的河槽,或者一辆土道上独行的马车;缓缓地从一棵孤独的树,从它树杈间的鸟巢滑落到地面;或者逐渐缩短兀立的柴草垛的影子,最后退缩到东边的山顶。日落时,则是西山的影子重复同样的过程。山的影子仿佛开场与终场时两幅黑色大幕,时间亲切得可以触摸,踏着湿重的露水或脆硬的白霜,那时我是这舞台上最无忧无虑的演员。在我逐渐长大的日子里,西山顶上的落日,忽然使我产生了追逐的欲望,想看看落日神秘的家,并缘此,对西山以外的世界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当我长大到终于可以爬上西山的那天,才发现,原来想一览山外世界的想法多么幼稚——连绵的群山像起伏的波涛,延伸到视线尽头,落日像一只飘渺的红气球,飘向更远处的山峦。晚霞洒满周遭静默的峰顶,洒满山下小如院落的村庄,也洒满我沮丧且迷茫的双眼。那一刻,远方,遥远得仿佛一个天堂里的童话。

冬天来临,当落日像一个巨大的铜盘,悬在西天时,杂沓的蹄音伴滚滚烟尘就涌回到村口。晚归羊群焦急的叫声像大合唱,各家院落里小羊羔稚嫩急切的声音四处回应,两种声浪汇成一波又一波暖流,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仿佛料峭的西北风也停止呼啸,残雪在悄悄融化,村庄陷入爱意弥漫的氛围中……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炊烟像巨大的画笔,涂抹天空上醉人的霞色。后来,在城市里夕阳西下时的幼儿园,在急急赶来的母亲们和哭叫着的孩子们中间,我重温了这似曾相识的一幕。当我拉着女儿的小手,披一身夕晖回家时,听着她童声童气地讲述一天的见闻,感到一种陶醉着的幸福。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的一次经历:那是在一个陌生的村庄,当炊烟四起,混杂的饭香到处弥漫,鸟儿们停止叽喳时,我站在亲戚家院落外的乱石堆上,仿佛听到母亲隐隐的呼唤,听到熟悉的小伙伴们的笑语,第一次发现夕阳下,自己的影子那么瘦,又是那么地长。

十五岁那年,我离开家乡,开始了县城中学的寄宿生活,乡居的日子便少了。想家时,总是那枚浑圆的落日,悬在记忆中的西山上。小城的日子,结束了乡间的悠闲与从容,时间被铃声和钟点分割,每日匆匆往返于食堂与教室之间,落日似乎已悄悄隐退在我视线之外。偶尔一瞥时,在高高的校园围墙外,落日或在高大的树杈上托腮沉思,或在远处高耸的厂房、烟囱间半隐半现。异地的落日,已变得支离破碎、遥远陌生,无复往日的亲切与鲜活。初次离家,宿舍的拥挤与寒冷、腹中的饥饿、小病的频扰、课程的紧张与成绩的下降,使我的内心充满了委屈与孤独,想家的念头便成了每夜梦里必温的功课。那时即使想到了村庄里夕阳下摇曳的一株草,也亲切得如遇亲人。一次,当我独自熬过一场高热的折磨之后,回家的念头竟是那样强烈,以至于毅然逃离课堂,在一个下午搭乘一辆拉木材的卡车出发(为了省两元钱的路费)。那是隆冬季节,我拖着虚弱的身子,和几个老乡坐在车厢里高高的木材垛上,尽量把脖子缩进竖起的衣领里,袖着手抵御着刺骨的寒冷。当车发动的那一瞬,我感到兴奋得心像要跳出胸腔。卡车在土道上急驰,长长的尘烟在车后舞动,视线的尽头,是一轮硕大浑圆的落日,那是我平生所见最大的落日,将一望无际的田野、道路全部笼罩在昏黄的光晕中,使路旁的村庄、伫立的老牛,以及一排延伸到天边的电线杆,都在恍惚迷离的氛围中,发散出宁静祥和的气息。落日仿佛不忍沉没,一路呵护着我,缓慢地把它的温暖一丝一缕注入我的内心。在如梦如幻的色彩里,我仿佛划完最后一支火柴的丹麦小女孩,隐隐闻到了家中饭菜的香味,依稀看到母亲的笑脸……当我回到村庄时,深蓝色的天空上,已是星斗满天。

中学时代,爱情的美丽、神秘以及朦朦胧胧的向往,潜藏在我们内心里,人会变得多愁善感,感情敏感而又脆弱。那时,卓别林大师主演的一部黑白影片,一段美国北方小镇的悲剧故事,给我留下了无尽的伤感:剧场杂役是个爱唱歌的姑娘,一天深夜,她偷偷溜进空无一人的剧场,信心不足而又紧张地、用略带颤抖的怯怯歌声,体验梦寐以求的舞台表演。这时,蜷缩在角落长椅上的流浪艺人被惊醒了,因害怕被轰出去,就躲在黑暗里静静听着。渐渐地、那姑娘忘记了羞怯,完全沉迷在自己忘情的歌唱中。流浪汉被美妙的歌声所陶醉,竟忘乎所以地鼓起掌来。突然的掌声把姑娘吓坏了,如一只受惊的小鹿,歌声戛然而止,而如梦初醒的流浪汉也吓得无处遁身。当他们终于从最初的提防和害怕中缓过神来,那掌声使姑娘欣喜若狂,动情之中竟吻了一下他的面颊,流浪汉孤苦的内心,若无边的黑暗被吻的闪电照亮。从此,在那简陋剧院的深夜,一个是充满激情的演员,一个是忠实的听众、娴熟的琴师、热烈的鼓掌与节衣缩食的献花者,共同找到了小人物的尊严、价值、追求艺术的信心,以及幸福和爱情。不久,姑娘的歌声飞进了剧院老板的耳朵,并在试演中轰动了小镇,一时人群簇拥,掌声和鲜花如海洋,全国各大剧院争相邀请,而流浪汉却渐渐被冷落乃至鄙夷、遗忘……在一个平常的黄昏,孤独的流浪汉拼凑起破碎的心,打叠起深深的失落,默默地离开。那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荒野,流浪汉负一把琴孤单的背影,朝向一轮巨大的落日走去,落日似乎越来越大,而他的身影愈来愈小,直至于无。那落日在我近乎错觉的印象中,仿佛无边黑暗里一个圆圆的缺口,跌落我青春的单纯浪漫于深不见底的虚无中,残留一丝挥之不去的忧郁与隐隐的落寞。

童年以及整个少年时期,落日如永不消逝的美丽,如温暖的家,如委屈时可以哭诉的怀抱,承载了我蜜意的迷茫与透明的忧伤。然而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体验过那么多必须独自作出的重大选择,那么多默默忍受并深藏于心的伤痛,才深深体味到人的无助与无奈。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我望着劳碌一天的人们,在暮色中匆匆回家,突然产生了深深的疑问: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呢?幼年时读古诗,特别喜欢吟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觉得其视野宏阔且蕴含着说不清的深意。后来才慢慢体会到,这首诗包含着对时间的秘密,对生命归宿的探求意识。然“更上一层楼”却是那样遥远而不可到达。

人们周而复始地重复劳作、以及消耗劳作的所获。部分人发现了享乐,享乐是无止境的,因而一些人似乎找到了一生追求的目标。我不反对享乐,但内心里总有些不甘于此。年轻时我曾决心要过不一样的生活,而那不一样的生活究竟什么样,到现在也还是一种模糊而隐约的希望,生活无形的手推搡着我,无奈且茫然地走到今天。前些年,在辽阔舒展的乌兰察布草原上,我想圆童年时最开阔处看落日的梦想。当那个下午进入草原后,想法就破灭了:在草原上极目,尽管天气晴朗,然那地平线的上方,总有些如烟如雾、似乎还略带紫色的岚气围绕。落日最终跌落在那雾岚中,我未能看到它与地平线壮美的交合。后来,在西双版纳飞往丽江的客机上,虽恰逢黄昏,但落日最终和草原上一样,只是那烟雾似乎更高了些,颜色也深暗许多。那一时刻的茫然,与人到中年的感觉竟然十分契合,仿佛陈子昂的歌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没有考证过,但仿佛感觉到,那幽州台当时定然笼着一片苍茫的暮色。

许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仿佛也只是想找到一个答案。曾浏览过国外不少哲学着作,也曾囫囵吞枣地读过诸子百家。当代作家中,远的有梁遇春,近的有周国平和史铁生,都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有深刻独到的见解。然而那终极意义,似乎一直隐藏在高深莫测的苍穹,包含在落日神圣的启示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无限空间与无限时间的意蕴中,一个人太渺小了,人生的意义大约也只是宇宙意义中的一点微末。那或许是人类的知性和语言无法到达的地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