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文章

请欣赏父母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父母的文章1:陪父母聊天

文/张少刚

国庆假期,我回老家看望父母。

走进村子,乡亲们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我也微笑着和他们聊上几句。走进家门,看见父母正坐在院子里剥玉米。父亲起身接过我带回来的礼物,并埋怨我又乱花钱。母亲笑着说:“知道你爱喝玉米糁汤,剥点儿玉米,新玉米熬汤可香了!”我搬了个凳子坐下,一边剥玉米,一边陪父母聊天。

父亲说今年玉米、大豆、红薯都丰收了,庄稼人就盼着这样的好年景。我再次劝说他们不要种地了,年纪大了,太辛苦。父亲笑着说:“辛苦啥?我这身子骨再种个五年、八年都没问题。再说种地也是锻炼身体嘛,我身体好了,你们也少操点儿心!”

母亲问我:“昊昊(我儿子)咋没回来?”“他今年上初三,学习任务重,得让他利用假期补补课!”我向母亲解释。母亲不再说话,只是叮嘱我别把孩子管得太严。

我知道母亲又想孙子啦,儿子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母亲在照顾,祖孙俩的感情很深。我答应母亲以后会经常带儿子回来看她。

母亲跟我说起了村子里的事儿:隔壁李婶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大学,是一本,全村人都为她高兴,村委会还奖励她500元钱;对门儿王叔的儿子上个月娶了媳妇,新媳妇长得白白净净,对王叔王婶也很孝顺;让人难过的是村东头80岁的李奶奶上周去世了,李奶奶和母亲常在一起聊天,母亲为此伤心了好几天。说到这里,母亲用手擦拭着眼睛。

这时,父亲看了看我,说:“看你瘦了不少,平时要注意身体,不要再抽烟了,酒也要少喝,毕竟你也是40多岁的人了。”母亲也插话:“钱够花就行,人活着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好。”听着二老关切的话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父母惦记着的感觉真好。我不住地点头说:“爸妈,我记住啦!”

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心贴心地说说话,听听他们的唠叨,你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收获满满的幸福。

父母的文章2:父母若管不住自己,很多教育都是无用的

文/枫子

经常听到身边不少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就那么难管呢?

上到十几岁的青春期少年,下到只有3岁的小人儿,家长管得越多,孩子越反抗;家长管得越紧,孩子越叛逆。

不禁让人困惑,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呢?也许答案是:要管好孩子,家长首先要管好自己。

看到这样一张图:地铁上,妈妈看书,孩子在一旁也拿起一本书看;另一个妈妈在玩手机,孩子也凑过去盯着手机看。

在教育的路上,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照单全收。然后从他们的视角,将真相粗暴地展现在父母面前。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很可能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父母的眼睛只盯在了孩子身上,对自己的错误却毫无察觉。

劲都往孩子身上使,只顾大刀阔斧地砍掉孩子的毛病,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这样“双标”教育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越管越头疼,孩子越来越叛逆。

所以,一个家庭最该被教育的,是父母。父母管不好自己,所有的教育都是无用功。

有人曾说:“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也不会差。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标杆”。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要先行。

父母管不好自己的情绪,孩子遇事也控制不住自己,只会复制父母发怒的样子。

父母遇事时只有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气,才能看见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引导孩子感知、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此,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中学会共情。

父母“管好自己”,比管孩子100次都有效。

父母只有先管好自己想玩游戏的冲动,管好自己想玩手机的欲望,孩子才能在父母严于律己的熏陶下习得自律。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有哪些习惯影响了你一生?

一位网友回答:

“十几年来,我的爸爸坚持每天6点半起床,看书充电。而我的妈妈,只要有空闲,也会拿起书本认真阅读。每天晚饭后,父母总是相约在楼下空地打打球,或是跑跑步,回家后总是乐此不疲地交流运动的好处。多年以后,我才惊觉这些是父母‘刻意为之’的教育。曾经的我,早上起不来,一看书就发困,一运动就犯懒,可当我看到父母都还在坚持,就突然觉得早起也没有那么痛苦了,读书好像也没有那么难,运动也成了每天的习惯。”

一位教育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培养孩子很难,但父母自身不放弃,孩子便会在跟随父母的脚步中成长。

教诲是条漫长的路,唯有榜样是条捷径。

有位校长说:“与其每天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试图掌控孩子成长的每一秒钟,做父母的不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便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孩子却不买账。这是因为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很难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孩子也因此缺乏向上的动力。

孩子最有可能的成长方式,就是复制现在的父母。

教育,就是先自教,而后教人;先自管,而后管子。只有我们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引导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父母的文章3:陪父母逛庙会

文/后培

倘若论起哪里的年味儿最浓,怕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争议,但若提及过年的规矩,最多的非北京莫属。但旧时民谣“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形容的从“腊八”到春节的老北京人过年习俗,世易时移,到如今,除了极少数胡同大院里的老人依然在“不嫌麻烦”地坚持着外,更多的人对年俗的遵从,悉数浓缩到了各处举办的庙会中。人人都在为“明日”而疲于奔命,哪里还有那份将年“精雕细琢”的心力?

自认算不上“强人”,无需承担那份“日理万机”的重任,但为过好寻常日子,每天也得起早贪黑地忙碌着。一年到头很难有几天清净日子,陪父母的时间也就更是少得可怜了。即便回趟家,除了唠会嗑儿遛会儿弯儿,也没多少共同的娱乐节目。物欲横流的当下,真正能供寻常老百姓娱乐的节目和去处却似乎越来越少了。所以,素来不喜热闹的父母,听说我要带他们去逛庙会,满脸欣喜地答应了下来,且早早准备好了第二天要穿戴的衣物。

为避开高峰和便于停车,正月初一一大早,我们便早早地朝龙潭湖庙会出发了,到地头一看,却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一边搀扶着父母在人海中艰难穿行,一边替他们防范着随时可能的碰撞,不时提醒着他们“小心”。

眼前的景象,使我不由得想起儿时逛庙会的情景。记忆里,儿时逛庙会的那份迫切,似乎完全冲着闹热和“吃”而去。不管平日里如何贪睡,正月初一早上都是不用父母叫醒的。只要窗外露出一线天光,人就早早地醒了,近乎条件反射般。翻身爬起,亟不可待地穿好一身新衣服,就开始敲打父母的房门,催促他们早早起床,好带我去地坛庙会看热闹、吃东西。

儿时庙会的热闹,虽然没有《京都竹枝词》中形容的那般奢华——“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却也丝毫不逊《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盛况:“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要是没有父母牵拉着,简直会寸步难行。

除了看闹热,夹杂其间的各种小吃摊,才是诱惑我的真正“目标”,茶汤、油茶、扒糕、灌肠……每到一处,我总会嚷嚷着让父母给我买上一份,直到吃得肚皮鼓鼓、饱嗝连连,依然食欲不减,大有不把庙会上的各种小吃“尽收腹中”誓不罢休的架势。

那时父母嘴边挂得最多的两句话就是“慢点儿”、“小心烫着”,与眼前的情景何其相似,只不过听话和说话的人完全掉了个个儿而已,庙会的地方从当年的地坛换成了如今的龙潭湖罢了。

行进途中,父母时不时冲着某样小吃或杂耍指指点点,兴奋地侧身冲我说道:“你小时候最爱看这个了”、“你小时候最爱吃这个了”……当我要买给他们尝尝时,他们总是摆手阻止,“看看就可以了”。那感觉,他们似乎并非为自己来逛庙会,而是前来找寻有我陪伴在侧嬉戏闹腾的那段旧时光。看着两鬓日渐斑白的父母,在人海中挤得气喘吁吁额头冒汗却依然满脸兴奋,我鼻头一酸,赶忙别过脸去……暗暗下定决心,但凡父母身体允许,每年的春节,我都要陪他们来逛庙会。

不为那份走马观花的热闹和摩肩接踵的拥挤,只为找回那些我们曾经共度的童年时光,并让眼下这些屈指可数的快乐时光在彼此心头荡漾下去……

父母的文章4:人生需要成长

人生除了父母还有谁最爱你?! 为了自己以后生活得更幸福,我们会找自己喜欢的伴侣一起相依到老,但是那个TA总是爱跟我们开玩笑,不那么容易出现。每一次的失败我相信都会离你要找的幸福更近了一步!想要找到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即使再难也要艰难地走过,相信前方最终是美丽的花海。那时候我想会对TA说亲爱的 你是我一生最值得爱的人!我想告诉那个TA 我为了找到你 走过很多磨难现在终于有一个彼此喜欢的人陪我走完一生!我不后悔!爱我所爱 别无所求!一个很简单的话却这样让人意味深长!

为何现在这么多的恋人会这样分分离离?我不敢却又无奈地选择面对。我想我就像刚刚会走的小孩,我跑不了,只有慢慢学着跑,即使摔倒也要学着站起来再跑… 我学“跑”似乎很晚,因为感到朋友都会跑了,自己还只是走。我担心又害怕!所以我要超越自己,才会成长起来。经验不需要总去问,其实需要自己感受。虽然我一点经验没有,只是想自己说给我自己看!我只是希望那个TA会看见我说的话!

虽然心中白马王子不会属于我,可是人总会有属于TA的东西!珍惜拥有的。也许未来不久我们长大后,再回首往事,这一切其实只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段的成长和需求,可能在不适合的年龄段我们会认为某件事对我们很重要。我们需要成长,我太需要的就是成长了!一直在原地踏步。超越了自己其实就是成长!我想薪 情好了就会看见黎明前的曙光!人生重要的是过程!过得精彩!放开心情!成长自己,那么以后一切都会看淡 看开!

父母的文章5:父母爱情

文/崔红

公公打开门问了声“***呢?”“我妈没过来,可能拾棒子去了?”

“没有,外面下雨呢?我打电话了,她不接。她钥匙在茶几上,也没她车子!”公公关上门走了。婆婆去了哪里呢?他们老两口吵架拌嘴了,不像!

我得打电话问老公,结果他接通电话说:刚才打电话妈在家呢,不会走远的。

回头一想,要不我就打电话试试,还真通了!“妈,你在哪里?”婆婆说就在家里。“那我爸找你,打电话给你,怎么不接?”

婆婆咯咯地笑了“我在楼上绣鞋垫呢,你爸在楼下厅里就打电话,也不找,我摁断了,他就满世界找去。”

“你在楼上也不吱声,摁掉就不管了,你赶紧给我爸打电话,不然还找你呢,担心你回不了家”。我悬的心才放下,嘱咐婆婆打电话。婆婆在电话里笑着应答着!

作为儿媳妇,守着公婆的时间比跟着父母还要多。婚后也就慢慢地融入了婆家的生活习惯。

但刚结婚几年也有很多的不适应,公婆为件看起来不值得的小事,就不停地拌嘴,更有甚者大打出手。记得我怀着女儿9个月的时候,公婆吵架把碗摔了一地,婆婆怨恨公公,受了他半辈子的气!

婆婆独自出走,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了整个田野,我顺着雪地上的脚印跟着婆婆。婆婆终于张口了,话还没出声,从嘴里冒出的热气就弥漫在了冰冷的空气里。“我和你爸要是分开,你们跟着谁呀?”当儿媳妇当然向着婆婆,可又不能做出选择!婆婆说无论我们怎么选择,公公那边要我们多照顾的,他一个人吃不好又不知道冷暖……

每次下班,我都担心回家看到公婆因话不投机大发脾气的场面,我曾不止一次地问老公,是不是公婆不喜欢我呢?为什么他们俩总是三天两头吵架?老公说“咱们结婚,他俩收敛了好多,不然说话就是抬杠。”有时候看着公婆吵架,我问老公为啥不拦着,他说看着他俩不动手就行了。

我真的不习惯这种生活方式,看着他俩吵架,有时候是看不惯公公的大男子主义,有时候看不惯婆婆的事无巨细。老公说我,作为儿媳妇,不应该有偏有向!

有时候逛街,看见有合适的衣服,自然而然地买回家给婆婆。婆婆却说,她自己衣服不少,给你爸买吧。每次吃饺子沾醋的时候,公公总是提醒一句“别给***在醋里放香油”,原来婆婆在怀老公的时候,不喜欢闻香油的味道。

无论走亲戚或是回老家几十里,多么晚,婆婆都给公公留着门不上锁。有时候我们打电话问公公在哪里?婆婆说别打电话了,多晚,你爸也回来,他在外面不习惯。

有时候看着公婆为些鸡毛蒜皮地吵架,心里特别扭;有时候看着他们俩银丝白发一前一后的遛弯,又很羡慕;这就是父母爱情吧。

父母的文章6:孩子成就父母

文/兰卓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个服装老板自豪地说,在双十一那天,他80后儿子带领的年轻小团队取得了500万元的销售成绩。这位老板的妻子说:“我们得向儿子学习,不然他在10楼了,我们还站在地面上”。

在阿里巴巴单日销售571亿元的疯狂成绩单里,这个80后的富二代成为创二代的故事只能算一个“小励志”,但他仅靠向父母借的50万元起家就创造了一个小小的营销神话,成就了父母由传统产业向互联网经济跨出第一步的梦想。

这个创二代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孩子出生那一刻,我们只有一个简单的心愿:健康、平安、快乐——我们第一眼想看到的是他五官、四肢是否健全,正常的,就好。后来,我们嘴边常挂着“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心里多了一条无形的起跑线,因为我们要孩子“赢在起跑线”,就给孩子很多夹带上诸如要求、控制、苛责的“激励”,孩子的快乐越来越少。

在每次的家长会上,没有几个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成绩单满意,而且班主任通报的表彰名单里也难觅自己的孩子,倒是那些调皮捣蛋的烦心事总有自己孩子的份儿。看到这样的成绩单,一面暗暗咬牙切齿地计划回家要好好“修理”孩子,一面焦躁而情绪低落地为孩子的未来捏了把汗。

小时候,我们总是遭到父母“一代不如一代”的责骂;当我们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我们也不知不觉开始质疑孩子的“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我们比父辈预料的过得好,又何必担心我们的孩子过不好呢?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父母子女一场,这是无法选择的。男女情爱,爱就是要在一起,而对孩子的爱,却需要坚定不移的支持与放手,让他具有照顾自己和安排整个人生的能力,并最终成就他自己。

一个单亲妈妈说,她没要前夫的一分一毫,一个人带大了孩子,让孩子成为了她眼里有出息的人,其实不是她自己有多伟大,而是儿子的坚韧教育了她,给了她强大的力量。我们常常说,好女人是一所好学校,这位妈妈说,孩子才是父母的一所好学校,而在“孩子”前面是不用加上“好”字的。这位母亲曾经想放弃独自抚养孩子,因为她对前夫抚育孩子一事“不闻不问”满怀愤恨,是孩子一张白纸般的善良唤醒了她的大爱、慈悲、怜悯,让她不再仇恨谁,只管一心一意当好一个合格的母亲。

因此,是孩子成就了父母。

父母的文章7:父母也需要“嘘寒问暖”

文/张军霞

忽然之间,寒流来了,天气陡然转凉,风凉得刺骨。急急忙忙翻找棉衣、厚手套,先把孩子“武装”起来,然后才顾得上自己。正在手忙脚乱之时,大姐从三十公里外打了电话来,她家宝贝儿子,在小城上中学,让我去送一床厚被子。

我急匆匆赶往学校,一路上,不时碰到带着被子的人,向学校门口汇集。厚的被子和衣服,带着家人的体温,像一股股暖流,涌向这些寄宿的孩子们,成了小城一道特殊的风景。

走出校门口,裹紧自己的大衣,正要赶快离开,忽然听到有个女人对同伴说:“光知道惦记着孩子们了,也不知家里那老两口儿怎么样了。”说着,就摸出手机打电话:“娘啊,我是丽,家里那边下雪了吗?我去年给你们买的保暖内衣呢,快穿上,别舍不得!你要是冻着了,咳嗽的老毛病又该犯了……”

女人的嗓门大,连珠炮似的命令,惹得同伴捂着嘴偷乐,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寒流来了,我想到的只是孩子,只是自己。还好,被这个陌生的女人“震撼”了一下,我没回家,直接到商场里,选了两套保暖内衣,这才往父母家赶去。

刚到门口,母亲就急急地迎上来:“给你打了好几遍电话,怎么一直不接?”我摸口袋,原来是忘记了带手机。“你怕冷,我赶着给你做了些小棉垫。瞧,这是电脑椅子上用的,这是餐厅用的……”母亲给我看那一个个绵软的垫子,她的手是冰凉的,额头上却冒着汗,她只想把温暖送给我,却忘记了自己的冷。

寒流来了,我们都想着自己的孩子,正如我们的父母,第一时间就想到我们。其实,他们也需要嘘寒问暖,哪怕只是打个电话,也会让父母的心里多几分温暖。

父母的文章8:给父母晒晒被

文/张聪蓉

《弟子规》里说,儿女对父母要“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要求儿女们照顾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凉——早上要向他们请安,晚上要向他们问好,替他们铺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

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殷勤规矩地伺候父母。不久前有朋友告诉我,他有个邻居就是这样的孝子。

这位邻居的父母亲已80来岁了,却不愿意跟子女住在一起,仍旧住在城东苏仙岭脚下。为了成全父母过“二人世界”的心意,住在城西的他只好每天坐公交车,不辞辛劳去父母家尽孝,大事小情常关心常照顾。

今年郴州立冬以后一直是阴雨天,一两个月难得见到太阳,12月16日起,天老爷开恩,连续晴了五六天。趁着天晴,他天天赶到父母家里,把父母亲用的床单、被子洗得干干净净,把垫被、盖被晒得暖烘烘的,好让父母亲睡得暖和。老人家高兴得逢人就说,真是养了一个好崽,找了一个好媳妇。

很多人都佩服他对老父母的耐心和孝心。他很谦虚地说:“我做的这些事都是一些小事。我虽然工作很忙,路比较远,但我不能放弃、错过尽孝的机会。现在父母亲都健在,如果我不抓紧时间把他们照顾好,等他们老了,我就弥补不起来了,会后悔一辈子。”

父母亲老了,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需要人关心照顾。照顾老人的事情可能很多很杂,但是孝亲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肯承担,就没有做不到的,哪怕只是给父母晒晒被子。

父母的文章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文/杨汶鹭

和景师父视频。

我和老妈头靠着头躺在一处。

景师父说,你和咱妈还挺亲的。

还没等我回答,我妈却说:“是啊,不管谁的妈走了,你二姐和你大姐就跟我比以前亲。”

我眼圈一红,说:“你看,咱妈说的话多难听啊。”

其实,四姨走了,给我的触动相当大。

我怕,怕有一天我失去父母。我知道那一天终究会来的,但我愿它晚一点再晚一点……

记得在哪本书里读到过,不管你年龄多大,失去父母,你就是孤儿。

最近在微信里又读了一篇文章《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下归途》。

有妈的孩子是块宝啊。

我妈说的话虽难听,但事实却是如此。

丁大姨去世的时候,我们难过之余对父母确实比以往耐心体贴一段时间。四姨走了,我们是心疼妈妈痛失手足,而我们也失去一位至亲。

春晓给四姨烧完头七后,也回哈了。她说,以后“回佳”与“回家”无关。

没妈的孩子,象根草,没有了根。

我和大姐竭力安抚着老妈,别哭坏了身子:你要好好的活着,有你在,我们还有家,你要为我们活着,为景师父有个依靠、为小慧年节有个奔头,妈在家在啊。

有妈多好。

每天中午,我都能吃到一口热饭。

我的包里,总会多出一个苹果、一个桔子、几颗糖……

都是我妈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放进去的。

每次我吃的时候,心里都是暖暖的。

我妈的耳朵越来越背,跟她说话得大声。我声音一高,我妈就说我态度不好。不好就不好吧,反正是自己妈,总能原谅自己孩子的不肖。

那天和我们老板开车出去的时候,看见我爸在路边溜弯。我们老板说,你爸爸这几年见老啊。我心里就一惊,是啊,我爸都七十多岁了,背有点驼了,头发也白了,走路也慢了。可是我爸的身体可好了,感冒发烧的都绕着他走。我爸的脾气也好,成天乐呵呵的,做好了饭挨个的叫,吃饭了,吃饭了。

吃着父母做的饭,住着自家的房,一家人相亲相爱的,真真幸福啊。

父母的文章10:父母恩情千万丈

一年年,一点点。身边的事物在不断地呈现出变化的迹象。就连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亲人,也在成长的成长,老去的老去。父母头上的白发,也慢慢地,一根根地呈现出来。自己也在长大,不知不觉,跟母亲站在一起,已比母亲高出了多少,说不出的滋味,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在自己一个人呆着,不禁会想起那些与父母分隔两地,独自漂泊在外的人。像浮云般,每每想起远方的父母,不禁会百感交加,添多几分伤感。

父母恩情,好比明灯,驱赶孩子心中的黑暗。

父母恩情,好比千金万两,在孩子的枕边,接触他的噩梦和疼痛。

父母恩情,好比神明的庇佑,为孩子解脱厄运。

孩子不象齐天大圣,他可以脱离父母的五指山,那温暖的掌心。

孩子就像那轻轻的,小小的蒲公英,只要一抹微风,它便毫无保留地,飘向新的地方。可能会飘到某人家中的花盆里,可能落在无人烟的空草地,无人知晓,究竟飘落何方。但是,大家都知道的,是它始终会落下来,努力的成长,最终落下的那个地方,一定会长出很多很多的蒲公英,成为让人赏心悦目的小花园。

天底下无论任何事物,都有爱,无法替代的爱。父母的爱,更是无法说清的恩。

父母的文章11:涧河情结

文/冯平

七岁时,我随父母从山东来到洛阳,家住涧河附近,与七里河村相邻。儿童喜水的天性使然,涧河两岸成了我撒欢儿的宝地。

那时,涧河水很清,水浅处可见河床上平展的沙,亦可见游弋其中的小鱼小虾。河两岸也是平缓的沙土地。我常在老桥上过来过去,去河边摸虾,到桥下戏水。

很有意思的是,洛阳本地人当年好像没有吃鱼虾的习惯,老鳖这玩意儿更是没人待见。有一年夏天,我和几个小伙伴走过老桥,沿涧河东岸向北,过中州桥去公园玩,意外地发现,在中州桥桥北的沙地上,有几只老鳖在晒太阳。

我们欢呼着跑过去,老鳖被惊动了,笨拙地往河里爬,但为时已晚。我们包抄上去,按住一只立即翻过来,只见它肚皮朝天,头缩进壳里,四个小爪子乱动一气。这次奇遇让我们收获颇丰,兴奋了好多天。

涧河里老鳖多,鱼更多,鲫鱼、鲶鱼、黄格亚,最多的是那些长不大的白条儿。我开始是用竹竿做的渔竿钓,后又进一步,下底钩,就是在丝线上排着绑几个鱼钩,前端拴一个螺丝帽,另一端系在短竹竿上,再挂一个铜铃铛。用右手握紧前端鱼钩后的丝线,抡圆了抖几圈一松手,鱼线就在螺丝帽的牵引下划出一道弧线飞向河心,落入水中,接着把另一头的短竹竿插进水边沙土中就妥了。

我往往一次下三四个排钩,插牢后,就坐下来沐浴阳光,手捧一本童话书看,待听到急促的铃声响起,就快快收线。运气好时,排钩上能同时挂两三条小鱼,拿回家,爸爸收拾一下,油炸了吃,好香……

因我常年在河边玩,能明显感觉到河水的变化,渐渐地河水浑浊了,水色暗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已上中学,暑假又到涧河边钓鱼,拿回家做熟后,吃到嘴里没有了鲜美,却有了一种淡淡的煤油味……再后来,鱼虾没了,我也不怎么到涧河边去了。

进入新世纪后,政府启动了对河流污染的治理,在涧河市区段铺设了污水管道,并对两岸所有排向涧河的污水口进行截流……近年来,又多次对涧河河体取直,砌筑护坡,绿化两岸,修建同乐湖、王城湖。涧河水质逐步向好,小鱼小虾又回来了。

不久,市民期盼的引黄入涧工程将全面向涧河供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老的涧河重现清波碧水指日可待。到时,我将再试身手,临涧当一回钓鱼翁。

父母的文章12:大学毕业之后,依然靠父母救济是一种什么感受

文/断腿奔跑的猪

1

早上起来,接到我妈给我打来的电话,让我给我堂弟找一份工作,说我是哥哥,要多照顾照顾小的。

其实我处于一种比较尴尬身份环境,我老爸是最小的儿子,相应的我成了我老爸这边最小的弟弟。我老妈是最大的女儿,相应的我就成了我老妈这边最大的哥哥。

因为我们两家人没有单干的,老爸这边的基本都是在工厂打工,老妈这边的基本还在读书。

本以为我这个位置是哥姐疼,弟妹爱的角色。但每次我老妈总会以各种理由来让我帮忙。

诸如:大的那边有难处你能力大多帮帮;小的那边没经验,你做哥哥的照顾照顾。

并不是我不乐意,但实话实说,这个年代,只有真正自己走过来才懂得什么叫珍惜。

我堂弟这个人,其实没什么不好,如果真要说不好的话,那就是现在所有大学生都显而易见的毛病:眼高手低。

2

我问到:他不都快毕业一年了吗?怎么还要找工作。

我妈说:我也不知道,就是你姨妈说他现在还在每个月要生活费,具体我也不好多问。

额……听到这里,我心里在想,这是什么逻辑,然后我在想,这种毕业之后还在找父母要钱的现状是不是普遍存在。

这只是我个人的念想法,我想大多数不会,但这种现象肯定是有的。

我所认识的就有三个,不包括我这个堂弟,都是真实的事。

第一个:比我大好几岁,一个村子里!

照理来说,比我们这些人大的大学生,应该都混不错。但我第一年回家,我老爸给我说了他的故事。

这人是一个比较憨厚的老实人,我在读书的时候去黑网吧上网,还看到他在那自学电脑。但事实却是,憨厚老实并不代表能在社会上立足。

毕业之后的他听说去过好几个地方,大多数时间都浪费在找工作上面。说的好听叫走南闯北,说的难听叫四处闲逛。当时他父母也很相信他能成才,而且每个月都将卖菜的钱寄给他,但最后他回家在剥豆米(就是那种绿毛豆)!

父母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第二个:这个是我高中同学,不算大学毕业!

他高中没有读完就离开了,然后去过工厂,做过维修工,学过开挖机,现在在武汉做原油方面的销售。

我是在去年年底见的他,他当时依然说的是,他每个月在找父母拿钱。虽然说的时候满不在乎,但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其实他也不愿意,但确实没有办法。

第一个算是老实人,但我这个同学却抽烟喝酒打牌,样样都来。

第三个:是我的发小,就是我《创业就得有人骂你骗子》里的主角

这个是我发小,小学一个班,高中一个学校,大学也是一个学校。

我那个时候在上海上班,创业是后来的事。上班的时候,我跟他聊过几句,那个时候因为刚毕业没多久,所以联系的算是比较多的。

他说他当时是跟他老爸住在一起,他老爸在工地干活,然后赚的钱供他混日子。

后来他实在不想这样混下去,就去做了一种叫做帮人收债的业务,就是上门催债,具体我不太清楚。

三个不同的人,发生在我身边最真实的事。这并不是啃老,这或许是无奈。

3

我想大多数人会认为,大学毕业之后还在找父母要钱的人,那该废到什么地步?

我只能说,这种情况没有发生在你身上,或者说你没有遇到过。

就像你不知道马云怎么挣钱,山区里的孩子有多苦一样。这仅仅是你不知道,但并不代表不存在。

这一现象的发生,有多个原因,也有多个感受,我下面根据自己的理解一一列举,切勿对号入座。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1:父母

或许有人会认为父母有什么错?父母是爱我们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这种爱就是一种错。我记得我老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这么跟我说:等你18岁你就要自己挣钱养自己,学费是我的,生活费自己挣。

于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开始做淘宝客,挣到了一年多的生活费,后面接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的业务,足矣养活自己。

父母爱我们没错,但过渡的溺爱就是错了。别说什么穷养和富养,就是再穷的家庭,只要父母爱你,那就没有穷富之分,那只会滋长孩子的依赖性。

2:自己

这个自己代表的是没有过早的去面对社会,我们要很清楚一点,那就是想象和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几乎每个人人都会想,自己毕业了找一份怎么样的工作,然后挣点钱,升值加薪等等。

这个道理是没错,但是道理和实际基本上么有关系。

问题是:你要找什么工作,面试哪个职位,要投递多少次简历,搭乘多少次公交地铁,被拒绝多少次,会不会被炒鱿鱼,工资多少才能养活自己,离开了父母你

行不行?

这些问题才是更加重要的,而许多人在大学之前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

而时间就会慢慢的消失,又没有经济来源,那只能想到父母。

3:学校

大学是个什么地方?

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其实一样也是两面性,好的一面是自己用到了实处,不好的一面是自己混过了四年,啥都没有。

但是我不得不说一点,那就是大学的专业,那就是太杂了。拿我自己来说,学的计算机专业:java,c,ps,ai,ae,flash,dw,黑客,数据库,cad……还有好多好多我想不起来了,反正我现在没有用到。

用的最多的,工作用的最多的反而只是自学的php和网络营销。

创业之后基本就是营销了,那些大学的知识早就还给老师了。老师能退钱吗?

我相信许多专业都是这样,一堆课,学的都是皮毛。我们当时有一些成绩好的,认为自己学好了java,真正找工作的时候,一个面试上的都没有。

我觉得大学有用的地方在于时间上的自由分配,可以判断考察一个人的自律能力;大学没用的地方就是,如果只需要把老师教的知识学好,就能找到工作,那就真的出鬼了。

接下来说感受

1:无所谓

这种人,一般不想事,·或者沉迷某种事物。

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网瘾,游戏第一,其他再说。

他们会认为,父母就是该养自己的,自己现在还小,刚毕业,还可以玩几年。可是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思想害死了多少人。

我们要相信,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成瘾如果那么容易放弃,就不叫成瘾了。

2:无能,也可以说是眼高手低

我为什么说无能等于眼高手低呢?

因为做事看的是结果,不是过程,一个人能力本身就不足,却想着上天,这就是无能。

这种人会认为自己有远大抱负,找不到工作完全是因为别人没有眼光。然后不停的找工作,不停的换工作。而且永远忘不了包装自己一句:等我有钱了,我就对我的父母好,等等云云之词。

所以我现在特别讨厌两种人,当然这两种人也很难混到好的:

一种找工作的,我这个可以,那个可以,一实操什么都不行;

一种是找投资的,我的项目是这样这样,我需要多少多少资金,没有一定高度的人不配做我的投资人。

第一种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而第二种是我目前从事的行业,但还是说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90后创业者,伏牛堂张天一,就是死在后面这句话上。

3:懊悔,但又充满着无奈

如果说第二种人不算无能的话,那第三种就是真正的无能。

找不到工作,是第一要素。

找到的工作确实养不活自己。

我们都在说人均工资,这个人均工资一发表,多少人说自己脱了后腿。所以我们要永远相信,在底层挣扎的人是的确存在的。

以上我说的都是一些毕业之后没多久的大学生,切勿对号入座!

4

或许有人会认为刚毕业没多久找父母要钱是正常的,所以就是因为你这样的观念,才导致你一步步的落后于你的大学同学,发小,甚至是隔壁邻居。

我没有体验过大学毕业之后依旧还在向父母伸手要钱的举动,无论这个举动是为了所谓的梦想而暂时的,还是因为自己的无能。

我更关注的是,父母正在老去,等你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们也应该45左右了,这个 时候的他们还在为你而操心,你真的觉得合适吗?

文/断腿奔跑的猪,QQ:823838548,93后创业者,今日头条,读者,简书,百家,散文网等专栏作家,写最真实的文章,记录最真实的记忆!

父母的文章13:父母之树

古城老街的小院里,活着一株苍老的苦楝树,也不知是哪家的哪个先人种下的,估计有上百年的历史。

在我的记忆里,这棵树总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小时候每到暑假,孩子们就聚集在它的绿荫下,大点的孩子在石头桌边围成一圈做作业,小孩子们就在旁边弹玻璃球或打纸片。到了晚上,不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在这树下追着跑,一般要玩到很晚才回家。

苦楝树有个毛病,就是在秋天里,它会把满头的黄树叶抖落遍地。每到这时,大人们都会吆喝自家的孩子拿上扫帚打扫院子,你家清扫的次数多了,我家清扫的次数少了,偶尔也会闹出些矛盾来。

刮大风时,树枝还会把房顶的瓦片扫下,那时候家家的收入都比较低,添瓦翻盖房屋是笔不小的开支。大风过后,院里就你一家我一家砍那些靠近自家屋顶的树枝,孩子们的心里虽有意见,但也都敢怒不敢言。

后来我家搬出了小院,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很多年也没有再回过那里。

就在今年春天,我有幸回了一次故乡,临走之前我就打定主意要去童年的老街上走一走,看一看小院还在不在,特别是那棵古老的苦楝树还在不在,多年来它还时常浮现在我梦里。

院里的住户都是新来的,是改革开放后从农村搬进城来住的,以老年人居多,都是孩子们发财后买来给乡下父母住的。

童年的街道没什么变化,房子也还是旧时模样,只是进进出出的陌生面孔,让我有了些物是人非的感觉。

终于,又看到了这棵树,还在原来的地方生长着,树的大部已经枯死,只剩向阳的部分还活着,蓬勃旺盛已长出大片的新绿,紫色的花朵像火焰一样,燃满盎然的枝头。就在花瓣凋落之处,像从前一样,一颗一颗,长出了青涩的苦楝籽,稀稀疏疏的,让人见了,会对这暮年之树,发出情不自禁地感叹来。

我想起了小院的过去,想起了尘封已久的童年,特别是想起了已故的祖母,小时候总见她忙碌的身影,仿佛一刻也没有停过,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没得过一分一厘的回报就离去了。我也想到了父母,在那个动乱的年月,总是想方设法不让我们忍饥挨冻,孩子们长大后,都有了各自的家,只剩下他们孤独的身影,靠辛勤操劳,靠微薄收入来维持简单的晚年生活。

我同样也感叹这些生活在简陋小院里的老人们,富裕起来的孩子们早都用上了煤气,早都有了自己的卫生间,可他们却还要自己劈木材生煤炉,还要赶早出门上公共厕所。

想啊想,我不由得让泪水模糊了眼睛。

啊,苦楝树,我想称你为“父母之树”,你本身就充满苦涩,结出一只果,就增添一份苦,结出另一只果,又增添另一份苦,而你却年复一年,结出了无数的果实,还在枝上长出满眼的绿色,这分明是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啊!

父母的文章14:墙上的家规

文/邓训晶

我的父母很早就在我们家立下了明确的文明家规。“睦邻里,孝为先;守规矩,懂礼貌;爱劳动,苦读书。”父亲还请爱书法的邻居写下来,贴在墙上。妈妈把这些字熟记于心,一有空闲,就教我们。我们几姊妹从小就知道,墙上贴着的家规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准则。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以身作则是无声的榜样。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有十一二户人家,邻里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但我父母睦邻里,几十年从未与人争吵过。刘大娘借我们家的水桶去挑水摔坏了,那时大家都穷,水桶在每个家庭都很重要,是不可缺少的。刘大娘很难过,父亲说修好就是。妈妈帮许婆婆卖麻线,结果麻线钱被小偷摸去了。妈妈借钱如数给了许婆婆,还不准我们告诉许婆婆。

我们家姊妹5人,最小的是弟弟,全家视他为掌上明珠,父亲更是爱得深沉,但在对弟弟的教育上,父亲一点不含糊。有一次,弟弟想玩邻居小浩子的玩具,浩子不干,他就哭了,一边哭一边去抢,浩子跑去告诉父亲。父亲把弟弟带回家,让他站在家规下,问他犯了哪一条,弟弟从来没有见过父亲这样严厉,吓得战战兢兢地抽噎着说:“犯了守规矩,懂礼貌这条家规。我抢玩具不文明,没有礼貌,以后再也不敢了。”是非面前,父母从不溺爱我们。

我妈特别聪明好学,小时候从读私塾的舅舅那里学到了很多文明古礼。她常用来教育我们:行动要文明,坐立要端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要坐如钟,立如松;吃饭时,要吃有吃相,筷子不可在菜碗里翻动,不可边吃边玩,不可浪费粮食……

父母一直希望我们几姊妹能好好读书,每天天还没亮,妈妈就叫我们起床了。快速梳洗,然后按分工洒扫庭院。这些完成后,我们就搬个小凳子,在屋后的竹林里去读书。或默读或朗读,我们还互相监督。我常偷看小说,大妹妹有时读一会也开小差。有一次惹小妹不高兴了,她就跑去告诉妈妈,说我们不专心读书。为此,妈妈又搬出家规教育我们。指着墙上的家规,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父母的好家风,一直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我们。受父母影响,我们姊妹之间非常团结,都尽心孝敬父母。

花开花落,几度寒暑,墙上的文明家规,将伴随我们一生。我相信我们的家规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