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散文

请欣赏小城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小城散文1:春雨

文/马业赞

自立春以来,小城已断断续续飘过了几场雪花,仿佛要将去年暖冬所欠下的“雪债”统统给补回来。在这样一个乍暖还寒时节,很难令人与万物复苏的春天联系在一起,莫非冬、春之季要颠倒过来?我不敢想象。

春天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呢?昨晚的一场给出了答案:春天,这个时候来了。

清晨起床,刚走出门口,一阵清风迎面扑来,其间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如薄荷般清新宜人,我闭上眼睛轻轻嗅其香,生怕惊扰了这娇柔的凉风。不知我一人在这优雅的微风下陶醉了多久,一股略微湿润的细小水珠吻到了我的脸上,将我从陶醉的梦中吻醒了。

睁开眼睛,望向远处的天空,湛蓝湛蓝的没一丝杂质,像刚洗过一样,再看看地上飘着的薄薄一层“水布”,我恍然大悟,原来昨晚下雨了。不知是夜间睡得太沉还是春雨下得太静,我竟浑然不觉。这一刻,我突然读懂了杜少陵的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吃罢早饭,上班路上的我故意放慢前行速度,只为能与贵如油的春雨多接触一会。望着周围的一景一物,仿佛都被春雨冲洗得焕然一新,我的内心也由此变得干净、透彻。我想,能够让这个世界在一夜之间变得柔静、清爽的大概只有春雨了吧!

春雨,春天的先行使者。一场春雨过后,万物复苏的盛景也开始拉开帷幕,在这场春雨的滋润下,路边的柳条开始长出嫩嫩的芽,郊外的野草有了返青的迹象,一些按捺不住的野花也长出了极小的花骨朵,树枝上的麻雀像撒了欢似的东窜西跳……难道这关于春天的一切都是在昨晚的春雨过后发生的?原来我身边的初春竟然这么美。

骑车继续前行,近视眼的我为了看清路况不得不望向远方。不知是近视度数升高了还是春雨织成的水幕未曾散去,远方的视线竟然迷糊了起来。在我模糊的视野里,仿佛有种穿越到江南的感觉。江南的雨是朦胧而令人无限遐想的,每当春季来临之时,江南的青石板街上总会有一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手拈杏花,漫步徜徉。此情此景,如一幅动静结合的泼墨山水画。虽然现实中的我处在北方的小城里,但“这幅画”却真的从南方飘到了我的眼前,是来自天际的春雨将它带了过来。

于是,我将车彻底停在了路边,冒着上班迟到的危险,自顾自地于春雨过后所营造的氛围里独舞了起来。旋转、跳跃,顷刻间有种表演于春天大舞台上的感觉,而我的观众就是周围被雨水滋润过的一切一切。

一曲舞毕,内心积攒已久的悲恸、委屈、迷茫等负面情绪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我开心地大笑了起来。伴着我的笑声,周围的一景一物也随着吹过的春风时而摇曳、时而发出声响,仿佛要与我共同拥抱感谢这迟来的春雨。

春雨,太美了,真是一场春雨一场梦啊!

一场春雨浇醒了沉睡的万物,万物复苏;一场春雨洗净了烦恼的内心,内心清净;一场春雨带来了憧憬的希望,希望萌芽……

小城散文2:小城良宵

文/魏益君

如果说盼年是为阖家团圆,那么最热闹的年味当属正月十五元宵节了。能够牵动人情肠、抚慰人记忆的莫过于山乡小城的良宵了。

“元宵景色家家乐,萧鼓喧天处处春,上下楼台火照火,往来车马人看人。”这是对家乡小城元宵之夜的传神写照。

记得去岁元宵节,在广东工作的大伯回乡省亲过年,元宵节相约逛小城元宵灯会,大伯的孩子气竟把我们逗得前仰后合。

那一晚,莲花山前,浚河岸边,人如潮涌,沸沸扬扬,几无插足之地,大街上彩灯缤纷,靓女如云,商城内张灯结彩,春花映月。

礼炮声震元宵夜,焰火花开莲花山,夜幕降临,莲花山公园前的广场上,焰火晚会开始了,但见漫天焰火,如天女散花,千姿百态。前来观赏烟花的人摩肩接踵,难以计数,人们把喜悦写在脸上,把祝福装在心中。

元宵的繁华热闹之处以板桥路和商城大道为最。在这里,满街鼓乐齐鸣,倾城男女老幼,浓妆艳抹的、淡雅秀媚的、腼腆的、风流的、鲁莽的、斯斯文文的无不涌上街来,尽情的唱呀、笑呀、闹呀……一年蕴积心中的情愫,都在这狂欢之夜得到宣泄,一年劳作的艰辛,都在这美好的一刻得到补偿。人们相约结伴,喜气洋洋,赏月睇灯。老年人边看边讲,抚今追昔;小朋友手提花灯,蹦蹦跳跳。人在穿梭,灯在交织,。灯的品种多种多样,有龙灯、荷花灯、鲤鱼灯、对虾灯。龙灯二龙戏珠,荷花灯月藕莲心,鲤鱼灯鲤跃龙门,对虾灯对虾戏水。人们把对新年美好的憧憬,都在那一盏盏花灯里默默诉说了。更可乐是大伯,她一手拎一盏灯,借着一点酒劲,在人群中扭来扭去,很多人看着他直笑,大伯也对人家笑,所以便都开怀大笑了。

闹完花灯,来到城西护城河边,放眼远处宁静的村落,那里灯火荧荧,闪闪烁烁,那是农家在上灯,在期盼又一个丰收年。我问大伯,广东的元宵节好玩,还是家乡的元宵热闹。大伯说,外面的元宵节再好,也没有家乡的元宵亲切啊!大伯说这话时,一脸的眷恋。

是啊,这有花有月、使人难忘的小城良宵,只要你来过闹过,就不会忘记,成为醉美的乡愁!

小城散文3:白菜香

文/马卫巍

父母从乡下来到小城,给女儿捎来了晒干的小枣、炒熟的芝麻,还有精挑细选的一袋白菜。忙、累成了我和妻子一直难以回家的理由,父母的牵挂流淌在电话中、叮咛里,哪怕我有丁点儿时间,他们都会不辞辛劳的奔波于四十华里的路程上,为的就是短暂团圆的那种温暖。

三岁的女儿吃着小枣、嚼着芝麻,甜甜的、香香的,小脸蛋上荡漾着满足地神色。对于白菜,她只是不屑地看了几眼,甚至没有动手抚摸它们,便蹦蹦跳跳地走开了。味道永远是孩子最大的诱惑。这种青帮绿叶的小白菜,再普通不过,它所散发的味道,有泥土的气息、原野的芬芳还有家乡的辽阔,没有甜味,更没有香气,简单、朴素甚至有点丑陋,根本勾不起女儿的兴趣。

该怎样形容一棵白菜呢?美丽、醇厚、香美,抑或是无华、朴实、沉重?生长在泥土之上,筋脉里永远流淌着原野的味道。

碾碎土地的梦境,锄去肆虐的杂草,父母在烈日的阳光里播撒希望。在北方,白菜要在三伏天播种,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在夏天里的某个下午,天气依然闷热,蝉在无聊的高歌,父母肯定小心翼翼的播撒下那些细微地如同微尘般的种子,种子虽小,却是沉甸甸的未来。母亲顾不得撩开被汗水沁湿的头发,弓着身子,甚至跪在田垄里,将种子一粒粒地洒下。父亲光着膀子,黑黝黝的脊背在斜阳下散发出闪亮的光芒。手中的锄头轻轻扬起,慢慢落下,好像在原野中抒写一个个携永的文字。父亲佝偻的身躯如同缓慢爬行的蜗牛,站立在原野中,好像一尊雕塑。

那些嫩芽儿瘦弱的如同襁褓中的婴儿,淡绿中流露出一种成长的渴望。烈日炎炎,依旧奈何不了它们,倔强与生俱来,要么死亡,要不一步步走向成熟,这便是白菜的性格。平原中、原野上、田垄里,这些瘦小的生命伴随着父母殷切的目光,缓缓而生,茁壮成长。

有时候,父母相约来到地头,看着这些已经长出三四片叶子的白菜,有些期待,也有丝丝幸福涌上心头。菜地被他们打理的井井有条,没有大的土块,没有杂草,也没有病虫害。在年日的劳作中,父母逐渐老去,往日风采不再依旧,只有从他们怜爱的眼神里,才会流露出当年的影子。对待农家田地中的事情,他们有一些固执,甚至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父亲会抓起砸碎的牛粪,顺着田垄,慢慢地撒在白菜的根部。他的手掌粗糙、有力,布满了一道道弯曲的裂痕,有点触目惊心,岁月在上面留下了永远去不掉的肉茧。母亲蹲在菜田之中,细心地轻翻着一片片菜叶,寻找一条条菜虫。她轻柔的动作,好像在给出嫁的女儿梳洗头发一般,慈祥而又坚毅。

白菜在这种期待与体贴中健康成长,不紧不慢、不急不燥,慢慢走向成熟。入了秋,放到了高粱、玉米,收完了棉花、谷子,原野变得空旷起来。北雁南飞,在大地上倒影出一道道诗行。野麻雀飞的极高,鸣叫委婉悦耳,是原野中最美丽的音乐。颗颗白菜,成了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绿的陶醉、青的耀眼、白的纯洁,三种亘古不变的颜色,衬出了原野、村庄、农人最为引以自豪的表情。在第一场寒霜到来之前,父母又一次收获希望,收获幸福。他们把这些有点清瘦、有点倔强,同时又有点芬芳的白菜连根拔起,整齐的摆列在家中的南墙之下,好像列兵,更像听话的儿子。

我一直不明白,父母为何固执的把它们挪来挪去,比如搬在南墙之下,在阳光下懒洋洋过上几天,然后,又会不厌其烦的搬到东屋里面,盖上玉米秸做的席子,趁着小雪未到,保证它们冻不坏,保持鲜美。这样来回倒腾几回,白菜们愈发的丰满了,好像风韵犹存的少妇一般,流露出迷人的风采。

在漫长而又无聊的冬季,白菜是百姓之家饭桌上面常见的蔬菜,亲切、朴实,最为贴近生活。生着可食,炒熟即吃,多种烹饪方法。谁说农人的生活没有诗意?这些白菜便是诗意的精华。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炒也可,凉拌亦可,没有任何讲究,充分体现出了憨厚淳朴的性格。年老的父亲盘膝在炕头,烫一壶老酒,听着梅尚程旬,陶醉在慢悠悠地时光里。母亲炒一盘老白菜,熬一锅玉米粥,满室生香,幸福的波纹便荡漾在了额头。他们相依而伴,默默无言,白菜的清气滋润了一天又一天的日子。

白菜,白菜,这两个字眼一直氤氲在心头,淡雅而又温馨。我轻轻地把它们摆放在厨房的一个角落,片片清白淡绿的叶子好像父母慈爱的眼睛,咀嚼中淡雅的清香充盈了每一天的生活,白菜相伴,冬天不再寂寞。

小城散文4:我爱镇巴小城

文/蒋辉

镇巴地处深山,开门见山,出门爬山,衣食住行靠山,繁衍生息在山。

县城就在溪河的岸上,岸边,垂柳依依。临街的机关、店铺,虽不整齐划一,但也错落有致。有大门,有院落,就像一个个温暖的家。溪河里,清澈见底,鱼儿在水里快乐地游动。

一条河流在静静地流淌,流淌着历史的沧桑岁月。

华灯初上,横跨溪河的霓虹桥,如往仙境。

风乍起,吹皱一河碧波,带动了店铺门头的幌子,飘出沁人心脾的茶香酒香。

从金叶酒店大门向左,过安居桥,再跨泾洋桥,再到高桥方向的祥龙山庄、唐坊人家等,“农家乐”里不仅可以品尝到镇巴的特色佳肴,而且可以体验田园风情。

出金叶酒店大门向右,过东岳大桥一直往柳林沟风景区,一路上到处都是苗族建筑群,置身其中,苗族的风土人情,苗家的文化氛围,以及民族特色的苗乡饭菜,一定让你流连忘返。

镇巴有“民歌之乡”之称,镇巴的山有多高,歌就有多高。水有多长,歌就有多长。勤劳勇敢的镇巴人就是靠着这古老的文化、神奇的山歌支撑着对生活的信念,在大山间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山,是镇巴人的根。山,融进了镇巴人的全部生活内容。我,就是一个镇巴的后代,听着山歌,在满眼绿色的山风里长大。虽然我还不能回报生我养我的山城,但我挚爱这抚育我的家乡。

小城散文5:那座遥远的小城

文/周可迦

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南方的一座小县城,叫城关镇。不过它既没有城墙,也没有关隘,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背靠紫金山,面临湘江河,常年被青山绿水环绕。

城中央是四牌楼,以四牌楼为中心向四个方向延伸的街,分别叫东西南北街。它们是这座城的骨架和脊梁,构成了这座小城的格局和风貌,支撑着这座小城的脸面和排场。分布在四条主干街道内的小街小巷和千家万户,就如同这座城的毛细血管和机体细胞,它们在街头巷尾和城里的各个角落,永不停歇地涌动、奔流,滋长、勃发,生息、繁衍,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是这座小城永不枯竭的能量源泉,也是这座城永恒的动力和不出屈的灵魂。

小城不大,方圆只有两三公里,人口也只有两三万。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不曾有过大富大贵,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很长的时期内倒也富庶安泰,繁荣兴旺,和顺太平。但也曾饱经沧桑,历史上曾遭过洪灾,遇过饥荒,遭过瘟疫,有过兵荒马乱,闹过匪患、虎患,一九四四年还被日本人侵占过,小城还遭过日本飞机的轰炸,但这里的人民与这座小城相依为命,患难与共,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顽强地生存着,并一直绵延至今。

小城呈凸字型,东临湘江,南挨紫金山,北至清凉寺,西通两路口。与湘江平行的街分别叫南街和北街,是小城的两条主干道,商店、门市,饭馆、旅馆,机关、单位大多聚集在这两条街。与湘江垂直,与紫金山平行的街分别叫东街和西街。东街最短,从四牌楼向东延伸几百米便到了湘江岸边,不过最短的东街也是那时小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它一端是四牌楼,一端是当时县城最繁忙的轮渡码头,那时县城没有大桥,要过湘江便得乘轮渡,京广线上的衡山站便在县城对岸的新塘镇,那时出差、出远行的人们到火车站和两镇之间人员来往都得靠轮渡,当时小城的轮渡码头就显得非常繁忙,也是那时小县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加之县城唯一的电影院也坐落在东街,那时没有电视、手机,也没有网吧、牌馆,更没有洗脚、按摩、KTV,人们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电影院就成了小县城最热闹的地方。特别是夏日的夜晚,小县城半数以上的人们都会聚集到电影院来,此时短短的东街就会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西街最长,从四牌楼到两路口足有三四里路长,不过那时长长的西街被划分为西内街和西外街。西内街是老街坊,街内是城镇居民,吃“国家粮”, 西外街是郊区,属农村户口,要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种稻、种菜,养鱼、养猪等。两路口是县城的西大门,是连接107国道和314省道的交通口岸,是县城通往南岳和后山的必经路口,也是小城连接衡阳、湘潭、长沙的交通要道,两路口人员流量大,当时也很热闹。

那时县城的郊区,除西北部有少量的水田和鱼塘外,其它主要是菜园和橘园。特别是沿紫巾山脚下的一大片全都是葱葱郁郁的橘子树,间或有一片一片绿油油的菜地。每当春天,整个小县城便浸润在浓郁的橘花的芳香之中,让人心旷神怡。而一到秋天,那一大片,一大片青翠翠的橘子树上挂满红灿灿的桔子,煞是好看,确是赏心悦目,是那时城郊的一道艳丽的风景。不单是好看,当时衡山的红桔可是小有名气,与产自县城南端乌右铺的红枣齐名,都是那时的珍馐品,价格不菲,为那时城郊的居民增添了不少收入。秋天的郊区,还有那一棚一棚的瓜棚里下,密密麻麻悬吊着一只只硕大的冬瓜、南瓜,一望无边,那景象也是蔚为壮观,令人称奇。

当时,县城有三所小学,二所高中,一所初中。小学是南、北、西街各一所;二所高中一所叫二中,在北街,一所叫三中,在西街外的两路口;一所初中也在北街尾的湘江边,紧临县二中。县城有两所医院,分别是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还有一所城关卫生院。好象那时的医院远没有现在这样繁忙和嘈杂,而是一个比较整洁而幽静的地方。县城还有新华书店、图书馆、文化馆,那时人们普遍喜欢看书学习,大多喜欢光顾这些地方,这些地方也很有人气,不象现在这么冷清和落寞。当时县城还有一座老剧院,不过剧院不是每天都有演出,剧团一边演出,一边要排练新节目,一个新剧目演出一年半截,便要排练新的,要等新的排练好了,再上演。喜欢看戏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还是喜欢看电影。

那时县城还驻有部队,是一个师级单位,部队机关人员多,光是家属区,在县城就有五六处,部队的子弟也很多,我记得我们班就有七八个是部队子女。还有两个市属企业,分别是衡山汽配厂和湘华化工厂。这两个企业那时都很红火,特别是汽配厂,效益好,规模大,当时在我们小县城,这是个大单位,职工家属一共有几千人。驻城部队和市属企业,也为当时的小县城带来了别样的生机,给小城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与活力。如篮球比赛,文艺演出等文体活动,他们是绝对的主力和强队。连我们学校的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部队和市属企业的子弟学生也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和骨干。还有就是,那时小县城里除电影院放映电影外,部队和市属企业也经常会放映电影,而且还是免费的,这在那个匮乏的年代是极大的美事,更是当时年轻人的最爱。哦,那时校园里和大街上的打架斗殴,最活跃的身影也是部队和市属企业的子弟。我记得有个时期,汽配的子弟学生与部队的子弟学生愣是干上了,他们旗鼓相当,互不买账,争斗得很厉害,而且持续了很久,一段时间,闹得我们的校园里和大街上都很紧张。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文革的狂潮退去不久,人们还没有完全从那场狂热中冷静下来,有的人意犹未尽,有的人心有余悸,还有很多人浑浑噩噩,不知所然。那座小城也被折腾得精疲力竭,疲惫不堪,茫然不知所措。小城的房屋大都低矮、陈旧,那时它们都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地蜷缩在城内的各个角落。只有城内的文庙、武庙、钟楼挺起高高的身躯,显得高大雄伟,但那时也是力不从心,也已破旧残损。城内的衡山书院、康王庙、清凉寺、白马亭等文物古迹也是残缺不全,破烂不堪,一片荒芜,无人问津,也极少有人光顾。城里的小街小巷,更是灰暗、阴沉,夜晚的灯光也是暗淡无光,打不起精神。全城好象严重的营养不良,发育不全。加之那时不允许私人办企业,也不准个人经商做生意,原来那些小街小巷里的临街铺面,街头巷尾的生产作坊就只能闲置或仅作住房。只有四牌楼和四条主干道才有国营和集体办的商店、饭店,百货公司、副食品公司等,街上少了生机与活力,更没有经济上的繁荣。那时街上热闹的地方也只有电影院、剧院,四牌楼、三牌楼,车站、码头,广场和溜冰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和娱乐场所,其它的地方就很冷清。不过那时四牌楼经常悬挂着大幅宣传画和大幅标语,几条主干道上也时常有大字报和漫画观看,这也是那时小城里最鲜艳的色彩和最时髦的景观。那时人们的衣着也尽是黑色、白色、蓝色、灰色或军绿色(当时的年青人如能搞到一顶军帽或是一件军衣,那是很荣耀的,也是会显摆的)大街上一片灰不拉几的,只有人们胸前的像章和语录牌闪着金光,有耀眼的鲜红。

那是一个灰色的年代,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一切以政治为先,政治挂帅,其它一切退居其次。街上最热闹的时候,是广场里开宣传大会、动员大会、誓师大会、庆功大会…此时,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到处都是挂满横幅,贴满标语。不单街上,那时家家户户在最显要的位置都贴有主席画像,在画像下设有宝书台,上面整整齐齐放有四册选集和小红宝书,是每个家庭,最亮堂,最耀眼的地方。当时,还有人家每天在主席画像前早请求,晚汇报;还有人在跳忠字舞,唱语录歌。人人都得立场坚定,斗志昂扬,表忠心,表决心,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阶级觉悟,“时刻不忘阶级斗争”,要“狠斗私字一闪念”…甚至家里的物品、家什都要烙上革命标识,标上政治符号,那时家家户户的脸盆、水桶、热水瓶、茶杯、水杯、漱口杯、提包、挎包、书包等…,甚至汗衫、背心、床单、被单、枕巾上都印有革命标语或是政治口号,家家户户都是极力营造出浓厚的政治氛围。那时的单位、厂矿、街道都要经常组织开会学习,读书、读报、读文章,学文件、学语录、学社论,要互帮互捉,互教互学,经常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斗私批修,互相检举揭发,相互帮助提高,那时的政治空气相当浓厚,处处弥漫着浓重的政治色彩。

再就是“抓革命,促生产”,那时所有的机关单位,厂矿学校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政治工作队,要求工厂机器要响,工厂要冒烟,生产要超标;农村要垦荒,地里要种粮,田里要高产。还有就是崇尚工农,学习解放军。工农兵是革命的先锋,是社会的标杆,全国人民都要向他们学习。为了崇敬他们,当时我们县城的“人民广场”被改为“工农兵广场”,“太平洋饭店”被改为“工农兵饭店”,连我们学校也被改名为“工农兵中学”。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大部分时间都是学工、学农、学军,老师带领我们到工厂学做工,到农村学种田,到部队学军事,不但如此,那时我们校园里还开办了工厂,开垦了水田,开辟了菜地和果园,还修建了打靶场,俨然就是一个工农兵培训基地。要知道,我们小县城学校的学生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工农兵的子女哟,绝大部分的工农子女,平时在家就有繁重的体力劳动。那时来自农村的学生不但要自带被服、铺盖,还得自己背米到学校来呢。

不单是农村来的学生艰苦,那时县城里的生活也很艰难。当时是计划经济,不单生产要计划,人民的生活也被严格地计划。吃的、穿的、住的、用的无一例外不是被计划着。计划的手段就是凭证、凭票,那时的城镇居民,家家户户都有购粮证、购煤证、购物证…,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等杂七杂八的票证,所有的票证都是严格按人口按量分配。有时有票证还不一定就能保障购得了所需的商品,我记得那时带着粮证到粮店买米,有时就不能全额供给大米,而要搭配干红薯丝,买面粉,有时就要搭配木薯粉。每人每月二两肉票,等攒够了分量,到肉食品公司去买肉,那得天没亮就要去排队,否则,有票也不能保障能买到肉。那时大家都喜欢买肥肉,在称肉时,都是央求屠夫能给自己多割点肥肉,肥肉油水多哟,那时普遍缺营养,更是缺油水。

那时生产不足,生活艰难,生产率不高,更没有现在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当时我们小县城,还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要到河里、井里担水吃。生火做饭烧的还是煤和柴,要到煤炭公司买煤,拉回来自己做藕煤烧。那时做藕煤可是件苦差事啊,先要买煤、再到郊外拉黄土,还要担水和煤、搅拌,再用藕煤器砸向和好的煤堆里一个个砸出藕煤来,一吨煤,一个人往往要做上一整天,即使是戴着手套,双手都要磨出血泡,等藕煤晒干了,还要一个个搬到煤屋里(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专用储藏藕煤的小煤屋)。那时的生活真的艰难,我们每天从学校放了学,大都要回家从河里或者井里担水,有的困难家庭的学生,一到夏天还要到大街上捡西瓜皮喂猪,到了暑假还要背着冰棒箱沿街叫卖冰棒,以补贴家用。那时人们穿的衣服,常常是大人穿旧了,小孩穿,哥哥姐姐穿过了,弟弟妹妹穿。一件衣服常常是补丁叠补丁,改了又改,最后都是改得面目全非。那时如想要买辆自行车或缝纫机,那可是大事,不但要从钱包里省,还得从牙缝里省,得节省好几年才能攒够买自行车或缝纫机的钱,当然,那时谁家要是有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或是一台台式收音机,那也是很体面,很荣耀的。

那时,生活艰苦,生活也单调。我们放完学回家,做完作业和家务,就是到同学家串门或是去大街上遛达。那时电影是有看,但去电影院看电影,得花钱买票哟,那时父母工资一个月才几十块钱,基本上只能保障全家人的穿衣吃饭,那能保障我们经常有电影看哟。那时父母基本没有零用钱给我们,想看场电影,冬天想买包瓜子,想买只烤红薯,夏天想吃冰棒,想买瓶汽水,都得靠自己想办法攒钱,而那时我们攒钱的办法就是经常清理家里的废旧物品,如用完的牙膏皮,过期的书报杂志,废铜烂铁等,拿到废旧物资收购站兑钱,我们还时常会到河滩上去捡废铜烂铁卖钱。那时生活艰苦、单调,但人都很单纯、质朴,大家都生活得自然、真切。我记得那时我们同学之间,一包瓜子大家一起吃,一个烤红薯大家分着吃,虽然只是一点点,但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那时候的人们都很容易满足,一点小小的获得就有很大的快乐,点点的享受就是极大的幸福,小小的收获就有很大的惊喜。一支新笔,一个新本子,一本连环画,一双新鞋,一件新衣,看了一本好书,看了一场好电影,看了一场精彩的球赛,看了一场漂亮的演出,吃了一餐肉,吃了一个荷包蛋等等,所有这些美事都会让我们幸福快乐好几天。那个时期,我们的业余爱好,也只是热心搜集毛主席像章、邮票和连环画,到同学家里去,也是看谁搜集的多,谁搜集的好,并相互传阅、交换和欣赏,大家都是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这也给那时的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欣喜和愉悦。

尽管艰难,但小城里也有很多乐趣。每逢节假日,县里都会举办篮球赛,比赛期间,广场里人声鼎沸,一片欢腾。赛场里生龙活虎,龙争虎斗,赛场边欢呼雀跃,欢声笑语,甚是热闹。大礼堂也经常有演出,有本县的文艺宣传队,也时常有外地来的剧团,演出的节目大多是革命样板戏,要承认那时的革命样板戏也是很好看的,曾深深地感动并激励过我们。每逢农历五、十,县城都会赶场。赶场日,远近的村民一大清早,都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县城里来。他们或担、或提,或背、或扛,用皮箩、箩筐、背篓、竹篮,布袋、腰篓,载着各自生产、加工,采撷、制作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纷纷扬扬奔赴县城,赶来买卖交易。那时县城还没有规范的农贸市场,小城的整个街道都是赶场的场所,满街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街道两旁摆满各种物产,吃的、用的;地里产的、土里刨的、山上采的、河里捞的,自家种的,手工制作的…有生猛的,鲜活的;有泡制的,干腊的等等。虽然没有什么珍馐物品,但放眼望去,也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大街上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卖的,有买的,一时间,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人们各取所需,相互调剂,讨价还价,乐此不疲,也是兴高采烈,热火朝天。每逢赶场日,不但有大量的货品、物品汇集县城,还有很多的时令水果,野果野味,传统食品,手工制作,风味小吃等也会云集小城。如夏天的西瓜、香瓜、桃子、李子、羊藏饭、乌苞子(后两种为当地的野果),凉粉…;秋天的梨子、柿子、板粟、毛粟、芡粟…;冬天的烤红薯、爆米花、豆腐脑…还有手工制作的各种玩具、工艺品等。

如赶场日刚好碰上我们的节假日,我们也会跑到大街上,钻到人群里去寻找好吃的,好玩的。遇到中意的野果野味或是有趣的小玩具,花上几分钱或几毛钱,便能大饱口福,满足好奇心。我记得那时的乌苞子、羊藏饭,毛粟、芡粟就蛮有味道。如大热天能吃上一碗凉粉,那也是件很快乐的事。凉粉——一种手工制作的冷品,形如果冻,常常用木桶装着,村民担着沿街叫卖,吃时用木勺或铜勺往桶里勺出一小碗,加糖、加醋、加甘草水搅匀,便可食用。凉粉甜爽爽、滑溜溜、凉秋秋,酸幽幽的,别有风味,愣是好吃,而且也不贵,我记得当时是五分钱一碗,是那时夏天我们最钟爱的食品。在大街上还时常能看到民间艺人用用竹子、稻草、毛草制作的小玩具,如喇叭、叫子,昆虫、鸟兽等,虽制作简单、粗糙,但也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很受我们喜爱。每当晌午散场,人们大都离去,而那些民间匠人还挑着担子,在大街小巷里吆喝、游走,招揽生意。如修鞋、修伞的,补锅、补袜子的,磨剪子、镪菜刀的,还有炸爆米花的等,他们还在小街小巷里,胡同里弄里忙得不亦乐乎。那时生活艰苦,人民不得不省吃俭用,家里的物品、物件都是用了又用,烂了再补,补了再用。那时修修补补的匠人每逢赶场日,他们都会云集到县城里来做生意,我们那栋楼房下就时常有匠人在搞修补,我们看着他们娴熟灵巧的手艺感觉蛮有趣,也很神奇,常常要蹲在旁边看上大半天。

那时,物质匮乏,条件有限,工作、生产也很繁忙,人们难得的休闲也只能是去逛逛书店、图书馆,偶尔看场电影或戏剧,有时看看球赛或演出,再就是到紫金山去爬爬山,到城郊去散散步,或是到湘江里去钓钓鱼。小城里偶有的花前月下,男欢女爱,风花雪月的风流韵事,大多也只能是发生在紫金山上,湘江河边,或是毛泽建公园里。我们那时空闲时间的消遣,除了在大街上遛达,便是去郊区野游,或是到紫金山上去看书、看风景。夏天最好,我们可以天天到湘江河里去洗澡、游泳。夏天的湘江,可是那时小城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当酷热难耐,全城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会涌向湘江,人们在江里消暑、洗澡、游泳,还有洗衣服的,人们自得其乐,乐此不疲,一时间,湘江河里欢声笑语,打闹嬉戏,一片欢腾,此时的湘江俨然就是小城人民的乐园。

那时没有电视,没有家用电器,家里也简陋局促,也没有其他娱乐设施和娱乐场所,人们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在室外。我记得,那时四牌楼就是年青人喜欢聚集、逗留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呼朋唤友,三五成群,谈天说地,玩耍,闲聊,看热闹。有时天气好,或电影院上映什么新影片,四牌楼会人潮涌动,一片沸腾,挤满了年青人。而三牌楼则是中老年人,那些老街坊,小市井们爱呆的地方。他们三三俩俩或三五一群,几条板凳或几把椅子,在这里摆龙门阵,聚在一起抽烟喝茶,下棋打牌,或嗑瓜子,唠家常。有时还摆上一张小方桌,一包葵花子,几两花生米,几两兰花豆,几两小花片,一碟卤香干,再加上几两老白干或是二锅头,一帮人小吃小喝,天南海北,海阔天空,神聊瞎扯,胡侃乱吹,云里雾里,倒也逍遥快活,也是悠哉乐哉。不过那时也有经常喝醉的,喝醉了各具形态,有的哭哭啼啼,有的会骂大街,有的喜怒无常,放荡形骸,疯疯癫癫,会在大街上摇摇晃晃,手舞足蹈,胡言乱语。如我们遇上了,会跟着看热闹,觉得很有趣,很好玩。

那时小城里有趣好玩的人和事也有蛮多。最有趣的是,那时小城里有一个外号叫“秋月乖”的蠢子,当时大概四五十岁,身材佝偻,弓背驼腰,常年戴着一顶帽檐耷拉的蓝布帽,一身黑色的粗布衣,腰间系着汗巾,腿上打着绑腿,浓眉小眼,嘴巴往里凹,下巴往外翘,时常流涎口水,常年靠担水卖为生。一担水五分钱,有趣的是,那时他只收硬币,不要纸币,即使是一角一元的钞票他也不要,有人故意逗他,用一元的纸币与他换五分的硬币,他也愣是不肯。他可能觉得硬币坚挺、实在,银光闪闪,还会发出叮叮当的响声,感觉很可靠,有分量。他还专门有一个小布袋装硬币,时常系在裤腰间。他除了担水卖,还经常喜欢到大街上来看热闹,特别喜欢看女人,如看到中意的,他会一直跟着,有时甚至会去拽女人,女人生气,他会嬉皮笑脸,仰起身子,撩开衣服,使劲拍着他装满硬币的布钱袋,发出哗啦啦的响声,乐滋滋地说:“我有钱哩,我有果多(这多)钱哩,你得(给)我做堂客(老婆)好吧?”如女人发怒走了,他又是一阵嘿嘿嘿的傻笑,并不停地骂道:“蠢婆,蠢婆…大蠢婆…,我有果多钱,她还不肯,果甲(这个)大蠢婆乖…”每当此时,围观的人们都会忍俊不禁,捧腹大笑。那时小城的人们时常逗他,有时逗他换硬币,有时哄他去看女人,说到女人,他会兴致勃勃,情绪高涨,说到硬币他便讳莫如深,缄口不言,默不作声。那时小小的县城,时常能见到他佝偻的身影,要不是在匆匆忙忙地担水,要不是无所事事地在大街上瞎逛,或是正被一群人围着起哄逗乐。他不仅常被人挑逗娱乐,也成了那时小城里识别度和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也可称得上是那时小城里最富色彩,最有味道的人物之一,他也是那时小城里的一个特有的印记,一个独有的符号,他甚至被溶入了当时小县城的市井文化之中,我记得那个时期,小城里流行骂人的口头禅便是:“你是甲(个)秋月乖!”、“你果甲(这个)秋月乖!”或直接就是“秋月乖!”可见他在小城人们中的印象之深,形象之鲜明,影响之广泛。

小城里除了有趣的人和事,我们那时在小城里渡过的那些无聊的时光,其实也饶有趣味。小城的时光很慢,日子很长,那时我们有大量的时间挥霍。我们无限的精力可以无数次地逛完小城的各个角落,也可以无数遍地游玩城郊的每一个地方。那时时间很多,小城很小,我们玩来玩去,还是大街、紫金山和湘江。每当夏天的暑假,我们可以去紫金山避暑、游玩、看书、看风景。可以到湘江里去洗澡、游泳、消暑、玩乐。夏日的夜晚,我们会在湘江里逗留很久,可以在江水里泡到月亮升起,也可以在江边坐到月亮坠落。如意犹未尽,我们还会在江边久久地徘徊,有时夜深人静,我们会解开渔民系在江边的小渔船,几个人把渔船撑到江中去漂流,去游荡,那时觉得好开心,好剌激。

玩完了,上了岸来,如谁兜里有钱,我们便会到冰室里去喝杯冰水或是绿豆沙。如谁都没钱,我们还会在大街上转悠,我们知道,只要不回家,说不定还会有什么惊险剌激和好玩的。那时我们常在一起玩的同学中,有一个外号叫“小四”的部队子弟,他个子高大,胆子也大,脑子也灵,常常有很多怪点子和歪门巧道。此时,他带我们来到四牌楼的街灯下,一位瓜农正坐在一堆西瓜前卖瓜(那时夏天的小城,常有瓜农在街上卖西瓜,如白天没卖完,晚上会继续卖,有时甚至会守着西瓜在街头露宿)他佯装着买瓜,蹲到西瓜旁,示意一个同学蹲到他身后,他让我们与他一起挑瓜、拣瓜,他拿着西瓜一个个敲敲拍拍,一边与瓜农讨价还价,不一会,好象价钱没谈拢,他站起身来,一挥手便走,我们又跟着他来到冰室,此刻,只见那位当时蹲在他身后的同学正拿着水果刀在桌子上切西瓜。望着已切好的摆满了一桌子的西瓜,真是令人惊愕,也是莫明其妙,我都摸不着头脑。后来我才弄明白,原来是他在挑瓜、选瓜的时候,趁瓜农没注意,顺手一拨,就把地上的西瓜从他的胯下滚落到了他身后的同学手里。真是佩服他很聪明,很胆大,虽然当时也有点害怕,但确实是很有趣,很好玩哟。那时我们在一起,开心快乐的事有很多,无聊的时候也有过不少恶作剧。现在想起,既好笑,又羞愧,我想这些事情,也是那个时期的年青人大都免不了的吧。

小城的夏天闷热浮躁,但也大气开阔,天地都很敞亮,万物富有生机,也有灵气。不管白天黑夜,有足够的空间供我们挥洒、游玩,也有很多的情景与我们互动交融,我们可以玩得随心所欲,痛快淋漓,也可以玩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冬天因为寒冷,则显得冷清、萧瑟了许多。天地都有点萎缩,空气都变得僵硬,我们游玩、娱乐的空间也就大大地缩小了,玩乐的趣味也就降低了很多。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乐意到外面去玩耍。有时玩到深夜,已是精疲力尽,又冷又饿,行走在寒冷冬夜冷清的大街上,一个个不免都是垂头丧气,心灰意冷。在冰冷的空气中,忽然闻到一缕暖暧的烤红薯的焦香,如同发现新大陆,有同学指着前面昏暗的街灯下大叫:“烤红薯”! “烤红薯”!大家精神一振,一起奔向前方那昏暗的街灯处。此时,大家围着烤炉,争先恐后地掏口袋,找钱币,一边享受着温暖的炉火,闻着烤炉里飘逸出甜蜜的香味,一个个喜笑颜开。当终于凑够了钱,大家都吃到了香喷喷的烤红薯,一个个更是心花怒放,乐不可支。烤红薯的老人见我们这般模样,也是满脸的幸福,一脸的憨笑。

后来我们知道,那时在小城寒冷的冬夜里,常有两处固定的烤卖,一处就是我们第一次发现的烤红薯,固定在西街靠近四牌楼的一盏街灯下;一处固定在三牌楼的一间商店前,是一对老两口,专烤烧壳子饼(小城一种传统烤饼,皮薄焦脆,里面裹有黄糖,香甜可口)。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时常能发现在那两处昏暗的街灯下,那仨个瘦弱的老人围着烤炉在那劳作,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深更半夜,不管是冰天雪地,还是大雪纷飞,不管是生意兴隆,还是冷清,他们都固守在那。好似有某种约定,某种承诺,是种使命,是种信念,就在那,坚守不动,而且总是老地方。自从有了这种发现,在寒冷的冬夜里,我们时常会前来光顾这两处烤卖点,有时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地就会来了。在这里烤着温暖的炉火,望着升腾的热气,闻着飘逸的香味,吃着香喷喷的烤红薯或是香脆的烧壳子饼,感受到老人的善良、质朴,热诚和亲切,心里很甜蜜,很惬意。那时在寒冷、空旷的冬夜里,我们走在冰冷、昏暗的大街上,只要看到那两处暧暧的灯光,看到那两个熟悉的身影,呼吸到浓浓的烤香,听到他们悠扬的叫卖声,就会感到很亲切,很温暖。仿佛整个大街,整座小城都变得温馨、甜蜜了,寒冷的冬夜变得温暖了,僵硬的大街变得温柔了,冰冷的空气也变得香甜了,我们的心也敞亮、舒展,明快、柔软了。为了这种感受,有时我们还会特意绕道从他们身旁经过,好象这也有某种满足和获得。有时,仅只为去看一眼,我们也会跑到大街上去瞧瞧他们,那也是件很开心,很愉快的事。如看到只是空洞的大街和他们孤寂的身影,也会有深深的失落和难过。

我现在回想,这几位老人,在寒冷的冬夜,守着冷清的大街,这能挣多少钱啊?不只是挣钱糊口,这其中也有某种守望、执著和期盼吧?是对时光,对日子的守望?对自己、对生活、对家人的守望?或是对这座小城,对小城里的人们的守望?也或是对手艺、对传承、对过往、对情感的执著?也或许是有对明天、对未来、对美好、对幸福的期盼?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其实我们都有很多未知哟,包括我们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我们都知之甚少。也正因为有很多未知,世界才如此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生活也才如此奥妙无穷,引人入胜。

那时的小城已渐渐遥远,小城的人和事在时光的尘埃里,在岁月的长河里也逐渐变得朦胧、模糊。如今偶尔想起,还会有点点的光亮,缕缕的暖意,而那种永远流逝,一去不复返的感触,却是让人唏嘘,令人感叹。

啊,那座遥远的小城!

周可迦 2019.12.09 衡山

小城散文6:淡淡的菊

文/马慧梅

高原小城的深秋,霜来得早。清晨,所有的植物都披上了厚厚的白外衣。雪,也紧紧跟随。百花在霜和雪中纷纷凋零,只有小毛菊在瑟瑟寒风中鼓着花蕾,努力绽放。

小毛菊的颜色多,粉红、雪白、玫红、淡紫,绚丽多姿。千层的,花瓣层层叠叠,中间是黄色的花蕊,毛茸茸的,多了一份华丽。单层的,花瓣大,花蕊也大,成筒状,显得素雅大方。

乡间,把这种菊叫小毛菊,随处可见。篱笆旁、花园里、小路边,到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每家每户的院落里都少不了它。哪块地方有空闲,慌着怪可惜的,农人们就会撒一把菊花籽,因为毛菊易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小毛菊的花期长,可以开一两个月。走到哪儿,都有小毛菊烁烁怒放。

小院里,母亲也种了许多小毛菊,秋天一到,花开得热热闹闹的。风吹过,一阵清香沁人心脾。

菊开的小院,比平时美丽了许多。

天气晴好的时候,母亲把吃饭的小木桌搬到菊花旁,我们边赏花边吃饭。简单的农家饭菜,因有菊花相伴,吃得有滋有味。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也想在山林深处,拥有几亩方田。房前屋后,种上一大片毛菊,开成一片花海。去田里锄草,伴着夕阳,带着一身的露水、带着旷野的风、田野的花香回来,带着一路的蝉声鸟声流水声牛鸣声回来。捧一杯茶,边赏菊边喝茶,是何等惬意!

遥远的陶渊明,是大地上生长起来的一株袅着淡淡清香的布艺菊花。

喜欢小毛菊,还缘于李清照笔下的菊,更具一番风韵。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朵朵菊上都息满了甜蜜,千般相思、万般眷恋在菊上绵延了千百年。李清照的离愁别绪千回百转,如一丛深秋的菊花,温婉纤弱、寂寞凄冷。这千愁万寂中还暗流着期许,夫君只远行,归期总有期,此时的菊花是一朵朵摇曳的闲愁清寂……

南渡以后,年岁渐老的李清照韶华已逝,想到山河破碎,夫君逝世,国恨家愁郁积心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满地黄花无心采摘,每一朵菊上,都落满了忧愁,余生慢慢,凄苦愁闷。隔着幽幽岁月,一株株黄灿灿的菊花在风中开得惨淡凄清,是人与黄花各自怜的痛。

林徽因说过,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只有在内心修篱种菊,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温软坚韧,不论风雨,心灵花园的自会开得缤纷一片……

小城散文7:小城,故乡

文/戴川皓

我的故乡是一座小城。

倘若,阳春三月,胜春时来河畔,燕语呢喃,风光恰是正好。长堤杨柳,抽了枝,发了芽。叶儿绿得恰然,是一种极度饱和的翠绿,似乎要溢出水来,转入眼眸中不觉目帘一新,不住多看几眼。虽为胜春,风这时却是有些料峭了,叶儿正青,风还是些许凌厉的,杨柳依依,被风儿吹着,婆娑起舞,似花季少女的侧影,发丝飞舞,叶游丝,随风去。柳并不妖冶,同小家碧玉的羞怯,默默的展现出自己风华。这是一种璞玉浑金的美。人们爱梧桐“梧桐更兼细雨”,爱青松“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我独爱柳,她有一种特殊意味,似一些人的一生,或许是易安野老吧。水倒着柳影,柳影依水波而折皱,谁家的小童,揉皱了这幅水墨画?

晚了,上灯了。装饰灯与粼粼水波交相辉映,反出透影来。一轮明月徐起掠过树梢,此时若是有兴,可入河边短庭,望河伫立,听水之声,双手反背,徘徊渡步,吸着春日特有的气息,吟上一小诗。这样,确乎是一种享受。

小城若说古老的地方,一则河畔,二亦是老城墙了。

仿佛在幼时叩扰它时,那城墙似乎就那么古老,我现已是翩翩少年,它依然如旧,似乎没有一点儿变化。老城墙在悠悠岁月中伫立着,它未曾为谁而改变过,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墙上已长满青草绿苔,夕阳挥金,火烧云翳下,几点孤鸿飞过,映出斑斑驳驳残影。老城墙像一位垂暮的老人,用混浊的双眼,凝望远方,回忆思索当年的风采。城墙上矗立着一座二十七米高的六层古塔,它奇迹般战胜了岁月带来的烈日严寒,见证了小城的成长。一株碗口粗的柏木树悄然长在古塔顶上,无人知晓它是如何生的根。如今,它叶势葳蕤欣欣向荣。其根深深扎入瓦砾之中。老辈说:它是一奇迹,在他的孩提时代,那棵树就存在了。思着,这棵树,自身并不是奇迹,但它却是奇迹罢。

夜。又是秋夜。轻轻地,轻轻的登上老墙,杂草静默了,垛口披了纱。这是一个空虚的国度,四虚寂静无声,只有不远灯光闪着,这是小城市中少有宁静的一隅。据说这城墙是明朝时修建,当年的辉煌已悄然没入尘烟,浮于其上的只剩下一轮汉代的明月。即使是秦皇汉武也不过是过眼尘烟,如今又去哪了呢?

家乡不大,却是因此,节日或许才为热闹。这,一种小城独有的意味。

元宵上市,街上人渐多了。晨时,人们在市场备置节用的物什。午后,男人们悠闲,打打麻将,叨叨家常,女人们手足麻利地在厨房忙碌。直到夜晚,才是元宵节的高潮,为了抓住春节的尾巴,人们兴致不减,出门放一挂鞭炮,年味更浓了,家家吃起节日晚餐。

瞧,上有年糕腊肉,下有腊肠肉糕,左有白火石汆汤,右有家乡蒸盆子,中间还有一硬菜。诗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是的,那便是元宵了。桌上元宵种类?有芝麻馅、花生馅、肉馅……

大人们把酒言欢,互谈家常索事,小孩子见大人们兴致颇高,自己也高兴了,趁着大人举杯寒暄的当儿,一个劲儿地往嘴中塞珍馐佳肴,眼睛盯着餐桌,似乎有人与他争抢。

吃罢饭,人们便去了中心广场。

城是小小的,中心广场也是小小的。

小小的广场上,挂了花灯,搭了花台,贴了灯谜,张灯结彩,红火美丽。

花灯,美啊!红的、绿的、紫的……辉成七彩光谱。来观灯的有爷孙,月母女,有父子,有情侣。人流缓缓涌动,欣赏着人间之美丽灯火。

耍狮舞龙的,也来了。人们自主让出空地来,一条条灯龙凌空飞旋,一只只火狮踘地跃舞。所至,笑声,掌声,叫好声茫成一遍,正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人们热情高昂,尽享节日欢乐。深夜,人才归去,人们热情却是未央,可岁月不待人,日子总是要去的。

故乡就是如此,平淡无奇。似一杯清茶,淡淡地,淡淡地。又似一首小诗,应是五绝吧!毛诗楚辞自有他的风骚,六幺霓裳亦有他曲律。可小城亦一首五绝,水流风过,花影烛红,平平仄仄之中,也着自己的阁律,也着自己的韵味,又何尝不好呢?

小小的城里,小小人的小小的心中,蕴育着一个小小的梦。或许,那梦,无论时光流转,小小的人都是甜甜的。

小城散文8:小城花事

文/孙丽萍

这里是隔壁的小花园。

枝叶繁茂的树木撑起一片碧蓝的天。白花瓣的葱兰,开在细长的草叶间,像是琴弦上起起落落的音符。一小朵一小朵的桂花,在团团的翠盖下,散发着淡而远的清香。还有粒粒的虫鸣声,断断续续地响着,大珠小珠般地落在人心里面,唱成一阕古老的秋天的歌。

每天,我总像个年少的孩子一样,欣欣然地走向这花木葱茏的地方。细碎的阳光落满衣衫,慢慢地走着,听满园的风声在头顶沙沙地响。或者好奇地蹲下来,看小蚂蚁在它们的草叶王国里旅行。再或者,随手拍下一朵花,一棵草,几片斑斓的叶子,连同此刻宁静的心,一起收藏。

要么就静静地站着,看天空很蓝,云朵很轻,一群白羽毛的鸟儿越飞越远。它们可曾和我一样,想起了身后被风吹过的夏天?那些铮亮的枝叶,饱满的花朵,在时光隧道里恍如青春一般地绚烂。向前走,走过这秋,就是清寂的冬天了。白雪、梅朵和常青的植物们在一起,沉默地等待着春天。而春天,似乎是在不经意间扑面而来的,樱花、梨花、桃花、杏花、海棠花……次第开放,灿若云霞。热腾腾的小花园,像个无比天真的魔术师,在你不知道的时间里,奇迹般地举起了一树又一树的繁花。

春天,从小花园出发吧。沿着灌满阳光的人民路,向东,或者向西。花朵开满了长路,草木的气息在空气里浮动。走着走着,你会发现,其实,在这座芳菲的城市里,任何一个驻足的地方,都是花园的入口,都是春天的中央。国泰广场前,玉兰花像白鸽子一样栖息在枝头,似乎随时就会打开翅膀,扑棱棱地飞向蓝天。滋生桥下,静立一隅的樱花树,恍若不识愁滋味的小姑娘,赶在新叶来临之前,兀自把轻盈的花儿簪满了头。谷渎港旁,迎春花挤挤挨挨地簇拥着,大片大片金灿灿的颜色,仿佛集聚了世界上所有的光明。万红小区里,几株高大的李树花开正好,风起的时候,粉白粉白的花瓣划着优美的弧线,飞逝如淡淡的流光。短暂停留的十字路口,是月季、蝴蝶兰和小雏菊们的世界。还有爬满高墙的凌霄花,还有覆盖小院的蔷薇花,还有像星辰般洒落的羽叶茑萝……它们,常常在某个充满未知的路的拐角,和你不期而遇,让你满心欢喜。

陌上花开,我喜欢这样,沿着季节的长廊缓缓地走。于是,我看见了另一种花。那是一朵朵粲然绽放的笑容,开在人们的脸颊上。淳朴的笑容,舒心的笑容,天真的笑容,慈祥的笑容,人逢喜事时爽朗的笑,彼此致意时谦和的笑,扶老携幼时温暖的笑,久别重逢时会心的笑,小孩子迎向母亲时灿烂的笑……幸福像生生不息的花朵,有着永不凋谢的姿势。

站在这繁花的深处,总让人想起爱、希望和梦想,这些闪闪发光的词汇。我知道,在这片郁郁葱葱的大地上,每一天,都在生长着朴素而鲜活的故事。他依然行走在帮助流浪者寻亲的路上,一次次让孤独的人重新看到故乡的方向;她依然在不知疲倦地编织毛衣,千针万线织就的爱,融化了无数孤残孩子的冬天;她依然和三十年前一样,每天捧出可口的饭菜和温热的心肠,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贫病的大家庭如沐春风;还有他们,始终相信再微小的力量也能汇聚成河,那些忙碌的身影,活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志愿精神美丽而生动的注解……一年四季,这座名叫张家港的城市,永远有着春天的温度。

因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小小的春天的花园。

小城散文9:着意过今春

文/隆如

小城的公园,柳荫日益浓密,玉兰花褪尽了最后一瓣花瓣,枝头窜出一簇簇绒绒的嫩芽来。站在湖边的一丛碧桃花树下,头顶是撑开的硕大花伞,不由地就想起了李清照的《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着意过今春。”不觉春已过半,想象着不日的凋零,竟有些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

前些日子,风大。想去乡间走走,大风过后的田野,麦苗侧向同一个方向,不少油菜刚刚抽出的水嫩的花茎,被风折断。那些还没来得及盛开的花朵,历经一冬的蛰伏和等待,却被突如其来的意外,给挡在了春天的大门之外。我把它们捡了回来,集成一小捧,很细心地插在花瓶中。我要给它们一次劫后的重生,也给自己一瓯浅淡的春色。

此刻,就在我的窗台上,那些油菜花终于绽出金色的花朵来。虽然比外面的油菜花开得要晚一些,但是它们也算拥有了自己的春天。

在百里之外的江南,我的那些许久不见面的朋友们,正在油菜花的海洋里,嬉戏、奔跑、或是想要像风筝一样飞起来。我们有着同样的春天,我的这点菜花,也努力打开,呼应着南国广袤土地上涌动的春潮。

残断的油菜花,和我有缘,我也深深地感恩它们给我带来的这份惊喜,也期待着以后的生命中,能有更多这样的不期而遇的美好,这样随意的、欢喜的相逢。

春天于我还有太多想要做的事情,采野菜就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件。

走在阡陌纵横的田野,每一条小路都通向天边,通向一些未知的远方。就在这些田埂边,水渠旁,小山坡向阳的一面,长有大片的枸杞、马兰和野菊。老朋友一样,我对它们了如指掌,并且年年春天都要殷勤造访。

一路走来,我期待着那片枸杞今年长得更鲜嫩一些,想象着那片马兰刚好溢成一片透明的新绿。头顶的白杨树上,两只黄鹂鸟在对歌,一只清脆,一只委婉,声声都是春光无限。远远就看见那片枸杞,果然十分茂盛,我把近根处的那些嫩芽掐下来,啪、啪,可以听见那种饱含汁液的嫩茎的断裂声,正合着我雀跃心跳的节拍。我的手被染成墨绿,也毫不在意,因为我天真地想把春天的味道,留在我的指端。

回家,满载而归。迫不及待地把它们洗净,放在滚开的热水中焯一下,过一遍冷水,拧干,细细切了,放入盐、油,一盘翠绿的凉拌枸杞芽就上桌了。舍不得动筷子,拍了照片,发给好友看。都说,好看,不知道好不好吃。我说,你们来呀,来品尝春天的滋味呀!

去菜场,遇见小贩在卖花。富贵竹、百合,还有不知名的黄色花朵,每一朵在春天金色的阳光下,都是那样地水灵。看见一捧粉色的康乃馨,想起再过几天就是我30岁的生日,毫不犹豫就把它买了下来。康乃馨是送给母亲的花,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给母亲买过一束花。儿的生日,就是母亲的苦难日,就在30年前的那个二月,母亲正经历着一场生和死的考验。所以,买下这捧康乃馨,不是送给自己,而是要送给我慈爱的母亲。

30岁了,一转眼的功夫,就像那短促而又美丽的春天,我对自己的年龄有些诧异,不是还记得20岁的吗?怎么就30岁了,想不通。30年,人生有多少个30年,我们短暂的一生,如同茫茫大海中的一点浮沤,转眼就会破灭。

人生,是不是也像春天一般匆匆,一般交织着美丽和哀愁。

着意过今春,好就好在“着意”二字,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的,在这样的日子,我把春天养在瓶子里,我认真为家人做一盘野菜。我曾经来过,曾经努力用心活过,还有什么好失落、好遗憾的呢!

小城散文10:老街

文/白水之泉

这是一座小城,历史不算太过久远,也就一千多年的历史;我生活在这小城,时间也不算太久,也就在这老城虚度了二十来年的光阴。这儿有我熟悉的老街,二十多年来,倒也发生了不少的故事,但在于我,到似乎什么也没有听到过,连一点影影绰绰的印象都未曾留下。

说句实在话,我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安静的人,不喜欢到人多是去处溜逛。即便是到了夏日,街头小吃摊前,随处可见光着膀子热热闹闹喝酒的人群,也难以见到那个豪放张扬的自己。往往是宅在家里,做些看看电视、读读书的勾当。如若是走在路上,眼睛也不过是盯着前面的道路,目光不会游移不定,以至于闭着眼睛都能走的熟悉得如同掌纹一般的道路,新开了什么店铺,新建了什么房屋,都不大了解。每每要到熟悉的街道上去购买什么物什,就如同乡下久未进城的老农一般,像是没头苍蝇一样乱撞。

记忆中的老街,如同现在一样,没有多大的境界,只不过缺少了许多后来添加的街道。大体上像是一个围在圆圈里的“个”字,顶端的一撇一捺,如同人们紧张时,局促着攒在一起的眉毛。街道两旁,是参差不齐的房屋。那房屋也仿佛是饱经了风霜似的,屋顶灰黑色细碎的瓦片,密密麻麻又次序整齐地排成一行行的,如果没有它们缝隙里窜出来的青草在当风飞舞,你仿佛就可以看到秋日南飞的雁阵,在你的眼前低低地掠过;店铺的牌匾,大多都是请了本地有名的书法家书写的,或横或竖地与房屋结合为一个整体;墙体上的青砖,经过岁月的剥蚀,像是一幅古旧的画,斑斑驳驳的缝隙里爬满了青苔,如若刚刚经历了雨水的洗刷,整条街道就会在阳光下绿油油地发亮。当然,这样的街道怎么能够缺少了小小的巷子?两旁耸峙着青砖砌起的高大围墙,遮挡不住的几竿深绿的竹子,从围墙上探出头来,看着时尚的女郎,踩着高跟鞋,踏在浸着水的青石板上,足音悠扬,倒愈发显得小巷幽深起来。加上从老人们那儿道听途说来的美丽传说,穿行在这儿,居然有了些许的古典诗意……

或许这只是记忆中的诗意,原本不是这么个样子。就如同眼前一样,高大的楼房沿街整齐的排列成行,如是动作整齐划一的仪仗兵,静默在那里,等待你的检阅一样。然而我不喜欢这样的整齐划一,就如同我不喜欢建筑的左右对称一样。总觉得这样的风景造作,过于拘谨,缺乏自然的柔和随意自如。或许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自由散漫的人,太过于介意他人给自己制造的约束吧。

自由舒适的老街,已经淹没在时光的风尘里,我再也找不到它过去的模样,如同这古典的诗意,湮灭在唐诗宋词的故纸堆里。整齐划一的楼房,或许具有现代诗意的美,但对于我这个头脑已经远远落后于物质文明社会要求的人来说,一切都已经没有了旧时的模样,有的,只是一点点无来由的惆怅……

小城散文11:心有莲花

文/爱玥儿

雨后的小城,雾气缭绕,空气清新。想念那一池莲荷,去看荷,此刻我的心是空旷与澄澈的,那些最美好的时光被我藏在了心上,紧紧地呵护。

莲花多美好,总有一种清净的端然。

远在世风之外,远在红尘之外,这是我的心疼,我的喜欢。宛若一个美好的人,纵然千回百转,心里装着的依然是善,是美,是莲花。

这些莲花,离我那么近又那么远。近,因为她在我心中;远,因为她在水中。路过一朵雨后清荷,好像路过了你,这喧嚣尘世,朴素的情怀是那么弥足珍贵。

拿出相机,为那朵雨荷拍照,何不趁现在时光正好,我还有这样的心情,留住你的清颜,你的眉眼,多年以后,我依然可以素心如简,与你安暖相伴。

那些莲与我近在咫尺,可我竟舍不得哪怕是触摸一下。那些莲荷是那么干净,可我已经满是尘烟了。想是与一朵雨荷成为知己,也是别样的清欢。

有些时候,我们要像莲荷一样,只负责美丽芬芳就可以了,世间的纷扰,只当作路上的风景吧。

在雨后的清晨,寻得一丝娴静。此时的心情恰似一朵雨荷的欢颜,清新,温润,净不染尘。一颗心,已经绽放成一朵莲花,那是你的样子,那是光阴的样子,那是岁月的样子。

你看,那些莲花粉面初妆,嫩蕊轻绽,与拂过的微风,清晨的雨露,起舞的蜻蜓,低低诉说着一朵花的心事。

荷上的露珠簌簌地落在水中,发出好听的声音,几片尚美的荷瓣及嫩黄色的荷蕊也落下来,落在荷叶中间,雾气蒸腾,若隐若现,近旁的莲蓬也那么清新,有露珠的风味。

多想与你共同参透莲花的心事,那些温软和细腻,穿过风和水,穿过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抵达你的心中。

多么好,这些雨后清荷,为我带来了安静,安静多好,让我能认真地欣赏这些花。这样的时光,温软,甜蜜,安然。

似水光阴,纵然心中花开万朵,依然守住自己的内心,过着流水的日子,朴素平淡,乐在其中。

小城散文12:温情小城

文/宁新路

独自坐在黄昏的红河州金平山上。在夕阳红里,一个千里而来的行者,欣赏这座山谷里的边陲小城,有种强烈的东西,从情感深处蹿跃上来,似被拉到了美幻的童话世界,似被葡萄美酒激起了感官的兴奋,似被爱情的红唇吻到了脸上。这样的美景与美妙时刻,内心是诗意的,情感深处的惆怅、孤独、思念、渴望,随着夕阳的越来越浓,夜色渐渐撩落,越发加重了。这是劳累了一天,小城给我的赐予。

这种浓烈的情感,何止是玫瑰色的夕阳美事的缘故,更在于那些热情的傣族、哈尼族少男少女们,他们那亲人般的热情,那浓情的米酒,加剧了我情绪的升腾。他们是从山下这座漂亮的寄宿制学校毕业的,这是大山里和这座小城最美的建筑,他们以在这里读书而自豪。喝下一杯杯甜香的米酒后,我“逃脱”他们的“碰杯”,去享受山上这小城绝美的傍晚。好在他们炽热而友好,他们不愿打扰我这陶醉的时刻。我静静地坐在一棵三角梅下,品尝胜景,回味浓情,也想远方的人。这个感觉走得很远很深,也不嫌夜晚的到来,这样情感醇厚的夜晚,这想象与渴望,在孤独与思念中度过,也是相当美妙的。

在大都市,喧嚣的昼夜,似乎没有地方让人静寂,也很少被什么热情点燃激动。小城太静了,静得让人的激动也显得比都市里深远。眼前是一条河,河边是一座山,山那边是异国。小城的美丽和人们的富足,超过了异国,好像那边的山和星星,也用羡慕的目光,望着这边呢。月亮升起来了,在暗蓝得深邃的天空,小城的月亮像水晶挂上去的,纯情得楚楚动人。而更为动人的,是几个姑娘在月色里围住了我,拉着我要走,生怕我跑了似的,她们是傣族和哈尼族妹子,请我去洗月光温泉浴。早就听说过这个地方的勐拉温泉,那是边陲上的一盆天赐之池,终年热气腾腾。在那里,姑娘们唱着山歌,歌词好像是现编现唱:“……北京来的哥哥,你为山乡辛苦了,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情,让我们过上甜美的日子,喝杯米酒解解困呀,泡个温泉解解困呀,妹妹为你沏杯茶吧,把你的心儿留下……”

他们在用浓烈而真挚的歌声,感谢北京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给他们建最好的学校,修最宽阔的道路,盖最好的医院,谋最好的生活,帮他们过上最好的日子……在这边境小城,的确有全国最好的学校,通达的道路,最好的医疗,富起来的乡村,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月光下的温泉,温泉里的笑语,灿若仙子的阿妹们,把小城的温情,自然而然、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弥漫到溢彩的月夜里。让我深为感动的是,人们为这里的人做些事,这里的人总是记得那么牢。这是一个产生感恩的地方。

在那个小城和山乡的数日里,我像一只不知疲劳的蜜蜂,做着事情。可惜归期到了,不得不告别。离别小城多年,而小城的黄昏和月光下的温泉,仍然像一杯醉人的玫瑰酒和一场感人肺腑的音乐会,时常荡漾在我的情感里,让我觉得自己成了那个小城和山乡的人了。

小城散文13:小城故事

文/若愚

三毛说

我们都曾有过两位美丽的守护天使

给我们永远蔚蓝而平和的天空

可是,我们终于长大

在这个熟悉的城市里

经过风 也经过雨

抬头,已叹息

因为成长,所以美丽

因为低头,所以珍惜

——题记

为了谋生,我到了北方,在一座小城里奔波了几年。

一个阳光柔软的下午,我正坐在体育场上那个缺了角的乒乓球台上浮想翩翩。忽然,手机铃响,那端传来老同学欣喜若狂的声音:“同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咱们班有人要结婚了!”我刚要开口手机已没电断了线。就在那一刹那,心莫名的空洞。

记得曾在那纯洁的年代,有两个懵懂的女孩,傻傻地坐在石板桥上,天真的许诺:“哪天谁想要闪电结婚,得先帮对方找个好男人,不许只顾着一个人去幸福,不理人。”而如今,她去了何方,已没了音讯。只见我一人流浪在这座小城,感受生活太缓慢。早上起来,穿上厚厚的长风衣和靴子,脖子上再伴上一条不打结的围巾,颜色会与风衣很相衬,披肩的卷发总跟着我轻盈的步伐有惯性的跳动。再走到镜子面前停下,发现里面的自己终于已长大,脸上仿佛还写着世味沧桑。走在上班的路上,街上的每个人都行色匆匆的,很忙很忙。工作累了的时候,泡杯咖啡,坐在窗口向外看看。人群中是否会出现一个我熟悉的身影,然后停在某个地方与我迟迟相望。看的太久后便把眼眸合上,心里默念,“思念的人儿,你在何方?”重新睁开双眼时又不禁感叹:这座小城如此可爱,湛蓝的天空总会露出洁白的笑容,那朵朵白云像极了天使的翅膀,守护着我,让我从此不会受伤。下班回去时要经过一条百米长的小巷,里面总有大人在给孩子喂饭,还有许多老人在下棋或坐地长谈。看见我后都会笑着与我招呼答话,离开很远处,我还会回头望望……夜深人静时,习惯坐在窗前遥望那温馨的月亮,品味着小城那温柔而恬静的夜。真希望有那么一个布囊可以将这月色装下,这时还总能隐隐约约地听到远方飘来的幽幽歌声:“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她心房。”

手机忽然来了条短信,“同桌,今天的好消息只说了一半就断了线,没能告诉你,那个要结婚的老同学就是以前常和你去石板桥上的人,想起来了吗?”左眼角的泪水一不小心地划落,不声不响。祝福她已获得幸福,而这座小城始终没有人能够让我留下。我这个过客终于需要背起行囊离开这个地方……

这座小城的故事平平淡淡,注定没有情节的让人感伤。

小城散文14:乡情百家宴

文/冯敏生

漂泊在异乡的小城,尤其在过年的时候,我十分想念大院里那渐行渐远的百家宴席。

记忆中的百家宴席,时常牵动我袅袅的乡愁。年少时,我所居住的小山村,三面环山,一条清澈的弘农涧河水,静静地从村前流过。全村不足五十余户人家,除了十七八户本地户之外,大都来自四面八方。我家所居住的大院里,共有七八家人。有的来自陕西丹凤,有的来自四川广元,有的来自邻县卢氏,还有的来自豫东开封师院的三名下乡知青。

我们大院子坐北向南,房子是土墙青瓦,矮矮的屋檐下,悬挂着一串串鲜艳的红辣椒。大院里很宽敞,是小孩子玩耍嬉戏的快乐天堂,是青年人唱歌跳舞的俱乐部,也是大人们聊天拉家常的聚集场所。在我们大院里,大家共用一个大院大门,共用一个茅厕,共用老核桃树下的一口古井。院里人虽然口音不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但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相互理解和尊重,敬老爱幼,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倘若哪家率先做好的可口饭菜,就拿出来和院里人一块去分享;倘若哪家遇到一些困难,大家都积极地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总之,大家相处得亲如一家人。

尤其到了过年的这一天,我们大院人习惯地在宽敞的院子里,摆起来了百家宴席。这“百家宴”,其实只是我们的院里七八家人摆的宴席,是院里有文化的三伯,特意起的名字。有时每家每户人自带食材,大家喜欢聚拢在一起共同去做;有时,各家各户提前在家里做好自家的拿手好菜,一起摆在长条橡木桌子上,共同去分享。大家无论以哪种方式,都想图个热热闹闹,欢乐喜庆。

有一年,我们大院里的百家宴席,令我终生难忘。记得那天,村子对面山峦上的积雪开始消融,冬日暖暖的阳光照耀在我们大院里。大红灯笼,格外耀眼,火红的春联,分外醒目。台阶上的一台收音机,播放着《百鸟朝凤》喜庆的乐曲。男女老少,穿新衣,戴花帽,喜气洋洋,整个大院里,洋溢着节日欢乐的浓浓气氛。瞧,一盘盘诱人的饭菜端上来了。三爷香气扑鼻的“红烧肉”,三伯金黄酥脆的“爆炒柴鸡”、印盒伯滑嫩爽口的“米粉肉”,四娘的“牛肉豆腐煲”,社子哥家乡四川的“麻辣火锅”,还有来自豫东知青的绝活“二黄”,其实就是干炸炒面,配以炒鸡蛋、番茄酱等之类的汤汁。就在百家宴席上众多的拿手菜中,要数父亲做的“砂锅炖肉”了。父亲年轻时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厨师,如果那家有红白喜事,那儿就有父亲忙碌的身影。我看见父亲在做“砂锅炖肉”时,首先精心挑选好肥瘦适宜的五花肉,用刀切成薄片;接着,在铁锅里将葵花籽油加热后,放些姜丝、大茴、花椒、干辣椒炝锅,再将五花肉片过油干煸,加些冰糖、料酒、酱油上色,之后起锅;其次,父亲在炭火上架起一只瓦蓝瓦蓝的大砂锅,倒满热水,放进酱红色的五花肉、熟猪油、白萝卜、黑木耳、平菇、干蕨菜、粉条等,配一些五香作料进行清炖。炭火很旺,砂锅里五花肉炖的“咕嘟咕嘟”作响,香气缭绕。最后起锅时,父亲还要在上面撒些绿色的葱花、香菜等。

百家宴席上的饭菜上齐了,七碟八碗,盆盆罐罐,香味弥漫,丰盛可观。就在每次开席之前,总由德高望重的三伯致新年贺词,然后围在桌旁的男女老少三十多口人,共同举杯喝年酒,祝福美好的新年。开席了,大伙们纷纷品尝着美味佳肴,开怀畅饮,欢声笑语。我们小孩们吃饱喝足后,就在大院的角落里放炮仗,打陀螺,荡秋千,做游戏。大人们在桌旁,畅所欲言,憧憬着美好未来。有时大家兴致正浓时,三伯的板胡,印盒伯的二胡,小鱼哥的三弦,几位知青大哥的口琴、手风琴,倒是派上了用场,组成了一支小乐队。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社子哥演唱的《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京剧选段,引蓉姐表演的《红灯记》李铁梅的豫剧选段,把整个百家宴席浓厚的氛围,推向新的高潮。一桌百家宴席,把大家的心灵和情感紧紧地融为一体,邻里之间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不时地在蓝天下荡漾、延展。

小城散文15:年来了……

文/李丹

小城在一进入腊月的时候便有了新年的气象,大街上多了些红艳的色彩,大红的灯笼也在角角落落里挂了起来,红对联、红鞭炮、红窗花甚至是游动在水里的红金鱼都格外透着一份喜气洋洋,让行走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欢喜起来。

花店前的花卉也多了起来,紫色的蝴蝶兰在众多的绿色里格外显眼,那些花朵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栖息在枝头,优雅而轻盈,加上其唯美的造型,更是让人爱不释手。仙客来更是笑呵呵地开放着,几株花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像是给看到的人们在齐声说:新年好。它们的色彩浓艳而厚重,清洁而芬芳,带一盆回家,必是带回了一份热热闹闹的喜气。那种大棵的绿色植物更是骄傲地站在万花丛中,仿佛元帅般的威武,它们的青枝绿叶,在花们的衬托下,更是葱翠蓊郁,充满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不少人都换了大房子,因此,这样的大棵植物颇受人们的喜爱。

众多的花卉里,我很喜欢水仙花,我买的那棵水仙在我温暖的屋内早已迫不及待地开放了,似乎要提早祝我新年快乐,提前和我分享过年的快乐。它的香气浓郁芳香,所经之处都有它淡淡的香味,它的花很是别致,白色的花瓣细密紧致地散开,中间是艳黄色的花心,凸起着也独立地开出一圈圆形的花,花蕊就安心地居住在它的里面,浓郁的香气正是从那里一波波散发出来的,因它花开的形状类似于灯盏,也因此被称为金盏花。爱极了这两棵开花的水仙,虽然不能和我一起迎来新年的钟声,但是却给了我一份踏踏实实的祝福。

年是人制造的一场人间欢宴,灯红酒绿,温情漫溢,每个人都不愿错过这个盛大宴会,每个人都是这场宴会里的主角,一定要在这个欢乐的节日上演自己的节目,连小小的花们也是如此,仿佛那样心里就踏实了,这也许就是世俗的小日子吧?充满人间烟火味,充满琐琐碎碎的温情。

我走在大街上被深深的年味浸染着,周围的那一片红把自己都映红了,那迷散在空气中的欢喜,也让自己多了一份欢喜。年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一个多么让人盼望与期待的节日啊!它的每一次到来都带来这样的大欢喜,每次都那么崭新着,千百年来被人们尊崇着、热爱着,从未厌倦,每次人们都喜气洋洋地迎接着新年,在新的一年里给予自己新的希望,因为新年是合家团圆的日子。

外面的阳光极好,透明、灿烂、热烈、祥和,是一个难得的好天,这又给年增添了几分祥瑞之气。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