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散文

请欣赏春夏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春夏散文1:尘世芳华 心田安家

文/王继颖

春夏两季,女儿在杭州学习。我和爱人去看她,一家人同游苏杭。

在杭州游玩一天,傍晚赶往苏州。车票早已网上预订,取票后捏在手里过安检、候车、过检票口,但直到登上去苏州的动车,我们才看座位号。女儿看看票,她在第1排临窗的位置。我的座位,在第2排过道边。爱人瞥一眼手中的票,指指第2排过道另一边被两个座位夹在中间的座位。我怕中间挤,让身高体胖的爱人坐过道边,自己坐到他指的座位。见旁边靠窗的座位已有乘客,不必起身让路,还没等别的旅客都上车坐好,我便闭眼打起了盹儿。

本来就嗜睡,再加上玩得筋疲力尽,这一觉睡得昏天黑地。一个多小时后到昆山南站,靠窗的乘客要下车,才将我唤醒。下一站就是苏州。靠窗的座位空出,一个仪容清雅的小伙儿坐进来。我以为他刚上车,想不到又一个提箱子的中年乘客要坐那个座位。小伙儿安静起身,准备让座。

“你的座位是这里吗?是不是看错了位置?”我关切地问。

小伙儿温善的脸上,掠过刹那的犹疑。他平和地指指我的座位:“刚才您一直睡,没好意思打扰……”

我的脸颊瞬间升温,难道我坐错了位置?便赶紧让爱人看车票,竟真的错了。票上的位置,在第1排。

“真对不起!你在杭州就上车了?刚才坐哪里?”我满怀歉意,边说边站起,请小伙儿坐。

“没关系的。是从杭州上车,我上来得晚,看您睡着,就站在过道上了。”小伙儿见我执意站到了过道里,便腼腆地坐下,那神色倒像做了对不住我的事。

第1排本属于爱人的座位,坐着个民工模样的苍老男子。他应该也是在杭州上车,买的大概是无座的票。那一排,爱人身后的乘客恰好刚下车,位子空着,我便坐下,心中被清雅小伙儿的绅士温情感动着,很快到了苏州。

正逢假日,有人间天堂美称的苏州与杭州,同是人流如潮。苏州比杭州更拥堵。第二天游完拙政园和狮子林,已是中午时分。在街边小店吃过午饭,准备打车去虎丘。女儿用手机滴滴软件叫车,软件显示附近路况拥堵得厉害。本来约好的司机,一个个打来电话,都说手机出了故障,要求取消订单。约了近一个小时,因司机“手机故障”取消了四五个订单。终于有一位师傅手机正常,告诉我们他保证过来,要我们耐心等待。他接订单时距我们等车的位置只有七八公里,因为堵车一个多小时才接到我们。师傅说本来可以去路况稍好的地段拉客,但不愿失了诚信。从狮子林到虎丘,师傅根据路况绕道而行,到虎丘,女儿微信付款,才十几块钱。这十几块钱,让师傅耽误了近两小时。

从苏州回杭州,又游玩一日,清早五点,我和爱人打车去车站。临行前夜,女儿教会了爸爸用滴滴软件叫车。车准时叫来,到火车站,我们却不会用手机付款。给司机师傅现金,师傅热情大方地拒绝:“滴滴打车是手机系统交易,我不能收现金。你们回去学会再付款,钱没多少,不付也无所谓。赶紧下去吧,别误了火车。”

几个瞬间,几朵质朴清香的尘世小花,就像路边偶见的几朵蒲公英,虽只是金黄点点,却暖意宜人。三个连眉目都没看清的陌生人,以本性的温善、诚信和大气,为我们的旅程增添了芬芳的情味儿。人生路上许多瞬间的芳华,会如蒲公英小花般结出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一絮一絮,飘落心田,生根发芽,展叶开花,再结出更多美好的种子,在尘世的阔野上随风播撒。

春夏散文2:乡音二章

文/翟正荪

卖香药的男人

春夏之交,正是黄鹂乱啼时节。

家乡人把黄鹂又叫黄呱鸬儿。这种鸟一大早就在庄前院后的树上叫:“拾掇拾掇回走!”妈妈说,“黄呱鸬儿在催熬娘家的新媳妇收拾包袱回家呢。”我说,“不对!黄呱鸬儿是叫石榴石榴回走!”

石榴是隔壁三奶家的外孙女,长着和隔壁姑姑一样的鸭蛋脸,一双不算大的黑眼睛笑起来很好看。石榴端着一只红花细瓷碗坐在我家门墩上吃饭。她坐一边,我坐另一边。我说:黄呱鸬儿叫你回家呢!可石榴答非所问,指着对面三义庙后墙说:看,卖香药的来了!

香药是端午节做香包的原料,卖香药的像黄呱鸬儿一样准时,每年此时必来。这位男子的香药用一张张裁成小方块的旧报纸包成小包,装在一个瘪瘪的书包样的蓝布袋子里,“书包”就松松地挎在男子的肩上。卖香药的男子一路走来,暗香浮动,不经意间香了半条巷子。

卖香药的男人长得有些单薄,叫卖声听起来也慢条斯理,闲适散漫——叫一声“卖——香药”,那“卖”字拉得很长,声调不高不低,接下来的“香药”则软软落下,生怕砸了谁的脚似的。他的脚步轻且快,一路走来,并不停下,往往叫卖声还在这条街上飘,卖香药的男人却拐进了另一道巷子,有想买香药的女人迟迟开了门探出头问:“卖香药的,人呢?”卖香药的早走远了。

卖香药的已出了村子,叫卖声也渐行渐远。那些林子间的黄鹂又在叫“拾掇拾掇回走!”这种鸟儿叫声圆润婉转,煞是好听。而另一个林子的“铁卷尾”也有了回应,它叫着“算黄算割!”——这鸟儿叫声虽不及黄鹂好听,但也为乡人所珍重。

老人们说,黄呱鸬儿叫了,要割麦了!

老糖

卖老糖的男子卸下担子总是不慌不忙地先摆弄好一架破旧的留声机,这在当时的乡下很是稀罕。

留声机是用手柄摇的那种,唱的是秦腔。那颗硕大的黑色“唱头”压着细细的唱针在一张同样黑色且不断转动着的唱片上优雅地起伏,秦腔的唱腔和细吹细打的乐器演奏声就从转动着的唱片上轻轻流淌出来。声音太小,蚊子似的,但唱腔依然有板有眼,乐器也丝纹不乱。卖老糖的男子从不吆喝,也并不多讲话,摆弄好留声机就一边抽烟一边默默地听。留声机前总有几位戴着草帽握着锄头的村人也凑上来或蹲或立地听上一阵儿,卖老糖的男子并不阻止,也不收钱,有时还和他们讨论几句。听过的人直夸唱得好,说那是城里一位叫“袁克勤”的名角唱的。“克勤的戏‘文’得很,有味道!”爷爷也这样评价。爷爷是村里“自乐班”的头儿,他的话肯定对的。可孩子们虽然感觉新鲜,对“戏”却不感兴趣,孩子们感兴趣的是老糖。

关中所谓的老糖就是麦芽糖,其色黑红若咖啡,甜甜的略带焦糊的苦味,嚼起来很黏牙的。乡下卖的老糖可以用头发换,只要看见“留声机”的担子,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跑回家从墙缝里捡了妈妈或姐姐们理发丢弃的头发来换老糖。当然,也可以用钱买。大大的一块老糖小山似的放在一只方形的木盘里,木盘被一只竹筐支着。买老糖的都是一分两分的主儿,小心翼翼地捏了一分二分的零钱递给卖老糖的男子,男子就用一把钉锤和一根小小的錾子在黑红色的小山上经过一阵敲击,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撮起剔落的老糖碎块,用一方小小的麻纸包了,递给面前眼巴巴等了半天的孩子去解馋。

几十年过去了,后来的日子很难再见到老糖这种农家食品。近年虽也有小摊出售袋装的麦芽糖,但尝过之后总觉得不够地道,一是没有了儿时老糖的黑红,二是少了那种特有的焦煳味。可后来又想,纵使能找到具有黑红和焦煳味的老糖,又到哪里找到那些当年袁克勤的粉丝呢?那种在细细的秦腔声中品尝甜甜的焦煳味的老糖的日子,已不可复得更不可复制,唯有简单且淳朴的乡情依然甘甜。

春夏散文3:无情何醉,多情自扰

文/水慕岚

春夏之交的夜晚,月亮一时有一时又无,漫天的浅红,仿佛纸巾上瞒着自己的情人写的别人的爱情,很有兴趣,而无半点羞涩。夜色撩人,也就再没有人去端详那些惺忪的渴睡人的眼。

院子里最美的,是晕黄路灯下的三角梅,绽得那样好,一枝一枝从铁栅栏里伸出手、探着头,那模样说她像一枝横斜水清浅,倒更像女儿窗下怎低眉。花之性,生在孤壁上也是要开放的,因此摆在路边为行人准备的长椅,无人坐时花自开,有人坐时花亦开。人迹所至,都已被花之性情陶冶得可有可无,甚至有人的时候反而没了境地,等到座空无人,那境地倒催发地落叶比花更妩媚。

总有些东西,不以贵贱论之,却是人一生都难以丢弃的。就俗常之理,最让人难以释怀的,或情缘或饰物,无非曾经拥有。从前爱喝浓茶,如今因胃肠不适亦忍不住遥挂那丝弥足。茶味偏淡似乎并不那么惹人嫌,人情乏味才让人无法俱受。情义或可有或可无,是有是无,都不可以乏味。茶自出味,不是因为此茶能有多好,无论欣赏还是品味,都意味着尊重,尊其所尊,重其所重。

院子里的路灯尽管也发着光燃着热,目光所触却能生出心底里的宁静。我爱那与之相触的淡淡的滋味。曾经的友人,不明白我为什么那么喜欢注视夜幕下的路灯,他只看到我眼中的闪亮却感受不到更触碰不到我心底里的宁静。而我眼睛里的闪亮,是因为薄雾之间棉柔的灯光,以及不知多少人曾经拥有,被岁月摩挲过的青春火焰。

夜色或者绵雨都能轻易赋我以醉。在它们面前,人能与原身相拥,可以卸下所有防备。能卸下防备之所,方有归家之乐。颓世之人,总难免从一堆谎言滑入另一堆谎言,处处设下机关和防备,连居家之所也未能幸免。佛理茶,仙驭酒,酒能醉人,而茶不醉人人自醉。醉酒然后能醒,醉茶方后能悟。

浑然天成那些田园诗一派,最爱当属王维。父亲喜爱陶渊明,爱其心远地自偏。渊明既采菊,则不脱俗尘,能抱朴而含真,所以有五柳先生之称谓。王维走得更远,人还在月下徘徊,心已入重重深林。菊已不采,有感则长啸而已矣。诗才过人,质朴无华,这些可爱的生命,总惹得人疼惜之念方过,伤感之意复来。

情义至此,孰解我无情、多情?

春夏散文4:行走在春夏之交

文/秋天里的童话

初夏,陪妻子看中医。中医的家,是藏在平原深处,去一次很难。几次调整路线,想尝试走顺畅平坦的路,怎么走,还是拐入逼仄的土道。其实,中医的家,距离市区直径距离,不是十分遥远,就是没有成形的乡村路可行。我和妻子泄气了,如不空降,是免不掉路途颠簸,及漫长跋涉之苦了。

春夏之交的季节,云淡风轻近午天。但是,车上人衣服穿得混乱,我对面的中年人,里外穿三件上服,裹在身上,衣领散露出三层恢暗颜色。我是穿t体恤衫来的。车驶入尽头,就是中医所在的村子。

中医颇有名气,在镇里都有人知道。他的家,是新盖的房子。房子盖得大气,正房。厢房。及倒座的房,由北向后推进。院落空地,没有一般家庭的裸露土壤,全部水泥浇筑铺盖。硬化的院子地面,没有一丝绿色植物,没有一朵花多开放,和村庄外的田野绿色及不协调。

中医,不是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白发胡须的老人,而是四十出头的精瘦男人。他是从部队退伍回来人,继承了他父亲医术,对疑难杂症治疗,造诣很深。我们每次,都看到天津。蓟县一带来的病人。看病人很多,需要排队等候。中医妻子很漂亮,小他好多岁。他们的女儿还在读小学,聪明活泼,还很贫。我好意提醒她;好好读书,外面世界很大。

我挨不住等待的寂寥,常在村子里走动。村子房子,不都是毗邻相连,有独立的房子,四周有一片片玉米庄稼,长在房前屋后。玉米一人高了,墨绿。墨绿的,长得旺盛,人深入进去,将淹没在绿海里。我想象雨落绿叶,风吹叶子沙沙响的情景,觉得那样很美丽。我也知道农夫汗滴禾下土艰辛。

村子,如同欣欣向荣的城市,有好多新房子在崛起。但是,村中央有处老房子,吸引了我。老房子,突兀而起,孤立在一道土坎上,老房子的院墙,残缺,东西有矮石码起,错落围起,墙不及人高,不能抵御他人入侵。栅栏门是木干做得,有荆棘缠绕,院门是敞开的。没有厢房。正房堂屋,有老式风箱,有老式大灶,可能不用了。但还完整放在原地。

房前,有一块高地,载满了月季花。枝叶蓬蓬勃勃,挺拔高大。枝蔓生长着大片绿叶,开着朵朵鲜花,红艳艳的。月季花给破落陈旧房子,增辉生色许多。

房子主人,是一对耄耋老人。老太太热情迎接我。她告诉我;他们和儿子,有新房子了。但是,老人们不能割舍老房子情结。他们的一生岁月时光,大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喜欢花朵,喜欢生命旺盛的月季花。月季花年年生长。花儿谢了,明年还要长。他们很少走出村子,也没有养育其他花卉,就喜欢月季花。年年种,年年长,年年绿,年年开花。老人热爱生活,热爱花朵美美丽。我由衷的感动。

在草长莺飞四月天,妻子从南方回来,我们相约在北京集合,一起和女儿短暂一面,就是匆匆各奔东西。离京前的上午,我和妻子买了满满一推车蔬菜,水果,还把带鱼煎好做熟,把排骨闷在高压锅里,没有来得及品尝味道鲜美,妻子就去东北,我回家乡了。

在五一前夕,我先去了北京。

在我大哥家,我们一家,大哥一家,还有我的姐姐,我们团聚了。现在温饱不是问题,吃好是大问题。大哥炒拿手的菜,我做拿手清蒸鱼,大嫂的特色饺子,让节日一家人饱了口福。

这次去北京,家庭有很重要活动,因此淡化了游玩。只是去前门看看,是五一前夕,大哥带我们夫妻一起去的。大哥变得温柔了,还主动提议去车站接我妻子,还陪我去。我们的到来,让大哥很高兴。

五一,我和妻子们去了前门。节日的前门灯火辉煌,游人如织。我们去了刘老根大舞台一条街,看到了神奇惟妙惟肖的东北人生活小泥人。赵本山把二人转推向了全国,据说赵本山是文艺界了最富有的人,他是成功的艺术家和商人。

在北京,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房子,明年就可以入住了,感慨万千。

周末,妻子回家,想再去北戴河。我提议,山城地质公园。我最早是看报纸介绍过,说那里的石头是彩色的, 山泉溪水,怪石嶙峋,别有一番景色。我几次想去,都没有成行。

妻子陪我先去先登山,登在半山腰,妻子首先气馁,栖息在林间。我勉强多爬一段山路。看到怪异的紫色巨石,呼吸到来绿色植物吐出的新鲜氧气,就匆忙下山了。一张五十元的门票,山也不也高,没有仙也不名,水是人工抽上山去,在流淌到山间,没有龙也不灵。

还是北戴河,国家家的旅游景点。海滩很多游人了,在这片美丽的人间仙境中,北戴河无不彰显着她的美妙与风韵,她的活力与灵性,她的情韵与柔情,她的神奇与壮观。北戴河的神韵,在于她的阳光、空气和那片旷阔无垠的蔚蓝色的大海。海滨的风景简直是一种流动美与凝固美相融汇的乐章,更是一幅风情别异中西结合的图画。无论是谁只要走进北戴河,都会被这里的风景所陶醉。

北戴河最美,最壮观的还是大海。她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深刻。她的博大、宽容,是一种壮阔的美,即使再沉闷的人到了那里也会快乐和开心。是啊,宽容就是这大海的胸襟,大海的气魄和大海的灵魂。它接纳了世间许多的风风雨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历史的变迁,却没有留下任何历史的痕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模样,用一面平镜对着每天都有千变万化的天空,用一样的眼光看着世间冷暖,用一样的脚步走过春夏秋冬。再去鸽子窝,读毛主席写的气势磅礴的诗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妻子喜欢去熟悉地方。秦皇岛,今年春节我们就来过一次了。看熟悉的景色,回忆运去的日子。我想在海边有自己的房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多次去青龙山。哪里佛音回荡,佛香袭人。这次我们没有停留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大殿前停留,第一次徒手爬海拔四百米的山峦。山路陡峭,抬头云端,俯瞰群山,还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爬之一半,筋疲力尽,退不能下山,登山又乏力,好不容易爬上去,爬下来。

下山,赶紧找饭店,什么也不忌口,饕餮大餐。饥饿的人,最知道食物的甘美。

春夏之交的,是游走骚动的日子,是贪婪绿色的日子。

春夏散文5:又见喜鹊窝

文/李小平

孩提时于春夏之交外出玩耍,随处可见鸟儿筑窝。像黄腾鸟(又叫天煞星)将窝筑在油菜地的菜籽架上,麻雀将窝筑在农家草屋的屋檐下,乌春、白头翁等将窝筑在密集的树林或者屋后的竹子上,它们的窝相对较隐蔽。唯有喜鹊,将窝筑在高高的乔木顶上,几百米外就能看见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加上无节制地捕杀,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能见到的鸟儿越来越少,尤其是喜鹊,几乎无迹可寻。

今年4月底,我骑自行车外出锻炼,经过锦丰镇(冶金园)合兴的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时,惊喜地发现在纪念馆正门前高高的银杏树上有一个硕大的喜鹊窝,环视周围,惊喜接二连三——东、南方向竟各有一个喜鹊窝。

喜鹊窝的结构非常复杂、精细,从外面看,整个鹊窝为直立的卵形,一人难以合抱,鹊窝侧面留有一个圆洞,口径上适合喜鹊的出入,枝条排列致密,骤雨下落,经久不漏。从断面看,窝底面可以分为四层:最外层由杨槐、杨柳的枝条叠成。里面一层大多是垂柳的柔细枝梢,盘旋横绕成半球形的柳筐镶在窝内下半部分,再里面的几道工序最为奇特,就像是用河泥涂在柳筐内塑成的一个“泥碗”。最里面还有一些贴身的铺垫物,这是用芦花、棉絮、兽毛、人发和鸟儿的绒毛等混在一起压成的一床“弹簧褥子”,喜鹊真是高明的“建筑师”,这样一来,它就有了繁殖后代的安乐窝。

喜鹊自古以来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是好运和福气的象征,有的地方在举办婚礼时,最乐于用剪贴“喜鹊登枝头”来装饰新房。俗话说“喜鹊叫喳喳,好事来到家”。

小时候我家门前的老槐树上有喜鹊搭的窝,依托树杈一层层垒上去,几近树梢。晨光熹微,清风拂面,母亲在院子里忙着腌酸菜,喜鹊欢跳着从鸟窠里飞落下来,在墙头,在屋脊,在院落,甚至在小屋的窗台之上,放声高歌起来。记忆中,儿时的梦,总是同喜鹊的叫声绕绕缠缠搅和在一起。“喜鹊喳喳叫,不过三天亲戚到”。中秋节还没到,我就眼巴巴地盯住门前那条通向远方的路,知道几个姑姑会来看爷爷、奶奶的,一定会来的,每年不管收成好坏都会来的!大姑烙的油饼子最好吃,一圈一圈的,清油细白面,里面和着葱花,黄黄的,还有苦豆儿或是杏胡儿。于是总盼望着老槐树上的喜鹊早早地叫,美美地叫,叫来姑姑的两个大油馍馍,让我们尽兴地解解馋。我家大槐树上的喜鹊在枝杈间不停地叫,乏了累了饿了,就飞下来在院落里的猪槽边抢着吃猪食。母亲只是“呕嘘,呕嘘……”,无心将他们赶走。于是,麻雀来了,白脸媳妇也来了,和我家的人儿、鸡儿、猪儿一起搅和着。小院里响彻着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场面是那样温馨。于是,我的童年生活虽然清贫困苦,但却总有一缕喜悦在心头。

近年来,由于我市大力支持绿化环境,禁止铺杀鸟类,不滥用农药,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锦丰镇(冶金园)合兴段一干河东部的开发,新建的沙洲新城中心的中央公园,举目苍翠,绿意浓郁,是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地方,这里也吸引了各种鸟儿前来安营扎寨。

春夏散文6:谁家野菜饭炊香

文/郝再富

每年春夏之交,正是坝上春暖花开的时候,也正是各种野菜生长的季节。经过整整一个寒冬的酝酿,绽放出一片片鲜嫩、葱茏的叶子,一墩墩、一窝窝地簇拥在一起。像仙女们撒下的花朵,风姿绰约,十分喜人。嫩嫩的叶片相依为命,簇拥向上,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撑起了一片片绿的色彩,每一片色彩在芬芳中充满了幻想,每一片色彩蕴含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和不朽的爱……微风中轻飘飘地舞动着,柔柔地是那么的惬意。夹杂着几分浓浓淡淡的清香,携拥着大自然的灵气正孕育着一种新的生命与希望,展示着自己青春的姿态和美的力量,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乡村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在儿时的记忆里,野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是在困难时期,分到的口粮支撑不了半年就所剩无几了。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是野菜救了百姓的急,是野菜解了乡亲们的困。

村里的男女老少一有空就出去挖一些野菜,即便是出工劳动时也要挎个篮子,散工后再挑一些野菜。我当时刚上小学,早晨上学之前,中午、晚上放学之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挎起篮子和伙伴们一起到野外挖野菜。我们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披着春日暖阳,轻履在松软的田垄间。挖出的一根根野菜溢出点点滴滴白净、黏稠的奶水,浓郁的芬芳散发着缕缕清香。饿了,就挑拣几根鲜嫩的抖掉泥土吃上几口,刚吃进嘴里又苦又涩,细细回味却又觉得苦涩中带有几分甘甜。野菜的奶水掺和着泥土沾在手上变成了深褐色,三五天内都难以褪去,那股特别的味道,如今想起来还让我回味无穷。野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我们一次次地挖,野菜却一茬茬地生,永远也挖不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的这句话印证了大自然的无私与奉献精神。我们感谢大自然,感谢它把清香鲜嫩的野菜馈赠给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人们。

母亲把挖回来的各种野菜拿到门前的小河边,一根一根分类拣好洗净。把当天吃不了的各种野菜整整齐齐地码好,该晒的晒干,该腌的腌好,以备冬天食用。清澈的河水流淌得那么轻柔、那么清澈,映衬着母亲瘦弱的身影。她那专心致志的神态、慈祥的面孔、娴熟而富有节奏的动作,点点滴滴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

母亲用各种野菜变着法儿地给我们做成各种饭菜。比如,用灰灰菜和少量的土豆丝拌在一起做成莜面饨饨,把甜苣、蒲公英、苦苣菜拣好洗净用开水烫熟后再加点儿山韭菜拌成一道可口的凉菜;用榆钱钱和小米熬成一种黄黄绿绿甜甜腻腻的粥,别有一番风味;将甜苣、土豆丝、山韭菜切碎再加点儿盐拌上莜面握在一起上锅蒸熟后就做成香喷喷的莜面菜团儿……不论怎么个做法儿,都充溢着一种浓浓的醇香的味道。我们一家老小吃着母亲用各种野菜做成的各种饭菜,心里乐滋滋的。吃饭的时候,谁都舍不得掉一点儿。母亲常说,生活困难不能轻易丢掉每一粒粮食,浪费每一口饭菜。母亲的这句话时时刻刻铭记在我的心里,永不忘怀。艰苦的岁月让我们从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时至今日,我还一如既往地过着像野菜一样质朴、平淡的生活,依然与野菜同样淳朴的乡亲们保持着难以割舍的情缘。

谁家野菜饭炊香?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野菜成为岁月侵蚀不掉的沉香。乡亲们就是靠野菜度过了一个个最饥荒的日子。每到炊烟升起的时候,家家野菜饭炊香,清香淳朴的味道飞出屋舍,溢满庭院,弥漫在空气之中,飘荡在乡村的上空,荡漾在乡亲们的心灵深处……

春夏散文7:沐浴琴声

文/杨浩山

是春夏呢喃的燕语?是初秋夜雨轻叩梧桐?是深山清泉叮叮咚咚……哦,那紧绷的琴弦,可是这世界灵动的神经?那弹跳的十指,可是生命行进中的舞蹈?抑或是生命与大千世界和谐的律动?

琴声似水,沐浴其中。任《多瑙河之波》静静流过心之原野,滋润萋萋芳草,映着一轮明月;融入清冽缠绵的《二泉映月》,波光,月光,一如生命之原色;婉转,抑扬,倾诉人生之哀乐;吮《梁祝》之甘露,感喟爱情之凄美;捧《高山流水》之琼浆,陶醉超尘脱俗之雅声;品《阳关三迭》,悟人间友情之珍重……

琴声之水轻轻流过,拂去生命之灰尘,抹平岁月之瘢痕。生命,在琴声之水中舒展,在琴声之水中前行……

春夏散文8:故乡初夏时

文/杨全富

春夏之交,横断山脉腹地、青藏高原边缘的丹巴峡谷中已是热浪滚滚来袭,清晨,满山的雾气笼罩在山顶,夜幕低垂时,雨点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湿润了大地,染绿了山川,朗润了溪流。就在这夏至,故乡——这个高原峡谷中的小村寨,虽然百花凋零,布谷鸟声已远去,但绿树婆娑,万物葱郁。那绵绵细雨的晚春似乎还在眼前萦绕,转眼间,热力四射的初夏就已经偷偷的来到我们身边。

站在藏房的阁楼上,打开眼前的窗扉,映入眼帘的满是绿树成荫,樱桃鲜亮,瓜果飘香的美景。远处,厚重且绿色渲染的大山像忠实的卫士守护着故乡。眼前,淙淙流动且波光粼粼的河水,还有那在河流缓缓的岸边一惊一乍快速游动的小鱼,以及树丛深处在鸟窝里茁壮成长的雏鸟,都迸发出不一样的生机与活力,将自己的生命完美的展现在夏日炎炎之中。顿时,山丰硕起来了,水涨起来了,鸟雀欢唱起来了,就连蝉也凑热闹似的在树丛间抖动翅膀长鸣了。在这样的季节里,故乡的亲人永远担任着夏日的主角,他们扛着各种农具忙碌起来,在时节中挥洒汗水,憧憬收获。锄荒、种雪豆、种荞麦、撒青稞、施肥力……辛苦地劳动着,满怀期望的为今年的秋收种下希望的种子。不知疲倦,年年反复。

河岸边,初夏的风晃晃悠悠地拂过耳旁,一阵轻微的热浪霎时间吻上脸颊。此时,我仿佛听见了夏的呢喃,在我耳旁激动地讲诉着内心的狂野和似火热情。初夏,这个蓬勃兴起的热辣少年!他将内心的狂热尽情的释放。于是,我听见他的呼吸,山清水秀的山谷里,有他青春的身影。他采下一片蓝色天幕上的云朵,轻轻地撒在树丛中,在斑驳阳光的照射下,犹如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境。不经意间,他就从你身边飘过,带来一阵阵罪人的夏花甜香,让你不禁心旌摇曳,让你忘却了夏日里热力四射的骄阳。走在故乡的小径上,静默中侧耳聆听,一阵天籁之音传入耳鼓,是夏天即将走向成熟的果实在树巅摇动,预示着生命的成长。

“黄梅挂枝头,雨夜入梦来”,立夏时节,干热河谷地带的故乡进入多雨的时节。炎炎夏日下,微风中夹杂着蒙蒙细雨,从雨帘中极目远望,远处的青山朦朦胧胧,充满了别样的景致,大地在一瞬间变得凉爽而清新。此时,青松、白桦、村寨都沐浴在如丝如缕的雨幕之中。寨子里勤劳的人们穿着雨衣,在田地里挥动着农具忙碌着。为着希望,真正应了“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诗词的意境。此时此刻,山间的万物都沐浴在柔柔的雨帘里,享受着这热气初至时的甘露。在这初夏里,故乡的雨,就这么柔和,朦胧之中带着别样的清新。

这热情似火的初夏时节,仿佛是一杯醇香的美酒悠远漫长。特别是喜爱妆扮的姑娘,脱去了覆盖曼妙身姿的春装,换上夏日的清凉服饰,一刹那间,一群群穿着艳丽短袖长裙的如花姑娘,穿梭在村寨小巷里,漫步在河堤杨柳树下,衣袂飘飘,青春飞扬。夏日里,这个火热的季节激扬起故乡万物的生长的斗志,为秋天的收获种下满满的希望。

在这时候,我知道,故乡因为夏日,万千作物才会写意的释放生命的力量,将个性张扬。这个夏天,我依恋的故乡就会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释放所有的能量;就会在蝉鸣声声中呼唤爱的乐章。悠长的岁月里,一转身,故乡已初夏。

春夏散文9:当竹子肩负特殊使命

文/赵盛基

春夏之交,在井冈山,我看到山坡上的一片竹林出现了三种形态:有些笔直笔直地挺立着,有些虽然朝山下倾斜但仍然笔挺笔挺的,丝毫没有打弯,有些已经拦腰折断,露出了嶙峋的断茬。

导游说,这是春天的一场雪造成的。但她又说:“虽然大雪把竹子压倒了,压断了,但它们都没有弯曲。这就是竹子的性格:宁折不弯。”

我不禁肃然,但又突然想起刚刚在山下时,看到菜农正用竹子搭菜棚。他们将一根根竹子当中劈开,使之成为竹片,然后,将竹片弯曲成一张张弓的模样,两端固定在露出地面的立桩上,相距一米左右一根,上面蒙上塑料薄膜,即成为蔬菜大棚。

我不解地问导游:“可是,你说的好像不完全对啊!刚才在山下看到的菜农把竹子弯曲得那样厉害也不断啊?”

导游似乎玩笑又似乎认真地回答:“那是因为菜农把竹子劈成了竹片,赋予了它特殊使命啊!”

我似有所悟,无论是一根竹子,还是一个人,当肩负特殊使命之时,即使做出牺牲,也能委曲求全。

春夏散文10:地枣印象

文/陈树庆

进入春夏之初,故乡盐碱地上的地枣开始萌芽了,枝杈上挂满晶莹欲滴的绿叶,葱茏盎然,给荒凉而沉寂的盐碱地增添了无限生机,带来一片绿意,风一吹,犹如一片绿浪翻滚,也吸引了我们这些乡村孩童。

地枣学名叫白刺,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多年生野生植物。多生长在干燥、多风、盐碱重、土壤贫瘠、植物稀疏的严酷环境中,它长细坚硬的枝条从根的顶端成缕地分生出来,象瓜蔓一样紧贴着地面纵横盘绕地向四面延伸生长,雨季枝条触地萌根形成新的植株。果实形状像初生的小枣,酸甜可食,故取名地枣。地枣并被称其为盐碱地上的一宝。每到果熟季节,采摘果实后,做成“地枣汤”,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每年四五月间,等到地枣枝叶扶疏覆盖盐碱地,便会开出黄白色的小花。一朵朵黄白色的小花错落有致地分散在叶腋上,星星点点地闪烁着。花随只有米粒大小但透着淡淡的清香。微风过处,淡淡的清香扑鼻而入,遂让人产生沁人心脾之感。常听村子里的老人说,地枣花最为殷实,从不开谎花,开出的每一朵花都代表一颗果实,看着这些开得灿烂的花朵,禁不住口中生津。花期一过,花瓣飘落,一颗颗小而嫩绿的果实便立在了原来花朵的位置,开始了它们成长的历程。此时,夏至如约而至,在这个旱涝无定的季节。地枣会在充分吸收水分的同时,加速生长;如遇久旱,任凭周围的土地龟裂地不生寸草,它依旧深深扎根于底部的土壤,尽可能地汲取地下的水分,以满足其果实成长的需要。眼见地枣一天天的变红透亮,我们哪能错过摘地枣的大好时机,利用给牛、羊割草的时机,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摘一颗那不起眼得像绿豆大小的果实,放在嘴里尝尝,常常被酸涩的直吐口水。

一到八九月份,地枣由红色变暗红色,由酸变甜,红彤彤的地枣在绿叶的衬托下挂满枝头,随风微微颤动,像极了晶莹的红玛瑙。地枣个小核大,肉少味酸,成为我们这些乡村孩童最好的零食。一放学,小伙伴们就划分好区域,分头去摘各自领地里的地枣,不仅要摘地枣,还要时刻提防着小伙伴偷拿自己采摘的地枣,为了保护地枣不被拿小时候可没少打架。面对丛生茂密的地枣,明知枝叶间隐藏着无数的枝刺,可看到那红彤彤的地枣,我们唇齿间早已漾出了酸酸的口水,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先摘一颗地枣放入口中,酸酸的、甜甜的味道瞬间传遍全身,让人回味无穷。于是再难收住口,转瞬间,一颗颗美味的地枣便被送进了口中,咀嚼着吮吸着,酸中漾着甜,甜中泛着酸,直到牙齿被酸倒了,可一看见诱人的地枣装满了衣服口袋,笑容随即浮在脸上。将采摘的地枣装入深深的裤兜内,在课间时,趁老师黑板写字时,手慢慢地伸入兜内,轻轻的摸出一粒,放入口中,轻轻的咀嚼,酸甜的味道在舌尖、舌根,至满口腔蔓延开来,整个身心都沉浸在甜甜酸酸的滋味中,有时,被老师发现,免不了挨一顿批评,还被没收采摘来的地枣,只有放学后,再去采摘满足口腹之欲。

地枣不仅好吃,而且止渴生津,有益健康。地枣里面的枣核,亦是一样难得的宝贝。对于枣核,若是顺手将它们丢在地上,来年会是一株幼芽,勇敢地破土而出;若是将它们收集起来,则会是一味强身健体的珍贵药材,有调经活血,消食健脾之功效,并且含油量很高,可榨油。

现在回到故乡,村落四周土地已改良变成良田,虽还有地枣丛,但仅是依稀可见,没有了那种茂盛浓密的感觉。加之如今农村生活也好了,各种零食可供选择,很少有孩子去摘地枣了,也许地枣为何物都不清楚了。也许,浓郁地地枣酸甜气息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只能留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了。

春夏散文11:水库偶记

文/贵州黄平吴忠寿

半年来,历过春夏,总算入秋了。可是我,还是绕不开这个水库。说开一点去,这是一片横塘,我是一点星,一块月,老想在这里洗尽铅华,得到净化,变得清静一些,淡雅一些,高洁一些。

清晨,太阳起得晚。我为了赶上老乡们,便匆匆来往于它的四围了。此时,仿佛层层薄雾不是笼在重峦叠嶂之中飘洒,倒像在我的心田升腾。我面对着这粼粼的水波,水波滋养起来的稻禾,稻禾间或着的村落,心绪不由摇曳起来。青青的绿意呀,悠悠的黄金穗子,顾盼着我,牵动着我,点醒着我。我的梦,在近三十年的工作里,不就是星月,要发多一点光,多一点的亮吗。但是,我没有清清静静地过呀。

林逋说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我在太湖边,看着那烟波浩渺,苍苍茫茫的横无际涯,身感自己的一生,白驹过隙,自然多了几分苍凉。不知不觉,倍感故乡亲切起来。故乡着实的美。又想着居于繁缛富丽西湖的游乐。在柳树下,红莲旁,赏着烟霞,放一叶轻舟,惬意非常的日子。顿时似乎宠辱偕忘,似乎忘乎所以。直到现在,面对这片贵山黔水,才品出生活的滋味!无穷无尽的山里,缠缠绵绵地珍藏着,星星点点的坝子,星星点点的水塘,星星点点的鸟声,星星点点的村庄。连天也怜见,或微雨,或晴空,或小雪。仿佛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炒,简单而不乏花样;华章中的词令,清新而不乏醇香。来得轻盈,来得快意,来得舒心,来得可爱。

这一切的一切,疏影横斜,玲珑奇巧,慧心可拾!我自己呢,往往忽略了。要不是在这大时代里,“四个全面",尤其是脱贫攻坚的工作,必须细致入微,必须涉及点点滴滴提示了我,我还真的忽略了眼前的好山好水。我们是大山的儿女,我们散得可爱,疏得明朗,绽放的是鲜艳,吐出的是清香。这几年的“贵飘”,就是多么令人瞩目,令人向往的明证。

倏地,我的眼帘,跳过升起的太阳,跳过夜里留下的残星,留下的冷月。放眼望去,下临有地,崇山岭岭,纵横千里,深沟细流,谷风习习,格外动人。横塘,就是这一片横塘,在青山下,白波上,犹如飘带,犹如银屏,活活泼泼,一览无余。附近的一带水田,在它的滋养下,缠绵地淡雅地随着山势流走。似乎没有留下了梅的影子,留下荷的娇羞,却留下春的生机,秋的收获。毫不疑问,满眼风光竞风流。这青青的波光,悠悠的稻穗和炊烟下的村庄,不时就会随着晨光的到来喧闹起来,翻动起来,腾跃起来。

我的故人,我的朋友们,我要飞起来,对你们说。这里,这片横塘,这片田园,不仅属于大田坎,不仅属大平组。只要添上水榭亭台,建起酒肆杏林,响起苗家歌谣,增一分经济社会的“靓丽”风景,一定会更加美丽,更加迷人,更加有趣!

(作者单位:贵州省黄平县委党校 潘忠德 吴忠寿 手机:13765516225 邮编:556100)

春夏散文12:小兴安岭的春夏

文/林振宇

骀荡的天风抖擞着精神,像一匹脱缰的烈马,它嘶啸着,一溜风地从江南跑到了小兴安岭,大口地喘着气,或许是跑累了,就在小兴安岭腹地一个被誉为“祖国林都”的伊春小城歇下了脚。

阳光日渐煦暖,像一位慈蔼的母亲,用它那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小兴安岭的每一寸肌体,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它的手真神奇,林都伊春被它抚摸过以后,竟然从沉睡中渐渐地苏醒了。

倔强的小草慢慢地睁开惺忪的眼睛,它不肯向命运低头,顽强地从冬的桎梏中挣扎出来,露出一点儿头,张着小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它真调皮,明明看见它身穿着绿绒绒的衣衫在远处,走近了却不见它的踪影,跟捉迷藏似的。

清傲的冰凌花在尚未解冻的泥土中萌动着生命的气息。它可真勇敢,在百花还沉浸在春梦之时,竟然不顾料峭的寒风和冰冷的残雪,毅然地探出娇弱的身子,宛如处子般亭亭玉立,羞答答地绽开黄澄澄、金灿灿的笑靥。它是为了报春,却不争春,所以在百花争艳之时它便悄然隐退身影。

高洁的红松傲然挺立在小兴安岭的山岗上,在大雪的重压下,它伟岸的身躯从来没有屈服过,它像一位坚强的战士,高擎起一面绿色的旗帜。它抖落一身的冰雪,生命的本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

久盼的春雷轰隆隆地一声炸响,仿佛敲开了春天的大门。丝丝细细的春雨随风潜入夜里,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万物,就像母亲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孩子。一夜之间,桃花红了,河柳绿了,梨花开了,再看那山,被这雨水洗刷掉一冬的尘埃,变得愈发青秀了。消融的雪水流进了山谷,汇聚成溪,叮叮咚咚欢快地唱着春天的歌。

你看那达子香,无论是在山坡,在林间,还是在崖壁上,一团团,一簇簇,漫山遍野,红彤彤的一片,远看就像燃烧的红霞。阵阵的山风还徐徐地送来了它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其实,达子香并非名花,是小兴安岭常见的一种多年生的野花,尽管它朴实无华,但不畏寒霜残雪,也要绽放出生命的美丽,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叫人怎样去追寻生命的真谛。在北方,是它把林都的春天装扮得姹紫嫣红,绚烂多姿。

雄鸡叫醒了黎明。太阳像长了脚,慢慢地爬上了东山头。灿烂的朝霞照映在小兴安岭上。汤旺河水湍湍地向东流去。

河的两岸是大片的黑土地。许多山里人生活在这里。清早,家家户户的烟囱冒着乳色的炊烟。站在山顶从远处望去,那里的上空笼罩着一层白色雾状的烟云,朦朦胧胧地连成一片。

吃过早饭,勤劳的山里人扛起农具,说笑着走进这片土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小兴安岭的夏天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到了。

这个时节,山上草木欣欣,林间溪水潺潺,野花竞斗芳菲,苍翠挺拔的红松,披着祖母绿的衣裳,浑身散发着松香。美丽的林都迎来了旅游的旺季。

嘉荫的龙骨山,有出土的史前恐龙化石,让人禁不住遐想,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白垩纪;茅兰沟的瀑布,飞流直下,遥看似少女脖颈围系的银白色细练;汤旺河的石林,奇峰秀丽,怪石突兀,形态各异,惟妙逼真;五营的原始森林,莽莽林海,天风抖动,绿波涌起,松涛滚滚,似天籁之音,荡气回肠;美溪的回龙湾,传说有条“黑龙”诞生在这里,引人去探秘;大丰河的漂流,时而跌宕,时而平缓,时而心悬一线,时而激情澎湃,好不尽兴,两岸的秀美风光则让人目不暇接,就像人在画中游;西林的龙泉湖,在晚霞的照耀下,烟波浩渺的湖面上泛起粼粼金波,还有几只野鸭从空中掠过……

要说林都的夏天,最美不过绿色。那满眼的绿色,不知迷醉了多少人。林都迎宾不用酒,捧出绿色都醉人。走进小兴安岭,就走进了绿色的童话王国。那里的森林是绿色的,田野是绿色的,城市是绿色的,山峦是绿色的,就连风都是绿色的。而这绿,尤以红松的祖母绿最显贵气,它是大自然赐给林都的一份特别而又神奇的礼物。林都是红松的故乡,红松是林都的骄傲,也是林城人的魂。因为红松四季长青,所以又叫青松。著名诗人郭小川曾在这里激情放歌:“青松哟,是小兴安岭的旺族;小兴安岭哟,是青松的故土;咱们小兴安岭的人啊,与青松亲如手足……”然而,曾几何时,一株株红松悲壮地倒下,哽咽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濒临灭绝的苦痛。“决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红松故事”,觉醒的伐木人终于放下了手中的斧。为了保护这片神奇的祖母绿,林城人发出了“停伐红松”的绿色宣言,他们积极地行动起来,把红松像宝贝似的认领,还自觉地栽起了树,一道道的荒岭又恢复了往日的风情。

如今,林城人愈发地离不开红松,红松已成为林城人心中无以名状的情结。而那难舍的祖母绿哟,不知让多少游子梦绕魂牵,常常做起甜甜的绿色的梦……

春夏散文13:花开人间

文/赵宝娣

进入春夏,我喜欢祖国南疆火红火红的木棉,热情、奔放、意境高远;喜欢洛阳城的牡丹,高贵、典雅、雍容华贵;喜欢天山顶上的雪莲,圣洁、高雅、纯洁心灵;更喜欢重庆潼南崇龛镇的千里油菜花,清丽、明朗、怡养性情。

家乡的海棠花园,是真正的鲜花烂漫的花园,波澜壮阔的花的海洋,超凡脱俗的人间仙境,美不胜收的花中天堂。初见海棠花,是在河北省下花园区表弟的新房院中。应表弟之邀,回到家乡参加表弟的婚礼,一进表弟家门,映入眼帘的是8棵含苞待放的海棠树,伴随着刚吐出新绿的嫩叶,海棠花氤氲着开满了枝头。一枝枝,火红火红的,灼人眼睛,撩人心弦;一树树,红云重重叠叠,飞焰欲横天,勾人魂魄。

我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围着这8棵树,左转右转,仰头俯首,远观近瞅,惊奇不已。

表弟拉我进屋,骄傲地告诉我,这是海棠树,是新娘子娘家的特产,如今新娘子家乡都叫她“发财树”,这8棵是新娘子的陪嫁树,寓意着新娘祈盼夫家大发财。

这美丽的“发财树”,开着这样漂亮的“幸福花”,你们的生活多么幸福!

新娘告诉我,她的家乡,距离下花园40公里的河北怀来小南辛堡镇,有着全国最着名的特产——八棱海棠。近年来,海棠业发展迅速,海棠园风光无限。此时,正在举办“海棠花节”。

美丽的海棠花牵着我的心,好客的家乡人挽着我的手。我来到了急切盼望中的海棠园。

驱车进入小南辛堡镇,远远看去,天地间一片火红,红得铺天盖地,红得蔚然壮观,像木棉一样意境高远,像牡丹一样雍容华贵。

小住海棠园,心也像海棠花一样,朗润起来。

慢慢地,应和着柔软的东风,那红云渐渐地退了,淡了;花瓣也颤微微地舒展开来;花的颜色先是淡红,再是淡粉;直至层层叠叠的花瓣完全绽放,露出有着金黄柱头的花蕊,花的颜色就变为纯白;白得耀眼,白得醒目,白得庄重,白得令人心动。

大朵大朵的海棠花雪白雪白地开着,冰清玉洁,摇曳生姿;花团锦簇压满枝头,葳葳蕤蕤缀满园林,活活泼泼开满山坡,俏俏皮皮扮靓村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幽香,甜丝丝,沁人心脾;凉津津,销魂入骨。

氤氤氲氲的如丝细雨弥漫在空气中,浸润了花瓣。这时,有的花瓣,承受不住雨珠的重荷,开始坠落,一瓣,两瓣,千万瓣,悠悠地飘,缓缓地落,像白蝴蝶,像白精灵,像白色的雨帘,像列阵接受检验的空降兵;东风给她助力,她在空中旋舞着,翻飞着,带着使命般地吻向大地,天地间顿时连结成一片白色的奇观胜景。

朋友,倘若此时你伫立海棠园中,静静地观赏这如涌的花潮,不消片刻,你的头顶、眉尖、肩头、张开的手、臂上,都会落满洁白、轻盈的花瓣。你站在花的海洋中,美丽的花瓣簇拥着你。脚下,柔软的花瓣已经包裹住你的双脚。仰首,纷纷而落的花瓣还在你的全身披洒,亲吻着你的每一处肌肤。出神入化、超凡脱俗的境界,定会使你心旷神怡、飘飘欲仙……

美丽的“发财树”,漂亮的“幸福花”,你才是真正的人间仙境,花中天堂。

春夏散文14:鸽子

文/贾冬梅

某年春夏之交,我曾经喂养过一只鸽子,全身纯白,在阳光下像一捧雪,羽翼丰满,飞翔起来肯定是鸟类中的万人迷。可惜它是一只被人喂养的肉鸽,从出生那天开始,一生的命运就已经被预设——成为一顿香气扑鼻的盘中餐。把它从菜市场买回来,原本是为了救它一命,把那个自由而辽阔的天空还给它——鸽子的生命应当是属于天空的。

刚开始两天,怕它飞走了,用一根细细的绳子拴住了它的脚,可这担心纯属多余。可能它此前一直被关养在铁笼里,即使生有一对美丽洁白的翅膀,也不知道那是用来飞翔的。天空与它无关,它乖乖地蜷伏在阳台的一角,除了这巴掌大的地方,它不曾挪动半步,哪怕天空近在咫尺,屋檐就在几尺高的地方。

我以为它确实是不会飞翔了,翅膀于它,只是身体的一部分,而不曾孕育梦想。我解下它脚下的绳索,给了它完全的自由。我相信它不会飞走,它也应该明白,它连简单的生存本领都不会,即使飞走了,又将如何面对那么复杂的一个世界?

它又在阳台上安安静静地呆了一天。我在黄昏时分看望它时,惊异地发现它正呆立在阳台的台阶上凝视着蓝天,奇迹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在我从阳台返身回房间要关上房门时,一道白色的光刺亮了我的眼睛。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它刚刚从阳台飞到了我的脚前,我敢确定这是它有生以来第一次飞翔!

第二天,我还是把它放到了阳台上,给它备足了粮食和水。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阳台看它。看着空空如也的阳台,我心里顿时空落落的,遥望西天的晚霞,默默为它祝福,却在抬头间望见了它,它正蹲在高高的屋檐上,像一尊鸟儿的雕塑,神情肃穆。

我被它的样子震住了,我不知道它正想些什么。人的世界与鸟的世界,毕竟存在着天地之别,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爬上屋檐,把它抓下来。我就在阳台凭栏远眺,为它憧憬着一个美好的未来,同时暗含期待,它会自己下来。果不其然,当落日下山,暮色袭来时,它一下从我头顶盘旋而下。我将它逮住,托在掌心,它只是轻轻地唤了一声,就不安分地顺着我的手臂向上攀登了……

之后,我带着它去湖边踏青,它在草坪上和那些从小在此休养生息的鸽子一样,踏着步子低头啄食食物,偶尔低低掠起,复又落下。不少孩子围过来,要去抚摸它的羽毛。我感觉它正恢复元气,与蓝天越来越近了。我谋划着等它完全可以自食其力的那天,就将它放生。

一天下班回家,任我找遍阳台,咕咕唤遍小区,也不见它的踪影。第二天、第三天仍不见它回来。关于它的失踪,我和朋友设想了好几种可能:别人到阳台上来,将它抓走了;它自己远走高飞了;飞走了,又被别人抓住了……若是被别人抓住了,结局只有一种;若是远走高飞了呢,它会活下去么?

春夏散文15:槐花焖饭

文/孔权利

每到春夏之交,家乡的市面上都会出现很多时令美食,但说到烹制简单、经济实惠、美味可口,莫过于槐花焖饭了。槐花焖饭是由槐花和面粉混在一起,放在蒸笼里蒸制而成。槐花的选择很重要,一定要选刚开的。刚开的槐花嫩,香味浓郁,清新自然,盛开过的就老了,而且,花中的香味和甜味也被蜜蜂呀、蝴蝶呀采走了大部分,只剩下花的空壳,做成的焖饭又硬又涩,失去了槐花最基本的清香这个特点。当然,如果选取槐花的花骨朵也是可以的,蒸成的焖饭也是别有味道,只是香味不够浓郁罢了。

小时候,只要槐花一开,母亲就给我做槐花焖饭。我家里没有槐树,母亲为了摘槐花要跑很远的地方。槐树都长得比较高,母亲胖,上树不利索,为了采到更多、更鲜嫩的,她就到人迹罕见的山里,找一些低矮的小槐树,等采满一背笼,天都快黑了,每次,她都是摸黑回家。当时我人小,也不会想到母亲在路上所遇的危险以及内心的恐惧,只是一味地想着槐花焖饭。

母亲到家后,顾不得休息,就忙碌着蒸槐花焖饭。她先是把新鲜的槐花洗干净,晾干,加少许清水后,和玉米面混在一起,搅拌均匀。用面粉也行,但玉米面更便宜,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困难,用玉米面做最经济、最实惠。搅拌均匀后,放进蒸笼里蒸十多分钟就好了。蒸好后,用白瓷碗盛上,浇上用野小蒜、辣子油、柿子醋、盐等制成的汁子,美美吃一口,那味道别提有多香了。

后来,我到了远方工作,每到槐花盛开的季节,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母亲做的槐花焖饭。然而,外地的大城市很难找到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食物,我只好对着家乡的方向轻轻地嗅,嗅着家乡的那一串串清香、美丽的槐花,嗅着母亲做的刚出笼的槐花焖饭。几年后,我回到家乡,定居在离老家二十多公里的小城商州。按理说我已经回到家乡了,但是,母亲做的槐花焖饭对于我来说还是有距离的,我每日被工作和孩子绑得紧紧的,连回老家吃一顿槐花焖饭的时间也没有,当有时间时,槐花的花期早过了,我只好暗自叹息。

妻子在家试做了一次,虽然是用精制的面粉和槐花搅拌在一起做的,还凉拌了一盘椿头、一盘荠荠菜,但是,我却吃不出母亲做的那种清新味道。是妻子做得不好还是我的口味变了?我陷入沉思。也许,在所有孩子心里,只有自己母亲做的饭菜是最好的,这无关烹饪技巧,只是单纯的亲情味道罢了。

这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老家的山坡上开满了洁白的野槐花,一串一串的,压得树枝都弯了腰,而且,这些槐树都长得低矮,手一伸就能够着,我高兴地跑过去,双手不停采摘。槐刺扎手了也不管不顾,只是不停采,不停地往背笼里放。很快就装满了,我兴奋地朝老家门口跑去……

春夏散文16:摇曳在桑树上的乡愁

文/李职贤

春夏之交的时节,一个老乡入城办事,捎给我一竹篮乌溜溜的、从老家屋门前的桑树上摘下来的水果——桑葚。怀着愉悦而迫切的心情,撷取一颗入口,轻轻一咬,汁液四流,入口即化,仔细品咂着,嘴里和心里都甜津津的,回味隽永,不期然地想起老家的桑树。

桑树是我小时候种的。彼年春天,跟母亲走亲戚,见亲戚屋门前有棵桑树,硕果累累,惹人喜爱,便问可有树苗供应,亲戚说,只需砍下桑树的树枝,摘掉叶子,插进泥土里,隔三差五浇浇水,桑树立可成活。临走时,亲戚砍下一根一尺多长的树枝,削掉枝叶,送给我作为树种。回来怀着虔诚,郑重地插种在屋门前的一块坡地上,随便浇上一点水,便算大功告成。

一天放学回来,突然想起几天前插种的桑树,心想坏了,这几天艳阳高照,它肯定被太阳晒成干木柴了。怀着忐忑而歉疚的心情,赶紧前往探个究竟,却惊喜地发现,树枝的末梢居然冒出一点米粒大小的嫩叶。原来,它依靠那点湿土作为滋养,顽强地扎根厚土,长出生命的茎须和新叶。此后,坚持每天浇水,假以时日,枝桠上绽出的新叶如傍晚时分的星星,越来越多,一天一个样。往后的日子里,春风吹拂着,春雨沐浴着它,夏阳关照着它,秋露亲吻着它,冬霜考验着它。一年时间过去了,一根不起眼的小树枝像变魔术似的,实现华丽变身,出落成两尺多高的菁菁果树,枝繁叶茂,斜枝四逸,如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淑女,碧绿的叶子一片片精神抖擞。

翌年春天,小小的桑树结果了,虽然不多,只有零星的几颗,错落地分布于冗叶之间,于我却是莫大的安慰。春分前后,果实次第成熟,令人馋涎欲滴。随便摘下熟透的一颗,闻之有股淡淡的清香,不觉食欲大开。放到唇舌之间,轻咬一口,初时感觉微酸,舌尖一麻,随即果肉的香味溢满整个口腔。

桑树一年年茁壮成长,果实一年比一年丰硕,每当果实成熟时,我们都会大方地送给邻居们一些,哪怕哪个路过的邻居不曾征求我们的意见,摘几颗尝尝鲜,我们也不会介意。桑果固然可口,却不可多食,否则会觉得牙酸,连豆腐都咬不动。

参加工作以后,每逢桑果成熟,家里人都会委托进城办事的乡亲捎给我几斤。每次品尝桑果,聊慰思乡之情之余,感慨系之。小小一截树枝,不择地,不挑时,扎根一方瘠土,仅凭借着微薄的养分,潜滋暗长,置身于烈日的烤晒与狂风的肆虐之中,从此傲然挺立于天地间,为人们奉献出甘甜的硕果。这种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入城务工的农民工兄弟,何其伟大,令人景仰!

又是一年丰收季,品尝着家乡的桑果,我仿佛看见,一颗颗桑果摇曳着乡愁,散发着诱人的芬芳,仿佛向远方的游子发出无声的问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