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文章

请欣赏滋味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滋味文章1:幸福的滋味

文/王继宏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拥出教室,来到洗手间洗手。你可能会问,这是干什么?为什么不上课而洗手?嘿嘿,这节课我们要举行包饺子大赛呢!同学们兴奋至极,欢呼雀跃。

王老师走上台宣布比赛规则,第一轮是饺子接力赛,每人包两个后与下一个人击掌,以此循环包。比赛一开始,同学们很激动,性急的同学拥向前方,不耐烦地催促着,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正式比赛在王老师的口令下开始了,教室里充满了紧张的气氛。第8组的于灜凯迅速包好了两个饺子,与申思远击掌,申思远又以闪电般的速度包好了两个。我们组的彭焕宇、袁扬欣同学也不甘落后。看着其他组马上要赶上我们组了,我为正在包饺子的散恒跃鼓劲儿:“加油!加油!”我们重新夺回了第一。该我上了,我上前击掌后,把饺子皮摊在手心,舀了一勺馅儿放在饺子皮上,一对折,再一扭,包好了一个,紧接着第二个也包好了。

比赛结束后,我们组虽然只得了第二,但我们为赢家喝彩,也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足,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第二轮比赛是创新饺子大赛,比谁的饺子漂亮、新颖。同学们各自组成小组,包出了各种各样的饺子。我把馅儿舀入正方形的皮内,然后对折成三角形,再在边上各折一个角,添上些褶皱,细细端详了一阵,觉得太过于粗糙了,便用筷子沾了些红油,画上眼睛、鼻子和嘴巴。围观的同学连连叫好。我想,大家如此认可我的饺子,我的饺子肯定会评为“优秀创新饺”。可是,我看了其他同学的杰作后感到我的跟他们的比,真是小巫见大巫。虽然如此,我依然觉得很幸福。“咦?什么味道!好香啊!”嗅觉敏感的我闻到了饺子的香味,走近一看,王老师开始煮饺子了!热气腾腾,连邻班的同学都跑过来张望。大家不愿一口吞掉饺子,细嚼慢咽起来,连汤水也不放过。

滋味文章2:别样滋味

清晨,破窗而入的凉意掠过滚烫的脸颊,令女人睁开了困顿的双眼。头却昏沉沉的,四肢一点力气也没有,怎么这么难受?心里寻思着,想着今天要带老公去医院,女人顾不了那么多,还是挣扎着起了床,但两条腿像灌了铅似的在房间迟缓地挪动着。

两个人的洗漱,两个人的早餐,外加宠物狗狗“巧克力”的口粮。虽然这样的事情女人已经做了无数次,但今天早晨完成这一切之后,女人已经通身是汗,看着老公和巧克力一门心思地吃着早餐,女人一点胃口也没有,随手从量杯中倒了一杯白开水给自己。心想着,饭可以不吃,但水是一定要有的。

从早上八点钟出门,到晚上六点多钟进门。这一天全都交代给了医院和拥挤的马路。

入夜,安顿好老公,女人让自己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伸着脖子咽了一口唾沫,顿感嗓子干疼,看来晚餐那一碗粥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此时口鼻呼出的热气催促着女人找出了体温计,这一量女人吓了一跳,38.9度。女人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了,匆忙从抽屉中翻出了五六种药,一股脑的全灌进肚子里去,然后用毛巾包裹着冰块放在额头和腋下,让自己像个虾米似的蜷缩在床上,女人想彻底的放松自己,女人好想就这么一睡不起,可是上眼皮刚刚碰到下眼皮,滚烫的泪水便夺眶而出……

哭就哭吧,女人索性让自己痛快一回,不知过了多久,朦胧中,女人看到了妈妈,妈妈苦涩地对女人笑着,却一言不发地转身离去;女人高喊着“妈妈,妈妈!”妈妈没有回答,却留给女人一副坚强的臂膀,那轮廓,那背影,女人仿佛感受到了妈妈骨子里的那一份坚强……

朦胧中,女人飘到了海边,但海边没有上下翻风的海燕,没有一往情深的海水,只有阴云密布下满眼的怒海,那海惊涛拍岸,一时间卷起千堆雪向女人扑面而来……

海边的雄狮广场呢?为什么不见了?女人在那里可是虔诚地许了心愿了的。还有那飘着爽朗笑声的游乐场,那高高的摩天轮怎么一下子都不见了?

女人只看到漫天的乌云翻滚着,裂岸的惊涛怒吼着,女人在沙滩上拼命地舞动着长裙想要快快逃离,却总是被裙角牵绊着,跌跌撞撞。女人极力挣脱着,但那一份牵绊结结实实,仿佛变成了束缚肢体的绳索……

累了,女人太累了。女人停止了挣扎;累了,女人太累了。一任那波涛汹涌拍打那一动不动的身躯。

不知过了多久,风平了,浪静了,大海开始微笑了,雄狮也回到了充满阳光的海边广场上,但,尝尽别样滋味的女人浑身瘫软。女人,怎么也舞不动了。

滋味文章3:莴笋菜饭滋味长

文/江初昕

初夏季节,我家菜园里的莴笋正好肥壮。随母亲一同前往,菜地里,一畦莴笋生机盎然,鲜嫩的叶子略带微红色。莴笋叶子下长上短,逐渐收拢,像一座微型宝塔。母亲手握菜刀,扳开一棵,朝根部轻轻砍去,一棵莴笋便脱根而出,根茎部冒出乳白色的汁水来。粗壮滚圆的肉茎,看着心里头就舒畅。因为浇水施肥特别勤,莴笋长得结实不空心,鲜脆多汁。

莴笋吃起来相对麻烦点,必须要削去外面的表皮。莴笋外面的叶子三下五除二剥掉以后,便是一根粗壮的根茎。用小刀夹住蔸部的筋皮,顺手往后撕开,便露出水汪汪翠绿的肉茎来。削了几根以后,把莴笋切成薄片,盛进碗里,撒上若干食盐抓下,腌制片刻后,莴笋汁水被食盐逼出,用手挤干汁水。腌制后的莴笋可凉拌,亦可爆炒。凉拌莴笋制作简单,只要往腌渍好的莴笋里浇上自家压榨的小磨麻油,佐以碎蒜,搅拌均匀即可使用。凉拌的莴笋翠绿清爽,透着水灵,吃起来“嘎嘎”作响,爽脆清口;而爆炒莴笋却是另一风味,将腌渍后的莴笋滗去汁水,大火热油后,投入碎蒜爆香,再把莴笋下锅,翻炒几下点缀以红椒就可出锅。这样旺火爆炒出来的莴笋依旧保持翠绿颜色,瓷白的碎蒜,鲜红的辣椒,翠绿的莴笋,看起来就令人食欲大增,吃起来也格外脆嫩爽口。

莴笋可一菜两吃,肉茎可吃,叶子同样也是一道美食。用莴笋叶炒米饭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先将莴笋叶洗净后,切成细段,油热后投入莴笋叶,翻炒片刻后,加入米饭,捣碎煸炒,加生抽、食盐、香辣粉等佐料。等米饭炒至松散时,加小米椒点缀,即可出锅装盘。刚出锅的莴笋叶炒饭不时散发出浓郁的清香,莴笋叶薄柔绵软,浓厚的清香在高温的作用下,渗透到米饭中,软糯的米饭加上清香可口的叶子,轻轻咀嚼起来,还伴有细细“嚓嚓”声音,这样的菜饭吃起来喷香可口。

这时,再加点爆炒或凉拌的莴笋放在菜饭上,可谓同根同源,吃起来愈加舌尖留香。也可以拌以菜汤,油滋滋的菜汤和菜饭拌在一起,减少了菜饭的干涩感,滋润了菜饭,吃起来更加的爽滑了。所谓“有菜又有汤,吃饭格外香”便是如此。

莴笋不但美味,而且历代文人也多有记载。陆游就写过“黄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盘四月时”,黄瓜、莴苣切成片,撒上细盐,浇上香油,吃一口,酥脆清香,爽口又开胃。忧国忧民的杜甫也写过一篇古风体的《种莴苣》:“堂下可以畦,呼童对经始。苣兮蔬之常,随事艺其子。”当我们读到这样俏皮活泼的诗句,那个忧患惆怅的诗人在自己经营菜园面前,看到绿意盎然的菜蔬,暂时忘记了忧伤,心灵得到了些许慰藉。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第九章里的描述:“沈太太那天回去,因为觉得世钧胃口不大好,以为他吃不惯小公馆的菜,第二天她来,便把自己家里制的素鹅和莴笋圆子带了些来。这莴笋圆子做得非常精致,把莴笋腌好了,长长的一段,盘成一只暗绿色的饼子,上面塞一朵红红的干玫瑰花。”在作家的笔下,翠绿的莴笋,鲜红的玫瑰,搭配香喷喷的烤鹅,令人食欲大增。

滋味文章4:茶末的滋味

文/明前茶

持续一个月的采茶旺季即将过去,疫情也终于平稳,滞留在常州金坛一家茶场的56名采茶女工,即将包一辆大巴返回她们的河南老家。作为老板,文琴即将送别这些弯腰劳作了一个春天的采茶女工。她们连续四年前往常州采茶,每天采摘嫩芽是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灵巧和专注的工作,采茶女工们在干活的过程中如入无人之境,双手皲裂也不在乎。

文琴看到,采茶女工们每一条指缝里都深深浸润了茶汁,先是绿的,接着氧化发黑,双手犹如戴上了一双黑纱手套,晚上,用刷子蘸取肥皂,也无法刷掉这些黑黝黝的颜色。不仅如此,为了防止鲜叶有杂味混入,女工们还不能用护手霜。就是这样一双双粗糙的手,撑起了金坛雀舌的美妙滋味,一斤茶,6万个芽头,都是由这些五十多岁农妇的手,从万千茶树间采出。

文琴深知她们的辛苦。每一年,除了结算工资,文琴还会给她们准备当地特产当临别礼物,包括红香芋、小坛的封缸酒,还有常州麻饼。今年结算完工钱,采茶班的班长怯生生地来问,能否给一个优惠的价格,让她们可以买些茶末带回去赠送亲友,“老家长辈,都听说金坛这边好山好水,茶垄间都有杏树、桃树,茶叶里都带着花香。这么好的茶,得让公公婆婆、自家爹娘都品尝一下。”

采茶女工所说的茶末,是机器炒茶筛下的头茬茶末,明前茶的茶芽极其细小脆弱,在机器炒制的过程中,容易断裂。为了保持高档茶的整洁面貌,茶叶炒好、散尽火气后,需要用细网筛再次过筛,筛下的茶末依旧青绿逼人,里面还夹杂着成团的毫毛,每一粒比白芝麻还小,这就是茶人所说的氨基酸微粒。这种茶末,鲜洁滋味并不逊色于那些体面的高档茶,文琴也不出售,只供自己和至亲好友分享。采茶班的班长一提出此事,文琴赶忙说自己疏忽了——那些采茶的纯朴农妇多年来都是带着炒好的大麦或晒干的艾叶沏水喝的,她们自称喝不惯茶叶,从不做瓜田李下之事。

文琴便给女工们每人准备了一包茶末,想了想,又在每个封好的纸袋里放入十小包独立包装的金坛雀舌。她想象这些农妇回家以后,也可以邀集长辈一同来喝。沸水冲下去,茶芽就像踮起脚尖的芭蕾明星,在热水中上下起舞,一共三次,最后,它们整整齐齐,如群舞演员一样在杯底站立。文琴有点自责,这样令人舌底生津的杯中景色,她怎么从来没有想到过也要让采茶女工们体味一下?

上车前,女工们挨个过来拥抱她们的老板,说希望明年再来。她们每个人都扛着自己盖的花被卧,带着脸盆、脚盆以及行李箱,春天过去得太快,天气热得太快,她们身上五颜六色的毛衣都嫌厚了,然而,这整个采茶季,她们都没有歇过一天,采买个人用品和薄一点的衣裳也就成了奢望。当她们隔着车窗向文琴挥手道别,看着那一双双皲裂乌黑的手,那些淳朴的笑脸,文琴心中涌上了告别的酸楚。

半个多小时后,文琴回到彻底静下来的产茶车间。忽然,她瞥见茶台上放着一大排金黄的小袋子。过去一看,那是她偷偷塞进装茶末的纸袋里的金坛雀舌,56个人,560小包茶叶,农妇们还了回来,不着一言地表现出她们谦和的自尊与沉甸甸的体谅,如微雨中的稻穗默默低着头。

滋味文章5:春天的滋味 掐一把春芽入菜来

文/范命辉

蕨芽 猪油逼出嫩滑鲜

惊蛰过后,乡间的山坡田野已披上鹅黄嫩绿的彩妆,野菜遍地。此时的蕨已破土而出,取褐色的“蕨拳”嫩尖汆水一炒,嫩滑清鲜。

正所谓“蕨芽珍嫩压春蔬”。在长沙春食的《湘菜谱》上,蕨菜炒腊肉、蕨菜煎蛋、蕨炒藜蒿……它们都是长沙人经历春节大鱼大肉之腻后的最好鲜烹。

尤其将蕨与藜蒿放在新煎的猪油中一炒,猪油逼出蕨和藜蒿的嫩鲜香,特别好吃。

我们经过一个冬天的煎熬,适当吃些蕨菜,对身体可谓颇为有益。《本草从新》说,蕨芽可“滑肠,化痰”。却也不能多吃,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说:“(蕨)久食成瘕。”瘕,腹部肿物的泛称。

椿芽 雨前最喜嫩无丝

“雨前椿芽嫩无丝”“雨前椿芽雨后笋”。这里的“雨”都是指谷雨,也就是说,谷雨前香椿最嫩最好吃,谷雨后最好吃的是春笋。

我家邻居爱吃香椿,干脆从乡里搞来两株香椿树苗,栽在小区草坪里。一到春天,伸手可摘。香椿的吃法不少。最简单的做法是凉拌。《湘菜谱》中有道“凉拌香椿”,湘菜大师王焰峰加点豆腐一拌,就将其提升为“香椿拌豆腐”,这菜嫩白滑绿;若拌点蛋糊一炸,撒上花椒粉,则叫椒盐椿芽,也很好吃。

当然,香椿煎鸡蛋是长沙人的最爱。食客从软嫩的煎蛋中能感受到椿芽的醇香。

去年春天我在江苏泰州吃了个“香椿涨蛋”:香椿切碎,放在鸡蛋里搅拌均匀,再放入锅里煎,一杯水倒下去,我们都看着鸡蛋在锅里慢慢涨起来。这菜,就是看着,都感觉很有意思。

春笋 “二月”初生黄犊角

北宋黄庭坚《春阴》诗说:“竹笋初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春饭,便是江南二月天。”长沙人也极喜欢黄庭坚诗中所说的相关美食。

农历二月,春笋刚长出角,特别嫩。尤其春笋烧肉、香煎春笋等,在长沙,最是寻常不过的清明前春味,又最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湘菜大师李强将春笋和腊肉一炒,清爽厚味,这是用整个冬天蕴蓄的佳旨来与春之食的初吻。腊肉回冷的腊香与破土而出的清鲜交融,满口香辣肥润中有清瘦的淡鲜。

这个春天,长沙的大厨巧手创新,还在风吹肉、风吹萝卜的煨炖中加入春笋,春笋的清鲜在风吹肉与风吹萝卜的咸鲜原汤中一滚,鲜嫩爽口,吸油回甘。

春韭 春雨剪韭煮鳜鱼

春韭之美在黄,春韭之香在绿。

早春长沙,会吃的人,常以肥嫩的韭黄合着百叶、胡萝卜丝一烩,香嫩甘鲜。

更值得称道的,却是那初春喷香的绿韭菜。长沙春天的绿韭,以叶细、茎矮、肉质厚嫩、辛辣、气香著称于世,又称“香韭菜”。因其“翠发剪还生”,被称为“一束金”,还因它有养生壮阳功效,长沙里手俗称其为“壮阳草”。

喜欢春天绿韭的人多。但喝酒后,最好不要吃韭菜。李时珍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多食则神昏目暗,酒后尤忌。”

在传统的湘菜生活中,人们特别喜爱春韭豆芽、春韭嗍螺、春韭莴笋、春韭炒河虾、春韭鳜鱼、春韭煮春鲫。此时的春韭入菜,都是黄金搭档,韭香活味。

一到春天,湘菜大师张小春最喜欢用水煮春韭,清鲜少油,翠绿如春。

春韭最诗意的吃法是:春暖花开时,“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春雨中割一把春韭煮鳜鱼,煮时加姜、蒜、紫苏和辣椒。

春韭煮鳜鱼,汤鲜、肉嫩、鲜辣,甘鲜丰肥。

立春后吃春卷是老长沙习俗。春韭也是春卷的主要配料之一。笋子、鱿鱼、火腿、里脊肉或腊肉切丝,下锅炒出香味,和椿芽、春韭加麻油拌匀,制成春卷馅,再用米浆烫出来的春卷皮一包,茶油中一炸,香喷喷的。

野生水芹 黑羊新味水芹添

春天的另一美味,是野生水芹。在周末的阳光下郊游,我发现田边水沟,野生水芹已不知何时齐刷刷生长出来。

那个周末,我们还到望城区雷锋大道的农家乐去吃饭,不料吃到了水芹炒肉、水芹煮泥鳅、砂煲水芹腊肉等等,这些春天里辛香的滋味,在辣椒的作用下更有劲道,是下饭的圣物。

其实,湘菜大师杨敬伟早已在黄焖黑山羊肉羊杂中放上一点水芹、辣椒,煮开后,这黄焖黑山羊肉羊杂特别清鲜爽口。杨敬伟把浏阳黑山羊烹出了新味。

青菜薹 “湖南芥末”食疗传

春天的阳光下,菜地里的青菜长出青菜薹。此季的青菜薹,青嫩而肥大,正是做冲菜的最好食材。从菜园子里摘一把青菜薹洗净吹蔫,切碎,红锅翻炒取出,密封保温,便可产生“冲味”。取茶油下入蒜米、尖红椒米、盐,形成兑汁,倒入青菜中拌炒,著名的长沙民间冲菜,就此制成。

长沙冲菜,早就有“湖南芥末”之称。食客食之,常感气味冲鼻,更有因冲菜的刺激而涕泗横流、治好感冒者。

在春初之时,有一些老长沙人家仍偶尔以一碟冲菜、一片腐乳、一碗白米饭而食。他们的目的,在今天并非节俭,而是要用冲菜预防或治疗春季流行性感冒, 这也算是长沙民间奇异的“食疗”吧。

这个季节也是吃菠菜的好时节。春初的菠菜特别甜,传统湘菜中有道名菜,叫“椒盐菠菜心”,最佳食用季节在春季,这菜的做法是将虾米、火腿切成碎末,加盐调味,芡粉、鸡蛋搅拌成糊,把嫩绿的菠菜心放入其中挂糊一炸,起锅后撒上花椒粉,黄红绿相间,椒香微脆,外酥里嫩。火宫殿的“主席宴”里就有道“三鲜菠菜”,菠菜心配上虾仁、海参一熘,虾仁晶莹透亮,菠菜碧绿生鲜,真具“红嘴绿鹦哥”的气场。

滋味文章6:幸福的滋味

文/董若涵

有人说:“幸福是空气,只有你自己用心感受,它才会来到你身边!”我每时每刻都在体会幸福的滋味。

每个双休日,我们都会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每次,奶奶见我们回来,总乐得合不拢嘴,忙着给我们做好吃的。她会做爸爸最爱吃的红烧大肠,妈妈最爱吃的剁椒鸡爪,还有我最爱吃的汤圆。每次听到有好吃的,我都会欢呼雀跃。

我缠着奶奶教我做汤圆。奶奶一边做着,一边给我讲怎样把粉团搓圆,怎样放馅。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从粉团上拿了一小团,揉成了一个圆形的球。然后用右手的大拇指放到面团中央,不断地旋转,捏成了一个小“碗”,往里面塞了适量的豆沙馅,小心翼翼地把口捏好,再慢慢地将它搓圆,一个又白又圆的汤圆就做成功了。全家人都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别提有多得意了!

“开饭喽!”在爷爷的一声高呼下,我们一家人便围聚在一起,在柔和的灯光下开始了我们的晚餐!此时,爸爸举起酒杯,笑着对爷爷、奶奶说:“爸爸、妈妈,来来来,干一杯。”爷爷、奶奶高兴得眉开眼笑,连连说:“好!好!好!”他们脸上的皱纹也变成了花朵。我也不甘示弱,倒满可乐,举起杯子,站起来说:“祝你们百事可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声在屋里回荡,我们的心也融在了一起。

那一刻,我尝到了幸福的滋味,它比蜜还要甜,比花还要香!

滋味文章7:冬天的滋味

文/秋水嫣然

已入深冬,愈发迷人,我说的是心情。

遗憾的是昆明没有雪,前几天降温,小雨夹雪,象征性地飘了点点雪花,没多时就停了,渴望着白雪皑皑的冬却没有惊艳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昆明冬天的滋味真让人不是滋味,少了茫茫白雪的美景和跺脚哈手取暖的乐趣,天依旧蓝蓝,风依旧清清,冬天痛彻心扉的冷,对于昆明人来说,没有记忆,没有感悟。一个暖冬给予我的是阳光下的慵懒,在这样的一个深冬,我总是会忘记自己每天该做些什么,温暖的太阳晒着一颗闲闲的心,时间疏忽流失,日子疏忽流失,来不及回头,来不及回首,一轮清澈的明月又高高地挂在凄清的夜空,一如清明的心。

也会惶恐,在梦里,梦里花落知多少,有了期待,在意着日子,时间好像又是好慢好缓,像低沉反复的大提琴回旋曲,心底的无聊与忧伤被映衬得吱吱作响,我也说不清楚怎么回事,或许是太闷了,一颗关在门的心,让人好不无可奈何。

我要快乐,我可以快乐。“我要快乐”,这是对自我需求的自我认知,“我可以快乐”这是对自我实现能力的自我认知。看了上述的话语,心豁然,原来,这样,原来,如此,每个人都需要快乐,为什么老纠结在“要”上面呢,我们都“可以”啊,都可以用心来发现、体会自己的快乐。有一个快乐的想法一定就有一个快乐的画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就像我心中冬天的滋味,悠闲慵懒,散发着阳光的味道,没有白雪一样特别,没有寒冷才更加珍惜温暖的感觉,不是很好嘛?怎么快乐就怎么去想,想冬天原来是这个样儿,这或许就是冬天的滋味。

滋味文章8:春节滋味

文/杨晓升

对我来说,儿时的春节是一年中最令人激动的节日。那时候是“文革”,物质极度匮乏。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无法离开的粮油猪肉布匹肥皂等物资,都是定额供应、凭票证购买。居民每月定量的口粮根本不够每餐吃米饭,只能每餐用少量的米多兑些水煮粥。粥当然是稀粥,水多米少,煮出的粥近乎米汤。好在那时候农贸市场上还有廉价的红薯。红薯切成块煮成红薯粥,粥不那么稀了;红薯还补充了大量营养。及至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才知红薯原来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以及二十多种微量元素,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甚至有“抗癌之王”和“蔬菜冠军”美称,我才聊以自慰,感觉物质生活极度匮乏时的那种万幸。

还是回到儿时的春节。一年漫长的365天,除了元宵、端午和中秋等不多的几个节日或平日里偶尔来了重要的亲戚朋友,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春节,因为春节可以天天吃白米饭,而且可以连吃数天,从除夕到正月初五,天天如此。重要的是还天天开荤,一年中难得一见的鸡鸭鱼肉蛋,还有潮汕民俗中拜神祭祖准备的各色祭品(都是潮汕特色糕点、各色菜馅的米粉馃和各种水果),春节期间也天天可以吃到。馋疯了的人们,仿佛报复性地选择在春节期间大吃大喝,直吃得满嘴流油、饱嗝连连才甘愿罢休。也许是因为春节意味着吉祥,孕育着希望,再穷的人家也都要竭尽全力、倾尽积蓄买回各种年货,让自己的家人吃个心满意足。仿佛这么吃,才会有好头彩、好兆头;仿佛不这么吃,就会被世人小瞧为时运不济。

压岁钱则是孩子们春节中的另一种惊喜。贫穷人家,钱对孩子们来说非常奢侈。平日里,孩子们可不像今天的孩子这样幸福。如今的孩子钱可以随时找父母要,即使孩子不主动要钱,做父母的也会随时关爱有加地问孩子需不需要钱,唯恐孩子没钱出门受委屈,甚至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那时候的孩子,平日里衣兜里很少有零花钱,偶尔有几个一两分或五分面额的硬币,那已是父母的极大恩赐,肯定是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父母高兴时偶尔的奖赏。那时候普通百姓的孩子,春节得到的压岁钱也不像如今的孩子,动辄数百上千甚至上万,父母给的压岁钱少则几毛,多则几块,一般都是事先在银行换好的新票子,一角两角五角,一元两元五元,崭崭新新,整整齐齐,不留半点褶皱。如此崭新的钞票,孩子们拿了大都也舍不得花,大都小心翼翼地藏着掖着,唯恐丢失了或被别的孩子偷了,抑或生怕被大人们无意间拿走。有了压岁钱,春节里穿着新衣的孩子,底气更足了,情绪更加高涨了,笑容也更加灿烂。孩子们在一起耍闹追逐嬉戏的笑声,无拘无束,清澈爽朗,让“文革”压抑贫穷的日子有了难得一见的生机。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是大人们日复一日的节目,当然是要带上自己的孩子。潮汕地区,春节串门走亲访友,给对方的老人小孩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礼节,当然双方必须是沾亲带故,要不就是平时来往较多关系较好的挚友。上门做客时,须事先备好红包,红包里装两角四角两元四元不等,多少都有,但必须是双数,意为好事成双。客人给主人家的老人小孩送红包,主人也需要给客人带来的孩子回送红包,礼尚往来,这是人情世故中的一种平衡,也是一种悠久的民俗文化。假若有谁敢打破这种平衡,比如只收礼不回礼,轻者背后会被责骂自私不懂规矩,重者会被世人鄙视冷落直至断绝来往。所以,春节串门带上自家的孩子,既是聚会凑热闹的需要,更是利益均衡的需要。假如上门做客红包只出不进,那可就亏大了。所以,春节上门做客的人一般都会带上自家的孩子,而且对方有多少孩子,自家一般也会带上数量相等的孩子。跟着父母串门做客,孩子们当然也乐意,好吃好喝、热热闹闹不说,还会收到装有压岁钱的红包,何乐而不为?

滋味文章9:苦瓜的滋味

文/王吴军

炎热夏天,我喜欢吃苦瓜。

人生滋味,酸甜苦辣,苦瓜是蔬菜中经典的苦味,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烹调后,吃起来真是别有风味。

我吃苦瓜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考虑它那些清热醒脾的药用价值,总觉得这带着明显的功利色彩。身边有些朋友也食苦瓜,但他们总喜欢把苦瓜炒得烂熟,总是放很多味精和辣椒,使得苦瓜的苦味似乎淡了许多,但我觉得这样的苦瓜吃起来少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韵。

我觉得,品尝苦瓜的情趣就在于追求它的原汁原味,就在于细致领略它那份苦苦的滋味。所以,炒苦瓜的时候,要急火爆炒,最好不要配肉,也不要配别的东西,更不要配山珍海味,这样才能保持它原有的风味。苦瓜是蔬菜中挺拔脱俗的精灵,喜欢自然成风景。炒苦瓜的时候,即使增加一小撮姜丝,也是为了点缀它的苦,而不是为了掩盖它的苦。将爆炒出锅的苦瓜端上餐桌,用筷子夹起碧绿的一小块放进嘴里,轻轻咀嚼,觉得脆脆的,口感极好,然后,一缕纯正的苦味儿就顺着喉咙温柔地流进腹中。细细品味,觉得这苦味比甜味和香味都要丰美和醇厚。

自从喜欢上苦瓜之后,每年夏天我就多了一份殷切的期待。有一次,在饭店里,一个朋友点了一份炒丝瓜,未动筷子之前,他骗我说是炒苦瓜。我看了看,半信半疑,就用筷子夹起一小块放进嘴里,刚一入口,我就笑起来,说,这根本就不是苦瓜,它缺少那种醇厚的苦味,而且,蔬菜的滋味和人的气质和精神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冒充的。

苦瓜的味道先天独立而又与众不同,不知道为什么,每年夏天一看到苦瓜,我总是会想起这样的话:“吃菜吃味,交人交心。”

吃苦瓜吃的就是它的苦味。如果羊肉不膻、女人不柔、桃子不甜、苦瓜不苦,这又有什么趣味呢?

滋味文章10:滋味

文/胡剑英

我岳父是个很喜欢喝酒的人,每餐碗筷和酒杯是要齐上桌的。家父知道这位亲家翁的嗜好后,每逢过年过节我陪妻子回娘家时,都会让我们提上两瓶五粮液或剑南春。父亲极少喝酒,别人送的这些东西正好派上了用场。

岳父自然喝得美滋滋的,忘了尘劳烦忧。岳母却看在眼里,不舍在心头。太金贵了,那喝下去的一点一滴都是钱啊!她有次忍不住对我说:以后别送这些高档酒了,有自家酿的包谷酒喝呢!你尝尝,味道也不错。

从那以后,我和妻子便不再提酒上门,而是改送钱。这对经济并不宽裕的农家来说,更实在些。只是我的岳父,也许会感到有点遗憾吧!

岳父得了冠心病,却不遵医嘱,仍然抽烟喝酒,家人的劝诫,只当作耳边风,念叨多了,反倒惹来吼骂。病中落寞,几个老伙计来看他,筷子敲打着碗碟,跟着收音机里的京剧哼几句,云散日出,这酒喝得惬意。

我算是个文化人,又是城里女婿,平日岳父是高看我一眼的。岳母让我去敲边鼓,我虽笨嘴拙舌的,为了岳父身体,也多讲了几句,岳父答应我戒酒。可没几天,受不了酒虫儿的诱惑,岳父又端上了酒杯。

病入膏肓的岳父,在花了很多钱后,带着病痛和贫穷,悄然驾鹤西去。

我将一杯白酒,洒在他的灵前。抬头望着挂在墙上的遗像,彩扩店把他的脸洗得红了点,好像是那次喝了我送来的好酒后的样子。

滋味文章11:读书的滋味

文/满娜

读书的滋味很甜、很醇、很惬意。

深夜,手捧一卷书,泡一杯普洱,如饮美酒,如品佳肴,让人内心安宁,心情舒畅,涤荡尘杂,抛却欲念。

读古书犹如交益友,与之对话,警醒自己、提高自己、升华自己。读之生涩有味,品之如痴如醉。犹如一片绿叶,始终脱离不了与根的联系,生生相息,千头万绪,这种情意是爱好阅读的人割舍不断的情结。

一部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把我拉回到现实,这是一部更接近于当下农村农民问题的一部社科类读物,也是社会变革时期让我们真切并直观地了解中国农民生存现状问题的好书。梁鸿仅用了八章二十万的文字,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的角落,坚守土地的农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以及进城的农民工。“梁庄不为人所知,它只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庄之一,但是,从梁庄出发,你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他戳破了过去,但未必能指向未来”,这是对这部书的最好诠释。它也揭示了中国失地农民的苦闷、彷徨和焦虑的内心世界,忧虑时常萦绕着他们。

“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存在和个体情感,而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深深地印刻着这个时代的痕迹。”不是吗?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关注他们,我们吃什么呢?不关注他们,我们还有活下去的支柱吗?这正是这部书所要回答的。

“我把这张糖纸平平展展放在路边,每天都会经过几遍,每次都看到它仍鲜艳地平搁在那儿,既无等待,也无拒绝似的。时间从上面经过,他便开始变旧,于是我看到的两个世界就这样慢慢地,试探着开始相互进入”,这也是我小时候有过的生活场景,一种体验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曾在你的童真年月里增添过快乐。叠糖纸、攒糖纸,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里,足以让我们做得挺知足、挺温馨的一件事情。《阿勒泰的角落》正是以这样的文字触摸人内心的温暖,闪烁人性的光芒,那是一种没有被遮蔽而敞亮在人面前的牧民生活的现状,博大而深沉,犹如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一般。

阅读让我产生爱与思考,让我慎思明辨,让我心存感恩。读书的滋味更让我享用不尽,因为它教会了我怎样生活而使自己活得充实有品位、充实而富足,也为自己的生命找寻着有价值的线索。

滋味文章12:完美芬芳春滋味

文/苦茶

女作家张晓风在《饮啄篇》里写自己品尝香椿炒鸡蛋,大叹:“太完美了!让时间在这一瞬停止吧!”张晓风睿智柔婉,笔下文字散发着璎珞敲冰的古典光芒,而香椿芽的芳烈之味,却让她如此直截地大叹。这好似有些反常,但吃过香椿芽,你就会跟她一同感叹的。实在是,一芽香椿咀嚼来,你就能品味到整个春天,那些和风,那些细雨,那些深深浅浅的春滋味。

“春来即吐紫,不做自矜持。由来少花事,生香叶繁枝。可以佐陋餐,亦可当药使。可以登大雅,无需有兰姿。”这小诗,说的便是香椿。它虽有一个奇香的灵魂,却是一副平民女子的装扮,大红大紫,糙糙的,看上去,好似田野之间的土气村姑。

香椿芽,最当季在谷雨前后。这个节令的味觉,已经有荠菜、蕨菜、榆钱、柳芽做了铺垫;生活,被野菜点缀得花样翻新,无限趣味达到了极点。似乎,春天,已经走到末尾了。可是,不!香椿树把春天接过来,给你一个小高潮,味觉的华美乐章,叫人眉间挂上了乡愁。

高高大大的香椿树,枝干疏朗,光洁的枝丫挑在半空,枝尖挑了一小簇一小簇的芽芽,毛茸茸的,红得有些紫的意思,“仿佛可以看见一股血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真的,它的色泽那么深沉,如忘不掉的旧年记忆。那紫红的芽芽,如一顶顶小帽,渐渐往绿处泛。一小团一小团的绿色,间隙里是蓝莹莹的天。几朵白云,闲散地游,几只黑鸟,石块一样投过,闲散间,漏下几滴鸟鸣。这真是天然的画儿啊。

这画儿只有香椿树这用笔简约的画家,在蓝天的宣纸上,才描得出来。画外的音乐,是“吃”。在春天,吃野菜,吃香椿,是一种简单明朗、暖洋洋的幸福。香椿芽,那来自于天空的菜,原本一身的天然之气,吃进身体,自然淡化了浑浊的饕餮之气。正如安于蔬食的苏东坡,被贬海南岛时,写的那首《撷菜》诗。诗题中,他谈自己借了半亩土地来种菜。一整年内,和儿子的三餐菜肴都充足了。有时半夜喝醉,想解酒,就到菜园里,摘采蔬菜煮食。那菜带有泥土的芬芳,含着霜露水气,即使上等滋味的肉品也比不了。东坡正色道:“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他将自己住的庐舍,命名为“安蔬”。想安蔬之内,添了香椿,东坡更是怎样满足?香椿,即使与专业的蔬菜相比,也显得卓尔不群。这卓尔不群的地方,便是它的香,幽远,恒久,芳烈,充满了传奇色彩。香椿,因此被视为蔬菜之珍品,列为“小八珍”之一,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清代才子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香椿推崇备至:“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

香椿芽,是画家齐白石自幼喜食的野菜,画家成名之后,仍然对此念念不忘。逢春天,他除了喜欢烹食香椿炒鸡蛋外,还喜欢把香椿切成细末,拌豆腐吃;或将香椿做成炸酱面、麻酱面或打卤面。可我们这些小人物,在春天,总是很忙,心总是很浮躁,似乎分不出闲心,去挖野菜、摘香椿,过那鸟飞水流一样的悠闲日子。可是,那野菜,不吃就老了;那香椿,不采,就过季了。它们和春天都不等人的。

所以,万事要趁早;即使一步落下,最不济,也要当时当令,才好。

滋味文章13:别有一番滋味在月饼

文/江瀚

前段时间去外地旅游,当我们全家人兴尽而归时,看见防盗门的门把上挂着一个黑色方便袋。里面是什么呢?我打开一看,竟是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仔细查看包装,却未能发现可以证明赠送人身份的东西,我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妻子连连示意让我丢掉,她说天上不会掉“月饼”,这里面肯定别有玄机,万不可图一时之利而追悔莫及。儿子也撇撇嘴,“爸,我们老师说来路不明的东西,千万不要招惹,这年头谁会如此好心,还当无名送礼人?”

这时,我想起了一则读过的段子,说的是一对夫妇在门口捡到两张当晚的电影票,并兴致勃勃地去看电影,当他们意犹未尽地回家后,才发现家里已被盗贼洗劫一空了。这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会不会也是不怀好意之徒设的圈套呢,莫非在里面下了毒药?我越想越诡异,赶紧拎起来扔进垃圾桶,又怕累及他人或流浪猫狗,便又掏出来,找了个更大的方便袋套紧系牢,然后狠狠踹上两脚,方才罢休。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岂料,两天后乡下姨父打来电话,问我月饼的滋味如何,我这才知道表弟最近和别人合开了一家食品厂,那两盒月饼就是他们厂生产的,特地带给我品尝。我埋怨道:“表弟也太粗心了,怎么就直接挂门把上了呢,也没留个名。”“谁还随身带纸笔呀,家里没人时,咱这不都是直接把东西挂大门上吗?”姨父反倒有点儿疑惑。

哎呀,在城里住久了,我竟把乡下的处事习惯忘记了,老家的农活较重,特别是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玉米的日子,十有九家都遇不见个闲人,有时候访亲碰到“铁将军”把门,带来的礼物往大门上一挂便拍拍屁股走人,这事儿真是再平常不过了。

到了晚上,我站在阳台上凝视月亮,凝视着城里的月亮,凝视着这轮二十年前的乡下的月亮,忽然感觉它受了委屈似地一颤一颤,像极了那两盒被我扔掉的“莫名奇妙”的月饼。

几天后,我买了几盒高档月饼去送给爷爷,顺便也给对门一位年逾八十的孤寡老人送了一盒,老人接过月饼,抚摸着精美的包装,眼眶不禁湿润起来。她拉着我的手哽咽道,月饼可是好东西呀,我又想起我娃他们小时候了——

那时候家里本来就穷,我刚刚病逝的丈夫更是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中秋节时,别人家的孩子都美滋滋地啃着月饼,我可怜的6个娃呀只有咽口水的份儿。后来我帮村长老婆纳鞋底,她见我还没吃中饭,就给我一块月饼。我哪里舍得吃呀,揣在怀里就兴奋地拿回家了。

当天晚上就是中秋夜,月亮升起来后,我叫孩子们围坐在一块儿,用刀把月饼切成6份,递给他们说:“每人一份,一共是6份,六六大顺,也祝咱家今后能一帆风顺!”他们6个都馋得直咽口水,却没有一个人伸手接,他们都说:“娘,我们一点儿也不喜欢吃月饼,您吃吧。”小孩子哪有不喜欢吃月饼的,几番推让之后,我发起了火,喝道:“不行!一人一份都必须吃,就算是吃药也要给我吃下去!”他们这才接了过去,只是每个人都把月饼掰成两半,一半放到我跟前,那晚数我吃的月饼最多,他们知道心疼娘啊!老人已是泣不成声。

我安慰完老人,见她情绪激动也不敢细问,回去对爷爷讲:“对门的那位老人好可怜呀,她的6个儿女怎么都不在了呀?”爷爷叹了口气说:“她的儿女都挺好,只是全部在国外,每次过节都会寄来很多钱,但这人老了,有些东西可是用钱买不到的啊!节日想起来了,寓意却忘了。”

滋味文章14:大洲岛滋味

文/王春凤

近了,大洲岛近了。

江面烟波浩渺,一望开阔。我们从松江大桥码头溯湘水而上,几分钟的航程,到达大洲岛。不远处,有几艘大渔湾驶向对河——我的家乡塘门前的渡船。我知道,渡口也有驶向大洲岛的船只。

靠近大洲岛,我的心火燎一般,多少年了,大洲岛还是那种逼人的葱绿。岸边的大树倒映水中,上下一绿,纯粹,彻底。一踏上岛,我们就仿佛置身绿的海洋,从绿中来,回绿中去,郁郁青青铺天盖地扑过来,让人防不胜防。推开一重一重的绿色屏障,我恨不得舀几瓢浮萍,在草地上打几个滚,又想亲吻棕榈,拥抱竹林。漫步在林荫小道上,秋蝉连续不停地鸣啼,瓜果蔬菜,窃窃私语,大肚子癞蛤蟆经过我的脚边,一跳一跳呱呱叫。我定是为了这份生机而来的。

找到那棵千年古樟,七八个人手牵手比划环抱。往上看,枝桠繁多,细叶青翠。她历经千年,谱写多少佳话!她依然峭拔挺立,耸入云端。她俯察湘江船只的人家风情,她傲视大洲岛上的世事变迁,她是吸取天地的精华,还是勇斗风雨自身修炼的结果?环顾四周,聚生一群藤蔓,一根又一根,缠绕着大树,层层纠结,他们一路上是相互扶持,还是对比映衬?而那些白鹭、老鹰是独恋千年古樟,还是守护林中的松杉、竹类呢?脚下的青草漫过膝盖,不知不觉思绪就飘得很远很远,牵着心,牵着情,袅袅绕绕,缠缠绵绵。

那时候,渔船一排停在洲头,宽阔的卵石沙地,密密匝匝的芦苇林,成了我的乐园。水退下去后,芦苇的根扎进泥土,长势挺好,一盆一盆,比大人的头顶还要高。我和小伙伴绕过一个一个高高的芦苇堆,追赶捕吃小鱼的水鸭和长脚鸟。风来时,耳边尽是芦苇向两边倒下又弹起的唰唰声,我们终也跑不过他们。秋日里,芦苇瘦长,不再丰腻,而那黄色芦苇杆传来的阵阵笑声是那么丰满,那么爽朗。

在渔船昏黄的马灯下,父亲说到大洲岛神龟的故事。大洲岛是湘江上的三大岛屿之一,岛上居民以打渔种菜为生,他们非常敬畏神龟。传说有一年涨水时,一只神龟侧身进了祖堂。祖堂大门有七八尺宽,退水时,神龟却怎么也爬不出来,居民想方没法也无能为力。神龟临终时,居民跪地祈愿。每年祭拜,居民取下神龟身上一小块龟板。此后,涨大水时期,大洲岛再也没有完全被淹没了。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终不见了龟板。神龟也成了岛上的神话。

记忆版图上也有紫色的温暖。洲尾岸边的桑树要多些,枝干粗壮,桑叶肥硕。渔船停靠河岸树边,熟透的桑子情不自禁地垂落下来。用竹篙稍用力一敲,紫红,紫黑像雨点一样砸在船板上。桑子纷落,煞是好看。放进嘴里,轻轻咬下,一股清甜香味顿时从舌尖漫溢开来,甜到心里,甜透童年的五月。

来到大洲岛,模糊的记忆沉淀得越发清晰,在芦苇林、桑树下,我一下子找到感觉,即多彩的亲切。

我们从大洲岛靠岸的一侧坐船离开,和以前一样,水面平静,而大洲岛与陈家洲之间河段水流不再湍急,也不见白色浪花翻卷,可能是土谷塘筑坝水位上升的缘故吧。离开大洲岛,我的心中有几分依恋。大洲岛的风景有不变的,也有些变化。明知会有离开的时刻,明知清新、梦幻的风景只是一场空,但还是喜欢那满满的空,因为就在此刻心中充满着饱满。就像生活中行走的路上,一如绿蔓与大树的依附,有攀缘的辛累和失意,也有剥离的真实和感悟,终是满心欢喜这场独特的体验,因为我来过,也无悔。

回头望了望,水湛蓝湛蓝,大洲岛远了……

滋味文章15:夏日冬瓜滋味长

文/园亭张

去一个山村采风,山村悬在半山腰,本是炎炎夏日,到了村子却凉意嗖嗖,山逶迤葱绿,林遮天蔽日,雾霭自高处氤氲着,连着蓝天白云,好像头顶就有可以拧出水的湿毛巾。

石头堆砌的台阶上,见一老太太正欲把削下来的冬瓜皮放进垃圾桶时,我慌忙向前阻止她,老太太纳闷,我说扔了挺可惜,就留给我吧。晚上回到家里,挽起袖子我进了厨房,把山村带回的冬瓜皮洗净,小的保留,大的改刀,使之成为适口的片状,拍碎两蒜瓣,大辣椒切成小片。锅烧热,入油,放蒜和辣椒稍做翻炒,迅速滑入冬瓜皮,快速翻炒几下就可以出锅。那晚家人吃得很开心,筷子开始“打架”,一盘翠绿的冬瓜皮瞬间消失了,妻子高声嚷道:“老公,继续啊!”她那意思,明晚餐桌上还必须有盘清炒冬瓜皮。

冬瓜在乡下算是贱物,家前院后都得种植,我家的后院有半亩地,每年会在大蒜地里套种冬瓜,麦子收割完了,开始挖大蒜,蒜头收到家里,蒜地也挖了一遍,此时的冬瓜还是小胳膊小腿,挖过的乏土经太阳暴晒,就变得酥软,只等一场雨的到来。夏日雨水多,小胳膊小腿的冬瓜就开始奔跑起来,藤蔓很快占领了空地,绿色遮住了乏土。秋天一到,藤衰叶败,冬瓜像长了膘的肥猪,趴在田里一动不动,等待着收获。

母亲常说:“园里的菜都有它们最好时光的,错过了再吃也就没那个味了,比如春天是韭菜的最好时光,夏天则是冬瓜的最好时光。”夏天,天气特别热,人们的食欲没有了,吃啥都不得味。每到这个季节,母亲总是隔三岔五地做冬瓜给我们吃,过去物质匮乏,母亲就把冬瓜切成肉片状,红烧给我们吃,红红汪汪的冬瓜片,堆在粗瓷大黑碗里,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有一次,姐姐觉得冬瓜红烧没啥难的,想在母亲面前露一手,姐姐炒好冬瓜后,加了很多水,盖上锅盖大火烧煮,吃饭的时候掀开锅盖一看,成了一锅冬瓜汤。母亲说,冬瓜水分足,红烧只需加少量的水就可以了。后来,日子过好了,一到夏天餐桌上依然少不了母亲煲的冬瓜汤,她有时会加入鸭子的骨头,放上葱花,冬瓜薄片似翡翠,入口清淡,润心养胃。

清代医家顾仲在《养小录》里,对于冬瓜的吃法列举了好多种,我最感兴趣的是煨冬瓜:"老冬瓜一个,切下顶盖半寸许,去瓤子,净。以猪肉或鸡鸭,或羊肉,用好酒酱、香料、美汁调和,贮满瓜腹,竹签三四根,将瓜盖签牢。竖放灰堆内,则糠铺底及四围,窝到瓜腰以上。取灶内灰火,周回焙筑,埋及瓜顶以上,煨一周时,闻香取出。切去瓜皮,层层切下,供食。内馔外瓜,皆美味也。酒肉山僧,作此受用。”一天一夜,土法煨制的冬瓜,味道相互渗透,内荤外素,香味撩拨着味蕾,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俗物不俗用在冬瓜上,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炎炎夏日,冬瓜那股子清凉的滋味,总是缭绕在人们的味蕾里,悠长悠长的……

滋味文章16:有“身高尺”相伴滋味长

文/许添晔

寒假,爸爸带我去爷爷家。又是那面熟悉的白墙,一道道随着岁月渐渐褪去的铅笔印子,与那张永远慈爱的笑脸,苍老的双手在墙上刻下了第八道印子,顿时,一股亲切无比的滋味涌上心头。

6岁时,爸爸牵着我粉嫩的小手走到爷爷家,爷爷一把抱我,走到那面白墙前,把我放下来,用那双温暖的大手,搓着我的小脸,逗得我哈哈大笑。突然,爷爷不知从哪掏出来了一把铁尺和一支铅笔,我吓了一跳,还以为爷爷要打我呢!但爷爷却让我靠墙站好,说要把我的身高记下来,我很好奇,“哧溜”一下就站好了。

画好后,我望着墙上的那道铅笔印子,我更好奇了,踮起脚尖比划着:我这样就可以和爷爷一样高了。于是我就缠着爷爷再给我画一道,爷爷连连摇头说,一年就只能画一道。此后,我心里就种下了希望,盼着下一年的到来。

9岁时,爸爸和我骑着自行车来到爷爷家,爷爷走出家门来迎接我们,我很自觉地站到白墙前,看着爷爷慢慢地画好印子,我又站在爷爷前面,竟发现自己快追上爷爷了。那一刻,望着白墙上的印子,我内心的喜悦都似乎升到房顶上了。

12岁时,爸爸和我坐着轻轨来到爷爷家,我飞快的奔进爷爷家到白墙前,哇!这不用画都知道,我已和爷爷一般高了,可此刻望着爷爷站在一旁笑嘻嘻的,我心里不禁莫名地涌出了一股酸酸的滋味:我竟发现爷爷头发多了不少白发。不错,我在长大,身高线也在不断增长,可爷爷却在变老啊!

再一次来到白墙前,看着那8道铅笔印子所构成的一个“身高尺”,我有一种特殊的滋味在心头回荡:这“身高尺”不仅仅象征着我的成长,更象征着爷爷对我的期望,它像这“身高尺”一样,一年比一年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