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文章

请欣赏年轻人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年轻人文章1:清水摇不浑

文/邵火焰

有一位年轻人,到一家宾馆办事,走出宾馆大门时,正好遇到本公司漂亮的女上司也从宾馆出来。这时有人看见他俩一起从宾馆出来,就误以为他俩有什么猫腻,于是那段时间公司谣言四起,弄得他心神不宁,坐卧不安。

这位年轻人慕名前去拜访一位智者,向智者诉说了心中的郁闷。

智者说:“走,我们到湖边散散步,边走边聊。”

那天风平浪静,智者望着平镜似的湖水说:“你能搅浑这湖水吗?”年轻人回答说:“这么大的湖,怎么可能搅浑它呢?”

智者又说:“假如是一个小水坑呢?你能搅浑吗?”年轻人说:“那就很容易搅浑。”

智者又从衣袋里拿出一瓶矿泉水说:“试试,你能摇浑它吗?”年轻人接过矿泉水瓶使劲摇着,但瓶子里的水依然清澈明净。

智者说:“现在你该明白一个道理了吧,一个小水坑,用一根棍子就可搅浑它;一杯真正的清水,是无论怎么摇也摇不浑的。别人的一句谣言,就把你的心搅浑了,那只能说明你的心只是一个小水坑,不是一面宽阔的湖。一杯水,只要本质是清的,是摇不浑的,摇浑的,都是那些本是浑浊的水。一个人的心,就像一只杯子,只不过杯子盛的是水,而心盛的是思想。一个人的思想,只要它本质是‘清’的,不管你怎么去‘摇’它,也无法摇浑它,它保持的仍是它纯净的本色。请记住一点:真正的清水,是摇不浑的。”

年轻人茅塞顿开。

年轻人文章2:浸在冬日暖阳中

文/英霆

年轻人喜欢畅想未来,老年人爱回忆过去。忘记这句话是谁说的了,原话也记不清了,但大致的意思就是这样子。我虽然不是老年人,但我却老是喜欢回忆过去,尤其是自己儿时的那些美好时光。朋友出题让写一篇关于冬天的文章,当我想动笔的时候,我首先想起的是这样一幅场景:

在村子里的大街上,在向阳且背风的墙根下,或蹲或站的几个老农一边抽着纸烟一边唠嗑,几个孩子在那儿玩着“蹦钱”的游戏。就在他们不远处,谁家的老黄牛卧在那儿,慢慢地咀嚼着,小牛在阳光里欢快地蹦来跳去。本来,冬天是寒冷的,可在我的记忆里,那些人和物都浸在冬日的阳光里,是那么的温暖和惬意。

这幅场景是我经常回想起来的,每当想起这些我的心里就暖暖的。可是,自从来到城里居住以后,每到冬天,就有了暖气,房子里的确是很暖和,我也就懒得出去,每到双休日,我便在家里读书、写作,几乎足不出户。有时我也会突然冒出一股傻气,想到外面找一处向阳且背风的地方晒晒太阳,可转念一想,如果在城市里,一个人在一个墙根下久久站着不动,别人会怎么看我呢?会不会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呢?想到这儿,我只得放弃了这个傻傻的念头。后来,在家里我也找到了一个可以晒太阳的地方,那就是在阳台上。双休日,在我不写作的时候,我便常常把藤椅搬到阳台上,然后把自己轻轻的很舒适地放进去,让冬日的暖阳轻轻打在自己的身上。有时,我会在阳光下慢慢地捧读一本小说,有时也会慢慢地品读诗歌,有时我也会闭上眼睛构思一下自己正在创作中的小说,有时我会听一听京剧,还有些时候我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坐在那儿。而这个时候我感觉到阳光不再是不可感触的了,而是一种质感的东西,我把自己浸在里面,感受到那阳光就像一只温暖柔软的小手抚摸过我的全身,往往是不长时间,我就会像一只懒洋洋的猫一样,香甜地睡着了。

现在,正是午休时间,喧闹了半天的校园静静地躺在冬日的阳光里。我放弃了今天的短暂午休,来到办公室里,泡上了一杯茶,打开电脑,一边听着我最喜欢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一边动手写这一篇关于冬日的小文。暖融融的阳光透过窗玻璃爱抚着我的躯体,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如同一股甘泉流淌进我的心中,而我的手指则在键盘上不紧不慢地舞动,敲出了这篇短短的文字。当然,我更奢望我的这篇小短文能够在寒冷的冬日里,带给读者一点点的暖意。若如此,心满意足矣。

年轻人文章3: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文/刘现芳

年轻人谈理想,通常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即便摆出一副气吞山河、舍我其谁的架势,也不会遭到人们的白眼和嘲笑,相反,还能得到人们的称赞:后生可畏!而奔五奔六的人倘若再谈及理想,就有了一种遮遮掩掩的羞涩感。

就说考驾照那回事吧!第一天去驾校练车,教练就意味深长地说了句:这么大年龄了还学开车,多练练吧,两万五千里长征才刚刚起步。说得我心里很难受,真想弃之不考,却又不甘心。在之后的漫漫考驾照路上,我咬紧牙关,克服了来自工作单位、家庭方面的种种困难,风雨无阻地去驾校练车。我曾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一定要拿到驾照。在经过四次电子考官的严格考核下,我终于拿到了驾照。这个似乎突如其来但又是必然的小小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就在拿到驾照后喜悦的余温未退之际,报纸上一则关于考证的消息,赫然映入了我的眼帘。于是就毫不犹豫地信心十足地报了名,并很快地参加了培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感觉到了离校多年以来,重新获得知识的开心愉悦,人也变得越来越精神焕发,好像又回到了从前上学的美好时光。有同学开玩笑说我一下年轻了20岁。老公则笑着调侃我:白发芳子勤学早啊!在考证大军的队伍里,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但也不乏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中老年人。

学生时代,也许不够努力,得过且过地完成了使命般的国家义务教育。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才懂得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学习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年长者在体力和记忆力等各方面可能不占优势,但有着年轻人所没有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教训。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认知能力,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修养,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思想境界。

考证不是目的,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来得及。

年轻人文章4:无言的爱

总觉得,相比我们这些年轻人所谓的轰轰烈烈的情爱相比,父母给我们的爱,却总是如陈年老酒,香醇浓郁回味无穷。

或是静静飘荡在小小的家中。

或是躲在香甜可口的饭菜中。

或是只在一条“钱已汇过去”的短信中。

更多的是在无言的行动中,融入无声的岁月里。

他们从不要求回报,自从我们出生那天,就开始静静付出,而期限却是一辈子。

若不是等有天我们也成为别人的父母,是怎样也无法体会这种世间最美好的爱。

年轻人文章5:时间在哪里,成就在哪里

20多岁的年轻人,今后的人生长路我们该如何把握?有句话说:你的时间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

40岁以前,大部份的人是相同的,升学读书升学读书……,建立自己基础,在父母亲友,社会价值观影响及误打误撞的情况下完成基本教育。选择读书,应该一鼓 作气,在您尚未进入产业时,能读多高就多高,毕竟何时进入产业,您都是社会新鲜人。但是一旦您已经有工作经验而又有心进修,当然管道很多,相对的挣扎也 多。因为您不知现在的年纪、条件、资历……再去做进修这样的投资是否值得?如果,您认定一辈子要当上班族,学历对您而言相信是很重要的,否则,时间宝贵, 不容许您再走错路。

20~25岁,您要懂得掌握与规划自己的未来,决定了就是一条无悔的不归路。刚得到法律付予您的种种权力,相对的您要尽您的义务及学习面对责任的承担。这 时候的您,是喜悦、矛盾与痛苦交战,喜悦来自于开始被赋予一些自主权,矛盾来自于与父母割舍不断的脐带关系,痛苦的是开始要尝试错誓。您要开始为自己的未 来规划,如升学、就业、感情……拿回自己对人生的主控权,而非一直受人左右影响的去摇摆自己的未来。

学会人际关系,多认识积极的朋友,十年后这些朋友都将是产业的中坚

25~30岁,您像一块海绵,努力吸收也甘心被压榨,为的只是自我的成长。这时候的您,应是工作取向,薪水待遇。升迁调职您应该是斤斤计较。因为唯有努力 付出,相对的您才敢积极争取,社会新鲜人的动力应该让您冲出自己的一片天,也因为没有经验,所以不懂挫折。因为资源不多,所以一切尽人事,听天命。现在的 您:领取别人的薪水,学习别人的经验,付出自己的青春,建构自己的未来。

学会累积经验,接触机会,良师益友的提携更是提升您成长的大利器

30~35岁,您要学习判断机会、掌握机会,不能再有尝试错误的心态。这时候的您,应是事业取向和家庭取向,工作应该从体力转换为脑力。您应该看到的是远 景,而非现况,面对的是宽广人生,而非局限于自我。结婚是许多人面临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抉择,面对婚姻,很多人以为结婚就是一个责任的结束,殊不知正是学习 的开始。就像一些刚上市上柜公司,以为目标达成了,忘了自己的企业责任,忽略本业。反而是一个恶梦的开始。人的本业不就是经营自己的家庭,赚钱的目的不就 希望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但这可不能成为忽略家人的借口,一个经营不好家庭的人,纵使赚到全世界,他得到的只是表面的掌声,在他人生的这个圆,永远有一个缺 口。家应该是您最大的精神支柱。动力来源和坚强后盾!

时间管理,转化心境;转化用头脑去工作,不要用身体去工作

35~40岁,您要享受给人希望,功德无量的格局。这时候的您,应是企业取向,工作只是一种休闲,更可转化为对他人的责任。如果您专注于研究,您应该不只 穷毕生之力。24小时不眠不休的去做苦力您应该有成立研究机构,带领一群人做更多研发的雄心壮志。如果您是企业主管,您应该不只停留在汲汲营营,斤斤计 较,您应该有能力担负主导周遭的员工、家人,带领他们享受更好的生活。格局的大小,会影响您成就的多少,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而非被影响的人。

不论目前您多风光。多有成就,在您心中是否画得出十年后的你?

静心思考!我们现在所有努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父母、另一半、小孩、、、?工作,不应该等于是人生,更不应该是需要经营一辈子的事。试问健康、财富、自我成 长、人际关系和时间自由,什么是您努力工作的动力?我相信没有人刻意放弃任何一点。这些正是促使我们年轻人前进的动力。十年后,您是提早完成它?还是提早 放弃它?

宁可因梦想而忙碌,不要因忙碌而失去梦想

我看周围有太多优秀甚于我数倍的朋友,可惜的是终日汲汲营营,投入更多的时间、精神、资源,却没有享受到应得的代价,原因无他,努力错方向,找错机会,拒 绝机会而己。Jordan打了一辈子的篮球,是很难在棒球场上找到自己的舞台。不要让忙碌蒙蔽了您的双眼再回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你的时间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

当您一个人成功,您只享受到一个人的快乐!懂得分享与付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周围的亲友因您的成长而提升,不论是精神或物质。真正的成功来自于:周围的 亲友因您付出获得改善,给人希望功德无量。我们不是在做慈善事业,尚没有能力普渡众生,但是,我们可以发挥一己之力,对亲友,对那些有缘相遇的陌生朋友。 伸出您的手,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太多人在等生命中的贵人,聪明如您,何不先从帮助他人开始?

年轻人文章6:让心先过

文/黄志浩

当一个年轻人要禅师说出如何做才能取得成功时,禅师指着寺庙里的一棵大树说,如果你能在十分钟内爬上去,我将告诉你答案。

年轻人看看大树,便立即脱去厚厚的外套,开始攀爬。可几个小时过去了,年轻人累得气喘吁吁,也不曾到达大树的顶端。年轻人索性不辞而别灰溜溜地回家了。

第二天,年轻人扛着梯子早早走进寺庙,他不费吹灰之力就爬到了大树上。禅师看见了,微笑着朝他走过去。年轻人麻利地从树上下来,恭敬地请他释惑。

禅师解释:昨天爬树,尽管你很努力,可你的眼里只有树,你的心岂能过去?你只能望树兴叹。

年轻人似有所悟,点点头问,那今天又作何解释呢?

禅师回头看看那棵树说,今天爬树时,你是有备而来,这说明你的眼里不只有树,你的爬树之心也就过去了,你就能到达树的顶端。

爬树如此,人生亦如此。

年轻人文章7:拖坯

文/无敌丁老头

如今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啥叫拖坯。

拖坯,按照我们当地的说法,也叫做抹模。

拖坯,是一项苦活儿,累活儿,吃力活儿。

过去农村穷得很,谁家要是盖房,墙体几乎是用土坯砌成的。于是,拖坯就成了农村盖房、修房必不可少的材料了。

春天是农民拖坯的最好季节。每年春天一到,在村头边,大路旁,场里面,河堤上,到处可以看到是一片一片拖坯的人群。因为春天天长,气候干燥,多出坯,风干得快,人又不是很忙,所以,哪家准备以后修建房子,一般都抓住春天这个大好时机,把坯给拖好。

拖坯的主要原料是土,拖坯以前,土老早的就拉好了,一堆一堆的像小土丘似的在那儿堆着。到了拖坯的时候,提前一天或半天把土润好水。为了防止坯裂,泥里撒上一些麦秸之类的稻草,要么人一抹光脚跳进去踩几遍,要么用抓钩拙几遍,泥和草就掺匀了,黏和了,坯泥就和好了。

拖坯有具体分工。有人专供推泥,有人专供挑水,有人专供拖坯。

老爸理所当然是专供拖坯的人。

你别小看拖坯这活儿,这里面有许多学问,坯拖不好喽,要么速度慢,要么不是少角就是无棱,要么不光滑,要么坯拖出来非常难看。

老爸拖坯有许多绝技。速度快,掐料准,坯面光,是老爸拖坯的绝技。他把坯模子平整地放在地上,用手捧点水,四周一刷坯模子,双手挖上一团泥,顺手在地上一鼓轮,掐起来往坯模子里“啪”地使劲一摔,再用手沾点水,在上面来回一抹,双手轻轻一抬坯模子,一个方方正正的坯拖好了,拖得到边到沿,有角有楞,平平整整,光光溜溜,一个坯足足有十好几斤重!

拖坯不是一个人的活儿,往往有好几个人一起拖,老爸都是打头阵。其他人拖坯都赶不上老爸快。他们拖一个坯,往往需要挖上两三次泥,不是多就是少,要么坯模子打圈水刷得少,泥沾到坯模子上了,抹不掉模子,即使抹掉模子,拖出来的坯也是歪歪扭扭。因此,他们拖坯的速度非常慢,一行坯还没有拖到一半,老爸早已拖到头了,专门拉泥的人,都供应不上老爸拖坯的!

春天里,坯好干,过了两三天时间,坯就可以掀起来,晒着。再过几天,坯就干了,人们就把坯摞起来盖好,以防雨淋,以备后用。

现在不同了,农村有砖窑了,农民也有钱花了,盖房只要有钱,要什么样的砖有什么样的砖,不用跑一步,砖都会给你送到家,不发一点愁!那时,农村穷得一贫如洗,农民盖房修房只能用得起坯。

抚今追昔,想当年老爸拖坯的事儿,虽然已经圆满地划上了一个句号,但是,每当回想起老爸拖坯的事儿,谁都不会忘记。那毕竟是一个历史年代不可磨灭的永久记忆!

年轻人文章8:一条没有鱼鳔的鱼

有一个年轻人,因为家贫没有读多少书,他去了城里,想找一份工作。可是他发现城里没人看得起他。

就在他决定要离开那座城市时,他给当时很有名的银行家罗斯写了一封信,抱怨了命运对他的不公……

信寄出去了,他一直在旅馆里等,几天过去了,他用完了身上的最后一分钱,也将行李打好了包。

这时,房东说有他一封信,是银行家罗斯写来的。信中,罗斯并没有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而是在信里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很多鱼。

鱼鳔产生的浮力,使鱼在静止状态时,自由控制身体处在某一水层。

此外,鱼鳔还能使腹腔产生足够的空间,保护其内脏器官,避免水压过大,内脏受损。

因此,可以说鱼鳔掌握着鱼的生死存亡。

可有一种鱼却是惊世骇俗的异类,它天生就没有鳔!

而且分外神奇的是它早在恐龙出现前三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过四亿年,它在近一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

它就是被誉为“海洋霸主”的鲨鱼!英雄的鲨鱼用自己的王者风范、强者之姿,创造了无鳔照样追波逐浪的神话。

然而究竟是什么让鲨鱼离开了鳔在水中仍然活得游刃有余呢?

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因为鲨鱼没有长鳔,一旦停下来,身子就会下沉。它只能依靠肌肉的运动,永不停息地在水中游弋,保持了强健的体魄,炼就一身非凡的战斗力。

最后,罗斯说,这个城市就是一个浩瀚的海洋,你现在就是一条没有鱼鳔的鱼……

那晚,他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一直在想罗斯的信。

突然,他改变了决定。

第二天,他跟旅馆的老板说,只要给他一碗饭吃,他可以留下来当服务生,一分钱工资都不要。

旅馆老板不相信世上有这么便宜的劳动力,很高兴地留下了他。

10年后,他拥有了令全美国羡慕的财富,并且娶了银行家罗斯的女儿,他就是石油大王哈特。

心中有希望,脚下就有路。

与其为上天的不公仰天长叹,不如做一条奋力游动的鲨鱼,化短为长,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强者之路,去完成自己的人生跨越。

年轻人文章9:2012、初雪

下雪,对年轻人总是浪漫的。坐在车里看着广场上牵手伫立的年轻人,顶着风雪轻声细语,总是会淡淡的说,这么冷的天还在外面呆着。而心里,多少都会有另一种潮湿。在那个年纪,谁何尝不是如此呢,不需要天气,只需要独处的空间来宣泄膨胀的费洛蒙。我们一边不屑着少年的轻狂,一边偷偷的羡慕他们不顾一切的勇气。那时的日子之所以令人怀念,只是因为那时的我们和现在的自己截然不同,为一种不可逆的转变默哀。

下雪很冷,也很静,静到你可以听见过去的声音。闭着眼睛踩踩雪,踏踏实实的感觉,好像他还在我的身边,陪着我悠悠的走。第23个冬天,不知道第几场雪,我们有时候一起过冬,有时候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看雪。

下雪,是清醒的。如果仅有自己拥抱自己的温暖,那除了清醒,还需要平和。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确切的讲述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只能笼统的称为朋友。其实,人和人的相处是不是都一定要寻找一种确切关系呢,同学、同事、情人、朋友、师徒、好朋友,或者是特别好的朋友。在过去,我也一直在寻找我和他的定位是什么。终究都是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关系。找不到怎么办,那不如就不要关系吧。逃避,是每个人都反对的处事方法,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条出路,且不论好坏。然而只要是还需要生存的人,都不会想屈服在掩耳盗铃之下,终归想要不同的结果。对着静静的雪,想一遍他对我的好,想一遍他给我的伤,终于都发现,我计算不出这道加减题。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感谢这场雪,我明白它想说,那就算了吧,何苦一定要逼自己找到一种关系,为什么一定要在自己心里给他排个位置呢。就这样淡了吧,就像水波一样,只要不动,总有一天会平静的。

下雪,有时候也温暖,感受它的冰凉,心里的那份悲伤会说,不要再为过去而为难自己了。这一刻,明白自己心疼自己是热热的。不再奔跑着迎接,不再挥着手离去,只是静静的站着,看着眼前的他,就像看着这场雪一样,冷静、清醒、平和、温暖。我不会想要给一场雪命名,就如同我不会再去执着于,寻找我和他的关系一样,那么平静。

年轻人文章10:闲话笔名

文/何永康

一位搞写作的年轻人心血来潮,在微信群说今后要用笔名发表作品了。我搭了个话,好啊,作家大都有一个或多个笔名。他马上说,那就请您给我取一个吧。我委婉地回绝了。因为我知道,为他人取笔名,如同帮别人孩子取名字,总是费力不讨好的,不到情不得已万不可应承。何况,在很多人眼中,喜好给人取名与好为人师一样,令人生厌。

笔名,顾名思义是与握笔的人有关。我印象中,笔名好像是作家、诗人的专属。虽然画家、书法家也要握笔,但却很少有用笔名的,徐悲鸿就是徐悲鸿,齐白石就是齐白石。艺术品市场注重名头,名气越大润格越高,当然不会用其他名字来稀释影响力的浓稠度。从前的舞台艺术家们也没有笔名,但大都会隐匿本名而取一个艺名,比如白玉霜、红线女、六龄童、盖叫天等,而掌门徒弟的艺名,则只需要在师傅艺名前面加一个“小”字就万事大吉了。从事其他众多行业的人,也是不需要笔名的,最多也就是当年的地下工作者有个化名,或者某人有个啥绰号。

作家就不同了,作家是用文字直接作真性情表达的人,但他的思想、理念、情感、观点,不一定就为所有人接受,有时还会受到攻讦与责难。为规避不必要的麻烦,文章发表后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就得用一个笔名把自己虚拟包裹一下。鲁郭茅(鲁迅、郭沫若、茅盾)、巴老曹(巴金、老舍、曹禺),都是笔名。当笔名如雷贯耳之后,本名则会被遗忘,一般的读者并不在乎这一点。所以,取个别致新奇的笔名来取代庸常普通的本名,是很多人进入写作圈之前就未雨绸缪的。毕竟,笔名更能让人记住自己,也可让自己显得更有文化更深邃更超凡一些。所以,笔名也是一种包装。

给自己取个笔名,虽然要动点心思,但总归是件愉快的事。大多数地球人,名字都不是自己取的,而是长辈根据他们的意愿强加的,完全没有(当然也无法)征求当事人的意见。所以,而今以写作为由取个笔名,便可以理直气壮地“我的名字我做主”,以修正对抗甚至颠覆长辈们强加于己的某些想法——难怪很多人取笔名成性成瘾,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地取,乐此不疲。

取笔名有套路,读笔名也有门道。首先要清楚,笔名只是名,不包括姓,再长的一串字,也只是个名而已。鲁迅是鲁迅先生的笔名,并不是姓鲁名迅。他在小说中写到故乡鲁镇和自己迅哥儿的小名,那是出于真切感和真实性的需要。人们尽可以称他周先生,但没人称他鲁先生。这个笔名的由来有很多附会之说,但我只认可先生自己的解释:“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这符合他一贯的自嘲秉性和行事作风。

姓名是代号,笔名也是代号,只不过代指的是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个自己,所以不必太把笔名当回事。况且,今天许多人都有笔名了,这些人都是能写“文章”的,如果不严重犯忌违法,都可随时在自媒体上“发表”。这或许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当然,如此一来,也不可避免地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某些局部的毁损,造成了一时一地的所谓退步——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碰撞的结果,也是人们没能很好把握“扬弃”规律的结果。

现在,很多人文章已不是用笔在写,而是借助于键盘和网络,笔名由此改称网名了。因此,我对那位年轻朋友说,如果实在想不出好的笔名,就暂且用网名对付一下吧。

其实,取个名字,也大可不必太费周章,总是随意一些为好,有点特殊寓意即可。比如李白,就是取自他幼年的一句诗:“李花怒放一树白”。 曹雪芹本名曹霑,因他最喜欢一道由埋在雪底的芹菜嫩芽与肉丝烹炒而成的菜——“雪底芹菜”,便以“雪芹”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号。这都相当于现在的笔名。

笔名的雅致深邃也罢,通俗平白也罢,总是要对得起笔才是,更要对得起自己的真名。把名字取好固然重要,但把人做好则更为重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如其名”。要不然,名“志高”者当了叛徒,名“世仁”者成了恶霸,名“长清”者沦为贪官,就太有讽刺意味了。

年轻人文章11:美丽在身边

文/舒罗兰

年轻人会说初恋是美丽的;成年人会说工作是美丽的;老年人会说泡上一杯浓茶、听听音乐是美丽的;而我却选择了到老年大学学习摄影。我要说摄影是美丽的。

“第三只眼”,使我无时不感受到这所学校、这些摄友、这小小的匣子留给我的记忆、带给我的惬意,美丽定格在瞬间。

自从2012年,在老年大学学习了摄影后,我就慢慢玩起了相机。一开始用的是智能卡片机,我称它“小傻瓜”。它伴随我一年多,为我记录下了好多美丽的景色,让美丽时时刻刻围绕着我。后来又添置了微单相机,我昵称它为——“小家伙”。我走到哪里,“小家伙”就跟我到哪里。

社区志愿者活动、老年大学学员表演、一朵盛开的花、、一片嫩绿的叶,甚至是那凋零的花瓣,都由“第三只眼”了记录下来。题材丰富的图片给我带来了太多的美丽、遐想和对未知的期待。它让我感到了退休后生活的充实。摄影伴随着我,它带给了我乐趣、带给了我美丽,美丽在我身边。

别人眼中的风景,别人脚下穿过的小径,别人遇到的事情和生活……本来无从得知的一切,现在我能透过这个小小镜头得以共享。

因为摄影,我看到了社会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自然的多彩,我亲吻着美丽。

摄影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结交朋友,还能提高自身修养。在老年大学里,有一支红颜白发的松散型摄影队伍。是2年多的摄影情趣,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踏青拍摄、花季拍摄、活动拍摄;皖南行、宝岛行,一群爱好摄影的老年人一同出去采风,一路欢声笑语,无不透视着他们的开心、知足。在游玩散心的同时又带回了不少的佳作,让人心旷神怡,让美丽在身边围绕。

在市里各种活动场合也能看到这支红颜白发的队伍,神采奕奕地行进着,非常引人注目。他们在许多摄影参赛项目中还频频得奖。我品味着大家的优秀作品,让美丽感染着我。

大家来到老年大学给人生最后四分之一的路程充一次电,让这段路程走得更加充实,更加完美。

老年大学学摄影,迎来人生新天地,学习休闲两相宜,美丽永远在身边。

年轻人文章12:逃离农村的年轻人

文/王凯

这几天,村办小学校长的遭遇成了全村人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平时不怎么跟家里人联系的大儿子,突然打来电话,张口就要20万元。校长一时犯了难:这些年供两个儿子上学,早就寅年吃了卯粮。稍一犹豫,那边立刻就挂断了电话。

校长全家一合计,这钱得给。即使没上学,在村里给他盖房娶媳妇,照样得这个数。考虑到大儿子老大不小了,孤身一人在深圳打拼也不容易,若能拿出首付,在深圳先贷款买上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相亲的时候也更有底气一些。至于二儿子的学费,再说。最终东挪西借,赶紧把钱汇了过去。

村里第一个培养出硕士的那家运气可是好多了。儿子上学时一直品学兼优,从没让家里人操心过;落户北京后不论买房、买车还是结婚,同样没花家里一分钱。后来,听说当爷爷奶奶了,老两口儿自告奋勇想来看孙子。谁知儿子说了一句,“有人照顾,不用来”。打着看望孙子的旗号,好不容易北上成行,还没赖着多住几天,就提前打道回府了。农村住久了,突然到大城市,不论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还是与之前只见过一面的儿媳妇朝夕相处,都有太多不适。含饴弄孙、共享天伦之乐的期待,无奈落空。

回乡的农村学子,也首选定居城区。小学同学大专毕业后,花光家里所有的积蓄,总算实现了当城里人的夙愿。房子才交工就迫不及待地住了进去,结婚后更是很少回来。没读过几天书的,同样不愿留在农村。

29岁的表叔,心甘情愿背上一身债务去城里买蜗居。数年来屡屡相亲未果的经历使他顿悟:想要结婚,必须买房,哪怕县城偏僻地段。

也有像我一样自愿选择留在农村的,其决定也是几经波折。起初也跟村里其他有钱人一样,在城里买了房。可是,新房住了几天,还没暖热就匆匆卖掉,一拿回钱就在村里盖了栋三层小别墅。一番折腾后恍然大悟:自己就是个农村人,西装、皮鞋再高档都没用。

年轻人,都争先恐后、想方设法地逃离了农村。农村渐渐成了老人和小孩的留守地。

年轻人文章13:简单的智慧

文/曹卫华

两个年轻人到一家顶级的国际香水公司应聘,经过几轮激烈的角逐,两人脱颖而出,同时进入到最后的面试。

主考官问:“一个用了香水的女人和一个没用香水的女人有什么不同?”

“香水可以提升一个女人的品位与魅力。据科学研究认定,用香水的女人的个人魅力指数要比不用香水的女人高出四十五个百分点……”第一个年轻人显得很自信,抢先作了洋洋洒洒的回答。另一个年轻人沉默了片刻,有点腼腆地说:“一个香,一个不香。”

结果,第二个年轻人成功了,第一个年轻人被淘汰。

哲学家梭罗有句名言:“简单点,再简单点!”所以,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才是一种大智慧。

年轻人文章14:石头村里的年轻人

文/廖华歌

开始的时候与女友相约,只是为了到百多里外的乡镇去看花儿。

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那儿有什么石头村。当我被五彩缤纷的花海的光芒临照得不知今夕何夕时,女友突然有些神秘地问我:想不想去石头村?去见见那位回乡创业的年轻大学生?

女友的老家就在这个镇子上。她说,事先没有告诉我,是想给我个惊喜。石头村离这儿不远,也就几里路,我们现在就可以去的。她还说,这村子现今可出名呢,都上央视了。特别是村里一位叫朱晓的大学生,很能干,有眼光,原本在外做事的,为开建石头村,毅然辞工回乡,他与村支书王福臣一起,把这石头村打造成了很火的旅游景点。不少媒体都采访过他,现在他正用自己新的理念及所学的文化知识,为家乡创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这样啊?我大感惊奇。那咱们现在就去,我要见见这位归乡的年轻创业者!

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仿佛听到了我们的话语,赞许般不停地鸣叫,然后,从这棵树飞向了那棵树。

风款款吹着,空气清新得让人深感呼吸是一种足够的奢侈。走在石头村洁净的石板路上,犹如在温柔的旧时光里漫步……这是一个有着上百年石头房屋的村子,它们原初而坚硬,幽静而古朴,每一处都令我惊叹不已!现今保存下来的几十座石头房屋,完全是由从山上开凿出的片石垒砌石墙而成,坚固、结实、温馨、可人、冬暖夏凉,每一间房屋、每一块石头,都是村史,是古老的时间形式!千年紫藤、古树、老井、石碾、石磨、石桌、石凳、石槽、石柱、石桥、石鼓、石阶……而这一切又都与满村葱茂盛放的绿树繁花相映相谐。过去和现在,历史与当下,就这样生动而美好地共同呈现着。

自从三年前,央视《远方的家》栏目在此拍摄《探秘楚长城,寻幽石头村》并播出后,石头村便像长了翅膀,顷刻间飞向千家万户,为人们所熟知,所向往。各地游客络绎而来,原本偏僻、寂寥、宁静的村子,一下子热闹红火起来,村人们土里刨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仿佛是一转身就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有了新的活法:粗糙耕种的双手,开始卖凉皮、凉粉、米线、手蒸馍、葱花饼及各种小吃,开设农家宾馆、茶室、咖啡厅、小酒吧、中草药房,制作各样传统工艺品……这些全都是就地取材,原汁原味,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深受来客欢迎。村人因淳朴善良、宽厚待客,使得客人们来了都不想走,家常便饭加以满满的热情,那种味道唤起的家园情感和乡愁,绝非言语所能表达。

尽管我是有备而来,尽管这之前已从女友口中对朱晓有些了解,但尚未走进他开办的“小丽江”,就被他钉在石墙上的各样木条及木条上所写的内容深深吸引:“偷偷告诉你个秘密,这里热干面很好吃”“清式时光:咖啡、音乐、美食、茶”“最美不过石头村、最好不过农家菜、最真不过乡里人”……怀着由衷的钦佩和敬意,在他独具特色的橡木咖啡馆,我向年轻的他行深深的注目礼!清俊时尚、敏慧沉稳的他,给我一种空山新雨后、初日照高林的感觉。捧着他对来客一律免费提供的热茶,暗下忽想起一个古老的比喻,立时,光影中的岁月成了一个动词……

交谈中得知,原本他在省城一家大企业有一份工资不菲令人艳羡的工作。他已在那里工作6年,深得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和赞赏,不仅他的工资一提再提,还两次晋升职位,只要继续做下去,前景无疑美好。但一种很强的漂泊感总让他深觉极不踏实,他的心时常悬浮着,说到底那儿不是他的家,他永远是一个外来人,不可能真正融入进去。他想回家乡做事,想为父老乡亲做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这样的日子令他日日困惑而纠结!

几年前,当得知老家石头村要搞旅游开发时,他兴奋不已,一颗心由沸腾到燃烧,深感时机已到,就毫不犹豫毅然辞工回归故里,他要用文化来助力旅游,带动全村!

起初,家人及亲朋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反对,干嘛呢这是?在外做得好好的,钱没少挣,还体面,大家都夸他挺有出息,怎么突然退回到家门口来了?

他父亲更是气他“胡整”,骂他脑子进水,太不切实际了!村里的事情复杂着哩,能是那么好做的?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

他是顶着“没出息”“神经病”等的压力,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汗血辛劳、艰难困苦。如今他不仅把自己的“小丽江”经营得生意红火,众人赞叹,更重要的是,他还用他的经营方式不断更新村民的观念,影响、带动了全村人。他那独具特色的文化打造,非同寻常的长远目光,在两年前的春日,赢得邻县来此旅游的一位姑娘的芳心,两人志同道合,深深相恋,牵手走进婚姻殿堂,共同描绘村子未来的美好图景。

问及他回乡后的感受,他笑言: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就像一棵树,枝再繁,叶再茂,花再多,根却只有一处。回到家,一直悬浮焦虑着的心,终于踏实安静下来,每天都感觉过得很充实!在村里随便走走,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格外亲切而有情意,更不要说乡邻乡亲了,那种浓厚的亲情、乡情,那种家的滋味,让我感到温暖。这促使我更加想用现代意识和文化,与优良的传统东西结合起来,带动全村共同致富向前走……

那你父母和亲朋现在怎么看你?我问。他笑意深深地道:还是“焦点访谈”那句话说得好,“用事实说话”嘛。父母见我扑下身子正干,生意做得好,村人都夸奖,他们早就全力支持了。亲朋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也没少帮我。关键是要用具体的行动来诠释自己的想法!

他的话不时被屋檐下优美响动的风铃伴奏,门外的花瓣在风中悠然飘舞。

我的心一动,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么多的花,都只能属于他,属于这儿一村子的人,而我和如我这样匆匆来去的旅人,只能是过客。就像一首诗深入不到词语的内部一样,终究只剩下表层的繁复与庸浅的观赏。因为,我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我养我的故乡……

走在村路上,任满空满地红白蓝紫黄的“花雨”拥围,我紧握一瓣花,仿佛攥紧每一个日子。此时恍惚正走进某个奇妙的影视情节,骤然,我也找到了内心不再发慌的存在感。时光流逝,那些远去的恰是我撒手放下的,我想把更多的寂静借来,静默的深处,一切简单而美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