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电影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电影的散文1:露天电影

文/刘万里

黄昏去汉城湖散步,见浮雕广场在放露天电影,观众寥寥无几,我坐在台阶上看了一会,索然无味,便起身离开了。

曾经让我魂牵梦绕、日夜思念的露天电影,现在已找不到当年的那种感觉了,但记忆一下让我回到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那时候我们穷,生活很单调,但很快乐。那时村里没电,家家照明都是煤油灯,只有漩涡镇上有电,镇上是柴油机发电,一到晚上12点就停止供电了。村里没电,自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但感觉那时可玩的东西很多,记忆并不苍白,光着屁股下河洗澡,到小河里捉鱼,到果园里偷果子,到坟地里的草丛里捉萤火虫,到山上玩打仗游戏,在村里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滚铁环、玩跳绳、玩地牯牛(陀螺)、打沙包、踢毽子……无知幼稚的儿童时代,天真淳朴的岁月,但记忆里最深的还是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没有规律,今天在这村里放,明天又在那村里放,特别是红白喜事,有钱人家往往会包几场电影。那时我们消息都很灵通,一旦村里有电影,那将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不管多远我们都要赶去,我们早早吃完午饭,然后成群结队的嘻嘻哈哈就出发了,跑十几里路去看电影。放电影的场地因地式而定,有时在操场里、在院坝里,或在刚刚收割完的稻田里,只要能拉上一块大大的白布就可以放映了。几乎每次放映场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放映前,放映员先要对光,镜头要对准白布,调皮的孩子们有的就伸出手做出各种搞怪的动作,屏幕上就会出现手,头,鸡,马各种造型,引得人们哄哄大笑。电影一开始,人们顿时鸦雀无声,伸长脖子,屏住呼吸,生怕漏过每一个情节。一场电影通常要分四段放映,一段放映完,灯光大亮,放映员调换胶片,人群又开始叽叽喳喳,讨论电影里的情节,特别是大坏蛋,个个恨得咬牙 切齿,恨不得冲上去把那坏蛋打一顿。有几次去晚了,没有位置,我就站在白布的反面看,虽然人是反的,但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看电影的乐趣。

看完电影,人群四散,我们又成群结队回家,回头一望,满山都是火把的亮光和人们大声的说话声、唱歌声。有月光的夜晚,群山轮廓清晰可见,水田里的水晃着光,有不小心者一脚踩在水田里,顿时人们哄堂大笑。有好事者,故意讲鬼的故事,或放一个响屁,走在后面的就朝前插队,人们都想走在前面,结果队伍大乱,我们就开始奔跑,仿佛鬼就在后面追赶着我们。

后来,漩涡镇上每天晚上开始放映电影,那时镇上没有电影院,在政府的大院里,也是露天电影,没有座位,但要收钱,电影票最初5分钱一张,后来一角一张。放电影是一老一中两个男人,他们每次回家都要从我们村里路过,人们便讨好地打听新电影的消息,或给他们递烟,请他们进屋喝茶,那时,我好羡慕他们,希望长大后也能当个放映员。我的小姑及村里一帮姑娘们,常常去镇上看电影,我和弟弟便成了她们的跟屁虫,一张电影票可以带一个一米二以下的小孩,每次我们就趁人多时进场,检票时我就故意弯着腿,这样看起来我的个子就矮了一大截。一年下来,我至少能看上百部电影。有的电影看了一遍还不过瘾,还要看第二遍第三遍,比喻《地雷战》《地道战》《少林寺》等等。看完电影,我们常常组织小伙伴模仿电影里的打仗情景,双方开火交战,有时还打得头破血流,我眉头上的那块伤疤,就是那时“打仗”留下的。

有时小姑有事不去看电影,我们就自己想办法,我很羡慕那些翻院墙者,他们个个像武林高手,往往神不知鬼不觉悄悄翻进电影院。我舅家院子里的几个比我大几岁的几个男孩,他们就常常不掏钱翻院墙看电影,有一次我跟他们去翻院墙,看到高高的院墙和墙上的玻璃碴,我胆怯了。院墙我不敢翻,我就想别的办法。记得有一次,我赶在清场前摸进政府大院,政府大院里有个厕所,我假装上厕所,躲进厕所里,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直到电影放映前,才小心翼翼走出来,然后得意洋洋地走进看电影的人群里。

后来,我去汉阴中学上学,我家也因安康修水电站搬迁到了月河川道,露天电影便成了美好的记忆。再后来,我离开家乡,去了外地,故乡已是多年没回去。有时我在想,露天电影那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方式,充满甜蜜而温馨的记忆。

如今听说家乡已发现了翻天覆地的变法,我的心里很欣慰。如今,我又想起老家的山川河流,儿时的露天电影,心里便升起了浓浓的乡愁……

关于电影的散文2:明星与女工

文/草央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他。她熟练灵巧的双手和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个巴黎全知道他,但这位姑娘却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他禁不住问道。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

她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您可以开走了,先生。”

他却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

“不!我还有工作。”

“这同样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

“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

车行驶得很好。姑娘问道:“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

“怎么,您不想再陪一陪我了?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

“您不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

“既然如此,您为何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地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

他沉默了。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他感到自己的浅薄与虚妄。

“小姐,谢谢!您使我想到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价值。好,现在让我送您回去。”

关于电影的散文3:露天电影

文/刘万里

黄昏去汉城湖散步,见浮雕广场在放露天电影,观众寥寥无几,我坐在台阶上看了一会,索然无味,便起身离开了。

曾经让我魂牵梦绕、日夜思念的露天电影,现在已找不到当年的那种感觉了,但记忆一下让我回到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那时候我们穷,生活很单调,但很快乐。那时村里没电,家家照明都是煤油灯,只有漩涡镇上有电,镇上是柴油机发电,一到晚上12点就停止供电了。村里没电,自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但感觉那时可玩的东西很多,记忆并不苍白,光着屁股下河洗澡,到小河里捉鱼,到果园里偷果子,到坟地里的草丛里捉萤火虫,到山上玩打仗游戏,在村里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滚铁环、玩跳绳、玩地牯牛(陀螺)、打沙包、踢毽子……无知幼稚的儿童时代,天真淳朴的岁月,但记忆里最深的还是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没有规律,今天在这村里放,明天又在那村里放,特别是红白喜事,有钱人家往往会包几场电影。那时我们消息都很灵通,一旦村里有电影,那将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不管多远我们都要赶去,我们早早吃完午饭,然后成群结队的嘻嘻哈哈就出发了,跑十几里路去看电影。放电影的场地因地式而定,有时在操场里、在院坝里,或在刚刚收割完的稻田里,只要能拉上一块大大的白布就可以放映了。几乎每次放映场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放映前,放映员先要对光,镜头要对准白布,调皮的孩子们有的就伸出手做出各种搞怪的动作,屏幕上就会出现手,头,鸡,马各种造型,引得人们哄哄大笑。电影一开始,人们顿时鸦雀无声,伸长脖子,屏住呼吸,生怕漏过每一个情节。一场电影通常要分四段放映,一段放映完,灯光大亮,放映员调换胶片,人群又开始叽叽喳喳,讨论电影里的情节,特别是大坏蛋,个个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冲上去把那坏蛋打一顿。有几次去晚了,没有位置,我就站在白布的反面看,虽然人是反的,但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看电影的乐趣。

看完电影,人群四散,我们又成群结队回家,回头一望,满山都是火把的亮光和人们大声的说话声、唱歌声。有月光的夜晚,群山轮廓清晰可见,水田里的水晃着光,有不小心者一脚踩在水田里,顿时人们哄堂大笑。有好事者,故意讲鬼的故事,或放一个响屁,走在后面的就朝前插队,人们都想走在前面,结果队伍大乱,我们就开始奔跑,仿佛鬼就在后面追赶着我们。

后来,漩涡镇上每天晚上开始放映电影,那时镇上没有电影院,在政府的大院里,也是露天电影,没有座位,但要收钱,电影票最初5分钱一张,后来一角一张。放电影是一老一中两个男人,他们每次回家都要从我们村里路过,人们便讨好地打听新电影的消息,或给他们递烟,请他们进屋喝茶,那时,我好羡慕他们,希望长大后也能当个放映员。我的小姑及村里一帮姑娘们,常常去镇上看电影,我和弟弟便成了她们的跟屁虫,一张电影票可以带一个一米二以下的小孩,每次我们就趁人多时进场,检票时我就故意弯着腿,这样看起来我的个子就矮了一大截。一年下来,我至少能看上百部电影。有的电影看了一遍还不过瘾,还要看第二遍第三遍,比喻《地雷战》《地道战》《少林寺》等等。看完电影,我们常常组织小伙伴模仿电影里的打仗情景,双方开火交战,有时还打得头破血流,我眉头上的那块伤疤,就是那时“打仗”留下的。

有时小姑有事不去看电影,我们就自己想办法,我很羡慕那些翻院墙者,他们个个像武林高手,往往神不知鬼不觉悄悄翻进电影院。我舅家院子里的几个比我大几岁的几个男孩,他们就常常不掏钱翻院墙看电影,有一次我跟他们去翻院墙,看到高高的院墙和墙上的玻璃碴,我胆怯了。院墙我不敢翻,我就想别的办法。记得有一次,我赶在清场前摸进政府大院,政府大院里有个厕所,我假装上厕所,躲进厕所里,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直到电影放映前,才小心翼翼走出来,然后得意洋洋地走进看电影的人群里。

后来,我去汉阴中学上学,我家也因安康修水电站搬迁到了月河川道,露天电影便成了美好的记忆。再后来,我离开家乡,去了外地,故乡已是多年没回去。有时我在想,露天电影那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方式,充满甜蜜而温馨的记忆。

如今听说家乡已发现了翻天覆地的变法,我的心里很欣慰。如今,我又想起老家的山川河流,儿时的露天电影,心里便升起了浓浓的乡愁……

关于电影的散文4:怀念露天电影

文/刘东兴

小时候,农村的夜是寂寞的——没有电视,没有课外书,甚至常没有电。小伙伴们在月光下满街跑,在柴草堆里钻,打发时间。唯一的娱乐就是放电影。

那时候放映队不定期进村放教育影片,地点是大队院子或村中较大空地。天还没黑我们就跑到场地看人家绑银屏、支机器,问人家放什么片子。片名常听不清,口口相传往往谬之千里,管它呢,喜欢的神话片、战斗片,或者不喜欢的戏曲片、故事片,有的看就高兴。晚饭后早早拿个小凳占位置,或者什么也不拿坐在柴堆上、骑在墙头上、爬到树杈上。那时候人们看电影几乎都是全家出动,外村的人都有,黑压压的人群聚精会神地盯着光束尽头的银屏,和影片中的人物同开怀、共落泪。换片时,光束里常常伸出几个孩子的手,在屏幕上投出一个个可爱的手影。

后来,电视多了,露天电影少了。偶尔去影院看一场,却总没有童年时露天电影的味道,那种感觉,也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关于电影的散文5:不存在的城市

文/阿眉

日本电影《阴阳师》里,阴阳师安倍晴明说:一个人的名字是世界上最短的咒语。

其实,地名也是咒语。

许多时候,地名承载的是回忆:一个对外人而言毫无意义的地名却对某人意味着一大段难忘的人生经历。而另一些时候,地名代表着虚实之间的想象,甚至就算一座千里之外从未涉足的城市,许多地名却可以早就烂熟于心,因为已经在光影文字中见识过无数回。

对我等看着香港小说、TVB剧集和录像厅港片长大的一代,香港该是用不着去过也能顺口报出最多地名的城市吧。那些地名几乎都来自文艺作品:白流苏的浅水湾、亦舒女郎的中环、古惑仔的铜锣湾……从繁华的旺角、尖沙咀到偏远的天水围、屯门、南丫岛,大部分地名都能和某部小说电影或剧集扯上关系,以至于许多年后当我第一次到香港旅行,从机场坐上汽车,车子开过电影里无数次出现的青马大桥,一路上每一块交通指示牌上的地名都仿佛自带惊叹号跳进眼睛里:九龙!尖东!清水湾!那一刻,这整座城市根本不是什么金融中心购物圣地,只是一个超大的电影院和摄影棚。

就像坐地铁时,车窗外掠过“柴湾”的牌子,看似普普通通,却瞬间让我想起生平第一次听说“柴湾”这地名的情形:在空气污浊的录像厅里,面前投影银幕正放着《英雄本色》。小马听说老大要派小弟阿成跟宋子豪去台湾接洽生意,夸张地吓唬阿成:“台湾呀!你以为柴湾呀?我行走江湖几十年都不敢去台湾,你知道为什么?是因为扁钻多、西瓜刀多,喝啤酒也把你喝死啊……”是每次看都忍不住会笑起来的一段小插曲,嘻嘻哈哈的轻松玩笑过后,宋子豪带阿成去了台湾,这一去风云骤变,这一去沧海桑田……

而在影迷必去的星光大道上,走到中段一抬头,看到路边立着块大型场记板——电影的标志和象征,整条大道上镶嵌着近百位影人的签名和掌印,隔着一湾海水,对面的维多利亚港比什么时候都更像电影布景,美到不真实,美到让人迷茫。站在这块场记板旁边,我忽然不敢确定,面前这座城市,就是二十年来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个香港。

那个香港真的存在吗?

不惟香港,如此似真还幻虚虚实实的城市还可以有海明威的巴黎、菲茨杰拉德的纽约、川端康成的京都……甚至,就算是同一座城市同一个时代,在不同的作品里,这些相同的城市也会被赋予不同的色彩、韵律和气息——陈映真的台北和白先勇的台北不是一回事,王家卫的香港不同于张婉婷的香港,吴宇森的香港和林岭东的香港也大相径庭……

它们存在吗?否认一座城市的存在无疑是荒谬的。然而,就算在世界地图和航班列表上找得到它们的名字,那些想象中的,文字和光影中的城市,却绝对不是买张机票就能到达的地方。就像我所在的西安,早已不再是长安。

而人生,无非一场大梦,那些在虚实之间存在又其实并不存在的城市和街道,也许只是这大梦中更深一层的梦境而已。有时候这事实不能不让人无限伤感——就算在梦里,我们也仍然需要另一个梦境。

关于电影的散文6:让爱温暖整个城市

文/李卓真

一部电影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它把现实写得让人不忍接受,又把现实写得让人感动不已,感叹这只是部电影后又不得不接受这就是现实。《北京爱情故事》就让我产生了此种感受。

我觉得还是从孩子们青涩的爱情开始写起吧。

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光的。有的人的光在现实的无情冲击下一点点变弱,曾经闪亮的梦想逐渐黯淡直至熄灭;有的人的光被繁杂的家庭琐事一点点消蚀,最终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化为虚无。学生时期的青涩爱情很简单,我陪你坐公交车到离家相反的地方,只为能多与你待一会儿;很晚回家骗妈妈说学校补课,只为能和你说一句话。曾经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甘当送水工并恳求收入微薄的姥爷资助,竭尽一个弱小学生的所能帮助她实现梦想,虽然最后没能帮上忙,但还是可以欣慰地看到她拿着自己为她买的白色弓子在舞台上发光。

孩子们刚刚萌芽的爱情虽然青涩,但他们总是向往着美好与纯粹,所以故事结束时他坚信他们一定会重逢。可电影终究是电影,现实终究是现实,若我遇见你,若我爱上你,若你最终离去,再见也许是再也不见。

再说说青年时候荷尔蒙滋生的爱情吧。

不知你是否听过一句老话“贫贱夫妻百事哀”,在我眼里爱情打不过现实,生存都成了问题,我又拿什么去爱你?在美女如云的夜店,正好遇见你,你的气质与她们的性感截然不同。在你尴尬时,他冲了上去,你以为会是同样的结局,但最终他让你欢喜。就像他说的:有些人看了很多次也觉得以后不会再发生什么,有些人只看了一眼,就觉得是一辈子。你相信一见钟情吗?你相信爱情吗?你觉得一见钟情的爱情能打败现实吗?也许他们的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能!年轻人的爱情更多的是激情,但后来激情变成了两道杠的验孕棒。他说,如果你不介意我没房没车没户口的话,就嫁给我吧,我会为你和他努力!

后来孩子出生了,也不知他们是被祝福着还是反对着。总之,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希望,在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幸福。

接下来说说夹在激情与亲情之间的中年人吧。

都说女人最可悲的是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什么时候出门前的习惯变成了卸戒指,什么时候回家的习惯变成了删记录。也许你已经习惯了在外面甜蜜,也许你觉得回家以后老婆的照顾是理所应当。她想像他那样自由,但她发现她做不到,因为他始终是她的牵挂。他习惯性地享受着她的照顾,殊不知,人走了,茶凉了。

他曾经以为世上没有爱情,很多年后才知道它就在自己枕边;他曾经以为激情是美好的,过了很久才发现全是虚无。

然后说说走在亲情道路上的老年人吧。

心里擦出过小火花,生理也曾经不听话,但后来,等到他渐渐安定渐渐心定,才能在“真心话大冒险”上坚定地说出“没有”两个字。大家都年轻过激情过中年过滥情过,这么多的经历才换来了如今的成熟。结婚二十周年的纪念日里精心布置、细心安排只为重温旧梦,到老了我们还能不能再浪漫一把。后来才知道,婚姻就是搭伙过日子,能陪你一辈子的人不是小三小四小五,而是你眼前的枕边的互相原谅互相包容风风雨雨走过二十年的人。

最后说说不放心离去的晚年吧。

开始没怎么看懂这一段,可能是我太浅薄,没经历过生死,没理解过感情。一辈子那样长又那样短,共同经历了才知道关心和体谅,一起走过了才知道幸福和甜蜜,离开时只剩下不舍和不放心。她帮你物色着一个又一个的相亲对象,又和你一起拉手上街购物。到最后才知道一切是因为放心不下,怎样的爱才能伟大到这个程度,也许到自己晚年才能明白。

一部电影可贵的是看时有所感动,看后又有所感悟。感叹梦想与别离,感叹真爱与勇气,感叹陪伴与牵挂,感叹成熟与信任,感叹爱情的伟大。

原来爱有温暖整个城市的力量。

关于电影的散文7:为什么要致青春

文/董保延

电影《致青春》走红了,因为青春,因为青春的风采,因为人一生中最钟情的莫过于自己曾经有过并且终将逝去的青春,因为它迎合了一个善于怀旧的民族的心理。

当80后的青春期以两小时多一点的速度在我眼前经过时,我似曾相识又略感陌生,于是就有了些惊讶有了些感叹,有了些一拍即合有了些同病相怜,有了些思绪飞扬有了些跃跃欲试。电影看过一个多星期,那些关于青春的律动依然在我心中恋恋不舍,我甚至有点自嘲: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竟然还会对这样一部并不是最好的青春片耿耿于怀?

一直怀念着电影镜头中那些青春的颜色,它是绿的,绿得如同春天来临时树上刚刚发出的嫩芽,青涩中的生机勃勃,懵懂时的无所畏惧,无论他们(80后)与我有着多大的年龄差距,但是青春期的轨迹是何等相似乃尔。在我的视觉中,时代的差异只是一个背景,电影的想象力和人物的创造力成就的蒙太奇足以让所有围观者不得不叹为观止:啊,青春,我们也曾经这样!

一直难以忘掉郑薇、陈孝正、林静、阮莞、张开、徐开阳等一个个特征鲜明的人物,这些形象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我们身边曾经有过的你我他,学校的放荡无羁,社会的残酷无奈,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会童话一会现实,学子的年少轻狂很快被生活的滚滚激流卷走,青春的悸动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苍凉感伤,原来梦境与想象毕竟是虚幻。爱情的美好和个性的张扬才是真实的自我,它们一样需要拷问磨砺锤炼。片中有两场戏尤其发人深思,一是郑微和林静在林父墓前忏悔;一是张开在阮莞墓前道白,如果说前者是对青春的祭奠,那后者何尝不是对青春的反省呢?“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影片进程中,这类彩照常常会与留在我脑海中的黑白底片重叠在一起,上面的青春物语如此一致:我们也曾经这样!

《致青春》,可以是致敬,也可以是致谢,是致以。我不十分清楚赵薇的意下。但是我看到了女主人公在经历了与陈、林等人的感情波折后女人对男人的超越。在一个对爱十分专注的女人面前,男人却暴露出自己心灵空间中的阴暗(包括赵世永之类)。我力挺郑微,至少她的青春是真诚的,是值得她和我们去“致”的。

电影里有句经典台词: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怀念什么,仅仅是爱情么?我在观看赵薇们演绎青春故事的时候,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影响过我们那代人的青春片,想到过我们的青春岁月。那是有爱情也有激情的青春,是属于自己也属于事业的青春。无论是《青春之歌》里林道静们坚守的理想,还是《大浪淘沙》里风云变幻的青年弄潮儿;无论是《青春万岁》中百业待兴时代关于“所有的日子都来吧”的呼喊,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非常年代里还能够看到的青春纯真,当然,我们的青春影像上还有《战火中的青春》的奋斗与浪漫,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本色与朴实,有《年轻的一代》的志气和坚强,有《高山下的花环》的献身与悲壮,有《万水千山》的跋涉与信仰……因此,我们的青春有爱也有恨,有仰望也有追求,有眼前一热心头一软,有对老歌的模唱和对未来的发声。流金岁月也好,蹉跎岁月也罢,经历太多见识得也多,现实固然必须面对,理想却不可以一点没有。我们心里一直萦绕着多少年后都泯灭不了旋律:青春之歌不仅仅只是爵士只是摇滚,不仅仅只有小桥流水只有花前月下,而是在自我释放的同时也融入了关于祖国、命运和人生的交响。

因此,我“致青春”!

关于电影的散文8:将错就错

文/王纯

很喜欢电影《非诚勿扰》中那句经典台词:“一辈子很短,我愿意和你将错就错。”恋爱容易,婚姻不易,进入婚姻的围城,我们经常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这种想法让我们沮丧。这时,最重要的不是轻言放弃,而是不忘初心,努力修补。很多婚姻走到白头的人都会用行动证明:选择谁其实都是错的,最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将错就错,就是努力去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就是调整自己、适应对方,让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如果总觉得自己嫁错了,事事拧巴着,婚姻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事业也是如此。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人迫于现实的无奈,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入错行,怎么办?我发现“入错行”,可以将错就错,慢慢融入工作中,尝试爱上自己的工作。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毕业时,我被分到学校教书,我并不喜欢这个工作。不过,我还是安下心来,投入地工作。渐渐地,我发现教书这个工作很有创造性,能锻炼人的各种能力。而且跟学生们相处,觉得自己永远充满了朝气。每项工作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时间长了你就会爱上它。给自己一点时间,爱上,有一个过程。

关于电影的散文9:成长的烦恼

文/刘邑花

成长犹如一幕幕电影,当帷幕拉开的时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打开记忆的闸门,又回到了那略带灰色的童年。

从小就在学校的怀抱中成长,在父母的背上悄然成长,在同伴异样的眼神中收起泪水,学会坚强。在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奶奶的心肝宝贝;在学校,我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

梦想在此会聚,时间在初中定格。迈入初中的大门,我和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过去的荣誉成为历史。当第一次落在了同学的后面,我倍感失望,在心中默念,一定要努力学习,因为我知道:一切的一切都只因我笨,所以我必须学会笨鸟先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经过努力,丑小鸭还是能编织出一片洁白的羽毛。

自信对成长很重要,我们只有树立信心,才有可能茁壮成长,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个父母的愿望,当然也包括我的父母在内。每次考完试后,好不容易有一个好成绩,拿着成绩单,看着自己辛勤努力的硕果,我欣喜若狂,心想:“这次爸妈一定会夸我!”

我迈着轻快的脚步风一般地跑回家,把成绩单递给了爸妈。原以为他们会表扬我一番,没想到妈妈却说:“有什么可看的,看来看去还不是那几分。你看看以前和你差不多的,现在谁不是科科都比你高,你应该努力才行。”“噢,我知道了。”我满脸不高兴地回答。

我跑回房间,关上房门,不知怎地,鼻子忽然一酸,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心想:爸爸妈妈,你们就知道挖苦我、打击我,从不知道安慰我,给我信心。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可是你们对我的进步却熟视无睹,你们不明白这会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打击了我的自信,你们这样做只会让我对学习失去信心,你们不知道失去信心意味着什么。

爸爸妈妈!我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自信,更需要你们给我的鼓励,因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昨天令人怀念,今天应该倍加珍惜,明天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争取,不要总留恋身后的脚印,要努力踏出前方的路。我坚信:只要努力奋斗,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翱翔于空中的白天鹅!

关于电影的散文10:不干涉

文/逸民

野生动物电影纪录片的制作者——德瑞克·朱伯特和贝弗利·朱伯特夫妇,从年轻时就一直居住在非洲博茨瓦纳的野外环境中,至今长达30年。在拍摄过程中,朱伯特夫妇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情况。但不管画面多么惨不忍睹、多么惊心动魄,他们始终不去介入,只专注于拍摄。

有人曾这样问朱伯特夫妇:“当食肉动物在捕杀弱小动物时,你们也眼睁睁地看着,不上去帮忙吗?”

朱伯特夫妇的回答是:“是。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无动于衷’。”

一句“无动于衷”,让很多人对朱伯特夫妇的行为感到不解。

2011年,朱伯特夫妇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最后的狮子》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影片讲述了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一片富饶的湿地上,一只坚强的雌狮马蒂陶为了生存,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冒着风险与敌人搏斗的故事。

该影片播出后,朱伯特夫妇讲述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

在拍摄过程中,朱伯特夫妇每天都跟着马蒂陶,同它一起感受每一次征服、每一次失败以及每一份痛苦。他们看着马蒂陶的两只幼崽慢慢长大。马蒂陶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因为幼崽们越大,奶水需求量就越大,她不得不想办法找到更多食物。快断奶的时候,小雌狮已经长得很强壮了,但是小雄狮个子还很小,它一直黏着母狮撒娇。两只幼崽的存亡紧逼着马蒂陶。朱伯特夫妇看到,马蒂陶不顾炎热的天气和湿气,迫使自己站起身来,一次次踏上追捕水牛的征程。

马蒂陶出去捕猎了,朱伯特夫妇决定跟着它。他们知道,它去捕猎,每天傍晚都会回到幼狮的身边。一个特殊的早晨,朱伯特夫妇回来后发现小狮子不见了。他们跟着马蒂陶,最终只找到了小雄狮。但是,小雄狮的脊椎已经断了,每次走路,不得不痛苦地拖着后半截身子以及两条后腿。

朱伯特夫妇感觉得到,马蒂陶一直在期待奇迹的发生。她给予了小雄狮更多的关爱和保护。但她始终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最终,马蒂陶转身离小雄狮而去,将一切都抛在身后。

这样悲惨的画面,让朱伯特夫妇感到十分震撼。

朱伯特夫妇还讲述了一段他们拍摄母花豹拉格迪马的经历。

拉格迪马只有8天大的时候,朱伯特夫妇就开始跟踪拍摄它。一个寒冬的夜晚,他们拍到了拉格迪马第一次狩猎的画面——它在树上杀死并吃掉了一只母狒狒。拉格迪马要离开的时候,有东西动了。朱伯特夫妇看到一只仅出生几天的小狒狒从树上掉了下来,拉格迪马显然也看到了。朱伯特夫妇万分紧张,特别是贝弗利,她建议丈夫停止拍摄接下去要发生的悲惨画面,转而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营救小狒狒。

德瑞克制止了她。他劝她继续看下去。

摄像机接下来拍到的画面让朱伯特夫妇惊呆了。拉格迪马没有杀死那只小狒狒。它温柔地叼起小狒狒,爬上树,然后将小狒狒放在安全的树枝上。整整4个小时,直到深夜,拉格迪马都在照顾小狒狒。拉格迪马有时很调皮,有时动作又很粗暴,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努力让这只小狒狒远离伤害。它似乎既想养着小狒狒,又想把它当猎物玩。朱伯特夫妇看得出拉格迪马一直在压制自己作为掠食动物的天性。

最终,拉格迪马和小狒狒相拥而眠。看到这一幕,朱伯特夫妇泪流满面。

朱伯特夫妇说,这两段故事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拍摄马蒂陶找到脊椎已经断掉的小雄狮时,我们不断问自己:是否应该介入并提供帮助?我们知道自己无法恢复小雄狮已经断掉的脊椎,但我们可以杀了它,以结束它的痛苦。但最终,我们忍住了。同样,在拍到拉格迪马吃完母狒狒后发现小狒狒的一瞬,我们也产生了上前救下小狒狒的冲动。但我们也忍住了。结果我们看到了温馨的一幕。从那以后,我们的拍摄多了个原则——不干涉。”“悲惨也好,温馨也好,那是自然的事。野生动物间的厮杀,你或许阻止得了一次、两次,但你阻止不了八次、十次,因为那就是生存,那就是竞争。自然是很正确的,不该由我们去判断。所以,我们一直坚持‘不干涉’原则。”

因为不干涉,朱伯特夫妇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发生在动物身上真实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因为不干涉,他们在30年的时间里一共拍摄了25部震撼人心的野生动物纪录片,8次获得艾美奖。

因为不干涉,他们让更多人理解了一点:有时,“无动于衷”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尊重。

关于电影的散文11:爆米花的味道

文/龚德位

小区电影院的门口,空气中时常飘着爆米花香甜的奶油味道,看电影的观众总喜欢带上一桶进场,电影与之就似绝配,但凡有电影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爆米花。

据说中国人食用爆米花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了。一个黑鼓鼓的“铁肚子”,一声声“砰砰砰”的巨响,一份入口即化的香甜便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记得每年秋收以后,村里隔三差五就会有师傅上门挨家挨户炸爆米花。小时候我们几乎没有什么零食可吃,每每这个时候,我们哥俩总是不厌其烦地央求母亲应允我们用搪瓷缸子从储仓里舀上半缸玉米粒来炸爆米花。在那鼓鼓的铁罐下面架起一个小炉子,边上连着一个小风箱,小炉子在风箱的鼓动下不一会功夫就变得通红通红的,至于柴火一般就是剥掉玉米粒后剩下的棒子。只见师傅一手摇着风箱控制火势,一手均匀地转动爆米花机,两眼紧盯压力表,数分钟后,师傅便要我们小孩离得远远的,这个时候小伙伴们总会躲在远处把耳朵捂得死死的,随着“砰”的一声巨响,爆米花便满满地灌进了麻袋。

抓起一把白花花的爆米花放进嘴里,那味道甜甜的,热热的。爆米花的师傅就是凭着这一股股香味和这一声声巨响引来了生意。村里只要一家在炸爆米花,隔壁的孩子们就会从四面八方凑过来看热闹,左瞧瞧,右瞧瞧,然后回到家里一定也要自己的父母应允他们爆上一锅。

我记得有一年天特别旱,玉米欠收,母亲在炸爆米花师傅还没有进村的时候就提前告诉我们哥俩说:“孩子,今年就炸一锅怎么样?几斤玉米磨成面,我们一家可以吃好几天呢!”可我们哥俩却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扯住母亲的衣角就是不肯松手,后来母亲也心疼我们哥俩答应炸了两锅。现在想起这些,那段艰苦的岁月仍历历在目。

如今,电影院门口卖的爆米花的味道的种类特别丰富,但我却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香香的,甜甜的,偶尔也感觉酸酸的。不仅仅有爆米花的味道,更是母亲深沉的爱的味道。

关于电影的散文12:《小妇人》影评

文/浮游胖虚子

最近网上很火的电影是《八佰》,因为它是体现中国人爱国情怀的电影,极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和政治纲要,而且中国人喜欢一哄而上,噱头味十足,受众群体多,票房自然偏高。所以,有人推荐我去看,但是我对他说:不。因为我有个原则,不在电影院花钱观看中国电影,中国当代电影对我产生的有益价值抵不上电影票价。爱国主义的政治鼓动宣传远比不上自我独立人格意义的塑造。所以,我选择看《小妇人》。

有人说,《小妇人》的叙述凌乱,回忆和现实来回交叉,好像没有一个系统的主线。我想,那一定是个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人,不懂得西方的思想逻辑。因为,这种叙述方式叫第一人称的交叉叙事。由女主角乔担任故事主角和叙事主角,所以,她自然可以来回从过去和现在之间进行交叉叙述了。而且故事主线就是四姐妹从过去到现在的成长,所有的逻辑线也都围绕这个部分展开,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其实只是这样完整贴合的叙事手法,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了。毕竟,中国人在讲故事的时候,受制于传统儒家文化的界限,总是想在突出主题的过程中,给予恰当的渲染、政治道德的宣传、观众的需要,所以,很容易就多了很多赘余的东西。结果,主线故事没讲好,渲染,宣传的东西也显得幼稚可笑,大家往往不过看个热闹。而《小妇人》这样的西方电影则不会这样,它只抓住一个主线意义,只求完尽的讲清故事内涵,所以,大多数时候,自然而然便讲清了故事。

不同中国人的面子功夫,西方人做事历来严谨,贴合实际。所以,《小妇人》只从外观布景或者化妆服饰方面,也能超越绝大多数的中国当代电影。因为只看开头,便能明显看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故事,因为又是美国的包含战争的电影故事,所以,十之八九,便能猜测出是南北战争时期的故事。这是中国人在电影细节上的不足。当然只是电影细节上有些不足,如果有完善逻辑的故事内容和独立自主的思想价值,那也能在某个程度上提升中国电影的价值,但很明显,这在中国电影中也很少。《小妇人》的主题意义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追求,但放在现在也不过时。因为它追求女权,而女权本身就代表了对独立平等人性的追求。同时,它是追求女权,但又不只是女权,还有很深刻的婚姻价值思考,即:为了追求生存而结婚,或者为了人类在婚姻里的主体人格需求而结婚。说的浅白一点,那就是我们单纯为了男女合作而结婚,还是为了在爱的价值需要上进行男女合作。这放在现在,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想明白,也许我们能在婚姻里更独立,更幸福。

综上,《小妇人》的意义价值,对我来说,是一部很不错的,值得观看的电影。

关于电影的散文13:偏见与观念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偏见在电影《疯狂动物城》中其实 已经 很明显了,人和人之间存在的偏见,不只是社会问题,而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心理问题。不同国家的人,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城市的人,不同身份的人,不是区域的人,总之人和人之间,多多少少存在不少偏见。

偏见其实就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即使那个人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对方对他存在了偏见,就算他明明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也会在对方的眼里变得不可理喻。

同时观念也是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想法肯定不同,所以会对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我感觉有的话多说了,就成了一种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借口。

至于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观念,也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想法,可能有的会很传统,有的会很前卫。 因为想的不一样,所以就会有矛盾。

其实观念和偏见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偏见也是一种想法,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一旦观念和偏见已经在心中根深地步,那么形成的可能就是一种无法释放的恩怨情仇。旁人也没办法去解决,只有互相地用心的去,把内心的隔阂,用时间去消除,可能去做到这一点有点难。因为恩怨太深了,想去摘掉那副眼镜不容易,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少接触,避免发生冲突。不是有句话嘛!我惹不起,总是躲得起吧!

这个关系,就像人和人相处一样,都是互相的感觉。不能只是一方的过错,如果一方没有那种过激的想法,或者太过于固执自己的想法,可能偏见的程度会小点。也有可能,一方因为当年年龄太小的原缘,所以不免会做错事,所以有的人会以自己的观点去衡量当事人。其实这个现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毕竟人都是会成长的,所以有的偏见是不可能代表一切的。

至于观念不可能去改变,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偏见也是一样的,一旦带上了有色眼镜,看世界是全完不同了。

我们应该怎么去改变,其实真的好难。只是改变自己,才可以让对方知道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所以说了,努力了,时间可以证明,有的观念和偏见都是不对的!

对于偏见和观念,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愿身边的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

谢谢!

关于电影的散文14:电影给我的启示

文/万听萱

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我和小伙伴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春天国际影城观看《疯狂动物城》。

这真是一部有趣的电影。片中,可爱的兔子朱迪从小怀揣警察梦,但大家都认为兔子不能成为警察,但朱迪不放弃,她进入警校,虽然刚开始她被别的动物看不起,但在毕业时,朱迪成为整个警校中最优秀的学员,成功晋升为一名兔子警官。她在警察职业生涯中结识了许多好伙伴,其中就有狐狸先生尼克。她与尼克肩并肩共患难,破解了一桩隐藏着巨大阴谋的案子。

这部电影不仅有趣,而且很有教育意义。它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一是从小就要有梦想,并要一直为这个梦想而努力奋斗,这样梦想才能实现。二是每个人都有缺点,同样每个人也都有优点,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不要看轻他人,但也不要看轻自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