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散文

请欣赏艺术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艺术散文1:心灵的净化剂

文/袁絮雯

书是一颗富有智慧和艺术魅力的钻石,在历史洪流的冲刷证明下,愈加熠熠生辉。在我看来,读《世界着名童话》那充满纯真、幻想的篇章能净化人们的心灵。

这震撼人心的着作有的揭露了强者凌弱的暴行;有的赞美了自由生活的美好;有的反映了穷苦人民由贫致富的美好过程;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有的描写了动物与人之间的传奇故事;有的记录了仙与人之间的友好情谊……我深深地被这些故事吸引住了,产生了许多的遐思。

童话是人类心灵永远的梦,使人类诗意地栖居着。大地之上的童话,既有诗的意境,又有童话对人物的精心描绘;既有寓言的精辟,又有散文的语言之美。童话世界就是人间天堂,处处洋溢着温馨、愉快之情,这里每一个篇章都是纯洁无瑕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光明高尚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拥有着菩萨一般的慈悲心肠,每一个结局都是幸福美满的。童话中没有坏人和恶魔,只有神圣光洁的天使。《世界着名童话》集真诚、智慧、幻想于一身,它是你一生中不可不读的经典。我的心随着故事情节时起时落,全身的精力都倾注在书上,这更让我感觉人间天堂的美好,童话故事情节神奇曲折、语言朴素明了、思想感情真挚高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童话没有国界,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是一本用形象文字写成培育美好灵魂的课本。《世界着名童话》是书中瑰宝,是一颗闪烁光芒的璀璨明珠。

艺术散文2:缺的艺术

文/吴敏

前些日子,同事们都在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把所有的事情都完完美美、圆圆满满地记录下来,然后对比曾经的计划,最后得出一系列结论:“这个又没完成”、“那件事还缺一点”、“要是年初那事结果是这样的话,这一年就没有缺陷了”,总之言语中充满了遗憾。

一年来总结出了那么多遗憾,那么多件事情的结果存在缺陷,并非自己所预期,着实让人困惑。总说吃亏是福,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缺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完满,是一种永恒的美丽。断臂维纳斯是一种缺的艺术,《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也是一种缺的艺术,但他们都代表着一种永恒,审美的永恒,情感的永恒。

缺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才有各种版本的精彩后续,缺了牛奶的咖啡才有苦涩的清香醇厚,缺了语言的《千手观音》才有完美的默契与艺术的表达,缺了目标的《泰坦尼克号》才能驶向人类历史的彼岸……红烛缺一口子方显浪漫,邮票缺一角方显珍贵,缺是一门艺术,需要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缺中必有圆满的美丽,缺中定有完整的乾坤。

会欣赏缺这一门艺术的人,自是信念盈实,心怀美善,懂得满足,奋发如斯,辛苦如牛,存敬畏于心间,留余地在道中,储余力予未来,挥长袖击长空。盈缺是种生存状态,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懂得留有盈缺的人才会厚积薄发,力压群芳。

缺的阈值是美的一种衡量方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若即若离是距离的缺陷,却让爱情愈发历久弥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人生才是丰富而有价值的人生。

生命如歌,自会有残缺的音符,且看你如何欣赏。当然,欣赏缺的艺术需要勇气,需要坚守,缺是冷而抽象的艺术形式,却超越了缺本身的艺术表达内容。岁月不是一朝一夕,是由无数个日子组成,你是缺这门艺术的创造者,更要做艺术的欣赏者。懂得缺这门艺术的人便是一个人格大师,生活大师。

艺术散文3:月与海,与生命战斗的艺术

文/超级无敌紊落

生与生之交织,生是易坏的,正是,交响出生命艺术,绽放生命之浓稠色泽与清香。

风的亲信,风来的地方。我是顽皮罪人,谁都不可以责罚我,生命亦是我的玩具。我从未来树上窃取稚幼的灵魂,将他出卖于死神。我讨厌夜的静,他总会让我停下来,我无奈的愤怒将灵魂掷于大海。

在漫长的夜,总不忘伴月光海吟,我来自五湖四海。看过我的人不会忘却我的伟大。我接纳所有从山川坠落的呼啸,我不挑剔,我是海,拥有海的胸襟。我并不受神的禁锢,在怅怅的黑夜,偶拾得一遗弃玩具,我用它解救心中另一个我,我玩弄脆弱不幸灵魂,为他吟赏月夜,在清凉的夜温,我将它拥入怀沉在心底,以示我之胸襟,是崇高的敬意--纵然它是不有的生存方式。卑微的。

无边的海境,尘岩缝间。我是温和的鱼,用眼瞰看世界,与世无争,我生活于宽广的神域,伟大的胸襟。我目睹海的雄伟海纳,啊!在昏暗的海底,冷凝似霜的底。伟大的海,我如何能够附予您一寸彩,只得一味生存于您的伟碧,却何也无所作为,我明日一定为您改变世界。连根拔起的水草是我的决心。深海,今日无成之夜亦祥和,回家吧。

随初生太阳温度于世界升降,我随热情再生。我依然桀骜不驯,在天高气爽与阳光明媚的日子,我重拾海上玩具,随世界桥梁俯瞰,随灵感飞扬,万物味我的羽袛。我如斯强悍,我是成功的。面对落入巨石隙的玩具我亦无力,我走了。

我跟随石岩呼啸!坚韧峰岩教我刚毅!残风撕扯我水草丑态!我以初生的、含幼灵的种子向狰狞的过去嚎叫,我随初起形成的岩块,用坚毅与时间筑就世界最高的山峰。一起成长,尽管风雪,尽管最高、更高,把牙根咬断,在大浪中,是种子也要扎根整座石山,与高度永垂不朽。用躯体换取的刚毅,用未成熟灵魂换取的历练,当不成飘香的桂花,当不成平凡的浮藻,当不成与世无争的水草,是命运使我扎根,让我于石的教导与月的折影下再次出芽,那就是新时代的大浪!

艺术散文4:茶与画的相遇

文/朱晓剑

茶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那不是普通的茶艺所能涵盖的,而是茶与艺术的融合。在读叶梓先生的《茶痕》时,忽然就明白了茶与艺术的关系或许更为多样化,单单是从绘画的角度来研究不同的茶风和茶俗,以及由此演绎的茶文化,也有了更多的趣味。

中国是饮茶最早的国家,留下的茶诗茶文茶赋可谓是数不胜数,在绘画方面,也有不少的记录。如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赵孟頫《斗茶图》、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等等,都各有风姿。如“最早的茶画《萧翼赚兰亭图》的左下侧,有一茶床,就是陆羽在《茶经·四之器》里提及的具列,专门用以摆放茶具。具体的茶具,有茶碾、茶盏托及盖碗各一。自此以后,凡有茶画,则必有茶具”,且“几乎在所有以茶具为题的画作里,都配之以梅,或者菊”,可从饮茶的场景来看,在不同的时代,饮茶人的着装、姿态、环境也有差异,但就内容而言,是与当时的背景吻合的。因此,从这些细节着眼,或许就能读懂茶史的更多内容。

这些,是叶梓观察的独到之处,他将饮茶的种种场景与绘画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全新的解读。但他不是纯粹从历史或民俗的角度去观察,也并非着眼于学术研究,而是强调通过茶与画和古人的心气相通,如倪瓒的《安处斋图卷》里,仅为水滨土坡,两间陋屋,一隐一现,旁植矮树数株,远山淡然,水波不兴,清雅的格调与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极为契合,清远萧疏,简朴安逸。”这真让人有几分发幽古之情。

茶之于日常生活,不只是闲情逸致,也还有更多的茶俗在其中,如文徵明有不少茶画,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惠山茶会图》。这说明,早在明代,惠山就已进入文人的视野,常常三五相邀,在那里临山凭水,娱目养心。这虽是文人雅士于惠山一角竹炉煮茗茅亭小憩的片断,却与当下的茶风有所不同。试想,你坐在茶楼里,喧闹可能遮挡了自然山水的清音。现代社会的便捷所带来的和失去之间做比较的话,或许失去的更多一些了。

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回头再看这些茶画,再回头读一读那些小品散章,都觉得古人的情趣和性情,是浪漫的,奔放的,或含蓄而又富有情味。所谓怀古就是怀念那一段逝去的美好时光。今天我们固然也在喝茶,哪怕是在长亭外,古道边,岂又能体验出了那情怀呢?对着《茶痕》,我倒真觉得活在当下,看上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却是太粗糙了,境界啦哲学啦,都似乎是远去的事物,以至于在读画时,都会有些忧伤涌现出来。

以散文地笔调再现喝茶的场景,同时打通艺术的界限与隔阂,从不同的时代出发,不管是斗茶,还是煮茶,还是茶与琴的联合,都在传承着茶的精神:有无穷之味。这正是《茶痕》带给我们的启示。

叶梓先生在后记里说,“所谓人生,也就大抵如此了:一杯茶,几个朋友,读书、写字、闲逛,一晃,人生的暮年就来了”,这种感慨是读画的结果,也是茶与画相遇所产生的美好所致。当我们平静地喝一杯茶,不去思想万物,不去看那些茶中的艺术,可能就不会生发出这种感慨。但这却在提醒我们,应该珍惜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也有美好也有忧愁。只是我们少了关注,才对生活的浮夸,多了些欣赏吧。

艺术散文5:艺术的本性

文/邢庆仁

有一年,我在国外参观一座现代美术馆。中间休息时,朋友坐在那儿,望着墙上的一幅画,疑惑地问我,这幅画好在哪里呀?怎么一点都看不明白。要我给他讲一讲。我知道是遇上难题了,脑子一下空白了。我该如何回答他呢?

这时有一群孩子走来,正好围在那幅画前,有领队的老师在一旁亲口讲述。因语言不通,也不知道人家在讲什么。我便借机给朋友说,你看那些孩子,从小就来美术馆接受美术教育和培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今天不一定全能看得懂,但孩子们有了见识,孩子们可以想象:可以是阳光,可以是大海,也可以是风雨。等多年后他们长大成人了,再看到美术作品就会有各自的认知和判断。我们呢,小时候没有条件,长大以后才去看美术馆,而且大部分是从事着这个专业的才去美术馆,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和判断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人家是从小普及,我们是长大了才要去提高,可想那个连接困难重重。如果我们从小也有那个氛围和训练,我们不仅能看得懂现代艺术,而且还会有很诗意的解读。

我们今天所谈的艺术精神是先有了人才有了艺术。人的精神就是艺术精神,也是民族精神。往大了说,是人类精神,大自然的精神。从古至今,那些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存,只是我们缺少怀念,缺少自我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将自己的参照不是放在天地间,不是放在广大众生里,而是放在眼前放在身边,使仅有的想象和空间被物欲所抢占了。我们还一味地要去创新,要去变形,恰恰就是忽略了艺术土壤的培养和艺术成长的思想基础。

我的另一位朋友,几天前刚为她的父亲开过一个画展。展览的标题是“一白”。一白是她父亲的“字”,意思就是说,人的一生好比一张白纸,展开白纸也就有空白。其实,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善于留白。那天参观画展时看到资料照片上有一把剑很精致。剑是她父亲做的,他用剑做什么?是为了看剑还是为了习武?我知道古代的文人书生外出郊游偶有佩带宝剑的习尚,一是为了给自己壮个胆,再是如路遇不平还能英雄救美。佩剑在西方的贵族,在古代中国的雅士,这是故事也是真实,更是中国文化脉络的连接。等我看完画展也才梳理出一条线,朋友父亲做的剑是一个梦想,做剑是为了一种守护,守护祖上的脉络,守护女儿成长,守护着精神的平安。

对于艺术的理解,人们总以为自己的经验是正确的。从而让这种自以为是妨碍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妨碍了本心流露和艺术初心的展现。那个和毕加索生活了十年的佛朗索瓦斯·吉洛特说,毕加索的画就是他的日记。因为日记是不重复的,日记每天都是新的,想象也是出奇的,所以我们看不懂了嘛。毕加索每天都在创造,是因他的生活经验和我们不同。我们也无法和他的感受同步。毕加索在思考艺术需要什么,我们在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艺术不仅要疼,而且还要痛。这是常人很难理解的,心疼不光是个词,它是超越了概念和思维的,超越了人的心灵而达到某种契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千古名句在很早就为我们打开了门窗和空间。古人的法则我们不缺,要论也不缺,只是我们缺少了一种关照,缺少了一种心灵的训练。如何让那些法、那些论超越概念思维的本能,就好比真正的诗人,能自发地从心底里流出诗句,这是诗的本性,这是艺术的本性。

艺术散文6:艺术遐想

文/谢永帅

早上读了一篇梁实秋先生关于谦让的书,深深感触,这几天因为学习,有幸去国美象山校区呆上几天,深深地震撼于校区的美丽、幽雅、别致,它曲径幽深、树林广茂、屋舍精致玲珑。与传统的大学比较起来,少了高楼大厦,多了珍贵树木,艺术墙堰和砖瓦。令人深深陶醉于森林艺术典堂之中,真有一种如果能再回到年轻,再选择一次考试,非国美不考的冲动想法,这只是想想,就算回到年轻,也没有这样漂亮的国美。

记得高中时,我们马中校区也非常漂亮,校舍建在山上,山不是很大,但却绿树成荫,那时很少有小车进校区,也没有什么水泥路,多的是上山原始泥路和石阶路,操场也是泥操场,我们男女生校舍隔操场而望,男舍在这一头,女舍在那一头,可以说,夜深人静时,对面有什么动静都会清晰地听见,大家都会好奇地想对面的是不是还在秉烛夜读,也希望对面的男孩女孩看过来,当然马中规模与国美是没法比的,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不过小有小的精致,大有大的大气。

国美的景色是艺术的,是世界级的,但也是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正如我们一授课老师讲的,标准的东西好画,就像素描,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就基本可掌握,但艺术的东西,抽象的东西难画,需要发挥想像力,可能随着人们年龄增长,我们大人的想像力会受到禁锢,小孩子的想像力会丰富的多,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富有创造力。

而国美的老师个个十分谦逊,才学渊博,也很实在,不单单在教技术理论,也在教做人的道理,让人感觉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倒是现在的有些中小老师让人感觉难以亲近,挺严肃,可能他们教的对像不一样。

三天的时间非常有限,国美里面很大,本想好好地了解一番,可现在想想,全部了解了,可能下次就不想去了,还是留点朦胧感好些,艺术的东西需要朦胧和神秘些好些,这样才更是魅力。

但如果要对国美一个评价,那它像一位帅气谦谦君子,像一位美丽动人的江南才女,又像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它是所有美术生的艺术典堂

艺术散文7:画笔下,轻舞飞扬

文/莫言寒

忆艺术,忆的是画笔,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了。

画,总是不留住时间,而留下一些心架的定格。中国画的抽离现实,得其大意,重在神韵,不拘一格。西方宣纸画的写实逼真,为生活而写意,为理想而执笔。无一不叫人心驰神往,无一不是艺术人文的精髓所在,他的古美奇绝,在脑海中,平静而立却又浪花四射,让人不辞冰雪为聊热。

画的古,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道荒原,落日熔金,中国画给人就是这样一部古装剧,.将所有的梦与思寄托其中,在画笔之中悠悠起舞,或曲,或直,抑或转。而宣纸画则以一种单调的黑白,让人不堪历史的重负,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着古朴,不平的宣纸随着粗糙的墨笔留下沉重的叹息,证明时间的痕迹。

画的美,艺术人生,更胜人生,忽南忽北,自成其韵。一张纸,便是这天地间最繁华的舞池。一支笔,更胜绝美的舞娘。时而默然,时而奔放,俄而深蓝,俄而淡黄。间或是,黑白交错缔造,像在画板上跳着华尔慈的情人,燃烧着不灭的激情,又像一场场充满柔光的小电影,反映着人性的灵魂,双袖翩然,韵律凄然,笔却跳的更欢了,揉碎了星光,披散了月华,美的如此突兀,如此繁华…

画的奇,高山流水,浅笑盈盈,千峰沃若,长虹日下。究竟是谁斯般魔力,一支浅浅的画笔,居然可以在画纸上舞得如此是无忌惮,舞得如此随心所欲。烟柳盈,春雾薄,鱼浪起,千片雪,都可以浮现在笔尖湍湍流动得时刻,用二维空间的平淡,缔造三维空间得神奇。婴粟泪,莫言寒,残雪屏,心迹远,都可以雕刻在面纸之上。以静止的有形,体现情感得无形。怎谓不奇?

画得绝,苍山劲石,空谷幽兰,清风蓼烟,时空荒原,自然的巧夺天功,于此处已变得无力,时空的逝者如斯,更替的四季已变得枉然,叹宇宙之无穷。画笔旋动迷人得舞步,流谧的身姿,将自然如拓囊中,将时光摧残,在一张张纸面上,留下作画者沉思往事立斜阳的身影。让人陶醉,感天平地迥。

经不住地感叹,抑不住的深情。笔尖下的古美奇绝,在平淡之中透着神奇,在静穆之中兼有明丽。让一草一木的枯荣,一颦一笑的锁碎,都如此摄人心魄。如果可以,我愿用生命的三分之二的生命换取这三分之一的零头,徜徉于她的轻舞飞扬。

艺术散文8:韩国之旅

文/杨馨媛

在“璀璨中国”综合艺术比赛中,我获得了古筝专业少儿A组的一等奖,被选中参加中韩文化艺术交流会!我的韩国之旅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韩国之旅给我留下的印象呢,是六个最,哪六个最呢?听我一项项来讲。

第一最:最难忘的。

最令人难忘的,当然是这次活动的主题——交流表演了。我们中方表演了传统乐器:古筝、埙、二胡等,韩方表演了钢琴和歌舞。可能是文化差异吧,韩国的芭蕾舞和我们的芭蕾舞一点也不一样,倒像是我们的街舞。

表演结束颁奖,先是获得银奖的人上台领奖,没有我,我好失望啊,连银奖都没得上。可主持人在念获得金奖的名单时,最后一个竟然是我!哈哈,我开心极了,要知道,我是古筝表演中年龄最小的哦!拿着沉甸甸的奖杯,我无比的兴奋,这里面包含着我多少辛勤的汗水啊!这能不令人难忘吗?!

第二最:最开心的。

小孩子们最爱干什么?当然是玩喽!所以最开心的事就是在韩国最大的游乐场——“爱宝乐园”里玩了!

最好玩的是“激流勇进”。我们坐在船上先是倒着从一个小坡上滑下,我身体往前倾,手紧紧抓住扶手,心突突的跳,滑下来后,我对姐姐说:“这是我坐过的最恐怖的。”话还没说完,我们就从一个大坡上滑下去了,我紧闭着双眼,身体向后紧紧靠着,感觉像要飞起来了!随着一声声的尖叫,我们哗啦一下滑到底,溅起了一身的水花。我擦擦脸上的水,揉揉眼睛对姐姐说:“不对,不对,这才是最恐怖的!”

还有过山车、小飞椅、海盗船、转转杯等很多好玩的项目,我们连饭都没吃,抓紧时间挨个玩了一遍,开心得不愿离开。

第三最:最珍贵的。

韩国最珍贵的是什么?哈,当然是他们的国家三宝了!

第一宝:高丽人参。高丽人参是韩国特有的人参,白皮红心,特别像小人儿,营养价值也特别的高。

第二宝:泡菜。韩国人每顿饭都离不开泡菜,他们每家都有两个冰箱,一个是普通冰箱,一个是专门的泡菜冰箱,据说泡菜放在普通冰箱里很容易变馊,而放在泡菜冰箱一年都不会坏,所以韩国人认为泡菜冰箱是项很伟大的发明哦。

第三宝:韩流影响。这个我不太懂,应该就是韩国的明星们为国家赚了很多的钱吧,导游说有个明星代言产品赚的钱相当于一个大型的企业呢!

第四最:最美味的。

啊!参鸡汤和炸鸡,美味!参鸡汤就是用高丽人参炖的鸡汤,特别鲜美。炸鸡的味道更不错,外皮脆脆的,里面软软的,香嫩得让人吃了一块又一块!

第五最:最滑稽的。

有一次我们买冰激凌吃,天太热了,我举着两个冰激凌,还没等跑到姐姐面前,冰激凌就化了一半了,巧克力水不停往下流,我边跑边舔,嘴上、手上、身上糊得到处都是,姐姐笑我像个小丑。可等她吃完,也成小丑了,哈哈!

第六最:最土豪的。

你知道吗?1元人民币相当于167元韩币呢!妈妈在韩国买了很多化妆品,花了上百万韩币,要是把“韩币”二字去掉,听起来是不是很土豪啊!呵呵。

这六个最啊,合起来就是这次旅行既难忘又开心,知道了最珍贵的,品尝了最美味的,滑稽了一番,也土豪了一把。这,就是我的韩国之旅!

艺术散文9:清华建筑和艺术

文/项顼

——读曾昭奋《从北京到南通》

《读书》杂志在2006年第2、4、5、6期用四期连载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先生撰写的文章《从北京到南通》。曾昭奋先生,潮安县人,早年在广东金山中学读书,后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1960年秋到清华大学执教至退休,曾任《世界建筑》主编十余年,曾昭奋先生所著的《清华园随笔》近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曾先生近年创作的杂文随笔集,围绕与清华有关的人、事、物展开,款款道来,韵味深长,尤其是将建筑和艺术相融,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曾先生《清华园随笔》没有机会读到。我一开始在《读书》2006年第2期读到曾先生的《从北京到南通》(一)时,并没太多的在意,总以为是在讲一些建筑方面的事,更没想到建筑和艺术这个话语,及到后来,一篇一篇的读完曾先生的文章,却被文章里所叙之人和事所震撼。掩卷之际,内心久久难也平静,建筑竟是这样和艺术想融合,建筑的话语和艺术的话语竟是这样相通,有共同的语境。

曾先生的文章中的建筑人物大多是建筑学家和中国现代建筑学的泰斗,人物的主线是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以吴先生对建筑的研究和贡献引出了众多的建筑界大师,让我在阅读之时,感受到了建筑大师的建筑学识和艺术修养,更感受到了大师们的人格风采。曾先生的文章的另一条主线是以北京到南通这两个名城,以及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为主线,勾勒一幅中国城市建筑的图画,作为行外人,对于建筑,对于城市规划是没有一丝的话语权,即使是从艺术的角度,对于建筑和建筑的艺术也是知之甚少。只能从读书的角度,谈一点读后感。

吴良镛先生是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四十年代,吴先生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一九四六年到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创建的建筑系做梁先生的助手。建系之初,梁思成先生在美讲学,只有林徽因教授与吴良镛二人执教。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是在当时已经是中国建筑学杰出人物。吴良镛先生后经先生推荐到美国师从驰名世界的建筑和规划学家沙里宁。四九年获硕士学位,五〇年回清华,为中国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人居环境学做出杰出贡献。吴先生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学的一代宗师,负责指导一九九九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筹备工作,并主持《北京宪章》的起草,在大会上做主题报告,在曾先生看来,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师的光荣,更是中国的光荣。

吴先生是继梁思成先生、陈占祥先生之后,最关注北京的旧城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建筑学家。曾先生在文章中说:“二十多年来,吴先生在其发表的大量文章中,在面对高级官员和志业干部的多次讲演中,为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旧城保护,直至人居环境问题,提出了那么多的建议,发出了那么多的警告,苦口婆心,奔走呼号,然而并未能感动上帝。北京,没有从吴先生的理论和建议中获益。”解放以来,北京掀起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可是北京的城市建设,除了坚持围绕旧城为中心的,南北轴向为核心的同心圆模式,几十年来,不仅旧城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城市却被二环、三环、四环乃至五环或更多的环包围,这样城市的功能渐弱,为了疏解湧堵的交通和拥挤的城市,只好将大片大片的旧城和胡同拆除,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旧貌只能在留在历史中叹息。

曾先生于一九六0 年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当助教,正好是分配城市规划教研组,梁思成先生是建筑系主任,吴先生是建筑系副主任。文革中,城市规划教研组被砸烂,曾先生就再以没有从事城市规划的教学和研究,转做建筑杂志的编辑,和吴先生的交往,大多是请吴先生写稿。曾行生在文章中写道:最后一次,我对吴先生说,“如果我来写你的规划、评述的城市,可以写一百个。如果我来写你与学生的交往和情谊,可以写一百位……’吴先生轻轻一笑:城市就不止一百个了……”。这是曾先生在今年八月三次拜访吴先生,最后一次谈话的内容。后来,曾先生做了粗略统计,吴先生在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间所写的三十四论文中,提及学者近三百人,城市二百三十余座,从北京到南通,从北方到南方。

吴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对北京区域规划建设进行研究。他作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和制定者,把他对北京区域规划建设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完善中轴线和长安街:“两轴”,强化“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的“两带”,以构筑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多中心”空间格局等。一改过去北京以旧城为中心的同心圆发展模式。

吴先生是国内“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开创人,他认为,当今科学的发展需要“大科学”,人居环境包括建筑、城镇、区域等,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吴先生说,他毕生的目标就是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个建筑师的追求和情怀。大师对建筑的追求不单只是简单的居所形式,而更多的是自然和人文关怀。

吴先生同时也是画家和书法家,吴先生自小就喜欢绘画和书法。他在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就读时,吴先生有幸聆听当时也在该校的艺术系执教的徐悲鸿、吴作人、傅抱石等著名绘画大师的演讲,欣赏他们的画展,深受其艺术熏陶。毕业后的几年里,徒步行走于重庆、贵州、云南一带,边走边画,曾有很多优秀的画作问世。吴先生的书法多以行草见长,有很多作品应是当代书法精品。吴先生的画作于二00二年由三联书店结集出版,一本水彩,一本速写,曾先生建议吴先生尽已然将行书精品出一本集子,让更多喜欢吴先生书画的人可以更多感受先生的文化精神。

吴良镛先生的气质和风度,似乎文人的气质、艺术家的气质更浓于建筑大师的气质。从而造就了集建筑和文化一身的大师形象。曾先生在文中提到,一九八0年,他因妻子大病,请吴先生向学校说情,始得住上有厨房和厕所的单元楼。可见吴先生对同事的关爱。

据前天新京报报道:“由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完成,并正式向外发布。此次报告中提出了京津冀地区为“首都地区”和新畿辅的概念。报告同时表示,备受关注的首都第二机场,应当选址天津武清太子务地区。二期报告发布会上,吴良镛教授表示,此次的报告是对一期报告的一种延续,涉及的问题更广,也更具体和深化。报告还改变过去关于“大北京地区”的概念,改为“首都地区与新畿辅观”。

曾先生《从北京到南通》文中提到的清华人物里,让我最感慨的莫过于程应铨先生,程应铨先生是吴良镛先生在中央大学建筑系的同班同学,大学时他和吴先生同是高材生。

吴先生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工作,程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缅甸为盟军做翻译官,抗战胜利后和吴先生一道受梁思成先生的邀请到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程先生到清华的目的之一是想从清华到美国留学,可是这一愿望终未能实现。五十年代中期,程先生到了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考察。曾先生在文章中说到:“后来陷入逆境的程先生,对于这段经历,仍然十分的怀念。”程先生通过自己学,大量翻译了俄文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的书。程先生在五十年代推出的译著,是新中国最早的有关城市规划方面的学术文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因两个莫须有的罪名被打为右派,一是和北京的旧城保护和城市规划问题上,与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的观点不合;另一个罪名是在教学中鼓吹伦敦哈罗新城所采用的“邻里单位”理论和模式。程先生被打成了右派后,经常受到批判,妻子林洙和他离婚后,带走了子女。 林洙在《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中写道——1957年整风运动中程应铨犯了“错误”,对他的批判帮助是在民盟小组会上进行的,领导让我也参加。我感到这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每次都缩在一个角落里。我不知道他到底犯了些什么错误,同志们的批判我也听不大懂,回到家里我想帮助他,希望他的检查能深刻些。我不认为他从根本上反对共产党,但是人总是有私心的,也许他对某些工作上的安排不满意,因而对组织或领导产生了抵触情绪。我建议他从这方面找找根源,他拒绝了。可以想象此时的程先生的处境之艰难。

曾先生在文章里提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北京人有喜食芝麻酱的习俗,政府每个家庭每月供应二两芝麻酱。可是程先生没有家,也就没有了这二两的芝麻酱。一个大学教师,一个清华大学的青年才俊,过到连二两芝麻酱都没有吃的可怜地步。程先生出身于江西一个旧官僚家庭,也是书香门第,自是不会去为二两芝麻酱弯腰。好在有曾先生的关心,曾先生和夫人都不吃芝麻酱,就把它送给了程先生。那个年代,最讲究划清界线,曾先生能如此不顾自己的安危,视程先生为同事朋友,要多大的胸襟。

程先生在“文革”中一度被隔离审查,在清华大学充满“红色恐怖”的日子里。曾先生文章中说:“他怕被揪斗,他不敢回宿舍睡觉,不止一次躺校园西南的干河沟里过夜。”在程先生自尽之前,我想他是无法理解,也无法看透那种时代,每天在恐慌、惊惧和绝望中生活。隔离审查期间,曾先生在程先生白天在同一个“学习班”,每天由工人和解放军组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称“工宣队”,由一位解放军战士和两位工人分别找隔离审查的人谈话。我小的时候,在“文革”期间,我的父亲也被隔离审查,还要被批斗,我父亲很晚才回来,我母亲提心掉胆的一直不敢睡觉,直等到我父亲回来,才放下心来,有时我们在母亲的催促下睡觉,有时困了就睡着,有时在被子睁着里不肯睡,只见父亲回来,才放心的睡。

曾先生在文章中回忆到,程先生自沉是在晚上。当天,记不得是上午或下午,工宣队的那位老工人找程先生谈话,当时曾先生在场,老工人是个老实人,不知道程先生的身世,还是老一套,什么你要为自己的家庭着想,为老婆、孩子着想等等。程先生听了后满脸的惊异、愕然、痛苦的表情。早已妻离子散的程先生,听到这番话,肯定已经伤心至极、万念俱灰,于当晚自沉于校园西湖的游泳池。程先生在清华游泳池中自杀,程先生自尽时很安静,当晚并没有人知道。第二天,在校园巡逻的人发现了水上的尸体,才知道程先生已经自尽。程先生不仅会游泳,在湘江边上长大的它,还有很好的水性,所以可以想象得出,他要有多强的愿望和毅力才让自己死在游泳池里。

我后来就读的中学,有一个长梯形的跳马用的体育器材,是木制的,据一位老师讲,曾经有一位右派老师,也是某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被错划成右派后,分到我们这个边远贫穷的小县城教书,文革期间,受到非人的折磨,不堪受侮辱,投校园的水井自尽,打捞出来后,就装在跳马的木箱里,老师身材高大,装不下,工宣队和红卫兵就将这位老师遗体的腿打折弯曲后装进去。是多么残忍。

程先生死后,清华大学给了一个结论,就他“畏罪自杀”。程先生平时就十分注意外表,自沉之前,他换上访问苏联和东欧国家时所穿过的那套崭新的西服。程先生和妻子林洙离婚后,没有再婚。梁思成先生的夫人林徽因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抗争之后,与世长辞。林洙后来和梁思成先生结婚,历史有时真就象故意和人开玩笑一样,据曾先生听说,程先生和林洙结婚时,梁先生是他们的主婚人。结婚后,原来挂在梁先生客厅里,画家李宗律先生为林徽因先生画的油画像被取下,梁先生和林徽因的女儿为此非常愤怒。在文革中梁先生被批斗,是林洙无微不至的照顾,才使得梁先生脆弱的生命延续到一九七二年,享年七十一岁。

程先生作为一个建筑学家,城市规划学家,他的贡献很多,除了译著颇丰外,他对“邻里单位”的教学和科研,对后来的城市建设有很深的影响。后来我国从前苏联照搬照套来的“小区”理论,是苏联从英国学来的。现在城市规划里的“小区”已经成为一种居住模式。程先生是业余爱好是摄影,有很多的摄影作品,《沈从文全集》和曾先生记叙水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先生的《长河孤旅》中都有程先生拍摄的人物照片,可见程先生在摄影艺术方面的造诣。曾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他在南洋的家人和朋友寄来一架英国产的望远镜,没有用过,程先生听说后,向曾先生要来送给侄女。后来,程先生专门买了一架旧的德国名牌相机回赠曾先生。程先生的侄女在回忆先生时说到:“我和弟弟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叔叔要在南京路、汉口路的照相器材店停留很久。”同样能说明程先生对于摄影艺术的热爱。

就是这么一个热爱摄影、热爱建筑、热爱生活的人,却因了政治和家庭的原因而早早的离开人世。这是我们国家建筑学界的损失,也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摄影家。程先生的早逝,对于程先生的子女来说,更是永远难以抚平的伤痛。

曾昭奋先生在文章中写到一些城市,在这众多的城市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南通,这也可以从曾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得到这样的信息,那就是南通的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是很我代表性的。

关于南通的所有印象,对于我个人来说,则是基于这样的三个因素:一是我曾经在很多书本和媒体中了解到南通,并且知道南通近代史上一个杰出的人物——张謇,他应该是近代以来南通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为现代南通的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我在天涯博客里认识的博友、文友、一个小朋友,她就是江南才女苏枕书,之所以说枕书是小朋友,完全是缘于她今年只有十八岁,可她却博览群书,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戏曲、诗词等均有很深的造诣,我想象不出来,她这小小年纪,又要上学,竟是读了那么多的书籍。枕书的文章笔峰凝练,简洁、婉约、干净,一如她本人秀美和温柔;三是张圣均,一位南通通州市杨港镇的中学校长,圣均无论是从教时,还是担任学校领导期间,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在任上不幸身患白血病。在他决定不拖累社会和家庭,自愿放弃治疗后,他的主治医生,一位姓肖的女大夫,引导给他写博客,我是在蔡猜的博客里结识圣均的。

他在众多单位、朋友、网友,特别是圣均的家人的关心和支持下,原本预计最多有三个多月生命的圣均,通过输血目前他的生命得以延续,后来我才得知,圣均是枕书中学时的校长。人生说来也真的很奇怪,我这个边塞之人,从来不曾到过江南,江南到如今于我还是一个梦境,却无意中和南通有了这么多的缘识。

曾先生在文中写到南通的时候,用很长的一段文字来写张謇,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世代耕读传家。兄弟五人,排行第四。幼年聪慧好学,3岁启蒙,4岁入塾,5岁时“命背诵千文,竟无伪。1885年,他赴京参加顺天乡试,高中第二名。1894年,又考中状元。他在南通先后创办了大生纺织公司、垦牧公司、通州师范学院、南通博物苑等工业、教育、文化、科普事业。他利用海滨盐荒、兴办盐垦公司,推广植棉,是全国的首创。南通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等,开全国风气之先。他提出的:“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但在曾先生眼里,张謇先生在城市建设中的成就和思想,都证明他是一个胜利者。近百年后吴良镛院士在城市规划中,大力宣传张謇的理论和思想,张扬其政绩,于他来,确是一种幸运。

如今的南通已经是江南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近来,由吴良镛先生和他的学生,建筑大师何玉如先生合作设计的南通博物馆落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增添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现代化色彩。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张謇先生为实现其“建设一新新世界雏形”的救国理想和区域现代化宏伟蓝图,对南通城市进行全方位苦心经营。在他的推动下,南通开辟了新工业区和港区,进行近代教育、文化、市政设施建设,建立功能分布比较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城镇体系。从城市建设的主体来看,南通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用先进规划理念设计并实施建设的具有现代意蕴的城市。

南通的夜晚濠河灯火辉煌。濠河,是原有的古护城河,它位于市区中心,曲水回环,绕城而流,景观丰富,林木葱郁。亭台桥榭掩映其间,画舫游艇荡漾水中。南通城之美,当得益于濠河。

曾先生文章的主角是吴良镛先生,他说,吴先生选择的是致用之学,历今坚持六十年。而面对一个城市,一个议题,却往往是左右为难,一边是学者,一边是官员和开发商。这就是中国现在所以政体致命的硬伤,学者凭的是知识和良心,而官员和商人图的是利。难免最终还是由官员来决定,这样的决定,终究还是开发商得利,而损害城市。

学者在官员和商人的眼里无非是个技师或是艺人。这让我联想起了“齐二药”事件,近十年,随医药体制改革,市场化是实现了,可是据我所知,目前我国的药业体系,研究药物的受药商控制,生产、经营和监管都缺乏药物学知识,一切均有官员和药商操持,所以药害不断。

曾先生写到北京,谈到北京几大建筑选择前卫,其中“三鸟”一是鸟蛋即在建的国家大剧院;二是鸟巢即奥林匹克体育场;三是独脚鸟(又称独脚鸡,中央电视台新楼)。除了前卫以外,它在投资上所造成的巨大浪费,还得由纳税人承担。曾先生毫不客气地批评,这是一种失职和无知。

曾先生的文章标题是从北京到南通,我冒昧地断章取义,从南通又回到北京,两相迳庭,其实并无意将两个城市作为比较。曾先生的文章里还提到很多的清华人物,他们或从政,或从事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建筑设计,无疑正是这些学者,建筑艺术大师,为我们的城市,为了民众的安居,为创建一个科学、自然、美丽的居往环境默默地奉献。

艺术散文10:沏茶的艺术

文/冯宵瑶

一张方桌,一把木椅,待水开,清风至,拂袖煮茗茶。

——题记

茶,在我的生活中,宛如一位智者,闲来无事或食足饭饱,它便踱步而来,和我一起坐一会儿,好好谈谈心。时间久了,便发现些沏茶的艺术。

提起水壶,滚烫的开水距离茶壶口不到一寸,水柱不经过任何“磨难”,一滴不漏,完美地倾入茶壶。水花想要自由、想要逃脱,但都宛如一只只无知的小鸟,晕头晕脑地撞在茶壶内壁,又泄气地滑下。茶叶微微被水托起,镇静地打了两个滚,波澜不惊地浮上水面,隐隐让人觉得这茶叶似是陈年烂叶,亳无生气。侧耳倾听,水声沉闷稳重,单调无趣。提鼻轻闻,空气中似有若无的茶香,缓慢地在空气中蔓延,不禁令人心生郁闷。爷爷颇喜欢此种沏茶之法,说这样沏出的茶沉稳平静,做人就要平凡平安。

又提起水壶,滚烫的开水距离茶壶口足有七八,倾泻而下的水像脱缰的野马,四散飞溅的水花没了任何束缚,放肆地逃了出去。较为安分的水从茶壶口跳下,茶叶像是被枪击中般猛地跳起,翻滚咆哮着,上下打滚,好不容易才到了水面,可看上去似是精疲力竭。侧耳倾听,水声高越激昂,却浮躁异常。提鼻轻闻,茶香浓重,但多得有些腻人。哥哥说他喜欢这样,年轻人就要折腾,“No Do No Die”。我虽不善此法,但总想找机会试一试。

再提起水壶,滚烫的开水离茶壶口不远也不近,水奔流而下,不急也不缓,不沉也不躁。茶叶迅速地翻滚着,沉着的浮上水面,就算晃一下茶壶,水也不会流桌上。提鼻轻闻,满室氤氲着清淡的茶香,沁人心脾。侧耳倾听,声音快慢适中,清脆悦耳,水珠滴答,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爸爸说,徐疾适度,才是真正的沏茶之法。

坐在椅上,细细瞧着茶叶缓缓舒展开来,满心的平静安详。

独坐室中,小憩片刻,品一品美味香茗,学一学沏茶艺术,思一思人生境界,岂不美哉?

——后记

艺术散文11:艺术

文/魏馨媛

李子先生喜欢蓝咖格子的衬衣,黄色条纹的领带配上一身严肃却不失风度的黑色西装。他每日出入高级办公楼,担任着一个部门行政经理的工作。他,是一个标准的绅士。

晚餐时间过后,李子先生总会到一家名为“浪漫布拉格”的高级咖啡馆点一杯叫做“法国情人”的咖啡酒慢慢品味。这杯“法国情人”是能醉人的咖啡,也是能提神的甜酒,李子先生就是喜欢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他把这种味道称为艺术。

李子先生一边等待着“法国情人”,一边看向窗外沉思。侍者很快将“法国情人”递送到李子先生的面前。

李子先生微笑着礼貌地向侍者道谢:“谢谢。”

“不客气,先生。请问还有什么可以帮助的吗?”侍者对李子先生的印象很好,来这里的人都是拥有地位和金钱的贵人,却并非每个人都会笑着对他说谢谢。

“没有,谢谢。”李子先生像口头禅般再次向侍者道谢。

“嘭!”对面桌子上的咖啡杯倒了,差点泼到那对正在亲吻的男女客人。

侍者急忙转身,正要走向那桌的客人。

“请等一下。”李子先生叫住侍者,“他们一直在那调情,应该是正在增进感情的情侣。而且桌子上有纸巾,我想他们会处理好。”

侍者答道:“我们必须服务周到。”

“服务周到有两种,第一种叫做:打扰一下,请问需要帮忙吗?第二种叫做:不打扰。”李子先生抿了一口“法国情人”,继续看向窗外沉思。

侍者依旧走向那对男女,问道:“打扰一下,请问需要帮助吗?”

那对男女客人立刻停止了接吻,女客人白了一眼侍者嘟囔了一句:“有病”,拎着包离开了。男客人也白了一眼侍者追了出去。

侍者红着脸收拾好残局,悻悻地回到了服务台。他瞄了一眼李子先生,李子先生依旧看向窗外。他,是一个标准的绅士。

晚餐过后,李子先生走进咖啡馆照例点了一杯“法国情人”。

二十分钟过后,咖啡仍然没有到位。李子先生召来侍者询问咖啡,侍者连连道歉,称自己忘记了。

很快,侍者将咖啡端到了李子先生面前。侍者正要离去,却被李子先生叫住了。

“等一下。”李子先生面前的咖啡不是“法国情人”,面对侍者的接连出错有些不耐烦了,“你怎么了……”

“对不起,先生。”还没等李子先生说完,侍者竟然呜咽地道起歉来。满怀心事的侍者工作了一整天,第一次听到有人问他“你怎么了”,竟然错把李子先生的责怪当做关心感动了起来:“我确实不太好,早上我接到家里急需用钱的电话,但接着我错手弄坏了一台昂贵的咖啡机,中午又……”

“请停下!我对你的事并没有兴趣,我只想安静地喝咖啡。”李子先生面无表情地说完又将头看向窗外沉思。

“抱歉,打扰您了先生。”侍者擦擦眼泪离开了。

李子先生喝完咖啡便结账离开了。侍者正在收拾李子先生的桌子,透过窗玻璃他看到李子先生跟往常一样,为咖啡厅不远处的乞丐施舍了一些钱。他,是一个标准的绅士。

李子先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来咖啡厅了。再次出现在咖啡厅的李子先生跟往常有些不同,略显消瘦的他点了一杯黑咖啡,是这间咖啡厅里最便宜的那种。不过他依旧看着窗外沉思。

“先生请慢用,这是您的咖啡。”侍者为李子先生递送了一杯“法国情人”。

“这不是我的咖啡,我点的是黑咖啡。”李子先生将“法国情人”推向一边。

“请享用吧先生,虽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希望您能拥有足够的幸运渡过难关。那么第一份幸运就从我免费请您喝的这杯‘法国情人’开始吧。”侍者微笑着说。

“谢谢你。”没有人知道李子先生的心事,就像没有人知道那天侍者的心事一样。

李子先生抿了一口“法国情人”,他终于知道“法国情人”为何是一杯美味的“艺术”了……

艺术散文12:艺术生活

文/谢永帅

这几天一直在背默千字文,其实千字文才一千多一点的字,可能对于那些年轻的小朋友来说,花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记住,可如果用草书把它完全到位的写出来,可能会有难度。

而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花这么多时间去默写,我也觉得值得。一来锻炼一下自己的记忆,让脑子不致于生绣,二来经典的东西永远值得膜拜和学习。

虽然智永的千字文也写了和学了一点,但总感觉还只懂皮毛,对于智永四十年如一日练习,才写出这样千古绝唱的经典书法,我们只有膜拜的份,我们也不曾想到,古代的和尚会有如此坚韧不拔之精神和意力,令我们为之动容。而我们现代人,处在繁华纷扰的世界,整天忙碌无比,要为生活酱油醋而劳累操心,很难能静下心来,好好思索人生该怎样去过、去活。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有时候生活让自己感觉就像天上飘着的风筝,如果不是一根线和拉着线的那个人,就有可能飘走了,虽然天上的云采很漂亮很诱人,但飘的再高终会落地,人也终要回得现实。

生活有时候过得有些无奈,但无奈之中总得给自己一些目标,如果人生没了目标,那就如同行尸走肉,也跟孤舟飘在大海没什么区别了。

我们有时候感叹命运的不公,想着出身既含着金钥匙的命运,想着出身非富即贵的地位,也想着一步登天飞皇腾达的时候。可如果在到达顶峰突然摔来了,那种痛苦的滋味,还不如脚踏实地来的稳当些。

想想生活生活就是要好好的活着,平安的活着,健康的活着。这才是真道理,失去这些生活将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也愿周边的人和朋友都能在忙碌工作中开心健康每一天。

艺术散文13:艺术在空气中弥漫

文/兰草ygl

在佛罗伦萨街头漫步,感觉有一种从远古散溢出来的寂穆典雅别具特色的艺术氛围在空气中轻轻的弥漫。

佛罗伦萨历史悠久,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摇篮。资本主义最先在这里萌芽,因而作为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过度时期的新文化、新思想的文艺复兴的曙光也自然最先在这里升起。文艺复兴为佛罗伦萨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艺术人才,留下了价值连成的艺术遗产。

整个城市似乎就是一座装满艺术珍品的宝库。不必说大教堂、宫殿那些早知其名未见其真的传世精品,也不必说博物馆、美术馆那些目不暇接巧夺造化鬼斧神工般的不朽佳作,肃穆古朴坎坷曲折的历史与漫步广场小巷走马观花星星点点的新鲜感受早已令人迷失。漫步街头,教堂、广场、公园,十步一景,百步一殿,只要你有一颗真诚的艺术之心,随时随处都可以闻到艺术的芬芳。

佛罗伦萨到处是艺术,抚历史而流连,瞻宫殿而迷痴,知道佛罗伦萨者多矣,而能亲临其境者又有几矣?挤在肤色各异、语言驳杂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驻足观看,微笑拍照,忘记了是在异国他乡的街头,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浓浓的如诗如梦般的艺术氛围之中,无形中对佛罗伦萨的历史和文化滋生出一种如行时间逆行隧道般的亲切感。

建筑艺术是佛罗伦萨城市文化艺术的一道风景。罗马建筑师维楚维司有句名言,美好的建筑有三大条件:坚固、实用与愉悦。我理解,前两个条件与建筑艺术脚踏实地有关,第三个条件则属于美感的范畴。建筑艺术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占有重要位置,从出生到成长以至死亡,可能都在建筑中进行,因此,走在佛罗伦萨的街头,我在希望寻找出它起源的轨迹时,常常不免有几分臆测的成份在里面,也就是说,设计者在探寻表现形式时会不会有意或无意受到当时某种历史、政治、宗教甚至社会的影响呢?

从杜奥莫大教堂往南行不远,就是一座城堡式方石砌成的高耸的塔楼建筑。文艺复兴时期是佛罗伦萨最富有的美第奇家族的私人住宅,现是市政厅所在地。由此看来,建筑的故事永远不可能结束,每一座建筑的出现都会改变当前的景象,同时也会改变历史的形貌。

街头艺术是佛罗伦萨城市文化艺术的点缀。街头艺术使人目不暇接,那种深遂的透明的自由的文化艺术氛围,如空气如阳光无所修饰。那些暂时还不得意的艺术家,或许他们身上还流淌着这个城市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先贤们的血液,承继着他们的艺术细胞和探索创造精神。在和熙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下,他们手持画夹耳夹铅笔端坐在那里,在这里相互切磋技艺,也为游人画像并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有人物也有风景,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有临摩肖像的也有伟人漫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无形中构成了一个小小的艺术街市。

这支古老而又常新的队伍,来自世界各地,蓝眼睛、黄眼睛、黑眼睛,无一不透着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和生活的渴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游人潮水般从眼前涌过,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对艺术的信仰,这不禁使我这个来自异域的游者对艺术一词的外延和内蕴瞬间扩大了充实了。不要以为街头画艺是走投无路之辈赖以生存的雕虫小技,这着实是一种人文背景、艺术环境的产物,或者说是艺术在特殊领域里的一种延伸和泛化。在这样简陋的场合,画家们直接忙碌于艺术与金钱的交易,足见佛罗伦萨艺术普及和斑斓和绘画人才之众多。

街头演出寻常可见。广场和街头的空地,就是他们的舞台。在翡萃画廊的台阶上,有三位脸部和衣服上都涂着金泊的艺人,若不是造型不断变幻,我还真以为是一组雕像。他们手中的道具是那么精致,化装是那么逼真,造型的动作是那么优雅,是表演某个名着片段还是即什么兴演出我看不出来,却为他们那种执着认真的表演精神所打动。不少游人驻足观看,不时有人发出喝彩,也有人往他们眼前的盘子里投钱。

不远处还有一位棕色皮肤的青年人站在街头,翘着一条腿在拉小提琴,曲调委婉,指法娴熟。看他那神态轻盈活泼,充溢着灵巧和快活的样子,使你忘记了自己是在街头。

类似这样带有一丝苦楚的街头艺术在佛罗伦萨司空见惯。于是我想,盘子里聚拢的硬币是否能足以维持他们以此与这个世界的期待和联系,生活还宽裕吗?

对于艺术家在街头卖艺,开始我觉得迹近乞讨,有辱斯文。但外国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艺术家在街头表演,靠自己的本事挣钱,游人按质论价自愿赞助,这是件很快活的事情,是艺术家与公众心灵的一种沟通方式,也是对艺术的一种资格认同。当然谁也不否认,最正规最有质量的演出特别是高层次的演出,是在剧院而不是在街头。

佛罗伦萨是艺术的圣地,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为了共同的神圣的梦纷纷来这里寻找意境和灵感,但能圆此梦者又有多少?也许每个人都有着一部辛酸的奋斗史,也许街头卖艺是通往艺术殿堂的一条路,旦愿他们当中有幸运者、成功者。

这些浪漫的艺术风情在佛罗伦萨随处都能观察和体验到,但佛罗伦萨的伟大之处更在于这个城市蕴涵的以但丁为代表的不屈精神。青年时期的但丁曾被选为佛罗伦萨的行政官,因反对罗马教皇对佛罗伦萨的干涉,被伙同法国军队支持黑党的教皇击败并加以清洗。但丁被没收全部家产,判处终身流放期间,他完成了开启文艺复兴之门的忧国忧民的巨作《神曲》。时至今日,人们仍会从中领悟但丁作品中那种人格的力量和深刻的思想。走在碎石铺就的狭窄街路上,浏览街路边随处可见的雕塑和庄重大气的古老建筑,你就会发现,以但丁为代表的佛罗伦萨人的不屈精神是深入骨髓之中的,而这种不屈精神正是艺术创造的血肉作灵魂!

艺术散文14:浅谈科学活动中艺术审美的渗透

文/侯敏

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趣味的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如何使科学教育内容与艺术教育内容整合得更加自然合理,生动有效,而不是简单的“拼盘”?对此,我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思考,现将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主题内容挖掘美。科学中处处折射着美。幼儿能通过混合颜色,感受色彩变化的美;通过观察不同建筑的造型,感受建筑的美;通过对动植物生长及习性的理解,感受自然界的美……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各个主题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机会,将艺术元素和科学主题一起完整地呈现给幼儿,发掘幼儿爱美的天性,满足幼儿审美的需要。

活动氛围追求美。在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中,教师除了充分利用幼儿园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教育幼儿外,还应注意主动创设幼儿科学活动的美好氛围,这是不断变化更新的动态环境,渗透了教师的教育意图,可随教育需要设计或改变。

探索操作有序美。科学活动离不开探究和操作,一次科学的、严谨的、精准的操作呈现出的是一种和谐的、稳定的、流畅的科学之美。主要在两个方面加以注意。第一,教师示范清晰流畅。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每一个示范操作必须做到精准流畅,提供的示意图清晰美观,构图明了。其次,幼儿操作有条不紊。良好的操作习惯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同时,就应该指导幼儿如何使用操作材料,幼儿只有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操作,才能对操作材料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让操作活动有条不紊,呈现一种有序的规则美。

视听结合渲染美。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的融合是全方位的,必然引起相关事物的共同发展变化,形成新的统一的整体。一次成功的,令人难忘的科学活动,不仅是双手、头脑的发展,更应是全身心的,由各种感官体验带动的心智发展旅程,从触觉到视觉到听觉甚至嗅觉,营造出一个符合活动需要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美好的生态体验场。艺术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观察、欣赏能力,形成对周围世界进行积极探索的态度,为幼儿对科学知识、经验更好的理解、接受、消化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激发幼儿产生创造的愿望。

作品呈现凸显美。科学与艺术相统一,按照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及不同年龄段特点,设计相应的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内容开展活动,使幼儿不但了解科学知识,而且通过创作制作的作品,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幼儿的“作品”,体现了每个幼儿对美的感受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幼儿享受到了创作过程中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如能进一步巧妙构思,帮助幼儿将作品美化提升,就会起到以美引善,以美育人的作用,陶冶幼儿的心灵,健全幼儿完美的人格。

艺术散文15:空白也是一种艺术

文/袁亚红

学校结合安全教育的主题,举行的一次以“安全教育”为主的展版展示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至今难忘。

记得在展板展出的前一天,当我来到一块主题为“我们身边的安全标记”的展板面前,我看到板面上留有一大片空白,我自然就以为他们的板面还没有布置好,于是就忍不住去问布置这块板面的老师。结果老师很轻松地回答我,板面已基本布置好了,只差几个字还没贴上。当时我不由皱起眉头:这块板面上,明明有一大片空白的地方,贴上几个字就能完全布置好了吗?老师见我这副疑惑不解的表情,就过来解释:“这空白的地方是我们特意留的。我们想试着让小朋友自己在空白的地方画安全标记,从而了解他们究竟知道多少安全标记和安全知识。我们要在空白的最下面贴上‘你还知道哪些安全标记,请你把它记下来’这一句话,再在边上的口袋里放几支画笔,就全部好了。”我恍然大悟,感受到老师那份良苦用心,也领略了老师的大胆设计与聪明才智。

一些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会运用空白手法,这样可以使他们的艺术品产生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有人说: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你看,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叫它为“煞声”。可见,空白是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然而我怎么就没想到,空白也同样可以被借鉴运用于我们教育教学中,发挥它特有的艺术价值呢?这展板上的空白,分明就是老师对板面的一种艺术化处理。

展板展出时,那块展版前别提多热闹了:家长和幼儿都在参与,没多久,空白的地方就很少了,而且家长和孩子的脸上还漾开了快乐的笑容。

此情此景中,我再次为老师的巧妙设计而赞叹:简单的布置,既留给了幼儿思考和自我学习的空间,又增强了孩子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了安全教育的目的;既轻松了教师,又快乐了孩子;既促进了家园沟通,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板面上的空白,是老师对“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一理念的理解,更是老师对“给孩子留点空间、留点时间,让孩子自主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行为实践。

艺术散文16:把生活过成艺术

文/朱钟洋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把生活过成艺术,难,却令人向往。这样的艺术,是陶渊明的闲适宁静,是林语堂的浪漫高雅,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智慧人生。

朋友大牛酷爱艺术,他常常对我说,得闲的时候,人要艺术化一点点,让生活更加优雅。

去年,大牛退休了,闲了下来。他走进了老年大学,说是要寻找艺术灵感。果然,他很快创造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乐器,上面是琵琶,中间是电子琴,下面是二胡。早晨和傍晚的时候,他一头扎进了公园的小林子里,又弹又唱。就这样,他从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变成了一个富有音乐灵感的人。在年底的县城春节晚会上,他用自创的乐器弹了一首“混交版”的《二泉映月》,观众反应热烈。

大牛常说,只要认真去发现,生活处处都有艺术。确实,在我们身边,艺术无处不在。年迈的老太太摆个POSE,惹得老头子笑弯了腰;爱好集邮的朋友,把一套花鸟邮票做成了美丽的墙饰;年轻的姑娘轻轻走近一朵格桑花,细细一嗅,眉毛都笑弯了;拾一片红叶,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页间;两个大老爷们,一边喝酒一边行酒令……

着名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艺术本是一种生活的热情,对一切美好的无限向往。生活中的很多艺术往往被我们忽视掉了,热爱生活的人,却往往总能找到她的芳踪。

说白了,我们都能把生活过成艺术,只要你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