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文章

请欣赏追寻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追寻文章1:追寻车后座上的浓情蜜意

文/素素

秋天的清晨,当初升的太阳红彤彤地卡在楼群中,我踏着街边树上不时掉落的树叶行走在上班的路上。时间充足,天气不冷不热,正适合漫步。

漫步走进沿河公园,与一群五六十岁妇女擦肩而过。她们穿着清一色的红衣,有说有笑地谈论着,那神情气色仿佛正青春年少,让我这个中年人也汗颜。

走上跨河公路桥,一里地的桥上人行道,高出车道半米,南来北往的行人不用遵循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不时地摩肩接踵。在桥上靠左侧的人行道上逆行着。迎面碰到熟人抬抬手,打个招呼;见到以前的同事击一掌,只一句:又遇上了!听到汽车的笛声,侧目找寻着政府通勤车上那些熟悉和不熟悉的面孔……

遵守交通规则行驶的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和自行车上承载着赶路的人们,就在我眼前、身边川流不息。

一辆老旧的二八架自行车迎面骑过来,骑车的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人,穿着深色的夹克衫和裤子。远远地注意到他,是看到他特别的骑车样子,只见他两手实实地握着车把,两脚重重地踩踏着车蹬,身体也配合着左右摇摆着。心中猜想:没风没浪的,这么个小小的上坡用得着费那么大劲吗?待等车骑到我面前时,看他的面目表情却是很轻松的,嘴角微微地动着,仿佛还在哼唱着小调。等骑过去了,哦!才发现他的车后座上还载着一个女人。她背对着我,穿着比男人鲜艳一些的运动衣裤,两只脚交叠在一起,两手握着放在两腿间,就那么四平八稳地坐在车后架上。看不清她的表情,也猜不出他们这两人一车是要去做什么?只是感觉好久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情景了。

好像是为了反驳我的少见多怪,还没等收回追随中年骑车人的目光,一辆顺向骑来的电动自行车,骑过了桥头的交通岗,骑到对面去了。目光穿过四条行车道和急驶车辆的间隙,远远地仍断定,那是一对年轻的小夫妻或是恋人。两人的衣着艳丽而新潮,男的骑车,女的侧身坐在后面车架上,两只手从后面揽过搂在男人的腰间,头倚靠在男人的背上,而男人还时而腾出一只手爱抚着女人揽在腰间的手。那种相依相偎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下得桥来,在一个小区门口,我也过到右侧人行道上。此时从小区中驶出一辆三轮车。这辆三轮车比乡村拉活的三轮车要轻便和小巧,只是一车一坐,感觉只是比自行车多了一个轮子似的。看那骑车人,天!白发苍苍一老太太,估计年龄至少也六十开外了。再看后面的坐车人,年龄应该和老太太差不多,只是神情上有些木讷。要是用一句成语来形容这辆车和人,用“相依为命” 应该是最恰当不过了吧!

再向前行进时,许多车辆行人来来往往,可我的眼睛却无法再聚焦于车道上了,及至坐到办公桌前,脑中挥之不去的还是骑车人和车后坐上的男男女女,于是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好多年前的一幕幕往事……

刚结婚时,因为没有住房,我和丈夫借住在城郊的姐姐家里。离城八里地,每天需要骑自行车上下班。中间要经过一片开阔的庄稼地和一个教练飞机场。记得高中地理老师曾笑谈:“辽西刮大风,不多,一年只刮两次,一次刮六个月”,足可见辽西风之大!顺风的时候,不用费力,风就能把车吹到家;逆风时,任凭你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没骑出几步,风吹动沙土还呛得满口灌个满怀,风太猛时不得不推车步行。好在家和单位处于东西方向,刮东南风和西北风的时候居多,因此大多数时候是在旁风中骑行着。

怕我累着,丈夫骑车而让我坐在车后座上。我时左、时右、时正地背风坐着,手揽着他的腰,头靠着他的背。阴雨连绵时,两人共同穿着一件宽大的雨衣,具体情况是他穿着,我在后面钻进半个身体;骄阳似火时,两人打着一把遮阳伞,实际上是我把伞高高地举过两人的头顶;夏天,我为他细心地擦去额头上的汗水;冬天,他为我怜爱地温暖着冻木的手脚。我们就这样一路风雨兼程,走过了春夏秋冬。

儿子两岁左右时,夏末的一天,下班后,我骑车带着儿子到单位附近的公园玩儿。儿子玩得兴起,天黑了还不愿意回家。这小子一言不发,噘着小嘴,好说歹说就是不上车。无奈之下,我到单位找到加班的丈夫,硬是把儿子“绑”上了车后座。初时,我们两车并行,丈夫骑得靠后一些,一只手扶车,一手把着儿子。行不多时,儿子竟然在车后座上站起,玩起了杂技,吓得我们赶紧停车。然后,我只好抱着儿子坐在丈夫的车后座,丈夫一只手扶着车把,后面驮着我们娘俩,另一手把着我的车骑行。那车技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掌握得了的。这还没完呢!到最后,坐在车后座,儿子扭动着抱都抱不住了,丈夫一人推两车,我抱着儿子步行,三人就这样一路走回了家。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哟!

不知是高楼大厦的遮挡,还是封山育林的绿化,现如今,辽西的大风不再刮得那么频繁而猛烈,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几乎取代了笨重的自行车。变的是车型,不变的是车上那拥有浓情蜜意的人们……

追寻文章2:千年的追寻

我背起行囊,开始千年的追寻,只是因为有你在那条通向明天的路上疾走奔跑。

有那一天,朦胧中我看见你的身影,也看见了你的笑容。于是,迷茫中的我,好似看见了白天的 太阳,看见了黑夜了的月亮和星星一样,满心欢喜地追身而去。因为从你明亮的双眸里,我看见了有一团炽热的火焰在那里燃烧,有那么一轮红红的太阳,在那里光辉;有那么一轮皎洁的明月在那里照耀。因为我是一个怕黑怕冷的孩子,而我的世界里,却总是昏沉阴暗,漆黑一片。

在你走过的那一条泥泞的路上,我遇到过狂风,遭遇到过暴雨。但是我都没有回头,没有后退。因为我知道,只有你可以给予我需要的那一片蓝天,只有你可以给予我需要的那一片海洋,我的世界里只有有了你,才会有灿烂的阳光,才有飞扬的浪花。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我跟在你的身后,在这一条寻找光明和温暖的路上,走了多久,连我自己都已经无法记清了。但当年的激情,当初的诺言,依然心中回荡,依然在耳边回响。你我尽管朱颜已改,沧桑拂面,但当初的那一颗相亲相爱的心,却仍然未改。

跟随着你的脚,我看见了世事的沧桑,体会了人情的冷暖。你让我知道了五彩斑斓、变化莫测的世界里,有美丽动人的童传说,也有低俗卑劣的故事。你让我学会擦亮自己的眼睛,用清澈透明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在你的指引下,我歪歪扭扭、东倒西歪地向前走着,走着,总算是走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最泥泞的路途。

一路风雨一路情,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你总是像一棵大树一样,挡在我的面前,为我遮风避雨,为我挡寒趋冷。而我则也像一只娇柔的小鸟,在你那宽广而温暖的怀抱里,安静地栖息着,幸福地安睡着。

也许,是我太粗心大意了,太自私了。这么久的日子里,我竟然都没有发现,其实一路奔跑的你,也同样需要停下来好好休息,好好得到我的呵护,我的疼爱的。你一个人的身上,担负了太多太多的重量和阻力,背负了太多的担子和压力。而我却不能去主动地想着,为你分担那怕是一点点的负担,一丝丝的重量啊!

亲爱,面对着宽容无私的你,我真的是无言以对,无地自容啊!

亲爱,也许我只是忙着一路追赶你的脚步,而忘记了抬起头,看看今天的你,还在那个方向了吧?否则,怎么会犯下这样不可饶恕的罪过呢?

亲爱,我只想对你说,请你原谅我!

追寻文章3:追寻神奇的脚印

文/司雯靓

星期三的那天早上,我刚起床走进客厅,哇!天哪!地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脚印,一串接着一串,我禁不住大声喊起来。叫声吵醒了爸妈,妈妈揉揉眼睛说:“什么事呀?一大早大呼小叫的。”“你们看,地上到处都是脚印!”妈妈低头一看,果然满地都是一串串的黑色脚印,“这地昨天晚上才拖好,看来又要大扫除了,哟?这地上的脚印花纹好像是你的吧。”妈妈抬起头来对我说。爸爸也应声附和道:“是呀,看样子雯靓是在贼喊捉贼。”现在,我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我刚想说话,可转念又想:“狡辩”对我的父母来说肯定是无济于事的,肯定会遭来一顿斥责,倒不如认了吧。

于是,我被罚拖地一周,正当我满头大汗苦干时,发现调皮的弟弟从我身旁走过,他走过的地上印有一串串小脚印。那小小的“梅花印”就像猫咪脚上的肉垫留下的。看来,那脚印一定是我那个活宝弟弟“作案”时留下的,因为昨晚厨房里剩下的鸡腿也少了2只。这时,卫生间里传来一阵“哗哗”的声音。推开门一看,弟弟为了“洗脱”罪名正在清洗鞋底呢,脸上露出坏坏的笑!

这么淘气的弟弟,真令我好气又好笑。

追寻文章4:执子之手

文/只为军爱

生命中有太多要我们去追寻的东西,尤其是现在这样的现实世界,我们不得不面对学历高低,收入薄丰,家境好坏,人脉宽窄,外界评价,等等的一切就算是不情愿也不得不有些或多或少的随波逐流,难得有静下来审视内心真正需求的那份澄净,就连最神圣纯洁的爱情有时也被附加了条件,多少让人感觉无奈与伤感。

经历情感变迁的我好似看破红尘了,付出一切得到的是三番五次的情感背叛,最终我没有能将容忍发挥到极致,还是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各奔东西,为了整理一下乱糟糟的心情,我决定和家人一起到乡下去住几天,呼吸一下带有泥土芬芳的新鲜空气。

很多年没有回过乡下了,已经没有了小时候记忆里的乡景,暖暖的草屋,亲切的土路,袅袅的炊烟,悠闲的放牛娃,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五层高度的自建楼房,水泥路,煤气灶和机械化的农耕方式,一切都变了,心底有些失望。

我是一定只住在婶婶家的,小时候就喜欢婶婶家的感觉,纯粹的快乐,完全的释放,只是那还是婶婶吗?躺在一张一米二的木床上,身形消瘦,四肢已经有些萎缩,除了精神还是很好外,完全找不到当初那个精干的她了,十三年,居然都没有告诉我们!这十三年对于一个突然失去活动能力的人来说怎样过来的呢?我渐渐知道了答案,叔叔在这些年的每一天都重复这些事,早早起床给婶婶做好早饭,然后打水帮婶婶洗漱,再仔细的替一直讲究的婶婶梳头,然后再一勺勺的享受般的边聊边喂婶婶吃完饭,接着给婶婶做四肢按摩,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每次半小时,做完按摩后打开电视调到婶婶爱看的节目,自己再去忙家务和农活,中午是一定会按时回家给婶婶做饭喂饭的,上午和下午中途还会回家一次给婶婶拿尿盆在床上解决排便,看是否有特别的需要比如喝水或想要什么东西,从未变过,从未烦感过,用他的话说,她在,我就有个说话的伴,就不会孤单,有她就是个完整的家,每天只要看到她,为她做点什么就是种满足,不管她变成什么样,她都是我最疼的人,那一瞬,我泣不成声,十三年,如果没有叔叔的不舍不弃,不烦不腻,婶婶恐怕早不在了,哪还有这样的好精神,床边这一对患难的夫妻,是那么平和,那么默契……

乡间的田野,习习微风拂过脸颊,我曾今幻想的完美爱情离我去了,可是这世界还是真情最为可贵,最动人心,或许很多人不能体会它的无价,不懂珍惜在自己手中的幸福,但那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执着,却仍然超凡的存在着给人以爱的希望

追寻文章5:漳河,我把你追寻

文/贾沛哲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第一阵微风,我们坐上了旅游大巴,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漳河风景区。

我们先来到葡萄采摘园,那里的葡萄可有名啦!那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忍不住摘下一串,酸甜可口,令人回味。我立即向阿姨借来一把剪刀,剪下一串串红得发紫的葡萄解馋。

下午,吃完丰盛的午餐,我们坐上巴士来到漳河水库乘船。哇,水库一眼望不到边,水面清澈见底。登上船,船平稳地行驶在水面上,一阵风拂过,水面荡起波纹,一圈圈向外扩散,好看极了。水库中心有两个小岛,一个叫观音岛,一个叫常青岛。不可思议的是,这两座小岛竟然是用一座浮桥连接起来的。

听导游介绍,常青岛的景色秀丽,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遍地野果,冬天银装素裹。岛中央有一座不知名的大亭子,晨练的人们可以来这里练武术、打太极,成为一处难得的休闲娱乐场所。另外,水库旁还有阳光沙滩,是一个照相留念的好地方。

愉快的旅程很快就要结束了,伴随着夕阳西下,皎洁的月亮慢慢升起,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漳河。

追寻文章6:我的追寻之旅

文/朱寒霜

如果不是读到迟子建的小说《北极村童话》《额尔古纳河右岸》,也许我一辈子都不会想要到这两个地方去看一看。

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远,再度打开这两本书的扉页,一股静逸之气拂面而来,不禁为作者笔下的美丽风景而倾倒。它强烈刺激着我,勾连起我的无限神往。我定要踏足那白山黑水,穿越大兴安岭,深切感受书中的绝美之境。

是夜,寒风吹起,林木萧萧。循着闪烁明灭的灯火望去,一排村庄联袂而至。我们住进了北极村的驴友山庄,房间虽有暖气,但还是温凉交织的感觉。只要打开门往外探头,就一股子寒气袭来,喷嚏打翻了天,好冷!

不到凌晨四点,东北之北的天空就飘来了第一缕微曦,还挂着冰柱、洒满清霜的树林及河岸,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欠身而起,仿佛在问候:你们来啦。

北极村的定位勺,代表着天圆地方的理念,安卧在丛林环绕的北极定位广场中。游客可坐于勺中,借助外力推动勺柄旋转,它所指的方向,就是确定自己到神州北极所纳的吉瑞福祉。不远处,屹立的“神州北极”界石与两侧硕大无比的冰石为伴,任听涛声拍岸而过,也默默注视着对岸俄罗斯的林海雪原,静影成碧,年华似水。

玩摄影的朋友毅力惊人,哪怕呵气成霜,也会半夜三更爬起来去赶日头,好抢拍第一个镜头上的美篇。中国的最北方第一家,是北极村之北的一个小木屋,与之相邻的还有最北的第一个邮筒。循江而去,河边的冰碴还很硬气,有些扎手。走二三百米远,便是中国最北的边防哨所。荷枪直立的哨兵,寒来暑往,晨昏相送,他们把北国边疆送入甜甜梦乡,又第一个把它轻轻唤醒,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站成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

走过北极村,心里一直惦记着额尔古纳河右岸。位于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乃是黑龙江的正源。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也许我们所处位置地势平缓,漫步在曲折多姿的白桥上,望着远去的流水,没有奔腾咆哮,甚至感受不到长河日下的恢宏气势。但它的右岸为山岭森林,不仅哺育了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的鄂温克人,还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让这条河流有了一股英雄气,驰骋在历史的天空下。

非常幸运的是,在奔向金碧辉煌的满洲里途经二卡湿地公园时,发现了一块镌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竖式界石,好不令人欢呼雀跃。仿佛一路歌声,降央卓玛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呼斯楞的《鸿雁》,有如醍醐灌顶,酣畅淋漓,与心中时时回荡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气韵,融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元气充沛的气场,将这里的一切浇灌成一片萌萌青青、横无际涯的大草原。想想看,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多么辽阔,囊括天地,奉纳八荒,肥美的牛羊,嘶鸣的骏马,飞翔的大雁,它们的矫健身姿,在我们视野的天际中变得更高更远,更加虚无缥缈,绽放出令人难以表达的美与魅。

哪怕这里曾被日寇铁蹄及现代工业的轰鸣,打乱过脚步。但是,不管何种闯入,依然撼动不了那一份神来的天然风采。在嘹亮的歌声中,万物有灵,得其护佑,让简单生活呈现出生命的完美之境,拥有一个全新的、和谐的多彩世界。

夜幕下的大兴安岭一晃而过,多亏了还有这样的森林、草原、河流和白雪陪伴着自己,穿越古今。难忘的记忆,如同几万年前的猛犸一样,即使是风沙掩埋,依然还能在万年地层之下坚守时间,尘埃落定,留下一段美幻而又真实的长影,丰满,深刻。

追寻文章7:在老照片里追寻往事

文/陈剑

下午整理父亲生前的照片,总感觉老人家没有远行,还在我们身边,还豪情满怀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或笑吟吟地述说着什么。

整整一下午,我都在父亲的照片中游走、端详、追寻,好似在重温他老人家坎坷的一生,在品读他淡泊宁静的心境,在回顾一段沧桑巨变的历史。随着一张张照片在我面前铺展开来,万千个思绪,飞回到往昔。拍摄于1977年1月8日的那张黑白照片,是我们家第一次“大团圆”,那时我们都在农村居住。当时家里只有7口人,小侄女才几个月大,如今她已经快40岁了。

2012年的国庆节,我们家拍摄了第二张全家福,在北京打拼的、在承德工作的、在天津定居的、在武汉居住的、在原籍留守的,全家22口人都聚拢一起,也是他老人家与我们最后的“团聚”。那时,父亲的生命已进入了倒计时,一年多病痛的折磨,让他愈发苍老、疲惫、羸弱,眉宇间写着那种与病魔抗争的毅力与顽强。

父亲与母亲极少合影,在专业照相馆的合影一张也没有。我在整理父亲的遗作时,向母亲要他们结婚时的合影,母亲苦笑一下:那时哪兴这个?他们最早的合影是1974年的夏天拍照的。背景中横斜出去的是枣树的枝桠,土围墙、土房子、鸡舍、正在啄食的母鸡清晰可见,处处都是农家小院的特征。

父亲还有几张特写,那是2007年的秋天,我邀请一位摄影师为他拍摄艺术照,就在堂屋的门前,由里向外拍照,全是自然光。那是一个下午,阳光斜洒在外面,清新柔和,父亲表情丰富、乐观,他对这几张照片很满意。

父亲在位时,虽很敬业,但也没有大的建树,甚至,连个值得炫耀的闪光点也不曾有过,倒是退休后,让人们刮目相看了。他在县“老年书法协会”、“老龄委”等团体均有兼职。工作面很宽,管得事很多,收集素材,整理资料,编写讲稿。还自编了百余条人生格言,思想健康,语言生动,且富有感染力,并邀请10多名老年书友用各种书体写成条幅,到各校轮流展览。所到之处,观者如云,许多学生还写了观后感。他多次出席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会,被授予省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让父亲忙碌的还不止这些,父亲选取老年书友书画作品,辑印成册,从谋划、筹款、遴选、校对、写序,都是他一个人,不仅把家里搞得像个书画院,还带来了严重的“三高”(水费、电费、电话费),虽三高不减,但他乐此不疲。父亲还有一大爱好,笔不停:练习书法的笔不停,写文章的笔也不停。他与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老了仍是笔耕不缀,回忆录、散文、诗歌、随笔无一不是他心迹的流露。

4个小时,我一动不动,在每张照片前浏览、注视、回味。一张照片就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有一个难忘的故事;一沓照片就集中了父亲一生的历程,甚至记录了一个时代。厚厚的几本相册,就是一部没有文字的档案,记录着父亲一生的起起落落,刻印着老人家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夜幕降临,凉风乍起,柔和的灯光照射在泛黄的相片上。慈爱的父亲,既在眼前,也已远行,只留下了旧日情怀,留给我满腹哀伤:父亲走了,真的走了,永远地走了!

追寻文章8:追寻,往日时光

文/依然草原

小雨绵绵,已经两天没有见到阳光了,好想阳光明媚的日子……

我来到这个小城已经几天了,小城变化很大,我完全像个陌生人一样跌跌撞撞的逛……

以前的样子,荡然无存,现在完全是现代化的小城--宽敞干净的马路、林林总总的高楼、郁郁葱葱的树木。色彩斑斓的路灯、使人难以想象是个小城……

记得很多年以前,小城的马路又窄还坑坑洼洼,为数不多的楼房,就连马路两旁的树木也是歪歪扭扭,尤其到了晚上路灯灰暗无光。整个小城给人破旧不堪的感觉。

当年我在小城的最南端的学校读书,学校不大,但学生很多,教室是个三层高的楼房,楼房很旧,学校条件不好,但那时还是生源不断。大批毕业生流向牧区、农区……

在那个学校学习了二年,貌似也学到一些知识,放学时间去学校旁边的租书亭租书、看书。学校的东面有座山,是同学们休闲娱乐的去处。我和同桌几乎每天都上山锻炼……现在回想起来,好似很久远久远。

我顶着小雨来到了以前读书的学校,学校大门紧闭,校门口没有学生,问了一个路人,告诉我:“学校搬走了,好像在城郊,和其他学校兼并了。看来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学校没有了独立办学的能力,兼并应该是大势所趋。

小雨还在慢悠悠的下着,我试着拨了一个电话,电话接通了,电话那端传来一个清晰的女声:“你好?那位”?我报上姓名,电话那端的声音有些激动,告诉我等着……

刚才打给的是当年的同桌,毕业后她回了老家农区。就没有和我联系,去年从另外一个同学要的电话号码。说同桌去年一个人回到了小城。

一个出租车停到我面前,下来一个中年女子,岁月在她脸上刻上了沧桑和成熟,但我还是依稀看到她以前那美丽青春的容颜。

出租车停到了一栋居民楼前,我和同桌上了五楼,一进屋楼房面积不大,但屋内收拾的干净利索。

同桌给我倒了一杯水,开始讲她的经历,当年回老家农区,分到了企业工作,一开始工资还可以,后来企业经营不善,破产了,同桌也就下岗了,到处打工,这么多年她没有成家,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去年父母相继去世,小城的姐姐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叫她来了小城,现在的住处是姐姐家的旧房子。姐姐开一家书店,同桌就在书店打工。

记得当年,有个各个方面都很优越的同学,追求同桌,但同桌不同意,不知什么原因!毕业后一个人回老家了。几十年后还是一个人又回到了小城,只是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小城已经不是了原来的小城,同桌也变成了中年人!

感叹岁月如梭!生活也是五味杂全!

我和同桌相约,明天去上那过去经常爬的山,感受一下往日的情景!

虽然和同桌几十年没有见面,但那亲切的情愫,好像从来没有分别一样!

岁月无情,人有情啊!

追寻文章9:追寻亚丁的另一面风景

文/紫夫

入秋之际,亚丁景区里的沟壑山岭已是金黄遍野了,山溪瘦水清洌,却是载着落叶飘忽悠然。进山马邦的铃声依然是盖过了寒鸟晨鸣的清脆,丁丁当当地震得树梢上的叶片儿颤抖不止。这个季节仍然是游客如织,且大多数是背了相机来“留此存照”的。闹山麻雀般的热闹场面相比轻柔无骨般的溪流漪涟之间的区别就大明显了,只是游客一味地去观望那些日月经轮恒久不变的山水景象,无暇顾及这些小细节罢了。

在被誉为佳景路口的扎灌崩,游客的嘲声更为显著。站立此处,前行却要由自己选择了。往右去冲古寺、卓玛拉措,观仙乃日神山倒影湖中;卓玛拉措位于仙乃日下方,是最接近仙乃日雪峰的地方。它的湖水直接与仙乃日的冰雪相接,没有什么地方能如此完整而真切地感觉仙乃日雪峰带给你的震撼。往左却是进沟观央迈勇神山的去处;央迈勇雪山的景观组合十分奇妙,悬谷冰川分布在锥形雪峰的腰部,冰川之下雪线一带三角形的倒石堆一字排开,再往下冰雪融水形成的帘状瀑布直泻而下,雪峰之下森林、草甸、溪流,让人留连忘返。眼前与天相接处夏洛多吉神山竖立在冲古草甸的尽头,拔地而起,三菱锥角峰以蓝天为背景,近处巉岩、草甸、森林、流水、牛羊的映衬下别具一种神秘的美丽。对于亚丁的三座神山,通常记录是:坐落于川西南的横断山脉的贡嘎岭地区,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交融会合的地方。由于这个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从19世纪中后期,逐渐成为最吸引西方科学家眼球的地方。英国和法国的探险队几乎走遍横断山,甚至每一条沟、每一座山,但奇怪得很,从来没有人亲近过亚丁,即便他们有几次都几乎走进,却最后还是和亚丁失之交臂,直到1928年的某一天,某个人,这个人就是洛克。 1926年,在探访木里王国的途中,洛克第一次从远处看到了亚丁雪山——贡嘎日松贡布雪山(即我们通常说的亚丁三神山)。这是他看到雪山后留下的文字:“1926年,在探访木里王国的途中。我曾看到这座山体的一峰,巍然耸立在远方林立的雪峰之上……”两年后的1928年,世界因洛克了解亚丁,洛克走进亚丁就是因为两年前那不寻常的一瞥所驱使。

如今,我也来到这里,面对某种前行的选择,我却陷入了一种“孤独”景地。这种“孤独”不是无助的,因为我也可随大流入山观湖或是进沟朝山,仰或是朝拜一堆嘛呢石或是静卧于一方草坪深吸山野的清新气息,但我的思绪却无法阻止地进入了一个深沉欲解的状态。相比80多年前洛克进入这里,我们是不是来得太轻松了?据记载:当年洛克能够如愿以偿地前往亚丁,得益于他和木里王的良好关系以及木里王在这个地区的巨大影响力。因为贡嘎岭地区长期被地方豪强和土匪占据侵袭,作为外界人要想进入这个地区没有任何生命保障。 1928年3月,洛克和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成员来到木里,请求木里王帮助他到稻城贡嘎岭那片雄伟的山脉进行考察。当谈到考察亚丁的计划时,木里王告诉他们,那一地区全名叫贡嘎日松贡布,根椐藏族的宗教,夏诺多吉(金刚手菩萨)、央迈勇(文殊菩萨)、仙乃日(观音菩萨)分别住在那里的三座雄伟的雪峰之上。这三座雪山是贡嘎岭周围山民的山神,如果有外乡人胆敢进入这个地区,在被抢掠一空后会被杀掉。不过贡嘎岭地区的匪首叫德拉什松彭,由于木里王允许他经过自己的地盘去攻击四川境内的其他部落,因而关系较好。在洛克的恳求下,木里王亲笔给贡嘎岭匪首德拉什松彭写了信,信中措辞强硬,声明一支美国考察队要到贡嘎日松贡布周围科考探险,要求所有的土匪不得打扰。不久德拉什松彭回信,同意洛克一行前来考察,并保证他们的安全。洛克因此而获得成功。那个时代的亚丁,原本就是个土匪啸聚的山野境地,一般人真的是不易进入的了。所以,1928年下半年,洛克打算再次探访亚丁贡嘎岭山脉。当他们尚未步入稻城境地的途中,一个信使带着木里王的一封信赶来,木里王在信里劝他取消计划,因为就在洛克考察团队前两次对雪山进行考察后不久,大量巨大的冰雹打坏了地里的青稞,当地山民认为是洛克一行惹怒了神山,这是神山发怒的信号。贡嘎岭首匪扬言:如果洛克胆敢再次踏进他的地盘,他将不会听从木里王的意见,抢劫并杀死他们。洛克深知强匪们的凶残和野蛮,便接受了木里王劝告。这样,贡嘎岭地区再一次关闭了,洛克一行以后再也没能到过亚丁。了解这些当年的故事,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得以延续下来的某种原因。

如今如我等这般实属“游山玩水”的闲客能轻而易举地进入亚丁,当然是得益于现代的交通工具以及现代的人工设施。这就是进入亚丁景区后让我沉思的原因。这种“现代化”的介入,是对亚丁的保护还是另一种“破坏”?可能谁也不会去思考也不会去破解。这必竟是个经济发展的时代,发展旅游更是一种现实的需要。问题是躯体进入生态美景与思想进入必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我意外地遇到了一行由木里陡步数天进入亚丁的现代探险驴友,据称他们就是重走的当年洛克进入亚丁的老路(简称“洛克线”)。现代绝大多数游客的进入与从前洛克的进入所使用的交通工具迥然不同(从前是步行,至多骑马,现在是坐车,甚至飞机,稻城机埸已通航。)方向其实也刚好相反。我们稍稍了解一下地理就明白:眼前竖立天边的夏洛多吉神山其实就是亚丁与木里地区的交界处。从东进入,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夏洛多吉神山,而从西边的稻城进入,第一眼看到的则是仙乃日神山。有的事不能够也不可能追究其因的,实质上回到的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尽量的“保护”还是一种无奈之举中的无意“破坏”?亚丁景区的保护措施是够先进的了,如草甸之上的人行便桥、人工造型的楼台回廊的精心点缀等等。我们还能有什么不安而自责的呢!

去年秋末,我的一行摄影朋友,不畏高山严寒,幸运地拍摄到了一组亚丁野岩羊的照片,让我从忧思中震憾了:那是亚丁山野天寒地冻的日子,几乎看不到更多游客的身影。野岩羊立在山林岩路上深情的回望,前赴后继越过山溪冰流的娇姿;那一天,他们还拍摄到了川藏高原极少有人看到的“冰虹凌空”……还生态与自然,如果人与动物能够和谐相处,如果人与自然能够相互理解,如果……对于亚丁的回望我的思绪瞬间洞开。

在真正的美丽面前,人是会失语的,但沉思却不会抑止。

追寻文章10:追寻,遗忘

文/夭七七

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角落,是否还记得我走过的痕迹。穿过一个个人影,寻寻觅觅,但我要找的未来在何方?甚至,不可思议的又想到了你,于是,便只有逃避,懦夫一般的活着。以为不去想,不去看,便是遗忘,都只是自欺欺人。其实,所有的一切都还在那,脑海中永远都是浮现你的身影,似乎一切都回到了从前。

即使是曾撕心裂肺的哭过又怎样,你永远都不知道。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你和我越来越陌生,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我的生命中有那么多你刻下的印记,你却可以如此残忍而简单的说再见。

时间不曾停留,你在变,我也在变。这个社会已教会我许多,不在纯真的我,你是否想念过?以为可以偷偷地努力,然后与你并肩,结果一切都只会是我的幻想,那么耀眼的你,我该怎么追寻。你说最爱看我那清澈的眼眸。可你是否知道,自你离去后,我就没有一刻不讨厌自己的眼睛。

同一条街道,却不厌其烦的行走,因为那儿有着许多许多你我的回忆。总喜欢在你家外徘徊,期待与你相遇,又害怕你不愿看到我。我有有何颜面来见你的,真正摧毁我们的,不是老师,是我自己。那时的我只是孩子,又懂什么语言的艺术的,只知道老师便是天了。我的胆小。自私,终究辜负了你的信任。

毁灭还是重生,失去了你的我,就如同被整个世界遗弃。早已找不到一个支撑点了,连放弃都成了一个如此奢侈的词。曾经的悲伤哀痛最终还是会消失在流年中,可我希望还有我记得,至少还能继续欺骗自己,我们还有未来。

似乎总是注定了依赖就失去,习惯更是个可怕的字眼。我是如此轻易的依赖你,习惯了你的生活,可说走就走。如今的我们,却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也许一直都只是我在自作多情,你从未许诺我什么,偶尔的温柔就令我沉沦。只是害怕失去,便装作不在意,用笑意来掩盖内心的慌乱,却也因此挣断了你与我最后的一根线。第一次这样用尽全力的去爱一个人,心累了,在怎么计较。也没意思了,爱情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永远。

带着所有的回忆,最后一次重温与你一起走过的每个角落,我追寻的曾经,已经只是曾经,过了今天,便真正的忘却,放过我自己,至少我还可以遥望。

但你可不可以不要只是留给我一个笑的一脸灿烂的背影,原来,没了我,你可以过的这么好。

最终,还是弄丢了你,遗忘了我们的地老天荒。

追寻文章11:我的追寻

文/吧啦吧啦Grace

今天和高中给我咨询了2年的心理老师促膝长谈,感觉醍醐灌顶。我回忆起那些年的苦痛与欢乐,又谈起这一年多来的经历,感慨颇多,内心也澄澈如洗。人生是永无止境的战争,无论是哪一阶段,我们都真实的活着,真实的享受着快乐又感受着痛苦,我无法避免那些坎坷的到来,正如同我也热烈欢迎着幸福来敲门,这,大概就是人生吧。所以,无论如何,接受好的同时也接受面对不好的一面是一个成熟的人真正要做的。

无论如何,相信自己最重要。

每个人都是一颗小宇宙,我拥有着无穷的力量。遇到什么事情,相信自己是强大的,那么你就是最强大的。纠结于谁对谁错其实是无意义的,因为你只能控制自己却没办法掌控别人。世界上不是只有黑与白,更多的是灰色。批判性思维老师说的这句话深深的映在我的脑海中。纠结于别人的过错只能激化矛盾,纠结于自己的过错只能让你自卑迷茫,失去战胜自我的勇气。所以,把能量集中在如何解决它改善它,拿出勇气与信心,接受它面对它想着如何解决并相信自己是可以解决的,那么你就做到了你应该做到的全部。

关于自我,我一直走在追寻自由的路上,以前我以为这条路到了大学就是终点。现在终于明白了,这是没有终点的旅程。就像夸父逐日,亦或者是拥抱太阳的月亮,做自己是永无止境的。关于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做自己,如何表达自己。我听了你的话又有了新的理解。一直以来,在家庭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下,我常常在讨好别人,委屈自己。也许这种方式在一起曾经帮助过我,但久而久之却成了一种负担。无法表达不敢表达自我的人是可悲的,意识到这个问题却没有勇气改变的人更可悲,我不能成为这样的人。不要害怕冲突,因为冲突并不代表关系破裂,这不仅是表达自我的机会更是关系得到升华的机会,只要积极的去解决它就可以完美解决。

最后,关于对自己的探索是永无止境。仔细关注我自己,我发现我很注重别人的眼光,我非常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我的脆弱很难信任他人,我内心敏感自尊心很强……这些东西到底代表着什么该如何解决,还等着我好好思考

非常感谢庄老师,无论以前还是现在都理解我尊重我陪伴我鼓励我。还要感谢亲爱的自己,永远在我身边。当然,也希望我今天的这些感悟能在某一天给迷茫的你无与伦比的力量。

追寻文章12:那一剑荼靡

文/少东家

追寻着你谪仙般飘忽的踪迹,我又来到万花山下洞天湖畔,周围还是那样静谧。远远的驻足在群花从中,我仿佛又看见了你持剑起舞的曼妙身姿,那一席白衣胜雪,如蜻蜓点水般涉水而来。那年三月,初见你一个望穿秋水的眼神,便深深铭刻成我一生的记忆。这一切好似昨天又恍如隔世。

黄昏,下起了雨,我走进雨幕,雨轻柔有序地滴在脸上,幽幽一缕斜风拂来,细腻温润。洞天湖面上点点涟漪,荡漾着圈圈圆圆。我记得你也喜欢这样仰面看细雨飘洒,听雨丝呢喃。冥冥中或是巧合,或有定数,舒畅时,细雨温婉惬意;幽怨时,丝雨清冷到心寒……还记得,那个草长莺飞的季节,我寄居在万花剑派,偶然的一个际遇,知道你在此练剑,我便有了惦记。时常跑到湖畔窥视你手挽剑花的飘逸,欣赏你凌波水面的轻盈。看着你灵动又美丽的身影,一下便醉在彼岸的芬芳里。你手中的冰兰剑气如一缕清风,把我翘首遥望的眸子擦亮,我的情愫从此定格且层层叠叠……不想惊动你,却早被你发现,你一剑伴着花香随着笑靥轻轻刺向我,我轻轻挥动手中的宝剑“拒绝”撩拨开你轻柔一刺,你我相视一笑,便纵身把剑,双舞飞逐在幽静的湖面上,泛起浪花点点。

你我一前一后,好似一双偏偏起舞的白鹭。双剑寒光闪闪,交相辉映,一剑是拒绝的霸道,一剑是冰兰的惊艳,我与你双剑合璧从湖面划过,巨大的水柱激荡而起,交织成一尘雾,又滴落如雨。你我的剑竟默契得如此酣畅淋漓,我们都笑了,从你闪光的眸子中,我仿佛读懂了什么。此后,我们每每一起练剑,对你,我便有了贪恋。

我离开万花剑派之时也是你奉师命下山之日,你我在山下洞天湖畔别离,我问何时再见,你说待到荼靡花开你也许会再回到这里。就此拜别,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你说后会有期,可人生苦短,能待几个后会有期。行走于江湖,我说,沉重的心载不动一滴雨梦呓般的叹息。穿过一座座城池,在每一个转角想念你。在寂寥的漠北,在繁华的江南,在风尘的西域,在清晨时分静逸的小镇,思念总会如影随形。你走过这些风景时该是怎样的光景呢?是否从容到让时光与沿岸的景色都为之而停驻?我闯荡江湖的日子里,始终猜不透你我相聚为何要待到象征分离的荼靡花开?难道缘已注定,我们有着此岸和彼岸的距离,就像我永远触摸不到你灵魂,你永远依偎不到我身旁,那唯一可以搭建心桥的剑,而今也只是我一个人在独舞……

岁月蹉跎,光阴荏苒,我依旧保持着初始的驿动,欲说还休的心絮,还是在你渐行渐远的背影里,留下一串如雨的回忆……上一季曼珠沙华盛开的时候,你并没回到这里,我就此离开,再待这一季。 我站在洞天湖畔望着水里自己的倒影,多了几许江湖的沧桑和萧杀,思绪随风飘着。 我拔出剑漫无目的的舞了起来。恍惚中穿越漫天的风尘,心里的那个不变的诺言,不经意被流云听见。思绪内外,重叠着你的声线。彼此能感知,每个瞬间层层相连。还是希望挥剑的舞步,可以净化了一路风尘。我一剑天外飞仙,盛开的曼珠沙华像雪花一样四散飘舞,传来缕缕清香,我蓦然回首,忽见一曼妙女子从湖面上沿着飞舞的花瓣向我踏浪而行,翩若惊鸿,飘若流风,洋溢着久违的笑靥。真的是你。

我终于又能真切的看见立于风中的你,顺着一朵莲的指点,涉水而来 ……

追寻文章13:追寻茶马古道上的足迹

文/何永飞(白族)

茶马古道在我国西南的横断山脉间蜿蜒,串联着高原的千年时光,也串联着众多民族同胞的心和梦。其所经地区,有高山峡谷、密林雪峰、悬崖峭壁、激流荒野,故必然崎岖坎坷、艰险重重。赶马人每次出门,都不免会有些伤感,因为身置古道,可预料的险情有很多,不可预料的险情更多。路途茫茫,不知何时能回,不知是否能回。无数赶马人,不仅在这条古道上耗尽青春,甚至还会在途中付出生命的代价。民歌里就唱道:“砍柴莫砍葡萄藤,养女莫嫁赶马人。”但赶马人有无畏的精神、良好的品性,且见多识广、谈吐风趣,会让很多女子倾慕,继而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把自己的未来偷偷地“抵押”给行走天涯的赶马哥。

“因茶而盛,为马而生”,茶马古道因此得名。这条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且一直发展到民国,可谓历经风雨沧桑。一代代赶马人,用自己的足迹描绘出高原的亮丽图景,用自己的血汗滋养出时代之歌。他们的名字能留下的很少,背影也早已消失在古道的尽头,但谁也抹不去他们生命的高度和深度。

当我沿着这条古道,逆着岁月行走,捡拾到关于马帮的记忆碎片时,除了激动,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动。也许我手里捧着的碎片是不完整的,是微小的,可它们都闪着耀眼的光芒,经得住岁月的冲刷和打磨。

茶马古道分为滇藏线和川藏线,但这只能算是两条主干道,不是全部。与很多路不同,茶马古道不是从此端到彼端这么简单,也不只是运输物资的通道这么简单。它呈网状,通向四面八方,所覆盖的区域甚广,造福的民族甚多。滇藏线和川藏线的起点,一个在云南,一个在四川,都通往雪域高原西藏,但它们的终点可延伸至境外的尼泊尔、不丹,甚至更远。

于藏族同胞而言,“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这看似有点夸张,但确实如此。藏族谚语“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意思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命!”茶叶对藏族同胞之所以如此重要,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奇寒和缺氧是必须得面对的。为了御寒,他们要吃高能量的食物,比如牛羊肉、奶制品、糌粑等。而这些高能量食物不易消化,也使身体缺少一些维生素,所以只好以茶来调节和弥补。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藏族生活的地区并不产茶,所需茶叶只能从临近的产茶地云南和四川驮运过去。于是,茶马古道应运而生。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和背夫运送的除了茶叶,还有其他物资,比如麝香、绵纸、藏药、盐巴、布匹等,还有关乎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佛像、经书、法器等。以茶治边、以茶稳边是以往官方实施的政策。茶马古道内涵之丰富,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也是它的神奇之处。

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居住着众多民族。他们同饮一江水、同敬一座山,但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茶马古道沿途的村庄和集镇,不管生活着多少个民族,他们都彼此尊重和包容,能够和睦相处、团结互助。无疑,这条古道便是各民族同胞之间的情感纽带。茶马古道上行走的有藏、彝、白、纳西、苗等各族同胞的马帮,他们命运相连、生死相依,从不结仇。路窄处,他们主动避让;有难处,他们相互帮扶;遇险情,他们共同排除。各族同胞亲如兄弟,成就可贵的马帮精神;他们的脚印层叠在一起,成为一部厚厚的民族团结之书。

追寻着马帮的足迹,我一路行走,目光碰触到轻盈的白云、纯净的蓝天、圣洁的雪山,碰触到路口的玛尼石堆、高处的经幡、岩石上的佛像,使人抛却俗念,身心轻松。高原人对神灵的敬畏,其实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茶马古道,有血、有肉、有骨头,有硬度、有温度、有灵气。

追寻文章14:追寻路遥

文/郁松寒

三十年前,当路遥如一颗新星闪耀在中国文坛上的时候,我这个发烧友正做着甜蜜的文学梦。从那时起,对其崇敬之情便如滔滔江河不可遏止。在我心目中,他如一座巍峨的高山,他所创造的高度,自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欣逢“十一”长假,就如当年路遥把完成《平凡的世界》作为一种庄严的使命一样,我北上西行,朝圣般踏上了追寻路遥的征程,去寻找一种心灵上的皈依。

10月的陕北,红高粱、谷子都已颗粒归仓,漫山遍野满目葱绿,黄土高原上的山岚已不再是路遥笔下裸露的浑黄。从古城榆林沿210国道,一路上秋雨绵绵,不由想起《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到的陕北人对雨雪的喜爱。穿米脂,越绥德,下午五点多钟,在通往清涧县城半路上的王家堡村,忽然峰回路转,镶嵌在国道边山体上“路遥故居”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里是路遥的出生地,他八岁以前在这里度过了贫苦的童年。

故居在国道东侧,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陕北窑院。低矮的土墙,简陋的两扇木门,三孔破窑洞,这窑洞分别是路遥父母、他和弟弟王天乐等人的居室。窑洞门口并没有富裕人家用石料或砖块拱砌的门头。院子的一角是放置农具的杂物间、做饭的灶火,另一角是茅厕。院内三棵枣树枝繁叶茂,熟透的红枣落了一地。尝着甜丝丝的果实,想起《平凡的世界》中描写的双水村中秋的“打枣节”,那是全村一年一度的狂欢。

也许是天色将晚,偌大的院子里就我独自一人。我静静地站在枣树下,体会着路遥当年的贫寒与孤苦。饥饿的童年,给他的一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八岁那年,他被过继给其伯父家,养父养母家的景况也好不到哪里。然而,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铸就了他坚强的性格和超人的毅力,形成了他“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的基本人生观。

国道的西侧是路遥纪念馆,同样游人寥寥。馆内以实物、手稿、蜡像等,展示了路遥的一生。一幅幅感人的照片,抒写着他平凡而又壮丽的人生。路遥的作品,不仅感动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他以生命为代价、以血为墨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正如作家陈忠实所言:“就生命的历程而言,路遥是短暂的;就生命的质量而言,路遥是辉煌的。能在如此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创造出如此辉煌如此有声有色的生命的高质量,路遥是无愧于他的整个人生的,无愧于哺育他的土地和人民的。”

斯人去矣,光彩依然。站在纪念馆外的小广场上,仰视对面黄土高坡上的路遥故居,我想,这不起眼的一方院落,应是当代文人的精神家园啊!

追寻文章15:我们在追寻着什么

文/王伊尧

在我刚降生人世的那一段时间,家里的生活非常拮据。我的父母甚至奶奶拼命在外打工以提供在我身上花费的巨大开支。而我那刚刚完成自己学业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亲弟弟,却一天到晚只知道坐在家里电脑前的转椅上,废寝忘食地研究着一些“一点用处都没有”的网络游戏。

是的,在其他人的眼里,他是整个家族的反面教材。

因为全家人都忙于工作,所以叔叔理所当然地被分配了一个“照顾我”的差事。年幼的我觉得叔叔是一个有魔法的神奇人物,他会买来一切我想要的东西——大到幼儿专用的自行车,小到公园里的吹泡泡瓶,他甚至教我使用电脑,让我玩着那些只有花钱才能买到游玩时的游戏。所以只要我和他在一起,我就有种仿佛有了全世界的骄傲和自豪。

不过这样的生活有一天戛然而止,那天早上起来我没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庞,整个家里只有爷爷一个人守在关掉的电视机前。我后来才知道,那一天晚上全家人大吵了一架,奶奶对叔叔的行为表达了极大的怨恨和不满,然后叔叔什么也没说,他默默地收拾了自己的行李,第二天清晨就悄悄地走了。

没人知道他去哪儿。

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八年前我随着妈妈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从此我开始了两点一线的旅途。我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校和全新的同学们,人生地不熟的我一开始备受欺凌,我纠结于小孩子之间的友谊的心结中,徘徊于学习成绩和未来的路之间。我往返在学校和家的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我渐渐对那条路变得熟悉了,我渐渐地开始接受这个充满着汽车尾气和纸币味道的城市,并且渐渐地和它融为一体。

我每天都能看见太阳挣扎着被灰白色的天空拉下万丈的深渊,然后又坚强地爬上来,从另一头向那灰蒙蒙的天穹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他会累吗?他在追寻着什么?一次次被吞没的火红的太阳,把云烧成红色,泛出刺眼的光芒,那是他被

吞没前最后的叹息吗?

有一天我一如既往地轻轻敲开那扇熟悉的家门,那扇门也一如既往地轻轻打开,然后我看见了那个熟悉的高大的身影——他的头发变长了好多,却整齐地搭在肩膀上——那正是叔叔那张永远都在笑的脸!我怔在家门口,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全家人都在笑着,正如我小时候一样。

听叔叔说,他想了很多,他走的原因是想去一个新的城市从头做起,然后好好地报答自己的父母,于是他去了云南,他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这个结局真好,不是吗。

“叔叔,你会累吗?你究竟在追寻着什么?”几年后的一天我郑重其事地站在他面前,问道。现在我的父母经过不懈的打拼,已经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大房子和小轿车,而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了市里的名牌中学。

“当然,当然会累啊。”叔叔轻轻地笑着,“人活在世上,总不能没有自己活着的理由吧?我不想当一个行尸走肉般的人,我想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所以我才选择了出去,我想逃出世俗的羁绊,追求我自己的人生罢了。你的爸爸妈妈也是,他们为了你,带着你到了这儿,不正是想让你变得更出色更优秀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活着,就是要升华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不是吗?”

太阳燃烧着自己,用那一抹光启程新一天的到来。清晨忙碌的每一个人,他们或许处在低谷,或许正意气风发。但不管怎样,因为我们是一个个有思想的个体,所以我们都在为自己或大或小的目标,寻觅着,追求着,燃烧着。

我忽然发现,今天的天空湛蓝湛蓝的,万里无云。太阳安静地悬在半空,耀眼的阳光温暖着水泥钢筋的森林,每一缕光芒仿佛都在奏响着胜利的凯歌。

追寻文章16:追寻逝去的岁月

文/陈小龙

每当走在故乡路上,总想起《回延安》:“心口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乡路悠悠。故乡的沟沟坎坎、弯路陡坡,我的双脚无数次丈量过的。可如今,我怎么感觉不到乡路的亲切和大地的清新。

院落周围已成一片废墟,满目荒凉,几面土墙无助地伫立在那里。原来砌得整齐的外墙如今变得斑斑驳驳。南面的院墙上仿佛有一条被雨水冲刷过的印记,它的周围,几簇荆树蛮横地生长着。院子里,两座平房、已不再有往日的生机。

我默默地走进主屋,去看望我的父亲,屋内墙角靠着几把锄头和铁锹,厚厚灰尘的神龛正中央是父亲的遗像,十几年代的挂历布满了蜘蛛网……啊,这就是我的家!茫然的外表下掩盖着的熟悉在这一刻神奇般地跳脱而出,定格在我的眼前。刹那间,一种久违了亲切感从心底里升腾起来,血一下子涌到头上。

旁边的卧房里,父亲原来睡的那张床上空荡荡的,这一切都明示着,我大树一样的父亲,的确是不在了。他已经走了10年了。但恍惚中我仍然能感觉到父亲的气息,他的声音,他的目光,他的微笑,还有我每次向他告别时,他微微扬起的胳膊和充满期望的嘱咐……这一切都历历在目,恍若眼前。

我虽没有继承父亲的家业,却带走了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生命的精髓和情感的养分,这是我生命的底色和绿阴,让我终生享用不尽。同时,故乡给我最初的文化启蒙和乡土塑造,使我农民式的狭隘固执、老实厚道、本分善良乃至自卑情结,在经过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洗涤熏陶后,一生也不会改变和走样。

为什么自己总是想要回来,我是来追寻逝去的岁月的,是来寻找一抹宁静与温情、和睦与朴实的乡村画面的。故乡的这座已经荒芜的院落,使我重新吸纳到了空气、水分、阳光,让我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取向和生存依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