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教诲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教诲文章1:无声的教诲
文/张京河
2017年12月13日清晨,我正在准备一个会议的发言材料,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哽咽着说,母亲不行了。母亲身患绝症已近六个年头,最近病情恶化,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难以接受这一现实。
赶到医院,母亲神志已经不清。医生告诉我,一个八十七岁的老人,与病魔抗争了六年之久,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我却知道,母亲之所以如此,全是因了她的豁达开朗和善良,以及对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毫无保留的爱与付出。如今,那个世上最慈爱最无私的老人走了,我也成了一个六十岁的孤儿。悲凉之情油然涌出,我抓着母亲的手,像个孩子一样呜呜地痛哭起来。
母亲一生育有我们兄弟姊妹7人,我排行居中,上有两兄一姐,下有两弟一妹。我小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极度困难,我们这个家庭更是如此。生活虽然如此困苦,我印象中母亲却从没有过任何抱怨,也从没对我们兄妹7人发过火。母亲一生乐善好施,就在那样的困难时期,也没有忘记去接济别人。大约在我5岁那年,一个母亲领着两个女儿外出讨饭,讨到了我们家门口,母亲问及家远不能回去,就把三间南屋收拾出来,让那母女三个居住。为了不让那家人思想上有负担,善良的母亲还让姐姐和那年龄相仿的女孩子结为异性姐妹。我们是亲戚了,你就安心住在这里就行了。这一住就是三年多。后来生活日渐好转,她们才返回家乡。
因为家中吃饭的人多,哥哥姐姐早早就退学到生产队中干活。在我十三四岁时,父亲提出也让我退学干活养家。母亲见我好学,一向柔弱的她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志,坚持让我上学。在她的坚持下,父亲没有再提让我退学的事情。可我那时却少不更事,没有理解母亲的苦心。看到身边的同学有的在水泥厂就了业,就产生了弃学从工的念头。瞒着母亲,我托同学在水泥厂也谋到了一个差事。那时我也就十七岁的光景。然而好景不长,水泥厂要辞退合同制工人,我便被辞退回家了。
灰头灰脸地回到家中,以为会得到严厉的斥责,然而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母亲一如既往地对我,就连父亲,大概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吧,也没有对我说过一句重话。我却不能承受这样的结果,白天,在生产队中拣最累的活干,以求麻痹自己,晚上却整夜难以入眠。知子莫若母。母亲显然是看出了我内心的苦痛,一天把我叫住,细声慢语地说,不如再去考考学试试。已经耽误了这么长的时间,再考,能行吗?我犹豫着,喃喃地说不出话来,试试吧。母亲还是那么平静地鼓励我。在那个巴不得让孩子下学帮助家庭的时代,母亲说出支持我上学的话是多么宝贵啊!看着母亲忙碌的背影,我不争气地流出了眼泪。
可这一试,就是三年。那三年,我白天干活,晚上就在油灯下苦读,连续三年,名落孙山。村里的风言风语多起来,“考了三年了,没有希望了,还考,真没有数”,“那么大小伙子了,还不塌下心来下地干活,净想那不着边的事情。”有的,甚至当着我的面对母亲说,不是那块料,就别让他再考了。母亲只是笑着不语,并没有一丝的言语强加给我。考学如一块大石,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我晚上加倍努力,白天一声不语地下地干活。有一天,我正在棉花地里给棉花除虫,因为极度的虚弱,一下栽倒在地头。母亲听后,一路小跑过来,坐在地上,一把把我揽在怀里,急切地呼唤着我的名字。我慢慢睁开眼睛,看到母亲一脸的焦灼。我挣扎着站起来,母亲用她那瘦弱的身体支撑着我。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发现,我已经高出母亲一头了。
那天晚上,我依然咬紧牙关在灯下学习。半夜时分,听见母亲悉悉索索穿衣的声音,接着听到她拿碗筷和倒水的声音。不一会,我看见母亲端着一碗开水冲的鸡蛋,走到我学习的地方,让我趁热喝下去。喝了睡吧,身子重要。母亲说完,就转身离开了。那时的生活虽然不似我小时艰难,但鸡蛋对于一个农村的家庭来说,还是十分珍贵的东西。母亲没读过书,也不会说过多华丽的语言,可她就是以她自己内里的慈爱关心着我。鸡蛋的雾气中,泪水又一次朦胧了我的双眼。
一年后,我终于考上了淄博师范。
参加工作以后,我先后辗转在淄博丝绸复制品厂、淄博市计划经济委员会、临淄区政府、市监察局工作。母亲一直住在农村,谁家有困难,她总是毫不犹豫不求回报地去帮助他们。如果说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我还能有一丝的努力,还有一丝的宽容,还有一丝的正直和清廉,还有一丝的对社会的关爱与回馈,都应该得益于母亲无声的教诲。而今天,母亲离开了我们,离开前,我没有守在她的身边。
下葬那天,天突然刮起了朔风,雪花自天空飘摇直落下来。一会儿,母亲的坟头就覆盖上一层白白的雪,如一个圣洁的花环。难道上天也要悲悯这位慈爱无私老人的离世吗?我抬头望天,任雪花落在我脸上,与我的泪融为一体,顺着脸颊流淌。母亲,我的圣母般的母亲啊,天地都为你的离世而动容了,你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教诲文章2:父亲的教诲
文/王安芬
上世纪50年代,那时夏天没有现在这么热,我家方桌上总晾着一壶凉开水,那是个大肚子的凉水瓶,茶盘里摆着4个小杯子,我们姐弟下学回来,都习惯性地喝杯凉开水解渴。
入了伏,奶奶就会常常熬一锅绿豆汤,里面放些甜草根,晾凉了让全家人喝,清凉解暑的绿豆汤成了我们儿时最喜欢的美味,我和妹妹比赛着喝,一碗接一碗,没个够。奶奶总会特别关照弟弟,让他多喝点,生怕他流鼻血的老毛病再犯。
最期盼的是周末,在外村当教师的父亲回家来,总会给我们带点小果子、杏儿、桃子和菜瓜,西瓜也能吃上几次,解馋又美味,我们总是开心无比。晚上,我们在院子里摆上小饭桌,围坐在父亲身旁,妈妈端来可口的饭菜,还会给父亲备一点小酒,豆腐干、咸花生就是下酒菜。父亲会过问我和妹妹的学习情况,也会打听弟弟有没有淘气闯祸,奶奶则是抡起芭蕉蒲扇,为父亲左扇右扇,笑眯眯地听我们讲话。
到了伏天,我们家院子里会有两个大铁盆,每天放满水让太阳晒着,傍晚就是我们姐弟们的洗澡水。每天午睡后醒来,我总是第一个抢先洗脸,一分钟就洗好,奶奶总会隔着窗户说:“庄稼洗脸一扑簌,留下两片黑耳朵。”娃娃们洗脸哪会那么认真,奶奶话音还没落,我早已跑远了。晚上,玩够了的孩子们回家了,我们开始抢着洗澡,打闹半天,有时会把盆掀翻,闹腾够了才回屋睡觉。
躺在床上,拿着芭蕉扇,听父亲讲故事,猜谜语,有时候是我们姐妹接龙游戏,有趣又难忘。漫长的夏日夜晚,父亲教给我们的东西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让我们受益终身。很多年后,我才悟出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和关怀就在那些日常的琐事里,在那些有趣生动的故事中。
教诲文章3:感恩父亲的教诲
文/刘关文
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其淳朴的一生、优秀的品格、对我们的教诲,让我永生难忘。
父亲生于1913年,逝于2006年,享年93岁。代县阳明堡镇西庄村是我的故乡。父亲家境贫寒,小时候常寄住在他外公家,12岁已能担起地里所有的农活。20岁时跟着老乡“走口外”,给人磨面、放养骆驼,27岁回乡成家。
春天播种,父亲是村里公认的摇耧高手,夏天锄地,又好又快,寒冬时节鸡叫头遍,冒着严寒,与伙伴赶着骡马毛驴,到原平窑上去驼炭。
父亲没念过几天书,他和母亲省吃俭用供我们上学,我们兄妹五个三个读完高中。父亲对儿女要求很严,尤其见不得偷懒,孩子们放学后谁都不敢闲着,割草喂兔子或挖药材。父亲要求我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饭时不许多言,不许剩饭,让我们养成了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父亲心灵手巧。记得小时候,父亲把羊毛捻成细细的毛线,给我们织毛袜子毛手套,生怕我们冻着手脚。
一年四季,风雨无阻,父亲不停地劳作着。父亲88岁那年,一天去玉米地里锄草,夜幕降临,准备收工时,走到地边不慎掉到一丈多高的崖下,他独自挣扎着奋力爬出,拖着疼痛和疲倦的身躯摸黑回了家。休息一晚,第二天照常下地,村里人说他“命大福大”。
父亲为人忠厚,开荒开出的地,常送给乡邻。母亲一辈子以针灸为人治病,常耽误家事,父亲毫无怨言,总是热情支持。
父亲生前,过生日或逢年过节时,我总要回家看望他和母亲,但每次毕竟是有数的几天,在外工作,不能经常陪伴老人,也没有让父亲享什么福,心中颇有遗憾。
我的父亲名叫存富,与母亲千辛万苦把我们兄妹五个拉扯大,培养成人,教我们走正道、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儿子永远牢记您的教诲!
教诲文章4:母亲的教诲
文/杨晓君
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一辈子省吃俭用,没穿过一件昂贵的衣服,没用过一样像样的化妆品,但在我们姐弟的心里,她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她有一双灵巧的手和一颗金子般的心。
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人,都穿过改小的旧衣服,父母的衣服给孩子穿,哥姐的衣服给弟妹穿。那个时候,母亲每天晚上一边督促着我和姐姐弟弟学习,一边缝制衣服和鞋子,常常我们半夜醒来还看到她在灯下穿针引线。第二天,我们穿着新衣服上学,同学们都非常羡慕,还夸衣服做得合体,我心里美滋滋的,其实好多都是旧衣服翻新做的。
母亲的手也是天底下最“狠”的手,在我上学时,有一次为了买小画书偷偷拿了家里5毛钱。母亲发现后,把我打了一顿,她一边打我一边哭,那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感受让我记忆犹新,也使我终生受益。
母亲有一颗宽厚的心,在我们姐弟的记忆里,她很少发脾气,永远都那样平和,润物细无声。父亲是老大,常年在外地当兵,不到二十岁的母亲嫁到父亲家中,不仅要服侍爷爷奶奶,还要照顾我那四个未成年的叔叔和姑姑。她把这个家照顾得有条有理,直到两个叔叔考上了大学,两个姑姑嫁了人。叔叔姑姑们都很尊重和信任母亲,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常常征求母亲的意见。
母亲那颗宽厚和善良的心,也影响了我们姐弟。二十四年前,我从警校毕业分配到派出所工作,上班第一天,母亲就告诉我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她说:“穿上公家衣服了,就要对得起每月拿的工资,要多做好事做善事,哪怕是补个户口本,上门送个证,人家都会记着的……”母亲的话到今天我都忘不了,这么多年,正是因为聆听着她的教导,才让我在从警之路上走得更顺、走得更远……
亲爱的妈妈,我爱您,我要把象征爱的康乃馨献给您,让您永远嗅着鲜花的芳香,让您永远感受到女儿的爱,一生都不孤单。
教诲文章5:勇于面对失败
文/脱去伪装ヽ早已遍体鳞
所谓教诲,并不拘于语言一种形态,无声的教诲亦能萦绕于脑海,不曾消散……
三年前的我,曾因为自己是个凡人而抱怨,我成长在一个充满着天才的世界,亲眼目睹着无数比我有能力的人互相切磋,而我只能当旁观者。
我只是个凡人,这个想法击倒了我,并毫不留情地踏上一只脚,使我整天垂头丧气。
而一个叔叔的出现,就像一道闪电,刹那间划破了我心里那片灰暗的天空。
我坐在路边的石凳上,看着人们在环形广场上来来往往,仿佛只有在这里我才会抛开自卑感。
而那个叔叔就在人群去中间,硬生生地闯入我的视野----他挺直着腰板,黝黑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但双眼却像两颗星星如此明亮。
可是那叔叔,左腿膝盖下空荡荡的----原来如此有王者之气概的人,竟然是个残疾人。那叔叔经过我身边时,我下意识地对他笑了一下,他也礼貌地回给我一个笑容。
过了一会儿,我开始在人群中寻找那个叔叔的身影,每当我看到他拄着单拐,却在人群中走得那样自信,抬头挺胸,从容不迫时,我都忍不住在心里为他喝彩。
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自己在志者面前不再自卑,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也可以高亢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再沉默不语。我懂得,我明白,这种巨大的改变是来自那个叔叔的"教诲".
是的,他从未对我说过一句话,我甚至还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连残疾人在命运面前都不曾低头,那么我们所谓的凡人又有何理由可以抱怨呢?
我永远忘不了他的身影,历尽沧桑却那样挺拔;我永远忘不了他的眼睛,看似平凡却藏着狮子。他身上所表现出的高贵品格,他在人群之中不卑不亢的神色,他用一只脚所踏出来的路,对于我来说,不都是最好的教诲吗?
我心中珍藏着那位叔叔无言的教诲,前进的道路不管怎样坎坷,我都会挺起胸,抬起头,用我这双可以踏出未来之路的脚,永远坚定地往前走!
教诲文章6:母亲的教诲
文/路玉景
多次想写写含辛茹苦拉扯我姊妹五个成人的母亲,但一直未能如愿。此刻,当我拿起笔来,母亲已辞世多年,再也看不到我写的东西了
母亲去世那年才53岁。常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但作为儿女却始终纠结着。当时我母亲在医院并没查出有什么不治之症,而且母亲一直身体很好,整天在农田劳作,突然间病成这样,这让我们姊妹们不可思议,难以接受,当时也没大在意,老认为母亲含辛茹苦一生没得大病,总想母亲的病肯定能治好。没成想,母亲的病情愈来愈严重,身体每况愈下,喂饭喂水都难以下咽,看医生的表情好像母亲的病没多大指望了。那天母亲拉着我的手有气无力地说:“跟顺(我的小名)咱回家吧,娘不能死在医院里,你们尽力了,娘不怪你们。”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很难受,扭头哽咽起来。我还抱着一线希望,想带母亲到济南大医院给母亲再看一看,可母亲已明显体力不支。父亲悄悄对我说,看你母亲这样子,说不定到半道上就不行了,咱不去了。于是,我叫来救护车一路护送母亲回农村老家。在救护车行进到沿路小张村时,母亲看到路边槐树开花了,说:“槐树开花了,开得多好啊!”也许母亲知道来日无多,她是多么想活在这个世上啊。
在我母亲住院期间,我工作正忙,只能每天抽出点时间到母亲病床前待一会儿。我一进病房,母亲就有了精神头,拉着我的手说这说那,毕竟我和母亲共同生活的时间长啊!父亲说:“每天你来晚了,你娘都会念叨跟顺怎么还没来?”
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吃地瓜面蒸的窝窝头,而给我姊妹们吃的是生产队里分的一点小麦磨成的“一遍细”面饼。我高中毕业考上乡镇干部后,母亲仍忙忙碌碌干个不停,承包了山地种果树,还养了牛,以增加家庭收入,为的是给我盖新房、娶媳妇。在我们这些孩子们都参加工作后,母亲一直跟我们说:人大不值钱,见了庄里乡亲该叫啥叫啥,骑着自行车见了人家该下车的下车,人家有困难求助咱的时候,能帮的咱帮,不能帮的好好跟人家说说,千万别动不动就发脾气。可见母亲对儿女的良苦用心。
教诲文章7:母亲的教诲
文/张家元
我的母亲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没有上过一天学,不识字,但她知事明理、为人善良、勤劳节俭、教子严格,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还未上学时,邻居家放门口的一袋红薯不见了,因我在门口玩过,自然成了怀疑对象,对方找上门来。要强的母亲哪里受得了气,令我站在院子中间问话,不承认就用棍子打得我双手流血。事后,母亲得知确实冤枉委屈了我,心疼地拉着我手说:“儿子,记着,‘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样的事永远也不能犯”。
上世纪90年代初,警校毕业后上班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把我叫到身边,和我唠叨,语重心长地叮嘱:咱农民娃子能走出去,成为公家人不容易,当好警察也是你的理想,不管在哪,一定要争气,要有骨气、硬气,不要让人看不起,千万不能做“犯浑”的事,踏实做事,清白做人。我把母亲的话记在心间,工作中时时丈量。
记得在基层派出所工作的第一年,我负责管理片区治安。有一次商店被盗,我和村治保主任仔细摸排,很快抓获作案人。一天晚上,村治保主任找到我,告诉我盗窃商店涉案人是他的侄子,家门人做了这样事觉得很丢脸,一直不好意思说,被他哥逼得实在没法,只好硬着头皮找我求个情,并把500元现金放我桌上。我坚决把钱退给治保主任。治保主任见我态度坚决,只好涨红着脸悻悻地走了。
事后向母亲说起此事,母亲称赞我做得对,并告诉我“一旦收了礼,心中就怀了个‘小九九’,在人家面前矮三分、丢形象,你公正办事,不为私利,人家只能更敬你”。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出击“打虎拍蝇”,爱看电视新闻的母亲成为反腐倡廉的小广播,时不时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这个省的某某厅长被抓了,哪个县的某某局长被判刑了,每次都唠叨着叮嘱说“要踏实干事,清白做人,不该拿的不拿,不该要的不要,不该吃的不吃,工作没了,自由没了,什么就没了”。
去年是母亲的80岁寿辰,大哥考虑到母亲这些年将我们兄弟姊妹几个拉扯大不容易,操劳落下了一身的病,也从来没有过过真正的生日,想就此机会将家族亲戚们全部聚到一起庆祝热闹一下,由于我是公职人员,要求我不参与也不接客。没想到跟母亲说后,母亲坚决反对,并跟大哥促膝谈心:“党中央有八条规定,三令五申不准大吃大喝,老幺是公务员,又是一名领导干部,你这样大操大办,别人会怎么说,咋可能会不影响到他?”在母亲的坚持下,大哥终于放弃了想法,母亲生日那天,我们几个子女回老家陪她老人家简简单单地过了个生日。看着一家四代同堂,母亲很满足。
儿行千里母担忧,从幼时到中年,母亲不断向我灌输着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待人要诚、办事要公的道理,时时给我敲警钟、上廉政课,使我始终不敢懈怠。我也把母亲的教诲铭记在心,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始终保持群众本色,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忠于职守,敬业奉献,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不断践诺,奋力前行。
教诲文章8:祖母的教诲
文/合肥王红
母亲在我四岁时就因病去世了,我们原本不幸的童年,却因了祖母的担当,而变得幸福快乐起来。
当时,祖母决定将我们兄妹三个揽在身边的时候,祖父是反对的。祖父的反对也不是没有道理——由于我们硬生生地加入,几个姑姑就只能是节衣缩食了。但姑姑们却从不抱怨,总把我们当宝,吃穿尽我们享用。为了能给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原本可以在家赋闲的祖母,被迫四处打零工。记忆中,祖母每天都很晚才回家。祖父的家教极严,祖母不回来,我们是不准开饭的。祖母担心我们挨饿,发了好大一通火,硬是迫着倔强的祖父改了这条规矩。日后,每每祖母下班回来,见我们一改往日嗷嗷待哺、饥饿难耐的模样,个个变得生龙活虎,心里便畅快了许多。至今还记得,祖母一个人坐在门前破旧的长凳上,进食残羹剩饭时满脸洋溢着幸福的样子。
作为长孙,我是得了祖母特别关爱的。小时候,我的头长得大,哪儿都买不到适合我戴的帽子。祖母就扯了二尺棉布,在家一边吟诵着儿歌“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一边快乐地给我做着帽子。这首儿歌一直萦绕在耳畔,至今仍觉悦耳。
有一年,我和别人打架,惹恼了祖父,祖父一气之下,将我转学至父亲所在的淝河汽车厂学校,任凭祖母百般求情,祖父就是不松口。学校不但离家特别远,而且身边没有一个熟悉的同学和朋友,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那段日子,最快乐的时光要数周末的下午,一放学我便像鸟儿似地飞出校门,早早地就候在厂门口,因为我知道最疼爱我的祖母要来看我。最不忍的就是周一的早晨,要和祖母分别,每次我都会紧抱着祖母,眼里噙着泪花,乞求她不要离去……
童年的我,在祖母的百般呵护和疼爱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快乐而充实。然而,祖母的童年却是极其悲惨的。祖母四岁时随家人逃荒到祖父的村落,为了生存,便给祖父家做了童养媳。祖父家当时经营着一间布匹商铺,家境殷实。可就是这样一个富裕的家庭,竟然成了祖母的人间地狱。祖母在回忆那段往事的时候,用得最多的成语就是“万劫不复”:“有一年过年,我实在忍不住饥饿,趁着婆婆午睡,悄悄地到厨房偷吃了一个白面馒头,不巧让婆婆给发现了。当时我才六岁,被揪了头发用竹条暴打了近半个时辰,血肉模糊……”每每说到这里,祖母都会哽咽着背过身去,暗自抹泪。祖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就了坚强的性格。
祖母虽没有多少文化,但对孩子的教育却自成体系。祖母向来赏罚分明,对孩子的错误从来都不包庇;对孩子的成绩,则是褒奖有加。有一年中秋,吃过晚饭,祖母照例将家中的孩子都召集到她的卧室,准备给我们派发节日礼物。这个派礼环节,是祖母每年中秋约定俗成的节目。以往的中秋之夜,我们都会快乐地从祖母手中接过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礼物。然而,这个中秋却非同寻常。起因是我和弟弟在过节前,意外地发现了祖母藏在米缸里、准备焐熟之后作为中秋之夜派发给我们的礼物——柿子。要命的是,我们终究未能抵挡住这实实在在的诱惑,还未等到过节,那些柿子就进了我和弟弟的腹中。当祖母在米缸里找寻柿子落空的时候,脸上祥和的笑容顿时消散:“你们谁干的,自己说出来,我不追究。”祖母发话了,气氛稍显紧张。弟弟欲言又止,我用眼神阻止了他。“王红,是你干的吗?”祖母开始点名道姓。“没有,不是我干的!”我的回答干脆利落,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劲松,是你干的吗?”祖母转而问弟弟。“不是!”弟弟看了看我,有些犹豫。这样僵持了近二十分钟,祖母开始让姑姑们和妹妹离开,同时又喊来了祖父,“最后再问你们一次,到底是谁干的?”祖母似乎要动真格的了。空气仿佛已经凝固。“没有,不是我干的!”我坚守着最后的防线,但底气已略显不足。弟弟则沉默不语。祖母和祖父推搡着弟弟离开,把我一个人丢在房间里。没过十分钟,房门就被打开了,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我被罚跪搓衣板两个小时,弟弟则免于处罚……
祖母去世的时候很安详。她知道,她教育出来的孩子个顶个得棒,对于这个世界,她已不再有任何牵挂和放心不下。现在,我们也都为人父母了,我们的孩子业已长大成人,我们也完全可以骄傲地去告慰祖母的在天之灵。只是,多么想和祖母一起,再过上一个祥和的节日,再一次从祖母手里接一回节日礼物,再听一回祖母的谆谆教诲……
教诲文章9:风筝与教诲
文/梁龙英
春天到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气息,郊外,大人小孩忙趁东风放风筝。这让我想起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父母带着孩子春游,大人在一旁聊天,只看见一群小孩拿着他们在街上新买的风筝奔跑。天空中有各种各样的风筝,老鹰、蛇、蝴蝶、蜻蜓等等,奇形怪状,五颜六色,让我感叹不已:"现在的孩子真幸福,有一个金色的童年。"
还记得小时候,同样是一个三月天,起风了,风是那么的暖,阳光是那么的明媚。周末,几个小伙伴相约一起去放风筝。
那时我们的风筝不是从市场上买的——家庭条件也不允许——是自己动手做。制作过程说来简单,其实也有点复杂,几张废弃的大书报、几片修整过的竹条、几根细线,没有胶水就用几粒米饭代替,一条从父亲工具袋里悄悄偷来的长长的尼龙线作为风筝线。我们的风筝没有奇形怪状,就像一个纸飞机一样有头有翼,也不是五颜六色的,废书报的本色,看上去有些土气。
几个小伙伴辛辛苦苦忙活半天,好不容易才弄好一只风筝,大家心里满是喜悦,充满着成就感。兴致勃勃拿着我们制作的风筝在田野间疯跑起来,跑啊跑,但不知怎么地,风筝总是飞不起来。我们改变策略,一个人拉着风筝线在前面跑,一个人在后面托举着风筝跟着跑,试图让它飞起来,屡战屡败,大伙灰心丧气起来。
天色渐渐变暗,其他小伙伴都回家了,我收好线拾起风筝,打算回家仔细研究一番。一进屋,父亲就关切地问:"英,今天你们不是去放风筝吗?跑累了吧?怎么看上去有些不高兴的样子,难道是失败了吗?"原本心情就不好,我将风筝扔在父亲面前,没好气地说:"今天算是白忙活了,风筝飞不起来,真是扫兴,你就不要挖苦我了,我饿了,吃完饭我还得继续研究,我才不信这个邪!"
父亲捡起地上的风筝,端详了一会儿笑着对我说:"孩子,你想知道飞不起来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吗?"
"我怎么知道?如果知道的话,它早就飞起来了。"还没等父亲说完,我极不耐烦地回应。
吃过晚饭,我接着研究风筝,反反复复琢磨了好久,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不知不觉累了,就趴在风筝上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我下床到处找风筝,后来在桌子上找到了。风筝旁边多了一些竹条,还有一张留言条,上面写着:"孩子,昨晚你的态度让我很失望,原本父亲想告诉你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但你决定自己去研究。看在你昨晚那么认真的份上,我重新削了一些竹条,将它们换上去,你的风筝就能翱翔天空了。同时,我也希望你的心也能像风筝一样翱翔天空,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这是做父亲对你最大的希望。"
看到这里,我痛哭起来,真是后悔莫及,不应该那样对待我至亲至爱的父亲。
后来,用父亲削的竹条,我重新制作了一只新风筝,约上小伙伴们一起奔跑在田野上,我的风筝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大家欢呼雀跃起来。
到现在,那只风筝还一直静静地挂在我房间的墙上,因为我深切地知道,那不仅是父亲送给我的最好礼物,还是父亲对我如何做人的深深教诲。
教诲文章10:祖父的教诲
文/焦琦策
我10岁那年秋天,暑假快要开学了,村里核桃树上的核桃也大部分成熟了。我们几个小伙伴于是商量着下午去偷核桃吃。大家带上小刀,伴着凉爽的风,偷偷潜入一片豆子地里,豆子地的土塄上长着一棵几人合抱粗的大核桃树,枝杈低矮,根据往年的经验,这棵核桃树长的核桃油大好吃,是绵核桃,也好剥。这里不仅可以吃到鲜美的核桃,还可以游玩嬉戏,实在是一处“宝地”。
吃玩了半天,又有人提议,我们跳下大树,去摘豆子吧。此时的豆子正是青皮鲜嫩的时候,摘回去可煮毛豆吃。大家都很赞同。于是几个人纷纷跳下树枝,摘起了毛豆。不一会儿,口袋里、衣服里子里,已塞得满满的。我觉得还不够,把里面的衣服撩起来,形成一个肚兜,又满满摘了一兜。
天边现出红彤彤的云彩,喜鹊在空中忙碌着,几只燕子站在电线上舒展羽毛,秋风不仅使乡村傍晚清爽了许多,还使我们这群猴孩子鼓足了干劲。我回到家里,兴奋地把偷来的毛豆展示给祖父。祖父躺在炕上,靠着铺盖卷,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看见我掏出大把的毛豆,起初并不在意,只是平静地问了一句:“哪里来的?”我以为祖父一定要夸我,说:“我在村西头的地里摘的。”祖父忽然坐起来提高声音说:“人家知道吗?”我答:“不知道啊。”
这时祖父不再说话,他忽地起来,下炕穿好鞋说:“把你的豆子装好,跟我走。”我问:“干嘛?”他只说:“快点!”祖父的脸色变得铁青,刚才慈祥的面容消失了,有点怒发冲冠的样子。我意识到自己做错事了,匆匆把豆子装好。祖父拉着我的手,他扯得我生疼,下了院坡,一直走到西头一户人家。登门进去,男主家正在用刀削着什么,祖父说:“老弟对不住啊,娃娃们不懂事,下午在你家豆地里摘了许多豆子,回家了我才知道是偷的,我在这里给你道个歉!”那个男主家一听祖父是来道歉的,连忙站起来摆摆手说:“村长你言重了,娃娃们小,想吃就摘点吃,都是一个村的,不见外。”祖父说:“我作为村长,要是连这点分寸都把握不住,还怎么让大家信任。”
我在一旁听着他们的对话,波澜起伏的内心和愧疚之意交杂着,觉得给祖父丢脸了。祖父与主家最后寒暄了几句,留下豆子,便领着我回家了。路上祖父一句话也没说,我想开口问问他这件事还会怎么样,但难以启齿。一直进了家门,祖父与祖母唠起家常,也没有再说我偷毛豆的事。但此刻我心里却变得十分沉重,不禁自责起来,早知道就不该跟着他们去吃核桃,核桃本来就是偷吃,又偷了毛豆,树的主人和地的主人知道后该有多生气啊!
秋天的夜里,蚊虫少了很多,本来可以美美地睡个好觉,但我却无法安然入睡,辗转反侧。终于入眠了,还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核桃树的主人追着我们跑,一直跑啊跑,到了悬崖边,回头看见他长出了獠牙,指甲也变长,眼睛变得红而大,我看到此情此景,心下一沉,跳了崖,跳崖的空当我才猛地醒来,身子也沁出了汗水。日后每当同伴们要我去偷什么吃的,或者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我都推托掉,不跟他们去。
祖父病故前曾精神矍铄,卸了村长一职,他似乎比往日气色更好。有一次我同祖父交谈,提及儿时偷毛豆一事,我问祖父是否知道我的想法,是否知道那天夜里我异常沉重。祖父笑了半天说:“你现在长大了,要明白许多道理。人活在世上,难得很,但任何时候都要诚实。”祖父的话我一直牢记着,将来也会告诉我的孩子……
教诲文章11:拾捡光阴
文/耿艳菊
读书时老师们最爱教诲的莫过于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年少时的心似一个透明的水珠,映照的都是新奇好玩的事物,一味地往前看,从不曾停下来。而这经典的教诲带给学生时期的最大收益便是考试前头悬梁锥刺骨地复习学过的知识。新不新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考试混过关。
人真是奇怪的高级动物,渐渐,越长大,新奇的心却越来越淡。喜欢往回看,喜欢老事物。怀旧是一抹绚烂的云霞,灿绽在黄昏的天边,无限美好,无比温暖。
记得姥姥活着的时候,常常喜欢静静地坐在黄昏的院落里,夕阳在西边的房檐下,若隐若现。姥姥的手里有时做着活,剥一棵蒜,拣一把黄豆,或揺着把蒲扇,或把顶头的蓝粗布头巾取下来放在腿上,摩挲着轻轻展平。而伴随这些的,总少不了喃喃的自语。我有时坐在她旁边,她就会自然地讲起已经过去了很久的往事,哪怕是她小时候的事,也讲得清清楚楚。都说老人健忘,健忘的只是眼前,那些旧时光都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
我的祖母也是这样,快九十岁了,看到我们回去看她,高兴得像孩子一般,拉着我们不舍得放手,说个不停。说的什么呢?前三皇后五帝听得我们晕晕乎乎的,也都是些过往的老岁月,也是她长长的一生留下的印迹。最遗憾的就是祖父去世得早,若是听祖父说说我们波澜壮阔的家族史,是不是也可以为时光留下一些见证?
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只能把一生的故事说给自己听或者子孙后代听。而那些有名望的人多半喜欢写回忆录,留给更多的人观看,甚至给人以启示。这算是很完满的了,给一生挽了一个漂亮的结。
虽然我们还没有年老到用回忆填满寂寥的生活,可是不得不承认,自然或不自然的流露,已经表达着我们开始念旧了。
也许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你已经在有意无意间,追寻着当年的味道。总爱穿过长长的街道,过两个路口也不嫌麻烦,只为吃到一份香滑的土豆粉。你也许会觉得很累的时候请假散心,散心的地点却是回到多年前生活的小镇,走走曾经走过的路,看看曾经陪伴过自己的风景。
写字的人最开始都爱写童年无忧虑的时光,即使童年里的一个小玩具,一个玩过的小游戏,也能让我们感喟良久。尤其是青春里那些浩荡无畏的时光和辗转百折的故事被写成了一部又部书,被拍成了一部又一部电影或偶像剧,我们不厌其烦,追了一部又一部,只因那里多少有一两个熟悉的影子和情景,在心底有了共鸣。
时间知觉,我们丰满着记忆,自觉不自觉地也在寻找着记忆的光芒。活在当下,不仅是一种积极的姿态,也是播撒时光珠玉的过程。然后我们在一个适当的时刻,一一把它捡拾起来,串成我们或平铺直叙或光润璀璨的一生。
法国画家米勒有一幅着名的油画叫《拾穗者》,那是三个穿着粗布衣衫的农妇弯下腰,拾起遗落的麦穗。她们躬下身的姿势是那么的谦卑和忠诚,朴实的画面却让人感到不同寻常的庄严。那大概是对粮食的虔诚和敬重,她们把麦穗碾出麦子,把麦子磨成面粉,再做成营养生命的面包。这泥土一样的质朴值得庄严以对。
我们的一生也像这幅油画一样,农妇拾起的是麦穗,我们拾起的是一段段老光阴,然后把它们打磨加工,成为生命的另一种养料。
教诲文章12:感谢老师的教诲
文/梁铱乐
那个秋天,我升上了初中,成为一名中学生,而且———我遇到了她———我敬爱的语文老师。上课时,她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彩,无时无刻地吸引着我们,让瞌睡虫敬而远之。下课时,她总能和我们打成一片,欢呼声、嬉笑声,此起彼伏,以至于让大家都忘记了她是老师。而这位老师最让人敬佩的是她总能以一种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同学。
记得一次上语文课,老师说:“同学们,先来看看背书的情况。”我不自觉地低下头,想起昨晚因为顾着看新书而忽略了背书,自我安慰着:开学这么久,老师从没抽查过我的背书情况,难道今天就会破例吗?出乎我的意料,老师第一个叫的竟是我,我没背过,放学被老师留了下来。
我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心里有点害怕。这时,老师微笑着走进来。我羞愧难当,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可没想到迎来的不是劈头盖脸的批评,而是老师带着笑容的询问:“这几天是不舒服吗?”我小声地回答:“不是。”“既然不是因为身体原因,为什么没有背过书?”老师依然微笑着,“是不是顾着干别的事,就把作业给忘了?”我惊愕于老师竟然如此了解学生,我也不得不点头承认了。
老师顿了顿,继续说,“有些事情是必须得做好的,人嘛,为何是高等动物?就是因为我们有思想、有抱负!你是学生,学生就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做大事,但是如果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都做不好,何以谈思想、抱负?”老师的眼中含着笑意,望了望我,又望了望窗外,一改温柔,严肃地说:“以前,老师对你真的很放心。但是,今天,你真的令我失望了!”老师口中说的“失望”像一根细线,来回拉扯着我的心房,每拉扯一下,就钻心地疼。
我的鼻子开始酸了,泪水像决了堤的洪水似的涌了出来。老师惜爱地替我擦了眼泪,拍拍我的肩说,“孩子,你要记住,只有付出了努力才会有收获,有时候你的付出和你的收获不一定会成正比,但是没有付出就肯定没有收获!”
我抬眼望着老师,四目以对,仍然是一双清澈得像湖水的眼,仍然满含笑意,仍然装着对学生的关怀与期待。老师的教诲,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让我觉得,我的老师就是辛勤的播种者,她的微笑,她的教诲,像阳光和风雨,让我心里的花开得绚丽多彩。
教诲文章13:父亲的教诲
文/张少刚
什么是家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呢?仔细想来,还是父亲那一声声爱的教诲。
儿时,趁父亲午睡,我偷偷跑到了村里的果园,摘了5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当我满怀兴奋回到家向父亲展示我的“成果”时,得到的却是父亲严厉的训斥:“你这是偷盗行为,知道吗?‘偷个鸡蛋吃不饱,一个臭名背到老。’快把苹果送回去,并向人家道歉!”我满腹委屈地向果园走去。
中小学时代,父亲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要一丝不苟地检查我的作业,甚至连一个错字或一个标点都不放过。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我的数学只得了60多分。数学一直是我的强项,这次的失误完全是因为粗心大意造成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粗心大意是学习上的大敌。‘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孩子,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做人做事一定要踏踏实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呀!”
考上大学后,父亲时常教导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记得有一次,暑假期满,该回学校了,父亲送我去车站。为了赶时间,我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一条小路对父亲说:“这条小路近,咱抄近路吧!”父亲望了望那条路,说:“那不是路,是一片菜地!”“反正别人已经走过,而且菜已经被踩坏了!”我不以为然地反驳说。“不管别人走不走,我们坚决不能走!”父亲意味深长地说,“这条小路其实就像生活中的歪门邪道,是沾染不得的,只有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才会走这条小路。孩子,有的小路可不能走,一定要走正道啊!”
参加工作后,父亲又开始操心我的个人问题:“你也老大不小了,可有中意的对象吗?”我低着头不耐烦地说:“还没有呢!我得好好挑一挑,你别瞎操心了!”这时,父亲深情地说:“孩子,‘瓜无滚圆,人无十全。’找媳妇眼光别太高,一般人就行,只要人家心地善良,勤劳孝顺,真心实意跟你一块过日子就好。”如今我已成家立业,妻子贤惠,儿女懂事,家庭和睦而幸福。
父亲的教诲就像一首首平凡的歌,没有大合唱的高亢激昂,有的只是朴素的道理和爱的清泉。
教诲文章14:父母的教诲
文/二月河
1960年,有人送给我母亲五六个鸡蛋,父亲看到了就对母亲说:“你赶紧给人家送回去,现在毛主席都不吃肉了,你还要人家那么多鸡蛋干什么?”母亲说:“行,我吃过饭就去。”父亲说:“不,你现在就送回去,回来再吃饭。”母亲二话没说,提起鸡蛋就送回去了。这个场景留给我很深的印象,直到多年以后还总是想起。父亲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不仅陪伴了我们的童年时光,而且融入了一家人的生命和灵魂,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个家族经历过不少曲折和坎坷。我祖父有两个儿子,我的伯父和父亲,抗战的时候都送出去参军了,后来我伯父于1943年牺牲在河北武安,我父亲则幸运地活了下来。正因为家中两个儿子都参军了,没有了劳动力,只能请短工来照料庄稼,也因此在划分阶级成分的时候被划成了富农。后来因为富农出身,让我父亲和母亲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让他们尝遍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使他们变得非常小心谨慎,从小就要求我们不要多事、不要惹事。父亲常说,“只要你能平安地度过一生,我们就很知足了,不要求你出人头地,也不要求你成为一个如何如何的人。”现在我当作家,一直记着父亲的话,始终低调做人,不敢有一点出格的言行,不敢招惹一点额外的是非,这些多余的东西会让我感觉到不安。
母亲向来注重与人交往,她平时说得最多的,就是最怕我以后有出息了欺负别人,也怕没出息而不努力。她总说,“和别人在一起,要多让一让,不管与谁相处,都要平和些,如果人家比你弱,不要欺负人家,受欺负的滋味不好受,不要把你自己受过的委屈再给别人。不是你的妻子不要招惹,不是你的钱一分也不要动。做人不要太逞强,只要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已经很好了。”她还说,不要显摆自己有学问,不要说自己懂历史,要多向别人学习,多学点儿东西,总比多消耗些东西强。母亲教会了我做事情必须专注投入,她自己夜里写东西,困得实在熬不住了,就用香烟灸自己的手腕。我当年写书的时候条件比较差,夏天还好过,打一桶水,两条腿连裤子都泡到水桶里去,既凉快又防蚊,还要缠上一条毛巾,防止汗水滴到手稿上弄花字迹。冬天,墨水都能结成冰,实在是没有办法。如果感到疲劳了,我也会学母亲那样,用香烟烤一烤,灸一灸,直到有痛感使自己清醒过来。
父亲教会我如何安身立命。那时候我说到他们职务升迁得比较慢,他马上顶回来:“还有那么多烈士呢!他们跟我一起出去的,战死在沙场上,得到什么东西了吗?我们能够活到现在,本身就应该感恩,不要去求比活着更好的东西了。”父亲经常告诫我,“人如果自己弱了不能强求,要学会跟从强者,‘青蝇之飞,不过数武;附之骥尾,可致千里’,爬到千里马的尾巴上,照样可以走千里,对千里马也造不成什么危害。”后来我的《康熙大帝》出版了,我父亲上街去,有人说:“快看,那是《康熙大帝》作者的爹。”他就感到很自豪。那时候地委领导到家里去,说:“你养了一个好儿子啊!”我父亲就说:“这是党的培养。”正是父亲这种真实质朴、谦虚感恩的教育,让我一直都铭记本心、不忘本我。
我的父亲和母亲一生朴实,没有什么大道理,却实在通透,他们一直教育我们要本分做人,踏实做事,这对我的影响很大,不管做什么,这种人生态度我都不曾变过。他们留下的这笔财富,为我们一家保驾护航,让我们平安快乐,始终保持奉献社会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