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河水的文章(精选13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河水的文章1:淄河
文/张成刚
从小喝着淄河水长大的我,对淄河的感情可能是一般人比不了的。
我的家乡南杨,就依偎在淄河河畔,河水从村西而来,犹如九曲玉带,不疾不徐,绕村向北流去。河水就是南杨的魂灵,养育着古村,滋润着民生。那时候,淄河常年有水,河水清澈见底,水中鹅卵石上鱼虾成群,两岸的柳树郁郁葱葱,婀娜妩媚,倒映水中,真真应了“鱼在石上,树在水中”。
淄河是我儿时的乐园。冬天,冰封的淄河滩白茫茫如镜子一般,我们在河面上滑冰,打陀螺,最刺激的当属“冰钓”了,就是砸开冰块,在冰面上钓鱼,每当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被甩到半空中的时候,尖叫声、欢笑声顿时溢满整个冰面;春天,夕阳西下,放学后赶着牛羊的我们,能用柳笛将淄河滩演奏成一场五彩缤纷的欢乐交响乐;夏天,河水、沙滩,更是我们的乐土,摸鱼捞虾粘知了,整个沙滩都是晒得黝黑的我们的身影;秋天,收获的季节,整个沙滩开始不断地变化色彩,先是满河滩鹅卵石上的地瓜干,一片片似白云飘落,然后是一摊摊的红枣,红彤彤如艳丽的晚霞,还有那沙土地种出来的花生,直吃的我们满嘴流油。河边沙滩上有成片的杨树林和枣树林。树林面积上百亩,从东西两侧将村庄围个严严实实。枣树有水桶般粗,树身疙疙瘩瘩,果实细脆甘甜,而具体是哪年哪月谁栽种的,已经无人知晓。据村中百岁老人回忆和树的年轮推测,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村子北面有两个大柿子园,树木参天。那时,东西河打栆,北崖摘柿子,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快乐的事情了。
参加工作后离开家乡,但儿时的淄河水却一直是心中最美好的珍藏。几年前调到齐陵工作,我又开始了与淄河的不解之缘。多少个红日东升的上班路上或晚霞飘飞的下班路上,我会漫步太公湖畔,感受它的温润,给自己一个和从小伴随自己长大的母亲河亲近的机会,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彻底放空。清晨或傍晚的太公湖波光粼粼,白鹭徜徉,草长莺飞,静谧安详。
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因齐故城临近淄水,由此而得名临淄。淄河是山东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它自南向北贯穿整个临淄,滋养了沿岸的临淄人,是临淄人民的母亲河。淄河千古流长,既滋润了古齐大地,也孕育了临淄的文明。《禹贡》记载:“潍淄其道(导)。”《元和郡县志》中,亦记有大禹疏导淄河的传说。据考证,距今8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渔猎种植。此后,勤劳智慧的临淄人民,一代一代,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举世闻明的齐文化,谱写了人类历史的绚丽篇章。
1971年,淄河上游太河水库建成,临淄区内河段干涸,河底仅剩黄沙一片。沿河村庄有的填土造田,有的开发沙场,又兼一些企业排污污染,整个淄河面目全非。临淄区委区政府围绕着“治水植绿,还民生态”的主题,开始了对淄河的分期治理。2001年建成了太公湖,形成近1000亩水面。并且以太公湖为中心,沿淄河两岸,因地制宜地完善防护体系,相继建设了太公植物园等3200多亩生态湿地,主河槽两岸建成上百万平方米的生态护坡和几十公里的环湖道路,形成“水绿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廊风貌,使古老的淄河再现清流。
如今,太公湖不仅是临淄人民休闲娱乐的乐土,还是大群白鹭的家园,每年的春天,大批白鹭和灰鹭会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到这里,在此繁衍后代,休养生息,因此也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来此记录这人鸟和谐的盛景。
淄河水自南向北傍依着整个齐陵,不仅养育了勤劳的齐陵人,也给齐陵留下了众多美好的传说。
淄河过牛山山麓,曲折东流到柳店村。获国家地理标志的“柳店韭菜”就产自这里,柳店韭菜之所以闻名遐迩,与淄河水的浇灌应该功不可没吧!这里是淄河与东西古道相交之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马陉。《左传》记载:“入自丘舆,击马陉是也”。就指此地。去此以东,在淄河店村东和柳店村南,各有烽火台遗址一处,曾有清兵驻扎。临淄八景中的“淄江晚钓”,也在这一带。“淄江钓罢归来晚”:淄水河畔,日落西山,人们钓鱼乐而忘返。清朝邓性曾作《淄江晚钓》:“断岸潆洄碎石津,波光遥映月生春。于今偶见垂钓叟,回忆当年钓渭人。”
随流而下,河之东岸今齐陵街道东西龙池村之间,原有一水潭,名龙池,泉水汹涌,清澈见底。临淄八景之一的“秋入龙池月皎皎”,即指此处。龙池左右分别有一口水井,皓月悬空之夜,月影倒映在龙池之上,景色颇为优美。宋代赵明诚曾赞曰:“原泉混混,绿竹猗猗”。
关于河水的文章2:田园水居
文/邹凤岭
清清的河水从桥下流过,岸边柳树成荫。桥头有座小屋,青砖黛瓦。这是诗画里所描绘的田园水居人家的美景。
我曾想,有一天,能回到老家村上久居,享受这田园风光。然而,这只是梦想,乡愁至今仍留心中。
老家村前有一条河,河上原本没有桥。渡口,是村子上最热闹的地方。这里不仅是村里人外出的通道,还是农贸产品集市所在地。岸边,住着一户“渡上人家”。摆渡,不挣钱,但摆渡老伯始终守候。
渡口,有树有鸟有人家,有水有船有鱼虾。清晨,薄薄的雾气尚没有散去,刚从东方升起的太阳吐着暖暖的红色,渡船就迎着朝阳驶入升腾的雾中,人在船上有着如入仙境一般的感觉。眼前蜿蜒的河道,像是一条盘缩着的巨蟒,转了好几个大弯子,才平直温顺地来到了渡口处。从通往渡口小路上走来的人,毛边布鞋的脚底旁沾着黄泥巴,散发出泥土特有的芳香。一条小木船穿梭在平静的河流间,几只野鸭子正在河面上自由自在地觅食。这场景,就像一幅水墨画。那树那人那野鸭,构成了诗一般的意境。若适逢天下细雨,这画面的诗意就更浓了。“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似乎,唐代韦应物的这首诗就是为眼前的诗意画面而作,不乏旷古、寂寥与孤独,少了些许繁忙、人气与快乐。
走在通往村庄的路上,空气里飘着油香。李家大叔开了爿油坊,黄豆、油菜籽、芝麻等堆满一屋子,前来兑换食油的人一拨又一拨。油坊因傍渡口,旺盛的人气带来了生意红火。在前方转弯处的大河塘畔,就是这一带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满载芦苇柴草的白帆船,就停靠在渡口的近处,十里八乡的人都到这里购柴草。那时,乡村里的茅屋大都是芦苇茅草盖成的。
时光流逝,当年的渡口处已建起宽大的水泥桥,用芦苇建造的屋子已难寻觅,芦苇荡滩早已开发成鱼塘或农田,年轻人大多去了城里定居,村子显得荒芜而冷清。可我听说,渡上老伯的后人带着创业梦想,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乡村,在渡上人家原先居住的水岸边承包了一大片水面,将多年生长杂草的河滩地改建成了秀美的荷塘、鱼池和林地,实施荷藕、鱼虾、螃蟹、林木、果树与散养草鸡等立体经营,绿色生态共生发展。村里还接通了宽带网络,农产品实行网上营销。村长欣喜地说:“睡醒了的村庄,总给人带来惊喜。”
是啊,家乡的田园至今从未离开过我的梦境,我为之骄傲,为之赞美。有一天,我回到故乡。走进青砖青石铺成的巷子里,感受到这里的民风朴实,乡邻友善,互敬互帮。这里鸡鸣犬吠依然,生命不息,透着时代气息。村里人学着渡上人家后人的样子,在家开网店,把绿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卖到海外。老伯的儿女们早在城里安了家,他们多次接老人进城,可老人都说住不习惯,还是回到了这老巷。听到我的说话声,老哥们在老巷迎接我,我们有道不尽的问候、说不尽的故事,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回故土,再离去,不知重复了多少次,我与田园水居还是相遇在纸上。乐守故土,这是老伯、大叔和村民们早有了的定力与安详。早已返乡创业的那渡上人家等众多后人,给这古老乡村带来了新的希望。眼前的故里,他们才是主人,更是我最敬佩的人。
关于河水的文章3:红荷,红荷
文/刘向民
1红荷又开,红荷又红。
沿着河水彳彳亍亍,默吟的诗句随风而行,随水而行。
我踏着河水,不断行走,河水更快一些,河水不断行走。
那些田田的荷叶,连连的荷叶,含苞的荷花箭一般直指蓝天。
花朵不断行走。
那些翡翠的茎,那些嫣红的荷,是太阳下端坐的佛,是今生今世的情。
荷,一朵朵行走在湖水之上的花朵,引导我潜入诗歌,潜入自己内心深处,保持一份恬静,坚守寂寞。
在红荷背后的麦地里,寻找自己清贫的身份,做一个幸福的人。
2红荷又开,红荷又红。
红荷弥漫了所有的湖水,弥漫了所有的眼睛,云雾一样。我坐在红荷身边想:夏天的哪一部分最感人至深?
我抚摸一棵又一棵荷,荷嫩绿至爱颤颤的表情,那还在含苞待放的花朵,双腮浸润着红晕,都让我猝不可及,无法记住今夏的全部过程。
试图描述自己的心情,就作一张红荷图。荷就在洁白的宣纸上张扬自己,亭亭的玉姿,微笑着。
我把你捧在手上,我把你挂在墙上,蓝天更高,白云更白,内心芬芳。
路过的人看着我,说,看,一个多么幸福的人。
3红荷又开,红荷又红。
又是一个夏天。浩浩微湖荷花香。
看花的人纷至沓来,洋溢着夏天的激情,走进湖的深处。那一株株荷,那一片片荷,清清亮亮地让人心生怜惜。
可以弯下身来,寻找荷的芬芳,感知荷的心情;
可以伸出手来,抚摸荷的芬芳,手留余香。
这是每个人心中的风景。
细雨飘曳,迷失所有的方向,烟雨雾里,我找不到上岸的路。到处是茫茫的红荷,飘荡着湿润的情怀。
楚楚动人的一瞬。
一只水鸟贴着水面飞过,穿过荷香就不见了。
我翘首了望,向往未来的幸福,像一只水鸟那样。
4红荷又开,红荷又红。
飞翔在红荷之上的鸟,嘹亮地鸣叫着,盘旋着,使圣洁的花朵闪耀幸福的光晕。
那些花,那些鸟,都有着我无法察觉的眷恋。
红荷,沿着一条又一条河道生长着,开放着。
船渐行渐远,我离你也越来越远,我只能在怅然里回望,回望你在水中在风中款款摇动的背影。
思念,无法表述的思念。无法抵挡的曾经相见,思念比湖水还要宽广,思念比湖水还要深邃。
我在茫然的时候,寻找所有的不安,最接近灵魂的是一棵棵一片片清亮亮的荷。这是我的幸福所在?
我的荷,我的红荷。我的思念。
关于河水的文章4:河水弯弯是我家
文/王跃
出门在外多年,忽然有个熟悉的乡音问我:“恁嘎(您)是哪个湾的人?”我说:“我是轭头湾人!”
北方人,把村子叫村庄。我的老家人,把村子叫湾。湾的名字,一般因家族姓氏而命名,如张家湾、李家湾等;有的因地形地貌而命名,如我的老家轭头湾,这里的居民呈“入”字型排列居住,状如“牛轭头”。
住在轭头湾的人家,都是杂姓,每个家族,都户不过十、口不过百。王姓算是这里的富户,世代耕读为本、勤劳持家;其中一支王姓人家,为躲避“阶级斗争”,解放前悄悄迁往江南石首郊外,隐姓埋名,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才有人回来寻亲。那时,我才五、六岁。依稀记得,有一个头戴“狗钻洞”帽子、身穿蓝色粗布长袍、70来岁的男性长者,手里提着一包江汉水乡特产麻油酥饼和一包黑砂糖,在其他家族长者的陪同下,来到我们家里探亲。王氏家族的祠堂,就在离我家20里许、位于襄河边兴隆河畔的笃实村。
其实,我祖父本姓杨。他父亲暨我曾祖父,是一位盲人,本来靠唱天沔小曲和算卦为生。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加之襄河泛滥,田地被淹,生活无以为继。于是,曾祖父就拖着我祖父、伯祖父和姑祖母,从襄河北岸张港一带过渡来到轭头湾谋生。后来,姑祖母嫁给隔壁湾子里的田姓人家,伯祖父在这里成家立业,祖父就入赘在了祖母家里,改姓王。我们家族的命运也就这样与轭头湾紧紧的连在了一起,我的血脉像一条河流,也就是从那时延续下来的。
我家祖屋坐东朝西,位于轭头湾的制高点上,屋后是一片竹林,穿过竹林就是一条小河;屋前是一片桑树林,越过桑树林就是位于湾子中央的两口大水塘。童年的我,饱受父母的束缚后,总想着背井离乡去干一番大事业,以便将来衣锦还乡、光耀门楣;在经历了物质匮乏年代后,总想着有朝一日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
这个世界总是充满变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群头戴钢盔的石油工人来到这里,随着地质勘探队的一声炮响,这里的宁静顿时被打碎。不经意间,一座石油城在这湾里矗立起来了,号称有10万职工家属。这里不再叫湾,叫集镇。这个集镇道路宽广平坦、公共设施齐全,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一点也不亚于北京和上海的生活小区。忽悠之间,这里与全世界都有了联系……
然而,我的童年记忆却无从安放。曾经有一段时间,这里的河塘被污染了,不再流水潺潺,不再水草丛生……我从湾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确切地说,应该是从街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像一个流浪的孩子找不到家,我感觉我的灵魂游走在异乡……我真后悔,不该向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城市生活,因为我不知道新生活会扼杀我童年的记忆……直到有个熟悉的乡音打断我游离在九霄之外的思绪:“恁嘎(您)是哪个湾的人?”“我是轭头湾人!”“这里就是轭头湾啊!”“哦……”
离开生我养我的河湾,重返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时,我总会懊恼地发现自己把故乡给弄丢了。有时,到一些古镇和古村落采风,迷迷糊糊中错把异乡当故乡。这时,耳边突然传来:“大哥,你是要到哪里去?”我才清醒的意识到,这里也不是我安放童年记忆的地方!
最近几年,随着工业经济发展放缓,减少污浊物排放,轭头湾的天在渐渐变蓝、水也在慢慢变清……希望十年、二十年后,我再次回到生我养我的河湾,能够重拾我童年的记忆!希望有个熟悉的乡音问我:恁嘎(您)是哪个湾的人……
关于河水的文章5:河水中有我童年快乐的基因
文/李美皆
儿子曾经问我,你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我一时竟答不上来。贫瘠的童年岁月,虽未挨饿,却也足够匮乏,以致记忆里没留下什么亮色。终究不甘心童年如此乏善可陈,我努力地向遥远的过去打捞着,终于,像抓住一条大鱼一样,从记忆里找出一件乐事:夏天下河。
我仔仔细细地向儿子描述村子南边的那条河。夏天,雨水丰沛,河水上涨,开始是浑浊的,人们便一天天留意着它变清了没有,女人们开始大拆特拆着一家人的被褥棉衣,终于等到河水变清的那一天,女人们用篮子挎着拆好的衣被涌向河边,用清亮的河水洗去一冬一春的积垢。那时候没有洗衣机和自来水,洗衣服靠井水,这些大件,是要有这么宽裕的河水才能漂洗彻底的。女人们像撒网一样把被单抛出去时,心里是何等舒畅呀,仿佛岁月的皱褶都给打开了。那时候孩子多,一家人的过冬衣被一次是洗不完的,河水清亮的那些天,河中便一直喧腾着。如果是厚的毯子,还会用棒槌来捶打,大开大合,看起来十分过瘾。
女人们除了洗衣被,还要洗自己,洗孩子。上世纪70年代的北方农村,大人孩子是一冬都不洗澡的,柴草连烧水喝、做饭吃都紧紧巴巴,怎么可能用来烧水洗澡呢?再说,没有取暖,冷得要命,怎么洗?到了夏天,大人孩子终于可以尽情亲水了!如果是孩子跟着大人下河,大人就会在河水里摁着孩子猛搓,搓得孩子龇牙咧嘴,大笑或嚎叫;如果是小伙伴们同去,就不为洗澡了,只为戏水撒欢,或只是泡在水里,也很满足。人在水里总是快活的,何况那么宽广的水域,那么清亮的河水,河床全是细沙。重要的是,北方的河里没有蚂蟥。有时候下河是带着干粮去的,人在水里特别容易饿。但却不会有人带水。口渴了,找一片露出水面的沙洲,挖一个小沙坑,水就慢慢地从沙壁渗进坑里,用手捧了喝,比井水还甜,而且是温的。
是的,河水是温的,因为经过了阳光连绵的抚摸。大自然给人的是一整套的服务。如果下一场大雨,河水就会变浑变凉,需等太阳晒几天,同时澄清几天,才能再度接纳人们入浴。人在温暖的河水中,身心都被温柔以待的那份放松,实在无可比拟。2007年以后,我爱上露天温泉,自己解释:人来自羊水,肯定在水里是最自在的,是最贴近生命本源的一种状态。可是,为什么必须是露天呢?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才蓦然发现,对于露天温泉的热爱原出于我幼时的身体记忆,那是更深的胎记。
曾经有位东北的亲戚来,我带她去下河,她很惊喜:人居然可以泡在河里!她说,东北的河水夏天也是凉的,顶多泡个脚进去。那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家家孩子少了,生活条件也好多了,那条河已不被待见,很寂寞。我站在空寂的河中闭上眼,仿佛还能听到河面上童年的欢腾。
成年以后我下过的水是海,但海水含盐,会让皮肤滞重发涩,盐的威力还会让皮肤有一点刺激的不适,泡过海水是必须冲的。我小时候下完河,皮肤则是滑溜溜的,身体有一点飘飘欲仙的轻。由此,成年后的我理解了孔子所认同的弟子曾点的理想人生情态:“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然而,我的物质方面已趋饱和的儿子,以及他这一代人,或许还有此后的不知几代人,却再也没有“浴乎沂”的快乐了。他已经没有免费的全身心亲近自然之水的机会,固然可以花钱泡温泉,但哪能跟我小时候的“天浴”相比?终于找到一样我有而儿子没有的东西了!为儿子遗憾的同时,我童年匮乏的遗憾似乎也得到了一点补偿。难道这也是一种天道平衡吗?
我不敢自诩为“智者”,但始终是“乐水”的——我指的是天然的淡水。在桂林漓江和灵渠,我曾站在水中,看流水哗哗地吻过我的腿又快乐向前,心里真是溅满水花的快乐,那几乎是快乐的极致,自己都感到莫名的。也是写这篇文章时,我才破译了自己快乐的密码:河水中有我童年快乐的基因呀。
我曾经回老家去寻找那条河,找到的是真正沧海桑田的感觉。河流已经干涸,变成低地,低地上扣了蔬菜大棚,河床因挖沙卖沙变得千疮百孔,再也看不到一条河的模样。略远些,河上原本还有一座桥,桥两端连通的是柏油路。在被村庄农田包围的生活中,柏油路和桥总是给人现代文明的新异感。小时候从这座桥经过时,呼啸而过的大货车带来排山倒海的惊险刺激,仿佛现代文明从耳边呼啸而过。现在,老桥只剩下遗迹了,桥墩斜插在沙土间,好像夕阳下湮没的古罗马的文明遗迹。新桥“高大上”地架在半空,我在废弃的桥墩旁边仰头看它,竟有些晕眩。
河流变成了土地,高的矮了,矮的平了,平的却拔地而起了。人也是这样。一切都在变。
关于河水的文章6:家乡的芦苇花
文/张才富
故乡的东荆河畔,河水浸润着低洼的湿地。湿地上生长着一丛丛茂密的芦苇。
每到秋天,当你置身河堤,远望湿地,盛开的芦苇花如浪起伏。枯萎的叶子,在秋风中,扭着轻盈的腰姿,芦苇杆顶着芦花,看上去头重脚轻,有点像支撑不住的样子。芦花似海,舞姿绰约,有奶白色的,有微红色的,有粉红色的,有降红色的……
说它是花,却没有花草的香气和靓丽。
成熟的芦苇花又轻又软,能随风飘荡。因此,每当习习的秋风吹起时,芦苇花便满地转悠,升了又落,落了又升,忽上忽下的,很是好看。芦花随风飘向远方,散播着她的种子。
芦苇花可以扎扫帚,做用于保暖的芦花靴,花絮还可以填枕头。
芦苇林里的水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飞走的,只剩下被废弃的鸟巢,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的在芦苇林里叫个不停,但只闻其声,看不见影。
初冬,是芦苇收割的季节了,一镰刀一镰刀地把成熟的芦苇割下来,捆成捆,一船船运到家中。屋前屋后,就有了一个个芦苇垛,或是打成帘子,或是编成席子,或是卖给造纸厂。最多的还是用这些芦苇来编芦席,人们天天都在编芦席,天天做着一样的事。
记起小时候,湖区人建房子,那时大都是芦草房。屋的上面,是用芦苇编织成大大的几块方格,把它盖在屋檩上,然后糊上泥巴,用梳理出的麦草铺上去,四周再夹上芦苇墙壁,就这样,一口新房就算盖成了。
芦苇花开的时间不长,开花预示着它旧的生命终止,新生命的开始。
我爱家乡的芦苇,不仅因为它美丽,更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秋风中芦苇依然高傲地矗立,它就像家乡的人们一样,蓬勃而坚韧。
芦苇花,它太普通了,那灰蒙蒙的样子,让人很难去注意它。可一直以来,它总是留存于我的记忆深处……
关于河水的文章7:七里河水流芳百合
文/淡月汀兰
小百合花呀,长在南方,小百合花呀,开在我心里,啊……阵阵清风送花香,朵朵洁白胜雪霜。
儿时,扎着羊角辫的我,在电视剧里听到这首婉转动听的优美之歌,急不可耐地默默学会了它,那时并不懂其中的深刻含义,只是被它的旋律深深打动。不仅南国,在我们北国兰州,也有百合之乡,且常开不败,土生土长的百合,一年四季在黄河水的照映下,在四季变幻莫测的风云雷电中,永恒地芬芳四溢,越长越盛。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育了一方百合,水土相接,百合相生。七里河水的一方百合,因了这条黄河,更加地纯洁,因了兰州,更加地高雅,如尘世间远离喧嚣的天山雪莲,如城市里独有的淡泊宁静,在世外默默地绽放,从容奉献,无怨无悔,纵然至高至远,却带给人间不少的温暖滋润与深情厚意。
百合的营养价值还在于,它具有养阴清热,滋补精血,清心安神的功效。七里河区的食用百合,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个子大、味甜,既可作点心,又可做菜肴,百合汤也是夏日消暑佳品。百合还可制作成百合干,百合粉,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很高。到目前为止,百合仍然是中药中的常用药材。
中医认为百合性微寒平,具有清火、润肺、安神的功效,其花、鳞状茎均可入药,是一种药食兼用的花卉。
百合花素有“云裳仙子”之称。不识烟火,却带给人间无处不在的力量与源泉,梵蒂冈以百合花象征民族独立、经济繁荣,并把它作为国花。
多少年过去了,当一代又一代的新事物,换取了曾经的记忆,遗落在岁月里的百合花却从未离开过人们的生活。也从未在田地里,视野中消失,它不仅被新娘束之高发,佩载胸前,敬仰于心,也被很多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传诵千古,流芳百代。百合牵引着中国人的梦想与未来,也领导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它是落入凡间的精灵,也是流进世间的繁星,悄悄地带来上苍付予的历史使命,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陇原大地上,托起一片蓝天白云,撑起一方热土与挚爱。它是兰州人民的骄傲,也是七里黄河的荣耀,唱着家乡曲的百合,正以名副其实的价值走向世界各地,不仅成为兰州与其他城市交流的灵魂之花,也成为横跨在黄河与海内外的一座缤纷桥梁。
美丽动人的七里河,是黄河的一部分,也是兰州的一个靓妆缩影。几年来,七里河区经济大发展,以迅雷之势冲破了重重阻隔,成为兰州的一道七彩风情线。
七里河区,百合之乡。百合是七里河区的一张精美名片,通往海内外,畅销全国各地,也在年年岁岁花相似中诠释着百合与七里河区的精神内涵。“百年好合,万年不变;七里河区,黄河之滨。多彩百合节,美丽七里河。”
七月的天空变幻莫测,时而风云,时而阴雨,瞬间骄阳似火,热烈无比。但生活在兰州的天空下,多情与伟大的黄河水爱戴与滋养,我们仿佛永远都面朝黄河,春暖花开,一切皆因有河,有百合,生命因此更加多姿,充满了一往无前的力争上游。伫立在黄河的任一角落,独自面对人世间的风雨,七里,八里,百里风情线始终贯穿如一,任它东南西北风,我自百年向阳开。
黄河水涛涛,滚滚向东流,它承载着黄土高坡的滋养与厚重,记述着世世代代、古往今来兰州人民依山傍水的永不分离。
七里河带着它的热情奔放与壮志凌云,浇灌和栽培出一棵棵、一片片纯洁无私的千万里百合。穿过时光的隧道,绵延起伏的山脉,流经无数日夜与黄昏,历经千辛万苦,静待一个又一个多彩的风和日丽,把芳菲洒向人间万物,把甘甜涌向黄河母亲的每个儿女。
给我千支笔,也诉不尽百合的精神与风格,给我千首歌,也唱不完七里河的前程无限。
夏雨淅淅沥沥飘落下来,落到山川,落到七里河,落到百合生长的地方,带着无尽的祝福与希望,将七里河的街灯照亮,把多彩的百合节装点得更加明媚漂亮。
清风伴明月,百合七里河;今夕是何年?千里共婵娟;天涯海角你我他,相伴百合七里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夏有凉风,有百合,有七里河,更有黄河,在哪里,你都无忧,在哪里,你都会焕发生命的光彩。
相约七里河,人生有百合,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
踏浪而来,归河而去,君不言愁,人生一路向明朝。
关于河水的文章8:清清箭河水
文/舒添宇
时光荏苒,此去经年,物是人非,箭河依旧,守护着静静的村落,守望着乡亲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它奔流不息,不舍昼夜,流向更加遥远的大海。
故乡山槐,地势呈船型,东西走向,安静祥和。发源于鹃岭和鹘岭的箭河一水南流,穿过窄窄的三里峡,蜿蜒流过那个叫作三槐的静静小村庄,一头扎入七里峡,挤挤挨挨,跌跌撞撞,过漫川关,汇入丹江口。温婉灵动的箭河,是三槐的母亲河,日夜奔流不息,滋养着两岸的儿女。因了这条河,整个村子灵动多情起来。清凌凌的水渠像绿色的丝带依偎着村子,乡民取水十分方便。村里人家家种有小菜园,春天的韭菜,夏季的番茄、黄瓜,秋后的南瓜、豆角、茄子、萝卜、辣椒,各种各样的时令新鲜蔬菜一茬接着一茬。因为靠近河边,园子里不管什么样的蔬菜长势都好,黄瓜、西红柿、萝卜之类的鲜嫰色美,口味绝佳。与菜地相邻是一方方小池塘,里面栽种着莲藕,也有栽芋头的。大块的地都是旱地,种植着小麦玉米以及其它五谷杂粮。
之所以叫箭河,传说北宋时期宋金交战,杨八姐遭南蛮追兵追至天竺山西南麓,无路可逃,情急之下,拈弓搭箭,利箭呼啸而出,轰然劈成七里峡和三里峡,长沟板仓的河水汇入三里峡流向七里峡,一路东去。七里峡现在还有很多关于杨家将的神奇传说和遗迹。
记忆里的箭河,水量充沛,远远的就能听到潺潺湲湲的流水响声,像一首古老亲切的歌谣。从三里峡到七里峡,河水在青石岩畔的夹峙围挟之下形成许多碧绿的大小水潭,像明亮的镜子,又像清澈的眼眸。形状不一的小瀑布水花翻卷,水声震耳,瑰丽壮观。河水清澈见底,水草丰茂,鱼儿游来游去,光溜溜的鹅卵石大大小小,到处都是,像是远古人们神秘的排兵布阵。高大的柿树、胡桃树、柳树沿河岸生长,郁郁葱葱,在夏天撒下浓浓的绿荫。我喜欢光着脚走在绿荫里,淌淌水,踩水花,清爽凉快,小鱼时不时吻着脚面,感觉痒痒的,十分惬意。大人们借着树荫洗衣服,手里的棒槌起起落落,嘴里闲不住,家长里短的,说说笑笑,不绝入耳。牛羊悠闲地甩着尾巴吃草,鸡鸭自由自在地在草丛里寻觅食物。有时候,晨光微醺,鸡鸭出笼,一飞冲天,径直从门口飞向河里,空中散落的鸡毛鸭毛悠悠地飘飞着,那情景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乡亲们懂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之道,除了引水浇地灌溉之外,利用箭河的水力资源兴办了水磨坊、榨油坊、火纸厂、水电站等,小小箭河让三槐人早早地过上了“文明”的生活。当周围村子晚上还靠着微弱昏暗的煤油灯光照亮,三槐村就已经用上了小水电。一到晚上,河两岸的人家灯火通明,映照在箭河水的暖暖柔波里,天上星月和地下灯火,相映成趣,光影绰绰,十分壮观。那时的三槐多好啊,春日山花烂漫,夏天瓜果飘香,秋季遍地流金,冬天白雪皑皑。民风淳朴,景色如画,真像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这么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给我幼年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增添了无数的童年乐趣。炎炎夏日里,蝉声聒噪、骄阳似火。当农人们忙着收麦扬场,孩子们最愉悦的享受莫过于日当中午时泡在河里嬉戏耍水、摸泥鳅、捡河蚌、抓螃蟹,在河边盛开的花草丛中捉蜻蜓、抓蝴蝶,在柳树上用网罩捕知了,玩累了就躺在松软的泥沙地上晒太阳,为防止太阳炙烤,在全身涂抹一层黑乎乎的淤泥,过会儿泥巴干裂从皮肤上剥落,痒痒的舒服极了,又跳进水里冲洗干净。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吃到酸酸甜甜的野刺莓和桑葚。小孩子没有性别观念,男孩子在水潭里扎猛子,仰泳、蛙泳、狗刨、水中闭气,练习浪里白条的本领,尽情地戏水,然后不知羞耻地光着腚直条条趴在烫烫的巨大青石上。保守的女孩子不小心撞见了,心里像受了莫大的侮辱,回家向父母告状,说是看到了男孩子的光屁股,意思是让男孩子欺负了。在大人心里能算多大的事,值得一惊一乍的,不过听了还是忍俊不禁。
箭河水一路奔波,不知疲倦地流淌,时而平缓恬静,时而欢快爽朗。我也不止一次见识过它狂躁暴怒的脾性,每逢夏秋汛期,暴雨连降,千沟万壑的洪流聚集到一起,河水陡涨,恰似一条咆哮的蛟龙,暴怒异常。滔滔洪水阻隔了两岸人们的来往,还会封锁村子和外面的通行,村里的人出不去,村外的人进不来,像孤岛一样。住在小学校对岸的小孩上学就难了,看着浊流汹涌的河水,如面目狰狞的怪物,似乎要吞噬一切。只好退却,等待天晴洪水消退才能正常上学。如今,三槐大桥早已建成,人们不再为汛期过河而犯难。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
春去冬来,沧海桑田,流年依旧,箭河水几度潮涨潮落。当年的少年长大了,大人们衰老了,老人们离世了。村里的年轻人陆陆续续地离开祖祖辈辈生活劳作的地方,投奔城市打工挣钱,老人留守小村,继续着地老天荒的生活,孩子们的读书声依然清清朗朗。夜晚皎洁的明月灿烂的星光倒映河中,似乎没有了以往的诗情画意,显出几分孤独和寂寞。
不知什么时候起,箭河的水流越来越小,一些巨大的卵石被肢解运走换来一叠叠钞票,深深浅浅的水潭不复存在,淤积成一个个乱石磷峋的浅滩。遭遇几次特大的洪灾过后,河堤多处坍塌,护堤的树木尽数被毁。河里的蛙声没有了原先的热闹纷繁。箭河就像风华绝代的美妇人失去了往日的风韵,人老珠黄。这曾经是大自然不堪回首的一幕,在箭河生命历程里无异于一段黑暗的历史。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政府号召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同时加固整修河堤,沿河堤栽杨植柳,小河里的水又变清澈了,水流似乎也越来越大,一些失踪了很久的水鸟又飞回来了。想想不久的将来,三槐人在七里峡口兴建一座七星湖,湖里放了鱼苗,添置游艇和小木船,从城里来的人在这里休闲观光,悠然垂钓,荡舟湖面,在湖光山色中享受三槐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情风俗。
我的亲亲的箭河水哟。
关于河水的文章9:我的故乡叫湖熟
文/王青海
饮秦淮河水,揽湖熟文化。
这就是我爱的故乡,一个写进中国历史五千年的文化古镇。在这里土生土长,终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情、乡恋和缠缠绵绵的乡愁。
秦淮河上的小木桥不见了,我曾经深一脚,浅一脚胆战心惊的童年不见了;当我还不能把“湖熟文化”连在一起读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个古镇到了西汉年间就是一个侯国。湖熟,原来是一座城,我就是这个城里的人。
当我能够把“湖熟文化”连在一起读的时候,很快我就将在这里生活五十年,把前半生放在这里浸淫,把后半生埋在这里守护。因为,这里才是我最最深爱的故乡。
我写过《一眸难忘》,是为一个女孩子写的,她是故乡的女孩;我写过《东方之珠》,是为了香港回归写的,她原本就是祖国的一片山水;我写过《一代报王史量才》,是为一个老乡写的,他是一个文化先驱,民主主义战士;我写过《阳光境界》,是为生命写的,因为我在湖熟文化的熏陶下,更加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这一片火热的土地。
如果《湖熟赋》,是一篇激情散文,那么,《湖熟,拾起文明的碎片》就是一个面对今天理智的思考。我写我的故乡,没有细数写过多少文章,写过多少诗歌,但是我知道,仅仅湖熟古八景,我用新诗写过,用散文诗写过,也用古体诗写过。
这就是一脚踏进湖熟文化,她的博大,她的深远,如亘古的日月,永远闪烁着夺目的异彩。
我爱我写我故乡。我为故乡的点滴发展而歌,我为故乡的点滴成绩而歌,我为故乡的点滴创新而歌。再不能陶醉在湖熟文化的过去了,我们要用创新思维与理念,用全新的实践与努力为湖熟文化锦上添花,为湖熟古镇添砖加瓦。
我的故乡叫湖熟,山水风光,鱼米之乡,文化名镇,历史璀璨。中国梦中一定有我美丽的故乡。
关于河水的文章10:远去的井水与河水
文/张萍
我的老家在终南山北麓的一个小村子。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吃水靠井。村里一条街上的七八户人家同吃一口井水。我家斜对面的柿子树下有一口井,听老人们说有上百年之久了。井口是在青石板上凿开的圆洞,仅容一只木桶穿过。从井口望下去,黑洞洞的,深不见底。井架上安着辘轳,辘轳轴上密密匝匝缠了好几圈绳索,一边有个弯曲的长把。汲水时,用绳索的末端系住桶梁,把木桶慢慢放下去,估摸着到底了,再挥动辘轳把,把绳索一圈圈缠绕在辘轳轴上,一桶清澈的水就浮出了井口。这水,甘冽清凉,入口丝丝甜味沁人心脾,尤其特别的是熬出的米汤格外黏稠,在那个尚填不饱肚子的年代,这口井因此被人们看得很神圣,每逢初一十五,就有老人在井边烧香磕头祭龙王。
印象里,小时候到处都有水,村村有小河,穿过几个村子的还有大河。人们汲井水做饭,借河水洗衣。河边总有三三两两洗衣的妇女,她们绾起裤腿站在水里,把厚重些揉搓不动的衣物放在大石头上用棒槌使劲槌打,河面上叮叮梆梆的声音此起彼伏。唐诗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情景经常再现。常年流动的河水清泠泠的,河边长满了绿莹莹的水草,开着各色不知名的小花。草丛中藏着碧绿的青蛙,凸着两眼,白肚皮一鼓一鼓的,好像很生气的样子。到了夜晚,河沟里的青蛙一呼百应,鼓着腮帮子齐声奏响乐曲,好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河边松软的沙土地上,随便挖一个浅浅的坑,就会有泉水汩汩地流出来,我们叫“冒眼”。顺着“冒眼”一直挖下去,水越冒越旺,就会形成水潭。过路的人口渴了,蹲在潭边用手掬起一捧泉水喝,再洗把脸,既解渴又舒爽。小石潭里常有通体透明的小虾游来游去,稍有惊动,倏忽就不见了。小孩子拿一个竹筛,在潭水中静置片刻,瞅准时机猛地端起来,便有一些来不及逃跑的小虾在筛底蹦跳。三伏天,太阳毒辣辣的,河边的石头被晒得发烫,像烙锅一样。我们把捉来的小虾放在石头上连晒带烙,不一会儿小虾就蜷缩起来,晒得焦黄透亮,吃起来津津有味。
那时候我们村还有稻田,块状的方塘里云影徘徊,周围绿树婆娑,稻香弥漫中,小村很有几分江南水乡的韵味。
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如今家乡的人们吃、用都是自来水,再也难觅老井的踪迹。而大大小小的河沟,亦都被填平盖起了楼房。这让我很是纳闷:有那么多人住吗?而那河水又都流向哪里去了?至于水乡、稻田,也只能存在于我们这一代及上一代人的记忆中,仿佛是个传说。这一切,不仅让我有些莫名的感伤。
关于河水的文章11:清清河水
文/静等花开
清清河水
那时的河水是清清的。
我家住村东头,紧挨着小河。
河水四季流,冬天水在冰下流。
水清。
河边是丛生的柳,没什么好看的姿态,就是个旺盛,绿得像染过。柳枝拂着水。有风时,柳随风摇,水面也泛起条条细纹。没风时,柳枝就低头照水,看自己青枝绿叶的样子。有一丛柳长在小桥边,小桥是蓝灰色的砖砌的,自来旧的颜色,不知道什么时候,谁,砌的。
那时我站在桥上打水漂,捏着小土坷垃。有时打得好,坷垃在水面上连跳3、4下,然后落进水里。它落脚的每处水面,都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圆圆的,扩大,再扩大,后来互相碰撞,交织,再后来水纹们就玩到一处,不分谁跟谁了,水面上也就全是细纹。
我有时蹲在桥边的柳丛旁洗衣服。脚下是不知谁垫的几块半截砖,踩着挺硬实,不陷,不滑,还不沾泥。
洗衣服是正经事,也捎带着玩水。手搓衣服,一会儿就累了,就去撩水玩。撩到柳叶上,看柳叶湿漉漉又清爽的样子;撩到远处水面上,看哪一下撩得最远;有时就撩向在水面上从容散步的水拖车,看它受了惊吓的样子。但它顶多往远处跳一大步,就离开了我的人工降雨,接着悠哉游哉。撩水时间一长就没意思了,就空手捉鱼。水中小鱼多得很,刚长成的小鱼,大头细身,半透明,不仔细看不容易发现,仔细看了,见水中到处都是。多是一群群的,游来游去,不知是练队形,还是练舞蹈,或是捉迷藏。我用手在水里划拉,见到小鱼们,就突然出手,有时居然能逮着一条或两三条。它们太小,还不懂得躲避危险呢。在我不大的手心里,盛着刚才从河中带上来的一点水,小鱼游来游去,蹭的手心痒痒。一会儿,水从指缝漏光了,小鱼惊慌了,在手心翻跳,却出不去。它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如果我不放行,它们会干死的。到底我还是不忍心,把手放回了河水中,然后,小鱼就轻轻地离开了。
衣服还没洗呢。听到妈在院子里叫,小妞,又在耍水吧?快点回来,拿篮子,去拾点壳扑(即蚌)喂鸭子。
关于河水的文章12:涅瓦河水从这里流过
文/兰草
走下火车时,整个圣彼得堡还笼罩在一片晨曦之中,空气中飘浮着薄薄的雾气。汽车环绕着涅瓦河转了个弯,在圣彼得堡饭店前停下来。
当我站在玻璃窗前欣赏美丽的涅瓦河时,圣彼得堡才在沉睡中醒来。我注意到,先是涅瓦河畔那些塔尖,一个个地被从山峦般的楼群后面升起的太阳灿烂地点亮,然后是那些高楼的雕花门窗和被浮雕所拥抱的墙面渐次显露。涅瓦河水从窗前缓缓地流淌,一群海鸥飞来落去,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静静地停泊在那里。回首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第一面红旗就在这里升起,不由得对圣彼得堡顿生敬意。
圣彼得堡在历史的风浪中颠簸,其名字从18世纪初迄今,从圣彼得堡到彼得格勒,再到列宁格勒,1991年经全城公民投票,又恢复了它原来的名字,这看上去很有戏剧性,却烙着一个世纪的国际风云色彩。
第二次世纪大战中,圣彼得堡经历了战火与苦难,不屈不挠地与德国法西斯抗争达900天,牺牲军民近500万,整个城市依然巍然矗立,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罕见的。岁月的磨砺让圣彼得堡有种宠辱不惊的从容。
吃过早饭,我们乘车沿着涅瓦河花岗岩河堤转着,第一个感觉就是这座城市既古老又大气。涅瓦河近一半的面积穿流在城区,支流形成大大小小的三角洲,低头见水,抬头看天,时时都会感到风的流动。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纪念碑,它浓缩了人类对物质的驾驭能力,沉淀着社会的政治、文化。作为一座城市,圣彼得堡解决了建设与保存这一对很难逾越的矛盾,街道、桥梁、皇宫等建筑,都完整在保留了沙俄时代的旧貌。涅瓦河大街是发美丽的涅瓦河命名的,是当时圣彼得堡的中央大街,道路笔直宽阔整洁,古老的建筑大都是四五层高,嵌着各种浮雕,颇有皇家气势,富裕辉煌的底子,稳稳地衬托着庄重坚固。
街上的车子来来往往不停地穿梭,听不到喇叭鸣笛声,行人步履匆匆,女士们穿着高跟鞋昂首挺胸,这时我忽然的一种身心释然舒适愉悦的感觉。
涅瓦河静静地流淌着,沿河而筑的楼群整齐地排列着,正好一对新人从雕刻着古色古香花纹的大门出来,新娘穿着白婚纱,新郎一身笔挺的西装,十几位亲友站在轿车两旁,簇拥着新人乘车而去。
圣彼得堡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走在每一个角落,都好像在阅读厚重的历史。在列宾美术学院前的码头上,有两只狮身人面雕像蜷伏在阶梯旁的花岗岩石座上,是当年从尼罗河运到这里的,它们目睹了圣彼得堡的风尘硝烟。
在这充满古老艺术氛围安静祥和的城市,面临涅瓦河的彼得要塞,是一处带有军事韵味的建筑,占地面积很大,彼得堡大教堂拔地而起,高耸的钟楼上镀金的十字架醒目耀眼,它是彼得堡的历史见证,1703年,为了从瑞典人手中夺回涅瓦河这片美丽的土地,俄国人建起这座要塞。当时最初的防御工事为土筑和木筑,后来改成坚固的花岗岩。
如此气势恢宏的要塞没有了往日弥漫的硝烟,变成了一座关押政治犯的监狱。这里曾关押过彼得一世的儿子阿列可谢亲王、高尔基等。监狱有69间房,面积都不大,有一张铁床和铁桌。禁闭室用一道铁门从中间一分为二隔开,里面没有窗户,一丝光线也没有,可见恐怖到了极点。监狱有条狭长的走廊,地面由于年代久远,磨得有些光亮。房屋门前大都有一个简介,在此曾关押的政治犯的姓名、简历一目了然。关押高尔基的房屋门前简介,还保留着当时那首攻击政府推翻政权的诗文。据说高尔基是被人用一万卢布赎出来的,这笔钱当时可以买一架飞机。
从要塞出来去观赏阿芙乐尔巡洋舰,《列宁在十月》电影中的一些画面还留存在记忆里。70多年过去了,巡洋舰还安祥地停靠在汩汩而逝的涅瓦河岸边,任人凭吊和瞻仰。我虔诚地用手轻轻地抚摸着那灰色的炮身,一声十月革命炮响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已永久地载入历史的史册。
在圣彼得堡与一声革命炮响一样让人难以忘记的是冬宫。1917年,人民起义的炮火叩开了冬宫的大门,沙皇尼古拉二世被从这里赴开场,冬宫成了一个新旧时代的交替和转折。
冬宫以建筑的独特和收藏之富有,称雄于世。走进冬宫,马上被一种高贵而又富丽的文化感染了。冬宫太大了,400间大厅300万件艺术珍藏品,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匆匆浏览其精华,从中足以了解沙皇昔日的富贵和奢华。通常作为高贵装饰的玛瑙、孔雀石,被平平常常地镶在墙壁和家具上,其重量可以用吨位来计算。在绘画收藏上,欧洲文艺复兴后达。芬奇、拉斐尔等一些美术大师的作品也收藏于此。
冬宫汇聚了数百年来人类艺术的精华。我想,这来之不易的代价,或许是俄国人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从冬宫出来,我对彼得大帝似乎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彼得大帝缔造了圣彼得堡,他在位40多年,吸收了东西方城市文化建设的精华,将圣彼得堡建成了具有欧洲格调和俄国风情的城市。为了纪念他,圣彼得堡随处可见彼得大帝气宇轩昂的雕像。秋风从身边吹过,我不由得把目光再一次投向广场上圣彼得大帝的青铜雕像,他身披战袍,目视远方,胯下的战马前蹄腾空,这威严的神态,我屈指一算,至今已有两百多年。
关于河水的文章13:秋韵深处
文/灵秀
【1】几只喜鹊
走在黑河水流经的河床边上,站在秋的深处,目光被点点秋色韵染。叶子黄了,红了,枯了,秋的生命斑斓着复杂而厚重的色彩,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苍白的胡须在沟沟壑壑的面颊柔软地飘扬,裹夹着苍凉而又让人难易捉摸的丰裕,站成秋的姿影。在我,这个季节很美,因为一切总要成熟。成熟,是退却了青涩,变得雍容华贵,且又慢慢苍老,有种大气滂沱的韵味在时光的枝梢上颤动。冬雪苍茫的大地一路鞠躬尽瘁,渐渐饱满成秋的丰收景象。历经怎样的蜕变才成就了一季最丰富的色彩。太阳一天一天升起又落下,却载不动这厚重的记忆,风悄悄地拂袖而去,不去过问日月的艰辛,只有在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万物以生命不同的姿态展示着一个接一个不同的季节转换。我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位成年人,继续慢慢变老,途经几十载,却仿若瞬间。感叹这世界在春夏秋冬无数的轮回里,刻在脸上的风霜和留在记忆里的珍藏。人生,就是这样历练、丰满、收获、再失去。
记忆消失时我的文字还活着,会活给谁?我不知道,也无需知道。既使有一天死了,已无所谓,轮轮回回,它只是我孤寂时感动时快乐时伤心时思想的一种寄托,一种诉说,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回响,一种让心灵沉静的方式。我书写,就如一个人高兴了想笑,伤心了想哭一样,表达一种情感,抒发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快乐着我的快乐,幸福着我的幸福而已。
看几只喜鹊在河床上起起落落。一只在高高的枯枝顶梢眺望,久久地驻足,好似目光被深秋火红的叶子吸引,抑或静静地享受河床四周的苍凉,也许正为冬季的食粮谋算。一只站在水中央的石头上,聆听流水永不停歇或湍急或舒缓的歌唱。还有几只在河床上悠悠地行走,一只在我眼前飞过,停在不远处已被水冲倒的树身上,原来那儿还有一些它们的伙伴。突然,想起父亲,想起父亲一个人守着老屋时不停地练习书法绘画时的身影,那种孤独寂寞的时光,有墨香陪伴,是不是也如此时栖息在河床上的喜鹊,有原野上摇动的万物,有永远流淌着的河水,有如画的远山默默地陪伴,孤独中感受一种内心的丰厚。瞬间觉得孤独也是一种享受。
我顺着河床缓缓地行走,午后的阳光暧暧地照耀,河水中闪烁着粼粼波光,欢唱着流向远方。远处的山脉用一条线与天际区别,火电场两个硕大的罐如远古时代遗落的器皿,荡漾着几分希望的光芒升腾起一些烟雾,让我看到风的方向。一只大白狗窜到我的跟前,虽然突兀,却也没有惊吓到我,因为,一直喜欢这种灵性的动物,喜欢有一种生命在身边默默陪伴,我多么希望它跟在我的身后欢蹦乱跳,就如我的小狗一样,依恋着我的脚步,寸步不离。可寸步不离的依恋在行走的时光中也会远离。喜鹊总是要回巢的,太阳落下,天色渐黑时,我也要回家,只留下河流昼夜不停地行走,站在两边的万物就这么从春到秋,站出秋韵里最丰富的色彩。
父亲虽然没有宏幅巨作在世传承,可他几十年挥毫泼墨沉浸在一种与墨香高雅的享受中,那是别人无与伦比的丰裕,能感受到孤独深处一种力量一股爱意在缓缓流淌。梦想很遥远,也很飘渺,只要心中还留存着它,那么,寻着梦的方向前行,总是快乐的。所以,就那么仅存的一两幅,已让我感受到父亲走过的路上留下的芬芳。墨迹点点,不求浓郁,如一幅简单的写意国画,寥寥几笔,便跃然纸上。许多寂寥的时光因为墨香而充盈,如这秋色里点点的红片片的黄,醉眼相向。我的文字也如父亲泼墨纸上,只是跳动在心弦上的舞蹈,是愉悦自己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快乐只有自己最懂。舞蹈者全身心投入时的那种快感或是深刻的痛,只有能读懂舞蹈的人懂得。理解一种凄美,是因为透过凄凉还能看到美,这种美不是漂浮在水面,而是沉澈在水中,透着水的温润和光滑。
【2】秋色迷离
芦花开了,泛着绒绒的白,轻柔地带着扑朔迷离的梦,晃动在秋风中,淡雅,亮丽,安静,与阳光一起灿烂,与微风一起舞动,将秋色点缀出一些灵动淡然的美丽。
走过芦苇池,满是阳光和花絮。
起舞的人们,在音乐声中潇潇洒洒,忘情地在一片空地上自由奔放。
几十只风筝高高地静静地在蔚蓝的天幕下晃晃悠悠。
清晨的“润泉湖公园”,荡漾着欢快和谐幸福安宁的祥瑞之光。
享受这个清晨的悠闲自在,迎着太阳暧洋洋的光芒,回家。
捧着一杯清茶,坐在电脑前,突然有些落漠,有些期待,有些向往远方。
不知该写点什么的时候,对着屏幕发呆,对着窗台上那些凌乱的植物无语,那些晒皱的红枣躺在其间。窗外的阳光照进来,一些影子映射在墙上。植物到了秋天,即使它生长在我温暖的房间,也东倒西歪,带着残败的迹象。
我想念那片胡杨林了,很想如上次一样,在月色下的沙漠里,静卧在夜晚安静的胡杨树下,听叶片沙沙地欢歌,听风的呼啸如藏着猛兽在夜色里穿行,空旷到有些恐惧。
华说她要去,也勾起了我的欲望。她走之前心中还是有些惊悸,有一些阴影。因为,三年前梦断胡杨的惨烈,还在心灵深处颤动。其实,在我们这些朋友的心中,胡杨林与那天的惨烈,是抹不去的痛。
我想不起该用这短短的时间能去哪里?希望一次远足,可时间不属于我。
那天去了丹霞,那片天然的彩色山脉已开发的很适合旅游。必定好几次去过,解不了渴望欣赏大自然美丽的馋,希望一种从未谋面的新奇,能让人惊艳,能让人沉醉。
看两位老人在放风筝,我又想起了那次在北京天安门前放风筝时激动的心情。孩子能玩的如痴如醉,因为一切对于他们都充满了新奇。人到中年,却少了那份对什么都心动的感觉,不再对眼前平淡生活产生浓厚兴趣。曾经一个皮球一只毽子能让我忘情地玩上几个小时而不知疲倦,能奔波到千里之外去看一场电影,而现在一部冗长的电视剧,看着看着会觉得无聊,虽然那样接近现实,也深刻地揭示着现实生活中逐多凄美和恩怨,却替代不了亲临自然的那种快感。
盼望着休息,可休息了又觉得特累或是无聊,裹足不前的感觉,是一种心的疲惫,难道真的老了。
有时很是迷茫,究竟做什么事才真正有意义?因为一切存在过的都会如风一样停歇或消失。难道海子就是因为看得太透,才匆匆地走了。
一切真不该看得太透,太透了,或是失望,或是失去了意义。就如对一个人了解的太透,反而不会产生刻骨的爱恋。难怪这个世界不让人预先知道自己的未来,因为假如你知道了自己的未来,也就没有兴趣再继续走下去。所以,明天永远是一个迷,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迷,一个让人怀揣梦想去努力接近的时刻。虽然每一个明天都如今天一样,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可明天永远都是未知的,所以也就充满了希望。
移动脚步的想法越来越沉重,找一个特别合适的人去跋山涉水,开始一次远游似乎也不那么容易。梦想的天空很宽阔也很狭小,也许只因我没有一个人去飞翔的胆量。我是否该做一件能让我安安静静的事。
老了吗?但愿心还没老,还有一些梦想在心底静静地徜徉。
【3】云开雾散
生活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看透一个人其实不需要太久,也许就一件事,足矣让你知道一个人的内心是敞亮还是龌龊。
有一种灰色的尴尬,就是彼此的内心都很清楚,情感的天空或远或近,有一种不想面对却又时常遇见的无奈。
人的内心在情感与金钱之间还是有很多瓜葛,很难取舍,盘根错节,纠结缠绕。
世界就是如此纷繁,有些事在既定的现实面前才清楚。
每天早晨总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遇到他,一直以为他天天去锻炼身体,今天才知道他天天准时去给年迈的母亲按摩拍背,让我好感动,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好多人觉得给老人买件衣服或是补品就是孝顺,其实,老人更需要儿女的陪伴或是切实地做一些让老人舒心的事。老人由于身体逐多不适的困扰,经常处在一种不舒服的状态,他更需要有人为他解决这种不适的折磨。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让我们一点一点地慢慢来体会和渗透进内心的东西,慢慢地透悟,慢慢地懂得,慢慢地看开。
云开雾散,需要一些时间。就如我们的成长,需要时间和适宜的环境,需要经历,需要摔打,满是伤痕的心才能坚强。不管天怎样的阴霾,怎样的凄风苦雨,相信会云开雾散,相信每一个季节都将携手它的美丽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