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忆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记忆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记忆的散文1:有一种记忆叫做曾经拥有

文/苏远的城

人世间最无情的不是漠视,而是时光荏苒,你却最终输给了我不愿意。

时间流逝的总是让人抓耳挠腮,有那么一种记忆让你慢慢领悟到自己也有过青春,而且不管是好是坏只要你想起就会在你心里波动很久。

曾经重要的只是在一起开心,但当你回过头来发现当初的什么都变了,只剩自己一个人如何后悔,如何庆幸。其实,当初的你最单纯,没有心机,而现在你被现实打倒,变得陌生。亲爱的,别输给时间,因为谁都一样,很公平。

每当我想起十年前的自己,我一直觉得亏欠自己好多。你那么拼命的努力,却被现在的我给慢慢毁了。不是我现在颓废了,而是现在的我和十年前的我完全不匹配。都说少年当自强,可我竟不知少年会经不过磨难和挫折一次次降临,是的,我都走过来了,但当我看到多年前自己的照片时,我竟会在心里默默地说对不起那三个字给自己。

从我情窦初开时起,我就知道爱情里只有主动和真诚才会有机会。从第一次写情书到替别人写,我知道我已经不再是初学者了,这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我知道。爱是很单纯的事情,当开始参杂了心机就没了意义。我不会为了有一段感情而无止境的做任何看似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情是因缘而生,缘不纯就尽了情。

都说男生是外貌协会的,其实也有例外。虽然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但是人的内在也不因忽视。说一个人怎么怎么的不在乎前任了,那是因为有了现任。一个人总有些不同年龄段喜欢的东西,小时候喜欢玩具,长大后,喜欢的成了更大更高端的“玩具”。但喜欢一个人就不同了,从喜欢到成了爱就是质的变化,喜欢是在一起开心,爱是不开心也要在一起。

很多个夜晚,我习惯了没有你的交集。其实,有时候我宁愿没有认识那个你,也不要开始这段记忆,但是如果一定要认识你,那我想我会先告诉你,我们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好不好?

当初的我,只是被一时的冲动而冲昏了头脑,所以我也预料到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只适合做无话不谈的知己,从你对我的感觉我能感应到你只是希望有一个暖心的人在你身边,可当时的我却毫不知情,才有了后来的事。

如果你想问我,我有没有对你有感觉,有没有那么一刻爱过你?

我的回答很简单,谁会为一个那么倾世脱俗的人而不心动。

还记得我给你写的信么?这是我为了让你知道我们还有机会见面的通知信,我也不知道你能不能收到,就稀里糊涂的寄了出去。现在想想,要是我没有写,就没有之后的事了吧?

我们最后一次有见面和交流的时间是2012年,已经过了3年了, 我现在最多也只能从QQ上看到你的现状,而你也很少发状态,也不知道你过得好不好,但愿好吧!

人的一生会遇见很多过客,这中间过客成了贵人,成了朋友,成了知己,最难得的是过客能成为一生的伴侣。

日久生情,是个意味深长的词语。

我从不把曾经喜欢的人比较,因为我知道没有未来的事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说现在吧,我也在慢慢打算着重新开始一段感情,可我竟不知如何向她开口,不是我不够大胆,而是我从不轻易开始一段感情,因为我这一开口就以为了要么失去一个朋友,要么就要与过去的过往都告别。

有些事会让人两难,难为的不是自己,而是双方。

很多时候,你的现在也会成为曾经拥有。在爱情的定义里,曾经拥有就意味着那是过去,是美好也是痛苦的事。可我想,如果这段记忆会成为过去,我情愿不要开始过,因为我是一个对回忆的有痛楚难分的人。我会假装着过去无所谓一样的心态,却拼命找知足的理由。这不是放弃一路的追求,而是另一种寻求努力的方向。

请不要悲伤,因为你一抬头望就是叫醒你的阳光。青春本身就是荒唐的,你我不能忘的亦是最精彩。

我知道,心里很多话说不出来,那是因为有念想。你知道,心里很多话想告诉我,那是因为有思念。

如果可以,请你静静地站在我右手边,然后告诉我,我不管你有什么曾经拥有,我只要你的现在和未来!

关于记忆的散文2:故土情怀

文/黄慕诗

儿时关于对鲁迅的记忆,是在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这篇文章里描写了鲁迅少年时经常在一个长满桑葚、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的园里玩耍的故事及其乐趣,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生活情景,那时我也经历过先生笔下描绘的童年。

我有关童年的生活记忆,是在一个幽静安宁的小寨。七八户依山而居的人家,房子全是崭新的木屋,每家的院坝都是用木棰捶过的泥巴地,极其宽敞,就算是瓢泼大的雨,也不会让院坝泥泞,夏天光脚踩在上面凉凉的不会沾上灰尘。房前屋后一年四季都有能吃的水果和蔬菜,插秧季节有栽秧李,秋天来了有金秋梨,冬树上还有红彤彤打着白霜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似的挂在树上。每到果子成熟时,父辈们都会摘上自家的果子聚在某户叔伯家的院坝,一边吃着果子一边抽着纸烟天南海北地神侃,母亲们则纳着鞋底,一会窃窃私语,一会又发出朗朗的笑声,只要你好奇凑过去,她们会挥着鞋底把你赶走。

孩子们最是无忧快乐的,这里是我们最开心的天地,爬树、追打、躲谜藏……记忆最深最好玩的是用竹条弯成一个圆,固定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然后用圆圈这头裹上蜘蛛网去粘蜻蜓和漂亮的蝴蝶或飞虫,谁若是沾上了那便是高兴得一整天。村里最淘气的孩子要数个头不高且跑得快的元华,他会趁你不注意时,把蜘蛛网杆套在你头上,然后一溜烟跑掉,等你把杆子从头上取下,把沾在头上、脸上黏黏的蜘蛛网弄好后他已经跑远了,还招着小手嬉笑着戏侃着你“来呀来呀,来捉我呀”。

记得父辈们不但有文化手艺也很好,他们都会扒拉算盘,我最怕被大人捉来背算盘口诀比赛,小我两岁的弟弟都比我厉害,更别说同龄孩子了。林生哥是小村人的骄傲和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小村第一个考上学校当“干部”的农家孩子。二伯会做牌匾,写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爸爸是乡里的放映员,每到傍晚就会有人来帮他挑放映机去别的寨子放电影,他还有一手会酿酒的好本领,酿出来的米酒和玉米酒,酒香扑鼻,小村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酒香味。记得一次,全村的大人都去队里分粮去了,一群孩子聚在我家,不知是谁提议划拳喝酒,想到大人们喝酒时那个豪爽和划着拳令的场景,着实让我们羡慕不已,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意后,我们划拳喝酒,那天真是开心到了极点。那天开心的结果就是我们全都被大人狠狠地揍了一顿。

村子的后山上一年四季满岭都是野花野果,草丛中伸着长长脖子的野百合,形态像村里树上挂着的广播,似乎在向你宣讲着:“美丽的春天又回来了”。粉红色的刺梨花是女孩子最漂亮的头花,爱美的女孩子们都喜欢摘下来插在头上臭美一翻。映山红也偷偷掀开红头盖,露出春的容颜。何首乌藤上嫩嫩的尖是夏秋最好的凉拌菜,在山上玩,顺手掐上一大把,回家用水焯过,撒上盐和辣椒那真叫一个香。秋天里,一大簇一大簇金黄色的野菊花犹如无数的蝴蝶聚在一起,随着风儿轻轻摇曳着。山上还有山茶花,白白的茶花是家里的装饰,茶树上白皮黄心的茶泡吃在嘴里,涩里透着甜那就是童年的味道。砍下茶枝采下茶叶,经过蒸煮晾干用来泡水,喝上一口久久回甘。冬天固然也是美的,晶莹剔透的冰凌依附在各种野花野草上,凝成各种模样,使小山变得更加沉寂安宁。

山脚下一条高低弯曲的马路,极少有车来往,偶有一辆从新州城里来的吉普车会让我们新奇不已。但马路却从未闲过,常年都有一队队拉着巴毛杆胶轮车的农民穿梭于此。在那个极贫极困的年代,他们又是那么的勤劳无私,每日劳作,用沁着辛劳和汗水的巴毛杆支援国家建设。

他们常年穿着打着补丁的蓝咔叽布衣服和草鞋,胶轮车车头有一根粗粗的牛皮筋带紧紧勒住肩骨,这是为了更有力拉动上千斤重的车,只因拉得太重,他们长期弓着背行走在这条曲折的马路上。每到上坡,他们会全部停下来,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一人在前面拉、其他人在后面推,把胶轮车全部推上坡顶。他们下坡时的动作像是杂技演员在表演技艺,让人叹为观止,胶轮车车轴中间有一根粗粗的杠头,他们把车头高高翘起,两个手臂紧紧夹在车把上,然后车后尾放低,使杠头低到与地面产生摩擦,起到降速和刹车的作用。在胶轮车下冲时,双脚腾空,任由上千斤重拉着巴毛杆的胶轮车从马路高处飞奔到低处,省力极了,这是他们最轻松和开心的时刻。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弄明白他们双脚腾空,又怎样掌握方向使胶轮车不偏离马路保证安全的呢?其实这就是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吧!

马路边是万亩良田,是祖辈、父辈用双手开垦出来的,一条清澈奔流不息的大河把万亩良田一分为二,河水浇灌着良田,滋养了村子里一辈又一辈的村民,河水里还盛产闻名的浪洞油鱼,肉质鲜美、炕而不干、富有油脂,炒上一盘就是最香的下酒菜。每到秋收,田坝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此起彼伏的是村民们用斗收打谷子的声音和丰收喜悦的笑声。孩子就用余下的稻草扎成一串长长的拦网,拖到河水稍浅处,两个孩子拉住拦网的两头,另几个孩子在上游用脚、手、木棒不断搅动河水把鱼儿赶进拦网里,两个负责拉拦网的孩子用力迅速把拦网拉上岸去,拦网里二三两重活蹦乱跳的鱿鱼,是孩子们的战利品,这样鲜美的鱼,成了司空见惯农家桌上的美餐。

那段时间就像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后来小村人集体搬了家,搬到一里外的小街上,每家的老宅子和屋前屋后供养一家一年四季的瓜果蔬菜的菜园子,成了我们永久的回忆,曾经的丝瓜、苦瓜、南瓜,用木棒衬着的豆荚,依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再后来,每年来到这儿,每户人家屋基上堆砌的是一座座祖先的坟茔,退去的是童年,留下的是乡愁。

淡然里轻拾岁月,风云处光阴浅落,人生百态,许多人情世故,已经渐渐远去,唯有那些珍贵的往事,依然铭记于心。因为故土就在那里,那里曾经是我心灵的港湾。

先生说:“当一个人喜欢回忆往事时,说明他已经老了,一个人做到只剩下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吧!”然而如今的我不老也不无聊,回忆却是如此的美丽。

关于记忆的散文3:大什字,江津老城的记忆

文/施迎合

岁月疏影

老重庆江津县治所在地民国时称为城厢,解放初期叫城关镇,1980年后改称几江镇。而大什字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古稀老人,见证了江津县城街道的几度演变。

据有关史料记载:1929年以前,江津县城城墙尚在,以城墙为界分为“城外”和“城内”街道。城外街道只有通泰门外短短一条热闹街道,为糖油商、盐商及饮食行业集结区域,另还有王爷庙、好吃街等数条小街。城内所谓正街,仅限于通泰门起到小什字左侧、经大什字至衙门口为止。另有小官山、叫化园、川主庙等几片小区域,尚属“不毛之地”。正街的宽度约6~7尺,均为青石板铺路,房屋多为竹篾穿斗青瓦简陋房。

军阀混战后,川军师长张清平驻防江津,大力推行县城街道改造,规定正街从通泰门起,经过小什字、大什字、板桥到衙门口一段,一律翻修成马路,两边铺店,退后5米,并改建成洋气的西式铺面。这些铺面有的为砖木结构两楼一底,更多的则是竹片编成,表面涂上石灰装饰。街道加宽,铺上混合均匀的河沙、石灰、石子即成了光鲜洋盘的“洋马路”,可通黄包车、自行车,大什字也因此成为繁华江津县城中心地带的重要路口。

建国后,江津县城街道几经改造,逐年加宽,街面由过去大坑小凼的三合土路面逐步改为砂石水泥混凝土路面,以前的假西式铺面先后改成二层、三层砖木结构、外墙涂抹洋灰装饰的真西式铺面,一些颇具现代风格的砖墙、混凝土建筑也悄然矗立于大什字路口,让人颇感新奇。此时的大什字,已经俨然江津闹市的代名词。即使所处的街道经历了“布市街”、“解放路”、“大同路”几多变迁,它依然荣辱不惊地站在那儿,任流动的岁月疏影从身旁走过,藏匿在心底深处的依然是带不走的乡愁……

繁华记忆

古往今来,身处江津老城核心地段的大什字,不仅在百姓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周边那些林立的楼宇商铺,除了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之需外,尚有许多隐秘的物事深藏其中,让人止不住感叹,这就是真实的大什字!

江津美食,向为“好吃狗”们津津乐道。而地处大什字口的国营餐厅,则为江津上世纪有名的大型餐厅。该餐厅自1956年开业,1959年即改为现名,直属江津县饮食公司。1966年动工拆除重建为两楼一底砖木结构楼房,是当时江津最“堂皇”的建筑之一。餐厅既供应正餐早点,又承包筵席。江津名厨罗灿云、杜炳辉等曾为这里的大厨,那一道道经他们之手烹饪上席的原盅当归鸡、白合沙参鸭子等药膳养生菜和江津肉片、芝麻丸子,至今仍搅动着人们的味蕾。在大什字街口随便问一个上了些年纪的老年人,他准会字正腔圆地大声说:“国营餐厅嘛?就在这里噻,弄的菜硬是巴适得很……”

在大什字,也曾有两家有名的理发店——南京理发店和红霞理发店,让老人们难以忘怀。

南京理发店成名于抗战时期。是时,江苏扬州人宋朝国为避战乱来到江津,遂在大什字开店,人称“杨店”。宋朝国在南京等大城市做过手艺,见多识广,富有经验。备有电吹风、电烫机、铁转椅等设备,可做各种新颖发型,首开电烫发业务,在同行业中占尽优势,成为理发业翘楚,一时为达官贵人、公子太太云集之地。

大什字向以商业中心驰名,周边多为与民生戚戚相关的行业。如矗立于街口、颇具欧式气派的江津果品公司大楼;曾经让人趋之若鹜的、江津县城唯一的电影院江津电影院;从邮电大楼里如小燕子般欢鸣着飞奔而出的邮政马车;静静伫立于街畔的群林百货店,那板壁的结构、狭长的铺面,曾是当时百姓购物的常去之地;那甜食店里甜甜的白糕、油条、包子的香味仍在街头香香地弥漫着;食杂铺里的油盐酱醋茶和餐馆里的麻辣甜鲜香混合、渗透在一起,皆是江津老城醇厚地道的风味……

永远地标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灵魂,有一座城的标志。把大什字称之为江津老城的地标,当不为过!因为,江津建县1500余年以来,地处江津老城中心的大什字,不仅见证了江津历史的诸多演变、发展过程,更以现代商业的繁盛与奢华成为新老江津人假日休闲、向往的地方。

今天的大什字,早已没了往昔陈旧的印记,像一位时尚的都市女郎,挺着杨柳的腰肢,亭亭玉立在江津人惊喜交集的瞳仁里。

最醒目、气派的当数重庆百货江津店大楼。大楼的前身是建宇百货大楼,在春风细雨的吹拂沐浴中摇身一变,遂生长成一座美丽的百货之城。那橘黄色的外墙、巨大的彩色喷绘广告、两座半弧形的立体直升电梯给人以超越现实的魔幻之感;宽敞、大气、灯火辉煌的八层营业大厅里,各种商品色彩斑斓、琳琅满目,招人眼球;高雅一流的购物环境,让人疑是生在琼楼玉宇的重庆解放碑。

商业步行街上又是另一番景致。旧时老街上粗布裹着的小脚踯踌、蹒跚、叹息着的忧伤已经不再,跃入眼帘的尽是中西合璧的现代商铺:古罗马、古希腊、文艺复兴式等风格巧妙融合于中国传统风情建筑形式中,显现出中西交融的另类生活。上海老凤祥、香港黄金、周大生珠宝金光闪闪的铺面,展现的是江津的仁厚与包容,更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生活在美好家乡的江津百姓的富裕与幸福……

关于记忆的散文4:小小的小南门

文/白艺乐

在我的记忆里,那座小小的城门毫不起眼。灰黑的砖块上,布满岁月镌刻的痕迹,间或有青苔小心翼翼地从缝隙中探出。在它的门洞上方,甚至连块牌匾也没有,它简单的名字全靠百姓口口相传。尽管这样,它在我眼中也是古朴而迷人的,安适恬美的气韵不需一个精致的名字就浑然天成。

它黝黑、粗糙、颜色深浅不一的肌肤体现出它是一位老者,但与它明代起就声名赫赫的姊妹不同的是,近代因为战乱疏散的需要它才随意地来到这街巷之间。它的本名是“勿幕门”,是为了纪念民国时期的井勿幕将军。但在岁月的流转中,这个有些拗口的名字消逝在风烟里,而“小南门”这个名字则在街头巷尾的传递中走到了现代。

远远地,你可以一眼就看出它闲居市井的安详。它没有巍峨的内城,高大的吊桥,只有一条单行道在城门洞中悄然穿过。它的两侧从不曾有灯红酒绿的喧嚣,夜晚只有一轮明月静默相对,星辰的光辉轻柔地洒在它上面。静静流过的护城河水仿佛历史的清波,携着从明城墙诞生伊始就有的执拗悄然淌过,一不小心就有了百岁的年纪。它单纯却不单调,至少在我的回忆里是如此,它拥有的“多”让人羡慕——明代货郎的叫卖声,清朝百姓熬制糖浆的甜蜜芬芳,近代映红天边的色彩,如今早市的热闹和秦腔咿呀的悠扬……

我的整个童年几乎都在这里度过,现在我依旧想念它。记不清多少次抚摸城墙古拙的纹路,多少次靠着雕刻精美的栏杆俯视护城河低洄的水波,多少次奔跑在城墙下林木的投影里——小南门在我的脑海里每每都执拗地挺立着。清晨这里遍布卖早点的摊贩,油条豆浆的 浓香飘得很远很远,小贩的叫卖声划破了薄雾,人们渐渐忙碌起来;傍晚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归来,城门又像一个使者、一名卫士、一道屏障,穿过门洞就是宁静。槐花开的时候,许多人来护城河边摘槐花,那样小巧素净却芬芳四溢的花极衬城墙的气宇,婷婷袅袅香气如云;冬日雪后的傍晚,晚霞又以它艳丽的姿态点缀,霞色如锦映在雪地上,壮美一如大漠上的余晖。

城墙旁的公园里总有人集聚起来唱秦腔,秦腔咿咿呀呀回转九曲的调子极像历史风云的变幻。水袖一扬,百年人世分分合合流离辗转;步履旋转,倥偬之际又是一朝天下。小南门见证这一切,又以不容亵渎的虔诚守候。它聆听岁月流淌的声音,丈量人们的匆匆脚步,星星月亮落在它上面,它用脉脉的目光与之对话。它注视着这座城池,热爱这片土地,为这样的使命,伫立。

长大的我离开了这里,只能用浅薄的想象描摹它的姿态;如今又有许多人来到这里,体味它的温馨。作为它陪伴成长的百千孩子之一,我只愿这座经历百年人世纷繁的城门,能够陪古城再久一点。

关于记忆的散文5:秋天的水蓼花

文/钟读花

我的记忆中,水蓼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青蓼,一种是红蓼。

青蓼,其茎、叶均为浅绿色,开白色小花,穗状,花朵一簇簇缀着。花盛季节,花开如荼,映水而放,远远望去,如星河密布,玄远而飘逸,发幽思之想。若是一单棵青蓼立于水中央,则有一种轻盈、俊逸之态,极易让人想到那正临水照面的清雅、娟秀的女子。青蓼,来得轻,来得淡,来得孤微,很少有大片的青蓼存在。青蓼少。

水蓼中,更多的是红蓼。红蓼,微红的茎,微红的叶,深红的花,红得肥硕而刺目。经常是大片大片地存在着,花盛季节,花开似火。很早,就“燃烧”了我的记忆。

记得小的时候,家门前不远处就是一汪水湾,水湾经年不涸,故而,水草丰茂。每年的春天里,水岸边最早生发出的就是薄荷和水蓼。薄荷嫩碧,水蓼浅红,相映而情趣丰满。这个时候,我的母亲就挎上一个竹筐,来到水边,采摘薄荷和水蓼的嫩的茎叶,采满一筐,挎回家中。用清水将采摘的茎叶洗干净,放入一泥盆之中,再拿大粒的粗盐,反复揉搓,揉至茎叶滋出水渍,盐分进入茎叶之中。然后,以另一泥盆将其盖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即可开盆食用,这就是所谓的“薄荷菜”。薄荷清爽,水蓼辛辣,两种滋味融在一起,食于口中,滋味特别。那些年里,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整个春天,我们都是用“薄荷菜”佐餐,生活倒也有滋有味。

那些年里,我出门就能望见对面的水湾,望见水湾边勃勃生长着的水蓼。朝朝夕夕,举首盈目。望见它,雨季到来时,被水慢慢淹没。立秋之后,水位下降,它又复立于水泽,挺挺然,一副昂然不屈的样子。它变得更红,红得明亮,红得通透,红得沸沸扬扬,全不顾了这季节的肃杀。每一根枝头,都岔出一串串的花穗,将桠枝压得沉向大地,像是一种虔诚的俯首。红红的色彩,映于水面,使萧索的秋凉,增添了一份热烈。可是,随着季节的深入,季秋时分,水蓼的花就开尽了,花穗上结满了花籽,只有顶端,还有几粒花惨然地开着,看上去孤独而又落寞。

这个时候,我的祖母知道,水蓼已经成熟了。她会走向水边,选择几棵肥大的水蓼,将其连根拔出。然后,用细绳捆好,倒立着挂在庭院南墙的背阴处。看着它,慢慢阴干下来,好像要故意锁住一种孤独和寂寞。那时候,我曾经问过祖母:“留着这些干水蓼做什么用?”她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着,可以治蛇伤呢。”我的祖母,似乎忘记了,在北方,季秋之后,蛇很快就要“冬眠”了,怎会出现蛇伤?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水蓼从来也没有用来治过蛇伤,倒是有几次,我的父亲做鱼汤,掐几段放入锅中,说是能去鱼腥。不过,后来我读书,知道水蓼确是能治蛇伤的,至少是有这样的记载。如《唐本草》:“水蓼主蛇毒,捣敷之,纹汁服,止蛇毒入内心闷。”

若干年后,我的记忆里,还晃动着祖母挂在南墙下的那些水蓼棵。颓萎了,干枯了,凝固了,但季秋里,水蓼的落寞、怅惘,却永远被贮存了。

季秋里,水蓼的那种情状,永远成为了我内心一种残败、荒冷的风景。

关于记忆的散文6:留在心底的笑容

文/杨莹嘉

拉开记忆的窗帘,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教我二年级的张老师,特别是她那甜甜的微笑,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

印象中的张老师和蔼、亲切,一直挂着慈祥的微笑,从来不会骂我们,更不会打我们。当我们遇到烦心事时,她总会露出理解的笑容,给予我们安慰和鼓励。她的笑容总是透出母亲般的慈祥、仁爱,让我们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张老师已经慢慢老了,不知什么时候,她乌黑的头发中窜出了几丝白发,眼角悄然爬上了几条细碎的皱纹,特别显眼,腿脚也没有昔日的麻利灵便了。但只要一下课,她就会让我们帮她把白发一根一根地拔掉。此时,她就会摸着我们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趁年轻,要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听着张老师意味深长的教导,我们总是默默地叮嘱自己要努力学好每一科知识。

张老师总是微笑着讲一些生活小知识、小道理给我们听。“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不要乱吃味精很浓的零食。”“要讲究卫生,生病了不仅耽误学习时间,还会让爸爸妈妈担心,自己也很受罪。”“你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努力走出大山……”有时,我们女生会去跳皮筋,张老师也和我们一起玩,她微微发胖的中等身材有节奏地跟着孩子们一上一下地跳动着、欢呼着,玩得多么开心,不知道一点儿疲劳。我听到了老师的笑声:“呵呵呵,呵呵呵……”像儿童那样清脆、动听。这时候的张老师,光彩照人,顿时觉得她年轻了好几岁,好像返老还童似的。随后的课堂上,张老师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说:“孩子们,学要学得踏实,玩要玩得痛快,做事也要像玩一样投入,相信你们做什么都会有收获的。”我们沉醉在老师的笑容和谆谆教导中,那一个个道理就像涓流一样无声无息地钻进了我们幼小的心田里,让我们觉得学习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事。

记得我曾经在过的那个学校,每次过儿童节,学生们都要表演节目,表演完后,就只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才能发糖吃,同学们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香甜可口的糖果,羡慕得舔着嘴,有的人还说:“要是我们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该多好啊!”也有的同学很夸张,竟然站在幼儿园门口紧盯着吃糖果的小朋友直流口水,目不转睛地盯着不肯离开。回到教室后,同学们都等着老师来安排,没想到,细心的张老师真的拎着大包小包的糖果,笑眯眯地走进教室,亲切地说:“别急别急,咱们也有。”说着把自己掏钱买来的爱心糖果分给我们解馋,当她看着我们吃着糖果时,她总是慈祥地、幸福地笑望着。仿佛得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一样。

跟张老师相处很随意、很融洽、也很幸福,因为在她身边就像在自己母亲身边一样。尤其是她的微笑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底。

关于记忆的散文7:一江清蕴

文/残墨

家乡的记忆,总是伴随着离人深深的愁绪与幽思,一如每一个多情的季节,每一场如诗的细雨,在心灵深处滋长出无尽的情愫。

那是一座位于瓯江之畔,有着千年历史的小镇。镇里街巷错落有致,旧时庭院深宅,古老的马头墙边,一丝柳绿几抹嫣红,浸漫了多少岁月的生动与质朴。长弄里,街梢头,凉润如脂的青石路铺砌出的是一份久远的恬淡与宁静。通济古堰的一脉清流,恰似岁月松弛了的琴弦,穿过小镇丰腴的身躯,跌落在西乡无垠的旷野,奏响出曾经的烟雨江南与金色田园的美妙音符。

印象中,这里的一切是真实而自然的。然而,多少年来在梦里时隐时现,清晰而又模糊的却是小镇前面日夜奔流不息,滋养一方的母亲河——瓯江。我在她侧畔生活了几十年,却未曾感受过她的温柔与奔放,她有如邻家女子,熟悉但不曾真切地看她一眼,道不清她的身姿容貌来。曾经的江帆远影,渔舟唱晚;抑或是蹁跹白鹭,数声乌啼,都散落在了游子颠簸的岁月里。

在冬梦悄悄苏醒的季节,我抛开一切尘世烦扰,走进瓯江去感受山水。

三月和煦的微风拂过翠绿的江面,淡淡的薄雾如仙女晾晒的轻纱飘忽在岸边的丛林间。小船顺流徜徉在轻柔舒缓的江水中,我伫立船头,凝望着清冽的江水缓缓流过两边船舷,如镜的江面泛起层层波纹,交织错落,漾绿摇翠。此时的水在山间流,山在水中行,船在天上走。飘逸的闲云似千顷白雪入冰壶,在水中隐隐泛起一抹蓝,淡淡地,似又夹裹着一层青绿,绿得那么迷离,那么娇艳,仿佛一阵微风,就会把这绿云吹散。极目远眺,江渚荻苇,浣衣村姑,还有那若隐若现的村居农舍,次第幻变着跃然眼前,恍惚间让人产生想扑入这迷人景致里的念头。两岸桃红柳绿,乌瓦粉墙在江水的映照下亦真亦幻犹如人间仙境。淌过身边的一江美景,仿佛一屏屏淡雅的水墨山水,让一江春水洇漾着令人迷醉的娟秀与柔美……

澄碧的瓯江,就像流淌着的一江诗文,吟咏着一卷卷古朴、醇厚的诗篇,沉稳的波纹恰似连绵的字符,誊写出横亘历史的儒雅、俊逸和风流。不必说,咏归廊桥的潺潺流水,脉动着古今和谐而安详的节律。也不必说,剑池龙窑葬瓷坡的炉火,淬炼了多少岁月的沧桑与辉煌。更不必说,南明摩崖石刻的隐隐碣红,镌刻着处州大地无尽的妖娆与风雅……丽云道上,松荫溪畔,古堰画乡的汩汩清流,润泽的是草长莺飞,柳风荷月,遍地桑麻的诗画田园。古往今来,有多少雅士文人写下赞美她的诗篇,描绘过她的秀美?又有多少迷失的目光被她牵扯,多少驿动的心绪在这里得以洗涤、梳理?

在每一个季节里,瓯江总是带着卓然风姿,不紧不慢悄然走进你我身旁。你看那沐浴在熏风暖阳里的绿茵黄花、蜂飞蝶舞,还有岸上辛勤耕耘的人们,在清丽的江水中定格成绿肥红瘦的缱绻与祥和安宁的人间美景,诱惑着你,也诱惑着我在心中滋长出无限的期待与向往。我不知道,瓯江的夏是怎样的奔放,秋是怎样的丰硕,冬又该是怎样的冰洁!瓯江,就这样吟唱着四季的歌谣,从大山深处的涓涓细流,跳跃着轻盈的碎步,穿过丛林岩石,跨过沟壑松涛,往返曲折,跌宕不止。溪涧、瀑布、激流,相连相牵着一丝丝,一缕缕汇入母亲的怀抱,用纯美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两岸勤劳善良的人们。

八百里瓯江哟——百山祖孕育的精灵幻变着四季斑斓的色彩,如丝如帛,如饴如蜜,就这样醉了山川,醉了大地,更醉了天边那一抹灿烈的红霞。

关于记忆的散文8:简单的爱过,记忆的沉淀

最简单的爱过,最复杂的回味。痛的温情在欢悲中纠缠成离殇后最凄美的挽歌!有多深情的爱就有数倍的伤感令我们无法释怀!

如果不曾真心真意付出,何曾记得你的容颜,何曾把你的名字刻在心里锥心的疼痛!?

一直都听你说要爱我永远,也没问你永远是多久?你的话是真是假我根本不知道。请给我最爱的暖,不要让我感觉这么冷!我一直都在学着看风景,希望自己在风景里。不想摸着感情自欺欺人,谁是谁的谁还不好说。等到失去了才知珍贵,等人已经走了,才张望走了的身影。这些都会留下无尽的后悔。

我还是觉得没有多情的心,何来一心一意的情。没有多情,一种情会僵死一颗心。不多情就少情,很少情的人能算得上深情许许?情多不烂不乱就是好情。做个有情感的人,多情不为过!只是多情总被无情伤。自古红颜多薄命!

因为有好人中的好人,坏人中的坏人,一线当中好坏的天平会失重。没有坏,怎么会有你这个不坏的人?我实在没有力气回答你的问题。我太多负重,情的坎,也没法走过。可能我会在无法呼吸中从此离开曾经我坏过的每一个情节。

能够记住的都会成为记忆的美好,不会忘记的始终只是你。你飞在我的心海里,我却梦你在九天。你看苍生如何演变着冷酷的开始和无情的结局,那无情的暴雨就是写照。生命的节奏给予我太多震撼的真情,或多情或无情。在我流金的岁月里无奈着我好多苍白的泪滴。

年轻的时候你不懂我,也不懂疼惜我,当我们走到老的时候想你懂我疼我,对我来说我觉得简单,对你而言可能很过分,因为我不是你最爱的女人。很羡慕那些两老口手牵手逛马路,那是世间最浪漫的感情磨合到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谢谢他们走在我们的视线里镌刻下爱的真谛!!!能相爱一定珍惜。不曾忘记的人就是值得珍爱的人。爱的里面痛的味道很浓——那就是情!情总是让记忆永远在记忆!!!

关于记忆的散文9:刻骨的记忆

文/鲁先圣

我的好友林就要应加州大学的邀请前往做访问学者了。我去给他送行。在他宽大的客厅里,我们依依惜别。他说,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

林这些年来奋发努力的源泉,原来是从—个偶然发生的故事里开始的。他的家乡在偏僻的乡村,那里很穷,能吃饱饭的人家就算是殷实之家了。他家里4口人,奶奶、父母和他。奶奶常年有病,父亲身体也不好,家里只靠母亲一人。在他8岁那一年,父亲的身体稍稍好一些了,跟着村里人到—个小煤窑去挖煤,不料正赶上了小煤窑坍塌,被砸死了。为了埋葬父亲又借了很多钱,家里的饥荒就更大了。

临近春节,奶奶躺在床上有气无力,母亲出去一整天卖家里仅有的一垛谷草,没有人买,又拉了回来。这个时候,不要说买肉过年,第二天吃的也没有着落。8岁的他已经懂事了,看着母亲悲苦的神情,他想到自己养了—年的两只小白兔。那是父亲活着的时候花1元钱给他买的。父亲说,你要天天割草喂它,它就会生很多很多小白兔,然后把小白兔卖了当学费,就有钱读书了。这一年多里,他天天割草,风雨无阻,小白兔已长成大白兔,过了年就能够生小白兔了。

他经常对奶奶和母亲说,我要让它生一院子的小白兔,卖很多的钱,除了上学够用,还要给奶奶治病,买好东西给母亲吃。他实在是舍不得卖啊。可是,看着病床上的奶奶和无奈的母亲,他咬了咬牙说,把我的小白兔卖了吧,好买肉给奶奶包饺子。母亲的泪水唰唰地落下来。她知道那是儿子的全部希望和寄托,可是家里实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换钱了,总得让婆婆和儿子吃一顿水饺呀,母亲含泪同意了。

8岁的他把两只小白兔装进背篓就到集市上去了。他蹲在街口,两只手抓着小白兔的两只耳朵,向过往的行人喊:谁买小白兔!喊了多少遍,过了多少时间,他记不清了。到了中午时,一个穿制服的人在他面前停了下来。他问他为什么卖小白兔,家里的大人为什么让他一个小孩子来卖。他一五一十地全说了,从父亲给他买小白兔,到他养小白兔,还有他的希望和憧憬。

他记得那人听后沉思了很久,而后掏出5元钱,又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支钢笔给他说:小白兔不要卖了,还要养着将来上学用,这支钢笔送给你写字。而后那人帮着把小白兔装进背篓,让他赶快回家去。5元钱对于当时的他家来说是笔巨款,他们过了一个很富裕的年,买了肉,买了白面,还有鱼。第二年春天,大白兔第一胎就生了6只小白兔,兔的规模一下子到了8只,后来最多的时候到了30多只。他一年当中卖小白兔能有几十元的收益,足够他上学用的,还能贴补家用。

林告诉我,他之所以能读大学,正是这些小白兔的功劳。几十年来,他一直都在寻找那位帮助过他的人,却一直没有找到。他说,他一生受过很多帮助,但只有那一次最令他刻骨铭心。他说,也许那个好心人早就忘记了那样一件小事,他也许永远都不知道他的那一次举手之劳,对于当时的那个孩子却是恩重如山。

我对林说,也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找到那个人了,但我们有更好的办法可以了却心愿,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做这样5元钱和一支钢笔的事情。

关于记忆的散文10:秋刺果

文/梁军

有一种秋天的“果果”在我的记忆里是扎根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它是一种植物,至今我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暂且就叫“”吧!

上世纪80年代初,记得还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我。一天,平日寡言少语的我多嘴多舌告状老师称:有A同学上课讲小话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不料A同学怀恨在心,在放学回家途中背后“捅刀子”。

当我们同学一道有说有笑地朝着回家的方向行进。“哇!真要命!”猛地感觉头上一阵刺痛。“是谁这么缺德啊?往我头上扎刺。”没等我完全明白是咋回事,一个“坏家伙”早就溜之大吉。

回想起那一次倍受侮辱和煎熬,至今都心有余悸,总感觉头上有一团刺似的。那时候,我像个小姑娘伢儿的打扮,头发不短而是偏长。那“坏家伙”摘了一把“秋刺果”,大约有10来个吧,不仅扎在我的头发上,还使劲儿的揉捏了几把。

那一刻,想扯扯不掉,越扯越成坨;想拉拉不得,越拉越掉发。“哎呀,妈呀!疼死我了。”幸好有关系密切的女同学在场劝说,她们不仅帮我摘除了头上的“秋刺果”,而且解除了我内心的痛苦。唉嘿!我现在一直习惯留着短发剃小平头,这或许跟曾受到“秋刺果”的刺激有关吧!

在秋天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乡村小道两旁都会长满各种野花野草。野菊花、喇叭花、狗尾巴草这些常见的,我都是叫得上名字的。不知为何,“秋刺果”这种珍贵的植物我始终不知它的名和姓。

想起利用“秋刺果”扎头的“坏同学”,对人真的有点刻薄,但毕竟是童年趣事,也成为往后闲谈中的笑料和人生不错的回忆。

如今,每当看到“秋刺果”的时候,都会顿生敬畏也有无限感慨:不要伤害和被受伤害,冲动一时会后悔一世。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必须以阳光心态从容淡定的面对生活。

想起“秋刺果”,握别“秋刺果”。不管是被关怀,还是被伤害,记人长处,忘却短处,帮人难处。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吧!

关于记忆的散文11:记忆家乡大集体时的年味

文/共同阅文

一进入腊月,市民们就开始买肉、买鱼、灌香肠,买麻页子、翻饺、糖果、水果、干菜等,这年味就来了。这时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大集体时期的年味,那时的年味不仅淡,而且也迟。

那时候家乡成立了人民公社,家乡的人都成为了人民公社的社员,土地是集体的了,种植、生产由生产队队长安排,社员只是这个集体里的一个劳动力,一年四季安心安意的搞生产。还因为那时要破四旧,要破除封建迷信,要破除陈规陋习,把年看得很谈了。那个时候过个年仅仅只有年三十至正月初三四天,有的时候还要求正月初三开工,叫做“开门红”,这实际上只有三天的年。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家乡大集体时的年味主要是:

年味一:干坑。进入腊月十几以后,生产队才安排机务员抬动力,拖水泵,把湾子前后的坑塘干掉,捕鱼、挖藕,生产队的年味就隐隐的现出了。我的家乡是白田地区,主要种植棉花,没有大的坑塘,养鱼、植藕只是在湾子前后社员们饮用水的坑塘里进行,面积小,又不利于管理,完全是望天收。但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里,社员们还是很看重这地方的,因为它毕竟可以解决社员们过年时的一两碗菜呀!动力一响,湾子里的老人、小孩就赶到坑塘旁看机务员抽水,看坑塘里的水渐渐退去,看枯荷在水中随风摇曳,看鱼儿在水中蹦跳,看劳动力冒着严寒赤着脚在坑塘捡鱼。一天的工夫,坑塘的水就抽干了,鱼也捡起来了。快到晚上的时候,生产队长就喊社员们去分鱼,社员们一听说分鱼,就提篮子,拿篓子跑到队屋里等待分鱼。由于坑塘小,又缺乏管理,鱼产量自然低,一般在百十来斤上下,一户大约能分得大大小小的鱼3——5斤。就是这样少得可怜的鱼,社员们仍然很是珍惜,拿回去后及时开肠破肚,洗净,腌制起来,到过年的时候拿出来配一碗菜。

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种习俗,年三十的时候,要做十个菜,其中还必须有一碗炸鱼,喻意为“年年有余(鱼)”,但这碗鱼一般是不吃的,叫做看菜,从初一到初三有客人来的时候,每餐要端出来,客人们也知道这是一碗看菜,也不去吃它。直到初四后没有客人来了,才把这碗炸鱼吃掉。这可能与我的家乡缺塘少鱼有关。现在物资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个习俗就不讲了。

鱼分了,生产队又安排男劳动力挖藕。挖藕的时候,照样有孩子们在坑塘边当看热闹,玩耍,为年味增添一些气氛。把湾子前后坑塘的藕挖完后,生产队长又喊社员们到队屋里去分藕,生产队里又热闹一阵子。这年味就又增加了一层。

年味二:杀猪。小年一过,生产队又安排人杀猪,一些小孩子听到杀猪的叫声,都跑去看热闹,同时也高兴的在那里蹦跳着,玩耍着。快到晚上的时候,生产队队长 “分肉了” 的号令一下,社员们便纷纷跑到队屋里去站队,然后高高兴兴地提着肉回家。养猪是我的家乡的一个优势,解放前我的家乡就有人有下粉的手艺,搞集体的时候,上面提出要发展多种经营,生产队里就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开办下粉行业。下粉不但可以增加生产队里的收入,大量的豆糟可以用来养猪,猪又可以造肥,是一举三得地事。生产队里就利用这样一个优势养猪,过年过节的时候就杀猪分肉给社员们改善一下生活,社员们也为此而高兴,而自豪。社员们提着肉在湾子里走的时候,这年味在湾子里又多了一层。

年味三:分红。分红是生产队一年的总决算,也是生产队与社员之间的决算。它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分红算是生产队最具有年味的了,小年后,在一个晚上,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生产队队长在大会上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总结这一年的主要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下年度奋斗的方向和主要措施,会计公布一年来生产队的收支情况,公布社员家庭的收支情况,哪些家庭可分多少现金,哪些家庭是超支户。接着是出纳发放现金给社员,这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时候,是社员最高兴的时刻,这可是社员一年四季口朝黄泥,背朝天辛勤劳动的结晶。会议结束后,社员们高兴地回到家里,盘算着这钱怎么花,少数现金分得多的社员,甚至兴奋得一个晚上也难以入眠。

第二天早上,社员们便拿着钱到供销社去打年货,有的为家人,特别是为孩子们买上一件过年的新衣,有的买些过年的物品,绝大部分的家庭都要请回一幅毛主席的像、买一张红纸和一架鞭,努力为年味增添气氛。

关于记忆的散文12:记忆的光线

文/赵尔栋

有时候,人会被某种情绪左右。

当你走过人潮汹涌的街,你会希望像在电影里一样,自己被来往的人撞倒时,抬起头面前便是你想见到的人;当你滞留在昏暗的角落,你会希望像言情小说里一样,手机震动并响起,屏幕上是自己最想见到的人的号码。

怀念一个人,脑海里就像有金黄色的麦浪裹挟着以往的时光,不断涌入我的思维空间,变化成一块大大的麦田。突然间想起了许多人,那些形形色色纷至沓来闯进我生活中的人,像颜叙和夜辰。那些一起在楼顶仰望广袤寂寥的夜空的夏天,在院子里尘土飞扬打闹的秋天,我难以割舍。当颜叙用打火机玩着树上拔下的绒丝,殊不知背后已“火树银花”;当夜辰激动地告诉我他翻过了小学的围墙,殊不知他已烂着裤子游荡了许多条街。而当我想起这些事的时候,才发现,我有许久不曾跟他们好好联系了。

那些曾在我生命中绽放华彩的人啊,你们是否安好,是否依旧绚烂。可能你们已被其他人刷上了崭新的颜色,在其他人的生命里继续绽放。也许我是你轻描淡写的一笔,帮你记录着风和日丽,又或许我只是你沿途的风景,而你的走走停停,总能牵起我回忆。

那些夏天,那些热闹的风,还有与我同样寂寞的人,都是我不肯愈合的伤痕。总说青春是一场华丽的放逐,每个人被现实所驱使着,孑然一身地看着自己离最想要的自己渐渐远去。我想起颜叙夕阳下对未来比我还彷徨的脸,想起夜辰说我是六十岁的忧伤,想起中考前几周搏命的生活,而对未来的恐惧,生活的麻木,压轴题的无奈,雀巢咖啡比起以往的莫名醇香,都在我那些黑暗荒唐而又疯狂的日子里氤氲着。

我做过两个梦,许多次了。一个是自己在夜晚的麦田里孤独地追逐夜色的脚步,衣服裤子渐渐也变成了黑色,当我发觉自己追到它的时候,自己却早已融入在那像糖浆一般黏稠的哀痛中。分不清这哀痛就是黑夜,还是这黑夜源于哀痛,而那个梦里的夜晚,在时光罅隙的里面,在怀念的后面,在绝望与希望的中间。另一个,是夕阳西下时,似乎一切都时过境迁,四周的石像因夜色而逐渐变得凝重而阴森。我仅拿一纸一笔一个漂流瓶,漫无目的地将它扔向太平洋喧哗的潮起潮落中,它漂向熟悉又陌生的国度,寄给怀念又疏远的人。

就像现在。

当寒风和时光像箭矢,在身旁穿梭不息,而我无所畏惧,就算没有熟悉的人再次出现在我视野,就算物是人非的味道肆意逸散在空气中,我也不会逃避。因为曾经有那些独一无二的人,在我心里占着独一无二的位置,和我一同勾勒着我年华的金边,渲染着我记忆的光线。

关于记忆的散文13:家乡那片心爱的槐林

文/墨莺

记忆的车轮,总想搬出尘封的过往,来翻晒,去思考。在我的那篇人生日记里,总有那么一片风景,这么一种记忆,烙印心底。喜悦、幸福,伤感、阵痛。铭记于心,至今难眠。

那是少年时期,我所钟爱至极的一片槐林,足有百里长。它们珠珠玉立、挺拔,依路而生,蜿蜒、清幽。冠似山菇,叶泽油绿,常常绿荫覆盖路面的大半,秀色可餐。

当时,春暖花开,十几里就能嗅到她的芬芳;夏秋翠绿,凉风兮兮,阴暗中透着斑驳的星光,恰似魔幻的花伞,是人们纳凉休闲的最爱。每天,人头传动,蝶舞花笑。我们这些孩童,都会穿梭其中,在大人们的襟下、身后,玩耍嬉闹,细数它们的阵容,一共224珠。随后,就是口含叶片,鸣哨哼歌;臂挂树干,叠转把玩。咯咯的笑声,此起彼伏,传遍乡野。那是文革期间的落后年代,我们没有玩耍的去处。那,就是我们幸福港湾,从那片茂绿的林子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然的温馨,晨曦、晚霞、溪流及鱼儿的可人,也第一次尝到了花的甜蜜,和爱的可贵。

记得这一钟爱,除了来自亲临其境的品味外,更来自于这片槐林的两个神奇传说,一是三公主下凡爱牛郎。这与七仙女下凡的传说有点类似,不同的是,爱上牛郎给这片槐林有关,主要是玉皇大帝的几个女儿下凡而来,是随着这片槐的花香,吸引而来,在树下纳凉。其中,纤巧精致,钟毓灵秀、温婉如玉的三公主看到了一个英俊的牛郎,正在耕地、浇灌,汗流满衫,也不歇息,慈母送饭到来,连忙飞奔靠前,顾不上自己,却先给老母拭汗,甚是孝顺。被她一眼相中,以身相许,神奇的是从此这片槐林很是茂盛,朵朵花蕾乖巧、玲珑,白中透粉,娇艳欲滴,赏而不腻,花之骄子。为什么呢?据说这就是三公主的肤色,也是她美容的佳品。并且花蕾成串,特别长,俗名:串串铃,象征爱情久远,玲珑寓意欢快永恒,花香一传千里寓意爱情甜美之极。旁边的山,由于接洽了这由天而来的灵气,茂密无比,也闻名于乡野。

第二个传说,是土地公钟爱老槐树的起源之说,许多神话和影视故事都提及他从槐树下出来,没有谈到为什么?我们这里就有说法。据小时候的老人讲,土地公钟爱老槐树源于槐树的品格,说它有三宝,一是叶的净洁。他认为绿,清雅静谧,最体现这个特色。也就是绿色在当今社会,为什么都说它是最低调的颜色,却低而不俗,世人喜爱。二是花的香甜。白而不俗,是可食之花的上品,食而胜过蜜香。三是干的不庸。木质坚硬挺拔,肤色也是单一的绿,没有其他树种的那份浮华。从这三宝来看,土地公爱槐意在爱它品格,厌恶华而不实,喜好淡雅舒洁。花儿洁白无瑕、清甜香甜。后来土地公的这一思想,蜕变为更加直接的地方俗话,那就是家有三宝,长生不老。三宝即:丑妻、薄地、破棉袄。预示着人要自足、自爱和敬老。

对于槐的钟爱,历代文人墨客也都就槐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比如,魏晋时期的繁钦所书:嘉树吐翠叶。列在双阙涯。旑旎随风动。柔色纷陆离。宋代洪皓的《咏槐》写到:弛担披襟岸帻斜,庭阴雅称酌流霞,三槐只许三公面,作记名堂有几家。唐代诗人李峤的诗篇:《槐》:暮律移寒火,春宫长旧栽。叶生驰道侧,花落凤庭隈。烈士怀忠触,鸿儒访业来。何当赤墀下,疏干拟三台。诗人翁承赞所书《题槐》:雨中妆点望中黄,句引蝉声送夕阳。忆昔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这些美妙的诗句,千古流芳,不同程度地赞扬了槐的高风亮节,验证了古往今来,世代人们所崇尚的清廉做人,以及对国家、社会和自然的仁爱之心。

遗憾的是,家乡的这片槐林,却因文革、灾害等原因而消失,当时,炼钢、吃饭,这片槐林,就成了十里八村破荒的救星,摘花、撸叶,后来扒皮、刨根,填饱了我们的皮囊,尽管当时无奈,我却经常在梦里,震撼!因为,我看到了这片槐林悲壮的呼喊,看到了他们哭泣的眼泪,看到了花儿凋零,溅落而升的片片雪花,那是一个个泪湿满巾的噩梦。

现在,尘烟肆掠,雾雳的不依不饶,环境治理难,招商引资难似乎映衬了那个梦的景象,仿佛是槐的灵魂在显现,是对我们曾经的一种惩罚!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草木、万物皆有情。也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性格。钟爱彼此受益,互伤草木难存。多么希望回到那花香十里的过去,回到那绿荫笑靥的曾经啊,请珍惜我们与人、与这自然短暂而点滴的相拥吧!

关于记忆的散文14:儿时割草的记忆

文/冉庆亮

昨天晚饭后,我和妻子到野外散步,走过一片草地,看着没脚脖深的野草,妻子不由感慨:要是时光能倒流50多年,这些肥草早被孩子们割装进草筐了。这勾起了我对儿时割草的回忆。

上世纪60年代,农村还是人民公社建制,村庄叫大队,分设若干个生产队,以生产队为单位“大呼隆”生产经营。生产队主要资产就是土地、农具,人、畜力车和牛、马、驴、骡大牲畜了。

社员收入是以劳动出勤、为生产队牲口割草和贡献人粪尿土杂肥等数量多少记工分而换取的。因此就传出“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的俚语。

青草是牲畜最爱吃的美味佳肴。精打细算的生产队长为不误农活,就根据每户人口多少,每天分配割草任务,必须在工余完成。完成任务记3个工分,完不成的根据欠数多少扣相应工分。大人们要打柴、编筐等增加些收入贴补困苦的日子,为队里牲畜割草的任务就理所当然落到我们这帮孩子身上了。

记得那是1965年,9岁刚入学的我便勇敢地承担起了我家每天上交20公斤青草的任务。春深后的中午放学了,我顾不得吃饭,便邀几个小同学手拿镰刀、背上草筐去田野割草。而常常是这里那里已经到处都是割草的孩子们了。

我们这帮,就朝沟头、渠边、田埂、庄稼地奔跑,选择肥嫩青草,一片一片地“蚕食”。估计上学快到点了,就立马背起沉甸甸的草筐回家,将草交生产队饲养股(室)过称。可这远远不够当天的任务数,傍晚放学后还得接着割。

入夏以后,天热的像个蒸笼,一个个汗流浃背,像只落汤鸡。尤其在高粱、玉米地割草,更是闷得喘不过气来。身体裸露部位已被庄稼秸、叶划出道道血口,有时图快不小心,锋利的镰刀把手割了,鲜血直流。我们都不当回事,挥手抹抹汗,站站透透气,掠一簇青青菜,挤出清亮亮的汁儿,敷于伤处止血,继续割草。这一春一夏下来,衣服一次次被草汁染绿,人被晒得像块木炭,不知脱了几层皮。胳膊、腿上、手上伤痕累累,但我们割草的热情有增无减。大多都完成了各自的割草任务。队长就坏笑着说,孩子们是不容易,可哪个不拿半劳力的工分?有孩子的户都沾光了!而我们却高喊着“宜将剩勇追穷寇,再割秋草立新功”的口号又向秋草宣战了,为的是割了老草晒干,卖了换钱交学费、买本子笔。这一宣战就割到了霜降。

说来割草辛苦着并快乐着。割着草,蜜蜂们不时在眼前歌唱,青蛙们也蹦来逃去“呱呱”打着鼓,花蝴蝶们不住地在头顶翩翩起舞,蜻蜓、蚂蚱一飞一跳常常落进我们怀里,同我们逗乐,我们好不惬意。小伙伴们有说有笑,时而背诵课文,时而敛着逗乐的贫话。一到周日,时间长,割草任务轻松了许多。看看割满了筐,就甩了镰刀罢工,凑一起下水洗澡、摸鱼。有时架起柴火烧棒子,垒坷垃窑烧热焖地瓜吃。更多时候,都踢了鞋,立起纵排一大溜,然后轮番用鞋“打鞋排”,好不快乐。玩够了,有人说,再割些草吧!就齐呼啦相应,用力塞实筐里的草,又愉快地割起来。

那个时候,我们虽然不懂多少大道理,可特别抱把聚力。有时割多了草,就两人一伙一筐筐往前抬,抬出一段路放下,再回去抬那一筐,以此反复往家倒。大家带了水和干粮,也都相互尊让着食用。有个周日,我们5个小伙伴去4里地外的何家村割草,割了很多,高兴地都玩疯了,也都饿了,却只有两人各带了一块饼子,他们就主动掰开几份,分给另3人吃。17岁那年我当了兵,才结束了我割草的历史。却与这帮割草小同学伙伴黏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想来,那时我们像田野里的草一样卑贱,随着野草的枯荣一天天长大。可以说,野草培育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割草,大家普遍树立起了热爱集体的品质,认识了大自然,学会了与小伙伴相处,建立起了友谊;培养了我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当然,更使我们逐渐坚强起来,尤其增强了我们的体质,为后来打造精彩人生奠定了有力基础。我特别怀念儿时割草的日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