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章

请欣赏中国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中国文章1:藏酒的纯阳洞

文/商子雍

在中国,道教里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道号纯阳子),在为数不算很多的深受普罗大众追捧的宗教人物中,无疑要占有一席。究其原因,我想一是在他的身上,明显呈现出儒、道、佛三教交融的痕迹,符合中国老百姓的信仰习惯。二是吕洞宾尽管是神仙,却有着浓烈的人间烟火气,比如,他时常出现于酒楼、茶馆、饭铺等吃吃喝喝,走后又故意留下仙迹,显得既神通广大,又城府不深;更无须说他还放浪形骸,不拘小节,好酒能诗爱女色,以致坊间有“酒色财气吕洞宾”之谓。这样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比起那些或法相庄严,或枯坐无味的干巴巴的“神”来,当然更招百姓喜爱。三是外形俊朗、儒雅斯文。联想到八仙中的另两位大仙铁拐李和汉钟离,道行不可谓不深,但一个腿有残疾,一个身材臃肿,所以就远不如吕洞宾的牌子亮了。现实生活中,娱乐界里的实力派不如偶像派有号召力,乃再正常不过的司空见惯寻常事,看来仙界亦未能脱俗,也是如此啊!一笑。

正是缘于此,在中国的大地上旅行,你就常常会同吕祖庙、纯阳宫、纯阳洞之类的场所不期而遇。我们西安那个赫赫有名的八仙宫,就是传说中吕洞宾的成道之地,所以宫内除八仙大殿外,还有吕祖大殿,山门前更矗立吕祖成道碑。宫曰八仙,但主角,其实是纯阳子吕洞宾啊!

西安的八仙宫至今还是宗教活动场所,但6月下旬去四川泸州一游,发现那里有一个纯阳洞,竟然是不见香火气,但闻美酒香——原来,这个天然形成的洞穴,已经成为当地一家酒厂的藏酒洞了。

洞藏白酒,是中国白酒酿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曾听一位酿酒专家说,山洞的特殊环境,造就了特殊的菌种,有益于酒质的优化;山洞还有恒温、恒湿的特性,有助于稳定酒质,所以,白酒经过在山洞存放,才能从最初的暴烈肤浅成长为柔和香醇,达到老熟的境界,而且,白酒通过洞藏所形成的独特香味,也是根本无法易地炮制的。但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酒厂都有适合藏酒的山洞,故而就只能不得已求其次,采用人工挖窖、筑洞来替代。当地的朋友介绍说,全国的酿酒企业中,对产品大规模实施天然洞穴洞藏的并不多,只有三家。但在天然洞穴小规模藏酒的酒厂,怕是会有一些。去年年底我去陕南石泉县的燕翔洞游览,就得到了一瓶经过洞藏的竹樽酒,喝着还不错。4月下旬我去台湾,在金门岛,发现那里的高粱酒也搞洞藏,不过他们藏酒的洞并非天然生成,而是当年海峡两岸武力对峙时开凿的坑道。

纯阳洞全长7公里,我们只走了不足千米,但能够储藏上千斤美酒的大陶罐比肩而立、绵延不断的壮观场面,已经让人不胜惊叹,而弥漫在洞穴之中的浓郁酒香,更是让我们一行人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种微醺的状态。昔日吕祖修炼地,今朝佳酿老熟处。颇有几分杜康之好的吕洞宾倘若故地重游,恐怕也会忍不住地要浮一大白,并连呼“好酒”吧!

中国文章2:有关人才流失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在中国的人才的流失就像一个单位,总是招聘不到人是一个道理,太多的人工作不稳定,因为太多的原因,让原本固定的工作变成了一种不多的稳定。如今的社会,有太多的个人单位,和国家单位,人才总是留不住,是工作太累,还是工作量太大,或者做的不开心,还有人际出现了问题。现在的工作有的是有压力的,所以适当的劳逸结合是必须的。

可是人才的流失,不管什么的单位,都要反省一下,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何留不住人才?其实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有的学历高,也有能力强的,不要看有些学历低的人,他们的潜能也是无限的。都说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的人才也是层出不穷的,他们也是英雄,各有各的用武之地。

看似不稳定中,也有稳定的,在不停地更换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个单位的稳定,有靠关系的,也有自己找的,可是每年的年底,总有不少的人递上辞职信,打算明年另找高就。所以年前找工作,和年后找工作是不同的,缺人是一个事实,不是教会了徒弟忘了师傅,一份工作总是有不完美的地方,现在单休的地方多,双休的地方少,这样属于自己的时间就不多了。有了孩子家庭的,找工作也要顾虑太多的因素,有的工作因为各种因素,顾不上家停的也有不少的。不可能既可以顾着家,又要顾着单位。

不要说小单位留不住人,大的单位也是一样的,可能是待遇的问题,也有时间的问题,现在哪有舒服的工作呀,除非你把关系搞好了,上下通气,来一个左右逢源。其实想要留住人,待遇是其次,还要环境的问题,除了工作的环境,还有人文的环境,气氛好了,自然可以留住有能力的人才。

和家庭一样,单位也是难念的经,员工是底层的人,管理是中层的干部,所以管理方面也是一种学问,要员工心甘情愿为单位付出时间和精力,这个就像一个国家一样,要有人肯愿意为国家付出生命一样,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单位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单位就像一个家庭一样,这样人才就不会流失了。

现在的人才流失是普遍的现像,不是做不久,是留不住,大家可能都有问题存在,需要去改进,没有完美的地方,就像鱼和熊掌一样不可能是兼得的,总会有不完美的。不像以前一样,大家在一个地方好长的时间,一直到老,因为变化是存在的,谁也无法料到结果是怎样的,珍惜现在的一切,办法总比问题多吧!

留住人才,不让流失,这样的工作才会稳定,不要让大家太累了!

中国文章3:一个中国大妈

文/朱辉

打我记事起,姑妈就很威武,相比于现在的女汉子,姑妈才是女人中的纯爷们。姑妈那时是红卫兵,经常带我去他们指挥部玩。指挥部在一家照相馆楼上,我常常一个人被丢在值班室,姑妈他们便干活去了。值班室隔壁似乎是个审讯室,经常传来惨叫,透过三夹板墙面的小洞洞,我常常看到有人光着上身被吊起来打,据说那些人是反动分子。

后来姑妈没反可造了,在纺织厂当起了女工。我父母和哥哥们都不在上海,平日里和小伙伴发生点冲突,难免会受欺负,此时姑妈就会发飙。她会直接冲到肇事者家门口或楼下,用分贝极高的大嗓门骂上半天,让群众知道这家人从晚清到当年,几辈人发生过的种种丑事。姑妈在弄堂里威名远播,通常肇事者都会选择闭门思过,不敢做声。当然思的是姑妈的过,但也拿她无可奈何。

姑妈在我心目中形象一直很高大,可是父亲对她却颇不以为然,姑妈的“小”在父亲嘴里随时可以脱口而出,根本用不着回忆。

“那年她结婚,我们回上海喝酒。她可好,第二天就看中了我的全毛中山装,说要用她老公的混纺中山装和我换……”那天父亲娓娓道来。

“全毛和混纺价钱差得远,这倒也罢了。可她怎么说?‘你们武汉乡下地方,穿混纺就很时髦了。上海得穿全毛才走得出去’。”父亲说到这一节,每每气不打一处来。

曾经豪气干云的姑妈,在车间憋屈了二十多年,眼见后生辈中的佼佼者月薪都三四万了,颇有些英雄气短,常常感慨生不逢时。好在也还有偶尔露峥嵘的机会,比如几年前旧房拆迁,姑妈硬是争取到了不错的补偿金,在市区买了套77平方米的二手房,如今价值好几百万了。再比如姑父办特殊工种退休,也是姑妈出马据理力争才办成的。剽悍的姑妈,直到如今还是家里的定海神针。

“现在没事就跳跳广场舞,锻炼锻炼身体……”前些天,姑妈打电话对我说。“我们音乐声放得很小,不扰民,和那些乡下城市的大妈不一样。”姑妈又补充道,她的户籍优越感看来这辈子挥之不去了。

中国大妈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姑妈这样的剽悍人生,不过姑妈这类大妈属于在舞台上抢话筒的角色,人数少声音却大,因而盖过了沉默的大多数中国大妈,常常被当作中国大妈的代表。

中国文章4:见字如面

文/王早先

“见字如面”在中国五千年悠长时光中,曾是载满温柔、缱绻及思念的字眼。“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哪怕三言两语,只要见到你的字,就如同见了你的面,就能慰我日思夜想,度日如年的思念。

一花一草一思念,半丝半缕满情怀,思念是那无形无影的风,不知它的模样,亦不知它何时,更不知它何地出现,就那么丝丝缕缕、绕绕缠缠。清晨,它随着鸟儿嘹亮的歌喉,肆意地播洒,在田间地头,在草尖花心,在玉润的露珠中眨着眼睛。中午,它伴着屋顶上的袅袅炊烟散入蓝天,在饭菜的香味中弥漫,氤氲了微妙的心房。当一道如血的残阳,浸染山石树梢的时候,它躲在石头的背后逗弄树影,那石缝林间跳跃的也是丝丝念想。于是,那种思念也随着太阳下山,笼罩在夜色里,萦绕在梦乡中。终于,敌不过时光的脚步,架不住心中的百转千回,在一个午后,铺陈纸笔。

提笔,却不知如何把那如野草般疯长的思念陈述,提笔放下,放下又提笔,那一把杂草在心头团了又团,转了又转,悠了又悠,理了还理,千般的念想,万般的思绪,终究起笔题上“见字如面”。

午后的阳光嬉洒在树间,百事通的蝉还在使劲地扯着嗓门“知了知了”地鸣叫,唉,它真的什么都知道?花儿的心事它知道么?看不见芭蕉无精打采地蔫了脑袋?飞虫忙碌地诉说它的念想?提笔似千斤,见字亦如面,且把思念写在那问侯琐事笑谈间。

薄薄的素笺,千年来母亲用血泪书写了思念,闺中女儿用巧手编织了梦想,父亲用肩膀承担了艰辛,兄弟用执着浇灌了坚强,将士用血肉铸就了风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衣不蔽体的残疾战士从二战战场上下来,身前身后的褡裢里背的是血染的家书。

木心先生说过:“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爱情很长。”那邮差的马蹄一步一步踩实的是思念温情,那邮递员绿色自行车摇铃“叮铃铃”报的是平安希望。那成札的书信,是笑泪和血肉,是命运的感悟,是生命的魅力,是亲情小爱,是家国情怀。

在小巷街头踮着脚尖,伸长脖子,数着光景,看着它一寸一寸地挪移,在白天与黑夜艰难交替中,等待邮差驿马逆光而来,见字的欣喜,让狂躁的鸟儿动情地歌唱,让姑娘祈盼的眼神有了娇羞,让母亲沧桑的脸漾起了笑容,让父亲的冷硬融成了一滩春水。薄薄的信笺里,有儿行千里的牵挂,有如山的胸怀,有似海的深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素笺淡墨,鸿雁传书,缱绻了时光,婉约了流年。

“见字如面”留在时光的长河里,镌刻在一代代人的梦乡中。

中国文章5:小微信里的大温情

文/张文成

在中国,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购物、交流还是游戏都需要它,它的存在无疑是便捷了大家的生活。而今年,微信、微信群,更是将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新春佳节,本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因此春节放假前大家都提前安排好了行程,探亲访友、旅游休闲,人人都渴望过一个难忘的春节。所以节前,在征求水上打捞工作人员轮休方案的时候,大家都很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初二团年”“我初三团年”“初四我姑爷生日”“初五我家亲戚要从外地回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仿佛身临其境,提前享受着团聚的快乐。有人甚至拿出团年饭菜单,请大家参谋。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切计划都被打乱了。“滴、滴”,微信群里转发了一条消息,武汉“封城”了,今年春节注定和往年不一样。“在外面的乡党,今年不要回家过年,家里的老人有镇、村安排专人统一采购物资,你们安心工作。”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微信群一条接着一条的朴素语言,在传递着消息,也在传递着温暖。

发口罩、发酒精、发消毒液,对人员进行酒精、消毒液安全使用培训;如何正确戴口罩;哪种情况下不需要戴口罩……值班的日子,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见了面,不握手,保持适当的距离,点个头即可;下班以后不聚堆,分散逐个离岗,这些小小的举措,在疫情防控期间却尤为重要。

“轮休好难耍哦。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按电视,感觉电视看久了没啥意思了。”工人小刘的话也表达了大家的心声,“睡了一天,享不来福,睡得腰酸背疼,还是上班巴适。”老余的话更是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每一次去给一线工人发口罩,我都像做贼一样将口罩装在双肩包里背在肩上,在岗位上才拿出来发给工人,然后登记、签字。“我害怕遇到熟人,口罩是单位发给一线环卫工人的,碰到熟人真的很麻烦。”面对工人的不理解我笑着说道。我微信里现在还保留着这样一段对话:“听说你们单位采购了口罩,送我两个嘛!”“没有,这个是公家的物资,我没有权利送人。”“不就两个口罩吗?”面对朋友的不理解,我只能默默承受。

这段时间一下班,我就立马回家待在家里,然后在单位和故乡的微信群里游走,借鉴疫情防护经验。在无声的世界里体验组织的温暖,虽然天各一方,但我们都是防疫战线上的志愿者、真正的战士。

现在,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看陕西老家的微信公众号,看故乡防疫的感人故事,看志愿者在组织的精心安排之下开展工作,护佑属地的平安。然后就是看各个微信群里的消息,大家互相分享防护经验,互相鼓励,共渡难关。

小小的微信群,虽然群里面大多数人都未曾谋面,但是大家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团结一心,互相鼓励,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朋友们,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再团聚。

中国文章6:油条

文/汪兴无

不知是否受了中国油条的启示,美国麦当劳最近开发出了一种类似油条的早餐食品。一时间在华人同胞中掀起了一股“油条”热。从微信中可以感到能独善其身不被这油条热卷入的朋友真是凤毛麟角。大家与其说是在谈论一种食品,不如说是在发泄各自浓浓的一片乡愁。平时我对快餐没有多大兴趣,但昨晚路过麦当劳见玻璃窗上贴着洋油条的海报,立马下车去照了张相,并决定今早一定要买来让全家享受享受,这有点像当年我们因想吃鱼决定半夜起来去菜场排队的感觉。

今天一早,驾车去麦当劳找油条。这家店不大,堂口内只五六个人坐在那儿懒散地吃着早饭。我扫视了一下,没见一个人吃洋油条。为了健康饮食,我已经不知多少年没吃快餐了,还不知道麦当劳如今已经用触摸屏点餐了,一位漂亮的服务员笑容满面地走过来帮忙解决了问题。2.38美元十二根,我要了二十四根,离家时太太关照千万不要放糖和肉桂粉,我慎重地对服务员女孩提了这要求。十分钟过去了,仍不见出货来,急切地问服务员要多长时间,结果发现里面根本没放料炸。于是看着一位店员将一根根细长的面团放入油锅,这等候油条出锅的感觉一下子让我有了在上海的感觉,像等在点心店门口看着师傅有条不紊地煎生煎馒头。很快油条炸好了,但小师傅没注意到我的特别要求习惯性地往纸袋里加了糖和肉桂,马上叫停也来不及,他抱歉地说马上重做,两分钟后,我终于拿到了没加料的油条。油条很小,比我们中国的尺寸要细很多,但看上去很诱人。忍不住趁热咬一口,质地与上海的油条差不多,刚出锅的油炸食品无论如何都是好吃的,但我不喜欢这油条中含有的淡淡黄油味,我心里的油条口感应该更加天然纯粹。

回家后,儿子急着外出,我往他嘴里塞了根油条问味道怎么样,他用一口标准沪语说还可以。没来得及洗漱的太太急着先吃了一根,连连称好,后来居然一口气吃了八根。我不敢造次,烤了两片全麦面包当上海大饼,夹上三根油条,伴上一杯豆奶,这顿早餐离家乡诱人的滋味不遥远了。

中国文章7:百年追梦,腾飞中国

文/ycq515

有一种飞跃,是数亿汗水的凝聚,它是东方雄鸡的崛起之路;有一种梦想,是数以亿颗心之所向,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有一种脚步,是数亿人民的奋进,它是炎黄子孙磅礴的信念。

在时间的洗礼中,中国在众多领域上经历了质的飞跃,中国人民用炽热的心,谱写了中国史上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萌发生长,不断蔓延。从弱国到发展大国,从落后保守到繁荣开放。这些蜕变的历程,无疑都成了发展路上的里程碑。破茧成蝶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追梦之路,我们一直在前行。

上下求索,追梦不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几百年的漫漫路途中中国不断谋求发展。从“洋务运动”开始到“新文化运动”。从探索适合的国情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一直在坎坷中前行,在风雨中成长。改革开放新开端,重塑新的国际形象,“一带一路”的新辉煌。一个个不可否认的成就,是最好的见证者。在这条路上,我们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转变,实现了技术从依赖到领先的提高,实现了弱小到富强的转型。突破了自我,更惊艳了世界……征途漫漫,中国带着目标努力发展的目标,向更远处走去,用时间和实践踏出追梦路上沉重而又踏实的步伐。路之遥遥,中国的脚步从未停止。

任尔狂风,追梦不悔

中国的发展恰如蜿蜒曲折的山路,崎岖且艰难。中国经历过黑暗,经受过风雨,但幸运的是我们没有迷失,在黑暗中点燃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在狂风中深深扎根,我们有一群心系家园的优秀中华儿女,在祖国危难之际,他们放弃功名利禄毅然回国。邓稼先离家二十八年,只为东方大地上一朵腾起的蘑菇云;钱学森毅然回国为中国航天导弹事业注入新力量;杨振宁回籍中国,中国物理事业再添光辉……正如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他们正如闪耀的明星,悬挂在夜晚的上空。为中国发展的进程奉献着光亮,将光芒洒向神州大地。中国人民的坚韧,为国家赢得了独立和尊严。中国人民的奋斗创新,为国家带来了机遇。中国人民的拳拳爱国之心,为国家铸造了强大的依靠。中国正是在数亿人民的支持下,“任尔东西南北风。”无畏地向前迈进,路之险峻,中华儿女的报国之心从未消散。

势如破竹,追梦不负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可谓一路高歌,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向全球迈出坚实一步。125个贫困县成功脱贫。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我们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佳绩。全国人民都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我们都是追梦人”。科研技术人员不断寻找创新,在位职工无私奉献,新时代青年学习探索,每个人都走在追梦的路上,跟着国家和党的步伐在追梦之旅上演绎出永恒的璀璨,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中国的发展印记。中国带领着人们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我们不会因为眼前的成绩沾沾自喜,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中国的复兴之梦,用心走好发展之路,用行动铸造追梦桥梁。路之苍茫,中国寻求奋进的心从未改变。

百年追梦,中国一直在路上。腾飞中国,中国人一直在奋斗。不停止向前,不后悔走过的路,不辜负人民的期望,是中国的方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是我们每个追梦人深深的信念。

中国文章8:父亲的中国心

文/侯镛

我的父亲是农民,他文化不高,没出过远门,一辈子耕田种地,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因为他有着一颗红色的中国心。

我的老家在偏远山区,交通闭塞,条件艰苦。记得小时候,村里还没通电,到了晚上,每家每户都要燃起松明来照明,但松明也是来之不易,为节约起见,我们一家人吃过晚饭,松明就及时熄灭了。这时候,父亲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他的宝贝收音机来,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或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两个电台是父亲了解外界的窗口,就像是暗室里亮起的明灯。

1992年,我上小学一年级,父亲买了一台小型发电机,在屋后的陡坡上蓄了一池水,利用水力发电。水池不大,仅能维持一个多小时的照明,但父亲很快就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他用铝线自制了一个户外天线,能收到中央台,但画面雪花模糊,噪音沙沙作响,好在父亲已经知足。每天傍晚6点50分,父亲准时发电,打开电视看《新闻联播》。

时间来到1997年,家里小发电机彻底坏掉了,好在村里终于通上了高压电。开初的时候,电力供应不稳定,时有时无。有电时,我们一家人就守着电视机;但要遇上了停电,那就只能焦急地干等着,有时一等就是一个晚上,直到哈欠连天,这才心有不甘地回房睡觉。对父亲来说,隔一天不看新闻都会觉得浑身难受的。

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时,我们一家人围着电视看直播,父亲很激动,不停地感慨:“国家强大了,再也不用受人欺负了。”记得1998年特大洪水,受灾人口达2.23亿人,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奋不顾身,让人深深地感动。通过收看新闻,我们的心和祖国的命运绑定在了一起。

时光飞逝,十年后,我从学校里毕业,在外地参加了工作。此时,家里的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彩色电视机,父亲仍旧每天都要看新闻。

2008年,汶川大地震,其时我刚好请假回了老家。发生地震那天,我们一家人的心都被汶川牵动着。当晚,父亲一言不发地坐在电视前,久久不肯回房。翌日清晨,父亲又第一时间打开了电视机,密切关注着灾区的最新动态。那些天,父亲没有下地干活,只是默默地守着电视机,脸上没了往日的兴奋笑容。当他看到新闻里公布的捐款账号,他回房掏了二百元现金,递给我说:“我不会转账,你帮我捐二百吧……”看着连件像样衣服都舍不得买的父亲,我不觉热泪盈眶。

随着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家里换了一台55英寸的智能电视机,农闲之余,父亲就锁定新闻频道,看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再看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好成绩,了解国家实行的惠民好政策……即便是重播,他也看得津津有味。他常常感慨说:“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啊!”

不知不觉,父亲已年过花甲,但他这辈子还没出过远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北京天安门看看。我想,如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出门不再是件难事;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今年一定要带父亲去天安门看看。这不仅是父亲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因为我们都有着一颗中国心。

中国文章9:祭灶糖

文/贾国勇

灶王爷是中国众神仙中最最基层的神,级别比土地爷还要低。土地爷是一方百姓的土地爷,而灶王爷却仅仅管理着一家一户的事务。不过,玉皇大帝要听到民间呼声,还得靠灶王爷如实地汇报。

小户人家过日子不容易,平日里,少不了做些有违“神仙规矩”、让仙家不高兴的事儿来。每当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时候,这些小户人家心中就会忐忑不安。小户人家有小户人家的聪明,一把“祭灶糖”就解决了心中的担忧。

祭灶糖的做法很简单,先是用水泡得大麦长出白白的嫩芽,再用石磨磨成浆,和蒸熟的小米放在水缸中,通过发酵使之转化成饴糖。再用细细的文火把这些饴糖煎熬成黏黏的糊状,最后搓揉成一根根条状的饴糖,晾干,吃起来酥脆清甜。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我家的屋子外面飘舞着弥天的大雪,屋子里面则燃着红红火火的柴火,处处飘逸着甜丝丝的麦芽糖香味儿。

祭灶糖做好后,便开始举行祭灶仪式了!男人们先是在屋外燃起了一挂鞭炮,然后挑出六根形状最漂亮的祭灶糖,供奉在灶台前的灶王爷画像前;女人们跪在那儿给灶王爷磕头,嘴中念念有词,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孩子们则是从锅内挑出一筷子糊状的黏黏的饴糖抹在了灶王爷的嘴上……

细细体会祭灶仪式,可以感受到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男人们当是顶天立地,自然要做放炮、摆供品等光明磊落的事儿;女人则是充分发挥柔弱的本性,靠磕头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孩子们则是无所畏惧,把饴糖抹在灶王爷嘴上,就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说话,警告他见了玉皇大帝不要满嘴跑火车。

细数我们那儿的民间祭祀仪式,大都非常庄重,在大神大仙面前谁敢造次?唯有祭祀灶王爷时才敢“犯上作乱”。想来还是有点儿道理的,大神大仙们是管大事儿的,并且,很多事儿和小户人家没有关联。倒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事关来年的光景,祭拜之后,还要给灶王爷点儿厉害尝尝,让他有所畏惧……

看来,小神仙想过好日子,也得左右逢源呀!

中国文章10:中国蓝

文/**晴天**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梦更圆了! ! !

我们的相逢不知一场梦,如云如雾。一切来得都太突然,天之蓝,梦亦蓝。

那一个季节,记不清是岁月青葱还是丹桂飘香,是桃李满园还是万里飞雪。那一个季节,记得我们像鲜花,像天空的蓝,像一只只雏鹰…… 草木峥嵘,勃勃生机,十分羡慕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唯美清纯的画面。那一个季节,最难忘的是庭院里栀子花开,芬芳扑鼻。一切好像老天早已注定,将我和你定格在画面里,开始了一场猜谜。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一边歌唱,一边成长,努力加上自立的性格,在那梦想的天空,理想的彼岸勇敢飞翔、展示自我、成就精彩!

生命是顽强的,石缝里的小草也会创造奇迹。然而生命又是那么脆弱,经不起折磨,来来往往,几番轮回。青春魅力无限,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很多故事都会成为经典,不管是你的,他的,还是我的。我都始终没有怀疑过事实这两个字。即使有一天,你看到过天空中划过一层雨流星,你仍会相信世上的永恒。难道不是吗?青春和爱亘古不变的誓言。“牛羊下来,日子夕矣。”尽管相知的日子久矣,相处的时间老矣,唯一爱的最美,也许这种信念就是我们留下的最值得铭心刻骨的记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落叶轻轻的飞舞,生命悄悄的绽放,开出灿烂无比的花园。家园也从此和谐美丽。年轻的你,美妙的年纪,还有文明礼仪、多才多艺,悄然盛开在祖国大繁荣大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大家庭里,浪漫多姿又缤纷绚丽。

天蓝蓝的,水清清的,生活在线,欢乐无限。我们谈事业,在构建创新型社会的未来蓝图上,积极筹划,基层创业,勇往直前。我们谈爱情,像春天里的百灵鸟、布谷鸟一样倾诉、聆听。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也无所谓无。QQ视频拉近你我之间的远距离,发个微博聊一聊最近的工作。一切只为你,只为我。我们一起建设家园,一起享受生活带来的幸福快乐,一起与人分享。我们有爱、理想和感恩紧紧依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时间的话我们开着车带上家人一起感受一下户外阳光。晴空万里,神清气爽。好一个太平天下,抒写璀璨的乐章。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梦想成真了!

在我心中,期待和盼望尽在不言中,愿你永葆青春,愿有的一切都和谐平安。

我的美丽中国蓝。

中国文章11:我爱你,中国

文/王学成

我爱你,中国。当万里长城蜿蜒盘旋在巍峨的山岭之间,显现在卫星的视线里时,想起了古战场的雄鹰,翱翔在万里长城之上,俯瞰耀眼的恺甲,被鲜血渗透。青色的砖墙上,想必还有黯淡的血迹,书写的是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扞卫尊严的无畏!多少年的春风,从城墙上吹过,你依然年轻,依然豪迈,经历过无数的坎坷,更显出你的霸气和沧桑!

我爱你,中国。想起你,就想起了漠北广袤的荒野,想起了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的雄姿,那些潮水一样的马队,席卷过欧洲的土地,书写了中国历史唯一一次的强横。而现在,想起漠北,便希望那儿有美丽的伊人,在企盼着我匆忙的脚步,能在那里稍做停留。希望我可以骑着膘悍的马儿,带着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驰骋。哼上一曲古老的牧歌,让自由放飞的歌声,回荡在草原的每个角落。在那甘甜的清水河边,我要把自己的思念和梦想倾诉!

我爱你,中国。想起了你,就想起了海南。听说海南的鲜花开得比任何地方的都要艳丽和美好,如今,是否整个岛屿,都被鲜花包裹?曾经,在花海的梦想中我看见了满树的蕾朵,遍山的嫣红,让我饱偿了人间最珍贵丰满的一瞬。这样视觉的盛宴,千年前的东坡,是否每天独享?耶林飘荡的清香,有没有让他忘记朋友背叛的痛?

我爱你,中国。想起你,就想起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雪国。哈尔滨的冰雕,是否如传说中的一样晶莹剔透?璀璨夺目的冰灯,是否耀眼如天上闪烁的星星?那些冰雪覆盖下的景物,是否如伊人的芳华,倾国倾城。

巍峨的喜马拉雅吸引了多少冒险者的眼光,号称“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就在那里长大。它没有漂亮的衣装,却以淡抹的一片雪白,让无数人倾倒。千年的风霜,传颂着一个亘古不变的神话,藏民的哈达,清香的酥油茶,给中华民族的文明,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爱你,中国。在你富饶的土地上成长,是我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人生最有价值的旅程。是你在我最需要理解的时候,倾听我内心的声音,使我可以怀想你上下五千年的光和影,能够在这样的遐想中,寻回自己的梦。在你的怀抱里,我播种自己的希望,在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季节里,收获自己的理想。

我爱你,中国。如果有来世,我依然要在你的怀抱中成长,依然要用幻想来丈量你的山山水水,依然要用一颗赤子之心,来表达我对你的感激!

中国文章12:饺子的遐想

文/镜心随行

说今天是中国人的饺子节,不足奇,也不足,因为今天是冬至。

冬至是要吃饺子的,为什么?小时候,拿这个问题问父母,得到的回答是: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再问:为什们会冻掉耳朵,而不是鼻子呢?回答便没有了下文。反正,至此以后,知道了冬至是要吃饺子的。

下班回家,刚进门,媳妇就说“我煮饺子吧”,“行么”我答道。灶台上一包速冻饺子已经打开,锅也架在了火上,黄蓝相间的火苗在锅底欢快的跳动着。冬至是个节气,算不上什么节日,不会有单位因为吃顿饺子给职工放假的。没时间包饺子,只得从超市买来速冻水饺煮着吃。

中午和同事在街边店已经吃过饺子了,味道也还行。可毕竟那不是和家人一起吃的,有点独享的感觉,不符合国人过节的习惯,晚上这顿饺子还是要吃的,团团圆圆。

猜想,今天集市上卖得最好的东西应该是与饺子有关的食材,羊肉、牛肉,或者是猪肉,还有那不可或缺大葱、韭菜、韭黄,包括芹菜、大白菜和萝卜,等等。同样,商场里饭馆里也应该是买饺子的云集,吃饺子的盈门。想必今天谁要是没有吃到饺子心里头会不舒服的,毕竟与平时吃饺子的意义不同。

饺子是中国人是最喜爱的食物,在众多的美食当中,对饺子的偏爱程度已非言语所能表达。谚语云: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可见饺子有很高的地位和认知度。饺子是中国众多美食中最具创造力的独特美食,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一种很奇妙的食物,搞不明白馅儿是怎么被包到面里去的,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一盘饺子会让中国人欢天喜地。

在中国人的眼里,饺子好吃不仅在于人们对各种馅料的精心调制,以及它给人们身体提供的丰富营养,更在于附着在饺子中的美好寓意。客人来了包顿饺子,全家团聚了包顿饺子,亲人要远行了也包上顿饺子,只要是高兴的时候,饺子都会出现在餐桌上。传说,饺子和医圣张仲景救人性命有关,冬至这天吃饺子也是为了表示对他的敬重和怀念。

有人说,包饺子包的是尊重,是亲情。也有人说,吃饺子吃的是感恩,是珍重。就连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她爹杨白劳也知道,“家里再怎么穷也要赊回二斤白面包上顿饺子过年”。饺子在国人的心目中是种“高贵”的食物。包饺子、吃饺子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上了桌,我望着摆在眼前的这盘饺子我却遐想不已。虽然这不是我和家人亲手包的饺子,似乎缺少了点亲手劳作的味道,但我依然觉得亲近。我以为,饺子应该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我想,我们为什们不可以为这道美食大书特书呢,为什么不可以为饺子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呢,更为什么不可以为了每年的这天举家团圆包上顿饺子而放假呢,哪怕是半天,以此纪念我们先人们伟大的发明。

这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历经千年不断被传承的美食是值得永远纪念的。

吃罢饺子,再喝上一碗饺子汤,叫做“原汤化原食”,这样的说法也只有讲究中庸之道的中国人能想得出来,讲得出来。喝茶,口里的滋味儿完全变了,没有了饺子的余香;喝白开水,口清了,香味儿也淡了,只有喝饺子汤合适。其实,中国人关于吃得智慧又何止饺子这道美食,通过吃认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国人最大的智慧。

中国人永远把吃是放在第一位的。人活一张嘴,会吃是福。为了吃,人们找到了“民以食为天”这样的理由。在这个理由之下,人们可以大快朵颐的吃,可以浪漫温馨的吃。大吃、小吃、豪吃、简吃、荤吃、素吃,只要是为了吃,什么奇迹都可以吃出来。吃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路上跑的;吃走着的、吃爬着的,吃土里长的、吃树上生的;吃一条腿的、两条腿的、四条腿的。假如世上有三条腿的东西,国人也会照吃不误的。

民以食为天是为“吃”找了个理由,先人们在吃的方面的创造更是让后世之人敬佩不已,他们不仅找到了“吃”的理由,而且还发明了一套“吃”的理论,在经过漫长的实践后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所遵从的必须,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

寒暑春秋,四季轮回。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祖祖辈辈,生生不息。但先人们在劳作的同时,发现了自然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态观--节气。人们在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中,顺时生活,依节调养,望气候农耕。知道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明白了人类的生息既要符合阴阳五行,也要与节气紧密关联。“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们的饮食随着节气的变化与时俱进,春发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生活,调阴补阳,顺节气饮食,滋养身心。这就是“吃”出来的理论。

一个小小的饺子,集智慧与哲理于一体,乃大美食也。饺子可大可小,可蒸可煮,一切皆随人意。

中国文章13:中国文人写“春节”

文/张光恒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历来是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的文学主题。那么,文人作家们笔下的春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一代文学大师曹雪芹,运用神来之笔,细腻地描绘了旧时王公贵族过年的热闹情景,场景描写极其盛大: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也写了清朝时节的过年习俗:除夕晚上,先是由贾母率领全家老小,拈香下拜,祭家祠、敬祖先;再就是向上辈行礼,给晚辈压岁钱;最后全家吃合欢宴。正月初一开始走亲访友,看戏赏灯……

鲁迅笔下的春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在他的小说《祝福》里,鲁镇的新年洋溢着喜庆,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的爆竹,散发着幽微的火药香。“祝福”亦称“祚福”,据说始于元朝,千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绍兴人特有的过年方式。而在《过年》一文中,鲁迅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示了他的赞赏。他自己则是:“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作家冯骥才(《年意》)描写了大年将临时候的逼迫感,“如果此时你还缺几样年货尚未备齐,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转去”,再看“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这句,是表现过年回家那种着魔发疯的情绪,描写的场景和今天出门在外、回家过年所造成的春运紧张场面,不谋而合。当然,也不乏描写过年的热闹与光鲜:年货,无论是吃的、玩的、看的、用的,全都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点满了灯。

梁实秋的《过年》,则大力宣扬了过年的乏味与繁琐: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煎熬……“登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名作家莫言在文章《过去的年》中写道: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表现了过去物质生活的贫乏,所以,他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因为“可以吃好饭、穿新衣,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秘”,他更写了“装财神”这一年节时的讨饭习俗:往往是你一家人刚刚围桌子吃饺子时,大门外就响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让人在笑出眼泪的同时,稍感难过。

透过作家笔下绚丽多彩的春节,我们看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年的文化都在传承和发扬,浓浓年味虽让人羡慕,而那过年时节的无奈苦涩,更让人感叹不已。

中国文章14:韩国之旅

文/杨馨媛

在“璀璨中国”综合艺术比赛中,我获得了古筝专业少儿A组的一等奖,被选中参加中韩文化艺术交流会!我的韩国之旅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韩国之旅给我留下的印象呢,是六个最,哪六个最呢?听我一项项来讲。

第一最:最难忘的。

最令人难忘的,当然是这次活动的主题——交流表演了。我们中方表演了传统乐器:古筝、埙、二胡等,韩方表演了钢琴和歌舞。可能是文化差异吧,韩国的芭蕾舞和我们的芭蕾舞一点也不一样,倒像是我们的街舞。

表演结束颁奖,先是获得银奖的人上台领奖,没有我,我好失望啊,连银奖都没得上。可主持人在念获得金奖的名单时,最后一个竟然是我!哈哈,我开心极了,要知道,我是古筝表演中年龄最小的哦!拿着沉甸甸的奖杯,我无比的兴奋,这里面包含着我多少辛勤的汗水啊!这能不令人难忘吗?!

第二最:最开心的。

小孩子们最爱干什么?当然是玩喽!所以最开心的事就是在韩国最大的游乐场——“爱宝乐园”里玩了!

最好玩的是“激流勇进”。我们坐在船上先是倒着从一个小坡上滑下,我身体往前倾,手紧紧抓住扶手,心突突的跳,滑下来后,我对姐姐说:“这是我坐过的最恐怖的。”话还没说完,我们就从一个大坡上滑下去了,我紧闭着双眼,身体向后紧紧靠着,感觉像要飞起来了!随着一声声的尖叫,我们哗啦一下滑到底,溅起了一身的水花。我擦擦脸上的水,揉揉眼睛对姐姐说:“不对,不对,这才是最恐怖的!”

还有过山车、小飞椅、海盗船、转转杯等很多好玩的项目,我们连饭都没吃,抓紧时间挨个玩了一遍,开心得不愿离开。

第三最:最珍贵的。

韩国最珍贵的是什么?哈,当然是他们的国家三宝了!

第一宝:高丽人参。高丽人参是韩国特有的人参,白皮红心,特别像小人儿,营养价值也特别的高。

第二宝:泡菜。韩国人每顿饭都离不开泡菜,他们每家都有两个冰箱,一个是普通冰箱,一个是专门的泡菜冰箱,据说泡菜放在普通冰箱里很容易变馊,而放在泡菜冰箱一年都不会坏,所以韩国人认为泡菜冰箱是项很伟大的发明哦。

第三宝:韩流影响。这个我不太懂,应该就是韩国的明星们为国家赚了很多的钱吧,导游说有个明星代言产品赚的钱相当于一个大型的企业呢!

第四最:最美味的。

啊!参鸡汤和炸鸡,美味!参鸡汤就是用高丽人参炖的鸡汤,特别鲜美。炸鸡的味道更不错,外皮脆脆的,里面软软的,香嫩得让人吃了一块又一块!

第五最:最滑稽的。

有一次我们买冰激凌吃,天太热了,我举着两个冰激凌,还没等跑到姐姐面前,冰激凌就化了一半了,巧克力水不停往下流,我边跑边舔,嘴上、手上、身上糊得到处都是,姐姐笑我像个小丑。可等她吃完,也成小丑了,哈哈!

第六最:最土豪的。

你知道吗?1元人民币相当于167元韩币呢!妈妈在韩国买了很多化妆品,花了上百万韩币,要是把“韩币”二字去掉,听起来是不是很土豪啊!呵呵。

这六个最啊,合起来就是这次旅行既难忘又开心,知道了最珍贵的,品尝了最美味的,滑稽了一番,也土豪了一把。这,就是我的韩国之旅!

中国文章15:老师教我写书法

文/许双福

说到中国的书法,是上小学三年级时听到的名词。1973年的3月份,随着我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从北京的通信兵部搬家到了湖北的房县,房县深处大山里,教育基础很差。此时,我8岁,上小学三年级。因经济落后,学校买不起教科书,每个班只有老师有一本教科书,而且,就这么一本宝贵的教科书每页的纸张颜色还不一样,有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黄色的,每当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我们在底下抄。那个年代,学校正在大张旗鼓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每天只上半天课,下午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修梯田、砸石子、抬粪、割麦子、割稻子、掰玉米什么农活都干。

我们班主任王老师是武汉钢铁学院毕业的,来自武汉,他看到学生们学不到什么,心里无比着急,大环境下,他又不得不按照学校的安排去做,还得保质保量的完成学校的任务。

他跟我们讲:“这样下去将你们就荒废了,这样吧!咱们班在下午劳动休息时,我教你们学写书法,每个人随身携带毛笔,休息时,蘸着水在地上写。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了,你们的字要拿得出手,字是人的脸面,一定要写得好看。”后来,每在劳动休息时,我们就跟着老师在地上练毛笔字,时不时老师给我们讲王羲之练毛笔字的故事,一家人都是大书法家,以此鼓励我们坚持写下去。跟着王老师这样的写直到我初中毕业,离开这里上高中。

老师的言传身教让人一生受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1979年11月我入伍从军到了西北边陲,这里是戈壁深处,荒无人烟,文化生活单一,所处环境又极其恶劣,几乎是与外界隔离,一个班两张报纸,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读物可看可学的。我想起了王老师教我写毛笔字的情景,每天闲暇时,我就看着《新华字典》,写着字。正如老师所言:“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练了钢笔字,又认识了许多字,部队三年里,我用了30多本笔记本。每在训练休息时,我就拿着木棍在戈壁滩上练字,模仿其他战友的字体。时间长了,战友们慢慢地也一块跟着写,大家相互交流,就这样的在地上乱画一气。虽然,没什么目标,或者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却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使单调的军营生活多了几分色彩。

老师给予我的营养始终润泽着我,虽然我不是书法家,但,每当听到有人夸奖我的字写得挺不错时,心里是美滋滋的,便会想起学生时代,想起我们的王老师。

中国文章16:中国,你怎么了

文/兰言

曾经我们高呼过: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

我们曾经以此为骄傲,以此为自豪,以此夜郎自大,以此固步自封,也以此按住伤疤说不痛。

以此的东西多了,我们也以此被外贼凌辱多了,也习惯了,一边习以为常,一边还会自我宽慰。不堪回首的往事,历史的伤疤还在隐隐作痛。痛定思痛之后,再自伤自痛。

地大物博怎么了?中国在世界的眼里不就是一块被外贼唾涎三尺的肥肉么?痛过外邦宰割的历史,想而今国土又岂能安宁?真有点四面楚歌八面埋伏,如芒在背的感觉啊。国土周边那些弹丸之地,岛屿鸟国,都敢虎视眈眈,蠢蠢欲动。一个南沙就搞的偌大的中国坐卧不安,鸡犬不宁。中山之狼的越南印度,也狼子野心,狐假虎威,窥我国土久已。日韩之国更是事端叠起,嚣炎甚狂。外交都束手无策的事,我怎能妄言呢?国人都义愤填膺了,试问,中国,你怎么了?

人口众多说明国土肥沃,水土养人,气候宜生,泱泱大国才有泱泱百姓。在冷兵器手工化劳力化的时代,是强国的象征。而这个时代,是高科技,现代化取代了过去的那种尘土飞扬,人山人海的时代。人患成忧后的一场空前的计划生育运动,让世界惊叹折服。人口迅速降下来了,可是新的矛盾有让政府绞尽脑汁。人口老龄化成了这个社会尖锐的突出的敏感问题,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只有白岩松一语道破,那就是不能相信政府。他说,政府三十年前宣传: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二十年前又改为: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十年前又变成:养老不要靠政府,要求加社保;如今又推迟养老计划,看来中国政府是要彻底把老百姓整服。民富才会国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政府拿钱援助欧盟东盟非洲一出手就是几千亿美金,而中国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保障在哪里?老百姓一辈子都在为住房、上学、看病、苦搏一生,做中国的老百姓冤啊。

历史悠久,是一种文化资本,不是资产。老美才几百年历史,不是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上撂后了中国几十年嘛?没有一个好的国体,国策,综合国力永远走不在世界前列。国民不再对政府有信心,上行下效,贪污腐败,职能部门无能,哐骗民众,欺上瞒下,媒体做了政府的美体,人人讲的和谐,只谋求表面的平静。从省到镇,三级政府,省市,就是省事,保住官位别出事;县政府,闲政府,忙的只是上奉下迎,向上面讨点项目资金;忙的只是考察旅游,吃喝玩乐;忙的只是要权利要位子抓票子。对百姓的事,真可谓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乡镇政府,是吃香的喝辣的政府,欺哄农民的无知,镇压敢说话的人,所以叫乡镇。眼前的事,身边的事,我对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质疑,想问,中国,你怎么了?

源远流长的古国,老祖宗的东西丢到那里去了?人心不古,忠孝礼仪只能做装修门面的道具。自私自利,唯利是图,阴奉阳违,颠倒黑白等等等等,这些成语典故用在当今市民身上再恰当不过。凡遇大小事,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走后门。形成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社会歪风。打的打上瘾了,挨的挨残废了。做点正常的事情,反会遭到嘲弄。人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钱权财成了人们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忠者不忠,孝者不孝,义者失义。我看到美国评论中国的一段文字上说,二十年后,中国将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他们所说的穷,不是经济,而是国民素质。因为他们看到的中国,是一个不断地丢弃祖先遗留下的文明,转而是疯狂地爆发自身的劣性。说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中国,你怎么了?

文明古国,到如今不该再孤芳自赏了。列强们的枪炮已在过去打过我们,那是用我们的文明打我们的文明。现在是用我们的血液补他们的体格。自己的文明跑到国外去了。国民素质的教育存在疑问,中国两千多所大专院校,有几个走在世界前列。连一个小小的日本韩国都遥遥领先中国。中国的人才在流失,经济在流失,更多的文明在流失。心痛,心酸,试问,中国,你怎么了?

礼仪之邦,是个好词。就因为你号称礼仪,他国就不礼仪了。可以挑衅你,可以侵蚀你,可以分割你,可以强占你,你好大度,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所谓的儒雅就是软弱,所谓的大度就是对外贼的避让。而对国民就没了儒雅大度之风了。人民是被政府整服了。听政府的话,做一个好公民,听了政府一辈子的话,可是我们买的是世界上最贵的房子,读的是世界上最贵的学校,走的是世界上最贵的路,烧的是世界上最贵的油,住的是世界上最贵的医院。

看看我们的人权,是思想人身被奴役下的人权。垄断行业侵蚀着我们的利益,政府部门盘剥我们的利益。而种种国人的不满,谁敢说谁敢言。偶尔站出来几个说真话的,随后就断送前程,被媒体封杀。所谓的人权是当权派的人权,是有钱有势的人权。所谓的平等是不平等里的均等。

再瞧瞧职能部门在干什么。矿难、楼裂、桥垮、路摊,虚假广告满天飞,医院假药铺天盖地,化妆品更是五花八门。我们又吃的喝的什么?劣质奶粉毒奶粉,工业盐敌敌畏腌制的泡菜,工业甲醇酿制的酒,致癌的陈化粮地沟油,加白土的面粉,糖精水兑的葡萄酒,非食用冰醋酸做的山西老陈醋,还有那些毒火腿假鸡蛋更是多如牛毛,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吃的用的我们又那一样能放心呢?所谓的职能部门,你们在忙啥?这样的坑害你们是否汗颜?职能所在何益?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中国,你怎么了?

(本人人轻言微,知识浅薄,晒晒我之浅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