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文章

请欣赏味道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味道文章1:腊月的味道

文/安海

腊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早在周代,人们就习惯在农历十二月行“岁终之祭”,称作“腊”。《玉烛宝典》云:“腊,一岁之大祭。”如今,几千年过去,腊月在“祭”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更多的内涵,成为一年中最丰盛也最能打动人心的月份。

故乡的腊月,正是“三九四九冰上走”的大寒时节。凌烈的白毛风从西北方向刮过来,冰封了河流,封冻了土地,但却无法掐断飘荡在村庄屋顶的炊烟。炊烟,是个温暖的词汇,有炊烟的地方便是故乡。故乡的腊月,到处都飘满了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

腊月里首先飘出的是腊八粥的味道。腊八节这天早晨,天还黑着,我们还在睡梦中,母亲就起来了,生火,下米,熬豆芽菜。当我们醒来时,屋子里已经飘满了腊八粥和豆芽菜特有的香气。起床后,按母亲的吩咐,我们端着半碗腊八粥去喂门环,犒劳守护一家平安的门锁。冰冷的门环看见热乎乎的腊八粥一下子就吸住了它们,一副饥不可耐的样子。喂完门环我们全家人便坐在炕上吃香甜的腊八粥和豆芽菜。吃完后走到院子里,呵着白汽,看着东边的天空还是一片鱼肚白,心中庆幸着自己又一次躲过了红眼的魔咒,因为乡间传言太阳出来再吃腊八粥是要得红眼病的。

腊八一过,“年”的气息便越来越浓了。腊月里所有的日子都攒着一股劲,心无旁骛,奔着年而去。现在有句比较流行的话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其实想一想我们对待年的感觉也是这样。年固然吸引着我们,但最令我们回味悠长的或许还是腊月里那些迎候年的日子,这些日子让“年”的内涵更亲和更丰满。

每年的腊月里,母亲都要炸果子、炒干果。用自家地里产的胡麻从油坊里换了上好的麻油,倒在大铁锅里,烧滚后将精心捏好的麻花、撒子放进去,几分钟的时间麻花、撒子便成了焦黄色,一股香气扑面而来,令人馋涎欲滴。我们村一个当家的老叔,退休前在单位食堂做面点,炸的麻花有模有样,按村里人们的话说炸得“就和供销社卖的一样”。因此有几年时间,乡亲们常常请他去帮忙炸果子。母亲有两年也请他到家里来帮忙,学到了不少技巧和花样,自己炸的麻花、撒子也像模像样。炸好的果子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充斥着腊月的时光。炒干果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民间有谚:二十三,大炒干。这一天,你如果到村庄里去,就一定会听到噼噼啪啪的炒大豆、瓜子以及花生的声音,而那种干果炒熟后的特有香味也会穿过人家的窗户飘荡在村庄里。

与这些物质的味道相比,村庄在腊月里还有另一种味道更令人回味。腊月的村庄,还氤氲着一种艺术的、精神的气息。腊月,是寒冷的时节,也是农闲的时节,村里那些婶子大娘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坐在烧得热乎乎的炕头上,家长里短,插科打诨,而手里也不闲着,要么是绣着漂亮的鞋垫,要么是绣着好看的枕头顶,要么是做着剪纸,为装点春节做着准备。母亲的包袱里曾经收藏着许多幅图样,有狮子剪纸的,也有枕头顶和小炕褥的。腊月的时光里,几个婶子大娘共聚在一家的炕头上,照着纸样用麻纸剪上几幅狮子剪纸,然后用墨汁染成黑色,再将烟盒的金铂纸以及彩纸衬在剪纸后的缕空处,一对对漂亮威猛的狮子便蠢蠢欲动了。还有枕头顶和小炕褥,也是用各种彩色的布头照着纸样剪成图案,然后再小脚密缝在一块或大或小的纯色的布上,像绣花一样做成。这些图案有喜鹊登梅的,有福禄双全的,有花枝招展的,有众星捧月的,有抓髻娃娃的……都是些吉祥喜庆的图案,它们从母亲她们的手中而出,装点农家一年的光景。那种喜庆欢快的气息,许多时候会穿越时光,瞬间便攫取了我内心的温存。

腊月的味道,令人咀嚼,令人回味,令人荡气回肠,令人永生难忘。是啊,这味道其实说到底就是亲人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它总能触动在外的游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给他们以力量与抚慰,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对故乡魂牵梦萦。

味道文章2:喜欢淡淡的味道

文/海空一朵云

近日一位老友说:感觉你是个很容易满足的人。细一琢磨,真是不假。年过半百,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包括感情,都从未有过什么过高的奢望,现有的状态让我很知足。

至今仍然和父亲住在90年代初的老式楼房,二十年前的简易装修也已经显得很破旧,许多人建议重新装修,我却感觉没那个必要,只要收拾的干净整洁,一样很舒适。上下班仍然挤着公交车,虽说挺辛苦,但也挺有趣,车上时常发生些好玩的事,也时常因为一件小事引发了某种灵感,一篇小文章可能就由此产生。周围的女人们越来越讲究品牌,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名牌包成为她们追逐的对象,可却引发不了我的兴趣。虽说,也是一个爱美的女人,也喜欢装饰自己,但只注重服饰的款式和色彩,讲究的是个性化,却从不关注牌子,几百元的衣服穿在身上也挺美的。很少去热闹的娱乐场所,却时常一个人走进剧场,安静的听一场音乐会或看一场话剧。有朋友说,你的生活太平淡了,应该多与社会相融合,多参加些社交活动,开阔一下眼界,提高一下生活质量。可我却独独喜欢这平淡的生活,宁静,安逸。

在单位里,是众所周知的风火、干练、认真,且有些小文才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没有理想抱负的人。只想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对得起拿的薪水,对得起自己实际所具备的能力和水平,至于其它从未去想过。经常为单位写些新闻报导,但从不署自己的名字,因此很受记者们的欢迎,他们可以堂而皇之的写上自己的名字,既完成了任务,又赚得了稿费,何乐而不为。也时常按照领导旨意往省工作动态上投稿,落款也总是单位的名称。同事曾问过我,为什么不写你的名字?没那个必要,又不是文学作品,不过是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时常有人为之可惜,说按照你的能力,不应该是今天这个样子。我不解,那应该是什么样子?现在这个样子不好吗?同学中大多在事业上都有着比较骄人的成绩,真的很敬佩,但从不羡慕,总感觉他们太累。还是喜欢这种平平淡淡的状态,轻松,自如。

渴望一种感情,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海誓山盟,不需要长相守,也不需要更多的承诺,只期望能在你心里为我留一个小小的空间,时常把我记起,即便是偶尔,我也会很满足。不奢求,你能常来常往,在方便的时候,在你路过这里时,能顺道看我一眼,陪我共饮一杯茶,共进一顿餐,我也会很高兴。不奢求你的拥抱,更不奢求你的热吻,只要你能轻轻地拉着我的手,轻声地问一句:你好吗?我也会很陶醉。淡淡地真爱,淡淡地深情,已经足够了。

淡淡的,就是喜欢这淡淡的味道,清爽而又带有一缕芳香。

味道文章3:山的味道

一个寒假,我与几个好友跟随两个同学去了宁国与安吉交界的地方——凤凰。年少的轻狂浮躁与山林的幽深寂静便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在我的心里刻下了无法忘却的烙印。

那地方真的很偏僻,偏僻得让人生出一丝怕来!

沉默的大巴拖着我们在几十里地都不见一人的山间公路上转悠,正当车喘着粗气向一个坡顶冲刺时,前方竟突然闪出一个人拦在路中搭车。驾驶员停下车,并没有开门,而是提着一根铁棍走向他。经过几分钟的交流,驾驶员这才让他上了车,又继续前行了。走了一段路,那人下车后驾驶员才说:这地方经常发生抢劫!我们听了毛孔都竖起来了,猎奇与新鲜瞬间就蒸发了,取而代之的是恐惧!

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总算平安地到达了目的地。路的两边,十来间寒酸的房子便组成了的小镇,一个肉案子和几个小店成了山里人唯一的消费场所。卵石与黄土夹杂的两米左右宽的山道被我们踩踏了半个多小时后便消失了,接下来是几里地的一边靠山、一边临壑的羊肠小道。我们终于在太阳落山前赶到了同学的家。“今天运气不错!要是下雨我们可能要到9点钟才能到家!”同学的一句话说得我们面面相觑。

晚餐很丰盛,有鲜香菇和麂子肉。同学的弟弟说麂子是他几天前猎获的。他的话让我们迅速恢复了活力。扛枪打猎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只是以前仅在文学作品中见过,想不到今天竟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饭后我们嘎吱嘎吱地踩着木楼进入了房间。第一次摸起一人多长的土铳别提多兴奋了。“这么重啊!”来自市区的女同学怎么也端不平它。我端起它将黑洞洞的枪口瞄准了她。“我怕!”女同学的嗲叫和胆怯的躲闪引得我更加来了劲。“叭!”我一边模拟着枪声一边扣动了扳机。“快放下来!”同学弟弟的一声吼叫把我们都镇住了。“那里面已经上了药!虽然没上辣子,弄不好也会走火的!”他的解释让我的脸陡然煞白,后怕纠缠了我数年!

经过一夜的修整,第二天我们就在峰峦叠嶂、林木参天的山间转开了。吱吱呀呀的独轮车在羊肠小道上演绎着古老而单调的生活,山民把红芋、冬笋、干菇推到集镇上去交易,再将所需的油盐酱醋和生活必需品驼回人烟稀疏的山寨。间或也有人扛着粗直的木料艰难地往外运。那羽色艳丽,拖着长长的尾翼的鸟儿带着我们新奇的目光从这山悠悠地飘到了那山。

同学带着我们“瞻仰”了几棵在教科书中才见过的伟岸的银杏,一人都抱不过来,肃穆之情油然而生。“以前有很多,被人砍了不少,现在已出台政策保护了!”同学的讲解让我们顿然生出些许惋惜。“那儿以前有人看到过两条水桶粗的大蛇在嬉戏!”同学指着前方一黛色的峰峦说道。神秘和害怕立时袭上人的心头。再往前靠近一点,日照便完全被山峦遮蔽了,身上立时生出丝丝凉意来。

弄出微微的汗来,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极目远眺,才真正领略了王家新《在山的那边》的诗意。“……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山—那—边—的—海—呢?”我们大声地向群峦索问,颤颤的回音久久地在沟壑间飘荡,给出了一个与问题同样的答案!我们切身体验了诗人当时的渺小和无奈。此时我才恍然醒悟,性别相异的两个同学为什么不约而同地钟情于音乐,没有诗文歌乐,怎能与寂静深沉的山谷交流、互动?!

在我们尽情地陶醉了自我之后,同学说带我们乘“滑道”下山。所谓的“滑道”原来就是山民运输木材下山的通道。准确地说应该是雨水冲刷的溪道,纯天然的。“木料塞进去,咕噜几下就滑到了沟底,已经用了不知多少年了。”同学说道。我们蹲着,双手抱膝、鞋底当滑板,沿着滑道顺势而下,随之叫声、笑声便在掩映的丛林间荡漾开来。滑道底面很光滑,犹如人工铺就的石坂路,坡度也适中,疾、缓、行、止皆好掌控,因为旁边的枝桠就好像扶绳一般,随时拉一把即可停住。“我还想再滑一次!”下到坡底后女同学叫嚷道。“你爬上去再来一遍,我们等你!”“我爬不动了!”“那就回去吧!”无奈,她只得意犹未尽地和我们回到了木楼。

晚餐的主菜是竹笋烧肉,还有清蒸的土制火腿。同学家的储藏室有一大缸腌制的竹笋,灶间的烟囱旁挂着一只熏黑的猪腿。“我们这儿交通不便,一个月只出山两趟。采挖的竹笋都是没破土的,很是脆嫩,也是我们冬季的主要素食。今天母亲特意去镇上割了两斤鲜肉……”同学为没能端上八菜一汤而歉意地作着解释。我们却狼吞虎咽地将菜肴一扫而空,只是那山区的朝天椒呛得我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纯正、地道的土菜让我们斯文扫地!

八点多钟的时候,我们一人提着一根木棒跟着同学的弟弟出去打猎。同学弟弟头上戴着一盏烁亮的矿灯,刺破了夜空的帷幔,犹如碉堡上的探照灯。刚出村我们就发现光柱中露出两只闪着蓝莹莹的珠子,他端枪立住,我们也屏住呼吸,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声枪响。“是只猫!”他放下枪继续前行。我们蹑手蹑脚地跟进,和鬼子进村没两样!折腾了个把时辰,除发现一只机灵地窜走的松鼠外一无所获。“真遗憾!今晚连只鸟也找不到!”他的一声叹息让我们彻底偃旗息鼓。

“哪怕是听一声响也好呀!”快出山时女同学发了声感慨。“对呀!那就放一个空枪吧!”他姐姐提了个建议。“给!谁来放?”他端着枪递过来。见半天没有回应,我就硬着头皮上前接过了枪。我在老家时曾看过一个村民把土铳绑在树上试枪,远远地通过一根绳子拉动了扳机,结果一声巨响,连枪托子都找不到了!我运足一口气,将枪托顶住右胸,朝着斜上方扣动了扳机。“碰!”的一声,我的上身被震得往后一倾,随即淡淡的硫硝香味在空中弥漫开来。枪声在幽空的沟壑间竟是如此的雄浑、粗放,女同学尖叫着手舞足蹈起来,兴奋得像真的猎着了一只野物。多年后的一次实弹射击中,当我的食指碰触到冰凉的扳机时,眼前的靶子恍然就变成了那黛色的山峦,所以弹无实发也就在所难免了!

回到家,同学捧来一堆干粮给我们当夜宵。大的如刚开窝的鸡蛋、小的似山东大枣,吃到嘴里有点像牛皮糖,香甜可口、柔韧绵稠。“什么东西啊?”我们还是第一次吃。“猜猜看!”同学狡黠地调侃着。“像蜜枣!”我说。“是山芋!俗称大红袍,是山芋中的极品,煮熟晾干后就成这样了!”同学的解答让我们啧啧称奇。是的!这小东西里面竟凝结着山的味道……

味道文章4:炊烟的味道

文/李学强

山野的味道,也是乡村生活的标志。乡下人家习惯于用灶火做饭,灶用砖坯砌成,台面宽大,灶口方正。柴火在广袤的田野里到处都有,树枝、秋收的棉秆都是理想的燃料。做饭时,一把麦秸点燃了往深深的灶膛里一扔,轰一声,伴着一丝青烟,火焰爆起来了,柴火接二连三放入,风箱拉起来,火焰越来越旺,不大一会儿,锅屉里就冒出蒸汽。

乳白色的炊烟,从烟囱里袅袅上升,恬静柔美,轻盈纤细。没有风时,炊烟慢条斯理,像一位老人抽着烟斗,美滋滋地吞云吐雾;风大的时候,炊烟随风起伏,忽而聚拢,倏忽间又飘散。乡村身后是古老的青山,前面是静静的池塘,蓝天下,房屋俨然像一幅宽轴的山水画,在眼前次第展开。炊烟挂在树梢,浮在山脚,与山野相伴,和农舍结缘,炊烟如丹青妙手的随意泼墨,给寂寥的山间带来些许生机与活力。

炊烟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暖暖的炊烟里有着家的温暖。放学走在通往村子的道路上,脚底踩着窄窄的田埂,看见自家屋顶上袅袅的炊烟,母亲也许正在灶间忙碌,不由地,肚子咕咕叫起来了。脚下生风,来到家门前,炊烟一缕缕从烟囱里飘出,带着草木灰淡淡的香气。进入黑黑的灶间,案板上擀好了宽宽的面条,绿辣椒和西红柿冼净切好盛在碗里。红彤彤的火苗,贪婪地舔着锅底。母亲折着柴草,添续在灶膛里,火焰噼啪作响。母亲看到我回来了,微笑道,饿了吧,饭马上就好。

秋天最为丰腴,红薯,花生收回了家,仓里窖里殷实起来。大人的脸上笑容也多起来。烤红薯,煮花生,是孩子们最热衷的事儿。守在灶前烧火,炊烟在房顶升起,等待美食的过程是幸福的,鼻端淡淡的香气弥漫,心也变得宁静而踏实。从地里回来晚了,总能听见妈妈们老远地唤着各自孩子的名字,喊他们回家吃饭。

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妈妈攥住孩子的手往家走。炊烟在各家各户烟囱中升腾,夜色中不时冒出颗颗小火星儿,带着细微的轻响。橘黄色的灯光从街上两旁的门窗中一点点透出,照在屋檐下,人影在光线里被拉得很长。嗅着炊烟,仿佛嗅到香气氤氲的饭菜,身体疲累,心却一下子轻松了,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炊烟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让人忆起那些温馨、淳朴的乡村经历。清晨,小溪里的水哗哗作响,绿叶在风中摇曳,花儿在溪边盛开,狗在深巷中吠叫着,鸡飞到桑树上打鸣。缕缕乳白色的炊烟唤醒了沉睡的村庄,它像一根根乳白色的丝带,轻盈而飘渺。

麻雀们叽叽喳喳叫着,从这株树飞到那株树。起早耕完田的老牛,迈着悠然的步子归来,在柴房前悠闲地吃草,不时哞哞叫上几声,叫声在山谷中轻轻回荡。阳光踱着步出来了,人们吃过早饭,出了家门,又是清新美丽的一天。

炊烟给乡村带来宁静的氛围,安然的气息。乡村在炊烟陪伴下度过久远的年代,小村虽然平淡,却有着古朴悠远的韵味。轻盈而飘渺的炊烟停留在人的心头,飘渺在记忆的一隅。

味道文章5:闲饭的“味道”

文/刘金荣

小米闲饭(也称咸饭),是井陉一带人民普遍喜欢食用的粮菜混吃饭食。以放入食材不同而味道各异,全因食者的口味而定。小时候,曾目睹母亲怎样煮小米闲饭:锅里水开后,先放入较难煮熟的小米和菜类,或北瓜、或红萝卜、或蔓菁(菜根),春季则用陈萝卜条或陈瓜片。七八成熟的时候,放入少许杂面条和绿菜叶,也有撒点儿玉茭面或白面的,滚两滚,熟了以后再放点盐,一锅闲饭就做成了。

在物资匮乏、粮食短缺的年代,母亲往往舍不得多放小米,做出来的闲饭清汤寡水的。偏偏我们那里农村人又有个习俗,吃饭时端着碗串门吃或是在自家门口蹲着吃。但无论在哪儿吃,都不愿意让别人瞅见自己碗里是闲饭,怕人家笑话穷。有时候为了表示和炫耀自家饭菜的可口,吃饭时甚至会做出种种夸张的样子,吃萝卜要闹出吃大肉的“大动静”,所以那吃相也就可想而知了。

小的时候,因为不懂生活的艰辛,不想吃闲饭,总觉得苦涩,难以下咽,总认为闲饭是穷苦的象征。特别是对放了菜根、萝卜条、杂面条之类的咸饭,吃到嘴里苦而涩,汤的味道也怪怪的,不愿意吃,还常常嗤之以鼻。有时还因为餐桌上这不喜欢吃的闲饭而对父母心生埋怨。

好在时代不同了,闲饭也“脱贫”了。随着现代人对古朴、自然、养生的追求,小米、北瓜、山药、土豆、菜根、白萝卜、红萝卜、黄萝卜、嫩玉米豆等煮成的闲饭,已经作为农家饭的一道特色主食,登上许多饭店待客的餐桌,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和食欲。

老年人常说,闲饭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人到中年之后,闲饭在我的口中有了另外一种味道。如果隔段时间不吃顿闲饭,就好像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于是一改对闲饭的“无视”,或在星空寂寥之时,或在灯火阑珊之下,或与家人,或与朋友,盛上一碗“乱炖”的闲饭,闻着那熟悉的香气,品着今天生活的味道,忽然间觉得一切都那么甜蜜。

味道文章6:故乡的味道…

文/碑林路人

没有回到故乡的时候,思乡对于我来说,就是那种淡淡的宁静的向往。只有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的心 才会涌起一种深深的久违的感动。

我是喝黄浦江水和母亲的乳汁长大的。

离开家乡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对故乡只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和梦境般的记忆。

一直以来,故乡留给我的印象就是母亲娓娓道来的一段段故事。

我喜欢听母亲 呢呢喃喃的上海方言,喜欢听母亲讲她小时侯的事情,以及关于旧上海和老家亲人们的 所有往事。

有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关心故乡的每一点变化;会在心里面对这座城市有一种朦胧的亲切感。

尽管 这座城市离我很远,但内心里总是觉得它和我有着某种说不出来的牵连。

成年以后,又一次回到故乡,童年的许多记忆 已不复存在。

老西门的亭子间,不在了,淮海路上的奶油赤豆棒冰,没有了;连我最喜欢吃的粽子糖,也从老爷爷的玻璃糖罐里 变成了柜台上 精致的塑料袋包装。

大上海 繁华得 几乎再也找不出旧时的痕迹,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这里的水;我所有关于故乡的记忆都是寻着水的味道渐渐而来。

那是一种很奇特的味道;久居此地的人,也许已经习惯或者厌倦了这种味道;而对于我来说这种味道 就是隐藏在我内心深处的关于故乡最深切的记忆。

多年以后,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当我又一次端起水杯,那种久违的味道让我有了一种 说不出来的感动。好象童年时的某些记忆 和某种亲情在猛然间充斥内心。

也许,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东西 在你不经意的时候 已根植心底;就象对母亲的依恋或是儿时某一个特定的场景,就像你小时候经常坐过的那把竹椅,以及曾经给你讲过鬼故事的 那个人。

我对故乡的记忆是浅薄的;但我知道,我的血脉里 有一种亲情 ,是来自故乡的山水。在远离江南的异乡的土地上,我时常 会有一种淡淡的思念和向往,我不知道 这是不是乡愁。

一个人的内心,会有很多珍藏记忆的角落,当我们走过许多的红尘往事,开始学会怀旧的时候,任何的记忆翻晒出来都是一种感动。

故乡的乡音、乡情,故乡的味道,已作为一种永恒的记忆藏在了我内心最纯净的地方。

味道文章7:清冽

喜欢极的味道、呼吸,只一口,就可以换个自己。心境,表情,以及之后来到眼前心里的天地。

都是这么好。

清冽,与雨水和露有关,与早晨和清冷有关。清冽而生的神色,如同一眼看见的早晨,一眼看见的你。

这个冬日我在乡间。铅云浓得雪天一样,近午时,才化了雨水清亮起来。

于是就呼吸到一股冷冷的直抵肺腑的清澈,叫人着迷。虽不乏清丽的窗景,手里也有热热的茶,可还是想去雨里。知道,当一种愿望渐次明朗,心境定能换副表情。郁结的,无所适从的,此时轻轻敞开来,有了想去的地方。

是条从溪谷里升起来的路。宅区有很多条依山傍水的路,每条都是看风景的去处。却独喜这里。一次次地来到,久了便知心仪。虽与我家隔了长长的距离。

一边是山坡,植被蓊郁。冬了,萧萧了,却觉林寒涧肃还远。在并不高得举首仰望会叫人生出旋转甚而危险感的山林下面走着,静美之极。另一边则是依山的别墅群。特别喜欢一户人家,墙头红红的藤蔓能点亮人的心情。宽敞的玻璃墙里有雅致的窗台,台上倚几个花色不一的布艺软垫,搁几盆生动逼真的碗莲。极少见主人回来,窗帘却从不拉上,可是存心惹人温馨地想家。窗前有湖石砌出的池子,池水清得竟像九寨沟五彩池,生生把人看呆。多尾红锦,安逸地活在主人为它们营造的仙境。有那么一刻,幻想活到它们的水里去。

这条路上原本也能遇些徜徉的人,想必也是如我般喜欢这里的人,这天一个没见。许是喜欢寂冷清冽的冬雨如我,却不多。舒心地来回走了两遍。入了这境,尤其一个人时,只觉分外痴迷,只觉不忍离去,心情也不尽地好了。

这路也是我们徜徉过多次的。安静地走着,除了天籁,除了跫声、心音就再没有别的了。语言也给省略了。想什么呢?想人生,想美好,想我们,而后什么也不再想,只静享,只会心地笑。

可惜你后来并不怎么喜欢它。总是幽清太过了。只有绿在滴下来,只有一两声的鸟鸣在瓦解寂静。况这里的景都好,尤其山上的路,走着可以极目大半个宅区和烟波浩淼的太湖。而我,偏是如此拗不过自己,心引我来到这里,就再走不出去。即使到了路口向右拐个弯儿,就是往山头去的风光无限的路了。

于是这天你没在。毕竟心还年轻着。有天当它真的温暖地沉静了,会沿着记忆寻回这条路上来的吧。无论那时,往昔还在不在。

而当年,你就是在这条路上遇见我的还记得吗。我第一眼所见的你,也是甚合我心的孤清安寂,如同眼前清冽的雨天。

一个人在冬雨里走着,一点不冷。呼吸着被亲切的雨水冰雪沁出来的清冽,会是冷的么。雨里有竹潇潇,柳在拂,一两声的鸟在叫。鸟叫的路上这么清静,整条路上一户住家也没回来,而我回来。来这心仪的,总能被找见的地方。知道这样,就很好。卡夫卡说,不具目的的美,使人产生一种自由的感情。我的自由,也就在这路上,清冽里,包括安心地,做一尾空游的池鱼。

味道文章8:回忆的味道

文/漂泊LG

回忆,是有味道的,是鲜活的。在时光中成长、行走,静静地感觉,有一份从容的情怀,掠过眼前的春绿秋红,演释红尘的离愁别恨,沉淀岁月的阴晴圆缺。只要抹去尘世的灰尘,开启心灵的嗅觉,我们仿佛就会闻到每一棵小草,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散发的芬芳。这种淡淡的清香,混合着泥土的涩味,领引着我们的脚步、心灵,去寻找那迷失在现实与时空的回忆的居所。

回忆,有时如男人的奔放粗犷,放纵无羁,如同行云流水,春去秋回,奔走悠悠岁月。远可及千年前的前世,长可触万年后的来生。有时如一匹脱缰的野马,驰骋天地,踏破无数的山峦,广漠,荒原。有时如一叶孤舟,泛波中流,经无数的溪涧,险滩,岔口,百回千转。有时如一只苍鹰,掠过黄昏、晨曦,在孤飞的天空,划出一道闪亮的轨迹。不要问它从那里来,只须知道,你居住的地方是它是他最初的起源与最终的回归,你窗前的那朵花,那棵草,那株树是它今夜的栖所,你凝望的渡口,是它落帆之地,最悠长的游吟也是为你而发出的。 回忆的感受是深沉的,怀旧是惆怅的,思念是憧憬的。

回忆,亦如女子的婉约温软。走过三月的霏雨,黄昏的倚望,晓妆的镜前,松冈的凄然,林花的春泪。见聚散霎时,伤感移影而来,似梦似幻,如痴如嗔。觉眼底云消云长,定此生薄寒轻暖。那些曾经的往事,总带着淡淡的明媚,浅浅的忧伤。如风一一吹皱一池春水,撩起层层涟漪,飘来一点灵动,带来一丝酸甜。闭上眼,细细品味,一种牵绊、守望,永存于不灭的灵魂。

回忆,来了又走了。来时几许情深,几许忧伤,一次宿命的邂逅,刹那间,前尘往事纷至沓来,跌进了一片惆怅。走时,静谧的长街,秋叶零落,清寂的脚步声,湮没在长 路的尽头。来时,或轻盈,或低吟,或浅望,走时,或沉重,或踟蹰,或依依。回忆就这样飘荡于每一个角落,每一季轮回。如果想重温,只要你打开一扇窗,悸动的情感如 潮水般滚滚而来,你就看见桃夭李艳,杨柳堆絮,晴岚叠翠,草长莺飞。你就会感叹红褪绿减,落红成阵,半城寒烟,满地狼藉。

不一样的季节,不一样的境地,回忆的味道是不同的。放不下的思念,沉甸得连自己无力流泪,只有努力寻找回忆的通道。远方总会有你思念的信息与向往,在内心深处一种情愫,如一条青蛇蜿蜒爬行在那片苍茫的蒹葭,那个白衣女子已经不在,如风一般消逝,留下诗经的叹息。只有一只青鸟飞过,向着北方的天空。它能穿越那时光的深处吗?就算如是,它又能承载南方酥软的红烟绿雨,还有那片轻愁薄寒,以及温馨如你的不能醉卧的怀抱。

这条路,你低头行走过,西风烈烈,茕茕只影。回忆如悠长的驼铃,有些单调,有些苍凉。山不见远树,道不见纤草,河不见清波,只有孤城万仞山,风劲雪暗。站在高岗,背影远眺,襟袖犹寒,便生出苍茫之意,潸然泪下,有谁为你立尽中宵,春闺缱绻,望断南飞雁,潇湘梦里还。你或纵马草原,正好长河落日,草低烟迷,闻着青草的气息,花开的芬芳。风吹青衫,幽意满怀,恨不得马头琴起,铿锵高歌。远方牛羊成絮, 毡房洒珠,一呼一吸间,回忆的味道竟是这般辽阔悠远。天这么蓝,云这么白,草这么青,花这么艳,只有你一人独享,一种别样的感觉涌上心头,念天地悠悠。

你徘徊在惜别的海岸,望不见归来的桅杆。只有风中隐约传来熟悉的歌声,那是曾经的恋曲。歌声和着潮来潮去的海浪,回忆似要开出朵朵思念的莲花。你抬头,千思正在彩云处,鹭翔鸥歌。蓦然回首,那梦里的女郎,风飞扬袂,吹拂长风,轻盈随风而舞,你的身心浸入微微温凉背后的情愫,心颤得连语言文字都望尘莫及。一切的喜乐悲怒,通通随风走远。

你行走过的春天,梦落在枝头,轻盈如蝴蝶的翅膀,辗转于花间,旋舞于草丛,回忆是清新而醉人的。在你的住所居住着浅浅的阳光与温馨,风斜柳扬,燕子呢喃,一种午觉醒来愁未醒的慵懒弥漫。我寻你而来,庭院深深,斑驳的回忆,被一把锈蚀的铜钥 轻锁,只好推门而入,静悄。还好,一架紫藤花依旧开得热烈,暖暖的,有些炽热,有耀眼。倒垂的花朵一半暗藏,一半鲜亮,透出一种恬淡。风中传来酝酿过的回忆,分明见了久违的心潭旧影,你正顾影自怜,悄然浅笑。我吟风而醉,久久地,久久地咀嚼着回忆的味道……

味道文章9:人情的味道

文/李晓

腊月里的一天,我那81岁的爸,又从箱子里摩挲着找出一本1993年的人情簿子。那本发黄的簿子里,誊写着我家历年人情往来收付的礼金。

我爸念出了声:“1999年,我妈80岁生日,村子里王大权送礼金50元;1987年,我家新房竣工,朱明贵送来粉条10斤……”我爸在腊月里得到电话通知,王大权家腊月娶孙媳妇,于是早早安排,吩咐我妈必须回老家一趟,礼到人到。

我爸就这样,把乡下老家这些老乡和老亲戚们的人情往来看得很是重要。去年春天,老家村子里侯大爷80岁生日,我爸不小心忘了,为此纠结不已。后来让我专程去把侯大爷接到城里来了一趟,一见面,我爸就对侯大爷双手作揖道:“抱歉啊抱歉,是我真忘了!”那天,我爸出钱,在城里馆子请大爷好好吃了一顿饭,他心里才安定下来。

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我爸这个从城里回乡的干部,正在稻草铺的床上睡“机关午觉”,我妈从山坡上跌跌撞撞赶回来,唤醒了我爸:“刘老头死了,刘老头死了……”

我爸从床上起来,直奔刘老头家。刘老头只有一个女儿出嫁在外,他中午还去割草喂了牛,回来的路上栽倒在地,就再也没爬起来。我爸和一个村里人,立即赶到乡场上,给刘老头买来寿衣穿上。刘老头对我家有恩啊,有一年遇到饥荒,刘老头把自家的一点粮食偷偷送到我家来,给我那正上学的爸吃。出殡那天,爸还给刘老头抬棺。

有一年,我陪爸去看望89岁的姑奶奶,老寿星已有些神志不清,一见我爸,抓了一把胡豆就往他嘴里塞。姑奶奶93岁那年的一天中午,由大表姨伺候洗了一个澡后就上床午睡,便再没醒来,她安静地走了。姑奶奶走后,我见爸竟哭得全身颤抖。她好比一个家族的一棵大树,最老的粗大根须枯萎了。

我爸是一个注重亲情的人,而今每年一些传统节日里,他还要给那些逝去的亲人们烧上一包冥钱。他很讲究亲人长辈之间的那些称呼,用毛笔庄重地一笔一画书写:爷、姥、婆、舅、姨……每提笔写一个字,爸就仰头微微沉思,回忆着他们每一个人生前的音容笑貌。爸给他们烧的那些冥钱,在风中漫舞,抵达活着的亲人们思念的尽头。

我还很怀念在乡下的贫寒岁月里,乡人们之间亲亲热热走动。红白喜事、起屋架桥修路等,亲戚之间都要相互祝贺走动。一家人做事,亲戚几乎都赶来帮忙。那时,亲戚间互送一包挂面,一筐藕,一篮子花生、米豆腐,都是乡里那些土特产,还沾着泥,溢满的是浓浓的亲情。不像如今人与人之间来往,一收到请柬,一接到电话、短信,就心惊肉跳。更有甚者,干脆把银行账号发给你,人不去可以,你往卡上直接汇钱就是了。

而今,乡村里一些亲戚也来城里居住了,但就如年味一样,总感觉亲情也寡淡了,偶尔相聚,就在饭店里吃一顿,等开饭的时间里大家埋头看手机,吃了就匆匆离开。前不久的一天,我的亲戚们在饭店相聚吃了一顿饭后,爸还想同几个亲戚唠唠嗑,结果他们都跑到茶楼去打麻将了。我看见头发花白的爸耷拉着头,好可怜的模样。

去年腊月,老柏回到了几千公里外的东北乡村过年,回家头天晚上,老柏执意去了快要倒塌的老屋里睡觉,睡到半夜,他恍惚听到窗前娘在唤他:“老二,娘在这屋……”他惊醒过来,才知道是幻听。娘的土坟,就在湖边,风吹芦苇如浪。老柏回来后跟我说,他们那个囤子就要消失了,一家企业与村子签定了拆迁安置协议,他走的那天,推土机已经轰鸣着开进了村子里。

据说,现在每天差不多就有一个村庄在消逝,那些老房子、老祠堂、老水井、阡陌稻田消失了,也许并不可怕,怕的是,那些古老绵延的乡风人情,永远地飘走了,只成为我们心灵里最沉重的祭奠,那是时光里最深的乡愁。

味道文章10:回忆的味道

我发现最近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很多,发现很多年以前我和他们其实也是一样的,傻傻的,很天真,很纠结,很无聊。但是那也仅限于曾经。

发现现在回想起来,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以前也会喜欢一些人,但是现在却觉得很可笑,怎么当初就会喜欢呢?

发现现在我们已经不再单纯了,跟叶子说着说着就发现,回忆只属于回忆,现在已经没有当时的那种心跳了,也许还有一些些,但那只是喜欢当时喜欢的那种感觉,人总是很奇怪。

那个时候的心情真是跌入了谷底,真是觉得世界灰暗极了,就觉得一个人怎么可以这么难过这么绝望,但是现在想想,其实也没有什么,已经不再那么执着了,只是仍然有点舍不得。17曾经那么纠结,25有点不舍,不舍得忘记,不舍得删掉,却删了个彻底,渣都不剩了。可是这一切仍然输给了时间,输给了沉默。

时间是把杀猪刀,杀了你,杀了我,于是我们在各自的世界里又重生了,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似乎已经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当想念变成了念想,该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和伤痛呢?

时间真的可以平复一切,最近经常看到一句话,当你不再期待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会得到一切。那么,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我又抱着什么样的期待?但是渐渐地期待也将会消失了吧。跟我们的棱角一样,渐渐被社会磨平,失去了自己的光芒和色彩……但是好像又并没有都失去,只是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总要有一点牺牲有一点失去,得到也要有所失去,这样才公平,毕竟我们实际上是得到了不少东西的。

淡淡的,淡淡的,我喜欢淡淡的感觉,不要太强烈的,慢热的我喜欢慢一点,慢一点,淡一点,再淡一点……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喜欢;淡淡的回忆,淡淡的怀念,淡淡的忘记,淡淡的你,淡淡的再见了。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真的好久不见,不见了,也见不到了吧。淡淡的再见……淡淡的祝福,祝你幸福,祝我幸福,祝我们都能幸福。

很久没有微笑了,阴霾了好一阵,该恢复了,总觉得失去了自我,莎莎说我记得你以前很爱笑的,所以,要恢复!找回爱笑的我,找回努力上进的我,找回可爱的自己,做我自己。淡淡的幸福,淡淡的……

味道文章11:故乡的味道

文/王晓林

很长时间,我没回故乡了。

乡情的牵引,故土的呼唤。故土有我牵挂的根,有我乡恋的魂,于是,我便踏上了归乡的行程。

跟以往归乡一样,临行前,彻夜难眠,总是思乡浓烈,乡情悠悠,乡音绵绵,遥望黑夜,心系故土。好不容易盼到天亮,约上弟弟同行,归乡的行程便开始了。车子出了县城,一路在坎坷不平的公路上颠簸,近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回到久别的故乡——四合古镇。

回到故乡,那熟悉的村庄、房舍、树木、庄稼、花草,似一幅水墨丹青在心中定格。这幅乡村剪影简淡、从容、本真、自然。那一张张似曾熟悉的容颜映入我的眼帘,纯真、清新、热情、大方、淳朴、厚重的乡土乡音抚平了我充满乡愁的心情。我心急切,更多的是涌动出久违的欣喜,是因为我离开故乡太久了,可故乡始终盛在我心中。许多回在梦里触摸故乡,和故土相拥。如今,鲜活的故乡就在我眼前,我扑了上去,来一个今生的拥抱。

老家四合古镇,白水河环绕而过,河水灵动,生息出灵山秀水。四合古镇由新街和老街两部分组成,两街相望。我有怀古情怀,很少去新街逛逛。难怪老家的人数落我:你看你,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又没大富大贵,还瞎子看戏——视而不见,每次回来都不去看看新街。不去新街,是我觉得那地方跟我没多大关系。意念中,这些新开发的地方,缺少古朴的内涵和深远的文化元素。都是一个模子克隆出来的,千篇一律,没有鲜明的主题,看不看,都一个样。带着主观的臆想,我置若罔闻。

我的故乡,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静卧于明月山深坳的远古小镇。记忆中,清澈的白水河宛如长龙穿过场镇。河滩上白亮光滑的鹅卵石,映衬着苍山翠岭,讲述着岁月沧桑的故事。古朴悠长的街道,青灰色瓦房错落有致,沿河而居,在岁月中见证日升月落。屋顶,缥缈的炊烟缕缕淡淡,泛出日子的丰满。诗意的河水,简淡的炊烟,悠长的古街,小镇的今生仿若世外桃源,清新恬静,宁静淡然,让人心静神宁。古街,古韵,古味,总让人去触摸它的脉络,感触它的灵魂,它古的悠远,韵的沧桑,味的自然,在风情的烟雨中存留于时光深处。它的静,它的古,它的悠远,它的沧桑,都写满故土的史册,定格在岁月之中,让故乡的游子永远牵挂。

回故乡,其实是为了寻觅昔日的影子,找回那些点滴的记忆,寻回那些难以抹去的往事。今天,记忆中的古镇早已变了,如一位待嫁的姑娘,迫不及待地从茫茫大山里走出,搭乘经济高速列车一路疾行,拥抱激情缤纷的世界。

老街已是旧貌换新颜,靓丽的楼房与陈旧的板房错杂交织,旧的板房留存有岁月的风骨,新的楼宇时代感强烈,新与旧相互交融。长长的青石板路岁月留痕,风雨沧桑在岁月中沉默,不知它是否忠实地等待远方游子的回归。

小时候的赶场天,人们熙来攘往,担担挑的是儿女心里的阳光,背篼里背的是母亲盼望的日子,那种热闹非凡的场景,而今只能深深存留在我记忆深处。老街,犹如一位不堪负重的老者,走过了它的风茂年华,进入了迟暮晚年。望着老街,我涌动出一种莫名的伤感。行走在似曾相识的街道上,我成了一个来去匆匆的时光过客,眼前的古街陌生、旷远,我的归途又在哪里,我的旧梦又在哪里,我的心该寄存于何处。

我迷失在街头,何处是我家,我根在哪里,脑海里萌发出到新街去看看的想法。其实,家乡有着厚重的历史,据《民国续修大竹县志》记载:“四合镇: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旧名伯王镇。地与竹、邻、垫三县接壤。乾隆十二年改为四合。原设分防同知一,嘉庆五年裁撤;有外委汛厅一,宣统三年裁撤。”这样一个历史古镇,它的根在哪里失落,它的悠远在哪里失落,我追问自己,可我找不出正确的答案,迷在心头升起,又在心头失落。

据随行的当地人士介绍,新街的建设,是当地党委政府顺应民众的意愿,秉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文化理念,按照修旧如旧、返璞归真的格调,在古镇原址上进行了重新打造。自2011年始建以来,新建房屋400余间,形成了金城街、伯王街、将军街3条仿古风格街道,建筑以灰、白色为主色调,呈现徽派建筑的博大,圆角处饰以红色基调,屋顶饰有飞檐翘角,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古典、精巧、雅致,将“半岛·田园·水乡·古镇”的地域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

沿平坦宽阔的水泥大道,走进新农村聚居点。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矮的破瓦房,周遭还是杂草萋萋,一片荒芜。而今,家家门楣上春联耀眼,色彩喜庆,老人、孩童笑脸盈盈。欢笑声发自肺腑,那是对好日子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叹四合农村前世今生的轮回。那整齐划一,规划有序,样式别致,既洋溢着现代气息,又不失民族风范的栋栋洋房,如定格在田间地头的画廊。偏远的农村也有这样时尚的楼宇,让世代与泥为伴的庄稼汉也享受到跟城市人同等的待遇。他们操着浓浓的乡音由衷地发出感叹:这是我们的新家,我们的新农村,真新啊!

此时,故土让我醉了,古镇让我醉了,新农村让我醉了,我醉山、醉水、醉四合,为何这里不开发成旅游景点,让世人知晓四合昨天的前世今生和它演绎过的辉煌,让历史诉说它的过往,解读它几百年的兴衰荣辱,几百年的沉浮更迭。当我抚摸着三元桥那冰凉油滑的石柱时,我明白这就是四合,今生今世的四合就该这般模样,永远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任凭风霜雪雨,它仍风韵犹存。

天渐黄昏,斜阳拉长身影,也把古街渐渐拉长。我慢行于古镇,总想探寻什么,老街,新街,古桥,深巷,然而,我寻到的只有白水河浅吟流淌,像歌谣一样流向远方。

有人说,哪里有回忆,哪里就有根;哪里有情感,哪里就有故乡。的确如此,但我深信,客居的城市只是晃动漂浮的身影,故乡才是链接人类心灵的脐带。如今,我那地理上不再遥远的故乡,剩下的不应该只是一个地域名,不久的将来,在散发着枯木逢春气息的古镇,我都能寻觅到故乡的味道。

味道文章12:幸福的味道

文/季珺阳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半夜时分上锅蒸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每逢腊八节,大人们围着锅台忙碌,小孩子们则唱着歌儿,也围在大锅台旁,嘴里唱着嚷着要吃腊八粥。拗不过了,大人们则会先盛上一小碗打发孩子,这时,小孩子们便欢天喜地、蹦蹦跳跳地跑出去了。

今年的腊八节比往年更隆重些。奶奶在腊八节的前一天就开始准备食材了,茨菰、荸荠、红枣、木耳、青菜、红薯、玉米仁,忙活得好不快乐。看到奶奶把材料掺着大米倒入锅里,我不禁激动了起来,心里想着马上就有腊八粥吃了,那色、香、味勾得我口水直流。

终于到了晚上,我闻着香味来到厨房,看到奶奶已经把腊八粥盛在了碗里。爷爷招呼着大家吃饭,大家应声围聚在一起。大人们手捧着香喷喷的腊八粥,嘴巴好像舍不得吃似的,发出“唏唏嘘嘘”的声音。只有我们两个小孩子狼吞虎咽地扒着饭碗,吃了一碗还想吃,不愿放下筷子。我越过碗沿偷偷去看大家的脸,爷爷奶奶额头上皱纹更深重了,此时的面容却显得红润了很多,大概是这美味的腊八粥滋润的。爸爸妈妈每天在外辛苦工作,他们的眼角也多了好些皱纹,时光将妈妈美丽的面庞雕刻上了更细腻的温柔和慈爱。小弟弟呢,一年一年地长大,瞧他吃得,嘴角边还沾着几粒米粒,露着牙齿哈哈地笑。

我想,腊八节最重要的也许并不在于吃腊八粥,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吧。看着家人们温暖的面庞,再看看自己手中的一碗腊八粥,我突然觉得,嘴里的那股香甜全是幸福的味道。

味道文章13:青涩岁月的味道

文/小城雪儿

每次去沈阳穿过那些曾经熟悉却又陌生的大街小巷时,诸多的回忆总会涌上心头。毕竟我大学五年的时光是在那里度过的;毕竟,童年时期,已逝的父亲曾在那里工作了两年。

周六,坐火车带宝宝游玩,去了大学时代经常去的中山公园。几天前,在网上查到那里建了大型儿童游乐场。原以为那里的游乐场定会建得很有规模呢。到了之后,竟有种上当的感觉。十几年了,那里的变化不是很大。所谓的“大型儿童游乐场”在公园的东北角。占地应该不到一亩吧。可供儿童游玩的项目也很少,还不如我这里一个普通的“儿童乐园”物美价廉,来得实惠呢。不过想到“既来之,则安之”,就买了两张门票带着宝宝玩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又带着他去了中街、五爱。路过这些地方时,不知为何突然想起读大学时的一些事情。

读大学那会儿,因为家境贫困,家里最开始只给150块的生活费。伙食费和生活费都包括在内。所以即使去服装最为廉价的五爱服装批发市场,我也很少买衣服和鞋子。不记得是大几了的某天,因为鞋子实在是破旧不堪了,便借了自行车去五爱市场买了一双10块钱的布鞋。回到校园后,班级的学生会干部兼班长看见我穿的布鞋后,意味深长地冲着我笑嘻嘻地说:“哎呀,人是衣服,马是鞍。有了新鞋穿就是不一样啊!”当时,单纯的我还无法理解他那句话的深意。多年以后,才渐渐懂得了,其实他当时的语气完全是在讥讽嘲笑我的贫穷。是啊,在我的那个年代的人,很多同龄同学穿着都很时髦高档。作为一名女大学生,我真的不知道是如何度过那些岁月的。单纯的我,从不在意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也曾做过几次家教,用来补贴生活。只是,感觉自己怎么那么笨呢,不比寝室里的“老大”,整个学期都能找到家教做。直到毕业那天,她才告诉我:她对那些家长都撒了谎,说她是师范院校的学生,甚至还弄了一个师范院校的假学生证。因为那些家长喜欢找比较专业的大学生来教他们的孩子。而我每次总会据实以告。尽管我的大学时代的岁月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终究也有一些美好欢乐的回忆。记得,曾经有一个同学,家境同样有些贫穷,但是他总会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出现在面前。有天,他对我说:“毕业后,如果我出人头地,当了领导一定去找你。”只是,当时的我,一直视他为朋友,只是,毕业这么多年来,他音信杳无。无法忘记的是,实习那年,我迷上了绘画,每到双休,总会背上画架,或者去中山公园或者是南湖公园写生。那时的我,多么年轻啊!年轻得喜欢在写生时,假装故作深沉。有时更会故意在一些画师旁边假装专注地看着,其实,心却早已飞向了高远的蓝天碧云间……

十几年过去了,每每想到此,总是忍不住自嘲摇着头笑笑。十几年后的我,再次踏进了那些熟悉又陌生了的商场时,酸涩、甜蜜交结于胸膛。大学时代的我,曾经连一双十几元的鞋子都买不起,十几年后的我,可以拿着自己赚来的钱买任意一种自己喜欢的衣服、鞋子;十几年前的我,单纯到无法判定别人的言语是嘲讽还是赞美,十几年后,我会留意别人的一些针对性的言语;十几年前时,我的父母都还健康、艰难却又乐观坚强地活着,十几年后,他们却都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今,时常拷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是希望做回十几年的我,还是继续沿着既定的人生之路走下去。只是,那些青涩岁月里的味道啊,其实与今天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其实,人生的每段路,不都是由酸、甜、苦、辣交织而成的么?只是那时的我单纯得还无法体会到而已。

味道文章14:生活的味道

文/宋修银

刚一记事,我就对酒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

为了养鸡,父亲从酒厂买回来酒糟。我特别喜欢闻酒糟的那股浓郁的酒味中掺杂着的那种酸酸的味道。

10岁那年,我们三个小伙伴跑到其中一人家里,趁大人不在,问敢不敢喝酒。怕被讥笑胆小,大家谁也没有退缩。于是,从橱柜里拿出一个瓶白酒,慌里慌张地倒在酒盅里,每人轮流着喝了一小口。没想到那么辣。喝完后,像干了坏事一样赶紧逃离现场。自打喝了这酒以后,我们三个小伙伴的关系更铁了。

回想起这第一次喝酒,居然不知道喝的是啥酒。想必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都是这样吧。

第二次喝酒就是在大学了。

当时既没钱,也不懂酒,大家偶尔凑钱搞个饭局,买些低档酒胡乱喝。少年不识酒滋味。那时年轻气盛,喝酒其实就是拼酒,从酒中从没品出丝毫的美妙,就这样一直稀里糊涂地拼到大学毕业的那顿酒,我才从酒中品出了一些离别之感。

工作后,酒更加活跃在我的生活中,但依然是拼酒,傻乎乎地总想在酒桌上逞能。直到30多岁,不知是酒到渠成,还是岁月的冲洗,自己不再拼酒,开始爱酒,并时常蜗居在家里偷偷地品酒。

与聚众拼酒不同的是,爱酒,则是常常独酌,偶尔对饮,慢慢喝,至微醺。即使畅饮,也是恰到好处。拼酒的那些年,我不仅把酒当成了用以征服别人的工具,更是把酒本身当成了征服的对象。酒,对我来说,是不想喝又不能不喝的,自从爱酒之后,便绝不沉溺和纵情。

但我这爱酒,还有个特点,就是博爱,什么酒都喜欢。别人听说我每天好喝两口,总免不了要问喜欢喝什么酒。我常常语塞,答不上来,别人还以为我这人说话不实在。

是啊,我到底喜欢喝什么酒呢?

当然了,最为宠爱的还是白酒,确切地说,是中国茅台酒。

中国的白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诗意和灵性。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一杯酱香的茅台,够了。

烟,属火。茶,属水。水火之间,不温不火,就是酒。

家里。晚饭。我又斟上了一两茅台。

6岁儿子问我:“爸爸,你喝的这酒是什么味的?”

我拿筷子在酒中蘸了一下,伸给了儿了。儿子犹豫着,还是勇敢地舔了一下,然后难受得皱起了眉头,身体不由自主地摇晃了两下,“真难喝。”

我笑了,“这酒啊,其实是生活的味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