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泮礼

笔构网

2024-02-28文/支贤情感

你还记得你人生第一次的入学典礼吗?就是典礼上有校长讲话、老师代表讲话、学生代表讲话,台上的人讲啊讲,我们在下面就站啊站。没什么特别呀。

古代学生的入学典礼就有意思多了,在当时叫"入泮礼".西周时,周天子和诸侯们纷纷设立学校,培养人才,设立在国都的学校称之为"大学",是国家级别最高的学校,比家"塾"高了许多。即便同是"大学",其实也有差别:周天子在王城设立的学校叫"国学""辟雍",诸侯们在自己领地上建立的学校叫"泮宫",因为在诸侯们设立的学校前面,通常会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古人叫它泮水。周朝以后,各朝各代都沿用了"泮宫"的设计,都会在学校前面建一个半圆形的水池。凡是新入学的学生,都需要跨过泮池去拜孔子和老师,这就是入泮礼的由来。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入泮宫的"入泮礼"指的是在州县考试中了秀才的童生们入学做生员时所行的入学典礼。在高级学府的影响下,不同级别的学校,如塾、痒、序也有一定的入学礼仪。家塾式的最为简洁,越往上越繁琐、隆重,其仪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传承着,演变着,但虔诚敬畏之心都是一样的。

入泮礼的第一个环节是"正衣冠",就是把衣服鞋帽都穿好,打扮得整整齐齐的。排好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跨过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泮池)之后,进行拜师礼。拜完孔子,再拜老师。而拜老师时,学生向老师赠送一个"特别大礼包",叫六礼束修,有芹菜、莲子、红豆、枣子、桂圆和干瘦肉条。拜完老师,同学之间也要互相鞠躬,表示将来会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第四个环节叫"净手".学生将手放到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这是希望学生能像把手上的脏东西洗掉一样,把自己内心的杂念也一起洗掉,专心学习。最后填写"亲供",相当于新生入学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学生还得好好描述自己长什么样,例如写上自己多高、是个小胖子还是小瘦子、皮肤是黑还是白、有没有胡须等,用来区分各个学生,再由老师统一整理后送往各个学院。入泮礼后,就正式成为学生了,开始漫长的求学生涯。

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学举办新生入泮礼,重现了古代学童入学前的传统礼仪。今天,看到朋友圈晒娃入泮礼,一色的白汉服,纯萌儒雅,不由地微笑点赞。入泮礼,让孩子们感受步入人生新阶段的庄重与神圣,懂得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礼仪,并接受师长们的鼓励和祝愿,自此开启学习征程。因为有了仪式感,孩子们就会觉得入学典礼很特别。

也许有人认为,礼仪是"老东西",浪费时间,甚至像"上课礼""下课礼"这些并不耗费多少时间的礼仪也在消减。最近,有报道说扬州大学在迎来新学期第一堂课时,又呈现了最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重拾课堂礼仪这一"新鲜"事引起师生热议。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

亲切、熟悉的"上课礼"在大学校园中再现,甚至被用上了"重拾"二字,只说明了这些优秀传统正在现代课堂中日渐消失。重拾"上课礼"既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传统礼仪对个人、对社会的一种积极塑造,当然也包括小娃娃的"入泮礼".是的,我们可以简化礼仪,但不能没有礼仪。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