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闯荡三十余载,偶尔也回乡省亲,早已没有了唐朝诗人宋之问“近乡情更怯”的忐忑,而这一趟回乡,更是惊讶于老家的精彩蝶变。金秋时节,应八面山瑶族乡政府的邀请,参加瑶乡成立三十周年乡庆活动。甫一下车,便见头戴织机帽、身着花边衣的瑶族姑娘一字排开,唱着瑶歌,捧着米酒迎了上来。一碗“拦门酒”下肚,浓浓的乡情便浸润了身心。满目青翠的南竹林下,家乡的楼长高了,路长宽了,广场长大了,幸福的瑶妹长得更美了。恰逢盛世,躬逢盛典,为不负盛情,我情不自禁想给八面山写几句。
这是一片革命斗争的厚土。八面山瑶族乡作为资兴的东部重镇,是革命老区、井冈山根据地外围游击区,也是湘南起义农军上井冈山的路径之一。1928年4月14日,为接应湘南起义队伍,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宿老青腰墟,在这里宣传革命思想,发动农民群众,还亲自发展3名共产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从此,革命的火种终成燎原之势,英雄豪杰前仆后继,花塘的何应吾,老青腰墟的樊己蓉便是资兴赫赫有名的英烈。直到1949年,当年的红军打回来,摧毁了国民党县长何樵夫残部盘踞的碉堡,迎来了青腰墟的解放。如今,老青市毛泽东在青腰住地旧址、十五红军墓成为见证革命历史、缅怀革命烈士、升华革命理想的重要场所。
这是一片乡村振兴的热土。八面山瑶族乡历史悠久,1875年修的《兴宁县志》上叫青腰铺墟。我曾经在向外地人介绍家乡时打趣道,我的老家原来是一个“市”,叫青市,后来是一个镇,叫青腰镇,现在是一个乡,叫八面山瑶族乡,越变越小。其实不然,瑶乡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乡人民的不懈奋斗中,正在越变越大、越变越强、越变越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南竹、冬笋闻名遐迩,生姜、八月瓜连片种植,大米、蔬菜、茶叶、香菇物美价廉,就连青市糯糍粑都成了外地人赞不绝口的香饽饽。八面山,这座湘南最高峰,曾经因为豺狼虎豹与绿林好汉出没其间,令过往旅客和商贾谈之色变,一度成为阻碍瑶乡通往外界的瓶颈。如今的八面山,逐渐成为省内户外旅游打卡的重要目的地。假以时日,随着桂新高速的开通,美丽的瑶乡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经济腾飞的绚丽舞台、旅游发展的精彩看台。
这是一片心灵深处的净土。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经过两轮乡镇区划调整,青市和青腰镇作为地名已然成为历史,但八面山亘古不变。我的老家就在八面山下,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的足迹和记忆,汗水和泪水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这一方土地,既是先民们历经苦难与抗争的热土,也是我成长的沃土、生活的乐土、心灵深处的净土。八面山人的勤劳与粗犷、淳朴与善良深深地烙进了我的心里,融入我的血液。无论飞得多高,走得多远,八面山永远是我踏上征程的底气、停泊梦想的港湾。正因为如此,在我离开家乡后,组上、村上修公路,乡上成立老年协会,我都尽自己所能上下周旋,促成本单位或本系统给予了一笔笔捐赠款,数额不大但心意满满。作为八面山的赤子,这里是我人生的起点,也将是最终的归宿;作为在外打拼的游子,八面山是我一生不变的眷恋,心中永远的牵挂,无论身在何方,居于何种地位,我始终告诫自己不能给家乡丢脸,更不能给家乡抹黑,而是要为家乡增光添彩。我坚信,通过16000多名瑶乡人的辛勤耕耘,八面山这片240平方公里的土地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鲜活样板,成为红色文化与瑶族文化交相辉映的精神乐园,成为本地人的骄傲、外地人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