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妹儿”最初是名土裁缝。既然叫“假妹儿”,自然是男性。那时我还小,听大人们摆起他,言语里往往夹着嗤笑。
后来我认识了真人,因为他成了民办老师,教我们语文。他很高,皮肤白皙,头发黝黑发亮,天然带卷,又浓又密,嘴唇红艳艳,脸庞似乎也有一丝丝的红润。他的声音温柔,和我们讲话不仅和颜悦色,而且轻言细语。同学们并不买他的账,背地里总说他媚里媚气。
怎么说呢?“假妹儿”说话媚,走路不阳刚,慢吞吞,粗壮的腰肢扭得很别扭。不过,他的蓝色中山装,是他亲手缝制,穿在身上,遮掩了他扭动的屁股。同学们总是笑,传言他在家里,是穿裙子。
我是不信的。“假妹儿”家里有个老娘,老娘正打灯笼火把给他找媳妇,他怎么可能穿裙子呢?
后来,“假妹儿”结婚了。我们放学跑去看,新娘子很漂亮,红红的唇、羞涩的笑容。“假妹儿”脸上也是欣喜的、嘴唇也是红红的、脸也红,大约喝了不少酒,给我们一人抓了几颗糖,叮嘱我们的声音仍然温柔:“回家好生背课文,明天我来抽背。”
第二日,“假妹儿”果然来抽背课文。除了我,那几个同学都挨了手板。我之所以会背,是因为母亲。母亲说,“假妹儿”是个好老师,听老师的话没有错。挨了手板的同学气得牙痒,出了办公室门就“假妹儿”“假妹儿”叫个不停,还诅咒“假妹儿”打光棍。他已经有了媳妇,怎么可能打光棍呢?我感觉那几个同学的脑壳有问题。
不过,没过一月,这预言不幸成了事实。“假妹儿”离婚了。我抱作业本去,他呆呆坐在办公桌前。我从心底有些可怜他,尊敬地喊:“李老师——”然后涩涩地问:“你真的——”假妹儿大约发现我眼里的疑惑,居然对我说:“有时候,舍不与舍,全在心。”朦朦胧胧的我拿这话去问母亲,母亲微微叹口气:“记着这话吧,长大就懂了。”
后来我长大了,没在村小读书了。不过偶尔还能见“假妹儿”,他戴着碎花的太阳帽,风风火火骑着自行车,红唇一闪而过。母亲说,“假妹儿”老师调到另外的村小去任教了,之所以匆忙,是因为他的母亲给他收养了个儿子。听说,“假妹儿”待他那儿子极好,不仅给他另修房子,还拿钱让他学开拖拉机,并且贷款给儿子买了崭新的大拖拉机。还给儿子张罗娶了媳妇。尽管这些贷款,“假妹儿”后来还了十几年。
儿子媳妇住新房,“假妹儿”守着老娘住旧屋。老娘很老了,看到儿子有了儿子,满足地走了。他冷静从容给老娘办丧事。我拎着火纸与鞭炮去吊唁,看见“假妹儿”神色淡然。他见到我,微微一笑。我感觉他的唇没有原来的艳丽,色彩并不招摇,突然就想起了那句“舍与不舍,全在心”。我很想问他,过得好不好?然而我没有唐突。知道舍与不舍的人,心里是自在的吧。
彼时,“假妹儿”已转为公办教师,不过发际成了“飞机场”。他把旁边的头发用钢夹别过来遮掩,黑漆漆的钢夹发着亮光。他的脸上有了褶皱,看得见薄薄的粉。他仍然骑自行车,戴碎花的太阳帽,奔走在家与学校之间。他的匆忙,是因为他收养了小女儿。
据说,他的儿子是不同意的,但“假妹儿”很固执,待女儿也很好。女儿亲热地喊他“爸爸”,喊得他面有春风。大家都说这个女儿比那个儿子诚实。他一把屎一把尿把女儿养到两岁多,他被告了,原因是违背计划生育政策。在工作和女儿之间,“假妹儿”哭了。没有工作,拿什么养女儿?拿什么还贷款?“假妹儿”的女儿,在政府的安排下,送给了另外的家庭收养。他经常去看,那家条件并不大好。原来干净白胖的女儿脏兮兮,看到他就哭,说要跟爸爸回家。“假妹儿”也哭。那家人不同意他去看望了,一见他来就关门。
“假妹儿”其实是有孙子的,似乎与他并不熟络。他依然骑自行车、戴太阳帽,风里来,雨里去,直到退休。
有一次同学会,摆起“假妹儿”,我们唏嘘不已,纷纷回忆他的认真负责。有一个挨过手板,后来当兵有了工作的同学感叹:小时候不懂事,其实,李老师——应该是痛苦的吧。
那时的人们没有现在的宽容,用异样的眼光看他,猜测他不是真男人,给他的是嘲笑与讽刺。如果是今天,他就可以大大方方选择性别。舍与不舍,他应该做得恰如其分,就如他的死。
“假妹儿”是在自家水缸里淹死的。有人说,他是为了保守住他的秘密,因为他生了重病,不想去医院让护士看见他的身体。也有人说,他是为了不拖累后人,他的病要花很多钱。公安局的人说,他的死,是意外,大约舀水时头晕,栽倒到水缸里了。
无论如何,“假妹儿”死了。死时穿着自己做的中山装,头发依然很黑,小心翼翼别了钢夹,可惜水把他的头发漾开,露出他的秃顶。他闭着眼,没有挣扎的痕迹。
“假妹儿'的存款单,规规矩矩放在抽屉,有一万多元。据说,与存款单一起的,还有他给儿子的信。他的儿子,遵从他的要求,简办丧事。
我猜想,“假妹儿”早就做了人生的选择。舍不与舍,全在他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