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遐思

笔构网

2023-06-02文/朱菊华情感

屋后西北角有一丛翠竹,园艺师说这是水竹。

几年前移植来时,只有几根稀疏的竹竿在小河边耷拉脑袋,不浇灌,不施肥,第三年,长势开始旺盛,一根根新笋不断茁壮出土,形成一大丛,约有二百多株,簇拥着,团抱着。竹竿刚劲挺拔,枝条旁逸斜出,竹叶翠色欲滴。奇特的是它反季节生长,一般竹子是"雨后春笋",它却是"雨后秋笋".秋末时,片片笋箨铺地,踩上去软绵绵的。去年冬天的一场大雪压断了一半的竹竿,雪后极端低温又让竹叶片甲不留。原以为它难以复生,就此消亡,为此我沮丧了好些天,"眼看它砌高楼,又眼看它楼倒塌",我抱怨它的脆弱,妄辜了"四君子"的雅称。

暮春季节,新叶出乎意料地争先恐后从枝条上迸发,团抱着的竹丛越发生机盎然。竹竿被浓郁的竹叶压得弯下了腰身,竹林旁梧桐上的知了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枝间。早秋来了,在密密麻麻的竹杆根部悄悄冒出许多笋尖,秋风瑟瑟,竹林发出飒飒响声,暑热尚未退去,但顿感凉意飘过,一扫闷热,好不惬意。秋天是个寂寥生哀的秋季,但眼前的这一丛生命力旺盛的竹景,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关于竹的林林总总显现眼前。

我家老屋后面有一片竹林,那里是孩子们的乐园,留下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春天,在那里捡拾竹箨留着端午节包粽子用。夏日,去竹林乘凉,一根竹就像是撑起的一把绿伞,整个竹园连片的竹竿组合成无数的绿色伞盖。林中温度比室内温度低得多,真是个天然"凉吧".秋日黄昏,蝉放悲吟;夜晚,竹林里蟋蟀唱歌,蝈蝈鸣叫;萤火虫在作最后的挣扎,竹林里闪烁着点点星光。冬天,雪压枝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挺立的竹竿如玉树琼枝,竹林粉妆玉砌;部分竹竿被压弯,全家人拿起工具挨个敲打积雪,让竹竿重新站立。有一年暴雪,竹林里的近三成竹竿顶部全部被积雪压断,大部分被压弯。但积雪消融后,竹林红妆素裹,它又挺直了腰杆。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直至9月初,人们防震心理还没消减。我家屋后的竹林成为附近小学三年级1个班的临时教室。晴天,孩子们把课桌和凳子搬进竹林上课,雨天就停课休假。后来那个班的一个李姓学生高考被清华大学录取,又去了美国深造,后来也成为知名学者。

那年暑期游玩桂林山水,身临漓江,两岸的风景让人如入仙境。起伏的山峦,兽脊似的山峰,被想象丰富的游客命名的八骏图、双乳峰、观音送子等山峰,真是鬼斧神工。两岸的翠竹又为美景做出绝好的映衬,竹子一株株,一丛丛,一片片团住在山脚,竹梢微微低垂,竹林阴翳蔽日。林下有时会冷不丁窜出一条小船,捕鱼人撑起竹篙,船行至浅水处,渔人便猛地跳入水中,收获大白鱼、大田螺装进船舱,再成为游客的口中美味。坐在游船上,遥望远处的群峰,幻现奇特的想像,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品尝新鲜的美味佳肴,倾听江水的拍岸声,凝视光怪陆离的鹅卵石,顿感世间美好莫不如此。游船在竹林边停留,导游带我们走进阳朔小镇,店铺里琳琅的小商品中,竹雕工艺品格外引人注目:笔筒、插花筒等精致玲珑,购买欲诱人,你想离开却不忍。

竹林里的记忆,还雕刻着时代的印迹。

文革时期,村里的"四类分子"批斗会场时常选址在竹园。一个闷热的夏天,批斗会在一户人家的大竹园进行。会前,调皮的孩子们爬上直径约有8厘米的燕竹高处,得意地向地面的孩子炫耀自己的本领。大人们有自带板凳,有席地而坐,有依竹站立。偌大的竹园地面被打扫的光溜干净,大喇叭架在两棵偌大的竹竿上,"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高亢嘹亮,主席台搭建在竹院的最西边,村革命委员会主任先用乡音带领群众高声朗读毛主席的"要斗私批修"等经典语录,然后宣布批斗会开始。那天批斗的是一个"地主婆",已有六十多岁,年轻的红卫兵对着喇叭声嘶力竭列举着她的罪状:出身卑劣,对抗改造,自私自利,懒于农活,生活讲究,资产阶级思想严重。可怜的老妪一直低头思过,始终没勇气抬眼环顾四周,"打到***"的口号声震的竹叶沙沙作响。村革命委员会主任最后总结,把从中央到地方的"走资派"逐一点名。现在想来舆论导向的作用真大,唯上盲从让无辜者蒙冤,那个和自己无冤无仇的"地主婆"和"走资派"却被群众切齿痛恨。

东坡居士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寓意着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孤傲和清高,更有它中空外直、虚怀若谷的品格;它枝弯不折,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它挺拔洒脱,清秀俊逸的君子风骨。

一丛丛竹绿点缀了秀色家园,一片片竹绿渲染了壮丽江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