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青色的城

笔构网

2023-07-09文/菊心朵情感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我已经来到呼和浩特一个月了,每一天我都能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发现一些和西安迥然不同的地方,每一天我在这里都充满新鲜感。

这座城市有许多高楼大厦,但是这里的高楼并不像西安的高楼那么密集,尤其是我们新家所在的赛罕区,走在街上你会感觉视线特别开阔,随便朝哪个方向都可以看出去很远。我们的新家在6楼,视线更加自由,每天我待在客厅,向北能清清楚楚地看见两个街区以及远处的大青山,向南能看到一大片楼群。

从我家餐厅窗口望出去,前达门路和腾飞南路、鄂尔多斯东街交叉的两个十字路口尽收眼底,这三条大街都称得上主干道,但是路上行驶的车辆即使在白天也并不算多。我趴在窗口仔细观察过,每次遇见红灯,近处这个十字路口也就"积攒"十几辆车;经过这个十字路口的蓝色公交车,远远看去车厢里总是空荡荡的。想想我们西安的大街,可以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来形容,"早高峰""晚高峰"那都是让人害怕的词语。我对爸爸说了我的观察和比较,爸爸说这很正常呀,因为呼和浩特只有340多万人,而我们西安的人口早已超过了1000万,人多车就多嘛!

这里街道两旁的树木也和西安很不相同。在西安我最常见的就是挂着"刺儿球"的法国梧桐,还有我家附近雁塔南路上的中国槐,它们为行人撑起片片浓荫。而在呼和浩特随处可见的却是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它们身姿挺拔,精神抖擞,像仪仗兵一样守卫在道路两旁。这些白杨树的枝条齐刷刷向上伸展,有一种向上聚拢的力量,笔直的树干仿佛一支"火把",向上伸展的枝叶就是冲天而起的绿色"火焰",感觉那"火焰"随时会把"火把"从泥土里拔出来,带着它冲向天空……不只是在呼和浩特,在包头和鄂尔多斯街头也有很多白杨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里的路灯更是十分独特。刚来的第一天我就发现,我们住的这片街区的路灯不仅顶着两块太阳能电池板,灯柱顶端还安装了一个"转筒",它由一白一蓝两块长方形薄片扭曲成弧形组合到一起,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路灯顶上飞快地旋转,有点像美发店门口的那种转灯。路灯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并不稀奇,我好奇的是为啥要安装这个"转筒"?爸爸解答说,这是风力发电装置,内蒙古多风,这是利用风力发电给路灯供电呢!爸爸还说,为了充分利用这里的风力资源,国家还在乌兰察布的辉腾锡勒草原上建有大型风电场,成千上万个白色"大风车"矗立在草原上,场面相当震撼,以后可以带我去见识一下。

不久之后,我在一次去哈素海的途中又发现了另一种更卡通更可爱的路灯。路灯顶端不是"转筒"而是一条白色的"小鱼"!"鱼嘴"还衔着一个竖直旋转的小风车!根据风向的变化,"鱼尾"可以带动"鱼身"360度旋转,这样就可以灵活地调整"鱼嘴"的朝向,也就是小风车的朝向,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过来,小风车都不会错过风,它会一直欢快地转个不停,为路灯持续供电。设计得多么巧妙!

在呼和浩特,只要出去逛街,还有一点你肯定会注意到——这里的商场、银行、饭店、公园、学校、医院……大大小小的招牌上都写着蒙汉双语,甚至连大街上的路牌、公交站牌也不例外,成为这座城市不容忽视的显著特征。蒙文看上去一串一串的很有趣,每个字都像一个竖长的图案,一般都是蒙文在上,汉字在下,或者蒙文在左,汉字在右。我注意到在同一个招牌上,蒙文和汉字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比如"阿拉坦汗"是4个汉字,但是对应的蒙文却只有两个字,有的招牌上有5个汉字,对应的蒙文却只有4个字或者3个字。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这里热情好客的人们。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主人会为客人披上一条天蓝色的哈达——我爸爸已经收获了十几条这样的哈达;朋友聚会的餐桌上,大家最爱说的话就是"歌声不断酒不断",让人回味无穷的不仅仅有美味佳肴,还有热情奔放的歌声;素不相识的蒙古族阿姨,会和你在公园里聊天,给你推荐值得一去的景点,还会热情地教你用蒙语说"您好""谢谢""再见"……

暑假快要结束,我们即将离开呼和浩特回西安的家了,但我已经不知不觉爱上了这里!因为这是一座充满新鲜感的城市,这是爸爸将要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这座"青色的城"里,也有属于我的一个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