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的回忆

笔构网

2023-07-07文/桂子情感

(一)独轮车

外公家里有一架独轮车。轮子是用榆木做成的,榆木比较结实、耐磨。为了更加耐磨,还在轮子外加一道铁箍。车辙走过,细心的我,往往可以看到中间部分要凹进去一些,这道印子很像外公脸上被岁月刻下的皱纹。每当车子滚动时,就能听到吱吱呀呀的摩擦声,是在唱一支美妙的小曲,还是在叙说生活的不易,那就全凭自己的感觉了。两个手把的把手处,被磨得光滑无比,透出肉红色的亮光,好天的时候,还能照见人的影子呢。推独轮车要讲究技巧,有一个顺口溜叫做 "独轮车不用学,只要屁股跟着别".就是说人要随时配合独轮车的运动而运动,否则,只能是车翻货撒。因为只有一个轮子,摩擦力小,故而省力,可见古人在造车时把自己的智慧都融合进车子之中了。

这架独轮车什么时候打造的,不得而知。我也没有问外公,因为那时候太小,哪里能想到这么深层次的问题,等到想问的时候,外公已经长眠于地下了。

这架独轮车,外公曾经推着它,为新四军送军粮,送伤员。外公推着它,穿过狭窄的田埂,走过荒漠的岗地,跑过宽阔的大路,一袋袋军粮,成为战胜敌人的重要保证;一位位伤员,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因此,外公受到部队首长的褒奖,但是外公从来没有向人们夸耀过自己的功劳,像这架独轮车一样,默默地,默默地,从不声张。

这架独轮车,外公曾经推着它,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送过余粮。那时候,家里人口多,吃粮紧张,但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一家人节衣缩食,把省下的粮食连同自己美好的报国热情一股脑儿交给政府,然后再转送到朝鲜前线,成为志愿军战士粮袋里的炒面、炒米和其他食品。外公依然像这架独轮车一样,默默地,默默地,从不声张。

这架独轮车,外公曾经推着它,为迎合大跃进中某些人的浮夸风,送过浮夸粮。那时候,一些人头脑发胀,要一步进入共产主义。怎么进入?吹牛!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亩地可以收一万斤粮食。更有甚者,一亩地可以收十万斤。好家伙,连烂泥算上也不够呀!外公怀疑,讲了真话,结果却吃了大亏,被打入另册,最后竟被活活折磨致死。独轮车呢,也在1960年被外婆劈为柴薪,投进锅膛,化作火焰,化作青烟,从此了无踪迹。

(二)小板车

20世纪70年代初,小板车在我们皖东农村就算是很稀罕的现代运输工具了。之所以称"小",是为了与马车、牛车相区别。小板车自己没有动力,只能靠人,不过运货物相比于肩挑背驮,不但轻松,而且拉得多。村里阿发就有一辆,全村也就只有他有一辆。两个橡胶轮子上托着平板,平板上有两根车把手。打足气后,双手握紧车把,将背绳往肩膀上一挎,背向板车,迈开腿,车子便很轻松地前进,拉个五六百斤一点儿也不费事。有人跟他借,他总是推辞,说自己要用,其实他并没有用。有人就说他太精了,有一辆板车稀奇死了,不肯借人呢。

那时交公粮,全靠人的肩膀。为了鼓励人们多挑一些,生产队长搞了激励措施:120斤为底线,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挑120斤送到粮站计5个工分(那时劳动一天计工分为10个工分),相当于半个工时。以后每加10斤,加1个工分,生产队力气最大的也只能挑180斤。远路没轻担,每个人都尽了最大的力气。他有板车,一下子可以拉800斤—1000斤,好家伙!若按此规定计算,那一次就可以得到一二百个工分,甚至更高。那些没有板车的当然不干了,生产队长没有办法,最后折中一下,拉500斤10个工分,以后每加100斤加一个工分,他拉了800斤,得了13分,也算最高的了。

他对别人很吝啬,对我却比较大方。我借过两次车,他都没拒绝。一次是父亲在定远县城托人买了400斤无烟煤,必须要用板车去拖回家,吃尽了苦头;还有一次是我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后,那一次是和爱人一道去的,因为心情愉悦,没感到多么苦。

再后来,板车普及了,几乎家家都有板车。直到现在,有些人家的板车还保留着,因为短途的小规模的运输比较方便。

(三)自行车

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绝对是个稀罕物。那时候,人们把自行车叫做脚踏车或者刚骑车。偶尔看到自行车远远地过来了,往往停下手里的活儿,目送到看不见为止。那时候农村谈对象,首要条件就是"三转一嗑嚓"."三转"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嗑嚓"即收音机。把自行车放在头一位,可见当时自行车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羡慕归羡慕,但是要买一辆自行车,除了要一笔不菲的钱币,还要找关系,开后门。

1979年秋,我调往八斗区中心小学任教,学校离家有20里路,步行到学校要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要是有一辆自行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而且人也不要那么累。为了圆我有一辆自行车的梦想,1981年秋天,爱人将一头肥猪卖了,卖了200元左右。我托关系花160元买了一辆天津自行车厂生产的飞鹤牌自行车。从此,上班、回家方便多了。可是好景不长,一次出差到肥东县城,第二天回家后,自行车不翼而飞,连一些大人孩子的衣物都被席卷一空。报警后,也是不了了之,从此之后又只好让我的两条腿吃苦了。

1985年,居家迁往扬中。一次,我在学校开完会回家,顺便将几块玻璃夹在咯吱窝带回家,经过一条小河时,突然脚下一滑,玻璃往上一扬,将喉咙划开一个大口子,顿时鲜血直流,是邻居用自行车将我送往医院,缝了几针,方脱离危险。那时,我心里暗暗想,一定要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三年后,我攒了一些钱,终于买了一辆自行车。再后来,接连为爱人、女儿、儿子都买了自行车,并且质量越来越好。那一段时间,自行车成了全家最主要的通行工具。

如今,虽然大多数人已经告别了自行车的时代,但自行车作为既环保又健身的代步工具依然为许多人所钟爱。2018年,4月12日,联合国第72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上通过一致决议,还将每年的6月3日设定为自行车日呢。

由此看来,自行车将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仍然默默地为人类服务着,服务着。

(四)电瓶车

21世纪初,电瓶车出现了。电瓶车和自行车相比较,电瓶车不用脚踏,又跑得快,当然更受欢迎了。

和爱人商议一番,花了1000多元买了第一辆速派奇牌电动车。

可能是我这个人老是运气不好。一次在打扫街上新买的房子时,前后不到五分钟,竟然被小偷给骑跑了。到派出所报案,派出所做了登记,问了车牌名、价值、车的颜色、样式等后,说回家等消息吧。等啊等,一直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两年后,只好放弃幻想,又买了一辆飞达牌电瓶车。

这辆飞达牌电瓶车骑的时候长了,前面的照明灯不亮,因为不影响骑行,也没有重视它。可就因为前面的照明灯坏了让我尝尽苦头,差点丧命呢。事情是这样的:2005年秋的一天,新坝诗词学会会长奚贞根要我审阅《新坝诗词》,和他谈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回家时已经万家灯火了。车子骑到新坝大饭店门口时,由于新坝大饭店正在装修,一大堆沙子拦在路中间,只好从路边骑行。就在这时一个酒鬼骑着一辆电瓶车从后面飞速前进,"砰"的一声,正撞在我的电瓶车后座上,我的车子倒下了,他的车子也倒下了,人也倒下了。我车子的脚踏子正好压在我的左腿上,加上这个酒鬼和他的电瓶车,"嗑嚓"一声,我的胫骨和腓骨同时断为两截。到市人医做了固定手术,两年后才恢复。从此以后,我告别了电瓶车,因为爱人和子女都劝我不要骑电瓶车,即使打的,一年又能花多少钱呢!我一想,也是,近一点的路就步行过去,安步当车;再远的就乘公交车,好在现在实现了"村村通",交通十分发达。

电瓶车,让我欢喜让我愁。

(五)家用轿车

21世纪初,扬中经济飞速发展,很多家庭都买了私家车,从一般的七八万元的低价位到一百多万的高价位都有了。1958年提出的"点灯不用油"早已实现了,现在到了"跑路不用腿"的时代了。

十多年前,小女儿就买了家庭轿车,大女儿和儿子都很羡慕,但是没有经济实力,只能干羡慕而已。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增强,大女儿买了家庭轿车。随着贺喜的清脆的爆竹声,一部蓝色的小轿车开进院子里。女儿一家和我们看着流线型的车身,深蓝的颜色,舒适的空间,心里不知有多么高兴。

随后,儿子也买了家庭轿车。看着银灰色的外壳,智能化的设计,我不由得思绪万千。由于爱人是江苏扬中人,我是安徽合肥人,早年的探亲成了我最头痛的事情。从安徽到扬中,如果乘船,要先到芜湖,再由芜湖乘船到镇江,再由镇江转乘汽车到扬中,这样辗转最少需要三天;如果乘火车,要从合肥到蚌埠,再由蚌埠转车到镇江,再从镇江转乘汽车到扬中,最少也要两天。不光如此,登车如同打仗,车子一到,乘客争先恐后,拥挤不堪。一次,我带三个孩子从滁县火车站乘车,人太多了,我先把三个孩子从车窗里塞进去,我再从车窗进去。就在我要上车的时候,一个乘客从里面拼命将车窗往下压,我无法上车,但我拼命往上撑,哪里撑得过他!此时小女儿大哭:"我爸爸在下面!我爸爸在下面!"哭声惊动了列车长,列车长见状,哪有这个道理,三个孩子在车上,大人却上不了车,于是用手中的棍子敲打那个不讲理的家伙。那人手一松,我乘势一纵身上了车。有惊无险,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假如我不能上车,三个孩子在车上,将会发生什么,简直不敢想象。

现在好了,千里合肥半日还。每年回去祭祖,早上去到合肥吃中饭还早早的呢。节假日,到周边的泰州、镇江、扬州、无锡、常州、丹阳、苏州旅游,非常方便。

多么美好的生活,要不是改革开放,连想都不敢想的!我曾有感而发:"轿车开进农家院,百姓笑声比蜜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