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依稀的记忆,留下残存的文字。
——题记
上周骑行尤河水库,回来的途中穿过了老城。
一行三人在水库玩耍过后,兴致未泯,又百度着地图去探寻未曾探访过的"桥上桥".起伏的国道并算不得上是颠簸,但悠长悠长的路途让我们疲乏。边走边瞅,终究还是没能发现去往目的地的岔道口。
又饥又渴且失望,心绪不免有些失落。
在折回的路上,为了避过费力的上坡,我们毅然拐入了通往老城的路口。路口的建筑与他处并无多大区别,北方常见的院落,大多是两层砖砌的水泥平房,没有粉刷,显得有些苍老。一扇被漆得绯红的大门将街道隔绝。几乎所有的门楹上方都嵌着"富贵吉祥"字样的鎏金大字,看上去耀眼而气派,彰显出北方人的豪迈。
起初,在雨阳的映衬下,高矮不齐的平房给人一种被繁华滞后的感觉,陈旧、落后,与热闹的市区搭配,显得格格不入。但唯独在心中冲击我的,是她的静。
穿透过云层的阳光洒落下来,将不平整的水泥路面照得发白。街衢的边沿不见什么大型植物,就连常见的香樟树也没有。无需人为照料的蜀葵却在夹杂着些许泥土的坑洼中盛开,红如樱桃,白若栀子,相间相傍,是如此惹人喜爱。
一直以来,我发现,不论是在西安、咸阳还是渭南,这些城市的街区近乎都是按照经线或者纬线地走向来设计的。无论是旭日东升、南阳高照还是西山余晖,总能把整个街道照亮,毫无偏袒。大抵这是当初,工程师专门为人们的采光所考虑的吧。
午时的太阳正在南边绕行,我们骑着车沐浴在阳光下前行。似乎身上所有的毛孔都已张开,尽情吮吸着这温暖的空气。三团黑影绘在地上,跟随着,始终未超越。
一路狂奔,单车将我们带入被林荫包裹的街道,完全让影子给吞噬。
合抱之粗的槐树,俨然伫立在道路的两旁。几日雨水的润泽,树皮被湿得透胀,连上面的沟壑也分外的清晰。数米高的枝头,点烁着成千上万的园叶,不落下一点微尘,在清风中摇曳。树梢新生的嫩枝在空中相互交错着生长,繁茂的树冠把整个街道掩盖在太阳下。偶有几缕阳光漏过绿叶的间隙,映在湿漉漉的路面上,形成零零碎碎的斑驳离影。
放慢脚蹬的节奏,细细地用心去品察这一味与喧嚣只有咫尺的宁静。
不太宽敞的街衢,没有簇拥琳琅满目的超市商场,没有充斥人声鼎沸的茶楼饭馆,就连人行道上的行人也不是很多。来来回回的公交车穿行在车道,司机师傅也唯恐去惊扰了这静的空气,省去了这一路的鸣笛和报站,缓缓行驶,靠站刹车,寥寥无几的乘客在车站上上下下。
路过瑞泉中学,估计是周末的缘由吧,偌大的学校并不喧闹,三三两两的学生从校门走出。那里有一个姑娘,洁白的瓜子脸洋溢着满面的笑容;墨秀的长发被捆扎在一起,搭在粉红的短袖衫上,露出圆润的耳郭;纤细的十指镶合着,几本书复习书托在手腕里。嘴唇翕动,一口婉转的关中方言与同伴谈论着这雨后的清凉。
猛地扭过头来,才觉察到我们已经错过了古城墙。通过墙门的骑进一个大院,将车停放在一旁,驻足在城墙下,默读着后人勒石镌刻的碑文。摸着这一块块青砖,在心中去追溯那个气势宏伟的帝国。抬起头,仰望着墙壁上那俩依稀有些痕迹的大字,久久辨析不出它所属的字体,揣摩不透它们原本的面貌。
时光不仅衰老着人们的容颜,就连人为的事物也未放过,借用风雨将他们它们摧残成千疮百孔,模糊难辨。
游完城墙,骑着车子出来。在浓密的大槐树下继续行进。不远处,是一片亮白,那是林荫道的尽头。慢慢地,踏着车,享受这最后一段恬静的历程。深噏这难得的湿润的空气,让每一寸肌肤去畅饮这一份雨后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