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美,可以说是很多人一辈子追求的事情。有人喜欢艳丽的、繁杂的衣服。有人更青睐简约、淡色的设计。哪怕是同样的质地,也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前者花俏、低级、路人甲;后者克制、高品质、走路带风,酷酷的存在。
意大利20世纪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乔治莫兰迪在他的画里,所有的色彩都渗入了灰色和白色调,使之变得柔和优雅,更接近本质。莫兰迪色就是根据他的名字而来。某大众品牌的产品设计抄了他的作业,以更亲近自然的棉、麻、羊毛的材质配上木本、黑、白、灰色,不管是从造型,还是从用色上都极度的克制,给人很高品质、很舒服的感受,所以产品出来便受到追捧。奢侈品及时尚圈的设计,又是怎么考虑的呢?可以看出,他们服装从简单利索的剪裁,到高级灰(莫兰迪色)的配色,更是把这种克制发挥到极致:不向大众主流审美屈服和妥协,看不到欲望、谄媚和讨好,有的只是极简、留白、自信和特立独行。
全心全力抚育孩子成才,几乎是每一位家长的心头大事。有人心心念念学区房、择优生,有人热衷海外游学、冬夏令营,有人报各种培训班、请私人家教……为了孩子,可谓不惜血本,使出了浑身解数。不少孩子"啃奥数""学跳舞""练钢琴"分身乏术,看似忙忙碌碌但很多对学习却怎么也爱不起来,甚者反生出诸多抱怨和叛逆。前段时间,一门四清华北大的"耕读家庭"吴治保家曾引发舆论强势围观。大家关心的是夫妇二人一个没上过一天学,一个初中都没毕业,他们有何特别的教育方法?如果硬要说方法,吴家夫妇的土办法就是,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把孩子领回家让跟着一起下地干活,让他们体会父母没有文化要受的苦头。
有人无奈感慨,投入了许多的财力精力,却低效,依然教不好一个熊孩子,成了路人甲;简单的"土办法"竟能激励出四个学霸,性价比也太高了。前者是大多数人选择的方式,后者可能只是个案,但却给社会提供了另一种高级感的样本。
土方法的"下地干活"等吃苦教育,正是要让孩子有真切的生活体验,直观感受社会的运行法则。这是一堂比名师教学更生动的课程,生活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当然",居于其中的人必须不断努力,而学习正是个体生存的技能基础,想不吃没文化的苦,就要更加勤奋。
教育方式的选择无论洋土,和设计界的高级感如出一辙,只有回归本质、回归生活,克制、极简的,才是最成功的。我们当然不是倡导把孩子扔回上个世纪,或者让他们都去放牛、种地、割禾。但适当地给孩子吃一点"苦头",未尝不是父母的大爱与负责。正如设计界以克制削弱色彩,使过多欲望对人情绪的影响,有治愈能量一样,因材施教,适当降低父母的欲望和期望值,对紧张的亲子关系同样也有治愈的能量。
影响审美和影响教育方式的因素基本雷同。人类本能多欲求,习惯于盲目追随、容易妥协。越是缺乏,欲望越容易盲目,越喜欢拥有更多;已经拥有足够多,"害怕"选择太多,反而想要抽离,内心追求更多的是我需要什么?什么对我重要?所以像这类克制的、做减法的、回归本质的物品,极简的、低调的处事方法,极致优雅、对细节有着完美追求的作派,独立思考、自信、不讨好、不妥协的人,常给人很高级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