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从外地回来,不吭声不吭气关了门,闷头睡了三天三夜,急得向明爸和向明妈直搓手、揪头发,儿子不知哪根筋没搭通,还是个名牌大学生呢!
向明是农大毕业的,一毕业就到处闯荡,天南海北地跑,向明爸和向明妈问过,跑什么?向明回答一句话:跑市场。这一跑就两年,是否挣到钱,是否跑到市场了,他爸和***不好问,但心里打鼓,书念了一二十年,别念废了!
头睡扁了的向明第四天打开房门,对着爸和妈伸手,笑眯眯地说:要吃粉扎。
向明爸说:哪来,不年不节的。
向明妈说:等等,进腊月,看看有没有人家摊粉扎。
粉扎是向明家乡传统食物,是由米和豆混合磨成浆,用铁锅摊成薄片,切成条状,晒干了,面条样下着吃的。粉扎过去是春节的吃食,和元宵、年糕、豆腐同时吃。
向明等不及了,耍小性子,又不像,说就要吃粉扎,和小时的神态差不多。
向明爸摇了摇头,说:这孩子。
向明妈笑了笑,说:这孩子。
向明妈笑没落地,就忙着扒米淘豆,米七豆三,米是籼米,豆是黄豆放盆里泡。磨粉扎的米和豆要泡上大半天的,否则磨不动。
向明爸拍拍屁股出门,要去找磨子。过去村子里有不少扇磨子,但如今用的越来越少,磨子流失了。前些日子有人来收旧磨子,一扇50元,不少家贪这财,卖了。
向明爸记得,王三叔家是有磨子的。王三叔常常磨豆腐,王三叔不爱吃豆腐店卖的豆腐,说没烟火味、黄水浆气。王三叔自己磨豆腐自己吃,磨子自然保留下来了。
向明爸向王三叔借了磨子,寻了辆手推车把磨子往家推,两扇磨子加磨座、磨杖真不轻,好在用车推,人轻松不少。
临出王三叔家门,大骂了句:熊孩子。接着又对着王三叔解释:儿子想吃粉扎,明天摊,三叔来吃口。
王三叔抽了口烟,答:好,好,馋这口。
向明倒好,拿出手机拍,拍妈泡米、泡豆,跟上又拍他爸拉回的磨子。磨子架上了,磨杖也吊在了房梁上,一拉一扯,磨子能够转起来了。
向明边拍边讲,如念牛皮咒样。
第二天,向明爸和向明妈拉开了架势摊粉扎。
向明爸和向明妈身体真好,向明爸推磨,向明妈添料,磨子呼呼地转,淌下了稀糊的浆。向明拍会儿视频,就帮他爸推磨。
向明妈米、豆泡得不多,一会就磨完了。
之后就是摊粉扎了,向明妈燎灶,大铁锅烧烫,向明爸忙着用勺子向锅里“旋”米、豆浆,草刷子一刷,一股香味扑来,一张圆圆的粉扎就摊好出锅了。如此反复,锅台上堆了一堆子粉扎。
向明没闲着,前前后后地拍摊粉扎的过程。粉扎摊完,向明妈将粉扎切成条,摊在簸箕里晾晒,整个粉扎的摊制过程算是完成了。自然的,向明的拍摄没丢下任何一个细节。
让向明爸和向明妈不解的是粉扎摊好,向明再不提吃粉扎的事,又一头扎进房间,不知忙啥。
过了几天,向明疯了般地对他爸和***说:成功了,成功了,粉扎成功了。向明爸和向明妈不解,向明告诉他们:了不得,几天时间,粉扎预订出了3000斤。
向明爸问:怎啦?
向明妈问:怎啦?
向明说:我的抖音火了,线上订出了3000多斤粉扎,一个星期后交货。
向明一家忙了起来,一家忙不过来,又找了王三叔等好几家,磨子五远八远地找,一个村子好几天都洋溢着粉扎的香味。
在这中间,向明的女同学子娅来了,说是女同学,向明爸妈一看他们的亲热劲,什么都明白了,不就是没过门的儿媳妇吗?向明爸妈把高兴藏心里,坚决不说。
子娅对着手机搞直播,把几户人家的粉扎制作过程播个清清楚楚。
子娅会讲,一会说粉扎是舌尖上的乡愁,一会儿说让粉扎唤回记忆,一会儿说粉扎是营养大餐,一会儿说粉扎是“好缠人”的时光……好缠人,“好谗人”,说着说着粉扎的名字有了,就叫“好谗人”粉扎。
3000斤粉扎如期发出,新的订单又源源不断地涌来……村子竟热闹了起来,本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往回赶,粉扎还真打造成了个产业。
向明和子娅忙,要直播要发货,还在悄悄地做件事——制定粉扎标准,研发代替手工的粉扎专用设备,开发新的粉扎品种,深挖传统的粉扎文化……
没过几年,一座被誉为粉扎小镇的村子出了名,多样品种粉扎走向了千家万户,向明被称为粉扎之王,子娅也成了网红主持人,不仅带货粉扎,还将王三叔的草锅豆腐卖成了“宝贝”。
“好谗人”,真的好缠人。向明常在网上和人交流,说:乡村振兴,村子里有振兴的根,把人都缠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