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一看像外国人名,细交流是河南人。"曹亚瑟"仨字的前缀很多,诸如媒体人、编辑家、专栏作家、文化史研究者、藏书家、美食家等。排在前面那串虚职吓不住我,我感兴趣的是后两项家。
曹亚瑟书斋为"小鲜馆",初闻者以为是郑州一个烧羊肉汤处。中州学者孙荪先生题馆,马上没了膻气。进入小鲜馆巡书,大有饾饤獭祭之感,郑州私家藏书无出其右,这指且藏且用。签名本随手排出周作人、曹聚仁、黄裳。让我和诸专家都不同程度受到刺激。出门发誓以后不再藏书,便在馆里照了许多张穿壁映雪苦读像,媒体读书栏目采访我附玉照,拿出的都是在小鲜馆畅读像。记者问藏书咋恁多?是你书房吗?我随手指指顶天书柜上挂着的我画的一幅《辟邪图》。
曹亚瑟美食文章写出了自己的"曹家样",菜单食谱尽管八卦,多也有来源,一一有出处,道道有嚼头,经得起剔牙回味,不像我写美食兴致一来信口开河,敢独自造菜。
"曹家宴"还给我视觉色感,不是味觉舌感,这就有了另一种别样,美食文章写到这份不易,当下烹坛写美食者多如过江之鲫,大多人写的是"舌尖上的中国",是菜单,是技术,是耳餐之类。味觉感找厨师,视觉感则要找曹公。
诸多美食家多动嘴,不善炒菜,像大元帅赶路不捉小兔子一样,以为曹亚瑟也在砚池里做菜,属于纸上烹文。后来知他是美食践行者,写是写,吃是吃,两者截然分开。我把他列为烹坛上有文人情怀的美食评论家。我的评判标准就两条:一项是要美食文写得好,另一项是要请我吃饭。曹亚瑟除了文字脍炙人口,关键遇美食会邀我同赏。
他前年得珍馐"秃黄油",从南方定制发来,宴设阿缸泉茶坊,特邀我和诸友同赏,我只听说过,尚未亲自下嘴。双手沾满了蟹油,双手还沾染了知识。
鉴于美食情怀,我建议他开家名为"小鲜馆"的食店,索源举例,说文人自古有开饭店吃喝的良好习惯,先有司马相如卓文君当垆,近有李劼人携妻开"小雅轩"餐馆,海外有大诗人商禽、周梦蝶开店卖阳春面,就差内地,应弥补中州烹坛之缺席。我来自厨乡,可负责聘请厨师,他负责定制规范菜谱。文技双修,本店特色在于专门挖掘古典文化佳肴,譬如"水浒好汉菜谱""红楼梦文化菜谱""三国演义将军菜谱""金瓶梅市井菜谱""儒林外史知识分子菜谱""聊斋志异妖怪菜谱""西游记太空菜谱".把中原餐饮会往前推一推。为提升品位,要划底线,凡就餐者仅钱多不行,要凭各类国家级会员证方可入馆,省级会员只允许采购半份。宣告,在郑州一个富豪光有钱没文化不托人喝不上"小鲜馆"汤。
大概后来没找到卓文君宋五嫂这类搭档,妙计也就说说作罢。仍不失一上策,仍不免是一好商机。
《四月春膳》一书为其数年前所写食谱,色香味俱全,有主人对待美食的态度,有看烹饪的观点,有通揽历史饮食文化脉络,有舒筋活络的八卦。出版后曾誉满黄河两岸,味飘大江南北。既有阅读欣赏性还有社会效果性,果然,深圳有家老板慧眼,用"四月春膳"当店名。提升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美食品位。但是,没经老曹同意。
后来"六美"美食团体看到商机,决定组团民事诉讼,量曹亚瑟在媒体掌握的资源,能发酵成一文化事件。我说不妨先凉一下热油,以和为贵,化解为上,可建议"四月春膳"饭店为食客一年赠送《四月春膳》一万册,既宣传本店,又推动烹饪文化,风雅经济双赢。可惜因为疫情的影响,大家要做的事、能做的事大受局限,讼事搁浅。
河南人见面多先问"喝汤冇"?有外地文友问我"小鲜馆"真能做汤?我说不会这么肤浅,应是老子那句名言愿景,治大国若烹小鲜,把饮食上升到国家层面。但看曹亚瑟对待美食态度,感觉也不治大国,只能治大锅。一个人靠自己的文字本味,在美食天地里畅游,也符合我的三观,再想想,人生尚有屑碎文字用来煎炒烹炸,凉油热锅,也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