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每天能吃饱饭是当时人们最大的愿望。平时,能吃上一顿粗粮细作的贴饼子、发面都令人欢喜的不得了。尽管家里条件有限,但掌管厨房的母亲总会给一家人变着法地做出各种美食。就拿玉米来说,除了大碴粥、小碴粥而外,还能磨成面蒸发糕、烙轮饼、贴饼子,糟面后还能压格格豆,烀青苞米就更甭提了,就算条件最差的时候母亲也会做上一顿炒面给我们打打牙祭,反正玉米做出来的东西花样繁多,常吃尝鲜,并不觉得吃玉米有多么单调。至于小米面、荞面、黄米面能做出的美食就更多了。
无法复制的“黑干粮”
那时村里还没有电动米面加工厂,压碾子是各家各户隔三差五就要做的事情。记得刚上小学那年,母亲端着一簸箕掺着黄豆的小米去了碾道,准备把小米、黄豆压成面做贴饼子,我们管这种贴饼子叫“干面子”(在碾子上干压,无需淘洗)。“干面子”做好后,色泽金黄,味道醇香,挨着锅铁的那一面会有一层诱人的“嘎渣”,在揭锅的一刹那,整个屋子都弥漫着喷香的小米豆子味。可那次母亲压碾子拿回来的不是金黄的小米面,而是掺了杂色的“黑米面”,原来不知情的母亲在别人刚刚压过麻籽的碾子上压了小米。没想到,就是这个变了色的“黑干粮”,居然有一种特殊的香味,真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全家人竟对这发黑的“干面子”赞不绝口。
饭后,按照以往的惯例,母亲把吃剩的“黑干粮”用笼屉布包好放进竹筐,吊在厨房靠东北角处的房芭上做为小孩子的零食。这一次,母亲依然告诉我们:这是给孩子留的!言外之意别人不能动。我是当时家里最小的孩子,自信地认为,这个特殊味道的“干面子”肯定是给我留的,不准哥哥姐姐偷吃。待到次日傍晚放学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我就喊着要“黑干粮”,母亲不慌不忙地取下房芭上的竹筐,发现里面只剩下笼屉布,“黑干粮”不翼而飞。哥哥姐姐都说没偷吃,找不到“作案”人,“案件”只好暂时搁浅,我急得哇哇大哭,在地上打滚,嘴里喊叫着:“还我的黑干粮,还我的黑干粮……”连续几日,只要想起来就向母亲哭闹:还我“黑干粮”,还我“黑干粮”……在我看来,那“黑干粮”是我从未吃过的美味,因为它不仅有小米加黄豆的香甜,还有麻籽油的特殊味道。在那个年代,家家缺油水,有些人家会榨些麻籽油作为补充,用麻籽油炖豆角也是当时难得的美味呢。从此以后,我总觉得母亲欠我一块“黑干粮”,时不时就会想起来,常半开玩笑地向母亲撒娇说:还我的“黑干粮”。直到后来成家立业,我仍然无法忘记那块魂牵梦绕的“黑干粮”,尽管后来“还我的黑干粮”成为了家人们的一句玩笑,而母亲竟也觉得像欠了孩子们一顿“黑干粮”般,时常念叨上几句。只可惜,那可遇不可求的“黑干粮”再也无法复制了。如今,我想对天堂的母亲说,“黑干粮”我不要了,您生前做过的每一顿饭,都胜过“黑干粮”。
没喝够的豆浆
有一年“五一”假期回老家烧锅窑,刚迈进岳父家的门,就听见外面传来“卖豆腐”的吆喝声,岳母赶紧买了两块,她说:现在在农村每天都能吃到豆腐,特别方便。是啊,要知道,在我们小时候吃豆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般要等到过年。
那时候,烧锅窑的百十户人家仅有两个石磨。到了腊月底,家家户户做豆腐的日子,村里就开始“抢石磨”,说是“抢”,实际就是“占队排班”。我们家占队排班自然是父亲的任务。父亲不顾天气寒冷,要不停地去打探石磨轮到了谁家的消息,有时候要等上一两天。为了尽快轮到自己家,父亲常去帮助人家摇磨。摇磨可是力气活儿,只有壮劳力才能干,且需要两个人一起摇。
轮到自己家磨豆腐的时候,父亲是绝对的主力。父亲先把石磨运到家,搬到炕上,把泡好的黄豆放在一边,接着把一口小缸放在炕沿边上,磨豆腐的工序就正式开始了。那时我们还小,帮不上忙,多数是在一边凑热闹,最开心的是把豆子磨好放在锅里烧开,等待喝豆浆的那一刻。此时,父亲和来帮忙的人正大汗淋漓地摇着沉重的石磨,几十斤的黄豆磨下来,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
等母亲把磨好的豆汁烧开后,我们小孩子早已经迫不及待了,每人拿着二大碗围着锅台等着盛豆浆。此时,父亲拿起勺子给每人盛上一碗滚烫的豆浆,再放一羹匙白糖,我们开始津津有味地喝起来。豆浆虽然有一大锅,却不能随便喝,每个人只有一碗,多了不给,因为喝多了会影响做豆腐的数量。等我们喝完豆浆,父亲已经在锅里点卤水了。如此,每年只喝一碗豆浆的醇香让我念念不忘,回味一生。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进城后虽然生活条件好多了,不用做豆腐,想喝豆浆也能天天喝,但我却没有养成喝豆浆的习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只有过去一年才能喝上的那碗豆浆才最香最浓……我跟一位朋友聊天时曾说过,人活着,无论是穿衣,还是吃饭,都不能太“过”。穿衣服说得过去就行,吃东西也不必太挑剔,更不能无节制,总觉得过多的享受是一种罪孽。正如国家倡导的“光盘行动”,不是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就可以浪费资源,更不能因为手里有了钱就肆意挥霍。我始终秉承着一个理念:资源是大家的,我们没有资格浪费。能这样想,也许跟自己的经历有关。因此,我记忆中的美味与众不同,无论任何时候,都格外珍惜,让它在生命中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