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文章

请欣赏迎春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迎春文章1:获奖作品

文/左世海

由县文联主办的迎春书法大赛,不到半月,就收到来自各界人士的应征作品上千件。

为了彰显评选活动的公正性,文联马主席专门聘来几名资深书法家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点评。大家对一幅幅形体各异的书法作品评定着,时而点头赞许,时而摇头惋惜。

突然,一幅硬笔书法吸引了马主席的目光。

我看这幅不错!线条的连贯性、变化性很有张力,可谓一气呵成。马主席指着一幅硬笔书法,对身旁的李评委说。

落笔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的确具有较高的艺术境界。李评委边说边将作品递给了王评委。

这个“陀夫”是谁?以前咋没听过呀,王评委看着作品后面的署名,又问郭评委。

号称任何狂草字都难不倒的郭评委,此时却瞪大眼睛盯着作品半天没有发言。

不错吧!马主席笑着问他。

这字写得太草了,我多数不识,更不解其意,只怪我的鉴赏能力有限。郭评委嘟哝道。

郭老师谦虚了,从作品看,我倒认为作者很可能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书法大师。马主席猜测道。

是啊,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这种创新手法还真少见!其他几个评委极力赞同。

大赛结果,金奖由陀夫所得。过后,郭评委特向陀夫进行了私下请教:

恕我眼拙,您的大作真是独具一格,只是我百思不解其意,能否告诉我您出自哪个流派?作品表达的具体含义?

没有什么流派?那可能和我的职业有关。对方回答。

那您的职业是?李评委又问。医生!开了二十多年的处方,我书写的也都是些中西药名。

李评委听后当场晕了过去。

迎春文章2:迎春送节

文/万嘉义

真快,儿子、儿媳的假期到了。他们为了不让我们送,要了一辆下午7:20的车,打车去机场。他们挥挥手,道一声“回去吧!”

看着,听着,我的鼻子有点酸。

春节前,成千上万,成万上亿的人向家赶。春节后,又离家去。春节前后的人流、物流,春节前后的接送,是一对对、一家家一道道的风景。

我们住成都,儿子、儿媳工作居住在杭州,也是这道风景的分子。他们公司是一群知识分子搞起来的。经济越是发展,越讲究文化,每年春节前都要书写编撰印刷书刊、慰问信、红包和艺术品,分别寄到员工的家庭。儿子、儿媳年前也要网购快递一些食品,我说你们已经给我网购邮寄了书,其他就别寄了,他们却要快递公司加鞭快马。

春节前,九州大地像是不忙,便不是中国。像是要忙,才是春节前的快活。

更快活的,是向家奔去的人,和去接向家奔来的人。

倘若节前的物流还是暗流,那么人流便是看得清楚的明流。我去的是机场。虽然杭州到成都已经开通动车,飞机还是飞在前面。机场高速,除了出租车,更多的是私家车。春节前、尤其去接人的私家车,比什么时候都文明,每台车听不到也看不到里面,却能听到抒情的音乐,感觉得到每台车奔驰出来的友谊。

接机大厅,出去的已经出去了,进来的还在不断进来。瞧航班到达口的,手握手机通电话的,穿梭往来的,伫足翘望的,皆是男男女女。在到达口,洋溢出来的快乐,是那一声接送人自己能听见的呼唤应答,是那迎接上去的握手,是那推行李车或者行李包的替换。一位女子走过去,一把握住出来那位男子的手,从此没有放开。说话声音低得其他人无法听见,身体的近距离却发射出亲热。从我眼皮底下过去,已是背影,这一对年轻男女的背影,分明在不停跳动。

儿子、儿媳的班机准时到达。二人一声“爸”,我的注意,我的观赏,我的情感全都回到这边而步入自己的喜悦高潮。

迎春文章3:寂寞的季节

早晨,给花浇水,发现迎春花的蓓蕾。没有了感觉。

春天来了,天空是我最喜欢的淡蓝色。

走在这种透彻的蓝色下面,心却是忧郁的,感觉自己只是一个躯壳,没有内容的空洞。静静的坐在路边,可以听到血液在身体里流动,这些声音告诉我,我存在。存在于摄人心魄的蓝色里。这温暖而忧伤的蓝。

春天来了,周末渐渐热闹的街,充满了爱的气息。而我却是绝缘体。空气自动在我四周形成了屏蔽,因为我只是过客,只是观者,只是一个陌生人。触目之处都是恋爱的人,我只有独自的走,走这条躲不过的街,忽然想到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春天真的来了吗?

深夜,只有电脑的光芒,心伤。

只有在这样深沉的夜里,我才可以整理自己的思绪。

也只有在这样深沉的夜里,我才看得见自己的伤口。

屏幕上是他留给我的信,在信的最后是他完整的名字。

在给我的信里,他只有两次签了他完整的名字,一次在给我的第一封信上,他说他爱我。第二次在他走后的QQ留言里,整整三大篇的留言写满了他的猜疑和不满。于是知道我的爱比不上他做男人的尊严。泪水汹涌。“我了解那些爱过的人,心是如何慢慢在凋谢。”

我真的知道这样的感觉,像一场毫无征兆的暴风雪,掩埋了所有的希望。

路上,依稀看见他的背影,喜悦之后是悲伤,因为他在千里之外,有的只是幻觉。有泪溢出。笑着对自己说:“风好大。”

在现实中看见记忆的影子,我就会流泪。

我不喜欢流泪,更不喜欢流泪的自己。每当我想要流泪的时候,我就会把自己的表情冷冻起来,没有了表情的我也没有了生气,这时的我只是会行走的壳。日子久了,泪水积蓄的多了,就去看一场电影,让别人来演我的戏,而我在所有的回忆里恣意的哭泣。原来所谓的坚强是多么的不堪一击,所有的冷冻在温热的泪水里轻易的决了堤。有时候会责备自己,当初没有努力去他在的城市,也许一切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然而也许也只能是也许。从那时开始,生命的主旋律就只有等待。然而现在发现所有的stand by都没有回应的时候,放弃是最好的解脱。下午,身边是一只叫丑丑的狗,迷茫。

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小镇,忽然就盈满了满眼的泪。因为注定的要走,没有办法留下来。只有没有办法扯断的是情缘,像树的根结,死死的纠缠,剪也剪不断。我还是没有办法和过去告别,我还是少一点坚决。在回忆里慢慢穿越,却一直找不到出口。我知道也许我只有被困在这里,然后等待,等待着有人来,或是自己离开。一瞬间明白,被困住,不是因为他的爱,而是自己的爱。

迎春文章4:迎春的银杏

文/杨嘉利

夏天走了,秋天也走了,看着窗外满眼的绿色又渐渐成了金黄,纷纷扬扬从灰蒙蒙的天空中翻飞而下,忽然明白一年的时光转眼又过去了,寒冷的冬天又在这个岁末的时节不经意地来临。

冬天,总让人有些落寞之感。在成都,尤为如此。湿漉漉的空气,时时夹杂着几片小小雪花,让剌骨的寒风竟如同锋利的刀子割在脸上,再加上天空灰暗得让人仿佛喘不过气来,难怪有很多北方人在这个季节来到成都,也会忍不住瑟瑟发抖说:“成都的冬天真比北方还要冷呀!”感慨一座城市竟因为寒冷而完全失去了生气和活力。可冬天,漫步于成都街头,你依然会看见充满生命活力的景色,那就是无数金黄色的叶子或在树梢上跃动,或在天空中飞舞。冬天的成都,尤其是数不清的银杏,就像披上了庄严而华丽的龙袍,满树的金黄明快而响亮。

银杏树,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古老植物,在植物界享有“活化石”的美誉。作为成都的市树,更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包含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和内涵,是这座千年古都经历战火洗礼、沧桑变化依旧巍然屹立的历史见证。昂首冬天,银杏树对于成都就宛如一次次被翻开的画卷,记录下的是千百年成都人辛勤耕耘、创造幸福的努力和追求。而这样的努力和追求,也正如千百年来生长在成都的银杏,尽管沐雨经霜,却矢志不渝,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写照。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树,几乎每条街道上都能看见它的踪影,就像每天与我们亲密相处的伙伴,甚至很多时候会忽视了它的存在。尽管在地球上,银杏树的历史远远超过了人类,庇佑了人类从弱小走向强大,从野蛮走向文明!然而,因为普通,它又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闯入过人们的眼帘。难怪一代文豪郭沫若也曾由衷感叹:“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他还在《银杏》一文中写道:“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在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好在如今在四川,在文豪的家乡,一条以银杏为主题的景观文化街正在打造和形成,并成为这座城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漫步于成都武侯区由锦绣街和锦绣巷共同组成的跳伞塔银杏文化街区,初冬的傍晚树影婆娑,满眼金黄,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呀,可是画家们的笔下能够画出的景致和感动?置身于这条银杏小道,难怪总有人会忍不住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或拾捡几片金黄色的银杏叶,于手中把玩一番;那金黄色的银杏叶,形似一只只坠地的蝴蝶,又如何不让人心生怜意呢?

漫步在银杏小道上,我不由想:或许到了银杏落下最后一片残叶,也就是寒冷的冬天将要离去的时候,又将迎来了满满一春生机盎然的绿色吧。

迎春文章5:春联迎春

文/史建会

刚进腊月,不少地方的集市便已是春联的天下,那红彤彤的春联别在绳上、铺在地上,笑盈盈地召唤着人们把它们请回家。

没有春联就缺少了年味。现在很多乡村依然有写春联的习俗。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两个擅长舞文弄墨的“秀才”为乡邻们书写春联,尽管丰富多彩的印刷版春联愈加流行,但手写的春联包涵着传统年俗的厚重感和味道,还是让不少人爱不释手。

就拿我们老家“雄安新区”来说,大伯年轻时在县粮局当会计,写得一手好字,打我记事起就帮人写春联,一写就是几十年。

写春联的人不仅字漂亮洒脱,还要人缘好。要不然乡亲们怎会愿意登门呢?记得小时候,快到过年的那些天,大清早大伯就把写春联的桌子搬到院子里,研好墨,摆好纸笔,还有那本以备不时之需精心摘抄的春联“大全”手抄本。往往是大伯刚把桌子摆出来,就有乡邻拿着红纸来了,“叔,这是我家的红纸”、“大兄弟,我把纸放这儿了。”写春联几十年,大伯维系的不仅是远亲近邻的感情,还有更让他看重的那份至深至爱的乡情。村子百十户人家,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和大伯唠叨唠叨,所以大伯对每一家情况都了然于心,至于写什么,怎么写,什么内容更贴切,大伯心里都有数得很。

大伯写的“福”字最好看,饱蘸岁月,一气呵成,用笔厚重圆润,一张张溢满吉祥祝福的“福”字就跃然纸上。这个斗大的“福”字,是家家户户必须有的,贴在一进院门的影壁上,大大的“福”字,乡亲们把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它上面了。

功夫不大,大伯书写的春联和“福”字就搭满了院子,到处都是红彤彤一片,煞是喜庆!在厨房忙活的婶子听到乡亲们的夸赞声,总是开心地说:“一辈子就这点儿本事!”

到除夕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满街都是红红火火的春联,映红了整个村庄,映红了男女老少的笑脸。

迎春文章6:迎春

文/宋鸿雁

一场柔柔的春雨,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滋润了千年长安。鸿雁肃肃北归、柳条微微返青、小草悄悄探头,我的心也被这场春雨润酥了!

路过安远门立交,路两旁的绿化带内,星星点点的迎春花亮了行人的眼。我几乎天天从此路过,下穿通过头顶的陇海铁路线,绕明城墙安远门环岛,沿城墙顺城巷东行。元宵节的花灯依然璀璨,安远门城楼上玄武灯柱挑着的串串红灯依旧耀眼,原本灰褐色的迎春花枝条渐渐透出绿意。广播里传出《西安人的歌》:“看夕阳西下,就坐在护城河,怀里再抱上一本贾平凹的小说。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馍……”城墙下的火车,是西安一景;安远门立交的迎春花,是北门外第一景,也可称古城第一春,总是第一时间给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

每日清晨,送女上学。头顶陇海线时有列车呼啸而过,古朴雄伟的安远门静静伫立,幽深的顺城巷槐影斑驳。在明城墙北城墙根脚下,有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坐在教室里,能望见明城墙;站在城墙上,能看见校园内的莘莘学子。女儿就读于此校,所以,每日清晨,我都要来一次明城墙一日游。

一个细雨的清晨,空气中还有寒意,我和女儿穿行安远门立交。女儿突然惊呼:“妈妈,迎春花开了!”那灰褐色枝条中难掩的一朵金黄,凌寒沐雨地绽开了芳颜,在路灯的映衬下,是那样的娇羞明媚!

是被春雨唤醒了吧,迎春花伸展伸展腰肢、舒缓舒缓纤臂,迎着春风轻摇微晃,积攒了一冬的气息正在呼吸吐纳。用力顶出一个花苞,一个、两个,一星儿;用劲绽开一朵娇黄,一朵、两朵,一串儿,直到路两旁变成了金腰带。正如宋词《清平乐·迎春花》所云:“纤秾娇小,也解争春早。占得中央颜色好,妆点枝枝新巧。 东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乞与黄金腰带,压持红紫纷纷。”

是啊,迎春花开了!看着那朵娇嫩的小花,再看看身旁同样娇嫩的女儿,我的心慢慢明媚。女儿的学习,一直让我牵心,不急不缓,不慌不忙的学习态度,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滑。“迎春花开了,春天来了,你们也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妈妈希望你能像这迎春花一样,在早春的寒意里,敢为人先,抢春争春,学习能有新起色。”

女儿看着迎春花,听着我的话,默默地点着头。不知我的话对女儿能起多大作用,只知此后,迎春花越开越密,女儿学习越发用心。“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 心愿迎春不负春光;“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唯愿少年不负光阴!

迎春文章7:寒梅斗雪迎春来

文/王玲

今年暖冬持续了很久,大寒前后,气象预报将会迎来三天大雪,气温会下降到零下十多度。20日傍晚,天刚黑,天空便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雪整整下了一夜,次日晨,朝窗外看去,屋顶上白雪皑皑、树木上披琼挂玉,满世界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南少见雪的大地一时间竟有了北国的风光,一阵惊喜。

中午下班回家,突然想起有段时间没去过的大禹公园来,白雪覆盖下的公园一定别有一番风味吧。

拐进公园,果不其然,白雪妆扮下的公园简直美不胜收。纷纷扬扬的大雪仍在下个不停,公园空无一人,安静的甚至连只鸟儿的身影都不见,只有“唰唰”的细微雪落声。我沿着曲折的小路走到一片竹林旁,大雪覆压下的翠竹被雪压的弯了腰,横亘在路上,挡住去路。仔细观看雪里的竹,柔韧的竹枝并未因为结雪的重压而折断,只是暂时的弯曲,待到雪化时定会重整行装,昂首挺立。寒风吹动下,竹枝带着厚重的白雪轻轻摇曳,坚韧地战风斗雪中,青翠的本色不改,青白相映中,显出一种素雅的美。再看园中的青松、翠柏,身披白雪,无畏地摇曳生姿。松、竹的坚韧让我惦记起园里的梅树来,大雪纷飞中,梅花绽放时。园里的梅花怎样了,寒梅着花未?

朝着梅树方向走去,远远地看见了风雪中梅的身影,皑皑白雪中,披琼挂玉的梅更显其柔中见刚的风骨。走近细观,忍不住的惊喜。只见白雪覆盖下梅的花骨朵儿赫然显现,梅花已透出星星点点的鲜红,白雪里梅的花蕾饱满厚实,透过白雪顽强地向外展示着,就等着迎春含苞待放了。整棵梅树大片的红晕在白雪中若隐若现,竟是那么动人,一副绝美的白雪红梅图在眼前展现。看到这里,忽然想起,梅花因为有了白雪才更显示出梅傲寒斗雪、柔中见刚的风骨,梅花固然是美丽的,假如没有这皑皑白雪的映衬,美丽的梅花断然显示不出如此摄人心魄的美,难道梅花不该好好谢下白雪的良苦用心。

2016初的这场大雪让我见识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银装素裹的豪迈,见识了松、竹、梅岁寒三友傲寒斗雪的英雄本色,更让我明白了世上事物正因为相辅相成,才有了这千奇百态的世界。就如眼前的白雪红梅,因为有了白雪,才更加体现出梅的美丽与傲寒的魅力,这大约就是相映相存的妙处吧。想到这里,想起宋人卢梅坡的“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迎春文章8:迎春大扫除

文/黄卓贯

年底,同事见面互相问好换成了:你部门大扫除了吗?邻居见面也换了话题:你家大扫除了吗?

大扫除是迎新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这表达了人们对新年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寄托新一年有更好的开始。

我小的时候,母亲对大扫除工作很讲究,一定要选在腊月廿四这一天进行,她说这是有民谚为据的: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她先把一些水壶、茶杯之类的放好,再往床铺、桌子盖上废旧报纸,然后戴着头巾,提着长长的竹扫帚从高往低处扫天花上的灰尘。扫屋尘的扫帚是有讲究的,先扎好一把带浓密竹叶的竹枝,再把它捆在一根长竹竿上作为专用扫尘把,绝不可以用扫地的扫帚来扫屋尘。扫屋尘之后,再清理地面的卫生,然后收拾屋里的杂物,洗桌子、洗凳子、洗茶几……直至把房子整理得井井有条。

成家后,大扫除的工作自然由妻子来完成。她对大扫除也很讲究,同样要选个好日子来进行此项工作。她选的却不是腊月廿四,而是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这段时间的晚上,她总是要看天气预报,留意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如果是有阳光的晴天,她会提醒我:“明天能否休假,休假大扫除哟。”如果我工作比较忙不能休假,第二晚她又会重复着同样的问话,直至我休假跟她一起大扫除。

这天,阳光灿烂,妻子扫好屋尘后,我们便抬着家具在门前清洗,邻居们也都搬家具出来清洗。原来,大家都选“阳光灿烂”为好日子大扫除。邻居东婶感慨如今新社会都移风易俗了,从前都选在腊月廿四扫屋尘,现在是哪天好天气选在那天。她的媳妇边擦着茶几边说:“不仅要好天气,还要等我放假哩。”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不止我们一家这样,很多人也都没有再沿袭那些旧习俗了。

忙碌一天,终于完成了大扫除,足足有两大包的废弃旧物和垃圾,我提着垃圾到马路对面的市政垃圾桶去。那儿的一排垃圾桶堆积如山,有的居民为了方便还随手把自家的垃圾远远丢在路边,不知谁把一张缺了一边木板的旧沙发推在垃圾中间……垃圾堆像一座座小山,真是惨不忍睹。我不禁感慨,我们都只顾着对自己的家庭大扫除,却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城市,我们的家庭越是卫生整洁,却把垃圾随意丢弃,城市便越邋遢。

如果我们都自觉把垃圾处理到指定的位置,把自家的烂沙发拆散再丢弃……这样的话,城市环境不也整洁卫生了吗?

迎春文章9:踏雪迎春

文/王文辉

凯城的雪,悄然绽放。

大地轻轻铺上了毛茸茸的雪毯。大路两旁的草丛中、绿篱里,也是白花点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车子上、房顶楼台上,凡是敞开的地方,都被白雪覆盖。白,成了冬的主基调。我用手机小心翼翼地拍摄雪景,舍不得踩踏地上的雪,生怕弄污了她们。

北方长大的妻有恋雪情结。我早早地交了班,与妻相约同行踏雪。

自2008年过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如此大的雪了。踏上久违的雪,踩上这软绵绵、白花花的雪,妻建议还是给脚套上“套袋”,既防雪进鞋,又防弄脏了雪。地上白得耀眼,天是灰蒙蒙的,空中的雪片在纷纷扬扬地飘着,寒风瑟瑟,我们夫妇撑着伞上了路。

清晨宁谧而祥和,路上行人稀疏。路上的行人们,无不称奇点赞:瑞雪!好雪!丰年雪。行人中,有在雪地上嬉戏的年轻人,有成双成对的情侣,有带着孩子赏雪的父母,当然还有坚守在十字路口执勤的干警。由于大雪封路,公交车停运,有的行人便自由自在地在大街主干道上迈开大步,信马由缰。人们玩雪的嬉闹声代替了往日的车流喧嚣。

过了文化北路,我们折转向大十字,四方汇集的人群也渐渐多了起来。路上的车辆出奇的少,走主干道的人们,听到路边广播温馨的提示:不要行走街道中间,人们便自然又折向行道路走。偶有出租车启动的声音,有点儿像老年人的咳嗽声,仔细一看,车身上的雪还覆盖着,轮胎装上防滑链想拉客,可很少有人上车,就连携带孩子的妇女也不愿上车,孩子跑在妈妈的前面,加入了人群赏雪的行列。

雪,还在不停地飘着,雪花在风寒中漫天飞舞。妻理理衣帽,浑身上下包裹得很严实。刚下的雪,路上一点都不滑,踩上去脚板有点痒,脚趾也不用弯曲,发出的声音也很柔和,倒是身着橘红色衣服的环卫工人们咔嚓咔嚓的铲雪声,打破了这宁静的氛围。

大十字到了,街道上打开手机拍摄的人们多了起来。此时的大十字白茫茫一片,人们都想留住凯里大十字被雪染成的银色世界。在花园的奇石、假山旁,在雕塑的苗家芦笙、侗家琵琶旁……人们争相拍照留念。在不经意间,有七八辆迎亲的车辆缓缓向大十字驶来,婚车上镶满了满了红花,成了一道难得的风景,不少人连声称赞道:“雪中行!好日子!”还有不少人靠近婚车摆拍,借点喜庆,沾点新年的美好。

从大十字往万博宁波路走,街上的行人更多了,满眼都是白的、红的、绿的羽绒服。披着点点雪花在大街上行走着,想自己所想、干自己所干的,心中十分惬意。而我们却是当作一次旅行,心中什么都不想,只想捕捉这多年难得一遇的雪景。

街道两旁绿化带上白花花的雪花儿,像秋天待收的棉花地,点缀在绿化带中铁树的怀里,雪是铁树的花魂。桂花、白玉兰、女贞子叶片上也驮着春天的梦,别有一番诗意。光秃秃的梧桐树杈上,像漆裹了一层无色的油,我们更是兴致勃勃地寻觅着这无声的过往,徜徉找寻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风是笔,雪是墨,是谁书写这风雪素影的韵律,尽管有人在路边哗啦啦的铲雪,但我们却在寻找到被雪重铸的另一世界。

大街上,路人撑起的五颜六色的伞,也被纷纷扬扬的雪花儿点缀一番。街边的门店渐渐地开了门,但很少有人入内购物。旁边的小伙三五成群地邀约着,议论着,欲前往凯里的制高点小高山去赏雪景。

空中飘洒的雪花悄无声息,却并不歇息。人们的打闹声、嬉戏声不绝于耳。有人在街边的门店前堆起了雪人;有人将雪团当作弹药,动作娴熟地打起了雪仗;几位的小男孩也早已把雪滚成足球,用脚狠力地来了个射门。不知哪家门店传来《好运来》欢快的音乐,一对双胞胎小姐妹正踏着歌声手舞足蹈起来……

宁波路往南的尽头,就要到家了,但这段路都是斜坡,斜坡上“搁浅”的私家车在众人的吆喝呐喊声中脱险。我们把目光往远山望去,有座山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一打听其实那是262厂棚改片区,在片区的半山腰上硬生生地劈成了半圆,所谓富士山是被雪装点涂抹而成的。老厂职工即将告别那老旧的红瓦房,分享改革开放40年来的红利,妻也是这里的职工。

一路走来,我们的心里暖暖的。我说,这雪白的像什么?妻说,白得像家里刮瓷的墙,暖的像新买的棉絮。

回到自己简陋的家,想起未来的新家,妻把一路的照片整理成“音乐相册”,发到微信圈:一曲《我爱你塞北的雪》配乐,留在了我们即将踏入2019年的美好瞬间。

迎春文章10:寒腊即近又迎春

文/雨君

临近腊月,大哥打电话叫母亲去大同过年。母亲就心急了,每天催我压粉、卖肉炸丸子、烧肉,准备故乡过年准备的那一套老年货。

遂想及幼时,每到大寒节,乡人们就开始忙着除旧布新,准备年货。

那时候人们大都去崞阳或原平城里扯布料。天不亮就起来,吃过饭,跟上大人,叫上同伴,到村口等下山的拉煤车。因村里处山区,多煤矿,所以拉煤车就多。有时候等好几辆里面都坐满了人,只得步走到窑上找个装卸工,和司机说说,就能早早地坐到小轿(驾驶室)里。那司机自然听装卸工的话,不然,装卸工不好好给他装车。不过,那时候的司机,都善解人意,都了解村里没有公交车,乡人们出门不便,所以,只要车里还有空座位,人一问就同意。

在城边下车后,自己步行到城里,寻找卖布料的门市,左摸摸,右摸摸。货比三家,讨价还价后,看谁家价格最便宜,就在谁家买。有一次,搞好了价,不买,被店主一顿骂:“都是些没头鬼,灰圪泡(灰人、不是好东西的意思),价也搞了,不买了”。我们自觉理亏,都不敢吭声,只低头灰溜溜地撩起绵门帘,出了门。心想,若是有钱,哪用受这窝囊气。回头,又去大商场,买秋衣秋裤,袜子头巾,又免不了逛来逛去,比来比去。到中午买好,找一小饭铺,吃碗刀削面,就到马路边拦上山的拉煤车。

买回去的布料,找裁缝做褂裤。母亲是裁缝,自然不用找别人做衣服。大寒那几天。到我家做衣服的很多,客户们放下的衣料堆成了小山。母亲从一吃过早饭就开始蹬着缝纫机缝衣服,一直到深夜。我眼巴巴地瞅着母亲打发走一个又一个,就是不给我们兄妹做,忍不住问甚时才做。母亲说,自己人不着急,先给别人做。于是心里不满:“自己人咋就不着急,自己人也盼着过年穿新衣”。但不敢说出。

母亲说道做到。到大年二十九晚,总要把新衣服全放到我们枕头跟。

母亲不光忙做衣服,还得忙做豆腐,烧豆腐,炸丸子,压粉条,压钢丝面河捞,蒸馍馍,蒸包子,豆馅窝窝,画窗花,扫家,糊窗。

我记得最初磨豆腐用的是驴拉磨。给拉磨的毛驴套上驴套,戴上“驴碍眼”,嘴旁拴上“驴撑棍”,毛驴在拉磨的时候把眼睛蒙起来,防止它转蒙,也怕它偷吃粮食。嘴旁拴上“驴撑棍”也是怕它偷吃。毛驴按逆时针方向拉着石磨转。有一谜语“盘石转转而不颠,路途遥遥而不远,雷声隆隆而不雨,雪花飘飘而不寒。”来描绘驴拉石磨很形象。有一次我看管磨豆子,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结果豆子洒了一地,被母亲用笤帚打了一顿。父亲为了护我说母亲“靠屁吹火”。那时候,什么都不懂,长大后,方知父亲比喻很不妥,居然把我比作“屁”。为此常常取笑父亲,父亲度量大,竟也不生气,只“呵呵”一笑了事。

后来村里有人买了钢磨,建起了钢磨坊,专门磨面或者磨豆腐。父亲只需把豆子背到钢磨坊,磨成豆浆,再担回家,倒在九烧锅里,熬浆,点卤,揉豆腐,把豆腐里的水都挤尽,成型。我最喜欢吃没有揉过的嫩豆腐。知道家里做豆腐,一放学就连蹦带跳地跑回家,进门搬个小凳子,坐在火炉边,等着吃嫩豆腐。母亲下地,给我从九烧锅里舀一小碗,捏点盐,倒点醋,就开吃,顿时周身暖和起来。

做好豆腐就能烧肉和豆腐了。先把肉在水里煮到用筷子能扎动皮,然后在色水(蜂蜜水)里煮过,再在油锅里炸,豆腐也是在色水里煮过再炸。那天也炸丸子。整个空气弥漫着麻油香味,我喜欢这种气味和气氛,那是年的气味。因为只有过年时,我们才能吃到这些好吃的。虽然心下知道,这都是为年做准备,但我一看到那介于琥珀色和褐色之间的红色肉块和豆腐、丸子,我就馋液欲滴。总是迫不及待地让母亲给我切一块红烧肉或者豆腐,或者抓几个丸子,再让母亲熬一顿大烩菜。母亲嘴里说着:“馋死你个灰鬼”,但还是熬了一锅香喷喷的烩菜。

烩菜里所不可缺少的是粉条。所以压粉条也是过年要准备的重要年货。压粉条的面是纯山药蛋磨成的,劲道、柔润,光滑,弹性大。故乡盛产山药蛋,粉面自然多,用大九烧锅,在灶台上架了河捞床。河捞床身是用粗壮而弯曲的硬木料制成,讲究的还会刻成龙的形状。“河捞床”的中央有一洞,下面芯子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小孔,上面木芯,可以上下活动。压的时候,将面填满床洞,放下木头杠子,压的人坐在杠上或者两个胳膊压在杠上,手扶着支撑物,利用自身体重下压。每次压粉条,我见父亲双臂压在木杠上使劲,我就想坐到杠子上试一试,母亲总是嫌我瞎掺乎,一把拉开。有一次非要试,就坐了上去,谁知不会使劲,又把握不住时候,面“噗嗤”一声突然压完,把我闪了一下,差点闪锅里。吓出父母一身冷汗,以后再也不许我瞎参乎。

压粉完毕就压钢丝面河捞。钢丝面河捞是用玉茭(玉米)面或者茭子(高粱)面,荞麦面等,单样面粉或者多种面食混合加水经过一种面条机压制熟化出来的半成品面条。这种面食韧性特别强,可与钢丝一比。所以乡人命名为钢丝面或者钢丝河捞!压好后,放在冷家,腊月和正月,想吃时,就方便了。喜欢煮吃钢丝面,汤水分明,不化条不粘汤,面条也特柔滑。如果再佐以山药蛋条炒肉块,也是只有年根才能享受到的美味。

除了红烧肉烧豆腐丸子粉条和钢丝面外,蒸馍馍,蒸包子,豆馅窝窝,也是可以提前解馋的事情。蒸饭时需要拉风箱。风箱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用手拉开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使风箱的皮橐内充满空气,空气通过输风管,进入灶火,就能使火旺盛。平时母亲让拉,我总是少气无力地不好好拉,拉着拉着能睡着。但是过年蒸包子、豆馅玉茭面窝窝和馍馍不同,母亲会奖励我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或者玉茭面豆馅窝窝和馍馍。有一次,居然一气吃了三个肉包子,要知道那时候蒸的肉包子是大包子。母亲说我不识饥饱。 那个年代是个什么都想吃,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好不容易蒸一次肉包子,焉能不馋?

年根也有让我 挨饿的时候,那就是扫家。扫家那天,父母把炕上包括席子和大柜上的东西都搬到了院子里,屋门大开,正值大寒,即便是生着火炉,也难敌屋外的寒气。再加上屋里灰尘动荡,让人没有落脚处。关键是因为连着忙乎,父母都顾不上做中午饭,只能等扫完家,糊完窗,才做饭。不过,糊窗贴窗花,是我乐意帮忙的事。帮母亲刷浆糊,递窗花。糊了新纸、贴了新窗花的窗户新崭崭,喜洋洋,有年的味道。

那几天家家户户都糊窗,小巷里总有挑担子的杂货郎,叫卖红红绿绿和窗花。有一次,正糊窗,窗花不够了,母亲叫我出去买窗花,我一看货担里还有小镜子和小女孩头上扎得红绸绸,于是瞒着母亲买了一根红绸和一个小镜子。但是只敢放书包里,从未拿出让母亲看到。有一天,母亲洗书包,翻出了红绸绸和小镜子,追问我从哪里来,我思忖半天,没敢说谎,因为一旦说谎,被母亲揭穿,反而会扯嘴,那可是很疼的惩罚方式。我如实地给母亲交代自己是买窗花时偷买的。那一次,母亲居然没有打骂我, 因为我没有说谎 。

嫁到潞城后,因为嫁出去的闺女不能在娘家过年,否则冲娘家哥哥的运,我再也没有在故乡过过年。过年成了一个回忆。成了可闻不可尝的味道,姑且在心底回味吧。

迎春文章11:杏花迎春

文/祁玉富

季节沿着树枝攀缘。

流动的风,温情的水,从大地和阳光的薄羽中穿行,空气的清新,便次第点亮了杏花的灯盏,还有一些摇曳的目光,让孤芳的清纯在三月的季节赋予了哲学气质,挂在盈满心动的三月。

于是,三月的气象在杏花的丰姿中热烈。

杏花舞动斗艳的流光,将潮湿的心情悄悄打开,红润的笑意嫁接于春天。在晴空下,在风雨里,在农人热情的渴望里,万方仪态而率真的青春灵性地张扬,很有些巧笑倩兮的感觉,季节就换了模样。

从此,春天的绯红离诗歌已是很近了。

那些染醉的注视,在杏花挺拔而俊秀的造型里律动。杏花涉过严冬的凛冽坚贞而来,绽放美好的希冀,开始燃烧如歌似锦的日月。

杏花伫立在料峭于寒风中的枝头,以一种姿势,一种形象,一种气节,似乎都无法抑制生命的蓬勃,更无法阻挡清丽的淡雅。只是在涌动花期的舞台上庄严地昭示生命的可贵,卓尔不凡,独开一景,傲放以超然,凌寒而不惧,将生命之源的坚韧和铮铮铁骨的豪情写满枝枝丫丫,一如坦荡的心胸,四处都会流淌顽强秉性和不阿正气。

在春天的芳菲中,杏花是昂首彩排中的先驱,更是义无反顾的猛士。它的粉亮登场,便将春天的风神如画般地写意,时尚般地惊艳,诗意般地绚丽。在它的身后,春天是一望无际的锦绣。

而时,季节也便徐徐深秀起来。

迎春文章12:迎春花开

文/素波银涛

今日在公园散步,突然发现迎春花开了。顿时,一股春流来袭,思绪万千。

春寒料峭之际,迎春花开了,春天也就来了。也许就在昨夜,伴随着满天星晖,伴随着万家灯火。

迎春花,别名又叫小黄花、金腰带、黄梅,落叶灌木丛生。因其在百花之中最早开放,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明媚春天而得名。

相传,“迎春花”本是大禹的荆藤腰带,治水时送与了涂山的一位姑娘,相约治平洪水后再相聚。几年以后,洪水归海,人民安居,大禹回来找心爱的姑娘。可是,那姑娘却早已在对他的守望中化成了石像。她的手和荆藤长在了一起,她的血浸着荆藤,荆藤竟然变青、变嫩,发出了新的枝条。大禹上前呼唤着心爱的姑娘,泪水落到石像上,霎那间荆藤竟开出了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儿。大禹为了纪念这位心爱的姑娘,就给这荆藤花起了个名子叫“迎春花”。

迎春花,穿越千年的时空,日夜诉说着她的思念、她的向往,她在痴痴的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迎春花与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统称为“雪中四友”,是我国常见的花卉之一。迎春花不仅花色端庄秀丽,气质非凡,且具有不畏寒威,不择风土,适应性强的特点,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在我国,迎春花栽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诗中均有记载。唐代“诗魔”白居易的《代迎春花召刘郎中》:“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宋代词人韩琦的《迎春》:“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十二钗中,有贾府二小姐名唤“迎春”,此女落落寡合,不喜与众钗黛为伍,颇类迎春花凌寒独开之禀性。看来,古人也并不嫌弃这并不起眼的迎春花,难怪我省鹤壁市已将其作为市花。

初春时节,迎春花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山涧沟壑,在田间地头,在道路侧旁,随处可见,绽放着一串串黄色的小花,如璀璨的星星缀满枝头,其间夹杂着嫩嫩的泛黄的花蕾,迎风摇曳,随风起舞。虽然没人浇水,没人施肥,可她还是凭着一种执着,突破严寒,划开积雪,一路开来。迎春花尽管没有牡丹之富贵,没有玫瑰之艳丽,没有梅花之清雅,没有月季之娇美,平平常常的颜色,简简单单的花形,不高傲,不娇贵,却能绽放美丽,吐露芳香,扮靓大地,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带给人间,让人们在春日最早的时间里感受到春的气息。

于是,在迎春花深情的呼唤下,春风来了,轻轻的,柔柔的,暖暖的;春雨来了,细细的,润润的,绵绵的;春燕也来了,双双的,剪剪的,啾啾的。

乍暖还寒时候,迎春花开了。那缕缕枝条仿佛祖国建设中的条条战线,朵朵花儿犹如条条战线上的各族人民,而那单一的黄黄花色不正是中华儿女信念如一的集中体现么?正是这些许许多多像迎春花一样的人们,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默默无闻,勤勤恳恳,把最美丽的笑容绽放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妆扮着人间美好的春天。

迎春花开了,春天来了。迎春花开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春天还会远吗?

迎春文章13:迎春之跳

文/崔子美

梁峁奔涌的陕北大地,祖辈延续着独特的跳火节,方言里称之为“燎干”。此时,春神刚刚从元宵节的锣鼓声中苏醒,呈现了水走冰上、河柳生色的朗润之象。

民谣说“正月二十三,荞面油搅团”。跳火节这天的吃食是有讲究的,而且吃法如筵席般排场,满桌子摞上了葱花花、油碗碗、蒜泥泥、香沫沫、酱汤汤、碎菜菜、以及嫩香韭、青芫荽、赤辣椒、萝卜块、白蔓菁、豆角条等等,色泽诱眼,气味挠心,仿佛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绽放。待热腾腾的搅团出锅来,你一碗、我一勺,调拌之后就格外地香,饕餮而食,浑身酣畅。正月里的腥荤太腻了,这顿饭素得精致、素得丰富,犹如久处于雾霾之中忽然蓝天敞开所带来的神清气爽。

男人们忙碌起来,洒扫了门庭,整理完院落,还要为下午的“炒干”做准备,从仓窑里匀出半簸萁毛糙糙的燕麦,用水喷过,倒进羊毛口袋,抡起来往地上嗵嗵摔打,又使手用力揉搓,燕麦脱去了粗壳。再用簸萁上上下下扬筛一番,残余的麦芒就清除干净了。温格楚楚的太阳照耀下,燕麦仁儿澄黄澄黄,细长而鲜亮,散出生麦之味和山野之芳。

女人漱洗了锅灶、拾掇过土炕,也坐到院里,端了半簸萁黑芝麻,勾着头细细地剔土粒、捡草屑。时光慢慢悠悠,群山苍茫寂寥,由不得嗓子痒痒,唱起了随心的信天游。

于是,你来我往,将生活中醉心的歌儿唱答出来。唱着唱着,就有邻居的歌声加入,仿佛你一掀、我一杈地在风中连番扬场,直唱得日影儿在院子里走了几步远,才会歇下来。

下午,各家各户忙着“炒干”,一阵又一阵的哔哔啵啵,锅灶上炒燕麦和炒芝麻的焦香味儿就一团一团地漾出来。铲半碗炒熟的燕麦芝麻,掺上稀米汤,撒几撮盐面面,浇几道黄芥油,用筷子搅搅,忽溜溜地往嘴里吃,那个味美,直能把肠子香遍、头发梢梢香软;那快颐的咬嚼之声,仿佛雨点子打在干燥的黄土上,往心里洇开一层层的甘霖。

傍晚之前,长者已经从山里砍回了一些枯枝朽木,或是在阳坡上搂回几抱干蒿。大门外放一堆,供神跳;院子里放一堆,给人跳;当幽蓝的天空渗出晶晶星斗,大地浮起夜色,村庄里就荡开了此起彼伏的人言吵闹。

“跳火了——跳火了——”孩子们兴奋而稚嫩的声音,在夜空里唢呐般地亢亮。不知谁家,急不可待地点燃了火堆,轰地一下,映亮了半道沟;又一家也烧起篝火,照亮了对面山;各家各户渐次燃火,村庄上下,火光遍地,交相辉映。梁峁清晰了、大路亮堂了、窑院火红了、笑脸甜馨了……

总记得童年时的情景。火堆点燃之前,母亲先向柴堆撒些盐、撒些豆、撒些米,然后将使用了一年的锅刷刷、洗碗布投入其中。引燃的火苗顺着人愿呼啦啦地往上跑,继而烈焰升腾,窜上几米高,院子一片明亮。

家里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也要参与跳火的,被儿孙们从窑里扶出来,簇拥到火堆边,慢慢跷腿而过,也就算是燎去病疚和灾难,赢得了一年吉祥。这时候,给火堆添加柴禾,火舌再次高高地弹起来,院子又满地彤亮了。这时候,要举行跳火节最神圣的仪式:家里十多口人,面向火堆,围成一个圈,相互手挽着手,紧紧地挽着、坚定地挽着,跟着母亲一起吟唱:

燎干了、燎干净,一年四季没病了;人人都在火上跳,能把百病燎去了;来年风调又雨顺,四季平安丰收了;我们家人都燎了,安康幸福没烦恼……

全家人的歌吟,让夜晚无比深情,一种真实的幸福感就会漫上心头,美好的让我热泪盈眶。亲亲的家,风雨同舟的家,骨肉相连的家,相亲相爱的家,我们永远在一起!

后来,我到城市工作,回老家过年,仅几天就收假了。怀着特殊的感情,不得不带着孩子专门回老家过跳火节。白天美食,夜里热闹。全家人围着火堆歌吟之后,白发苍苍的母亲紧紧握住我和孩子的手,特别地走到火堆前,呢喃着为我的小家和孩子祈祷平安、顺利、幸福……听着听着,我禁不住泪水滚滚,完美无瑕的母爱成为春夜里最灿烂的照耀。火堆将熄,父亲用铁锨把灰烬铲出大门,扬向四面八方,一边扬撒,一边说:送脏哩、送瘟哩、送病哩,儿子孙子都吉祥……

从窗户望下去,楼下火焰闪闪,人影幢幢。人们形成细长的椭圆,进行有节奏的跳火。而沉寂了一个春节的广场舞大妈们,用音箱播放着信天游旋律,在旁边整齐地舞蹈。乡土与城市、传统和现代,在这里和谐交融,民俗文化就此伸展蔓延。在我看来,跳火节是陕北人生命的蝶变,从过年的佳肴和舒适所构成的慵懒中破茧而出,自觉地扑向春天,追寻生活的精彩。当然,跳火节也是一次绝决的转身,有意识地关闭上年的大门,摒弃享乐,崇尚劳动,朝着心中的目标辛勤奋进。

而且,我深信不疑,陕北的男儿和女子,一定从跳火节里获得过了勇气和力量,带着祛病免灾的精神自信,饱满地直面生活,以致形成了大气、豪放、淳厚、果敢的群体性格,纵使贫贱也能顶天立地,永远不输于权贵和淫威,以鲜明的品格被天南地北的人所称赞。所以,才会出现揭竿而起和所向披靡的农民起义,也才有了红色陕北时期广大老百姓的深明大义和前赴后继。

星亮亮,火红红。陕北人以跳火节的迎春之跃,抖擞起精神,开始了不负光阴的新生活。

迎春文章14:五月榴花红似火

梅花和迎春为大地带来了春的生机,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绚烂了三月的明媚,牡丹、芍药一起装点了四月的清新,唯有榴花似火的五月永远烙在记忆的深处。

记得那是毕业前夕,记忆里总是下雨!

我们相知在大四的实习。那时我正努力想结束一段感情,想给受伤的心上一把锁。我给F的信中写道:“世界太纷繁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太复杂了,而我们对这个世界、对对方、甚至是对自己了解得又太少了。若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世界与我们想像的不一样,那么,谁又能阻止我们去选择一条新的路,去适应这个世界呢?”

我成天纠结在自己的感情漩涡里,对周围有些漠不关心。所以开始我对姐妹们说的,你常提到我,注意我什么的,只当是玩笑。即使你帮我买饭,出去游玩时常照顾我,感觉也没什么不正常,谁让我们分到一个地方实习呢!同学之间应该的。直到实习结束时我才从小乔老师的留言中发现了问题。

套句现在时髦的话,再后面的记忆变得像清咖了!我们从一开始就在谈分离。你的眼神总是忧郁而坦诚,灼伤我的心、我的眼。我们争论不休,相聚无缘,分离不愿!人生最痛的是什么?是听到一个让你心动的男人向你表白他的爱,你却不能接受!是对着深爱你的人,一遍遍的说“不”!记得你那时最爱哼的一句歌词是“还未来得及开始就得结束”。

那年的五月榴花格外的娇艳,你说,去爬山吧!就当做我们的告别。于是,我们骑车去了离学校大约50华里的封龙山。那时的山还没有开发,没有路,是真正的披荆斩棘,是真的爬山。记得你的手脚扎破了好几处,你半开玩笑的说,这简直是在玩命!可是我异常的冷静,我珍惜与你一起的这最后时光。更明白我们有着各自的责任和美好的未来。我们站在山顶向远方眺望,虽然看不清山脚下那火红的榴花,但你的音容笑貌、你说过的话永远的雍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永恒的记忆!在这榴花盛开的季节我又想起你!

其实,我是有意断绝了你的一切消息,既然无缘,又何必给自己寻找烦恼呢!就让我们彼此活在美好的记忆里吧!

相逢如昙花一现,

今生怨情深缘浅!

三生石上约来生,

恩爱相守到永远!

迎春文章15:蛙鸣声声是故乡

文/董国宾

春一点头,迎春花开了,原野上碎了一地小黄花。再往春天的花廊里走,就有了蛙声,一声,两声,忽而响成一片。这蛙鸣像是从古诗词里掉下来的,近在眼前,又让人遐思久远。这是故乡的蛙鸣,一到春天,就从记忆的田埂上往外跑,在桃红柳绿的思想的园子里,秋千般晃个不停。

记忆中的故乡,烟雨滋养下的柳塘,河道交错,绿水成影,一片片草滩还有一块块铺满绿意的水田宛若清梦,更迭着时节,魂牵着灵秀的水乡。一头头水牛自在地踏水,快乐的小蜜蜂在水边花丛中抖着金翅嗡嗡地飞,故乡的乡亲忙碌在日光水影里,这江南秀美的水乡,似一朵卷云,摇曳在童年的影子里。我长在柳塘,水乡虽小,春日里却有春柳、绿塘和白杨飞絮,还有一片片蛙鸣嬉嬉相欢。

孩童的时候,村南边有一片低洼地,冬天一过,大地敛去寒冷,原野上有了清亮的色彩,来不及眨眼,春意便充溢四方,那片低洼地长出许多小草来。气候适宜的水乡,会有一场场雨水降临,这眷恋的春雨一下就是好几天,把田间青苗和一片片树木洗得很绿,整个草地也注满了春水。轻快的春天里,清新的小草捧着一朵朵小白花随风摇摆身姿,一只只粉蝶飞过来,舞动着双翅写春词。小孩童也相约来到那片水洼子,用纸折起小小的纸船,在透亮的水面上启航小小的梦想,那儿藏满了小孩童快乐的时光和趣事,到了夜里,清静的水洼子忽而有了蛙声,那悠远的蛙鸣似一片月华,索住了我的心,很多年后,仍隔空撞入心房。

夜幕一点点垂落,牛羊入圈,百鸟归巢,村落在安静中晃动着点点灯火,水乡的夜似乎平静下来,但自然的节奏没有停歇。村南头那片水洼子,有不知来自何处的小蛙,像刚睁开了眼,开始吞吐柳塘的春意和夜色。它们一句一句唱春水,唱水乡的春暖和清秀。这些小蛙先是喊一声,喊得纯净和透彻,喊透了柳塘的一个夜!水草丰茂的水洼子要热闹起来了,蛙声此起彼伏,清脆入心,满天满地都是蛙鸣,盛大而悠远。月亮跑过来,树梢上洒了一片白,一轮皎月还照到水洼子上。小蛙们如同孩子,蹦蹦跳跳四下里看,仿佛要把那一轮月端详个究竟。夜空中,明星荧荧,水草里,蛙声又起,柳塘的春夜动起来了,童年的时光岂止杏花雨?朗月下,村南头的“呱呱”声一浪接一浪,绵远,空灵,纯净。如斯天籁,让我的童年在柳塘的春夜里,枕着蛙鸣入眠。“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这古诗词隽美的文字,穿透历史走过来,仿佛驻足在柳塘的一片月光里。

童年的蛙声是乡土里的文字,是青草稞里通俗的乡音,是柳塘水乡朴拙的自然之声,更是故土的一缕情思化作一行行热泪,温暖地挂在两腮。春一点头,一个个新日子走过来,远去的一片蛙鸣带走了一段记忆,却收藏了一个童年。

迎春文章16:正月迎春笑开颜

文/心随你动

今年春节,依旧热闹非凡。白天,街上行人,接踵摩肩,路上汽车,拥挤成海;晚上,爆竹声声,震耳欲聋,烟花阵阵,夜空如昼。

老舅当兵转业后,一直在长春工作,并安家在长春,只有春节长假才有时间回故乡与我们一聚。其子虽已上高中,但从没去过位于奉节的全国着名的旅游景点——白帝城。因此,我们一家人特邀老舅一家共游白帝城,去欣赏欣赏三峡夔门的鬼斧神工,去品味品味诗城碑林的千年古韵。

初五,驱车半小时,来到白帝城。进入大门,百米风雨廊桥张怀迎接,千年古城白帝映入眼帘,万年巍峨夔门雄立为幕。这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奉节、每年都数次来白帝城的人来说,都还是让人深感震撼。可惜,今日天公不作美,乌云遮住了太阳,冬日的余寒让丝丝微风都觉得刺骨,峡口之处更是风如刀割。但坏天气挡不住好心情,更挡不住这浓浓的亲情,我们坚持顶风前行,我们依旧谈笑风生。

走过风雨廊桥,巨大的诸葛亮雕塑呈现在眼前,诸葛亮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气度非凡。其身后屏风之上正面、背面分别雕刻着着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沿着石阶继续前行,放眼四周,尽是枯草丛丛,好不容易有几棵大树,也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在这寒风中瑟瑟颤抖。这时,远处林中的一片鹅黄深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原来是迎春花。那密密麻麻的明黄,犹如中国古代的泼墨画一般,淡淡的墨色线条,豪放奔洒、淋漓尽致地将满枝桠的小黄花们呈现在泛白的宣纸之上。我快步前行,来到花丛前,感觉自己置身在霞光四射的云彩之中。细看那每一朵小花都呈淡淡的鹅黄色,六片花瓣围成一朵,每一片花瓣都是上尖下宽,桶状花身,略微带一点儿红色,花中花蕊如同细针,黄中带橘,甚是惹人喜爱。无数朵汇聚一枝,无数枝汇聚成片。一阵微风吹来,迎春花随风摇摆,一阵阵淡淡的清香钻进我的鼻腔,流进我的心田。这时,居然从乌云的缝隙之中漏出了几丝阳光,那破碎的阳光透过迎春花的枝间,反射出斑斑的金色光芒,映衬着朵朵迎春花更显娇艳。

迎春花又名金梅、金腰带、小黄花,她与梅花、水仙和茶花统称为“雪中四友”。可世人都只赞梅花迎寒开、水仙案上供、茶花满山艳,却忽略了迎春花,更有宋人刘敞说:“黄花翠蔓无人顾,浪得迎春世上名”,说迎春花是浪得虚名。然而,这只是刘敞的个人的看法,还是有许多诗人喜欢迎春花的。明代王世懋在《学圃杂疏·花疏》中曾记曰:“迎春花虽草木,最先点缀春色,亦不可废。余得一盆景,结屈老干天然。得之嘉定唐少谷,人以为宝”。宋代董嗣杲在《迎春花》一诗中写道:“破寒乘暖迓东皇,簇定刚条烂熳黄。野艳飘摇金誉嫩,露丛勾引蜜蜂狂。万千花事从头起,九十韶光有底忙。岁岁阳和先占取,等闲排日趱群芳”。宋代韩琦也曾写道:“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我也爱上了这小黄花,因为在它的身上我看到了朴实无华、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

在迎春花的芬芳中,我们逐一游览了白帝庙、托孤堂、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碑林等景点。就在离开的那一刻,我忍不住回头再去看看那摇曳的迎春花,心中顿悟:迎春风中笑展颜,春天已经到人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