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藏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收藏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收藏的文章1:收藏阳光

收藏阳光,收藏春季欣欣向荣的景象,收藏夏季绿草如茵的美景,收藏秋高气爽的氛围,好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

人生如四季,也有阴晴月缺,生活上的种种轮不到自己去主宰,有些东西你再努力地付出。到头来也只是徒劳一场,因此,很多生活上不必刻意的情节,无论我们用何种微笑和哭泣去对待都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这种付出却伴着一种叫做肝肠寸断的心情。也是一种付出的遗憾。

阅读辉煌的黎明,阅读静幽的夕月,阅读奇妙的童话,阅读壮丽的人生。那如花的春季,如水的心境,如雪的灵魂,如梦的岁月。都在编织着成长的故事。编成一首宴玄的歌,歌到情处泪双流,流入心田变成心路,这道路远远落后于生命的延伸。在狭窄的地面上旋转,如同拉着碾子的驴,艰难而沉重地转了一辈子,而又始终未曾突破那圆周的半径。

或许生命总要通过这样一个区段:渴望进取却怯于进取,追求乐观却得到苦闷。神圣的偶像骤然坍塌,精神在无边的荒原上流浪消沉颓废却又不甘堕落,企望解脱却又陷入重重缚。

一派呓语却找不到听众,灵魂的独白带来寂寞和更多的不安。往事像落日映照在河面,我们都应该拣闪光的珍藏在心间,收藏着这阳光,温暖整个黑暗的心灵。

关于收藏的文章2:遵从一个标准

文/丁明烨

喜爱收藏,每次出发总喜欢带回些石头、贝壳等艺术品,房间里两个专门存放艺术品的柜橱已经摆得琳琅满目,大有“货”满为患的趋势。一位爱好收藏的朋友告诉我:“这些东西大都是当代的,称不上文物,观赏还可以,没有多少收藏价值。”朋友的评价多少让我有些失望,总想抽机会为“陋室”增添些有价值的文物,免得“贻笑大方”。

梁山北侧十公里处,有座不太高的山丘叫做小安山,据考证很早就有先民在山周围居住,是西周时期须朐国国治所在地。近几年,村民挖土筑堤时,挖出了大量古剑,铜镜,陶罐等汉代器物。得知这一消息,便邀一懂得文物鉴赏的朋友驱车前往,购得许多坛坛罐罐,特别对一只造型典雅别致、两侧刻有瑞兽图案的陶罐特别感兴趣,当即花六百元买下。曾看好两块刻着图画的石板,图像雍容大度,线条简练,一看就知道是汉代画像石,价钱也并不太高。可听卖主介绍,这两块石头是一个大墓葬的墓门,心中便怏怏不快,想想把两块墓门放在家中多么晦气啊,遂打消了收藏此石的念头。

回到家中,对院中的这些坛坛罐罐进行清洗,越来越觉得这些东西都脏兮兮的,即便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但毕竟都是死人的陪葬品,总感觉有种糜烂腐朽的气息。晚上看到它们黑魆魆地拥挤在一起,便有些毛骨悚然,浑身冷嗖嗖的。看来,在院中存放尚有这么忌讳,更不能让它“登堂入室”了,第二天,只好找车运回农村老家封存起来。

搬入新居,这位爱好收藏的朋友来访,询问博物架上为何不摆设一件“文物”,只好告知缘由。朋友不禁哑然失笑:“想收藏,就不要有那么多顾忌,如果真有这种想法,干脆就别搞收藏了!”看来,今生难成大收藏家了。

想起自己的为人,往往顾虑太多,瞻前顾后,不仅难以做成大事,往往还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难以超脱。年轻时血气方刚,凭借练过几年武术,遇到地痞混混不讲道理的霸道行为,往往与他们拳脚相向施以教训,可过后看到他们被打后的狼狈相,又会心生怜悯。尽管他们平时品貌不端,可在家中他们也是孩子,抑或丈夫和父亲,当他们的亲人看到他被打得鼻青脸肿的情形,一定心疼不已,泪流满面。想想这些,总有好长一段时间心情沉重,为一时的冲动感到愧疚。

观看《动物世界》,心情总是十分复杂,一方面欣赏雄狮猎豹们犀利的攻击,一方面又同情角马、羚羊的悲惨遭遇,毕竟它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有时实在看不惯惨不忍睹的血腥场面,只好转换电视频道。

有时,不禁这样想:如果自己是非洲草原上的一头雄狮,面对拖儿带女的“猎物”,自己是否会张开血盆大口?如果自己是古战场上的一位将士,面对阵地上的冲杀过来的对手,是否会因为同情他背后的妻儿老小迟迟不忍动手?那样的结果可想而知。进亦忧,退亦忧,于是,生活中充满忧郁和迷惘。

有人发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有一只手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手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把握,这就是手表定律。因此,确定一个准确的时间并不需要两只表,一只手表就已足够。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比较可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手表定律带给我们这样一种的启示:一个人,不可以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遵从一个道德标准,沿着一个光明的方向,选择一条路走下去,或许人生就会有所成就,或许生活才会更加快乐!

关于收藏的文章3:收藏农具的人

文/李晓

锄头、镰刀、手摇纺车、耙子、量米用的斗、榨甘蔗的器具、石磨……这是友人孙老大收藏的农具。孙老大说,今年,他要建一个农具博物馆。

孙老大捂着胸口对我说:“这些,真可以抢救一下啊,它们是我们祖先安身立命的东西。”我问孙老大,你家有多少代人没种过粮了?孙老大激动地站起身说:“我爷爷那一代人,都是种地的人。”

孙老大是城里一个小老板,不过有钱的人可比他多了,用他的话说就是“这辈子只是不愁吃穿了”。他收藏这些灰头土脸的农具,是啥意思呢?

四年前腊月的一天,孙老大陪几个城里朋友去他老家乡下溜达,老孙和几个友人,差不多是在杂草丛生的路上打着滚找到亲戚家老屋的。一个亲戚那天给他们几个人做午饭,正要把一个吹稻谷用的风车劈了,准备做柴火炖腊肉。孙老大顿时喝住那人:“给我留下,留下!”一个风车,就那样在半空中抡起的斧头下抢救了回来。那亲戚说,这东西现在有啥用啊。孙老大抚摸着老风车,摇动摇柄,呼呼的风把衣衫掀起,他突然一把抱住风车,喃喃地说:“这都是我们祖辈的宝贝啊,得留下,留下……”这个风车,被孙老大扛回了城里。

孙老大向我说起一件事,他说有天深夜惊醒,梦见屋子里的风车自个转动了起来,让屋子里流淌着风……孙老大说,风车是有魂的啊,它肯定是回想起了稻谷归仓的日子了,那是一个风车忙碌的季节。

我去孙老大的屋子里,看望过那个风车,它由漏斗、风鼓和三个排泄口组成,风雨侵蚀,岁月包浆浸透,它已呈灰白颜色,让我想起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用嘴一口一口吹着稻谷里的稗子,每一粒稻谷,都经历了风雨雷电。风车的出现,大大帮助了农人们。这样一个风车,它呼呼呼掀起的风,把稻谷、麦子、高粱里的杂物抛开,留下结实饱满的粮食,养育着大地上的人。

孙老大收藏农具的行动,从此一发不可收。几年来,他深入乡村农家,运回了一个一个农耕时代的传统农具:独轮车、老纺具、犁、耙、磨、石磙子、碓臼、辘轳、打铁的风箱、拉粮车……这些沧桑的上千件老农具,摆满了孙老大整整两个大房间。孙老大常常就坐在屋子里,怔怔地望着他那些收藏的传家宝。“你轻一点啊,轻一点……”每逢有人出于好奇心跑到他屋子里摸着这些老农具,孙老大就在旁边一遍一遍地叮嘱。

孙老大在城里的农具收藏“馆”,让我们这些有乡愁的人,在城里也仿佛看到了屋顶上的炊烟袅袅、农人耕作时的佝偻身影,也听到了布谷鸟的歌唱……

关于收藏的文章4:收藏一份温暖在心底

文/娃娃

时光的流转,惊扰了岁月里的春夏秋冬,赏一季花红柳绿,看一集人生轮回,采携一束温暖时光,在年轮上写下一些文字,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细细镌刻。 我顺着一缕阳光的嫩绿思绪,寻找着六月在季节里的踪影:幽静小巷的栀子花,用淡雅的清香装点着六月的清寂光阴;火辣辣的骄阳,用厚重的色彩隆重地渲染着六月的浪漫激情;突然而至的风雨,浸心浸肺的体贴着六月有些躁动的心情;毕业季节的伤感渲染,摇醒了多少人沉睡的记忆…

初夜凉风入怀,路灯睡眼惺忪,昏暗的灯光携着幽怨的目光游弋在小城的每一个角落。喜欢柔弱的光线, 寂寞的闪烁。新月朦胧仿佛还是在昨天,怎么天空又是一轮圆月?最害怕流失的是时光,可是它还是永不停息地流转。也许人生不过是一出没有回头路的独角戏,在漫长的追寻与探索中,总是上演着曾经相似的情节,在过往的纠结与琉璃中品尝着酸甜苦辣,也能在别人的故事中捕捉到曾属于自己的心情片段。

曾经,我望着那一地繁华落幕后的碎片,想要拾起,可我总找不到捡拾的理由。而今,那一地碎片依然在我面前,我该拾起吗?我环顾四周,突然没有了捡起的那份勇气了。夜色渐浓,一轮圆月流淌的清辉,行走在碧纱朦胧的冷艳中,那些划过掌心的时光于惋惜中日渐荒凉。

曾经,我将一份情感,书写成刻骨,也曾将一阕离歌,唱断长庭。时光的流转,让我从不谙世事,到从容淡定, 失去了原有的热烈与执着,却多了份坦然和感悟。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论行进到哪里,好像总是在聚散离合中游走,不能说离别就会感伤,也不要说相聚总是欢乐,应该说一切皆是缘分的使然。

一个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愈来愈明白,聚散离合,本是人生风景。走过漫漫人生路,便多了一份从容;览过万千风景,便多了一份淡然;经历风霜雪雨,也多了一份平和,当尝遍了人生的千般滋味,洗尽铅华,学会隐逸清雅,就是一种生命沉淀后的淡定。

生命是一场悲喜的体验,生活就是风雨兼程的旅途,旧日的光影画面里,折射着每一个熟悉的容颜,铭刻着每一双温暖的手,将那些丰盈生命的故事,落笔在文字的素笺里,虽途经万千寂寞,回眸一笑,已是几度春秋,收藏一份温暖在心底,在红尘,走着,走着,心就热了,暖我一生人间烟火。

关于收藏的文章5:秋叶静,庭院深

文/章铜胜

喜欢收藏树叶,秋天的树叶,看片片树叶的同与不同。

喜欢将一枚枚秋天的叶子夹在正在翻看的书里,藏在某页写下不同情怀的日记里,甚至会在宽阔一点的叶子上写下一句话,一首诗和一点思念,想用一枚秋叶为我留下一段深刻的记忆,一次美好的相遇。

对于树叶的偏爱,源于学生时代。彼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做植物的标本,做着做着就喜欢上了那些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有的宽厚,有的窄小,有的是深沉之色,有的浮华艳丽,像世间形形色色的人。植物的生长用叶子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也为我们的表述提供了一种更为丰富灵动的语言。

树叶有着不同的表情和记忆,那是它的成长历史。一片完整的叶子,就像某些幸福完整的人生,在顺境中成长生活,可能有小小的不如意,但总会如愿以偿,也可能有小小的不顺利,但总会看见风雨之后的彩虹。那些边缘皱缩或是有缺刻的叶子,看着让人心疼,是因为一次虫子的咬噬,或是一场恶劣天气的摧残,叶形不再完整,但努力修补残缺的叶子依然是可爱的,让人心生敬畏,对一片叶子,也对庄严的生命。

叶静于秋,是臻于叶的完美。

人说秋山如妆,其实是秋叶的盛妆。画家木心对树叶的颜色敏感,他写秋天的树,用了一个“疯”字,秋天就惊心动魄了,其实,真正疯了的应该是秋天的叶子。那些秋叶,“凉风一吹,如梦初醒般地发觉还有这么多的颜色没有用,尤其是红和黄。”“像是隔年要作废,尤其像不用完要受罚,秋滥用颜色了—树上、地上,红、黄、橙、赭、紫……挥霍无度,浓浓艳艳,实在用不完了。”

秋叶用色彩肆意大胆地涂抹着秋天,疯够了,也玩累了,于是在风中飘飘摇摇,是满足的醉态,随风曼妙地舞着,御风而下,落在树下、地上,就静了,在晨风清露里静卧。被人拾走,藏起来,也是在另一种生命状态里呈现安安静静的美好。

秋叶绚丽,不是完美秋天的全部,成熟的秋天是丰满的季节,它应该有一种深邃的内涵和品质。

原野丰盈,是辛勤劳作的果实,是满足和充实。丰收后,北方的秋天就一步步走向萧索荒凉。而在南方,秋天呈现出层层叠叠的复杂和深邃。

李清照的婉约,适合用来描述秋天庭院的落寞和深邃。南渡后的她在江宁凄然地写下“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句子,一声轻叹里,是逝水流年里的哀怨。

我希望那是在某个秋日的午后,一片残阳里,是秋天庭院的如许深邃。小小的庭院,孤单的人影,看斑驳凌乱的光影,看层层叠叠的树,叶落叶留两分明,像是那个时代离离散散的人生,眼前人眼前景,熟悉又陌生。落叶虚掩弯弯曲曲的径,大片空荡的水面承载着寂寥落寞的时光,小池中数茎枯败的残荷,沉淀着颜色石蓝的静寂。还有阳光,也只有阳光用暖色调,照彻了深深庭院里暗藏着的一些生机。

在秋天里,穿越时光的庭院,我喜欢那样的幽深。

后来,在秋天,无数次路过不同的庭院和庭院里不同的表情。那些秋光里的庭院,丰盈,如瞻岁新。农家小院,堆叠着红紫黄橙的缤纷;依山的院落,盛放着静静的午后阳光,临水的家园,流淌着溅溅的水声……

路过秋日的庭院,趟过一截秋光,我看见了时光安祥里的深意,那是秋叶的静美。

关于收藏的文章6:冷门收藏

文/姚文学

战国青铜、唐代花瓶、明清字画、玛瑙玉石,诸如此类吉光片羽,属于贵族收藏,是那些财力雄厚兼而学识渊博者玩赏的世界。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普通百姓,工薪阶层,没有多少金钱支撑,独辟蹊径,别有洞天,同样可以迈进收藏的艺术殿堂。

据1986年《人民画报》介绍,我国算盘第一收藏家陈宝定先生,自上世纪30年代当会计时开始收藏算盘,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藏有古今中外各式算盘300多种,有明代象牙算盘,有美国金质袖珍算盘,大的有长4米、1400粒算珠的柜台算盘,小的有长仅12毫米、算珠比油菜籽还小的戒指算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先生成立上海陈氏算具陈列室,成为中国第一个家庭收藏馆,被誉为“算盘迷宫”。在收藏算盘的同时,陈宝定先生还精心深入研究珠算,先后着述出版《现代珠算教材》等多部专着。日本珠算博物馆馆长铃木久男曾专程前往上海拜访陈先生,并授予他日本最高算盘奖。

我国着名图书装帧设计家张守义先生,生前收藏古老的民间灯具600多盏,于2005年在中国炎黄艺术馆展出,观赏者趋之若鹜。张先生利用业余时间编辑出版《老油灯》一书,图文并茂,投入市场,读者争相购买。在张先生眼里,每一盏老式灯烛都是有生命的。他在“藏灯人语”中饱含深情地写道:“灯与劳动者为伴,灯与求知者结友,灯与助人者同行,灯与度节者共乐。”各种藏灯,也成为张先生创作、设计的灵感源泉。

算盘、油灯都是旧时代里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陈宝定和张守义的收藏,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令人叹为观止,能唤起人们各自对遥远往事的温馨回忆。他们收藏的虽然是冷门藏品,但因包含丰富时代信息,受到瞩目和热评的程度,并不亚于某些热门藏品。

人们常说,玩收藏。和打牌、打球、钓鱼一样,收藏也是玩的一种方式。既然是玩,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作家艾青喜欢收藏海螺,有此类诗作行世;大作家冯骥才喜欢收集三寸金莲,写出同名小说;2011年,第20届中国电影节在合肥举办,其间几位收藏家小心翼翼地捧出他们经年收藏的电影放映机、电影海报以及与电影相关的邮票、火花、明星签名明信片等藏品,大受欢迎。在藏品的选题上,收藏爱好者不必拘泥于那些雾里看花的什么瓷器,什么玉器。每个人根据个人喜好,发挥自身优势,天长日久,都可以走出一片广阔的收藏天地。至于在赏玩娱乐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研究,玩出专业着作,玩出博物馆、陈列馆,大都非收藏家起始阶段的有意规划,往往是水到渠成的意外收获。

关于收藏的文章7:母亲的“收藏”

文/徐学平

母亲的脸颊上又新添了几道皱纹,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许多……母亲老了。实在是经不住我和妻子的再三劝说,母亲终于同意搬过来与我们同住了。

母亲搬家的那天,我帮她去收拾东西。我惊讶地发现,母亲竟然保存了许多旧时的物件,家里俨然就是个小型的“博物馆”。在母亲所有的收藏中,那台伴随她三十多年的老式缝纫机应该算得上是唯一的“大件”了,而母亲收藏最多的竟然是我的衣服,橱子里、柜子里几乎到处都是。这些衣物,记录着我的成长,也记录着母亲的岁月,我轻轻地抚摸着,心里顿时感觉温暖了起来。

母亲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天生勤劳,心灵手巧,家里原本普通的桌布之类的用品,经过母亲一番加工后就会显得很漂亮,并不富裕的生活因此而变得精彩和丰富起来。我上高中以前穿的衣服几乎都是母亲自己设计和裁剪后再用缝纫机做成的。母亲做衣服很有创意,我孩童时穿的衣服,大都镶着边儿,胸前和衣袋上还会有一些用彩色碎布缝制成的小动物或小人儿的图案,常常让同龄的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我渐渐地长大,生活也越来越好。专卖店里的衣服琳琅满目,总能选择到一些自己喜欢的,因此嫌费事儿也就不愿意再让母亲给自己做衣服了。反倒是有些过时的衣服尽管还很新却不愿穿了,母亲怕我扔掉就帮着收了起来,后来,我有不穿的衣服就会送到母亲那个“大后方”。近几年,母亲的衣柜里又多了些小孩的衣服,那是她孙女的,她也乐得自嘲说自己就是个“老保管员”。如今,年过花甲的母亲依旧闲不住,不时地打开缝纫机,给这个改改,给那个缝缝,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

除了衣服这“专项”的收藏外,母亲还收藏了不少的“杂项”。那是在母亲的小阁楼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旧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我曾经用过的作业本、橡皮擦、铅笔刀……甚至还有一个木制的陀螺,想当年那可是我的心爱之物,我还歪歪扭扭地在上面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呢。看着看着,我的眼圈不禁有些湿润了。

纵然尘世间有着万般收藏,但无一不是源自收藏者心底的那一份挚爱。母亲用她独特的方式收藏着我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她几十年的漫漫收藏中,那又该是包藏了多少她对子女最无私的爱!

关于收藏的文章8:收藏书签

文/张帮俊

翻开一本旧书,从中滑落一枚旧书签。看着它有些发黄的样子,仿佛看到了那斑驳的岁月。书签陪伴的日光一下子弥散开来。

与书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是年少时。我读书有个习惯,读到哪里,便将此页折个角作记号。次数多了,书便被我摧残得“伤痕累累”。同桌小洁是个爱书的姑娘,便送我几枚精致的书签。自此以后,书签成了我读书的好助手。有了它,既可使书不受伤害,又可以方便快速地找到续读的位置。

小小书签如同邮票、火花一样包罗万象,走进它,就等于走进了五彩斑斓的世界。风景名胜、古今人物、花草虫鱼等众多题材尽收眼底。同时,它的材质也很丰富,竹子、皮革、布帛、金属、玻璃、贝壳、羽毛等,形状也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因此,它是集艺术性、收藏性、欣赏性于一体的艺术品。

时间长了,我收藏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书签。比如《雷锋日记》这本书,我就配了一张《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书签,雷锋的微笑与毛主席的题词让人感到格外亲切,小小书签又一次让我们重温了伟大战士短暂而光荣的一生。书签还有宣传作用,这枚《饭前便后要洗手》就是上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用文字与图画的形式来向人们宣传洗手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书签是风景名胜门票的赠品,买门票送书签,书签变成了风景区对外宣传的一道窗口。每去一个地方,我喜欢收集风格迥异的书签,将它们分类归位,各自寻找适合的“家”。

还有人喜欢自己亲手制作树叶书签。用清水把树叶洗净,放到阳光下晾干,然后用刀刮掉叶面,留下叶脉,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这样,一个别致漂亮的“叶脉书签”就做成了。夹在书中,别有一番韵味。我曾经制作过一枚“枫叶书签”,火红的枫叶在书页里格外显眼,好似那火红的秋天都被印迹下来。此外,贝壳、蝴蝶等材质制成的书签也很特别。还有的人,喜欢在书签上写上几句心灵小语,或者阅读时的感悟,记录下心情,也记录了时光。

当读书读累了,那么书签就是让你小憩的驿站。收藏书签,实际上是对美好旧时光的回味。

关于收藏的文章9:为我母亲点亮的灯

文/陈履生

我收藏了几千盏油灯,其中一盏为母亲而收,为母亲而点亮。

2018年1月,在巴黎旧货市场一卖旧相机的铺子里第一次看到这盏灯,1900年的产品,暗红色的灯罩,极为罕见。毫不犹豫,拿下,为了我的妈妈,在天堂她会高兴的。

这盏发出红光的灯,看到它,就想起了我的母亲,她在洗照片的暗房内工作了一辈子,除“文革”被扫地出门之外。暗房用于照明的是比较暗的红色的光。没有电的时候,用煤油灯,用红纸包在灯罩上,发出了红光,但红纸经常被烤焦。那时候如果有红色的煤油灯灯罩多好啊!

母亲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出身于扬中小岛上一个名为友好村的富农家庭。母亲娘家一个村的人基本上都姓苏,小时候最喜欢到那里:到了那里见到年长的男的大都是叫舅舅,见到女的都喊姨娘。而自己家里就有四位亲舅舅,两位亲姨娘。母亲一生的遗憾是没有能够得到上学读书的机会,因此,她像同时期的很多女人那样往往被称为“文盲”。后来看到女画家姜燕所画的《教妈妈识字》,感觉到画面中的妈妈就是我的妈妈。著名画家陆俨少也画过这个题材。扫盲曾经是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新中国的一项很普及的事情,可是,妈妈怎么没有去扫盲?真的无从知晓。无疑那个时候的扬中是一个孤岛,很多应该的事情没有去做——只能这么去理解。母亲的不幸在于有兄弟姐妹七人,排行老五,外婆叫她“老五”。她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两个姐姐也没有上过学。有时候在想那些参加革命的富家之女,都是读书识字的还不满足,而母亲看着两位弟弟在去读书的路上所表现出的渴望,应该和那些渴望改变旧制度的人是一样的。能够在书香门第中成长确实是万幸,那些大家闺秀用书和知识养育的典雅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是令人神魂颠倒的;母亲的身上没有,可是,她的朴素,哪怕是抹一点最平常的雪花膏,那香味完全能和法国香水比美。栀子花开的时候,她插一朵在头上,放几朵在床头,这是她的美学,因此,至今闻到那香味,我都感觉到是母亲的味道。母亲是很讲究和体面的,即使是衣着朴素,即使是没有任何的修饰,那搭配也能看出几分心意。在穿着上,她很不随意。

我也曾想象母亲教我们读书识字的场景,那种温馨成为终身的期望。我不因此而对母亲产生任何的怨恨,却有着更多的同情和怜悯,她何尝不想?母亲终生抱怨她的父亲没有给她读书的机会,以至于在“文革”时,她还让我们教她识字。她非常羡慕读书识字的人,因为她太懂得有文化的重要。她如果识字,在“文革”中被迫离开原本属于她家的照相馆之后就不会在饭馆里端盘子洗碗,也不需要每天凌晨四点钟就去上班炸油条,她至少可以得到一份与识字相关的相对轻松的工作。因此,我实在怀疑这个“富农”出身,真的是弄错了:自己的女儿都没有钱上学,怎么还是富农,富在哪里?我的外公超乎寻常的喜欢他这位最小的女儿,悲剧在于重男轻女,抑或是囊中羞涩。相信但凡有可能,外公都会让她上学的。

作为母亲,她的不易是难以想象的。她生了四个儿子,都是自己带大的。除了在家里照相馆暗房里洗照片这一不能耽误的工作,早晨天不亮就起床,生煤炉,做早饭,催小的起床、大的吃饭,都是为了孩子赶着上学,不能耽误。午饭、晚饭,天天照旧,日复一日。洗衣不知道磨平了多少块搓衣板,而冬天在结冰的河水里洗衣,手冻得红红的像胡萝卜;缝补在油灯下,往往是三更灯火五更鸡,还有纳鞋底的一针一线。一个人辛劳面对一家六口的衣食住行,就这样一年365天,岁月染霜,儿子各有所成,各立门庭。母亲的不幸是生得太早,一生的多数时间没有赶上电气化时代的煤气灶、电冰箱、洗衣机。她真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的手工劳动者。按理说她也算摄影工作者,也是手艺人。她在暗房的红光下,用心里默念曝光的数字,那种准确的把握,只要一看底片就知道曝光时间的长短,显影、定影,可以说是相当的娴熟。

过去的时代实在难以回首,物质的匮乏与原始的生活方式,成为在现代化之前的这最后一代人的艰辛。现在很少穿破衣,可是,那时候的衣服实在不耐穿,所以,缝补是常态的家务。记得棉质的新线袜买回来,母亲就把袜底给剪了,缝上她做的棉布的袜底,经久耐穿。如果不这样,新的袜子穿两天,底就磨破了,到时再来缝补,既不结实又不美观。母亲纳的鞋底,针缝均匀而平实;她做的鞋既美观又耐穿,一般人很难达到她的水平。想想她常年要做六口人的鞋子、织六口人的毛衣,家乡扬中形容人的勤劳是“丢了笊耙舞扫帚”,她真的是如此,一天到晚没有空闲,经常累得直不起腰。她还要抽时间给外公外婆做鞋子,这是她的孝心。她绣花的手艺也是远近闻名,其设计和描绘的花样引领了乡邻和亲朋的时尚,街坊邻居经常来家里讨要图样,也成为她的骄傲。显然,她也是生不逢时,搁在今天,没准是刺绣类非遗的传承人,因为她确实是从前辈那里继承了手艺,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她还为新出生的孙子做虎头鞋,其色彩的搭配与缝制的技巧,完全可以视为艺术作品而放到博物馆中见证民间手艺的精彩。

母亲烹饪的手艺也是不同一般,毕竟在饭馆干过。虽然平生没有做过鲍鱼、鱼翅,也没有吃过,但是,蒸包子、做年糕和酒酿等等属于扬中人的基本食品,那是绝对的好手。今天当家乡把做河豚做成产业,母亲当年就是个中老手。她自己杀河豚,小心翼翼。家乡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每年都能听到吃死人的传闻。河豚的毒性极大,关键是宰杀和火工。每次做好之后,香味四溢,母亲总是第一个先吃,实际上是先尝:看看没事了,家里人再吃。那时候扬中人有规矩,河豚不能招待客人,就是怕出事。可是,我们家照样招待客人,这就是母亲的自信,艺高人胆大。

母亲的善良、勤劳、节俭,顾家,是一种典型的扬中人品格;她是一个时代中基层女性的代表。她在平凡的一生中享受着属于她的平凡的幸福,晚年她还经常去照顾年迈的母亲,以至于在去看望她母亲的路上被拖拉机撞伤。虽然伤筋动骨没有能够要她的命,可是,外伤却在内里改变了她长寿的基因。她走的那年才67岁,和活到99岁的我的外婆相比,和活到89岁的我的父亲相比,和她健在的93岁的我的大姨娘相比,她走的确实太早了。

我和我的兄弟都很爱我们的母亲,可是,我们没有说过“爱”字;母亲用她的勤俭和辛劳表达出对我们的爱,但是,她也从来没有说过“爱”字。表达爱的方式有多种,挂在嘴上只是一种,朴素的家乡情感于不言之中也是一种。

母亲——苏近芳,您是伟大的。

您的伟大在于平凡。

关于收藏的文章10:收藏冬天

文/石兵

冬天是个适宜收藏的季节,因为一切都是安静而寒冷的,有着漫长的保鲜期。冬天里,一切生灵都停止了生长,也都停止了衰老,寒冷似乎把时间也冰封了,却惟独把心灵释放了出来,让思想开始了关于未来与过往的自由漫游,漫游那些过往,让尘封的理想再次发芽,漫游那些未来,让遮目的迷雾消弥无形,心灵的漫游让过往与未来凝固于清晰的现在,生命便在冬天成为了发着光散着暖的太阳。

一粒粒洁白的雪或许便是冬天惟一灵动的事物吧,它们自自然然地飘洒着,不需要借助风不需要借助闪电与雷声,它是一支画笔,为单调的冬天涂鸦一片圣洁,它是一首音乐,为静谧的冬天唱响一曲天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收藏一粒雪,便收藏了整个冬天。

步履缓慢的人群在冬天逡巡不已,彼此间少了些火热与纠缠,多了些并行不悖的默契,因为每一个人都明白,若要取暖,便需彼此间放开戒备与警惕,多些相互依偎的勇气与智慧。在冬天,惟一在生长的便是心灵吧,心灵感触到了久违的诗意与温暖,孕育了春夏秋三季的力量终于在冬天破茧而出,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自我救赎。

收藏冬天,不仅是收藏一粒雪,更是收藏一颗雪一般纯洁的心灵,寒冷让那些尘土落在地上再也无法飘荡,寒冷让那些色彩落入大地再也迷惑不了心灵,寒冷还让那些聒燥与杂乱消失殆尽,只余下一颗回归质朴的心灵,展开想像的翅膀朝着诗与理想的方向。

收藏冬天,收藏了那些久违的理想,也收藏了那些从未逝去的爱与温暖,或许,这才是冬天让万物凋零却只余下生机勃勃的心灵的原因所在吧。

关于收藏的文章11:收藏阳光

收藏阳光,收藏春季欣欣向荣的景象,收藏夏季绿草如茵的美景,收藏秋高气爽的氛围,好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

人生如四季,也有阴晴月缺,生活上的种种轮不到自己去主宰,有些东西你再努力地付出。到头来也只是徒劳一场,因此,很多生活上不必刻意的情节,无论我们用何种微笑和哭泣去对待都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这种付出却伴着一种叫做肝肠寸断的心情。也是一种付出的遗憾。

阅读辉煌的黎明,阅读静幽的夕月,阅读奇妙的童话,阅读壮丽的人生。那如花的春季,如水的心境,如雪的灵魂,如梦的岁月。都在编织着成长的故事。编成一首宴玄的歌,歌到情处泪双流,流入心田变成心路,这道路远远落后于生命的延伸。在狭窄的地面上旋转,如同拉着碾子的驴,艰难而沉重地转了一辈子,而又始终未曾突破那圆周的半径。

或许生命总要通过这样一个区段:渴望进取却怯于进取,追求乐观却得到苦闷。神圣的偶像骤然坍塌,精神在无边的荒原上流浪消沉颓废却又不甘堕落,企望解脱却又陷入重重缚。

一派呓语却找不到听众,灵魂的独白带来寂寞和更多的不安。往事像落日映照在河面,我们都应该拣闪光的珍藏在心间,收藏着这阳光,温暖整个黑暗的心灵。

关于收藏的文章12:让我把今夜的孤独收藏

在一霎那,你转身迷了我的眼。

纷飞的季节里,感伤的总是落叶。

过客的心是种凄美,我停留却留不住你给的所有。

我经过桥头,可桥的那头已没有尽头。

看惯了世界的纷扰,静静地抒我一片天地。

静待花开的时间,是我对你不变的眷恋。

一叶避眼,是我无法忘记的容颜。

时至千年,转身间,已相忘于人间。

婉转华丽终归落寞,寂寥何不是种境界。

指尖沙漏逆转,倾全力为我留下你所有爱恋。

奈何岁月蹉跎,风干了所有寂寞。

叶落成泥,花飞远方,弹指间人亦在心飘远。

笑看花开,云卷云舒。

秋日的夜

总有那么一些惆怅

恰似一汪湖水的悲凉

蕴藏我无可奈何的感伤

好想 借你温暖的双手

剪一缕朦胧的月光

让我把今夜的孤独收藏

虽然 八月的丹桂已开始飘香

而我 再也找不到来时的方向

月夜 宁静悠远,倍感凄凉

多想牵你的手放我心上

告诉你 我还是当初的摸样

等待,等待,彷徨,彷徨

等待彷徨心归在何方?

习惯 一个人

在清冷的黎明 拉开窗帘

迎接第一米阳光,流淌在鱼肚白的东天

习惯天亮

驻足在穿梭不息的人流间

细数 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与我擦肩而过

思索 谁是谁的独一 我又是谁的无二

习惯 一个人

在晚风拂面的黄昏 爬上山巅

静候黑天使的翅膀,将喧嚣的世界掩没于一片黑暗

习惯天黑

在夜深人静的午夜 点支香烟

游走在今天与明天的边缘

岁月的审判啊

谁的掌纹耐得了谁的永远

谁的心脏撑得起谁的诺言

谁的眼泪换得回谁的笑靥

谁的习惯抵得住一种叫做爱的情感泛滥

曾经习惯等待

等待某一个熟悉的身影

在某一天的某一刻不经意地重逢,在某一个街角的某一个咖啡厅

你不言 我不语 含情脉脉

唯有轻轻滑落面颊的两滴雨露

宛如泪花,用心倾诉、倾诉……

两个人的黎明也可以冷 一个人的黄昏不一定痛

抓不住可以幸福的幸福

曾经的习惯也变得苍白无力 左右摇摆

黎明送走黑夜 黄昏告别白昼

习惯两个人 折磨

习惯一个人 洒脱

一个人 习惯

习惯 一个人

习惯,再习惯,再习惯……

我不是鱼 却总想在你的心海里自由地畅游

我不是你身后的那颗痣 却总想让你背着我走过醉海红尘

我不是你眼角的泪水 却在你轻轻拭去时疼痛不已

我不是风 却总想在你广袤的空间自由地穿梭

我不是云 却总想随着风的方向改变自己的心情

我不是莲 却总是在痛的时候还假装清高

我不是花 却总想在你的春天里绽放出最美的蕊

我不是你掌心断了的爱情 却总想为你连接一世的情缘

我不是你心中的她 只能装做无所谓掩饰自己爱上你的心

我不是假装坚强 只是不想让你看到我转身之后的悲伤

我不是不在乎 只是不想看到你眼中的无奈

我不是你身上的伤 不能让你永远地回忆起曾经的痛

我不是你手中的烟 却总想你用柔情将我点燃

我不是恋上你的唇 却总在找寻着你给的炙热

我不是你是影子 不能在你离开的时候还陪着你

我知道我永远不是你的最爱 却还在等待着一个奇迹……

关于收藏的文章13:收藏身边的美丽

文/陈烨

生活如湖水,一片落叶的触碰便会激起层层涟漪。初中生活看上去似乎枯燥乏味,每天在教室、食堂、寝室中重复弹奏着忙碌、紧张的旋律,特别是九年级的学哥学姐们。停下来,停下来,让我们停下那匆忙的脚步,细细观看蝴蝶为落花扇动的两翼,侧耳倾听初夏的蛙鸣。此时,我们就会捕捉到身边美丽的音符。

一道含蓄的习题,自己走进了死胡同,摸索不到出口,甚至抓狂,是您牵着自己走过“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眼前是一条平坦开阔的大道。轻轻的暗示,静静的等候,时而紧张时而兴奋的眼神,成功时彼此开心的笑容,痛快的击掌,温馨的场面封锁在记忆薄中。

题目的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可同学间那幅美丽、温馨的画面将永远停歇在心中。

一次激烈的矛盾,将一份友情推向崖边,再向前一步便无处可寻。两个人冷静后,找出了各自的过错,向对方解释并希望她包容自己的任性。一个真挚的微笑便化解了矛盾,花儿为我们的友情露出了笑靥,青草为我们的谅解而轻轻摇曳。

一场失败的考试,使自己一蹶不振。“没事,下次努力!”老师对我说。

走出了自己的狭隘,心情就像雨后初霁。阳光强而不烈,空气中荡漾着花香。唯美的画面定格在内心深处,因了师长的鼓励和自己的反省,理想的考试成绩时有光顾。

……

初中生活如一页书纸,上面记载着困惑、汗水,挫败,成功,一旦静下心来,体味、过滤,我们就会发现收藏在里面的全是真诚滚烫的情感,多姿多彩的美!

关于收藏的文章14:收藏笑脸

文/韦鹏翔

“以文会友”群辞旧迎新联谊会已过去好久了,文友们开心的笑脸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参加聚会的文友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百姓写手。筹办这场聚会,群管理员忙前忙后,但他们的脸上总带着微笑。为了参加聚会,有的文友千里迢迢从外地赶了回来;有的文友住在乡下,来回需要两三天,也赶来了;更多的文友,推掉了手头的杂事赶来了。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笑脸最动人。

在联谊会上,掌声、笑声不断,个个笑得灿烂。有个文友平时生活艰辛,难得露出笑脸。当他看到我抓拍的他笑容满面的照片时,感慨不已:“感谢你让我快乐的瞬间变为永恒。没想到,我在这个大家庭里享受到这么愉快的时光!”

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少文友都有一肚子苦水。写作出于爱好,是一种健康的倾诉;聚会为了交友,为了开心。作为百姓写手,多数人都明白,当作家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尽管梦想很遥远,尽管稿费微薄,但大家仍乐此不疲,笔耕不辍。

苦中作乐苦亦乐,泪里含笑笑更甜,乐观的心态永远是制胜的法宝。我决定拍个笑脸专集,将文友们的笑脸收藏起来。看着大家开心的笑脸,我也笑了,笑得痛快,笑得幸福……

关于收藏的文章15:生命中的鹅卵石

文/长观皓月

我没有收藏奇石古玩的闲情雅致,却对鹅卵石情有独钟。以至于把“鹅卵石”的雅号送给了我的诗人挚友。每每外出,只要遇到鹅卵石,我总会带回几枚,把它放在鱼缸里,让它与鱼儿相伴;放在花盆里,让它点缀红花绿叶;放在案头上,闲暇时与之默默心语……

渐渐地,家里的鹅卵石也就多了起来。于是我就用原产地分别给它们命名:大理花、南京红、长岛白、泰山青等等。对了,还有一块五龙河黄。仔细端详着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鹅卵石,品味鹅卵石的精气神,似乎成了我的一个爱好。它们有的呈青黛色,零星点缀着几颗小白点,极像夜空中闪烁着的星星,熠熠生辉;有的通体透明,洁白无瑕,让你爱不释手;有的身披一袭靓装,红白相间,像是舞女的裙,潇洒飘逸,动静有致,极富诗情画意;还有的貌似丑陋,却隐隐透出刚毅断然的神情,直让人顿生敬畏……

每当抚摸着这一枚枚鹅卵石,我曾试图探究它的历史,想从那些不规则的纹络中寻找它的根基。然而,这是徒劳的,因为它没有确切的答案。尽管如此,我没有失望,我虽然只能是触摸到它圆润的身躯,却透过那滑滑的表体感受到它的沧桑。我不知道它们生在何处,却知道它们长于水中、成于水中,随遇而安,任凭山洪锤打,溪水雕琢,海水侵蚀,在无尽的岁月中默默承受着大自然无情地改造。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的磨难与抗争,使得它失去了原本棱角分明、粗犷豪迈的身躯,变得圆润光滑、晶莹剔透,然而它绝不会妥协屈从,更不会奴颜卑膝,形态的变化只是它韬光养晦、顺应自然的本能,唯一不变的,是沉稳与坚定的内心,哪怕被磨砺成一粒细沙,它也保持着它所应有的石英岩的本色。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常说,不要小视这些并不起眼的鹅卵石,它们也曾是山巅之上威严屹立的磐石,笑迎日出,目送日落;也曾是笑傲江湖的中流砥柱,敢挽狂澜于既倒,能扶大厦之将倾;它也曾磨砺出无数的锋利的刀剑,奔向扶危济世的战场!它从大风大浪中走来,体验过暴风骤雨的肆虐,经历过涤荡世界的波涛浪滚,见识过逆流而上的沉船和水手的森森白骨。它朴实无华,可观可鉴,它不媚不躁、含而不露,就像一位历尽坎坷洞穿世象的圣哲。

搜寻鹅卵石、欣赏鹅卵石大概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有的人偏爱鹅卵石漂亮的外观,有的人钟情于鹅卵石圆滑的体表,而我总是信手拈来,不追求它的完美无缺,更喜爱它的斑剥陆离。我似乎能从它的缺损处,读到它内心的血性和那团星光四射的火焰。狂风暴雨没能颠覆它的心灵,波涛汹涌的大海没能湮没它的躯体,漫漫长夜掩饰不了它的光芒,恰恰是这一切却造就了它素美的外形和坚强的魂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块不同形状的鹅卵石,都是美不胜收的。

每每与鹅卵石对语,却从没看见它开口说话,也不知道它会不会唱歌。但是我相信,鹅卵石的生命价值并不在于你对它的评价如何,如果它真的开口说话,那一定是一曲动人的乐章,一定是一首不朽的诗篇。

关于收藏的文章16:小兔子

文/赵俊宇

我平时喜欢收藏一些小工艺品,我把它们陈列在我那个带玻璃门的书架上。这些工艺品当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那个小兔子了。小兔子大头小身子,就跟古代传说中的玉兔一样洁白无瑕。

小兔子从头到脚高不过一手掌。两只长长的大耳朵竖在头顶,并排指向天空,耳朵是粉红色的。头大大的、圆圆的。宽大的前额向前突起,占去了整个面部的四分之一,一双大眼睛,通红通红的,放着光彩。向上挑着的睫毛末端有些弯曲,脸的两颊呈现出一团金黄色的火焰,一看就是一只活泼好动的小淘气。小兔的鼻子是圆球形的,顶部勾出一条红线。嘴巴挤压成一个小红点,下颌圆圆的,五官协调恰到好处,处处透着天真和稚气。大耳朵后面有一个2厘米长的小口,小兔的身体是个半球形,一个天蓝色的领结恰当地佩带在小兔头和身体的连接处,给小兔增添了几分风度。再把它转一百八十度,就可以看到它短得出奇的小尾巴,也许是由于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所以它才总是把尾巴藏在身后。小兔的“两手”极短,还不及身体的二分之一。它左手下垂,右手举起放到脸上,做着一个立正敬礼的动作,好像一个新兵,惹人发笑。在这个小小的储蓄罐上,处处可以看出设计者的巧妙用心。比如小兔的那个大肚子,既增加了风趣,又增加了钱罐的容量。

我总是把一些零花钱投入小孔,日积月累,装满了就存进银行,于是我也就有了自己的存款。自从小兔走进我的小天地,它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从我各种各样的收藏品中,我一眼就可以看到这个笑眯眯地向我立正敬礼的小白兔,你说,我怎么能不喜欢它呢。

大家都在看